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佛教基本知识(上)06
佛教基本知识(上)06
2007年06月20日15:5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904 字体: 繁體

佛教基本知识(上)06
 
 
 
正果法师著
 
 
 
3、四正行
 
 
 
四正行是依根差别道:一苦迟通行,二苦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迟速是约能修道人的钝利根以辨差别。通是修行义,行即智、见,为尽诸漏所修智见,故名正行。《俱舍论》二十五卷说:‘道于余处,立通行名。以能趣涅槃故。’《集论》说:‘初谓钝根(迟)未得根本静虑(苦)。第二谓利根(速)未得根本静虑(苦)。第三谓钝根(迟)已得根本静虑(乐)。第四谓利根(速)已得根本静虑(乐)。’这就是说,苦正行者,依于未至定、中间定,或无色地三定修无漏道名苦通行,以所依的定无喜乐等支作功德,未至定奢摩他微劣,无色地毗钵舍那微劣,止观不等,转进艰辛,故名苦通行,但有利钝二根差别,钝根者名苦迟通行,利根者名苦速通行。乐正行者,即已得根本静虑的行者,依于四根本定起无漏道,以所依定是止观平等的双运转道,具现法乐住,故名乐通行者,由于利钝二根差别,钝根的人,名乐迟通行,利根的人,名乐速通行。如《显扬圣教论》卷二说:‘一苦迟谓钝根者已得现法乐住,为尽诸漏苦见苦行。四乐速通,谓利根者,余如前说。’
 
 
 
4、四法迹
 
 
 
四法迹是净修三学道,即无贪、无嗔、正念、正定,此四法是戒定慧三增上学的所依因,故名为迹,无贪无嗔,为戒学的所依因,能令增上戒学清净:不因贪欲嗔恚而毁犯学处故。正念是定学的所依因,能令增上心学清净;由于所缘无所忘失,持心令定故。正定是慧学的所依因,能令增上慧学清净:由定心者,能证如实智故。
 
 
 
5、奢摩他毗钵舍那
 
 
 
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发诸功德道,由这止观能够成办一切功德故。
 
 
 
奢摩他有九种住心差别:一于内摄心令住(瑜伽三十卷名内住),即摄敛其心,不向外攀缘,令住于内所摄境,离内散乱,最初系心,故名令住。二等住,由内住最初系缚粗动心已,未能令心于所摄境,相等续住,今即以清净方便挫令微细,令心于所缘境相续系念,故名等住。三安住,由方便力虽然能够令心于所缘相内住等住,但有时会失掉正念,于外境驰流散乱,即以正知还复摄录,安置于内所缘境,故名安住。四近住,安住之后,为令其心,于外不散,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亲近于内所缘境,不远住于外,故名近住。五调顺,由清净方便,虽然内心能勉强内住,乃至近住,但心未调柔,于强盛的色声香味触相,及贪嗔痴男女等相,乃会生起散乱,故于散乱之因的色等相,起过患想,由此增上力,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名调顺。六寂静,这是进一步调制内心,即在修定中有种种欲患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今即取彼诸法,深见过患,由这想增上力,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令不流散,故名寂静。七最极寂静,在寂静住中,有时失念,寻思等率尔现行,即随所生起的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让它相续,即便制伏断除,令不更起,故名最极寂静。八专注一趣,即于最极寂静住中,由精进加行,无间无缺地相续安住于胜三摩地,故名专注一趣。九平等摄持(瑜伽名等持)由数修数习善修习故,得无行用任运道转,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离乱散转,故名平等摄持。
 
 
 
毗钵舍那总的差别有四种:一简择诸法,二最极简择,三普遍寻思,四周审观察。简择诸法,即缘诸法尽所有性的观行;尽所有性,即蕴处界的事边际相。最极简择,即缘诸法如所有性的观行;如所有性,即四圣谛、十六行相、真如、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空、无愿、无相。普遍寻思,即由有分别作意,随寻思行慧思量推察所闻所受持的法相。周审观察,即委细推求,就是以随伺察行慧审细观察所闻所受持的法相。如是四种观行,为欲对粗相结故,依净行所缘境界而修;为欲制伏诸颠倒故,依善巧所缘境界而修;令无倒心善安住故,依净惑所缘境而修。如《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卷说:‘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毗钵舍那。云何名为能正思择?谓于净行所缘境界,或于善巧所缘境界,或于缘所缘境界,能正思尽所有性。云何名为最极思择?谓即于彼所缘境界,最极思如所有性。云何名为周遍寻思?谓即于彼所缘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遍寻思。云何名为周遍伺察:谓即于彼所缘境界,审谛推求周遍伺察。’净行所缘有五种:一不净所缘境,对治多贪行。二慈悲所缘境,对治多嗔行。三缘起性所缘境,对治多痴行。四界差别所缘境,对治骄慢行。五入出息念所缘境,对治寻思行。由观这五种所缘,可以对治贪等粗重相结。善巧所缘亦有五种: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令于诸法远离无因生,不平等因生,是缘起善巧观。于诸法了知因果相称摄受生,是处非处善巧观。由这五种善巧观,能对治诸颠倒妄执。净惑所缘,即依世间道观下地粗性,上地静性,能制伏烦恼不起现行:观真如及四圣谛,能永净烦恼:是名净惑所缘。
 
 
 
又奢摩他毗钵舍那建立四种道:[1]一类行者,已得奢摩他未得毗钵舍那,这就是已得世间定的行者,由于未得简择诸法的慧,乃依奢摩他进修圣教所有性和如所说简择诸法尽所有性的毗钵舍那道。[2]一类行者,已得毗钵舍那未得奢摩他,这是已得圣教闻思二慧,或修慧中的胜解作意,乃至方便究竟作意位。而未证得三摩地。这类行者,即依闻思慧而进修奢摩他道。[3]一类行者,未得奢摩他亦未得毗钵舍那,这一类行者,必须由听闻正法,如理作意,宴坐住心,专心制伏昏沉掉举,双修二道。[4]一类行者,已得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这一类行者,则能止观二道和合平等双转,
 
 
 
6、三无漏根
 
 
 
三无漏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这三根是遍摄诸道道。三无漏根,是二十二根(二十二根义可参阅《瑜伽师地论》五十七卷)中的最后三根。体即意根、乐根、喜根、舍根及信、勤、念、定、慧九根。《杂集论》虽说在加行道时,有于解脱希求欲证愁戚所摄的忧根,但忧根体性唯是有漏,非三无漏正根的体,故多不说。依意等九根,于见修无学三道中作增上,如其次第建立三无漏根。[1]未知欲知根,即于加行道及于见道十五心刹那中,于未见谛作见增上,即欲知先所未知的真实谛理而修习转,故名未知欲知根。《成唯识论》则分为三位,如该论卷七说:‘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一根本位,谓在见道(前十五心时),除后刹那(第十六心),无所未知可当知故。二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法,近能引发根本位(见道)故。三资粮位,谓从为得谛现观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欲,乃至未得顺决择分所有善根,名资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见道)故。于此三位,信等五根,意、喜、乐、舍为此根性。加行等位(资粮位、七地以前未离欲者,小乘初二果末离欲者),于后胜法,求证愁戚,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2]已知根,即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以上,乃至金刚喻定,一切有学道中所有诸根,于断障作增上,即数数修习见道中已知的境,无所未知可当知故,名已知根。[3]具知根,即于无学道中作现法乐住增上的所有诸根,即阿罗汉等所有的信等九根,无学身中,所应学无故,应知的已知,具有其知,故名具知根。
 
 
 
(五)究竟道
 
 
 
究竟道就是无学道,《集》卷六说:‘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证得尽智及无生智、十无学法等……如是等法,名究竟道。’金刚喻定,即居修道最后断结道位所有三摩地,能坏一切障,极其坚猛,故喻如金刚。粗重,在《集论》里说有二十四种,总起来说,就是一切有漏种子习气和一切有漏不安稳性。系得,就是一切的有漏法。离系得,就是涅槃。无间转依,即已证得无学道的三种所依:一心转依,即已得无学道,证得法性心,自性清净,永离一切客尘烦恼故,名为转依,就是真如转依义。二道转依,就是从前的世间道,在现观时转成出世,说名有学,若永除一切所治,永离三界贪欲时,此道自体究竟圆满,名为转依。三粗重转依,即阿赖耶识中,一切烦恼随眠永远离故,名为转依。尽智,即由因尽所得智,名为尽智;就是于无学位中,由永断集,令无有余所得的智,故名尽智。或缘尽为境,名为尽智;就是缘招感苦果的集因尽为境,故名尽智。无生智,即由果断所得智;就是由有当来一切苦果毕竟不生法性故而得此智。名无生智。或缘果不生为境,名无生智,即缘苦谛无生为境,名无生智。十无学法,即无学身中的无学正见、无学正思惟、无学正语、无学正业、无学正命、无学正精进、无学正念、无学正定、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无学正见,即阿罗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简择法,最简择等是名无学正见。正思惟等,准此例知。详细的解释,可以参阅《集异门论》第二十卷。无学正解脱,即无学身心上离一切烦恼粗重的调柔堪忍法。无学正智,即阿罗汉的尽智及无生智。又十无学法,当知依无学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说。无学正语、正业、正命,是无学戒蕴摄。无学正念、正定,是无学定蕴摄。无学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无学慧蕴摄。无学正解脱,是无学解脱蕴摄。无学正智,是无学解脱知见蕴摄。
 
 
 
(三)道谛四行相
 
 
 
道谛有四种行相:即道相、如相、行相、出相,这四相如其次第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所摄。(一)道相,即由这圣道是圣者们证得涅槃真义游履的迹路,所以名道。(二)如相,即一切烦恼皆由不如理作意所起,这道谛是如理作意所起,由此如理的道谛,能正对治不如理的诸烦恼,所以名如。(三)行相,由行善能成办净心,令不颠倒,即成办(造作义)名行:以心不觉悟真实,是由于无常等法,生起常等的颠倒妄执,此道行善能修治这颠倒心,令其远离颠倒而觉悟真实,故名为行。(四)出相,即由此圣道,能趣出离的究竟涅槃,永离烦恼业苦,故名为出。
 
 
 
为甚么于道谛作四行相观昵?由作此四观,能证得常、乐、净、我四种爱之永灭故。如《瑜伽师地论》五十五卷说:‘问:何故于道谛为四行观?答:由能证彼四爱灭故。’
 
 
 
五、总分别十六行相
 
 
 
前面所说的四谛十六行相观,皆通世间与出世间,其差别点有三:(一)世间行相,于所知境,不善悟入。出世间行相善巧悟入。(二)世间行相有障碍,出世间行相无障碍。(三)世间行相有分别,出世间行相无分别。就是于诸谛中的无常苦等十六种所缘境界,起世间智行相作观察的时候,不能善巧地通达真如实性,故不善悟入。由于不能通达真如实性,即不能断除烦恼,故世间行相为烦恼所随逐,是有障碍。世间行相依名言门生起无常苦等戏论,故是有分别。出世间智行相现前的时候,现证无常等义,断除烦恼,远离障碍,但不依名言戏论门,见此是无常等义。故出世间行相于所缘境界,善巧悟入,无障碍性,无有分别。
 
 
 
六、四谛的因果次第
 
 
 
上来已将四谛的义理,概略地介绍完了,这里说一说它的因果次第。四谛中的前二谛,是世间因果,也就是杂染因果,流转因果,集谛是因,若谛是果。后二谛是出世间因果,也就是清净因果,还灭因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这四谛的世出世间因果次第,为什么都是先说果法后说因法呢?这是因为在观理修行的时候,必须首先了知一切有漏果报皆苦,其次求知招致此苦的原因;了知灭苦,心须灭因,所以先说苦谛,后说集谛。灭道二谛也是这样,了解究竟寂灭的解脱为乐,因而生起要求证灭的仰慕之心,由此而寻求解脱方法的正道,所以先说灭谛,后说道谛。故四谛的因果次第,不是依于法相生起的因果次第而建立,乃是依于观理修行的因果次第而说的。
 
 
 
第五节 十二有支
 
 
 
一、名义
 
 
 
佛陀成道,悟得有情之流转生死,皆由无明为缘,造业受果,而轮转不息。观其循环的因果关系,不出十二有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有即三有,支是支分,无明等十二法,是有情流转三有的支分,故名有支。又有情自体,总名为有,自体中的一分说明为支,总十二支说一自体,折一自体为十二支,是故说名十二有支。这十二有支,又名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因是顺益义,无明等十二法,展转能为顺益生果,故名为因。缘,是相借义,由十二法互相借助,生死相续无有穷尽。缘起偏重因义,如《俱舍论》九卷说:‘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若依大乘义,即无明等一一支各各别法,依自种子为因生起自法现行,说名缘起。《瑜伽师地论》第十卷以五义释缘起,如该论说:‘何故缘起说为缘起?答: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此依字释名。复次,依托众缘速谢灭已,还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复次,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有得生起,故名缘起。(此约长时生死相续)。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此依义故,释名应知。复次,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复次,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言,我已觉悟,正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缘生偏重果法,如前《俱舍论》说:‘诸支果分,说缘已生。’若依大乘义,即前前支为缘生起后后支,由无名现行生故生起行支现行,乃至生支现行为缘生起老死,前支为缘生起后支,说名缘生。《瑜伽师地论》五十六卷说:‘复次,云何名缘生法?谓无主宰,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无自作用,不得自在,从因而生,托众缘转,本无而有,有已散灭,唯法所显,唯法能润,唯法所润堕在相续,如是等相,名缘生法。当知此中,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又如《瑜伽师地论》第十卷说:‘云何缘起?云何缘生?谓诸行生起法性,是名缘起。即彼生已,说名缘生。’总起来说,有支、因缘、缘起、缘生等名义,皆是显示无我:缘起显无我理,缘生显无我相,有支、因缘兼显无我理和无我相。所以佛陀说十二缘起的道理,主要地就是显示有情的流转生死,并没有主宰、自在固实的我体,和外道所计的作者、受者,唯是烦恼、业行、苦果的相依,循环的因缘相续而已。如世尊在缘起经里说:‘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纯大苦蕴集。’
 
 
 
二、支分略释
 
 
 
一、无明支,这是根本烦恼之一,迷暗为性;对于四谛、三宝、善恶业果等愚迷暗昧,不能如实了知,故于所知真实能为覆障。这略有两种:(一)迷理无明,即异熟愚。(二)相应无明,即境界愚。这无明支,唯取能发动正感后世善恶的迷理无明,立以为支。由迷理故,发业势力增盛,取以立支,相应无明不尔,所以不立。此通现行及种子为体。《十地经》说无明有二,谓子时果时故。通不善无记。即有覆无记,上二界无明亦能正发行故。
 
 
 
二、行支,行是造作义,即由前无明所发动的招感总报的身语意三业,体即第六意识相应的思心所。这业有善、恶、无记三性的差别,和招感总报业与招感别报业的差别。这行支,唯取招感总报的善恶业立支,不取招感别报业及无记业立支,因为无记业不感果,别报业非正感生死的主力故。此亦通现行及种子为体。《十地经》说行有二种,谓如无明有子时果时,行亦尔故。唯善不善性。
 
 
 
三、识支,识就是心王,若依小乘说,即总取六识为识支。若依大乘,此识是最初入胎的识,即唯取第八阿赖耶识安立为支,结生相续唯是第八阿赖耶,其余诸识无此功能故。
 
 
 
四、名色支,这是结生以后,在胎内四周中间的一个分位,总以五蕴为性。名是受、想、行、识四蕴,包括心王心所,属于精神系的法。因此位在胎内不久,心的作用昧劣,又非如色法有见有对可得,由名诠显,才能了知,故称为名。色即色蕴,包括五根及根依处,即属于物质系的法。在此法中,身体支节尚未形成,故总称为色。总摄具有精神和物质的胞胎,合立名色。
 
 
 
五、六处支,处是十二处中的内六根处,体即名色。这是胎内五七日以至出胎之间的分位。前名色支,六处初起尚未圆满,但名名色,今此位中,身体支节,渐已成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圆满具足,已能生长眼等诸识,故转立名处。处是生长门义,由根为识的所依,令识得生及长,故名为处。与前名色行相有别,故别立支。
 
 
 
六、触支,触是遍行心所之一,即出胎后由根境识三和合而生起的触。这触有两种:(一)无明相应触,(二)明慧相应触。唯取无明触立支,明慧触非流转生死法故。
 
 
 
七、受支,受也是遍行心所之一,以领纳为性。由触为缘,于顺乐诸根境界生起适悦受,名乐受;于顺苦诸根境界生起逼迫受,名苦受;于顺不苦不乐诸根境界,生起非苦非乐的舍受。此有无明触所生受,与明慧触所生受两种差别,唯依无明触所生受立以为支,明慧所生受,非流转法故。
 
 
 
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经论中多说现种为体,若依《瑜伽师地论》第七(说为胎脏苦故)及《成唯识论》卷八所说,皆唯取种子为体。如《成唯识》说: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是前二支所引发故。唯无覆无记性摄。
 
 
 
八、爱支,即由爱为缘而于三界诸行生起染著希求,体即是贪。这有两种:(一)自体爱,即迷内异熟果愚,发起的贪爱。(二)境界爱,即迷外增上果愚,缘境界爱,发起的贪爱。由此二爱润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的识等五果种子,转更增盛,是为爱支。虽然其余的烦恼也有润发当来苦果种子的功能,然就胜而论以贪为本,贪爱如水,于种子有特殊的润生势力,故立爱为支。此通取现种为体。
 
 
 
九、取支,《十地经》等说爱增名取,体即是贪。由爱为缘,于三界贪著,由是贪心发展增盛。复生起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是为取支。于诸欲所有欲贪名欲取,三界中的见取名见取,三界中的戒禁取名戒禁取,三界中的身见名我语取。所执的我无有实体,唯有我名的空语,故名我语取。据实而论,取支通取一切烦恼,《瑜伽论》说:一切烦恼令生相续故,即通见修所有烦恼令生相续。《十地经》等虽说爱增名取,是约爱润胜说,非无余惑。此通取种现为体。
 
 
 
十、有支,即积集的善恶业种,及识名色六处触受五名言种,由爱取滋润摄受,有大势力,能引生后有苦果,转名为有;以能有当生,令生有将入现在,故总合由爱取合润的业种及名言种,立为有支。此唯取种子为体。由前六法种子转名为有故。
 
 
 
十一、生支,生是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体即五蕴现行果法。即依现有爱取有三支为因,又引起当来世于四生中结生,是名为生。就是从中有初生以后,至本有中未衰变位,皆是生支所摄。以异熟五蕴为体。
 
 
 
十二、老死支,心色等衰变位,总名为老。身坏命终,入灭相位,即名为死。老非定有,附于死支中,故合老死立支,此亦以异熟五蕴为体。
 
 
 
三、次第
 
 
 
如来于十二有支为什么最初宣说无明,最后宣说老死,这样的次第建立有何意趣呢?《瑜伽师地论》第十卷约三义说缘起次第,这里且约当来世引生五果为因的次第略说如下:一个有情之流转生死,首先是对于所应知的事相理体愚迷无知。由此无知发起定招三有果报的业行善恶,这种业行违于还灭,论中总称为邪行。起邪行故,令心识颠倒:由心颠倒故,结生相续而有名色;由有名色,诸根渐次圆满而有六处;由此有触,由触引受,触为受依;由此触受二法受用境界,于境界耽染爱著,希求追取,由是烦恼滋长,发后有业行;业滋长故,五趣果生,生已变坏,老死生起,故十二支如是次第。如《瑜伽师地论》第十卷:‘问:何因缘故,无明等诸有支作如是次第说?答:诸愚痴者,要先愚于所应知事,次即于彼发起邪行;由邪行故,令心颠倒;心颠倒故,结生相续;生相续故,诸根圆满:根圆满故,二受用境;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由希求故,于方觅时,烦恼滋长;烦恼滋长故,发起后有爱非爱业;由所起业滋长力故,于五趣生死中苦果生;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谓由身变异所引老死苦,及境界变异所引忧叹苦。是故世尊,如是次第说十二支。’
 
 
 
四、总别业用
 
 
 
总起来说,十二有支能令有情生死流转。生死的体即生老死二支,前十支为因能令生等转起,使有情生死轮转无穷,此即十二有支的总业用。别业用,在《十地经》和《集论》中于各支都说两种,这里依集论卷三所说略运如下:(一)无明有二种业:[1]令诸有情于有愚痴;已得未得的自体名有,由无明覆蔽故,于前际、中际、后际不能如实了知,因而生起这样地疑惑:我于过去世曾有呀?非有呀?曾经得过什么有情的体性?生何种姓族类?广如《缘起经》及《瑜伽师地论》卷九所说无明差别。[2]与行作缘由无明的势力为增上,令后有业得增长故。(二)行有二种业:[1]令诸有情于诸趣中种种差别,由业行的势力,令诸有情趣于种种不同的则异趣类中,领受差别的生死果报。[2]与识作缘,由业习气势力增上,令第八识现行相续,并能使当来名色等生起种子,得增长故。(三)识有二种业:[1]持诸有情所有业缚,诸有情由造善不善业流转生死,不得解脱,是名业缚。即第八识与业行所引的习气俱生俱灭,使业种不失不坏,故说彼识能持业缚。[2]与名色作缘,由第八总报识入母胎后,名色得增长故。(四)名色有二种业:[1]摄诸有情自体,有色无名,但是非情,由有名色,然后才能名为有情,得预入于有情众同分的差别之类,故说名色摄有情自体。据实而论,唯第八识才真正是有情的自体性。[2]与六处作缘,由名色等前支为依止,六处等后支得生起故。(五)六处有二种业:[1]摄诸有情自体圆满,由六处生已诸根具足,无有缺减,故说为自体圆满。[2]与触作缘,依根发触,相显易知,由根变异生触近胜故。(六)触有二种业:[1]令诸有情于所受用境界流转,依触为门,受用顺乐受等三种境界而流转三界故。[2]与受作缘,由触为依引生受故。(七)受有二种业:[1]令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转,由受为依,诸有情领受种种可爱不可爱等业所招感的异熟果故。[2]与爱作缘,由受故引起和合及乖离的希求诸爱生故。(八)爱有二种业:[1]引诸有情流转生死,由爱势力,如水润发业种及识等五种,引令有情生死流转无有断绝。[2]与取作缘,由爱味求欲为门,于三界四取中贪欲转起。(九)取有二种业:[1]为取后有,令诸有情发有取识,有取识的有,是有无之有,取是爱为缘取的取,有爱为缘取的异熟果识,说名有取识。以有所持的被润种子,说能持识为有取识即为取五趣后有相续不断,取令业习气得决定果故,发起有取识,说名发有取识。[2]与有作缘,由取势力增上,诸行习气能转变成熟为有故。(十)有有二种业:[1]令诸有情后有现前,由有故能引起后有自体现前,从此趣命终已,无间隔地生余趣中故。[2]与生作缘,由有势力,余众同分即未来自体得转起故。(十一)生有二种业:[1]令诸有情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起,由于生故,能引起名色等后后位差别生起。[2]与老死作缘,由有此生,彼相续变坏皆得有故。(十二)老死有二种业:[1]数令有情时分变异,由有老故,破坏少壮盛色,衰朽形腐,诸根老耋。[2]数令有情寿命变异,由有死故,离解支节,破坏寿命,弃舍诸蕴。
 
 
 
五、因果差别
 
 
 
诸经论所说十二有支因果总有五种:一、等起因果,即前前支为因,后后支为果,由前前支势力为因,平等引起后后支得生起故。十二支中无明唯因,老死唯果,其余十支亦因亦果。无明为什么唯是因支呢?因为无明以前再无分支,无所从起,故唯是因支。老死为作么唯是果支呢?约一期相续说,老死无所再起,故唯是果支。其余行等十支,前有所从的因支,后有所起的果支,对前所从的因支,自己是果,对后所起的果支,自己是因,是故亦因亦果。如《瑜伽师地论》第十卷说:‘问:几唯是因,几唯是果?几通因果:答:初一唯因,后一唯果,余通因果。’
 
 
 
二、本末因果,无明、爱、取三支,体即烦恼,是生起业、苦的根本,故无明等三唯是因支。生、老死二,唯是果支,因为生与老死,体即苦法,是惑业的果,及识等五种之果故。其余识等七支,亦因亦果,是烦恼之果,生老死之因故。如《瑜伽师地论》第十卷说:‘三唯是因,二唯是果,当知所余,亦因亦果。’又生与老死。唯是果末,前六支即爱、取、有三乃是因本,受支通因果通本末。如《瑜伽师地论》第十卷说:‘几说为因分:谓前六,无明乃至触,及爱、取、有三说为因分。几说为果分?谓后二说为果分。几说为杂因果分?谓所余支说为杂分。所以者何?有二种受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二谓现法与爱为缘果受,此二杂说为触缘受。’受种子以触为缘,是后际现行受果的因,故后因受。现世生死位的现起报受为缘生爱,是前际受种之果,故名果受。受通种现,故说为杂分。问:识等五支,皆通因果,何以偏说受为杂分呢?答:识等五支,唯取种子,从受起爱,多因现起果受而生,故于受中通说因果,识等四支,唯种为缘,不要起现方生后支,故不为例。
 
 
 
三、异熟非异熟因果,即识、名色、六处、触、受及生老死七法是果,识等五支种子望生老死二支来说,虽然五种是未来生老死苦果的因,但于现世位亦说五支为现行,即约在生老死位中的识等五现行法而说,故七支皆是其果,异熟法故,亦正果体。其余无明行及爱取有五支,则唯是因法,非异熟果故。如《瑜伽师地论》五十六卷说:‘又现在果所摄五支,及未来果所摄二支,总名果所摄缘起。当知余支是因所摄缘起。’
 
 
 
四、熟未熟因果,这里所说的熟,是熟变和正熟:未熟名因熟变正熟名果。十二支中,前七支是因,犹未熟故;后五支是果,由已熟故。即爱取是前无明之增长,故爱取是无明之成熟,有支是前业等种为爱等所润将熟得果,是行等六法熟故;生老死二支正是熟时;故皆后果。《杂业论》本事分中三法品说:‘于因时有能引所引,于果时有能生所生。’于因时有能引所引,即无明等前七支是因,犹未熟故。于果时有能生所生,即后五支是果。名已熟故。
 
 
 
五、正熟非正熟因果,正熟即正成熟时,非正熟是因,正熟是果,即前十支是因,非正熟故;后二支是果,是正熟故。《瑜伽师地论》第九第十卷等,皆说能引支的无明行,所引支的识等五种,俱是牵引因,引生老死二种果故。爱取有是能生因,近生老死故。生老死是引生二因之果,是正熟果体。故《成唯识论》卷八说:‘以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若约识等五当生位说,虽然亦是果法,然此明正熟时分定体,故不取说。
 
 
 
以上所说十二支相望的五门因果,摄诸经论所说因果意义,更无增减。
 
 
 
六、能所引生
 
 
 
十二有支,在远近因果,和已润未润的因果关系上,诸支相望。《缘起经》、《瑜伽论》、《对法论》、《成唯识论》等,皆略摄为四支:一能引支、二所引支、三能生支、四所生支。
 
 
 
一、能引支,体即无明行。由无明于诸谛境无智为先,造诸业行,熏习在第八识中,能引熏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果的种子,故名能引支。如《成唯识论》卷八说:‘一能引生,谓无明行,能引识等五果种故。’虽无明行二与生老死为引因体,然前十支俱是因故,不可远望生死老二果为能引支,故但望近所熏增的识等五种名为能引。
 
 
 
二、所引支,体即第八本识内,由前六无明行为增上缘所熏习的亲生当来的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果的因缘种。识等五种虽是当来五果的亲因缘性,正是当来五果的引因,识等五果种子未被行支熏时,不能堪生现行,由加行支熏发,即堪生现行。故从前二支为增上缘的引发势力,说名所引支。如《成唯识论》说:‘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是前二所引故。’《集论》中说识亦是能引,那是指业种名识支而说,故与《成唯识论》说识种名识支是所引全不相违,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业种说俱名识故,所以彼经亦说识支通能所引。
 
 
 
问:识等五种是前后熏发呀?还是一时熏发呀?答:一时熏发。既然是一时熏发,为何说有七后呀?这在《成唯识论》里有二义答释。第一识如论说:‘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是同时,而依伴主、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成唯识论述记》解释这段文义说:‘谓本识为主,异熟主故。谓伴,非主异熟,助伴生故。就彼四中(名色、六处、触、受),名色是总,体性宽故;余三是别,义用狭故。就后三中,六处是胜,爱等依故;余二是劣,依处生故。就后二中,触是因胜,能生受故;受是果体,触所生故。由此五支摄如是等就各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体实同时。’第二答释如论说:‘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这就是说,依于当来世识等五果法生起分位有次第,假说因五种有前后:或依现在已现起分位有次第,说因五种前后不同,不是行熏习时,及实生果有其前后。
 
 
 
三、能生支,体即爱、取、有。能近生当来世生老死果,故名能生。由迷内异熟愚,迷外增上果愚、以境界受为缘,发起贪爱烦恼,缘爱复生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即由此爱取势力,合润前能引中的业种,及所引中的识等五种转名为有,有当果故,唯有支种子正名能生因,但经爱取合润后,才能令其种子近生当来世生老死果,故爱等皆名能生因。《成唯识论》说:‘三能生支,谓爱取有,近生当来生老死故。谓缘迷内异熟果愚,发正能招后有诸业为缘。引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五果种已。复依迷外增上果愚,缘境界受,发起贪爱。缘爱复生欲等四取。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有后有果故。’虽然受取二支亦能润前能引因中行种,及所引因识等五果种子,约这一意义来说,爱取亦应当名能润因;但由爱取近润有支,有支中种子堪生现行,爱取能令他生,以近生当来果,约此特胜意义,但说名能生而不名能润。
 
 
 
四所生支,体即生老死。是爱取有近所生的果,故名所生。从中有初生以后,至本有中随其寿命长短的未衰变位,皆是生支。诸衰变位随其多少时间内心色俱衰总名为老。身坏命终,入灭相位,即名为死,如《成唯识论》说:‘四所生支,谓生老死;是爱取有近所生故。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诸衰变位,说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生老死二支,虽然亦为前能所引因的果法,但以果望因远,未润之时,无生果堪能,近由爱等生故,但名所生,而不名引果。
 
 
 
以上根据《成唯识论》把十二有支略摄为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立表如(表四十二):
 
 
 
(表四十二)
 
 
 
 
 
 
七、废立
 
 
 
一、老死,十二支中,为什么诸支各别建立,唯老与死合立支呀?《成唯识论》说:‘老非定有,附死支立。’因为有情在一期相续中,不一定由老而后死,胎儿、婴孩、少年、壮年皆有死者,为显离老得有死故,所以老附死立支。此即由缺定义故不立。问:亦离老得有生,何不附生立老呀?答:老是变异,死是离灭,老与死相顺,故附死立支。生位未衰,不依生立。问:老支不定,附死合立,病亦不定,亦应合立?这如《成唯识论》说:‘病何非文?不遍定故。’病法第一是不遍三界五趣。上二界全无疾病,六欲天亦无,以诸天五衰相现皆死,非是疾病。地狱极苦逼迫。疾苦即是轻微苦,地狱无病苦故。故病苦不遍界趣的。第二是不定,唯人、畜、鬼三趣有病,但亦不定皆有,如尊者薄拘罗年过八十曾无小疾。由病不遍不定,故不立支。老在有情中虽然也不定有,但因其遍诸界趣,故立为支。因为诸界趣中,除中夭者外,非中夭的有情,临命终时根识皆有衰朽行故,如《涅槃注》卷十九说:‘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由老遍三界,故立为支,所以不同于病。
 
 
 
二、名色,问:若由遍故老得立支,病不遍故不得立支,则名色亦呈不遍,以无色有情,但有意处,何有色名?有色界中色界全分,及欲界化生有情,皆六处顿起,无有名色,既是不遍,何故立支?依三义答释:(一)定故立支,随具趣生所应有名色处的有情必定有名色故。病即不定,不可为例。在四生中的胎卵湿三类生的有情,乃至六处未圆满以前,决定有名色。非是胎等三生有而不定,故名色亦得建立为支。(二)遍故立支,因为名色亦是遍有,有色界中的化生有情,初受生位,虽然顿具色等五根,而未有明利的作用,尚未生触,但名名色,不名六处。故名色支亦定亦遍。(三)无色界有,初生无色的有情,虽然定有意根,而不明了,未名意处,是名色摄。如《瑜伽论》九十三卷说:‘在无色界,诸有情类,识依于名及色种子,名及色种依识而转。由彼识中有色种故,色虽间断,后当更生。’由此教证,故知无色界亦有名色支。
 
 
 
三、爱支,问:若遍立支,爱非遍有,岂可立支?以生于恶趣的有情,于彼恶趣处不生希求的爱故。答:由定故立支。以凡是不求无后有的有情,生在善趣中决定有爱故。其得不还果的圣人,命终生他地润生,虽不现起爱,有爱取种子润生(有烦恼处方生彼处)定有种故,亦名为定。又生恶趣有情,虽彼不爱当生处身,于现在自身及以我为缘的现在境,亦起贪爱,故爱亦遍有。至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恶趣有情无有希求,那是依无有希求当来恶趣身爱说,不是说彼趣有情全无有爱。
 
 
 
四、生引,问:为什么于所生支合立生老死,于所引支乃别开立识等五支呢?答:识等五支正在因位,差别之相难以了知,乃依当来生起现行位别立五支。果位既是现行,差别相易了,故总立生老死二支以显三苦。如《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上卷说:‘复言,世尊!生显何苦?世尊告曰:生显出苦。复言,世尊!老显何苦?世尊告曰:老显坏苦。复言,世尊!死显何苦?世尊告曰:死显苦苦。’
 
 
 
五、发润,(一)问:一切烦恼皆能发业,为什么总立无明:答:虽诸烦恼皆能发业,而无明发业作用增盛,以具十一殊胜故:(1)所缘殊胜,遍缘染净品法故。(2)行相殊胜,隐覆真实,显现虚妄以为行相故。(3)因缘殊胜,普于惑业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故。(4)等起殊胜,能发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5)转异殊胜,即此无明能转作四种无明缘:[1]随眠转异无明,[2]缠缚转异无明,[3]相应转异无明,[4]不共转异无明。(6)邪行殊胜,于诸谛中能发起增益损减二种邪行故。(7)相状殊胜,无明有二种相:[1]微细自相,体性微隐难知。[2]遍于爱、非爱、俱非境界,共相转故。(8)作业殊胜,无明略有二种所作事业:[1]普能造作一切流转所依事业。[2]普能造作一切寂止能障事业故。(9)障碍殊胜,障碍慧根胜法,及闻所成智等广法故。(《成唯识论述记钞》谓胜法即四菩提法,广法即真如,遍一切法故。)(10)随缚殊胜,三界中乃至有顶有情,无明随眠随缚,未缺未灭故。(11)对治殊胜,二种妙智所对治故。即少分无量法界智(声闻独觉)和全分无量法界智(菩萨佛)。十一殊胜义,广如《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这里不广引证。
 
 
 
(二)问:润生遍诸惑,何以但立爱呢?答:虽然一切烦恼皆能润生,但于润业位爱力遍增,故唯说爱。诸论唯说四爱为集谛故:(1)自体爱,即于现果起贪爱。(2)后有爱,即于当来世果身起贪爱。(3)喜贪俱行爱,即于已得六尘境界起贪爱。(4)彼彼希爱,即于未得六尘境界起贪爱。这四爱在《瑜伽师地论》五十五卷中,如前集谛所引,又经论中皆说贪爱如水,于业种能沃能润,故不说其余的烦恼。
 
 
 
(三)问:发业的烦恼亦多,而只立一无明,润生的惑为什么分立爱取呢:答:如豆生芽,要以水数数灌溉方生苗芽。爱润业种也足这样,要数沃润,方生有芽。且依爱的初后,分立爱取二种。发业之义,不可重发,所以但一无明支;如一芽生,不可再生。
 
 
 
(四)问:取摄行惑,体既通余烦恼,如何但说爱增名取呢?答:虽然取支中摄诸烦恼,爱润生胜,说是爱增,非说绝无其余诸惑。《瑜伽论》八十九卷说:‘当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为取,如是一切总说为取故。’
 
 
 
六、无明,问:诸缘起支,若生此地中十二支,皆唯与同地十二支为缘呢?亦容许与他地十二支为缘呢?答:总起来说,诸缘起支皆与自地支为缘,但所发行支,亦有依他地无明为缘的,如下地无明发上地行支。这就是说,十二支中,十一支全,无明一支少分,皆唯与自地缘起为缘,无明少分下地能发上地行支。如身在欲界初伏欲界烦恼的有情,能起上地未至定,既名行支,应是下地无明所发,以初伏下地染者,未离尽下地九品烦恼,不能得上根本定而起上地无明故。所以身在欲界初起初禅未至定行支,即是欲界不善无明能发初未至定行支。如是初禅起二禅未至定,即由初禅无明支能发第二禅中未至定行支。乃至非想地未至定,即是无所有处无明支能发非想地行支。《成唯识论》卷八说:‘诸缘起支,皆依自地。有所发行,依他无明。如下无明,发上地行。不尔(若不许无明发上地行)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未至)定,应非行支;彼地无明,犹未起故。’这里应该注意的有两点:(一)异地无明发异地行支,唯指下一地无明发上一地说,如欲界无明只能发初禅未至定行支,不能发初禅根本定行支,更不能发第二禅未至定行支。唯得邻次,不得隔越。(二)必无上地无明能发下地一切行支的道理,假若退起下地心,即有自地烦恼,由自地无明发自地行支故。
 
 
 
七、受爱,问:既许无明与异地行支为缘,亦应异地受支得与异地爱支为缘,则从上地生到下地,从下地生到上地的有情,其能润当生的爱,是以当生地受为缘呢?还是以现居地受为缘呢?答:异地受不与异地爱为缘,润生爱皆依自地爱。若自地死生于自地,其润生爱定依自地受为缘。若异地死生于异地,其润生爱,亦定依当生地爱为缘;如欲界死生初禅地,即依当生初禅地受为缘而生爱。故润生爱皆依同地受为缘。《成唯识论》说:‘从上下地,生下上者,彼缘何受而起爱支?彼爱亦缘当生地受,若现若种,于理无违。’这就是说,俱时现行受和前时种子受,都能为缘生爱。与现行受同时相应的染受,就是境界受,境界受即无明触为缘所生染受,此染受即触为缘生爱。种子受即识等五果中异熟受支种子。及境界受种子,亦能为缘生爱。问:发业的惑既可与异地为缘,为什么润生的惑就不可以依异地为缘呢?答:发业是等起因,疏故通异地;润生是生起因,亲故唯自地。故受为缘生受。与无明为缘发行,不可例同。
 
 
 
八、定世
 
 
 
总上所说十二有支,在小乘一切有部论中,都是以五取蕴为体,建立为三世两重因果。无明、行两支,是过去世的惑业,为招感现世识等五支果法的因,故无明行是过去二世。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由过去世无明行所招感的现在世的五支果法,故识等五支,是现在五果。这是一重因果关系。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因,爱取是烦恼,有是业行,现在世中由爱趣有起惑造业,为招感未来世苦果的因,故爱取有三支是属于现在世的三因。生老死二支,是由现在爱取有决定招感的属于未来世的苦果支,故生老死是未来的二果。这又是一重因果。如是十二有支,就成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两重因果。列表如(表四十三):
 
 
 
《大乘唯识论》中,于十二有支唯立二世一重因果。十二支中,前十支是因,后二支是果,这前十因支,与后二果支,定不同世。以十二有支是约分段生死的异熟因果来说的,异熟因非造业之身即可受果。既然异熟因果是约有情身生死以为世,故因果支定不同世。以造因时非即受果时故。亦非现业得果可以是十二支故,但十支因中,前十支与爱、取、有三支,可以异世,可以同世。若顺生受的业(即下一生)其世必同;即现世身中由无明发业,熏成
 
 
 
(表四十三)
 
 
 
 
 
 
业种及识等五果种子,又起爱取润发六转名为有,故前支与爱、取、有,成为同世。若顺后受业(第二生)乃至后后报业,则前七支与爱、取、有,定是异世;以在现世身造业,虽熏成种,至后后世将受果报的前一世,才起爱取润发转成有支故。有部论师,爱、取、有三支,与前七支中无明行二支,定不同世,与识等五支定得同世,故现在有八支决定同世。若《唯识论》中,现在必无八支同世的。但可以有十支、七支、三支,定得同世。即现在十支因,未来二支果,是十支同世。若现在起无明行等七支因,下一世起爱取有,第三生起生老死果,是七支同世。若过去起无明行七支,现在世起爱取有三因,未来起生老死二果,是三支同世。故定无现世有八支同世者。
 
 
 
十二支中,若生老死二支,爱取有三支,无明行等七支,各定同世。由无明发业熏报种必定同世,故前七支不得别世。起爱取润前六种转名为有,亦非异时,故爱取有三决定同世。生老死同世可知。故二、三、七支各定同世。
 
 
 
此上所说因果,即《成唯识论》对于十二有支定世的说法。即十支是因,二支是果,因在过去世,果在现在世,或未来世。因在现在世,果在未来世。此即二世一重因果。若约因果贯遇过去现在,和现在未来的两门道理来说,因果实亦通于三世:即约过现门说,十因是过去世,二果是现在世。约现未门说,十因是现在世,二果是未来世。由此十二有支,但立一重因果,即显三世俱有。建立轮迥,和破除断常二执。说有十支因,即破常见,说有二支果,即破断见。因为既是有因,因必招果;既是有果,果必是因所招,由此破除断常二见而贯三世,故不必如有部论师安立两重因果。如《成唯识论》说:‘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显轮回,及离断常。施设两重,实为无用。或应过此,便致无穷。’立表如(表四十四):
 
 
 
(表四十四)
 
 
 
 
 
 
九、刹那缘起
 
 
 
定世中所说的缘起义,是约有情的异熟因果而说,由三世异故,名分段缘起。实际说来,在有情的生活活动中,一刹那间亦具足十二支,名之为刹那缘起。即:痴为无明支,思为行支,心为识支,余为名色支,六根为六处支,触心所为触支,领纳的受心所为受支,于受起贪为爱支,其余的烦恼为取支,身业语业为有支,诸法起用名生支,变异相名老,无常为死,是为老死支。
 
 
 
十、杂染相摄
 
 
 
有情生死相续,总起来说,由惑、业、苦三杂染;发业润生的烦恼名惑,能感后有的诸业名业,业所引生的众苦名苦。这惑业苦三,应知总摄十二有支;即无明、爱、取三支,属于惑摄;行、有二支,属于业摄;其余七支,属于苦摄。如有颂说:爱取无明惑,行有二名业,除五余七支,一一皆名苦。立表如(表四十五):
 
 
 
(表四十五)
 
 
 
 
 
 
若细分别,无明爱取三支是惑所摄,行全支及有支一分是业所摄,有支中除识等五种,以非业故。识等五和生老死共七全支,及有支中一分,即已润的识等五种,是苦所摄,如《成唯识论》说:‘惑、业、苦三,摄十二者,无明、爱、取,是惑所摄。行、有一分,是业所摄。七、有一分,是苦所摄。’立表如(表四十六):
 
 
 
(表四十六)
 
 
 
 
 
 
十一、诸门分别
 
 
 
一、假实门:十二文中,无明等九支是实有:有、生、老死三支是假?有支为什么是假呢?因为它是为爱取已润的行、识、名色。六处、触、受六支种子,合名为有故,离行等六支,别无自体,所以是假。所润的行等六支中的识等五种至现起时,显生、异、灭三相位的差别,初起名生,变异名老,离灭名死,其体即识等五支,故生老死是假非实。《瑜伽师地论》五十六卷说:‘当知有生及老死支是假有法,所余有支是实有法。’
 
 
 
二、一事非一事门:事就是体,一法为体的有支,即各一事。二法以上为体的有支,即非一事。十二支中,无明、识、触、受、爱五支是一事,以无明支唯无明为体,识唯本识为体,触、受、爱三支各唯以触、受、爱心所为体,五支皆不通他法,故皆唯是一事。所余诸支,其体皆通二法以上,故非一事。如行支通色心,即行支中身语二业是色,思心所即心,故行体是多法。取支通余诸惑。名色等通多法可知。故除无明等五支是一事外,所余诸支皆非一事。《成唯识论》卷八说:‘五是一事,谓无明、识、触、受、爱五。余非一事。’《瑜伽论》第十卷说:‘几一事为自性:谓五。几非一事为自性?谓余。’
 
 
 
三、染不染门:染即烦恼,不染通善无记。十二支中,无明、爱、取三支唯是染污,是烦恼性故。识、名色、六处、触、受、及生、老死七支,体性唯是不染,是无覆无记性故。行、有二支,通染不染;行通善染,有亦通无记故。《成唯识论》说:‘三唯是染,烦恼性故。七唯不染,异熟果故。…余通二种。’
 
 
 
四、独杂分别门:独是此体为支,不与余支相交杂,即名独相。与余支交杂,名为杂相。十二支中,无明、爱、取三支、自体为支,不与余支交杂故。其余九支,皆是杂相:行支及识等五支转名为有支及生老病死故。即有支及生老支亦名为杂,体无异故,用他成故。《成唯识论》说:‘无明爱取说名独相,不与余支相交杂故。余是杂相。’
 
 
 
五、色非色门:十二支中,无明、识、触、受、爱、取六支,唯是心法,不通色法。其余六支,通色心二法。行支通三业,意业是心法,身语二业是色摄。名色支总括五蕴,心色全具。六处支通二蕴,五根名色蕴,意处即识蕴,行等六支,转名有支,故有通色非色。五蕴现行名生支,五蕴衰变名老,五蕴坏灭名死,故生老死皆通色心。
 
 
 
六、有漏无漏门:十二有支,皆是有漏,唯有为摄。无漏无为非有支故。
 
 
 
七、三性分别门:三性即善恶无记。十二支中,无明、爱、取三支,唯通不善和有覆无记。欲界无明正发业者,唯是不善性故(助可无记)。欲界爱取,亦通不善无记二性;爱通不善可知,为什么通无记呢?因为润生位爱是有覆,故爱通无记。取中包括一切烦恼,通无记可知。但欲界四取(欲取、戒取、见取、我语取)则唯是不善性。若上二界,无明、爱、取(唯有见取、戒取、我语取)三支,皆唯无记。行支唯通善恶,不通无记,无记业不感果故。有支通三性。行等六支合为有故。其余识等五及生老死七支,唯无记性,是异熟性故。虽然七支在分位中容起善染,但非体染,故七支体唯是无记性摄。
 
 
 
八、三界分别门:十二支皆通三界。虽通三界,但有分有全,欲界摄十二支全,色无色界摄十二支少分。这里简略地分别解说如下:
 
 
 
(一)欲界:无明支中,具有世俗愚和胜义愚,世俗愚发欲界中非福行,胜义愚发欲界中福行,通不善性和有覆无记性。行支,有福行和非福行,无不动行,有身等三业,通善不善性。识支具五趣、四生。名色支,有五蕴及五趣四生。六处支,全皆具有,亦有五趣、四生。触支,有可意触、不可意触、具相违触,亦有五趣、四生。受支中,具有苦、乐、喜、舍四受。忧受非根,唯善恶性,不通无记,不得名异熟,故此除之。爱支,通不善性和有覆无记性。取支,具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通不善性及有覆无记性。有及生老死三支,即合前行等六支作法,准前可知。
 
 
 
(二)色界:无明支,唯有胜义愚,无世俗愚,无不善性,唯有覆无记性。行支中,唯有不动行,无福非福行,若初禅中,有身语意三业,二禅以上,唯有意业,皆唯善性。识支中,唯有天趣,唯是化生。名色支中,色中无香味二尘,名中无鼻舌二识。二禅以上,五识皆无,亦无五尘,又唯有生天趣摄。六处支中,唯有化生,唯是天趣,唯有意识名意处,色界初受生时,五根顿起,五色根悉皆具足。触支中,唯有可意触、俱相违触,无不可意触。四禅以上,唯有俱相违触。受支中,初二禅有喜、乐、舍三受,第三禅有乐、舍受,无喜受。第四禅以上唯有舍受。爱支和取支,唯是有覆无记性。有及生老死,合行等六支说,思之可知。
 
 
 
(三)无色界:无明支中,唯有胜义愚,有覆无记性。行支中,唯有不动行,唯有意业。识支,唯是化生天趣。名色支中,唯有名无有色。名中又无五识。六处支中,唯有意处。触支中,唯有俱相违触。受支中,唯有舍受。爱支中,唯有有覆无记性。取支中,概摄一切烦恼,在根本烦恼中,唯有九种,除去嗔心。随烦恼中,除小七(忿、恨、覆、恼、嫉、悭、害)中二(无惭、无愧)是不善性,唯欲界有故。诳、谄通欲界及初禅,憍及大八通三界。故随烦恼中,唯有憍及大八。有及生老死,准色界可知。
 
 
 
十二有支在三界中有如上所说差别,故《瑜伽师地论》第十卷说:‘间:几支欲界系?答:一切支,和合等起故。问:几支色界系?答:一切一分。问:云何应知彼有老耶?答:彼诸行有朽坏腐败故。如色界系。当知无色界亦尔。’
 
 
 
九、能所治门:上地行支,能伏下地一切支。什么是上地行支呢?即观粗苦等的六种行相。有求得上地法的有情,由观下界十二支为粗、苦、障,观上界一切为静、妙、离,即由下地无明所发行支,观粗苦障等能观行相,由厌下故,正能对治下地一切支。具观上静、妙、离,虽有能观行相,但是行支,非正对治,非厌下故。
 
 
 
十、学等分别门:十二有支,皆流转法,非有学及无学,唯非学非无学摄。圣者们虽然有所起的有漏善业,但他是以无漏明慧为缘所起,与流转相违,违有支故。由此应知,圣者必不造招感后有果的业,因为圣者们于后有苦果不迷不求,不迷故知可厌,不求故不欣生:所以诸有学圣人身中的有漏善业,定非行支。《瑜伽师地论》卷十说:‘问:几支是学?答:无。问:几友是无学:答:亦无。问:几支是非学非无学?答:一切。问:所有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学耶?答:堕流转故。若学所有善有漏法,彼与流转相违故,及用明为缘故非支。’
 
 
 
十一、圣断分别门:十二有支,在有学无学身中,已断未断的支分,各有差别。初二果的有学圣者,于欲界一切有支中已断一分,如三恶趣及八难女人身等的有支,即已永断,第三果的有学圣者,则欲界一切有支已全断尽,因为他已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不再来欲界受生故。色无色界的有支能断多少则无决定,这须看他于色无色二界的烦恼断至何地而定。阿罗汉果,已断尽三界烦恼,永不受后有,故三界一切有支皆已断尽。如《瑜伽师地论》卷十说:‘问:预流果当言几支已断耶?答:一切一分,无全断者。如预流果,如是一来果亦尔。问:不还果当言几支已断耶?答:欲界一切,色无色界不定。问:阿罗汉当言几支已断耶?答:三界一切。’
 
 
 
十二、三断门:十二有支,一切皆通见修二道断,不通不断。总起来说,诸恶趣业果及无想定、无想天、半择迦身等有支,皆见道所断。彼等唯是分别烦恼发起,故入见道时一切皆断,有漏善业及无覆无记的若现若种诸有支,皆修道所断。又断有三种:(一)自性断,即诸烦恼及彼相应的诸心心所不善性,和有覆无记染污性法,是自性应断者,见修二道生起现行时,彼即永断。一切有漏不染污的善法,和无覆无记法,非自性应断,体非暗法,不违圣道故。(二)离缚断,即断除能缘有漏善无记法的烦恼缠缚,能缘心不为所缘善无记法缠缚,说名离缚断,即前所说一切有漏善法和无覆无记法是离缚断。(三)不生断,断彼所缘因,令果永不生起,即由因断故,果法不生,是名不生断。如诸恶果异熟趣体,及无想定、无想天等,由圣者见道时,彼等惑业因断故,彼等果法永不得生,故名不生断。此亦包括前说善无记法之一分。在上三种断义中,大概地说,十二有支的无明、爱、取三支染污性故,是自性断,亦即通见修断。虽然亦通离缚断位不生断,以弱故不说。行、有二支,通自性、离缚、不生三断;亦即通见修所断。染污性的自性断,非染污的通不生断和离缚断。若行支中的善业,及有支中的识等五果无记种子,即通离缚断和不生断,不生断即是见道断,离缚断即是修道断。识等七支,唯通离缚断和不生断,体非染污,故不属自性断。即识等五果种及生老死既是无记法,其通不生断的,即是见道所断,如恶趣异热果及女人身等,唯是见道不生断。其通离缚断的,即是修道所断,如人天异熟果,唯是修道离缚断。立表如(表四十七):
 
 
 
(表四十七)
 
 
 
 
 
 
十三、三受俱起门:十二支中,依当来生起位,有十支与乐受舍受俱起。此中除去受支及老死支,以受不与受相应,是自体故。这是约一识说,若约多识来说,即得随与受俱起。老死位中,多分无乐,及客舍(非说第八主舍亦无)故,所以除去。十二支中,除受支外,有十一支与苦受相应。受不受俱起故。
 
 
 
十四、三苦分别门:十二支中,除老死支,余十一支少分坏苦所摄。本来十二支通有苦苦、坏苦、行苦,这里除苦苦、行苦,唯取坏苦,故说十一支少分。为作么除老死呢?因为老死位中,多分无乐受,依乐立坏苦,故不说彼老死支中亦为坏苦。十二支分苦苦所摄,一切支中有苦苦故。十二支全分行苦所摄,诸有漏法,皆行苦故。又依三受门舍受说行苦,除老死支,余十一支少分是行苦。除老死支的理由是:老死位中多分无舍受,故不立彼为行苦。这里与老死位中多分无乐受,不立彼为坏苦的道理一样。
 
 
 
此上所说,是约实义摄苦,若诸圣教,随其有支中某一苦相增盛,则所说不足。如《缘起初胜法门经》则说,生显行苦,老显坏苦,死显苦苦。《十地经》第八则说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名为行苦,触、受名为苦苦,爱、取、有、生、老死名为坏苦。《缘起经》但约果时相显以辨三苦。《十地经》通约果因以辨,故不相违。
 
 
 
十五、四谛门:十二有支,皆苦谛摄,以是有漏的取蕴性故。其十二支中的行、有、及无明、爱、取五支,亦是集谛所摄。行、有二支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性故。十二支皆非灭道谛摄,与无漏无为的灭道二谛意义不相应故。
 
 
 
十六、四缘门:在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中,诸支相望,增上缘决定皆有,以增上缘义最宽故。其余三缘,有无不定,义较狭故。又三缘中,因缘最狭,爱支望于取支,有支望于生支,有因缘义。爱增名取,爱种能生取,故爱望于取有因缘义。识等五种转名为有,所生现行名生,故有望于生有因缘义。问:老死亦是有支现行,为什么不说有望老死,为因缘呢?答:今约邻次说因缘,不约隔越及当生分位,老死隔生支,故不说有因缘。若如《集论》说识支是业种,则行支望于识支亦为因缘。现行行支望行种识支,有因缘义故。除此三支外,余支相望,皆无因缘义,以不亲办自体故。无明望行支,爱望于取,生望老死,有等无间缘及所缘缘。则前念无明为缘,引起后念取支,故爱望于取,有等无间缘。后念取支,能缘前念爱支,故有所缘缘。生支位中心心所法为缘,引起老死位中心心所法,是等无间缘,老死位中能缘心心所以生位心心所法为所缘境,即是所缘缘。有望于生,受望于爱,无等无间缘,有所缘缘。生支中现行心心所,能缘前有支故,有所缘缘。爱支能缘前受支故,有所缘缘。有支爱支,皆是种子,种望于现行的生支和爱支,没有引起开导的作用,故无等无间缘。余支相望,二俱非有。即行望于识等五支,及触望爱,取望有,皆无等无间缘及所缘缘二义。以识支等既是种子皆非现行心心所相引起的法,故无等无间缘。又识支等皆非现行心心所,不能起缘虑用,故非所缘缘。以上所说诸支相望为缘的意义,是依邻近、顺次、因果前后不相杂乱的缘起义说,若异此相望,如约隔越、超一、超二、超多,与逆次,相杂假说缘起,则为缘不定,如理应思。
 
 
 
上来所说十二有支,多依《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对法论》等的意义而说。详细的意义,应参看《缘起经》、《缘起圣道经》、《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稻竿经》、《瑜伽师地论》卷九、卷十、卷九十三,《杂集论》第四卷,与天亲菩萨所造的《十二因缘论》,及《成唯识论》卷八,《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等。
 
 
 
从十二有支的三世因果关系来看,即惑业苦,如环无端,令有情于三界六趣中生死相续,循环不息,故名生死轮回。倘若我们想从轮回中解脱,当于缘起义勤修观行,广如《缘起圣道经》,及《瑜伽师地论》三十一卷缘起观中所说。简捷的用功下手处,应当于现前一念上对治爱取二支,能够于自体及境界不起贪爱,则于境界不起希求追取,烦恼与杂染的业行,即可止息。如是则生死可了,菩提涅槃可证,轮回永绝了。
 
 
 
第六节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佛法与外道的差别,大乘与小乘的差别。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以小乘说三法印,大乘说一实相法印为肯定的判别。如《大智度论》二十二卷说:‘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印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初印中说五众,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第三印中说二印果。’又说:‘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即小乘经中,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就是佛说的法,依教修行,可以证道。若没有三法印,就不是佛法,是魔所说。大乘经中,但有一法印,即诸法实相,是佛所说,名了义经。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关于三法印,如佛陀在《莲花面经》里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寂灭涅槃,以三是法印。’如佛陀在《法华经方便品》里说:‘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由这两处的经文看来,三法印与一实相印是佛法与外道理论的不共区别,的确是如来亲口宣说的。得著这法印的人,即能于一切法通达无碍。如《大智度论》说:‘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由此也就可以知道,合乎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道理是佛法,与三法印一实相印不符的道理,就不是佛法。
 
 
 
此三及一为什么都称名印呢?即是楷定义,是真实故,一切论者不能改移,不能破坏;这真实义理,楷定一切法,所以名印,如《大智度论》二十二卷说:‘一切有为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涅槃,是佛法义,是三印,一切论议师所不能坏,虽种种多有所说,亦无能转诸法性者,如冷相无能转令热,诸法性不可坏,假使能伤虚空,是诸法印如法不可坏。’学佛的人,对于具有这正印的教法,即可信受奉行。
 
 
 
一、三法印
 
 
 
一、诸行无常印:行是造作迁流义,指一切的有为法。有为有生、异、灭三相相应,为生异灭三相作为,刹那不停地在迁流变动,所以说之为行。常是恒时固实不变义,无常就说明诸有为法上没有这种固实不变性,所以无常;即是否定一切常义。因为一切有为法的存在,当体就是因缘和合而有的生灭法;无论是物质的色法,精神的心法,都是刹那迁流相续地显现,所以总说它为诸行无常。但众生对有为法的存在,不是这样地认识它,而是从主观妄情意识上执以为常的,如来为了破除众生这种错误的妄执,就有为法现实事变的规律,说明它是变的,无常的;因此以诸行无常一印印定一切有为法相,使众生听闻了这一法印,从实执的迷网中解脱出来,对于无常的三界业果不生贪著,而发起出离生死趣求解脱的向上心。
 
 
 
二、诸法无我印:我是实有、主宰、自在义。一切法的显现,都是因缘和合而有,这是诸法存在的规律。净法是清净因缘和合的组成,染法是杂染因缘和合的组成,染净法中,无论是色法、心心所等法,皆没有实性的可以主宰自在的我体,在四蕴没有,十二处中没有,十八界中也没有,但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熏染,妄执诸法有实体自性,在有情法中妄执有能够主宰自在的我体,因此起自体的爱执,由自体爱执生起欲贪等种种烦恼,造业受果,轮回不息。所以自体的我爱执,是流转生死的根本,假若能觉破这我体实无,则自体爱不生,没有自体爱,则能不为欲境缠缚,断除烦恼而得解脱。返之,我爱执生,则境界爱起而流转生死。所以虽有第一个无常法印,可以打破境界爱,若不了解无我法印,有自体爱在内心里作怪,仍不能解脱境界的贪求。所以不觉知无我,烦恼决不能断,生死也不能了。因此如来以亲证诸法无我的真实相,印定我体没有,而说诸法无我,使众生悟得我空而引生无我的智慧,破除生死根本的我执,是为第二法印。
 
 
 
三、涅槃寂静印:涅槃翻为寂灭,它的含义很广,这里是指由智慧的简择力而证得的择灭无为,体相寂静,为永久安稳,净妙无扰的境界。众生内迷于我,外迷于境,于我不知空,于境不知无常,因而起惑造业,流转生死,招来虚妄幻化的生老病死、忧喜悲欢等种种的扰恼乱动,由听闻了第一法印,了知无常的道理,听闻了第二法印,了知我相本空,如是我爱执不起,则内无我相,虽有外境不为所扰,由是我空慧起,三毒永尽,解脱了生死轮回的苦恼动乱,而证得寂静安宁的涅槃,唯这涅槃才是真正究竟寂静无扰的境界,所以说涅槃寂静。
 
 
 
这三法印,是苦集灭道四谛变相的收摄,诸行无常,是苦谛;其生苦之因即集谛;涅槃寂静即灭谛;其证灭之因即道谛。无我则贯通四谛。如《大智度论》二十二卷说:‘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无常印是苦谛、集谛、道谛说。无我则一切法说。寂灭涅槃,即是灭谛。’立表知(表四十八):
 
 
 
(表四十八)
 
 
 
 
 
 
一般来说,都认为三法印是属于小乘的所观理,实际上是三乘人的共修法门,因为三乘人都必须观修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理观,才能发起出离生死的向上心,乃至于知无常故苦而发起救度一切有情的菩提心,以期成佛证得圆满的无住大般涅槃。所以三法印实是三乘的共法。即大乘的一实相印,亦是三法之究竟所依,三法印无非是依一实相印之三方面分别的解释而已,故三印与一印,并不相违。如《大智度论》二十二卷说:‘问: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有为作法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违:答曰: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过去色灭坏不可见故无色相,未来色不生无作用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亦无住不可见,不可分别故知无色相,无色相即是空。空即是无生无减,无生离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又说:‘佛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复次,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著,无相不著故,即是寂灭涅槃。以是故摩诃衍中,虽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寂灭涅槃。’由上论义,可知三法印实可贯通为一实相印。
 
 
 
二、一实相印
 
 
 
一实相印,即诸法圆满真实的理体,离言诠,绝对待,平等一味,无二无别,远离一切虚妄的无相之相。如《大涅槃经》第八如来性品说:‘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思益梵天所问经》说:‘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实相是诸佛自内亲证的圆满究竟的真理,十地菩萨虽有分证,亦不圆满究竟: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这实相境界,超有无,非异一,绝寻思,无卜度,是不可思议的最高无上的境界。是诸法本具的真实相,唯佛的智慧圆满,所以能究竟证会。如来欲令一切有情皆能证会,即如其所证而以种种的名言来显示它。诸经论里所说的空性、无我、真如、法界、法性、一乘、中道、圆成实、胜义谛、三无性、四真实、四悉檀等,名相虽异,无非是显示这诸法平等一味的实相。由此就可以知道,实相离言,如来说空,说有,说真如、法界、菩提、涅槃等名言,都是借权显实的假说言辞,皆非究竟。虽非究竟,若不假借言说显示,又没有更好的方便可以令众生悟入真实相。因此,以一实相为依,随顺众生的根器,演出无量的教法,说出种种不同的法门,横说竖说,浅说深说,广说略说,都是借方便引导众生悟入实相。不但说空以遣除众生的实有妄执,也可以说有以遣除众生空无的断见。不但在有为有漏方面说生、灭、垢、染,依一实相也可以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但在对治众生的颠倒妄执上说苦、空、无常、无我,依一实相也可说常、乐、我、净。一切皆是遣除众生的妄情计执,与借权显实而欲令众生悟入实相。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此即一实相印其所以不同于小乘而为大乘特法,殊胜于三法印的原因了。由此也可以知道,诸大乘经论,以及各宗各派之所说所立,亦无非是遣除众生的妄情计执,对治众生的杂染因缘,而欲令其悟入实相而已。
上一篇:佛教基本知识(下)01
下一篇:佛教基本知识(上)05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