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佛教基本知识(上)05
佛教基本知识(上)05
2007年06月20日15:54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931 字体: 繁體

佛教基本知识(上)05
 
 
 
正果法师著
 
 
 
三、随眠:有七种:[1]欲爱随眠、[2]嗔恚随眠、[3]有爱随眠、[4]慢随眠、[5]无明随眠、[6]见随眠、[7]疑随眠。随眠就是烦恼种子,即烦恼品所有的势力,随逐依附在有情身心中眠伏著,能为种子而生起一切烦恼现行,故立名随眠。欲爱随眠,就是欲界贪品烦恼的种子。嗔恚随眠,就是欲界嗔品烦恼的种子。有爱随眠,就是色界无色界贪品烦恼的种子。慢随眠,就是慢品烦恼种子。无明随眠,就是无明烦恼品的种子。见随眠,就是见品烦恼的种子。疑随眠,就是疑品烦恼的种子。这七种随眠,依未离欲界贪求的众生,由欲爱、嗔恚随眠之所随增故,建立欲爱随眠和嗔恚随眠。依未离邪梵行求的众生,由慢、无明、见、疑随眠之所随增长,建立慢、无明、见、疑随眠;即由彼众生得到二十分的对治法,便上起憍慢立慢随眠,对于圣谛愚迷不知立无明随眠,由此虚妄计度心外的邪解脱(前三见)和邪解脱的方便(二取见),因此对于佛圣教正法犹豫疑惑,如其次立慢、无明、见、疑随眠。
 
 
 
四、随烦恼:随烦恼即除去根本烦恼以外的所余染污心所,依《百法明门》所立有二十种:即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这二十种随惑,都是从根本烦恼而起,所以名随烦恼。它的体性业用如五位百法中所解,这里不重说了。又随烦恼名,亦摄根本烦恼,如《集论》谛品中:‘又贪嗔痴,名随烦恼心所法,由此随烦恼随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名随烦恼。’虽然随烦恼这个名称亦摄根本烦恼,但有此随烦恼却只能叫随烦恼,而不能称做根本烦恼;如忿恨等二十随惑皆是。
 
 
 
五、缠,有八种:[1]昏沉、[2]睡眠、[3]掉举、[4]恶行、[5]痴、[6]悭、[7]无惭、[8]无愧。缠是缠绕,由昏沉等诸缠,数数现行增盛,缠绕一切行者的心,于修善品诸法为大障碍,故名为缠。这八缠于四个时位数数现行,即于修习戒学的时候,无惭无愧为障,由具有无惭无愧二法,则犯诸学处,不生羞耻的心。修习定学的时候,昏沉睡眠为障,由此二法,于内心中引起沉没。修习慧学的时候,掉举恶作为障,由此二法数起现行,于外尘境界引心散乱。于同法者展转受用财法时,嫉悭二法为障,由有嫉悭,于财于法生起悭腾嫉妒,数数动摇其心。
 
 
 
六、暴流,有四种:[1]欲暴流、[2]有暴流、[3]见暴流、[4]无明暴流。随生死暴流水漂溺鼓动,是暴流义。即随顺生死杂染的意思。《瑜伽》第八说:‘深难渡故,顺漂流故,故名暴流。’就是有欲求的有情,对于欲界所系的上品烦恼未知未断,为欲界生死流漂溺鼓动,名欲暴流。已得离欲而习有求行的有情,于上二界所系上品烦恼未断未遍知,为上二界生死流漂溺鼓动,名有暴流。近习邪梵行求的有情,由于恶见虚妄计度邪外解脱及邪解脱方便,为恶见流漂溺鼓动,诸恶见略摄为一,名见暴流。起诸恶见,由有愚痴颠倒推求解脱(三见)及加行(二取)法,是起恶见的因缘,为无明流漂溺鼓动,诸恶见因缘略摄为一,名无明暴流。这后二种暴流,取三界外道的上品见痴为体。四暴流都取上品烦恼为体而不取中下品,是因为与暴流的名义不相当,以中下品烦恼非是暴流故。
 
 
 
七、轭,有四种:[1]欲轭、[2]有轭、[3]见轭、[4]无明轭。轭是系轭,用来轭牛的项领,令其拉车不能出驾,譬喻烦恼障碍离系,不得解脱。故障碍离系,违背清净,系碍于生死苦中,是为轭义。有情为四暴流所漂溺已,复为四轭和合系碍,便能够荷担生死苦。四轭的体相如《瑜伽师地论》八十九卷说:‘若诸烦恼等分行者,非增非减,即上所说的一切烦恼,(四暴流中的烦恼)说名为轭。’这就是说,四轭即取中品烦恼为体,不取下品烦恼,因为下品烦恼相非暴流非轭故。四轭的建立,如其次第,即依习欲求行、习有求行、习邪梵行求行三类有情而说,义如四暴流中的解释例知。
 
 
 
八、取,有四种:[1]欲取、[2]见取、[3]戒禁取、[4]我语取。取是执取,有两义:一执取诤根,二执取后有,是为取义。这四种取:是依在家众,和外道出家众而建立。由贪著五欲,系缚耽染为因,为得诸欲及为受用,诸在家众,互相斗诤,这诤的根本,是第一欲取。由贪著见,系缚耽染为因,诸外道出家众,更相斗诤,这诤的根本,是后三种取。六十二见(如五位百法中说)趣是见取。各别禁(遮戒)戒(性戒)多分苦行,是戒禁取。见取和戒禁取所依止的萨迦耶见,是我语取。我语取的语是增语义,就是由第六意识分别所计的作者受者流转还灭的工夫相所起的增益语为我语,于这我语上起贪著,名我语取。由于见取和戒禁取,诸外道众互相诤论,因为对于十二取处的见解不一致故。由于我语取,诸外道众互相诤论,因为对于我有自体性的见解相同,引起常、遍、大、小、与蕴一异等的诤论。由我语取,诸外道等与奉行佛教正法的人互起诤论,因为外道们不信无我理故。如上执著争论的根本即贪爱,由这贪爱为缘,复能引取后有苦异熟果法,故名为取。
 
 
 
九、系,有四种:[1]贪欲身系、[2]嗔恚身系、[3]戒禁取身系、[4]此实执取身系。系是缚缠身义、结生义,由贪欲等四系,缚有情身,结生相续。瑜伽第八卷说:‘难可解脱,故名为系。’《集论》说:‘此能障碍定意性身,故名为系。’定意性身简别非散心及非色身,即贪欲等四种皆说名身系,是指定心自性之身,约自体义名身,所依义名身。就是显贪欲等四种能为心的散乱因,而障碍定心。[1]贪欲身系,由贪爱财物等为因,令心散乱。[2]嗔恚身系,由于斗诤的事,不正行为因,令心散乱。[3]戒禁取身系,由于难行的戒禁,苦恼为因,令心散乱。[4]此实执取身系,由不如理的作意,推求境界妄生执著,执我及世间为常、无常等,计唯此真实,余皆愚妄,由此为因,令心散乱。因为对于贪欲等未断未遍知,为它所系缚,所以说名为系。
 
 
 
十、盖,有五种:[1]贪欲盖、[2]嗔恚盖、[3]昏沉睡眠盖、[4]掉举恶作盖、[5]疑盖。盖是覆障义,覆蔽其心,障诸善品,令善法不得显了故。五盖在五位中障善法:[1]贪欲盖,于乐出家位为障。就是一个有情在发起乐欲出家的时候,由贪欲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境界,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希求受用。牵引心识向外尘境界散乱,对于出家不生欣乐。[2]嗔恚盖,于觉邪行位为障,觉是发觉,就是自己由于邪行犯了学处,同梵行的道伴们正发觉或举发的时候,心生嗔恚。由心嗔恚,不正修学,障碍诃谏正行。[3]昏沉睡眠盖,于修习专注的止位为障。由不守根门,食不知量等,引起身心昏昧的昏沉和心极昧略的睡眠,障碍明静的止,无由得定。[4]掉举恶作盖,于修习观慧的举位为障。举是策举,就是策举其心,于所缘境上思惟修观,由掉举心于亲属国土等生起寻思,由恶作于别离亲属国土等生起追悔,障碍观心于所观境上明静专注的思惟修,观慧无由生起。[5]疑盖,于修习平等正直住的舍位为障。舍是平等正直住,在修习止观的时候,若已经远离了昏沉掉举,心安明静,则应当平等正直住;由疑心犹豫猜度,于所学的法和所证的功德境界,疑惑不决,心怀二分,远离决定,障碍舍故。五盖之中,昏沉睡眠是近而相顺的法,若生昏昧,必引起睡眠,故合立一盖。掉举恶作,同依亲属国土等寻思境而怀念追悔,同一境转,故合立一盖。又《瑜伽师地论》八十九卷约违背五处建立五盖,如彼论说:‘复次违背五处,当知建立五盖差别:一为在家诸欲境界漂沦故,违背圣教,立贪欲盖。二不堪忍诸同法者,诃谏驱摈教诫等故,违背所有可爱乐法,立嗔恚盖。三由违背奢摩他故,立昏沉睡眠盖。四由违背毗钵舍那故,立掉举恶作盖。五由违背于法议论,无倒决择审查诸法大师圣教,涅槃胜解故,建立疑盖。’
 
 
 
十一、株杌,有三种:[1]贪、[2]嗔、[3]痴。株杌是秃树根,譬喻贪等三种根本烦恼坚固难拔,对治道犁难以破坏故。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串习贪等以成贪等的业行,引起心不调顺的贪,无所堪能的嗔,难可解脱的痴;由于众生难断这根深蒂固的贪等行,故立贪等为株杌。
 
 
 
十二、垢,有三种:[1]贪、[2]嗔、[3]痴。垢是不净义。由依止贪嗔痴故,毁犯戒行学处,作诸恶行,染污不净,故立名为垢。
 
 
 
十三、常害,有三种[1]贪、[2]嗔、[3]痴。贪等三种,常能为害,由此招感生老病死等苦。常为害故,立名常害。《集论》说名烧害,如《集论》说:‘由依止贪嗔痴故,长时数受生死烧恼,故名烧害。’
 
 
 
十四、箭,有三种:[1]贪、[2]嗔、[3]痴。由依止贪嗔痴故,于有果法及三有的因,深起追求:于佛法僧,若集灭道,常生疑惑。由此生死相续不绝,而不知希求解脱。于有有具和三宝四谛,随爱疑门,违背三宝四谛,顺趋生死轮回,贪等三毒,能射伤诸行,故立名为箭。
 
 
 
十五、所有,有三种:[1]贪、[2]嗔、[3]痴。所有是从果法立名,贪嗔痴三应名能有,由贪等故,能积集所有资财,恒常与怖畏等相应,多住散乱,故名所有。
 
 
 
十六、根,有三种:[1]贪、[2]嗔、[3]痴。贪等三法,是三不善根,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由贪等故,生起一切的不善法,为一切不善法生起的所依根本,故名为根。
 
 
 
十七、恶行,有三种:[1]贪、[2]嗔、[3]痴。行是业行,即身语意的造作。由依止贪嗔痴故,恒行身语意恶行,是邪行自性,故名恶行。由贪进求财利等,多行恶行。由怀嗔恚,不忍他过,多行恶行。由怀愚痴,起颠倒的邪见,因而杀生祠祀天神等,行诸恶行。
 
 
 
十八、漏,有三种:[1]欲漏、[2]有漏、[3]无明漏。漏是流散义。《瑜伽论》第八卷说:‘流动其心,故名为漏。’《集论》说:‘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依外门流注:即心于五欲外尘境界中流散,建立欲漏。体即欲界一切烦恼唯除无明,说明欲漏。依内门流注,即于内根身等上流散,建立有漏。体即色无色界一切烦恼唯除无明,说有漏。依彼二所依门流注故,立无明漏。体即三界所有无明,总摄为一,名无明漏。
 
 
 
十九、匮,有三种:[1]贪、[2]嗔、[3]痴。匮是缺乏、不足。《瑜伽师地论》第八说:‘无有厌足故名为匮。’由依止贪嗔痴故,于资助生命的财物等,恒起追求,没有满足。因为贪得无厌,故常为贫乏众苦之所恼乱。由贪嗔痴,能令身心恒感觉贫乏,是故立名为匮。
 
 
 
二十、烧,有三种:[1]贪、[2]嗔、[3]痴。烧是烧热。由贪嗔痴于所缘境界不如正理,执著相好、起强烈地爱染故,烧热身心,故名为烧。
 
 
 
二十一、恼,有三种:[1]贪、[2]嗔、[3]痴。恼是恼乱。由贪嗔痴于诸可爱境相爱乐耽看,若可爱境相变坏的时候,便引起种种的愁叹等忧苦,恼乱身心,故名为恼。
 
 
 
二十二、有诤,有三种:[1]贪、[2]嗔、[3]痴。诤是斗诤,贪嗔痴能为斗讼诤竞的因,由贪嗔痴故,执持刀杖等,兴诸战诤,种种斗讼,所以贪等,说名有诤。
 
 
 
二十三、火,有三种:[1]贪、[2]嗔、[3]痴。火是烧毁义,由贪嗔痴故,烧坏所积集的善根薪,故说贪等名火。
 
 
 
二十四、炽然,有三种:[1]贪、[2]嗔、[3]痴。炽然是大火,这里譬喻恶业。由负嗔痴故,为非法贪的大火所烧:非法贪就是贪著十种不善业道。由贪嗔痴故,又为不平等贪的大火所烧;不平等贪就是非法非理的贪求境界。由贪嗔痴故,又为邪法大火所烧;邪法大火就是一切外道的恶说法律。因为非法贪等能够引发身心中的炽然大火,如猛火烈焰,故名炽然。
 
 
 
二十五、稠林,有三种:[1]贪、[2]嗔、[3]痴。大树聚集,名为稠林。由贪嗔痴故,于生死根本的烦恼,和杂染的业行,广兴染著,令诸有情,感种种身,流转五趣,长夜处于生死轮回中,如行走在大树稠林里,难可出离。生死因即贪等三毒,三毒果即生死,生死即稠林,稠林由大树,大树即三毒,三毒起生死稠林故。所以贪等,说名稠林。
 
 
 
二十六、拘碍,有三种:[1]贪、[2]嗔、[3]痴。拘碍是拘束障碍。《瑜伽》第八卷说:‘能令众生乐著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若为拘碍。’由贪嗔痴故,依于五处起拘碍:一顾恋内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缺于随顺教诫教授,五于诸善品得少为足。于上说五处拘碍心故,不能自在地修诸善法,故名拘碍。
 
 
 
乙、烦恼增上所生业
 
 
 
(一)业的体性
 
 
 
集谛体性的第二部分是烦恼增上所生的业,也就是有漏业,若不与烦恼相应的无漏业,则非集谛所摄了。业是造作义,它的总相,即思业和思已业。思业就是心内的种种分别思虑,心性界的造作。思已业即由分别思虑的意业发现于外的身体上的动作和言语动作。这思业和思已业,都是以思心所为体性。思有三种:(一)审虑思,即将发动身语作业时审虑此事应当作否的思。(二)决定思,即于将要作的事情,起决定心的思。(三)动发胜思,就是正动身发语势用强胜的思。前二思是意业,亦即名思业。《集论》里说:‘思已业云何:谓身业、语业、意业。’意业即指贪嗔邪见,由思引发,故名思已业。第三动发思是身语业,亦即名思已业,以身业等体非即思,但由思所引发,故名思已业。身语二业,以第三动发善不善的思为体,意业以前二思为体,如《成唯识论》卷一说:‘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发语思,说名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
 
 
 
(二)业类差别
 
 
 
(1)二业类
 
 
 
[1]善业与恶业:恶业即十种不善业道:一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语、五离间语、六粗恶语、七杂秽语、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善业即十善业道,就是远离杀生,乃至远离杂秽语、无贪、无嗔、正见。业以思为体,十善十恶有所造作共名为业,是思所游履故,通生苦乐异熟果故,故名为道。
 
 
 
[2]引业与满业:六趣有情各有总报和别报的差别,总报即各趣有情得到的色心相续;别报就寿夭智愚,色形的好丑全缺等。引发总报的强业名为引业;成满别报的业。名为满业。如《杂集论》谛品中说:‘又善不善业,于善趣恶趣中,感生异熟时,有两种差别:谓招引业、圆满业;招引业者,谓由此业,能牵异熟果。圆满业者,谓由此业生已,领受爱不爱果。’
 
 
 
[3]作业与不作业:作就是起造现行,作业即意思业,和思已所起的身业语业。不作业,即不思业和不思已不起身业语业。
 
 
 
[4]黑业与白业:黑业就是招感秽恶不净的苦果业,白业就是招感净妙清白的乐果业。
 
 
 
[5]增长业与不增长业:不增长业《瑜伽师地论》第九卷说有十种:‘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除开上面十种业,所余诸业,能有增进长养的力量,名为增长业。
 
 
 
[6]故思业与不故思业:故思业就是经过故意思惟以后而起的业,即经过审虑思、决定思、动发思而起造的业,是为故思业。若非经过故意思惟,由刹那任运起和不知不觉地误起的业,是为不故思业。如《瑜伽师地论》第九十卷说:‘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若异此业,是即名为非故思造。’这故思所造业,为《集论》说略有五种:‘谓他所教敕故思造业,他所动请故思造业,无所了知故思造业,根本执著(为贪等蔽心执著发起故思)故思造业。颠倒分别(依不平等因见受等发起故思)故思造业。’这五种故思所造业的解释,详在《杂集论》中。
 
 
 
[7]定受业与不定受业:《瑜伽》第九十卷说,定受业就是故思所造的重业,不定受业就是故思所造的轻业。《瑜伽》第九卷说:‘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作与增长的解释,如《杂集》论:‘作者,谓起造诸业,令其现行。增长者,谓令习气增益。’这定受业,又有作业决定、受异熟决定、分位决定的差别。解释详如《杂集论》中。
 
 
 
[8]异熟已熟业与异熟未熟业:异熟已熟业就是已经与果的业,异熟未熟业,就是未与果的业。
 
 
 
[9]重业与轻业:无论是善业与恶业,都有轻重的差别,《瑜伽论》第九十卷说:‘由三因缘,令业成重:一由意乐故,二由加行故,三由田故。’由意乐故成重,就是在作业的时候,由极猛利的意念对于所作的事情寻思伺察而起造作。由加行故成重,就是对于所念的事业长时无间地去作,和很殷勤尊重的去作。由田故成重,田是造作事业的对境,如田中播下种子决定会长出苗芽的果实,若对于自己有恩的有情,如父母师长等,与他们为造作事业的对境田,无论作善行恶行都成重业。与上所说相违的所作业,则名为轻业。
 
 
 
[10]共业与不共业:共业就是能令器世间成种种差别的业,因为器世间是一切有情共有的,故招感此共相世间的业称为共业。不共业就是能令有情世间成种种差别业,即各个有情招感各自所依根等的业,所招感的根等唯属己有,不为其他有情所受用,故名不共业。这有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的差别,详辩在《成唯识论》第二卷述记中。
 
 
 
(2)三业类
 
 
 
[1]身业、语业、意业。身业即身体上的造作,语业即口上的造作,意业即思于意中的造作。
 
 
 
[2]善业、不善业、无记业。由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而起造的业,招感可爱的乐果,是为善业。由贪嗔痴为因缘而起造的业,招感非可爱的苦果,是为不善业。非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亦非贪嗔痴为因缘而任运起的业,不招感爱非爱果,于善不善二种行相不可记别故,是为无记业。
 
 
 
[3]律仪业、不律仪业、非律仪非不律仪业。律是法式、仪是轨范,由内心发誓遵守一定的法式和轨范而起造的业,是为律仪业和非律仪业。律仪业有三种:[1]别解脱律仪所摄业,就是佛弟子所受的律仪:即比丘律仪、比丘尼律仪、式*摩那(正学女)律仪、勤策(沙弥)律仪、勤策女律仪、邬波索迦(近事男)律仪、邬波斯迦(近事女)律仪、近住律仪(即受八戒者,为不能远离恶行,及不远离欲行的人,受一日夜戒,使其暂近依止,故名近住)。[2]静虑律仪所摄业,即由四种静虑能够损害伏除那发起犯戒的烦恼种子的所有远离功能,是为静虑律仪所摄的身语业性。[3]无漏律仪所摄业,即已见谛的圣者由无漏作意力量所得的无漏远离的戒性,是名无漏律仪所摄业。不律仪是一种恶戒法,受持不律仪的人,就是由于生在不律仪事业种姓中而造彼业,或由于誓愿定期受持不律仪事而造彼业,这不律仪事业,《集论》中说有十五种:一屠羊、二养鸡、三养猪、四捕鸟、五捕鱼、六猎鹿、七置兔、八劫盗、九魁脍、十害牛、十一缚象、十二立坛咒龙、十三守狱、十四谗讲、十五好为损等。论文既然说好为损等,其等字之义,即摄取一切损害水陆生命等事皆为不律仪事业。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除前三种律仪业及不律仪业之所余的一切善不善与无记业。就是不受持律仪亦不受持不律仪的普通人所作的布施爱语等业。和欧打恶语等业,不为律仪不律仪所摄,故名非律仪非不律仪业。
 
 
 
[4]施性业、戒性业、修性业。施性业,就是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俱行的思,所起的能舍所施物的身业和语业。戒性业,就是律仪所摄的身语业等。修性业,就是由三摩地为因缘俱行引发的定思,是为修性业。
 
 
 
[5]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福是殊胜义,即业自体及果俱可爱乐,相殊胜故,名为福业:就是欲界可系的善业。非福业即自体及果俱不可爱乐,相鄙劣故,名非福业;就是欲界所系的不善业。不动业即色界无色界所系的善业,因为上二界定地业在受异熟果时,界地决定,不可改转,故名不动。虽然上二界善也应名福业,但约其比前福业更为殊胜的意义,所以特立不动的名称;因为欲界中余趣圆满的善不善业,会遇缘时可能改转得余趣果故。
 
 
 
[6]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顺乐受业。就是从欲界乃至第三静虑所有的善业;此业能顺乐受而招感异熟乐故。顺苦受业,就是欲界所系的不善业;此业能顺苦受而招感异熟果故。顺不苦不乐受业,就是从第四静虑以上乃至有顶诸地所有的善业,因为第四禅以上诸地,没有苦乐,唯与不苦不乐的舍受相应,这些地中所有的善业,亦唯招感与舍受粗应的异熟果故。
 
 
 
[7]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法受业,就是能招感现法果的业,如对于佛或阿罗汉等,造作善不善业,必得现法异熟;又由猛利意乐,猛利的加行去造作善不善业,于现法中亦得异熟成就;所以名顺现法受业。因为在现生中作现生即受果故。顺生受业,就是所作的善不善业,在现生中异熟未熟,于无间生中异熟成熟,即次生中当生异熟,所以名为顺生受业。顺后受业,就是所作的善不善业,于现法中和次生中异熟果俱未成熟,从次生以后的生中异熟方才成熟,即名为顺后受业。
 
 
 
[8]过去业、未来业、现在业。过去业,就是住于习气位的业种,或已经与果,或还未与果,皆名过去业。未来业,就是未生未灭的业。现在业,就现前已造已思而未谢灭的业。
 
 
 
[9]欲系业、色系业、无色系业。欲系业,即能招感欲界异熟果的业。色系业,即能招感色界异熟果的业。无色系业,即能招感无色界异熟果的业。
 
 
 
[10]学业、无学业、非学非无学业。学业即有学圣人相续中,于时时间依增上戒、依增上心、依增上慧,修学无漏,及此后得的善有漏业。无学业,就是所作已办的无学果阿罗汉相续中所有的善业。非学非无学业,就是一般凡夫身心中所有善不善和无记业。
 
 
 
[11]见所断业、修所断业、无断业。见所断业,就是由见道所断的烦恼相应所发思等诸业,及一切能往诸恶趣业,皆名见所断业。修所断业,就是由修道所断的烦恼相应所发思等诸业,及受善趣的善不善无记业,皆是修所断业。无断业亦名非所断业,就是一切有学无学相续中的出世间诸无漏业。
 
 
 
[12]三曲业:依谄曲为因而生起的身语意业,名为曲业。即修行邪道者所有一切善不善业,由邪见所起,邪见增上力所生故,能障碍正直的八圣道支令不生长,故名曲业。又邪行者堕在断常二边,违处中行,故名曲业。
 
 
 
[13]三秽业:依猛利贪嗔为因而生起的身语意业,能污秽相续,能障碍清净的八圣道支,令不生长,故名秽业。又异生对于圣教中,起颠倒见者,住自见取者,起邪决定者,起犹豫分别者所有的善不善业,皆名秽业。
 
 
 
[14]三浊业:依猛利愚痴,上品钝根忘失念者,萨迦耶见为因而生起的身语意业,能障碍通达真无我义故,名为浊业。又依止外道生起颠倒见,能障碍通达真如义故,是一切如来清净圣教之所对治,为‘不信’混浊之所摄故,亦名浊业。
 
 
 
以上三业,都是总约一切无漏业所有能为障碍体性而建立为曲秽浊诸染污业。
 
 
 
[15]三清净业:一切能往善趣的妙行,由清净尸罗与正直见之所摄的身语意三业,远离毁犯戒见的垢故,所以名为清净业。又有异生于圣教中,起正决定者,不犹豫分别者所有的善业,亦名为清净业。
 
 
 
[16]三牟尼业:《瑜伽》第九卷说名寂静业,第九十卷说名默然业。牟尼是梵语,汉文译言寂默,即诸烦恼寂灭之义。一切能往涅槃的妙行,即有学无学圣人所有的无漏身语意业,契证寂静理故,所以名为牟尼业。
 
 
 
以上二业,都是总约一切无漏业随顺体性而建立的。
 
 
 
(3)四业类
 
 
 
复有四种业:一黑黑异熟业,二白白异熟业,三黑白黑白异熟业,四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黑黑异熟业,就是欲界中的不善业,体即十种不善业,其性染污,故名为黑;又依此黑业能招感不可爱的异熟果,故总说名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就是三界的善业,性不染污,不杂恶法,故名为白;又依此业能招感可爱的异熟果,故总说名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即欲界所系的杂业,由善不善相杂故,非纯善纯恶,所以立名黑白黑白异熟业。黑白异熟之业,以恶强故,可名黑白,不可立名白黑,以善劣故。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体即出世间的无漏诸业。说非黑白,是约遮烦恼表白净两义共合立名。非黑遮除烦恼,显示无漏业远离烦恼垢秽;白即表其体性情净;无异熟即显其与生死相违;能尽诸业,显其是诸有漏业的能对治者。由无漏业的力量,能永拔黑等有漏业招果的习气故。此无漏业在《瑜伽》中又名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这是就双简前二种业而立名,义无相违。
 
 
 
(4)十业类
 
 
 
十业就是十种业道,这有两类:一、十不善业道:即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欲、嗔恚、邪见。二、十善业道:即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无贪、无嗔、正见。这十种业道,在下面说人天行果中将作比较细地解释,这里就不说了。
 
 
 
除上所说业类差别以外,还有强力业、劣力业、可思议业、不可思议业,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证得业,地狱业、畜生业、饿鬼业、人业、天业、不定业。《集论》《成实论》等,皆不出前已说业类所摄,恐太繁琐,且止不说。
 
 
 
(三)集谛四行相
 
 
 
如上所说集谛,总有四种行相:一因相,二集相,三生相,四缘相。集谛所有的惑业,是引起后有苦果的原因,即能引发后有的习气因,如种子是生起苗芽的亲因,故名因相。由诸有情所集积的惑业习气,在人天等有情类中,能为相似的形貌种类的平等现起因,而使其现行;如人与人相似,牛与牛相似,马与马相似等,即集起之义,故名集相。又由业烦恼的力量使各别有情内身相续生起无量品类差别,是决定于五趣四生三界九地等的生因故,是名生组。又一切有情身心中,虽然同时具有三界五趣四生的种子,但现在世唯生于此界此趣此生中,而非余界余趣余生,皆由业烦恼为助缘成此差别,因此有情舍已得自体而取未曾得的自体,即诸有情别别的得舍因,是名缘相。
 
 
 
为什么于集谛说四行相呢?是为修观行的人于集谛修四行观,可以对治四种贪爱,四爱就是:一我爱,即于自体爱著;二后有爱,即希求当来自体差别:三喜贪俱行爱,即于现前的或已经得到的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起贪著爱;四彼彼喜乐爱,即于所余未现前未得到的可爱色等起希求爱。这四种爱,是从常、乐、净、我四种颠倒而产生的,我爱就是我倒,后有爱就是常倒,喜贪俱行爱就是乐倒,彼彼喜乐爱就是净倒。修观行的人以智慧观察因等四相,就是对治四爱,亦即对治四倒;观察因相,对治我爱;观察集相,对治后有爱;观察生相和缘相通治四种爱。《杂集论述记》说:‘前二别治、后二通治故。’《瑜伽师地论》五十五卷说:‘问:何故于集谛为四行观?答:由有四种爱故。此四种爱,当知由常、乐、净、我爱差故建立差别:初爱为缘,建立后有爱;第二第三爱为缘,建立喜贪俱行爱,及彼彼喜乐爱;最后爱为缘,建立独爱;当知此爱随逐自体,又爱云何?谓于自体亲昵藏护。后有爱云何?谓求当来自体差别。喜贪俱行爱云何?谓于现前或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法起贪著爱。彼彼喜乐爱云何?谓于所余可爱色等起希求爱。’
 
 
 
三、灭谛
 
 
 
(一)灭谛体相
 
 
 
灭是灭尽义,即择灭无为,由圣无漏智慧的简择力,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法,究竟证会静妙安稳的寂灭果,是即灭谛体相。《集论》解灭谛相文说:‘相者,谓真如,圣道,烦恼不生,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是灭谛相。’这是以灭所依的真如,能灭烦恼的圣道,和烦恼灭尽的灭性,总出灭谛体相。约实际来说,灭谛体性就是断尽烦恼,绝诸戏论,究竟寂灭的涅槃。如《瑜伽师地论》六十六卷说:‘复沈此烦恼粗重永灭,是有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又因永断,未来不生;及先世因受用尽已,现在诸行,任运谢灭:是无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又《瑜伽论》六十八卷说:‘问:何等法灭故名灭谛耶:答:略有二种:一烦恼灭故,二依灭故。烦恼灭故,得有余依灭谛。依灭故,得无余依灭谛。’
 
 
 
(二)灭相甚深
 
 
 
有为绝诸戏论,究竟寂灭的灭相,甚深最甚深,望有为诸行,不可说异,不可说不异,不可说亦异亦不异,不可说非异非不异。说异则应离开诸有为法而有寂灭,则寂灭与诸行,不相系属,各别异体了。说不异则有为诸行应即寂灭,如是则寂灭应同诸行是有为,是有漏,是杂染,是不净等,与诸行相无有差别。说亦异亦不异,过同异不异;说非异非不异,过同不异异;即具有不相系属的染净无别等过失。故寂灭相,离四句,绝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正智证知。
 
 
 
(三)立名差别
 
 
 
诸经论中,就灭相摄义差别,施设种种的异名,这里依《集论》所说差别的名称,略述如下:
 
 
 
甲、依所灭法辨名差别,即依无余永断的总义,立有七种名称:第一‘名永出,永出诸缠故’;这是依永断现行烦恼的缠缚而立名。第二,‘名永吐,永吐随眠故’;这是依断烦恼的种子而立名。第三,‘名尽,见道对治,得离系故’;在烦恼聚中,唯有所余修所断的迷事烦恼存在,迷理烦恼见道已顿断尽,亦名为尽。第四,‘名离欲,修道对治,得离系故’;由修道渐断诸地烦恼,离诸地欲贪,渐次所显,故名离欲。第五,‘名灭,当来彼果苦不生故’;由烦恼永尽,当来的苦果,亦永灭不生,故名为灭。第六,‘名寂静,于现法中,彼果心苦,永不现故’;彼果即离系果,在证得离系果的有余依位,由证得心解脱故,心苦永不现行,心无扰动,故名寂静。第七,‘名没,余所有事,永灭没故’;即证寂灭以后,无为之余的所有宿业烦恼所感的有漏诸蕴事,自然灭尽,入无余依位,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为依为住,余所有依事,皆永灭没,故名为没。
 
 
 
以上七名,亦显示断惑的次第:即断惑的人,先伏现行,次断种子,所以先说永出永吐。在断种中,见惑顿断,修惑渐断,所以次说尽及离欲。见修二惑种子俱断尽已,当来的苦果决定不生,故次说灭。在证灭的时候,先证有余依,后证无余依,所以最后说寂静与没。
 
 
 
乙、释自通名,这有二十一种名称的差别:一、‘名无为,离三相故’;即寂灭无为,与生异灭三有为相究竟相违,故名无为。二、‘名难见,超过肉眼、天眼境故’;即寂灭无为,不是肉眼和天眼的所见境,唯是圣无漏慧眼的所行境界,故名难见三、‘名不转,永离诸趣差别转故’;寂灭无为远离那落迦等诸趣往来流转,恒常安住不动,故名不转。四、‘名不卑屈,离三爱故’;寂灭无为永离欲爱色爱无色爱,于诸有中无所有卑屈,故名不卑屈。五、‘名甘露,离蕴魔故’;寂灭无为永离一切死所依蕴,故名甘露。六、‘名无漏,永离一切烦恼魔故’;烦恼魔是有漏,寂灭无为永离烦恼,故名无漏。七、‘名舍宅,无罪喜乐所依事故’;无罪喜乐即清净的解脱喜乐,寂灭无为是解脱喜乐的所依止,故名舍宅。八、‘名州渚,三界隔绝故’;寂灭无为,于三界生死大海能为高原之隔绝,依譬喻立号,故名州渚。九、‘名弘济,能遮一切大苦灾横故’;证得寂灭,生老病等诸苦灾横,永远绝离,故名弘济。十、‘名皈依,无有虚妄,意乐,加行,所依止故’;寂灭无为是无有虚妄性之意乐及正加行的所依处,所依止,是皈依义,故名皈依。十一、‘名胜归趣,能为归趣一切最胜圣性所依处故’;归是归投归依,趣是趣向趣入。圣性即无漏圣道,寂灭无为,能为趣证最殊胜的圣性之所依止处,是阿罗汉证得涅槃的加行所缘境界,故名胜归趣。十二、‘名不死,永离生故’;有生必有死,寂灭无为无生,故名不死。十三、‘名无热恼,永离一切烦恼热故’;寂灭无为,永离一切求不得苦的大热恼故。十四、‘名无炽然,永离一切愁叹忧苦诸恼乱故’;寂灭无为极清凉,一切愁等炽然永息,故名无炽然。十五、‘名安稳,离怖畏住,所依处故’;寂灭无为,无老病死等一切怖异,是离怖的圣住所依处,即空住,无愿住,无相住,灭尽定住名圣住(瑜伽三十四卷),圣住离怖畏,不为老病等所动,故名安稳。十六、‘名清凉,诸利益事所依处故’;寂灭无为是一切无热恼的清凉善之所依,故名清凉。十七、‘名乐事,第一义乐事故’;第一义乐即出世间乐,寂灭无为是出生出世间乐的所依事,故名乐依。十八、‘名趣吉祥,为证得彼易修方便所依处故’;趣是趣入趣证,吉祥即涅槃,寂灭无为是趣入证得彼涅槃易修加行的所缘境,故名趣吉祥。十九、‘名无病,永离一切障碍病故’;寂灭无为远离恼烦等诸障碍病,故名无病。二十、‘名不动,永离一切散动故’;寂灭无为,离诸境界戏论散动,故名不动。二十一、‘名涅槃,无相寂灭大安乐住,所依处故’;寂灭无为,永离一切色受想行识等一切有相,是究竟寂灭大安乐住的所缘境界,故名涅槃。
 
 
 
丙、对苦谛辨名,这有五名差别:一、‘名无生,离续生故’;苦谛相,就是于彼彼处有情类中,相继而生,寂灭无为与彼相义相违反,离续生相,故名无生。二、‘名起,永离此后渐生起故’;苦谛相在有情续生已后,自身六根众分渐次圆满,寂灭无为,与彼相义相违反,永离渐次生起相,故名起。三、‘名无造,永离前际诸业烦恼势力所引故’;苦谛相,有宿业烦恼的势力所造,寂灭无为与彼相义相违反,永离前际诸业烦恼势力,故名无造。四、‘名无作,不作现在诸业烦恼所依处故’;现在苦谛,是能造作招感余生有异熟果的诸业烦恼之所依止,寂灭无为,与彼相义相违反不作现在诸业烦恼的所依处,故名无作。五、‘名不生,永离未来相续生故’;苦相是后有异熟相续生起,无有间断,寂灭无为,永离未来相续生,故名不生。
 
 
 
以上所说灭谛名义差别,皆依《集论》和《杂集论》说,在《瑜伽师地论》八十三卷中,亦有详细的解释。
 
 
 
(四)灭谛四行相
 
 
 
灭谛亦有四种行相:一、灭相,就是为流转生死因的烦恼,灭尽无余,得离系故名灭相。二、静相,就是行苦所摄的不寂静的五取蕴相,得离系故名静相。三、妙相,于诸烦恼苦,究竟离系,自然乐净以为自体,净妙无喻,故名妙相。四、离相,出众过患,常利益事,不复退转,最极安稳,故名为离。《俱舍论》二十六卷解灭谛四相说:‘诸蕴尽故灭,三火(贪嗔痴)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为什么于灭谛说四种行相呢?《瑜伽论》五十五说:‘问:何故于灭论为四行观?答:由四爱灭所显故。’即灭相静相由灭我爱所显,第三妙相,由灭喜贪俱行爱(乐)和彼彼喜乐爱(净)所显,第四离相,由灭后有爱(常)所显。
 
 
 
四、道谛
 
 
 
(一)道谛体相
 
 
 
道是能通义,即证得灭果的因,由道能通往涅槃城故。《俱舍论》卷二十五说:‘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复道者,谓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道,与余处立通行名;以能通达趣涅槃故道。’有正道和助道,正道即诸无漏的智慧,助道即诸有漏无方便对治诸善品法。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即为道体总相。
 
 
 
(二)道谛差别
 
 
 
甲、五相差别道
 
 
 
道谛差别,总有五种:(一)资粮道,(二)加行道,(三)见道,(四)修道,(五)究竟道。
 
 
 
(一)资粮道
 
 
 
资粮道,即诸异生,由具自他圆满(论行中当说)为缘,发起希求解脱的善法欲,具足尸罗,守护根门,欲食知量,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止观,正知而住等,(瑜伽二十一卷说有十种,在下文说行中当详解释)即资粮道的体性。复有所余进习诸善,即闻思修所生三慧等。修习此故,得成见道位现观、修道位解脱的所依器性(内身相续堪任性)。《瑜伽师地论》二十二卷说:‘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闻正法,若思正法,若无障碍,若修惠舍,若沙门庄严,如是等法,是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具足尸罗等,都是资益希求解脱者成道的善法,如古时人行路有粮,能到所向处所,故名资粮,这资粮是顺趣解脱的远因,故亦名顺解脱分。
 
 
 
(二)加行道
 
 
 
加行道,即已积集资粮道者,为证道故加功用行,而进修暖等四法,故名加行道。前面说的资粮道,也有加行的意义,可以安立加行的名称。但这里的加行却非资粮,是已积集资粮者为得见道而安立名加行故。这加行有四位差别:(1)暖法位,由净定心,依谛增上契经等法为所缘,生起明得三摩地般若及彼定慧相应等法,是为暖位。是道火的前相,如古时钻木取火先有暖相,故名为暖。(2)顶法位,即于诸谛所缘中,智慧力增进,明相转胜,得明增三摩地般若及彼定慧相应等法,是为顶位。由前定慧展转增进居上位故,在有动的善根中最为殊胜,如上山至顶,故名为顶。(3)顺谛忍法位,由各别内自所证,于诸谛所缘中,一分已入于无所取,一向忍解故,一分随顺于无能取,随顺通达故,三摩地般若及彼相应等法,是为忍位。深忍印解,故名为忍。(4)世第一法位,由各别内自所证,于诸谛中,得无间心三摩地般若,及彼定慧相应等法,从此无间,必起最初出世道,是世间最殊胜的第一善法,故名世第一法位。这暖等四善根位,是顺趣真实决择分(见道)故,亦名顺决择分。
 
 
 
(三)见道
 
 
 
见道,由世第一法无间,引起无所得三摩地般若及彼相应等法,是见道体性。由无分别智最初照见诸法真理,故名见道。由真智通真如故,亦名通达位。又见道差别,如《瑜伽》五十八卷说一心见道,如《瑜伽》五十五卷及《显扬圣教论》十七卷说三心见道,《瑜伽》五十八卷复说九心见道,及《集论》等说十六心见道。但真见道位,无多心差别,故说多心见道差别,皆是假立,非真实尔。以出世位中,各别内证,绝诸戏论故。
 
 
 
(四)修道
 
 
 
修道,即从见道以上,所有世间道、出世间道、软道、中道、上道、方便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皆名名修道。因为佛弟子们,已得见道,顿断三者迷理烦恼,从此以上,为断迷事烦恼,以胜方便数数修习世间道等,故名修道。这里把世间道等的差别意义略述如下:
 
 
 
(1)九道
 
 
 
一、世间道,即有漏道,就是世间的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静虑即心体寂静,能审虑所缘的意思。《瑜伽师地论》三十二卷说:‘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空无边处等,是无色界的四定,就所依的境,心无分别,摄心一境,离诸色碍,故名无色定。又因四定都有心住于空,所以又名四空定。
 
 
 
四空定的解释,广如《瑜伽师地论》三十三卷中,这里简单地解说如下:一空无边处定,即修定的人,已得第四静虑,厌患色质的障碍,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灭除色相,缘空入定,心与无边际的虚空相应,是为空无边处定。二识无边处定,已得空无边处定的行者,感觉心住虚空,仍有相对的空相存在,尚非静妙,乃进而厌患虚空,泯除空相,转心缘识,住识无边相,名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已得识无边处的行者,感觉住识,仍有所依,乃厌患心识,舍识泯心,依无所有,寂然而住故,名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识无边处即想,无所有处即非想,已得无所有处定的行者,厌患无所想如痴如暗,厌患有想处如病如箭,如痈如疮;唯有非想非非想中,与上相违,寂静美妙;即舍无所有处定,心与非有想非无想法相应入定,名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此定中,由想昧劣,无下地胜想,得非想名,有昧劣的想存在,故名非非想。外道得了此定,执为涅槃。前三无色处,约加行立名;第四非想,当体立号。
 
 
 
四静虑和四无色定,有四种相应当分别:一杂染,二清白,三建立,四清净。
 
 
 
1、杂染,由四无记根相应,定成杂染。四无记根即:爱、见、慢、无明,定地烦恼为定所伏,不发恶行,是有覆摄,故名无记。由此四惑,杂污其心,以诸染污静虑定为门,令色无色界一切有覆无记的烦恼随烦恼生长不绝,为能生起散烦恼的根本,说名为根。这是第六识中四种定烦恼,非是第七中相应的四惑。[1]‘由有爱故,味上静虑,杂染所染’;(集论,以下同。)即贪味净定的轻安快乐。[2]‘由有见故,见上静虑,杂染所染’;即依止静虑发起计度前际等六十二见。[3]‘由有慢故,慢上静虑,杂染所染’;即依所证胜定,于下界生慢,计自地为胜等。[4]‘由无明故,疑上静虑,杂染所染’;疑是疑烦恼,由无明增故而起疑,故由无明疑上静虑。即希求解脱的人,由于未通达真实道理,对于自己所证的殊胜品法,常生疑惑,疑所证是解脱呀?不是解脱呀?(广释四无记根,如《瑜伽论》十二卷。)由于爱等四惑,染污其心,令色无色界本随二惑相续流转。
 
 
 
2、清白,即清净的四静虑和四无色定,由体性是善故,说名清白。虽然是有漏的世间禅定,因其远离烦恼缠垢故,亦名为净。
 
 
 
3、建立,建立有四种:一支分建立,二等至建立,三品类建立,四名想建立。于色界诸静虑,具有四种建立。诸无色定,唯有三种,除支分建立,以无色定无支分故。
 
 
 
[1]支分建立,初静虑有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系心于一所缘境,名心一境性。第三静虑有四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内等净的体即舍、念、正知,由摄念欲心于内,具有舍故,得心平等性:又已远离寻伺浊法,心得清净;即于内门中,远离沉浮寻伺,以念、正知、舍三平等令心品清净,所以总立名为内等净。第三静虑有五支:一舍、二念、三正知、四乐、五心一境性。第二静虑未离喜贪,故不别显舍念正知,第三静虑已离喜贪,故别显舍念正知的自相。第四静虑有四支: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受,四心一境性。第四静虑超过寻伺、喜、乐三地(初二三禅)一切扰动故,心得平等性,正直性,无动转地安住,故具舍清净。又第四定已超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法故,心无忘失而明静,故具念清净。
 
 
 
在四种静虑中,为什么只建立这些支分呢?这里引《杂集论》决择分谛品文解答这一问题:‘问:法有无量,何故唯立寻等为支?答:对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对治、利益)所依自性支故,由此三种,支分满足,不待余故。初静虑中,寻伺二种,是对治支;能断欲界欲恚害等寻伺故。喜乐二种,是利益支;由寻伺支治所治已,得离生喜乐故。(离欲恶不善法而生起初禅喜乐。)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依止定力,寻等转故。第二静虑中,内等净是对治支;由此能治寻伺故。喜乐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义如前说。第三静虑中,舍、念、正知是对治支,由此三能治喜故。乐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义如前说。第四静虑中,舍清净,念清净,是对治支;由此二能对治乐故。不苦不乐受,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诸无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
 
 
 
[2]等至建立,就是由七种作意才能获得四种静虑及四无色定。七作意是:一了相作意,即由定作意,见欲界中过患等,了达粗相,见初静虑中,无有欲界粗相过患,寂静妙,名为静相,是名了相作意。二胜解作意,即从了相作意之后,超过闻思(了相作意为闻思所杂),唯用修行,于所缘的粗相静相发起胜解,是名胜解作意,三远离作意,由于胜解作意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为因缘,最初生起断烦恼的道,与道俱行的作意,是名远离作意。由这断道俱行的作意,能断欲界先所应断的烦恼及能远离烦恼品的粗重故。四摄乐作意,即从远离作意以后,修观行的人,能爱乐于断,爱乐远离,于诸断中见胜功德,触证少分远离的喜乐,为了除去昏沉掉举等,时时修习净妙作意,以悦其心,是名摄乐作意。五观察作意,修观行的人,由乐断乐修的正加行善品所资持故,令欲界所击的烦恼不复现行,为了想考验自己是否真正已断欲界烦恼,复更作意观察能生起烦恼的可爱净相,若心生烦恼,即知未正解脱,为欲断除烦恼故,正勤安住乐断乐修,是名观察作意。六方便究意作意,即从观察作意之后,为令欲界一切烦恼,于系时间得离系故,倍勤精进地修习奢摩他与毗钵舍那,由是因缘,从欲界系的烦恼中心得离系,这是初静虑最后的方便。故名方便究竟作意。《瑜伽》声闻地名加行究竟作意。七方便究竟果作意,修观行者,从方便究竟作意无间,证得根本最初静虑俱行作意,是名方便究竟果作意。声闻地名加行究意果作意。这七种作意的详细解说,可参看《瑜伽师地论》三十三卷,这里不繁引了。如上所说为证入初静虑,修习七种作意,如是应知乃至为证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亦皆修习七种作意。
 
 
 
[3]品类建立,就是修定的人,在修习的功行上有三品的差别,所以在生起异熟果时亦有三品差别,由因行品类不同,果位品类亦异。于初静虑定,具有下中上三品熏修,生果时即生下中上三品异熟,如是其余静虑,都有三品熏修,和三品异熟的差别,如在欲界修下中上初静虑,即生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广如《瑜伽师地论》第四卷及《显物圣教论》第二卷中所说。无色界中,没有色贪,因此亦无安诸宫殿等处所,故不建立生果差别。然由三品熏修无色定故,彼异熟生时,有离下差别,即寿命任时满不满等,有劣胜差别,即染污不染污等。
 
 
 
[4]名想建立,于四静虑中三摩地的差别名字是无量无数的不可算数、不可思议,因为于初静虑所摄定中,诸佛世尊及已得究竟的大威德菩萨摩诃萨所入的三摩地,一切声闻及独觉等尚不能了解其名称,更不用说知其数量差别和证入了。如般若经及诸大乘经中,都以种种名称显示三摩地其数无量。如于初静虑所摄定,有无量名想差别,于其余静虑无量所摄定也是这样。如是所说差别,皆是依于静虑波罗蜜多而说。
 
 
 
4、清净,就是得根本定已,能引发胜品功德,无一切烦恼时,是名清净。即初静虑中边际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边际定,是名清净的静虑,清净的无色定。边显无越义,际显究竟。即已得的根本定其殊胜性至极究竟无可超越了。
 
 
 
二、出世间道,就是无漏道,即于修道中法智类智所摄的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及彼相应的三摩地,皆是出世间道。其所依定,或者是未至定所摄,或者是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所摄。非想非非想处,唯是世间,因为非想定由不明了想恒时现前,没有猛利取所缘相的作用,不能作极明了现行的圣道之所依止,故非想地一向是世间所摄。所以世尊在经中说,只有有想的三摩钵底,才能如实照了通达无漏圣道。灭尽定亦是出世间摄,因为灭定是圣道后之所证得故。
 
 
 
三、软道,就是下品道,显其力量不够充足,故名软道。这软道中又分三品:即软软品道、软中品道、软上品道、由此三品道,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三品烦恼。
 
 
 
四、中道,亦有中软、中中、中上三品差别。由此三品道,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软三品烦恼。
 
 
 
五、上道,亦有上软,上中,上上三品差别。由此三品道,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软上、软中、软软三品烦恼。
 
 
 
对于软中上品道,复各别分为软等三类,建立九品,是为了显示修道所断的烦恼,是由渐次而断故。又缘软软品道,能断上上品烦恼,即身中极猛利粗重现行的烦恼,名上品烦恼。由于易可觉了,易可分别,犹如粗垢。微少对治,即能够除遣,故说软软品道能断上上品烦恼。下下品烦恼,即身中微隐现行的烦恼,难可觉了,难可分别,如微隐的尘垢,大力对治,才能除遣,故说上上品道,对治下下品烦恼。准此道理,当知所余的能治道与所治烦恼皆是相翻建立,也是这样的了。
 
 
 
六、加行道,即修道中,加功用行欣求断道,名加行道。由于正修行此道能渐舍离各别的上品等烦恼,转舍粗重一分,渐得转依。是名修道中的加行道,这里的加行道,通有漏无漏,通伏惑断惑,得择灭等。
 
 
 
七、无间道,即修道中更无隔越正能断惑的道。由这无间道,能永断上品等烦恼,令无所余,转粗重依,得无粗重。是名修道中的无间道。
 
 
 
八、解脱道,即证无为时,离缚自在。由这解脱道,能证烦恼永断所得的解脱,是名修道中的解脱道。
 
 
 
九、胜进道,即证得解脱道后,更修所余殊胜升进的道。观行者为了断除余品烦恼而进修的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望于前品是殊胜的升进,故名升进道。又复弃舍断烦恼的诸方便,但正思惟契经等法:或复于先所思所证法中,安住观察;或复进修余品胜定,诸如是等,亦名胜进道。又为引发神通等无量圣品功德;或彼神通等生已,现前安住,亦名胜进道。这里顺便说一下修道的修义。修的差别义,本来无量无边,略说有其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除去修,四对治修。得修,即于未生善法,修习令生。为得故修,名为得修,由此修力,得所未得诸善法故。习修,即于已生善法,修令坚住不忘,倍复增广。习即是修,名为习修。由此修力,数习已得诸善法故。除去修,即于已生恶不善法,修令永断。为除去故修,名为除去修。由此修力,除去现行位诸不善故。欲界烦恼,能堕恶趣,故名为恶,能障善故,名为不善。对治修,即于未生恶不善法,修令不生。修习对治,名对治修。对治未来诸不善法,令成不生故。又由具有四种对治故,名为对治修:一厌坏对治,即于有漏诸行,见多过患,观察如病如痛等,由此厌患五取蕴。二断对治,由加行道及无间道,能断诸烦恼故。三持对治,即解脱道能任持所得无为功德。四远分对治,即解脱道后的诸道,能令先所断烦恼转远离故。这四种对治差别,是前对治修的差别义。
 
 
 
(2)十一道
 
 
 
1、略说十一道
 
 
 
又道差别,有十一种:一观察道、二勤功用道、三修治定道、四现观方便道、五亲近现观道、六现观道、七清静出离道、八依根差别道、九净修三学道、十发诸功德道、十一遍摄诸道道。这里是依于菩提分法等的差别而建立十一种,如其次第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四种正行,四种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三无漏根。
 
 
 
十一道怎样配属菩提分法等的意义昵?《杂集论》中说得很清楚,这里抄录如下:‘观察事道者,谓四念住,由此最初以不净等行,观察一切身受心法事故。勤功用道者,谓四正断,由遍观察一切事已,为断诸障,发勤精进故。修治定道障者,谓四神足,如是净除一切障已,复由欲勤心观门,修三摩地令成调顺堪任性故。现观方便道者,谓信等五根,如是修治三摩地已,为欲证得无漏圣道,勤修增上缘暖顶方便故。亲近现观道者,谓信等五力,如是已得增上缘者,为欲无间通达谛理,修习摧伏不信等障,忍等第一法近方便故。现观道者,谓七觉支,由此最初内证觉真理故。清净出离道者,谓圣八支道。由从此后,为令修道取断烦恼永得清净,修出离道故。由此道理,菩提分法,如是次第。依根差别道者,谓四正行,由依近分根本等地差别,及利钝根差别故。苦正行者,依止未至及无色定,如其次第止观劣故。乐正行者,依止根本静虑双道转故。一(苦乐)迟通者,谓钝根依苦乐。二速通者,谓利根依苦乐。净修三学道者,谓四法迹,由此净修增上戒等三学故。无贪,无恚,能净修治增上戒学,终不于贪欲嗔恚门,毁犯所学处故。正念,能净修治增上心学,由不忘所缘,持心令定故。正定,能净修治增上慧学,由心得定,能证如实智故。发诸功德道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由此能成办一切功德故。摄诸道道者,谓三无漏根,由此能摄初、中、究竟一切道故。未知欲知根,摄方便道及见道。已知根,摄修道。俱知根,摄究竟道。’
 
 
 
2、五门立菩提分法
 
 
 
一切菩提分法无差别地皆由五门而得建立:一所缘,二自体,三助伴,四修习,五修果。这里分别解说如下:
 
 
 
[1]四念住
 
 
 
由慧令念住身等四境,故名四念住。Ⅰ所缘,即身、受、心、法。这就是于四事起缘,即缘我所依事、我受用事、我自体事、我染净事。为什么四念住唯以身等为所缘境呢?因为颠倒众生多分计执我依止有根身,受用苦乐等,取了境为相,于相上由贪等染污,由信等清净。为令观行者,最初正观察真实事相,所以建立身等四事为所缘境。Ⅱ自体,即慧及念,由于身等随观的慧与念俱起,故用慧念为体。Ⅲ助伴,即念慧相应的心心所等。Ⅳ修习,即于内身等修循身等观。就是于内色、外色、内外色,以分别影像身,与本质身,平等循观。如是于受、心、法亦修循受等观总起来说,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广如《集论》卷六与《杂集论》决择分谛品及《瑜伽师地论》二十八卷所说。Ⅴ修果,由于内身等修循身等观,如其次第能断除四种颠倒,趣入四谛,身等离系,是名修果。断四颠倒,即由修四念住随其次第,能断除净、乐、常、我四种颠倒。于身修不净故,断除净倒。于了知诸受皆是苦故,断除乐倒。通达诸识依根缘境,念念变异故,断除常倒。观察染净,唯有诸法,无作用的主宰故,断除我倒。又修四念住,如其次第,趣入四谛,亦是修果。由身念住,趣入苦谛;所有色身,皆是行苦相粗重所显故。由受念住,趣入集谛:以乐等诸受,是和合受(于坏苦性位起和合受)等所依处故。由心念住,趣入灭谛;观离我之识当来无所有,恐惧我断灭,于涅槃所生的恐怖永远离掉故。由法念住,趣入道谛;为断所治法,为修能治法故。又修四念住,如其次第,能证得身受心法离系果:由修习念住,渐渐地能远离身等粗重故。
 
 
 
[2]四正断
 
 
 
四正断,又名四正勤,由精进力能断自所除的懈怠障碍法,故名四正断。Ⅰ所缘,即已生、末生、所治、能治法。初正断已生所治的恶不善法为境。第二正断,缘未生所治的恶不善法为境。第三正断,缘未生能治的善法为境。第四正断,缘已生能治的善法为境。Ⅱ自体,正断的自体就是精进。Ⅲ助伴,即彼相应的心心所等。Ⅳ修习,《集论》说:‘修习者,如契经说: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此中诸句,显修正勤,及所依止。所依止者,谓欲。正勤者,谓策励等。’这就是说以欲为依而发起策励等正勤。据《杂集论述记》说,前三句在闻思位,后二句在修位。生欲,即于已生的恶不善法,生起乐断欲,于未生的恶不善法,起遮令不现行欲;于未生和已生的善法,皆生起证得欲。策励就是于已生的恶不善法不忍受励力趣断,于未生的恶不善法不忘住正念令不现行;于未生的善法以正方便策励生起,于已生的善法以正方便摄持不失。发起正勤,就是于已生和未生的恶不善法,一心精进,修正方便,令生令长。策心持心,就是于已生和未生的恶不善法而修观慧的时候,若心昏沉没,当策练其心令举,除遣昏沉等烦恼的染污。若心掉举,当制持其心令下,除遣掉举诸过,令修慧得生。Ⅴ修果,由修正断,能尽弃舍一切所治法,于能治法,能得能生。即初二正断,能尽舍一切所治的恶法;第三正断,得能对治的未生善法;第四正断,增长能对治的已生善法。
 
 
 
[3]四神足
 
 
 
四神足,即欲勤心观四种三摩地。神即神通,神是妙用莫测,通是无碍自在,神通有不可推测的微妙作用,一切如意自在,所以名神通,实即智慧的作用。足是基础义,即欲等胜定是发生神通妙用的因,是神通的基础,所以名神足。四神足的所缘境,即缘由已经成办圆满的殊胜定力,而发起的种种神变功德事。它的自体,即殊胜的三摩地。助件,即欲、勤、心、观,及彼相应的心心所等。欲三摩地,即由猛利乐欲增上力起正便而成就的心一境性。勤三摩地,即由恒常精进,无时暂间的增上力而成就的一境性。心三摩地,即由于前生数修定力,令彼种子功能增长,今时由种子功能,令心专注于内法的增上力,任运于三摩地随顺而转,由此速证心一境性。观三摩地,即由听闻他人教法,依智慧内自简择观察的增上力而成就的心一境性。修习,即数数修习八种断行。八断行就是:欲、精进、信、安、正念、正知、思、舍。《辩中边论辩修对治品》说欲等八法,能治懈怠、忘圣言,及昏沉掉举、不作行、作行五种过失,故名八断行。即为灭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四种断行。为断除后四种过失,如其次第修习念、正知、思、舍四种断行。这八种断行。略摄为四类:一加行,二摄受,三继属,四对治。加行摄欲、精进、信三种。欲为精进的所依,由对于三摩地乐欲,才肯精进修习故。信为欲因,由想求得三摩地的乐欲,是依于信受有三摩地可得和能得故。摄受就是轻安,由于轻安摄益身心故。继属就是正念、正知,由正念不忘失所缘,能安心于一境故。由有正知,于有放逸生,则能如实了知故。对治摄思和舍,由思能策举心,舍能制持心。由策心持心两种力量,于修习止观品中已生沉掉能远离故。即由思对治昏沉,舍对治掉举。《瑜伽师地论》二十九卷解八断行中说:‘七者思,谓心造作,于断未断正观察时造作其心,发起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八者舍,谓引过去、未来、现在随顺诸恶不善法中,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修果,总说有三:一由已善修治三摩地故,于随已所乐欲证得和所欲通达的法,即能随心通达变现。二证得堪能,具自作用,即远离已生未生的不善法,修集已生未生的善法,故《集论》说:‘于别别处所法中证得堪能。’由证堪能心有自在作用,如已所愿的乐欲而能成办种种神通等事。三能引发种种殊胜功德。
 
 
 
[4]五根
 
 
 
信、勤、念、定、慧五法,名五根。根是增上义,由这五法能出生一切善法,为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故总名为根。五根的所摄境,就是四圣谛。由此五根是修起现观的加行所摄而作此行相故。五根的自体即:信、精进、念、定、慧。助伴,即彼相应的心心所等。修习是:信根,于诸谛生起忍可行的修习。精进根,于诸谛生起忍可已后,为觉悟诸谛,发起精进的修习。念根,是于诸谛发精进已,起不忘失行的修习。定根,是于诸谛既系念已,起心一境性行的修习。慧根,是于诸谛既得定已,起简择行的修习。修果是:能速发谛现观;因为由于修习五根的增上力,不久即能生起见道故。又能修治暖法和顶法,引发忍法和世第一法。即于现在此身入顺择分位—加行道。
 
 
 
[5]五力
 
 
 
五力,即前五根法,所缘境和自体、助伴、修习,皆与根相似,但果有差别,即由于清净的信等五法力量增盛,能损减不信等所对治障,不可屈伏,能破他恶法,能修治忍法和世第一法,转立名力。即于天、魔不能转,业、烦恼不能屈,故名为力。如《杂集论》说:‘如说果者,谓能损减不信等障故,胜过于前,虽与五根所缘境界自体等相似,然不可屈伏,义有差别故,别立力分(菩提分)。’
 
 
 
[6]七觉支
 
 
 
七觉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觉即是智慧,支是分类,分类不同而有十种,故名七觉支。七觉支的所缘境,即四谛如实性。如实性就是清净所摄的胜义真实性。觉支自体是,念、择法、精进、喜、安、定、行舍。念是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诸善法皆不忘失。择法是自体支,是觉的自相,慧以简择为性故。精进是出离支,由精进努力,能达到所欲到的处所故。喜是利益支,由喜适悦势力,令身心调畅故。安、定、行舍是不染污支,如其次第,由轻安故不染污,以轻安能除粗重过失故。由依定故不染污,依止于定得到转依故。舍是不染污体,由舍永除贪忧不染污位为自性故。如《集论》说:‘安定舍是不染污支,由此不染污故,依此不染污故,体是不染污故。’觉支助伴,即彼相应的心心所等。觉支修习,如《集论》说:‘修习者,谓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修念觉支,如念觉支,乃至行舍觉支亦尔。如是四句,次第显示缘四谛境修习觉支。’如以念缘苦体法为恼苦(苦谛)时,于苦境界,必求远离,即名‘依止远离’修念。若以念缘可爱相苦集法认为是苦集(集谛)时,于此可爱相境界,必求远离,即名‘依止离欲’修念。若以念缘苦灭为苦灭(灭谛)时,于此苦灭境界,必求作证,即名‘依止寂灭’修念。若以念缘趣入苦灭行(道谛),知由行势力弃舍苦故,于此趣苦灭行境界,必求修习,即名‘回向弃舍’修念。回是回转,而不随顺生死流,向是趣向,即趣向于能灭苦集的道,弃舍烦恼业苦。觉支修果,即见道所断烦恼永尽断灭,因为七觉支是见道的自体故。大乘说七觉支在见道位,如《瑜伽师地论》二十九卷说:‘彼于尔时,最初获得七觉支故名初有学,见圣谛迹,已永断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唯余修道所断烦恼。’
 
 
 
[7]八圣道支
 
 
 
八圣道即正见等八法。得无漏智慧,契证真理,名之为圣。运载游履,称之为道。正见等八法,是圣人所游行的迹路,所以名为圣道。八圣道的所缘境,即是见道后的四圣谛如实性,由于见道以后所缘的境界,即以先前见道时所见诸谛如实性为体故。道支自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是分别支,如先前见道所证起真实简择故。正思惟是诲示他支,如(相似相称义)其所证,而方便善巧地安立名言以教诲开示他人故。正语、正业、正命是令他信支,如其次第能令他人对于已证真理者决定信有正见、正戒、正命清净性故。即由发正语,随自所证真实义,善能问答论议决择,听闻的人,由此了知证理者有见清净。由于正业,往来进止,正行具足,能令见闻的人,了知证理者有戒清净。由正命故(即远离五种邪命的如法生活。五种邪命是:一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为利养故,数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养故,称得供养,以动人心。邪缘活命,名为邪命),如法乞求佛所听许的衣钵资具,见闻的人,由此了证理者有命清净。正精进是净烦恼障支,由此永断一切烦恼结故。正念是净随烦恼障支,由有正念,不忘失正止、正举、正舍相,永不容受掉举等随烦恼故。正定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由具正定,能引发神通等无量殊胜功德故。道支助件,即彼相应的心心所等。道支修习,与七觉支修习相同,即‘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修习正见,乃至修习正定。道支修果,即分别、诲示他、令他信、烦恼净、随烦恼障净、最胜功德净。
 
 
 
以上依《集论》五门建立三十七菩提分法竟,详细的解说,可参看《瑜伽师地论》二十八卷和二十九卷。
上一篇:佛教基本知识(上)06
下一篇:佛教基本知识(上)04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