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舒净土文01
王日休居士撰
龙舒净土文序
阿弥陀如来。以大愿力。摄受群品。系念甚。证果甚速。或者疑之。余尝为之。言阿弥陀佛。即汝性是。极乐国土。即汝心是众生背觉合尘沦于七趣。立我与佛。天地悬隔。佛为是故。慈悲方便。开示悟入。现诸无量如幻三昧。庄严其备极华好。复以辩智而为演说。令诸众生欢喜爱乐。于日用中能发一念。念彼如来。欲生其国。即此一念清净坚固还性所有与佛无异。当是念时。不起于坐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悉皆现。前如是修习乃至纯熟。幻身坏时。此性不坏。金莲华台。由性生。往生其中。如吾庐。诸佛菩萨即我眷属。性无异故自相亲爱。友人龙舒王虚中。端静简洁。博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西方之归。自是精进惟佛为念。年且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风雨寒暑。弗皇惜。闲居日课千拜。夜分乃寝。面目奕奕有光。望之者信其为有道之士也。绍兴辛已秋。过家君于宣城。留两月。始见其净土文。凡修习法门。与感验章着。具颠有末。将求信道锓木传焉。诿予序其书。故为之题其端云。虚中名日休。十月旦状元历阳张孝祥序。
录印光大师代王弘愿阿阇黎作重刻龙舒土文题词并序
众生心性。与佛同俦。由迷背故。轮回不休。如来慈愍。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无奈根性。万有不齐。非出格人。决难出离。因兹特开净土一门。普摄一切上中下根。五逆十恶。地狱相现。一念投诚。即登彼岸。等觉菩萨德与佛齐。尚须往生。方证菩提。博地凡夫。具足烦恼。不肯念佛。如何是好。寄语世人。同生信愿。执持佛号。始终莫变。待至临终。蒙佛接引顿出五浊。直登九品。见佛闻法亲证无生。乘大愿轮。普度有情。
净士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惑具縳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以故当佛说阿弥陀经时。六方诸佛出广长舌。一音赞叹。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谓我释迦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而我世尊自叙宿因。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证菩提。为一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令其闻者信受奉行。以究畅己出世之本怀而已。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乎哉。
溯自大教东来。远公创开莲社。嗣后宗教高人。无不弘赞。如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以其为初机入道之第一要门。华严成佛之末后一着也。由是具縳凡夫。仗佛力以了生死者。非算数譬所能知也。
当南宋时。吾宗先德有龙舒居士。名日休。字虚中者。乘愿再来。以身说法。虽在尘俗。不纳妻室。虽入国学。不履仕途。发挥儒佛之正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咸生净土。作为此书。普倡导。言浅而典。理深而着。俯顺劣机。循循善诱。曲尽婆心。无所不至。恐其畏难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摄群机之最胜方便。待其渐入渐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则日用云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于一荼之顷以为定章也。倘能具真信愿。毕生持十念。决定往生。况更能加功用行者乎。不但此也。即绝无信。绝不修持。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何以故。以由知故。遇境逢缘。便能提起。如陈企被所杀之怨鬼见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现。因兹毕世念佛。临终往生。且能而叙因。亲现生西本身妙相。使先未预闻。则使被鬼夺命。永劫沉沦矣。所以观经三福。初则世善皆堪回向。及至九品。末则狱现。当获往生。平于一心不乱。妙观圆成。证三昧而往生者。更不须言矣。是知净土法门。普摄群机。了无弃物。猗欤大哉。其书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生决定往生为宗。详观断疑生信。普劝修持。往生事迹。特为劝喻等。以及居士一生所行。末后所现。则上中下三根。无根不被。信愿行三法。无法不彰矣。爰付剞劂。普遍流通。企酬释迦说法。诸佛证明。列祖传镫。居士著书之大慈悲心于煞尘海滴云耳。
序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能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临终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
龙舒居士着成此书。曲尽婆心。劝人修行念佛。语意恳切。循循善诱。盖欲勉人以必为。要人以必至。其爱人之心。可谓恳且切矣。普愿读者详味其言。谛思其义。息心实求其益。发菩提心。生真信。愿勇猛精进。持佛圣号。求生西方。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如愿往生极乐世界。庶不辜负龙舒居士劝人念佛之婆心焉。
戊戌年元旦日林侠庵顿首敬劝
龙舒净土文卷第一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予遍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而为净土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欲人人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龙舒人也。世传净土文者不一。故以邵号别之。
净土起信一
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不佑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也。何则佛之所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祐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前乎。其次为业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 '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在。不知刑罚之所畏。惟气力之为。尚惟势力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已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子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世间出世间故也。
净土起信二
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虽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纺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有限。则汨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净土起信三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也。感应在第五卷。
净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释氏之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
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伦盗邪淫为身三业。而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人刺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是则戒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净土起信五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惟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极佛像之华丽也。是所谓惟比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或信有净土而泥惟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惟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当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言之。惟心净土。自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净土起信六
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戒人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诚可师法。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着于形神而不能拾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十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钟离吕公。而学钟离吕公者。岂止千万。自予亲知间。数亦不少。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费心力。终无所益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岂不惑哉。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证验。答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证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甚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已。是其慈北广大。不易测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净土起信七
人有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前世所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于外。当受赏罚于官府。官府岂私于人哉。特以有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耳岂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世间官府。犹不以赏无故而加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而无故加于人乎。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而寿乐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如影从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稷者。唯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其大。故云。春种一粒粟。何则。二者皆佛言也。佛言也。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净土。故因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净土起信八
人有见目前善未有报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净土。殊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阿难问何故。佛言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己熟也。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之熟也。熟处先受报。譬如久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祸。黡之子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而及于难。止于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书曰。天道福善祸淫。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迟速耳。岂可以目前未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乎。
净土起信九
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项。卫护其人。若无量世界。有无量众生。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遍住其项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或者又疑之云。有修行精进。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迎。且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无量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则遍住其项。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备说
昼必有夜。必为夜备。暑必有寒。必为寒备。存必有去。
必为去备。何为夜备。灯烛床蓐。何为寒备。衾裘炭薪。
何为去备。福慧净土。
梵语阿。此云无。梵语陀。此云量。省文称之宁称阿弥。不可称弥陀。若称弥陀。则是量。乃与无之意相反。若称阿弥。犹有无量之意存焉。
龙舒净土文卷第一终
龙舒净土文卷第二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大藏中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阿弥陀过度人道经。无量寿经。无量寿庄严经。四者本为一经。译者不同。故有四名。其舛讹甚多。予久已校正。亦板以行。今按此经。及余经传。为净土总要。
净要总要一
统言大藏。不止有十余经言西方净土事。其大略谓彼以七宝庄严。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常清净自然。无一切秽杂。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中生。长生不老。衣食宅宇。随意化成。其景序长春。无复寒暑。大受快乐。无一切苦恼。故名极乐世界。其佛名阿弥陀者。梵语也。此云无量。以此佛光明。照见十方世界。无有限量。凡念佛众生。无不知之。故又名无量光佛。此佛寿命。与其国中人民寿命。皆无有限量。虽恒河沙劫。亦无有尽。故又名无量寿佛。此佛有大誓愿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议。故至心信向念其名号者。现世必消除灾难。禳却冤鬼。安静形神。增延福寿。西方七宝池中。则生莲华一朵他。日其中托生直脱轮回之外。若此者皆有事迹非虚言也。其说甚易行。尽大藏中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行。尤可痛惜也。
净土总要二
大阿弥陀经云。释迦佛一日容颜异常。侍者阿难怪而问之。佛言善哉。汝所问者。胜于供养一天下声闻缘觉。及布施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虽至累劫。犹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诸天帝人民。乃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以此观之。是释迦佛初欲说阿弥陀佛之时。其存于心而形于色者。已异于平日。则阿弥陀佛所以感诸佛者。固已非常况于感一切众生者乎。及阿难问而告之。则谓诸天帝人民。以至蜎飞蠕是以未为得度脱者。阿弥陀佛大愿大力。无所不度。故皆度脱之也。观其初发愿偈云。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俱来生我刹。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是则凡在三界六道轮回之内者。无所不度可知矣。是以此经云。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莫不得超度解脱者。蜎飞谓微细飞虫也。蠕动谓微细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况于人乎。是其所以广度众生。无有穷极。而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无足疑也。
净土总要三
经又云。无量无数劫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化度众生。是时有大国王。往听说法。遂有觉悟。乃舍国王之位。而往修行号曰法藏比丘。即阿弥陀佛也。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人大愿。愿愿皆为济度众生。发此愿已。乃精进以了生死。次人菩萨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萨地者。内则修慧。外则修福也。修慧者。使慧性日广于一日。至成佛时。则慧性含虚空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也。修福者。乃托生于一切众生中。同其形体。通其语言。以设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细虫蚁。皆托生于其中。如此无量无数劫来。设化众生。夫设化众生者。无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积而愈大。久则遍于虚空世界矣。福大则威神大。譬如世人。官大则势力大。是以威神无所不可。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是初发愿以至成佛。无非为众生者。故人至心信向。念其名号。现世必蒙福祐。身后必径生极乐世界。若能精心想其形相。现世必见佛之真身。以佛之威灵无所不在。而人心念与佛纯熟。则自然交通。故佛现其身也。详见第五卷。
净土总要四
经云。阿弥陀佛。历大阿僧祇劫。行菩萨行。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手中常出一切衣服。一切饮食。一切幢旛宝盖。一切音乐。及一切最上所须之物。以此施惠众生。令生欢悦。以行教化故。致无量无数众生。发无上菩提之心。如是善行。无量无边说不能尽。历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是以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无所不度。所以一念归依。遂生其国。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明净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遍彼刹中。皆诸上善人。无有妇女。皆寿命无央数劫。皆洞视彻听。十方世界去来现在之事。复知无央数天上天下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心所欲念。口所欲言。复知此等众生。当于何劫何岁。尽度脱为人。得生极乐世界。以其慧性通彻故尔。
净土总要五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观此,则是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由得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盖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为势利。不人交。非有益于己不与人交。此所以为凡人也。贤人君子已不如此。况于佛乎。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沈于苦海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则身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净水总要六
阿弥陀佛有愿云。已生我国。欲往他方生者。如其所。愿永不复坠三恶道。何则生净土者。必证无生法忍。且无生法忍者。乃了生死也。了生死者。虽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己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为恶乎。论其理固无坠堕。况又仗佛力。故坠角必无。是以生净土者。非徒长生不老。又生死自如故。欲设化一切众生。而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不复惑于外物。不复牵于业缘。虽在轮回世界。而无复轮回。所谓世出世间者是也谓虽在世间而出世间矣。是故生净土而生死自如者。欲生天上亦可。欲生人间亦可。欲生大富贵中亦可。欲生清净中亦可。欲长生不灭亦可。欲灭而复生亦可。随意所欲。无不自在。此所以贵于修净土也。世人不佑理徒为生死所苦。欲生富贵中。反生于贫*。欲生快乐中。反生于愁戚。欲生而长寿。反生而夭促。欲生于善道。反生于恶趣。种种皆被外物所惑。业缘所牵。不得自在。是以无始劫来。轮回六道。不得出离。念此忧苦。回心净土。所以名极乐世界者。其意可见矣。
净土总要七
无为杨杰次公。少登高科。明禅门宗旨。谓众生根有利钝。即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者。唯西方净土。但一心观念。仗佛愿力。直生安养。其为王敏仲作直指净土决疑序云。阿弥陀佛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水清而净。则月现全体。月非趋水而遽来。水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取舍去来。故华严经载解脱长者子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阿弥陀。若生彼土。则无诸苦。般舟三昧经云。跋和菩萨问释迦佛云。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令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又大宝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善根回向愿生其国者。随愿往生。不退转。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东坡云。次公晚年。作监司太守。常画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行供养观念。至寿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龙舒净土文卷第二终
龙舒净土文卷第三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云。涂之人可以为禹。常不轻菩萨云。我不轻于汝等。汝等皆可作佛。是人人可以为圣贤。人人可以作佛。西方净土。乃要捷门庭。无人不可以修。故为普劝修持。
普劝修持一
或人问孔子曰。人有迁家而忘其妻者。有诸孔子曰。又有甚焉。桀纣则忘其身。若以道眼观之。今人皆忘其身矣。何则。自早晨开目离寝。至夜间就寝闭目。无非尘劳。未尝暂省吾身。是皆忘其身也。且人之于身。以日言之。莫大于饥渴。必为食饮之备。以岁言之。莫大于寒暑,必为裘葛之备。以终言之。莫大于死生。而不为净土之备。何哉。且若人有百斤之金。猝有大难。不能负挈以行。必舍之而去。若抱金而与之俱死。世必谓之大愚。是皆知此身重于百斤之金也。然平日则区区趋名竞利。虽百钱之物。亦不肯弃舍。而不自爱其身。何哉。或责以盗窃。或呵以禽畜。则怫然而怒。有至于身怨憾而不可解者。有至于欧击而成狱讼者。彼盗窃禽畜之名。无损于吾身。乃恶之如是。是徒惜吾身之名。而知惜吾身之实。何哉。且吾身之实者非。他。强名。曰。死而实未尝死者是也。人徒见其拾此败躯而去。乃谓之死。不知舍此则往彼矣。然其所往之处。岂可不预备哉。故西方之说诚不可废。
普劝修持二
人生时。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带索等物。不问大小。或祖父以传于己。或自己营造而得。或子孙。或他人。为己积累而得。色色无非己物。且如窗纸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微。被人将去。犹有吝心。仓库既盈。心犹未足。金帛已多。营犹未止。举眼动步。无非爱着。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务。无非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去。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静心思之。恍如一梦。故庄子云。且有大觉然后知此其大梦也。古人有言。一日无常到。方佑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此后两句。添以两句。而成一偈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定生极乐国。盖业者。谓善业恶业。此皆将得去者。岂可不以净土为业乎。有了明长老为业普说。指此身而言曰。此为死物。其内泼泼地者为活物。莫于死物上作活计。宜于活物上作活计。余深爱此语。故常为人言之。凡贪种种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计也。世人虽未能免此。当于营生奉身之中。挪顷刻之暇。回光自照。以留心于净土。乃活物上作活计也。且如汲汲营生。虽玫富如石崇。贵极一品。有数尽之期。岂若净土之无尽也。
普劝修持三
人初未尝死。而死之名。乃自此身体上得之。何则。以神之而托于此。其形由是而长。故谓之生。以神之去而离于此。其形由是而坏。故谓之死。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来。故舍有成坏。然则生者非生也。以神之来而形成耳。死者非死也。以神之去而形坏耳。世之人不识其神。徒见其形。乃悦生而恶死。可不为北。乎且神之来也。何自而来哉。盖随业缘而来。神之去也。何自而去哉。盖随业缘而去。业缘者何哉。其所作者人间之业。神则随之而生于人间。所作者天上之业。神则随之而生于天上。若作阿修罗之业。神则随之生于阿修罗。若作三恶道之业。神则随之生于三恶道。是轮回六趣。无有出期。然则神者。自无始以来。投胎易壳。不得久留于一所。所以然者何哉。以吾所造之业。非久而不尽者。故神之舍于业也。业尽则形坏。形坏则神无所舍。又随吾今世所造之业而往矣。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人造饮食。必享其味。故造如是业。必受如是之报。盖自然之理也。然则吾含世所为。岂可以不慎哉。欲直脱轮回。永离苦恼者。无如西方净土。故不可以不修也。
普劝修持四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灭不常。或一岁二岁。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五十亦矣。虽有至七十者。古来稀。人只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况世间无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觉知。不称意时。固为苦矣。如或称意。亦无多时。父母妻儿姻亲眷属。或疾病死亡。或杀伤离散。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恶。岂得全无。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说一不正语。视一不正色。听不正声。为一不正事。无非过恶。况所食者众生之肉。所衣者亦杀众生而得。又况所有过恶。一不正声。为一不正事。无非过恶。况所食者众生之肉。所衣者亦杀积累既多。缠绵坚固。无由解脱。闭眼之后。不免随业缘去。杳杳冥冥。佑在何处。或坠地狱。受诸极苦。或为畜生。受人宰杀。或生饿鬼。饥火烧身。或入修罗。嗔恨所迫。虽有善业。得生天上人间。受尽福报。依旧轮回。漂流汨没。无有出期。唯有西方净土。最为超脱轮回之捷径。色身难得。趁康健时办此大事。当常作念云。吾曾自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不曾佑此法门。故不得出离。今日知之岂可不即时下手。年高者固当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终径生极乐世界。回视死入阴府。见阎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语矣。
普劝修持五
譬如人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湇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狼狈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行远涂。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予一相识。平生多杀鱼之罪。晚年得疾。有似中风。予怜其罪恶疾苦。乃往见之。劝念阿弥陀佛。坚不肯念。但与予说杂话。岂非为恶业所障。疾病所昏。已不能回心念善。闭眼之后。将奈之何。故修此者。宜急早回首也。世间昼必有夜。寒必有暑。人所共知。不可隐者。若曰生必有死。人乃讳之。不肯说出。何太蔽也。盖不知所谓我者。初不曾死。唯业缘尽而去耳。故不可不修净土。以求莲华中生。而受清虚之身。无极之寿。以脱一切生死苦恼也。
普劝修持六
下品下生者。乃临终时。地狱形相已现。能至心十念南谟阿弥陀佛。则变地狱形相为莲华。亦生净土。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是所谓十念者。乃生前自十声念阿弥陀佛。非谓身后请人念也。生前自念者。临命终时。佛与菩萨自来迎接。故必生净土。身后请人念者。未可知也。经云。身人为作功果。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报。人何苦不于生前每日十声念佛。必待死而请人念乎。又云。譬如铁石虽重。赖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针虽轻。不赖舟船。江不可渡。盖谓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为恶。一日撂安。遂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恶者。亦复如是。又如虮虫。万死万生。不能一里。若附人身。千里可至。仗佛力而生净土者。亦复如是。切勿疑己。有罪恶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见佛得道还度一切冤亲之心。则无不生也。或云。人平生为恶杀害众生。苦虐人民。临死念佛。亦得往生。其所杀所苦之众生。怀冤枉之心。何时而可解乎。答云。生净土得道之后皆度脱一切冤亲。岂不胜冤冤相报。彼此无出期者乎。
普劝修持七
予为此净土说。欲劝一切见者闻者。广大其心以佛之心为心。使人人知之而尽生净土。当起念云。此法门人若知之。如己知之。岂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岂不痛哉。若止于自修。则是声闻之徒。名为小乘。盖如车乘之小者。仅能自济而已。此佛所谓断佛种者也。能广劝人者。名为大乘菩萨。盖如车乘之大者。人我兼济之。谓此获无量福报。所以能至佛地也。十方恒河沙数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谓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也。其功德如此。可谓至矣。何所施而不可。故能劝一人修净土。以此善缘。消释罪恶可也。增崇福寿可也。庄严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荐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诚发心。无不获其功果。观房翥传。可见其略矣。况劝一人以上。至五十人乎。又况使其受劝者。转以相劝。递相继续而不已乎。如是则西方之。可遍天下。苦海众生。可尽生净土矣。劝人善道。名为法施。此净土法门。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轮回。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报不可穷尽。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观此则知西方之说者。岂可不广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积无量福报乎。
普劝修持八
且若人苦饥者与之一食。苦寒者与之一衣。已为大惠。况彼沉沦六道。无有出期。我指示以此法门。使直脱轮回。受无穷无极之寿乐。其惠岂可穷尽哉。金刚经云。若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不如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人福胜彼。盖以身布施者。不免受世间福报。有时而尽。若信此经典。则有悟真性之渐。其为福则无时而尽。所以胜于彼也。以予观之。岂唯信金刚经者如此。若劝人以净土。其福报亦然。何则。净土更无轮回。已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生于彼者。虽未成佛。乃成佛之阶梯。是一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无量之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则其福报。岂不胜于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乎。
普劝修持九
凡受师友之训诲。恩施之提挈。交游之礼遇。悉皆告以净土而为之报。以至与一切人。或有一饭一茶之恩。或一言一坐之接。下至仆隶有我之劳。凡吾受用处。一切致力者。皆以此告之。使脱离苦海。非唯此耳。凡一切知与不知。识与不识。皆欲以是化之。使共生净土。又非唯此耳。释迦佛在世时。有一国难化。佛言。与目连有缘。使往化之。其国人皆从化。人问佛云。与目连有因。佛言。往昔世目连尝为樵人。于山间惊一群蜂子。目连乃发善言云。我得道后尽度此蜂子。今此一城人者。乃当时蜂子也。目连发此善。言故为有缘。由此观之。非徒于一切人当劝修净土。一切飞禽走兽。下至蜎飞蠕动之类。凡有形相可见者。吾因见之。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发善愿云。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我得道后。尽度汝等。非徒于有形相可见者如是。其形相不可见者。吾亦当作是念作是。言如此则吾善念甚熟。于一切众生皆为有缘。吾上上生必矣。他时化度。无不乐从者也。
龙舒净土文卷第三终
龙舒净土文卷第四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净土法门。多见于大阿弥陀经。与十六观经。有浅有深。浅者其功小。而于九品中卑。深者其功大。而于九品中高。然皆脱离轮回。长生不老。今先列其浅者。次及深者。盖随人所修也。
修持法门一
阿陀佛四十八愿中。有一愿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是此佛自有誓愿度人。唯假人之十念。以表归依之心。每日早晨。合掌向西项礼。念南谟阿弥陀佛十声。复顶礼念大慈菩萨发愿偈一遍云。愿同念佛人。人共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复礼而退。至诚如此。无不往生。但恐九品中不高耳。如不识字人。教念此偈。得大福报。
修持法门二
每日早晨。合掌向西顶礼。念南谟阿弥陀佛。南谟观世音菩萨。南谟大劫至菩萨。南谟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各十声。复顶礼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全偈一遍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归依忏悔三业。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共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复顶礼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灭一切罪。长一切福。凡顶礼时烧香作拜尤佳。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此偈。得大福报。
修持法门三
一一念诵如前。唯念佛时。心想身在净土佛前合掌。恭敨念佛。念菩萨时亦如此。念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时。则心想身在净土。其念诵声。遍于一菩萨声闻诸上善人之前。作拜时亦以想在净土作拜。念时。亦以想在净土佛前合掌恭敬念偈。唯有佛菩萨像时,则不须如此。然须想其像。如佛与菩萨现身在此受我礼拜。听我念诵。专志如此。其往生品第必高。
大菩萨修行兼修净土法门四
早晨先面西然香礼拜祝云。弟子某。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然香敬礼尽虚界一切诸佛。一切正法。一切诸大菩萨缘觉声闻圣众。过去然灯佛。本师释迦牟尼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释迦佛会下一切菩萨缘觉闻圣众。过去世自在王如来。现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刹中一切菩萨缘觉声闻圣众。(佛号随意所增不增亦可)上自诸天天帝天人。日月星辰。南斗北斗。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一切主造化灵神。下自地祇。大岳溟海。群山众水。一切主造化灵神。中及人间一切掌祸福灵神。普同敬礼。乞成就一切善。愿以济度无量无边众生。先愿某见今处世。无一切疾病灾难等事。(随意所祝)临命终时。一月预知其期。化佛菩萨来迎。西方境界。尽现空中。迟迟而久。众人皆见。某即如入禅定。安然化去。遂见阿弥陀佛。证无生法忍。了六神通。不出此间一岁。即来此间教化众生。渐渐变此南阎浮提。尽娑婆世界。以至十方无量世界。皆为清净极乐世界礼拜。
又祝云
弟子某。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敬礼尽虚空界三世诸佛。仰惟如来大慈大悲。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有出期。在涅槃者。尽出涅槃。救度众生。无穷无已现在世者。劝转法轮。开觉群迷。无穷无已。其未来者。入万类中。广种善根无穷无已。度尽众生而已缘觉声闻之众。亦复如是礼拜。
又祝云
弟子某。谨为尽虚空界一切善人。念佛说长寿偈七遍。愿增延此等善人寿数。广化众生。咸超苦海。我慈诸龙王。天上及世间。以我此慈心。得灭诸毒恚。我以智慧聚。用心杀此毒。味毒无味毒。破灭入地去。礼拜。佛言。早晨清净念此七遍。令人长寿。今为尽虚空界一切善人念诵。则功德甚大矣。
又祝云
弟子某。至心敬礼日月光明世尊。火光如来。观世音菩萨。乞念某每日持诵如来菩萨圣号各一百八遍。仰惟大慈大悲。各以愿力。令某早悟真性。增崇福力。无一切疾病灾难等事以上三者。为度众生故。礼拜。
又祝云
弟子某。谨为此南阎浮提无巨无细一切众生。敬礼诸天。天帝天人。日月星辰。南斗北斗。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一切主造化灵神。诸地灵祗。大岳冥海。群山众水。一切主造化灵神。人间一切掌祸福灵神。普同敬礼。以为此等众生。谢覆载、照临、生成、养育、卫护之恩。某谨为此等众生。念南谟释迦牟尼佛一百八遍,以种无上善根。念南谟阿弥陀佛一百八遍。以结无上善缘。愿此等众生。常沐洪恩欢喜相向。不相争相杀。不相食相陵。修进佛法。脱离苦海。即变此南阎浮提。为极乐世界。礼拜。
又祝云
弟子某。感谢天地覆载。日月星辰照临。造化生成。神灵卫祐。父母产育。君臣庇护师尊教诲。恩施提挈。及衣食来处。及受用处。及使令处。及行住坐处。一切有恩力于己者。悉皆感谢。谨为念南谟释迦牟尼佛一百八遍。以种无上善根。念南谟阿弥陀佛一百八遍。以结无上善缘。一切有情。在上者。早证菩提正果。在下者。尽生极乐世界。礼拜。修此六段毕。然后面西修净土。
大菩萨修净土法门五
早晨面西然香礼拜祝云。弟子某。谨为虚空界一切众生。敬体西方圣众。十称念四圣号。仰惟圣众大慈大悲。特展威神。一如此等众生。各各自十称念。尽拔济生于极乐世界乃念四圣号各十声礼拜。
又祝云
弟子某。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赞阿弥陀佛。忏罪回向。发愿敬礼。仰惟如来大慈大悲。特展威神。一如此等众生。各各自赞佛忏罪回向发愿敬礼。尽拔济生于极乐世界。乃念大慈菩萨全偈一。在卷首第二段。礼拜。
又祝云
弟子某。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敬礼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大劫至菩萨。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仰惟大慈大悲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有出期。特展威神。递相劝勉。分身于此震旦国。为卿相臣。共佐吾君。治教众牛。使不相争相杀。不相食相陵。变世醇和。共跻仁寿。及于此南阎浮提。尽此娑婆世界。及十方浊恶世界。身为国王大臣百僚庶尹。以次有位之臣。教化众生。同修佛道。脱离苦海。即变吾国。以至十方浊恶世界。皆为清净极乐世界。礼拜。
古本云。延祐乙卯年。四月十四日工板。至十月初一夜至此板。出舍一颗。初七日至法字上。又出舍利一颗。下元日至圣字上。又现舍利一颗。见存板中。留以供养云。伏望观此文者。睹此灵验。同生深信坚固之心。请遵熏修。必生净土。是即龙舒居士所谓自古及今修持者众。岂无感应。斯言信不诬也。
如不食肉。此为大善。如有疾病。不免食三净肉。即祝云。
弟子某。为身在世网。宿业深重之故。腑脏身体怯弱不免有时食三净肉。谨为昨日所食之肉之众生。念诵南谟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七七遍。仰惟如来大慈。特展威神。一如此众生。自舍身命。以与念诵者。乞为念诵。资荐其身。定拔济生于极乐世界。某誓愿所食之肉。所资气力。所为善业愿与此等众生共之。愿此等众生先生极乐世界。俟某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证六神通。来此南阎浮提化度众生之时。此等众生。皆随逐而来共化众生。同升佛道。礼拜。
如不食肉则为平生所衣之衣为丝为绵之蚕。及与已交加之绵帛所为之蚕。念诵如前。
又祝云
弟子某。谨为此南阎浮提。今日所杀所食之众生。念诵南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圣号。一百二十遍。仰惟如来。大慈大悲。以某念诵如来名号。一声一如来度一众生。尽其念诵之数。(古板此处出舍利) 亦复如是。尽度众生于极乐世界。礼拜。
修持法门六(释迦佛亲以此圣号教二老人。无可疑者。若人至心持念。及诵往生真言。解冤延寿。得大福报。证无生忍。不退地岂不伟欤。吕元益谨劝。)
释迦佛在世时。(古板此处出舍利) 有翁婆二人。用谷一斗记数。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佛云。我别有方法。令汝念佛一声。得多谷之数。乃教以念南谟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出宝王论。尝之籼谷校之。一合千八百粒。此数乃二千石之数。佛自以此二老人。其功德甚有可知矣。若愚人不能念者。且单念亦可人全念。得大福报。或兼持诵小阿弥陀经。或大阿弥陀经。或其他佛经。随数多少。回向愿生西方。皆可拔一切业障根本往生净土真言
南无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 多地夜他 阿弥利都毗 阿弥利哆 悉耽婆毗阿弥利哆 毗迦兰帝 阿弥利哆 毗迦兰哆 伽弥腻 伽伽那 枳多加利 娑婆诃
真言字。本非佛国字。乃译经者所用。人多以其字难识而不读。佛初说时。止有声音。今其声音。用识之字代之。不失佛之本章。更不须疑。又世间点句多差。今用藏经两处点句一同。亦不须疑。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不令冤家为害。现世安稳。命终任意往生。若满二十万遍。即菩提芽生。三十万遍。非久面见阿弥陀佛。晋时远法师诵咒。此有神人从西持一白银台来云。法师寿终。当乘此往生阿弥陀佛国。众人闻空中如奏音乐。异香数日不歇。
修持法门七
佛问阿难云。汝欲见地狱人否。阿难云。欲见。佛云。身行。口言。意念恶。此地狱人也。盖谓人生善恶。不过身口意二业。今三业俱恶。是为纯黑业。所以入地狱。若三业俱善。则为纯白业。乃生天堂。若三业中。有一业善。则为业。亦不入地狱。故身意虽恶。而口念佛名。亦一业善。远胜于三业俱恶。况口念佛时。又能心想佛像。则意业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数珠。则身业善。常能善此三业。以修净土。必上品生。予尝于镇江闻卖虾者。叫虾一声。而知其三业俱恶。何则。身荷虾担。则身业恶。意欲卖虾。则意业恶。口叫卖虾。则口业恶。是知叫虾一声。而三业俱恶。此佛之所谓地狱人也。以此观之。则目前所谓地狱人者多矣。可不畏哉。众生以愚痴不知因果。陷于罪恶。深可怜悯。知其说者。为开导化谕。此名法施。法施为布施之大者。其为福报。岂易量耶。或曰。人诵佛名。一向称诵。正如呼一人。一向呼之。其人必怒。故一向诵佛名者。未足为善也。是不然。众生自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多诵佛名。以涤荡之。犹惧不足。岂可以称呼常人之名为比也。况诸佛自开此念佛法门。所以诱掖众生。善其口业。以渐善其身意。故谓一向诵佛名。未足为善者。世俗之言。非诸佛诱掖众生之言。无足取焉。
修持法门八
全持斋戒。又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以此回向。愿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谓斋者何哉。不食肉。不饮酒。不淫欲。不食五辛。所谓戒者何哉。杀生。偷盗。邪淫。是为身三业。妄言。绮言两舌。恶口。是为口四业。贪欲。嗔恨。邪见。是为意三业。总为十戒能持而不犯。是为十善若犯而持。是为十恶。全持十戒。乃生天上。持前四戒。加以不饮酒。是为五戒。能持此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净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净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岂可以不戒杀生乎。杀生为五戒之首。又为十戒之首。亦为比丘二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杀则为大善。杀则为大恶。故曰。凡欲杀生者。但将自己看。自身不可杀。物命无两般。所以不杀则大善。杀则短命报。盖谓谓己欲其命长。物亦欲其命长。乃杀物命而欲己之命而欲己之命长。乌有是理。故杀生不可不戒也。凡杀生以资口腹。则口腹之欲何厌。放箸之后。滋味己空。而杀业具在。若杀生以得宾客。则以平日不杀。人亦无可言者。况其罪己自之。经云。来而独自来。去而独自去。轮回独自行。果报独自受。观此。则岂可为人而杀生也。若杀生以祭先祖。岂无素食清羞。孔子曰。虽蔬食菜羹瓜祭。必斋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香诵经。仗佛力以为荐拔。必遂超生。故皆不在杀生也。若止能持此不杀之一戒。以修净土。已不在下品生矣。
修持法门九
斋戒洁已。清心静虑。面西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坐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道。光明照金色面与金色身。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眼。悉皆见之。盖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怠应见佛全身。此法最为上。谓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又过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唐启方圆果二人。作观想只五月。自觉身到净土。见佛闻法。载在第五卷。所谓十六观经者。详说诸观想法。又不止此而已。
修持法门十
想阿弥陀佛身极高彻天。所坐莲华亦相称。及注想眉闲白毫。一一如前篇所言之法。此法最为上。以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其想极。大则其善念极大故也。若未能如此。且想小像亦可。唯要专精。不得散乱。据观经云。观想阿隬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万亿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闲白毫。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以无缘慈摄取众生。阎浮檀金者。极大极美之金也。那由他者。万亿也由旬者。十六里也。据此所说。岂可穷尽。只一恒河沙由旬。其大己不可言矣。况六十万亿之万亿恒河沙由旬乎。
修持法门十一
兼观想观世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以此宝手接引众生。次观想大势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举身光明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次想自身生于西方极世界。于莲华中结加趺坐。作莲华合想开想。见佛菩萨满虚中。
修持法门十二
发救度众生心。发至诚心。发坚固心。发深心。加以礼拜念佛。如此则现世蒙佛加祐。身后必上品上生。救度众生心者。愿生净土。见佛得道后。度苦海众生。非独度其身也。至诚心者。至诚归向。无笱且也。坚固心者。坚固修进。更不退转也。深心者。用心深至。直透净土。如探海底珠也。三世诸佛。与法界众生。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品上生。
修持法门十三
斋僧供佛。烧香献花。悬旛建塔。念佛礼忏。种种三宝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亦可。或为世间种种利益方便善事。若为子而养父母。为兄而友爱昆弟。为弟而钦顺其兄。闺门之内。无不尽善。宗族之间。无不和睦。乡党邻里姻亲。相接以礼。相与以恩。以至事君则赤心为国。为官则仁慈利民。为长善以安众。为下则劝以事上。或教导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济急难。或惠贫穷。或修桥砌井。或施药散食。或减己奉养以利他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约。或教人为善。或善止恶。随力所作世间一切善事。以此回向愿生西方亦可。或为世间一切利益。不拘大小。不拘多少。若止以一钱与人。或止以一杯水与人。下至如毫芒之善。亦必起念云。以此善缘回向愿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断。念不断。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修持法门十四
佛言。欲生净土。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动进行者。此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归。谓归依佛法僧也。
修持法门十五
予遍览藏经。都无阴府寄库之说。奉劝世人以寄库所费。请僧为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则必得往生。若不为此。而为阴府寄库。则是志在阴府。死必入阴府矣。譬如有人。不君子之行。以交结贤人君子。乃寄钱于司理院狱子处待其下狱子处。待其下狱。则用钱免罪岂不谬哉。
食肉记
楞伽经云。有无量因缘。不当食肉。众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闻目见惯熟。不知其非。如能断去。固为上也。如不能断。且食三净肉而减省。所谓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是也。如食兼味。且去其一。如两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禄料有数。若此自可寿。次日可为此众生念诵资荐。庶可释冤灭罪。据阎罗王告郑邻之言。则至诚为彼念佛。必得往生。
观音坐相说
按藏经诸佛菩萨。手足六根。皆常端正。故云八端。观世音菩萨。本结跏趺坐。其神通变化自在。故云观自在。今人作翘足搭手坐。谓自在观音者讹也。
龙舒净土文卷第四终
龙舒净土文卷第五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东晋远法师。倡首修净土。本朝王敏仲侍郎。及近年钱塘陆居士。编集往生事迹。凡二百余传。皆镂板流传。今不尽载。略取其斋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恶人修者。及疾苦中修者。共三十传。所以发人之信心也。
东晋远法师
僧慧远。雁门人。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结为莲社。以修净土。谓他日托生莲华中也。远澄心观想。初十一年三睹圣相。而远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远面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妙法。如十六观经所说。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后七日当生我国。见僧佛驮耶舍。及慧持。及昙顺。在佛之侧。向前揖远曰。法师之志在吾先。何来之迟也。远目见分明。乃与其徒言之。且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于净土三睹圣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决矣。次日寝疾。至七日卒。远少年博览经史。尤通庄老。因往太行山。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乃曰。九流异议。乃糠粕耳。因削发事之。后至庐山,凡三十年不出。卒年八十二。
东晋刘遗民
程之。字仲思。号遗民。依远公共修净土。专坐禅作观想法。方半岁。即于定中见佛光照曜。又地皆金色。居山十五人年。末年。又于想念佛中。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毫光散照。垂手下接。以临其室。程之忍幸。悲泣自陈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以衣覆我。佛乃摩其顶。引袈裟以覆之。他日想念佛。又见身入七宝大池。莲华青白相间。其水湛湛。如无边岸。中有一人。顶有圆光。胸有卍字。指池水曰。此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盈口。乃。还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乃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庐阜诸僧皆来会。程之对佛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又供养阿弥陀佛。后供养法华会中佛菩萨众。以至十方佛菩萨众。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祝毕。与众别。面西端。坐敛手气绝。年五十九。
东晋阙公则
公则远公莲社中人。己亡。友人于东京白马寺。为作忌。日林木殿宇皆金色。空中有声云。我是阙公则。所祈往生极乐宝国。今已达矣。故来相报。言讫不现。
石晋翰林学士张抗
抗平生积善。信重佛门。誓课大悲心陀罗尼十万遍。愿生西方。课毕。年过六十。忽寝疾。唯念阿弥陀佛。谓家人云。西方净土。元只在堂屋西间之内。阿弥陀佛坐莲华上。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佛嬉戏。言讫。良久念佛而亡。翁儿者抗之孙。方二三岁而亡矣。
宋江陵僧昙鉴
昙鉴。履行尤谨。常愿身升安养。面见阿弥陀佛。安养即净土也。故虽毫芒之善。悉回向之。一日。定中见阿弥陀佛。以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玫严净。又于瓶中出一莲华与之。出定。乃与寺僧叙别。夜渐深。独步廊下。念阿弥陀佛。将至五更。其声弥厉。及旦。弟子依常问讯。趺坐不动。就而视之亡矣。
南齐扬都僧慧进
慧进。年四十余。愿诵法华。执卷病生。乃发愿造百部以忏业障。化钱迼毕。病亦随愈。愿以造经功德回向净土。忽空中有声云。汝事已办。愿亦已遂。其生净土。非汝而谁。进闻之曰。进不政以冀上品。但下品之下。亦无退转矣。永明三年。年八十。无病而卒。
后魏壁谷僧昙鸾
昙鸾。初自陶隐居得仙经十卷。鸾欣然自得。以为神仙必可致也。后遇僧菩提留支。问曰。佛道有长生乎。能却老为不死乎。支云。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观经与之。云。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而至。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深信之。遂焚仙经。而专修观经。虽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懈怠。魏主怜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传甚广。号为神鸾。一日告弟子云。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鸾西向闭目叩头而亡。是时僧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从西而来。良久乃止。
隋开觉寺僧道喻
道喻。念阿弥陀佛。造旃檀像长三寸。后忽死。七日却苏。云见阿弥陀佛云。汝造我像何太小。对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其像遍于虚空。又云。汝且回本国。香汤沐浴。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果见化佛来迎。光明照室。众皆闻见。乃亡。时开皇八年。
唐京师僧善导
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于是笃精勤苦。若救头然。每入佛堂。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冰亦须流汗。以表至诚。出即为众说净土法门。无暂时不为利益。三十余年。不暂睡眠。般舟行道。礼佛方等。专为己任。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绝意名。利远诸戏笑。所行之处。身供养。饮食衣服有余。并以回施。好食送大厨供众。粗恶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饮啖。诸有□施。用写阿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见坏寺及塔。皆悉修营。然灯续明。每岁不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始终无改。不与众同行。恐谈世事妨修行业展转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或问导云。念佛之善。生净土否。答云。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于是导自念阿弥陀佛一声。则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声以至百声。光明亦如此。其劝化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踵。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老病。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后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投身自绝。高宗见其念佛口出光明。又拾身时精至如此。赐寺额为光明。本朝慈云式忏主略传云。阿弥陀佛化身。至长安闻浐水声。乃曰。可教念佛。三年后。满长安城中念佛。后有法照大师。即善导后身也。
唐台州僧怀玉
怀玉。注想净业。近四十年。天宝元年。玉念佛间。忽见西方圣众。数若恒沙。中有一人。手擎银台以示玉。玉曰。如玉者。本望金台。何为银台耶。台乃隐。人亦隐。于是弥加苦。至三七日。向之擎台者复来告云。法师以精苦故。得升上品。又云。上品往生。必先见佛。可趺坐以俟佛来。未旋踵间。异光照室。又三日。异光再发。玉曰。若闻异。我报身即尽。次日书偈云。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经十劫修道来。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偈毕。香气四来。弟子有见佛与二菩萨。共乘金台。台下千百化佛。自西而下迎玉。玉恭敬合掌。含笑长归。
唐汾州僧启芳圆果
启芳圆果二法师。精心观想净土。后五月。于观想中。同觉身临七宝大池。池间有大宝帐。身入其中。观音势至坐二大宝莲华。下有莲华弥满千万。阿弥陀佛从西来。坐一最大莲华。迭出光明相。照芳等礼佛问曰。阎浮众生。依经教念佛。得生此否。佛云。如念我名。皆生我国。无有一人念而不生者。又见其国地平如掌。宝幢珠网。上下间错。又有一乘宝车逐远而来。谓芳等云。吾法藏也。以宿愿因。故来迎汝。芳等乘车前往。又觉其身坐宝,莲华。又闻释迦佛与文殊菩萨称赞净土。其前又有大殿。殿有三道宝阶。第一道纯是白衣。第二道僧俗相半。第三道唯僧无俗。佛指之谓芳等云。此皆南阎浮提念佛众生。遂生于此。汝宜自勉。芳果既寤。历与其徒言之。后五月。二人无病遽闻钟声。他人不闻芳果云。钟声乃我事。顷二人同终。
唐真州僧自觉
自觉发愿。愿因大悲观音。接见阿弥陀佛。于是化钱铸大悲四十九尺。造寺居之。既成祝愿。其夜三更。忽有金色祥光二道。阿弥陀佛。自光中乘云而下。观音势至左右随之。佛垂金臂。按觉首曰。守愿勿悛。利物为先宝池生处。孰不女愿。后十一年七月望夕。见一人云间现半身。若毗沙门天主。俯谓觉曰。安养之期。于斯至矣。乃于大悲前跏趺化去。
唐睦州少康
少康。贞元初至洛下白马寺。见殿中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导西方化导文也。康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发光明。言未已。光乃闪烁。遂至长安善导影堂。大陈荐献。善导于空中曰。汝依吾事利乐有情。则汝之功。同生安养。又逢一僧谓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言讫而隐。新定今州也。至彼。人尚无识者。康乃乞钱诱小儿与之约曰。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与汝一钱。小儿务得其钱。随声念之。后月余小儿念佛求钱者众。康乃曰。念佛十声。乃与尔钱。小儿之。如此一年。无长少贵*。凡见康者。则阿弥陀佛。以故念佛之人。盈于道路。后康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人什夜行道。康升。坐令人面钿。康先倡阿弥陀佛。次众人和之康倡时。众见一佛从其口。出连倡十声。则有十佛。若联珠状。康云。汝见佛否。如见佛者。决生净土。其礼佛人数千。亦有不见者。后嘱众人。当于安养。起增进心。于阎浮提。生厌离心。又云。汝等此时能见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而亡。
唐并州僧惟岸
惟岸。专修十六观。因出见观音劫至二菩萨现于空中。迟久不灭。岸顶礼雨泪而叹曰。幸由肉眼得见圣容。所恨后世无传。忽有二人。自称画工。未展臂间。圣像克就。已而人亦不见。弟子怪而问之。岸曰。此岂画工哉。又曰。吾之西行。乃其时也。弟子有从我者。当明言之小童子云。从师而往。岸曰。必能从我。可归告父母。父母闻而笑骂之。子乃归寺。香汤沐浴。于阿弥陀佛像前。趺坐而往。人或告岸。岸抚其背曰。汝事吾者。何乃先去。遂索笔焚香。向所画菩萨前作偈云。观音助远接。势至辅遥迎。宝瓶冠上显。化佛顶前明。俱游十方刹。持华候九生。愿以慈悲手。提奖共西行。遂令弟子助声念佛。仰目西顾而亡。
唐长安尼净真
净真。住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一生无嗔。诵金刚经十万遍。专精念佛。显庆五年染疾。告弟子云。五月内十度见阿弥陀佛。两度见极乐世界。宝莲华上童子游戏。吾得上品往生。言讫。跏趺而去。光照其寺。
唐房翥
翥暴死。至阴府见阎罗王。王曰据案簿。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君承此福。亦合生净土。故召来相。翥曰。先许金刚经万卷。巡礼五台。未欲往生。王曰。诵经巡礼。固为好事。不如早生净土。王佑志不可夺。乃放。还以此知劝人修者。非徒往生。又感动幽冥也。
唐长安字知遥
知遥。善净土教。五会念佛。为众师范。后因疾。忽曰。念佛和尚来也。洗嗽着衣索香炉。出堂顶礼。乃闻空中说偈云。报汝字佑遥。功成果自招。引君生净土。将上金桥。却就床坐而化去。众闻异香。
唐上党姚婆
姚婆。因范行婆劝念阿弥陀佛。临络见佛菩萨来迎。告佛言。未与范行婆相别。请佛暂住少时。佛住空中。候范婆至。姚婆立化。
唐并州温静文妻
静文妻。久患在床。静文劝以念阿弥陀佛。乃念佛二年不绝。遂见净土。乃告静文言。我见佛了。后月定去。又以食献父母云。今得随圣往生。显父母乃夫专念佛。来西方相见。言讫而终。前三日。见莲华大如日轮。
唐张钟馗
钟馗。杀鸡为业。忽见一人着绯驱群鸡来叫云。啄啄。四畔上啄。两目血流。受大痛苦。有僧为铺佛。像烧香念阿弥陀佛。兼令钟馗一心专念忽香气满室。安然而终。
唐张善和
善和。杀牛为业。临见牛数头。作人言云。汝杀我。善和大恐。告妻云。急请僧来我。僧至云。十六观经说。若人临终。地狱相现。至心十称南谟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净土。善和云。便入地狱也。不暇取香炉。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专切含佛。未满十声。乃我见阿弥陀佛从西来。与我宝座。言讫而终。
石晋凤翔僧志通
志通。见智者大师净土仪式。不胜欣抃。不向西唾。不背西。坐专心修进。后见白鹤孔成行列西下。又见莲华光相开合于前。通云。白鹤孔净土境也。莲华光相。托生处也。净土现矣。乃起礼佛。对佛而终。火化时。五色祥云环覆火上。
国初永明寿禅师
禅师名延寿。本丹阳人。后迁余杭。少诵法华。初为县衙校。多折官钱勘之。止是买放生命。罪当死。引赴市曹。钱王使人探之。若颜色变。即斩之。不变来奏。临斩。颜色不变。乃贷命。遂为僧。于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乃获观音辩才。下笔盈卷。着万善同归集。宗镜录等。共数百卷。住持雪窦永明。课一百八事。精进以修西方。既坐化。焚毕为一塔。有僧每日绕塔礼拜。人问其故。僧曰。我抚州僧也。因病至阴府。命未尽放还。见殿角有僧画像一轴。阎罗王自来顶拜。我问此僧何人。主吏云。此杭州永明寺寿禅师也。凡人死者。皆经此处。唯此一人。不经此处。已于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王敨其人。故画于此供养。我闻之。故特发心来此绕塔作拜。以此见精修西方者。为阴府所重。
宋明州僧可久
可久。常诵法华经。故号久法华。不生修净土业。元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三日、却。还说净土事。与十六观经所说一同。见莲华台皆标合生者姓名。一紫金台标云。大宋成都府广教院熏法华。已生其中。又一金台标云。明州孙十二。合生其中。又一金台标云。久法华台。又一银台标云。明州徐道姑台。语讫。复化去。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湡室。又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盈空。
宋会稽金太公
太寸名奭。网鱼为业。一日改业。持阿弥陀佛日万声。蔬素修行。不曾暂辍。后无疾告家人云。我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在门前。我今归净土也。次日又云。我已见金莲华来迎我矣。索香炉安坐捏印而化。乡村远近闻音乐。异终日不散。时政和六年。
宋潭州黄打铁
黄打铁。本军中人。打铁为生。每打铁时。念阿弥陀佛不绝声。一日无疾。托邻人写颂印行。广劝人念佛。颂云。日夜玎玎珰珰。久炼成刚。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化去。此颂广行湖南。人多念佛。
宋临安府仁和吴琼
吴琼。先为僧。后还俗。前后两嬖。生二子。屠沽无所不为。常与人作厨子。每杀鸡鸭等物命。以手持起叫云。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遂杀之。连称佛数声。每切肉时。一面切肉。一面念阿弥陀佛。常念佛不辍。教村中人念经修忏。及劝人念阿弥陀佛。后眼上生瘤。如鸡子大。乃忧怖。造一草庵。分散其妻子。昼夜念佛修忏。绍兴二十三年秋。告村人云。琼来日戌时去也。人皆笑之。将用碗钵锅子尽与人。次日晚。报诸道友行婆云。琼去时将至。尽来与琼高声念佛相助。将布衫当酒饮了。即写颂云。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日清风。端坐合掌念佛。叫一声佛来。即化去。
宋荆王夫人
元祐间荆王夫人。与婢妾精修西方。唯一妾懈怠。夫人斥去。其妾悔悟精进。久之谓他妾云。吾今夜当生西方。其夜异香满室。无疾而终。明日。同事之妾告夫人云。昨夜梦化去之妾。托致起居云。夫人训责我修西方。今已获往生。感德无量。夫人云。使我亦梦。乃可信耳。其夜夫人梦见亡妾。叙谢如前。夫人云。西方可到否。妾云。可到。但从妾行。夫人随之。见池塘广大。红白莲华大小相间。或荣或悴。种种不同。夫人问云。何以如此。妾云。此皆世间发念修西方人也。才发一念池内便生莲华一朵。若愿心精进。则华日日敷荣。以至大如车轮。若愿心退转。则华日日萎悴。以至殒灭。次见一人坐莲华上。其衣飘扬散去。宝冠璎珞严其身。夫人问云。何人也。妾云。杨杰也。又见一人坐于华上。妾云。此马玕也。夫人云。我当生何处。妾引行数里许。遥望见一金坛。金碧照曜。妾云。此夫人化生处。乃上品上生也。夫人既觉。访问杨马所在。则杰已亡。而玕无恙。是知精进不退者。虽身在娑婆之内。其神识已在净土矣。后夫人于生日。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子孙方具献寿之仪。已立化矣。
宋观音县君
县君姓吴氏。其夫都官员外郎吕宏。亦悟佛理。夫妇各斋戒清修。吴氏有二侍女。亦荤血。勤力助为胜业。其一颇好禅理。既病犹怡然笑语而逝。如委蜕然。其奉戒克苦。或终月不食。但日饮吴氏所咒观音净水一盏而已。忽见金莲捧足者三。又数日见其膝。又数日见其身。又数日见其面目。其中乃阿弥陀佛。左右则观音势至也。又悉见其堂殿国界。皎如指掌。晓然知其为净土。问其详。则云。彼皆清净男子。经行游乐。无女人也。又问彼佛如何说法。云。我得天眼。未得天耳。故但见问答指顾。而不能闻所说也。如是者三年。未尝一瞬不在目前。忽感疾。自言往生。乃终。吴氏事观音有灵感。每于净室列置瓶缶数十。以水注满。手持杨枝诵咒。必见观音放光入瓶缶中。病苦者饮水辄愈。所咒水岁不坏。大寒不冻。世号观音县君。
宋冯氏夫人
夫人名法信。赠少师讳珣之女。适承宣使陈思恭。少多疾。及嫁。疾尤甚。医者以为不可疗。往见慈受深禅师。问愈疾之方。深教以持斋念佛。夫人尽去荤血。及装饰之奉。衣扫塔服。专以西方为念。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居食息亦西方也。语默动静亦西方也。酌水献华亦西方也。诵经行道亦西方也。刹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为西方之津梁。十年间无惰容。心安体健。神气昌盛。人皆尊尚之。一日忽书偈云。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老牛为耕田。打迭身心早归去。免教鼻孔受人穿。族党怪之。夫人云。行即西归。何怪之有。乃卧疾。微有喘息。忽矍然而起云。吾神游净土。面礼阿弥陀佛观音左顾。势至右盼。百千万亿清净佛子。稽首庆我来生其国。若宫殿林沼。光明神丽。与华严经及十六观经所说一同。明日安然化去。家人闻妙香芬馥。不类人间。及三日茶毗。举尸如生。
龙舒净土文卷第五终
龙舒净土文卷第六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修净土者。宜随其所而为善。以资进修之功。故此卷名特为劝谕。若不识字人。全赖慈仁君子。发菩萨心。为彼解说。此布施之大者。先后之序。乃自近及远。或自急及缓。不拘其人高卑。
劝士人
士人或有未深读书。遂登高科者。有深读书。终身尚不预荐者。岂非前世所种不同。故其报不同乎。虽然。使少年登科。涉华要。功业济一时。福报亦有时而尽。奉劝后生者。劝于学问。笃于孝友。远念吾曾高以来。谁其存者。亦留心此道。日月长而累之功多。久则自有可乐。及年高者。当念已往之事。皆如梦幻。日复一。日其谁免者。岂可不急留心此道也。问老少。若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获福。身后必上品生。
劝有官君子
有官君子。无非前世修种作福。故受此报。譬如春时下种。秋乃收获。若不修福。何缘得此。然此报有尽。若更修福行种种方便爱人利物之事。以此回向西方。则直出轮回之外寿乐无穷。岂世间福报所能比哉。若切意斯民而不忍舍去。且生西方。了生死之后。郤来此世界现宰官身。以大兴功利。何有不可哉。若能转以此化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言重。必乐从之。据大慈菩偈。现世可以消灾获福。身后必上品生。
劝在公门者
在公门者。当自念云。彼为有官。我乃事彼。彼尊我卑。彼逸我劳。奉事常喜。得以无虞。或有触忤。加之谴责。是我前世所修不及于彼。故至此。我但小心谨行以保此身。事无大小。随宜方便。目前人见欢悦。必无后患。积善不已。福及子孙。当思在公门者。其子孙荣显。必祖上积德。天道昭明。不可不信。更常念阿弥陀佛。愿生极乐世界。又转以此化人。使更相劝化。非徒现世获福。身后可中上品生。
劝医者
医者当自念云。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以结人缘。以积己福。冥冥中自有祐之者。乘人之急。切意求财。用心不仁。冥冥中自有祸之者。吾乡有张彦明善医。僧道贫士军兵官员。及凡贫求医。皆不受钱。或反以钱米与之。人若来召。虽至贫下亦去。富者以钱求药。不问钱多寡。必多与药。期于必愈。未尝萌再携钱来求药之心。病若危笃。知不可救。亦多与好药。以慰其心。终不肯受钱。予与处甚久。详知其人。为医而口终不言钱。可谓医人中第一等人矣。一日城中火灾。周回爇尽。烟焰中独存其居。一岁水灾尤甚。而其庄上独全。此神明祐助之明效也。其子读书后乃预魁荐。孙有二三。庞厚俊爽。亦天道福善之信然也。使其孜孜以钱物为心。失此数者。所得不足以偿所失矣。同门之人。可不鉴哉。若常如是存心。回向净土。必上品生。若因人疾苦。而告以净土。则易生信心。使复发大愿。以广其传。以赎宿谴。以期痊愈。必遂所愿。若天年或尽。亦可乘上愿力。径生净土。常如是以化人。非徒身后上品化生。现世则人必尊敬。而福亦无穷流及子孙矣。
劝僧
僧家当自念云。我为出家人。了达生。死乃本分事。不能如此。遂汨没俗尘。一日大限到来。有何赖。平日虽有善业。不免逐轮回去。善业报尽。又复坠。不如早修净土。直脱轮回。面见阿弥陀佛。方是出家事毕。如水明寿禅师。长芦颐禅师。万年一禅师。皆修此道。又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岂可不效彼乎。凡受人一钱之施。一食之供。皆当为说净土以报其德。纵彼不信。亦使知之。耳根渐熟。久而自信若或便信。其利益大矣。常如此是化人。现世则为人所敬。己之善缘愈见纯熟。又能精心观想。不久必见佛之真身。此报身尽后。必上品上生。为不退转地菩萨矣。古语云。此身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当常念此意。不可懈怠。
劝参禅者
参禅大悟。遂脱生死轮回。固为上矣。然至此者。百无二三。若修西方。则直出轮回而生死自如。万不漏一。故予欲劝僧家上根器者。参禅之外。每日以顷刻之暇修西方。若参禅大悟。遂超脱轮回。尚去佛地极远。更往见阿弥陀佛。展礼致敬。有何不可。若未得大悟。而寿数忽尽。且径往西方见佛闻法。可患其不大悟也。若不修西方。不免随业缘去。虽如青草堂。戒禅师。真如佶。皆汨没轮回。诚可畏者。详见第七卷。若不忽此道。精心修进。仍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为名僧。必乐从其言。其为利益无穷。己必上品上生。
劝富者
富者当自念云。我今生富足皆由前世修种。譬如今年所食之谷。乃去年所种也然人生衣食财禄。阴司皆有定数。徐徐营生。合有之数。亦自然来其来之迟。乃可延寿。如水浅流则久也。若急急贪求。亦只此数。数外得之。则祸生而去。如水涡满则溢也。宜随分为生。无使满溢。少损济物。以防满溢。非徒可以享现世之安。又可种后来之福。仍当念世间福亦有尽。若以回向西方则无尽。况世间富足。亦不能色色如意。唯留意西方。则自有可乐。更相印施西方文字。以广劝人。使更相劝化。此为种无穷之福。现世可以消灾禳难。鬼神亦敬而祐之。身后必上品上生。
劝贪吝者
得人三千而为多者。贪也。自费两千而遂以为多者。吝也。贪吝之失。众人所同。而不自觉。若能去此。方为贤者。如是则善业无不可为。恶业无不可戒。何则。不财以为善。不贪财以为恶。故也。若如是以修净土。必不在下品生矣。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无贪吝之心。必加尊敬而乐从其化。所化必广。上品往生。复何疑哉。生前之福报。亦可立而见矣。此不可以言尽。行者当自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