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佛的教化方式和内容,称为法门。《华严经·方便品》谓:佛“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唐黄蘖《传心要法》说,佛用“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以便使不同根机的众生从适合自己的法门而入,除烦恼,了生死。“八万四千”极言其多,可作无尽无量解释。如大乘、小乘、顿悟、渐悟、理门、事门等等,都是种种“法门”。亦有专用法门为寺名者,如法门寺。后亦泛指某家某派的独传之秘。
菩萨:全译是“菩提萨埵”。意思是,菩提早觉,萨埵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曼荼罗:曼荼罗原是花名,又叫曼陀罗、洋金花、大喇叭花、山茄子等,原产于印度。《法华经》上记载,在佛说法时,曼陀罗花自天而降,花落如雨;道家北斗则有曼陀罗星使者,因为使者手执此花,因此将此化名为曼陀罗花,曼荼罗后来意译为“坛场”,以轮围具足或“聚集”为本意,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
在古印度,最初的曼荼罗是指密宗修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在修法场地筑一圆形或方形土台,并邀请来自东、西、南、北、上、下、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以及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的神佛亲临作证,并在坛台上绘出他们的图像,后来逐渐演变和发展成各种形式和类别的曼荼罗。曼荼罗是佛对凡人进行教化的场合和表相,修行者礼赞曼荼罗,可接受佛的神力,拂去烦恼罪障之云翳。在传统的汉传密教和现在的藏传佛教的西藏,都建筑有立体的供作事相仪规的曼荼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