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自己去普爱天下的儿女。
洒脱的老人||不压迫子女,不执着子女;子女有所问,乐于开导指引,但子女怎样做,不过问。
洒脱的老人||一杯茶,一份报纸。
洒脱的老人||每星期都有三五老友聚会谈天。
洒脱的老人||酸甜苦辣,皆能品嚐。
洒脱的老人||南米北饭,皆能当饱。
洒脱的老人||莳花除草,逍遥自在。
洒脱的老人||死后的地早就买好了。
洒脱的老人||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怕是非。
洒脱的老人||心中有佛。
其实,老年人知识丰富,识多见广,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累积,考虑问题的角度较为全面,回首人类走向文明与进步的历程,老年人的成就可见一般。
如李时珍从六十岁开始,到七十四岁完成不朽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伽利略七十二岁时提出数学的无穷集合概念,七十四岁时完成"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为近代自然科学基础的奠定作出巨大贡献;托尔斯泰七十二岁时完成长达二十万字的著名小说《复活》;马寅初写《新人口论》时已是七十六岁高龄老人;费里希七十一岁时发现蜜蜂的舞蹈语言,获得生物学、医学诺贝尔奖。泰国一位僧王六十五岁开始学习英文单字,九十岁竟能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可见"老人最有智慧"这一句话一点也不错。
"老年"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在人生的旅途中,从最初年少时期的学习、成长,到为事业与家庭勤奋、奉献的壮年时期;等到迈入老年退休,事业已告一段落,儿女也能独立自主时,许多人此时顿感生命失去所依,漫无目标,而对老年生活产生恐惧、害怕。
其实,老并不可怕,只要自己懂得预作安排退休后的生活,老年生活也可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1 如何安排退休生活
平时要如何修持身心?要做到:
早起十念法,凡事无不办。饮食有节量,茶果菜根香。万事要放下,荣辱莫牵罣。饭后千步走,可活九十九。晚睡一柱香,心静人自康。睡前寤瑜珈,光明在眼前。主人会搬家,老死不可怕。真心要营养,要识无尽藏。
老年生活较为安闲,应有固定的工作和定课,这些都应该在年轻时即预作安排;再者,退休后不要过度干涉儿女的事情,如果有心愿尚未达成,譬如进修读书、出版自传等,应该尽速设定目标去完成。因此,如何安排退休生活呢?以下提出四等防老与四等养老的方法。
四等防老方法
经济方面:多方开源节流,为自己储备养老金。
健康方面:不依恃年轻时的身强体壮,对于卫生保健之道多多注意和加强,比如常做运动,让自己老而硬朗;生活作息有规律,注意营养的摄取等。
信仰方面:拥有正信正见的信仰的人,不仅在心灵上有所归依,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时还能广结善缘,结识许多同道好友。尤其,有了宗教信仰,可以激发勇气与力量去面对未来,可以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去包容人间的不平,进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
兴趣方面:妥善安排休闲活动及兴趣的培养,比如亲近山林、种树、园艺等,都是正当的娱乐。或到寺院当义工,参加公益社团,拓展生活圈,让自己的生命在大众中成长。
四等养老方法
要修好缘来养老:人与人之间,是靠着缘份在维持关系,因此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因缘法。俗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世间上最宝贵的就是广结善缘。如何广结好缘、善缘呢?平时对人说好话,赞美周遭的邻居、朋友;或者做善事,热心社会公益等,以欢喜的心培养好的人际关系,自然老来不必烦恼没有朋 友,不必担心被社会人群遗弃。
要靠智慧来养老:老年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得到的学识与经验,这是年轻人所不及的,老来如能摒除外缘,多写几部好书,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学识经验,乃至技能诀窍等传授给后学,甚至告诉后辈怎样做好人,如何做好事,以丰富的做人处事经验点化人心,自然能赢得大众的肯定,何愁老来没用呢!
积聚金钱来养老:年轻时辛苦所赚取的钱财,除日常生活必要的开销以外,不浪费,不奢华,过着简单的生活,将手边的金钱做最有价值的运用,从行善中也可以增添生命的意义。
依靠子孙来养老:"养儿防老",这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传统观念,父母年轻时含辛茹苦养育儿女,总希望儿女长大成人时,能回馈孝养,使父母衣食无愁,甚至能光大门楣。但是未必子女个个皆能孝养双亲,承欢膝下,所以,靠子孙养老是第四等的养老。
1 如何面对老病?
人不一定老了才会生病,年轻人也不一定没病,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生病是不分老少的,只是老年人生理机能多已退化,因此生病的机率自然比年轻时来的大。老年人生病时应该如何面对呢?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每个人对苦的感受力不一样,有的人心力较弱,轻轻打他一下,便大呼小叫;假如心力强,即使刺骨出髓,眉头都不皱一下,越是怕痛,就会越感到难受。因此,有病没关系,生理上有病时,心理上要健康,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就不会被生理上的病拖垮了。
从物理治疗做到心理治疗:老年人生病了,喜欢看医生,其实大部分医生看老年人的病,往往只给他们吃一些安慰性的药而已。既然如此,又何必看医生,找自己不是更好吗?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当感觉身体上有一点不舒服,要训练自己坚强起来,体会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处之,能够这样,病就已经好一半了。
从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鞋面上都有六个洞,意思是要我们低下头来,要"看得破",不必太执着。一个人能够放得下,尤其面对疾病能够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对付疾病。
像美国的海伦凯勒,她是又哑、又聋、又瞎的残废,可以说是一个十不全,但是她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之一。所以说,老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
人老不要紧,心理要永远的健康,永远的不老才行。
1 病中如何用功?
莲池大师说:"病者,众生之良药也。"病,最容易使人体验无常,淡泊名利,精进修行,因此有人说,医院是个最好修行的地方。病中应该如何用功呢?
对人生保持乐观的态度,凡事往好处想。
对佛菩萨有信心,将生死交给佛菩萨,佛法中常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坚持正念,时时念佛,念佛不仅可忘记病痛,更可累积功德资粮。
心存惭愧、忏悔、感恩。
勤于礼佛,经云:"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拜佛不仅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更可消除种种业障。
六、修行之道
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讲知识、讲理论、讲道德,佛教最主要的是重视实践,重视修行。
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语言应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对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等等,生活中有佛法才叫有修行。
因此,修行并非闭门自修,只求自了;修行应该亲近寺院道场,参访善知识以求法要,同时还要发心护法,并且弘法,这才是大乘菩萨修行之道。
1 如何求法
在《华严经》最末一品的︿入法界品﹀中,叙述善财童子一心勤求佛法,遍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艰辛过程,为今日佛子树立了求法的典范。因此,如何求法?
当地道场有讲经说法,应该前往听经闻法,有法会共修,应该时常参加。
效法普贤十大愿: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常随佛学等。
亲近具正见、乐说、随缘、能观机逗教、不自赞毁他的善知识为师。又,求法应该有求法的认识与态度。
求法的认识
我们求法的精神||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们求法的任务||万方多难此登临
我们求法的愿心||春蚕到死丝方尽
我们求法的功用||万里无云万里天
我们求法的耐心||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求法的悲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我们求法的方法||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们求法的目标||留取丹心照汗青
求法的态度
要坦诚大方 要感恩说好
要虚心下问 要改过迁善
要变化气质 要勤俭忍耐
要虔诚礼诵 要勇猛正见
要求真务实 要慈心悲愿
1 如何护法
"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这是护法的首要观念。《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由此可知法的重要性,护持正法,让正法常住世间,导正人心,是佛弟子的当然责任。如何护法?有六点观念必须具备:护教重于护寺:当今佛教信徒,只知道护持某位法师、某个寺院,不知道护持整个教团,形成佛教徒之间缺乏凝聚力,如同一盘散沙。这是佛教长久以来的弊病,因为大家总是自立门户,对于佛教没有任何的关怀。所以,要如何护法?应先认识佛教比寺院重要。
护佛重于护神:在台湾的宗教,有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神庙的权威比寺院强大,护神的人多,护佛的人少。原因无他,因为信神是有求,容易满足世俗人的欲望;而佛教却叫人要布施行慈,要牺牲自己,成就大众,要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悲心,佛教的道理曲高和寡,一般人根基太浅薄,只能接受神庙有求的廉价宗教,而不懂得佛法才是我们安住身心的不二法门,所以今日正信佛教徒,应该要有"护佛重于护神"的认识。
护法重于护人:今日佛教,护法的人少,护师的人多;护佛的人少,护神的人多;护教的人少,护人的人多;护道的人少,护情的人多。现在的佛教,到处以人为中心,不以法为中心。佛法需要的,不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师父需要的,信徒们争相护持。对于佛教,这是相当严重的现象。佛教的四依,所谓"依法不依人",人有去来,法是恒常永住的,所以"护法重于护人",这一点观念必须建立。
护众重于护私:佛教是一个重视大众的宗教,佛陀常说"我是众中的一个",又说"大众所在,才是佛陀慧命之所在"。没有大众,就没有佛国。经中也告诉我们:"要成佛道,先结人缘。"这说明了佛教重视大众的福利,不重视大众,那一切就都不是佛法了。
护道重于护情:一般佛教徒有一种心理,这位师父对我很客气,特别招呼我,我就护持他;那位师父虽然很有修行,但是与我毫不相干,我就不护持他。做为一个正信、正见的佛教徒,应该护持真正有道者才是最重要,因为进入佛门,是为了追求真理,听闻佛法,进趣大道,不可以感情用事,因此,应该护道重于护情。
护小重于护老:一般佛教徒另一个共同的心态是,出家人年纪愈大,才有修行,才是高僧,才值得敬重;对于刚出家的小沙弥,往往瞧不起。其实佛经讲"四小不可轻",沙弥虽小,只要假以时日,就是住持正法的大法王。因此,高僧大德固然要敬重,小小沙弥也应护持,因为小,才有未来性。
1 如何弘法
弘法利生,是在做救世济民的伟大事业。学佛者应该具有弘扬佛法满天下,普度众生满人间的慈悲心肠,要把自己对佛法的修证、体验,分享别人。
弘法的方式及内容很多,略述如下:
发心考取檀讲师,讲经说法。
邀请法师举办佛学讲座。
邀请法师家庭普照,藉机引渡亲友学佛。
护持佛教各项弘法事业,例如助印佛书、捐助奖助学金等。
举办各种弘法活动,例如:梵呗音乐会、佛教歌唱比赛、讲演比赛、读书会、素斋谈禅等。
身教重于言教,本身具足正知正见,言行举止充份流露出佛弟子应有的风范,例如,待人慈悲柔和、尊重包容、主动亲切,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好感,进而引发信心学佛,这就是最好的弘法方式。
七、设置佛堂
身为佛弟子,平时除了常到寺院礼佛、听经闻法及参与法会共修以外,如果因缘具足,亦可在家中设置佛堂。
1 家庭佛堂的重要与功用
设置家庭佛堂不但方便自课修持,而且具有如下几点殊胜的意义与功用:
具有安定人心之效:在家中设置佛堂,不但表明自己是佛弟子,有了信仰的皈依处,也说明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与尊重。而且家中有佛堂,正如同佛菩萨常随我们左右,给予加被,给予我们依怙,能产生安定力和安全感。
具有弘法度众之用:家中有了佛堂,这是非常荣耀的事,若遇到亲朋好友来访时,可以引领参观佛堂。若有信仰者,可以请他们上香礼拜,彼此在佛法上有思想的交流;若是尚未起信者,可藉此机缘详细解说佛前的庄严及法物的名称和用途,并称赞诸佛菩萨的功德、佛陀的伟大及信佛的好处等,使其对佛教有初步的认识,留下美好印象,待因缘成熟时,自能得度。
提供课诵自修之所:佛堂可以提供我们早晚课诵、礼拜、禅修、研读经书等修持的功能,藉由在佛堂的修持,可以去除烦恼,改变气质,增长福慧,净化身心。
令不忘失修行之心:佛弟子若因忙于事业或因住家远离寺院等因素,无法常到寺院共修,则可能会渐渐与三宝疏远而忘失菩提心,正如人言:"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如果家中有了佛堂,则时时刻刻与佛同住,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精进不懈。
1 如何布置家庭佛堂
家庭佛堂的布置以简单、庄严为原则。如何布置?提出以下方法,以供参考:
佛像:供奉于佛堂的中央,大小应与佛堂配合。如:
释迦牟尼佛
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
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观世音菩萨
地藏王菩萨
阿弥陀佛
供奉佛菩萨圣像宜简单庄严,不论是坐像、立像、卧像,皆可择一供奉,切忌纷然杂供,有失庄严。
供器:供桌上可摆设花瓶、烛台、灯台,宜左右对称;香炉放中间,早晚上香;净水杯一个或三个,早晨供奉茶水。
法器:可准备木鱼、大磬(或引磬),敲打时切莫扰乱他人。
经书:课诵本可整齐放置佛前,保持佛堂的洁净庄严,亦可收藏,课诵时再请出。假若佛堂有空间,最好能设一个经橱,凡佛经、佛书、佛教杂志等,都可陈设其中,供人阅读。
此外,供桌前面围上桌围,挂上庄严布,供桌两旁亦可挂幢幡,佛前可置拜垫,以利礼拜或课诵用。
佛堂对联(参考用)
横批:万德庄严 横批:莲池海会
右:行持要向岁寒操 右:人天缺陷不念弥陀更念谁
左:修养须从尘事炼 左:吾佛慈悲广度众生当度我
横批:智慧如海 横批:佛光普照
右:莲花座下礼能仁 右: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左:贝叶行间修福慧 左: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横批:佛光普照
右:净土莲花已待君
左:家庭亲属皆归佛
1 设置佛堂注意事项
家中欲设置佛堂或已经设立佛堂,应注意下列事项:
设立佛堂时,只要选择一间清洁干净、光线充足、安静不吵闹之处即可,不一定讲求富丽堂皇,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虔诚、恭敬的心。
如与家人或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处时,应征得大家同意,始可设置佛堂;若他人不同意时,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于课诵时请出,课诵后再收藏,不宜勉强设立佛堂,以免引起他人的困扰。
设立佛堂不须特别选择吉日吉时,也不必看地理方位,只要心存诚敬,则"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供奉佛菩萨圣像可用纸绘、木刻、铜铸等,只要大小式样庄严,令人心生恭敬即可。
有佛桌者,可摆设法器、花瓶、烛台(或电灯灯台)、香炉、净水杯、供果盘等,物品可增可减,只要对称、庄严即可。
佛像左边或右边均可供奉祖先牌位。
家中有人往生,佛像无须遮蔽。
佛堂不可借作扶乩问卜之用。
1 家庭佛堂的礼仪
家中既已设立佛堂,应视同在寺院的殿堂,应遵守佛堂的礼仪:
佛堂中的一切物品,包括佛像、法物、拜椅、经书、花香烛果等供品,皆应整齐有序。
供花不一定要日日更换。凡遇佛菩萨的纪念日时,得准备供饭素菜供养。
最好每天有定时的早晚课诵,至少早晚也须烧香(早上可上供水),日日不辍,持之以恒。
佛堂、供桌、香炉、烛台,应常常清理打扫,以保持佛堂的清净庄严。
清理佛堂、佛桌时,应有专用的布、水桶等,不可与他处共用清扫用具。
佛堂乃清净庄严之处,为礼拜、课诵、禅修、研读经书之修持用,不宜于中嬉闹谈笑、宴客饮食等,以免有失对佛菩萨的恭敬。
外出前、回家时,应到佛前礼拜,如同向家中父母长辈禀告、请安,以示对佛菩萨的感谢、恭敬、系念之心。
佛堂内应保持光线明亮。外出前,应将油灯、香烛之火熄灭,以保安全。
法器乃龙天耳目,课诵时欲司犍槌,亦当如法,声音宜小,以免干扰左邻右舍或家人,引起他人反感。
八、居家图书馆
佛弟子平时应该经常阅读佛书经典,藉着文字般若,以开发自己的般若自性。因此,佛化家庭应该设立居家图书馆,以供家人阅读,培养家人读书阅经的好习惯。以下提供各种书籍供大家参考:
1 图书目录
八大人觉经(安世高) 四十二章经(迦叶摩腾、竺法兰)
佛遗教经(鸠摩罗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般若)
六度集经(康僧会) 百喻经(求那毘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
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 维摩诘所说经(鸠摩罗什)
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叉难陀) 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
八大人觉经讲话(星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话(法舫)
金刚经讲话(竺摩) 金刚经讲义(倓虚)
金刚经新疏(谛闲)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演培)
金刚经讲义(江味农) 心经讲义(倓虚)
般若心经讲要(竺摩) 心经讲义(南亭)
心经疏义(倓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斌宗)
般若经讲记(印顺) 般若心经思想史(东初)
法华经教释(太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星云)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演培) 维摩经讲话(竺摩)
维摩诘经讲义(月霞) 维摩诘所说经讲记上、下(演培)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慈舟) 普贤十大愿讲话(竺摩)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演培) 仁王护国经解(南亭)
阿弥陀经疏钞(莲池) 弥陀义疏撷录(弘一)
阿弥陀经讲要(竺摩)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斌宗)
药师经讲记(印顺) 胜鬘经讲记(印顺)
地藏本愿经讲要(大醒) 宝积经讲记(印顺)
妙慧童女经讲话(南亭) 大宝积妙慧童女经讲记(演培)
优婆塞戒经讲录(太虚) 华严经讲话(鎌田茂雄着 慈怡译)
圆觉经讲义(谛闲) 圆觉经自课(唐一玄)
十善业道经讲话(南亭) 佛说孛经抄讲话(南亭)
十二门论讲话(慈航) 六祖坛经注释(唐一玄)
大乘起信论新释(丰子恺) 大乘起信论述记(慈舟)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白话版)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
唯识二十颂讲记(演培) 八识规矩颂讲记(演培)
唯识三颂讲记(方伦) 大乘起信论讲记(方伦)
禅话净话(方伦)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话(南亭)
释教三字经讲话(南亭) 教观纲宗讲记(谛闲)
菩提道次第广论(法尊) 现观庄严论略释(法尊)
华严经感应略记(莲池) 金刚经灵异(张少齐)
佛光山灵异录(佛光山) 佛门异记 | (煮云)
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 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
佛光大辞典(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 佛教史年表(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
释迦牟尼佛传(星云) 十大弟子传(星云)
缁门崇行录(莲池) 玉琳国师(星云)
历代高僧故事(彭楚珩) 玄奘大师传(圆香)
鸠摩罗什大师传(宣建人) 法显大师传(陈白夜)
惠能大师传(陈南燕) 莲池大师传(项冰如)
鉴真大师传(傅杰) 寒山大师传(薛家柱)
佛图澄大师传(叶斌) 智者大师传(王仲尧)
憨山大师传(项东) 慧远大师传(传绍良)
善导大师传(李利安) 临济大师传(吴言生)
法藏大师传(王仲尧) 紫柏大师传(张国红)
道安大师传(龚隽) 义净大师传(王亚荣)
真谛大师传(李利安) 寄禅大师传(周维强)
僧肇大师传(张强) 怀海大师传(华凤兰)
曼殊大师传(陈星) 金山活佛(煮云)
皇帝与和尚(煮云) 宗喀巴大师传(法尊)
传灯(符芝瑛) 薪火(符芝瑛)
人间情味|丰子恺传(陈星) 紫柏尊者全集
蕅益大师全集 莲池大师全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 太虚大师全集
慈航法师全集 谛观全集(演培)
杨仁山居士遗著 续明法师遗集
来果禅师语录 来果禅师自行录
影尘回忆录(倓虚) 虚云和尚年谱
太虚大师年谱(印顺) 虚云和尚法汇
星云日记(星云) 佛法概论(印顺)
佛教丛书(星云) 性空学探源(印顺)
唯识学探源(印顺) 佛学概论(蒋维乔)
相宗十讲(慈航) 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吕澄)
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 佛教研究法(吕澄)
佛学今诠(张澄基) 成佛之道(印顺)
学佛通论(续明)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 中国佛教通史(鎌田茂雄)
中观史论及其哲学(道安) 中日佛教交通史(东初)
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村元) 中国佛教近代史(东初)
中印佛教交通史(东初) 净土与禅(印顺)
中国禅宗史(印顺) 星云禅话(星云)
佛在人间(印顺) 西藏佛教史(法尊)
禅学的黄金时代(吴经熊着 吴怡译) 寒山诗
西藏与西藏佛教(法尊) 竹窗随笔(莲池)
禅关策进(莲池) 了凡四训(袁了凡)
净土十要(蕅益)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法舫)
印光法师文钞(印光) 佛教布教法(圣印)
八指头陀诗集(寄禅) 菜根谭讲话(圣印)
华严联集(弘一) 正信的佛教(圣严)
佛教与人生(竺摩) 佛法是救世之光(印顺)
等不等观杂录(杨仁山) 戴季陶先生佛学论集
青年的佛教(印顺) 佛光世界(星云)
什么是佛法(张澄基) 星云法语(星云)
星云说偈(星云)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尢智表)
佛法与科学(王小徐) 佛法与科学之比较阐释(李一光)
佛法在原子时代(罗无虚) 向受过教育的人介绍佛教(李恒钺)
佛教科学观(尢智表)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林世敏)
海天游踪(星云) 无声息的歌唱(星云)
觉世论丛(星云) 心甘情愿(星云)
皆大欢喜(星云) 老二哲学(星云)
我看美国人(慈容) 清凉歌集(弘一)
丰子恺的艺术世界(陈星) 护生画集(丰子恺)
法相(慈庄) 万寿日记(慈怡)
佛教故事大全(慈庄等) 佛教童话集(张慈莲)
敬告佛子书(慈嘉) 百喻经图画说(佛光出版社)
童话漫画丛书(佛光出版社) 觉世月刊
普门杂志
书籍保管注意事项:
防潮方法
密闭书柜放干燥剂(定期更换)。
使用除湿机。
开冷气。
由以下二者控制温度及湿度。
标准温度 16度|20度
标准湿度 45%|50%
防虫方法
注重环境卫生,以杜绝苍蝇、蚂蚁、蟑螂、老鼠。
控制温、湿度||忽冷忽热,对图书危害很大;高温、高湿易生虫害。
可用"昆虫相调查板"调查是否有虫害的发生。
不同的虫有不同的方法,可向厂商详问内容。
密闭书柜安放樟脑油或樟脑丸。
保护书籍方法
书籍的摆放地点|最好是空气流通,避免高温、高湿、阳光直射。
书籍的摆放方式|不宜太拥挤,不靠墙壁,能透风较好。
大本图书平放于架上。
线装书平放于架上,经济许可可做函套保护。
世间上再多、再大的问题,都是源于人为的因素。因此,如何突破困境,只有靠人类的自我觉醒。世间上没有不能解决的事,问题在于能不能得遇佛法,肯不肯依止佛法。
上来所说,从家庭教育、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到养生之道、养老之道、修行之道,可以说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做了周全的规划、安排,如果人人真能确实的以佛法为指南,不仅个人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佛化人生,必然也能营造美满幸福的佛化家庭,进而佛化社区、佛化社会,这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