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第一章观察世法谈佛法
第一章观察世法谈佛法
2009年04月23日09:23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027 字体: 繁體

 

  第一节超越世法的觉者法

  我人面对着这个森罗万象①(注释:森罗万象:指宇宙内各种现象森然罗列之意。南北朝时陶弘景有文说:“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是其出处。虽然,诸多工具书,谓此语出自佛《法句经》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句,考《法句经》有二:一是法救尊者撰,收在《大正》三本缘部;另一译者佚名,收在《大正》八九疑似部,读其文,亦不无疑,故私意为:出自陶氏之文可信。)世界,总是免不了会生起一些迷惑,而终至无从索解的奇思异想——

  这个世界,总总而生,林林而群①(注释:林林总总:众盛之义。唐柳宗元:“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此即取用之。),是如何而 有的?它的意义何在?
我和这个世界的人,生从何处来?既生了,为什么又会走向那可怕的死亡?死后又到哪里去?这世界究竟是有限?是无限?……?

  像这样一个一个层出不穷的问题,教人搜尽枯肠,百思不得其解,到最后,只有在莫可奈何的心态下向这类问题俯首投降,让它带到棺材里去,说起来,很是可怜哪!

  为了寻求这类问题的答案,古今东西的睿智之士,所作的精力投注,是极为可观的。

  综观西洋哲学史,上下两千多年,固然累积了不少哲学家的智慧结晶,拥有不朽的、极其丰富的智慧财产。数其立说:一元的、多元的、唯物的、唯心的……众则众矣;观其论议:形上学的本体论与神学,论理学的逻辑学与认识论,宗教学的神造论,科学的进化论……宏则宏矣,但是,无可讳言的,存在的问题,仍属悬而未决,而且,距离结案的路程,亦渺渺无期。

  作为我国思想主流的儒家,先师至圣孔子,似乎不太主张去追究这类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他只正对现实社会的需要,宣扬教人以修己安人之道。平心而论,修己可以美化、充实、落实个人的人生;推而广之,即是调和、平衡、安定社会的力量。因此,如何做好寓安人于修己之内,实是政事的当务之急,比之哲学的高谈阔论,对人类社会似乎要有益得多。

  话又到了题外,应止。

  佛陀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学风已变得非常自由,所以,思想非常发达。由上述原始的奇思异想所引发的理论和问题,非常之多。当时最为流行的论难,要数著名的十四难①(注释:十四难:亦名十四无记,亦名十四佛不答。详见后本页注②及5页注①之内容。又见《大智度论》卷二,《大正》二五·七四下。)了。十四难可分为四类,如——

  第一类: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第二类:世间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

  第三类:如来死后为有?为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

  第四类:为命者(神)即身?为命者异身?

  但是,佛陀对这十四个问题,一律搁置不答。如果说有所回答,那便是摒弃性的评价。

  据巴利文《中阿含经》②(注释: 这段经的译文,节自慧炬出版社出版的《佛学今诠》上一三四至一三八页,原注引自巴利藏《中阿含·六三经》。按:后面的注六所引书亦录此经,以文繁未从。汉译《杂阿含·九五七至九六四》经,亦有类似记载,但缺此段的精彩处。)记载:某次,耆那教中,有位名叫婆磋①(注释:婆磋是旧译,《佛学今诠》译作瓦恰,巴利文为,Vachagotr义译犊子,是种姓名。)的游方僧,来到佛陀的跟前,把这十四个问题逐一提出,询问佛陀,哪一见地是正确的,其余都是错误的。结果,他所得到的答复是:

  这些话好像是些傀儡戏,像是一座进去就出不来的热带森林,像一座荒芜的沙漠,它们是束缚人的枷锁,它们使人困惑、沮丧,与忧悔、痛苦不可分;它们不能使人得到和平与知识,不能导向寂静智能和解脱,对于修习梵行及消除炽热的烦恼,是毫无用处的。

  婆磋听后,反问:

  你既然拒绝这些理论,那你是否有你自己的哲学主张呢?

  佛陀说:

  如来是不受任何理论约束的。他已从一切理论中超越解脱了。

  同样的事,也曾发生在佛陀的弟子——尊者鬘童子的身上①(注释:记鬘童子事,汉文两译,都名《箭喻经》,收在《大正》一中阿含部,由译文生涩难读,故未从。此中所引,节自近人顾法严译自英文巴利藏《原始佛典选择》第七章第二节,(惟最后两段,笔者为避文繁,有所剪裁,希读者谅之!)此经巴利藏亦收在《中阿含》,与前婆磋事,同编在《中阿含·六三经》内。)。他对佛陀说:假使世尊不解释这些事,我就要放弃梵行②(注释:梵,是清净义。此有两解:一、狭义,断***欲为梵行;二、广义,圣道谓之梵行。),回去度那世俗的居士生活。并且又带着不甘愿的语气说:如果世尊知道,就应该解释;如果不知道,惟一正直地做法,就是自己承认。

  佛陀除了说服鬘童子的话没来由之外,为了阐释这些问题之有害无益,还特地为他说了个毒箭的譬喻,让鬘童子尊者听了满心喜悦,赞叹信受。佛陀说的毒箭喻是:

  鬘童子!这就好比一个人被一枝涂满毒药的箭所射伤。他的友伴、亲戚替他找来一位内科或外科医生,而病人却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是属于武士阶级,婆罗门阶级,农民阶级,还是贱民阶级。”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姓甚名谁,属于那一氏族。”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是高,是矮,是中等身材。”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的肤色是黑,是微黑,还是黄色。”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是本村、本镇、本市,或外村、外镇、外市的人。”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弓是张弹弓,还是弩弓。”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弓弦是什么做的:马利筋,竹子,(动物的)筋,苎麻,还是萝摩。”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杆是一支芦杆,还是苇杆。”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翎是鹫羽、苍鹭羽、鹰羽、孔雀羽,还是西惕罗汉努鸟(Sithilahanu)①(注释: 巴利文Sithilahanu,不知是何鸟名,待考)的羽毛。”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杆上绑的是黄牛筋、水牛筋、鹿筋,还是猴子的筋。”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镞是普通的、有倒钩的、vekanda的、铁的、小牛牙的,还是夹竹桃木的。”鬘童子!那人还没有把这些搞清楚,就要死掉了。

  童子!和这情形完全一样,不论是谁如果说:“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除非世尊为我解释世界是永恒,是不永恒……圣者死后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鬘童子!在世尊还没为有把这些为他解释明白之前,他就要死掉了。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世界是永恒的教条。鬘童子!修习梵行也不靠世界是不永恒的教条。鬘童子!不论流行的是世界是永恒的教条,还是世界是不永恒的教条,世间仍然不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我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现生中消灭这些忧患。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世界是有限,世界是无限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灵魂与肉体是同一物;灵魂是一物,肉体又是一物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圣者死后仍然存在,不再存在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圣者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也不靠圣者死后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的教条。

  鬘童子!不论流行的是圣者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的教条,或者圣者死后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的教条,世间仍不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我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现生中消灭这些忧患。

  鬘童子!因此你要永远牢记我所没有解释的是什么,解释了的又是什么。我没有解释世界是永恒等这些问题,因为,这是无益的,于法于义都不相应。我解释了苦、苦的根源、苦的止息和导致苦的止息之道。
鬘童子!我为什么要作这些解释呢?因此,这能饶益有情众生,以其于法于义相应,能导致正见、无上慧以及涅盘。

  上述第一个故事,佛陀自说:“如来是不受任何理论约束的,他已从一切理论中超越解脱了。”所谓理论,如前说,是人们使用逻辑方法推断出来的知识,建立起来的道理,是间接的,臆测的,结果,但各是其是,其令人困惑,正是在此。从一切理论中超越及解脱了的佛陀,则迥异于是,他对任何事物的观察,不论有、无,隐、显,深、浅,远、近等,都如观掌中果,一目了然,是直接现在眼前的如量之知,是不假任何推论的,当然不受任何理论约束。

  第二个故事,佛陀自说:“不论流行的是”什么理论,“世间仍然不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我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现生中消灭这些忧患。”佛陀断然地说出这种任何人不能说,甚至也不敢说的话,就是因为他自己已经消灭了这些忧患,获得了生死止息的涅盘。不但如此,当时还帮助了不少的人获得同样的利益。

  故世间人认为是最高深的理论,在佛陀看来,毫无用处;世间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在佛陀看来,毫无意义,都与痛苦不可分。

  因此,佛陀不像那些哲学家,把问题的焦点放在探讨形而上等那类哲学问题上;也不像那些宗教家,刻意要创造出一个造物主来。不但不如是,而且持严格的反对态度。所以,我人应认清:

  一、佛法或佛学决定不是哲学(Philosophy);

  二、佛法或佛教决定不是宗教(Religion)。

  我人把佛法说成佛学,是把佛陀所说法义,当作一门学问研究,把它说成佛教,是佛陀教授的简称,故佛法、佛学、佛教,都是内涵相同的异名。今说佛学,往往与哲学一语相混;说佛教,往往与宗教一语相混,时尚所趋,几已积非成是了。

  照佛陀的教示,人类的问题,不在于学问和神,而在于本身的无知,说句非常不好听的话,就是愚痴。这愚痴是一种与生俱来逐物着境爱吾执我使然。逐物着境,难免被境物颠倒,失去意志的自由;爱吾执我,甚易为吾我蒙蔽,产生迷乱的分别,甚至可以说,离境物则无意志行为,离吾我则无认识分别。在物、我交相影响之下,如何能获得那种不错乱的知识理论呢?这情形正如苏东坡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又如左图,只要把它的上下颠倒过来,则所层叠出来的正方形立体物,数量就成了两样。又,假定有甲、乙两人,甲说上图是六个立体正方形物,颠倒过来的下图则是七个,乙说反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当此之时,人们还真难为他们排除纷争呢!世间之倒见倒执,不很类似这样吗?

  (图略)

  这幅图案,在完全不作改变的情形下,我人只要以白色为图形,黑色作背景,所见的便是一只杯子;反过来,以黑色为图形,白色作背景,所见的便是两个人头——面对面的人头。

  假使我照这幅图形,用金属或陶瓷制作成两件一模一样的东西,一件是可以盛水的杯子,另一件则是不能盛水的橱饰品,同时把它并列橱柜中。当你只能用视线去平面接触,不能看到或摸到它的顶部时,你的内心一定会产生迷乱,判断不出那个是杯子,那个不是。对吗?

  这点小事,尚且如此,何况那辽阔无垠的宇宙?何况那瞬息万变的万有?更何况那在我人活动空间之外,绝大多数的境物都只能凭借视觉或听觉去认识,谁能肯定这些认识不会产生迷乱呢?当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能力使用别的办法扩大其认识的范围和知识的领域。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日,从天文学看,几可谓无远弗届;从现象学看,几可谓无微不至;从进步快速的科技看,人类物质生活的享受,几成日新月异之势;然而,福兮祸所倚,自然环境受到各种工业的染污和破坏,已使人类的健康饱受威胁;精密武器的发展,已使全人类面临毁灭的危机。各类哲学,只能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并无解决办法;各种神教,并没有创造和平,相反的,倒是各地的宗教战争,时有所闻。看看眼前的这些事实,回头再看看佛陀说的:“它们使人困惑、沮丧,与忧悔、痛苦不可分”,不能不令人叹服!

  问:如前说,佛陀既不为学问理论而说法,乃为于现生中消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过患而说法,而他自己又是从此中超越了、解脱了的。若是这样,佛陀就应该不死——不入灭或不涅盘。

  答:不然!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亦即圣教中所说的法尔如是之理。现生解脱的圣者——亦包括佛陀——都是父母所生,既生必死,没有永生之理;否则,即违反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破坏,因为它是违反不了,破坏不了的。所以,说现生消灭生死,并不意味着永生不死。从佛陀说“消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语意看,便不难窥知,这意思是说:若要灭老死等苦,必先灭生。若能灭生,决定不受后生有①(注释:后生有:正作后有。“不受后有”,谓不再来此三有生死苦海中受生死轮回的意思。),即永远解脱生死等苦恼。惟此中道理,须留待后论。

  问:人死就是生命的终了,除剩下的尸体外,什么都没有,哪里还有什么后生呢?说后生或来生,既没有证据,又不可得知,如何能够成立呢?

  答:人死命终,并非绝灭,但也没有人们所想象的像灵魂那样的东西去投胎。生死轮回,是佛法中的一大课题,有其完整的立论基础,后面当专题详述。能否相信,属个人的事,任何人都不能勉强。虽然,我却要提醒一事,现代科学证明任何物体尚有变迁不灭的质能(Matter energy),何况远胜于物而能知万物的心能(Mind energy),岂会因人的肉体死亡就随之消灭而不更求表现呢?如果不否定这种可能,那么,生死轮回便可依佛法建立了。

  问:若如所说,佛陀为消灭生死等过患而说法,乃是生死俱灭,那么,这又是什么境界呢?

  答:即修习梵行所获得的涅盘。所谓涅盘,就是生老病死息灭了,就是忧悲苦恼息灭了的意思。故涅盘一名,意译寂灭。

  梵文达摩或达磨(dharma),意译为法,既可用来总指一切所知(知识),亦可用来别指每一事物。佛陀说法,虽亦不离一切所知——然必是当时的文化背景——但却不为传达知识,教授学问等事,惟为涅盘之一事。故佛陀所说,都是环绕着此一事——涅盘——或约其因果,或约其体性而说的。故总就佛陀所说以释法,则法不但指所知事物,还包含有规范、规律、法则、方法、道理、道德、真理等以证法涅盘为主的一切教授教诫诸内容,则总称佛陀所说契经为法宝,亦理当如是吧!由此,我人亦了然一切佛法的主题了。

  问:佛陀所说真理,此真理为何?哲学亦是探究真理之学,此真理为什么要被否定?

  答:佛陀所说真理是涅盘的体性,它是可以亲自证知的。哲学家所提出的真理,是不可知①{不可知论(Agnosticism),指绝对真理之存在,或事物之本质,不是我人的相对知识能够得知的。持此论者,称之为不可知论。哲学史中以此论见推者,首数斯宾塞、康德等。}。佛法虽然也把一些极其深邃之法说作不可思议;但不可思议的意思,是说它是这世间所没有的,如是,就不是世间人的思惟和语言之路所能表示,而不是不可知;不过,要用佛陀教授的方法训练(修习)成就的出(超越)世间智慧才能证知。

  问:我们如何能相信这种只能亲自证知不为他人了解的事呢?

  答:读过丙典的人士都知道,佛陀住世时,那许多贤圣,无一不是能够互知彼此的悟境的——唯悟境低的不知悟境高的。读过我国禅宗专籍的人士也都知道,禅宗的一千七百则公案,无一不是禅师们对学生或参访者悟境的测验考试和启悟引导。如果认为这些都是历史的谎言,那我宁愿三缄其口。

  问:佛陀说法在教人消灭老死等过患,然则,如何法消灭呢?

  答:生存在世间的有情众生,明知死亡是必然的结果,很自然的,总是怖畏死亡;对目前拥有的种种,明知最后的结局是空,很自然的,总是爱着不舍,甚至贪得无厌。殊不知,这种贪爱之心,正是生死轮回的根源。所以,佛陀首先教我人从各种层面来观察这个世间,认清这个世间,洞彻它的真实相或究竟相,再设法让我人走出这个世间的生死牢狱,切断这副束缚人的轮回枷锁,从而获得彻底解脱,完全自在;而那个怖畏死亡的心,却正可转作冲出这个牢狱和切断这副枷锁的力量。不过,这话说来很长,应该分成若干课题,慢慢地来谈。

  第二节三时教及三藏十二分教

  在还没有展开讨论各别课题之先,有必要谈谈佛法的分类。 第一、佛陀所说契经,有小乘经和大乘经两类。小乘经主要是为小乘声闻人及中乘缘觉(亦称独觉)人说的。这两乘行人,都是只求自己速速解脱生死轮回苦,取证涅盘寂灭乐,若舍报入灭,即不再来生这个世间,为众生作种种利益事。由于他们的理想相同,故佛陀为他们所说教法亦同。其不同的是:声闻要值佛出世,闻佛言(声)教,才能趋入圣道,获证声闻阿罗汉。声闻之名,也因此而立。缘觉则不然,他只要值佛出世,闻佛说法,在现生中,虽然未能趋入圣道,纵使经于多生,不值佛世,佛法灭尽,一旦宿生值佛闻法因缘成熟,由自力即能生起自然智,证得涅盘。依此称他为缘觉或独觉,亦即由此独觉智胜过声闻,故与小乘相对而称之为中乘。大乘经是佛陀专为菩萨行人说的。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bodll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义,萨埵是有情义,合而言之,为觉有情。然,觉有情这一语,却蕴含有自求觉道,亦教他求觉道的双重意义。所以,当菩萨得度生死苦海,到达涅盘彼岸之后,毫无留恋地放弃其安住寂灭之乐,以大慈大悲大无畏的精神,投入这个死世间,随逐众生,示受生死,于这世间中,把握各种有利机缘,将佛法来净、化它,庄严它,为众生作种种饶益事业。虽然众生刚强难驯,亦不厌不倦,总希望运载一切众生至于彼岸。生死是此岸,即是大苦海。佛法如车乘,一切众生无量无边,菩萨之乘亦无限量,能容一切,故唯菩萨乘得名大乘,亦是无上乘,亦是佛乘。二阿罗汉①(注释:二阿罗汉:指声闻阿罗汉和独觉阿罗汉,是二乘的极果——最高果位。此有数义:一、破一切烦恼贼,二、当受人天供养,三、不再来此世间受轮回生死,亦即不受后有义。),虽在有生之年,亦行利生之事,以极有限故,但依智行大小,称为小乘、中乘耳。在此三乘佛法中,若照佛陀所说,持戒修福,不为出离生死,但求来生人天福乐的,则属人天道。 故《大智度论》别立四道②(注释:四道:见《大智度论》卷八四,《大正》二五·六四九上。):谓人天道、声闻道、缘 觉道、菩萨道。后代论师,又把声闻、缘觉合而为一,称为中士道;乐人天道者,称为下士道;乐菩萨道者,称为上士道;且说人天道是入佛法的因缘。因为只有人天——尤其是人——道的有情,才有能力学习乃至修行佛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有情,不是为剧苦所逼,就是为极大愚痴所蔽,是不具备学佛条件的。明乎此,我们就明了佛法中的乘差别,明了佛陀说法是因人施教的。因人施教,就会在同一事理中,有不同层次的说法。这种不同,不是前后矛盾,而是因人的根机不同而有差别。因为我们在后面讨论各种问题时,大小乘经都会涉及,有时还会比较其异同,为了避免学者误会,所以,特先作交代。

  第二、在佛陀所说的大小乘法中,又有三时之分。因佛陀说法名转***,故于三时所说名三种***。佛陀说法名转***者:轮是譬喻,这个譬喻含有三项意义:一、轮是范围义,即将佛陀智能及其相应法归为一个范围,名为***;二、如圆轮之运转义,佛陀说法,受者随行,名之为转;三、摧破义,此轮轧过时,能摧坏烦恼、业,破生死苦;总此诸义,名为转***。又,佛***亦名梵轮,以梵乃清净义故。佛陀的三时三种***者①(注释:三种***:参阅拙著《四部宗义略论讲释》中导论之乙。):第一时期,是专为二乘根机说的苦、集、灭、道四谛之教,因名四谛***;第二时期,是专为发趣大乘的根机说一切法皆无体性之教,因名无相***;第三时期,是普为发趣一切乘的根机,把一切法分成遍计、依他、圆成三种自性,并分辨其如何为有性及无性之教,因名善辨***。这三***中,第一时小乘教的经藏,有四阿含等,律藏有七众律仪等,论藏有诸阿毗达磨论等,是为三藏。第二时的大乘教,乃依《般若波罗蜜经》而立,即记此经为第二转***经,其有顺此经义的大乘经、论,皆得立为此***的经藏和论藏,至其戒法,则悉从小乘,唯特重清净十善业道,此外,似不别立律藏。又,顺此***的诸大论师,名为甚深见者——甚深见指般若。第三时大乘教,以《解深密经》所说为依,凡顺此义的经、论,得摄为此之经藏及论藏,至此之戒律,依《瑜伽师地论》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一切有情戒之三聚净戒;第一聚即小乘的律藏是,余二聚,遍摄六波罗蜜所摄一切法,是否须要成立菩萨律藏,是不一定的。若成立,则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分戒品》中开出,若不成立,则摄在论中。顺此***的诸大论师,名为广大行者,即依三聚净戒而立。

  复次,总此三***全部教法,所有宣说,佛尝分别为十二分教,亦即十二部经,所谓: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此中,在佛说之外,亦有诸声闻、菩萨及余人所说,只要是佛所印可,或符顺法义,都摄在其中。今且按其顺序条释如下①(注释:此下解释十二分教《大智度论》所说部分,详论之卷三十三末。):

  一、契经:此中契经之契,音译修多罗(亦作修妒路或素怛缆);经是语言的敬词——犹之我国尊称圣贤所著书曰经——与佛语、至教、圣教、圣言同义。故此十二部(分)通称为经,谓契经乃至论议经。惟契经是诸经中之直说者,诸经中散说的直语都属于此类。盖契之梵文,有贯穿、缝缀、纪纲、摄持、绳墨、刊定等义,也和中文的契合之契相通,其于诸经亦有如是之作用。由其有如是的重要作用——圣教的篇章赖以成立,遂成为诸经之总称,如《大智度论》说:“所谓四阿含、诸摩诃衍经及二百五十戒经,出三藏外,亦有诸经皆名修多罗。”出三藏外之修多罗,容后再说。

  二、应颂:梵文祇夜,义译应颂,是字句整齐,类似我国古诗的语言。颂之言应者,诸经中偈,必与前面经义相当之谓,故旧作重颂。其实,不仅前面经义的重说,亦有补足其未及或未显者,故此诸颂,每在诸经之后或经末出之。

  三、授记:这是世尊对九道众生的悬记(预言)。三乘道中,如记某菩萨经若干劫若干岁当于何国土作佛,记某声闻今生后世得道,记某行者后世当成缘觉,及于六趣中,记某某人当生人、天乃至地狱。

  四、讽颂:梵文伽陀,语言形式与祇夜相同。《大智度论》说:“一切偈(颂)……亦名祇夜(偈颂),亦名伽陀。”不过,这和祇夜(重颂)有点差别,差别在伽陀是独立的,所以又称它是孤起颂。由于这类经,利于讽咏及记忆,遂得讽颂之名。如诸经中问法者,直以伽陀诵出所欲问义,世尊亦以伽陀答之之类。这种情形,检阅经籍是不少见的。

  五、自说:梵名优陀那,谓有法乃佛必应说,而无问者,佛略开问端以启人问,而复为人说之者是。

  六、因缘:梵名尼陀那,为佛说法缘起的叙述。如经中有人问故说是经,毗尼中有人犯故结是戒之类。

  七、譬喻:梵名阿波陀那,此有两类:一为实事喻,一为托事喻。
先释实事喻。《大智度论》说:“阿波陀那者,与世间相似柔软浅语。如:《中阿含》中《长阿波陀那经》,《长阿含》中《大阿波陀那》……如是等无量阿波陀那。”

  此中,所言长阿波陀那者,即《中阿含》中《长寿王本起经》。经记世尊在拘舍弥国,见诸比丘数共斗诤,遂诫之说①(注释 :见《大正》一·五三二下。):

  比丘,汝等莫共斗诤!所以者何?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 接着,便叙述长寿王行忍的故实本末,晓喻忍能止诤的可贵。

  所言大阿波陀那者,指《长阿含》中《大本经》。经记佛在祇园,以宿命智力为诸比丘叙述过去六佛事,以晓喻现在第七佛释迦牟尼如来,“神通威力弘大,尽知过去无数劫事”,并藉以开示佛出世常法,喻知释迦佛亦复如是。

  佛用世间相似柔软浅近的语言,叙述某一故事,诱人信解某一深邃难见难解的事理,这一故事,便成譬喻——阿波陀那。然此阿波陀那的本身,是本事(本起)经,以用作喻说故,便成譬喻。因此,诸本事经是要看它所扮演的角色来定位其是本事抑是譬喻的。

  次释托事喻。此即《瑜伽师地论》所说的一类譬喻经。如论说:“云何譬喻?谓于是中有譬喻说,由譬喻故,本义明净。”此复有二类:一为寓言,一为托事。

  寓言者:如前说《中阿含》的《箭喻经》,或《大乘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及《化城喻》等。托事者,如《杂阿含·二六五经》偈言①:

  (注释:①见《大正》二·六九上。):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

  及诸大乘经说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乃至如化之类。像这类的托事喻,大、小乘诸经、论是常见的。

  八、本事:《大智度论》作如是语。并说其义有二:一是如是语义,此如经中,有时世尊自作结句说:“我先许说者,今已说竞。”二是本事义,梵名一目多迦,照论所举例,乃佛因某种因缘,叙述弟子众之宿世事,而又不在三藏及摩诃衍之内者。若不在此内——在此以外的经,那就只有杂藏所摄的。杂藏所摄,究竟有哪些,传说不一,据称其数量还多过三藏,惟真面貌,已经无从考证;虽然,若从《大正藏》本缘部观察,好像还可略得一些痕。同时,并可推定它不但收入了专述弟子的本事经,也有记佛的本生经,以及譬喻、伽陀……甚至十二部经无一不备。诚如《大智度论》说:“出三藏外,亦有诸经,皆名修多罗。” 

  九、本生:这是世尊自说其因位行菩萨道时的种种难行能行事。记述世尊多劫已来所行事,散见于经律中的为数甚多。如《大智度论》说:“如是等无量本生……是名本生经。”观此,本生经是以一事为一经的。至于本缘部中所集成的本生经,如《六度集经》、《菩萨本缘经》等,那似乎又是出三藏外的本生经了。

  十、方广:《大智度论》略作广经,并指出它是佛陀所说的无量大乘经;因为这是佛为无上菩提所说,所以说它不在三藏之内。既如此,声闻经中,佛虽也说十二分教,而实缺方广。这样又成为大乘是佛说的解释了。

  十一、希法:《大智度论》译作未曾有经。并说:“如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所谓:佛生时,身放大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幽暗之处……是时于佛母前,有清净好池,以浴菩萨,梵王执盖,帝释洗身,二龙吐水;又,生时,不须扶持,而行七步,足迹之处,皆有莲华,而发是言:‘我是度一切众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动,天雨众华……如是等,无量希有事,是名未曾有经。照此所说,则举凡说佛神变之经,都此所摄。不过,这里是特指如来希有之事,有诸论师亦许是遍指三宝希有事的。

  十二、论议:梵名优波提舍。《大智度论》说:这是答诸问者,释其所以之经;又是广说诸义之经;又说是:佛所说论议经,摩诃迦旃延所解修多罗,乃至像法凡夫人如法说者,都属此类。

  然此论议经,若向前追溯至《大毗婆沙论》,向后推进到《瑜伽师地论》,不难发现一些流传的演变过程,如《婆沙》许:“诸经中,决判黑说、大说等教”①(注释:注释: 见《大正》二七·六六○中。句中的“黑”字,原书作“默”,费解,应是误植。今照印顺上人所着的《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六一七页中所说订正。此中“黑说”,具作“黑广说”,指非佛语,是“白广说”的相违语;“大说”即“白广说”,亦略作“白说”,或具作“大清白说”,指是佛语,于佛语言“是”者,有包括佛弟子等的如法语之意。按:今河洛语中的“黑白讲”,可能本此。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书中的第八章,于十二分教论之甚详,多所发明,宜细阅之。不过,此书论十二分教,顾名思义,是重在原始佛教一边的。我这里,既是随顺《大智度论》,自然是倾向于龙树的大乘见解。)为论议。《瑜伽》则许:一切摩怛理迦、阿毗达磨,举凡研究甚深素怛缆义,宣畅一切契经宗要的种种论着②(注释:《大正》三○·四一九上。),为论议经,这是专以论书为范围了。据此,《婆沙》指论议是契经;《大智度论》以契经为本,通摄诸论,《瑜伽》则局限于论书,其演变过程,可说非常明显。
以上的解说,大抵是以《大智度论》为主,间亦摭拾余说以见其差别,这也许有其必要吧。

  复次,由《大智度论》之说,可知早期释十二部经,仍以语言为主。因为佛住世时,听法的人,是要因闻以成诵,及强记以受持的,故佛所说法(亦即诸经)并没有文字纪录,这就是后来结集诸经,经首都记“如是我闻”的原因。所以,文字记录的经籍,是佛灭以后才渐次出现的。不过,后期的瑜伽行派诸论书,却倾向于文字篇章的解释了,例如以契经为长行,就是很明确的证据。

  关于十二分教或十二部经的出处,见之于《长阿含》、《杂阿含》及大乘的《般若》等经,所记的内容都属一致①(注释: 此中方广,梵文作毗(上日下此)佛略或佛略(vaipulya),今《巴利藏经》作毗陀罗(Vedalla),《大智度论》卷二五有“为头离”之语,《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第三项(五七三页)说是此语的对音,并认为《大智度论》是双传梵、巴二语。书中论之颇详,读者可自寻阅之。),只有次第略有差别耳。

  此外,还有九分教之说,出自小乘《摩诃僧祇律》的是: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出自于大乘《妙法莲华经》的是:修多罗、伽陀、本事、本生、未曾有、因缘、譬喻、祇夜、优波提舍。这九部经,不同圣典所记,总有多少出入,或是佛陀的随宜取舍,或是部派的传诵有异,则不得而知;然无论如何,它是十二部经的合说,应属无可置疑之事。

  总上,佛说三***、三藏十二部经,汇集而成的圣典,是很多很多的,正是皓首穷经,犹嫌不足!但是,此中所说,非为别事,惟一解脱事,亦是寂灭涅盘事,这是必须认清的!

 

上一篇:第二章观察五蕴世间
下一篇:佛学问答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