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地藏专栏>>地藏综合>>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
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
2006年06月19日16:01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4848 字体: 繁體

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难陀译

古盐匡庵青莲比丘灵父辑

◎纶贯(玄义)

原夫一念自性,体元湛寂。自性之心,用本虚灵。无相无名,绝思绝议。作群生之依止,为万法之根源。究竟号中道正空,褒美称第一义谛。

诸佛悟之,则三身圆显。众生迷此,则六道循环,虽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无别。故古德云,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

考善恶报应并是惑心。既本一心而贯诸法。

故我佛法门,惟以心为道也。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

起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相。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此意也。

是则地藏菩萨所云,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者,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门之指尔。

今且置悟,只论其迷。其天人修罗,循善品而轻升。地狱鬼畜,由恶业而沉坠。其坠之鬼畜,有轻重之分。而沉乎地狱,无大小之别。总由无明之颠倒,致有狱户之正边。故知凡夫由昧心源,而随妄念。妄造恶业,妄受苦报。不凭至圣之大悲,曷解倒悬之极苦。

是以地藏慈王,偏向幽冥界内,以同体慈悲,劫劫救援而未艾。释迦文佛,特升忉利天中,报圣母恩德,谆谆付嘱以频申。令向佛法中,献少水少华,并脱幽途之苦。俾从大士前,能一瞻一礼,咸蒙胜地之欢。功莫京焉,义叵量矣。

桀虽生末运。幸遇真乘。聿崇随喜之心,用作津梁之地。聊申管见,略释题名。

冀三宝之冥加,综诸文而融贯。普愿见闻,同趣乐土云尔。

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

所以五重预释者。以是经中幽玄之义,令人一览,即能诠名。识所诠体。欲显此体,须明宗要。宗成体显,妙用得力。

然后判属时味部教,则义旨泠然,昭乎心目。譬之拟观山海,先阅图经,未出门庭,而情景宛在矣。

释名中。地藏菩萨本愿六字,是别题,别诸经故。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余经故。

法界包含,摄一切法,用不可尽,名之为藏。

以众生性具三千之宝,为烦恼六贼所覆,意识恶王所害。乃出此三德秘藏,用赎常住之命。今地藏之名,正取乎此。

三德秘藏,蕴在一切众生身心之内。

诸佛悟之而证得。众生迷之而流转。

然此秘藏,初无改移。

从发僧那之初。及住等觉之后,自行化他,总不离此心秘藏也。此心秘藏,即是涅槃。梵名摩诃般涅槃那。

此三法中。一一皆具常乐我净,故名为德。

此之四德,不离我心。虽在迷时,隐而不失。故知心藏。具足众宝。

即空假中,无不如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地藏之名,其义若此。

今我佛于忉利天宫,以法界众生,殷勤付嘱地藏,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者,正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四德大宝尽安置秘密藏中。

具足应云菩提萨埵。

次释本愿之法。本即本昔。愿,希须、乐欲之意,志求满足之称。

由菩萨托根性地,以隆其愿本。又即本性之力用,大士称本立愿。乃自心起信,还信自心。

譬树之因地发根,根深本大。则枝叶依之而敷荣。华果由之而茂实。狂风虽大,不能动摇。

愿不依谛。名为狂愿。谛不从心,目为邪谛。

今以心为地,谛为根,愿为本,然后正行之枝敷畅,助道之叶郁葱。七觉净华,八正道果,成实法林之树,庄严总持之花。

故须称本立愿,方能要制其心。纵遇境风,不能沮坏。

并从本性而发。虽分通别,无不为拔世间苦因果,为与出世乐因果。

荆溪云。初心遍摄。观惑法界,即惑成智。即生成灭。圆四誓。故了前二誓。拔性德之苦。后二誓,与性德之乐。

发弘誓愿,荷负罪苦六道众生,教令住持正法。出生一切功德。忍苦,忍难,大慈大悲,故名地藏菩萨本愿。

第二、辨不思议性识为体者。

凭准经论。迷悟根源。菩萨本识。

本经云,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为善为恶,逐境而生。

又云。念佛菩萨名字,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此识,乃的指第八识也。

毗卢三摩地法,及金刚顶莲华部心。

是心为何物,烦恼习种子。善恶皆由心。心为阿赖耶。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阿赖耶识。

则无明法性共住为因,不其然乎。无没识。

奘师就义。藏识。含藏诸法种故。

宗镜云。第八本识,广大无边。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诙通。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

据此立体,诸法咸收。

言迷悟根源者。起信云。

此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故名此识为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又名种子识。能遍住持世出世间诸法种子。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也。无明为一切法作本。

无明即法性,无明即复以法性为本。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作本。是则无住无相,事理等常。立一切法悟迷差别。

故占察经云,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薰习力故,现妄境界。

以依妄境界。薰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薰集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

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故知不达其具德识心。

便须缘真如理,而断九界修染修恶。

何名不思议。宗镜云。此识建立有情无情,发生染法净法。

若有知有觉,则众生界起。若无想无虑,则国土缘生。因染法而六趣回旋。随净法而四圣阶降。

可谓凡圣之本,根器之由。了此识原,何法非悟。证斯心性,何境不真。可谓绝学之门,栖神之宅。故立此体为迷悟根源。方显大士恒沙界内,散影分形,生死海中,随机引导。

正欲显此不生灭法性之体,只在生灭无明妄想之中。

南岳云: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

言菩萨本识者。在菩萨心,名为般若。

阐提不断性德之善,遇缘善发。佛亦不断性恶,同恶而化。

今地藏大士,了达阐提等修恶之事,全体即是性恶之理。边邪无非中道。五逆当处解脱。点此迷源,令知平等。正凭此本识,而起诸大化。

三千不出一念法性,三千不出一念无明。

况今家释华严心造之文有二。

一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事,即三世变造等。

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无明幻出六道依正,当知本自不有,无明所为。

明不思议行愿为宗者。

准经。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又。大士于过去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

如来自结经名。

一名地藏本愿。一名地藏本行。

故知行愿二法,乃一经之宗要。

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净报。

作福无愿,无所树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

作福无愿,无所树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净世界愿,亦复如是。

四教菩萨,各有通别二愿。行相多门。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涅槃明五行。

圣行,谓戒定慧,为自行因。

梵行。谓慈悲喜舍,为因中化他。

天行。初地已上,证第一义天。由理成行,故名天行。

四、婴儿行,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五、病行,谓示同九界三障身相。

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满而智圆。

第四论不思议方便用者。

准经。佛告地藏菩萨云,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刚强众生,令心调伏,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

又告四天王云,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

又告地藏汝须百千方便,劝是等人。

又云,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又菩萨方便力故。使令解脱。

地藏自云,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等。故以方便,为今经之用也。

巧用诸法,随机利物。

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

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前二释并非今品意,后一释正是今品之意。亦可具足用彼三意。

例如维摩所说,方等初开,故荆溪作进退之释,容与取门秘之谈。

今地藏亦然。虽主秘妙之谈,必兼门法之说。

三释咸具。庶括一经大意。

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于尘点劫前,现身教化。随机巧逗,法用偏宜。显实时臻,权门可入。

发菩提心于赖耶识内,点如来藏于无明心中,斯正妙达于方,即是法华真秘。

又复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我渐度脱,使获大利。

举手低头,聚沙为塔,咸开小善,成佛奚差。

况乃天宫集众,及所合分身,数逾恒沙。文殊罔测。已成佛道者,何殊树下分身。

尚住菩萨者,宛似地中涌出。

大士出假利生,以发菩提心为因,无缘大悲为根,无得方便为究竟利生。

第五判无上醍醐为教相者。凡言教者,是通途之言。但有指撝分判辩说,皆名为教。四教义云,通言教者,以诠理化物为义。说能诠理,化转物心,故言教也。

化转有三义。一转恶为善。二转迷成解。三转凡成圣。

今地藏大士,现身六道。于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赴缘,随机说教,化转物心。大概不越此三。

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

前后四时,判味有定。不属前后所摄者,皆收归方等。如光明。

今地藏本愿经,亦合第三方等时摄。

法华大收,涅槃捃拾。所应记者,皆已记讫。

佛今上升忉利,为三事故。为母说法。为慰别天神。为六道辛苦,求出无期,付嘱地藏教护,以待弥勒下生。

山家立法有教有观焉。教以开解,观以起行。

如膏明相赖。目足交资。则于四门入清凉池矣。

后代传其教者,讵可徒守文言,而不明观行乎?

单轮只翼,乌能远运。

故今略述大途,以见经不徒说,而同归于秘密藏中。

教有藏、通、别、圆。前三为权为粗,后一为实为妙。

观有析、体,次与不次。

如次以对四教,前三为可思议,后一为不思议。

今经既在法华后说,唯明纯圆妙解,以起叵思妙行。

则与止观十章,以前六章开解,后四章起行同也。

故以观众生业缘业感等文,即空假中,以显地藏不思议事。则能观无非一心三观,所观无非三谛一境。

三观者,义唯三种。一者从行,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如观阴等,即其意也。

二约法相,如观四谛。

三托事相,如王舍耆阇,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

详解云,三种观法,义蕴经疏。天台依诸大乘经,立四种三昧,修十乘观法。直就阴心,显三千法,即从行观义。

一念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此境即空即假即中。

一、观不思议境

二、真正发菩提心。

依上妙境,发无作四弘誓愿,愍己愍他,上求下化。

三、善巧安心止观。

体前妙理。

恒常寂然,名为定。寂而常照,名为慧。

四、破法遍∣以三观破三惑。三观一心,无惑不破。

五、识通塞。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道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

六、道品调适。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

七、对治助开∣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谓五停心、六度等。

八、知位次|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

九、能安忍。于逆顺境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入六根。

十、无法爱。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理。

又依诸经,于言句约事相法,入心成观。

托事相。如王舍耆阇,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

即如方等普贤,其例可识。

托事。谓心为能托,依正事为所托。

附法,谓心为能附,诸法门为所附。即事法二观之义。

观今经性识本如来藏,一念具足十界百界,三千性相。此如止观简去界入,唯观五阴重担。

就此五阴,先简色法,次简受想行三心所法。

唯观六识心王。

以前五识,必依第六意识同时而起,方能取境,造善恶业。

楞严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意根,贼之渠魁也。功力甚大。以第七识为所依根,与前五根相应和合,造诸善恶之业,皆纳第八识中。如仓库盛物,随时出内。

第七识,常时执取第八见分为内自我。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常俱。

染污意,染污真性故。遂使第八识,立含藏赖耶之名。

今观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因缘体虚,诸法相妄。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四明云:初约行者,直就一念观于十界百界,千如妙法。虽即一念,千法宛然。全体即空,当处即假,仍非二边,又即双照。不可以一多说,安以有无思。若边若中,皆莫能拟。于斯观行位中,既深进入,则六七识,不执于我,得分别我法二空,转成无漏。则见思染污粗垢先落。

从是进观。教化众生。成不思议妙假,破尘沙无知。进破无明,俱生我法永不起得,成无生忍。

无功用道,任运流入。即舍赖耶之号,别受清净之名。

然破惑显性,功由六识。四明指为近而复要,为事理解行之本。

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此即十乘中初观不思议境,名从行观也。

若夫托事附法,即托总题地藏本愿人法而观之。今先观菩萨人者。

以行人瞻礼地藏之际。不表观法,何以用心。

今准。佛说八大菩萨曼陀罗经。于如来前,观地藏菩萨,头冠璎珞,面貌熙怡,寂然愍念一切有情。

左手安脐下托钵。右手复合掌向下。大指捻头指,作慰安一切众生想。

头,即一切种智。冠,即毗卢法性。

璎珞。表总持四陀罗尼。一是法。二是义。三是咒术。四是忍。以表种智,从法性而成,故能总持一切法门也。

面貌熙怡,表从心所现慈悲相好。

盖一身之相以面为要。诸法所依,以心为体。相逐心生,故以表心。

寂然。菩萨自住三摩地。

六道以苦缘而感。佛菩萨以大悲而应。

左右二手,表权实二智。实智内自照理,权智外以鉴机。

脐下托钵。性识所具如来藏。内空外圆。表自他同具空如来藏。圆同太虚。无缺减也。表不空如来藏。具足河沙性功德也。

迷悟一如,因果相合。而慰安六道众生,勿忧恼也。

次观本愿法者。占察经云: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学习二种观道。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

唯心识观者,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皆观察。

唯是心随一切境界。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四空等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此三昧,识想受行能分别相,不现在前。

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离诸障碍,勤修不废,能入心寂三昧,复能入一行三昧。

入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心,住坚信位。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

随所修学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据此二观,与今家三种观法,无少差忒。

托事附法。与从行之事观,拟同唯心识观。从行中之理观,拟同真如实观。此是地藏自修之法。复令一切修之。

观惑业苦三障,皆此心似境,都如幻化,更何有生死流转。

止观云: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此即地藏本愿之法也。

如此人法,并在一念介尔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吾心既尔,生佛亦然。

但众生太广,佛法太高,初心为难。但观己心之高广,以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大利,故须观心也。

观音玄云。摩诃衍中。始从初心,终于后心。常观人法俱空。以观人空,即是了因种子。观法空,即是缘因种子。

故论云:始觉人空,终觉法空。以观人法空,即识三种佛性。

佛从初发心观人法空,修三佛性,历六即位,成六即人法。

今观地藏,即是分证等觉之人法。行人能观人法,全是自心。如如意珠,无不具足。即空假中。始从观行而至分证。与地藏本愿,一而二,二而一者矣。故曰不表观法,何以用心。此托事附法观之大途也。

总题既尔,别文亦然。始从如是,终至而退。

中间若人法,若识心,若善恶,若凡圣,净秽因果,香华饮食,种种差别法门,莫不入心成观。如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

故于听闻读诵,礼拜供养,心不他缘,从心显发。方名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则免贫人敬宝之诮矣。

以见立教,正为观心。详如一家大小诸部。若欲修习,须近善师,涅槃妙因,在此而已矣。

上一篇:地藏菩萨九华垂迹图赞
下一篇:幽冥世界的一颗明珠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