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索达专栏>>《入菩萨行论释·善说海》第十讲
《入菩萨行论释·善说海》第十讲
2007年04月09日01:52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416 字体: 繁體

著:无著菩萨
译讲:堪布索达吉
第十讲
藏:                   汉译: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偈颂)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上师瑜珈速赐加持祈祷偈颂)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中,我们现在正在讲第一品--菩提心利益中“菩提心的功德”,上文我们已经通过点金剂、如意宝、如意树、护送者这四个比喻来宣说了菩提心的无上功德。这也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共同功德,今天我们继续宣讲这部分内容。
昨天介绍芭蕉树的时候,我也向一些南方人打听过,有些人的说法是芭蕉树只生一次果,生果后就会灭尽,还有些人的说法是生果后不会灭尽,有这两种说法。这个问题,你们自己也可以进行观察。
实际上,从说法上来讲,讲经说法跟造论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造论的时候,文字上的东西是千万不能有任何差错的,如果有差错,因为已经形成文字,而文字上的东西是很难更改的,所以从造论的角度,对文字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文字上不能有任何差错。而历代的高僧大德们对讲经说法和辩论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就像以前印度的论师旃扎古昧,他认为讲经和辩论时,从所用的词句上、所引用的一些比喻上可以略有放松,词句间稍有些矛盾也是可以的。有这样的一种说法。
平时,不管哪一位辅导师、哪一位法师在讲经说法的过程当中,可能在逻辑、一些比喻上、 或者一些用词上不太适合,这个原因,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在讲经说法和辩论的时候,是通过各种途径让大家能够明白,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一定特别重视语法、比喻方面的精确。而且,对某些人而言,也有必要通过一些不同的方式来专门宣讲一些道理。
所以,从言词方面,讲经跟造论这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自己平时讲经的时候,可能也不太注意言词方面的精确度吧。当然,有些教证理证的引用,如果没有最可*的依据,我也是不可能在课堂上讲的,但讲解的时候,我觉得也没有必要象写文章那样特别注意,应该以比较放松的语言,让大家都有一种放松感,这样可能比较好一点。这一点,不管印度也好,藏地也好,历代的高僧大德们在讲经说法和造论方面,应该都有这样的差别。
因此,昨天所讲到的关于芭蕉树生果的问题,我觉得有两种说法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包括芭蕉树是否有心,也有说“有”,也有说“没有”的两种说法。实际上,连经常住在芭蕉树旁边的人也不太了解这些问题,虽然他们自己觉得特别懂,但实际并不是这样,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各种说法。有时候别人的话并不一定非常可*,自己的亲眼所见可能才有一些确实可依的证据,否则,也可能有各种差错。
就一些论典存有对同一个问题不同说法的这一现象,大家也可以类似地这样来理解。
下面我们稍讲一讲早上观修的事情。现在,大家每天早上都有半个小时的实修,大家在观想的时候,我觉得有个别道友可能观不起来,在观修方面可能会有点困难。昨天有位佛友给我打电话,说她现在心里特别乱,每一次观想的时候,都是分别念特别多,杂念纷飞,心一直没法安置下来。她一边说,一边就开始哭起来,说:我修行好像没有希望了,每天都分别妄念那么多,怎么办呢?我就告诉她这是修行中的正常现象,让她不要这么想。
初学者的分别妄念肯定很多,这是正常的,你们很多人可能也记得以前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光明藏论》中说过这个问题。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的后面也有说到:观修时,有五种阶段的五种不同境界。作为修行人,必须要领会《广传》中所说的这个道理,如果没有领会,很多人在修行的过程中会认为自己好像没有任何进步而特别失望,导致最后不愿意修行。
那么,修行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状况呢?刚开始时,由于我们以前从来没有禅定过,从来没有修行过,因此,不管你修菩提心、坐禅还是念佛,在刚开始观想时,妄念肯定非常多,有这样那样的思绪纷乱出现,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在意。因为这个时候的心就像一匹野马,如果要去驯服一匹从来没有被抓住过的野马,在你准备要去驯服它的时候,它肯定反抗得特别厉害,肯定不可能轻易变得调柔或轻易被驯服。所以,在第一阶段我们刚开始训练心的时候,心会有一种峭壁落水般动摇的觉受,就如从悬崖或峭壁飞速而下的瀑布水。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因为它从来都没有被调伏过,一旦想让它住下来,它就会开始想这个、想那个,甚至根本不愿意想的东西,都会在这个时候开始想起来。
《妙臂请问经》中,佛陀将我们刚开始准备接受训练的心比喻成闪电、比喻成吹风、比喻成天空中的云,还有大海的波涛等等,因为这个时候的心是一刹那都不会停住的,心一直在外面散乱。但这是刚开始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心特别乱,杂念特别多,这是正常现象。
第二阶段的心如山谷流水般,这叫获得觉受。这时候的心是什么样的呢?跟第一阶段的峭壁落水比较起来,山谷里面的水虽然也是奔腾咆哮,也有一种湍急沸腾的趋势,但会缓慢得多。当你到了获得觉受的这个时候,心才能稍微安住,但安住的时间不会很长,就像山谷里面的水一样,尤其夏天的时候,水流仍是声势浩大。我们喇荣沟里面夏天的水,应该能比喻为第二步境界。
然后,到了第三步境界的时候,这个心就像是平原的江河。平原的江河是什么样的呢?从远方远远地看来,这个江河好像没有动摇,但到了岸边时,发现它实际还是有一定动摇的。同样,第三步修行的境界就如平原江河般,我们称其为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觉受。这种修行觉受是指,在你观心的过程中,好像心已经稳固得很不错了,但真正进行观察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分别念,心仍旧一直在起分别念。
到第四步境界的时候,叫做大海离波般的稳固觉受。我们在大海岸边看大海时,尤其从较远一点的地方看时,风平浪静的大海根本没有什么波涛。跟平原的河流比较起来,大海虽然更显平静,但仍有波涛。
最后,到了第五步境界的时候,就叫做如山王般的稳固境界,也叫究竟境界。如山王般稳固的究竟境界,就像须弥山王始终都不动摇那样。在这个时候,不管你让这个心安住也好,或是专注在哪一个地方也好,都能随心所欲。
对凡夫人来讲,这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我们花很长的时间去训练。有些人可能花好几个月以后,心才稍微能安住下来;有些人花好几年以后,才能达到第二步境界。对凡夫而言,这种现象确实会比较多。所以,如果从来没有观过自己的心,从来没有坐过禅,在刚开始时,比如你今天就开始坐禅,那恐怕这几个月当中,你会觉得自己原来妄念不太多,但现在一坐反而妄念越来越多,甚至在半个小时当中,好像该观的什么都没有观,不该观的相反什么都已经观完了,会有这种状况。这就是因为我们平时从来没有观过自己的心,因此根本不知道原来自心妄念纷飞。我经常以顽童来比喻这一点,比如有一个孩童,平时我们没有关心他的时候,不管他怎样调皮,对我们来讲都无所谓,但一旦有人交待你一定要管他,这个时候你的注意力才开始放在他身上,然后,你才发现原来这个小孩非常调皮、特别地坏。
同样的道理,我们刚开始观心时,好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观想菩提心到底该怎样下手,觉得有一些困难。所以,我这次没有特意地规定你们必须要观这个或是观那个,而是要求你们先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观想。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这样去想、去思维,比如开头的时候想:我一定要修菩提心,我这样观是为了在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而观;修的中间也要想:我一定要修菩提心,我这样观是为了在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而观的。
还有些人的心特别乱,根本想不起要观想菩提心,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观想在自己前面有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像,如果也观不起来,就在前面放一张佛的照片,然后看着他,当佛的相貌等基本上能显现在自己心里面的时候,就闭着眼睛观想,如果忘记时,也就是刚才所看的这种画像已经消失,实在观不起来,只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时,就睁开眼睛,把相片拿出来,然后又观,如此反复,这样好多个月的练习,慢慢地久而久之,你的心才能够稍微专注下来 。
不管观释迦牟尼佛、金刚萨埵或是观世音菩萨的身相,如果实在观想不了,那么,在这半个小时当中,你也可以念诵释迦牟尼佛心咒:达雅他 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索哈,达雅他 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索哈… 如此一边念诵,一边尝试观想。然后逐渐逐渐地,你的心才会堪能。同时,你心里面要想:这次祈祷释迦牟尼佛,就是想让我的相续中能生起菩提心,我的目的就是这样。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起观修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有些人会不会现在就退失信心呢?如果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中就退失信心,那么,在这个学习阶段的未来漫长时间里,我们该怎样度过?
修行应该要花很长的时间,大家不要一两天观不起来就放下,这是愚者的做法,不是有智慧人的做法。历代的高僧大德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为了求法而苦行,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为了成就而花不知多少年、闭关多少年?唯有通过这样的修行,才能在你的相续中生起觉受。如果这种境界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那当然很多人都求之不得,认为在很快的时间中,一天都修完了就可以成就。但实际上,修行并不是这样的。
希望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刚开始修时,肯定分别念比较多,我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应该说是正常现象,你自己必须要知道这一点。因此,我今天也提醒一下,希望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失去信心,如果失去信心,那我们前进的动力就没有了,如果动力没有,就很有可能让修行退失。这么多的道友、这么多的佛友都一直不断地在向前发展,都想在自己的修行上获得一些境界和成果,但如果你中间退失,那就是自己将自己即生中很难遇到的法都丢失了。
所以,大家在发愿修行以后最好不要退却,明年或学习到半年的时候,我们大家都要总结一下自己的修行成果。我们要求大家每天都要这样观修,如果你这几天特别忙或者生了病,可以利用后面的时间慢慢补上。但总的来讲,完全都已经不观的人有没有呢?如果有,当然我也不会强迫你一定要修,修行应该是自由的,但我心里还是会比较失望的,因为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都已经一起发了愿,发了愿以后,大家就应该尽量这样去做。
当然,修行过程中,有些人的效果会好一点,有些人效果不太好,也有人效果一点都不好。但如果能坚持,慢慢地,我们这个心,这个有为法的心是肯定会改变的。麦彭仁波切不是也经常这样说吗?他说:心是有为法,它首先很坏,慢慢地,经过修行,它就可以改变,从开头的一点都不能安住,变得慢慢能够安住。所以,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地对待这次的修行。
接下来,我们讲论中关于菩提心的第五个比喻: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最后末劫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这个火能刹那间摧毁一切器情世界。同样,我们的菩提心也相当于末劫火一样,它能在一刹那间,也就是说,当我们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这个刹那,就能摧毁我们无始以来、或者即生中所造的一切罪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确是相当大。
前文中,我们已经讲了所谓的定业可以依*菩提心来压制,此处,讲所谓的不定业能依菩提心而得以彻底摧毁。
论中说:末劫火能将一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毁无余。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我们这个世界有“空”的阶段,还有形成、安住和毁灭的阶段,在毁灭阶段的时候有末劫火,这个火有七个太阳加在一起的强烈热度,当这个火出现时,一禅天以下所有的世界都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摧毁无余。
同样,依*菩提心,一刹那间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深重罪业。也就是说,哪怕是一刹那间,当我们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时候(前面我们讲过,此处是指世俗菩提心而非胜义菩提心,当然,胜义菩提心的力量我们不用在这里说),在这个当下,就能摧毁我们自相续中的罪业。这个罪业是怎样被摧毁的呢?它能将我们直接转生到恶趣的这些罪业全部摧毁。比如我们所造的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等五无间罪。
按照显宗的观点,造了五无间罪就必须要感受它的果报,没有感受果报是不合理的,因此这个无间罪是定罪,也叫做定业。汉传佛教的有些论典里面也说,不能改变的有三种,其中一种就是定业不能改变(一般的论典里都是这样说的)。
实际上,定业不能改变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好好地忏悔,在没有遇到对治的情况下,定业不能改变而已。如果遇到对治,定业也是可以改变的。定业和不定业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所谓的定业是指,在造业的过程中,自己故意造的这种业,无意中所造的业称为不定业。也就是说,如果故意造这个业,不管是造善业还是恶业,一定会有它的果报成熟在自相续中。比如,若故意杀生、犯戒、或者是毁坏三宝等造五无间罪,那么这个业决定是定业,而且,如果没有对治,来世时,你一定会感受这些果报。但如果我们遇到菩提心,如果我们的相续中生起了真正的菩提心,那就不会堕入恶趣。
此处,并不是我们昨天《中观庄严论》里面所讲,“当佛的智慧产生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排除”这样的方式来断除罪业的(佛智无余断除二障的方式和菩提心断除罪业的方式是有差异的)。此处是说,菩提心能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除,因为相续中有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也经常强调这一点,有一次学院举行大辩论的时候,上师如意宝就讲了一些要点,其中一个要点就是说,如果相续中具有菩提心就根本不会堕入恶趣。当时所有的法师都以各种尖锐的理证对此予以驳斥,法王就举出了很多显宗、密宗论典中的教证理证来说明这一点。
所以,在临死的时候,如果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没有毁坏,那就绝对不会堕入恶趣。而且《华严经》中也有比较明显的比喻,经中说:如果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也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驱除。有明灯的时候,你就不能说因为这个黑暗已经一千年了,它太长时间了,所以它不能被去掉。没有这种说法的。又比如:龙王的头顶上如果有如意宝,依*如意宝就能遣除所有的违缘、障碍和一些危害。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个人的相续中如果有菩提心这个明灯和如意宝,那他所有的罪障,尤其是堕入恶趣的所有罪障都会被全部断除。
由此,我们应该知道,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而且他的力量也相当强。印度的《入菩萨行论大疏》 里面是这样讲的:一刹那间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因此,不管你的罪业再大,一旦有了菩提心,就会像在大海里面放一点盐一样,盐味会被大海水全部隐没。同样,我以前所造的杀生、偷盗等罪业,依*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力量可被全部摧毁。
去年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我记得里面也引用了《涅槃经》的一个教证,说“修菩提心一刹那的功德,连佛陀的智慧也无法衡量”。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早上修半个小时,可能没有什么吧”,不能这么想。因为菩提心的功德,是佛陀告诉我们的,这一点,《涅槃经》里面也讲得非常清楚。你们看一下《大圆满心性休息》,在讲愿菩提心的功德时,就有这样的内容。
因为菩提心一刹那间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我们的相续中如果有了这样的菩提心,那再大的罪业、再大的违缘也能被摧毁。因此,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在有生之年,或者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可能都造了很多想得起、想不起的恶业,有些人可能杀生、有些人向别人发脾气造口业、有些人心里生嗔恨心、贪心等,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我们这次通过学修如果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就知道自相续中的这些罪业该压制的已经得到压制,该摧毁的已经被摧毁了。
平时,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不要说造其它的罪业,光在吃饭的问题上,可能也吃了很多动物的肉,有些人还专门点一些活的动物来吃。这样的话,如果你在人间活了二十岁,那你在这二十年中吃了多少生命?如果我们现在没有以菩提心好好地忏悔,来世的时候,你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一条命一条命地赔偿呢?这种一个一个用生命的赔偿并不是一般的赔偿,如果是能用财产来赔偿的话,那我可以把所有的家产全部赔给它们,但这必须是用我们自己的生命来赔偿别人的生命,这确实是非常可怕的。
按理来讲,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众生都有自己的生存权,但我们人类非常可怕、非常残忍野蛮,为了自己瞬间的食欲,就杀害了多少生命?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修持菩提心,没有好好地以此来忏悔、回向,那自己以后有没有解脱的机会?这恐怕是很难说的。
下面我们继续看论中,《华严经》中云:“能焚诸恶行如末劫火。”你看佛经中讲得非常清楚,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样,它能焚烧一切罪业,这些都是佛经的金刚语,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
为什么无著菩萨在每一个颂词中基本都引用一个佛经的教证,而不是引用藏传佛教或是其他哪个教派的大德之言呢?对很多学习的佛友来讲,我觉得这非常好,尤其是这次听《入菩萨行论》的很多佛学院的道友、很多研究所的道友,有很多人都不一定是学藏传佛教的,如果无著菩萨所引用的这些教证基本上都是藏传佛教的教典,你们可能会起分别念,认为这是藏传佛教,所以我不学,但如果是印度佛教,我就学,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家乡就是印度,所以我对印度佛教有一定的信心,可能也有人会存有这种想法。本来我们平时很多人就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不管怎样,只要你相续中有了菩提心,我觉得来自藏传佛教也好,来自印度佛教或是汉传佛教也好,这都不重要。
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很多人以前根本不懂什么叫做菩提心,有些人认为参禅就是菩提心,也有些人认为念佛就是菩提心,还有些人认为做一些好人好事就是菩提心,实际上这些究竟是不是菩提心呢?什么叫做真正的菩提心呢?恐怕很多人还不太明白这个概念。因此,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要明白真正的菩提心是什么,与菩提心相似的一些善妙功德是什么样的?这一点必须要懂,这才是最关键的。
现在大城市里面的人对学佛也非常热心、非常急切,每次到一些城市时,就知道又有非常多有一定学问的年轻人、有一定知识的人正迫切地想学佛,但在一些真正的佛学道理上,他们连最简单的一些问题也回答不上,而且他们自己也没有对这方面更深入地探讨。这也情有可原,因为他们没有受过特别系统的佛教教育,因此不可能人人都能了解,就像世间的任何一个学问,如果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想要真正通达它的道理也会有一定困难。所以我想,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的佛友,除了学院在座的道友外,外面的人应该很高兴才对,为什么呢?因为求法并不是很容易的,但现在依*一些科学技术的方便方法,就能让很多人不需到别的地方去苦行,到藏地受一些痛苦,比如高山反应、到了后还要自己去找住处、找吃、找穿的等等,而且能度过这种修法的苦行也并不那么很容易。但现在很多人都可以坐在家里,轻而易举、随随便便地听闻如此殊胜的大乘佛法,也同样能获得传承。我想,如果真正是学习佛法的话,对很多人来讲,这真是最容易、最好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平时我们去到外面城市里时,一些出家人、居士们对学佛都很有信心,但仅凭我们一面之交的沟通就想明白佛法的道理,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比如我们今天在某个城市见见面,我随随便便给他讲两句,这能不能帮助他通达佛法的道理呢?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想,对这次的这种学习机会,大家应该保持一颗难得的珍惜之心,如果这样的话,你是会学习成功的;如果没有这样,反而觉得这是无所谓的,就像世间的一些流行歌曲一样是哪里都听得到的,假如是这样随随便便的心态,那我觉得对这种人而言,佛法可能就没什么价值了。
对这个问题,我也是反反复复地思考过,这次特别公开的传法对大家究竟有利还是无利?但后来想,不管怎样,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佛友无法到藏地、或到一些佛学院去读书,这样的机会对他们而言,在即生中恐怕不一定是现实的。因此,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在诸佛菩萨的加持下,能让大家明白佛教教义。如果能让各位佛友明白,那这也就是我讲经说法的目的,对你们每一个人来讲,也就不再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而成为真正了达佛理、是有意义的佛教徒了。所以,我今天在这里也希望大家能真正明白菩提心的每一个道理,尤其是能通达《入菩萨行论》的所有颂词和讲义内容,都能认认真真地学习这部论典。
现在回到论中,善天尊者说:“一刹那之大安忍不缘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烧(罪业)。”因为一刹那的安忍不缘所取,这一点我们可以解释为胜义菩提心,或者解释为世俗菩提心,因为一刹那间在自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就没有自私自利的心了,应该说这是一种大安忍,是不缘所取、不缘自私自利这种所取的一种大安忍,这样的菩提心能焚毁所有的罪业。
其实,这种讲法与前面所说的道理并不重复,前面是指压制罪业,这里是说从根本上摧毁。  上文我们用了护送者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能摧毁罪业,此处用的是末劫火的比喻,这两种比喻实际并不相违,上文的比喻是从压制罪业的角度,讲的是菩提心能压制罪业,包括五无间罪。当然,无著菩萨的解释方法跟其他论师的解释方法有点不相同,他认为前文说的是压制罪业,并不能根除,而这里是指能完全根除、摧毁罪业,是定业和不定业方面的差别,华智仁波切也这样认为。比如说我们所讲的这个罪业,一般来讲,具有菩提心的人是不会堕落的,即使堕落,也会像是篮球弹跳般很快就会往生到清净刹土,但有些论师(比如善天论师)认为:如果相续中有了菩提心但后来又失毁的话,相续中的这些罪业也会成熟,可能会堕落,但堕落以后很快就会解脱,因此,从自相续中菩提心失毁的角度来讲,是以上文护送者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的这种功德;从自相续中菩提心没有失毁的角度来讲,是说菩提心能从根本上断除一切罪业,将转生于恶趣的罪业从根本上予以断除。
无著菩萨的解释和善天论师的这种解释方式有点不同。无著菩萨解释的时候,虽然上文和此处都提到了五无间罪,但上文是以菩提心能压制五无间罪,此处是能根除五无间罪。为什么有这个不同呢?因为后面对治的力量很强,以无著菩萨的观点,如果对治的力量特别强,则五无间罪也是可以被根除的,如果你菩提心对治的力量不是很强,也就是自己生起利他的心不是很强,那么就是上文所讲的,以这个菩提心也能压制罪业。
如果有人问:那么,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因为一个是讲菩提心有压制罪业的功德,一个是讲菩提心有根除罪业的功德,如果一个菩提心起两种这样的功德,这难道不相违吗?
论中说:并不矛盾,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胜的菩提心,那么功德也会越来越超胜,是从循序渐进而获得来讲的。这根本不会有矛盾,比如说,我相续中的菩提心并不特别强盛的时候,菩提心对我相续中的五无间罪等罪业只能起压制的作用,只能暂时让它不成熟,如果一旦业报成熟而转生到恶趣,我也能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解脱,这是菩提心不太强盛时所起的作用;而如果我相续中菩提心的力量相当强的话,则即使我造了五无间罪,也是从根本上予以断除。所以,一个菩提心有两种作用,就比如火一样,火能压制水,或者是让水完全干涸,也有两种作用。
下面讲第六个方面的问题: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智者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菩提心的利益和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此处,并没有详细讲述菩提心的无量无边功德)。智者弥勒菩萨已完全证悟一切万法的本体—空性,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补处,在因地时,他的名字就叫慈氏,也叫做弥勒,获得佛果时,他也叫做慈氏佛陀。当时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菩提心和利益无量无边,这在《华严经》中有详细的记载。
 论中说:此外,拥有高超智慧的弥勒怙主对善财童子说:此菩提心的功德无法估量。《华严经》中有记载菩提心的功德,当然,按汉传佛教的一些《华严经》,有《四十华严经》、《六十华严经》,还有《八十华严经》等几种不同的版本。这里,按照藏传佛教的《华严经》,经中讲了一百三十个菩提心的功德,那么这个功德的来源是什么呢?很多公案中的讲法都有点不相同,但基本都可以佛经中的所述来理解。
《华严经》中记载:“乐源城中商主坚财之子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了寻觅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当时文殊菩萨在一个叫乐源城的地方时,商主坚财的儿子善财童子,还有其他五百童子一起到文殊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发心后,按照文殊菩萨的授记,要求善财童子到南方去继续寻觅善知识以获得所有的菩萨学处。善财童子就一直往南方去,在去的过程中,按照汉传佛教有些《华严经》的观点来讲,是五十三参善知识;按藏传佛教有些《华严经》中所讲,是依止了一百一十个善知识;还有印度布博论师的一些教言中讲,是依止了一千一百个善知识等,有不同的说法。但不管依止了多少善知识,善财童子为了寻求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
 尔时至尊弥勒正在南方海滨由毗卢遮那佛严饰具藏楼阁之一方为如海菩萨眷属讲经说法。在南方一个海滨城市由毗卢遮那佛所严饰的宫殿外面,当时至尊弥勒菩萨正为以梵天帝释天为主的无数眷属宣讲佛法,并且看见善财童子从很远的地方而来。也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当善财童子来的时候,弥勒菩萨进到宫殿里面对梵天他们宣说佛法。按汉传佛教的《华严经》来讲,从六十三卷一直到八十卷之间,讲述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公案比较多,你们可以自己翻阅。这里是说,当时弥勒菩萨正在讲经说法时,善财童子来了。
善财童子见此情景急忙顶礼。善财童子从很远的地方看见弥勒菩萨时(有些论典里面说,是在五百由旬远的地方),急忙向弥勒菩萨顶礼。弥勒菩萨在宫殿中以右手指着善财童子,在众多眷属前赞叹善财童子依止各种善知识的求法精神,然后宣说了这个偈颂。
弥勒菩萨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寻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弥勒菩萨说:这是坚财的儿子,名字叫善财童子,他意乐清净,为了希求菩提而来到了我面前。
随之对善财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苦行之时疲倦否?’弥勒菩萨说:善财童子依止了这么多的善知识后,来到我弥勒面前,实际上就是要见我的坛城。意思是说,当时依*弥勒菩萨的加持,看了弥勒菩萨的坛城以后,在善财童子面前,如魔术般地显现了弥勒菩萨从因地到十地之间所有发心的状况,善财童子当时也真正发起了菩提心。因为他依止了那么多的善知识,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有些善知识已给他传讲了圆满胜义菩提心的一些学处,有些善知识也讲了世俗菩提心的部分学处(当然并没有讲很完整的学处),所以,每一位善知识都给他讲了一部分教言。(按汉传佛教《华严经》中的记载,有些善知识形象也不是很如法的)
善财童子恭敬请问:‘圣者,我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时,不知该如何励力学修菩萨学处,请您明示。’善财童子在弥勒菩萨面前说 :我现在真正已经发起了菩提心,但文殊菩萨让我到处去寻找善知识,我已经依止了五十多位善知识,但现在还一点都不知道到底该怎么修(有些人现在修菩提心时,也是说“我该怎么修啊,我分别念好多啊”),请弥勒菩萨您明白指示。
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所摄受。何以故?’弥勒菩萨说:你已经被这么多善知识摄受,已堪为法器,我可以为你宣讲菩提心的功德了。此处,弥勒菩萨以比喻的方式宣讲了菩提心的一些功德,(有些《华严经》的论典里面讲了二百三十个菩提心的功德,也有些讲了一百三十个功德,一般有这两种说法。)他说:
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没有种子,就不可能有开花结果,菩提心就如种子一样,是所有佛法的根本。
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菩提心就像良田一样,能令所有众生善法增上。
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菩提心就像大地一样,依*菩提心才可以生存,如果没有利他的心,连生存的机会都会没有。
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其中有详细叙述.
藏传佛教中,在《大藏经》中学习或研究《华严经》的高僧大德比较多,尤其是汉传佛教,自古以来,尤其是华严宗的有些大德,他对《华严经》的研究也特别多。比如唐朝时候的清凉国师,从他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一辈子都在研究《华严经》,一生中给别人讲了五十多遍,每一年基本上都会讲一遍。对我们来讲,让我们念一遍可能也相当困难,但他老人家非常精进,每一天讲经都要讲八个小时,我们这里有些道友连听一个小时也要马上看表,看是不是一个小时的时间已经过了,外面有些居士光是看VCD或听MP3,只要过了半个小时以上,就觉得听法的时间太长,实际上这个时间并不长,如果你是清凉国师的弟子,得八个小时坐在那里听他老人家讲《华严经》!(当时清凉国师已经成了七个皇帝的国师,后来他活到一百零一岁。而且当时唐朝的皇帝们也非常信仰佛教,这一点从清凉国师的事迹中也看得出来。)
所以,我们修学的时候,大家稍微累一点,听经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或者是在闻法修持这方面下一点功夫,就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很不得了。真正和以前的高僧大德们相比,我们现在的学习确实是非常可怜的少。以前道宣律师在终南山修学,仅是四分律,在他自己和其他的上师前都听了二十次,最后他也开创了一些律仪方面的宗派。我原来也讲过,顶果钦哲仁波切一生中听了七百多函传承。和这些大德们相比,我们学员中有些居士或佛教徒,你们听了多少本法呢?自己认为“我已经皈依了,我已经学习佛法了”,但你学了多少本法?有没有二十本?如果你连二十本佛经都没有看过,那可以说是孤陋寡闻。也许听到这个话你不高兴,但不高兴也没办法,因为事实的确就是这样的。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都把修法而不是世间法放在首位,他们觉得世间法不是人生的主要目标,最主要的是获得菩提心,是要学习佛法,觉得这才是人生中最主要的目标。但现在世间的很多人一说到学习佛法,都把它放在次要的位置,相反整天都是在没完没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上下功夫,脑袋里装的全都是满满的世间法,真正留给佛法的空间相当少。这样一来,我们这个难得的人身,就被一些没有用的世间琐事给占完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不管研究《华严经》还是其他的佛经论典,我觉得这都非常有必要。以前憨山大师也说过:不读《华严经》不识佛家富。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没有读《华严经》的话,就不成为真正佛教的富翁。佛经中,尤其是《华严经》中对现代的一些知识,比如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特别细致。以前北京邮电学院的教授黄念祖老居士(他也是一个物理方面的科学家)就一直宣讲《华严经》中华严的十种神玄,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我们现在很多的世间法要跟佛法相结合的话,应该需要懂得佛经中像《华严经》所宣说的一些不可思议的奥义,如果你能通达的话,会对现在所谓的一些奥秘有所认识。因此,现在有些科学家也在世间中弘扬《华严经》精神。以前爱因斯坦不是也说过吗,他说,人们现在认为的所谓的空间、时间、还有一些物质等全部都是一种错觉。他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旧有的一些科学家的观念,完全被新的科学家的理论所推翻时,他所运用的理论学说实际上能与佛教的精神不谋而合,两种理论没有任何相违,完全是圆融一味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当时在美国玉佛寺的一个典礼上也说:我是信仰佛教的一位科学家,我认为,佛教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奥义,而且佛教对我们的生活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两千多年以来,佛教的传入,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振宁教授后来还讲了一些关于苏东坡怎样学佛的故事,佛教的真理跟现代科学有哪些方面、是怎样吻合的道理,现代科学有些方面的发展根本跟不上佛教真理等等内容。 
但也有些人认为自己好像学过一些世间理论,读过博士、读过世间的一些大学等等,就在自相续中生起了傲慢。其实,如果存有傲慢,这说明你对这些知识理论等还只是一知半解而已,真正的科学家、真正一些懂道理的人,他们都不把佛教看作迷信,或是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佛学,他们是没有这样态度的。而对佛教并不理解的这些人,可以说他们只是对佛教的外层有所接触,并没有真正研究过佛教中甚深的道理,因此,这些人会认为所谓的佛教好像是一种教条主义,或者认为佛教对生活好像没有什么帮助,那些学佛的人只不过是在世间中走投无路了,最后实在没办法,才把佛教当做一种精神安慰。若持有这种看法,实际上说明这些人并不了解佛教。
如果你真正深入佛教,那么佛教的慈悲观、佛教的缘起观、佛教的轮回观等理论,你一一进行观察的话,不要说能推翻所有的佛教理论,连佛教中一个前世今生的观点,恐怕绞尽脑汁哪怕研究一百年,我觉得你也是没有能力去推翻的。所以,在这些问题上,作为佛教徒不应该仅是口头上能说得来,最好在自己心里面要有很坚定的正见,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方便的时候,尤其是《华严经》,是应该学习的一部论典,这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利益。
下面我们继续讲论,现在讲菩提心的特殊功德,其中分三:分类、本体之差别和功德之差别。首先我们讲菩提心的分类:
菩提心的分类相当多,比如《涅槃经》中讲:菩提心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华严经》中讲,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现观庄严论》也以比喻如大地、如火、如月亮、如水等二十二种比喻讲过菩提心的分类;《经观庄严论》中也讲了四种分类,比如胜解信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和断障发心等菩提心的分类。
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两种发心实际上是依*相续而产生的,因此这两种分类是从相续产生的角度来讲的。我们的相续中先生起世俗菩提心,然后再生起胜义菩提心。什么叫做胜义菩提心呢?对已经获得了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时所生的菩提心,我们称之为胜义菩提心。什么叫做世俗菩提心呢?经典所讲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可以在世俗人的心相续中产生。
今天我们在这里所讲的菩提心的分类,是指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的分类,这种分类实际上是从本体方面来分的。有时候菩提心的类别是以比喻方面来分的,有时候是以产生相续的角度来分的,还有就是如本文一样,是从本体方面来分的。那么,本体方面是怎样来分的呢?颂词中说: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颂词的意思是:如果归纳起来,所有的菩提心分为两种,一个是愿求菩提心,一个是趣行菩提心,也就是行菩提心。
论中说:我们一定要明确,归纳起来,菩提心有两种,也就是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华严经》中说:“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
无著菩萨在本论中,所引用的几乎全是像《华严经》这样大家都认可的佛经教证,不然的话,有些人可能认为这部论有什么样的宗派偏见。如果是引用大家都认可的像《华严经》这样的佛经教证,那不管是什么样宗派都会承认这个内容的。
《华严经》中的教证说,不管是什么众生,如果发了“我要度化一切众生”的心,这样的心就叫做愿菩提心(但这样发愿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很多,应该说是寥若晨星)。与这个愿结合起来,“我要为了一切众生而获得无上圆满的正觉”,并且在实际行动中精进修持,这就叫做行菩提心(当然,有行菩提心的人则更少之又少了)。这是按照《华严经》的观点而分的。
整个世界现在学佛的人有多少呢?在中国,据很多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学佛的有一亿多人。假设是一亿多人的话,我们可以算一算,这其中能真正发起愿菩提心的人大概有多少?平时,在外面的一些大寺院里面,每逢观音菩萨的诞生日、或者是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日的时候,每一个道场中有多少人?而在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家庭幸福、获得健康等而发愿,真正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的有多少人?
所以,《华严经》中说得一点都不错,在所有修行人中,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是很少的。因此,这次修学《入菩萨行论》,在修行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发起菩提心。发心的概念或是定义,就如《现观庄严论》中所讲,发心就是指为利他而求正等菩提。求正等菩提的发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为了利益他众而求正等觉圆满佛果。这种发心是所有修行人都不能放弃的。
就像我刚才所讲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学佛,讲菩提心利益的人也有一些,但真正的菩提心呢?我觉得很多人都没有讲到。我也听了很多法师传法的光盘、看了很多法师写的书、也听过很多居士说的话,很多人口头上也在说“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但真正什么叫做菩提心,真正菩提心的概念是什么,这一点到底懂了没有?大家应该详详细细地观察一下。
真正的菩提心并不是我今天捐赠了多少,我在这里办了一个希望学校、在这里搞了一些扶贫项目等,这些都只是一种利他的行为,真正的菩提心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以佛法来饶益众生,在饶益过程中要让这些众生一定获得佛果,在心里面这样发愿,同时也以这个目的来做事情,这才叫真正大乘菩提心的行为。所以,我们不能混淆慈悲心和菩提心这二者。
今天就讲到这里,请大家回向功德…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释·善说海》第十一讲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释·善说海》第九讲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