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楞严专栏>>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03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03
2007年06月11日09:24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860 字体: 繁體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03
 
 
 
宣化上人讲述
 
 
 
又汝心中忆识通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你心中,记忆和认识,以及所读诵和学习过的世间文字和科技,在你记忆的性能上,就会发为知见。但从书上所得的知见,都是世间的知识,而不是究竟从自性所发之知识。因为不是究竟的知识,所以终日便不断地胡思乱想,于是就生出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法六尘境界。六识如果离开六尘,就无体相可寻。六尘如果离开六识,亦无体性可得。因此识和尘便互相交织,妄成种种印象,留在意识之中,贪恋不舍,使你的真心不得自在而成浑浊。此就是第三重,叫做烦恼浊。在五阴之中是为想阴,是第六意识的境界。
 
 
 
有真才有妄,有妄才有真。真妄是对立的,所以就依真起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毁坏了,才讲仁义。若大道存在,大家都明白大道,克己复礼,爱人爱己,不令别人生烦恼,就不必去讲仁义,仁义就成为多余了。“智慧出,有大伪。”如果大家都一样有知识,平等无分,便我不欺你,你不欺我。一旦有智慧的人生出,就会认为其他的人太愚痴、太可欺。进而用种种欺骗*伪的手段来玩弄人,所以说,有智慧出现,才有*伪的人。“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庭里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能守五伦之道,大家一样良善,便不能显出谁是孝子。家庭不和,吵吵闹闹,父母不慈,子女能孝,这样才能显出他们的孝心。“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太平时期,大家当职做官,不分*忠。等到国家有灾难,才知道某人确曾为国家尽忠效劳。好像中国之岳飞,兵临城下,他能击退强敌,保卫国家,所以后人都敬仰他是大忠臣。
 
 
 
这浊亦是一样,单独一种,不会成为浊,必须互相组织,连合起来,才成为浊。比喻真和假一样,有真才有假。无明就如人身上的影子,依真起妄,就生出种种妄想妄见。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又你心中,从早到晚,妄念相续,生住异灭,没有停息的时候。又因执著自己的意思和知见,所以想尽种种办法,怎样才能长生不老,永住世间。怎奈行阴密移,运转不停,自己不能做主,所以随困果而舍生趣生。从这个国土转生到那个国土。这种生灭不停息的妄见和业果,互相交织,便成第四重叫做众生浊,在五阴之中是为行阴,是第七识的境界。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你等见闻觉知,原是无异样的,但因六法隔离,无缘无故,便生出异相来。实际上精明之性是能互相知觉的。元是一精明,在本性上是相知相觉的。但分为六和合之后,就变成不同,在应用上就互相违背,变成眼只能见,不能闻;耳只能闻,不能见。用途不同,失去一定标准,互相组织,扰乱真性,妄成浑浊,这是第五重叫做“命浊”。在五阴之中是为识阴,即第八识。它是“去后来先作主翁”,就是最先来和最后去,要八识离后,才算寿终。
 
 
 
我人妙觉明心,原是清净湛然,岂有浑浊?只因一念无明而生出种种妄相,外被五大器界所浑而为“劫浊”,内被四大身相所浑而为“见浊”。再被六尘缘影所浑而成“烦恼浊”。后被生死所浑而成“众生浊”。再由众尘结滞,六根不能互通而为“命浊”。变成内外浑浊,失去湛然清净之义。现求佛指示澄浊的方法。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阿难!你现在要想从见闻觉知的功能上,回来契合自性,本来常乐我净的佛境地。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应当先行拣去哪些是死生根本,择取哪些是不生灭性,然后依据本来不生不灭之根来扭转虚妄而生灭之识,才能修成圆满清净湛然的自性。
 
 
 
佛示以合识用根,这是楞要经要旨。识心若不舍除,不能修成大定。根性若不取用,不能证得涅槃。所以要舍弃生灭,守于真常,依不生灭,为因地心,才能修证。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用你的不生灭圆融湛性,即是见性闻性,来旋转虚妄生灭的妄想作用,并降伏无明烦恼,还归于原来的本觉自性。得回还本光明而觉照的不生灭性,来作修学佛法的因地发心,这样用功修行,才能圆成果地,而得证无上菩提。
 
 
 
将自己圆湛的不生灭性,时时刻刻不要外照向外驰求。但要内照本源心性,即反闻闻自性,才可以旋浊还清,旋妄归真。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好像欲澄清浊水,必须要把浊水放在静止的器皿里面,使它静静地深沉不动,沙土自然会慢慢地沉下,而清水就会显现出来,这样叫做初伏客尘烦恼。客尘是生灭不停,如客如尘,不是自家里有,不是从自性生,而是由外边来的,所以叫做客尘。
 
 
 
你们现在打坐参禅,就如澄清浊水。深静不动,就是有定力,参禅要有定力,一定要下功夫,不怕苦,不怕难,什么都不怕,腿痛更不算一回事。如果因为腿痛腰痛,便要伸腰伸腿,还要用软枕来做垫,一点都不能吃苦,这都是不能脱去享受习惯。要知道如果讲享受,那就绝对不会得到定力的。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上文所说,住于静器,泥土下沉,清水显现,但如不把泥土提出,还是不能永断根本无明,所以一定要去泥土,而获清水,才能永断根本无明。根本无明不容易断,如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断。要断生相无明,才能成佛。
 
 
 
要把泥滓完全去掉,恢复纯真澄净的水,才叫做永断根本无明。泥滓去尽,清净纯精的明相现前,即妄无不尽,真无不圆,然后证究竟极果,那就任何变迁摇动,都不会再有烦恼也即不会再混浊。这样才能契合涅槃不生不灭的道理,和得到清净无染的妙德。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第二义就是你等在座诸声闻、缘觉、有学位者,现在必定想要发大乘菩提心,回小向大,行菩萨道,生大勇猛心,不要不进不退,不要向前走二步,向后退三步。要有勇猛心,不怕种种困难,甚至死都不怕,勇敢向前争取最后胜利,决定捐弃小乘诸有为相。要有决定性,不要一脚踏两支船,要往江北,又要往江南。有为相即有为法,有为法会变坏,无为法才不会变坏。如虚空无相,故不变坏。在佛经里多数引用虚空,因虚空也是代表如来藏性。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应当详细审察什么是烦恼的根本,使你从无始以来,造业而托生,发生业果而轮转于生死中,究竟是谁作谁受呢?谁作业谁受报都是自作自受的。
 
 
 
什么是烦恼根本?吾人从无始以来,就有二种无明,一是发业无明,一是润生无明,发业是造业之因,能发出现行之业用,即十二因缘过去之无明。润生是业之缘,二缘会合,就能润今生以受生,如十二因缘之爱取,即中阴身投胎时之一念爱想。这都是烦恼生死根本,也是由六根对六尘而引起六识,因而起惑造业,依业受报,轮转生死,没有停息。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阿难,你修菩提觉道,如果不详细观察,烦恼的根本来源,就不能知道虚妄之四大五蕴、六根六尘等从何处生出颠倒。颠倒的原因尚且不晓得,怎可以降伏烦恼而证得佛的果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阿难,你且看世上,想要解开绳结的人,如果看不见结的所在,怎样知道去解开呢?
 
 
 
欲修菩提道的人,即要解结的人,不见结的所在,即不知颠倒烦恼根本的所在,便不能用功修道,怎能断除颠倒烦恼呢?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谁也没有听到虚空可以被你破坏裂开,什么缘故呢?因为虚空是没有形相,根本没有结,不需要你去解。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就是你现在的眼、耳、鼻、舌、身和意,这个*媒,勾引贼人,打劫你自己的家宝。
 
 
 
我们每个人都以为眼耳鼻舌身意是自己的好帮手,其实这六种都是坏东西,招贼入室,劫去我人自性的法宝而自己还不知道,真是家贼难防!现在就拿眼和耳来说:“眼不见,口不馋;耳不听,心不烦。”一看见人家吃好东西,口里就想尝尝,生出贪食的念头。耳朵听见顺耳的好声音,便生欢喜;听到逆耳不好听的话,便生嗔怒。不要以为眼睛是好东西,帮忙你看见,就是因为它的帮忙,才生出种种烦恼,好像看见美色而贪美色,贪到手也烦恼,贪不到手也烦恼,其他耳鼻舌身意,也是一样,会使你生起种种烦恼。生烦恼,就失去自性法宝。所以说:“千日砍柴一朝焚。”砍了千日的柴,一朝便把它烧尽。修养了千天的坐禅功夫,得到轻安境界,忽然生了烦恼,就把你的功夫烧去。又云“星星之火,烧尽功德之林”,所以要“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有这样定力,就不会被人劫去家宝;要不然,终日随六根六尘向外跑,不能回光返照,这就叫做漏,即漏落在三恶道而无了期,岂不可怕!所以要断烦恼,必先寻求根源。佛以六识为家贼,就是因为六根和它串通,由六根对六尘而引发六识,因此便起惑造业。所以根就是媒介,有如介绍人一样。
 
 
 
什么是你的家宝?家宝即如来藏常住真心,妙觉明性,而不是世间的有为有相的金银财宝。还有你的自性是具足佛宝、法宝和僧宝,也是真正财宝。还有勤修戒定慧,完成三无漏,也是你的真正法宝。有人说,这种财宝,看不见不足相信。这也难怪,因无形无相,所以看不见,但还可感觉到的。有慧根的人便会知道;无慧根的人,就不知道。
 
 
 
今天来见我这个人,自称是活佛,和佛一样。我说要打他杀他,把他气坏跑了。其实这种人真是无惭无愧,自欺欺人,凭什么资格将自己比作佛!既然是佛,怎还会怕痛怕死,根本是发狂!你们以后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不可以存有这种狂慧,以为自己了不起,和佛无二无别。我就是佛,就是祖师——这一定要下无间地狱的。这根本是发狂发颠,天魔外道之知见,绝对不能修成佛道的。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因为六根勾结六识,狼狈为*。狼是后脚短,狈是后脚长,故要互相帮忙,才能走得快。从无始直到现在,众生相续、世界相续,大家便缠缚在一起,不能分离,都因为一念无明,就把圆融无碍的自性,局限在四大六根里面,妄认作自体,执为真我。对于五大六尘的物质世界,执著心外实法,妄生取著,因此就不能超越三界,了生脱死。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阿难,什么叫做众生世界呢?“世”就是时间的变迁流动,“界”就是空间的方向位置。世界有二种:(一)为有情世界,即有知觉的根身;(二)为器世界,即无知觉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等。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你应当知道,东南西北,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和下方,都是空间的方位。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时间的世相。从方位来说,就有十方;从迁流来说,就有三世。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一切众生的身体,是由四大六精,互相组织,虚妄而成的。四大本来是属于无知色法,但因为有了见闻等精,便由无知而转变成有知,所以就在根身里迁流贸易,大做生意。世界则互相牵涉,我不能离开你,你不能离开我,都有连带关系,不能脱离。所以说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大家妄织在一起,不能解脱。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这个界的方位虽然设立有十方,但都各确定的范围,是很明显的。但世间人,只注意东南西北四方,因为上下没有固定的位置,中间也无固定的地方。现在只取东南西北,四个数位,便可明了应用。用四方的数,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互相涉入,互相配合,三四一十二,四三也是一十二。宛转相乘,就得到十二的数目。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从一叠迁流演变至三叠。第一叠以世涉方,三世四方,三四演变为十二。第二叠以方涉世,每方各有十世,十个十二就成一百二十。第三叠以世涉方,每世各有十方,十个一百二十就成一千二百的数目。总计从始至终,众生之六种根性,既然都是周遍身心,而身心已和世界互相牵涉,那么六种的根性,亦就具有一千二百功能。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你又应当在这些作用中间,决定它们的优劣本能,例如眼睛看见的本能,只可以看见前面,不能看到后面。前方完全明白,但后方则完全看不见(这是指肉眼,得天眼通则前后左右都可看见)。又再旁观左右,也只能看到三分之二,故统论它所作的功德,并不完全。只能算得三分功能,一分却没有功德。所以知道眼睛只有八百功德,这是劣根。
 
 
 
现在讲六根的功能,为下文选择圆通的前奏。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耳根听声的本能,没有障碍,可以周遍一切处所,十方所发的声音,完全没有遗漏。声音一动,无论远近,都可以听见,而寂静的时候,闻性更无边际。所以就知道耳的功能最圆满,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是优根。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鼻根嗅闻的本能,可以使出入的气息流通,但中间交接的时候,就会稍为停住,功用不太圆满,所以测验鼻根,三分缺一,只是八百功德,是劣根。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舌根虽具有二种功能,但佛舍尝味而取言说。舌根能宣扬所有世间或出世间,一切知识和理论。虽然言语方面,有区域的分别,好像达摩祖师初到中国的时候,语言不通,没有人跟他学佛法,所以跑到洛阳,嵩山上,面壁而坐,这就是方言不同,亦因机缘未熟的缘故。但演说道理,则无究无尽,有时一言一偈,可以说出无边的妙理,所以当知舌的功能最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是胜根。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犹如身体感觉的本能,知道是违情之触,即自己不喜欢,不愿意的。或是顺情之触,即自己喜欢而乐意的。但要和外物相接触合,才能感觉到。一离开外物,便不知道。所以离只可算作一分功德,合则有双分功德。现在测验身根功能,三分缺一,只得八百功德,是劣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最后说到意根,意是意念分别,是第六意识。它的功能虽是默不出声,但心里完全明白,并且能容纳包含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各种事物。它的思惟能力,则无论圣人或凡夫,清净法或染污法,都可以包容,都可以尽它的涯量边际来容纳,所以意根的功能很圆满,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阿难,你现在不愿顺生死流转,而想求逆流功夫,就应该返本穷源,寻求生死流之根源,才能得到不生灭的果位。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欲求不生灭果,当依不生灭因。六根之性是不生灭,但有优劣之分,所以你应当先选拣检验,这六受用根,哪一种是离知?哪一种是合知?鼻、舌和身三根是要合才能知道。眼、耳和意三根则离开亦能知道。合知比较难修,离知比较易入。再考验谁是浅显易明?谁是深隐难测?意根是深隐难测,眼耳比较浅显易入。再看哪一种是圆通?哪一种是不圆通?眼具八百功能,故不圆通。耳具千二百功德,当然最圆通。如来已暗示耳根最圆通,但不说出,要阿难自己体验选择,作为入门之道。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如果你能在这六根中,明白哪一根是最圆通,依它修持,把无始以来交织妄业之流,扭转过来,做逆流的工夫。顺著不生灭的圆通根来修,犹如顺水扬帆,和那些不圆通之根,比较起来,迟速几有一日和一劫之不同。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我已经完全明显开示给你知道,这六湛圆明的根性,本来所具足的功能数量,由你自己仔细去选择,哪一种和你最相应,最适合的,我就会和你再详细解说,令你对这根,能次第解结,渐次深入,得到进步。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十方如来,在这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一一依次修行,头头是道,都能得到无上菩提,并无优劣之分。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但是阿难,你的根性下劣,不是优秀分子,故不能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得到圆融自在之智慧。故我要为你说明,诸根之优劣深浅,使你选择后,能做逆流工夫,一门深入。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只要你能够一根深入,入到极点,妄尽真存,达到一真无妄之境界。这就是一根得以还源,其他六根,亦同时得到清净。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阿难听佛说后,还未真正明白,故再问佛怎样才叫深入一门?入哪一门呢?就能六根同时得到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佛告阿难,你现在已得初果须陀洹,即入流,入圣人之法性流,逆凡夫之六尘流。金刚经说得很清楚,初果须陀洹,名为入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亦已灭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众生世界,见道位中我执分别之惑,即已断了见惑八十八使。但思惑八十一品还未断,故还未能逆分段生死之流。所以还未知道六根里,多生多劫,无始以来所积下来的虚妄习气,即我执俱生之思惑。这种积习不容易除,是要经过亲修,才能断得。何况此中还有分别法执,俱生法执和尘沙无明,生住异灭,分别头数呢!生住异灭即四相无明:在一念不觉生三细,三细中之业相、见相、境界相,及六粗相中之智相、相续相为住相。以执取相,计名字相为异相。以起业相,业系苦相为灭相。在这四相无明中,分别起来还各有四相,所以头绪纷繁,数量是无穷无尽的。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你现在暂且观察,你的六受用根是一呢?还是六呢?阿难如果说是属于一体,既然是一体,为何耳不能看见?眼不能听闻?头不会走路?足不会说话?如果说一体,则应该能互用才对啊!
 
 
 
昨天来的那位自命名为“祖师”的美国人,大言不惭。我说他是口头禅,他答是脚头禅,简直不知说什么?他还以为答得很巧妙!真是可怜!
 
 
 
究竟耳是否能见东西?会的。眼是否能听东西?会的。这叫做六根互用。阿难只证初果还未达到这境界。(有人说:经典都没有这样说,简直不知法师说什么?)经典上没有的东西多著呢!经典上黑的是字,白的是纸,所说的道理如果跟这跑,那就跟死东西跑,而不是跟活东西跑!要想了生死,一定要用不生灭心来修道。经典是有生灭,将来最先灭便是楞严经,所以我最喜欢讲楞严经,让多些人明白楞严经,此经便不容易消灭。
 
 
 
到四果阿罗汉,才能六根互用。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要修到归回一精明,便能互用无碍。你们要想六根互用,便要下苦功,多用功参禅,不怕腰痛腿痛,不要自暴自弃,以为自己做不到,因为谁都可证果成佛的。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假若说六根决定是六个,彼此就应该不相联系。那么我现在在大会中给你宣扬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你的六根,不晓得是用哪一根来接受?阿难不假思索,冒冒失失地就答:“我用耳根来听啊!”佛说:“你的耳朵听到佛法,就应该是它自己听到,不关你和身和口。但现在为什么用口来问道理,身体又生起恭敬来承受法言呢?能这样合作,显然是六根都互相关联的。”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所以应该知道,不是一个而是六个,也不是六个而是一个,绝对不能说:六根本来是一个,或本来是六个啊!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阿难!你应该知道,这六根不是一,亦不是六。因为从无始以来,依真起妄,起惑造业,颠颠倒倒,再依业受报,故沦落于苦海中,不断地生死交替。既然有生,故在圆融妙湛自性中,幻出六根来。于本来非一非六的一精明体,生出一和六的虚妄分别。你虽已证初果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脱离,不被外尘所转,但根结之体,还未解开,所以还未达到亡一之境界。
 
 
 
见色而被色所转,闻香则被香所转,这都是不够工夫。记得我在东北时,和一班徒弟持诵大悲咒,念至两百遍时,忽然闻到一股从未闻过的异香。有一小徒弟说:“真香!”这就跟香味走。又有一次跟一老修行往应斋,施主做的斋菜,色香具备。老修行赞不绝口说:“真好吃!”又问我觉得怎样,我说不知道。老修行说:“你真像木头,什么都不知道!”后来我在想,这样高的老修行,还执著在饮食上,那六销怎么销呢?六销虽销,但分别法执仍在,故曰犹未亡一。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譬如太虚空,本来是圆湛之性,无形无相,可是一经加入各式各样方圆的器具,就说这是圆形虚空,那是方形虚空,随器而变其形。因器具不同,虚空亦有异名。一旦把器具除掉,只是一个虚空,又说虚空是一了。根本上一个也没有的。
 
 
 
虚空就如如来藏性,安上种种器皿就如眼耳鼻舌身意。无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所以说它一也不可以,说它六也不可以。根本一个也没有,才是太虚空,才是如来藏性。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彼太虚空,怎可以给你说是同是异?虚空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它是无同无异。你更不能叫它是一非一,说它是同是异。如果再叫它是一非一,岂不是妄上加妄?你之了了能知的六受用根,亦是和虚空一样的。
 
 
 
所以说:“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众生因为依真起妄,遂受生死轮回。修道就要去妄存真,回复自性寂净。今日擦,明日擦,好像神秀之偈颂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初修道是要这样的。六祖是已证果,所以其偈颂不同。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这便是一门深入,一入无妄,一时清净的意思。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现在解释六受用根怎样来的。由于明和暗二种色尘,互相拱烘影显,在元妙圆融真性里,生起无明。明暗参杂,遂将妙明真空,变成晦昧顽空,由真妄和合,就胶著湛然之体,发为见精。见精对映色尘上,连结在一起,就成胜义根。这根元本叫做清净四大。为何叫清净?因这地、水、火、风四大之形相,十分微细,非肉眼所能看见,只有佛眼法眼才能看见;所以叫做清净四大。亦即眼体——眼睛,形状有如葡萄一样,依清净四大胜义根,而变成浮尘根,即肉眼之体。浮尘根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我人修道修得好,就是胜义根。不修道,就叫浮尘根。见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眼,向外攀缘一切色尘境界。根随尘转,宾士于色尘上,流如急流,逸若纵火烧山,奔犹野马宾士,各处乱跑,终日执著在色相上。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动和静二种声尘互相攻击,在妙圆真心里面,就发生听觉作用,叫做闻精,闻精对映声尘,收摄声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肉耳。形状如新卷的荷叶,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闻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耳,向外攀缘一切声尘境界,逐尘转,终日流逸奔逐于声尘上。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于通达和壅塞二种香尘,互相显发,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嗅觉作用,叫做嗅精,嗅精对映香尘,吸取香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鼻子。形状有如双爪下垂,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嗅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鼻,向外攀缘一切香尘境界,循尘所转,终日流逸奔逐香尘。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恬谈无味而变成有味,这二种味尘互相参杂,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尝觉作用,叫做尝精。尝精对映味尘,绞取味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舌头。形状犹如新半月,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尝精就寄托在浮根尘之舌头,向外攀缘一切味尘境界,循尘所转,终日流逸奔逐在味尘上。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于隔离和接合二种触尘,互相摩擦,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触觉作用,叫做觉精。觉精对映触尘,抟取触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肉身之体,形状好像腰鼓颡(腰鼓俗名杖鼓,状如人身,颡即鼓腔),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觉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之肉身,随尘所转,终是流逸奔逐于触尘上。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最后讲意根,即第六意识,是有生有灭;前念灭,后念生,好像波浪一样,后浪推前浪,连续不停,生灭不息。
 
 
 
由于生起息灭二种法尘,互相连续。在妙圆真心中,发生知觉作用,叫做知精。知精对映法尘,揽取法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叫做意思,亦即肉团心,形状有如莲花。亦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之意思上。因为肉团心即意思心不可见,故形容意根好像在幽暗室的视觉一样。内照法尘而能知道和思量一切,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意思上,随法所转,终日流逸奔逐于法尘上。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阿难,如上面所说六根之性,本来都是妙圆真心,如来藏性。但因有了觉上加觉,本来觉体已觉,不必加觉。但因为要加觉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失去真实之性,把本有之见精、嗅精等,都失去其本来的功能,因和妄明妄觉结连在一起,成为第八识见分,其体虽真,但用上终是妄了。因为真性胶著妄尘,就发出见分之光。元是一精明,因为揽尘结根,就变成六和合,六种作用了。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你现在能离开明暗二尘,见体就不存在。为何有见?就因为有明暗之相帮忙你,才有见体。离开动静二尘,就没有闻体。离开通塞二尘,就没有嗅性。离开有味无味,就没有尝性。离开离合二尘,就没有触性。离开生灭二尘,就没有了知之性。我人因为揽六尘而结成六根,因此聚见于眼,聚闻于耳,耳嗅于鼻,聚尝于舌,聚觉于身,聚知于意。这皆是妄体。如果能到常光独照,迥脱根尘,那么妄体都没有了,了知元性,怎还有安寄之地呢?真妄二体,需分别清楚:揽尘结根,聚见于眼,为妄体。元明照用,常光独耀,为真体。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这段文及下段文都很重要,我人为何仍未开悟?就因为顺生死流而转,不能逆生死流,亦就是跟著妄尘去跑。现在只要你能不随六根六尘去转,不循著明、暗、动、静、合、离、通、塞、生、灭、有味、无味这十二种有为相,不会被有为法所转。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任由你选拔一根,不让它和妄尘交黏,而使它潜伏于内,伏归本元一真之心;就能发挥本有的明耀。明耀之性,一经发出,则通天彻地,耀古辉今;既不为外尘所滞碍,亦不被内根所局限,而是寂然真心,本妙明性。那其余五根,不再去胶合妄尘,再发妄相。自然会随著这一根的解脱,而同时都得解脱了。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这段文是六根互用的基本条件,不随十二种外尘所引起之妄知妄见,则能“见如不见,闻如不闻”。本有之真知真觉,不必*浮尘胜义二根,但只寄托在二根之中,而能发出灵明之功能。这个时候根尘双脱,灵光独耀,便能六根互相调换使用。如眼根不单能见,还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随便任何一根,都具足其余五根的作用,这便是诸黏圆满,六根清净,自在无碍之妙用。
 
 
 
今天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是僧人结夏安居三个月,圆满的日子。亦是僧自恣日,僧人彼此互相说过。也是摩诃目犍连尊者得到天眼通的日子。他第一眼便看见母亲在地狱受苦。因他母亲在生时,不但不信三宝,还毁旁三宝,又喜欢食肉,食鱼虾,食鱼卵等,一天不知啖食多少生命,所以死后便堕地狱。目连见母在地狱,饥渴交迫,十分痛苦,便持钵饭献母。母接钵后,即以袖遮体,走到无人见处啖食。哪知饭一进口,都变成火炭,不能入口!目连见状,亦无办法,只得走回佛陀处求救。佛说:“你母造业太重,非你一人之力所能救度,必须请十方僧人一同以清净功德回向,你母才能离苦得乐。”故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日,到处都有盂兰法会,超度先人亡灵。盂兰盆是“救倒悬”之意。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这里举出会中,得到六根互用的圣者作证明。阿难,你岂不知道?在这楞严法会中,就有六根互相用的人。好像阿那律陀尊者,虽然眼瞎,但是他得到半头天眼,能看见三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中果一样清楚,这是无目能见。
 
 
 
阿那律陀(译作无贫),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报,他是佛之堂弟,白饭王之子,从佛出家后懒惰贪眠,被佛呵责:“咄咄何为睡,螺蛳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他被佛一骂,便生大惭愧,发奋七日七夜不睡,终至双目失明。佛又可怜他,就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通,能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上物一样。
 
 
 
跋陀难龙:是龙神(译作善欢喜龙),保护摩羯陀国,风调雨顺,人民欢喜,故名欢喜神。此龙神虽有耳,但不能听。只用角去听一切声音,这是听不用耳。
 
 
 
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译作天堂来,即恒河),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神女是主河神,无鼻而能闻到鱼香。
 
 
 
骄梵钵提:译作牛饲,即牛吃草声音,出入息好像牛饲一样。为何他会这样?因他在因地修行时,为一小沙弥,做一位老和尚的侍者。老和尚已证罗汉果,但牙齿已掉尽,故吃东西很慢。小沙弥笑他食东西像牛一样,因此生生世世,都得牛饲之果报。故佛嘱他在天上住,不要在人间,恐怕众生见后又生诽谤而堕落。在佛教里不能随便讲话的,讲错一句话,就错落因果。
 
 
 
又好像以前有人问老修行:“大修行人落因果否?”老修行答:“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答错这句话,便五百世堕落为狐狸。等到百丈禅师讲经时,每天都有一长胡子老人来听经。有一天当禅师讲完经回寮房时,老人跟他到寮房,叩头跪下问:“大修人落不落因果?”禅师答:“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老人听后,恍然开悟,便把前后经过告诉禅师,并说:“得禅师指点,现在已明白,故明天但可往生,请禅师代为埋葬。”明天禅师带徒弟往后山,果然见一老狐狸尸,禅师便以僧礼葬之。由这一点看来,是不可以乱答乱讲的。以后你们千万不可乱答人们所问,切切不可不知以为知,乱答是很危险的。
 
 
 
骄梵钵提的舌头,虽然不正常,但亦能知味。
 
 
 
舜若多神:即虚空神。空神没有身体,它的体质好像风一样,本来没有感觉。由佛放光相助,使它无身亦能有触觉。
 
 
 
还有其他的声闻,入了九次第定,灭掉前五识及第六意识,受想二个心所,证得寂然境界之灭谛,好像大迦叶,早就灭了意根,连第七识亦已灭尽。他现在还在中国云南鸡足山打坐入定,等弥勒菩萨出世,将衣钵交给他。他已灭尽心念,没有分别生灭心,只从根本智慧,而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必因心念而知道。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你之六根如果能够拔除解脱,则在你自性里面就发出莹然如玉的智光。那么一切浮尘以及器世界,种种变化相,都好像滚汤浇冰一样,消溶净尽。你的心光就变成无上真知真觉,即是妄除真现,就能得无上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阿难,我再举一例证明,不*根而知道的道理,好像世间人,从来都是聚见于眼,如果叫他即刻把眼睛闭上,那么眼前所见的只是黑暗。若再有一人站在他面前,他当然亦不能分别这个人的六根,头和足在何处。不过如果叫他用手,循著面前所站这个人的身体,摸索一匝,虽然看不见他的形貌,但是当手摸到头便知是头,摸到足,便知是足。因知觉性是常在的,不必*光明,不必依根尘,亦同样能知道。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世人皆以能缘之见,必因有光明才能看见,没有光明就不能看见。然而从自性所发出之知觉,虽然眼前都是黑暗之相,亦不会因黑暗而分辨不出来。这是说明,凡夫的见性,尚且不必依*明缘,而能分别知觉,何况根尘皆已销尽,得证果之人,他的本觉胜净明心,哪有不成为圆融的妙用呢?
 
 
 
“了悟犹如夜得灯,无窗暗室户光明。”这便是开悟的境界。为何要修道?就因为没有把握,做不得主。身体健康时做得主,但病时做不得主。睡时做得主,但死时又做不得主。所以修道就为著要时时刻刻都能做得主。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阿难又生怀疑,再对佛说:“如过去佛所说的道理,在因地发心之时,与得果时之觉心,务须相同。若在因地时,用生灭的心来做所修因,而求不生灭之佛果,是不可以的。因发心和得果之名目,要相应不相违背才对。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世尊,就如果位中七种佛之果德: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七种,菩提是觉道。涅槃是不生不灭。真如是无妄,一直一切真。佛性是每人本具之自性。庵摩罗识即白净识,迷时名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悟时名庵摩罗识,亦叫含藏识。空如来藏即本妙真心,大圆镜智,转八识而成大圆镜智。这七种名称,虽然不同,但本性是清净无染,万德具足,坚固凝结,犹如金刚王,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是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假如这个见精听精,离开明、暗、动、静、通、塞等尘相,就没有能觉之体可得,犹如第六意识的忆念心,如果离开法尘,就一无所有,没有本体可得。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怎可以用此毕竟断灭的根性,来做所修之因,而欲获得如来七种常住不灭之果德呢?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世尊,假如离开明暗,就没有看见了。如果没有前尘,第六意识的忆念心亦就消灭了,我曾经向前追究,向后推求,想来想去,好像本来就没有我的心体,也没有我心体的所在处。生灭心不可用,真心又找不到,那么要用哪个心来作因地心,来求无上的神通呢?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世尊以前曾经说过湛精圆常的道理,如果说话不诚实,就会成为儿戏之说。为何佛所说的话,前后不相同?以前说不要用生灭心修道,现在又说用这个心来修,我越听越不明白,希望世尊垂大慈悲心,来开发我的蒙昧和法执。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佛听阿难这样说,使佛亦啼笑皆非,故叫一声阿难,你虽然是博学多闻,还未得到漏尽通,故你心中只知颠倒的来因,但是一旦真颠倒现前时,你又不能认识。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如果我说真实话,恐怕你的诚心还不会明白,不会信从,我现在只得用尘俗通俗的道理来作譬喻,才能解除你的怀疑。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罗侯罗,译作覆障,佛之子。在母腹六年才生。中国亦有老莱子,虽然年已七、八十岁,但活泼好像小孩一样,时常作种种游戏让父母欢喜。又有老子,在母腹八十一年才生,出世时头发都白了,故叫老子,姓李名耳。故罗侯罗在母腹六年不算久。)
 
 
 
佛即叫罗侯罗敲钟一下,当的一声,佛问:“你今闻吗?”阿难和大众都说:“我等有闻。”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钟声停止,佛又问:“你听到吗?”阿难和大众俱答:“听不到”。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罗侯罗是密行第一,没有人知道他修行,可是他随处都可以入定,他用功修行是没有人知道的。他很聪明又懂佛的意思,故不必等佛说:他再敲钟一声。佛又问:“你现在听到吗?”阿难和大众答言:“都听到。”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佛问阿难:“怎样叫做有闻?怎样叫做无闻?”阿难和大众,都对佛说:“钟敲起来,有声音,就是有闻。钟敲过了,声和响都散了,就叫做无闻。”
 
 
 
阿难和大众毛病就在“无闻”,以为无声就无闻,其实能知道无闻,就是闻了。如果真的是无闻,则什么都不知道了。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又叫罗侯罗再敲钟,问阿难言:“现在有听到声音吗?”阿难和大众都答:“有声。”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歇了一会,声音消散,佛又问:“现在有声吗?”阿难和大众,答说“无声。”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歇了一会,罗侯罗再来敲钟,佛又问:“有声么?”阿难和大众,都答:“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问阿难:“怎样叫做有声,怎样叫做无声?”阿难大众都对佛说:“钟若是敲响了,就叫做有声,敲过后声响都消散,就叫做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对阿难及大众说:“为什么你们今天说话,完全矫乱无章!自相矛盾呢?”阿难和大众同时问佛:“我们怎样会矫乱无章呢?”佛说:“我问你们闻不闻?你们都答有闻。又问你们有声么?你们就答有声。一句答有闻,一句答有声,闻与声,报答无定,这样怎还不是自语矫乱呢!你们对声和闻都分不清楚,以声当作闻,以闻当作声,岂不是颠倒矛盾,矫乱无章?”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阿难,声音消散了,你就说无闻。如果真实无闻,闻性既已消灭,就和枯木一样,冥顽无知。但钟声再敲,既然没有闻性,你又怎么还会知道呢?这证明闻性是不生灭的。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知有知无,有和无,当然属于声尘之有无。有闻和无闻,有声或无声,难道就是你的闻性之有与无吗?如果实在无闻,试问哪一个能知道你的闻性是无闻呢?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因此阿难,声在闻中,是有生有灭,但闻性是无生无灭,不是因为声生声灭,而使得你的闻性,也跟著变有变无。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你自己颠倒尚且不知道,还认为声就是闻,声和闻是最浅的,你还分不清楚,难怪我说真常不生灭法,你认为是断灭法!你也不应该说:离却动静之声尘,以及通塞之耳根,就没有闻性,不但声尘之有无,肉耳之聋不聋,都不关闻性之事;因闻性是圆融周遍,不生不灭的。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佛以敲钟,证明闻性是不生灭,有声无声闻性都是存在的,现在再举例证明闻性不生灭。
 
 
 
犹如熟睡的人,虽然睡得很熟,但闻性依然存在。其家里人,正在他熟睡的时候,或捣练即槌衣(古时洗衣方法),或舂米(即碓米)。熟睡的人,听闻舂米杵声,和捣衣砧声,以为是击鼓或敲钟声,还会意识到。
 
 
 
为何钟声鼓声,变作木石的声音?梦时睡时能闻声,便是闻性功能,错认作他物,是分别心念,独头意识作怪,能支配你的梦。好像日想夜梦,便是独头意识所支配。
 
 
 
修道时亦有出玄入牝之境界。睡时神识可以从顶上化做一个人出去,还可以到各处游玩。从前有一老道士,苦修很多年,以为自己了不起,很有功夫。每次睡时就可以出去周游。可惜嗔恨心重,贡高心亦强,所以还未证道。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和尚,大家论道交谈,老道说:“在道教中可以修成仙,长生不老,永远存在。佛教有何本领?释迦佛还要死,而我们老子是肉身上天的。道家还可以修成出窍入窍呢!”老和尚说:“你怎样出窍?”答:“我一睡下便可以出去周游。”老和尚说:“你现在就表演给我看。”老道就睡下,果然不久,就从顶上出去,但不是人身,而是蛇身,爬到外面一个脏水边喝了一口水,再沿池边爬。和尚就放下一条草一片叶。蛇跑到草叶上,大吃一惊,就马上跑回来,还出了一身大汗。和尚问:“你刚才到哪里去?”老道答:“刚才我到天上去,在天河旁边喝了一口甘露水,忽然遇到一个金甲神,拿著一把金刀,把我吓得一跳,就跑回来。”和尚说:“但我和你所见的完全不同。我看见一条蛇从你顶上出来,你平时一定嗔恨心重,所以火性不化,就变成蛇。你到便池那边喝了一口脏水,你却以为是天河甘露。我放下一条草一片叶,你却以为是金甲神,拿著一把刀要杀你,所以就跑回来。”老道一想,原来我所修的完全是错的,就拜和尚为师,专修佛道。是故,修道是不可以有嗔恨心,有嗔恨心,怎样修都不会成功的。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只要有一念嗔心,发脾气心,八万障门就开,障碍重重,怎能成道?这个老道修了这么久,但因有嗔恨心,终变成蛇,自己还不知道。幸亏遇和尚指点,才不堕落畜道,变成蛇身。
 
 
 
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这个熟睡的人,忽然醒了,才知道原来是舂米之声音。他就告诉家人,他正在作梦的时候,竟把舂米的声音,误认为是击鼓的声音。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阿难,这个作梦的人,哪能记得什么是动、静、通、塞?只是他的身体虽然熟睡,但他的闻性,始终是不会昏沉的。
 
 
 
熟睡的人为何错认舂米之声为钟鼓之声?这是因为平时多闻钟鼓声,故在八识田里,有了钟鼓种子,所以就错觉变钟鼓声。我人有颠倒行为,亦如梦中错觉一样,不知不觉就把行为颠倒了。就如刚才所说的老道,喝了脏水,还认为是甘露水!当时不知道,以为是得其所哉!如果知道是粪水,一定会作呕的。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上文说梦时闻性不灭,现在就是纵然你的肉身消灭了,生命迁谢了,生命不一定断灭,只是迁到别个地方去,好像住房屋。这间屋坏了,迁到另一间;这个身躯坏了,迁到另一个身躯。但是闻性依然存在,不会随你消灭的。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只是一切众生,从无明妄动以来,根尘相对,就终日被色、声、香、味、触等尘所流转,逐念妄虑分别,认假作真,不能觉悟,都因为从来不明白根中之性是清净明妙真常不灭的。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不晓得随著净妙真常的根性,而去追逐生灭污染的识心,所以就生生世世,轮回于六道之中,不得解脱。
 
 
 
生灭法是有形有相,不生灭法是无形无相。但世人都执著在有形有相之生灭法,由是生生世世,都夹杂染污和生死结合在一起。今生姓李,来生姓张。今生做牛,来生做马,完全不认识,在轮回中转来转去,没有停息之日。
 
 
 
有一种人很愚痴,不近人情,他前生一定是畜生来投胎,故今生还不脱离畜生习气。但千万不可轻慢他,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果他肯发勇猛心修道,将来还比你先成佛呢?所以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堪作佛。”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啊!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若能舍弃生灭无常之分别识心,而守住真常不生不灭之根性,用真性真心来修道,久而久之,自性光明就会现前;六根、六尘、六识诸虚妄心就自然会应时消灭脱离。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粗根粗尘都已消除,存下最难除的所想之微细尘相,和能想之微细识情,亦都能远离净尽;那么垢除明现,尘消觉满,则你的法眼,即时清明,六结已解,五浊已除,六根清净,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个时候怎样不可以得到无上知觉呢?
 
 
 
这个情字是最染污、令人醉生梦死,得不到清净,所以大家对这几句经文,要特别注意,不要再执著在情上,执著在爱上,执在妄想分别心上,不能马马虎虎,每个人都要把这几句经文,铭刻在心里,这是很重要的。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浅释01
下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02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