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楞严专栏>>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02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02
2007年06月11日09:23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776 字体: 繁體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02
 
 
 
宣化上人讲述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富楼那!你等以为色和空,在如来藏里面,互相不容,互相争斗!不会的,因如来藏的本体,虽然不变,但它会起随缘之用,与妄心相应,就生起粗境。因此色和空之相是周遍十方法界。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因此在如来藏性中,就生起不变随缘之用。风是动相,空是澄相,日是明相,云是暗相。众生在迷昧不觉中,就生起三细六粗。“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跟著就是背觉合尘,违背真觉而和尘劳合在一起。所以在如来藏性里,就发生劳相,而生出世间,山河大地,一切有为相。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我”,佛自称,以妙觉明心,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合如来藏性,回光返照,脱离尘劳。这样才明白万像皆空,而如来藏性亦就随净缘而融化一切妄相,恢复本来妙净本觉面目,湛明真心,圆融遍照十方法界。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是故在如来藏性里面,“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就是一心,无量就是万法。一心能生万法,万法唯是一心。一多无碍,一亦可叫如来藏,如来藏可包一切法;一切法仍归纳如来藏里。心包万法,万法唯心。真心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真心。这是理事无碍之意。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如一尺镜可以显出千里的境界,这是小中能现大相。千里境界显现在一尺镜中,是大中现小。大小无碍,彼此不相妨碍。这是属事事无碍法界,妙觉明心,性净明体,变化是无穷无尽,非凡夫所能了解的。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上面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是怎样说呢?“不动道场”就是如来藏,也就是佛的法身,坐在不动道场上,而能遍满十方世界。不但能遍满十方世界,还能包容十方无尽虚空。这是多不碍一之理,亦即理事无碍。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一毛是凡身,即正报的最小者。“宝王刹”是佛宝法王之刹土,即依报之最大者。在一毫毛的顶端上能现出诸佛之刹土,这是小中现大,小不碍大,是属事事无碍。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微尘是依报之最小者。“转法轮”——是现全身而说法。全身是正报之最大者,以全身坐在一粒微尘中来开法会,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在一粒微尘中的众生,亦不会比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少。这是大中现小,亦即大不碍小。究竟为什么能够这样呢?这便是佛法的表现,佛法的奥妙处,要证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才能明白它的道理。
 
 
 
什么叫做转大法轮?怎样转法轮?就是要时常说法,教化众生,能提倡佛法,弘扬佛法,令一切众生明白佛理,亦是转大法轮。有德高僧,不只在人间,还可能到天道、地狱甚至三界去转法轮。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至于在微尘里转大法轮,这境界是不可思议,无法可说出来的,说出来亦只是一点皮毛而已。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我人为何做众生?因被尘劳妄相所惑。若能灭除尘劳,亦即背尘合觉,就能发现真如妙心,妙净本觉,圆融湛明的佛性,亦即如来藏性,亦叫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亦即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总持的意思,亦可叫做总机关。这个总机关在什么地方?就是在我们每个人的佛性里。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这个本妙圆心,不同于识心,亦不是空。不是地、水、火、风,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亦不是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如心经上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不是了。上面才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这里则说全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佛法就在这个地方,没有是,也没有非是,这是空有为法。不是把四大 六根、六尘都非了,如果认为四大、六根、六尘等都是没有的,那就是断灭见。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佛说法是随说随扫。当佛临涅槃时,有弟子问佛:“世尊所说之法,将来怎样流通呢?”佛说:“我没有说法,如有人说我说出一个字法,就是谤佛。”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为什么自己说没有说法呢?是不是临涅槃时,说话糊涂呢?不是的。因佛说完法后都不留痕迹。故云:“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教人不要有法执,有法扫就不能法空。要法空人空,才能究竟开悟。如果说:人空法空,那么什么法都不用学了,不如睡觉吧!但还有睡执未破,要连睡都没有,才是空呢!金刚经上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筏是船,用来载人过河,过河后,便放弃不要。学佛法是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烦恼没有,法亦不用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只为断烦恼,烦恼怎样断呢?就是遇任何境界,都不会被它转变,不被境界所摇动,这便是定力,也是佛法,也就没有烦恼。
 
 
 
为何说佛法没有是,没有非呢?六祖不是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把一切法门都否决了。六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就没有是;不思恶,就没有非。没有是与非,便是本来佛性,就能得到本妙明心,亦就什么都有,有什么呢?有如来藏所具足之法宝,亦是什么都没有,没有什么呢?没有一切执著,没有一切烦恼。
 
 
 
烦恼如冰。菩提似水。如能把冰化成水。即断烦恼而成菩提。这不是困难的问题。只要你不执著。不为境转。不生烦恼。便是菩提了。
 
 
 
“非明无明”,即不是觉悟的明,亦不是依真起妄,所生出来的无明。明和无明,亦都没有。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把十二因缘都空了。这里说“空如来藏”,下面说“不空如来藏”,还有“空不空如来藏”。佛法就是这样深奥!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是如来成佛后为小乘声闻所说的。先说(一)“苦谛”:人间约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最平等,没有人能逃避的,还有“爱别离苦”,越喜欢的人,偏偏要别离。“怨层会苦”,最憎恨的人,偏偏要在一起。“求不得苦”,越想要的东西,越不能得到。还有“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所引起的种种烦恼痛苦。
 
 
 
苦字还分有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1)苦苦:是穷人苦,如有病而无钱买药,屋漏又兼连夜雨,父母死亡而无钱买棺埋葬,这都是属于苦中之苦。(我亦曾经历这些事,当我母亲死时,我身上没有分文,众兄弟亦无办法,幸亏我有一班佛友,因为平时我喜欢帮助他人,所以有事时蒙佛友们施棺赠款,安葬我母亲。我才能庐墓三年,以报母恩。后来我到香港,所住之房间,有六处漏水,可是我不管。一有钱便帮助他人,还捐款给一所寺院造佛像。)
 
 
 
(2)坏苦:是富贵人的苦。好像家破人亡,遇盗贼劫尽金银财宝。(3)行苦:既没有贫穷之苦,又无富贵之苦,但人人还免不了行阴之苦。即是迁流不息,从少而壮,从壮而老死,念念不停,这也是一种苦。
 
 
 
苦字又分三界之苦,即五趣众生有“苦苦”,苦中之苦。天趣众生,即三禅天以下,为“坏苦”,即在天虽是享乐,但福乐终有享尽之日,乐极悲生是为坏苦。四禅天以上为“行苦”。虽是苦乐双亡,但还要受行阴迁流之苦。以上是略释四谛之苦谛。
 
 
 
(二)“集谛”:是世间烦恼苦因。粗细烦恼,聚集在众生心中,而生出我执,分别计较,因此造 种种恶业,而招生死苦果。若无集谛烦恼苦因,当然没有生死苦果。
 
 
 
(三)“灭谛”:是出世间涅槃乐果,即二乘所证的方便有余土。所以佛说:要断尽集谛才能证灭谛。
 
 
 
(四)“道谛”:是出世间道品乐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依八正道。四谛中此谛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断烦恼苦因,灭生死苦果,而证涅槃乐。
 
 
 
“非智”非有我空之智。“非得”,非证得我空之理。这是空四谛声闻法,即是不但有为法当空,就连无为法亦当空。
 
 
 
讲到灭谛时,我想起释迦佛在未成佛时一段小故事:
 
 
 
释迦佛在山中修道。一日,听见罗刹鬼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只说这二句偈颂,便不再说。释迦佛便问他:“你刚才所说是佛法,不应该只此二句,是否可再说给我听”。罗刹鬼说:“我现在很饿,没有气力说下去,等我吃饱后再说。”释迦佛便问:“你要吃什么呢?”罗刹鬼说:“要食人肉。”那时候山中无别人,只有佛单独一人,所以佛说:“好吧!你说完法,我便将我的肉身给你充饥。”鬼王听说后便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完后,便要吃佛的肉身。佛说:“请等一等,让我将此偈颂刻在石上,使后人有机会读此偈颂而明白佛理。”鬼王同意他这样做。等到佛刻完偈颂后,便闭目静坐,让鬼王噬食。当鬼王张口要吃佛的时候,忽然升空不见了。原来他是天人,来试验佛,看他是否能为法忘躯。果然佛为了要听二句偈颂而舍身求法,为了佛法而宁愿舍弃身体,多么伟大!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
 
 
 
上面是空四谛法,现在连菩萨法六度波罗蜜亦空了。“非檀那”,“檀那”梵语,即布施,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以财物布施。(二)法施,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便是法施。(三)无畏施,遇人有恐惧怖畏,能施无畏力,令人脱离,便是无畏施。“尸罗”:译作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总摄持戒有三大要义。
 
 
 
(一)律仪戒:即断一切恶。(二)善法戒:即修一切善。(三)饶益有情戒:即度一切众生。
 
 
 
“毗黎耶”:译作精进。精进有二种:(一)心精进,时时刻刻要学佛法。(二)“身精进”,时时刻刻要修佛法,没有懈怠。
 
 
 
“羼提”:译作忍辱。辱是侮辱,如詈骂、殴打、残害,皆是侮辱。忍是忍受,忍受一切逆境。又有六种忍相:(一)力忍,遇一切辱境,忍不计较;(二)反忍,遇人加辱,不责人而责己,反想过去我曾辱他,故现在他辱我是应接受的;(三)忘忍,宽宏大量,忍辱而不介意;(四)观忍,遇人加辱,以智观察,既无人我两相,怎还有辱境?(五)喜忍,遇人加辱,心生欢喜,认为是我的善知识,能全成我之忍力;(六)慈忍,对于加辱的人,怜其愚痴,不和他计较,反发愿要救度之。这是忍辱波罗蜜,学佛法的人,就要学这些忍耐力。
 
 
 
可是现在有一般外道者,反错改其义。当他要欺侮人,残害人时,便说无人相。要食肉时,便说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反正随时都要死,不食其肉太可惜了。况且畜生繁殖力强,如不杀食,将来岂不充满世界?但要想想,人们不食猫,为何猫不充满世界?你不食它,不造很多杀业,便不会结那么多冤孽。
 
 
 
“禅那”:即静虑,但这个虑不是思虑的虑,而是正思惟。不要有妄想,只要存正念,慢慢便得定力,故亦叫禅定。
 
 
 
“般刺若”:即般若,译作智慧。般若有三种:(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
 
 
 
“波罗蜜多”:即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从众生修行而成佛果,叫做波罗蜜(多是助语词),此六度波罗蜜亦皆非了。在空如来藏里面,什么都非了。这个非字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非弃而已,因里面还有妙明呢!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如是即由六度波罗蜜,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由菩萨至佛果位,要经过很长的阶段及过程。
 
 
 
“怛闼阿竭”:译作如来,如来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
 
 
 
“阿罗诃”:即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供养。
 
 
 
“三耶三菩”:即正遍知。知心包万法,为正知。知万法唯心,为遍知。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以上三名称是诸佛十名称前之三名称。
 
 
 
“大涅槃”:即佛所证大寂灭海,亦即圆寂,不生不灭之意。
 
 
 
“常乐我净”:“常”即不变,“乐”是得到法喜充满的快乐,“我”是得到真正的自在,“净”是清净周遍,无诸染著。以上种种名称亦非了,则如来藏又非佛法了。
 
 
 
在如来藏里,说它有,什么都有;说它无,则什么都无。这就是一切唯心造,亦是如来藏之奥妙处。说有是不空如来藏,说没有是空如来藏;说也有也没有,是空不空如来藏。这个道理要研究久了,才能领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上面所说是空如来藏,种种俱非的道理,亦即“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任何法都空,叫做真空,真空便能生出妙有。“世出世故”:世即世间,即是说,所有世间法,称凡法界,和出世法,称圣法界,皆是如来藏。本来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空如来藏的本体是清净湛寂,不立一法。不空如来藏是具一切法之用,如摩尼宝珠,体非青黄赤白色,而能随缘现色,随缘应用。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这是不空如来藏。上文说空,这里说不空,是什么意思呢?因真空之后,才有不空,如果完全空了,什么都没有,就不是真空。要真空才能生出妙有。有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亦即是识心,亦即空,即地水火风,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意识界,包括五阴、六入、十八界,皆即如来藏性。以上是世间法。
 
 
 
法无空法,说空也可以,说不空也可以。如金刚经上说:“言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学佛法是不可有执著的,一执著就生出法执。有法执就和没有学佛法一样。不知佛法,而有我执;明白佛法,而有法执,这都是不对的。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这是缘觉法。即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流转门的过程。如果修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所以修行人,要没有无明,才能了生死。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这是声闻法,就是四圣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声闻乘必修的法门。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即波罗密多。
 
 
 
此是菩萨法,就是六波罗蜜之法门。菩萨必修的法门,也就是大乘法。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法门。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此是如来法,以上十法界,都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诸法,皆依如来藏性之体为体。如离此心实无一法可得,所以说:“尘尘混入,法法圆通,一真不动,应用无穷。”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以上所说,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乃至如来果位,完全具足于如来藏性里。世间与出世间诸法,亦皆是如来藏妙明心元。空如来藏叫做本妙,不空如来藏叫做元明。实则本妙本明,皆自己本身已具有,所以说“心元”。元就是本,这个妙明真心,就好像摩尼宝珠,说它有,则一本清净,纤尘不染;说它空,又是众相分明,遇缘显现。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就是我们本有的妙明真心。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离开有和离开空,又是有又是不有,这是中道第一义谛,亦是一乘寂灭境地,亦是真空妙有,空不空如来藏之道理。
 
 
 
“离即离非”:离不空藏,就是一切法,即是离有。离开空藏,不是一切法,即是离空。这两句是显一心之体,不滞空有。
 
 
 
“是即非即”:是即十界,照不空藏,就是照有。是又非十界,照空藏,就是照空。这两句是显一心之用,而能双照空和有二边。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世间三有众生(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及超出三界的声闻缘觉(即凡夫及小乘等)怎可以用他们所知的意识妄心,来推测佛之境界呢?佛所证的无上菩提,三智圆觉之极果,没有比他高,故不能用识心来测度的。
 
 
 
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第一为开导众生,皆有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众生本具,心中之不生不灭性。第二为示众生佛之知见,即这部经上,佛指示阿难,眼根不动不变,不失不还,乃至见见非见,就是佛之知见。第三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即佛示阿难如何会通万法净极,一心三藏,令起奢摩地,微密观照,圆悟本有真心。第四欲令众生入佛知见。在此即是令阿难依圆解,起圆修,得圆证,直趣无上菩提。由此可见这部楞严经之重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譬如琴,琴长三尺六寸,古琴五弦,今琴七弦。瑟有廿五弦,箜篌十四弦,琵琶四弦。这几种乐器,虽然能奏出美妙音乐,但如果没有巧妙的手指,和熟稔乐理的琴师,亦不能奏出妙音。乐器自己是不会发出妙音来的。
 
 
 
这是譬喻一切众生,虽皆具足如来藏性的妙用,但如无善知识指点,亦不能启发其妙用。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你与众生,亦和上面所说一样。其实这个宝觉真心,一切众生,皆是圆满具足的。“我一按指”,我是佛自称,一按指,海印就发光。海印是佛心三昧,如海水澄清,能映现万象。可是你一起念头,尘劳诸相,世间妄念便生出来。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为什么尘劳不断?为什么一起念便有妄想?就是因为没有时时刻刻勤修无上菩提道,而贪爱小乘法。得到一点境界,便自己认为满足。
 
 
 
这段经文很重要,你们都要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来这里做什么?是否真心要研究佛法?明白佛理?如果是的话,那就要勤求无上菩提,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梆唱影,要认真用功。能真心用功,就是有人在你身边谈话或走过,你都不见不闻。这样岂不是成为聋子盲人呢?不是的,要不见不闻才是妙,才能得到妙境。所以说:“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样才是勤求无上觉道,若不是这样,但要发勇猛精进,来求无上菩提。
 
 
 
修道最要紧是克服外境,不要被境所转。怎样才能克服呢?要有真正定力。所以我要你们,第一要学楞严咒,第一个考试便考楞严咒,要能背出来才算及格。第二要习楞严定,才能得真正定力,便不为境所转,而能转境。中国古语有云:“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不够深,便随时有火气意气,学问够深便不为意气所转。亦即有涵养,有定力。
 
 
 
有人说:“这里不够清净。”那要问你自己,如果你心里清净,则到处都是清净。如果心里不清净,则到处都不清净,因你不能克服环境。修道就要修到有定力,才不为境所转,才能转境。转闹市为山林,这才有真正定力。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是否有勤求佛道。不是老照著别人,专找人家不是说长说短。
 
 
 
人有定力,到什么地方都能平静无事。所以我说:我在三藩市一天,就不准有地震。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谈奇道怪,故弄虚玄。其实我们现在天天研究楞严经,天天修楞严定,有定力,地亦坚固,故不会坏的。况且现在到处都在暴动,而三藩市至今还平安无事,亦可说有小的感应。(注:一九八六年美国到处有反战争暴动。)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富楼那听佛开示后便说:我和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即如来藏性,本来是圆满,没有两样的。但我被过去无始以来的妄想所缠缚,故经过很长时间,仍在轮回里,转来转去。幸今已得四果阿罗汉,但我的习气妄想,还未去尽,真心还未显现,故不能够究竟觉悟。世尊,诸妄都已消灭,妄尽存真,已得到妙觉明心,圆融无碍,真常不变。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敢请问世尊,一切众生,因何无缘无故,生出种种妄想,把自己妙净圆明的真心遮蔽,而受沦溺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富楼那起初怀疑万法相续之因,经佛解说,不空如来藏,从真起妄,随染缘而生万法,后又怀疑五大圆融的道理。佛为其说空不空如来藏,好像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绝诸相之发挥。因虚空是为明暗所依,而不为其所变故。观相本来是虚妄,便不会互相淩夺。观性本来是真,故能圆融,而万用具妙。现在还有些少妄因未除,即还未知道妄本来就是无因的。佛为他释疑,故以世间诸事,举一事问富楼那。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你是否有听见这件事情呢?在室罗城中,有一个人名叫演达多(译作祠接。其父母在神祠祷告而生,故用这个名字)。有一天早晨,他用镜照自己的面,看见镜中人有头,眉目美丽可爱,反嗔恨自己没有头。因为他看不见自己的面目,便生出错觉,以为自己已变成魑魅妖怪,所以大吃一惊,便向街上狂走。你的意思如何呢?这个人因为什么事,无缘无故而狂走街上呢?富楼那说:“这个人心里发狂,并没有其他的缘故。”
 
 
 
富楼那问佛:众生因何因而有妄。这里佛答他所问,为何无缘无故而狂走。无缘无故是譬喻无因,狂走则譬喻无明,意谓无明是无因的。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佛说:这个宝觉真心,是具足妙、明、圆三种义理的,亦就是一心三藏,妙为寂静之体,故不立一法,属空如来藏。明为照耀之用,故能遍现诸法,属不空如来藏。圆为体用双彰,圆融无碍,属空不空如来藏。此三藏是本来心,故说:本圆、本明、本妙,亦即本来无妄,现在既然叫它作妄,自然不是真实。不是真实,便无所因。若有所因,有所凭据,自然有体,那就是真的,不能叫它做妄了。
 
 
 
自诸妄想辗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自从无始以来,积聚的一切妄想,辗转相依,此伏彼起,转来转去,再因迷上加迷,重重相续,以至经历劫数,还没有停止之日。虽有佛的大智慧来说明妄是无因的道理,但还不愿回来,不能回头是岸,还要和妄想做朋友。
 
 
 
这个“无始无明”和“无始妄想”,是怎样分别呢?“无始无明”是最初迷相,“无始妄想”是最初动相。真心如海水,无明如风,妄想如水中的动相。水本不动,但被风一吹,就生起动相。既依风才动,故风相和水相,是不相舍离。无明不觉亦不离本觉,所以风是依真生迷,即是无明。凡是执相是有,即是妄想。
 
 
 
所能我(度公自称)以前曾写过二句偈:“舍不了死,换不了生;舍不了假,成不了真。”怎样才能舍得死呢?不是要你真的去死,而是要你活的时候,将自己看做活死人。不要别人对你说一句不顺耳的话,便放不下,不要人家对你不好,就受不了。不要为自己的假躯壳做奴隶,要大死才能大活,什么事都要放下,不要执著。“舍不了假,成不了真。”我人就是放不下妄想,才不能得到自在。妄想太多,攀缘心太高,怎能成道?不要在死物上用功,要在活物上用功。什么是死物?就是这个假躯壳,终日奔波劳碌,无微不至的来侍候它,可惜它不能永久存在,终要灭亡的。活物就是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明白这个道理,便要从活物上用功,勤修无上菩提,以求去妄显真,恢复本来面目。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因为这个迷,这个不知道迷本无因之迷,便时常以为自己有妄。但如果知道这个迷是假的,是没有体性的,那么,妄想便无所依*,不能存在。既然无妄因,妄因尚且无生,又怎样去消灭它呢?得到菩提正觉的人,好像梦醒的人,说出他刚才在梦中经过的事。虽然他是心智精明,亦无办法借用什么因缘,来把梦中的境界,拿出来给人看啊!
 
 
 
得菩提者是指诸佛。佛虽能说法,指示众生破迷破妄,但不能将迷妄的境界,拿出来给你看,只可用譬喻,不可用物体来证明。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况且迷妄本来就是无根无体,好像室罗城中,演若达多那个人,岂是为了什么因缘?只是自己生出恐怖之心,以为没有头而向街外狂走。直到他的狂心息灭,才知道头依然存在,而不是从外边找回来的。纵然他的狂心依然未歇,可是他的头,根本是没有遗失的。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富楼那啊!虚妄无明的体性,就是这样的。既然没有根本可寻,怎可找出它的因来呢?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只要你不随妄想而起分别的妄心,则“世间相续”、“业果相续”和“众生相续”,这三种相续因缘便会断灭。为何有这三种相续呢?皆由分别妄心所生。如无分别妄心,则根本这三种相续的因,便不会生出来。
 
 
 
分别妄心即遍计执性,修道最紧要断除。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演若达多是谁呢?就是汝心中的狂心。这个狂心,如果抛掉,就能明白。明白即是菩提,亦是妄灭真露。妄心息灭,真心就显露出来。这个殊胜无比,清净无染的妙明真心,本来就是周遍法界,不是从外边得来,而是每个人本来具有的。它是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和佛是一样的。既然本来就具有,又何需要藉劬劳,劬劳是父母养育儿女之恩。即是说自性本来具有,不用父母培养和肯綮修证的。
 
 
 
肯是骨和肉和骨之间,綮是筋和肉之间。“肯綮”二字出于庄子养生篇,庖丁解牛。庖丁是杀牛专家,他一刀便能把牛的筋骨和肉分开。
 
 
 
肯綮修证,亦即劳筋苦骨,猛勇精进的意思。这段文字是顿教法门,即是说,真性本真,只要离开妄缘,便是如如佛,亦是无修而修,无断而断。没有分别心,即是无修而修。狂性自歇,即是无断而断。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即是无证而证,亦是无功用道。楞严经妙法,就在这个地方。所以阿难说:不历僧祇获法身,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勤修,而能得法身,证果。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中,系带如意珠,如意珠是所求如意,所愿遂心,有求必应的宝珠。但这人把它忘记了,因此贫穷而露宿他乡,四处浪迹,向人乞食。虽然流落困苦,但那宝珠始终没有遗失的。
 
 
 
这段文表示我人虽然贪求世界快乐,终日奔波劳碌,不得自在,但自性并没有丢失。
 
 
 
世上真正贫穷的人,就是不明白佛法,不知自性本具这如意珠。明白佛法而修行证果,发现自性宝珠,才是真正智慧,真正财宝。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忽然间有一个智慧的人(即佛)告诉他:衣里有宝珠,指示他本具佛性,顿使他妄息真露,重获自性法宝,遂能从心所愿,成为大富翁。此时这个人才明白那神妙不测的宝珠,不是从外边得来的,而是自己本来就拥有的。
 
 
 
你们听楞严经,修楞严大定,就是要发现自己衣里的如意珠。得到如意珠,就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什么叫最富有呢?
 
 
 
“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妄念心停止,狂性也消灭,贪心亦不生,就是真富贵。没有欲念,没有自私心,便是真正有福报的人。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这时阿难,于大众之中,向佛顶礼,站起来说:刚才世尊说,杀盗淫这三种业缘,如果能断除的话,则三生业果之因,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心中无明之狂性,自然歇息。一经歇息便成菩提,现出本有家珍。因本有家珍,确实不是从他人或外边得来的。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这种说法,显然而明白地属于因缘法,为何世尊,现在又忽然舍弃因缘呢?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我就是自从听了十二因缘法,专心修到开悟而证初果。世尊!这因缘的道理,实在能够使一切众生,反邪归正,所以不单独我等年轻,有学的声闻(初果至三果为有学,证到四果才是无学),就是现在会中的上座大采菽氏,鹙子和空生等长老,都是先从老梵志学外道,修自然,后来听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便放弃自然转修因缘法,终能发明心地而得开悟,证到无漏果位。无漏即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漏”亦就是烦恼的别名。贪嗔痴等烦恼,日夜从眼耳等六根门头漏落。“漏”亦有漏落的意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所以说有烦恼为有漏,离烦恼为无漏。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现在佛说菩提是自性正觉,不是从因缘所生,那么,王舍城里,拘舍梨等外道,所说宇宙一切都是自然的道理,应该成为至高的真理了。佛以前是用因缘来破他的自然学说,现在佛摈弃因缘,那么自然法,岂不又成为第一义理?希望世尊垂大悲心,开导我们的迷惑。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佛告阿难,现在就用城中演若达多这个人来作譬喻,他的狂性因缘如果能消灭的话,那么,不狂的本性,就自然会生出来。这是因缘和自然,经过精研穷究后所得到的结论。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阿难!演若达多的头,本来是自然在那里,没有失去,亦没有得回。既然是本来自然,就应该时常自然,无时而不自然。但因何因缘,生出恐怖心,以为自己的头遗失,而发狂乱走呢?这里是说,众生的真性,如果属于自然,则应该时时自然,为何缘故而发狂,生出无明来?有无明,那真性就不能算自然了。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如果头是自然的,就是因为照镜的缘故而发狂,何以不自然发狂,而要等到照镜的因缘,骇怕头遗失才发狂呢?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自己本有的头,原是没有失掉的,只因照镜而以为失掉,故妄生惊狂恐怖心。其实头非但无遗失,并且没有丝毫改变,怎可说是藉著照镜的因缘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如果说狂性本来是自然的,那么他本来就应该常有狂怖的心,既然常有,则当他没有发狂的时候,这个狂性又潜伏在哪里呢?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如果说不发狂是自然的,那么他的头本来是真的,不是妄的,应当不会发狂才对,为何他又会发狂而乱走呢?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如果明白头是一向都有的,也就知道自己不应该无缘无故而发狂乱走了。因此因缘和自然,都成为儿戏的理论,所以我说:三种相续能缘的分别心能够断绝的话,则菩提心自会产生。菩提心生,生灭的妄心就消灭。但菩提真心本来是没有生灭的,如果说有生灭,这亦是凡夫之执著,有生有灭,就成为对待法了。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必定要把生灭心彻底清净,才是无功用道。无功用道,即楞严大定。但假如说有一个自然心生,那当然有个生灭心灭,一生一灭,又成对待,亦属于有生灭作用了。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无生灭的叫做自然,譬如世间的事物,用各种因素混杂和合,构成一个整体,才叫做和合性。不属于和合性的,叫做本来自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这里的本然,是指自然,和合指因缘。本然也不是自然,和合也不是和合因缘。离开因缘和自然,就是能离和不能离,亦都要排除净尽。若这样说法,才不是戏论法。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
 
 
 
要证到菩提涅槃的果位,在你来说还是十分遥远,一定要经过很多劫,和辛苦勤劳的修行,才能证得的。你虽然能够记忆背诵十方如来所说的十二部经典,如恒河沙数不清的不可思议清净妙理,但这只是有益于你的戏论而已。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你虽然对于因缘和自然的道理,说得很清楚,明了透彻,因此一般人都称赞汝是第一位博学多闻的人。不过像你这样历劫多闻薰习,这都不是真修实践,所以不能免除摩登伽女所加的难。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你虽是多闻,但徒闻而无实修,终不得定力。如有定力,又何须待我的楞严神咒,来转变摩登伽女的心,使她的淫火息灭,证得三果阿那含呢?“阿那含”译作不来,就是不再来欲界受生死。现在她在法会中,成为精进林,林是譬喻迅速,即一悟就证三果,不必经一果和二果的阶段。既然她已证果,爱河干枯,也不再来缠你。
 
 
 
“爱河”:喻爱心像河流一样不会停断。又爱为生死本,因爱便有欲,因欲而有生,因生而有死,故爱欲像河水,有时亦可以溺死人的。
 
 
 
当阿难托体乞食的时候,摩登伽女一见他,即生爱心,便回家恳求母亲,将阿难召来。她的母亲即念先天梵咒,把阿难迷住。本来邪不敌正,如果阿难有定力,有正念持咒,也不会给邪咒所迷。可能阿难亦为伽女美色所动,心一动邪术才能乘虚而入。佛知阿难将毁戒体,故即说楞严咒,敕文殊菩萨持咒往救阿难。阿难闻咒,恍然觉悟,即跑回佛处,伽女亦随后追到。佛问她来做什么?伽女说:“我爱阿难”。佛问:“你爱阿难何处?”答:“爱阿难面目俊秀。”佛说:“你爱他的面目,那么便把它割给你。”若把面目割下,还有什么可爱?伽女一想便开悟,而证三果阿那含。所以人不怕有爱心,只要能觉悟,便可得救。不觉悟,老是在爱河的漩涡里溺转,那就苦恼无穷无尽了。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所以阿难啊!你虽然经历很多劫数,能够记忆和持诵佛的秘密妙严经典。什么叫秘密?口不能说出叫做秘,心不能猜测叫做密。又彼此互不相知,为你说法,我不知道;为我说法,你不知道,也是秘密。又一样法一样理,但众人听后,各有各的理解和悟性,也是秘密。妙是不可思议,严是最有价值和最尊严的法宝。你虽能记忆和诵持种种妙法,还不如用一天的功夫,来勤修无漏法。无漏法即是断除贪嗔痴,无明,妄想,分别执著及一切习气。这样才能远离世间爱和憎二种痛苦。
 
 
 
世间人都认为爱是最伟大,最幸福的事情,因此十分注重伦理之爱,男女之爱,殊不知道有了爱,便有了苦!爱憎是苦因,生死是苦果,爱到极处便成憎。好像你所最爱的人,忽然变了心,或者对你不好,你便会生起憎恨心,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说起夫妇的缘份,都是前生的因果。有的夫妇相敬如宾,互相尊重敬爱,这都是前世结下的好缘,故今世享受这好果。但亦逃不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有的结下恶缘,便成为冤家,天天吵吵闹闹,家无宁日,岂不是苦?所以修道的人,切切要离开世间憎爱二苦,要不憎不爱,才是中道了义。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即如摩登伽女,从前原为*女,由楞严咒的威神力,消灭她的爱欲妄念,遂能明白自性而得悟道证果。现在法会中,名字叫做性比丘尼。
 
 
 
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罗侯罗,译作覆障,是佛之子,不是爱欲所生,而是由佛指腹成孕。他在母胎六年不出世,因他前世曾堵塞老鼠穴六天,故有此报。覆即盖,有覆盖之业障。耶输陀罗,译作名称,即有名词的人,是佛的妻子。她都能明白过去的因缘,知道历世生死的原因,皆因一念贪爱,而成为永世的痛苦。既然已经明白,便能在一念间,转修无漏善业,现在已能够超越欲界生死的缠缚,或者已蒙佛的授记,得到将来成佛的名字,何以你们现在还在自己欺骗自己,留恋在见闻分别上,和执著在视听的六尘上呢?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阿难和在会大众,听了佛的开示和教诲,心中的疑惑,遂即消除,明白空不空如来藏的道理,实相的真理。其身和意都顿时感觉轻安,获得从来所未来曾有的快乐。
 
 
 
轻安境界是很难形容的,要自己领会,才能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坐禅时也有轻安境界,叫做最初前方便。觉得心意愉快,腿不痛,腰亦不痛,身体轻松,妄念皆空,有无限自在的感受。
 
 
 
在阿难和大众听佛所说妙法,受佛三昧加持,佛光加被,故大家都得到最殊胜和最快乐的感觉。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阿难的本事是多闻,又因情感深挚而善哭,这是他第五次悲哭。所以经文说:他重复悲泪。哭至悲痛流泪,顶礼佛足,长跪拿掌对佛说:“世尊!你是清净宝王,具有无比的慈悲心,能用善巧方便法,消除我等心中疑惑。又用种种因缘方便法,来提醒和奖励,引导一切沉落及冥顽的众生,使能脱离爱欲的苦海。”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世尊,我现在虽然承蒙佛开示,明白如来藏的妙觉明心,是周遍十方世界,含有如来十方国土,清净而宝贵庄严的妙觉王刹。
 
 
 
妙觉明心是指佛法身,妙觉王是指佛报身,如来是指佛化身,刹是指佛国王。即是说:我现在已明白佛的法身能够含蕴重现报化二身,和清净庄严国土,及十方所有世界,皆包含在如来藏性里面。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如来又斥责我,多学博闻是无益的,不如努力修习无漏功夫。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我现在犹如漂泊在旅途当中,没有一定的地方。忽然承蒙天王即佛,赐给我一间富丽堂皇的大屋,但可惜我还未得其门而入。
 
 
 
大屋喻如来藏,即是说:虽明白藏性广大圆满,可是不知怎样修法,才能入屋内享用,才能证入如来藏性里。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唯望世尊,不要舍弃无上大悲心,来指示我等在会中一切愚痴的大众,舍弃小乘有余涅槃,而能毕竟获得如来极果,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从本来最初发心,直趣菩提的道路。
 
 
 
佛教里有小乘和大乘,泰国、缅甸等地,皆遵奉小乘。佛最初说法是说小乘;一部分弟子们听后,便往别处修行弘法。及至佛最后说大乘,他们没有参加,便说:“佛没有说大乘,在乘法是后人捏造的。”现在阿难,亲自请佛说大乘,愿舍小乘,回小向大,向大乘法修证。可是一部分跟佛学小乘的,都以先入为主,不承认佛后来所说的大乘法。这也有他们的道理。好像以前在中国东北,皈依我的弟子,我很少和他们谈话。因他们都了解我,知道我的根底,东北是我的家乡,他们都知道我是白孝子,曾经庐墓三年,又肯济世利人,所以一见到我,或闻我名,都争来皈依。我也有怪癖,从不穿棉衣和袜子,冬夏二季,都穿同样衣服,二件布衣,冬天下雪,赤脚行走雪地上,也不觉冷。到任何地方去,只喜欢讲经和打坐,而不喜欢谈话。到了香港后,也只讲经说法,很少教人禅坐,也从未授人千手千眼大悲法。因这法是很重要的,不能随便传授。故从香港来的弟子,因从未有学过,现在听你们说,学千手千眼大悲法,所以他们说:“不会的,师父不懂大悲法,怎能传给你们?”这就和小乘不信有大乘法一样的道理,有人信小乘,说大乘是对的。有人信大乘,说大乘是对的。其实在佛教里,没有一个对,亦没有一个不对,只要你能专心修行,一定会成功的。不过小乘只是方便法,而大乘则讲实相法,理论总比较圆融无碍,不是一般小乘所容易明白的。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阿难请佛指示,怎样修行用功,才能直达如来藏性里面的路径,使只证初果而有学位的阿罗汉,知道怎样才能摄伏无明烦恼,和往昔的攀缘妄心,得到陀罗尼,即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然后才能深入了解佛的正知正见。阿难向佛说完后,便五体投地,和在会的大众,皆一心一意来等待佛的开示。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这时,佛怜悯在会得到小乘果,而对于菩提心,还未得到自在和还未开悟的人,及为了将来,佛灭度以后,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发菩提心修道的人,乃开示一条最上乘的微妙修行道路。
 
 
 
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时期,大家求智慧,喜欢参禅而获开悟。像法时期,大家就舍本求末,喜欢修福报,建庙造塔,不注意禅定。至末法时期,也不要禅定,也不修庙造塔,只喜欢争斗。现在是末法时期,到处都是争斗。世界每一角落,都是斗争激烈,尤其某些国家,更喜欢斗争,唯恐天下不乱。这都是末法众生的业报。佛将入涅槃时,已先知道,末法众生,根浅智劣,难调难伏,不易教化,所以在楞严法会上,先说明此妙修行路,令末法修道的人,易于入门,易于成功。你们现在能听楞精制经,能修楞严大定,这可说是处末法而能修正法。可能也是应该轮到正法,在西方开始兴盛的时候,因为一般西方人都喜欢禅学。但这是要真真正正,如法修行,一丝一毫,都不能随便怠慢,还要脚踏实地,不怕辛苦,勇猛精进,才能达到成功之路。我现在只是指点你们修行之路,将来成功与否,是要*你们自己的,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佛即开示阿难及在会诸大众,你们既然决定发菩提心,要知道佛法中的不可思议妙三摩提,即楞严大定,立志勤求,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但首先应该明白,发菩提心的基本初心,和二点决定性的义理。什么是二点基本初心,决定性的义理呢?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第一义者,如果你们决定舍弃声闻缘觉小乘法,不愿再沉滞于空寂,而欲修菩萨大乘,进入佛的正知正见,首先应该仔细观察,发心的动机,和证果时候,得到正觉的真心,是相同呢?还是不相同呢?(果地即菩萨境界。)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假若在因地最初发心的时候,用生灭心,即第六识攀缘心,作为修行的基础,而想证入不生不灭,常乐我净,佛的境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因为这个道理,你应该用智慧来观察,在这个器世间,一切可以造作的物件,都会变迁坏灭。你再详细观察,在这器世间上,凡是有为有相的物质,哪一种是不会变坏呢?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所有有形有相的事物,无论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会变迁烂坏。但从来不会听说虚空会烂坏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的,所以从始至终,都不会变坏而消灭。这里以虚空比喻根性,是常住不生不灭。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就以你身中四大来说:坚固如骨骼等属地,润湿如血液等属水,暖触如温度暖气属火,动摇如呼吸等属风,综合起来叫做四缠,互相团结构成一个人身。既有身相,便有六根,分开你的湛然圆融,妙觉真心。这个不生不灭真心,一旦和有生灭妄心和合,就变成阿赖耶识,所以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来在如来藏性里,只是一个精明真心,但分开则变成六根。在眼就是视,在耳就是听,在身就是觉,在意就是察,从开始到终了,从四大开始,而变成五叠,即五重浑浊,而成为五浊恶世。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什么是浊呢?譬如清水,本来是清洁,没有半点污染,但土和沙是留滞隔碍不通的。水和土的体性,本来也是一清一碍,不相同的。假使有一个世间愚人,拿一撮土投入清水中,土质就失去固定留碍作用,而净水也失去清洁的本相,二者变成汨然混浊的状态,所以叫它做浊。你的身中五重浊相,也是这样,就失去原来原来清净的真相。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现在先说劫浊,你看见虚空,遍满十方世界。但虚空和看见是漠不相关的。虚空自虚空,看见自看见。虚空虽有现象,而无本体。看见虽有作用,但无感觉。感觉只在人而不在见,如果虚空和看见,融合为一体,好像经纬一样,互相交织起来,就妄成为世间诸相。这是第一重叫做劫浊,劫浊于五阴之中属色阴。
 
 
 
劫为梵语,译作时分,即时候的分段。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你身现在不得解脱,都是因为抟取四大假和合,而为身相。既然有了身相,就有见闻觉知。本来真心,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风四大所壅隔,便分成六和合。本来是灵明圆融,而变成有留难和窒碍。四大本来是无知的物,现在给六根的性能所旋转,而变成有知觉了。由妄知和妄觉两相,互相交织,妄成浑浊,这就是第二重叫做见浊。见浊在五阴之中是受阴,是前五识的境界。
 
 
 
为什么上文说五浊恶世是指外边,现在的五浊又跑回自己身上?因为你内边有五浊,外边才有五浊。身上无五浊,外边的五浊,也就消灭,这都是妄想造成的。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03
下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01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