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华严专栏>>普贤行愿品讲记03
普贤行愿品讲记03
2007年06月01日09:52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788 字体: 繁體

普贤行愿品讲记03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七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说到礼敬诸佛。在历史上来说,我们中国这个民族有许许多多地方这个优点,这是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民族所没有的,譬如第一个文字,这个是中国人的特色。中国自商周以后,语跟文就走两条路,语文、文言,走两条路。言语,因为中国地方幅员大,在古代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原地区,所谓说八百诸侯,就是八百个小国家。大国百里,百里侯,方圆一百里,那就是一个大国了;小国二十里、三十里。所以在那个时候,像景美这个区就是大国了,是个大国不是个小国。
 
 
 
因此语言、文字,都不统一;所以你看古文,尤其看篆字,你们今天拿篆字字典一翻,一个字好多种的写法,为什么这么多种写法呢?那就是每个地区写法不一样,这个国家这种写法,那是那个写法;念的音也不相同,那么音不相同,到现在还如此,方言,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方言,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文字,都不相同。那么统一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之后,他最大的功德就是文字统一。语言虽然不统一,文字统一。那是李斯作小篆,所以那个时候小篆就等于是全国通用的文字,文字从这时候开始统一。
 
 
 
那么可是我们方针还是两条,就是一个是文言,一个是语言;语是随便你随著时代变化,文不变、文言自始至终不变。那么文言不变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太大了,几千年前人写的文章,就跟我们现在对面谈话一样,所以文化的遗产能够保存下来。在外国就不行了,在外国是几千年前拉丁文,古文的时候,那是几个考古学家,专家,他才懂,其他人都不懂。所以这一点中国为什么这个民族存在这个世界上几千年,而不被消灭,实在讲四大文明古国,其他都没有了,其他三个早就消灭掉了,只有中国还在,得力于文言文。所以这种工具,实实在在说最好就是传播思想,传播人生经验,最好的工具,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而且每一个造字的时候,不是随便造的,里面有很深的学问在里头,所以看到这个字,人就会觉悟,就会开智慧。
 
 
 
大概在几年前,台中;那个时候他在台北,焦国宝居士,在过去大专讲座,他发起的,他是发起人之一。我是从五十七年还是五十八年,佛光山第一次办夏令营,我参加了。回到台北之后,他们就带了十几二十个同学来找我,要在台北办讲座,那个时候我没有地方;以后他们找到松山寺,找到中国佛教会,在中国佛教会讲座最盛的时候,同学将近八百人。那么以后他到台中去了,去了没多久,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他认识一个女孩子,想结婚了,问我好不好?我就写了一个信告诉他,我写了一个名信片给他,我说你看看那个婚字,那个意思什么,我说你好好仔细看一看。他以后回我信,他说他不结婚了。一个女一个昏,见到女人头就昏了。他还算不错,他说我不昏。其实他错了,所以中国这个字真有学问,实在是有学问。那么你昏了,就迷了,就是我们佛法里讲三谛,俗谛;你不昏,就是真谛,觉了,不是中道。中道是昏而不昏,不昏而昏,这才是中道。所以他没有懂得,他还是落在两边,还不是中道。中道是结了婚之后不昏,要懂得这个意思,那个才是真正的中道,才真正懂得意思,所以他是走到两边去了,都偏到两边去了。
 
 
 
这个虽然能够体会,体会得不够透彻;没有三谛三观,他只有二谛,没有三谛,那么他一直到现在还是独身,还是跟到李老师在学佛。
 
 
 
那么成家,家也是一个很有趣味,很有学问的一个字。家上面是个房子,你写篆字就晓得了,上面是个房子,房子里面是个什么?想一想?小猪;成家,成那个东西。所以我们古圣先贤,你说这不是佛菩萨再来的,我都不相信。他造的字学问大了,所以外国字没有这种力量。它能够叫你开悟。你看一念,念是什么?念是今心,就是现前的心,不是过去心,不是未来心,就是当下一念,今心。你看我们讲思想,想,心里一有念头,就有相,心里面就有相出来了。
 
 
 
思就是什么?思就有分别了,有界线了,有执著了,有执著就有界线。所以思,心里面画了界线了,你仔细去研究研究,中国文字实在是了不起。所以我们好东西非常之多,尤其在政治制度上,中国过去虽然是帝王时代,专制的少,历代帝王专制的不多,他君权与相权分得很清楚。
 
 
 
就好像开公司一样,皇帝是董事长,宰相是总经理,真正办理国家事情是宰相的事情,就好比现在的君主立宪。但是中国皇帝比君主立宪的皇帝,权力要大得多,因为选宰相是他选的,不是老百姓选的。可是宰相确实有权统理国家,他要能够任命一个好宰相,那真是天下太平,所以在政治制度上也非常之好。尤其是治国的方针,就是政策,是以礼治天下,以孝治天下;今天西方国家是法治,他是以法律来治。中国是以礼,以孝,真是天理、国法、人情,三方面都顾到,非常之美。法是没有情面好讲的,所以中国有感情,有丰富的感情;礼也是法,但是里面有丰富的感情,有真实的慈悲在这个里面。所以古人治国,他是以道、德、仁、义、礼,以这个为原则。最高的是讲道,其次的是德,再其次的是仁,再其次的这是讲义,最低的一层是礼。那么由此可知,道德仁义礼都是真心起用。
 
 
 
儒家讲诚意、正心,诚意正心跟佛门里面讲的菩提心,没有两样。菩提心里头直心,就是儒家讲的诚意,这个是菩提心的本体,真心的本体。他起作用就是正心,儒家讲一个,起作用正大光明。而佛法把他分开来,佛法讲心起作用,一个是自受用,对自己的作用,一个是对别人的用处。怎么对自己?怎么对别人?对自己叫深心,深心就是清净心,自受用要清净,对待别人要慈悲。所以佛法这菩提心讲三个,直心、深心、大悲心。儒家讲两个,诚意、正心;他是把自受用的深心,他受用的慈悲心,合而为一,叫正心。
 
 
 
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交谈过,也没有商量过,真是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所以佛法一传到中国来,就被中国人很乐意地接受了,为什么呢?与我们中国文化根本的概念上完全相同,接受过来,的确可以能够相辅相成。儒家讲东西,讲原则、讲纲领,佛法有原则有纲领,而且有详细的说明。所以学了佛之后,再去看看儒家,看看道家,那真是很容易理解,一点困难都没有。古代,这也是外国没有的,一个政治家,一个国家的领袖,他有三个责任。所以地方上官史,县市长叫父母官,绝对不是国民公仆,而是父母官;意思就说爱护老百姓,要像父母爱护儿女一样,这个意义好,实实在在是好。
 
 
 
所以做之君,君是领导人,你要领导老百姓。做之师,你是老百姓的模范、师表,你是老百姓的老师。做之亲,你是老百姓的父母。所以他有这三种责任在身上,领导人、老师、父母。所以老百姓称为子民,爱民如子,是以这种心情来从政的。这样的思想、态度,走遍全世界找不到,没有,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那么有老师这个身分,当然他要教育,所以在从前地方官史的政绩,第一条就是选拔人才。如果你在这个地方上做了三年官,做了三年市长,市政办得非常之好,样样都好,如果没有替国家选拔一个人才出来,你的考绩就糟了,你赶快要辞职,要走路,国家不会再要你了。所以过去选举制度,不是民选,是由地方主管官选拔,选优秀的人才,由国家来培养。所以国家最高的赏赐给谁呢?给推荐贤人的这个人,进贤受上赏,国家最高的荣誉,最高的赏赐,颁给推荐贤人,推荐给政府的,推荐给国家的;我们从商周都有选举制度。
 
 
 
所以地方上举孝廉,这个就是选拔人才的原则,选孝子、选廉洁之人,不轻易取于的。因为他能够孝顺父母,他对国家就能尽忠;他能够廉洁,他做官能不要钱,他办事就能公正,不会受贿赂,所以选拔人才这两个条件是主要的条件,孝与廉。因此教育也就看什么时代,看对什么人,应当要施设什么样的教育。所以道德仁义礼,这个就是教育的标准,五种不同的标准,来教导国民,所以是量时施教。今天我们这一般的教育,是一种科技的教育,技术的教育,严格讲,那只是科技的知识而已;教育很难说,教育是教做人。
 
 
 
所以孔老夫子教育,你看看他教学的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才是办事,第四是文艺,就是艺术。而是以德行与言语为主,我们今天所疏忽了,前面两条完全疏忽掉了,只著重后面两条。前面两条是本,后面两条是末,今天教育真是舍本逐末;我们这个国家之衰,有因素,过去那么样强盛,也有因素。所以我们到美国,看看美国的情形,我们很多地方是非常之感叹,我们远远不如人家。但是想想我们,他们历史只有两百年,两百年前,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康熙、乾隆的时候,你去看看地图,康熙、乾隆,最盛的时候,我们的版图多大,现在我们大陆那个版图两倍呀!西北亚是我们的,日本北面库叶岛也是我们的,西面差不多到伊朗,南面缅甸西南那边全部都是中国的。
 
 
 
现在我们大陆上版图,剩一半都不到了,世界最大的强国;美国那个时候在开荒,垦荒时代,两百年之后,没想到我们中国变成这个样子,真正值得我们反省,为什么会衰到这种程度。科技,我们不是不如人,外国人承认中国人世界上最聪明的,所以美国今天太空科技里头,许多是中国人。所以是救亡图存,在诸位年轻这一代,一定要奋发,一定要深入我们自己优美传统的文化,真正能够救中国,真正能够救世界。马克斯主义,现在全世界几乎也都逐渐逐渐要把它扬弃了,在过去认为这是最好的,在中国大陆认真地实行了三十几年,等于实验,实验了三十几年,证明全盘失败,不适合人类。这一点我们中国对全世界实行马克斯主义,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向全世界人宣布,这个主义行不通,因为我们作了三十多年了,这行不通。
 
 
 
所以中国遭这么大的劫难,对世界也有很大贡献,使世界上人都觉悟了。苏联赤化世界的阴谋,也没法子得逞了。大陆这一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到中国大陆去参观一下,参观什么呢?参观、考察马克斯主义实行的成果,一看到那个成果,大家都不要了,都不愿意要这个东西;可是我们中国人牺牲太大了。好我们现在讲到正题,礼在中国,是以周礼为本,周礼是周官,这三礼之一,周礼等于周朝的宪法,是周公制作的。如果周朝晚年那些子孙,还能够遵守这一部宪法,周朝不只八百年;可惜到后来的时候,大家不遵照这个原则去做了,他才会亡国。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书,那是真正是圣人从真心里面,与道德仁义礼相应的作品,教化众生的,治理国家的。
 
 
 
仪礼为目,仪礼是国民生活规范,这个里面很复杂,仪礼三千,相当复杂,生活规范,如同我们佛门里面的戒律一样,里面有自律,就是个人生活规范,也有入众团体的生活规范,它讲这些的。贤人履之,能够依教奉行的,这是贤人,这是君子,决定守礼而不违背礼。能够体会大道的,这是圣人。能够依教奉行,把它做到,这是贤人君子。在佛法里也是如此,完全能够证得的,圆满证得的,是佛;而能够把它实践在日常生活当中的,那是菩萨。佛是圣人,菩萨是贤人。因此世出世法的教学,都从礼敬开端;如果没有礼敬,其余的都不必谈了,其余都不是真实的,与心性都不相干。能够有礼敬,无有一法不称性,称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礼敬太重要了,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
 
 
 
礼记一展开,第一句话,无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这是讲意义,我们存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恭敬。对人恭敬,我们见到人有礼貌,鞠躬行礼。我们对物怎么尊敬呢?我们对桌子,每一天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对它恭敬,我们对桌子恭敬,我们对书本恭敬,我们展开来读的时候,恭恭敬敬地读,读完之后把它合起来,放的时候,放得规规矩矩,不要说歪的斜的放,那对它就不恭敬了,对物恭敬。对事恭敬,任何一桩事情,无论大事小事,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圆圆满满,有始有终,对事的恭敬。礼敬是从这个地方学的呀!曲礼底下,无不敬下面还有几句,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实在讲这个四句是整个礼教的根本,也就是礼教的宗旨。心要静,身要端庄,言词要安、要定。安的时候,就是我们讲的言语要柔和,不要粗暴,这是安;人家听的时候,心里很愉快。定是肯定,言词不能够模棱两可,要肯定,人家听的时候不怀疑,这是言语要安、要定。他的效果,能够安民,叫整个老百姓身心都能得到安稳,我们今天讲安和乐利,才真正能够做得到;末后这一句是效果,因此他们叫学习的人,对外,就是身口,要严谨。为什么呢?因为外面能够影响内心,所以才有很多的礼节,有很多仪规,无非是使我们恭敬心常常能够提起来,而不致于忘失掉,是这么个意思。
 
 
 
其实我心里恭敬就好了,何必要这么多繁琐的礼节呢?用不著繁琐礼节。有它的用意,实在是有它的用意。往往我们现代人是自以为聪明,譬如佛门里面现在这个最敬礼,五体投地,还是不肯用这个仪式,我自己本人就是如此。我当初学佛,我学佛三年没有拜过佛,到第四年才肯拜佛,头三年不肯拜佛。拜佛,那是恭敬嘛!现在我们见到总统也三鞠躬最敬礼,何必趴到地下磕头,我总觉得这个仪式已经过去了,那是帝王时代的事情,现在我们是中华民国的人。所以这个分别、执著,非常坚固。我今天看看你们对这些道理都没有搞清楚,也会趴到地下磕头,很难得,真不容易,我就做不到。
 
 
 
我那个时候跟章嘉大师,跟他三年的时候,都没有去拜过他,现在想想很惭愧,他对我那么好。这个就是有很强烈的分别执著,不肯干。我年轻的时候,我做事情的时候,我那个办公室跟总统隔壁;其实我们见到总统只一鞠躬,那有三鞠躬,也只有脱帽一鞠躬。所以我们见到佛的时候,也是三鞠躬,这就最敬礼了嘛!我们现代人嘛!所以仪式不一定要学古代人,但是恭敬心决定不变。这是不知道。到后来怎么样才会拜佛呢?晓得拜佛是修行,是八万四千行门里面的一种,懂得这个道理才肯拜佛。而且拜佛这个行门也是妙不可言,是一个修行的法门,就是礼敬诸佛,这一点很重要。
 
 
 
拜佛也是最好的养生之道,我们人是由两大部份组合成的,一个是心,一个是身;身是物质,好比是个机器一样,现在你们学到软体、硬体,我们身也是软体、硬体所组合的。机器要动,如果要不动的话,它就会生故障,就会生病了,所以身要运动,一定要动。心要清净,心不能动,心一动就坏了,心就坏了,真心不动;你看楞严经上十番显见,显见不动,真心不动。所以当我们拜佛的时候,我们身动心不动,这个心静,就是不动。所以至诚,什么叫诚呢?曾国藩他在求阙斋笔记里头写得很好,一念不动之谓诚。所以我们心里头一个念头都没起的时候,这个是叫诚,这诚意。
 
 
 
那么我们佛法里面讲直心,直心也就是一念不起的时候,这个时候叫直心,这是最尊敬的心,这是敬心。所以我们拜佛的时候,心里面要一念不生,修心;身体在运动,这是养生之道。我是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一天才拜八百拜,过去一拜也不肯拜,然后是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每天拜好几百拜,晓得它是八万四千法门之一,对我们身心有莫大的利益。那么最初学佛的人,没有人告诉我,我问他们这个拜?就这个拜。拜是最敬礼。这我不服,你一定要把道理给我讲通,我服了,我才肯做;不服,我不肯做。所以我年轻时候非常顽固,非常地执著,有人把我说服,很不容易;可是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真做。那么礼敬的修学,是先从仪式上去做,由仪式去修你的清净心,然后经里面所讲的无不敬这一句,才能够贯彻精微内外。
 
 
 
所以中国古代的教学,无论是小学与大学,都是以无不敬这三个字为教育的基本原则。那么这是我们现代教育里面疏忽了,没有了。它是真正要把你性德开显出来,应用在生活当中,所以与佛法的修学可以说是不谋而合。那么注解里面讲的有十种礼,注解说‘言礼敬者,礼属身业,谓合掌、低头、曲躬、俯伏、反掌接足,俱身分事也。敬属意业’,敬是心,礼是身,普贤菩萨教给我们这个修行的法门,第一个就是要修礼敬。清凉在华严经疏钞,这个‘大疏’,就是华严疏钞,里面讲有十种礼,这个十种礼名、目,注上都有,而且还有简单的解释,那么这个十种礼,各位自己去看,我也不必再说。
 
 
 
不过礼既然是讲修行,修行里面要有观照的工夫,假如没有观照,那只是行礼而已,不叫修行。行是什么?把我们迷惑颠倒,错误的思想、行为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佛门的礼节是五体投地接足礼,五体是两个膝盖,两个掌,头顶,这叫五体。五体都要投地。而且行礼时候反掌,反掌是接足,就是承受佛的两只脚站在我的手掌当中,接足礼这是最恭敬的礼节,那么这个里面表的意思。
 
 
 
当我们行礼的时候,第一个是右膝盖先著地,右膝盖先跪下去;右是表顺,左面是表逆,叫旁门左道,右是正,左是反,所以左道就是外道;所以是先右膝著地,这是正法,与正法相应。右膝著地的时候,你要有观想,念念不忘一切众生,右膝著地的时候,令一切众生得正觉道,右是正道。然后第二是左膝盖著地,左膝著地的时候,心里想著要令一切众生,从外道法里面改邪归正,要有这个愿在里头,有这种意念在里头。左是外。代表是旁门左道,有不少人学旁门左道的,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力量把他转变回来,要有心,你不能把他忘掉,念念不忘度那些外道改邪归正,要度那些小乘回小向大,它这个意义很深很深藏在里头。然后右手著地;我们拜佛的时候,由这几位出家的法师教你们拜,你们不会拜的时候教你们拜,但是你一定要懂得这里头的观想,每一个动作要如法,还要带上观想。右手著地的时候,有如释迦牟尼佛的金刚宝座,因为你右手下去时候,这个身子很稳,两个膝盖都著地了,顶足而立,身体很稳重,像佛的金刚宝座上一样,住持正法。左手著地的时候,右手先著地,然后是左手著地;凡是左都代表外道,左手著地的时候,心里想著于一切外道,我们应当要用四摄法去帮助他,摄受他归正道,就是我们要用手去接引他。最后头顶著地,头顶是我们一个人最尊贵的部份,头顶著地的时候,我们想到令一切众生离骄慢心。
 
 
 
人都傲慢,没有一个说是我不傲慢,没有这个道理,傲慢是俱生烦恼,不要学的,不学就会的。你看地伽师里面所讲的我见、我爱、我慢,就有慢字,我痴,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傲慢是其中之一,这是很大的障碍,障道。所以头顶著地的时候,令一切众生舍傲慢心,成无见顶相。佛的头顶非常之圆满,顶上有肉髻、相,舍傲慢心,无见顶相才显出来,才只三十二相之一。那么这是几个动作里面都有几种观想,我们在拜佛,如果里头没有观想,就瞎拜了;对身体运动可以,对身体运动是能收到一点效果,对你道业上没有帮助。你如果能够念念都能有这个观想,对你道业上有帮助,所以礼拜是八万四千行门之一,是修行的。
 
 
 
同时,我们这样礼拜,愿愿都是为众生,都是利益众生,除了利益众生,还利益自己。我今天五体投地拜佛,拜菩萨的时候,我们是五体,愿自己从今之后永离五道,五道就是六道。因为阿修罗照理说不应该算一道,你看经上讲的阿修罗,天有阿修罗,人也有阿修罗,恶鬼、畜生都有阿修罗,只有地狱里头没有阿修罗。所以佛经里常讲五趣轮回,那么讲六道跟五趣,实际是一样的;讲六道把天阿修罗,单独给他算一道;讲五道,天阿修罗就归在天,那就是天人恶鬼地狱畜生。我们五体投地,愿我们从今之后永离五道,就是超越六道轮回。离于五盖,五盖是烦恼,就是永断烦恼。令诸众生安住五通,具足五眼。所以一拜下去是自利利他的愿油然而生,要这样地礼佛,无量的功德,天天礼拜,天天作如是观,你那个心不慈悲慢慢自然就慈悲,它养嘛!天天养嘛!这个骄慢嗔恨众生的心,自自然然就断掉了。
 
 
 
你要不常常作如是观,培养你自己的心,真的,性德没有办法开显,迷惑颠倒不容易断啊!要这样地拜佛。你们天天拜,我今天讲到这一段了,记住,好好地去作观,每一个动作里面,加上观想,这就如法了。那么这十种礼,此地说得简单,慈舟法师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亲闻记,他注解的比较详细,也是十种,他注的文字比较浅显,很容易看,这个注解的本子将来送给诸位。
 
 
 
再看第二段,‘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这个小题目是解释行愿的相,就是礼敬诸佛的样子。那么这个里面有三个小段,这是第一小段,是‘所礼果境’,果是诸佛,是我们礼敬的对象,那么这个里面必须要跟诸位说明。所有尽法界虚空界,一个都不漏,完全都包括了,真是称性。十方是讲的空间,四方四维上下,这是十方。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释迦牟尼佛以我们的境界来看。那是过去佛,他老人家已经过世了。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是现在佛,他还没有入涅槃,现在佛。过去的诸佛无量无边,现在诸佛也是无量无边,我们不难懂。那未来佛在那里呢?礼敬过去佛,礼敬现在佛,我们晓得未来佛在那里?未来佛就是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都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那么换句话说,叫我们对于每一个人要把他看作佛一样地礼敬。
 
 
 
我见到释迦牟尼佛,见到阿弥陀佛礼敬,我见到另外一个人不礼敬,你这一条愿没修,因为普贤菩萨行愿,礼敬的时候,他是平等的。所以修普贤菩萨行愿的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品上生,比我们念阿弥陀佛,那功夫高太多了。我们念阿弥陀佛念成功了,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你要修十大愿王,那是实报庄严土,没话说的,决定实报庄严土,你就从这一愿你就能体会到。我们今天谁把一切众生当作佛那么样恭敬,你们都有分别心;他有什么了不起,他不如我,我对他为什么要恭敬?好了,你十大愿王就没有份了,头一条就没有份,以后条条都没有份。这个十愿就好像十层大楼一样,这是第一层,你没有第一层,当然就没有第二层,后面统统没有。要紧啊!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对于每一个人,乃至于对蚊虫蚂蚁,只要是有情众生,我们要跟他看成佛,完全平等。
 
 
 
当然见佛我们五体投地顶礼;你见到人,你就不必五体投地了。如果见到人也五体投地,那街上人太多了,你磕头磕不完了,那你又错了,你又迷在事相上了。对待一切人,一切物,我们的恭敬心没有两样,所以我们见人一鞠躬,或者点点头,这是仪式上不一样,敬心决定一样,决定是相等的。见善人是一样的,见恶人也一样,不能说见恶人我们就不理他,那就错误了。恶人也有佛性,他也要成佛,你对他要生了差别的念头,是你自己破坏你自己修行,毁掉了你的普贤行;普贤行是成无上道的,换一句话说,我自己要不要成无上道?要不要修普贤行?要修普贤行,不能跟一般人观念一样,要跟诸佛菩萨的观念一样,建立新的人生宇宙观,是诸佛菩萨的人生宇宙观,不是人间的人生宇宙观,你才能真正修学十大愿王。不仅是如此,对一切人恭敬,刚才讲了,对一切物,对一切事,统统是诸佛。
 
 
 
所以华严经在末后讲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没有一样不是善知识,为什么呢?在无情的分上,它有法性,有情叫佛性,无情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只是名词不一样,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才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样才真正做到了礼敬诸佛。所以诸佛是包括了一切有情、无情众生,统统在内,这个心多大!儒家礼里面讲无不敬,名字上想像不错,其实境界没有说到华严经这么透彻。所以儒家讲充其量只是对人,没有讲对物,没有讲对一切众生,没讲到这个。而佛法里面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包括在诸佛两个字之内,这真正不可思议。
 
 
 
所以天天你们佛门里面课诵本里面,每一天作早晚课都要念礼敬诸佛,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都是口里唱唱歌而已,什么意思不懂得,完全没有做到。对待一切人,勾心斗角,一点恭敬的念头都没有,他怎么能成就。这样地念佛,一天念上十万声佛号,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相应。一定要明理,你才能修,所以我明白之后,要努力向这个方向去做,向这个目标去精进,要认真地修礼敬,无不敬。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诸佛,就是我刚才讲是广义的,世尊是狭义的;世尊就在十法界里面,他真的证到究竟果位,以佛的身分出现于世,这个称为世尊。
 
 
 
那么诸佛呢,讲一切众生都是诸佛,这是华严经;佛只有在两部经上这样讲过,其他的经上没有,第一部是华严,第二部是圆觉,这两部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样的字句在其他经上没有,尤其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华严经上有的,其他经上也没有,所以诸佛的意思包括得非常宽广。下课了,听这个经听了打瞌睡就大不敬了,一定要振作起来。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八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诸位翻开第二十面,礼敬的对象我们明了之后,那么第二小段呢,要说明‘能礼’的‘因心’,因是对果来说的,就是修学的心理,‘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如对目前这四个字,非常之亲切。这个里面就说出了两种力量,所以我们才能够做得到,一种是法力,就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法;另外一种就是自力,自己深心信解,这个是属于自力。注解里面说‘境与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境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境界,境界是心之相分,智慧是心之见分,都是从一心当中变现出来的。所以悟了叫般若、解脱、法身,迷了则生死烦恼业障,换个名词而已,其实是一桩事情,迷悟换个名称而已。
 
 
 
可是迷悟的作用,悬殊太大了,悟的确是得大自在,迷了的时候有重重的束缚,不自由,不平等,无量无边的若恼。那么这个地方呢,它也说出这两种,第一种就是‘普贤行愿法力’,第二个‘繇自心深信解力’。普贤在经题里面讲过,一定要能够牢牢地把它记住,普贤的愿,就是此地的十条,这个十条是普贤行愿的总纲领。为什么这个愿要加上行?这个愿一定要实践,不是空口说的,一定要把它做到,所以著重在行。华严经,它是注重行门的,你看它两位菩萨表法,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践,完全做到。但是在华严经里面,我们在经文里面看到普贤是华严之长子,那么换句话说,文殊为庶男,文殊是老二,普贤是老大,这个意思是表明什么呢?实践第一,但是实践一定是依智慧的实践,所以行摆在慧的前面,表示它重视实行,它是要实践第一。
 
 
 
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你看西方三圣,观音摆在第一,大势至摆在第二;大势至代表智慧,观音菩萨也是代表实践,他代表慈悲,是慈悲之行。那么这个地方是普贤之行,普贤跟慈悲,实在讲意思也是相通的。深心信解,要紧的就是深心这两个字,什么叫做深心?我们今天讲,讲了之后我们也解了,也许说我也相信了,你有信有解,你不是深信深解,为什么呢?深心信解,他一定就做到了,我们今天信了解了,做不到,换一句话就是没有深心。所以要注意这两个字,经文上这两个字,这一段文里面的关键,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深心是清净心,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这个是深心。深心是至诚心,我们今天的意不诚,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而做不到,所以是能知不能行,实在是知之不透彻啊!知道透彻了,那有做不到的呢?有很多人也听讲了弥陀经了,也天天念弥陀经,念净土三经,晓得极乐世界种种殊胜庄严,他还不肯去,还不想去;娑婆世界这么苦,他舍不得,你说这有什么法子呢?这是知道得不够透彻,所以他的愿生不起来;想往生,那是嘴皮上想的,心里并不想。
 
 
 
心里不过真正是,我们这里打个佛七,七天就往生了,他一定不会来的,七天就要死了,不敢,这趟不能去,他不来的呀!所以那些念佛的人,口是心非,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决定有感应,假的他念没有感应,他不想去嘛!所以阿弥陀佛清楚得很,你没有真心,他也不来接引你;他来接引你,你还拒绝,这怎么得了,佛不念了,一念佛,佛就来了,这还得了,不念了,所以阿弥陀佛也不来,晓得你是虚心假意,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他不来。所以深心要紧,那么也就是菩提心里面的三心之一的,自受用的极清净之心。那么也可以说,我们真正到离念亡情的时候,情就是情识,念是念头,一切念头,善念、恶念、无记念,都舍掉了;情是一切的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中国讲的七情,在佛法里面讲识就是情,八个识都是属于情,情识真正能够舍离掉了,你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就现前了。
 
 
 
其实情识跟般若智慧是同一个体,都是自性,都是真心,悟了的时候就叫般若智慧,迷了的时候就叫情识。所以唯识这一宗讲修行的目标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真转过来了,那么你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的作为,全是普贤行,与十大愿,愿愿都相应。那么后面有几句,它也说得很好。‘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它这个几句是解释如对目前来说的,也说得非常之好,那么后面呢,我们还会讨论到。如果没有普贤法力,没有深心信解,这个礼敬诸佛就做不到,所以礼敬诸佛,特别注重诸佛,这个是普贤行愿。如果说礼敬如来,礼敬一尊佛,那个不是普贤行,所以普贤行差别就在此地。
 
 
 
普贤行是情与无情要平等地礼敬,这个才是普贤行的礼敬诸佛,所以它不是礼敬佛,是礼敬诸佛,诸佛是情与无情统统包括在里面。所以不晓得这个意思,读诵有什么用处呢?没用啊!明白这个道理,读诵有用,读诵提醒自己。所以古人有很多人拿这个作日课的,弘一大师,诸位都晓得,他的早晚课就是念普贤行愿品,他把这个当作课诵本来念,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有没有修普贤行,时时提起,时时念著,自自然然他就要修了。再看底下这一段,解释‘能礼’的‘心相’。‘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一段经文里面,你看字不多,可是意思也非常地圆满。成佛的正因,必定是三业清净,这个是成佛的正因。
 
 
 
我们往往在一些彩画的佛像,塑的佛像很少有,画的佛像常常看到佛像顶上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那三个字是梵文写的,也有用中文把它翻过来的,嗡阿吽,佛顶上写的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是三业清净,嗡是身业,阿是语业,吽是意业,身语意三业清净;成佛一定要三业清净,所以是悉以清净身语意业。礼拜的时候,就是我们拜佛的时候,拜佛的时候是礼敬双修;不拜佛的时候是意业常敬,敬心,清净的敬心,一切恭敬的敬心,决定不能失掉,这个就是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我们对于一切法恭敬的心,不能失。但是在行礼的时候,是有对象,没有对象的时候,那是不必。所以礼有中断的时候,敬不能中断,敬不可以中断,时时刻刻要保持敬心,这一点很重要,这叫常修。那么常修礼敬诸佛这一愿,将来在果报上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身成神通轮,这就是佛果地上;我们讲三轮,轮是圆满的意思,轮的意思很多很多,后头有请转法轮,我们到那个时候再跟诸位细说。身感如来的神通轮。语感如来的教诫轮,佛是老师,老师有一套非常高明的教学法,教学的方法。我们今天一般学校里面,譬如普通学校的,虽然一样大学毕业,跟师范大学毕业的时候要教学生,就不相同,为什么呢?师范学院的学生,学过教育心理学,学过教学法,这个你们没有修过;虽然有一样的程度,你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所以佛懂得这些,有最高明的心理学,有最高明的教学法,这个就是如来的教诫轮。意业成就了记心轮。所以常修礼敬,在果地上可以感得如来的三轮。
 
 
 
那么这个说法在清凉国师华严经疏钞里头有,那个分量就非常之多;那么这个书最近我们也印了,过去印的差不多都送完了,只剩二十几册,现在我们也印了,那个本子这么厚,精装本一本,书架上有,你们看看就晓得了,就是这一篇的注解。所以就这么一篇东西,如果跟诸位细讲,一个星期讲三次,恐怕也得要讲一年,这个才能讲得完,那很有味道,我在此地,我都略说了。再看下面经文,‘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神通广大,这个境界当然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现前分身无术啊!他可不得了,能现多身,能同时礼多佛,一多无碍,是华严事无碍法界里面,事事无碍,身与佛数量是相等的,这个就是理事无碍,一多无碍;佛前面有多身,身前有多佛,身是讲我们自身,这是真正的事实。
 
 
 
那么讲到真的事实真相呢,我们反而迷惑了,我们今天相信什么呢?我们身前没有佛,佛前也没有我的身。我不相信!其实不然,我们身前有多佛,佛前有多身,这是真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境界恰恰与事实相反呢?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过失在我们自己这些病,是我们执著境界,迷了自性,所以身前多佛,佛前多身,我们都见不到了!迷啊!我们迷,佛不迷,不能说我迷了,佛也迷了,没有这个话,众生迷,佛不迷。所以佛,他见到的是真相,他见到我们面前有多佛,他见到他的面前有很多众生,生佛不二。如果不是这个境界,佛怎么会能说得出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说不出这个话来!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佛以善觉三昧,他见得清清楚楚,那么这是果地上境界,佛是究竟果觉,果地上境界。那么我们今天这就是讲要*普贤行愿力了,如果没有这个法力,我们连观想都不能成就,想都想不到,所以今天必须要借重普贤观行,使我们逐渐逐渐恢复我们的本能,见到诸法实相。这就讲菩萨的修因,要从因门里面契入。因与果,相虽然不一样,如来是果地,我们现在发心修行是因地;因果之境界相,相不相同,但是所入的境界没有两样。所以佛法无论是教下,无论是宗门常讲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尤其是佛法用莲花来表法,它就是代表这个意思。莲花是因与果同时,花开的时候,莲子就在里面长了。它不像其他的植物,先开花后结果,因果不同时。而佛法里面讲,因果是同时的,所以特别用莲花来代表,莲花代表因果同时,又代表清净无染,代表一真法界。
 
 
 
所以说出淤泥而不染,泥代表六凡,就是六道,泥土代表六道。泥的上面是水,水是清净的,代表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他清净啊!可是莲花开在水的上面,表示四圣六凡都不染,世出世间法统统超越,这就是一真法界,这就是华严境界,表这个意思。再看底下这一段,‘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这是反显,虚空界无有穷尽,所以底下讲了,‘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这叫顺释。在清凉国师疏钞里头,我们一般称为大疏,他引用十地经里面讲的有十种无尽,此地只引用了一种,就是虚空界尽,其实法法都无尽。这个十种,第一个就是众生界无尽。世界无尽。虚空界无尽。法界无尽。涅槃界无尽。佛出现界无尽。如来智界无尽,就是智慧。心所缘界无尽。佛之所入境界无尽。
 
 
 
末后一条说。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也无尽。这个意思总而言之,就是一切法都是无尽的。那么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长远心,没有耐心,这是大病啊!这是与我们真心理体完全相违背了,如果与我们真心理体相应,那就跟诸佛菩萨一样,他这个心是无尽的,确实是相续不断地。拿我们现在话讲,他有耐心,有恒心,有长远心,所以经上讲成佛要无量大劫,这个意思就是启发我们要以无尽心来修学,你才有成就。其实是不是真的要无量大劫呢?不一定。不一定,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就是唤醒你的无尽心。我一天、两天成佛了,那个心还是无尽的,不是说到成佛了,这个心就中止了,不是的,利益众生的心永远无尽,所以诸佛成了佛之后,还要退回来,退到菩萨位子上来,帮助那些还在迷惑颠倒的众生,所以说倒驾慈航。
 
 
 
如果他的心有尽,就不会有这些事相了,所以永远是无尽的。这就是告诉我们,这一愿无尽,愿愿都无尽,先从这个地方修起,我们的敬心是没有止尽的。‘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真的,众生界是无尽的,众生的业也是无尽的。业是造作,所以我们讲事业,通常讲事业,正在造作的时候,叫做事,造作的结果叫做业,所以业系苦。你造作的业,必定是有善有恶,善业是三善道受报,恶业是三恶道受报,只要你造业,必定就有果报,我们想想那个众生不造业呢?只要是众生,没有一个不造业的;不但你一天到晚在造业,你连睡觉都不老实,还在那里造业,为什么呢?睡觉的时候作梦,梦里头还造业,造业没停止的时候啊!刚才说一切法都无有尽,你疏忽掉了,你看你那个造业有尽没有?没有尽啊!连睡觉都不老实,还在造业。
 
 
 
所以诸位要晓得,业有三业,身业、语业、意业,我们睡了觉了,身不造业了,语不造业了,意还在造业,还在继续不断。所以为什么礼敬著重在意敬不能中断,道理在此地,因为你的敬意常常在,你的意就不造业了,意业才能够得清净。末后这个结语非常之好,结语是每一段后面都一样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疲是疲劳,厌是厌倦,就是不想再做了。我们不管做一个什么事情,如果天天都一样的,他就厌倦了。比如吃东西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常常换个口味呢?天天吃一样的菜饭,吃上个一个星期,不想吃了,厌倦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做同样的,时间久了一定起厌倦的心,这叫凡夫啊!佛菩萨不如是,佛菩萨天天一样的,他不疲不厌,这是我们不如他的地方,这是应当要学习的地方。
 
 
 
佛门里面,出家人穿这个衣服,就这么一个样子,千百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没有厌倦啊!你们衣服天天要变花样,一种款式设计出来了,穿了没几个月,新的样子出来了,那个落伍了;穿到身上,出去好像见不得人一样。有人说这个衣服不合时,穿出去人家要笑话。谁笑你?自己笑自己,外头绝对没人笑。你穿个不合时髦的衣服,你穿到外头,看看有没有人笑?他要笑死了,活该!他死,我不死,他笑死与我什么相干呢?不相干嘛!所以那些妖魔鬼怪,他就懂得众生的弱点,就把握你弱点,天天在动脑筋搞新花样,叫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送给他了,都供养他了。可怜啊!你跳不出他的魔掌,那什么设计师,是魔啊!魔掌,你跳不出去呀!他对我们出家人一筹莫展,一点办法也没有。可是对你们,他神通广大,花样太多了,所以说妖魔鬼怪在那里?那些都是的,都是妖魔鬼怪,可惜你不认识,你还把他当好人,现在妖魔鬼怪充满了社会,到处都是啊!叫你天天生烦恼,叫你身心不能安稳,天天为生活苦恼,其实生活那有什么苦恼的。
 
 
 
我有一次坐计乘车,那有个司机跟我说,现在生活很不容易过啊!我就告诉他,生活是难在那里呢?我说很好过啊!做一件衣服,至少穿个十几年穿不坏,家里买个电冰箱也可以用个十来年,怎么不好过呢?如果你天天看到新产品,新花样出来了,才没有穿两天又要换新的了,你的日子就难过了。他听了点点头,对呀!不错,是这样子。那难怪嘛!那你的日子当然难过嘛!你天天要换新的,还没有用坏,可以用的不能物尽其用;那个魔王在那变把戏,天天在变,你要想跟著他,那你苦了,被他所转,这苦死了。你要不对他所转,好,新的产品出来了,尤其现在电器产品,每三个月就有新东西出来了,那你要换新,三个月换一次,真的,你怎么样赚钱都跟不上,那是跟他走苦不堪言。你要晓得这个东西买了之后,可用个十年,他就是再换个几百次新花样,我如如不动,等我这个用旧了,不能再用了,我再去换一个。那些魔看到没生意好做,他就不出花样了,没人买了嘛!所以日子很好过啊!就是你天天被魔所转,这个就难过了。
 
 
 
尤其在台湾,生活非常容易,不为境转,得大自在。所以无论对于物质、精神上的生活,自行化他,疲厌是很大的障碍;我们今天要突破这个疲厌,那就是精进;这个一定要依*普贤行愿力,这个法力的加持,才能真正地做到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个是真心修行,这是真正的普贤行。如果以妄识,这个妄识就是随境所转,那就不是修普贤行了。所以普贤行是大智慧行,它是以文殊般若为基础的。而我们这一次研究弥陀经疏钞,看到莲池大师在前面给我们说明,他这个注解所依据的经论,说得清清楚楚。如果要不把依据经论给我们讲清楚,他这个注解,我们也很难对它生起信心。它教理上所依据的经论,是净土五经,旁及一切大乘经典,大乘经典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在行门里面所依据的,是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有了这样的依据,那这个注子非常有价值了,有内容,我们能信得过,跟此地意思是一样啊!要以普贤行愿力故,才能做到。
 
 
 
那么十愿到这个地方是第一愿,跟诸位介绍到此地,礼敬诸佛讲完了。下面接著是第二愿,第二愿是称赞如来,称是称扬,赞是赞叹。其实这个十愿也是对十种病根的,礼敬是对我们这个轻慢之心,贡高之心,我们对于一切人,总自己以为自己很高,轻视别人,所以用礼敬诸佛来治这个病。那么称赞呢,这是对毁谤而言的;注子里头有几句也很重要。前面讲诸佛,此地讲如来,名字换了一换,当然意思就不一样了,它为什么不说称赞诸佛呢?要换了一下,称赞如来,如来与佛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是要首先辨别清楚的,小注里头有,那么它也引经说的。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这个十号是通号,每一尊佛都有这十种称号,它的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佛佛道同,佛所证的境界完全相同,这是第一个讲法。
 
 
 
第二个它引用金刚经上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指法身如来,金刚经上有这个意思。‘转法轮经’上说‘一切智名如,正觉名来’,那么这个是指报身佛说的,‘报身如来’。‘成实论’里面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个是应化身佛。那么这是讲的三身,讲佛的三身。三身,法身是体,报身是自受用,自受用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这是一而三,三而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开示说,一体三身,他那个讲得非常圆满。而如来这两个字,金刚经上还有一句话说得尤其是好,解释如来解释得太好了,太圆满了。如来者,诸法如意。那么谛闲大师为什么不引用这一句,而引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呢?为什么不引用诸法如意呢?他要配三身,因为诸法如意不能配法身,他为了要配三身,所以引用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其实最圆满的意思是诸法如义。如果从诸法如义上来说,它这个含义与境界,跟第一愿的诸佛,实在讲没有差别,完全是一样的。
 
 
 
那么换一种名词来说,显示名可名,非常名。不要执著在名相上,不管你怎么说,只要说的是这个境界,这桩事情,用什么名词都可以,所以叫我们对于分别、执著上,不要起争执。正是四依法里面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事,智是理智,事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取这个意思。所以往往这是一个境界,佛说很多名词,用意都在此地,叫我们不要执著名相,要在名相里头悟入义理。那么称赞,佛门里头梵呗也就是音乐,是属于赞叹的。那么十愿从这个两愿,它把这个两愿摆在前面,跟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学也是不谋而合。
 
 
 
我们中国古代教学用什么方法呢?用礼乐。用礼,修身,修身业。用音乐陶冶性情;所以治心,心里面起烦恼了,起波动了,演奏一首音乐,唱一首歌,这个心情就开朗了,所以是乐养心,特别是养性情。所以孔夫子在当时把唱歌的歌词,就是诗,从前的诗篇都是歌词,都可以入谱去演奏的,歌唱的,他是重新修订。那么他有一个原则,这就论语里面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个思无邪就是从前孔老夫子教学,音乐里头的标准。所以是礼乐不能少,读书人都会弹琴,都会唱歌,所以以礼乐治天下。那么这一篇总得要跟诸位讲讲这些问题了,要讨论到这些问题,那么现在这个乐呢,礼在我们经书里头保存,乐失掉了。
 
 
 
现在只有礼记里头有一篇乐记,分量不多,但非常地珍贵,是我们中国古代乐教的音乐之学,非常非常地重要,这里头相当地高深。佛门也是如此,佛门的礼就是戒律,戒律跟礼一样的,所以佛法也是以礼乐教学,非常著重音乐。但是现在佛门里头,礼与乐都失掉了,真正是可惜。那么今天晚上,几位法师出来教你们唱梵呗,梵呗就是称赞如来,要以清净心,恭敬心来唱,这才称赞;敷衍事之,唱得不如法,那就是不敬了,不恭敬了。称赞如来,称赞自己的性德,这个是第一义。其次的称赞的时候,是接引众生。诸位要晓得教学啊!佛与儒都是一样,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学是求学,没有说老师跑到你家里去教的,跑到你家里教,学生对老师就轻慢、瞧不起,学不到东西,所以学是要来求的。那个好老师,他自己非常谦虚,他又不好名,他又不在外头做广告,也不作自我宣传,谁知道他?所以学生就要介绍,学生介绍还不是很明显;某人有学问、有道德,你要去亲近他,这样讲不可以,这样太不谦虚了,显得你自己太自大了。你自己也自大,我是某善知识的弟子,某善知识了不起,我也了不起,贡高我慢了。那用什么方法呢?就是用唱歌来赞叹,让别人听,听了之后他自己有感动,他自己愿意来,用这个方法。
 
 
 
所以赞叹,佛门里面赞佛偈都是替佛作招生的,招生广告,接引众生的手段,是这个意思。所以赞要唱得好听,你一唱,大家在门口一听,他就不想走了,他就进来了,这就成功了。这他一听的时候,这个也没什么听头,他跑掉了,那你就失败了,那个就失败了。所以乐要能达到这个功效,而且歌词要唱得很清晰。你看现在有很多赞,你听,听不出字;哼了半天,不晓得它内容是什么,这个也是错误。字要咬得很清楚,念佛也是如此,念佛也是音乐,所以念佛里头有节奏,真正念得好的人,一听到念佛的声音,听到之后,他就不想走,他就要参加,跟到你一起念。所以音乐很能够吸引人,你看许多人花了钱,买了票,听音乐去;我们这里不要钱,请他还不来,那原因是什么?我们唱得不好嘛!不如别人嘛!假如我们音乐比他还要殊胜,还要好听,我们卖再高的票,他都会来。所以这个很有道理,也是一门大学问,不能够轻视。
 
 
 
普贤菩萨修行法里头有音乐,第二条就是称赞如来,就是乐教,所以要认真地来学习。好,我们就讲到此地。早晨给诸位的一张一念三千,经本子送给诸位,你看我就贴在这个后面,这样就不会丢掉了;把它贴在这个书后面,不要丢掉,因为读这个东西必须要参考。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九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二十二面,经文的第二段,‘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今天我们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一段讲称赞如来。称赞的大意,昨天跟诸位介绍过了,那么这是讲到乐,前面是礼,此地是乐。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说礼与乐都有心得了,修学有了心得了,这就叫有德;什么叫有道德之人?这是有德。至于乐,这就建于礼,因为礼跟乐实实在在是不能分的。在乐记里面说,凡是音声的生起,都是由于人心而生。如果就一切有情众生,我们所发出的音声,这是由心而生的,我们无可怀疑的,我们都能够承认。
 
 
 
那么自然界里面的音声,是不是也是由心生的呢?你们想想对不对?这两天听了之后,应当要有觉悟了;万法唯心,它不是心生的,从那里生的?我们现前言语音声是从我们分别心里面生的,自然界里面所有的音声,是我们真心遇缘而产生的,所以还是由心生的。但是儒家只讲到由人心生也,没有讲到这么深的一层,这一层在佛法里面讲到。音声怎么生的呢?必须心动了,动了就会有音声,不动就没有音声,那么现在科学家对这个道理也知道了不少。动,它有频率,在一定频率之下,它会发出声音,如果频率再高,声音就变成光了;所以光波跟音波是同样的波,只是频率不相同而已。那么明白这个道理,佛法里面讲的光音天,你就很清楚了,概念就很清楚了。
 
 
 
光音天以上的天人,彼此有什么意见交换,不要说话的,一放光就晓得了,这个多简单,太简单了。其实我们现在做不到,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在某些地方,我们确实也用了。譬如你在十字街头,你看到红灯一亮就晓得不能走了,那是放光,那是光音,一看到光,哦!这个不可以走了;绿灯一亮可以通过了,怎么不是放光呢?也是放光。所以以光来代表音声,确实很有道理。那么人心之动,在乐记里面讲是物使之然也,就是外面这个物,对你的一种刺激,所以是感于物而动。这个心在境界里面,它有反应,我们见色闻声有反应,这个心就动了;心一动就变成音声,所以动一定会有音声,振动,它就会有音声出来。感受不一样,音声就不相同。
 
 
 
如果我们是很尊敬的心,敬心感应的;这个时候的心是直心,所以敬一定是直。直心就是儒家讲的诚意,所以儒家乐记里头也讲直,直以廉,跟我们佛法里面讲菩提心,直心,意思非常地接近。凡是出于至诚恭敬,这个心一定是诚到了极处,是至诚心。所以为什么普贤菩萨行门第一就叫你礼敬诸佛,你要想成佛,佛都是用真心,都不是用妄心,真心是从那里来的?真心从敬当中来的,敬心就是直心。如果我们对于一切人物,一切事相,一点诚敬的意思都没有,你学佛怎么学都学不成。所以礼敬诸佛是要自己成佛,我不礼敬诸佛,自己就成不了佛,就是你的菩提心的本体,就是直心,没法子修。修直心就是在礼敬、赞叹,这两条是修我们菩提心的直心,你说多么重要。
 
 
 
我们菩提心为什么失掉了?狂妄、傲慢,把菩提心失掉了。这个一失掉了,这一错就一切都错了,以后就没有一桩是对的。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要从这个地方修起,要认真,要努力。如果我们这个心,这个感应是忧虑,是忧心而感的;喜怒哀乐它统统都有不同,忧心感的音声是哀,悲哀的声音,这是我们能够体验得到的。如果是欢喜心、爱心,所感的音声一定非常温柔,和平、温柔。各各不相同,这是应当要辨别的。所以能够懂得音声的人,在我们中国古代,去考察其他国家的政治,从什么地方考察呢?听他们的老百姓唱歌就知道他的政治办得怎么样。老百姓欢喜,表现于音乐乐章里面,就知道这个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富强康乐,能够听得出来的。如果听到老百姓乐声里面都是哀戚,凄惨,悲哀,这个国家必定将亡,政治腐败,老百姓怨声载道,国之将亡。所以考察的时候,能够从音乐里面得知一个国家的盛衰,能够判断这个国家的前途。
 
 
 
同样地,我们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前途,也能从你的谈话音声里面能够明了,这比看相算命还准,还要灵,能看一个人终身休咎,能看一个家庭,能看一个团体,能看一个国家。所以音乐这个学问太大了,确实不能够疏忽,所以这个里面有很深很深的学问,不可以不辨,也是应当能够辨别。那么用音乐教化众生,做为教育上最重要的科目,可以说是很古很古,相当地久远;无论是在中国是在外国,所以诸位打开历史,在古代史里面教学,几乎统统都是用音乐。那么在中国尤其是自古以来在教育里面,把音乐看得非常之重。在我们中国古代,读书的学生,十三岁以上的必须要修学,是必修的课程。因为乐章能够养心,能够调性情,这个在昨天跟诸位说过,能够鼓舞我们奋发,能够帮助我们改过迁善,所以它的效果非常之广大,这是儒佛的教学都非常重视音乐。礼乐如果要是失掉了,教学的成果就不容易达到。
 
 
 
我们今天佛门之衰,衰在礼与乐都没有了,礼乐都没有了。礼是佛门的戒律,现在大家不守戒律,也不讲戒律;乐只有在法会当中,或者是只有几句赞子在那里表演一下,通通流于形式,内容是一无所知。虽然唱赞,唱的时候达不到效果,就是不能够真正达到迁善改过的目的。所以乐在我们中国古代,尤其在佛门里,它不是娱乐的,它是教学的,是以礼调身,以乐调心,使我们身心都能够得到升华,这个是教学的效果。
 
 
 
那么大意明了了,我们再往下看,‘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这一段文是讲我们赞叹的对象。我们赞叹谁呢?那么从这一段经文当中,我们就联想到前面的一章,礼敬诸佛,跟礼敬的境界一样,没有两样。那么注解诸位自己看。赞叹的对象也是十方一切诸佛,这个里面一共有三重无尽,刹无尽,佛无尽,菩萨海会无尽,数字之大不可思议,佛刹极微尘数。为什么要这样地称赞呢?如果不是这样称赞,我们的性德显现不出来。所以我们要明了一切有情的众生,那怕他再恶,他也有善;你在世间找到一个纯恶,根本没有善的人,你找不到。再恶的人,他对于他的妻子,他也有爱心,也还有善,对他最好的朋友,也还有点善心,找不到纯恶,也找不到纯善。纯善那是如来,究竟果位上是纯善,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那还有一分恶,所以还不能算纯善,只有如来果地上才是纯善。但是纯恶找不到,纵然堕到阿鼻地狱,也不是纯恶,也还有一些小善。那么我们对于善法应当要称赞,这才能真正收到教化之功。
 
 
 
譬如对作恶的人,如果对那些恶事,常常要责备,往往起反效果。我做的好事,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称赞,我做的恶事,好,人家都骂我;不在乎,他骂我,我做得更恶一点。有什么法子,没有办法的事情,反而鼓励帮助他去做恶了。如果我们对做恶都能够原谅他,绝对不去说他,看他有一点点小善就赞叹他,时间久了,他惭愧心生起来了;你看我做恶,他们都不说话,我一点点小善,他们都赞扬,到以后就不好意思做恶了,自自然然他就改过迁善了,这个就是音乐教学的功德、效果,也是古人教给我们,隐恶扬善。但是赞叹要赞到恰如其度数,不能超过。他有一分善,你就赞叹一分,有两分善,赞叹两分,这个是对的。
 
 
 
礼有节度,乐也有节奏,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就是恰到好处才能够收到效果。如果超越了,超越了又起了副作用了,他变成自以为是了,贡高我慢的心就生起来了,所以不能够超过,凡是有善事都应当赞叹。你看近代弘一大师,他老人家礼乐这个两条;也很难得他把普贤菩萨行,就这一卷经当作他自己的日课,他每一天课诵就是念十大愿王,就是念我们现在研究这部经,是他的课诵本。他对于礼乐,不但他重视,而且他真做到了,我们晓得他持戒很严,这是守礼。他懂音乐,而且他音乐造诣相当之高,他送别的那个曲子,一般在音乐界里认为近百年来,东西方只有两支好的曲子,一个是魂断蓝桥,西方的;一个就是送别,这是中国的,世界名曲,那是他作的,实实在在是很难得。
 
 
 
你看他对于学生,对一般信徒,见到人有过失了,他一句话不说,他从来不责备一个人,看到有人犯过了,他不责备。但是人有好处,有善处,他赞叹,他懂得乐教。他与大众相处在一块,在佛学院教学生,学生有过失,他不讲话。那学生自己怎么晓得有过失呢?他有一个表示的方式,就是他那一天不吃饭了,所以学生晓得了,大概我们有了过失了,老师不说话也不吃饭。于是大家反省,忏悔,那老师又吃饭了,他用这个方法,他不骂人,不责备人,对待任何人,和颜悦色,他用这种方法,所以感化很多的学生。这是个人教学的方法不一样,有些老师是要骂人的,还有老师要打人的。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这一段说明我们能赞的心,跟前面一科意思完全相同。这就说明唯有甚深胜解者才能赞,能赞就是能修赞叹如来这一愿,这一个方法。十愿,我们这才接触到第二,但是已经有相当启发的作用。什么人能修?要甚深胜解的人才能修。甚深胜解从那里得到呢?是要从如来开导之下,我们才能够获得;如来不在世了,我们要从善知识,从经典当中得到。解是理解,是通达、明了,胜是殊胜,而且要相当深度的殊胜的理解;解得浅了,做不到。那么我们想现在一些人,他为什么做不到呢?他根本就不了解,他怎么能做到呢?别说胜解了,根本就不解,甚至于许多,他解错了,所以曲解了经意了,这是非常非常地普遍;那个深之一字,更谈不上了。深是要相当长时间的修养,才能够达到深度的胜解。我自己经验当中,深度的胜解必须要长时期地教学相长,才能够体会到一些。
 
 
 
我们要是听一部经,听完了之后,就把这个书收起来了,束诸高阁,不晓得再到那一年才来摸一下,这没用的,这是一暴十寒;纵然能理解,只理解一个皮毛而已,谈不上深度,甚至于真正的意思,都很难体会。那么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那些菩萨为什么天天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世间教学是有报酬的,你们学校里这些教员,天天给你们上课,他要拿薪水的,如果说是你们学校不发给他薪水,他来不来上课?他不来了。菩萨没有人发给他薪水,他天天都来,他教得很起劲,他为什么?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他为的是要求甚深胜解,所以教学就是求学,教跟求,是一不是二。为什么呢?在教学当中,你如果自己去求学,有许许多多的里面的问题不能发现,发掘不出来,你自己想不到。你跟大家在一块儿的时候,比如讲这一段东西,有许多人发问,有许多人来质疑,这个质疑、发问里很多很多东西,自己想不到。所以是老师教导学生,学生帮助老师,师资道成,学生资助老师的甚深胜解,的确是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双方面都有进步。
 
 
 
菩萨为了要求甚深胜解,所以他才不疲不厌地教化众生。现前知见,就是前面是如对目前,非常地亲切。那么这一句经文,谛闲法师注子里面讲,跟前面礼敬诸佛这一段来比较看,它这个地方比较简略;文字上简略,意思上一样,意思完全是一样的,那么这一句我们要重视。菩萨教化众生,特别是在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菩萨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所以佛为什么不教化众生?佛是老师的身分,老师代表尊严,尊师重道,代表尊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说往教,尊师重道这个心就没有了,所以求学,你来求,老师没有到你家里去教你的,不会找你来教你的,这个不可能的。那么这个样子,教化就不能普遍了,就不广了;为了要达到教化普遍、广大,怎么办呢?学生去,学生没有关系嘛!学生跟大家都是朋友一样,所以做不请之友,可以到你家里去教你。你不求学,这个学生会找到你,拉到你去学去,学生可以,老师不行。所以成佛之后,他要退到菩萨地位上,他就方便了,可以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了,他把他的身份降低一等,道理就是在此地。
 
 
 
可是你们听了之后,要认真去做,在此地七天听这一部经,要认真地听,为什么呢?听了之后,要去讲给别人听,不一定是在讲堂里讲,有三个同学、五个同学,一个同学都可以,把他拉来,每一个星期给他上一堂课,这样才行,这个做不请之友,这个能教学相长。他如果有兴趣,你就跟他讲,互相在一块讨论,要不断地去讲,这一遍讲完了,再讲第二遍,第二遍讲完了,再讲第三遍。如果你一生当中,不要说一生,就是你学了这个七天,不断地去讲上个七年,你就是普贤菩萨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一部东西讲熟了,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
 
 
 
所以我过去在求学当中,我也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就告诉他们,我们在老师那里学了一部经之后,至少要讲十遍,就是连续不断讲过十遍,我们再学第二部。为什么呢?如果不熟透,接著学第二部,头一部忘掉了,第二部不熟,前头一部忘掉了,很难成就。所以你能够学了之后就讲,连续不断讲十遍,这个就有一点印象了,不至于忘掉,能够讲的遍数多当然更好。假如你们学了之后,怕记不住,讲的时候没有把握,不要紧,这都有录音,录音带在此地。你们每一个人可以拷贝一套录音带带回去,天天听;你要跟同学讲的时候,我现在教学就是这样,一个星期就听一个带子,我今天上这一堂课,一个星期就听这一堂,听一个带子,早晨听一遍,晚上听一遍,一个星期六天,你就听十二遍了;一天跟别人去讲,没有讲不好的啊!要是找老师,讲了一遍,老师你再给我讲一遍,老师不耐烦啊!现在有录音带,你放一百遍一千遍,他不会不耐烦,他是不疲不厌。
 
 
 
所以大家要认真,要好好地学,读到这个地方,这就给我们启发,我们要发心,我们要教别人,不是自己学了之后就算了,一定要教别人。那么底下一段呢,是‘辨能赞舌相’,‘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这个赞叹最重要的是舌根,是要用舌根的。所以诸位要真正发心,讲经说法是赞叹,赞叹佛法,这是属于赞叹;将来在果报上,就是得三十二相的广长舌相,微妙舌根。各,经文里头各,是指每一个人;像我们现在在讲堂里面,每一个同学,每一个人都要学的。都能够以这个出,就是超出,过是越过,这个意思就说,比辩才天女微妙舌根还要殊胜,还要超过。
 
 
 
辩才天女是佛在经上说的,她的辩才几乎跟如来差不多了,所以佛对她非常地赞叹。普贤菩萨在此地就引用她来作一个例子,我们不但要像她,而且还要超过她,自己一定要发这个愿。舌根就是妙有之舌根,微细妙好,即一即多,舌之体是一,舌之用,功用,无量无边。一个舌头,你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讲那么多的经典,所以一是体,用是多,即一即多,这是从俗谛上说。如果从真谛上讲,那就是非一非多。亦一亦多,尽虚空遍法界无非是一个微妙舌根,这个是从真谛上说,从性具上讲,那么这些通通与一念三千的理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懂得一念三千的道理,经上这许多境界,你才能够体会得到,才不致于怀疑了。
 
 
 
普贤身遍法界,这讲法身,佛有法身,普贤菩萨有法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法身。虽有法身,你自己迷了,不敢承认,那没有办法;你要觉悟了,你就能够体认,才晓得一切法是自己,才能够体认。虽然体认之后,你在一切法里得自在,可是你在接引众生的时候,又必须要随著他的程度,要把你的程度立刻降低下来,要跟他合光同尘,为什么?这个才能够教化众生,才能够摄受众生,就是经典里面常说的,应以什么身分,教化众生的时候,就示现什么身分。其实我们现在这个身分就很多很多。譬如说,对你父母说,你是子女的身分;对你弟弟来讲,你是哥哥姊姊的身分;对于你哥哥姊姊,你又是弟弟妹妹的身分;对老师讲,你是学生的身分;将来对你自己学生讲,你又是老师的身份,身分太多太多了。最基本的五伦十义,所以五伦是我们基本的社会组织,就有十种不同的身份。
 
 
 
如果在社会上,你事业多了,身分就更多了。在教化一切众生上,那是无量无边的身分。正是应当用什么身分来办事,来教学,就用什么样的身分,随时在那里变化的,而不是自己变化,是随著境界来变化,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才能够成就一切佛法事业,佛事啊!佛事就是觉悟众生的大事,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叫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那么做佛事里头,最重要的要*舌根,因为我们娑婆世界是音声为教体;众生的根性,耳根最利,你写东西给他看,他不一定能看得清楚,他一听就明了了,所以耳比眼还要灵。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完全是用舌根来讲学,孔老夫子在我们中国出现的时候,也是一生讲学。
 
 
 
那么我们看历代祖师大德,儒家的历代宗师,都是讲学,那么讲学一定要用舌根。所以既然法身是遍法界,当然舌根也遍法界,要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一切有情无情的音声,你自自然然能体会得到都是菩萨色尘赞叹诸佛的音声,所以我们在大自然的音声当中,往往能够开悟,就是这个道理。而大自然的音声,从来没有止息过,换一句话说,诸佛说经从来没有中止过;问题就是看各各众生的缘分,看缘分。因缘要巧合了,在音声里面就可以大彻大悟;因缘要不合,这个音声也就空过了,所以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现。因此赞佛人耳深处,必定成为称赞之耳。所以修普贤行愿,特别是修称赞如来这一愿的人,我们不能不知道普贤境界广大无边;那我们听一切音声,无论是风声雨声,外面这些车马声,一切的言语音声,要明白没有一个音声不是赞叹如来之声。如来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性德,都是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音声,还赞叹性德,本性里面的德能无量无边,我们常讲是万德万能。
 
 
 
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然后你读弥陀经,你才能够了解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水也会说法,风也会说法,树叶相碰撞的音声也会说法,鸟也会说法,六尘说法;这个境界念佛念熟了,所以外面的境界都随心所转。譬如你真的果然阿弥陀佛这个佛号念熟了,听什么音声都是阿弥陀佛,不管听什么声音都是阿弥陀佛,尽虚空遍法界统统在念佛,这个境界跟诸位说,这叫功夫达成一片了。什么叫功夫成片,他不晓得,他没有能够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音声,你就听那个节奏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境随心转,音声是六尘境之一,也随境转,所以尽虚空遍法界一片念佛的音声。
 
 
 
那么这一段文,慈舟法师的注解注得多,也注得详细,他引用了些小故事,非常有趣味,你们自己可以做参考,给人讲的时候,参考书多一点,材料就丰富了。所以学华严跟学其他的经,的确不一样,华严很有趣味,很生动,不会学得很呆板,很枯燥,不会是。华严是活活泼泼,那么善学华严的人,他能够做到把十方三世所有的境界,都能够收到一心。慈舟法师说,诸位如果你们要不会的话;这是讲佛门修行的大原则,不管是宗门教下,佛与凡夫对于一切事物的看法不相同,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生观跟宇宙观不一样。佛法观察的时候,一定用观照,你看我们世间人讲观察佛讲观照。观察是用心意识,就是用分别心,用执著心,用阿赖耶识;而观照呢?它不用,其实在观照还是用,到照住、照见就不用了,真正讲不用心意识是照见,所以这是有三个层次,最初是观照,然后照住,再照见;这三个层次怎么样区分,怎么样修学?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很大的篇幅来解释这三个层次,境界不相同,那么诸位自己也可以去查出来去研究,作参考。那么你不懂得观照的话,你就可以观想,你推理,一切音声从那里来的?你就追究这个,去思惟这些,音声从什么地方来的?你认真一追究,音声没有来处。正如同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叫阿难去找心在那里?认真一找,就找不到了,不晓得心在那里。既没有来处,你就能够悟出这个音声是空寂的。所以佛在楞严上说,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拿这一个公式套上一个音声,性音真空,性空真音,这才能发现到音声原来是自性清净心中之物;那么这个跟禅宗里面的参究,没有两样。能够如是回光返照,就晓得一切音声都是法身随缘,法身是体,随缘是用,观想要得力了,才真正能够契入体用不二,这是真正的赞叹出来。也是要这样的修法,就是修这个法门,我们的法身全体才能够显现,这个法门修学的成果才能够得到;考试的时候,才能得个满分。否则的话,法身是法身,音声是音声,法身显不出来;普贤行愿虽修没有成就,像你虽然在念书,考试得个零分,书天天在勤苦地念,考试都不及格,这很冤枉,你没有心得,没有得到东西。
 
 
 
普贤行愿,愿愿要显示,显出自己清净法身的体相作用。所以这个赞叹,这真赞叹,这真正了不起。末后这一段我们把它念下去,这一段不要讲,因为每一段后头都是一样的,前面第一段讲过了,后头都不要说了。‘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它注解也说可以略前,跟前面讲法意思完全相同。好,我们下课。
上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04
下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02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