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华严专栏>>华严演义【册一】04
华严演义【册一】04
2007年05月31日14:2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127 字体: 繁體

华严演义【册一】04
 
净空法师演述
 
陆丽珍居士整理
 
阮贵良居士校勘
 
三、福德深广
 
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已清净。
 
这是说‘福德身’。世间人求福,佛不反对。诸佛菩萨也修福,可是佛常常警惕我们,唯恐我们修福迷在福中,那就错了。“三世所行”指过去、现在、未来,佛没有一样不学,没有一样不修。“众福大海”,‘海’是比喻,福报广大,就像海一样。实在说这只是形容,实际比海大得太多太多了,你所修的毫发之福,都尽虚空、遍法界。但是不著相修福,难!虽说不著相,事实上已经著了,难在这个地方。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甚深的习气,无量劫已经养成,很想断,总是断不了。虽然断不了,愈淡泊愈好,应当在这上面努力。
 
我们于一切法的分别、执著,一定要做到一年比一年淡,习气染著一年比一年轻,这就是功夫得力的好现象。如果我们的习气、烦恼,今年与往年差不多,如果今年比往年还严重,那就麻烦了,佛法就白学了!那个所学一定有偏差,一定有问题,应当认真去反省、检点,这叫会修行。会修行的人,时时刻刻找自己的毛病。发现自己的毛病,就是觉悟;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染著改过来,就是功夫。时时刻刻提起一句佛号,心心向往极乐世界,念念与诸佛菩萨海会同在。看一切处皆是道场,一切时都是始成正觉,应常作如是观。
 
四、随意受生
 
而恒示生诸佛国土。
 
这是十种身中的‘意生身’。随意受生有两个意思,一个‘随他意’,就是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像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求的人是什么身分,菩萨就有能力跟他现同类身去度他,这叫随他意。第二‘随自意’。随自意可以不现形相,像我们这个世界的无色界天人一样。其实无色界天人只是没有显色,他还是有色;他的色相因为不是显色,我们看不到。佛菩萨们住不住涅槃?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意生身的两个意思:随他意,不住涅槃;随自意,不住生死。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同时。三身之中,法身不住生死,应化身不住涅槃。报身则分自受用身,不住生死,他受用身,不住涅槃,这很有趣味。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显示出无量的慈悲,真实智慧,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超越时空,尽未来际,正是古德所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法身无生,无所不生。法身是我们自己真正之身,禅宗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法身是本来面目。法身无相,能现一切相;法身无生,无所不生。这是讲意生身。
 
我们现前应当怎么学法,才能与意生身有几分相应?清净心是最重要的,清净慈悲,清净心常常保持自己一念不生,在一切境缘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什么时候做这个功夫?静坐的时候、念佛的时候,没有工作,一切万缘放下的时候,整个身心放松,最好是经行散步,这个时候万缘放下了,恢复自己的清净心,用这个清净心来念佛,效果无比殊胜。这要平常多下功夫,然后我们在生活、工作、应酬,处世待人接物,我们的功夫就能用得上。面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对待、去处理,就接近意生身。随他意,令他生欢喜心;随自意,清净无染。这就把这一段经文的义趣,应用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
 
五、相好周圆
 
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遍周法界,等无差别。
 
“无边色相”,色相无有穷尽。在大经中我们才读到,世尊告诉我们,佛身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身有无量相,每一个相里又有无量好。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一般经上说的劣应身。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是随他意。佛示现在当时的印度,就随那个时候印度社会所公认的,三十二种相是贵相,是一般人所喜欢的、尊重的,世尊一示现,统统具足,一样也不缺。所以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在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现的报身也是随他意,不是随自意。这个他指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本身的身相也大。他们是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为尊贵。而且相好还放光,圆满光明。光,光有放光、有常光;放光周遍法界,常光也周遍法界,才叫圆满。周遍法界的意思我们逐渐逐渐能够体会到一些,确实是周遍法界。
 
佛说的这些境界,实在讲,都是我们自己本性中具足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是一切诸法的根源,心遍法界,心所起的作用哪有不周遍法界的道理?体周,用也周;体、用都周,佛在经上又说,相也周,相也周遍。所以诸佛菩萨就有能力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只要有感,决定就有应。
 
相好庄严身,我们要学,非常非常的重要。佛以相好光明接引许许多多众生,帮助许许多多众生;善根、福德、因缘还差一点,没成熟的,佛用这个方法让他接触到之后,就能把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提前成熟,得度的人无量无边。相好庄严身,就是招牌、门面、包装,不能不重视。妖魔鬼怪也会,但是他的相好之中,没有真、没有善、没有慧。佛菩萨为众生示现有种种差别不同,可是他的用意相同,不同当中有相同。相同是什么?接引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因此,观机就非常重要,这是智慧。
 
六、愿身演法
 
演一切法,如布大云。
 
这一句为什么不用‘说’而用‘演’?说只有口业,三业中只占一个。演,三业具足。演是表演,要作出样子来给人看。佛所说一切法统统可以表演,用表演的方法来弘法利生,是最高明的。歌舞、戏剧,佛法中有没有?有。《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就是戏剧。如果有人发心把五十三参写成剧本,拍成连续剧,拿到电视台去播放,比我们苦口婆心在这里讲,效果不知道要增长多少倍,应该要这么作法。现在有许多写剧本的人找不到材料,他不晓得佛经中的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释迦牟尼佛每一次的法会、每一次的讲演,都可以编成故事,都可以编成剧本。而用歌曲来弘法也很好,《大藏经》中的歌词不下一万首,都可以演唱。也有正式写成剧本的—《归元镜》。这个剧本是描述净土宗三位祖师的故事,第一位、慧远大师,第二位、永明延寿大师,第三位、莲池大师。也都收在《大藏经》中。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舞台、通过电视表演。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演’是我们自己切身做到。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来,闻到佛法,明白了,发了大愿,从今之后,我们就干表演的事情,专门表演给社会大众观看。社会是我们的大舞台,我们是演员。演得要像,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我们表演的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学佛最低限度要把我们这个业报身转成愿身,愿身就是乘愿再来。我们的愿力超过了业报,就转过来了。每个人都能转,只要你下定决心,依教修行,就转了。
 
哪些是业报?我们用六度作比喻。过去悭贪,自己有的,舍不得布施,又叫吝啬;自己没有的,想尽方法去贪求,这是业报身。不知道修善、不知道持戒,念念还作恶,随顺恶习气,这个是业报身;对人、对事、对物没有耐心、没有恒心,是业报身。如何把业报身转成愿身?从今之后,我依佛的教诲修布施波罗蜜,转悭贪为布施,你不就转业报成愿身吗?原本你的心安住在六道轮回,现在安住在‘道场’,这不马上转过来了?过去起心动念都是恶业,现在我们发心持清净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真正发心修学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转过来了。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提出修行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我们起心动念都守著这个规矩,决定不违犯,就是具体的转业报身为愿身。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佛讲这十种身,你一种得到了,其他九种都得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试想想,舍弃业报,如法修行,你心地自然真诚、清净、慈悲,你就得相好圆满身。你的慈悲心、智慧心时时刻刻像诸佛如来一样,护念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意生身不就现前了吗?一个转,统统都转了。从哪里转最方便?愿转最方便。发愿我要学佛、我要学菩萨,我的心像佛、像菩萨,我的身也像佛、也像菩萨,我的言语造作也像佛、也像菩萨。愿一发,身、语、意三轮都转。这个是‘愿身演法’,演一切法,这一切法就包括我们的生活。
 
此地的‘云’,先布慈云,后注法雨,取这个比喻。佛用云表慈悲,用雨表演法,慈云法雨。表演一切法,做给人看,先要有大慈悲心,没有大慈悲心,决定做不到如布大云。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无上轮就指《华严经》。经上告诉我们,世尊,乃至于菩萨、声闻,以及祖师大德善知识说法,一定要随顺众生的根性,才能令众生得真实的利益,所以说法一定要契机。
 
七、化身自在
 
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各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前面三句说明广容无碍,后二句说普遍,广容不碍普遍。毛端是正报最小的,正报指自身,身体汗毛的尖端,是正报最小的。世界是依报最大的,不是一个地球,是一尊佛的教化区,通常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经文“一切世界”,意思就是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在一毛端都能容受,没有障碍。通常我们讲到事事无碍,多半都是讲‘芥子纳须弥’,已经很不可思议。芥子是芥菜子,大概像芝麻粒这么大,须弥是须弥山;把须弥山装到芥菜子里面,芥菜子没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这个不可思议。这一段经文所形容的,比它更不可思议,毛端比芥菜子小得多了,一切世界比须弥山不知大多少倍,简直没有法子计算。读了这一句,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事事无碍可以到这个极处。而如来之身,怎么能相容?我们一定要知道,毛端虽小,称性;世界虽大,也称性;既然都称性,哪有不圆融的道理?这个理很深,我们没有法子想像,不但我们没有法子想像,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地上菩萨、等觉菩萨都无法想像。为什么?因为你一想像就落到意识中去,与自性相违背。意识有范围、有界限,当然没有办法缘自性的境界。
 
所以大经讲到,法身大士的境界都不可思议,不要说佛的境界了。只要你离开思惟想像,也离开言语,这个境界就现前。在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几次,如来身相如是,我们的身相也不例外。“各现无量神通之力”,各个都现,这是讲广容不碍普遍。佛到哪里度众生?佛就在毛端上,刹土里度众生。佛在十方世界有没有来去?没有。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讲‘十万亿个佛国土’,那个十万亿佛国土,给诸位说,也在毛端,这我们才稍稍能体会到一点,古人所讲:念佛往生,‘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了解事实真相,听到这个话生怀疑,那我还没有去,还在此地。这是世间人妄想、分别、执著,实实在在没有来去,也没有生不生,这才是事实的真相。所有一切境界,都是众生自己妄想、分别、执著现出来的幻相、假相。但是我们知道假不离真,离开真的,那假的就现不出来。佛在经上常常用影子作比喻,‘梦幻泡影’。我们在光照下面,身都有影子,影子是假的,但影不能离身,没有身哪来的影子?我们拿这个身比作法性,法相就是影子,法相虽然虚妄,没有离开真实,真妄不二。
 
“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教是教导,化是教导的成绩表现,接受佛陀教导就产生变化。古时候,儒家教学重视‘化’,如果学生接受教学之后没有产生变化,那这个教学就落空。起什么样的变化?成贤、成圣,超凡入圣,变化气质。原来是凡夫气质,受了教育之后,能够提升到贤人的气质、圣人的气质。儒家教学的成就有三等,下等成就是君子,能够提升到君子的风度;中等是贤人,上等是圣人。佛法中也有三等︰正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小圣;中等是菩萨;上等成佛。
 
‘调伏’是讲教化众生的手段。佛法中讲化法、化仪,教学的方法、教学的仪式,最重要的要调顺、调和。众生的心念、妄想、烦恼无量无边;调是对妄想说,伏是对烦恼说,伏是降伏,这两个字是合用的。换过来也行,调对心说,伏对身说,都能够讲得通,调伏众生的身心。佛用什么方法?用戒、定、慧,用戒调身,用定、慧调心,然后才能够降伏我们的烦恼习气,收到教化的效果。
 
八、法身弥纶
 
身遍十方而无来往。
 
我们凡夫很不容易体会,但是这是事实真相。弥是弥漫,弥纶两个字的意思︰周遍法界,无所不包。法身就是自己的真身,这个话的意思很深,很难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人身体是精神与物质结合起来的现象。精神这一部分,属于心理,是心法;物质这一部分,色相是色法。心法八类,称为八识,或者称为八心王、八心法;色法有十一个,我们这个身统统具足;合起来就是依报、正报。依报从哪里来?依报从正报来的,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与正报同时出现,没有先后,没有障碍。我们细细从这里思惟,岂不是以法为身吗?
 
心心所法与色法,变现无量无边世界刹土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心心所与色法变现出来的。心心所、色法既然是自身,虚空法界又何尝不是我们的身?理论决定是圆融周遍的,在事相上一定是由近而远。念《百法》能够深解义趣,你就豁然明白了。《百法明门论》,明是智慧,让你在这一百法中开智慧,做个明白人,明白什么?明白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我们这个肉身则随著业报现身,完全不自在。我们懂得法身周遍法界,报身也是周遍法界,应化身还是周遍法界,那我们的业报身又何尝不周遍法界?
 
九、智身穷性相之源
 
智入诸相,了法空寂。
 
这是佛的十种身之一,智身。智是智慧,智慧能够明了通达一切法相的根源。智慧从哪里来?自性中本来具足。佛告诉我们,世间人有聪明,没有智慧。为什么说他没有智慧?他自性没有显露出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被障碍住了,不起作用。世间人很聪明,从八识中流露出来的东西是聪明,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叫智慧。实际上,八识中流露出来的有很多错误、错觉。我们看这个世间最近三、四百年来,西洋的科技逐渐逐渐在发展,许许多多学说当时认为是真理,了不起的发现。可是过了一些年,出现一位科学家,又发现一套东西把前面的定律推翻,所以现在这些科学家很聪明,不敢讲这是定律,永恒不变。他晓得再过几年又有新的发现,把现在发现又推翻,这个就是佛讲的‘世智辩聪’。而从真实智慧所流露的东西,则永恒不变。
 
真正肯相信佛的方法,自性般若智慧就能现前。佛用的这套方法妙绝了。用什么?禅定。什么叫禅?什么叫定?不受外面一切境界的诱惑,是禅;六根面对六尘境界如如不动,是定。要学这套本事,禅定功夫深,智慧就现前。智慧是自性本来具足,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似乎很少人懂得用这个方法开智慧,大多数人只知道透过学习、研究来获得,其所学得来的不是智慧,是聪明。所以现在的世界被这些聪明人愈搞愈复杂、愈搞愈乱。
 
只要你的心清净平等,就‘智入诸相,了法空寂’。诸佛如是,我们也如是。所以你必须要知道,一切境界相,相有体无,可以受用,不可以执著,这个受用就得大自在了。如果于其中稍稍有分别、执著就错了,虽有受用,受用得很辛苦,现代人讲你在受用当中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六道轮回,你说这个代价多惨!
 
我们希望自己智慧能现前,要修定。在什么时候修?修定并不是叫你每天面壁打坐。面壁打坐是修定的方法之一,方法无量无边,我们念佛的人,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定。而真正会修的人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这是六祖大师《坛经》中讲的方法,妙绝了!不妨碍工作、生活,每一天该干什么还照干,一丝毫妨碍都没有。功夫怎么作法?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六祖大师教给人的这些方法,就是他自己在黄梅八个月槽坊中用功的办法。他得到效果,所以他信心十足,也以这个方法教人。《金刚经》上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是给他印证,他的方法正确。你懂得不取相,懂得不动心,那就是修道。功夫浅的得禅定,成就三昧。功夫深的,开智慧,明心见性。智慧是从这里来的。所以我们要晓得,不是通过思惟想像去学习而得来的。
 
佛家的教学都是给你说明这些原理原则,真正用功要*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怎么做一个转变,你才能够悟入。现在我们做一个大的转变,见相不著相,见相不动心,你的功夫就成就了,这就能悟入,你才能契入境界;并不是要你相不要了,不是的,相还在。
 
十、力持身持自他依正
 
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这是十身末后一条,‘力持身’。力是能力,是自性的本能,是性德的流露,也不是修来的。你所修学而来的能力都有限,都有个范围;自性的能力不可思议,没有极限。清凉大师注解:‘能持自他依正’。自依正,在本经中,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如来自己的依正。他依正,是十方诸佛刹土,无量无边的华藏世界。如果就本师释迦牟尼佛而言,能持自己的依正是娑婆世界依正庄严;他依正是娑婆世界以外,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的依正庄严。这种能力不是作意、不是思惟、也不是想像得来的,自性圆满的德能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经文上说,“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睹”,属于正报;“一切佛土”是依报。“佛土”是空间,“不思议劫”是时间;说个空间,再说个时间,全都包括了。
 
在中国佛教历史当中,曾经有不少人是从物质现象中开悟的。听流水的声音,开悟了;听风吹树叶的声音,也开悟;不定是什么机会能开悟。而流水的声音能叫他开悟,是佛变现流水的声音。平常他听这个水不开悟,这个时间听水为什么豁然开悟?是佛力加持的。我们现在讲佛力加持,实际上,是佛现的身,现流水的相,为什么佛在这个时候示现?佛知道这个时候,他开悟的缘成熟了,所以佛应机而现,时节因缘毫厘不差。
 
佛在什么时候显现这些神变?都是应众生之感。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众生的数字没有法子计算。一切众生与佛都有感应道交,佛可以同时示现这些神变。只要我们有善心、有愿心,在这一生当中又欢喜学习,希望在一生当中也能够像法身大士一样入佛境界。我们有这个心愿,佛菩萨知道。这个十身,我们读过之后就明白,他知道,他有能力,他真的关怀我们,真的爱护我们,真帮助我们。现在问题是,我们自己要懂得自爱,这点太重要了;要懂得自重,要懂得自爱,佛的这一份恩情我们才能接受过来。
 
如来果地有十种身。一般比较少讲十种身,常说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其实十身才是真正圆满的说法,三身只是十身的归纳。说三,或者说四,四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化身,内容真的是不增不减,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三身展开说十身,十身把它归纳就是三身。前面一开端的三段:菩提身、威势身、福德身,这三种身属于报身;意生身、相好身、愿身、化身,属于化身;法身、智身、力持身,则属于法身。这是说明三身与十身开合的不同。
 
就报身而言,菩提身是自受用身,后面两种威势与福德身都属于他受用身。佛在经上常常讲众生颠倒,到底颠倒的相是什么?诸大乘经中讲得很多。如果就这一段经而言,我们也发现自己颠倒了。哪些地方?威势身、福德身是他受用,不是我们自己去享福,自己作威作福,那就要造业,哪里是菩萨度化众生的行愿?于是我们细细的观察,释迦牟尼佛在世确实有威德、有势力,他的威德从什么地方展现?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他的教诲、他的言行,得到社会大众的景仰,一切众生都愿意依教奉行,这就显示佛的威德。佛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出了家没家,游化在人间,晚上找个大树底下打坐休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饭每天到外面去托钵一次,一天吃一餐。讲经说法没有中断过,四十九年天天讲,永远没有疲厌。这是释迦牟尼佛展现给我们看的威势身。释迦牟尼佛从来不会表现一种傲慢的态度:我教学这么多年,听我讲经说法的这么多人,值得骄傲。没有,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这个念头,所以威德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
 
世尊福报之大也不可思议,他有大福报,但是他不享福,每天三衣一钵,过的是一个标准修行人的生活,他的福报是给一切众生共享。我们在这个经上读过,佛的智慧、佛的愿力,不但能持自他正报,也能持自他依报,这就是我们世俗人常讲‘得佛菩萨保佑’。身体健康是正报,丰衣足食是依报,我们身心环境都能够安稳,是得佛的福报加持。
 
第三科教主难思这一大段,李长者也有一些开示,开示得非常之好。这一大段是说明佛成道,修行果满,依正报得。指毗卢遮那如来华藏世界,他报得这样庄严的佛土,圆满显示威势福德,提供给十方世界所有修行人,作为一个修道证果的场所。诸位同修要知道,你在娑婆世界无论修学哪一宗,禅宗也好、密宗也好、贤首也好、天台也好,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真正修成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出离十法界,统统亲近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像大海一样,这十个宗就好比十个大的江河,统统流入大海。要知道华藏世界是我们共同的归宿,是毗卢遮那佛的依报。到那里去还继续不断修行,你的无明才破一品,还有四十品没破,破无明不是简单的事情。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是提供法身大士修学的道场,毗卢遮那佛的功德无量无边。
 
这是示现一个通途的修行,通途无论渐修渐证、顿修顿证,都归毗卢遮那佛建立的华藏世界。《华严》就是给我们介绍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介绍的经文有多少?十一卷,从第一卷到第十一卷,这么长的经文。我们读了,向往羡慕修学之心油然而生。但是断尘沙烦恼,再破无明,出离十法界,谈何容易!一般人不是一生修行能够达得到的。因此,我劝勉同修一个当生成就的法门,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往生极乐世界成佛。阿弥陀佛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以四十八大愿,专门接引念佛人往生。这是个专宗,但是修学各宗各派,回向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也能成就。成就,比在华藏世界更快速、更稳当,所以文殊、普贤,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还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在哪里发愿?在华严会上发愿。华藏世界等觉菩萨、候补佛,也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何况我们!若不信、不肯发愿往生者,套一句李炳南老居士的话,‘非愚即狂’。
 
如来所坐之座,以法界为座体。前面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如来果地上行六度万行(因地修行叫修,佛已经成佛,就完全是行,不是修),报得华藏世界依报的庄严。报身是圆满智慧之身,如来依正之报没有丝毫勉强,任运报得,这样示现成最正觉。而不是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的是劣应身。那是表演给我们看,暗示我们、启发我们、帮助我们觉悟。
 
我们从迹象上观察,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觉悟?怎么发心出家修行?他在宫廷中亲身体验富贵的生活,令人迷惑颠倒。天天享受五欲七情,享这种福增长贪嗔痴慢。偶尔到外面去看了一下,看到老病死诸众生相,心中感触很深,这是苦,是大苦。于是想一想,人能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从这个地方慢慢他就觉悟、他就明白。这是要通过很冷静的思考,冷静到一定的程度就入了禅定,定就开智慧,智慧就能把这个问题根源发觉出来。
 
苦从哪里来?找它的根源。于是佛发现苦是从集来的;集就是烦恼、就是所知。你天天在集积烦恼、所知,你在造这个因,所以就招来苦报。佛最初悟入四谛,四谛是佛法的根本法,通四教:藏教四谛、通教四谛、别教四谛、圆教四谛。四谛与三十七道品都通藏、通、别、圆,换句话说,通一切法,通大小乘,通一切宗派,它是佛法的根本法。佛从这里开悟,然后做了一个很大的转变,示现教导我们,这个大转变就是出家修行。
 
世出世间真实的教学著重在开悟。世尊示现和我们凡夫一样;在我们凡夫看来,世尊铺一堆草座,在毕钵罗树下打坐。释迦牟尼佛是厌俗出家,他是看到这个世间太苦了,表演这个相给我们看。但是我们天天受苦的人,却不知道是苦;他明白、清楚。怎么样摆脱这个苦?放下,所以出家相就是示现放下。佛是真放下,三衣一钵,三衣是三件衣统统带在身上,拿个钵就走了,什么都没有,那才叫真放下。我们现在出家人,出门还带一大堆行李,还带好大的箱子,那是没有放下。这些地方都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我们应当如何来学习。
 
法身大士看到佛在菩提树下是坐金刚宝座,展现出如来果地不思议的庄严法界。由此我们又有一点体会,真的是相随心转,我们凡夫烦恼心看佛像,佛像是劣应身,看佛的座位是生草铺的座。为什么法身大士看菩提树是宝树?佛座是金刚宝座?佛的身相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可见得佛真的没有相,佛也没有身。佛的身、佛的相、佛的依、佛的正,都是随众生心念而变化。
 
佛的心永远平等、清净,不受一丝毫染污,所谓是染净情尽。佛在经上常说,教我们用心如镜。我们对著镜子笑,它也笑,我们哭,它也哭;我们笑哭被污染,心上真有,镜子一点也不受污染。不但你不照它的时候,镜子空空,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时候也不落痕迹,这就对了。有体有用。
 
大乘佛法为什么一定要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如来果地十种身,是以菩提身为根本,其余九个身都从菩提身生,而菩提身又从菩提心来。菩提心的心体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都是清净、平等,没有丝毫污染。《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一切法依清净平等觉,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佛在《华严经》上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如果把菩提心忘掉、丢掉,所修一切善法都叫魔业。这句话说的意思很深很深,《楞严经》上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就是因地不真。因地就是清净、平等、觉,你的心与清净平等觉不相应,就是因地不真,你的修学很难成就。佛的因真,果报殊胜。
 
菩萨与九法界众生,都相处在一起,把自己无始劫分别、妄想、执著的习气磨尽,这叫修行。像你要断贪,如果不在境界当中,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贪心已经断掉?贪的范围广得不得了。喜欢的,想得到是贪;不喜欢的,想将它撵走也是贪。顺、逆境界都是这一个心。在顺境中心清净、平等,不起心、不动念,贪心断掉了;逆境中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贪的境界没有了。每一法都有顺、逆两个境界,现代话叫相对的世界。任何一法都有两边,佛教我们两边不住,中道不存,要在这上面用功夫。什么样的境缘都接触,从中修定、修慧,定慧等持,这是真用功。这是高级的修行方法,不是凡夫。凡夫如果学这个方法,怕的是学得不像反而堕落,反而造无量无边罪业,落在阿鼻地狱永劫不能翻身,那就大错特错。所以佛对于我们初学的凡夫,佛知道我们没有这个定功,给我们制订许许多多戒条,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能做。如果我们果然能够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念念都能够与定慧相应,这个人叫真正修道,真正修行,真正会用功。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功夫不失,那就叫功夫成片。而佛对于沙弥、比丘,出家四众的戒条中,有一条很重要,歌舞、戏剧决定不可以观听,包括看电视。你常常听歌看戏,你的心都被它转,心怎么会清净?怎么会定得下来?所以对于初学的人决定要禁止。
 
佛在一切经论当中,常作无数次的叮咛嘱咐,这种教学法就叫‘长时薰修’,让我们有深刻的印象,在日用平常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佛的教诲、佛的开导能及时提得起来。当起心动念的时候觉悟就快,古人所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想到佛的教诲,想到自己曾经发愿我要依教奉行,妄想念头立刻就转过来了。念佛的人就是用一句佛号,妄想才生,立刻就警觉,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妄念转过来。念正,语就正、行就正,一切皆正。身心正,我们依报环境当然正,这是我们在这部经上所应当知道学习的。
 
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
 
明菩萨大众围绕分
 
第六明众海云集分二
 
‘众虽深广难测,略启十门:一集意。二集因。三辨类。四定数。五权实。六地位。七前后。八有无。九闻不闻。十释文。’清凉大师在未讲经文之前,先把与会大众集会的义趣说明白。我们在此地简单的为诸位介绍。第一个说集会的意义。我们知道世尊这一次法会是在定中所讲,很希有,不但我们凡夫见闻不及,就是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也不见不闻。由此可知,凡是参与法会的大众都是法身大士,不是平常人。在本经中我们能看到种种不同的身分,都是示现,绝对不是真正的六道凡夫、鬼神之类,他们集会的意思,这一会是佛要说根本的法轮,也就是说明世尊一代时教,他老人家出现在世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华严》是个圆满法,这一会就非常重要。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与会的大众一共有十大类,第一大类是‘影响众’。通常我们一般讲经的时候,第一个是当机众,此地把当机众摆在后面,影响众摆在前面。教我们什么?教我们︰这个经我念得很熟,他会讲,我也会讲,我讲得比他还好。可是他讲经,我要来听,我为什么来听?当影响众。让别人一看,这个人自己会讲经,讲得不错,他也来听,大概这位讲经的人很行;他影响初学,这个功德很大。第二个意思是‘为作辅翼’,帮助、协助、表演做佛的好学生。
 
第三个意思是‘护法’,护持道场。我们到道场参与道场的活动就是护持,所以一句中有许许多多的意思。第四类,譬如后面我们看到有道场神,这一类是‘庄严道场’。第五类教导我们‘修供养’,如何修供养、修布施,才真正种福田,真正种善因,善因将来一定得善果。第六‘为发起此经’,发起这个法会。这一部经的发起不是一个人启请,大众启请。大众并没有表白来启请,很有趣味,大众心中有这个意念,佛有他心通,所以是大众念请。
 
第七个意思这才讲‘当机’,一切众生在这个机缘之中,听到佛说这样圆满殊胜的道理、方法,他懂了,他得受用,受用的利益无量无边。第八个意思,这一些菩萨到这边来示现,暗中是‘表法’。世尊师子座中也流出了许许多多的菩萨,显示法门的奇特,不可思议,也是通表像《无量寿经》上所讲‘一切皆成佛’,表这个意思。第九个意思,佛说的种种道理、种种成就,如果没有人来作证明,初学的人听到总不免疑惑。这一些法身大士到这个道场来为大家‘作见证’,证明佛所讲都是真实的。最后一个意思,是‘反过来显示’出心量小的人、迷惑障碍深重的人,他们不见不闻,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这个殊胜的法门他们没有缘分。所以这个意思很多,有这么多的意义,他们当然要来参加这一会。
 
意义明了了,还要懂得因缘,不只是有意愿就能参加。诸佛菩萨参加世尊这一次大会,也要因缘具足,这就是‘集因’。第一要与佛有缘。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结法缘,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无论是什么因缘到寺院或者是佛堂,进去时,依照规矩先要礼佛三拜。怎么拜法?我第一拜,愿与这个道场结法缘;第二拜,愿与这个道场常住结法缘;第三拜,与这个道场信徒结法缘。以后就有机会到这里来讲经,大家就能欢喜相处,这三拜不是白拜的。要念念当中真有心结缘。
 
《华严经》这一会,会主是谁?毗卢遮那如来。这一些菩萨,过去生中如果与毗卢遮那佛没有缘,想去也不行,条件不具足。先有意思,我很想去作影响众,我很想去护持道场,我很想去供养道场,得有条件。第一个条件,与毗卢遮那佛有缘,过去生中曾经与他结过法缘。第二,也必定蒙佛摄受过,佛曾经教导过你。佛很慈悲,对一切有缘众生,只要你不排斥,见到佛能生欢喜心,佛一定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受一切众生。我们过去生中,也曾经蒙毗卢遮那如来摄受过。第三个条件,一定是圆教的根性,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圆教法门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有障碍,就不圆。第四个条件,也必定曾经发大心,护持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修学佛法,这个缘殊胜,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第五个条件,过去生中曾经发过大愿,愿意跟佛学,就是后面经文神众中有一类‘身众神’,佛门的术语叫常随众。第六,追随佛陀心愿永远没有满足,一心一意修菩提道、学菩萨行,不疲不厌,这就是下面有一类‘足行神’,由他表法。
 
第七个因缘是喜欢听闻正法,闻法得快乐,法喜充满,在后面有乾闼婆王,这是‘主乐神’。第八个因缘是真正能够接受佛的教诲,虚心向学,把贡高我慢的习气降伏住,这是后面神众中有一类‘主风神’。风是动的,主风神就是主办一切活动的人物,他们有经验、有专长。第九是本身平常修福修慧,心量广大,佛经中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们也有这个心,这才与佛相应。末后,这是与佛同一个善根,这一条可以说我们统统具足,我们也有,前面这些条件我们未必有。我们今天处在末法时期,去佛将近三千年,能够参与此地华严法会,我们也有少分因缘,虽然不是满分,也有少分,才有机缘参加这次法会。
 
第三、辨类。参与法会的大众也有十类,十种不同的团体。第四、定数。在第一会中,也就是序品,看到有四十一个团体。每一类大众中的人数太多太多,数不清,都是以刹尘、无量、不可说,用这些数字为单位。古德讲无有穷尽,这是华严海会的人数。确实很像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召开地藏菩萨的法会,地藏法会人数也是不可思议。不过就人数来讲,华严会是第一,地藏会比不上;如果就素质而言,华严会比不上地藏法会。为什么?地藏法会,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诸佛如来都来参加,而此地我们只看到法身大士,没有说一切诸佛如来都来参加。地藏法会是一切诸佛如来统统参加,一个不漏,全都到齐,显示无比的殊胜。为什么?《地藏》是佛法的根本法轮,《华严》也是根本法轮。《地藏经》所讲是大乘佛法的根基、根本,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在佛法中什么都不能成就;而《华严》根本法轮是讲大圆满。像树一样,地藏是讲根,华严是整棵大树,包括枝叶花果,是讲整个,这是不相同的地方。
 
每一段经文都有三个小段。第一小段,标数辨类,是告诉我们一百七十五类中,他是属于那一类。第二段,列名结数,举几个代表,通常举十位,华严用十代表圆满。我们从这十个代表名号当中,体会它的用意。末后,摄德周圆,说这一类人的修行、证果,给我们所作的榜样,给我们所作示范。大众当中,开端四十众当中又分为两个大段:第一大段是同生,第二大段是异生。同生众,都是菩萨;异生众中有凡夫,但是凡夫是佛菩萨示现表演的,不是真的凡夫,教我们如何学习同生菩萨众。
 
同生众 分三
 
〈一〉标数辨类
 
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
 
“佛世界”通常指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世界。此地有十个佛世界,把这十个佛世界磨成微尘,微尘肉眼看不见;磨成细粉,细粉磨得再细,肉眼还看得见。佛在经上有个比喻,形容微尘之微。佛说比小尘大一点的是牛毛尘,我们肉眼仔细去观察,还能够看得出来。牛毛比较粗,牛毛尖端能放一粒尘不会掉下去,就叫牛毛尘。把牛毛尘分成七分之一叫羊毛尘;将羊毛尘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再将兔毛尘分成七分之一,佛说叫水尘。水密度很大,当中有空隙,水尘在水中能自由的游来游去,没有障碍,但肉眼看不到。水尘还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金尘;金是金属,五金:金、银、铜、铁、锡。五金的密度比水大,在高倍显微镜下也能看得出来有很多空隙。金尘就是在金属空隙当中游来游去,没有障碍,这还不是微尘。
 
把金尘再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微尘。这就很小很小了,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原子、电子。佛经中说微尘还不是最小,微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色聚之微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佛说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极微之微也叫邻虚尘,与虚空做邻居。佛说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微尘,菩萨的天眼能够看到色聚之微,如来的天眼能看到极微之微。这是讲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个数,你说有多少数?来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有这么多,共来围绕佛。身分是“菩萨摩诃萨”,这就是类,菩萨这一类,他们摆在第一位。他们与佛是同生性,也就是说佛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这些菩萨们也都用真心。凡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与佛就不一样,叫异生性。
 
经论当中讲得很清楚,必须得破一品无明,才见一分真性。见思烦恼断了,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六道生死就永远断了。再破尘沙烦恼、尘沙惑,在四圣法界,其四个不同的阶级是取决于尘沙惑断得多少。尘沙惑断尽,再破一品无明,出十法界,与诸佛如来就同生性,从此以后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所以说到同生性,是一真法界的菩萨,不是十法界。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是一真法界的菩萨。前面十信不算,因为十信菩萨没有见性,无明没破,还是异生性,不是同生性。
 
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断尽,断证功夫等于小乘须陀洹果,可是智慧、道力比须陀洹高出很多。七信位菩萨,则断尽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断证功夫与小乘四果罗汉相等。可是智慧、神通、道力比阿罗汉高出就太多太多,阿罗汉不能为比。十信行满,破一品无明证初住位,才成法身大士。华严海会从初住菩萨算起,十信位不算。而圆教的初住等于别教的初地,《华严》是圆教。
 
‘菩萨’,清凉大师有三个解释,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萨埵是所化众生’,这是从境界立名。我们今天所求是什么?‘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是觉悟的意思;我们学佛是学求觉悟,不是求发财,不是求世间名闻利养。我们是求作佛,大菩提就是求作佛。佛是什么?佛就是有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德能之人。有人问:成佛意思是什么?成佛简单的讲就是成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不为过。我们要学佛,就是要学‘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的目标订在此地。‘萨埵’是梵语,意思是众生,是佛所教化的对象,即是我们本人。我们是众生,今天发心求大菩提,你只要这个心发得恳切、发得很真,又不退转,恭喜你,你现在摇身一变为菩萨,你是初发心幼稚园小小班的菩萨,也不错,算是菩萨。
 
菩萨第二个意思,‘菩提是所求之果,萨埵是能求之人’。第三个意思,‘萨埵此云勇猛,谓于大菩提勇猛求故。’古印度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发愤勇猛精进都称为萨埵,但是不称菩提。对于大菩提勇猛精进的求取,这个人就称为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都舍掉,‘菩提’取一个‘菩’,‘提’不要;‘萨埵’取一个‘萨’,‘埵’也不要,所以菩提萨埵中国人简称作菩萨。印度人喜欢麻烦、喜欢重复、喜欢很啰嗦,与我们中国习尚不一样。中国人说话最怕重复,印度人则喜欢不断的重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其实不断的重复有好处,加深印象,特别是对于末法众生更有其必要。所以一部经多次的讲解,多次来学习,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利益。
 
末面还有一句‘摩诃萨’。菩萨摩诃萨,有两个意思,菩萨通常指三贤位的菩萨,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修学这些位次我们统称之为菩提萨埵。再往上提升登地,地上菩萨我们就称为摩诃萨。摩诃是梵语,意思是大,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摩诃萨中包括等觉菩萨,等觉称为十一地,法云地是第十地,都称为大菩萨。
 
大也有四个意思,其实都是教我们学习菩萨。第一‘愿大’,一定要发愿求无上菩提,要发这个大愿心,不甘心学小法。第二‘行大’,要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真干;决不是说说而已,要认真去做到,说到决定要做到。第三‘时大’,就像大乘经上讲,尽无量际劫,永远没有休息。成了佛,倒驾慈航,再示现菩萨位,示现还要学习、还要度众生。第四‘德大’,他的德行就是要给九法界一切众生作好榜样、作模范。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经文,第二段经文相当长,‘列名结数’,文中也有三段。第一段是把人数列出来,人数中有同名、有异名。前面十位同名,同一个‘普’字,后面十位每一位名字不相同,到底下会给诸位讲到。末后这一句是结数,这一类的菩萨人数有多少。我们先看:
 
〈二〉列名结数
 
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
 
以下十同名普菩萨,以普贤为总,其余九位是别。第一位上首“普贤菩萨”,‘普贤’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疏》云:‘名曰普贤,即体普也’。并依据经论给我们做了几种介绍。第一种‘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这是从自体上来说。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普贤菩萨,不修普贤行的也是。随缘成德就叫贤。佛菩萨随净缘,作佛、作菩萨、作声闻、作缘觉,成就他的德能。我们凡夫随染缘就变成六道,六道也有德、也有能,怎么不是贤?所以从自体方面来讲,一切众生本来是普贤。大经中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既然本来成佛,说你本来是普贤,并不过分。一切诸佛菩萨的形象、名号,都由自性变现出来,自性圆满具足,丝毫不欠缺;从理上讲,从心性上讲,我们都是。然后你应当明白,本来是,现在不是,你必须去找这个原因,现在为什么不是?本来你是神通广大的普贤菩萨,现在变成可怜的凡夫,我们找原因,原因找出来之后,把原因消除,我们自性普贤不就现前吗?
 
清凉第二个解释,就是我们用功从哪里下手?第二个解释是‘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这是就诸位普贤来说。诸位—从初发心一直到十地菩萨,到法云地五十个位次,我们今天发心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不是假的,是真的。‘曲济无遗’,曲是委曲婉转,济是救济,我们现在有难,我们现在有什么难?我们有烦恼、我们有妄想、我们有执著,这就是灾难。一定要委曲求全去修学,学什么?学佛、学菩萨,学诸佛菩萨的发心,学诸佛菩萨的修行。我们如何转轮回心为菩萨心?转轮回业为菩萨业?这就是‘曲济无遗’。‘邻极亚圣’,大圣是佛,等觉普贤菩萨称为亚圣。法云地的菩萨与他就很接近,做邻居。
 
一一行全是普贤行。普贤菩萨非常慈悲,将无量无边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十条纲领。这十大纲领就是本经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条又有无量无边行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与这十个纲领相应,你就真的修普贤行。十大愿王细说就是全部的《华严经》,单说这十条大意,我们在《无量寿经》‘德遵普贤’这段经文中给大家详细介绍过,我们明白了之后要真干。从哪里转起?从改心转起,从今而后,把为自己这个念头断掉,转成为众生,我们这个身体在世间为众生,不是为我,没有我。所以这个身在世间是为佛法工作、为一切众生工作,把这个念头转过来。长时间的修学,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与十大愿王相应。而且任何一愿中都圆满具足一切愿,任何一行中也圆满具足一切行门,这个修行方法是所有菩萨行中最殊胜,真正的成佛之道。这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个说法,‘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专指等觉普贤,又称当位普贤,在《华严经》中帮助毗卢遮那佛教化菩萨。德周法界,‘德’简单的讲就是十愿,愿中有十行,十行是十波罗蜜;十愿与十行交*,也是圆融含摄。至顺调善,至是到极处,到顶头;顺是随顺法性,与法性没有丝毫违背。调善,说明他的善达到究竟圆满,极小的善行都遍虚空法界,德周法界。在本经经题‘大方广’,大是性体,方是性之相,广是性之作用,所有一切的行愿,都与大方广体相用相应而不相违,这叫至顺。佛在经上常讲‘真心离念’,你还有个念头,就不相应。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对。念即无念,无念即念,这个念叫正念。落在一边都叫邪念,有念落在妄想,无念落在无明。菩萨有定、有慧,保持得很稳,他行中道,所以一帆风顺,永远没有障碍。念念利益众生,这是有念;决定没有一念念自己,这是无念。利益众生,也利益自己,那就错了;利益自己,附带也利益众生,这都不是中道。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开始学,离念意思很深很深,其深无底,初学就从这里下手。我们有念,念佛法、念众生;无念,不念自己,不念自己的一切享受,不念自己一切的生死,这样才行。
 
佛教我们修清净布施,《般若经》中所谓‘三轮体空’,不著我相、也不著接受的人相,也把布施这些物品忘得干干净净,不要执著。自己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就生智慧、就生正觉,这样就相应,这才是真正两边不住,与诸佛菩萨同一中道。这是普贤菩萨名号第三个解释。
 
第四个解释,‘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果是讲果报,果报达到极处叫普。这是讲果后普贤,果是成佛,菩萨成了佛之后。有同修问:为什么要成佛?成了佛以后干什么?成了佛之后,尽虚空、遍法界行菩萨道,这就所谓倒驾慈航,真正叫乘愿再来。乘愿再来这四个字的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成了佛之后,再回头以种种身,度化众生。不舍因门,因是菩萨,从初发心到修行证果,换句话说,普贤菩萨成佛之后,教化众生的对象圆满了。不但十法界的众生统统要度,连一真法界中四十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法云地的菩萨,果后的普贤菩萨也要度他们。
 
总结:等觉的普贤菩萨,我们常讲位中,正是普贤菩萨的地位,悲智双运,这是菩萨的修学最圆满、最究竟的示范,给一切菩萨作好样子。十愿、十行,愿中有行,行中有愿;悲中有智,智中有悲;悲是讲行,智则偏重在愿,没有一样不圆满。佛后普贤是倒驾慈航,功德圆满后,回过头来示现菩萨身、声闻身、六道身,甚至于饿鬼、地狱身,以究竟圆满的智慧,大慈大悲,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与《行愿品》末后每一愿总结上所说:‘穷未来际,无有疲厌’。这种愿行,我们今天没有言语文字能够赞叹,不得已用个‘大’字。
 
清凉大师又告诉我们,还有一个说法,‘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也就是说任何一法确确实实融摄一切法,一切法必定也融一法,一法也融一切法,这是《华严经》上所讲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菩萨众中的第一上首,他代表‘法门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都要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决定不能够圆成佛道,可见得普贤行是所有一切菩萨主修的课程。在古人的注解中讲法门主,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他也是法界体,前面讲‘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这就叫法界本体,从体现相,换句话说,就是经题‘大方广’三个字的意思。一切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佛经中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到最后的阶段,一定要与普贤法门会合,融合在普贤法门中,他才能成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而八万四千确实有这个数字,在《佛学词典》及《教乘法数》中,确确实实一条一条列出来有八万四千条。四弘誓愿中说得就更多,法门无量,无量就不止八万四千。三世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各人修各人的法门都能成就,这是所谓殊途同归。但是最后都必须与普贤行相结合,所有一切法门统统是普贤行,才能圆成佛道。
 
十普菩萨是自性德能的总说,异名菩萨是自性德能的别说。所谓别是总中之别,所谓总是别中之总。由此可知,每一位菩萨都是普贤菩萨,就像《无量寿经》上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极乐世界如是,华藏世界也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一不如是,这才显示出‘普’的意思是多么的深广、圆满。我们学这段经文,菩萨这个境界多多少少要能够领悟一些。根据本经总共有一百七十多类的法会众,普贤菩萨是所有大众中的上首。清凉大师在《疏钞》中告诉我们,正因为菩萨是‘法门主故’,又代表法界的本体。《华严》的修学,最后目标是入法界,华严家所讲‘入法界’,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法界是什么?法界是心性。禅家虽然讲明心见性,见性不见得是圆满,有少分、有多分,不是圆满。《华严经》则讲究竟圆满的自性,所以用‘普贤’两个字来表法。因此佛才讲一切菩萨都要依据这一个法门修学,才能成就。菩萨修学最后的目的是成佛,成佛是入究竟圆满的法界,所以一定要修普贤行。由此可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修普贤行而成就。
 
在中国,四大菩萨所表的意义:地藏菩萨主孝敬,主修的课程孝敬;观音菩萨主慈悲;文殊菩萨主智慧。都代表性德中的一部分,普贤菩萨则是全体,不是部分。此其中有一层很深的意思,希望我们见到这件事,听到这部经,一定要知道回光返照,普贤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楞严经》上讲如来藏性。目的是要我们自己回过头来明心见性,见到自性中的如来藏,行普贤行,菩萨名号的功德利益,我们就真正得到,正是佛家常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通常念佛人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读了《华严》才知道每一尊佛号、每一尊菩萨的德号,功德都不可思议。虽然是差别的德号,差别是总中的差别,总别不二,总别圆融,显示出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每一位菩萨的名号就是道场,我们依名字中所显示的智慧德行修学,都能成无上道。普贤菩萨,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
 
第二位‘德普’,菩萨德号“普德最胜灯光照”。我们先说‘普德’,称性之德才叫做普德。譬如孝亲这个孝,称性;尊师这个尊,称性;见到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也称性。一一差别的智慧德相,没有一样不称性,所以这个‘德’,差别之德,也是普贤,也称普,德普。微善、小善都遍虚空法界,这个就是‘最胜’。‘灯光’也是比喻智慧,性德的智慧光明,照明虚空法界。德号中称为普德最胜灯光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一切众生自性德能,实在讲时时刻刻都现前,非常可惜凡夫业障习气很深重,第一念现前,第二念就把它障碍住,这是佛在大乘经中讲得很多。第一念是见性见,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凡夫只有第一念是自性,第二念就糊涂,就迷惑颠倒。诸佛如来的本事,永远保持第一念,绝对不会落在第二念,这叫法身大士。我们不是没有德能,眼能见是性德,耳能听是性德,六根的作用是性德,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所以《楞严》中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佛如是、菩萨如是,哪一个众生不如是?就是说的这件事情。
 
第三位‘慧普’,“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光’,光表智慧。‘师子幢’是比喻,幢是高显的意思。高,非常显著,像现在世界上许多大都市,通常有一座很高的建筑,代表这个城市的特色,作为它的标志。清凉大师《疏》说:‘慧普,遍照严刹,决定高出故’,这是表智慧高。世出世间所有疑难杂症,任何方法都不能解决,智慧能解决,所以智慧就有普照庄严的意思。普照庄严,决定高显,幢的意思就很明显。狮子为兽中之王,表勇猛、表大无畏,取这个意思。在野兽当中,一般小的兽类都怕狮子,狮子威猛,对任何兽类无有畏惧。这是表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大无畏,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第四位,“普宝焰妙光”,这一位菩萨代表的是‘行普’。‘焰’表智慧,在佛经中讲到光焰、讲到日月灯明,都表智慧。智慧往外透,照亮虚空法界。智慧从哪里来?从修德来。这个意思我们要辨别清楚,不能够含糊笼统。智慧是自性中本来具足,今天为什么要修德?如果没有修德,性德不能透露,性德虽然本有,被烦恼障碍住,佛法中讲二障、三障。二障是所知障与烦恼障,所知障障智慧,烦恼障障碍定,定、慧都是性德,必须要把这些障碍除掉,这就叫修行。由此可知,修行不是修别的,除烦恼习气而已。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怎么能修?不能修,圆满的、究竟的。修行是将吾人自性中,圆满智慧德能的那一重障碍修掉、去掉。所以古人讲‘但除妄想,切莫觅真’,妄除掉之后,真就现前。你再去找个真,又变成妄想。功夫达到一定的水平,心地清净,就生智慧。行,著重在内心,心地到清净就放光,这个光就像火焰一样,普照法界,那就是妙光。
 
一定要虚心,勇猛精进,决定不可以得少为足。阿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完全断了,智慧开了,得到正觉。相似的涅槃境界现前,自以为证得大涅槃,佛在大乘经上说是‘偏真涅槃’,偏在一边不圆满,不是究竟涅槃。他终止在这个地方,不肯前进,所以佛说这是‘堕无为坑’。堕到哪里去,他要停多久?佛在经上常讲阿罗汉要两万大劫,辟支佛是一万大劫。虽然是这么长的时间,小乘一定会回小向大,只是他要耽误这么长的时间,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很可惜。阿罗汉虽然得正觉,不是真的正觉,相似的。为什么?无明没破。他还是异生性,不是同生性。什么时候再更进一步?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了一品,明心见性,这才与如来同生性,同用一个真心,可是依旧不能得少为足。
 
第五位菩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意思很明显,表‘音普’,什么音声?当然是赞佛的音声,念佛的音声,说法的音声。清凉大师在注解中讲,具足一切音声,演说佛净土。这当然影射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我们怎么会知道?本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所参访的是德云比丘,修念佛法门。德云比丘修的是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须发大勇猛心,必然得三宝加持,为什么?九十天不睡不眠。九十天不能睡觉,而且不可以坐下,九十天只可以走动,站著,经行站著,不可以坐、不可以躺下来。从前人有,现在恐怕很难,没有人有这种善根福德,身体好是善根福德,还要得三宝加持。善财童子见德云比丘在别峰,别峰是什么意思?特别法门。就是告诉你,弥陀净土是特别法门。善财头一个接触是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开端、一个结束就告诉你,彻始彻终念佛求生净土。普音菩萨具一切音赞弥陀净土。
 
第六位,“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这个名号意思很鲜明、很清楚,这是‘智普’,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就是无分别智。佛在《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差别的智慧,无知是根本的智慧。佛家讲二智:根本智、后得智,后得智也叫差别智。差别智是从根本智中来,没有根本智就决定没有后得智。这个道理现代懂得的人愈来愈少,这对我们修学产生了很严重的障碍,我们不能不知道。为什么?现代是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个世间每一个人求知的欲望很高,但能不能求到智慧?求不到,一般人所求得的是佛经中讲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
 
尤其是佛门中四众同修,无论在家、出家,如果发心讲经,经是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智慧。一般人学讲经,却到处找参考资料,收集一大堆到讲台上表演,这不是讲经,这样讲,与经不会相应,往往把经义扭曲了,自己仍不知道。所以发心讲经一定要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怎么求法?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无知怎么学法?背诵、读经,读经是求根本智。读诵经典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的读诵就是持戒,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读经的时候一个妄念不生,就是诸恶莫作;经是如来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没有比这个更善,你正在读就是众善奉行;戒律,大小乘戒,圆圆满满具足。
 
读诵的时候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不起一个杂念,老实念,不起心、不动念,修定,就是修禅;禅的意思,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读经时就是修禅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没有念漏,就是修根本智。读经绝对不是研究,研究另外找时间,研究是学后得智,读经是修根本智。所以你会读,时间久了,根利的人三年、五载得智慧,根性钝的人说不定十年、二十年,只要持之有恒都会成就,这是真智慧。
 
下面第七位,“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髻,像我们看观世音菩萨的变像图,观音菩萨示现在家女身比较多。古时候女子梳头,头上挽一个髻。宝髻华幢,髻上多半戴花;花有珠宝之花,宝花,也有鲜花。中国古时候唐朝人不但女子戴花,男子都戴花。这位菩萨表‘心普’,智就是心。宝髻华幢,智慧才是真正的宝,为什么说它是心普?智慧之宝庄严在心顶。髻是人身最高的部分,在头顶,把头顶比喻作心顶。起心动念,三业当中这叫意业。菩萨的意业,就是两件事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没有其他念头,这个念头非常单纯。高出一切,这就是华幢的意思,华表行,六度万行,宝髻比喻心顶,这比较难体会一点。前面加个普,当然也是遍虚空法界,我们学菩萨的发心,上求下化的心要周遍虚空法界。
 
第八尊“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这尊菩萨名号的意思比较明显,表‘觉普’,觉是觉悟,遍觉法界才普。这个名号对我们此时此地的众生来说,此地指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居住在地球上,确实要有高度的觉悟。佛在《八大人觉经》中讲‘国土危脆’,我们在这个时代里确确实实深有所感,读了佛的经典会有很深的感触,国土真的是危脆—危险脆弱。一个地震,几秒钟的时间,再坚固的建筑物都毁掉。人的生命很脆弱,生命无常。不觉不行,不觉,忧患恐怖决定不能避免。
 
‘悦意声’,唯有觉悟的音声,才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实在说,真实悦意之声就是一句佛号,佛号实在讲是太好太好,是尽虚空、遍法界共同的语言。‘南无阿弥陀佛’不是印度话,你以为是印度话,不是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共同的语言,所以你想去其他诸佛国度,如果言语不通,念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恭敬你,他都懂。在我们这个世间,六道众生都懂。这句佛号虽然外国人不懂,外国人听起来喜欢。他们也会问:这个音声中含什么意思?我们简单给他介绍,这个音声是清净的意思、快乐的意思、欢喜的意思、健康长寿的意思,他一听高兴得不得了。为什么?这都是他要的。常常听这个声音就能满愿,你就能得到。叫他常常听,也教他念,他就会念。
 
念佛念到相应就得法喜,法喜充满,欲罢不能,真正得受用。没得受用之前,念的时候比较辛苦、比较困难,念得很累。如果念到法喜就不累,不但不累,如果你做事情做得很累的时候,念几句阿弥陀佛,疲劳就消除了,比什么都有效果。你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这种殊胜的利益,你没得到。要怎样才能得到?诚敬心去念,一心称念。如果能够依照《无量寿经》上讲的方法,效果更快。《无量寿经》讲的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发菩提心简单说,就是你的心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都保持清净、平等、觉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只要与这个相应,再专心念佛。一心,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功夫就得力;功夫得力,这个境界就现前,非常有受用。
 
再看第九位,“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这位菩萨表‘福普’。福报、福德,可以说是一切众生普遍的希求,哪一个众生不想得福报?福报的类别也很复杂,《了凡四训》中讲,福有真有假、有偏有圆、有大有小,种种不等。最究竟、最圆满的福报从哪里来?从清净心中生。清净心所生的福报称性,自性中本具无尽的福德现前,这个福报就大。
 
《无量寿经》,古人讲那是中本《华严》,是《华严经》的精华,这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无量寿经》经题字数虽不多,把全部《华严》修因证果统统都能显示出来。‘大乘无量寿庄严’是如来果地的境界,‘清净平等觉’是菩萨因地的修学,因圆果满都在这个经题上,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与《华严》心行境界完全吻合。
 
十普菩萨最后一位,“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这位菩萨代表‘相普’。相,诸位一定要明了,什么相?形象,这个很重要。什么样的形象?智慧的形象、慈悲的形象、清净的形象、平等的形象,从我们身相表现出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利益一切众生。佛家接引一切众生,形象是第一要紧之事。菩萨的形象与性德完全相应,所以菩萨能够在尽虚空、遍法界普度一切众生,这个我们要学。我们的形象不好、招牌不好,让众生一接触就讨厌、就掉头而去,你怎么能把佛法介绍给他?所以我们不能不注重形象。要注重形象,不能不注重细节,不要认为小的事情可以随便一点,不可以,小节都不能失。度众生一定要注重小节,才能令一切众生接触到你生欢喜恭敬心,你教导他,他才愿意奉行。
 
以上是华严会上一百七十多个团体中,排名第一个菩萨众,十普菩萨的简单介绍。其名号含义的纲领很重要,我们应当怎样学习,以下再做补充:普德菩萨,是大德普,哪些是大德?佛经中总说是三德密藏,三德是般若、法身、解脱。细说有无量无边的差别德相,归纳起来就这三大类︰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密藏我们听说,没见过,可以说毫无印象。为什么?法身菩萨才证得,十法界中的众生都没有,都只是听说而已,所以我们得抓总纲领,差别德中的总纲领就是孝敬。整个的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教初学从戒律教起,从规矩教起,《菩萨戒经》中所说‘孝名为戒’。所以我们在地藏法会中,曾给诸位同修报告,佛法自始至终就讲一个孝道,从孝亲开始,孝道做到最圆满就成佛。这个是总纲领。孝养父母,《观经》上三福十一条是差别的普德。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志是愿望)。
 
古时候人心纯朴,虽然教育不普及,父母官爱民如子,国家教化人民,当时学校不多,用什么方法教?用歌舞、用诗词、用戏剧,这种教学方式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孔老夫子又做了一番整理,‘删诗书、订礼乐’。夫子做这个工作,提倡用歌舞、戏剧来教化老百姓,把教育与娱乐结合在一起,非常高明、非常有效。中国古代的歌舞戏剧,内容是些什么?四个字︰忠孝节义,教忠、教孝、教节、教义,戏剧的内容总不外乎这个原则。而歌舞中,也有一个很高的原则必须要遵守:孔老夫子制订的所谓‘诗三百’(从前的诗就是唱歌的歌词),‘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歌舞启发人正知正见,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寓教于乐,完全走上艺术化,使人观听印象深刻。民众学会了,一生处世待人接物,就以这个为准则。这都是大德。
 
佛法以孝道为基础,因为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今天佛法为什么这么衰?是有道理的,因为孝道衰了,师道怎么能不衰?所以我们讲到德,第一个就是孝道,师道就是尊师重道。古圣先王治国平天下,就抓这两个纲领,他的国家就能安定、稳固,孝道与师道太重要。现代人把这个问题疏忽掉,疏忽之后,社会是什么样子?天下大乱,人民生活过得很痛苦。古时候这个基础稳固,苦少,还有一点小乐;现在我们的基础松动,可以说是苦多,没有乐。
 
普光菩萨表慧普。因为后面有智普,智与慧就要分开来讲。什么叫慧?什么叫智?慧是善于拣别,就是对于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他懂得区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代表这个德行,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看破,慧眼才能看破世间。看破意思是正确的明了,没看错,没有看偏差,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这是慧,没有一样不清楚。这个慧也遍法界,这是普的意思。慧高出,高明,就是幢的意思。
 
第四位,普宝焰妙光,代表行,日常的生活行为,他修的是净行。佛讲凡夫的行,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善的行、恶的行、无记行。善行感三善道的果报,恶行感三恶道的果报,所谓是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菩萨高明,他修的是净行,不著善、恶、无记。宝,宝石多数一尘不染,名贵的宝石一丝毫瑕疵都没有,所以宝有净的意思、有光的意思。净行,清净心,能够叫一切众生见到、听到、接触到他,都能够受感动,那就是放光,光明遍照,他代表净行普。
 
第五尊菩萨,普音菩萨,这个音也是遍虚空法界。什么音?圆满音。清凉大师在注解中说明,宣扬诸佛净土之音是圆满音。从普音菩萨所表的,凡是宣扬大乘佛法,将大乘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这个音声都叫圆满音。何以说是圆满?圆满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怀。佛菩萨最欢喜我们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绍给人。我们自己得佛法殊胜的利益,也要把这个利益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是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愿。特别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中尤其殊胜的是《无量寿经》,每一天遇到人就讲,这就叫讲经说法。会讲一句就说一句,会讲两句就说两句,不会讲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很好。这都是圆满音,与佛的心愿、与法界完全相应。
 
第六尊菩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这个地方有智,前面有慧,这个智慧就要做两种解释。慧是能够分别,智是能够决断。能分别,分别之后到底选择哪一个,你要下决断。我们对于佛法无量法门都能够辨别、都能理解,那是慧;无量法门中选择一门专修,那是智。大智普选择《无量寿经》,选择西方净土,无量无边法门中选择这个法门,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切诸佛都有净土,特别选弥陀净土,这是大智。怎么晓得这个选择是真实的大智?西方弥陀净土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一切诸佛如来劝导一切众生修学的第一法门。你不相信、不能接受,佛才给你讲第二、第三,别的法门,让你修学。你如果真有智慧,真正善根福德成熟,决定以这个法门来劝导你。如果不以这个法门劝导,佛菩萨对不起你,因为这个法门是稳稳当当一生圆满成就,在所有一切法门当中,没有比这个法门更稳当、更快速、更容易。必须有智,方能理解,‘普智光照如来境’,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如来境界。
 
第七位,普宝髻菩萨。这位菩萨表法的意义比较不容易看出,其他的菩萨名号意思,字面上都能看得出来。清凉大师在《疏钞》中解说,这位菩萨是心普,心指心量,不是指心体,心体普是普贤菩萨所表的,这是心量,正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表这个意思。名号中用‘宝髻华幢’四个字。我们要学菩萨的心量,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诸位要知道,心量拓开之后无比的舒畅,内心的忧悲苦恼自自然然都消失,所谓是‘大而化之’。世间人生活得很苦,实在讲苦从哪里来?心量太小,天天在计算,愈算愈苦;心量大了,大而化之,什么事都没有,无事才乐。
 
第八尊菩萨,普觉菩萨。这个意思很明显,觉悟,大觉普。觉悟的音声悦耳,好听;迷惑的音声很难听。迷惑的音声是烦恼音;觉悟的音声是梵音、清净音,当然听起来悦耳。佛陀这个名相,就是觉的意思,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首先要自己觉悟,怎么觉悟法?觉悟的样子是什么?如果我们搞不清楚,天天念觉也觉不了。觉悟的样子是自在、是快乐。觉悟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明白;第二,一切万缘放下,这是觉悟的方法。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能够做,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就是要依*经典。
 
一定要觉悟这个世间苦,苦从哪里来?苦从妄想、分别、执著来,那叫集。集就是烦恼,苦从烦恼中来;烦恼是因,苦是果报。佛说这个苦可以摆脱得掉,不但我们这一生的苦可以脱离,三界六道生生世世的苦都可以出离,出离有出离的方法,方法叫道,道就是离苦之道、了生死之道、脱离轮回之道。这些道、方法都在经典之中。尤其这部《华严经》对道讲得最圆满,讲修行的方法门径、离苦得乐之道,讲了两千多个法门,任何经典中不曾教我们这么多。而两千多个方法之末,普贤菩萨为我们选择西方净土,选择念佛法门,这个不可思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作为华严海会的大圆满,使这个大会达到最高潮。
 
第九尊菩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这个名义很明显。福,清净福,是真的福报,拣别不是洪福。我们世间人享福,常常讲洪福齐天,洪福是红尘之福;那种福中有烦恼,福愈大,副作用也就愈大。所以世间人相逢的时候,有的是祝福:祝你好福气,你福气真好;上面一个福,底下有气。中国言语真正有智慧,你想想,福后头有气,这个福还是不享的好。真正懂理的人,有福报不享,把‘福’分给大众享,他就没有‘气’。
 
第十位尊者,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表形象普。十位菩萨都与真心本性、法界相应,所以名号都有一个普字。第十位菩萨名号最浅显的意思,他的形象可以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一切菩萨的好榜样,这才是形象普的意思。我们应当怎么学?如果现前,出家人能做到一切出家人的好样子,在家人能做到一切在家人的好样子,就不错。佛法决定会兴旺起来,佛法决定受到社会一切大众的爱戴、拥护与修学。
 
以下是十位异名菩萨,前面是十位同名普菩萨,异是同中之异,同是异中之同,说明同异不二,才真正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确确实实是一个自己。上首一共列了二十位菩萨,这二十位实际上就代表整个华严法会的圆满法轮,意义很深很广。《华严经》上所有菩萨众,将来连神众都包括在内,总有一百七十几类,都是自己的性德,离开自性一无所有,全是我们自己的性德。大乘经上佛常讲我们迷了自性,我们听起来‘迷失了自性’是一句含糊笼统的话,我迷失哪些自性?《华严经》上一件一件给你点出来。我们想想没错,真的,迷失了。德普迷失了、慧普迷失了、行普迷失了,确确实实迷失。此部大经我们能有缘在一起学习,是无量劫的因缘,无比的福报;没有大因缘、大福报,怎么能遇得到?
 
我们看向下经文,十尊异名菩萨。第一尊:
上一篇:华严演义【册一】05
下一篇:华严演义【册一】03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