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法华专栏>>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11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11
2007年05月24日16:40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084 字体: 繁體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11

     隋章安尊者 灌顶 结集
    陈隋天台 智者大师 说
    唐荆溪尊者 湛然 述记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二菩萨领受。
  时诸菩萨摩诃萨(至)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欢喜意领受,曲躬低头是身领受,俱发声言是口领受,兼得意领受也。如世尊敕者,领受大施主如来室意,当具奉行,领受无悭吝如来衣意,愿不有虑,领受无所畏如来座意,佛既三付,菩萨三受,皆如文
  △三唱散。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多宝为证经故来,分身为开塔故集,开塔事了,令分身还本,故去而不现。塔为听经,本门止宗已竟,流通未了,故塔还如故(一如来付嘱竟)。
  △次大众欢喜。
  说是语时(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诸佛为化他事遂故喜,菩萨为自行得法故喜。又说人清净故喜,佛是也。闻清净法故喜,妙经是也。闻法获证故喜,现在本来得益者是也。三事具足,故大欢喜。
  (嘱累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今初。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释药王菩萨本事品,观经曰:昔名星光,从尊者日藏,闻说佛慧,以雪山上药,供养众僧,愿我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号曰药王。此文明一切众生喜见,顿舍一身,复烧两臂,轻生重法,命殒道存,举昔显今,故言本事品也。若推此义,星光应在喜见之后,从舍药发誓已来,名药王故
  △次释经文,此下五品,皆是化他流通,今品明化他之师,唯愿大法,大得弘宣,大愿众生,获大饶益,所以竭其神力,尽其形命,殷殷虔虔,志犹未已,庶令弟子,宗法如师,我传尔明,尔复传明,明明无已,师之志也。故知此品,勖弘法之师也。下如妙音观音两品,明他方大士,奉命弘经,普现色身,形无定准,不可牛羊眼看,不可以凡庸识度,于所闻处,勿生轻想。轻想,则法不染心,故知下品,勖受法弟子也。有人言:上诸品诸佛为佛事,此品下菩萨为佛事,此一往耳。上品亦有菩萨,此下品亦有诸佛,今明三周开三显一,圆因已竟,安乐行品,明乘乘之法,寿量明乘乘之果,此品下,明乘乘之人。故十二门论云:大乘者,普贤文殊大人之所乘也。药王以苦行乘乘,妙音观音以三昧乘乘,陀罗尼以总持乘乘,妙庄严以誓愿乘乘,普贤以神通乘乘,作此解者,于化他流通义便也(药王至流通义便者,佛嘱累已,大事功毕,随物偏好,故乘乘不同,真如实相,是所乘之体,一乘因果,是所乘之事,苦行等,是乘乘之缘,随物机宜,故使弘者,随缘不等,故所乘体,皆妙法也。以依一实,立因果故,乘于所乘以利物,故曰乘乘)文为四,一宿王发问,二如来为说,三闻品得益,四多宝种善。初问有三意,一问药王游化,二问药王苦行,三请如来为说。今初。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至)闻皆欢喜。
  (一宿王发问竟)
  △二如来为说二,一但说苦行,游化,则指色身三昧,或指下二品也。二叹经,初说苦行中二,先明事本,次明本事。今初。
  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至)以为供养。
  有时节佛菩萨声闻国土等,悉如文
  △次本事为三,一佛说法,二修苦行供养,三结会古今。今初。
  尔时彼佛(至)及众菩萨诸声闻众说法华经。
  然佛普为一切,何独喜见,是其对扬,须付嘱流通,如今之身子,寄一而言诸耳
  △二苦行供养,又二,一现在,二未来。现在又二,一修行得法,二作念报恩。今初。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二报恩又二,一三昧力,雨华雨香。
  得此三昧已(至)以供养佛。
  △二亡身力,烧身烧臂,为三,一现在烧身。
  作是供养已(至)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
  (经以神通力愿者,明依所得三昧,起利他愿,以智观火,焚难思境,故使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沙世界)
  △二佛称叹。
  其中诸佛同时赞言(至)而各默然。
  真法供养者,当是内运智观,观烦恼因果,皆用空慧荡之,故言真法也。又观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实相,谁烧谁然,能供所供,皆不可得,故名真法也(观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实相者,身火能供事也。佛法所供田也。境智不二,能所一如,苦即法界,增道损生,故曰乘乘。苟无观智,能所炽然,妄相效颦,徒取业苦,一失正念,永劫沉沦,盖心正行正,心邪行邪,后学之徒,不可不慎。有问:律制烧身得兰,烧指得吉,此中赞烧,其事如何?今为答之,大小开制,教法不同,小制结过,大制令烧,故梵网中,若不烧者,非出家菩萨,岂独令俗,而不制道,故知顺小行易,不烧何难,从大诚难,烧乃不易,世以不持为大,则大小俱倾,信此土机缘,咸迷大小,但自揣己德,历境观心,与心相应,当顺开制,今药王久证,并出开制之方,重法轻生,起神通之愿,为轨凡下,思之可知)○(僭补曰:是真精进者,离身心相也。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者,能焚之火,性空真火,所焚之身,幻化空身,供养之佛,法界一相,所谓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如是,则能焚所焚,能供所供,一相无相,是谓法供养也。智者大师诵至此,豁然心开,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乃是现量境界,十方一处,三际一时,因果一致,体用一如,所云实相妙法,巧喻莲华者,此之谓耳。又宋四明法智尊者,年五十七,约同志十僧,修法华忏,三载限满,同焚身以供妙经,期生安养,杨文公亿,再四上书,多方设难,请留身住世说法,师坚志不回,其答文公书,大意谓性火真空,岂有能烧之相,则所烧自亡也。佛体圆妙岂有所供之田,则能供亦寂矣。两重能所既泯,一切功德斯成,是名苦行法门。又名火光正受,四土净境,顿现此心,诸佛道场,咸彰此处,是名取法门。舍法门,不取不舍法门,亦是三毒法门。经云:如是三事中,具一切佛法,故文殊云:我是贪欲尸利,我是嗔恚尸利,我是愚痴尸利,文公知师理胜,不可屈,乃请甬东太守,朝夕保护,师志不得伸,乃然三指供佛,聊酬夙愿而已,故人重法轻生,勤恳若此,使后人见闻,亦足以少激其顽懦矣)
  △三时节。
  其身火然,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
  (一现在竟)
  △二未来烧臂,又为五,一生王家。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而说偈言。
  大王今当知(至)舍所爱之身。
  (科注云:有本于此偈后,更添供养于世尊,为求无上慧二句,乃后人擅加,笈多所译,亦但六句,法护所译,但只四句,所添者,理固无妨,但原译无有,不可从也)
  △二说本事。
  说是偈已(至)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三往佛所。
  白已即坐七宝之台(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世尊犹故在世。
  △四如来付嘱。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至)于夜后分入于涅槃。
  △五奉命任持又四,一起塔。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悬众宝铃。
  △二烧臂。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而以供养。
  (经云:七万二千岁等者,问:烧身但经千二百岁,烧臂何故时长七万二千岁?答:前为自行,身尽入灭,今为弘法,令物会三,故云令无数等,既言无数声闻发菩提心,故知喜见,于佛灭后,不令此等住于小果,此土亦然)
  △三利益。
  令无数求声闻众(至)皆使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
  △四现报。
  尔时诸菩萨天人阿修罗等(至)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二修苦行供养竟)
  △三结会古今又二,一结会。
  佛告宿王华菩萨(至)如是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
  △二劝修。
  宿王华若有发心(至)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劝修者,能然一指,胜舍外身,外轻内重,故功福有异。文云:妻子者,外身也。国城等,外财也(一说苦行竟)。
  △二叹经劝持三,先叹能持者,次叹所持法,后明持经福深。今初。
  若复有人(至)其福最多。
  七宝奉四圣,不如持一偈,法是圣师,能生能养,能成能荣,莫过于法,故人轻法重也(能生等者,如父母,必以四护护子,今发心由法为生,始终随逐为养,令满极果为成,能应法界为荣,虽四不同,以法为本)
  △二叹所持法又二,初叹法体,次叹法用。今初。
  宿王华譬如一切(至)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者,无量义云:四水譬教,药草喻中,一云能雨譬说法。又诸水,总一切教,别举四者,譬乳酪生熟四味教也。此法华教,譬醍醐海也。说穷本地为深,遍一切处为大,纯明佛法,不说余法为咸,最为深大,其义如是。十宝山名,出华严及众经(云云)。土黑铁围,故非是宝。十山虽宝,或一或二,神龙杂居,须弥四宝所成,纯天所住,譬余教说能依,十住,四十心,或凡或贤或圣,说所依,或俗或真或中,是为卑下,此法华经所说谛理,常乐我净,如四宝所成,开示悟入者之所依,是故此义,最为高上。星月同是阴精,俱于夜现,星无亏盈,不及于月,诸经说权智,不得自在,此经明权即实,实即权,盈亏相指,不二而二,如此说权智,胜余教也。日是阳精,独能破闇,诸经明实智破惑,尚不及即实而权,那得并即权而实,故知此经明实智,最为第一(诸经说权智等者,权不即实,致令教法皆非自在,诸机不融,故教主别尔。诸经明实智等者,并是权外之实,故破疑不遍,尚不及此经说施权意,已破诸疑,故云即实而权。况复今经,本为显实,有疑皆断,故云即权而实。所以权实之语,非独今经,相即之言,出自于此)轮王号令,统于四域。释领三十三,梵号令,总上冠下,譬余经说三谛三昧,各不相收,不得自在,此经所说,以实相入真,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实相入俗,一切治生产业,不相违背,实相入中,诸法无非佛法。文云:一切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其义如是(文云:学无学等者,指三教菩萨为发菩萨心者,今经为彼之父,能生彼故,昔谓非子,至此方知)一切凡夫四果,支佛第一者,此明任运无功用也。余经要因功用,乃得入流,如四果人,因闻思修,方乃得悟,此经明无作四谛,不杂方便,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如大白牛,肥壮多力,其疾如风。声闻支佛,菩萨为第一者,此明因第一也。余经明因,是七方便,今经明因,出方便外,故因第一也。如来第一者,此明果也。余经明果,近在寂场,此经明果,远指本地,故最第一(一叹法体竟)。
  △二叹法用又三,初叹拔苦用。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至)离诸苦恼。
  △二有十二事,叹与乐用。
  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至)如炬除闇。
  (僭补曰:灯炬二喻重出者,如闇得灯,是明闇不相除,如炬除闇,是闇时无明,明时无闇,喻智能破惑)
  △三结。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至)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二叹所持法竟)
  △三明持福深有四,先举闻全经福。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至)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次举闻品福。宿王华若有人(至)诸余怨敌皆悉摧灭。
  △三格量。
  善男子百千诸佛(至)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口出香是现报,余是后报(经云五百岁者,大集经中,有五五百,具如前文。经云:若有女人等者,此中秖云得闻是经,如说修行,即净土因,不须更指观经等也。问:如何修行?答:既云如说修行,即依经立行,具如分别功德品中,直观此土,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身也。故此大众,即一切众,以惑未断故,故安乐行是同居净土行之气分也。故不离同居秽,见同居净。问:同居类多何必极乐?答:教说多故,由物机故,是摄生故,令专注故,宿缘厚故,约多分故,下文兜率,其例不同,但在机感矣)○(僭补曰:净土法门,广大无量,具诸法门,三根普利,随根证入故,阿弥陀佛愿力深故,十方诸佛皆共称赞故,十方诸佛皆极乐国中出故,千经万论无不劝修故,不弃恶人,十念往生故,八方上下无央数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皆得生故,诸宗诸祖师皆同修故,万修万人去故,往生灵验,古今昭著,人人知故,人人信故,其功德不可思议,罄南山之竹,不能殚书故,只患娑婆情重,极乐念轻,善根不深,疑信相半,志不决定,是自误耳)
  △四嘱累。
  是故宿王华(至)应当如是生恭敬心。
  得闻是经不老不死者,此须观解。不老是乐,不死是常,闻于此经,得常乐之解,坦然在怀,无所畏忌(第一第二大段问答竟)
  △第三大段,闻品得益,如文。
  说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八万四千菩萨,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第四大段,多宝称善,如文。
  多宝如来(至)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药王菩萨本事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今初。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释妙音菩萨品,文中自释,昔奉云雷音王佛十万种*,今游化他土,音乐自随。昔奉八万四千宝钵,今尔许道器眷属围绕,昔得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今以普现色身,以妙音声,遍吼十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品。此品明菩萨以难思之力,随类通经,物睹其迹,莫测其本,但甘其味,无择其形,当卑其地,自疏其流,即是化他门中第二意也
  △次释经文为六,一放光东召,二奉命西来,三十方弘经,四二土得益,五还归本国,六闻品进道。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遍照其国。
  大人相者,大相海也。遍体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众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诸相从下向上,展转相胜,不及白毫功德,白毫功德,不及肉髻功德,故是大人相也。此相业者,从孝顺师长起,今放是光,召本弟子,使弘中道之经,利益大机者也。白毫从一道清净起,今放此光,令弘此法也。问:佛一一相,皆法界海,何故胜负?答:行布圆融,一体无二,今约圆融之行布,故作是说耳。问:佛有缘弟子,布满十方,何故唯召东西,不论八方耶?答:此有所表。净名云:日月何意行阎浮提,欲以光明,除众暗瞑,东是光始,西是其终,有始有终,其唯圣人乎?未发心者,令其发心,未究竟者,令其究竟,一菩萨既尔,诸众亦然,一方既尔,诸方亦然。圣不烦文,举一蔽诸,故但言东西耳(一放光东召竟)。
  △二奉命发来,文为二,一发来缘,二正发来,来缘为五,一经家叙其福慧。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至)诸大三昧。
  叙福之由,由值先佛多也。甚深智慧,即智慧庄严。十六三昧,即福德庄严也(此十六,并是法华三昧异名耳。随义说之,今称法华三昧之相)
  △二被照辞佛。
  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至)药上菩萨。
  光照身辞佛,悉如文
  △三诫。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至)生下劣想。
  佛诫者,然法身大士,故不肃而成,所将眷属,或未达者,故寄彼而规此耳。夫佛身与理相称,不得见卑小而忘其尊严,此约如来座为诫也。夫师及弟子,智断具足,师既施权,弟子亦隐其实,此约如来衣为诫也。夫依报国土,皆正报所感,如来以慈临大千,宜须高须下,勿睹依报而忽正报也。此约如来室为诫也。此佛弘经,亦敕三意,彼尊诫约,诸佛道同也
  △四受旨。
  妙音菩萨白其佛言(至)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受旨者,如来力是座力,神通力是室力,庄严力是衣力,此受弘经之大旨,利物之宗要,故能不动此会,游化十方焉
  △五现来相,又为六,一遣莲华。
  于是妙音菩萨(至)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二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甄叔迦宝以为其台。问:若文殊位下,辞不应求见,若文殊位高,相来那忽不识?答:虽同一位,有始中终,止此一事不知,无忝高位。又众中见瑞不了,发起令知,故问佛耳
  △三答。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四请。
  文殊师利白佛言(至)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五推功。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当为汝等而现其相。
  △六命来。
  时多宝佛告彼菩萨(至)欲见汝身。
  (一发来缘竟)
  △二正发来文为六,一与眷属经历。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至)百千天乐不鼓自鸣。
  △二叙相登台。
  是菩萨目如广大(至)而来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三问讯传旨。
  到已下七宝台(至)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四请见多宝。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唯愿世尊,示我令见。
  △五世尊为通。
  尔时释迦牟尼佛,语多宝佛,是妙音菩萨,欲得相见。
  △六塔中称善。
  时多宝佛告妙音言(至)故来至此。
  (二奉命西来竟)
  △三十方弘经,有二问答,初问善根神力,二问住何三昧。初问善根神力。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至)有是神力。
  △二答,佛还答二意,一答善根,昔献乐奉器,华德于汝意云何下,仍结古今,悉如文。
  佛告华德菩萨(至)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 二答其神力之问。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至)其事如是。
  示三十四凡身,四圣人身,结成十法界六道耳
  △二问住何三昧而能如此自在利益,佛答如文。
  尔时华德菩萨(至)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三十方弘经竟)
  △四二土利益。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至)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三昧与陀罗尼,体一而用异,寂用为三昧,持用名陀罗尼。又色身变现名三昧,音声辨说名陀罗尼。上品云:初得一切色身三昧,转身得一切语言陀罗尼,当知音声,犹是色法,故言体一用异。又舌根清净名陀罗尼,余根清净名三昧,都是六根清净法门耳
  △五还本土。
  尔时妙音菩萨(至)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动地雨华者,菩萨经历,尚能傍益,况佛前放光,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土,亦傍论利益也
  △六闻品进道。
  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至)得法华三昧。
  (妙音菩萨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今初。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通有别,通有十双,别有五双。十双者,一人法,乃至第十智断。一人法,观世音者,人也。普门者,法也。人有多种,法有多种,经有二问答,依前问答,论观世音人,依后问答,论普门法,人法合题,故言观世音普门品。二慈悲,观世音者,依前问答,大悲拔苦,百千苦恼,皆得解脱,普门者,依后问答,大慈与乐,应以得度而为说法也。三二严,观世音者,智慧庄严,智能断惑,如明时无闇,普门者,福德庄严,福能转寿,如珠雨宝。四法应,观世音者,观冥于境,即法身也。普门者,随所应现,即应身也。五药珠,观世音者,譬药树王,遍体愈病,普门者,譬如意珠王,随意所与(如意珠者,珠具多德,具如止观第五)。六冥显,观世音者,冥作利益,无所见闻,三毒七难皆离,二求两愿皆满也。普门者,显作利益,目睹三十三圣容,耳闻十九尊教也。七随自他,观世音者,随自意,照实智也。普门者,随于他意,照权智也。八体用,观世音者,不动本际,体也。普门者,迹任方圆,用也。九缘了二因,观世音者,根本是了因种子。普门者,根本是缘因种子也。十智断,观世音者,究竟是智德,如十四夜月,清辉将满也。普门者,究竟是断德,如二十九夜月,邪辉将尽也。经文两问答,含无量义,略用十双,始从人法,终至智断,释品通名,其义如是。别论五只者,谓观世音普门也。一观者,观有多种,谓析观、体观、次第观、圆观。析观者,灭色入空也。体观者,即色是空也。次第观者,从析观乃至圆观也。圆观者,即析观是实相,乃至次第观,亦实相也。今简三观,唯论圆观。文云普门,观若不圆,门不称普,即此义也。二世者,世亦多种,谓有为世、无为世,二边世、不思议世。有为世者,三界世也。无为世者,二涅槃也。二边世者,生死涅槃也。不思议世者,实相境也。简却诸世,但取不思议世也。三音者,机也。机亦多种,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人天机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二乘机者,厌畏生死,欣尚无为也。菩萨机者,先人后己,慈悲仁让也。佛机者,一切诸法中,悉以等观入,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也。拣却诸音之机,唯取佛音之机而设应,以此机应因缘,故名观世音也。四普者,周遍也。诸法无量,若不得普,则是偏法,若得普者,则是圆法。故思益云:一切法邪,一切法正。略约十法明普,得此意已,类一切法,无不是普,所谓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离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成就众生普、供养诸佛普。一慈悲普者,始自人天,终至菩萨,皆有慈悲,然有普有不普,生法两缘,慈体既偏,被缘不广,不得称普,无缘与实相体同,其理既圆,慈靡不遍,如磁石吸铁,任运相应,如此慈悲,遍熏一切,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者,弘,广也。誓,制也。广制要心,故言弘誓。弘誓约四谛起,若约有作无生无量四谛者,收法不尽,不名为普。若约无作四谛者,名弘誓普也。三修行普者,例如佛未值定光佛前,凡有所修,不与理合,从得记已,触事即理,理智历法而修行者,无行而不普也。四断惑普者,若用一切智,道种智,断四住尘沙等惑,如却枝条,不名断惑普。若用一切种智断无明者,五住皆尽,如除根本,名断惑普。五入法门普者,道前名修方便,道后所入,名入法门,若二乘以一心入一定,一心作一,不得众多,又为定所缚,故不名普。若历别诸地,浅深阶差,亦不名普。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故名法门普。六神通普者,大罗汉天眼照大千,支佛照百佛世界,菩萨照恒沙世界,皆缘境狭,发通亦偏。若缘实相修者,一发一切发,相似神通,如上说,况真神通而非普耶?七方便普者,二种,道前方便,修行中摄,道后又二,一者法体,如入法门中说,二者化用,如今说,逗机利物,称道缘宜,一时圆遍,虽复种种运为,于法性实际而无损减,是名方便普。八说法普者,能以一妙音,称十法界机,随其宜类,俱令解脱,如修罗琴,故名说法普。九成就众生普者,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所有事业,皆菩萨所为,凿井造舟,神农尝药,云荫日照,利益众生,乃至利益一切贤圣,示教利喜,令入三菩提,是名成就众生普(凿井等者,如华严云:若有世界初成时,众生所须资生具,菩萨尔时为工匠,终不造作杀生器)十供养诸佛普者,若作外事供养,以一时一食,一华一香,普供养一切佛,无前无后,一时等供,于一尘中,出种种尘,亦复如是。若作内观者,圆智导众行,圆智名为佛,众行资圆智,即是供养佛,若行资余智,不名供养普,众行资圆智,是名供养普。五门者,从假入空,空通而假壅,从空入假,假通而空壅,偏通则非普,壅故非门,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实相,双照二谛,故名普。正通故名门,普门圆通,义则无量,略举其十,类则可知
  △次释经文,此品犹是普现色身三昧,化他流通也。文二,先长行,次偈颂,长行为三,一问,二答,三闻品得益,问答两番,今初番问为三,初经家叙请仪。
  尔时无尽意菩萨(至)而作是言。
  时者,说东方菩萨竟。次说西方菩萨时也(世界悉)。说东方生善竟,次说西方生善时(为人悉)。说东方断疑竟,次说西方断疑时(对治悉)。说东方得道竟,次说西方得道时(第一义)。无尽意者,大品明空则无尽,大集明八十无尽门。净名云:夫无尽者,非尽非无尽,故名无尽(初引大品空,大集假,净名中,大品明空则无尽,大集八十无尽门,既多门不同,即是假也。净名夫无尽者,无有尽与不尽,双非故中也)总三经,用三观三智释无尽也。意者,智也。无尽者,境也。智契于境,单从于境,应言无尽,单从于智,应言于意,境智合称,故言无尽意。又意者,世出世之本。又意即法界中道,故言能观心性,名为上定。此约三智三观释名也
  △二无尽以持名因缘问。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问者,大经云:具二庄严,能问能答,无尽意,前以慧庄严,问观世音慧庄严,佛以慧庄严,答观世音慧庄严也
  △三如来以寻声救苦答,为三,一总答,二别答,三劝持名答。总答为三,一多人遭苦,二闻名称号,三得解脱。今初。
  佛告无尽意菩萨(至)受诸苦恼。
  受苦者,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多人受多苦,一人受一苦,今文百千万亿众生,多人也。受诸苦恼,多苦也。举多显少,多尚能救,况少苦耶?(多苦苦一人等四句,一一句中,有苦皆救,咸可持名,以有五只十双普故,故念念咸益,圆菩萨皆然,但随缘耳)
  △二闻名称号。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遭苦是恶,称名是善,善恶合为机义也
  △三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皆得解脱,是应也。此是机感因缘,名观世音。亦是人法因缘,乃至智断因缘,名观世音。后去例如此结名,不烦文(僭补曰:不云闻其音声,而云观者,以菩萨六根,是即体之用,根根皆圆,一根一切根,一切根一根,故云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六根既尔,六尘亦然,一尘一切尘,一切尘一尘,故云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盖由菩萨根尘,皆是妙色妙心,全体实相,弥满法界,普应群机,寻声救苦,不特六根互用而已)(一总答竟)
  △二别答为三,一口机应,二意机应,三身机应。别答三业机者,七难是口机,以称名故。三毒是意机,令常念故。二求是身机,常礼拜故,口机又二,初明七难,次结。一火难。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至)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火难有四,一持名是善,二遭火是恶,三应,四结。于一难中,例为三番,一果报火,地狱已上,初禅已还,皆论机应,二恶业火,地狱已上非想已还,皆论机应,三烦恼火,地狱已上,等觉已还,皆论机应,七难、三毒、二求,例皆如此,如空谷音,呼应不爽也
  △二水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三罗刹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至)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四王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至)而得解脱。
  △五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至)况复加害。
  △六枷锁难。
  设复有人(至)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七怨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至)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次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二意机应。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至)便得离痴。
  △次结。
  无尽意(至)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三身机为二,初二求。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至)众人爱敬。
  求男有立愿,修行,德业,求女文略修行德业,盖以礼拜供养是同,故略之。又愿各异,故重出也
  △次结。
  无尽意(至)福不唐捐。
  结如文(二别答三业机竟)。
  △三劝持名为三,一劝持,二格量,三结叹。今初。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上述圣名妙德,不辨形质,若欲归崇,宜持名字,是故劝持也
  △二格量。
  无尽意若有人(至)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入大乘论云:法身唯一,应色则多,格六十二亿应,等一法身也。智者云:圆人唯一,偏人则多,格六十二亿偏菩萨,等一圆菩萨也
  △三结叹。
  无尽意(至)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第一番问答竟)
  △第二番问答有二,初无尽以游化娑婆问。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问意有三,云何游问身,云何说问口,方便问意,此菩萨三密无谋之权,随机适应也
  △二如来以普门示现答,亦三,一别答,二总答,三劝供养。今初。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至)而为说法。
  应以者,答方便力也。现身,答其问游也。说法,答其问口也。凡有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云云)(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云云者,应具指离合,结说少故,但十九,如八部四众,但结一说)
  △二总答。
  无尽意(至)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结别开总,别文广意狭,总答文狭意广
  △三劝供养,此中见形闻法,故劝供养也。二。初劝。
  是故汝等(至)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次受旨。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至)游于娑婆世界。
  受旨有六,一奉命,二不受,三重奉,四佛劝,五即受,六结(皆如文,僭补曰:即受者,观世音以悲故受,以智故分作二分,是受而不受也。又无尽意施法施璎珞,此施是实相真因,观世音分供释迦多宝,此受是实相真果,因果不二,法轮一相也)
  △二偈颂,续僧传云:偈是阇那掘多所译,秦译无文,故文句亦无释,今按会义引科注,依慈云忏主所分之科而消释之。大科分三,初双颂两问,二双颂两答,三双颂两劝。今初。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初句叹佛德,次句双含二问,后二句别颂初问也
  △二双颂两答二,初加颂总叹行愿,二别颂两答。今初。
  具足妙相尊(至)发大清净愿。
  初二句经家叙辞,次六句,佛正叹也
  △二别颂两答二,初颂前答,二颂后答。初中二,初颂总答,二颂别答。今初。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略说者,举要而言也。闻名故称,口业机也。见身故礼,身业机也。心念,意业机也(僭补曰:闻名答前问,见身答后问)
  △二颂别答二,初颂七难,二颂三毒,二求,初中十二,初颂第一火难,至十二加颂雷雨难。今初。
  假使兴害意(至)火坑变成池(火难若事,须约果报恶业烦恼释之,诸难皆尔)  
  念彼观音者,若就佛说,观音为彼,即约师弟,假分彼此。若就众生,念彼观音,即约感应,暂分彼此。师弟感应,无非法界,能所宛然,能所斯绝,众生念自心中之彼观音,观音应自心中之彼众生,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二颂第二水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三加颂堕须弥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约事,即是假设之辞,设使从须弥堕,尚不损伤,况余山耶?约观解者,本在中道实相性德须弥山王,无明恶人,推堕二死海中,念彼观音三智三德,便同诸佛,住无所住
  △四加颂堕金刚山难,例须弥难可解。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五超颂第七冤贼难。
  或值冤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六追颂第四刀杖难。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七追颂第六枷锁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八加颂咒诅毒药难。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咒使鬼神,往杀前人,若前人有种种福德所护,不可杀者,法须还著本人,密部明之甚详,须知还著本人,亦复具有四悉檀益。昔人改云:两家俱没事者,见识单浅,未知折摄之妙也
  △九追颂第五鬼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十加颂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十一加颂蛇蝎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十二加颂雷雨难。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正颂七难,加颂有五,共为十二。以要言之,菩萨众生,同一法性,众生一切诸难,皆是观音妙色妙心,一切众生于圣色心而自为难,如闇中触宝,自伤其身。又众生于圣妙色心中三业求救,而菩萨于众生身心中慈悲映现,即得解脱,如鼓应桴,无前后也(初颂七难竟)。二颂三毒二求。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三界火宅,其苦无量,欲界三毒现行苦,人间无子苦,尤切己身。若能至心称名,与大士无缘慈力相应,则即时解脱,即时如愿(初颂前答竟)。
  △二颂后答二,初正颂示现,二加颂显机显应。初正颂示现,长文有别有总,别明三十二应,总明身多境多,今不分总别,但通明三轮不思议化,即分为三,初明身业普应,二明意业普观,三明口业普说。今初。
  具足神通力(至)以渐悉令灭。
  具足神通力者,百界千如全体之妙用也。广修智方便者权实二智,照性以发通也。上文但以非人二字,含三恶趣,今具出之,故知具十法界身也
  △二明意业普观。
  真观清净观(至)普明照世间。
  二偈中初一偈,明所证体。次一偈,明所起用也。真观者,证不思议空也。清净观者,证不思议假也。广大智慧观者,证不思议中也。悲观者,以不思议三观,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也。慈观者,以不思议三观,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也。同慈力,故云常愿。同悲仰,故云常瞻仰。由深证此一心三观故,发无垢清净光明,名为慧日,能破十界三惑闇之集谛,能伏十界二死灾风火之苦谛,能与十界道灭而普明照世间也
  △三明口业普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僭补曰:悲体慈意者,一切佛法,起慈悲也。戒雷者,严净毗尼,震动三界也。妙大云者,澍雨灭焰,说法破惑也
  △二加颂显机显应。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冤悉退散。
  (二双颂两答竟)
  △三双颂两劝二,初颂前番劝持名,二颂后番劝供养,初中又二,初明境智深妙以劝常念,二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今初。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此明菩萨有种种德,具种种名,一一名字,并诠法界圆融不思议德,故须念也。即权而实名为妙音,即实而权名观世音,契本净性名为梵音,契十界机名海潮音,权实不二,自他不二,故胜彼十法界世间音也。所以观音一名,即与六十二亿名号功德正等
  △二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二颂后番劝供养。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二番问答竟)
  △三闻品功德二,初持地叹证,二经家述益。今初。
  尔时持地菩萨(至)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自在之业,谓于七难三毒二求,皆得大自在也。普门示现,谓现十法界身,方便说法也。闻者功德已自不少,况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者乎?大佛顶经持地菩萨云: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浮佛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悟无生忍,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即今日事也
  △二经家述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至)三菩提心。
  发心有三,一观行发心,二相似发心,三分证发心,今必是分证也。约化他劝流通中二勖受法弟子也(释普门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今初。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释陀罗尼品,此翻总持,总持恶不起,善不失(其一)。又翻能遮能持,能持善,能遮恶(其二其三)。此能遮边恶,能持中善(其四,初文者,善恶异故,即世界。次一番具二悉,故注其二三者,能持善边,即为人。能遮恶边即对治。中善即第一义故秪遮持二字,四悉具足)。众经开遮不同,或专用治病,如那达居士,或专护法,如此文,或专用灭罪,如方等,或通用治病灭罪护经,如请观音。又咒者,是鬼神王名,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故能降伏一切鬼魅(其一)。或云咒者,如军中之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若不相应,即执治罪,若不顺咒者,头破七分,若顺咒者,则无过失(其二)。或云咒者,密默治恶,恶自休息,譬如微*,从此国,逃彼国,讹称王子,彼国以公主妻之,多嗔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主令往说之,其人语主,若当嗔时,说偈。偈云:无亲游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说是偈时,默然嗔歇,后不复嗔,是主及一切人,但闻斯偈,皆不知意,咒亦如是,密默遮恶,余无识者(其三)。或云咒者,是诸佛密语,如王索先陀婆,一切群下,无有能识,唯有智臣,乃能知之(其四)。咒亦如是,秖是一法,遍有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为此义故,皆存本音,译人不翻,意在此也
  △次释经文,文为四,一问持经功德,二答甚多,三请以咒护,四闻品得益。一问。
  尔时药王菩萨(至)得几所福。
  △二问多不,答甚多,格出功德如文。
  佛告药王(至)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三请说咒,有五番,一药王,二勇施,三毗沙门,四持国,五十女。药王又为四,一请,二说,三叹,四印,下例有三,如文。一请。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至)以守护之。
  △二说。
  即说咒曰安尔(至)那多夜(四十三)。
  △三叹。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四印。
  时释迦牟尼佛(至)多所饶益。
  △二勇施。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至)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痤(誓累切)隶(至)涅犁墀婆底(十三)。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三毗沙门。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至)说是陀罗尼。
  即说咒曰阿梨(至)拘那履(六)。
  世尊以是神咒拥护法师(至)无诸衰患。
  △四持国。
  尔时持国天王(至)拥护持法华经者。
  即说咒曰阿伽祢(至)頞(音遏)底(九)。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五十女五,一列名,二请说,三叹,四誓,五印,如文。
  尔时有罗刹女等(至)俱诣佛所。
  同声白佛言(至)而说咒曰。
  伊提履(至)[少/兔]醯(十九)。
  宁上我头上(至)而说偈言。
  若不顺我咒(至)当获如是殃。
   夜*翻捷疾鬼,罗刹翻食人鬼,二部是北方所领者,富单那热病鬼,吉蔗起尸鬼,若人,若夜*,俱有此鬼。毗陀罗,赤色鬼。犍陀罗,黄色鬼(未详)。乌摩勒,乌色鬼(未详)。阿跋摩罗,青色鬼。阿黎树枝堕地,法尔破为七片弑父母,破僧,是三逆罪,外国油者,捣麻使生虫,合压之,规多汁益肥,此过尤也。斗秤轻出重入,欺盗之尤,近世有小斗出,大斗入,震铭其背,斯罪亦不轻也。
  诸罗刹女(至)消众毒药。
  佛告诸罗刹女(至)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三请说咒五段竟)
  △四闻品得益。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释陀罗尼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今初。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释妙庄严王本事品,此因缘出他经,昔佛末法,有四比丘,于法华经,极生殷重,虽卷舒秘教,甘露未沾,日夜翘诚,晷刻无间。叹云:苟非其人乎?地非其处乎?世间纷愀,静散相乖,直尔求闲,尚须厌弃,况崇道乎?于是结契山林,志欣佛慧,幽居日积,衣粮殚罄,有待多烦,无时不乏,一餐喀喀,废万里之行,十旬九饭,屈云霄之志,可得言哉!其一人云:吾等四穷,尚不存身,法当安寄?君三人者,但以命奉道,莫虑朝中,我一人者,舍此身力,誓给所须,于是振锡门闾,以求供给,自春至冬,周而复始,如仆奉大家,甘苦无喜愠,三人得展其诚,功圆事办,一世之益,当无量生。其一人者,数涉人间,屡逢声色,坯器未火,难可护持,偶逢王出,车马骈阗,旌旗嗡赫,生心动念,爱彼光荣,功德熏修,随念受报,人中天上,常得为王,福虽不赀,亦有限也。三人得道,会而议云:我免樊笼,功由此王,其耽果报,增长有为,从此死已,不复为王,方沉火坑,良难可救,幸其未苦,正可开化。其一人云:此王著欲而复邪见,若非爱钩,无由可拔,一人可为端正妇,二作聪明儿,儿妇之言,必当从顺,如宜设化,果获改邪,妇者,妙音菩萨是。昔二子者,今药王药上二菩萨是。昔时王者,今华德菩萨是。所以白毫东召,升紫台而西引(妙音),神咒护经,使流通而大益(药王),说四圣之前缘,故名妙庄严王本事品。又妙庄严者,妙法功德,庄严诸根也。此王往日,于妙法有缘,道熏时熟,诸根应净,生虽未获,其理必臻,灵瑞感通,嘉名早立。例如善吉,虽未无诤,已号空生。故下文云:得清净功德庄严三昧,以是义故,名妙庄严王也
  △次释经文,前品说咒护,今品说人护,人护尚尔,咒护弥良,普劝流通也。文为六,一明事本,二双标能所,三能化方便,四所化得益,五结会古今,六闻品悟道。今初如文。
  尔时佛告诸大众(至)劫名喜见。
  △二双标能所。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至)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所化一人,能化三人,俱出其名,别显二子福慧,六度四等,余经指此为十波罗蜜横法门,正道也。三十七道品竖法门,助道也。此经指十度为正,三昧是助,禅度中具有三昧,道品中节节有三昧,更标七三昧者,广显法门耳(道品中节节有三昧者,七科之中,唯念处属慧,正勤属进,余五科内,皆有定名,复别列名者,当知随用立名,其理不异)
  △第三能化方便,文为三,一时至,二论议,三现化。今初。
  尔时彼佛(至)说是法华经。
  初时至者,彼佛出世,常宣正法,于王缘弱,则非其时。若说法华,则其时矣。文云:彼佛将欲引导说法华经,即其义也
  △二论议,文中子白母时至,母让令化父,子怨生邪见家,母责令忧念,悉如文。
  时净藏净眼二子(至)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三现化。
  于是二子(至)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现化应十八变,可具释之
  △第四所化得益,文为十,一信子伏师。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至)可共俱往。
  王睹邪变,或一或二,狭而且漏,见子所作,叹未曾有,信其子而伏其师,问师是谁?我亦愿见
  △二父王已信,宫中八万四千又熟,白母称庆,愿放出家,母亦听之。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至)以偈白母。
  愿母放我等(至)愿听我出家。
  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三重催父母,今正是时,佛难值故。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至)时亦难遇。
  譬一眼之龟者,约事,秖是譬佛法难值,此正意也。若作所表,凡龟鱼之眼,两向看之,既云一眼,所见非正,在生死海,而又邪见,何可值于佛法浮木实谛之孔
  △四化功已著,佛叹功德。
  彼时妙庄严王(至)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法华三昧者,摄一切法,归一实相,如前说。离恶趣者,一往以三途为恶趣,具论二十五有,皆乖真起妄,悉是恶趣,今皆离之,即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也。佛集三昧者,即秘密之藏,佛集其中,唯佛行处,非余人也
  △五俱诣佛所,闻法供养,见瑞欢喜。
  于是妙庄严王(至)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六佛与授记。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功德如是。
  △七出家修行。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至)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
  △八称叹二子。
  即升虚空(至)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 九佛述行高。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令住正见。
  佛赞善知识,大有义,善知识能作佛事,此则外护善知识。示教利喜者,此则教授善知识。所谓化导令得见佛者,此则同行善知识,令入菩提,此则实际实相善知识。杂阿含云:善知识者,若贞良妻,此即外护义。又善知识者,如宗亲财,此即同行义。又善知识如商主导,此即教授义。又善知识,如子卧父怀,此即实际义也
  △十叹佛自誓。
  妙庄严王(至)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第五结会古今,先结会。
  佛告大众(至)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是。
  (僭补曰:前释品目中,云母是妙音菩萨,今结会古今,云净德夫人,是佛前光照庄严相菩萨,前后不同何也?答曰:大士影响,元无定迹,在净华宿王智佛所,名曰妙音。在释尊会中,名光照庄严相。盖由得现一切色身三昧,随缘映现,假名不同,不可泥迹也)
  △次结叹二菩萨。
  是药王药上菩萨(至)一切世间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第六闻品得道,如文。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至)得法眼净。
  (僭补曰:闻品得益中法眼净者,当是五品以上,六根清净位举眼摄余也)(释妙庄严王本事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今初。
  妙法莲华经普贤劝发品第二十八。
  释普贤菩萨劝发品,大论观经,同名遍吉,此经称普贤,皆汉语,梵音邲输[风+(拔-手)]陀,此云普贤。悲华云:我誓于秽恶世界行菩萨道,使得严净,称法界性,修行普行,行行遍满法界。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故字汝,名为普贤。今论等觉之位,居众伏之顶,伏道周遍,故名为普。断道才尽,所较无几,邻终际极,故名为贤。释论引十四夜月,如十五夜月,斯义明矣。此且约圆教位前普贤,故作是释。此菩萨实是果后行因,位后普贤,不可以常途释之。言劝发者,恋法之辞也。遥在彼国,具闻此经,始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无已,故自东向西,而来劝发,具四悉檀意。文云:我为供养法华经故,自现其身,若见我身,甚大欢喜(世界),以见我故,转复精进,即得三昧,及陀罗尼(为人),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复不为女人之所惑乱(对治),三千大千世界微尘菩萨具普贤道(第一义),此乘四悉檀而来劝发也
  △上判流通为三,从十九行偈已后,随喜法师不轻三品半,举经力大,以劝流通,神力嘱累二品,嘱累流通。药王品下五品,举菩萨化导力大,以劝流通。此一品,举普贤誓愿力大,以劝流通。分文为四,一发来,二劝发,三述发,四发益。初经家叙发来为三,一上供,二下化,三修敬。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至)作无量百千万亿种种伎乐。
  自在者,理一也。神通者,行一也。威德者,人一也。名闻者,教一也。又自在者,常也。神通者,乐也。威德者,我也。名闻者,净也。言说如此,即一而四,德无不备,自在义焉,净力故雨华,乐力故奏伎,神通力故动地,自在力故,随意而雨,随去随雨,随动随奏,譬如大龙,飞行不息,身边云雨,流起无穷,普贤及眷属,以菩萨身,用四德力来,劝发四一,所经历处,自行上供,其事如此(随去等者,去动,秖是表来去也。随者,非先积而后雨,非先畜而后奏,故以龙雨譬之。此是心力,法力,众生力,应化力,不思议力之所致也)
  △二下化。
  又与无数诸天(至)各现威德神通之力。
  从又与诸天龙下,所经历处,下化利益,随他所宜,现八部像,略用二力,随所堪任,其事如此(略用二力者,威德神通,前已具列,自在等四,以表四德。今略无自在,及以名闻,但二兼二故也。经文既云,与无数等,各现二力者,当知所随,皆法身也。主伴并具四德,故云各也)
  △三修敬。
  到娑婆世界(至)右绕七匝。
  修敬,身旋面礼,如文(一发来竟)。
  △二劝发为二,一请问劝发,二誓愿劝发,今初有问有答。先问。
  白佛言世尊(至)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问者,遥闻经竟,恋法无已,远来之志,志在劝发,是故更请正说。劝发自行,更请流通,劝发化他,如来若许,二途再演,光光无极,是故双请也(僭补曰:双请者,从白佛言下,至当为说之,是请为现前诸来众说正。从若善男子下,至如来灭后,云何得是法华经,是请为未来说流通也)
  △二佛答三,初标,次释,三结。今初。
  佛告普贤菩萨(至)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
  △次释。
  一者为诸佛护念(至)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别列四法名,如文。其既双请,如来巧答,略举四以蔽诸,良由四法之要,该括正通,何者?佛虽无偏,若能远恶从善,反迷还正,开权知见,显佛知见者,则称可圣心,诸佛护念,若佛知见开,则般若现前,是植众德本,亦是入正定聚,不乱不味,不取不舍,亦是发救众生。又当知此四,与开权显实,名异体同,无二无别,佛护念者,是开佛知见,植众德本,是示佛知见,发救众生,是悟佛知见,入正定聚,是入佛知见,迹门之要,此四备矣。又迹则有本,从本开示悟入,故有迹中开示悟入,今开迹即显本,本迹无二无别,以四法答其请正,于义明矣。又以四法答请流通,流通之方,唯三唯四。发救众生,是入如来室。入正定聚,佛所护念,是著如来衣。植众德本,是坐如来座。是弘宣之要,即三而四,发救众生,是誓愿安乐行,入正定聚,是意安乐行,植众德本,是口安乐行,护念是身安乐行。当知后四,即前四行也。一答酬其两请,举四冠罩一经,法华之重演,斯经之再宣,远来之劝发,其义如此(唯三唯四者,四秖是四安乐行,三秖是三德,及座衣室三,前文释衣等三,皆通两句,各有能所,今从一边,则以空座为般若,所覆为法身,能覆为解脱)
  △三结。
  善男子善女人(至)必得是经。
  问:请既双请,如来答中,标结皆言,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经,不言现前说正,何也?此是以后况前,能成就四法,如来灭后,尚得此经,况如来现在,为众说法耶?故上文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咸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盖法华之正体,能行四法,必得此解,名解为经,此结其请正之问。若能运此解行,传与他人,他人得斯信解,成初依人,能得真解,成第二第三第四依人,此结其请流通之问,此意不见,浪作余解耶(浪作余解者,设若有人,不许此解,则为不许自行化他,则为不许开示悟入,则为不许室衣座三。若言非是不许,但是无文,若谓经无,即是不许逐要重说,若不尔者,将何以揽今经正宗,至此为重说耶)○(僭补曰:行此四法者,亦是发菩提心,起四弘誓愿,云发救一切众生心者,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也。云入正定聚者,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也。云植众德本者,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也。云为诸佛护念者,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也。盖菩提心,佛心也。得佛之心,即得闻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二门开显既明,正说已竟。又以此四法,传明与人,明明相继,如来灭后,有众生得此四法者,无有不得法华经,即是流通于无尽也)(第一请问劝发竟)
  △第二誓愿劝发,文为二,一护人,二护法,护人为六,一攘其外难,有二,初总攘其难,故言使无伺求得其便者,是也。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至)得其便者。
  △次别攘其难,举十二种。
  若魔若魔子(至)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二护其内法,凡三番教训,初行立读诵,乘六牙白象,安慰其心。
  是人若行若立(至)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次坐思惟,复乘六牙,教示其经,与其三昧。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至)得如是等陀罗尼。
  旋陀罗尼,旋假入空也。百千旋者,旋空出假也。方便者,二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谛也
  △后三七日,一心精进,复乘六牙,示教利喜说咒。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地(至)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三覆以神力。
  世尊若有菩萨(至)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若闻若持,莫非神力
  △四示胜因。
  若有受持读诵(至)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若有受持,乃至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具五种法师德,即于三世佛所,为种为熟为脱,此人同未来诸佛得脱,故言同普贤行。此人已于先佛植善,故言深种善根。此人为现佛所熟,故言手摩其头
  △五示近果。
  若但书写(至)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但能书写,近在忉利,具五法师,次兜在率,如文(僭补曰:若人但书写,不能受持读诵,乃至解其义趣,如说修行,但生忉利,不离欲界,若具五种法师之德,即生兜率,亲觐慈氏,与诸大菩萨,所共围绕,同闻妙法。然亦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同生者,乃是同见同行,预入圣流者,非忉利天女也)
  △六总结二,一结护人。
  是故智者(至)如说修行。
  (僭补曰:护人者,谓但恃书写,承福力生忉利天,受五欲乐,福尽沉沦,非是智者,若能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具法师德,始称智者也)
  △二结誓愿护法。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至)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第二劝发竟)
  △第三述发六,先述护法。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云汝能如是外多利益,内积慈悲,又久劫已来,作如此护,我亦以神通之力,守护能受持普贤名者,亦如普贤之护法也
  △二述其护人。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至)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僭补曰:二述护人者,若人具法师之德,则为从佛口闻经,则为亲供养佛,为佛赞善,手摩其头,衣覆其体,以法性功德,与如来等,与普贤等,是为同体智悲,周流法界,天性相关,感应自然,不因心念也)
  △三述其举因。
  如是之人(至)能修普贤之行。
  广举因中无诸过恶,少欲知足,修普贤行,故能受持读诵,忆念修行,及书写是法华经
  △四述其近果。
  普贤若如来灭后(至)亦于现世得其福报。其人当诣道场,必成远果,况近果耶?亦于现世得其近果,受用自然,无贪著也
  △五述其能攘外难。
  若有人轻毁之言(至)诸恶重病。
  佛广示毁者之罪,令知过必改,不相恼乱,非但持经者不受其毁,亦令毁者福生,无毁无誉,彼此安乐,旷济无偏慈之至也
  △六述其结信者功德。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第三述发竟)
  △第四发益二,一闻品益。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至)具普贤道。
  旋陀罗尼,是初地位,具普贤道,是十地位
  △二闻经益,大众欢喜。
  佛说是经时(至)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皆大欢喜者,灵山一会,闻法已竟,皆得如来四无量心之大喜,遍满法身,周流法界,流通终古,永永无尽也。问:此中云何犹称声闻?答:乃是经家存其外现之名,盖其意谓是大乘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斯义弥显也。
  荆溪尊者曰:天台教迹,竺国欣慕,欲求之震旦不可得,而此方少有识者,如鲁人耳。唯夙植德本者,始知趣向,敬愿学者,随力称赞,应知自行兼人,旷劫一遇,若说若听,境智存焉。若冥若显,种熟可期,并由弘经者有方故也。若直尔讲说是弘经者,何须衣座室三之诫,如来所遣,岂可聊尔?余省躬揣见,自觉多惭,迫以众缘,强复疏出,纵有立破,为树圆乘,使同志者开佛知见,终无偏党而顺臆度,冀诸览者,悉鉴愚诚,一句染神,永为佛种,思惟修习,深契佛心,随喜见闻,恒为主伴。若取若舍,经耳成缘,或顺或违,终因斯脱,愿解脱之日,依报正报,常宣妙经,一刹一尘,无非利物,唯愿诸佛,冥熏加被,一切菩萨,密借威灵,在在未说,皆为劝请。凡有说处,亲承供养,一句一偈,一色一香,增进菩提,永无退转。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卷第七(终)
上一篇:妙法莲华经知音01
下一篇: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10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