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法华专栏>>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07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07
2007年05月24日16:35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939 字体: 繁體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07

     隋章安尊者 灌顶 结集
    陈隋天台 智者大师 说
    唐荆溪尊者 湛然 述记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今初。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释授记品,梵音和伽罗,此云授记。诸经破授记。净名云:从如生得记,从如灭得记,如无生灭,则知无记。思益云:愿不闻记名。大品云:受记是戏论,今经云何?答:若见有记记人,此见须破。菩萨誓记,此记须与,世谛故记,第一义故无,四悉适时,如下说。若通途记,如法师品初。若别与记,如三周后说。若正因记,如常不轻。若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若了因记,如授三根人。若正因记则广。若缘了记则狭。或迟记,或速记,或佛记,如此文。或菩萨记,如不轻。虽无劫国之定,亦得是记。复悬记,如化城品未来弟子是也(或迟如声闻,或速如龙女)。他经但记菩萨,不记二乘。但记善,不记恶。但记男,不记女。但记人天,不记畜。今经皆记。若首楞严有四种记,今经具之。未发心与记,如常不轻品。发心现前无生,三周记是也(又诸经为对菩萨,多授法身究竟果记,今此品中,秪记八相,如前后说)。原诸佛本为大事因缘出世,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大事已显,佛已说竟,众生已入,畅佛本怀,众生愿满,法应与记,如父遇子,岂不付财?又无生现前,必由实解,开佛知见不谬。又明了佛性,故与授记。小乘入实,决定作佛故记。授记,亦云受决,受莂。授是与义,受是得义,记是记事,决是决定,莂是了莂。中根人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若蒙佛诚言,授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莂,则大欢喜。今从佛授与得名,故言授记品。此文是譬说第四段,上三段皆以譬喻说之。此中授记,亦用譬喻论记,无第五段,指上指下,略不论耳。又药草喻中,明一切受润,各得增长,审知四众,皆获利益,经家略不出耳
  △次释经文为二,一正与中根授记,二许为下根宿世之说。初又二,先授迦叶,次授三人,并有长行偈颂,迦叶长行中有六,一行因。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至)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至)天人师佛世尊。
  △三劫国名字。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五正像久近。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六国净。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至)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 二偈颂中,初四行行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至)无上之慧。
  △次半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三六行国净。
  其土清净(至)不能数知。
  △四半行佛寿。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五一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六半行总结,略劫国名。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第二授三弟子记中复二,一请记,二与记。请记中七偈,初一行正请。
  尔时大目犍连(至)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次二行半开譬。
  若知我深心(至)然后乃敢食。
  △三二行半合譬。
  我等亦如是(至)尔乃快安乐。
  △四一行结。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第二与三人记,各有行因得果,劫国寿命,法住数量,悉如文。初须菩提。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至)及声闻众。
  △偈中初一行诫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皆当一心,听我所说。
  △次二行行因。
  我大弟子(至)渐具大道。
  △三一行得果。
  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犹如宝山。
  △四六行半国净。
  其佛国土(至)听受佛语。
  △五半行佛寿。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六一行正像,阙劫国。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第二大迦旃延。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偈中初一行诫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如我所说,真实无异。
  △次二行行因。
  是迦旃延(至)供养舍利。
  △三三句得果。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
  △四三行一句国净,阙佛寿正像。
  国土清净(至)庄严其国。
  △第三大目犍连。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至)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偈中初四行半行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至)诸佛塔庙。
  △次一行半,得果兼国名。
  渐渐具足(至)栴檀之香。
  △三半行佛寿。
  其佛寿命,二十四劫。
  △四二行半国净。
  常为天人(至)皆不退转。
  △五一行正像。
  佛灭度后,正法当住,四十小劫,像法亦尔。
  △第二有二行半,许为下根,更说宿世。
  我诸弟子(至)汝等善听。
  此人已闻法譬,复见上中受记,而犹疑不了,深生愧耻,欲增进其道,先许总记,更说宿缘(云云)(授记品竟)。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卷第四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卷第五
 
    隋章安尊者 灌顶 结集
    陈隋天台 智者大师 说
    唐荆溪尊者 湛然 述记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今初。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释化城喻品,化者,神力所为也。以神力故,无而欻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称之为城。内合二乘涅槃,乃权智所为也。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为化,防思御见,名为涅槃。暂以苏息,引入宝所,未究竟而言灭度,权假施设,故言化城。喻如前说(即动树训风,举扇类月等),此因缘释也。约教者,若三藏义者,于涅槃生安隐想,生灭度想。若通教二乘,与三藏同,菩萨不尔。释论云:菩萨过险,一脚入城,一脚门外,忆众生故,从城入险,誓愿扶余习入生死,而不以空为证也。别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险,从城门经过,将城作方便,断见思惑,不道此为极也。圆教知无贼病,亦不须城。今是圆教意,故题为化城即宝所也。此品说因缘事,下根得悟,应名宿世品。答:品初广说因缘,末则结譬化城。若从前,应称宿世,经从末,故言化城。又上根疑薄,但取道树三七思惟,以明机缘。中根疑浓,探取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以为机缘。下根疑复厚,则明宿世久达机缘。若从宿世之始,明久远因缘,语其中间,言其化城,明其究竟,言其宝所,经家处中标品,收得初后,从此义便,故言化城品。问:化城是权,宝所是实,何意弃实从权?答:由知城是化,则知宝所是实,故标化不失实也
  △次释经文,此品正说因缘,后两品授记,初又二,一明知见久远,二明宿世结缘,此二各有长行偈颂,初长行有三,一出所见事。
  佛告诸比丘(至)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
  △二举譬明久远。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三结见昔如今。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如来三达明远,如见今日,所引往事,决定不虚)
  △二偈颂有七行,颂前三义,初一行颂所见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二四行颂譬久远。
  如人以力磨(至)如是无量劫。
  △三二行颂结今昔。
  如来无碍智(至)通达无量劫。
  (一明知见久远竟)
  △第二正明结缘为二,初结缘由,二正结缘。由中又二,远由,近由。远由又二,一大通佛成道,二十方梵王请法。今初五,一佛寿长远。
  佛告诸比丘(至)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二成道前事有二,一佛坐道场。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至)犹不在前。
  诸佛道同,为缘事异,释迦苦行六年,草生攒髀,至肘不觉,诸天哭唤,动地不闻,移坐得道,弥勒即出家日得道,彼佛十劫,犹不现前,非根有利钝,道有难易,缘宜赊促,应示长短耳
  △二诸天供养。
  尔时忉利诸天(至)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僭补曰:大通如来,虽坐道场,未曾成佛。然诸天始终供养,皆备于此时,乃是如来修成功德,亦是诸天福力所感,遇佛成道,乃至涅槃,大申供养,曾无断绝,是为缘因佛性也)(二成道前事竟)
  △三明正成道。
  诸比丘(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僭补曰:诸佛因地,发愿度生,众生界空,方成佛道。若生界未空,则无成佛之期。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者,以众生界未空,愿力所持,令佛法不现前耳。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三菩提者,功成道著,自然成佛,非佛本愿也。古喻如拨火杖,意在拨火,拨之既久,自然而烧,本不欲烧也。拨火喻智德,杖烧喻断德,智断圆满,不期成而成也。然虽成佛而度生之愿未满,果后行因,尽未来际,无有尽也)
  △四明成道后眷属供养。
  其佛未出家时(至)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至)归命无上尊。
  △五明请转法轮。
  尔时十六王子(至)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至)当转无上轮。
  (一大通佛成道竟)
  △第二诸梵天请,文二,一威光照动。
  佛告诸比丘(至)胜诸天光。
  初威光者,过去因果经云:萨婆悉达处胎时,三千国土,朗然大光,日月所不照处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初成道时亦如是,朝为色天,中为欲天,晡为鬼神说法,夜亦如是。观解,忽生众生者,心性本净,阴入界覆之则暗。若修观慧,本性理显。又两山(二铁围山)是二谛,其国中间是中道,日月光是二智,佛光是中道无分别智光,照本有三谛,洞然明现
  △二十方梵请,文为二,先九方,后上方,九方为四,一东,二东南,三南,四总明六方,前三方,梵文各有七,一睹瑞,二惊骇,三相问决,四寻光见佛,五三业供养,六请法,七默许,皆如文。上方梵,止有六,世尊即说,故无默许。今初东方。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至)遍照于十方。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至)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至)惟愿哀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至)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二东南方。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至)度脱苦众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至)今得值世尊。
  尔时诸梵天王(至)而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至)忍善者增益。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三南方。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至)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至)惟愿垂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至)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至)当演深远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四总明六方(总明六方者,一西南,二西方,三西北,四北方,五东北,六下方,以省文故,例上三方,共九方也)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先九方竟)
  △后明上方。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至)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至)皆共成佛道。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至)无量劫习法。
  旧云:东、东南,请小。七方请大,上方请小大,若释论明梵本请大,佛虽说小,未遂所请。若依方便品文,梵王请大,然佛佛道同,不应偏请。又如今佛,自始至终,具转五味法轮,一一皆酬梵请,彼亦应然。初十六子请转满教,如今佛说华严,东、东南二方。请转半教,如今佛说三藏。后七方请转对半明满,如今佛说方等。上方梵请带半明满,如今佛说般若。后十六子请废半明满,如今佛说法华醍醐教也。今古节目,文义相应(一结缘远由竟)。○第二结缘近由,由佛受请说法故,后得覆讲,正作结缘,文为二。一先转半字法轮,二诸王子,请转废半明满字法轮,初为二,一受请说法,二闻法得道。今初。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此中应说三乘,如序品文,而今不说者,正为下根论昔结缘,今日开显,略不言六度耳。三转者,谓示、劝、证,亦将三转,对示、教、利喜,示即示转,教即劝转,利喜即证转也。亦对见谛、思惟、无学也。为声闻三转,为缘觉再转,为菩萨一转,何故尔?由根利钝(即三刀斫木之意),此一往说耳。通则例皆三转,何故三转?诸佛语法,法至于三,为众生有三根故。大论,及婆沙,希作此说。问:初为五人作下根说,今云何作三根耶?答:当时有八万诸天密证无生,何云无三根,为生三慧三道故(声闻、缘觉、菩萨)。十二行法轮者,有二,一教,二行。教十二者,即示劝证是也。行十二者,三转皆生眼智明觉。又教十二为能转,行十二为所转,十二行是轮,十二教非轮(言是轮非轮者,轮以摧碾为义,唯教为行,岂能摧惑,若不摧惑,亦无轮名)。若作二轮义,眼智明觉者,约四十八法,于上下四谛,开此四心(即眼智明觉),成十六心,谓苦法忍为眼,苦法智为智,苦类忍为明,类智为觉,忍因智果也。余三谛亦尔,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成四十八行也。十二谛(约三转各四谛)是教法轮,十二行是行法轮,教轮则能转,唯是一权智,所转,则有十二教也。若行法轮,能转之教有十二,所转之行亦十二,或通三人,或约一人。今就见道三人,利根闻示转,即生眼智明觉,三人合举,故言十二行也。沙门等所不能转者,沙门不闻,尚不能知,何况能转?婆罗门虽闻其名,不解其理,魔梵亦尔。夫转者,转此法度入他心,令彼得悟,破六十二见,乃名转法轮。为无此义,魔梵等所不能转,小乘四谛,以生灭为体,大乘以无生为体。十二因缘者,还是别相,细观四谛耳。约苦集,即有无明老死。约道灭,即有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也。涅槃经云:十二因缘,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
  △二闻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初会说谛缘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即方等大乘),第三(般若),第四(即后说法华),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僭补曰: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者,盖受即是苦,不受则于诸漏心得解脱,理固然耳。梵语三昧,此云正受,不受诸受,名正受也。问:众生根尘识念念起灭,三受炽然,何能不受?答:首楞严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行者若能于此,如实信解,深自研穷,悟明实相,则无受。无受者,不受亦不受,是名不受一切法,而于诸漏,心得解脱,悟明实相也。又经叙四时,不及华严何也?乃是阙文,理必具也。从是已后,声闻无量不可称计者,明闻法得道者多,不可称量计数,须知此等声闻,皆是大声闻,与十六王子行辈,具经五味,后同闻法华者,所谓我等今日,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非齐教声闻也)(一转半字法轮竟)
  △第二王子重请转满字法轮二,初出家等七段,二正结缘,初七段中一出家,二请法,三所将亦出家,四佛受请,五时众有解不解,六说法,七说已入定。今初。
  尔时十六王子(至)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根者,六根也。六根清净,故言通利。又六根互用故言通。入佛境界故言利。智慧明了者,开示悟入佛知见也
  △二请法。
  俱白佛言(至)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彼佛初说圆顿,诸子大乘功德,悉皆具足,愍诸方便,重请佛开权显实也。声闻皆已成就者,明其障除机动,是故为请,我等志愿如来知见者,此法华经,但明佛之知见,唯志于此,即正请满字,废半之文,明显若此也
  △三所将亦出家。
  尔时转轮圣王(至)王即听许。
  △四佛受请。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至)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过二万劫者,上施三既久,不容中间无事。望下文意,二万劫中,必说方等般若。文云: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般若是行,神通是事,诸方等经,多明不可思议事,行也。颂中又云:分别真实法,即是大品明实相般若意也
  △五时众有解不解。
  说是经时(至)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十六沙弥信受,及二乘,即信得解者,其余千万,皆生疑惑,是不解众。此不解众,即与十六子结法华之缘者也
  △六八千劫说法。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七说已入定。
  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明说法已入定,正是结缘之近由。由佛入定不出,诸疑惑众,无所咨问,十六于后,为不解者,覆讲说经也。文中明入定处所,即是静室。正入定,即是住于禅定。入定时节,即是八万四千劫(云云)。(云云者,此中具明时节之意,诸佛奚尝不与定俱,但由物机在十六子,结缘齐限,须尔许时,具如次文所述者是)(一出家请法等七段竟)
  △第二正结缘,就此有二,先法说结缘,次譬说结缘。就法说有三,第一明昔日共结缘,第二明中间更相值遇,第三明今还说法华。第一有四,一者知佛入定,二者王子覆讲,三者众得利益,四者佛从定起。称叹十六菩萨,由佛入定,所以得说,佛知一化将毕,不复熟此段之人,故令王子,共其结缘。又知此等,必由王子究竟得度,所以入定,久而不出也。今初。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
  △二王子覆讲。
  各升法座(至)广说分别妙法华经。
  △三说法利益。
  一一皆度六百万亿(至)三藐三菩提心。
  皆发菩提心,故云度。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为度竟,不用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也
  △四佛从定起,称叹劝信,此中复二,一正称叹十六菩萨。
  大通智胜佛(至)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二劝物亲近。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至)三菩提如来之慧。
  (一昔日结缘竟)
  △第二明中间常相逢值。
  佛告诸比丘(至)于今不尽。
  逢值有三种,若相逢遇,常受大乘,此辈中间,皆已成就,不至于今。若相逢遇,遇其退大,仍接以小,此辈中间,犹故未尽,今得还闻大乘之教。三但论遇小,不论遇大,则中间未度,于今亦不尽,方始受大,乃至灭后得道者是也。问:如上尘数多许时节,今始得罗汉,当知无生法忍,何易可阶?答:一云大圣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说。或说佛道长远,或说佛道易成,对治厌长者说短,生轻易想者说长。或为发生宿善,或随世所欲,或为闻说长短,即得入第一义。当知皆是权行四悉,引诸实行令入道耳(二中间常相值竟)。
  △第三明今日还说法华,此文复二,一先会古今,后明还说法华,先会古今复二,一结师之古今,二会弟子古今。今初。
  诸比丘我今语汝(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六沙弥是古,八方作佛是今也
  △次会弟子古今又二,一会现在弟子。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至)声闻弟子是也。
  现在复四,一不退者,住三菩提也。二此诸众生退转者,今住声闻。三所以者何下,释渐入之意。四尔时所化下,正结古今。四段如文,不须分释也
  △二会佛灭度后弟子。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至)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疑者云:现在者,得闻佛说法华,得入一道,可以入结缘之流。未来者,不闻法华而入灭度,此岂能舍小,得入一乘。释云:虽云灭度,终会得闻,我于余国作佛,得闻是经,余国者,三乘通教有余国也。除诸如来方便说者,断疑也。三是方便说,其实无三也(一会古今竟)。
  △第二明今日还说法华,又三,一时众清净,二正说法华,三释前施三意。今初。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至)深入禅定。
  涅槃时到者,诸佛出世,教道将毕之时,即说此经,如迦叶佛,日月灯明等。说此经竟,即入涅槃,释迦说法华竟,仍唱当灭,众又清净者,得三藏教益,免难也。信解坚固者,于方等教,心相体信也。了达空法者,闻般若教,于空法中,心得了达,即转教意也
  △二正说法华。
  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至)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集菩萨,是聚亲族等说此经也。上释亲族,是法身大士,为影响众,以此文验之其义明也。集诸菩萨是会亲族,及声闻众,是命其子也
  △三释施三意。
  比丘当知(至)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问:若无二乘得灭度者,何故如来前说权教,谓如来知众生有小性欲,著五尘,弊五浊,故先说三,令破弊免难,后说一也。一法说竟(僭补曰:此经化城宝所之譬,为二乘说,华严亦有其义,为第八不动地菩萨说,二经宜合观之,方知权实修证之门,不滞半涂也)
  △第二譬说结缘,有开有合,开譬为二,第一导师譬,譬上覆讲,共结大缘,第二将导譬,譬上中间相遇,今还说法华也。若中间相逢,从我闻法,皆为三菩提者,不为此人设譬。若中间相逢,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正为此人设譬也。就初导师譬,其文有五,一五百由旬譬,譬上未度之众,乐著诸有轮回处所。二险难恶道譬,譬上未度之众,烦恼垢重,于如来智慧,难信难解。三若有多众譬,正譬上百千万亿种,皆生疑惑不解之众生也。四欲过此道,至珍宝处譬,譬上闻覆讲法华之众,大乘机发,欲至宝所。五者一导师譬,譬上第十六王子也。今初五百由旬譬。
  譬如五百由旬。
  五百由旬者,三界果报处为三百,有余国处为四百,实报国处为五百。下文合譬云:知诸生死,生死即是五百处所明矣。但佛旨难知,更须广解,见惑为一百,五下分为二百(身见、戒取、疑、贪、嗔),五上分为三百(掉举、慢、无明、色染、无色染),尘沙为四百,无明为五百。下文合譬云:烦恼、险难、恶道,义相扶也。入空观,能过三百,入假观,能过四百,入中观,能过五百。下合文云,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即双知因果二种五百,义相扶也
  △二险难恶道譬。
  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
  险难恶道者,譬生死因果也。分段变易,此即果险难也。见思五住,即因险难也。由此因果,故言恶道也。无人者,道有二种,一旷绝,有人可依,二无人可依,譬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虽复旷绝,则有人可依。若生死烦恼,无涅槃菩提,药中无病,病中无药,此则旷绝,无人可依也
  △三多众譬。
  若有多众。
  多众者,此譬王子所化未度之众也
  △四欲过险道譬。
  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大乘机发,欲过此险道,至于佛果,故言至珍宝处
  △五有一导师譬。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
  导师者,即第十六王子本师释迦也。眼耳清净曰聪,意清净曰利,总而言之,即六根清净也。智即一心三智也。明即具足五眼也(僭补曰: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者,明险无险曰通,无险见险曰塞,迷悟通塞之相,导师皆知)(第一导师譬竟)。
  △第二将导譬,文为三,一所将人众譬,譬本结缘未得度者,本缘不失,而为导师所将。二中路懈退譬,譬上中间相值,退大接小,化城止息。三灭化引至宝所譬,譬上还为说法华经,即与火宅等赐大车,方便中但说无上道,意同也。今初所将人众譬。
  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所将人众者,通是结缘之众也。若别论者,昔得大益,被将已竟,未得大益,正是所将。若约五百人,三十子,则未得开悟之人也
  △二中路懈退譬,文为二,一退大,二接小。退大拟上息一,接小拟上施三。退大文为三,一中路懈退,即拟上无大机。二白导师言,拟上不受劝诫,我等疲极,即是不受劝门,而复怖畏,即不受诫门。三不能复进者,即拟上息化也。今初中路懈退。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
  中路者,非是半途名中路,但以发心为始,至佛为终,此两楹间而起退意,故名中路
  △二白导师。
  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白导师者,自有通途慈悲导师,如文云:有一导师,将导众人者是也。自有结缘导师,如文云:所将人众,白导师言是也。自有权智导师,如文云:导师多诸方便者是也。自有实智导师,如文云:导师知此人众是也。今言白导师者,正白结缘之导师也。以其退大则大灭,接小则小生,一生一灭,感于法身,呼此为白。王子知其退大,即是闻其所白,善根微弱,无明所翳,故言疲极。惮生死,名为怖畏
  △三不能复进。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者,见思、尘沙、无明,难可卒断也。然用小乘接之,不令退还人天,亦有进义(一退大竟)。
  △第二以小接三,一伤其失宝譬,知有小无大也。
  导师多诸方便(至)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
  △二化作城譬,正用方便有二,一正化作。
  作是念已(至)化作一城。
  上车譬云:吾为汝等,造作此车,今城是有,故须先作也
  △二说化。
  告众人言(至)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说化城譬,拟上劝示证也。汝等勿怖,莫得退还者,劝转,令前进入城也。今此大城,乃至随意所作者,是示转,示城可住也。若入是城,快得安隐,是证转,赞城安隐也。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但于今佛未开显之前,不得彰灼而有此语。若论宿世,应有是言,何者?既知退意,王子教化言,汝等若畏生死,且取涅槃消息,然后更行大道,亦可随意,亦如今人,欲学大乘,而畏怖生死,欲起退心,有人劝言,汝且断烦恼,证罗汉,然后更取大道,亦可得也
  △三入城譬,譬三乘悟入。
  是时疲极之众(至)生安隐想。
  大欢喜,即闻慧。未曾有,即暖位。免恶道,即顶位。快安隐,即忍位。前入城,即见谛位。已度想,即无学位。此与火宅适子愿,勇锐推排出宅同也。生已度想,如得尽智。安隐想,如得无生智。又具智德,如已度。证断德,如安隐也(二退大接小化作城竟)。
  △第三灭化引至宝所譬,宝所者,大经有三文,一至菩提心,二至菩提,三至大涅槃门。若至菩提心,必至菩提,及涅槃,引此三文者,至菩提心,谓至因,菩提涅槃谓至果,果中有智断,菩提是智,涅槃是断,具说始终,具说智断,故说三文也。然过五百有三义,一免恶道,二得好路,三是宝所。菩提心,谓度恶道,菩提行,如平坦路,三得佛道,如至宝所。下文云: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此明度五百恶道也。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谓行菩提好道也。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谓得佛道也。何故要须度五百,二乘度三百,菩萨度四百,佛乘度五百也。此中有二,一知息已。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
  既得止息,无复疲倦者,譬上涅槃时到,众又清净,免难,大机发也
  △二向宝所。
  即灭化城语众人言(至)为止息耳。
  即灭化城,引向宝所,譬上正说法华,示真实相。宝所有二义,若用究竟,则以极果为宝所。上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也。若分入,即以初发心住为宝所。故上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即举废权譬,以帖显实譬也。上云:如来智慧,难信难解,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慧。问:车城皆譬无生智,车何故无?城何故有?而车三城一,车动城静?答:长者道门外有车,有隔故诸子不见,可得假设门外有车,车实无也。城在迥地,不得假设,故城是有也。就理教者,执三教取理,则三教皆得理,此即有义,如城也。将理取教,理既唯一,此教即无,如车也。问:化为三车,与化城何异?答:三车为说法轮作譬,化城为神通轮作譬。又车约声作譬,诸子闻而不见,城为色作譬,故诸子入城,生安隐想也(二将导譬竟)。
  问:凡五处开三显一,为有何异?答:通论无异,别论有差。一方便品,约教开三显一。文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二亦无三也。二火宅,约行开三显一,车是运义,运则譬行。文云:各乘大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也。三信解中,约人开三显一,结会佣作之人,即是长者之子。我等昔来,真是佛子也。四药草喻中,约差别无差别明权实,不的去取,但明众生不知,佛令其知。若七种差别即知权,同依一理无差别即知实,差别无差别,无差别而差别,令知此意耳。终不说言,无一有一,此约自行权实二智,随自意语,故佛能知,而众生不知也。亦是通前通后知不知明权实也(通前通后者,总明通前四品,通后化城,知不知之义也)。五今化城,正约理开三显一,宝所化城,皆是小大两理,破除二乘化理,显于宝所真实一理也。下去五百领解,举珠为譬,亦是约理也(以上开譬竟)。
  △第二合譬,先正合,次举譬帖合,初二,一合导师。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至)应去应度。
  如来,合上导师譬。汝等,合上诸人众譬。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合上险恶道譬。长远二字,合上五百由旬譬。应去应度者,合上聪慧明达,欲过险道至珍宝处譬
  △二合将导譬有三,一合于大无机。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至)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若众生三字,合所将人众譬也。但闻一佛乘,不欲见佛,乃至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合中路懈退譬也。上譬本有退大接小,今具合之。上退大有三意,但闻一佛乘者,合上中路懈退,无机意也。不欲见佛,不欲闻法,合上白导师,不受诫劝也。便作是念者,合上不能前进,息化意也
  △二合上退大接小。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至)说二涅槃。
  佛知是心,合上导师多方便,拟宜意也。怯弱下劣者,合上此等可愍,知有小机也。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者,合现作化城,众人入城譬也。而于中道说二涅槃者,三界惑尽,尘沙无明未破,于此两楹,判有余无余涅槃,亦是声闻缘觉涅槃。又分段已尽,变易未除,二死之间,判为有余无余,故言中道
  △三合破其住小,将向宝所譬。
  若众生住于二地(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一正合竟)
  △第二牒譬帖合,牒接退譬,来合施三,牒灭化譬,来合显一,如文。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至)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第一长行竟)
  △第二偈颂,有四十九行半偈为二,初二十二行半,颂结缘之由。次二十七行,颂第二正结缘。上由有近远,初颂上远由,次颂近由。远由有二,初颂大通成道,次颂十方梵来请转法轮。今初三行,颂将成道前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至)更雨新好者。
  △二一行颂正成道。
  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三二行,颂十六王子请转法轮,兼颂成道已,眷属申供养,略不颂佛寿长远也。
  彼佛十六子(至)充我及一切。
  (初大通成道竟)
  △次六行,颂十方梵请有二,今初一行,威光动耀。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二五行,颂十方梵寻光而来,此中前三行颂东方,次二行,总颂九方也。
  东方诸世界(至)转无上法轮。
  (一远由竟)
  △第二有十行半,颂近由。文二,初五行颂转二乘法轮,次五行半,王子重请转大乘法轮,初文又三,今初半行,颂第一受请。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
  △二一行半,颂第二正转二乘法轮。
  为宣种种法(至)汝等应当知。
  △三有三行,颂时众闻法得道。
  宣畅是法时(至)不能得其边。
  (初五行转小竟)
  △第二五行半,王子重请转大,中有五,初二句颂王子出家。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
  △二一行半,颂正请转大乘。
  皆共请彼佛(至)慧眼第一净。
  △三二行,颂二万劫中间说方等般若。
  佛知童子心(至)菩萨所行道。
  △四半行,正颂受请说法华。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  △五一行,颂说经已入定。
  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已上颂结缘之由竟)
  △第二有二十七行,颂正结缘为二,初八行颂法说,次十九行颂譬说。上法说有三,初三行,颂第一昔结因缘,次一行,颂第二中间相值,三有四行,颂第三今日还说法华。今初。
  是诸沙弥等(至)恒河沙等众。
  △二一行,颂中间相遇。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三有四行,颂今日说法华,上文二,初结会古今,有现在未来。今初三行,颂结会现在师弟也。
  是十六沙弥(至)引汝趣佛慧。
  △二一行,颂还说法华。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颂上法说竟)
  △第二有十九行颂譬说,譬有开合,初十一行半颂开譬,后七行半颂合譬,上开譬为二,初三行,颂五百由旬譬。
  譬如险恶道(至)在险济众难。
  初一行,颂上第二险恶道。二半行,颂上第三多诸人众。三半行,颂上第一五百由旬。次时有一导师一句,颂上第五一导师。后三句,颂上聪慧
  △第二有八行半,颂合将导譬又三,第一行初一句,颂合所将人众,次三句,颂合中路懈退。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之,于此欲退还。
  △二五行,作化接退有二,初三行,方便设化。
  导师作是念(至)男女皆充满。
  诸舍宅者,诸空观境也。园林者,二乘总持无漏法林也。九次第定为渠流,八解为浴池,重门是三空门,又是重空三昧,尽无生智为楼阁高出也。男女是定慧也。观心解者,智体周备如城隍。善法圆足,如郭之围绕。毕竟空为舍宅,直善能成自行,如男能干家事。慈悲化外,如女外适(重空三昧者,大论云: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观心释化,亦须约圆)。
  △次两行,颂合上劝入城欢喜。
  即作是化已(至)自谓已得度。
  初一偈颂劝,次一偈颂入城欢喜,生安隐想
  △三两行半,颂上灭化至宝所,上文有二,今初一句,颂第一知息已。次集众下,第二二行一句,颂灭化,引向宝所也。
  导师知息已(至)当共至宝所。
  (上颂开譬竟)
  △第二七行半,颂上合二譬,初半行,颂合第一五百譬,次七行,颂合第二将导譬。今初上合五百由旬者,即此半行,总颂而已。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次七行,颂合将导譬有三,初两行,颂合懈退譬。
  见诸求道者(至)所作皆已办。
  初一行,合中路懈退,次一行,颂合接退作化也
  △二四行,颂合上灭化至宝所有二,初半行,颂上知息化。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
  △次三行半,颂合灭化,引向宝所也。
  尔乃集大众(至)乃是真实灭。
  合息化偈中,即有三德秘密藏义。汝证一切智,即是般若,具三十二相,即是法身。乃是真实灭,即是解脱。三法不纵不横,即是见佛性也
  △后一行,颂帖合也。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化城喻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今初。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释五百弟子受记品,此品具记千二,而标五百者何?五百得记名同,五百口陈领解,故以标品耳
  △次释经文,此品是因缘说中受记段,就得记二,一本品授千二百,二后品授二千。千二百复二,一授满慈,二授千二百。满慈复二,初序默领解,二如来述记。初复二,先叙其得解欢喜,次叙其默念领解。欢喜复二,一叙其得解之由,二叙其得解欢喜。得解之由有四意,初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二授身子等五大弟子记,三复闻宿世结缘之事,四复闻诸佛如来三达无碍。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即是大自在神通之力,斥异二乘,止齐八万也。今初叙得解之由。
  尔时富楼那(至)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若从佛闻是智慧,即领方便火宅中显实。方便随宜所说,即领两处开权。诸大弟子,即领开权。授菩提记,即领显实。宿世因缘,即领显实。神通之力,即领开权也
  △二叙其得解欢喜。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得未曾有二句,明内解欢喜。即从座起下六句,明外形恭敬。由昔未闻开权显实,而今得闻,故言得未曾有。除涅槃爱,断破别惑,故言心净。开佛知见,是故踊跃。得解由佛,故起恭敬。头面礼足,瞻仰不舍也
  △第二正明默念领解,有二,初默念领解,二明默求发迹请记。今初。
  而作是念(至)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
  上二周得悟,皆发言领解,此何默念?上为下根未悟,事须彰言劝动,今下根已悟,无所劝动,故默念不言。又上来但领解,不求发迹,言则不嫌,今则亦解亦发,亦解故念,避物讥嫌故默,默念允宜也。又默念领解是大领解,如净名默然,是真入不二法门也。又权实不可思议,非言非念,而言而念,非言而言故。上来口陈领解,亦非念而念故。今则默念领解,上来何不求发迹,为下根未悟,是故不求发迹。今下根已解,权化事足也。若下根发迹,则知中上亦权。若约上中,则于下不便故也。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者,领实智也。随顺世间若干种性而为说法,即领权智也。是七种方便之根性也。此领方便品中开权显实意也。拔出众生处处贪著者,即是领火宅中开权显实也。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者,领上药草喻中,如来有无量功德,汝等言不能及,既云言不能及,则念亦所不及也
  △二默念求发迹请记。
  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我等者,通念请发诸人迹也。深心是本,今现在是迹。本愿者,大慈誓愿也。大慈下化,故我为誓。上求作佛,故我有愿。请上求,即是求记。请下化,即求发迹。又从深心故,明其三世助佛宣化,从本愿故,即与授记也(初叙默领解竟)。
  △第二佛述而记之,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二,一述本迹,二与授记,初有三,一就释迦世行因发迹,二约过去佛世行因显本,三就三世佛所修因行满。就释迦佛所行,因发迹复三,一举示其人,二总标本迹章,三别释本迹。今初。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
  标言汝等见不,有二意,一见其迹为小不,二见其本功德不。众人但见迹为声闻,而不能知其本是大菩萨,故问见不
  △二总标本迹。
  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至)亦常叹其种种功德。
  我常称其下,是标其迹,迹为说法人中最为第一。若非法身妙本,无以垂于第一胜迹,此举迹以显本也。亦常叹其下,标其本地福慧万行法门,故云种种也。本地既有种种功德,何以迹为二乘耶?此举本以明迹也
  △三别释本迹。
  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至)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助宣我法者,即是垂迹。助宣半满之法,迹为下根声闻,即是护持助宣酪法。迹在方等,示受弹诃,即是护持助宣生酥法。迹领般若,即是护持助宣熟酥法。迹在法华得悟,即是护持助宣醍醐法。上总标本迹中云:我常称叹种种功德者,即此意也。具足权实功德,而迹示五味,助佛调熟实行众生,岂非精勤助宣之意也。别释本迹功德,能于四众示教者,分别半字教也。具足解释者,助宣满字般若教也。而大饶益者,助佛饶益半满之众生也。同梵行者,是迹所化半满弟子也。自舍如来下,别述本地功德。自舍者,等觉已降,无能尽其无碍辩才,故叹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也
  △第二就过去佛世显其本行。
  汝等勿谓富楼那(至)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二就过去佛世,显其本行,非直止于我所,助宣半满之法。久远佛所,亦复助宣半满之法,取今日助宣为发迹,取过去助宣为显本。显本有二,一远本,二近本。远本冥邈,为信良难,故略而不述。但举九十亿近本,有宿命智,能知近本,故举近而证远。就九十亿文,具明助佛宣扬五味之教,调熟众生,护持明宣,即拟助宣半字酪味法。佛之正法,即拟助宣方等生酥味法。又于空法明了者,即拟助宣熟酥味法。亦如今佛转教,说于般若,明六波罗蜜,互相收摄,旋转无碍,九十亿佛所,亦助宣扬,如今无异。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于时既未发迹,但谓被加命转般若,不言是大菩萨也。化无量众生,令立三菩提者,即是助宣醍醐味法,在文可解
  △第三约三世佛所修因。
  诸比丘富楼那(至)常勤精进教化众生。
  三约三世佛所修因,如文。此亦例前助宣半满五味之法,利益大小也(一述本迹竟)。
  △第二与授记文七,一渐渐具足一句,明因圆。二过无量下,明果满。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至)天人师佛世尊。
  △三明国土广净,四明国劫名字,五明佛寿量,六明法住甚久,七明佛灭后供养舍利。就第三国土广净中复五,一明国大严净。
  其佛以恒河沙等(至)两得相见。
  地平如掌者,经直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则非所引。海底有石名掌,此石无有一微尘许不平,当是类如海掌石耳。又贤劫经,正明如佛手掌,非引人掌也
  △二明纯是善道。
  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
  纯是善道者,于中亦有差品不同。若无女人,必无恶道,或时有女人,亦无恶道,如阿閦佛国,虽有女人,而无女事。无量寿国,二种俱无,所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法明如来国土,亦复如是
  △三明人天福慧具足。
  得大神通(至)二者禅悦食。
  月藏第九,法食,喜食,禅食,经文总言法喜禅悦,别分应有三种差别
  △四明菩萨声闻众数甚多。
  有无量阿僧祇(至)及八解脱。
  △五总结也。
  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
  (第三国土严净竟)
  △第四明国劫名字。
  劫名宝明,国名善净。
  △第五明佛寿量。
  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第六明法住甚久。
  法住甚久。
  △第七明佛灭后供养舍利。
  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一长行竟)
  △二偈颂,有二十一行半,颂上发迹授记,初有十四行颂发迹,次七行半颂授记,初复二,前七行,总发诸声闻迹,颂上我等之意也。后七行,颂上发满慈迹,总中有五,初一行总标佛子,为行难思,已得垂迹之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初一行诫听。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
  △二一行明垂迹之由。
  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
  △三两行明垂迹利益。
  以无数方便(至)渐当令作佛。
  小欲者,示求小乘也。懈怠,示退大乘也
  △四两行,明内怀大道,外现小失。
  内秘菩萨行(至)方便度众生。
  非但示为声闻,亦示作外道,及三毒凡夫也。身子示嗔,难陀示贪,调达示痴,皆此类也
  △五一行指略抑广。
  若我具足说,种种现化事,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
  (初总发诸声闻迹竟)
  △第二七行,颂发满慈迹,上本文有三,今略颂二,初五行颂显过去本。
  今此富楼那(至)而自净佛土。
  △二有二行,颂三世佛所行因,略不颂七佛,及现佛也。
  未来亦供养(至)成就一切智。
  (初十四行颂发迹竟)
  △第二七行半颂授记,上文有七,今颂其四,初半行颂因圆,次半行颂果圆。其国名善净下三句,超颂国劫名号。菩萨众甚多下五行三句,颂国土广净,略不颂寿命法住,灭后起塔也。
  供养诸如来(至)我今但略说。
  (与富楼那记竟)
  △第二授千二百记,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三,一念请,二与记,一领解。今初。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至)不亦快乎。
  △二与记,有长行偈颂,长行三,一总许千二百记。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至)三菩提记。
  △二别授陈如。
  于此众中(至)天人师佛世尊。
  陈如最初悟道,居僧上座,故别授记(陈如等者,问:若其居首别记,何不初周记耶?答:大小缘别,两初不同,引物希向,二意各异,垂迹之法,不可一准。僭补曰:两初者,法说,初授舍利弗记,因缘说,初授陈如记也)
  △三别授记五百。
  其五百阿罗汉(至)名曰普明。
  佛记五百阿罗汉,同名普明,故须别与记,而品亦依此立名也。问:但见五百得记,不见千二百?答:此五百,即千二百数。颂中末后一行半,总受七百,故是千二百也。又持品云:我先总记一切声闻,皆已授记,即指今一行半,非是止授七百声闻也
  △二偈颂,有十一行为二,初九行半,颂记陈如,及与五百。后一行半,总授一切声闻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至)汝当为宣说。
  (二与记竟)
  △三五百领解,文有长行偈颂,长行二,先经家叙其欢喜,次自陈领解。今初。
  尔时五百阿罗汉(至)悔过自责。
  △次自陈领解有二,一法说,二譬说。今初。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至)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从世尊乃至灭度,是悔责昔迷,得少为足,不知求大。从今乃知之,是责根钝,始悟不早知之。如无智者下,自释知之之意
  △二譬说有二,一开譬,二合譬,初开譬又二,一者醉酒譬,譬法说自悔得少为足,不知求大,领前法譬,宿世中施权意。二者亲友觉悟譬,譬法说自责根钝难悟今乃知之,领前法譬,宿世中显实。就初复三意,一者系珠譬,领上王子结缘,二者醉卧不觉譬,领上遇其退大,三者起已游行譬,领上接之以小。今初系珠譬。
  世尊譬如有人(至)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譬如有人者,即二乘人也。亲友者,昔日第十六王子也。家,即大乘教为家也。醉酒而卧者,当于尔时,大机暂发,无明暂伏,以得闻经,内心微解,以无明重故,还复迷失。醉有二义,一重醉都不觉知,二轻醉,微觉寻忘,亦名不觉。虽有二义,终成系珠,如毒鼓耳。官事当行者,明王子余处机兴,逗缘应往,故云当行。弘法化他,此非私务,故云官事。无价宝珠者,一乘实相,真如至宝也。系其衣里者,惭愧忍辱,能遮嗔恚,及防外恶,即是外衣。信乐之心,内里善根,即是内衣。于时闻法,微信乐欲,即了因智愿种子也
  △二醉卧不觉。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醉卧不觉知者,无明心重,寻复不忆,此领中间懈退,不受大法也
  △三起已游行。
  起已游行到于他国(至)便以为足。
  游行他国者,领上中间接之以小,受三乘化也。善根欲发,厌苦求乐,故云起已游行。无明覆解,不知向本,求大乘衣食,故言向他国,求于小乘衣食。若魔佛相望,生死魔界为他国,佛法大小,皆为本国,就小大相望,小乘未免生死,犹是他国,大乘永免生死,乃为本土,究竟还源也。明背大乘国,往小乘土,不知从珠取给,而佣作自资,获一日价,得少为足也
  △第二亲友发觉譬,领上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等赐大车也。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至)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文三,初诃责,二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下示珠,三汝今可以此宝下劝贸。诃责譬上动执生疑,示珠譬宿世因缘,劝贸譬得记作佛。三周皆有此三意。法说中我令脱苦缚,即是诃责。五佛章即是开示。身子得记,即是劝贸。譬说中我先不言皆为菩提,即是诃责。三车一车,即是示珠。中根得记,即是劝贸。下根宿世因缘,汝等善听,即是诃责。覆讲结缘,还为说大,即是示珠。下根得记,即是劝贸。系珠中三意望三周者,始在佛树以大拟,即是系珠。无机息化,即是醉卧。寻施方便,即是起行。譬喻中二万亿佛所,即是系珠。遣傍人追,闷绝不受,即是醉卧。三车引得,即是起行。因缘中大通智胜佛所,即是系珠。中路懈退,即是醉卧。接之以小,即是起行。此等皆名领解权也。某年日月者,指大通佛所也(一开譬竟)。
  △第二合譬有二,初合系珠譬。
  佛亦如是(至)资生艰难得少为足。
  文有三意,从教化我等下,合初一系珠。而寻废忘,合二醉不觉知。既得罗汉下,合三起游行
  △二合后亲友觉示譬。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至)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文三,一智愿不失者,是合诃责。二我久令汝下,合示珠。三我今乃知下,合劝贸所须也
  △第二偈颂,有十二行半为二,初一行半,颂内心得解又二,初一行颂庆喜,次半颂悔责也。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至)自悔诸过咎。
  △二有十一行,颂自陈领解,上文有二,今初半行,颂悔责得少为足。
  于无量佛宝,得少涅槃分。
  △次半行,颂略举譬,便自以为足,颂释无智意。
  如无智愚人,便自以为足。
  △次十行,颂譬说开合,初六行颂开,后四行颂合,上开有二,今初四行,颂舍宝不知,次二行,颂亲友觉悟,后四行易见。
  譬如贫穷人(至)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长夜,常愍见教化,令种无上愿。
  系珠。
  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
  醉卧。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得佛无上慧,尔乃为真灭。
  示珠。
  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及转次受决,身心遍欢喜。
  得珠欢喜(五百弟子受记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今初。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释授学无学人记品。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又研修真理,慕求胜见,在三果四向,得真无漏慧,名为学阿罗汉果。研理已穷,胜见已极,无所复学,名无学也。约教释品者,析法研真,名之为学。惑尽真穷,名为无学。三藏意也。体法研真,名之为学。无真无惑,名为无学。通意也。自浅之深,名之为学。通别惑尽,权实理穷,名为无学。此别意也。研如来藏,有学与无学,法性实相,非学非无学,而学而无学,是二千人,或是学,或是无学人,同是一流,一时受记,同一名号,故别为一品也
  △次释经文,此品是授记文中第二段也。就此文为二,一请记,二授记。请中复二,一者二人请,二者二千人请。二人请记复有二,一默念。
  尔时阿难(至)设得授记不亦快乎。
  △二者发言请记复二,一者引例,亦应有分。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至)唯有如来我等所归。
  △二者引望。
  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至)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二人最亲,时众所望,罗云是佛子,俗中亲重,阿难持佛法藏,道中亲胜,胜重两人,不蒙别记,则众望不足也。问:若重若胜,应同上流,何意在此?若如列众,二人在上数中,获记,何意居下?答:总与千二百记,二人已同上流,今更索别记耳。阿难是学人,罗云弟子位,故入学无学章也(初二人请记竟)。
  △第二二千请记,但有默念,引例,二意同,故言如阿难罗云愿耳。无发言者,无重无胜等事也。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至)住立一面。
  (一请记竟)
  △第二授记复二,一先记二人,后记二千。阿难记中复五,一长行,二偈颂,三八千菩萨生疑,四如来发迹释疑,五阿难显本述叹。今初。
  尔时佛告阿难(至)而说偈言。
  △二偈颂五行。
  我今僧中说(至)种佛道因缘。
  △三八千菩萨生疑。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至)得如是决。
  △四如来发迹释疑。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至)故获斯记。
  佛即发迹释疑,昔日与我同发大心,即是同学。由我精进,前超得佛,由彼多闻,犹故持经。迹为侍者,本地如此,今授妙记,何足可疑
  △五阿难显本述叹。
  阿难面于佛前(至)而说偈言。
  世尊甚希有(至)护持诸佛法。
  (初记阿难竟)
  △次记罗睺罗。
  尔时佛告罗睺罗(至)而说偈言。
  我为太子时(至)以求无上道。
  △后记二千人。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至)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至)如甘露见灌。
  (授学无学人记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今初。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释法师品,此品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明六种法师,信力故受,念力故持,看文为读,不忘为诵,宣传为说。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成六种法师,今经合受持为一,合解说为一,开读诵为二,足书写为五。别论,四人是自行,一人是化他。通论,若自轨五法,则自行之法师。若教他五法,则化他之法师。自轨故,通称弟子。化他故,通称法师。今从通义,故名法师品。若束为三者,受持是意业,读诵说是口业,书写是身业。别论口业,是化他。身意是自行。通论,三业自轨,即是自行之法师。三业教诏,即化他之法师,故言法师品。又是三门,行此五法,以自熏修,即福德门。弘宣五法,广利一切,即化他门。自修益彼,皆顺佛教,即报恩门。又是三法,读诵书写是外行,即如来衣。受持是内行,即如来座。解说益他,是如来室。如来室,别论是匠他。衣座,别论是自匠。通论不尔。慈悲覆物,惠利归己,名之为室。遮彼恶,障己丑,名之为衣。安心于空,方能安他,安他安己,名之为座。此则自轨三法,亦名法师。又利物必以慈悲入室为首,涉有以忍辱为基,济他以亡我为本,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即世间依止,故名法师。又慈悲胜一切声闻缘觉,柔和胜一切凡夫外道,空座胜析体偏等菩萨。故净名云: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又慈悲破天魔,柔和破阴魔,空破烦恼魔死魔。大品云:化一切众生,观一切空,魔不得便。经言:一切善法,慈为根本,忍辱第一道,无相最上。若论圆行,说不可尽。称法师者,法,轨则也。师,训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种通经,皆得称师,举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为师,师于妙法,自行成就,故言法师。又五种人,能以妙法,训匠于他,故举法目师,故称法师品也。若自轨法,若法匠他,俱名法师者,则因缘释品也。凡多种解,皆约圆教法门释品也。

上一篇: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08
下一篇: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06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