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法华专栏>>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06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06
2007年05月24日16:30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878 字体: 繁體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06

     隋章安尊者 灌顶 结集
    陈隋天台 智者大师 说
    唐荆溪尊者 湛然 述记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二领上先心。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
  即求穷子,审知有机,故言已得。领上知先心也
  △三领上叹三车。
  具陈上事。
  陈说雇作,领上叹三车,除苦集之粪,取道灭之价
  △四领上适愿,争出火宅。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先取其价者,领上适愿,争出火宅,二乘慕果行因,所以先取也。其父见子,愍而怪之者,怪不求佛道,愍其取阿罗汉,所失者大,所得者寡,故言怪也。齐此,领法譬中意,其文竟(自此文后,法说但有施权,譬说唯有等赐,略中间二味也)(一齐教领竟)。
  △第二取意领,灵智先照,久设权谋,崎岖随逐,非止树下,始见因缘,已如上说。此文为四,一领先以权智,久欲拟宜,二久知方便,是其玩好,三领久知,须叹三车,四亲教子作,适愿受行。今初。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
  又者,郑重辞也。将欲取意领法身之地,久知大小之机,一三施化,重述佛意,故标章称又也。他日者,二乘自谓方便为己,非二乘法为他,即拟法身也。日者,时也。亦智也。依法身之时,用智照机,故言他日。若从此义,实智照实为自,权智照方便为他,齐教领,领化身用事为己日,非化身用事为他日。若就如来自行权实之智,皆名为己。如来化他权实之照,皆名为他。如来自他权实之照,照实为己,照权为他。此之探领法身之时,用化他之权智,照于权机,若有若无,照用权事,若可若否,皆是权智所照,故言他日。若从此义,齐教领,领化他之权事,故二乘称己事,探领,领法身自他之权,此权非二乘事,故称为他。虽有两意,他日俱成,今依二乘所领,又逐他日之文,以探领,领法身中照机也。窗牖者,偏见则小,表权智照彼偏机也。遥者,小去大悬,故名为遥。见子者,昔曾种大,称之为子,以大拟之,故言为见。窗牖偏狭,未宜大化,故息大而施小也
  △二领知方便,是玩好。
  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
  羸瘦等者,修因智力少为羸,修因福力少为瘦,内怖无常为憔,外遭八苦为悴,四住为粪土,无知为尘坌也
  △三领知须叹三车。
  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至)状有所畏。
  即脱妙服者,譬隐报身无量功德,四十二地戒定慧陀罗尼等璎珞,寂灭忍细软上服,大小相海严饰之具,容服若盛,子则惊畏,二乘不宜见此相好,是故脱之。更著粗弊者,现丈六形是粗,生忍法忍是弊也。尘土坌身者,现有烦恼,有为有漏也。执除粪下,但治见思有漏之法,不论诸地清净智慧也。左手喻实,右手喻权,权用便易,自以此法,断结成佛。又用此化人,状有所畏者,示同怖生死。又有寒风马麦之报也(又有寒风等者,大论第九,佛有十恼,谓六年苦行,孙陀利谤,金锵,马麦,琉璃杀释,乞食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山,寒风索衣,加双树背痛为十)。
  △四亲教子作,适愿受行,即是道品中七科法门,以显除粪之相,领上诸子,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也。七者,一语作人譬,譬四念处是外凡位。二令勤作,勿得懈息譬,譬四正勤。三咄男子勿复余去譬,譬四如意足。四好自安意下,名安慰譬,譬五根。五所以者何下,名无五过譬,譬五力。此前四句,是第二内凡位。六即时长者字以为子譬,譬八正。七虽欣此遇下,名教常令除粪譬,譬七觉。此二句,是第三圣位也。今初语作人譬。
  语诸作人。
  语诸作人者,即是说三藏,示四念处,是除粪之器,断结之境。故遗教云:常依念处行道,能破四倒,领火宅中适愿勇锐,即是闻慧也
  △二领勤作譬。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勿得懈息者,即是正勤。令勤修四念处也。若起懈息,不能灭二恶,不能生二善,以二勤故,能发暖火,对火宅互相推排,入修慧暖位也。以方便故,得近其子者,念处未得理火温心,犹为疏外,不可附近,以初得暖方便,则可附近也
  △三汝常此作譬。
  后复告言咄男子(至)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
  咄男子者,咄是惊觉,亦是责数,上正勤中纷动,即是智法,如男子是阳性,如意足是定法,如女人是阴性,良以正勤策动,不得与真相应,故咄惊责数,令舍散入静,故咄男子也。汝常此作,勿复余去者,念处正勤动不专一,不名为常。四如意中,定不异缘,思惟则定,思惟则断,定断专一,故常不纷动,故勿余去。此犹在互相推排中,即是顶法之位也。当加汝价者,暖法观中,不能发真,如意观中,能发无漏,故言加价。若有所须者,漏无漏善,助道正道,皆从如意观求,欲须即得,四禅体含支林,如盆器,生空粗如米,法空细如面,此即正道。四谛下十六谛观,无常如盐,苦如醋,此即助道。如米面难食,须盐酢和之,正道难显,须助道助之。莫自疑难者,结上正助,审在如意观中,故令勿疑。决定可办,如己物想,故言勿难。亦有老弊使人者,若欲直取通,以代手足,如使人驱役者,如意观中,亦有此通,但通劣弱,事同老弊,虽不丁壮,亦堪运役。又以正道求理,正道弱,未能发真,欲须助道,九想十想,八背舍等助道使人,如意观中,亦有此法。若得助助正,即成共解脱人也(九想,十想,八背舍等,具于法数)。
  △四好自安意譬。
  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
  好自安意者,得五根,安固难坏也。我如汝父者,忍解邻真,似像未实,故言如父,亦是如子。勿复忧虑者,令其安意,破坏见思也
  △五无五过譬。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至)自今已后如所生子。
  我老汝少者,佛居道终,已具智断,故言老大。汝居道始,未有智断,故名为少壮。此即忍法位也。无五过者,得五力,离五恶法也。得信力故不欺,精进力故不怠,念力故不嗔,定力故不恨,慧力故不怨言。余作人者,远指外道,诸见求理,名余作人,近指暖等四位,未免五过,亦名余作人,此文无五过,即五力也。自今已后,如所生子者,下忍十六刹那,时节犹长,中忍虽复缩观,亦未是一刹那,若上忍,世间最后一刹那心,邻真逼圣,故名此位。为如所生子,即世第一法位也(下忍十六刹那下,至世第一法位者,忍应上下各十六行,乃成三十二观。今文且以四谛言之,于三十二,渐减缘行,二十四周减行,七周减缘,乃至最后,唯留一行,观一刹那,入世第一,具如玄文释签,略引俱舍文也)。
  △六更与作字譬。
  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与作字名之为儿者,得八正,入见道中,竞共驰走,故言名之为儿。世第一法,与真不久,故言即时。阿含说四果、支佛,名佛真子,菩萨不断结,子义未成(僭补曰:四果支佛,务于断结,齐教取证,菩萨不务断结,志求佛道,是真佛子也)
  △七常令佣作譬。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至)常令除粪。
  譬虽为子,思惑未尽,犹居学位,未得无难,故二十年,常令除粪,亦复自知,不任绍大,正是依教修行尽苦耳。故云:犹故自谓客作*人,若得初果厌小乐大,大乘机发者,即应授以大乘。又不须进断其余残结,正由不舍小志,大机不发,以是且令依教尽漏,故言由是之故。二十年中,常令除粪,二十年者,见谛一解脱,一无碍,思惟九无碍九解脱,故言二十年。指此一句,即是争出三界火宅位也(第三追诱譬竟)。
  △第四领付家业譬,近领火宅等赐大车,远领法说中但说无上道,就此为二,初领,后付,领付二章各二。初领二者,一心相体信,即领上免难,二委以家业,渐以通泰,成就大志,即领上索车。后付二者,一付家业,即领等赐大车,二得付欣悦,即领上得车欢喜也。由心相体信,故得委以家业。家业既谙,悉备知见,则成就大志,由意志通泰,故得付与家业。与家业故,是则欢喜,由有远近,若不先教佣作,与一日之价,岂得相体,委业付财,内合由三藏断结,堪并闻大集,受折净名,转教般若,而致付财耳。当知佣作取价,即是远由,体信委业,即是近由。又前诱引譬中,有齐教领,始自道树,终讫出宅。又有探领,始自法身,终讫思尽。今领亦二,始探领慈悲,四味调熟,终领付财,究竟一味,远近始终,合论五味。何者?即遣傍人,傍人所说,乃譬华严圆顿,此教最初,傍人譬牛,所说譬乳,内合从佛出十二部经,即初味也。以此拟二乘人,无机不受,迷闷躄地,于其全生,如乳味也。次明密遣二人,说除粪法,此譬息大之后,鹿苑说三,于小即信,革凡成圣,如转乳为酪,内合从十二部出修多罗,即第二味也。次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譬三藏之后,说方等净名,扬大折小,二乘闻大不谤,折小不退,良以三藏断结,取一日价,故得恣其褒贬,若未断结,不堪闻扬大,如前不受劝门,亦不堪闻折小,如前不受诫门,而今不谤不退者,心相体信故也。亲既证小,则信大不虚,得涅槃价,故弹折不嗔,虽非己事,而不疑谤,此心淳熟,如从酪出生酥,内合从修多罗出方等经,第三味也。次明长者自知将死不久下,譬方等心相体信,入出无难,已后委以家业,使其领教,为大菩萨,说摩诃般若,既领知众物,贯统法门,心明口辩,弥益慕乐,但恨住小,非是己分,脱更开许,岂不乐哉!于是心渐通泰,成就大志,如从生酥,出于熟酥,是从方等出摩诃般若,第四味也。次临欲终时,而命其子者,此譬般若之后,判天性定父子,会三归一,付财与记,说法华之教,开佛知见,示真实相,菩萨疑除,声闻作佛,悉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如从熟酥,出于醍醐,是从摩诃般若,出法华涅槃,即第五味也。四大弟子,深得佛意,探领一化五味之教,始终次第,其文出此也。领家业文为二,一相体信,二命领业,就体信复二,先明体信。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
  相体信者,是互相信也。谓于三藏中,得涅槃价,此既不虚,今为菩萨,说此大乘,亦复非虚,此即子信父也。佛知此等,见思已断,闻必不谤,无漏根利,闻大生信,此即父信子也。由此见尊特身,闻大乘教,名此为入。复被呵折,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名此为出。大小出入而无疑难也
  △二犹居本位。
  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犹在本处者,虽复入出无难,得闻大乘,而谓是菩萨之事,非己智分,犹居罗汉,不言未来当得作佛,此领大集净名生酥之教也
  △第二领家业,此领大品,佛命转教般若熟酥之教也。就此为二,一命知家事,二受命领知,二章各为四,初四者,一明时节。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
  初将死不久者,有机,则应在为生,机尽则应谢为死。今化机将毕,应谢非久也
  △二正命知家事。
  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至)汝悉知之。
  命知家事者,金即别教理,银即通教理,大品所明真谛,不出此二,而云多有者,理则非多,约种种门,亦得言多,例如空非十八,约破十八法,名十八空也。劝学中,明一切法门,皆是珍宝也。仓是定门,即百八三昧,库是慧门,十八空境也。通别两种定慧仓库,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阙少,内充外溢,故云盈溢(金即别教等者,问:大品有圆,何故但云不出通别?答:一者但语通别,理已摄余,二论能诠教,必须具四,今且从理,故云不出此二。本为二乘,至此多成通别,亦且言之通别,仓库准此可知)。其中多少者,说于般若,有广略二门,菩萨行般若,应知略广相,略则为少,广则为多,自行为取,化他为与。大品中云:汝当为菩萨说,故云汝悉知之
  △三诫体我心。
  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
  诫体我心者,佛以般若为心,汝今传灯,当随佛意说也。又二乘人本解,是析法空,命当体此意者,命转教用诫,令同我体法空也。昔时被命,谓传灯与他,今乃知佛,令我识体之门,故言当体此意。今我与汝,便为不异者,释此有三,一被加令说,与佛不异。二就理,以诸法皆如,故得不异。善吉如,如来如,一如无二如,故言便为不异。三就今时,始悟父子天性,本来不异,而二乘人,自谓被加异耳
  △四敕无令漏失。
  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无令漏失者,汝为菩萨说般若教,无令漏失。二者就理,此即汝法,后时当用,是故无令漏失也(一命知家事四意竟)。
  △第二受命领知为四,一正受命。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殄宝,及诸库藏。
  △二无悕取。
  而无悕取一餐之意。
  无悕取者,善吉虽说般若,自谓我无其分也
  △三未舍劣心。
  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犹居本处者,住罗汉位,虽复慕大,亦未定言欲作菩萨也。未舍下劣心者,虽复耻小,亦未定言舍于小证也
  △四父知子意渐以通泰。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下,即是领上索车譬,鄙弃先心,欲求大道,大机发也。问:何时名少时?答:一云:说般若竟,于异处游观,寻思所领大乘法门,生心贪乐,为失为不失,如此等寻思,即是大乘机发时也。此时去法华未远,故言少时。又当说无量义时,大乘机发,何以知然?无量义中,明七种方便,无量渐顿,从一法生,既闻此说,思惟昔之三藏三乘,悉从一法生,如是三乘,亦应入一,如是思时,渐已通泰,大心即发,故言成就大志也(第四领付家业中二)(初领竟)。
  △第二正付家业,又二,一付业,二欢喜,初有四,一付业时。
  临欲终时。
  临欲终者,是明时节,化缘将讫,灵山八载,说法华经,唱入涅槃时也
  △二命子聚众。
  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
  聚众者,即是二万亿佛所,受化之徒,名之为子,大机熟人,十方云集,即上四众围绕者是也。并会亲族者,明十方法身菩萨影响者为亲族,影响之众,多是释迦昔日同业,并共如来于二万亿佛所,共开化之辈,于其悉是伯叔之行,故用此为亲族。国王者,一切渐顿诸经,无不称所诠之处为经王,当机益物,兴废有时,部部不同,名之为国。皆言第一,即是王义。又此经会通诸教,岂非聚集国王,故无量义中,先已收集。彼云:初说四谛,十二缘生,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次说摩诃般若,华严海空,此则普集诸经,融通渐顿,会入此典,故名会国王也。弥勒等诸大菩萨,皆是等觉为大臣,初地至九地为刹利,法王种性中生,三十心为居士,此等皆从释迦受化
  △三会父子。
  即自宣言诸君当知(至)此实我子我实其父。
  结会父子,实从我受学。实是我子,从我起解,是我所生,我实曾于二万亿佛所,尝教大法,故我实是父。于某城中者,此经西国文多,度此甚少,或可说昔名字国土,如大通智胜因缘,今简略名字,直言某甲,是诸众生,背此大乘,起无明闇,遁入生死,故言舍吾逃走。备经五道,故云五十余年。昔在本城,怀忧推觅者,自昔法身地中,常以二智观,觅可化之机也。始于今日,感应道交。故云:忽于是间,会遇见之
  △四正付家业。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付家业者,一切大乘万行万德,故云一切所有也。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追指昔日大品领教,所委有广略般若,共不共法,是汝所知,即是汝有。故法华但明佛之知见,不更广说一切行相也(一付业四段竟)。
  △第二得付欢喜。
  世尊是时穷子(至)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欢喜者,领上各乘大车,得未曾有,自顾无心希望佛道,而今忽闻得记作佛,故云不求自得也。三藏中本心不求,方等中耻小望绝故不求,般若中虽领,非己分故不求,如此不求,而今自得也(第四领付家业譬竟)(第一开譬竟)。
  △第二合譬,合文甚略,譬中已委,但合父子,余皆义含,贵在得意耳。文四,初合父子相失。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合父,似则合子,似有二义,一取大机为子,昔未逃逝,既非真位,犹居外凡,故云似也。取小机为子者,小机似像大乘根性耳。子既逃父,贬之言似。问:初释品云:已得入真,此那言似?答:此合子逃父时,是故言似。品初明子开悟时,汝问非也
  △二合父子相见。
  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三合追诱二,初合傍人追,二合二人诱。今初。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至)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三苦者,欲界苦苦,色界坏苦,无色界行苦也。受诸热恼,即五浊障重,迷惑无知,即不受劝诫,乐著小法,即但有小志,不堪大化也
  △二合二人诱,上有齐教探领,今合二意。初合齐教领。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至)勤精进故所得弘多。
  从蠲除下,正合齐教,具陈上事。从我等于中勤加精进下,合上寻与除粪。得至涅槃下,合上先取一日之价,欢喜自足也
  △二合探领。
  然世尊先知我等(至)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上言遥见,今言先知。上言羸瘦憔悴,今言心著弊欲。上言即脱璎珞,更如粗弊,今言便见弃舍,不为分别宝藏之分(三合追诱譬竟)。
  △四合领付家业,有四,一合心相体信。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
  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者,明带三乘方便,说大乘实相,故言以方便力,于我等前,说大乘法。亦是合出入无难,以方便力,出辨二乘。以佛智力,入明实相。若不体信,岂于我前明佛慧耶?
  △二合犹在本处。
  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至)无有志求。
  △三合领家业二,初合受命领业。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
  △二合无希取,兼得诸也。二,一合无希取。
  而自于此,无有志愿。
  无志愿者,明佛加威力,令如佛心而说,故我不志愿也
  △二释无希取意。
  所以者何佛知我等(至)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佛知我等,心乐小法,随小乘心,带方便力,以实相法,共二乘说,我等不知不共之意,故非佛子(僭补曰:前云似佛子,不知真是佛子,今日知之,复何疑乎?)
  △第四合付家业,上有二,有付,有喜,今合亦二,一合付与无吝。
  今我等方知世尊(至)然佛实以大乘教化。
  所以者何下,释无吝之意。正由乐小,不早付大耳。于此经中下,举今证昔,今理唯一,故知昔三非实,但为未堪,故于大众前,毁訾小心,欲令舍伪取真,定知非吝,然佛之毁小时,实以大乘而教化也
  △二合欢喜,亦是合于三不求之意也。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至)皆已得之。
  (僭补曰:佛子所应得者,佛子是诸大菩萨,所应得是火宅大车,及法说无上道,谓彼得者,我皆得之,欢喜自庆也)
  △第二偈颂,有八十六行半,初七十三行半,颂长行,次十三行,叹佛恩深。初又二,初二行,颂法说,后七十一行半,颂譬说,法说中不颂不求,但颂自得。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至)不求自得。
  如文
  △二颂譬说,又二,初四十一偈,颂开譬,次三十偈半,颂合譬。上开有四,父子相失,相见,委业,付财,今皆颂。初十三行,颂父子相失,有四,第一子背父去,第二求子不得,第三超颂第四忧念转深,第四渐还近父。今初一行半,颂子背父去。
  譬如童子(至)五十余年。
  火宅中,明长者所王国邑聚落语宽,此中明穷子轮回三界名诸国。五道,名五十余年也
  △二七行,是颂父求子不得,上文有二,今颂亦二。初半行,颂觅子不得。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
  四方推求者,不同于上,上四方是约四谛推理,今四方是观四生中,觅可度之机也
  △次六偈半,颂不以失一子废家业事。
  求之既疲(至)有大力势。
  造立舍宅者,有余国中,有余涅槃也。起慈悲舍,依性空宅也。往来者众者,诸土菩萨,来往听法也
  △三二行超颂忧念转深。而年朽迈(至)当如之何。
  无所委付,是故忧耳
  △四二行半追颂上渐还向父,有二。初二行,颂近父之由。
  尔时穷子(至)体生疮癣。
  初近父之由,由求衣食也。从邑至邑者,根尘相涉如邑,十八界如国,修有漏善,如有所得,修二乘善,如无所得。不得大乘法食为饥饿,无大力用为羸,无大功德为瘦,有无善上起见思如疮癣(有无善上等者,虽复时缘无所得善,未能断结,故此体上,仍有见思)
  △次半行,颂正近父城。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
  (初颂父子相失竟)
  △第二七行半偈,颂父子相见。上文有二,今颂亦二,初六行半,颂子见父,次一行,颂父见子。上子见父文有四,今颂三,初半行,颂见父之由,由佣赁,遂至父舍也。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
  △次二行半,颂见父之相也。上明见父之处,处是门侧,今言长者于其门内者,兼得处也。
  尔时长者(至)注记券疏。
  施大宝帐等,正见父相。处,踞师子座也。法身是师是王,报应是长者。注记券疏,即是授记,明修行也。私谓以广显略为注,授决为记,四弘誓为券,修行为疏
  △三有三行半,颂生畏避之心。
  穷子见父(至)欲往佣作。
  如文
  △后一行,颂第二父见子。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
  上半行颂见子之处,下半行,颂见子即识也(二父子相见譬竟)。
  △第三有十行半,颂上追诱譬,有二,初三行,颂傍追,又二,初偈三句,颂初唤,无机不来,次迷闷一句,颂再唤不来。
  即敕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
  △次二行,颂无机,即是上释放舍意也。
  是人执我(至)不信是父。
  △第二七行半,颂密遣二人诱引,有二。初三行,颂雇作譬,次四行半,颂教作譬。初又二,初二行,颂设方便。
  即以方便(至)倍与汝价。
  眇目是偏空,矬者竖短,不穷实相之源,陋者横狭,无摩诃衍众善庄严也。非四无畏,名无威。异常乐我净,名无德
  △次一行,颂取价,净六根房,五阴舍也。
  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第二四行半,颂上教作,上文有四,今颂亦四,初半行颂牖中。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
  △二半行颂羸瘦。
  念子愚劣,乐为鄙事。
  △三一行颂脱妙著粗。
  于是长者,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
  △四二行半颂正教作。
  方便附近(至)若如吾子。
  上有七科法门,语者,即合四念处也。令勤作者,即四正勤也。既益汝价下一行,颂四如意足也。油涂足,能履深水,如神通。又油能除风,定是无乱也。饮食充足,即上米面也。荐席厚暖,即是观练熏修,定能除散动也。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半行,总颂上第四安慰,第五无五过,根力既成,乃堪苦言。又以软语半行,总颂第六作字,第七令常作,并是子位也(第三颂追诱譬竟)。
  △第四有十行,颂上领付家业,为二,初三行半,颂付业之由,次六行半,颂正付业。初由中半行,总颂心相体信,即入出也。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
  △二三行,颂委领家业三,初一行半颂受命。
  经二十年(至)皆使令知。
  初二十年者,不得同上,上除见思名二十,此明执作家事,或言转大乘教,教诸菩萨,断大乘别惑。或言说般若时长,凡二十年。或言住二乘位,转大乘教,为二十年。仁王般若云:二十八年,说摩诃般若
  △二一行颂,犹居本位,未舍劣心。
  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
  △三半行,颂通泰大志,大乘机动。
  父知子心,渐已旷大。
  △第二六行半,颂正付家业,有二。初四行半,颂正付业,次二行,颂得付欢喜。今初。
  欲与财物(至)恣其所用。
  正付业中有三,初一行颂上集亲族,第二有二行半,颂上定父子天性,第三一行,颂上正付与也
  △次二行颂得付欢喜。
  子念昔贫(至)得未曾有。
  (已上颂开譬竟)
  △次三十偈半颂合譬,为二,初二行合颂三譬。
  佛亦如是(至)声闻弟子。
  初一行中,佛亦如是一句,合第一父子相失譬。知我乐小一句,合第二父子相见譬。未曾说下六句,合第三追诱譬。初未曾说言二句,合上即遣傍人追譬。次而说我等一行,合上密遣二人诱譬。上合有齐教探意二章,今此一行,总颂其意耳
  △次二十八行半,颂合第四领家业,上合有二,相信,委业。今初十八行半,但颂合委业,次十行颂合正付。初又二,今初一行,长颂命领知,上领所无也。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
  最上道,即是空般若。更无过其上也
  △次下十七行半,正领受命,及无希取等,又二,初五行,颂正受命。
  我承佛教(至)说斯真要。
  佛子闻法得记者,明转教益他也。尔时谓转教,教化菩萨,不言为我
  △次十二行半,颂第二无希取,此文广上也。于中又二,初一行,牒前譬帖合。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
  △次十一行半,正合无希取,又为三,初一行正颂无希取。
  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二九行半,具智断故无希取,又为三。谓标、释、结,初为二,初一行,标断德具故无希取。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
  内即惑体,三界惑尽,故云内灭。故属断德也
  △次一行,标智德具故无希取。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次标智德者,既云:若闻,闻教属智,故云智德。以小智具故,不欣大智,此二并举失显过
  △第二六行,双释智断二章门,此二章中,初二行释断,次一行半释智,次一行半重释断,次一行重释智。
  所以者何(至)报佛之恩。
  △第三一行半,结释自无希取。
  我等虽为(至)永无愿乐。
  (二九行半竟)
  △第三一行,明佛见舍我,合无希取也。
  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合颂领家业竟)
  △次十行颂正付业,上合有二,一正付业,二得付欢喜,亦颂亦二,初三行颂正付,次七行颂得欢喜,初三行中初一行半,牒譬帖合,次一行半,正颂合也。
  如富长者(至)乃教大智。
  △次七行,颂第二得付欢喜也。
  我等今日(至)应受供养。
  得道者,得实相道也。得果者,分得大乘习果也。此二句明开佛知也。于无漏法,得清净眼者,此二句明开佛见,见实相理也。昔日见无漏,不落凡夫,今日见无漏,不落二乘也。昔日慧眼见空,今净眼见中。持戒报者,昔持戒梵行,共显无漏,灰身灭智,无人受此果报者,今日梵行,能得无漏,即了因取果义。持戒,即缘因义。清净眼所见理,即正因义。我等真是声闻者,即大乘真位也。十信以一音遍满三千界,似道非真。入十住,即是真也。真阿罗汉有三义,此中但举应供一义也。若不生变易,杀通别惑,是不生杀贼二义,堪为十法界福田,即应供义。应供杀贼,互相显也(分得大乘习果也者,得初住时,破一品无明,名为习果)(合颂正付欢喜竟)(初七十三行半颂长行竟)。
  △次下十三行,叹佛恩深,分四。初一行半,总标世尊大恩希有,无能报者。
  世尊大恩(至)谁能报者。
  (僭补曰:大恩希有者,如来居法身地,寂照法界五乘根性,以同体大悲,垂形雨法,各得随宜受用,无量亿劫,曾无厌倦,此恩此德,孰能报耶?)
  △次五行明供养莫报。
  手足供给(至)亦不能报。
  (供养凡十有二,一供给,二礼敬,三顶戴,四肩荷,五美膳,六宝衣,七卧具,八汤药,九旃檀,十珍宝,十一灭后起塔,十二宝衣布地,以如是等种种供养,经恒沙劫,亦莫能报,何者?以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唯法供养,能报佛恩,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三二行半,为凡夫说人天乘。
  诸佛希有(至)随宜为说。
  (我佛为不思议大神通诸法之王,不于法性土中,受常寂光乐,而垂形三界,为凡夫人,忍于斯事,说人天戒善,令不落三涂,渐入圣域,此恩此德,何能报耶?)
  △四有四行,知根授法,为实施权。
  诸佛于法(至)随宜说三。
  (我佛为诸法之王,于法自在,知众生欲乐志力,以无量喻,而为说法。又知众生宿世善根生熟,既筹量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既已隐实施权,而复开权显实,一句一偈,皆为授记,究竟成佛,此恩此德,谁能报者,唯有弘传妙法,寿佛慧命,庶几仰报耳)
  私(章安自称)谓世尊大恩者,一如来始建慈悲,拔六道苦,与四圣乐,普十法界,入四弘中,此如来室恩。二如来行菩萨道,示教利喜,曾教我大乘,虽复中忘,智愿不失,盖如来室,清凉温暖,大慈与乐恩。三众生遭苦,视父而已,佛伺其宜,如犊逐母,备行六度,以利众生,盖如来室,遮寒障热,大悲拔苦恩。四佛成道已,应受无为寂灭之乐,而隐其神德,用贫所乐法,五戒十善,冷水洒面,令得醒悟,盖是佛衣,遮贪欲热恩。五示老比丘像,方便附近,与一日价,盖是佛衣,除见寒爱热恩。六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弹呵贬斥,令耻小慕大,盖佛衣,遮丑陋恩。七命领家业,金银库藏,皆悉令知,盖是佛衣,与我庄严恩。八会亲族,定父子,付以家业,无上宝聚,不求自得,盖如来座恩。九十既坐座已,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一切天人,普于其中,应受供养,盖如来座,令我具足自行化他恩。世尊大恩,两肩荷负,所不能报,此之谓也(十恩文者,文中自对室衣座三,初室有三恩,次衣有四恩,第八是授记恩,九十令我能利物恩,所以室得衣故,有覆育之恩,室有座故,成与拔之用,座假衣室,令自他行成,衣假座室,令初后理显,是故三义合成大恩,此始□恩,将何以报?注家但云:物不答施于天地,子不谢生于父母,以感报斯亡,今意正论荷恩难报,何得以亡报释之,况复祗缘令我报亡,不得直以亡□□□,凡言亡者,治彼不亡,今非领亡,但领难报,二时既别,且释荷恩)(信解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今初。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释药草喻品,此中具山川云雨,独以药草标名者,土地是能生,云雨是能润,草木是所生所润。所生所润,通皆有用,而药草用强,有漏诸善,悉能除恶,无漏为最。无漏众中,四大弟子,以譬领佛譬,深会圣心,佛赞善哉,甚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称药草喻品。
  夫药草丛育日久,一蒙云雨,扶疏暐晔,芽茎丰蔚于外,力用充润于内,譬诸无漏,住最后身有余涅槃,更不愿求无上佛道。今得闻经,自乘佛乘,兼以运人。文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内外自他,具胜力用,故称药草喻品。
  夫药草者,能除四大风冷,补养五脏,还年驻色(昔除四住病,但养五分身,还真理年,驻变易色)。今蒙云雨,忽成药王,饵之遍治众病,变体成仙(今荫以无缘慈云,洒以无私法雨,使其远种,获益无偏,使无常微草,乃成常住药王,自行兼人,悉除三惑,故云遍治。当知自他,并成常身佛大仙也)。譬诸无漏闻经,破无明惑,开佛知见。文云:我等今日,真是佛子,无上宝聚,不求自得,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面于佛前,得受记莂,嘉著而称微,故言药草喻品(言嘉著等者,嘉,善也。著,满也。称字去声,善始令终,名为嘉著。闻经契理,故曰称微。且寄二乘领解以说,故皆云无漏,此并成于佛乘)。前一番是师弟领述,世界悉檀意也。次一番生善,为人意也。次一番是对治,第一义,两悉檀意也。是名因缘释品,余约教,本迹,观心,准例可知,不复记(僭补曰:准例可知者,始结缘,中追诱,终付财,即是约教。威音是本,中间大通等皆迹,即是本迹,三惑是病,三德是药,直观三道,即是三德,是观心也)。此品是譬说中第三述成段,今言都述其周遍领解,始天性结缘,中间追诱,终于付财,自微至著,无量无边诸恩德也(始天性等者,天性,即指大通佛所,如十恩中初恩意也。中间下,具如已下九恩意也。天性犹通结缘,自微等者,从小之大,至第十恩,故云诸也。岂止一代教耶○僭补曰:记释疏中述其周遍领解,始天性结缘之语,指大通智胜佛,十六王子释迦牟尼结缘之事,窃谓若论周遍领解,大通犹是迹中之本,最初威音王佛,始是远本,何以知之?夫大通成佛已来,劫数久远,只一三千界微尘之数,释迦成道以来,已经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界微尘之数,尘之多寡,劫之久近,何可比量耶?是知常不轻,大通智胜,及然灯等,皆迹中之本,而威音王远本,不可不知。若知此本,始是周遍领解,天性结缘,其中间追诱付财等,皆迹中事也)。
  △次释经文为二,一略述成,二广述成。略述又二,一双述善哉,二领所不及。今初。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至)诚如所言。
  双述者,一善哉,述其两处领实,一善哉,述其两处领权。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者,真实是述实,功德是述权,又华严之拟宜,领实也。三藏之诱引,领权也。方等之体信,般若之领教,俱领权实也。法华之付财,专论实也。辞致曲巧,故言善说,皆是佛法,故言真实。诚如所言者,印定之词也(双述等者,两处,谓方便火宅也。以信解中双领两处,今亦双述二处所领,若不尔者,徒述何益)
  △二领所不及。
  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至)说不能尽。
  领所不及者,谓退、进、横、竖、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皆不及也。所以者何?大云普覆,遍荷清凉,大雨俱沾,无不蒙泽,咸令世间,皆得知见未曾有法,那忽齐教,止领二乘得益,不道人天小草,是为退所不及。菩萨名上草,亦名小树大树,敷荣郁茂,自他饶益,而复不领,是为进所不及。又十法界,同成佛法界,那忽止领二乘,余八法界,都不涉言,是为横所不及。又七方便,从浅至深,皆入真实,余五方便,都未尝言,是为竖所不及。又三世利益,未曾暂废,是为亦横亦竖所不及(那忽下,责其齐教,通贯诸句。不道下,正述不及,退进等者,以二乘位,望上为进,望下为退,十界各各自有因果,不由次第,故名为横。一人渐起,亦得为竖。又三世名,亦横亦竖者,世世遍于十方十界,亦名为横,如是品类,皆从诸味,八教调熟,方于今日,与迦叶等,或同或别,亦名为竖,未闻遍领,故佛示之)。夫山川溪谷,总言一地,一地能生,未尝拣择,攘彼受此,草木种子,皆依于地,更无余依。一云叆叇,无处不密,一雨一味,不隔枯荣,普润既同,普得增长,如来平等,不可思议,实不先顿后渐,初三末一,如龙兴庆云,普雨于一切,身心不降雨,除热得清凉,是为五乘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广大,甚深博远,不可思议,无有差别,是为非横非竖,领所不及(此非横非竖不及,如下诸文,结差无差,无差即差,差即无差,今从无差,名非横竖,从而差边,如前横等)。不及之旨,非都顿夺,特以初心望后心,未穷极地,故云不尽耳。又始悟初阿,亦具后茶功德,但齐教之领,未暇进领横竖周遍耳。又权行大士,宜应如此也(一略述成竟)。
  △二广述成二,长行,偈颂。长行又二,初述成开三显一,二结叹。初有法、譬、合,法中又二,初举法王劝信,二正述开三显一。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夫人王外无所畏,内不二言,何况法王?众恶已尽,万德皆圆,凡有所说,真实不虚也。佛法虽多,不出权实,权实之外,更无别法,而言无量者,此意难信,故举法王劝信。又为下大云譬作本
  △二正述开三显一又二,一约教明开权显实,二约智明开权显实,由二教,显二智,由二智,说二教,智教相成也。今初。
  于一切法(至)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一切法者,谓七方便,横也。对一实,为竖也。若言不尔,何故二万亿佛所,初发大心,中间取小?又流转五趣,又十法界,一人尚具,况七方便耶?此法虽多,方便波罗蜜照之罄无不尽,以随其类音说之,无不逗会。为人天说戒善,为二乘说谛缘,为三藏说事度,为通教说无生,为别教说次第。开如来藏,是名述其领开三也。从其所说法下,约教述其显实也。地者,实相也。究竟非二,故名一。其性广博,故名为切。寂而常照,故名为智。无住之本,立一切法,故名为地。此圆教实说也。凡有所说,皆令众生到此智地,显实之文,灼然如日,云何闇寱,作余解耶?例大品,广历诸法,皆摩诃衍,衍即大乘,乘即实相,实相即一切智地。上文云:唯此一事实,指此地也。余二则非真,指七方便也。此约渐顿二教,述其开权显实也
  △二约智开权显实。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至)一切智慧。
  约智开权显实者,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乃至通达无碍二句,是能照权也。又于诸法究尽明了,乃至智慧二句,是能照实也。二智所照,偏圆两境,通达无碍,故能说权实二教,此举智释教也。开权中知所归趣,是识药。深心所行,是知病。病药俱是权法,权法各有归趣,戒善等,近趣人天,若作缘因,低头举手,远趣佛果,念处道品等,近趣涅槃,若作了因,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远趣宝所,乃至六度通别等法,近远归趣,途辙不同,亦复如是。又戒善是人天药,谛缘度是三乘人药,乃至通别等法门,是通别菩萨药。又深心所行有二种,一深心著于依正,二深心著所执之法。著依正者,起深重十恶,障人天乘,著所执法,起四倒、三道、六蔽、四住、五住等,障诸圣乘,当知深心,病相不同,权智照之,通达无碍。显实中,又于诸法究尽明了者,实智所照也。一切权法,无不入实,故言究尽。实智所知,故言了。佛眼所见,故言明。若此智,照此药此病,不照彼药彼病,彼智照彼,不能照此。种别不同者,权智照也。一智遍照一切药一切病,实智照也。能示众生如此圆境智,故言一切智慧也(一法说竟)。
  △第二譬说,文为二,初譬说,后齐教称述,譬有开合,开为二,一差别譬,譬上述权教权智,二无差别譬,譬上述实教实智也。三草二木,纤浓不等,故言差别。一地一雨,普生普润,故无差别。若观其末派,谓各各不同,若究其根荣,莫非地雨,内合方便智照,七五各异,实智往照,终归一实,一实七五,七五一实,差别无差别,无差别差别也。一差别譬有六,一土地,二卉木,三密云,四注雨,五受润,六增长。今初土地譬。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大地。
  大千世界,譬众生世间。山川溪谷土地,譬五阴世间。世界无别法,为山川溪谷土地所成,众生无别法,为五阴所成(僭补曰:山川溪谷土地等配五阴,取其名数而已,不须一一局定,此是色,此是受等,借使配得十分相似,其如情无情异何?下又云:如山虽高峻,亦有洿隆等五相,乃至土地虽平,亦有丘池等五相,可见只取其名数,不烦一一局定,贵在得意而已)。譬草木虽依土地等,土地等非即草木,草木质干,但名草木,草木种子,更无别名,但取能生之功名种子,所生质干名草木,皆植根于地,地则本也。内合习因习果,虽依五阴,五阴非即因果,要依于阴,得有习因,增长成办,名习果。果因依阴而起,譬草木种子,受润增长,依山川溪谷土地而成也。别譬者,山虽高峻,亦有洿隆等五相,乃至土地虽平,亦有丘池等五相,即譬五乘五阴。山高譬菩萨五阴,川譬支佛,溪譬声闻,土地譬天,谷下譬人,一一五阴,皆有习因习果所依,犹如山川溪谷土地,皆为种子质干等所依也。又用三千大千世界,譬正因之理,通为一切所依也。山川溪谷土地,譬众生阴界入界报色心也。草木丛林,譬众生习因,此三法不相离,习依阴入,阴入不出法性,如草木依山川,山川依大千世界
  △二所生卉木譬。
  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卉是草之都名,木是树之总称,众草成丛,众树成林,治病力用胜者,称为药。如善法中,皆能治恶,而无漏善,治惑义胜。下卉木中,树林枝干,覆阴广,器用大,故喻二菩萨。种类若干者,五乘七善,因果种子,故言若干,即是种类。各有称谓,即是名也。各有体相,即是色也。
  △三密云譬。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云有形色覆阴,下文有雷声远震,覆荫譬佛慈悲,形色譬佛应世,雷声譬佛言教,密云即三密也。慈悲即意密,形色即身密,雷声即口密,弥布者遍也。既密又遍,故言弥布也。以慈悲熏应身说法,遍十法界,故言弥布也
  △四注雨譬。
  一时等澍。
  譬用口密,八音四辩,宣注法雨,利润众生
  △五沾润譬。
  其泽普洽(至)大枝大叶。
  法宝普雨七种众生心地,所有习因种子,即生闻慧,名为沾洽。枝叶根茎者,信为根,戒为茎,定为枝,慧为叶,次第相资,故譬此四也。小根茎等,即人天信戒。中根茎等,即二乘信戒。大根茎等,即菩萨信戒也
  △六生长譬。
  诸树大小(至)华果敷实。
  更复略牒,明其草木,随分受润,习报两因善法,既蒙法雨,习报两果,各得生长。称其种性者,明施权称机,小者不过分,大者不减少,即是七种习报两因也。华果敷实者,习报二果也。又生长即三义,称其种性,即是生长之由,由设教称机也。各得增长,正明生长,华果敷荣,即生长之相也(一差别譬竟)。
  △第二无差别譬,显于一实也。有三,初一地所生。
  虽一地所生。
  道前心地所生,终因道后智地(道前心地至智地者,此道前后之名,名有通别,道后定在果后,道前通至凡夫,故方便品中,亦以等觉以前为道前,此中须以博地凡夫无戒善者为道前,以五乘为道中,所以道前道后真如之理,等皆是地,地体无别,然皆能生,故知众生道前心地,奚尝不有能生性耶?而不能生不能成者,必假道后极果智地,令生令成,发心已后,究竟已前,皆假智地而成熟之)
  △二一云所雨。
  一雨所润。一音所宣一乘法门,开发道中五种善根,终是一音平等之教(开发道中者,且以初望后,五乘居中,非谓五乘即有真如,五种善根,即五乘也。并约如来化意边说,故云终是一音,言终是者,终无定五,故云也。被物虽五,化意唯一,从权宜边,须名四味)
  △三三草二木禀益,不自觉知。
  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五种善根,蒙佛法雨,随分增长,而不自知五种之因,皆依一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为如来一音所演,皆是大乘,亦不自知究竟同归佛慧,唯有如来能知也(一开譬竟)。
  △第二合譬二,初合差别譬有二(初正合,二提譬帖合)。今初正合六,第一合上密云譬,兼合世界,第二合上注雨譬,第三合上世界山川溪谷譬,第四合上草木譬,第五合上沾润譬,第六合上增长譬。今初第一合上密云譬。
  迦叶当知(至)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
  先举佛身密,合云有形。后举佛口密,合云有声。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即是正合应身出世也。如大云起,即举譬帖合,明如来大慈现身,覆育一切也。以大音声,即是举佛口密,合云有声也。天人阿修罗,别举三善道,即是三十子,三乘根性,别禀声益也
  △第二合上注雨譬二,先标章门,次劝听受,章门有六,一十号。
  于大众中(至)天人师佛世尊。
  十号,具舍利弗受记章中略释
  △二四弘。
  未度者令度(众生无边),未解者令解(法门无量),未安者令安(烦恼无尽),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佛道无上)。
  四弘者,肇云:发僧那(弘誓)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本业璎珞,具对四谛,然彼属别,今须在圆
  △三三达。
  今世后世,如实知之。
  △四一心三智。
  我是一切知者。
  △五五眼。
  一切见者。
  △六三不护,知道,谓意不护。开道,谓身不护。说道,谓口不护。
  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
  (僭补曰:三不护者,凡夫随识分别,不护三业。二乘有智,护之尤谨。如来三业,当体是三密,三轮,三德秘藏,遍周法界,随机应现,故云知道开道说道,不可思议,无护不护,是谓三不护法门)六种法门,始自十号,终至三业,诸教所明一切果地神用法门,此六摄足,故略举之(先标章门竟)。
  △次劝听受。
  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佛八音诠吐六种法门,从多为论,劝三善道,宜应往听法也(第二注雨譬竟)。
  △第三合上山川譬。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揽果报而有众生,如依山川得有世界等。百千万亿者,即是十法界众生也。今正语七方便众生差别,配如上说(即上山川溪谷土地,譬七方便五阴)
  △第四合上卉木譬。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
  于时者,若论渐初,即是鹿苑初说三乘时。若论中间,处处得论于时。利钝者,总判,三途因恶果苦,不能受道,名为钝。七种方便,闻教得益,名为利。别判,人天但受果报,不肯受道,名为钝。三乘根性,断惑出界,名为利。又声闻观生灭名为钝,菩萨观不生灭名为利,通别圆云云(僭补曰:通别圆云云者,通体诸法缘生,本无生灭,别从空出假,三假聚集,离诸生灭,圆观诸法,即空假中,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皆实相也。利钝可知)。精进懈怠者,三途放逸名怠,人天持五戒十善为精,人天不厌苦为怠,二乘怖畏无常为精,二乘贪证,不求作佛为怠,菩萨志求佛道为进
  △第五合上受润譬。
  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随其所堪,即是称会机宜,无增减之失。欢喜得善利,即是各蒙法润受益也。(随其至无增减之失者,称五乘机,故无增减,如人机授以十善为增,天机授以五戒为减,如是乃至菩萨,展转相望亦然。欢喜得善利下,随其所宜,得四悉益也)
  △第六合上增长譬。
  是诸众生(至)于诸法中(三乘一乘),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现世安隐,后生善处者,即是报因感报果,合华敷增长,亦得闻法,乃至入道者,即是习因牵习果,合上果实增长。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二句,合上增长之由,现世安隐,正合增长,后生善处,是合增长之相也。佛如大云,普覆一切,三途亦得沾润增长。如说般若方等,明地狱得益也。又诸经中,亦说龙鸟鬼神等,闻法得道,若火灭汤冷,即是现世安隐。或生天上人中,即是后生善处。于天人中修道,即是以道受乐。若人天闻法持戒,福德扶身,鬼龙不犯,即是现世安隐。或天还生天,人还生人,或天人互生,即是后生善处,生能悟解,即是以道受乐。二乘闻法,得有余涅槃,是现世安隐。如下文云:是人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此人于彼国,得闻是经,指方便有余之土是善处,于彼闻经,是得道受乐。若生身菩萨,闻卢舍那佛说法,得无生忍,即现世安隐。后生净满世界,为法身眷属,即是善处,以道受乐。离诸障碍者,即是现世安隐,任力所堪,渐得入道,即后世以道受乐(初正合竟)。
  △第二提譬帖合六意。
  如彼大云(至)各得生长。
  六意者,大云帖合第一形声两益。雨于一切,帖合第二六章法门。卉木丛林,帖合第四受化众生,利钝怠进,习因深浅。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帖合第五受润得法利。各得生长,帖合第六现世安隐增长也(帖合六章门者,六章正出注雨相故)(一合差别譬竟)。
  △第二合无差别譬为二,一正合,二提譬帖合。正合有三,一无差别意,合上一地一雨,二差别意,合上草木差别,三如来能知,释成两意。今初。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至)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无差别者,谓一相一味,一相合上一地也。又一相即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无相,即无差别也。立一切法,即有差别,差别如卉木,无差别如一地,地虽无差别,而能生桃梅卉木等差别,桃李卉木虽差,同禀地之四微。若知四微桃李,即识实中有权,解无差别即是差别。若知桃李四微,即识权中有实,解差别即是无差别,以是义故,以一相合上一地譬也。一味即是实教,纯一无杂,例一相可解。解脱者,无分段变易二边业缚故,名解脱相。离相者,得中道智慧,此慧能远离二边,无所著故,名离相。灭相者,二边因灭,得有余涅槃,二边果灭,得无余涅槃,故名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者,若得二边灭相,即是通别二惑尽,入佛知见,以一切种智心中行般若,初发毕竟二不别,故言究竟。此即佛之智慧,故言一切种智也
  △第二差别意,合上草木差别。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至)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众生,是山川假实之差别,亦是种子之差别,如来即是云,闻法即是雨,读诵修行即是润,功德即增长,如此等差别,皆不能知也
  △第三如来能知,释成两意,以无差即差,差即无差也。所知之境,略举十种,合为四意,一约四法知,二约三法知,三约二法知,四约一法知。今初约四法知。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
  一约四法者,谓种、相、体、性。种者,三道是三德种。净名云: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此明烦恼道,即般若也。又云:五无间皆解脱相,此明不善法,即善法解脱也。又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此即生死是法身也。直观三道为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众生不知,如来能知也。又相体性者,约十法界十如中释,若论差别,即十法界相体性。若论无差别,即佛法界相体性。差别及无差别,如来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如来亦能知
  △二约三法明如来能知,三法者,即是三慧,仍有三重,一三慧境,二三慧体,三三慧因缘。
  念何事思何事(至)以何法修。
  初三句,明三慧境,念即闻慧,谓念取所闻之事。二云何念三句,是三慧体,谓返观能闻等,即体也。三以何法念三句,即是三慧取境闻法,是其因缘也。如此三乘三慧,昔谓境体因缘,有异,即是差别。若入圆妙三慧,即无差别,此有差别无差别,如来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如来亦能知
  △三约二法明如来能知。
  以何法,得何法。
  以何法,即是因。得何法,即是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即是差别。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唯是一因一果,即无差别。无差即差,差即无差,如来能知
  △四约一法如来能知。
  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七方便住于七位,故言种种之地。此即差别。如来用如实佛眼见之,如众流入海,失于本味,则无差别。随他意语,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则如来能知差别,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则如来能知无差别(一正合无差别譬竟)。
  △第二举譬帖合众生不知,有二,初正帖合,二牒前结叹如来能知。今初。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会义云:未开显时,七方便人,皆同卉木,但能受润增长,不能自知。既开显后,方知三草二木,若根若茎,枝叶华果等,无非地之四微,则能全悟众生性德理地,而为诸佛究竟一切智地。从此智地,兴大悲云,注权实雨,化化无尽,如来所以说法华经,欲人悟此性修秘要而已
  △二牒前结叹如来能知,有二,一正明如来能知。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至)终归于空。
  (僭补曰:如来能知者,知三乘五乘七方便人,于性德理地,蒙如来一云一雨之润,各得随根增长,而不自知,唯佛能知,此一句标也。所谓解脱相下五句,是释上一相一味之词,其解脱离灭,已如上释,究竟涅槃常寂灭相者,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终归于空者,中道第一义空,此事向已释竟,今复释者,盖殷勤珍重,指掌叮咛,令不知者知也)。
  △二释疑。
  佛知是已(至)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佛昔已知始末皆一,何不鹿苑即为说实。释云:观众生心欲,随三悉檀而将护之,恐其诽谤,故不务速说。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今日方说也(一譬说竟)。
  △第二齐教称述,疑者闻佛无量功德,谓四弟子齐教领解,何云是实?故佛称述,虽未及遍领,齐教(领开显不虚)亦是引发下根,令同得悟,文为二,一称述。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先叹希有者,凡夫有反复,闻能得益,菩萨是己事,解不多奇,二乘入无为正位。又能舍证入实,甚为希有,能知随宜说法,述能领开三,次言能信受,即述其领显一也
  △二释疑。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明佛于一道说三,深玄难解,而汝能信也。私谓前文云:如来复有无量功德,汝等说不能尽。后文云:汝等甚为希有者,佛恩普被,犹如云雨,靡不覆润。佛恩普载,犹如大地,靡不生成。岂有为一机一方而已,故言汝等说不能尽。佛恩虽普,众生日用,不自觉知,如三草二木,植根乎地,禀润乎雨,而不能知,汝等能知,甚为希有(一长行竟)。
  △二偈颂,有五十四行半,颂上开显,有法譬。今皆颂,初四行颂法说,次五十行半颂譬说,法说复二,一举法王,二明开显。今初半偈,颂法王不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
  △次三行半,颂开显,上文二教二智,今亦具颂,初一行半颂二教,后二行颂二智。初半行颂权教。
  随众生欲,种种说法。
  △二一行颂实教。
  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
  △后二行颂二智。今初一行颂释权智。
  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
  (僭补曰:如来久默不说,而今日为舍利弗四大弟子等作法譬两说,述迦叶等能闻能信能解,而叹其有智。其无智者,虽闻而反生疑悔,则永失法利。无智指前五千退席,及末世众生,闻经而不生信解者,其失甚大也)
  △次一行颂释实智。
  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随种种缘,说种种教,悉为令得大乘正见,此颂是如来四悉檀意。破有法王,即对治意。随众生欲,即世界意。智闻信解,疑悔永失,是为人意。令得正见,第一义意。三悉檀,即颂上以智方便,而为演说,令得正见,颂上到一切智地(初颂法说竟)。
  △第二五十行半,颂上譬说,初十行半颂开譬,次四十行颂合譬,上开有差别无差别二譬,今初九偈半,颂差别譬,次一行,颂无差别譬,上差别有六,今亦颂六,初三行颂上云譬。
  迦叶当知(至)如可承揽。
  云譬应身,应身随智慧行,故言慧云。能具十二部法,故言含润也。若应身不说法,如须扇多佛等者,此云不含润也。身放大光如电曜,口震四辩如雷声也。九十五种邪光不现,故言掩蔽。除九十八种恼热,如地上清凉也。如可承揽者,应身降世,似同三有,有心往取,实不可得也
  △二一行颂上注雨譬。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注无量,率土充洽。
  八音四辩,宣注法雨,四方俱下,一时俱闻,亦云四等也。凡有心者,皆蒙利润,故言率土充洽也。此则成上。又成下山川譬也
  △三一句,颂上土地山川譬。
  山川险谷。
  即是七方便众生五阴,今蒙法雨,身口柔软,如土地得泽也
  △四二句,颂上卉木譬。
  幽邃所生,卉木药草。
  幽邃所生者,譬众生久远所植习因,隐在阴界入内,故言幽邃。今蒙法雨,悉得开发,故言所生
  △五两行三句,颂上受润譬。
  大小诸树(至)随分受润。
  百谷语通,取五谷譬五乘,能生百善也。甘蔗蒲萄譬定慧,干地普洽,譬未信者令信,余譬如文
  △六两行,颂上生长譬。
  一切诸树(至)皆得鲜泽。
  △次一行颂上无差别譬,上文有三,此中略不颂一地,而所生兼之。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初二句二字,颂所生所润。次是一二字,颂能润。则是颂无差别也。而各滋茂,颂差别不自知也(一颂开譬竟)。
  △第二四十行,颂上合譬有二,初三十五偈,颂合差别。次如是迦叶下五行,颂合无差别。上合差别譬,前正合,后举譬帖,今颂亦先合,次便举譬帖,初一行,颂合云譬,上两句,以身合云,下两句,举譬帖合。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
  △二有八行半,颂上合注雨譬,初三行,略颂十号。
  既出于世(至)犹如大云。
  此三行颂十号者,文略义含,出世,即无上士。及佛,为说,即正遍知。明行足,世尊,即第十号。于天人中,即调御丈夫。及天人师,如来,即第一号。来善去善,兼于善逝,又出于世,即世间解
  △二六章门中,但颂二章,初一行半,是颂四弘誓。
  充润一切(至)及涅槃乐。
  四弘者,充润众生,即初弘誓。皆令离苦,即第二誓。皆令离于因果苦故,得安隐乐,即第三誓。及涅槃乐,即第四誓。五乘咸有世间之乐,皆令得于第一之乐
  △二四行颂劝听受,于中初二行先叹佛,次为大众下二行,以能说人尊,故所说法妙,七善无不皆归一乘,故劝听受,此举无差以释于差。
  诸天人众(至)而作因缘。
  (第二合注雨譬竟)
  △第三有四行,颂合上山川譬。
  我观一切(至)如雨普润。
  山川譬七种五阴众生,如雨注不择溪谷,佛平等说,故无彼此。有机为此,无机为彼,植善为爱,行逆为憎,佛事为自,魔事为他,机感而来,机尽而去,入实为坐,出权为立,佛观众生为若此,即是等雨山川之意。颂上无数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也
  △第四二行,颂上如来于时观是众生,于中初行半,颂合上所生草木丛林,后半行,颂合上能生等雨法雨。
  贵*上下(至)而无懈倦。
  贵*乃至利钝,约七方便传传作之也(贵*上下约位,持戒毁戒约行,利根钝根约习,亦须具历五乘七善,展转说之)
  △第五有十一行,颂上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合受润譬,文为三,初一行总明受润,次七行别明受润,后三行结。今初。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次七行别明受润,文为五,初一行人天,俱未断惑,合为小草。
  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
  △二二行明二乘,俱有断证,合为中草。
  知无漏法(至)是中药草。
  △三有一行明六度,志求作佛度生,胜于二乘,为上草。
  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
  △四一行半明通教,已断通惑,誓扶余习,涉有化他,望下为优,比上为劣,故名小树。
  又诸佛子(至)是名小树。  △五有一行半明别教,自行化他,高广为胜,故名大树。
  安住神通(至)名为大树。
  草既有三,约三教菩萨,树亦可作三。六度约三僧祇,通教约七八九地,别教约三十心(次七行明别受润竟)。
  △后三行结所润能润,又二,初一行半,举譬帖释所受润,虽明七种,七种为少,如海一滴。
  佛平等说(至)所禀各异。
  △二一行半明能润,佛智多如海也。
  佛以此喻(至)如海一滴。
  (第五合受润譬竟)
  △第六八行半,颂诸众生,闻此法已,合欢喜增长譬,又二,前两行总颂增长。
  我雨法雨(至)渐增茂好。
  初偈总颂增长,次偈举譬帖释
  △二有六行半,别明增长为四,初一行半,明人天增长。
  诸佛之法(至)皆得道果。
  普得具足,是颂现世安隐。渐次修行,是颂后世以道受乐
  △二一行半,颂二乘增长。
  声闻缘觉(至)各得增长。
  住最后身,有二解,一云:二乘已断通惑,住最后身,若不值佛闻法,灭寿取证,则增长义不成。二云:二乘得有余涅槃,住最后身,得佛五味调熟,得入法华,闻大乘得解,即是增长也
  △三一行半,是通教增长。
  若诸菩萨(至)而得增长。
  坚固,是体法慧,了达三界,是断惑尽
  △四二行,是别教增长。
  复有住禅(至)而得增长。
  问:一云一雨,与一音同异?答:下地以一音令他闻一法,佛以一音随类各解,今一云一雨,正是随类之一音也。毗婆沙言:佛以一音说四谛,五人闻人语,八万诸天闻天语,地狱夜*,各闻同其语,唱告至梵天是为梵音,亦是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若报得梵音,则人所不闻,闻亦不解(初颂合上差别譬竟)。
  △第二五行,颂合上无差别譬,又为二,前一行半,颂无差别之差别。
  如是迦叶(至)各得成实。
  譬如大云,以一味雨,即颂合上一味雨无差别也。润于人华,各得成实,即是颂上差别也
  △二三行半,颂差别无差别。
  迦叶当知(至)悉当成佛。
  次迦叶当知以诸因缘下,即是明权。权即差别,合上所生也。今为汝等者,即是显实。实即无差别,合上一地也。非灭度者,未度变易也。独言二乘者,为其保证强也。人天不许果为涅槃,菩萨不中间取证也。是菩萨道者,菩萨行道,亦须断通惑,汝已断尽,即是菩萨道。法华论,谓发心退已还发,前所修善不灭,同后得果,二乘智断,是菩萨道者,二乘执其果,故斥言是菩萨道,道即因也。问:菩萨亦有果?信解云:得道得果。大品云:有法是菩萨道,无法是菩萨果,何故不言是菩萨果?答:此义亦应得,今言若道若果,皆是佛因,因即是道也(有本此文后,更有长行偈颂一段,乃隋朝笈多所译,名添品法华。又移嘱累安劝发品后,其余仍旧,无所改也)(药草喻品竟)。
上一篇: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07
下一篇: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05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