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了凡四训>>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05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05
2007年04月09日10:3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485 字体: 繁體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05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了凡四训讲记新版略序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了凡先生举古人改过的例子,勉励他的儿子。蘧伯玉是春秋时代卫国大夫,改过自新做得很有效果,在历史上留给后人做典范。他二十岁就知道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的重要,所以认真努力改过。虽然天天努力,改了一年,觉得过去一年改得不彻底、不究竟。这样年复一年,到自己五十岁,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过去四十九年所做的还是错了。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效法。一个人最大的过失,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你就不会有心改过。没有改过的念头,过失由小过累积成大过,由大过累积成巨过,后来的果报不堪设想。人为什么死后堕三恶道?原由就在此地,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不知道改过。

由此可知,了凡先生所讲的‘明须良朋提醒’,非常重要!到哪里找一个好朋友提醒你?说老实话,父母都做不到。父母果然天天提醒你,你一定会怨恨父母,会觉得父母唠叨、太繁琐了。所以,佛菩萨的方法妙极了!用种种艺术、表法来提醒我们。

譬如,前面讲的‘供水’,心要像水一样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这是供水表法的意义。凡是见到水,就要提醒自己心要清净平等。如果只是佛堂那一杯水是表法,其他不是,那你什么都学不到,还是过分的分别、执著。‘燃香’,无论在任何场所闻到香的气味,就是提醒自己要修戒定慧。香是提醒鼻根的,不管什么味道,都用一个‘香’代表;只要闻到气味,就要想到戒定慧。在佛前供花、供果。花代表‘因’,花开得好,因好;因好,果一定好。果代表善因得善果,恶因结恶果。凡是看到花,都要懂得修好因。乃至于看到人家穿一件衣服上绣的花,都要作如是思惟。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果实,就要想到我们希求的是好果报,好果报一定要修好因。这都是佛家的教学,都是如来的教诲,哪里要说一句话!尽虚空遍法界,眼之所见,耳之所听,鼻之所嗅,舌之所尝,身之所触,无一法不是佛法。这才明了虚空法界无处不是菩萨学处,无处不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处处皆是!

所谓‘佛法无边’,这句话你要是会学了,懂得了,一切时一切处决定不迷。如果执著佛堂供的是表法,离开佛堂之外,就不懂得什么叫表法,这就学得太笨拙了。孔老夫子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夫子就不教了,因为太笨了。因此,要能触类旁通,佛法教你一样,你懂得了,一切就都懂得了,样样都通了。所以,佛法教学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从功夫上来讲,蘧伯玉是最好的典范,我们要向他学习,这一条决定不能疏忽!了凡先生到晚年也学蘧伯玉,这是功夫有相当根底了,才知道勇猛精进的重要,要加速度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功效愈来愈显著,日常生活愈来愈快乐,事业愈来愈顺利,确确实实做到灾消福来,一点都不假。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猬集’,比喻恶业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多。我们身为凡夫,过失、恶业太多了,就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聚集在一起。想想过去,好像没有觉察到自己有什么过错,这是因为心太粗,心眼昏聩,所以见不到自己的过失。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这里告诉你恶业之征兆。业障深重,一定有不好的预兆,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周边的人物就能发现。这个人没有记性、糊涂、昏庸,跟他说什么事情,很快就忘了。还有没事亦无人招惹,自生烦恼。或怕见正人君子,见到正人君子,自己好像很难为情。或者听到人家讲正当的语论而不喜欢。为什么?自己作恶多端养成了恶习气,而正论与自己所作所为完全相反,所以很不乐意接受。或是布施以礼送人,别人虽然接受却不感激,自己反遭怨恨。或晚上作恶梦,精神提不起来,语无伦次。以上数端皆是业障深重之相。

我们自己要反省,若自己有以上所举的一条或两条,就要警觉到自己的过失、恶业相当严重,要赶快回头,立即奋发,改过自新。千万不要耽误了自己,一定要奋发,别人帮不上忙。

三、积善之方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了凡先生引用《易经》的两句话,为我们说明。自古以来,凡是厚实、积善的人家,其后代往往会发达。纵然没有大的发展,也能够平安过日,不至于招惹一些凶灾。这两句话可以从历史上来作证,现前我们细心留意也能观察到。这个人家过去的先人以及他本身积恶,欺负别人,尽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人家必定不能久享富贵。纵然现前他是大富大贵,也只能享一时之福,终究会衰败。

有些人看到这个现象就心生疑惑,这家人无恶不作,为什么还享大富大贵?这是他本人或家里的前辈过去生中修的福大。但是他修福不修慧,没有智慧,所以这一生造作恶业,造作恶业必定折福。譬如,他过去生中修的福有亿万财富,这一生虽然发财,但是心术不善,处处欺压别人,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他的福报会折损,千万财富会变成百万财富。可是他还有百万财富,比起一般人还是富有得多。因果通三世!他这一生余福享尽,罪报就会现前。有些人的果报在来生,有些人在这一生,晚年就没落、破产了。什么原因?积恶之家的报应就是这样。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对自己以及对家庭、宗族,决定有大利益。

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昔’,过去。‘逆’,预料。过去颜氏要将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时,就向上一代一代去叙说叔梁纥的祖宗,结果都是积德的。这是积善之家,所以预料他们家的子孙一定兴旺。最后就将女儿许配给叔梁纥,以后生了孔子,所以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祖先代代都积善,所以他们家会出大圣人。

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

中国人讲孝道,首推大舜,这是尽孝的模范。孔子称赞他:‘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舜的母亲死后,父亲又娶了一位继母,继母也生了小孩。继母待他非常不好,他的父亲也受了继母的影响,所以父亲、继母、继母生的弟弟三个人都以恶念对待他,几次要置他于死地。这样恶劣的家庭环境,舜还能够孝顺。在他心目中没有看到父母、兄弟对他不好,他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让父母、弟弟不喜欢,所以他天天改过自新。这样过了几年,把全家感化了。这是大孝,真正的孝顺。舜一切顺从,顺从里面有高度的智慧,佛家讲‘善巧方便’,他能够避免家人对他的伤害,能够保全他的生命,依旧以真诚心、爱心奉侍父母、兄弟。这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

‘试以往事征之’。历史上有记载,看看这些积善之家他的后人发达的状况。这里举了十个例子。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之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少师’,太子的老师。‘建宁’,今福建建瓯。‘弱冠’,二十岁。

少师杨荣的先祖世世代代从事于摆渡的行业,生活过得非常艰苦。一次久雨河水暴涨,淹没了乡村民居,也淹死了很多人,溺死者顺流而下。一般人划著船都去捞取财物,不顾淹在水里的人。唯独杨荣的祖父、曾祖父只有救人,丝毫不取漂浮的财物。乡里的人看到他们的作为,都说他们愚痴,救人有什么用?财物漂流在水上,捞到就是你的。他们不要财物,完全救人,这是积德。

到杨荣的父亲出生时,家境渐渐富裕。这时有一位神人化作道长,告诉他的父亲:‘你的祖父曾经救过很多人,有阴功,子孙一定会贵显。’并指示他有一块风水很好的地,可以葬在那个地方。杨荣的父亲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处所,就是现在所说的‘白兔坟’。

后来生了杨荣,他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官位一直做到三公(少师属于三公之一)。皇帝对他非常感激,也追封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为少师。子孙贵盛,一直到现在(了凡先生在世时,即明朝),他们家还有很多贤人。这是以杨荣这一桩事情来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鄞’,今浙江宁波。‘时’,当时。‘上’,指朝廷。

有一位杨自惩先生在县衙当书办(即今之书记官、文书官),心地仁厚,推己及人,守法、公平,决定不受贿赂。这个县官非常严肃,有一次偶然鞭打一个囚犯,打得遍身流血,怒还没有消。杨自惩心生怜悯,跪在地下帮这个囚犯求情。县官说:‘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这是县官发怒的理由。杨自惩叩首报告说:‘上失其道。’就是现在朝廷本身有过失,人民对朝廷丧失信心。如果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坏事,应该要判重刑,你也要怜悯他,不能心喜;喜尚且不可,又怎么能够发怒?杨自惩这个人平素有德行、有胆识,敢说真话。县官听了杨自惩一番话之后,情绪稳定,不再发怒了。

由此可知,百姓犯法,过在何处?过在没有人教导他。谁负责教导?地方官员、县市长这些父母官。儒家言:‘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之’是人民。地方首长是人民的领导、父母、老师,你的子弟为非作歹,这是你没有把他教好。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杨自惩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时常帮助苦难的人,尤其是囚犯。当然也有送礼请托的,但是他一无所取,大公无私,凭良心办事,绝不收受贿赂。有时囚犯缺粮的时候,他还想方法到一些行善的人家请他们捐助,帮助囚犯,让他们能够吃饱。有一天,新来的几个囚犯没得吃,正好自己家里又缺米,若是给囚犯,自己家人就没饭吃;若是只顾自己,那些囚犯也很可怜。于是跟他太太商量,他太太问:‘囚犯从哪里来?’‘从杭州来的,一路上忍著饥寒,面黄肌瘦。’因此,把自己家的米分一半,煮稀饭给囚犯吃。

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刑部’,即今之法务部、司法部。‘廉宪’,在明朝称为按察司,一般也称为钦差大臣。

以后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他的子孙在当时都是很有名的贤德大臣。楚亭、德政这两个人也是杨自惩的后代,但是历史记载不详。他自己积善积德,儿孙贵显,这是果报。

由此可知,积功累德,不论自己现前过什么样的生活,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可以做。只要存心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就是积功累德。做好事,不求果报,功德更大;不求果报,必定有更殊胜的果报。积的善大,积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报。像了凡先生就是个例子,与了凡先生同时代的俞净意先生也是个例子,晚年就享受果报,果报一直绵延到他的子孙,代代不绝。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正统’,明朝英宗的年号。‘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省的机构,‘都事’是布政司下一个官。‘宰辅’,宰相。‘探花’,进士第三名。

明朝英宗时,邓茂七是福建地区作乱的一个盗匪。英宗皇帝用鄞县的张楷带兵南征,平定叛乱。邓茂七被抓,但是尚有余党,所以朝廷又委派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的贼党。谢都事先想方法搜集贼党的名册,凡不附属于匪党的,即在名册上没有名字的,密授以白布小旗。官兵进城搜查时,有一个小白旗插在门口的,就禁止官兵骚扰。这样,‘全活万人’,这是谢都事所积下的功德。后来,他的儿子谢迁中状元,官做到宰相,孙子丕也中探花。

这是统兵的将领懂得积德,不冤枉人,不滥杀无辜。这都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历史证验。

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作大将军的人,能够保全后裔的很少。什么原因?杀伤太多,所以后代都不好。如果作将军的爱惜人命,绝不妄杀,军队纪律森严,就能保全后代。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莆田’,福建。‘累代’,世世代代。‘簪缨’,从前作官戴的帽子;系帽的带子是‘缨’,插发的是‘簪’。

福建林氏的先世祖母好善,常常做粉团布施一些穷人。有人来要,他就给他,毫无倦厌。有一个仙人化作道长,每天都来索取六、七个粉团,老母也天天给他。每天这样欢欢喜喜的做,三年如一日。于是这个仙人知道老太太布施救人是出自于真诚,所以告诉老太太说:‘我每天吃六、七个粉团,吃了你三年,我以什么来报答你?你家里有一块宝地,将来死后葬在那个地方,你的子孙作官的人数就像一升芝麻那么多。’她的后代依照道长指点,把她葬在那个地方。果然,第一代后人就有九个中进士,累代簪缨甚盛。这个家族非常兴旺,无不是得力于祖宗积德,子孙继续不断行善积德,保持家风,代代不坠。所以,在福建有这么一句话,‘无林不开榜’,每当科举的时候,考试中举人、中进士的林家人最多。这是老太太诚心布施救人,终年不疲不倦的果报。

在中国这样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是宋朝范仲淹。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在中国,印光大师赞叹过三个人,祖宗积大德,后世子孙代代受其福荫。第一是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世世代代的帝王对孔老夫子都尊敬。直到今天,孔子的后裔,不论在国内、国外都受人尊敬,这是夫子的余福。第二是范仲淹,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第三位是叶状元,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末,三百年不衰。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太史’,从前的翰林。‘邑’,县。‘庠’,学校。‘庠生’,秀才。‘韩琦’,宋朝英宗、神宗时,做过十年宰相,也做过元帅,文武全才,深得当代及后人的尊敬。他与范仲淹齐名,两个人都是出将入相。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作学生的时候,冬天早起在去学堂的路上,看到有一个人倒在雪堆里,已经快冻僵了,但是还没有死。他立即脱下自己的棉衣将他包起来,扶到家里,救活了这个人的命。晚上梦到一位天神告诉他:‘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我将派遣韩琦作你的儿子。’后来生了琢庵,琢庵是他的字,名琦。

佛家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浮图’是宝塔,‘七级’是七层的宝塔。一般人只知道建寺庙造宝塔的功德很大,不知救济处在饥饿边缘,或是生病而乏医药的人,功德亦是无量无边。救人一命,果报不可思议,得福甚大,何况救千万人的生命?其所修之福,代代作官,其数也是一升芝麻之数。为什么不做?

什么是真实功德?什么是假功德?有一个标准,凡是真正令一切苦难众生得到利益,就是真实功德。反之,这个功德是假的。所以,我很不赞成造大佛像。有人说,大佛像坐在这个地方,这一方人都得平安了。未必,这是属于迷信。一方得福,一方平安,要*教化,改变人心。现在世间人心自私自利、贪嗔痴慢,而且天天在增长,这是灾祸的根源。造一个大佛像就能将之镇住,哪有这个道理!化解劫难,最重要的是提倡佛教教育。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爱的教育,教导大家舍弃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贪嗔痴慢,无条件的牺牲奉献,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人民。我们明白了,真正肯依教奉行,我们自己得度了,也真正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人群,这是佛陀的教诲。

假如造宝塔、造佛像真有那么大的功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么不去造大佛像?为什么不去造大宝塔?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讲经说法,教学四十九年;除此之外,没做别的事。我们学佛一定要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在哪里?经典。我们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修学,效法佛菩萨,学习佛菩萨,这才是真正释迦牟尼佛的学生。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继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习业’,读书。

浙江省台州有一位应尚书,习业在山中,住在寺庙里面。旷野之处,确实有一些妖与鬼。他有胆量,心地正直,所以不怕邪魔鬼怪。有一天晚上,听到鬼在讲话。某一个人家,有一个妇女因为丈夫离开家乡,很久没有回来,公婆以为儿子死了,逼著媳妇改嫁。媳妇不愿意,所以想明天到这个地方来上吊自杀。这个鬼是吊死鬼,吊死鬼要找替身,找到替身就可以去投胎了。

应尚书听到鬼的谈话之后,心里就有了主意。第二天一早回家,赶紧卖了几亩田,得四两银子,再伪造一封家信,连同四两银子寄回家。那户人家的父母看到笔迹与儿子不同,心有怀疑,但是银子是真的,总不会有人无缘无故把银子送来,想想一定是儿子平安无事,所以就不再逼著媳妇改嫁。以后,他的儿子果然回来了。应尚书救了这个媳妇一命,而且还保全这一对夫妇不至于分离。他做的这件事情没有人知道,所以他是做了一桩阴德。

另外要知道,凡是横死的、自杀的都要找替身。自杀很痛苦,这个事情万万做不得!道家跟我们说,自杀的人每七天要重复表演一次,上吊的人每七天要去吊一次,跳楼死的每七天要跳一次,什么时候找到替身,什么时候才能脱身。你说可怜不可怜?所以,人再怎么不得已,都不可以有自杀的念头。当你找到替身投胎,还是随业流转,苦不堪言!

从前读书人多半寄住在寺院,寺院确实是读书人最好的学习场所。古时候学校没有那么多,一个县通常只有一个学校(县学),所以读书的环境很难找到。除了寺庙之外,富贵人家家里有一些藏书,请老师到家里来教自己的子弟,称为‘私塾’。藏书的数量不会太多,所以大规模的藏书都在寺院的藏经楼。藏经楼不仅收藏佛书,儒道、诸子百家无不收藏,就像现在的图书馆一样。所以,出家人真正在做学问,修养自己的身心、德行,他们都是非常好的老师。从前念书人都愿意到寺庙亲近出家人,寺庙有丰富的藏书,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还可以向出家人请教。他们都是义务的,这是佛家所修积的功德善行。古时候佛教寺院是教学的场所,但是现代已经变质了,现在变成经忏场所,跟鬼打交道。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之后,应尚书又听到这个鬼说:‘本来我找到替身了,奈何应先生破坏我的事。’旁边有个鬼说:‘你为什么不去害他?’这个吊死鬼就说:‘上帝知道这个人心很好,已经命他作阴德尚书。我怎么能再害他?’应尚书听到了鬼的谈话,因此更加勉励自己,努力断恶修善,善天天增加,德天天加厚。这都是回头是岸,知道怎样做好事。

在饥荒的时候,他捐谷赈灾。遇到亲戚有急事,他总是委曲自己,帮助别人解决困难。遇到横逆,别人侮辱、毁谤他,他能反躬自责,都是我自己做得不够好,不能令人生欢喜心,过失在自己,绝不怪罪别人。凡事都能够欢欢喜喜,逆来顺受,努力修善,增长德行,这都是积善积德的事实。以后他做了尚书,子孙后代考中进士的很多!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督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常熟’,今江苏省常熟。‘益’,增长。‘巡抚’,即今之省长。

江苏省常熟有一位徐凤竹先生,他的父亲是一位地主,相当富有。偶然碰到荒年,收成不好,他就减免收租,或是统统捐出去,提倡救灾。又将仓库里的稻米,拿出来拯救这些贫穷的人。曾经听到夜晚鬼在他家门口唱:‘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徐凤竹的父亲做了这些好事,凤竹果然在这一年考试中了举人,所以他行善就格外努力,孳孳不息。修桥补路,方便行人。斋请僧人,接济大众,碰到有困难的人,乐意帮助。只要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的事情,尽心尽力去做。后来又听到鬼在门口唱:‘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督堂。’凤竹的官愈做愈大,做到浙江的省长。

可见得先人积功累德,果报无比殊胜。我们想,他的儿孙都享这么大的福报,他自己的福报一定更大。但是他已经不在世,所以果报在来生。凡是这样积功累德的人,来世的福报不可思议;如果来世不在人间,决定在天上享天福。他的子孙后代所享的福,称为‘余福’。因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福给儿孙,自己的福报一定超过儿孙所享的很多倍。所以,善不能不修、不能不积,积善必定有好果报。

财富决不是供给一个人或是一家人享受的。你命中有财富,就要知道你有使命、有职责帮助世间一切穷苦之人,你的财富才会生生世世享受不尽。财从哪里来的?从布施来的,愈施愈多。

这里讲到‘斋僧’,斋僧的利益何在?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明清时候,斋僧的风气盛行。在家居士以财物供僧,希求修福。接受供养的这些出家人要为他说法;换言之,要教导他。在家人对出家人是财布施,出家人对在家人是法布施,所以斋僧是求法。出家人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这是社会大众的导师,多元文化的教师,他们为求学问、为教化众生,真正做到一生牺牲奉献。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嘉兴’,今浙江省嘉兴。‘主事’,当时的官职。‘辇下’,辇是皇帝的坐车;这是指首都、京城,皇帝所在之处。

浙江省嘉兴的屠康僖,在刑部作官。有一次晚上跟囚犯们一起睡在监狱里,细细打听囚犯的情状,知道囚犯当中有些人是冤枉的。屠先生并不以为功,把这些情形秘密写在纸上,送给堂官;就是他的上司,刑部尚书。过几天重新审问囚犯时,堂官摘录屠康僖写的一些案情讯问囚犯,囚犯没有不服的,这样开释冤枉的大概有十几个人。当时这个事情传了出去,大家对刑部尚书的公正廉明,无不加以赞叹。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峻。皆显官。

‘宜’,应该。‘衣紫腰金’,穿紫的官服,系金的腰带,这是高官。古代礼服,皇族穿黄色龙袍,文官穿紫袍是最高的爵位,大概尚书以上的官服才是紫色的。

屠先生又想到一桩事情,在京城尚且有这么多受冤之人,全国上下,民众之多,哪里没有受冤之人?应该五年派一位减刑官,对这些案件重新核实平反。这是好事情,刑部尚书同意他的建议,奏明皇上。皇帝允许,屠康僖便被派遣为减刑官之一,帮助平反了许多受冤之人。梦中有一位神人告诉他,你命中没有儿子,由于你的作法与建议和天心非常相应,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现在上帝赐你三子,都是高官。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峻,皆显官。这是善因善果。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

‘池州’,今安徽贵池。‘太守’,比知县高一级,与知府是同等的官。‘二氏’,就是佛与道。

嘉兴人包凭,字信之。包凭的父亲做过池州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最小,入赘平湖袁氏,与袁了凡是一家人。了凡先生的父亲与包凭常常往来,这个人博学高才,但是每试都不中,于是就去学佛、学道了。

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无吾虽裸裎何伤。

‘橐’,钱包。‘箧’,箱子。‘纻’,麻制的衣服。‘褶’,是袷衣。

有一天,他去游泖湖。偶然在一个村庄的寺院,看到观音像被雨水淋湿,于是打开钱包将十两银子统统拿出来,交给寺院出家人,请他将房屋修好,不要让菩萨淋到雨露。出家人告诉他,修屋顶工程很大,十两银子太少了,恐怕没有办法完工。于是他从箱中取出七件衣服,有单衣、有袷衣,都是新置的。他的仆人说:‘算了,何必要捐献这么多!’包凭说:‘只要能把屋顶修好,使观音菩萨像不要再淋到雨,我纵然是赤身露体,也无所谓。’这是一片真诚!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伽蓝’,护法神。‘登第’,指中进士学位。

出家人听到他这番谈话,非常感动的说:‘布施银两以及这些衣服、布料,不是难事,只是这一点真心太难得了。’包凭等屋顶修好后,就拉著父亲一起去看。晚上住在寺庙中,梦到护法神来感谢他,说:‘你的儿子会享世禄,得到福报。’果然以后他的儿子汴、孙子柽芳都中进士,官位显赫。

这是子孙贵显之报。修缮寺院道场、造佛像,功德很大,《造像功德经》有详细说明。但是功德必须具足条件,如果只是造佛菩萨形像,没有弘法利生,一般人看到佛像容易产生迷信,不但没有利益,反而让许多众生造罪业,这就错了。所以,弘法利生非常重要!道场一定要讲经,教导大众修行,所谓‘解行相应’,这个重要。在解门,每个宗派的道场,都要认真透彻的研究读诵本门的经典,并依据经典的理论来修学,这才具足功德。

佛像具有表法的意义,佛家用这种方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譬如,我们见到观世音菩萨像,就要想到我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这个像的功德就大了。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将佛像当作神明,只是烧香、膜拜,求福、求寿、求儿女、求升官发财,那是迷信。

学佛如何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在行门,佛法修行的方法很多,每个宗派的方法都不相同,只要选定一门,功夫不要间断,就能得清净心,成就戒定慧,这是道场真实的功德利益。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浙江嘉善人,姓‘支’,单名‘立’。他的父亲在衙门里管刑事案件,知道有个囚犯是冤枉的,被判了重刑,非常同情,于是想帮助这个囚犯脱罪。这个囚犯知道支立的父亲想替他辩护,这是救命之恩。因此,跟妻子商量,说:‘支公有意帮助我脱离刑责,我很惭愧,无以报答。明天你可以请他下乡,以身事之。或许支公会更用心,这样我就可以生还。’他的妻子非常贤良,果然就照做。这个囚犯的太太自己劝酒,并把丈夫的意思告诉支公。支公听了之后不接受;虽不接受,还是全心全力把案子平反了。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他能做到大公无私,用真诚心来平反冤狱。

这个囚犯夫妇来叩谢的时候,说:‘你这么大年岁还没有儿子。我有个女儿,送给先生作妾,希望将来给你生几个儿子。’这在礼上是讲得通的。支先生同意了,以后就生了支立。支立的父亲做这样的善事,他后世的子孙逐渐发达了。支立二十岁考中进士,官做到翰林院的书记官。支立生高,这是支先生的孙子;高生禄,这是支先生的重孙。这几代都是贡生,州、县学校的教官。禄生大纶,这是支先生重孙的儿子,后来中了进士。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

这是总结,以上所举的十个故事,都是全心全力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的好事。这些显著的果报,都在浙江嘉兴附近,了凡先生提出的这些人,都是大家熟悉的,足以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由此可知,举例一定要大家都知道的才有公信力,时代也是愈接近愈好。

我们学佛更要拓开心量,念念想到利益全世界。如果你认为我哪有这么大的本事?我们要知道,纵然是小小善事,也要给全世界的人做好榜样,这就是利益世界。事,无论大小,但看用心。所谓‘量大福大’,如果心量大,点点小善都会变成无量无边的善德;如果心量小,做再多的善事,福报也不太大。由此可知,心转境界。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了凡先生再进一步教导他的儿子,何谓‘善’,这很重要,必须要有能力辨别。这里说了八对: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我们应当辨别清楚。许多人行善多年,学佛多年,没有得到好果报,于是怀疑佛法不灵,转而学其他法门、其他宗教。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就是对善辨别不清,自以为是善,经过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一分析,原来这是罪业。所以,我们要想修善积德,就要冷静观察,辨别清楚。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儒生’,念书的学生。‘中峰和尚’,元朝人,一代高僧,著述很多,最著名的是‘三时系念’。

何谓真假?有一些念书人向中峰和尚请教,佛家常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这个说法*不住!因为有人作善,他的子孙并不发达;有人作恶,他的家道却非常兴隆。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中峰禅师解释得非常之深。我们是凡夫,情染没有洗涤干净,法眼、慧眼没有开,所以常常看错事情,颠倒是非,把善看作恶,把恶看作善。自己不深自惭愧,反而去责怪老天报应不公平,这是罪上加罪。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这些学生们就说:‘我们为什么把善恶看颠倒了?’中峰禅师有智慧,不解释,让他们自己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个学生说:‘骂人、打人这是恶,恭敬人、礼敬人这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又有一个学生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许多学生各说对善恶的看法,中峰禅师全不同意。

于是他们向中峰禅师请教,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中峰告之曰:‘你起心动念、言语作为是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大众,这是善;如果是自私自利,那就是恶。’这是善恶的标准。譬如对这个人有利益的,你打他、骂他也是善。如果是为了自私自利,恭敬人、礼敬人那是巴结,那是恶,不是善。

上一篇: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06
下一篇: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04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