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民二十九年庚辰季春作)
伏以观音大士.誓愿洪深.法界有情.等蒙摄受。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良由大士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大士无念.以众生之念为念。故得慈起无缘.悲运同体。如皓月之普印千江.若阳春之遍育万卉。遍尘刹感.遍尘刹应.无求不遂.有愿皆从也。(弟子)○○○同(室人)○○○痛世道之危岌.愍人心之陷溺.愈趋愈下.了无底止。仰冀大士赐我福德智慧之子.以期将来穷则独善.以倡导于一乡。达则兼善.挽狂澜于既倒。特立三约.以为先容。一保身节欲.二敦伦积德.三胎幼善教。勉行此三.以期无负大士之洪慈也。又祈四海内外.一切同人.咸息恶心.咸发善念。咸生福德智慧之子.咸体普覆并载之仁。视邻邦如手足.以天下为一家。互相维持.不相侵暴。以期上慰干父坤母之洪恩.下符与天地并称三才之人名。转大乱为大治.普天同庆。畅佛化于两间.万国咸宁。唯愿菩萨.普施无畏.愍我愚诚.满我所愿。○○年○月○○日(弟子(○○百拜上呈求子三要。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此三要事.务期实行。再以至诚.礼念观世音.求赐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能所求如愿.不负圣恩矣。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者。若不节欲.则精气薄弱.必难受孕。即或受孕.必难成人。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决定孱弱。既无强健勇壮之身力.亦无聪敏记忆之心力.未老先衰.无所树立。如是求子.纵菩萨满人之愿.人实深负菩萨之恩矣。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者。欲生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须敦伦尽分.孝亲敬长.善待眷属.愍恤仆使.此行之家庭者。至于乡党亲朋.俱宜和睦劝导。俾老者善教儿女.幼者善事亲长。常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愿生西方.永出苦轮。普为同人.恳切演说.令培出世之胜因.咸作守道之良民。能如是者.一举一动.悉益自他.一言一行.堪为模范。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萃.大有树立。菩萨固能满人之愿.人亦可慰菩萨之心矣。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者。古昔圣人.皆由贤父母之善教而成.况凡人乎。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贤善。从受孕后.其形容必须端庄诚静.其语言必须忠厚和平.其行事必须孝友恭顺。行、住、坐、卧.常念观音圣号。无论出声念.默念.皆须摄耳而听.听则心归于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齐.手口洗漱.出声念.默念.均可。若未洗漱.及至不洁净处.并睡眠时.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若至临产.不可默念。以临产用力送子出.若闭口念.必受气窒之病。产妇自念.家属皆为助念.决定不会难产.亦无产后各种危险。果能如此谨身、口、意.虔念观音.俾胎儿禀此淳善正气.则其生也.定非凡品。及儿初开知识.即与彼说因果报应.利人利物者必昌.害人害物者必亡。须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人害物.甚于害己。作善必得善报.作恶必得恶报。及说做人.必须遵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方可不愧为人。否则形虽为人.心同禽兽矣。不许说谎.不许撤颠.不许拏人什物.不许打人骂人.不许遭践虫蚁、字纸、五谷、东西。举动行为.必期于亲于己有益.于人于物无损。又须令其常念观音圣号.以期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幼时习惯.大必淳笃.不至矜己慢人.成狂妄之流类。如此善教.于祖宗则为大孝.于儿女则为大慈.于国家社会则为大忠。余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者.其在斯乎。其懿德堪追周之三太.庶不负称为太太云。愿求子者.咸取法焉.则家国幸甚。◎◎附记禁忌.免致祸害。凡求子者.必须夫妇订约.断欲半年.以培子之先天。
待妇天癸尽后一交.必定受孕。天癸未尽.切不可交.交必停经.致成带病.颇有危险。又须吉日良夜.天气清明。大风大雨.雷电震闪.亟宜切戒。礼记.月令.季春.先雷三日.遒人以木铎巡于道路日.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古圣王痛念民生.特派官宣布此令.又复着之于经.其天地父母之心乎。遒人.宣令之官。木铎.即铃.振铃俾众咸听也。巡.行也。道路.城市街巷.及乡村也。容止.谓房事。不备.谓五官四肢不全.或生怪物。凶灾.谓其夫妇.或得恶疾.或致死亡。既受孕后.永断房事.所生儿女.必定身心强健.福寿深长。孕后交一次.胎毒重一次.胞衣厚一次.生产难一次。孕久若交.或致堕胎.及与伤胎。兹因浙江永嘉张德田居士.愍念世道人心.愈趋愈下。于去秋.函祈光作礼念观音求子疏.并说其保身、积德、善教等法.以期所生之子.皆为贤善.庶可渐臻太平。光屡以老辞.彼屡次恳求.情难再却.为作兰疏.及与三要.以塞其责。
莲宗正传跋(民十八年)
法雨涓滴录一书.于临终助念.及洗沐、换衣、哭泣等.破坏正念之利害.颇有发明。周师导之母.幸得助念之力.故得正念昭彰.现诸瑞相而终。由是彼昆季石印数百册.以送远近有缘者。今又以母所遗资.印莲宗正传一万册.以结净缘。冀其母未往生则即得往生.已往生则高增品位。因将此录.附于其后.冀一切人.咸知助念.及破坏之利害。庶不至以爱亲.及爱兄弟、妻子、眷属者.背道而驰。以爱恋之心.行损害之事.尚自以为吾于亡者.能尽其职。但以凡夫知识陋劣.未闻佛法.所有损益.人孰得知。此书传布遐迩.庶一切正信念佛者之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生则深种善根.没则神超净土。此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善尊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愿见闻.咸生正信.展转劝导.功德无量。待己临终.决定有助念之人。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两各相符故。
印送净土五经跋(民二十六年)
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华严经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是知众生心性.与佛原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为迷悟之分耳。奈众生迷而不觉时.虽具有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广大圆满之佛性.全被尘劳埋没.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业.毁谤三宝.自害害他。正如流泉潜隐地中.全不觉知.必须时节因缘为之启发.方能逐渐开明。所以古今来许多有力伟人.幼时迷昧.专以毁谤佛法为能事。及阅历渐深.遇境逢缘.翻然觉悟.从而皈依三宝.实力奉行者.亦不可胜数。足征佛法广大.实即一切众生本具之心法也。江西吉安吴南浦居士.本宿根深厚.自少经商沪滨.心存慈善。柰全不知佛法.反目信佛为迷信。其室人张氏.虽具信心.而又不识邪正.从而相劝.亦难启发。民国二十年.被匪绑至匪窟.愁苦交迫.寻思无计.遂忆及张氏劝信佛法之语.因而望佛慈救.冀出匪窟。讵知佛法不可思议.佛慈如母忆子.感应道交.捷如桴鼓。忽来巡捕.为救旁人之票.误走地方.即将伊救出.不费分文.安然脱险。乃知佛法有灵.略启信心.遂往普陀等处进香礼佛。二十二年.与室人张氏.偕一子.乘汽车.行至途中曲处.忽一西人少女.从旁横来.适与车撞.被车横压.仆跌车下。伊父子三人.吓得魂不附体.汗流浃背.意谓此女已成三段。急念观世音菩萨.以期佛慈加被解救。及停车下看.但见该西女.仰卧车下.恰在四轮当中.随车拖走数十步。一时巡捕市民云集.该女父亦寻至。将女援起.只见其满脸通红.了无伤痕。旋经检验.毫无损伤.女即随父而去。居士经此二险.大启信心.二十三年.特来向光求授皈依.遂为取法名曰慧云.张氏法名曰慧贤.继而进受五戒。从此信心真切.精进修持.复在灵岩各处广作功德。又数男名下.连得数女孙.艰于男孙。至二十四年.适居士六十寿期.长儿媳遂生一麟儿。各亲友群相道贺.居士因已长斋奉佛.则自己寿诞.及孙儿弥月.皆用素筵.毫不动荤.以为戒杀吃素倡。今复以千圆印净土五经.赠送结缘.请光述其信佛因缘而为之跋。普愿未发信心者.见闻起信.已发信心者.因而增长。必期人人信佛.同生西方.同圆种智.以慰诸佛普度众生之本怀焉。
成复初忏悔文跋(民二十五年)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人若知因果.自可格除人欲.遵循天理.以复其本具之良知。则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皆由此而扩充发现矣。佛法者.世出世间诸法之根本也。自后汉入中国.千八百余年.由圣君贤相.通人达士之护持提倡.得以遍布中外。其间虽二三暴君拘士.辟驳毁除.然皆仰面唾天.适足自污。宋之程、朱.阅佛大乘经典.亲近禅宗知识.以期窃取其义以自雄。由未遍阅诸经.遍参各宗知识.遂窃取佛经全事即理.及宗门法法头头会归自心之义.以释儒经.竟成执理废事之邪见。如日.天.即理也.岂真有冕旒而王者哉。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又神已散矣.令谁托生。初由执理废事.继成断灭顽空。于是大张己见.深辟佛法。谓佛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乃为骗愚夫妇奉教之根据.实无其事。此后凡属理学.皆偷看佛经.皆力辟佛法。不究道之根本.徒以门庭固执。从此治心、治身、治国、治世、之法.但存皮毛.了无根本。欧化一至.靡然风从.竟成废经废伦.争地争城.惨不忍闻之现象.为自有生民以来之大乱。究其根原.皆由辟因果轮回之学说以酿成之。自程朱以后.学者凡天姿聪明.无不受此遗毒。举皆自命卫道.而不知其畔道也大矣。致大多数人.毕世无由闻道。亦有始陷覆辙.后痛改悔.自愍愍他.自伤伤他.欲以己之迷执.作一切人之殷鉴.如甘肃秦安.成复初者.又复何限。按其子净念书云.家严自十六七岁.即受程朱遗毒.以辟佛老为己任。惜所居偏僻.佛经殊难一见.又无宏法高僧.超格达士可亲近.遂以程朱所说.为千古不易之定论。辄依其说以辟佛老.实绝不知佛老之所以。由其妄辟佛老.并将素所崇奉儒教真正宗旨.亦复迷昧。幸宿植善根.天鉴愚诚.俾其病困多年.以期自反。初则犹谓天道无知.继则大悟己见悖谬。从兹痛改前非.力修净行。效了凡之立命.法净意之革心。虽得心地光明.仍旧日睛昏翳。(民十六年.右目起翳.不能睹物。至二十年.左目亦然。乃与其子.极力忏悔。其子.刺血画佛.以朱写经。彼自作文发露.遂得目能见物。)方知不暴己过.终难消业.傥陈宿愆.尚堪利人。因兹作忏悔文.印送同人.以自己之迷悟.作来哲之法戒。祈光作跋.冀广流通。因略表受病之原委.期有心世道人心者.同挽颓风.同敦儒行.同修净业.同沐佛恩。同格人欲之幻物.同致本具之良知。庶可明明德以止至善.持佛号以生西方。罔念作狂.克念作圣.以身作则.普度群迷者.其在斯乎。
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民二十年)
念佛一法.乃佛法中之总持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语其浅.则妇孺均能修持。语其深.则圣哲莫能了解。而且于在家善信.最为合机。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来称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故凡念佛之人.必须于家庭伦常中.各尽其分。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者是也。又须惩忿窒欲.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修善去恶.尤须在起心动念处.认真省察.笃实扩充而克除之。战兢惕厉.毋或怠忽.是为善人。善人念佛.方能得念佛之真实利益。如基址巩固.万丈高楼.自可随意建造矣。现今世道人心.陷溺已极.总因不讲识谊尽分之道.福善祸淫之理。至于六道轮回之事.念佛往生之法.更无从得闻。以心不注重于道德仁义.因果报应.纵闻亦不生信。以是之故.酿成大劫.天灾人祸.频频降作.杀机弥漫.民不聊生。其有具忧世之心.欲为挽救者.咸皆提倡佛学.而修念佛法门。以此法.实为佛法中最易修持.最易成就之法.如人习射.以地为的.发无不中。此法仗佛慈力.但肯依教修持.无一不成就者。是故各当皈依三宝.受持五戒.遵行十善.以净身、口、意、三业。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如是之人.生为圣贤之徒.没登极乐之国。展转劝导.相观而善.何难弭灾息祸.修德膺福。敦本重伦.移风易俗.以迄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也。由是言之.念佛一法.岂非振兴民力.辅弼政教.不据位而化民.不资刑而息恶之根本法轮乎。愿具挽劫运之心者.同皆入社。有道远者.及职务萦身.或青年妇女.不便来社者.均可在家摄心净念。特设净业社者.不过为提倡演说之机关而已。日常念佛.固属在家中修持之事.不可不知。社址设仙庆寺.每月某日.同来念佛。念毕.请通文理者.讲演念佛之章程利益。并居家教育儿女之规矩利益。又备有浅近念佛修善各书.有欲看者.按本请看.并不多取分文。复以此资.请书备阅。大家果能群起兴行.则世道人心.自然淳善.天灾人祸.无由降作矣。此实为国、为民、为社会、为家庭、之最上善策也。愿见闻者.同兴起焉。
海门汲滨镇助念往生社缘起(民二十年)
世间一材一艺.皆须大家互相资助.方能有成。故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世间法尚如此.出世间法.何独不然。须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一切法门.不到业尽情空.不能了生脱死.以唯仗自力故难。念佛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即可超凡入圣.以专仗佛力故易。一得往生.其所得之益.比业尽情空者.高超多多。此之法门.无论老幼男女.贵*贤愚.士农工商.在家出家.皆应修持。不唯不碍一切职业.而且能助一切职业得易成就。凡念佛之人.务必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坚决.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复以化他。俾内而家庭眷属.外而乡党亲友.同修此法.同求往生。其为功德.何能名焉。以故成惠民.与诸居士.组织一助念往生社.于本镇武圣庙。每月逢期.来此念佛。念毕.讲说净土法门之利益.与其修法.并临终助念之办法。凡入社者.均当依之而行。其有社友.或非社友.请往其家助念者.当本大菩提心.开导病人.及与眷属。俾各依佛法.勿任凡情。开示之后.大家同秉一心以念.必期其亡者直下往生西方而后已。能成就他人往生.待至自己临终.必大有成就自己往生者.切勿以不关己而忽之。至于同社念佛道友.平常当与家中眷属.说其临终助念之利益。与预先洗澡、换衣.并对之哭泣之祸害。当请一本饬终津梁.令其详知。迨至父母.或余眷属.临欲命终.家中眷属.同为念佛。令彼心存正念.随佛往生。并请社友.为其助念。此时一发千钧.关系甚大。当将丧祭种种虚华之费.移于此时用之。当将哀毁尽孝之诚.移于为亲念佛。须令眷属.悉听社友指导。切不可狃于习俗.以误大事。孟子谓.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况临终能以念佛相助.则正念昭彰.随佛往生。成就亲往生.即是成就亲作佛。凡作佛者.必度无量无边众生。世间尽孝之事.尚有大于此乎。是宜竭尽吾诚.而极力助之也。傥或狃于习俗.不以成就正念为事。或预为洗澡、换衣.一经触动.心已纷动.若或疼痛.必生嗔恚。若或哭泣.必生恋爱。纷动.则正念已失.莫由往生。嗔恚.则或致堕落毒虫之类。恋爱.亦属生死根本。人非病狂.谁忍以行孝之愚诚.坏亲正念.令其失了生脱死.以至成佛之巨益.致堕三途恶道.及常劫轮回之极苦乎。此之行孝.与罗刹女爱人何异。罗刹女谓所吃之人曰.我爱汝.故吃汝。愿一切孝子贤孙.及诸仁慈眷属。同随顺佛度众生之心.切勿与罗刹女之爱相同。则亡者存者.通皆得大利益矣。
企庐莲社缘起(民二十四年)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本妙心.轮回生死。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众生机.说种种法。虽大小偏圆不同.权实顿渐各异.要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成佛而已。然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又为末世众生.业障深厚.智慧浅薄.寿命短促.知识稀少.匪仗佛力.决难现生了脱。于是特开一总摄初中后法.普被上中下根之净土法门。俾彼已证法身者.速成佛道.未断烦惑者.亦出轮回。其为利益.超出一代时教之上。以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兼仗佛力。譬如跛夫.尽日只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洲。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溯自大教东来.远公首开莲社.当时高僧钜儒之预会者.凡百二十三人。自兹厥后.代有高人.续焰傅灯.遍布中外。如来大法.有律、教、宗、密、净、五种.唯净土一法.最易修持.最易成就.为律、教、宗、密、之归宿。故古今律、教、宗、密、诸知识.皆务密修.尤多极力显化者。此法真俗圆融.机理双契。不但为学道者.立出轮回之妙门.实为治国者.坐致太平之要道。故往圣前贤.通人智士.咸皆修持.若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焉。迩来人心不古.弃本逐末.欧风东渐.竞尚唯新。争地争城.互相残杀.天灾人祸.频频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其有心世道人心者.见此现象.恐人道或几乎息.群起而设法挽救之。于是各处咸立净业社.居士林.提倡佛学。明三世之因果.示六道之轮回。表佛性之真常.赞净土之超胜。令一切人.守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八事。则必能惩忿窒欲.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为世间贤人善人。发菩提心.自行化他.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迨至临终.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令其往生.而为出世间上善人。此各处立社建林之大意也。苏州.为古来佛教盛兴之地.固多宿根深厚之人。纵外道援引.误入歧途.不旋踵而复归正道。曹崧乔居士.创办隐贫会.以周济贫民.乃色身上之慈惠。今又援陈依仁、周良济、二居士.开企庐莲社.提倡念佛求生西方。俾迷背故乡.了无资粮以归者.皆得资粮具足.乃慧命上之计虑。而庐山之道.谁能继迹.但能景仰而企望之.亦不愧为庐山之徒.故名为企庐莲社焉。彼祈光作缘起.以发明其隐义.故为络索一上。庶见者闻者.及诸社员.悉知即心本具之道.即俗修真之法.即念佛而护国.即潜修而辅世之意义矣。
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民二十七年)
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方名为佛。乃烦惑净尽.福慧具足.五蕴皆空.三德彻证.圣中之圣.天中之天之嘉号.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通名。其释迦牟尼.乃娑婆教主之别号也。梵语释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能仁.谓广度众生。寂默.谓彻证自性。学者.效也。即随分随力依教修行也。依教修行.何言其随分随力也。以佛随众生根性说法.以根性不一.佛随彼之智识身分所宜而说。随机施教.对证发药.必期于机教相契.令各得益。令在生死苦海沉溺之众生.归依佛法僧三宝.以为恃怙。令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令修十善.于身三、口四、意三.皆止其恶而行其善。所谓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之话。意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之念。愚痴.指不信因果.谓作善作恶.无有报应.人死神灭.无有后世等邪见。又复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朋友.则劝善规过.主仆.则法仁效忠。一一各令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为人乘法。依此而修.生生为人。人乘.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根本。如地基筑坚.高楼随意可建也。天乘.于五戒十善外.加修各种禅定.以生六欲、四禅、四空等天。人乘.天乘.皆非了生死法。声闻乘.依戒定慧.修四谛法.以了生死。缘觉乘.依戒定慧.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以了生死。菩萨乘.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下化众生.以期上成佛道。然此三乘法.皆属仗自力之普通法。若最上上根人.当可现生了生死.即佛在世时.亦是百中之一。若现在.恐全世界亦无一二矣。然佛以大慈悲.预知后世众生.无仗自力现生能了生死者.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特别法门。无论老幼男女.贵*智愚.士农工商.政军学界.在家出家.上圣下凡.皆令现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博地凡夫.带业往生。既生西方.惑、业、苦、三.悉皆消灭。喻如片雪.当于洪炉.未至而化。已了生死之二乘.及权位菩萨往生.则速证无生法忍。已证无生之法身大士往生.则速证佛果。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难。唯此一法.全仗阿弥陀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及与行人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即生了办也。然既欲往生西方.当念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念报其恩.常加护惜.不敢杀食。见一切同伦.及诸鬼神.与鸟兽昆虫.皆心念口言.令其念佛求生西方。果能三业清净.敦伦讳分.以修持净土法门为劝.则相观而善.当有潜移密化.俗美风淳之望。世人未读佛经.不知佛济世度生之深谋远虑.见韩、欧、程、朱、等辟佛.便以崇正辟邪为己任.而人云亦云.肆口诬蔑。不知韩、欧、绝未看过佛经。韩之原道.只寂灭二字.是佛法中话.其余皆老子庄子中话。后由大颠禅师启迪.遂不谤佛。欧则唯韩是宗.其辟佛之根据.以王政衰.而仁义之道无人提倡.故佛得乘闲而入。若使知前所述佛随顺机宜.济世度生之道.当不至以佛为中国患.而欲逐之也。欧以是倡.学者以欧为宗师.悉以辟佛是则效。明教大师.欲救此弊.作辅教编.上仁宗皇帝。仁宗示韩魏公.韩持以示欧.欧惊日.不意僧中有此人也.黎明当一见之。次日.韩陪明教往见.畅谈终日.自兹不复辟佛。门下士受明教之教.多皆极力学佛矣。程、朱、读佛大乘经.亲近禅宗善知识.会得经中全事即理.及宗门法法头头会归自心之义.便以为大得。实未遍阅大小乘经.及亲近各宗善知识。遂执理废事.拨无因果.谓佛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且谓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谁托生。由是恶者放心造业.善者亦难自勉。夫因果者.圣人治天下.如来度众生之大权也。谓其实无.致后之学者.皆不敢说因果.唯以正心、诚意.为修、齐、治、平、之本。而使善者不能不正心、诚意.恶者不敢不正心、诚意者.因果也。既不讲因果.则治国、治家、治身、治心、之法.徒具虚文.不得实益。数百年来.尚能支持者.犹有古大人之流风善政.未全泯灭也。近来废弃旧法.竞尚唯新.争城争地.互相残杀.弱肉强食.酿成大劫者.皆由全国儒者.皆不敢说因果.恐人以违背先贤攻击。又或稍有树立.当入文庙.人以佞佛而阻之.故视说因果为畏途。以致从古未有之大乱大为发生。使家庭、学校、社会、皆讲因果.断不至乱至此极。在程朱当日.恐佛教盛则儒教衰.故作此违理昧心之辟驳.以卫护儒教。其相争相杀.多年不息之惨象.实未看到。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彼恐不辟佛.儒者皆悉学佛。不知儒者果皆学佛.儒教当更兴盛。此义详于林文忠公行舆日课发隐中.当另抄之。俾贵地儒者.大开眼界.有所依从。世乱已极.思治之士.咸皆提倡佛学.以冀人各明因果.识罪福.同心向善.挽回劫运.以安民生。罗铿端等诸居士.拟立佛学图书馆.祈余作缘起.以发明佛教济世度生之旨趣.遂书此以塞其责。
募修苏州报恩寺报恩塔缘起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是名正因.此属性德.亦本觉也。虽有正因.若不闻佛法.则如宝在藏中.珠系衣里.由不知故.枉受贫穷。既闻佛法.知佛是已成之佛.我及一切众生.皆是未成之佛。从兹修戒定慧.断贪嗔痴.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是名缘因.此属修德.亦始觉也。修德功深.性德体显.方知从昔已来.承正因佛性之力.行种种背性之事.受种种幻妄之苦.犹如暗室触宝.反受损伤。今已亲见本有佛性.则昔本不失.今亦无得.全妄即真.全修即性.是名了因.乃性修双融.始本合一也。凡佛所说一切大、小、权、实、法门.无非令众生亲证乎此而已。然众生根有利钝.职有亲疏.难以普益。故以建立塔庙.庄严法相.呜钟击磬.扬拳竖拂.为助发入道之缘。而古人每于大聚落处.建大塔庙者.以期见者闻者.纳佛种于八识田中.后来必至亲证觉道.非徒为壮观瞻也。苏州报恩寺者.乃三国吴王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原名通玄寺。至梁武帝中大通四年重修.僧正慧建十一级宝塔.备极庄严。隋文代陈.为吴令孙宽所废。唐初.僧慧頵重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开元为额.遂改名开元寺。中有金铜玄宗像.昭宗大顺间.为淮西贼孙儒焚毁。后唐同光三年.吴越王钱镠.另建开元寺于盘门内瑞光寺旁.以晋愍帝建兴元年.由海浮来之二石佛.修无梁砖殿以供之。吴越王钱镠.自唐僖宗时.征黄巢.平董昌.尽忠唐室。昭宗时封王.所辖吴越.法道大兴。五代之世.唯吴越最为安靖.以数世信佛.绝无苛政所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尽献所辖之地于宋。此八九十年.于佛于儒.均有莫大之关系焉。当五代周显德间.钱王于故开元寺基.重建寺.移支硎山报恩寺额于此.为报恩寺之所由名也。至宋神宗元丰间.重修寺塔.苏东坡舍铜龟以藏舍利。自后兴衰.不一而足。明万历初.塔寺复毁.由僧性月任兴复.适如金至.性月悉委任之。金广谈因果.显大神力致檀施云集.阅九年而竣功。清康熙五年.一源法师.欲为重修。适太传金文通公告老居家.因劝倡修.遂得大逾前规。道光十六年.邑绅潘梅溪.独舍巨资.俾得一新。光绪二十四年.敏曦老法师莅苏.邑绅以报恩寺塔颓败.欲仗德望恢复.请为住持。法师许之.未及开工而寂。法徒咏荷公.极力担当.令徒孙昭三公辅弼之。祖孙二人.竭力监督.功甫及半.而咏荷公殁.时在光绪三十一年。昭三公接住持.惨淡经营.至次年.俾九级浮图.及各殿堂.悉皆完整。迄今又三十余年.风雨摧残.木朽瓦裂。今年五月中旬.塔巅第八层陵角.忽然崩堕。由上至下.层层受损.若不急修.则后难收拾矣。昭三公持志书来.并说现状.拟即募修.祈不慧撰一缘起。恳祈十方宰官长者.善信人等.发菩提心.行方便事.舍不坚之资财.培无尽之福德。将见佛天云护.吉庆骈臻。富寿康宁.现身获箕畴之五福。桂兰蔚茂.后裔纳伊训之百祥矣。
阜阳资福寺重建念佛堂开莲社缘起(民二十六年)
如来圣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于修而未证之前.大有难易疾迟之别。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不独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觉世、牖民.治国.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农、工、商.欲发展其事业.老、幼、男、女.欲消灭其疾苦者.无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今则人心陷溺.世乱已极。变乱是非.颠倒黑白.争夺欺陵.极力演变。若不挽救.则人道成几乎熄。于是各处有心之士.群起而提倡佛法.明三世之因果.显六道之轮回。示娑婆之浊恶.表极乐之严净。以期斯世之人.克己复礼.生入圣贤之域。了生脱死.没归极乐之邦。阜阳资福寺.乃几朝古刹.载之志乘。近以住持无弘法之资格.一班不知佛法者.竞倡维新.破除迷信.急欲毁灭其寺。虽明哲之士.谕以正理.绝不肯听。阜阳佛教会代表邢纯斋.愤不顾身.奔走省垣.面见主席雪亚刘公.祈其出示保护。幸蒙刘公护法心切.爱民情殷.立即出示禁止.方得保存。地方人士.因思佛法理智高深.利益广大。更念资福为颍地名胜.自古迄今.人民沐恩戴德者.多难胜数。不忍任其荒凉.于是重谋兴复。现已建立念佛堂五楹.请秉初法师暂主其事。拟安戒德师僧若干位.常年修持净业。每月朔望.聚集在家信士.念佛一日.以资提倡。午后念佛毕.不拘缁素.为之讲演念佛大旨.与居尘学道.在野报国之法。以及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事。并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理。俾一切人.知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之所以然。则于一切时.一切处.皆为希圣学佛之事。此实不居位而护国、救民.不现形而移风、易俗、之大方便法门。愿若缁若素共勉之.则其利益大矣。
募印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说明(民十四年办法从略)
观世音菩萨.于过去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救苦情殷.不离寂光.垂形九界.于十方无量世界.随类现身.度脱众生。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虽则十方世界.无刹不现.而于娑婆世界.因缘甚深。虽则十法界身.无身不现.而世人皆以菩萨称之。虽则应化之处.遍满寰宇.而浙江普陀.最为显著。印光受恩实钜.负恩甚深。初则出家于陕西南五台山.为观音现身降伏毒龙之道场。继则寄居南海普陀.为善财南参观音之圣地。每念世人不知菩萨之深慈大悲.欲搜辑大藏.及与群书.凡菩萨本地之行愿.及此方感应之事迹.述为颂文.加以详注。俾世之同伦.同知观音之大慈悲心.与夫随类逐形.寻声救苦之实理实事。庶可同持圣号.同消业障.同增福慧。生为身心清净之人.殁入莲池海众之会。用此以正人心而挽劫运.以期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也。然此心虽发.但以学识浅陋.笔墨拙朴.未能即时举行。适江西大文学许止净居士来山见访.一见即成莫逆.因以其事见托.彼即欣然允许。遂潜心撰述.时经二年.述成颂文二万余言。每句事迹.悉注于每段之后.俾阅者一目了然.共成三卷。又录经中要义.名为经证一卷.附于颂文之后。又金刚经功德颂一卷.亦附于后。俾诵经念佛人.同知向方。以期即凡心以见佛心.克遂如来度生之愿。现今天灾人祸.相继降作.世道人心.陷溺已极.特借此以作挽狂澜.扶世道.同登圣域.共证菩提之向导。今即付排发刊.愿有力善信.共出净资.俾举世同人.各沐观音菩萨之慈恩.以迄同得亲证本具佛性.圆满无上觉道。区区之心.如是而已。(下略)
楹联
肇于宋初.蜀后主孟昶庆新春。自后僧俗.各以之赞颂功德.发挥道妙.摅心所蕴.藉谕同仁。云栖法汇.曾载各联.今踵芳规.以博一笑。印光识。
释迦 下兜率而降神.住世八十其年.令九界众生.彻见本来真面目。
睹明星而悟道.谈经三百余会.俾大千佛子.复归原有旧家乡。
释迦 佛应西干.度众生以悟证菩提.故感天龙常拥护。
法流东土.开文化而震发聋瞆.致令贤智尽归宗。
●三惑尽而二死亡.一尘不立。
五蕴空而六根净.万德圆彰。
释迦 圆悟藏性.彻证自心.道通天地有形外。
慈起无缘.悲运同体.恩遍圣凡含识中。
●冀有情共证真常.本寂灭心.说圆通法。
期含识同登觉岸.依一实道.开方便门。
释迦 华严顿演圆宗.独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之弘誓。
行愿导归极乐.全收九界.方堪大畅成道利物之本怀。
●弥陀 莫讶一称超十地。
须知六字括三乘。
释迦 华表圆因.显如来成始成终之道。
严彰实果.示众生心作心是之门。
●弥陀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吾辈伶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弥陀 依宏誓愿.建折摄之法门.但肯一心持名.自尔潜符实相.俾四圣六凡同
证真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以大慈悲.立厌欣之胜行.若能初土托质.何难顿入寂光.导三乘五性齐
登净域.因兹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切莫从头再眷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直须全体总亲承。
弥陀 成就六八大愿.居西方以作佛.举华藏世界诸庄严.圆彰净土。
愍念九品含灵.向东域而垂慈.引娑婆国中众男女.同往莲邦。
弥陀 舍西归捷径.九界有情.上何以圆成觉道。
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五住二执.蒙光顿圆夫四德。
三乘六道.克念定证于一真。
弥陀 佛愿宏深.十方共赞。
生心恳到.九界同归。
●寿量无边.竖穷三际。
光明有象.横遍十方。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乐邦有路.起信即生。
弥陀 唯期五浊顿空.任他香无人焚.地无人扫。
傥得一真共证.自尔愿令我满.心令我安。
●弥勒 宝阁覆十虚.宛若空含万象。
分身遍尘刹.直同月印千江。
弥陀 济度无方.怜伊体一。
津梁罔测.悯彼迷深。
●誓愿宏深.十方共赞。
慈悲广大.九界同归。
●弥勒 坦腹笑容摄海众。
分身散影示时人。
弥勒 宴坐等人来.预摄龙华会里有缘之辈。
逢机以笑应.圆彰大肚皮中无所不容。
●楼阁门开.圆彰法界修因事。
慈悲愿普.预摄龙华证果人。
观音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 彻证一真法界.三惑尽而二死亡.德超十地。
普令九类圣凡.五蕴空而六度具.道继大雄。
观音 一尘不立.得真圆通.现随类逐形之身.寻声救苦。
五蕴皆空.证大寂灭.依即心自性之道.说法度生。
●云起慈门.悯彼迷情不易悟。
波腾愿海.怜伊佛性了无殊。
观音 慈悲心切.虽救苦以寻声.常住楞严大定。
与拔情殷.纵逗机而说法.圆彰寂灭真宗。
●照见五蕴皆空.说法度生.竖穷三际。
证极一乘实相.寻声救苦.横遍十方。
观音 誓愿宏深.处处现身说法。
慈悲广大.时时救苦寻声。
●法法圆通.故名自在。
头头合道.因号普门。
●慈起无缘.恩周庶类。
悲兴同体.道启多门。
势至 本愿不违.摄念佛人归净土。
分身无量.居极乐国遍十方。
都摄六根.获大寂灭。
单提一念.证真圆通。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乘圆通道.广度众生。
菩萨 证诸佛本妙觉心.从兹安住寂光.享真常之法乐。
愍众生迷如来藏.故复现身尘刹.作得度之因缘。
●佛殿 冥显咸加.恩踰父母。
圣凡普利.德迈穹苍。
韦驮 菩萨化身.辅正摧邪宏圣教。
童真入道.安邦护国度群迷。
●普陀韦驮 护法安僧.俾有情共入普门.满观音愿。
降魔制外.令含识齐登觉岸.遂善逝心。
普陀天王 企慈云普覆尘寰.以天王身.作如来使。
期法雨均沾沙界.现大人相.镇圆通场。
●关帝 浩气冲天.仰效义天之覆庇。
精忠贯日.常随佛日以昭彰。
佛殿 行满果圆.导三乘以齐成觉道。
悲深愿重.拯四生而共届莲邦。
●普陀仙人井观音 悲愿宏深.故从个里涌甘露。
慈恩浩荡.致使寰区尽竭诚。
佛殿 教演偏圆.统九界而齐度。
德全福慧.超十地以独尊。
●灵岩山智积殿 证法华而来灵山.追随多宝塔中佛。
现色身以医陆弟.愍念阎浮世上人。
灵岩智积 灵岩灵迹有永夫.足显轮回旷远。
智积智谋启陆相.月彰佛道渊深。
●圣德难思.特现像身说法要。
悲心无既.永留本寺作帡幪。
藏经阁 如来广运慈悲.陈谭三藏甚深之妙典.普使众生.开发菩提.销镕
惑业.荡昏迷而复常寂照.摄果觉而总作因心.直同露滴沧溟.便
是汪洋大海.甄陶化育.利益难名.我辈欣逢明诲.敢不卒年矻矻
.依教修行.彻底穷源.饮兹一味.自此罄空后际.导怨亲以共出
畏途.用冀仰酬夫佛力。
皇帝不忘付嘱.颁布五时秘密之真诠.悉令含识.闻熏般若.清净
根身.了挂碍兮获本圆通.即凡情兮全彰圣智.无异尘投毕华岳.
顿成岌嶪高山.护念保绥.功勋罔测.吾侪幸遇指南.固当终日干
干.竭诚持诵.登峰造极.观彼太虚.由斯周遍十方.扶胞与以齐
臻道岸.永期上报于君恩。
●法堂 慧焰重重.烁破千年之暗室。
法源混混.滋生五性之灵苗。
藏经阁 法海汪洋.深探彻底之源.方可谓无孤佛化。
义山峭峻.直上绝高之顶.始堪云不负己灵。
●藏经阁佛殿 佛光普照十方界。
法雨均滋五性根。
藏经阁 五时言教.非异非同.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有如海孕百川川赴海。
三乘谛理.即多即一.由性现相.摄相归性.直似空含万象象依空。
讲堂 法会宏开.教行并进.欲得千机普育.利钝齐修.是故略资通途.偏
崇特别.以华严圆满菩提之妙因.唯在导归净土。
讲筵大启.理事双诠.拟求万派朝宗.圣凡等益.由兹拣去自力.注
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
佛教净业社讲堂落成.命撰楹联.因标示宗旨。
念佛堂 何必问是谁.此道于今昭日月。
但能常系念.佛心无处不慈悲。
●决志求生.效昔贤将错就错。
一心忆念.至今日人云亦云。
念佛堂 因戒生定.定慧圆明菩提本。
由教入净.净禅贯彻觉道成。
●力修戒定慧空.则无我见。
常念慈悲喜舍.方契佛心。
●了君大事唯修净。
畅佛本怀在往生。
念佛堂 三业相应.往生有分。
六根都摄.见佛无难。
●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
都摄六根净念.上合本妙觉心。
●五蕴皆空.六根俱寂。
一尘不染.万德圆彰。
三教堂 儒释本同源.道并行而不悖。
内外原一体.理交显而弥彰。
●永明塔院 宗镜圆照.万善同归.本教义而续慧命。
法华一部.佛事百八.振大机以警愚顽。
智者坊 教判五时.化仪化法双诠.灵鹫亲承诸善逝。
佛明六即.心作心是并阐.支那弘道无二人。
●孔圣殿 继往开来.道通天地有形外。
祖尧述舜。恩遍飞潜异类中。
如意寮 万德洪名常忆念。
百般幻病自消除。
●地藏坛 洪愿发时.生蒙度脱。
尊经演处.罪自消亡。
●法华坛 大事因缘.端归实相。
一乘源本.在报亲恩。
三门 经承北阙.律阐南山.续慧命于将来.直使普天含识.顿明寂灭真心
.竖穷三际。
道继西干.宗传东震.开佛知于当念.咸令法界有情.彻悟圆通妙性
.横遍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