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起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世界政局波诡云谲,恐怖主义日益泛滥,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使得刚刚迎来新千年的人们,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惶恐之中。作为佛弟子,如何用佛法的正智去认清形势,用佛法的正信去启迪世人,用佛法的正行去利益众生,是我们当前首要的任务。2001年底,汉口佛教正信会邀请我回家乡武汉弘法,讲什么经最适合当前的时事与人情,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年前,台湾三民书局的编辑,来电话联系,一为拜年,二为催促我久已应承而未交稿的《药师经注译》,因此触发,想到应该宣讲《药师经》。
药师法门本为净土法门之一种,但因为西方净土与此土的甚深因缘,传入中国以来,药师净法,并未得到大力的弘扬与提倡。清代,玉林国师曾比较东西两种净土之教,明确指出:
大凡修持,须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诚能厌恶三界,坚志往生,则专依《阿弥陀经》,收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决定往生。此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乘,先自利而后利人者之所为也。若于现前富贵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饮食之欲,未知深厌,则于往生法门,未易深信。即信矣,身修净士,而心恋娑婆,果何益乎?则求其不离欲钩,而成佛智,处于顺境,不致沦胥者,固无如修持药师愿海者之殊胜难思也!……信能修持,久久不懈,知不独功名富贵,转女成男,离危迪吉,如如意珠,随愿成就。即得于一切成就处,直至菩提,永无退转,何幸如之。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见“题《药师日课》”)
依玉林国师的观点,药师法门,对于今天那些不能忘情富贵、功名、饮食、男女者,可谓格外契机。弘一律师一生也大弘药师法门,认为药师法门有四大利益:维持世法、辅助戒律、决定生西、速得成佛。(见《药师如来法门一斑》)尤其是后三点,对修行人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一生弘扬念佛法门,但对药师法门也非常赞叹。他曾两次为《药师经》的刻本作序作跋,把药师法门放在与西方净土法门同等重要的位置:
《药师如来本愿经》者,乃我释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众生,为说药师如来,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实为究竟离苦得乐之无上妙法也。众生果能发慈悲喜舍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经,此咒,及此佛名号。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无明,圆成佛道。况其余种种果位,种种福乐乎哉。然在佛心,固欲以无上觉道,全体授与一切众生。而众生智有浅深,固不得不随其所乐,令彼所求各各如愿也。须知药师一经,及与佛号,并其神咒。即释迦药师,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凡至诚受持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也。故玉琳琇国师,常持此经,及此佛号,以是禅教律净之总持法门。故受持者,或生净琉璃世界,或生极乐世界。待至豁破凡情,圆成圣智,则直契寂光,东西俱泯。而复东西历然,随愿往生。则与弥陀药师,同归秘藏,是名诸佛甚深行处。(见《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
并作《药师佛像赞》说:
十二大愿德难量,称名即得脱苦缰。待到业尽情空后,东西原是一觉场。
竺摩法师也在《东西两法并行不悖》中指出:
这两法,是指药师法门与净土法门。药师法门是重于现生的消灾延寿的,释尊把这延生法门,付之于药师如来;净土法门是重于将来度亡往生的,释尊把这法门付之于西方的弥陀如来。这两大法门是佛法大宗,如果弘法的法师不分东西,同时弘扬,并驾齐驱,则学佛之人,延生度亡,各有所托,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成,这是最好不过的。
佛教正信会的设立,是太虚大师的发明。据大师自称,设立佛教正信会的目的,是为了“都摄正信佛教之在俗士女,期与出家众相辅而行者也。”(见《佛教正信会缘起》)1924年,太虚大师作“志行自述”说:
“昔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余则志在整兴僧(住持僧)会(正信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斯志斯行,余盖决定于民四之冬,而迄今持之弗渝者也。”
1929年,太虚大师依《整理僧伽制度论》,指导改组汉口佛教会为佛教正信会,组织大批居士,依据菩萨道的入世精神,致力于护持佛教、弘扬正法、拥卫僧仪、护持佛宇、慈悲济世等事业。汉口佛教正信会与武昌佛学院,成为近代佛教中由太虚大师创立的两大佛教教育弘法中心。
《药师经》与汉口佛教正信会也是颇为有缘的。1934年,太虚大师在宁波阿育王寺宣讲《药师经》,经竺摩法师记录成《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后来,汉口佛教正信会副理事长、世界佛教学苑苑董、武昌佛学女众院及汉口八敬学院董事长钟益亭居士庆贺六十寿辰,发心印赠此书,太虚大师专门为之作《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序》。
《药师经》我曾在2000年和2001年分别讲过一次。第一次的讲解,因为照顾到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学生,对名相义理,讲得比较详细,时间也比较长。但一般人听来,可能烦琐了些。这次的讲解,居士比较多,时间也不允许过长,故对讲说的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为了更好的传达经文本义,在讲经前,我花了一些时间,将现存的《药师经》四种译本作了一个对读本,并把自己对各译差异的理解,用按语形式注在每段的后面。通过对读比较,能清楚看出各本的差异,也可以澄清现在流通的一些讲记、注译的误会(如“像法转时”的“转”字,包括印顺法师在内,都误解为“转入”,即由像法转入末法。而实际情况是“转”是“生起”的意思,就是说像法生起——到来的时候。只有这样解释,才和另外三个译本吻合。),更能体会出药师如来的本愿功德、药师法门的殊胜利益。
希望对读本能为更多愿意修学和弘扬《药师经》的同修们,带来一点方便。也期盼有更多的同修发心,借鉴这样的形式,对更多的经论进行整理和研究,光显如来圣教,摧灭邪师臆说,明法眼、开正智、启正信、修正行,共入如来萨婆若海!
说明:
1、因唐/玄奘译本最为流行,故将玄奘译本放在第一,其馀三本依译出年代为序。
2、玄奘译本坊间流通者,与大藏经中所收之本,文字上有一些出入,而且经后人依义净译本加入说咒一段,依帛尸梨蜜多罗译本加入八大菩萨名号。坊间流通之本流行既久,影响甚深,故仍之。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云:“此经系唐玄奘译,文理畅顺。而八菩萨名,与说咒一段,二皆阙如。东晋帛尸梨蜜所译之《大灌顶神咒经》,第十二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有八菩萨名。唐义净所译之《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有说咒一段文,凡四百二十八字。三经实本一经,以流通已久,致贝叶脱简,各据所得之梵本以译耳。而药师如来拯拔初机,咒力居多。以故前人取帛尸译本八菩萨名,义净译本说咒一段添之,令文义周足。而药师如来救度众生之心,亦无遗憾。亦如《法华》之”普门品“重颂,《华严》之”普贤行愿品“。合之则称悦佛心,离之则有阙化导。况此经此咒,举世受持。若不添入,则诵经者不蒙密咒利益,持咒者不知出自何经。前人此举,可谓契理契机。故数百年来,依之流通。张瑞曾居士,发心重刻。恐少知见者谓与藏本不同,致生疑虑。因略述源委,以期共知所以耳。”(《印光法师文钞》第三卷“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重刻序”)
3、对于各本的差异,择其要者指出之,并略加说明。
4、佛学辞典现在比较易得,而合适的语文工具书往往为一般学佛人所缺。古人译经所用之字词,与今人之常解往往不同,望文生义,在所难免。故此对读本对于玄奘及义净两种最为流行的译本的文言词汇比较留意,尽可能详细注出读音、词义(依据《汉语大词典》),对于时贤误解处予以订正。而对于的佛学名相,则暂付阙如。异日当有注译,再行解释。
5、为方便称引,四译均用简称。如唐/玄奘译本简称奘译、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本简称晋译、隋/达摩笈多译本简称隋译、唐/义净译本简称净译。
6、因目前手头无大藏经可供校对,四译均据电子版,估计错漏难免,他日将详作校勘。读者见有讹误,盼指正是幸。
药师经四译对读本
(奘译)如是我闻。
(晋译)闻如是。
(隋译)如是我闻。
(净译)如是我闻。
(奘译)
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
(晋译)
一时,佛游维耶离音乐树下,与八千比丘众、
(隋译)
一时,婆伽婆游行人间,至毗舍离国,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净译)
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在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
舜按:晋译“维耶离”即毗耶离国,意译广严,中印度都城,位于恒河北岸,与南方的摩揭陀国相对峙,今在孟加拉西部。新罗太贤《药师经古迹》云:“言广严者,梵云毗舍离,或云毗耶离,表众德满。”
薄伽梵:梵音“范”[fàn ㄈㄢˋ],不读“凡”[fán ㄈㄢˊ]。
(奘译)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
(晋译)
菩萨三万六千人俱。
(隋译)
菩萨三万六千,
(净译)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彻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
(奘译)
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晋译)
国王、大臣、人民,及诸天龙八部鬼神,共会说法。
(隋译)
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阿修罗、犍达婆、伽楼茶、紧那罗、摩呼罗伽等大众,围绕于前说法。
(净译)
及诸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愿,趣大菩提。
舜按:
趣:音“屈”[qū ㄑㄩ],趋向、前往的意思。
(奘译)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
(晋译)
于是,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长跪叉手,前白佛言:
(隋译)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即从座起,偏露一髆,右膝着地,向婆伽婆合掌曲躬,白言:
(净译)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舜按:
曲躬:折腰。形容恭顺。
髆:同“膊”,肩膀。
白:禀报、陈述。佛经中多用于下对上。
(奘译)
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晋译)
世尊,愿为未来像法众生宣扬显说,往昔过去诸佛名字,及清净国土庄严之事。愿为解说,得闻法要。
(隋译)
世尊,唯愿演说诸佛名号,及本昔所发殊胜大愿,令众生闻已,业障消除,摄受来世正法坏时诸众生故。
(净译)
世尊,今有无量人天大众,为听法故,皆已云集。惟佛世尊,从初发意,乃至于今,所有无量尘沙数劫,诸佛刹土,无不知见。愿为我等,及未来世像法众生,慈悲演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国土庄严、善巧方便、差别之相。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乃至菩提,得不退转。
舜按:
奘译“像法转时”的“转”,是生起的意思。唯识学中,把某种事物依因缘而生起称为“转”,因为生起的就是前种事物(因缘)的转变。《唯识三十论颂》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解释说:“我法之相,如《论》自释,相谓相状,转是起义。相起非一,故名种种。二句意言:汝所问云,我法若无,世间及圣教云何说有者?非离识外,有实我法自体性故,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二种假名言故,说有我法种种相转。应释《颂》言:世间圣教所言我法,由假说故,有此种种诸相转起,非实有体说为我法。”所以,民国/何子培《药师经旁解》说:“像法转时,即像法起时,佛灭千年以后也。或云佛灭五百年后。”这样的解释,和晋译的“未来像法”、隋译的“来世正法坏时”、净译“未来世像法”完全吻合。
不过,转作“生起”义,在辞书中均未载,为佛教所独有。而一般人往往容易按字面的意思,把“转”理解为转变或者转入。这一理解的代表者比较典型的有下面三位:
印顺法师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中说:“佛灭千年后,为像法时代;两千年后,即从像法转入末法时代,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众生的善根越来越浅,烦恼越来越重,修行了生死者少,而苦痛愈来愈多。佛为慈济这些众生,所以应曼殊的请求,开示这简易的药师净土法门。”他把转解释为转入,所谓转入,就是转变原来方向而进入某地或某方面。
吴信如(吴立民)在所著“《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中,把“愿为我等,及未来世像法众生,慈悲演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国土庄严、善巧方便、差别之相”一段讲作“请为我们现在及末法时期众生发大慈悲心,演讲开示诸佛的名号,及诸佛因地的本大行愿、无边殊胜功德,国土庄严,善巧方便”,显然不是按照义净译本,而是受了错解玄奘译本的影响。因为义净译本原文中明明白白说是“愿为我等,及未来世像法众生”,并没有直接涉及所谓末法时代众生问题。
台湾圆香居士语译的《语体文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把此句译作“并使末法时代的众生,也能获得安乐利益”,也是把“转”理解成“转入”。
应该说,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唐/金刚智译《大胜金刚佛顶念诵仪轨》中曰:若有末法转时,有诸众生常结此印,持念真言者,一切兵力不能相害,水火不焚漂,不便一切恶魔恶鬼,金刚、胎藏圣众,坐卧咸来增拥护。“此处提出”末法转时“,如果把转理解成转入,佛教说正法、像法、末法三时,那么末法转时,岂不成了由末法转入正法之时?故而,这里的”末法转时“,意为末法生起(开始)的时候。也只有这样理解,才可以和另外三个译本所明确提出的”像法“相吻合。
(奘译)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
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晋译)
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汝大慈无量,愍念罪苦一切众生,问此往昔诸佛名字,及国土清净庄严之事,利益一切无量众生,度诸危厄,令得安隐。汝今谛听谛受,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说之。
(隋译)
尔时,婆伽婆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大慈悲者,起无量悲,劝请我说,为欲义利种种业障所缠众生,饶益安乐诸天人故。曼殊室利,当善忆念,听我所说。
(净译)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菩萨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愍念无量业障有情,种种疾病,忧悲苦恼,得安乐故,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国土庄严,此由如来威神之力,令发斯问。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舜按:
愍念:愍音”敏“[mǐn ㄇㄧㄣˇ],怜悯的意思。
安隐:即安稳。安定、平静。隐,同”稳“,安稳,稳定。
(奘译)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晋译)
众坐诸菩萨摩诃萨无央数众,及诸应真、国王、长者、大臣、人民,天龙鬼神,四辈弟子,皆各默然,听佛所说,莫不欢喜,一心乐闻。
(隋译)
时,曼殊室利童子,乐听佛说,白言:唯然,世尊。
(净译)
曼殊室利言:惟愿为说,我等乐闻。
舜按:
唯然:唯,音”伟“[wěi ㄨㄟˇ],应答声。然,助词,表肯定,没有实义。太虚大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说:”唯然,形容其答应得迅速自然,毫无勉强。故常人答应之快者,亦曰唯唯。“
无央:央,穷尽。无央,即无穷尽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无数。无央数在佛经中,为阿僧祇之意译。
应真:阿罗汉的旧译。
(奘译)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
(晋译)
佛告文殊师利:东方去此佛刹十恒河沙世界,有佛名曰药师琉璃光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度脱生老病死苦患。
(隋译)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过此佛土十恒河沙等佛土之外,有世界名净琉璃,彼土有佛,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净译)
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
舜按:
净译本在药师琉璃光如来前,尚有六佛名号及其大愿、国土庄严等文,因无与其他三译对应之文,故附于最后。
殑伽:殑,梵文音译字,音"净"[jìng ㄐㄧㄥˋ]。殑伽,印度梵文的音译,古印度河名,即今恒河。
(奘译)
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晋译)
此药师琉璃光,本所修行菩萨道时,发心自誓,行十二上愿,令一切众生,所求皆得。
(隋译)
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行时,发十二大愿。何者十二?
(净译)
曼殊室利,彼佛世尊,从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云何十二?
(奘译)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晋译)
第一愿者,使我来世得作佛时,自身光明,普照十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自庄严,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
(隋译)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于佛菩提得正觉时,自身光明炽然,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三十二丈夫大相,及八十小好以为庄严。我身既尔,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
(净译)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照无边界。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诸有情如我无异。
舜按:
炽然:炽,音"斥"[chì ㄔˋ],明亮的意思。
照曜:同"照耀",强烈的光线映射的意思。
既尔:已经的意思。
(奘译)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
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晋译)
第二愿者,使我来世,自身犹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妙色广大,功德巍巍。安住十方,如日照世。幽冥众生,悉蒙开晓。
(隋译)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复瑕垢。光明旷大,威德炽然。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若有众生,生世界之间,或复人中,昏暗及夜,莫知方所;以我光故,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净译)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清彻。光明广大,遍满诸方。焰网庄严,过于日月。铁围中间、幽冥之处,互得相见。或于此界,闇夜游行,斯等众生,见我光明,悉蒙开晓,随作众事。
舜按:
明彻:明亮而清澈的意思。
瑕秽、瑕垢:都是指玉石的斑疵。亦喻人的缺点、毛病。
巍巍:崇高伟大的意思。
开晓:开导使明白的意思。
闇夜:闇音"按"[àn ㄢˋ],一般指天未明时。也可以理解作"深",闇夜,即深夜。
(奘译)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晋译)
第三愿者,使我来世,智慧广大,如海无穷;润泽枯涸无量众生,普使蒙益,悉令饱满,无饥渴想;甘食美饍,悉持施与。
(隋译)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边无限智慧方便,令无量众生界,受用无尽。莫令一人,有所少乏。
(净译)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所受用物,皆得无尽。
舜按:
润泽:.滋润、使不干枯。
枯涸:涸,音"盒"[hé ㄏㄜˊ]。枯竭干涸,可指水、财物、思维等等。也可指困境,或指陷入困境者。
甘食:鲜美的食物。
美饍:饍,音"善"[shàn ㄕㄢˋ],同"膳",精美的饭食。
(奘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晋译)
第四愿者,使我来世佛道成就,巍巍堂堂,如星中之月。消除生死之云,令无有翳。明照世界,行者见道。热得清凉,解除垢秽。
(隋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诸有众生行异道者,一切安立菩提道中。行声闻道、行辟支佛道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净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游履菩提正路;若行声闻独觉乘者,亦令安住大乘法中。
舜按:
晋译此愿,与其他三译不同。其他三译强调的是安立邪道众生于佛道中,安立二乘众生于大乘中,而晋译所说仅为令众生得解脱,从解脱角度看,二者意思虽然大体相同,但侧重点并不一致。
安立:安置的意思。
翳:音"译"[yì ㄧˋ]。云雾的意思。也含有遮蔽、隐没的意思。
游履:履音"旅"[lǚ ㄌㄩˇ],本指游历、游览,这里侧重于行、走。
(奘译)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晋译)
第五愿者,使我来世发大精进,净持戒地,令无浊秽;慎护所受,令无缺犯。亦令一切戒行具足,坚持不犯,至无为道。
(隋译)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于我法中,修行梵行;此诸众生,无量无边,一切皆得不缺减戒,具三聚戒,无有破戒,趣恶道者。
(净译)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善防三业,无有毁犯,堕恶趣者;设有毁犯,闻我名已,专念受持,至心发露,还得清净,乃至菩提。
舜按:
此处净译非常重要,若按奘译,仿佛犯戒者闻名就可以还净,而不堕落。但净译则有条件,即1、“专念”药师名号,“受持”《药师经》;2、至诚发露忏悔。经此之后,方能还净。印顺法师《药师经讲记》说:“称佛名号,戒行能重获清净,是方等大乘的忏悔法。然并非一听佛号就等于忏悔,必须一心一意的持佛圣号,对过往错失,至诚发露忏悔,礼拜,供养,时时摄心于佛号佛德上。久而久之,罪业自然消除,内心感受佛的光明,恢复了本来的德行清净。”显然,这样的说法是符合佛教的灭罪原则和净译的愿文的。
无为道:即涅槃道。《无量寿经》卷上云:“无为泥洹之道。”
(奘译)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晋译)
第六愿者,使我来世若有众生,诸根毁败,盲者使视,聋者能听,哑者得语,[身*娄]者能申,跛者能行。如是不完具者,悉令具足。
(隋译)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聋盲跛躄,身挛背伛,白癞癫狂;若复有余种种身病,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诸根具足,身分成满。
(净译)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诸根不具;丑陋顽痹,聋盲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瘨狂,种种病苦之所缠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皆得端严,众病除愈。
舜按:
净译此处强调,要解脱病苦,必须“至心称念”,即口称名号,心念大愿、功德、相好等,非是泛泛闻名,即可成功。
释词:
丑陋:陋音“漏”[lòu ㄌㄡˋ],容貌难看。
顽愚:顽音“完”[wán ㄨㄢˊ],顽劣愚钝。
盲:音“忙”[máng ㄇㄤˊ],眼睛失明。
聋:音“龙”[lóng ㄌㄨㄥˊ],听觉失灵。
喑哑:喑音“因”[yīn ㄧㄣ],哑巴,口不能言。
挛躄:挛音“孪”[luán ㄌㄨㄢˊ],卷曲不能伸展。躄音“必”,同“躃”,足不能行。手脚屈曲不能行动,称为挛躄。
背偻:偻音“侣”[lǚ ㄌㄩˇ],背部弯曲;驼背。
白癞:癞音“赖”[lài ㄌㄞˋ],一般把恶疮、顽癣、麻风都称为癞。这里指大麻疯,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初起先觉患部麻木不仁,次发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可蔓延全身肌肤而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反,足底穿等严重症候。
癫狂:癫音“踮”[diān ㄉㄧㄢ],言语行动失常的病理现象,即精神错乱,精神病。
黠慧:黠音“霞”,机敏聪慧。
顽痹:痹音“必”[bì ㄅㄧˋ],中医指风、寒、湿侵袭肌体导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顽痹,也作痹顽,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
瘨狂:瘨音“踮”[diān ㄉㄧㄢ],同“癫”,癫狂。
(奘译)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
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晋译)
第七愿者,使我来世十方世界,若有苦恼无救护者,我为此等,摄大法药,令诸疾病,皆得除愈,无复苦患,至得佛道。
(隋译)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诸患逼切,无护无依,无有住处;远离一切,资生医药;又无亲属,贫穷可愍;此人若得闻我名号,众患悉除,无诸痛恼,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净译)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穷困苦,无有归趣;众病所逼,无药无医;暂闻我名,众病消散;眷属增盛,资财无乏;身心安乐,乃至菩提。 舜按:
逼切:逼迫之义。
资具:日用器具。如比丘于日常生活所需中,戒律上允许持有十三种衣、布类,即称为十三资具。这里泛指各种日常生活所用的物品。
眷属:眷音“倦”[juàn ㄐㄩㄢˋ],家属、亲属。
(奘译)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晋译)
第八愿者,使我来世以善业因缘,为诸愚冥无量众生,讲宣妙法,令得度脱,入智慧门;普使明了,无诸疑惑。
(隋译)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妇人百恶所逼恼故,厌离女身,愿舍女形;闻我名已,转女人身,成丈夫相,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净译)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众苦之所逼切,极生厌离,愿舍女身;若闻我名,至心称念,即于现身,转成男子,具丈夫相,乃至菩提。
舜按:
1、晋译此愿和其他三译均不相同,且晋译无转女成男之愿。
2、净译有“即于现身,转成男子”一句,则指明至心称念药师如来名号,于此生,以此身,就可以转变成男身。此意另外两译未明言。
逼恼:烦恼的意思。
(奘译)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晋译)
第九愿者,使我来世,摧伏恶魔及诸外道,显扬清净无上道法;使入正真无诸邪僻,回向菩提八正觉路。
(隋译)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一切众生,解脱魔网;若堕种种异见稠林,悉当安立,置于正见;次第示以,菩萨行门。
(净译)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复有种种邪见之徒,皆当摄受,令生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乃至菩提。
舜按:
罥网:罥音“倦”[juàn ㄐㄩㄢˋ],捕取鸟兽的网。
缠缚:缚音“负”[fù ㄈㄨˋ],缠绕束缚。
稠林:稠音“愁”[chóu ㄔㄡˊ],密林。
引摄:引导摄受。这里是指教诫示导众生,令众生归于正法。
(奘译)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晋译)
第十愿者,使我来世若有众生,王法所加,临当刑戮,无量怖畏,愁忧苦恼;若复鞭挞,枷锁其体,种种恐惧,逼切其身;如是无量诸苦恼等,悉令解脱无有众难。
(隋译)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种种王法,系缚鞭挞,牢狱应死;无量灾难,悲忧煎迫,身心受苦;此等众生,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苦恼。
(净译)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拘,幽禁牢狱,枷锁鞭挞,乃至极刑;复有众多苦楚之事,逼切忧恼,无暂乐时;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乃至菩提。
舜按:
录:拘捕。
挞:音“挞”[tà ㄊㄚˋ],用鞭子或棍子打。
系闭:系音“细”[xì ㄒㄧˋ],拘囚、拘禁、关押的意思。
刑戮:戮音“鹿”[lù ㄌㄨˋ],受刑罚或被处死。
凌辱:侵犯,欺侮。
煎迫:煎熬逼迫。
苦楚:苦痛。
(奘译)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晋译)
第十一愿者,使我来世,若有众生饥火所恼,令得种种,甘美饮食;天诸肴饍,种种无数,悉以赐与,令身充足。
(隋译)
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饥火烧身,为求食故,作诸恶业;我于彼所,先以最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净译)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火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若闻我名,至心称念,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随意饱满;后以法味,令住胜乐,乃至菩提。
舜按:
建立:成立、成就的意思。
(奘译)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晋译)
第十二愿者,使我来世,若有贫冻裸露众生,即得衣服;穷乏之者,施以珍宝,仓库盈溢,无所乏少;一切皆受无量快乐,乃至无有一人受苦。使诸众生,和颜悦色。形貌端严,人所憙见。琴瑟鼓吹,如是无量最上音声,施与一切无量众生。
(隋译)
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贫无衣服,寒热蚊虻,日夜逼恼;我当施彼随用衣服,种种杂色,如其所好;亦以一切宝庄严具,花鬘涂香,鼓乐众伎,随诸众生所须之具,皆令满足。
(净译)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身无衣服,蚊虻寒热,之所逼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随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宝庄严具、伎乐香华,皆令满足;离诸苦恼,乃至菩提。
舜按:
蚊虻:虻音“萌”[méng ㄇㄥˊ],一种危害牲畜的虫类。以口尖利器刺入牛马等皮肤,使之流血,并产卵其中。
好:音“昊”[hào ㄏㄠˋ],喜欢。
华鬘:华同“花”;鬘音“瞒”[mán ㄇㄢˊ],古印度人用作身首饰物的花串。也有用各种宝物雕刻成花形,联缀而成的。
鼓乐:乐音“月”[yuè ㄩㄝˋ],击鼓和奏乐。此处借指乐队。
伎:音“记”[jì ㄐㄧˋ],指以音乐歌舞为业的女子。
玩:喜爱、爱好的意思。净译作“随其所好”,可证。印顺法师在《药师经讲记》中解释此句说:“总之,‘随’贫苦众生的‘心’意所爱好‘玩’赏的,药师如来‘皆’能‘令’他得到‘满足’”。这里把玩解释成玩赏,并不正确。随心所玩,就是随心所好,即指心中所爱好的。
伎乐:伎音“记”[jì ㄐㄧˋ];乐音“越”[yuè ㄩㄝˋ],音乐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