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综合资源>>因果感应>>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7
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7
2006年09月28日15:23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4449 字体: 繁體

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7

情深义重 富贵不移

 

  尉迟敬德。以战功封鄂国公。太宗尝谓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头谢曰。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通鉴太宗纪)
  尉迟敬德名恭,善阳人,隋朝末年归顺唐朝。唐太宗未即位前,在所居潜邸,任用尉迟敬德为右府参军。敬德英勇善战,常单骑突袭敌阵,敌兵不能伤他,屡次从征,都有显著战绩。太宗即位后,以战功封为鄂国公,去世后赐谥号忠武

  太宗赏识他英勇忠贞,辅佐有功,曾经对敬德说:朕要将女儿许配与卿为妻,不知意下如何?敬德叩头辞谢道:臣妻虽然浅薄卑陋,但是长久跟随着臣,同过贫*,共历患难,臣虽不学无术,曾闻古人富贵不易妻的典范,臣愿以古人为法,不忍离弃糟糠之妻,请陛下赐谅开恩。婚姻虽然不成,但更深得太宗嘉许赏识。后来尉迟敬德的子孙历经千余年仍然富贵昌盛。足证善报施于重义之人,丝毫不爽。这段事迹与汉朝宋弘故事相同。

  宋弘汉朝长安人(今陕西省),汉光武帝在位时,风闻宋弘为人清正有德望,特予征召为大中大夫,宋弘守正立朝,仪容端方,更博得光武帝赞赏,于是提升为大司空,宋弘持身节俭,所得俸禄,分发赡养九族乡亲,家中不蓄积余资,后来受封为宜平侯。

  当时正逢光武帝姊姊湖阳公主,丧夫寡居,光武帝想以其姊湖阳公主下嫁宋弘,于是对宋弘说:俗语说:『贵易交,富易妻』。这是人情之常,卿可知朕的心意否?宋弘正色回答说:臣闻『贫*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是以富贵而易妻,非臣所愿……此事与尉迟敬德前后互相比美,传为美谈。足见古人夫妇情谊的深厚,令人敬佩。

 

孝子循吏纯臣

 

  狄仁杰。为豫州刺史。诏命治越王贞等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五千口。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澧州。道过宁州。(仁杰曾为刺史)父老迎劳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至流所。亦立碑。为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见白云孤飞。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与曰。吾等可少愧矣。相待如初。(狄仁杰传并通鉴。)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太原人(今山西省),博通经史,应试明经中举,历任大理丞,河南巡抚,豫州刺史,曾经平断冤狱,毁除淫祠,拯救诖误(误受牵累的罪囚),为官恩威并着,百姓归心敬仰,立碑纪念。
  仁杰为豫州刺史时,奉命查察越王贞同党案,当时被录为连坐者六、七百家,应没收财产的有五千余户,元帅张光辅已拘罪囚二、三千人,将处重刑,仁杰不禁恻然感叹,于是陈表力救,飞使密奏道:罪囚甚多误被牵连,臣若显然陈情,似为逆人申理,但明知诖误而缄默不说,又恐违背陛下仁德体恤意旨,所以拜表陈诉,仰乞矜恤鉴裁!不久接到覆旨,太后特予赦免死罪,令流戍澧州。流犯路过宁州(仁杰曾任宁州刺史),父老迎接慰劳说:是我狄使君救活你们的性命。于是相携到德政碑下哭拜追思三天才走,到了流所,也为之立碑,感恩怀念。这时张光辅尚驻豫州,部将恃功,强横搜索罪犯,仁杰不许,光辅愤怒,责难仁杰说:刺史难道敢轻视元帅吗?仁杰说:公率领将士,前来平乱,如今乱已平靖,越王已死,公放纵将士暴掠,以杀降人为己功。仁杰奉命来此,是为民除害,恨不得尚方宝剑加公颈上,虽死不惧!光辅张目,无言可对,回朝奏说仁杰出言不恭,于是被迁为复州刺史。

  仁杰为并州法曹参军时,双亲都在河阳,两地远隔,仁杰思念双亲,登太行山,举目南望,见白云孤飞,睹景感触,对左右说:我亲所居在此云下。惆怅久立,瞻望良久,直到白云飘散,才依依下山。

  仁杰不但自行孝道,且能体谅成全他人的孝行,同府参军郑崇质,其母年老且病,奉派前往边远区域,仁杰得知,对崇质说:太夫人危疾在身,如今你将远使边地,岂可拖累老母为你操万里忧虑呢?于是拜见长史蔺仁基,自愿请代崇质前往,仁基感叹佩服他对同僚深厚的情谊,于是另派他人代行。当时蔺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有嫌隙,同被感动地说:我辈怎不自觉惭愧呢?于是言归于好,相待如初。

  武后朝起用仁杰为同平章事(宰相),仁杰刚正无私,正色立朝,以复兴唐室自任,不肯谄事诸武,然而对于武后,则屡用婉言讽谏,徐徐引导,武后终被其忠诚所感,因此委以重任,尊他为国老,仁杰常以调护皇家母子为意,武后要立武三思为太子,仁杰以母子亲于姑侄,切情切理婉词譬喻,武后终于感悟,迎还卢陵王(武后子)(中宗)于房州,唐室国运,由此赖以维系。居位又蓄意举荐贤才,所荐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唐室名臣。仁杰一生公忠体国,名重当时,功高千古,年七十一岁以功名善终,武后闻讣,不禁感伤泣下说:﹁朝堂自此无人,天夺我国老,未免太速矣!于是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中宗复位,晋赠司空,睿宗朝又加封梁国公。

 

忘身救民 荣显善终

 

  徐有功。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服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迄代。不辱一人。时武后僭位。吏以周内穷诋相高。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力。所护佑者数十百姓。卒后赠越州都督。授一子官。窦希瑊。请以己官让有功子愉。以报旧德。五世孙商。至太子太保。商子彦若。宰相。封齐国公。(徐有功传) 
  徐有功名弘敏,唐朝偃师人(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应试明经中举,任蒲州司法参军,为政宽厚仁恕,对百姓不忍施以朴杖鞭笞处罚,百姓敬服他的恩泽,彼此互相约定勉励说:我辈应当守法,若有人犯罪,挨受徐参军杖罚的,大家共同弃逐他。结果终此一生,从不责打一人,累迁为司刑丞。
  当时武后僭位,酷吏恣虐天下,交相诬陷之风盛行,常周密判定罪状,纳人于罪,朝野震恐,不敢正言,唯独有功,争辩更力,由此蒙他护救的百姓有数十多家,许多死刑重罪,常获免死,天下称颂他为仁人。又曾经力争李行褒案,罪不应诛及亲族,酷吏周兴奏有功故意救出反叛众囚,应当处斩,武后只免其官,不久因念有功用法公平仁恕,擢升为殿中侍御史,朝野远近闻知,莫不相贺。

  当时*臣来俊臣、周兴、索元礼及武承嗣等联合诬陷狄仁杰等忠臣七人谋反,极力奏请斩杀,有功独挺身辩护并奏说:陛下有好生大德,俊臣等不能顺美,反要劝陛下为暴主,究竟是何心意,请陛下明察!”……又曾为豫王妃窦氏之母庞氏伸冤,力争不应处斩,监察御史薛季昶奏有功阿私党同,当处绞刑,令史官前来告知,有功感叹说:难道唯独我一人会死,他人都永远不死吗?于是闭门熟睡,置死生于度外。太后问有功说:卿按察刑狱何以失出(罪重而科轻刑或当科刑而不科刑)这样多呢?有功回答说:失出是人臣的小过,好生不杀是圣人的大德。由此庞氏得免死刑,有功坐罪除名。凡此一生为人伸冤,曾经三次坐罪被判死刑,然其心中却泰然不忧,后来获得赦免,也不喜悦,太后更加器重。

  不久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一班迎合圣旨取宠的酷吏,相继遭受诛杀,而有功却声誉日渐隆重,官居司仆少卿荣显善终。死后赠越州都督,授与一子官职。当时窦希瑊感念有功曾救其母庞氏深恩,自愿以己官职让给有功子徐愉,以报答旧德。有功后代五世徐商,官至太子太保,商子徐彦位登宰相,封齐国公,世代荣显。唐武宗会昌中追赠有功谥号中正

 

一言激励 冤案揭发

  宋璟。居官鲠直。张易之。诬魏元忠有不臣语。引张说为验。将廷辨。说惶遽。璟谓曰。名义至重。不可陷正人以求苟免。若不测者。吾且叩阁救。将与子偕死。说感其言。以实对。元忠免死。二张遣客刺璟。璟登庳车。舍他所。刺不得发。俄二张死。(张柬之起兵。诛易之昌宗。)璟累拜广平郡公。卒年七十五。生六子。皆显官。(宋璟传) 
  宋璟唐朝邢州南和人(今河北省邢台县东),中举进士,武后时为御史中丞,累官至凤阁舍人,武后赏识其才,颇加器重。唐玄宗开元初年,以广州都督,召拜刑部尚书,不久继姚崇为相,姚崇尚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成,以持天下之正,世称“姚宋”。
  宋璟为人耿介不阿,守法正直。武后时,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恃宠专擅政事,权倾朝野,其弟张昌仪为洛阳令,仗二兄势力,向不守法,肃政中丞魏元忠,屡次加以训斥。张易之家奴,又仗势横行都市,被元忠逮捕责打,死于杖下。二张怀恨甚深,谋划构陷元忠,于是诬告元忠私议“武后年老,为永久打算,不如倚附太子”等不守臣节言论,武后大怒将元忠下狱。命元忠与昌宗当面对质,双方争辩不决,昌宗暗中要凤阁舍人张说作证,并以好官酬谢,张说畏于权势只好答应。不料被同僚宋璟所知,临讯这一天预先在朝房等待,在魏张两人辩论不休时,武后即召张说入朝,将到朝门,碰着宋璟,张说急迫惶恐,宋璟便正色责以大义说:“名义最重,鬼神难欺,不可阿党邪恶,陷害正人,自求苟免,即使得罪贬谪,名誉节操也能传扬,万一遭到不测,我自当叩阁力救,将与君同死,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这义正辞严的一番话,感动了张说,于是在武后前,竟以实情奏对说:“臣确实未曾听元忠说这些话,臣不敢诬证元忠。”由是元忠得以免死。二张深恨宋璟,竟遣刺客谋杀,幸而有人先为通报,宋璟潜宿别处,才得免祸。不久,张柬之举兵诛二张。宋璟累拜广平郡公。唐玄宗时与姚崇同当朝廷重任,请托之风不行,纲纪整肃,赏罚严明,中外相合,当时贵称为有贞观、永徽年间遗风。璟享年七十五岁,生六子都显贵。

不受苞苴而姻缘凑合  不附权贵而昆季联芳

 

  裴宽。为润州参军。刺史韦诜。有女。登楼。见人于后囿有所瘗。访令偕来。问状。曰。宽义不以苞苴污家。适人以鹿为饷。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瘗之。诜嗟异。妻以女。累迁蒲州刺史。久旱。入境辄雨。徙河南尹。不屈附权贵。终礼部尚书。兄弟八人。皆任台省州刺史。宽性友爱。在都治八院相对。常击鼓会饭。政务清简。人皆爱之。(新唐书裴传) 裴宽唐朝闻喜人(今山西省绛县西),字长宽,博览群书,学识丰富,个性忠诚。曾任润州参军,当时润州刺史韦诜,有女儿登楼观赏景色,发现有人在后园场地掘土埋藏东西,深觉奇怪,于是禀告其父,刺史随即命人访查,结果带裴宽前来,刺史询问原故,裴宽说:宽自幼禀承家教,为人应当廉洁守义,不可接受贿赂,玷污我家清白,刚巧有人馈赠一只鹿,送来就走,宽不敢自欺收受,因此只好将它埋葬了。韦诜感叹裴宽有这种廉洁的美德,于是将女儿许配与宽为妻。
  后来裴宽升迁为蒲州刺史,蒲州地带久旱不下雨,宽到任入境,随即下雨,百姓都欢欣庆贺。后来迁徙为河南令尹,不肯屈节附和权贵,结果升为礼部尚书。

  宽有兄弟八人,都官任台省州刺史,宽天性友爱,特在都城建设住宅,八座院落相对,常击鼓聚集兄弟子侄会餐。政务清正简明,人人敬爱他。

 

贫穷不受遗金   显达鲠亮廉介

 

  李勉。少贫。客游梁宋。与一生共逆旅。生疾且死。出白金曰。左右无知者。幸君以此为我葬。余则君自取之。勉诺。既葬。密置余金棺下。后其家启墓。出金还之。勉位将相。所得俸赐。悉遗亲党。没后无赢藏。在朝鲠亮廉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宗室宰相传) 
  李勉唐朝人,字玄卿,从小好学,个性沉厚高雅,神志光明。少年时代家境贫寒,曾经客游到梁宋地方,正巧和一位书生同住一家旅馆,书生染患重病将死,拿出所带的白金,对李勉说:我已经不行了,现在左右无人知道,我死后,请你用这些白金替我办理后事,为我安葬,剩余的就全部赠送与你,请你收下吧!李勉安慰答应了他,于是依照遗言,将他安葬,但是所剩白金,却暗中把它放在棺材底下。后来那书生的家属开坟墓时,掘出白金,终于归还其家属。
  肃宗时提拔李勉为监察御史,李勉见武将有骄慢异常情事,便上章揭发纠正,肃宗对左右说:我有李勉,朝廷才见尊重了。代宗时任滑毫节度使,统理军民要政八年,不用威武而治安良好,那些凶暴狡猾的部将,都敬畏惧怕他。德宗时提升为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宰相之职)

  勉累官位至将相,所得薪俸或赏赐,全部分送给贫困的亲族姻戚,自己生活俭朴,去逝后,家中竟然没有赢余钱财,赐谥号贞简

  李勉在朝正直清高,廉明耿介,又能自始至终敬重贤人士子,曾经引用李巡、张参为幕府(军中文书官),二人死后,每至宴饮时候,仍旧设置两人的虚位,进献酒食怀念。骨鲠大臣,又能礼贤下士,实为当时宗室大臣的表率,亦不愧是位贤德宰相。

 

口密腹剑 固宠弄权  万世贻臭 累生受报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勋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或阳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林甫口蜜腹剑。死后剖棺斩尸。(通鉴) 
  李林甫是唐朝皇室亲族,字哥奴,别号月堂。外现柔和忠良,说话巧妙动人,但是心地狡猾*险,待人行事,擅长使用权谋技巧。官拜兵部尚书兼中书令,玄宗时代,位居宰相,暗中结纳宫内宦官和嫔妃,留意观察玄宗的心意和举动,因此奏事应对,都能迎合皇上意旨,深得玄宗宠信。
  在朝为相十九年,用尽心机,巩固自己的恩宠和权位,凡有才能,功业胜过自己,以及深得皇上所亲厚的朝臣,或有权势地位逼近自己的国戚贵显,便心生忌恨,必定千方百计,排挤贬逐,甚至构罪诛杀。又常用甜言蜜语引诱人,而暗中却设圈套陷害他,当时世人都说李林甫口蜜腹剑(嘴甜心毒),但是玄宗反而倚重他为左右辅佐的忠臣,政事全都委任林甫,任意独断专行,阻塞朝廷进言之路,因此天下都看他如仇敌。于是寇盗纷纷四起,酿成安史之乱,结果林甫日夜愁虑、忧煎而死。死后被剖开棺木,砍断尸体,遗臭万年。

  根据唐人所著的李林甫外传记载李林甫本是仙官下降人间,但是因为一生作恶犯罪,因此被惩罚降调六百年。又感应类编记载有一耕牛被雷击而死,皮肤裂开形成下列字句:此是唐朝李林甫,三世为*,七世为牛。嗟呼!*人贪图地位,越权而滥用权力,残酷暴虐,害人误国,究竟得以保全富贵,不过数十年而已,却因而由此削除仙籍,罚作**,惨遭雷击,堕落畜生,受人屠割,要想回复人身,尚且不知要经历多少年月,何况要返回仙籍呢?有人说:小人工于计画,殊不知因果可畏,如此作为,实在是最愚痴的了。

 

忠纯贤相

 

  李泌。为相。帝曰。谁与卿有恩。朕能报之。泌曰。曩为元载所疾。谪江西。路嗣恭与善。臣常畏之。会其子应并驱。马啮其胫。臣惶恐不自安。应閟不言。勉起见父。臣常愧其长者。思有以报。即日加应检校屯田郎中。宣歙观察使。帝尝言。人谓卢杞*邪。朕殊不觉。泌曰。此杞之所以为*邪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上曰。建中之乱。术士预请城奉天。此盖天命。非杞所致。泌曰。天命人皆可言。惟君相不可言。盖君相所以造命也。(李泌传。及通鉴纪事本末。) 
  李泌唐朝京兆(今陕西长安)人,字长源,幼年时就以文才敏捷著名,当时的人都称他为神童。长大以后,博学多闻,通达经史,精研易象,善长作文作诗,又爱好修学仙家之道。肃宗时,参与谋划议定国事,深受亲信器重,后因被李辅国所忌,而隐居深山。代宗时,征召授官为秘书监,当时元载为相,专权用事,排斥忠良,李泌遭受妒恨,而贬谪江西。德宗时朱泌作乱,帝奔往奉天,征召李泌为相,李泌处事专心,运用机谋,挽救时弊,后来以有功,受封邺侯。
  德宗召李泌为相时,对李泌说:谁有恩德于卿,朕当为卿代为报答。李泌回答说:从前臣为元载所忌恨,被贬谪江西,当时路嗣恭亲近附和元载,臣常畏惧受到危害。有一次其子路应,正巧与臣并行骑马奔走,马咬伤了他的腿,臣心中恐惧不安,不料路应却忍痛隐密不说,勉强起身见其父亲,臣感念路应确实是位谨慎忠厚的长者,而深自惭愧,常想有以报答。德宗当日就加封路应为检校屯田郎中,宣歙观察使的官位。

  德宗曾经对李泌说:朕见卢杞为人忠清耿直,何以人多说他*邪,朕至今尚未发觉究竟*在何处?邪在何处?李泌回答说:这就是卢杞所以为*邪的缘故?假使陛下知道卢杞*邪,卢杞便不成为*邪了,陛下如能及早觉悟,何至于有建中祸乱发生呢?幸亏陛下后来贬逐卢杞,得以安慰人心,否则祸乱且将接连发生。德宗说:建中祸乱是术士占验都中有变,预先奏请奔往奉天城,这是天命,并非尽关人事,亦非卢杞所致。李泌又说:陛下以为这是命数注定么?其实命数二字,只可常人说得,国君和宰相却不应挂口,因为国君与宰相有造就国家命运的职责,与常人不同,假若国君宰相讲命数,那么礼乐政刑,便统统可以不用了,古来暴君例如桀纣,都说自己有命在天,人君以命数,自我解释,恐怕便如同桀纣了。

  路应是*党之子,却能隐藏自己的伤痛不说,消除灾祸于无形,以免贤者遭受危害,用心确实难能可贵,终于得受美报。

  至于李泌君相造命的言论,足以作为庸懦君主,推诿过错,痛下了针砭。君相造就国家命运如此,个人的命运,又何尝不如此?人的命运虽有前定,但是人定胜天,命运是好是坏在乎自己塑造,前哲说过贤、不肖在我而不在人﹂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就是这个道理。

 

宽宏度量

 

  钱徽。为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学士李绅。并以所善委徽。求致第籍。徽不能如二人请。文昌即奏徽取士以私。贬江州刺史。或劝徽出文昌书自直。徽曰。苟无愧于心。安事辨证耶。敕子弟焚书。州有牛田钱百万。刺史以给宴饮。徽曰。此农耕之备。可他用哉。命代贫民租入。后拜吏部尚书。年七十五。子孙皆贵显。(钱徽传) 
  钱徽唐朝吴兴(今浙江省嘉兴县西)人,字蔚章,进士及第,官任礼部侍郎,掌管科举会试事宜。
  当时宰相段文昌和学士李绅,都写信推荐自己所亲善的应考士子,请托钱徽帮忙科第中式。钱徽职责在身,秉持公道,以才录取,对于二人的请托,未能如愿。宰相段文昌,记恨在心,便上奏说钱徽会试取士,全凭私心,于是钱徽被贬为江州刺史。有人劝钱徽说:何不拿出文昌所写的书信,自我表白,洗雪冤屈呢?钱徽回答说:如果我自己问心无愧,何用辨白求证呢?”随即命令子弟将书信烧掉。

  州内备有辅导农作金钱百万,历来刺史都充作聚会宴饮之用。钱徽到任后说:这笔钱是备用于农田耕种的资金,怎可充作其他用途呢?于是命令将这笔钱济助贫民租田耕种,由此改善了州内贫困农民的生活,深受百姓感戴。

  后来唐文宗闻知钱徽的贤明德政,于是提升任用他为吏部尚书官职。钱徽享年七十五岁,子孙都很显贵。

  受人诬告而不自辨白,更进一步烧掉足以洗雪冤屈的私信。此等宽宏度量,伟大人格,岂是常人所能做到?段文昌这一类的人,真该惭愧至极了。至于废除宴饮费用,以代贫民租田耕种,改善生活,处理至为允当,如此德量,应该享受富贵寿考,福泽遗留子孙。

 

德修命转

 

  裴度。奉使蔡州行营。宣谕诸军。还奏攻取状。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武元衡。又三以剑击度。初断带。次中背。才绝单衣。后微伤其首。会戴毡帽。故疮不至深。贼追度。度从人王义。持贼而呼。贼反刃断义手。度乃得去。堕沟中。贼谓度已死。舍去。帝曰。度得全。天也。命为淮西招讨使。遂平淮西。封晋国公。时奉使绝域者。四夷君长。必问度之年龄状貌。其为华夷畏服如此。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子五人。识锡爵。(裴度传) 
  裴度唐朝闻喜人(今山西省绛县西),字中立,神态豪爽,气概英迈,操守坚固贞洁,唐德宗贞元年间中举进士,累官中书侍郎,宪宗时位登宰相,封晋国公。
  裴度少年时代,在功名场中,屡次未能得志,洛阳有名相士,说他形相不入贵格,会遭饿死之命,裴度闻知,并不介意,仍然胸怀坦然。有一次到香山寺游览,见一位妇人在寺内拜佛祈祷,而后匆匆离去,遗落包裹一件,被裴度拾起,但已追赶不及,只有等待来取,直到傍晚,还不见前来,才携带回家,第二天早晨,又到寺来守候,见妇人匆匆忙忙跑来,边找边哭说他老父,无罪被系在狱中,昨天向人借来玉带二条,犀带一条,价值千余缗,要用以请托要人替父求免罪刑,不幸遗失在此,可怜我父从此难以脱免了,说罢泪下如雨,痛不欲生。裴度解开包裹查看,果然不错,于是全数送还,妇人拜谢,愿留一条赠送裴度,度笑说:我若贪图此物,何必今天再来守候呢?妇人再拜而去。后来相士又见裴度,惊奇地说:你必有阴德及人,所以神色大不相同,前途万里,不可限量了。裴度就在那年中举进士,累官显要。

  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叛,裴度奉使前往蔡州,宣告慰问诸部军将,并察用兵形势,还朝上奏攻取情状。吴元济党羽王承宗,李师道计谋缓和蔡州的急迫,于是暗中派刺客埋伏京师,刺杀朝廷用事大臣,贼杀害了宰相武元衡,又以三剑击杀裴度,一剑斩断了鞋带,第二剑砍中背部,割破单衣,又砍一剑微伤头颅,幸好裴度头戴毡帽,因此伤势不到深处,贼追赶裴度,裴度侍从王义,抱住贼大呼,度才得脱离,贼反刃砍断王义手臂,还要追前杀度,度堕入沟中,贼以为度已死,才舍离而去。宪宗感叹说:度得以保全性命这是天意,于是命他为淮西招讨使,终于平定淮西,封晋国公。

  当时凡是奉使前往边塞区域的使者,四夷君长见了面,必定问候裴度的年龄状貌,足见裴度受华夷敬畏感服如此。

  度事奉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等四朝,正色立朝,知无不言,维持唐代国运得以不堕,秉持国政,威震四夷,一身关系着天下重轻,将近三十年,以全德始终,安享高寿去世,文宗闻讣震动,停止临朝,以志哀悼,追赠太傅,谥号文忠,五个儿子赐袭爵位。

  君子小人的分别,只在字一念,裴公可说贪欲清净,不但对别人遗物不动于心,就是死生也置之度外,心量广大,福德也广大,所谓修心可以补相,所以能转短命为寿考,改贫*为富贵。假若真以拾遗不取,就欣欣有德色,那受福就微薄,不会这样优厚了。

  至于遇贼身挨三剑,击砍不死,假若不是神明佑护,恐怕难免,但也是裴公的盛德所致,所以能逢凶化吉,从此更得皇上倚重。

 

远大见识

 

  李景让。母郑氏。性严明。早寡。家贫子幼。母自教之。宅后墙因雨隤陷。得钱盈船。母焚香祝曰。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则愿诸孤学问有成。此不敢取。遽掩筑之。三子景让。景温。景庄。皆进士及第。让等虽老。犹加棰敕。已起。欣欣如初。景让为浙西观察使。尝怒牙将杖杀之。军且谋变。母召让庭责曰。汝轻用刑。岂特上负天子。亦使老母衔羞泉下。将鞭其背。将吏再拜请。不许。皆泣谢。乃罢。一军遂定。(列女传。及通鉴。) 
  李景让唐朝人,字后已,敬宗初年,官任右拾遗,淮南节度史。宣宗时,累官太子少保,爱好奖励提拔人才,个性简约朴素,少欲守法,不妄交往,门无杂宾,事奉母亲至孝,一生成就得力于贤明的母教。去世后谥号
  李景让母亲郑氏,个性严明,识见高远,早年守寡,家境贫穷,儿子年幼,含辛茹苦,亲自负起母兼父职的教养重担。

  有一次,她家屋宅后面围墙,由于下雨,崩倒陷落,发现埋藏许多银子,李母郑氏焚香对天祝祷说:我曾听说:『不费劳力的收获,会招来身家的灾祸』,上天必然因为先夫在世时,积善余庆,垂悯我家贫困,特予赏赐这些钱财,济助教养,既然如此,但愿上苍保佑这几个儿子,学问成就,将来出人头地,我就感激万分,这些不劳而获的财物,我要原封埋藏,不敢动用。于是随即将它掩埋原处,修建围墙。

  皇天不负苦心人,后来果然如愿相偿,三个儿子景让、景温、景庄,由于这位贤母的教导,都进士及第。景让兄弟三人虽然年老,犯有过错,还要挨受鞭笞教训,事后改过,也就欣慰欢喜如常。

  景让为浙西观察使时,曾经因为一位位卑的武官犯了过错,一时震怒之下,不慎将他杖打致死,于是军心怀抱不平,将要图谋叛变,李母郑氏召集景让在大庭面前怒责说:你轻用刑罚,岂只上负天子,也使老母含羞泉下,不忠、不孝叫我如何面对众人?说罢举起革鞭要抽打景让,将吏看到这种情景,都感动涕泣,上前劝止谢罪,一队军心,就此安定。

  卓哉!李母郑氏,临当夫死子幼,处境艰难困窘之际,发现藏金,竟能不取,而以不劳而获,身之灾也为戒,惟愿儿子学问有成,其存养之高洁,见识之远大,诚然难能可贵。世风浇薄,人的心理总想不劳而获于今尤甚,所以受贿、贪污、掠夺、抢劫之风,遍于天下。嗟乎!人人若有李母不劳而获为身灾之见识与怀抱,社会风气,何患不归于淳厚?

  至于教子严明,子虽贵且老,有过尚且严加训斥,不稍宽恕,不姑息、不遗误,此等大慈尤为天下后世伟大母教之典范。

 

卖友负国

 

  宋申锡。为相。谋诛宦官。引王璠为京兆尹。以密旨谕之。璠反以告王守澄党郑注。以求迁进。守澄因诬告申锡。贬谪而卒。及甘露之变。王涯诬称与李训谋逆。璠归私第。以兵自防。神策将至门。呼曰。王涯谋反。欲起尚书为相。璠喜出见。知见绐。涕泣至左军。见涯。恚曰。公何见引。涯曰。公昔漏宋丞相谋于守澄。今焉逃死。璠俯首不答。遂受腰斩。亲族皆死。, (唐纪事) 
  王璠唐朝人,字鲁玉,元和年间进士,官拜弘词科,历河南尹,再迁任京兆尹,后来官任尚书。
  唐文宗时,宦官(太监)王守澄,内揽大权,势焰高张,与其心腹郑注,狼狈为*,文宗想消除他的权势,当时朝臣宋申锡,为人沉厚忠谨,不依附宦官,所以文宗特别提拔他为宰相,申锡以致力升平为己任,时常被召入宫,谋划消除宦官党羽。当时郑注行为放纵,擅作威柄,*状显露。于是宋申锡便引用王璠为京兆尹,示以皇上密旨,命他暗察郑注不法罪证,将他除掉,以绝后患。不料王璠以郑注为中贵王守澄亲信,竟将申锡密谋泄露转告郑注。

  王守澄便与郑注计议,伪构罪状,诬称宋申锡要图谋扶立文宗弟漳王,并构成漳王凑的冤狱,申锡无端被贬谪开州司马,一片忠诚,被诬以罪名,由是忧愤成疾,病殁贬所。

  太平九年春天,有一天申锡夫人在堂前假睡,梦见申锡进入堂内,以手招夫人说:有件事,要让你瞧瞧!说罢,便引夫人出城到数里外偏僻废墟间,有一大坑,坑边有数枚竹笼板匣,上面有封记,申锡提起其中一笼给夫人看,说:这是那个贼。夫人问是谁?申锡回答说:就是王璠,我已请于天帝,他将遭此下场。夫人醒后,非常惊奇,遍告家人,并将所梦,笔记下来。

  到了是年十一月,宰相李训、王涯等,计谋诛杀宦官,不料事迹泄露,演变成甘露之变,反被宦官仇士良等诬称李训、王涯等要谋行大逆,训、涯被捕,挨受杖刑诬服,王涯并指王璠参与谋逆。

  王璠回归私第,闭门自固,用兵防卫,神策将叩门不应,便假装呼叫道:王涯等谋反,主上要召尚书入朝为相,请尚书开门,幸勿自误!王璠信以为真,心中欢喜,急忙开门出见,神策请他上马,将近左军时,才将他抓下加上铁炼,王璠才知受骗,涕泣进入左军,见到王涯,愤怒地说:王公自己谋反,为何将我引入呢?王涯回答说:老弟从前为京兆尹,如果不将宋宰相密谋,向王守澄漏言,何至于有今日呢?如今你怎能逃死呢?王璠俯首无言以对,终于被腰斩于市,亲属不论亲疏,全被抄杀。应验了宋公神灵托梦夫人,确实不虚。

  王璠为一己之迁进,不惜卖友负国,害死忠良,自以为可以长保富贵,岂料几年之间,身死族灭,报应捷如影响,反覆小人,可怜又复可叹!

 

苛刻聚敛 暗丛众怨

 

  王涯。为政刻急。嗜权固位。偷合李训等。训谋诛宦官不克死。涯并遇害。其第中赀货钜万。悉为兵掠。三子仕于朝皆死。涯女以痼疾免。家人绐告涯当贬。忽梦涯自提首。告曰。族灭矣。惟若存。岁时幸无忘我。女惊号堕地。乃以实告。(王涯传)
  王涯唐朝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县)字广津,贞元中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位)。文帝即位时,授官太常卿,以吏部尚书,总持盐铁转运使,办理政务,苛刻急切,又建议实施榷茶法,专力课征重税,搜括百姓财利,不曾体恤民间疾苦,百姓深受困扰,怨恨日深。

  王涯贪好权势,巩固地位,和李训等茍且附和,同流合污。后来李训谋划诛杀宦官,事迹泄露被杀,王涯也牵连被擒,带上脚镣手铐,并挨受杖刑,涯忍受不起,只好诬服,自写供状,说与李训谋行大逆,因而被处死刑。百姓见他处刑,都引为快意,死后还被人乱投瓦砾,边投边骂,以发泄心中积久的怨恨。

  王涯宅第中,赀财多达数百万万,全被掠取,三个儿子,在朝为官,也都处死,亲族无论亲疏大小,全都不留,只有王涯的女儿,因身患痼疾,经久不愈,得以脱免,仆人惟恐她受不起打击,欺骗她说:你父亲有罪,当被贬谪。不料夜睌,忽然梦见王涯,自己手提着砍下来的人头,告诉女儿说:我们的家族全灭了,只有留存你一人,逢年过节,但愿不要忘记我!此女惊恐呼号,堕落地上,仆人才将实情相告。
  嗟呼!在生之日,贪权固位,逞其私智,增长罪愆,造成民怨沸腾,众人厌恶。将死之时,遭受官刑横祸,家族且受牵连,当其提头惊梦之时,更觉凄凉无限,令人慨叹!

 

世态炯戒

 

  王涯有从弟沐。家于江南。闻涯为相。诣之。留长安二岁余。始得一见。涯待之殊落莫。久之。因嬖奴道所欲。涯许以微官。自是旦夕造涯门以俟命。及涯被收。沐适在其第。与涯俱腰斩。(通鉴纪事本末) 
  王沐唐朝人,是文帝时权臣王涯的堂弟,家住江南,年老又贫困,闻知王涯在朝,位居宰相,便骑驴入京,前来拜访。不料留住长安,整整等待两年多,才得机会见面,王涯待他非常冷漠,但是王沐却不死心,没有骨气。又过了很久,想尽办法,奔走攀附王涯的宠幸家奴,从中代为进言疏通,王涯这才答应给他一微小官职。从此王沐便日夜前往涯门造访,等候王涯发下命令。
  不料甘露之变发生,王涯被诬入罪收押,这时王沐正在王涯家中,因而无辜遭受牵连,与王涯同被斩杀丧命。

  以堂兄弟之亲密关系,竟然等候两年,才得一见,既然遭人白眼,还要卑躬屈节,巴结人家宠奴关说,才得道出所愿。王涯之无情无义,王沐之低鄙无耻,历历如画。结果偏小官职尚未到手,大祸先已临头。世之趋炎附势,热中利禄之辈,诚当醒悟,引以为警戒!

  注:王涯事迹请见苛刻聚敛,暗丛众怨篇。

 

奖进人才

 

  杨敬之。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讽。雅爱项斯诗。所至称之。由是擢上第。敬之官祭酒。兼太常少卿。是日二子戎。戴。登科。时号杨家三喜。(杨敬之传) 
  杨敬之唐朝人,字茂孝,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为人公正无私,喜爱才华卓越之士,每得一篇好文章,便孜孜不倦地玩味讽诵。
  当时江南才士项斯,尚未闻名,杨敬之特别欣赏他的诗,便到处称扬赞叹。后来项斯进见杨敬之,言谈之下,更加赏识他的才学,于是作诗赠送,这首诗内容是:

  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项斯的名气,由此扬闻天下,终于被朝廷执政官长所认识,因而被提拔高列科第。

  后来杨敬之累官国子祭酒(掌教化及仪节),兼任太常少卿(掌宗庙礼仪),就在这天,其子杨戎、杨戴两人,同时科举登第,时人称扬赞美,号称杨家三喜

  杨公的平生不解藏人善,就是孔子所谓乐道人之善,达人君子之心,公正无私,以己感受,体念他人,故能见人之善,乐成人美,不但心生欢喜,进而多方提携,赞扬奖励,助他成就,使后进学人得到莫大的鼓舞。此等推诚服善的伟大胸怀,即是圣贤之心量。宜乎杨公福泽远大,绵延子孙,显扬当世。

 

忠孝义烈

 

  安金藏。在太常工籍。睿宗为皇嗣。有诬其异谋者。诏来俊臣问状。金藏呼曰。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刺腹。肠出而仆。武后舆至禁中医治。阅夕而苏。后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汝忠也。即诏停狱。睿宗乃安。金藏。爵代国公。子承恩。庐州长史。(安金藏传) 
  安金藏唐朝长安人,为人孝义忠烈。去世后谥号
  安金藏事亲至孝,其母去世时,筑茅庐于墓侧,哀思守丧,亲自为母建造石坟石塔,日夜不息,墓地附近,本来无水,由于孝心感应,忽然涌泉出水,墓侧李树,也在寒冬开花,朝廷闻知,特赐匾额表扬他的孝行。

  唐睿宗李旦为太子时,安金藏当太常乐工(掌宗庙礼仪的乐工)。当时武后(武则天)临朝执政,武承嗣妄想非分夺取太子位,屡次进谗诬告太子李旦在外图谋反叛,武后即命御史中丞来俊臣,查问推治。来俊臣将太子平时左右侍者,都拘捕到案,用重刑拷打,再三迫令供认,众人因忍受不起痛楚,将要诬招之际,安金藏突然挺身冲入法庭,大声呼叫道:冤枉!天大的冤枉!这样重刑交加之下,何愁不能诬枉招供?皇太子根本没有谋反,奈何硬要加他罪名?我是乐工,虽然事不关我,但是关系国家社稷,不能不辨,我愿剖心,为皇太子证明冤诬。说罢,解衣露出胸腹,取出利刃,向胸前腹部,猛力刺划,顿时鲜血直喷,内脏露出,仆倒僵卧在血泊中,人事不省,一时法庭震动,消息传入宫中,武后料想案情重大,即刻下令将安金藏用舆抬入宫内,这时来俊臣才将全案人犯暂时押入狱中,停止审判。

  武后亲自验看,果然伤势严重,即刻传召御医救治,终一日一夜才渐渐苏醒,性命侥幸保住。武后又亲临询问他姓氏籍贯,这时安金藏已少微有所知觉,强撑应声说道:臣是太常乐工,长安人安金藏……”说罢泣下如雨,武后见状,也不觉悲感叹息道:我有子不能自我表明,累你这样受苦,你真是一位难得的忠臣啊!于是命御医将他医治痊愈,并派人悉心服侍,让他好好静养。同时传谕来俊臣停止刑狱,将太子左右侍者,一律释放。一场大狱,终得消释,睿宗才得平安,脱免劫难。

  后来安金藏受封代国公爵位,其子安承恩官任庐州长史。

  按:安金藏只是一位乐工,竟能激发大义血忱,不惜身命,用其热血,写下了一页可歌可泣振奋人心的事迹。此等忘我忘身,壮烈舍己救人的行为,是我民族精神,菩萨心肠的一种高度表现。同时也由此足证古人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果然不虚。

 

一代酷吏

 

  来俊臣。天资残忍。按诏狱。前后夷千余族。作罗织经。后诏斩于市。人皆相庆曰。今得背着眠矣。争抉目。摘肝。醢其肉。须臾尽。以马践其骨。无孑余。家属籍没。(酷吏传)
  来俊臣唐朝万年(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人,官任御史中丞。

  武后临朝执政时,疑忌天下人图谋叛变,便设置铜匦,令人检举告密,并宠用来俊臣等,按问推审告密事宜。来俊臣天性残忍酷虐,迎合武后意旨,每推审一人,必定逼诱板引出数十百人,辗转牵连,造成冤狱,以逞其能,邀取功赏。又私自养无赖数百人,专令告密,撰写罗织经,网罗无辜,织成谋反罪状,心想陷害一人,便教其党徒,以相同事状,在数处告密,于是立即拘捕,用严刑拷讯,逼他诬服,以报私怨。所用酷法有:定百,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名号。

  当他审讯囚犯时,常用烧醋灌入犯人鼻腔或用铁圈梏犯人头,外加木楔,致使脑裂髓出,或掘地做牢,犯人进入,不死不得出,种种酷刑,惨不忍睹。犯人见那刑具,便已魂飞魄散,惊骇战栗,因此往往随口诬供。由他所经办告密案件,前后诛杀多达一千多族,天下人心惶惶。

  后来俊臣蓄意谋反,想将满朝权贵次第害死。不久罪行揭发,被拘系狱中,备受严刑拷讯,终被处斩于市。当时的人都互相庆贺说:从今以后,可以安眠无忧了众人争相抉出其目,摘取其肝,剖心割肉,以马践踏其骨,顷刻之间,了无剩余,全家籍没。

  来俊臣只知迎合意旨,以邀功赏,张其权势,不惜泯灭天良,杀害无辜,残忍酷烈,结果落得悲惨下场。 噫!自古以来,小人得到功赏、权势,只有促速其死,结下无穷怨业而已。

 

盛德感人

 

  元德秀。少孤。事母孝。登进士第。母亡。庐于墓所。食无盐酪。刺血画像。写佛经。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天下高其行。不名。谓之元鲁山。房管每见。叹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卓行传) 
  元德秀唐朝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县)人,字紫芝,中举进士。谥号文行先生。
  德秀幼年丧父,孤苦贫困,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其母去世,筑草庐于墓侧,守孝哀思,淡饭粗食,不加盐酪,自刺身血,用以画佛像,写佛经,以其功德回向母亲,以尽孝道。
  其兄长和嫂嫂,不幸相继去世,遗下刚出生的孤儿,德秀家贫,没有能力雇请乳母,于是亲自抚养,婴儿饥饿啼哭,德秀以自己的乳让他吸吮,慈心感应,数天之后,竟然流出乳水,直到婴儿能吃食物才停止。

  侄儿长大成人,德秀苦于家贫,无力替他娶媳成家,为了完成慈爱心愿,于是出来做官,任鲁山县令。平生清高自持,无名利心,爱好山水,弹琴自得其乐,天下景仰他的高尚品行,不称呼其名,而称他元鲁山,当时长才博学的刑部尚书房管,每次见德秀便称叹说:见紫芝眉目容颜之间,所显现的神情气象,使人名利之心完全净尽。其感化人心之深如此。

  观元德秀事迹,可以想见,其人修为之高深。所谓诚于中则形于外。人的气质常于眉目容颜之间显现。有德者涵养深厚,胸次和顺安怡,自然别有一种不凡气宇显现于面。德秀能使人见之,名利心净尽,乃至天下景仰其高行,不直称其名,确实有其来由也。

 

临终自如

 

  王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转尚书右丞。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王维传) 
  王维字摩诘,太原(今山东省)人,唐朝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后来累迁至尚书右丞,时人都称他为王右丞。
  王维善于作诗绘画,尤其以擅长绘画闻名于世,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画山水,平和深远,云峰石色,绝妙天然,为南宗画派的始祖。

  王维天性至孝,事奉母亲崔氏,以闻名当时,其母笃信佛法,守持斋戒,修习禅定,王维便在蓝田营建一座山庄,供给母亲专心修行,到了其母过世之后,为报答慈母恩德,便布施山庄,兴建佛寺。

  王维与其弟王缙,都有过人的才智,兄弟友爱,情义深厚,为当时许多名士所称赞。兄弟俩得力于母教影响,都信奉佛法,平居布衣粗食,生活简朴。

  安禄山造反时,王维被虏,自己服药下痢,假装喑哑,安禄山看重他的才华名望,强迫任他为给事中官职,王维毫无心意事奉伪朝,仍然托词养病,居住在古寺中。后来听说朝臣雷海青尽忠牺牲了,内心非常伤痛,作了一首诗发抒感慨之情。后来贼乱平定,有人议论王维不能以死殉国,应判死罪,所幸肃宗见过他那首记感雷海青尽忠的诗,认为他不忘故主,情有可原。同时又因其弟王缙,当时官任侍郎,情愿舍去官职,为兄赎罪,肃宗特予赦罪,并授他官职。

  到了晚年,长斋素食,衣着朴素,每天退朝回府,便焚香独自静坐,屏除妄念,诵读佛经,修习禅定,怡然自得其乐。  

  其妻去世以后,王维终身不再娶,三十年中,过独身生活,专志修行。到了临命终时,自知时至,当时因其弟王缙居住凤翔,王维便索取笔来,写信与他告别,又写信给平生亲戚好友,一一辞别,信中谆谆劝勉鼓励亲友,要信奉佛法,修持心性,以求了脱,慈悲心志,流露其间,书写完毕,便舍笔安详而逝。

  :凡夫众生,临将命终时,大多犹如乌龟脱壳,是人生最痛苦,最烦乱的时刻。试观王维临命终时,竟能如此安详自在,若非由于平素修持功夫,深造自得者,何能如此。

  再观古来多少名人,纵然有彪炳功业,盖世文章,由于不知修学佛法,终其一生,还是随业流转,不得自主。由此可悟,人生在世,能恪尽个人职分之外,要能奉佛修心,趣向菩提,才是究竟之路也。

上一篇: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8
下一篇: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6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