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综合资源>>因果感应>>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5
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5
2006年09月28日15:18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4443 字体: 繁體

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5

*诈果报

  王敬则。补暨阳令。县有一部劫。为民患。敬则遣人致意劫帅。可悉出首。当相申论。治下庙神甚酷烈。敬则引神为誓。必不相负。劫帅既出。敬则于庙中设会。于座收缚。曰。吾先启神。若负誓。还神十牛。即杀十牛解神。并斩诸劫。齐将受禅。顺帝不肯出宫。敬则引令升车。帝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宫别居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复如此。帝泣曰。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家作因缘。后谋反见诛。(王敬则传。并南史)
  王敬则是南北朝时南沙人,在南宋官为都校尉。曾经补任暨阳县令,当时县内有一部抢劫集团,常出现境内骚扰百姓。王敬则派人劝告劫师,若能出面自首,必定替他们申理减免罪刑,劫犯不信。
  当时县内有一座庙神常显威灵,对违誓罪罚,相当酷烈,敬则为了召降劫犯,便对神发誓:“一定履行诺言,决不相负。”于是劫犯一同出面自首,愿从此改过自新。
  敬则却在庙中设酒会,未料在神座前将众劫犯一律捆缚收押,并说道:“我先前已启白神明,假若违背誓言,愿以十只牛祭神还愿。”于是又杀十只牛,以求解除神的罪罚,便违背誓言,将众劫犯,一概斩杀。
  南齐萧道成逼令宋顺帝下诏,禅让帝位,萧道成将承受禅让帝位时,宋顺帝不肯出宫。王敬则倾慕萧道成的威名,于是领兵入宫,逼顺帝出宫。宋帝忧伤收泪说:“莫非要弑杀我?”王敬则冷语讽刺说:“只是要天王出宫迁居别处而已。因为天王祖先夺取晋朝司马家天下时,也是如此呀!”宋主涕泣说:“愿我后身,生生世世不再投生天王家作因缘。”这时宫中上下皆随声痛哭。顺帝被王敬则逼令升车而去。萧道成(齐高帝)即位,封王敬则为寻阳郡公。
  后来齐明帝嗣位,多杀朝臣,王敬则自生疑虑,于是图谋反叛,兵败,被杀身死。

慈心爱物

  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性行仁义。衣弊。恐虱饥死。乃复取置衣中。数月间。终身无复虱。食菜不食心。以其有生意也。为南康王子琳侍读。及明帝害诸王。泌忧念子琳。诣志公问祸福。志公覆香炉灰示之。曰。都尽无所余。子琳被害。泌往哭。泪尽。继之以血。亲视殡葬乃去。(孝义传)。
  江泌是南北朝时南齐考城人(今河南省东仁县)。字士清,天性至孝,世人称呼他为江孝泌。少年时代,家境贫寒,白天替人砍劈木头做靴底,维持家计,晚上用功苦读,家贫没有灯烛,只有随着月光,手握书卷上屋顶读书。
  江泌心性慈善,衣服破烂不能再穿,唯恐衣内虱子饿死,于是又将虱子取回放入所穿的衣中。数月之间,虱子竟也不忍咬他,不知不觉全皆不见了,从此终身不再生虱。日常食用青菜,不吃菜心,因为菜心含有生机,江泌不忍采折伤害,其慈心广及于物类如此。
  后来江泌官至南康王子琳侍读,掌管教授康王经书,相处情谊深厚,仁义流露。
  到了南齐明帝篡位,杀害诸王侯时,江泌忧虑顾念南康王子琳的安危,特往拜访志公禅师,请问祸福,志公禅师翻覆香炉灰烬说:“全皆灭尽无所余”,江泌怅然而返。
  不久子琳果遭杀害,江泌奔往恸哭,伤痛欲绝,眼泪哭尽,继而流血,亲临丧祭直到出殡安葬,而后离去。

志节清高

 

  何点。博通群书。累征中书郎中庶子。并不就。豫章王命驾造点。点从后门遁去。少时尝患渴痢。积岁不愈。后在吴中石佛寺建讲。于讲所昼寝。梦一道人。形貌非常。授丸一掬。梦中服之。自此而差。时人以为淳德所感。好施与。远近致遗。随复散焉。点雅有人伦识鉴。多所甄拔。卒年六十八。(处士传)
  何点南朝梁人,字子晢,学问渊博,通晓古今各种书籍。与梁武帝素有交情,等到梁武帝登位时,武帝以鹿皮巾赐给何点,且要授他侍中官职(人主亲信之官),何点以手轻抚武帝胡须说:难道要这个衰相毕露的老头儿在朝吗?何点不久即以衰病辞别归隐。后来又征召为中书郎(掌机密)中庶子,都不去就任。豫章王特命御者备车乘前往拜访迎接,何点却从后门逃走。
  何点年少时曾患口渴痢疾,多年未能痊愈,后来在吴中(今江苏省吴县)石佛寺建立讲座,讲学说道。有一次在讲所午睡时,梦见一位修道人,形貌非凡,授给他一掬药丸,梦中服下,多年疾病,竟然痊愈。时人都认为,这是由于他淳厚善良的德性所感召。

  何点生平爱好施舍,远近敬慕他的人,赠送之礼物,点随即转施他人,自己从不受用。何点很有鉴别人类才识德行的眼光,考察发现有才德的贤士,便提拔荐举为官,报效朝廷。享年六十八岁逝世。

 

一代贤哲

  陶宏景。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因而有娠。宏景读书万卷。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齐宜都王铿。为明帝所害。其夜宏景梦铿告别云。某日命过。无罪。后当生某家。因访其幽冥中事。多说秘异。因着梦纪。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戒。卒年八十五。颜色不变。屈申如恒。谥贞白先生。(处士传。并南史齐高帝诸子传)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时丹阳秣陵人(今江苏省江宁府附近)。其母梦见青龙从怀出来,并见两位夫人手持香炉前来,因而怀孕生陶弘景。
  陶弘景自幼就有杰出的德操,读书万余卷,善于弹琴下棋,又善写草隶,爱好道术,精通阴阳五行医药等学术。为人谦和谨慎,进退默契,处事合宜得理,心如明镜,凡事过去便了,不留滞心中。
  齐高帝时,任他为左卫殿中将军,引进做诸王侯侍读官,平日除奉朝会讲召以外,虽在豪贵门中,却闭门独处,不交外物,唯以批阅政事为务,天子治朝仪叙及一切旧事,多由他决断。后来上表辞禄,隐居句曲山(今江苏省句容县东南)号为华阳真人。
  齐武帝即位后,诚恳礼聘不出,国家大事常往商讨询问,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后来齐宜都王王铿被明帝所杀害,当天晚上陶弘景梦见王铿来告别说:“某月某日,命已过世,生平无罪,死后投生于某某家中……”弘景醒后,依梦中所见,前往访问,果然不差,有关幽冥中事,所说多神异应合,因而著作“梦记”记载下来。
  陶弘景曾经梦见佛授他菩提记名叫胜力菩萨,于是到鄮县(今浙江省鄞县东)阿育王塔自誓受持五戒。
  到了八十五岁时,自知世寿将尽,预先定死亡日期,又作“告逝诗”遍向亲友告别。到期,屈伸如常,颜色不变,果然解形升天,皇帝赐赠“中散大夫”谥号为“贞白先生”曾注本草,著有帝代年历、古今刀剑录、真诰、真灵位业图等书传世。

孝德格天

  吴明彻。幼孤。性至孝。家贫无以葬。乃勤力耕种。时亢旱苗枯。明彻号泣。仰天自诉。居数日。有自田还者云。苗已更生。疑为绐己。及往田。竟如其言。秋而大获。足充葬用。时有伊氏善占墓。谓其兄曰。葬日必有乘白马逐鹿者经坟。此是最小孝子大贵之征。至时。果有此应。明彻即最小子也。侯景寇都时。明彻有粟麦三千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彻官至司空。(孝友传)
  吴明彻南北朝时陈秦郡人,字通昭,幼年丧父,天性至孝,家贫无力为葬,于是勤力耕种,盼望收成五谷获利葬父。可是当时正逢旱灾,田里五谷幼苗都枯萎了,明彻见状伤痛号泣,仰天哭诉。一片诚挚孝心,感动上苍,经过数日,有人从田里回来告诉他说:“谷苗已经更生了。”明彻不信,亲往察看,苗稼果然恢复生机。到了秋季,大获丰收足够充作安葬费用。
  当时有位叫伊氏的相地师,善于占卜墓地,对明彻的长兄说:“葬礼那天,必有人乘白马,追逐小鹿经过墓地,这是最小孝子将来必定大贵的征兆。”到时,果然有此应兆,明彻就是最小儿子。
  侯景入寇京都时,明彻家中有粟麦三千斛,而邻里居民饥饿困穷,于是明彻建议其兄,按乡里每户人口,平分赈济,又与乡民同甘共苦,扰乱乡里的众盗匪听到消息,纷纷逃避而去,仰赖他救助而生存的民众甚多。
  明彻以军事有功,累迁为安南将军,陈宣帝时协议北征,明彻决策请行,于是奉诏加升为侍中官职,统领众军,进而克服仁州,受封为南平郡公,迫近寿阳擒掳王琳等,奉旨为车骑大将军,进攻彭城,又大破齐军。官至司空,都督南兖州刺史。

乱伦残杀 报应昭彰

  太祖拓跋圭。不豫。而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归咎群下。喜怒乖常。谓百寮左右人不可信。追思既往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傍有鬼神对扬者。朝臣至前。追其旧恶。皆见杀害。其余或以颜色变动。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辞失措。皆以为怀恶在心。变见于外。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天安殿前。于是朝野人情。各怀危惧。寻被子绍所弑。(太祖帝纪)
  拓拔圭是南北朝后魏道武帝。本是东胡鲜卑族人。他的祖父什翼犍,在晋朝时封为代公。代公灭亡时,拓拔圭年纪尚幼,处境孤弱,跟随母亲投*刘库仁。不久又奔往贺兰,依*他的舅父,后经各部落推举为代王,于是在晋太元十一年立国号为魏,即位于平城。先后平定刘显等部落,又攻伐燕国,围攻中山,大破慕容宝,武功兴盛一时,在位二十二年,谥号道武,庙号称为太祖。
  拓拔圭天性好杀又好色,早年曾因爱慕其母贺太后妹妹的美色,竟然不顾伦常,无辜杀害贺氏丈夫,夺占贺氏为夫人,生子名叫绍,绍性情凶暴,强横妄为,曾被拓拔圭把他头脚倒悬在井中处罚,直到将近于死,才把他放出。
  到了晚年拓拔圭,身体害病,且国内常现灾变,内心烦闷不安,精神恍惚,有时数日不饮食,有时整夜不睡,一切灾祸,无处发泄,都归咎于属下,情绪喜怒无常,常说百官左右皆不可信赖,追念以往的得失,整天整夜不断地独自言语,就像傍边有鬼神与他对面质证一样。
  朝臣来到跟前,凡有追叙他往日的过错,都被杀害,左右臣属在他面前,如有脸色变动,或是气息不调,行步不合礼节,惊慌而言辞失当的,都以为人家怀恶在心,因而变态表现于外。便怒气冲天,不分皂白,当场亲自殴击,被打死的朝臣,都陈列天安殿前,以示惩罚。于是朝内民间,人心惶惶,都怀着惊慌恐惧不安的心情。在内宫又常责备贺夫人的过错,往往藉故怒骂,且有将杀她泄恨的动机,贺夫人察觉惊恐,使人密告其子绍,绍便暗中勾结太监宫人,谋划妥当,一日夜晚,乘机越墙进入宫中,拓拔圭终被其子绍(杀夫夺妇所生的儿子)弑杀而死。齐王拓拔嗣闻宫中发生弑君惨变,即刻遣人告知将军安同等众,领兵讨伐,结果贺夫人及其子绍皆被诛杀。于是拓拔嗣即位为北魏明元帝。

笃信佛法诚实仁恕   身享遐龄名重九鼎

  崔浩被收。恭宗(时为太子)谓高允曰。见至尊。但依吾语。既入见。恭宗言允小心密慎。虽与浩同事。然微*。制于浩。请赦其命。世祖召允谓曰。国书皆崔浩作不。允曰。太祖记。邓渊所撰。先帝记。及今记。臣与浩同作。然注疏臣多于浩。世祖大怒曰。此甚于浩。安有生路。恭宗曰。天威严重。允迷乱失次耳。臣向备问。皆云浩作。世祖问。如东宫言不。允曰。臣罪应灭族。今已分死。不敢虚妄。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乞命耳。实不问臣。臣无此言。臣以实对。不敢迷乱。世祖谓恭宗曰。直哉。此亦人情所难。而能临死不移。且对君以实。贞臣也。宜宥之。允竟得免。时世祖怒甚。允为诏。自浩以下。僮吏已上。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此。世祖怒。命介士执允。恭宗拜请。世祖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族灭。余皆身死。宗钦临刑叹曰。高允其殆圣乎。高宗幸允第。或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高宗叹曰。古人之清贫。岂有此乎。又雅信佛道。时设斋讲。好生恶杀。每谓人曰。吾在中书时。有阴德济救人命。若阳报不差。吾寿应享百年矣。卒年九十八。(高允传)
  高允后魏蓨人(今河北省景县),字伯恭,自幼爱好文学,通晓经史天文术数,学问渊博,中年时在家教授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受业弟子千余人。后来北魏太武帝征召为中书博士,升侍郎官职,承领著作郎(专掌撰述国史),又奉诏教授太子景穆帝(恭宗)经书。
  崔浩因国史事,犯罪被收押时,恭宗当时身为太子,对高允说:“我亲自引导卿朝见皇上,皇上若有问话,只要依照我的话回答便是。”到了朝见世祖(魏太武帝)时,恭宗说:“高允为人小心谨慎严密,虽然与崔浩同事,然而身份微*,一切受崔浩牵制,请圣上赦免其罪。”世祖问高允说:“国书是否都出于崔浩所作?”高允说:“太祖传记是前著作郎邓渊所著述,先帝传记及现今传记,臣与崔浩共同著作,然而至于注疏,臣所注述比崔浩多。”世祖大怒说:“既然多于崔浩,那有生路可说?”恭宗惊惧,急忙替高允辩护说:“圣上天威尊严持重,高允小臣,一时迷乱,所以言语失去伦次,臣曾经详细问过,都说崔浩所作。”世祖问高允说:“太子的话当真不?”高允说:“臣罪该灭族,今已自分当死,不敢虚伪妄语。殿下只因臣侍讲于左右多年,哀怜于臣,所以特为臣乞求生路罢了,实在未曾问过臣,臣也未曾说过此话,臣以实回答不敢迷乱。”世祖感动便以感叹训导的语气对恭宗说:“实在正直啊!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却能在临死之前,言辞守死不变,这就是『诚信』,且能对君诚实不欺,真是一位难得的忠贞臣子,应该格外赦免其罪。”于是高允竟然得以赦免。
  当时即命高允草拟诏书,自崔浩以下,僮吏以上与国史有关官僚,列出一百二十八人全皆抄杀五族。高允认为罪刑太重,疑惑不决,不忍草拟诏书,世祖一再诏谕急切催促,高允乞求进见,冒死极力谏正说:“崔浩所犯罪过,假若还有其他原因,那就不是臣所敢了知,若只触犯国史事件,罪刑不应如此诛连惨重……”世祖一时触怒命武士将高允拘捕起来。恭宗急忙为允拜请息怒,并以不忍圣上有伤仁德之理代允解释一番。世祖终为所动说:“假若不是此人震悟了朕,当更有几千人命受死了。”于是诏令崔浩罪灭五族,其余改判自身死罪。著作郎宗钦临受刑时感叹地说:“高允仁恕心地,真是接近于圣人境界呀!”高允经此大节,更见重于当世。孝文帝时累官进封爵位为咸阳公,又任散骑常侍,历事五位皇帝(太武、景穆、文成、献文、高宗)出入三省(尚书、中书、秘书)五十余年,未尝犯有过失,平审刑部三十余年,朝廷内外都称叹公平允当。
  高允年老辞官归隐,不久朝廷又以安车征召为中书监,掌理机密,统领大臣,又命审议评定国家律令,当时高允虽已九十余岁,然心志智识,并不差减,皇上尊重他年高德劭,赐予他乘车入殿,朝见天子不必下拜,有国事入见参奏,特赐茶几手杖坐席,以备询问政事。承受器重恩礼待遇如此。
  高允一生为人仁恕,沉静诚实,对宗亲笃厚,对旧友不忘,见有流离饥寒的人,便倾出家产赈济施与,使各得其所,或随其才能德行,推荐于朝廷。自己虽处于高贵地位,而自身生活简朴,如同贫寒之家。有一次高宗亲临高允住宅,只有几间草屋,室内布被敝衣,厨房只有些盐菜而已,高宗感叹地说:“古人的清贫,岂有比这更甚的吗?”高允平生笃信佛道,常设食斋供僧众,讲经说法,心存好生之德,厌恶杀生,常对人说:“我在中书省为官,曾有阴德救济人命,假若阳报不差,我的世寿应享百岁。”果然享年九十八岁高寿善终。谥号“文”赠号为“司空”。

弃德忘恩 夺财害命 奇祸随之

  尔朱兆之入洛也。城阳王徽。走至山南。抵前洛阳寇祖仁家。祖仁一门三刺史。皆徽所引援。以有旧恩。故投之。徽赍金编著。马五十匹。祖仁利其财。外虽容纳。而私谓子弟曰。闻尔朱兆购城阳王。得之者封千户侯。今日富贵至矣。乃怖徽云。官捕将至。令其逃于他所。使人于路邀杀之。送首于兆。兆亦不加勋赏。兆梦徽谓己曰。我有金二编著。马百匹。在祖仁家。卿可取之。兆既觉。意所梦为实。即掩捕祖仁。征其金马。祖仁谓人密告。望风款服。实得金编著。马五十匹。兆疑其匿。依梦征之。祖仁家旧有金三十斤。马三十匹。尽以输兆。兆犹不信。发怒。执祖仁悬首高树。大石坠足。捶之至死。(纪事本末)
  北魏孝庄帝时,有藩臣尔朱荣,势力强大,虽居京外封地,仍能遥远控制朝政。孝庄帝心怀忧惧,听从城阳王徽的劝谏,等待尔朱荣入朝时,将他刺死,以绝后患。
  不料尔朱荣死后,其侄汾州刺史尔朱兆兴兵攻入洛阳,要弑魏主孝庄帝,庄帝命城阳王徽统领内外,王徽受命,心忧惊怖,不知所从,于是暗中整理财物计划远走逃避,这时魏主发觉无可奈何,也想出走,在云龙门外,遇城阳王徽正乘马而去,魏主大声呼唤数声,王徽竟不一回顾而去,魏主终竟被尔朱兆捕获弑死。
  城阳王徽,逃到山南抵达以前洛阳县令寇祖仁家,寇祖仁一家有三人官居刺史,都是当年城阳王徽所引进提拔的,因有这段旧恩,故来投*。徽身边虽带有黄金编著,马五十匹,寇祖仁被这些财货迷惑,竟忘旧恩,表面上虽然容纳,而私下却对子弟说:“听说尔朱兆,现在正高价悬赏,收买城阳王徽的首级,得到他的首级,就可封赏,千户王侯,今日富贵降临到我家了…。”寇祖仁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心中喜极欲狂,于是欺骗恐吓,对徽说:“尔朱兆的追捕部属,就要来到,还是赶紧逃避别处躲避为妥。”徽信以为真,急忙离开,寇祖仁却命人在半路拦住杀死,并将其首级献给尔朱兆,不料尔朱兆并未给予寇祖仁任何勋劳赏赐。
  不久,尔朱兆梦见徽告诉他说:“我有黄金二编著,马百匹,在寇祖仁家,你可以前往收取。”兆醒觉,认为所梦真实,于是前往拘捕祖仁,追问黄金马匹,祖仁以为有人告密,一望见兆,就诚恳服从,照实献出黄金编著,马五十匹,兆怀疑祖仁另有隐藏,依所梦数量逼令交出,祖仁无奈,将自家旧有黄金三十斤,马三十匹,全部献出,兆还不信,拘捕祖仁,吊在高树上刑讯,忽然后山大石堕下,大树压倒,祖仁终被大石撞死。
  呜呼!乘人之危,昧心夺财,不得保全,又赔上自家财货及性命,报应奇巧,丝毫不爽。

诚孝感格 祖目复明

  张元。性谦谨。有孝行。精修释典。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儿竞取。元所得者。送还其主。陌有狗子。为人所弃。元见即收养之。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更弃之。元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狗为人弃。若见而不收。无人心也。未几。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其祖丧明三年。元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祐。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如此经七日。其夜。梦一老公。以金鎞治其祖目。谓元曰。勿忧也。三日后。汝祖目必差。元觉。告家人。居三日。祖目果明。有诏表其门闾。(孝义传。亦见北史)
  张元南北朝时北周芮城人(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字孝始,个性谦和谨慎,有孝亲善行,传闻于世。深明佛理,精修佛道。
  幼年时,邻居有两棵杏树,杏果成熟,多掉落到张元园中,其他小孩,都争相取食,惟有张元,年纪幼小,就懂得非己之物,不应私取的道理,拣到杏果,都送还邻家杏树主人。
  又有小狗,被人遗弃在田陌中,挨饿受冻,张元见了,心中不忍,便抱回家收养,其叔父生气地说:“要这人家不要的小动物干什么?”命张元把它丢弃。张元说:“有生命的动物,都爱惜生命,就该慈心爱护,小狗被人丢弃,假若看见而不收养,这是有失仁慈……。”结果张元终于说服了叔父。不久,有人看见一只大母狗,衔来一只死兔,放在张元门前而后离去,似乎是母狗表达感激张元,收养它的小狗一番心意。
  张元十六岁时,其祖父失明三年,张元日夜读诵佛经,虔诚礼拜,祈求佛菩萨加被祖父早日重见光明。
  有一天,张元虔诚读诵药师经,见有“盲者得视”这句经文,于是便依照药师经上所说的方法,请七位僧人,点燃七盏明灯,七日七夜转读药师经,自己也依法行持,每次回向时,总是真情流露,声泪俱下,祈求说:“天人师呀!弟子张元为孙不孝,而使祖父失明,今以灯光回施法界,祖父一切罪报,元愿代受,祈求我佛,慈光加被,使我祖父历劫罪愆消灭,重见光明……。”如此殷勤虔诚祈求,经过七日七夜,有一天夜晚,梦见一老翁,以金鎞刮其祖父的眼睛,并对张元说:“不必忧虑,三日后,你祖父眼病必然消除。”张元喜极而醒,将所梦遍告家人。三日之后,祖父眼睛果然复明。皇上听到张元孝德感召,特赐诏书嘉勉表扬,光耀门闾。

深明佛里 孝亲笃行  恬淡持躬 慈悲济世

  李士谦。性孝。母忧服阕。舍宅为伽蓝。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家富于财。躬处节俭。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哄讼。士谦出财补其少者。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成善士。见盗刈其禾黍。默而避之。出榖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榖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他年又大饥。谦罄家资为糜粥。赖以全活者万计。至春又出粮种。给贫乏。赵郡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李参军遗惠也。尝有客不信佛家报应之义。以为外典无闻焉。谦喻之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高门待封。扫墓望丧。岂非休咎之应耶。佛经云。轮转五道。无复穷已。此则贾谊所谓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之谓也。佛道未东。贤者已知其然矣。至若鲧为黄熊。杜宇为鶗。褒君为龙。牛哀为兽。彭生为豕。如意为犬。黄母为鼋。宣武为龟。邓哀为牛。徐伯为鱼。铃下为乌。书生为蛇。羊祜前身李家之子。此非佛家变受异形之谓耶。客曰。岂有松柏后身。化为樗栎。谦曰。此不类之谈也。变化皆由心作。木岂有心乎。客问三教优劣。谦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不能难。卒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李士谦传)
  李士谦隋朝平棘人,家居赵郡(今山东省)字子约,幼年丧父,事母至孝。十二岁时,魏广平王,征召为参军。北齐时屡次征召,都不就任。深明佛理,善于谈论玄理。其母去世,守丧三年,期满除服,便捐舍屋宅为佛寺,立志毕生不为官,自己因感念年幼而孤,受持五戒,未曾饮酒食肉,口中从不说杀害生灵的言语。家中富有,自己生活却非常简朴,而以资财赈济施舍,为自己应尽之义务;州郡乡里,凡有丧事,家贫无力埋葬的,都随其缺乏,供给救济。邻里有兄弟分家,因财产分不均而打官司,士谦便出钱财,补足双方而息事,兄弟惭愧感动,互相推让,结果都成为一乡善士。有时发现小偷在割他成熟的稻谷,士谦不但不去制止,反而默默避开。经常又出谷米数千石,借给乡人,遇年景饥荒,五谷不熟,债务人无法还债,都来道歉,士谦说:“我家谷米有余,本来就准备用于赈灾救济的,岂是为自己求获利益的呢?”于是召集所有债务人,设酒席聚会,当众将借据焚毁并说:“债已了结,请诸位不必挂念。”
  经过数年,又逢天旱饥荒,士谦尽将家中所存粟米做糜粥,赈济饥荒,由此得以保全生命的乡民,数以万计。到了春天,又以谷种,赠给贫穷农人播种,赵郡百姓,沾受恩德者,都抚慰着子孙说:“我们能有今日,都是李参军赐给我们的恩惠,愿我子孙,永远铭记,设法报答。”
  当时曾经有客,不信因果报应,认为古来各家学说,从未申述,不足采信,特来问难于李士谦,士谦比喻说明:“儒家有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高门待封,扫墓望丧之说,史上皆有事实可考,岂不是善恶吉凶因果报应的明证呢?佛经所说的众生轮转五道,无有穷止,这就是汉朝贾谊所说的“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的道理,佛法尚未传入中国,古圣贤哲,已经明白这些道理了。
  至于历史上尧舜时,鲧死后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周末杜宇,死后其魂化为杜鹃。褒君变为龙,春秋时鲁人牛哀转化成走兽,彭生死后变豕,汉朝如意变犬,又有黄母变鼋,宣武为龟,邓哀转生为牛,徐伯为鱼,铃下为鸟,书生为蛇,以及晋羊祜前身,为李家儿子。这些历史记载,班班可考,岂不是佛家五道轮回转生,变受异形的证据吗?”客又问:“那有松柏树,后身变为云栎树呢?”士谦说:“这是无意义的论辩,变化由心所作,树木那有心思呢?”客再问:“三教,优劣如何?”士谦说:“佛教如日,道教如月,儒教如星,三教并行,照耀世间,故应广行三教,昌明于世,以济世救民,才是天下苍生之福。”客终不能难为士谦,拜辞而去。
  士谦享年六十六岁逝世,赵郡士女,听到消息,无不痛惜流涕,都说:“为什么我们不死,而让李参军死呢?”参加丧祭会葬的人士,多达一万多人,又为士谦树立石碑于墓,永垂纪念。

嗔心所感 受形蟒蛇

 

  郗后。嫔于武帝。酷忌。及终。化为龙。入于后宫。通梦于帝。或见形。光彩照灼。帝体不安。龙辄激水腾涌。于露井上为殿。常置银鹿卢金瓶。灌百味以祀之。(梁后妃传)
  郗后是梁武帝的宠妃,性情嫉妒残酷,死后化为一条大蟒蛇,进入后宫,常会现出龙形,一日偶在后宫殿上,盘旋骚扰,张口吐舌,全身反射出鳞光,闪闪照灼,直对着梁武帝,武帝大为惊骇,以为妖孽作祟,只好在露天井上建立祠堂,用银质鹿卢(井上汲水器具)以及金瓶,内盛百种食物来祭祀。

  有一天蟒蛇托梦于梁武帝说:我是昔日后妃郗氏,因嫉妒六宫妃嫔,心存惨毒,忿怒一发,就像烈火燃烧,弓矢发射,常常损物害人,由此罪过,死后堕生蟒蛇。没有饮食可以充饥,又无洞穴栖身,饥困交迫,自力不能克服,又身上每一鳞甲内,生有很多小虫,叮咬肌肉,如同锐锋钻刺,痛苦难堪。得此蟒身,并非寻常蛇类,还有变化能力,不因皇宫深严,所能阻碍。感念皇上平昔爱护深厚,因此托此丑陋形骸,陈露皇上面前,祈求为作功德,拯拔我的苦难。……”梁武帝惊醒,悲叹感慨,心神不安,忧忧不乐。次日集合众沙门(和尚),询问救拔苦难最善方法,志公禅师说:这是郗后过去罪业所感,必须至诚勤恳,礼佛拜忏,仰仗佛力,才能救她。
……”
  于是梁武帝大发悲心,恭请志公禅师广集藏经玄文,恭录诸佛圣号,作成十卷忏愿文,名为慈悲道场梁皇宝忏。启建道场,聚集高僧,恭诵忏法,为郗后洗濯罪愆。武帝也亲身为郗后虔诚拜忏,忏悔郗后往昔罪业。过了一段时日,在宫室内忽然闻到一股异香,又看见虚空中有一位容仪端丽的女人,向梁武帝说:我就是蟒蛇的后身,承蒙皇上为我超度荐拔,如今我已脱离蛇身,得生忉利天宫……说罢,再三恭敬致谢,忽然不见。

  以上所述就是拜忏功德感应,蒙三宝慈悲威德神力,而使郗后消灾灭罪,脱离苦难,超升天界。从此以后,此一部忏本,流传至今,凡有虔敬礼忏,所祈求者,皆有灵异感应事迹。

 

强取豪夺

 

  宋王僧达。幼聪敏。好鹰犬。躬自屠牛。兄锡。罢临海郡还。俸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辈。辇取无余。为宣城太守。游猎无度。受辞辨讼。多在猎所。迁吴郡太守。西台寺多富沙门。达遣主簿率门义(家丁也)。劫寺内竺法瑶等。得数百万。后高阇。与沙门昙标等谋为乱。帝以僧达屡经犯忤。因陷之。赐死。(宋王僧达传)
  南宋王僧达,幼年天资聪敏,可惜不能用于正轨,爱好游猎,以追逐射杀禽兽为乐。又常亲自屠牛。他的兄长王锡,罢临海郡回乡,积集俸禄百万以上。王僧达趁他不备,一天夜晚,暗中命家奴偷运而归,无所余留。

  后来僧达当宣城太守,不务政事,终日游猎,毫无限度,审问百姓诉讼案件,多在游猎途中处所,草草了事,是非不能公断。其后又迁任为吴郡太守,当地西台寺内沙门(和尚),多富有资财,王僧达便派遣主簿官率领家丁,威逼强取寺内竺法瑶等和尚建寺的资财,合计数百多万。无形中犯了盗窃常住财物之根本重罪。

  后来有高闇与一和尚昙标等谋划反叛,事机泄漏,宋帝因王僧达屡次触犯忤逆意旨,因此故意陷他与叛党同谋的罪名,赐他自杀身死。

 

卖师惨报

 

  宋袁粲。镇石头。齐高帝将革命。杀粲并其子最。粲小儿数岁。乳母将投粲门生狄灵庆。庆遂抱以首。乳母号泣呼天曰。公昔于汝有恩。故冒难归汝。奈何杀郎君以求小利。若天地鬼神有知。我见汝灭门。此儿死后。灵庆常见儿骑大狗。戏如平常。年余。忽一狗走入家。遇灵庆于庭。噬杀之。少时。妻子皆殁。此狗即袁郎所常骑也。(宋袁粲传)
  袁粲南朝宋阳夏人(今河南省太康县)初名愍孙,事奉宋明帝时,改名为粲,字景倩,累官中书令,才气豪放,虽位居高显,而不以琐事牵怀,在家常独自步行花园林间,吟诗饮酒,自得其乐。

  明帝去世,袁粲与褚渊同受明帝临终遗命,辅佐后废帝登位,这时桂杨王休范反叛,袁粲举兵讨平。迁官尚书令,到了顺帝时,又迁为中书监,镇守石头城,当时萧道成图谋篡位,袁粲计划除掉道成,被褚渊泄漏消息,萧道成便派遣部将,攻入石头城,要杀袁粲,粲长子袁最,以身保卫袁粲而受重伤,临终袁粲对儿子说:我不失为忠臣,你不失为孝子。父子同时被杀殉身。百姓哀痛作歌谣说: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为褚渊生。

  袁粲幼子年只数岁,乳母抱他逃往投*袁粲的门生狄灵庆,不料狄灵庆竟暗中抱去献给萧道成,以求封赏,乳母号啕痛哭,大呼说:天呀!粲公从前对你有恩所以我才冒着危难,前来投*于你,奈何你竟泯昧天良,为求私利,杀害恩公子弟,假若天地鬼神有知,我一定会看到你遭受灭门惨报。

  自小儿死后,狄灵庆恍惚中,常见小儿像平常一样,骑着大狗游戏。经过一年多,有一天,忽然来了一只大狗,撞入狄灵庆大厅,遇见狄灵庆,便猛扑过去,狠狠地咬杀致死,不多时,其妻及其儿子也都相继死亡。乳母所言,果然应验。这只狗就是袁粲在世时所养的。究竟是狗为主人报仇?或是小儿化为厉鬼报怨?冥冥中自有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佛徒风范 廉顽立懦

  沈道虔。少仁爱。孙恩乱后饥荒。与兄子共釜庾之资。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有窃其园菜者。虔自逃隐。待窃者去。乃出。又有拔其屋后笋者。令人买大笋送之。曰。欲屋后竹得成林耳。盗者不取。使置其门内而还。尝以捃拾自资。同捃者或争穟道。虔谏之不止。悉以所得与之。争者愧恧。后每事辄云。勿令居士知。冬月无复衣。戴禺为作衣服。并钱一万。与之。虔悉分诸兄弟子无衣者。乡里少年相率受学。咸得有成。累世事佛。推父旧宅为寺。每四月八日请像。辄举家感恸焉。(隐逸传)
  沈道虔南朝武康人(今浙江省吴兴县南),从小就有仁恕心肠。当孙恩之乱后,遍地饥荒,沈道虔倾出谷仓救济,又出资供给兄弟子侄辈生活所需。
  郡县州府,征召道虔到郡府为吏,先后共十二次,道虔都不去就任,隐逸石山精舍,自力耕种,虽困苦穷乏,不改志节。
  有人偷他菜园里的蔬菜,道虔看见,不但不责怪,反而躲开回避,等待偷菜者离去后,他才出来。
  又有人偷拔他屋后笋子,道虔便命人买大笋送去,并告诉他说:“我家屋后竹笋,要留着长成竹林,你要笋子,我可以买来送给你。”盗笋者感到惭愧,不敢收取,使人送回放置道虔门内,然后回去,从此不再偷窃。
  沈道虔生活困苦时,曾经拾取谷穗维持生活,同来拣拾谷穗的,常因争拾秀美的谷穗,发生争吵冲突,道虔出面劝谏不止,便将自己所拾得的谷穗,全部分送给他们,相争吵者被感动而停止纷争。由于道虔平素的雅量风范,乡里人每有争执或有不名誉的事情,便说:“不要让沈居士知道。”
  冬天道虔无棉衣御寒,有富家戴禺为他做了新衣并送他一万贯钱,道虔全部转送给贫困无衣的兄弟或弟子。乡里少年,相率跟着道虔受学,由于言行合一,厚道宽恕,精诚感召,学子个个都很有成就。宋文帝闻知道虔的风范与德教,下令郡县随时供给日用所需。
  沈道虔家中累代信奉佛教,他献出其父旧有屋宅园地,建造佛寺,每年四月八日佛诞节,亲率全家人前往佛寺虔诚礼佛,由于真诚恳切,全家往往感动泣下。

仁德医术 泽及幽冥

 

  徐秋夫。工医术。为射阳令。尝夜有鬼呻。声甚凄惨。秋夫问何须。答言患腰痛。死虽为鬼。痛犹难忍。请为刍人。按孔针之。秋夫如言。为灸四处。又针肩井三处。设祭埋之。明日。见一人谢恩。忽然不见。当世伏其通灵。孙文伯。亦精其业。宋宫人患腰痛牵心。辄气绝。文伯曰。此发症也。以油投之。即吐得一物。如发。长三尺。头已成蛇。能动。(张邵传)
  徐秋夫南朝宋人,精通医术,当他任射阳县令时,有一天夜晚,听见窗外,有鬼呻吟,声音非常凄惨,徐秋夫进前问鬼,为什么这样愁苦?鬼回答说:我在世时,身患腰痛病,死后变化为鬼,形体虽亡,可是腰病仍然存在,痛楚难忍,久闻大人,仁心仁术,祈求为我做一草人,按穴道针灸,医治我的病患。……”秋夫深为怜悯,应许了他的请求,于是做了与真人相像的草人,按经脉针灸穴道四处,及肩井三处,然后设坛祭祀,将草人埋葬。

  第二天晚上,在家中室内突然出现一人,向徐秋夫叩谢愈病之恩后,忽然不见。当时世人闻知,都赞叹佩服徐秋夫的仁心医术,能通幽灵。

  当时又有一位孙文伯,也精通医术。南宋宫内有宫人害腰痛病,痛楚严重牵连心脏,便气绝昏倒。孙文伯为他悉心诊断说:这是腹中硬结,气郁为害。于是用油一碗,令宫人服下,随即吐出一团怪物,状似头发,长约三尺,头部已成蛇形,蠕蠕能动。宫人多年痼疾从此除愈。

 

诉怨索命 昭示因果

 

  豫章王嶷。高帝第二子。宽仁。得朝野欢心。薨后。见形于沈文季曰。我未应便死。太子加膏中药。使我痈不差。复加汤中药。使利不断。吾已诉先帝。因出青纸文书。示文季曰。与卿少旧。(年少旧交也)因卿呈上。文季秘而不传。甚惧此事。少时太子薨。(齐豫章王嶷传)
  南齐豫章王萧嶷,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次子,齐武帝的二弟,官至大司马太傅职位,为人宽厚仁慈,廉洁节俭,深得朝臣及百姓的欢心与拥戴。不幸于齐武帝永明十年去世。

  萧嶷去世后,冥中现形于侍中左仆射沈文季(字仲达,为人宽雅正直)面前说:我命不该绝,是太子长懋(武帝长子)心怀嫉妒,将毒药加入膏药中,使我身上疮更加恶化,红肿发炎,痛入项脊,又加毒于汤药中,使我腹泻不止,以致丧命,我已向先帝陈诉,来索太子性命。说罢,取出一道青纸文书交给沈文季说:我与你少年旧交,情同手足,因此请你将这张青纸文书转呈皇上。沈文季心中惊惧万分,将这件事,隐密在心,不敢传出。

  第二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正月,太子长懋突然去世。果然应验了萧嶷死后现形告知沈文季索命情事。

上一篇: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6
下一篇:历史感应统记语译01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