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时的记忆有的清晰,有的模糊,如我对归元寺的记忆。上世纪40年代早期,也许在我四五岁时,曾由长辈带领去过一次。确实,记忆中留下的仅仅是放生池,别的一概不记得。放生池中的怪石,以及在怪石上晒太阳的乌龟,还有那葱绿的水草和水上的涟漪,就像是昨天的印象。
岁月流逝,人生苦短,如今当我双鬓斑白时,对归元寺的认识似乎深入了些。这些年来,我不止一次来到这里,如同几乎所有的武汉人,都曾不止一次来过;如同几乎所有初次来汉的外地宾客,都会来到这里参观一样。我对这里的亲切感,已不限于放生池了,还包括它的山门,它的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王殿、方丈室、大士阁、念佛堂、罗汉堂、韦驮殿以及钟楼、鼓楼等,特别是它的藏经阁!
难怪这里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不仅在于它那金黄琉璃瓦的建筑,更因由这些建筑营造出来的令人肃然的氛围,尤其是它的藏经阁,更使人感到佛教哲理的博大精深。这里收藏着艺术珍品及法器、法物,更有佛经7180卷,特别是藏有印度、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的贝叶经,是地道的稀世之宝。
佛教古刹归元寺,由一群中国古典式寺庙建筑组成,位于汉阳翠微路6号,始建于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先后修建了普同塔(至今仍在)、禅堂、大雄宝殿、斋堂、上客堂;再经数年,其梵宇初具规模,门额曰归元。其名源于《易经》,元者善之长也。乾元资始,坤元资生,而易行其间,此万法归一。另外,佛经《楞严经》中也有“归元无二处,方便有多门”之说;所谓归元,意即归真、归本,出生灭界,还归于真寂本无之意。
归元寺两次毁于战火,1914年至1927年重建,其中罗汉堂为1901年兴建。1949年以后,曾多次进行维修,2000年重建罗汉堂。归元寺占地2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000平方米,规模宏伟,保存完整,是我国南方少见的古刹大寺。它的整体布局在于依山就势,形成了烟岚叠翠、黄鹤迎门、龙吟八蜡、虎啸双眉、鹦州涌玉等归元八景,寺内“林峦毓秀,泉石腾辉”,闻名于远近。其三大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藏经阁和罗汉堂。大雄宝殿系清初古建筑,重檐歇山式,重台列阶,气宇轩昂,脊高17米,9根通天柱“九宫”擎举,雄伟壮观,其“大雄宝殿”四字,乃清代著名书法家冯家浩所书。藏经阁坐落于翠微峰前,占地400余平方米,仿唐牌楼式建筑,颇具丛林风雅。有朱红四柱通天,靛蓝兽头大脊,金色鲤鱼板爪,翘角拱斗飞腾,盘绕玉龙戏珠,展翅四凤朝阳,精巧镂房雕牍,彩色漆栋粉墙。而最为俗众喜闻乐道的当属罗汉堂,它呈田字形,在十字分割线上辟四个天井式内院,这保持了堂内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堂内罗列500尊神态各具的罗汉,无异是精美的艺术杰作。
今日之归元寺,以其古朴典雅、清静庄严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这里的方丈昌明,曾将复杂佛教精神归纳为简练通俗的四个字:智慧慈悲。这无疑是对宗教教义的最好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