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佛学文库>>佛教概况>>东南亚、南亚佛教史
东南亚、南亚佛教史
2008年03月17日10:11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233 字体: 繁體

 东南亚、南亚是位于中南与印度半岛之间的国家,自古即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虽然相继有婆罗门教、印度教、回教、耶稣教的交替存在,但这些国家至今仍深具佛教色彩,例如:庄严的寺院、宝塔,是时人巡礼的古迹圣地,佛教节日是全民参与的庆典。

  此外,僧侣地位的崇高、民众信仰的虔诚、完善的僧伽管理机构、僧伽教育普及,在在都突显佛教在东南亚、南亚的成熟化。由于东南亚国家与佛教有缘的很多,本课仅介绍南传佛教系统的五个重要国家,以及南亚国家中,三个佛教历史悠久的国家概况: 
  
  
一、斯里兰卡佛教 
  
  斯里兰卡,古称“师子国”、“锡兰”,该国佛教是在印度第三次经典结集后(西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所传入,当时的国王天爱帝须为摩哂陀建大寺,并于此寺举行锡兰第一次三藏结集,此寺乃成为锡兰上座部(赤铜牒部)佛教的起源。尔后,摩哂陀的妹妹僧伽蜜多也前来建立比丘尼僧团,使得锡兰拥有完整的僧伽组织。 
  
  西元前后,佛教分化为两派:一是大寺派,仍为上座部佛教的根据地;一是无畏山寺派,则以大、小乘兼弘,声誉逐日提高,而后由之分化出一部为逝多林派,三派之间以无畏山寺派为盛。五世纪时,觉音论师在大寺完成三藏的巴利文翻译,并完成一部佛教百科全书《清净道论》,而奠定大寺派的复兴与教学基础。与之同时,《岛史》、《大史》也相继编著问世,是为锡兰佛教兴盛时期。 
  
  十一世纪南印度侏罗人入侵,佛教也遭到严重迫害。十二世纪时,波罗羯磨跋怙一世在位,力振佛教,结集上座部三藏,因此确立大寺派为锡兰佛教的正统传承。 
  
  十三至十七世纪,锡兰为葡萄牙、荷兰等国侵占,佛教再度受挫,直至十八世纪才由泰国长老优波离等人复兴。目前斯里兰卡的主要佛教团体有“摩诃菩提学会”、“世界佛教徒友谊会”、“青年佛教会”、“斯里兰卡佛教联盟”等,其中前二者致力于国际弘法上的卓越贡献,使斯里兰卡成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代表。 
  
  佛教一直是斯里兰卡的传统宗教,早期将佛陀成道处的菩提树分枝移植于此,并迎请佛牙前来供奉,至今仍是斯里兰卡人的骄傲。佛教对该国的影响,是遍及整个文化,从语言、文字、教育、政治、建筑到生活,无不关联。而缅甸、高棉、泰国、寮国的佛教也受其影响,这些国家至今仍然是上座部佛教兴盛的地方。 
  
 
 二、泰国佛教 
  
  泰国,古称“暹罗”,在十三世纪泰人正式建国以前,佛教已盛行多时,并先后传入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蒲甘佛教及锡兰佛教;素可泰王朝昆罗康恒王在位时期(一二七七|一三一七),因礼请锡兰大寺派僧侣来泰说法、传戒,始确定南传上座部为主要信仰。十九世纪,曼谷王朝的拉玛四世改革佛教,创法宗派,原有众多僧众即称大宗派,这是今日泰国的两个主要佛教派别。 
  
  佛教是泰国国教,佛教徒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国家设有宗教厅,专职宗教事务,以僧皇职权最高,目前全国约有九千余所的佛学院和两所佛教大学,专门致力于僧伽人才的培育。尤其近年来西方人士学佛者众多,因此禅坐中心更是四处林立,佛教更加兴盛。 
  
  泰国人的一生,可以说都是以寺院为中心,所以佛教寺院是宗教、社交及教育的根源。一般习俗,男子一生至少须经过一次剃度出家,才算拥有完整的人格。 
  
  一九五○年,泰国和锡兰共同发起成立国际性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一九八八年,南北传佛教交流融和,于美国佛光山西来寺举行第十六届大会;一九九八年,于澳洲佛光山南天寺举行第二十届大会。一九九四年,泰国最大道场法身寺与佛光山缔结为兄弟寺,更是南北传佛教融和的最佳表征。 
  
  
三、缅甸佛教 
  
  据《岛史》记载,阿育王曾派遣须那迦、郁多罗二人至金地传教,所谓“金地”,是指下缅甸的打端一带。当时所传乃上座部佛教,西元十世纪之后,大乘佛教及密教传入。十一世纪,阿奴律陀王统一全国,在蒲甘成立上座部佛教,当时锡兰受到南印度侏罗人的攻击,于是蒲甘王朝便成为南传佛教的中心,长达二百年之久。十二世纪,僧团分裂为锡兰宗派和原有的缅甸宗派;十八世纪,缅甸佛教又发生着衣论争,形成偏袒派与通肩派的对立;十九世纪,英国势力入侵,僧院组织成为民族独立运动的凝聚点;一九四七年独立后,佛教渐形复兴。 
  
  第五次及第六次经典结集都由缅甸佛教徒所发起,对南传三藏的结集贡献很大。 
  
  至今,佛教仍是缅甸人主要的宗教信仰,信徒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无论男女老幼,一生中都要多次入寺过短期的出家生活。佛教对缅甸人民而言,不仅是精神上的信仰,也是生活的全部。 
  
  
四、高棉佛教 
  
  高棉,古称“扶南”、“柬埔寨”,早在西元三、四世纪时,已有大乘佛教的传入。六世纪时,婆罗门教传入,并一度被定为国教。九世纪,安哥王朝创立,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同时并行,当时建有安哥城及安哥寺等佛教圣迹。十三、四世纪后,缅甸、暹罗等先后传入锡兰上座部佛教,终使高棉成为上座部佛教国家。 
  
  一八六三年,高棉沦为法国殖民地,然高棉王室仍旧存在,佛教因受王室护持,亦能传扬发展。一九五四年,高棉独立,原有佛教的僧伽教育机构更形发展,宪法并规定佛教为国教,国王是当然的拥护者。全国至少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信奉佛教。主要僧团组织有大宗派和法宗派二大教派,另有二大佛教社团:“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柬埔寨分会”与“居士巴利学会”。 
  
  一九七○年,高棉暴发内乱,佛教因而受到迫害,但佛法早已深植在高棉人的心中,因此,在国内佛教徒及外国佛教机构的努力重建下,佛教已逐渐复兴,而流亡海外的僧侣们更积极弘法,在美国已有五十座以上的道场。 
  
  
五、寮国佛教 
  
  寮国,古称“老挝”,史上记载,在十四世纪法昂王在位时,由高棉传入上座部佛教。十七世纪苏里亚旺王朝时,佛教极盛,首都永珍一度成为东南亚佛教中心。十九世纪,寮国成为法国的殖民统治,佛教发展停滞。 
  
  一九五四年,寮国独立,佛寺佛像的铸造、僧伽教育机构的设立,充分显示佛教的蓬勃发展。国家设有和泰国一样的僧王等僧伽组织,宪法并规定“佛教为国教,国王是最高保护者”、“国王必须是热心的佛教徒”,佛教在国家支助护持下迅速发展。唯在一九六○年起,政府又陷入政治和军事的分裂状态,内战连连,佛教的发展更形艰难。 
  
  虽然国家危乱,佛教依然是寮国人民的生活重心,举凡婚丧喜庆、衣食住行,甚至受教育,都离不开佛教的范筹。一九九○年,寮国的宪法草案将佛教的菩提树叶作为国旗的图案,显示寮国的佛教已有复兴的展望。 
  
  
六、尼泊尔佛教 
  
  尼泊尔是佛陀的出生地,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巡礼佛迹时,曾小住于此。西元八世纪,尼泊尔佛教即与印度教、民间信仰混合,成为密教形式的大乘佛教。十三世纪,印度受到回教迫害,不少僧侣携入大量经典,使尼泊尔佛教达于鼎盛。目前,尼泊尔佛教以藏传佛教为主,盛行纪念佛陀足迹、崇拜金刚杵、铃等宗教活动,充分展现了密教的色彩。 
  
  七、不丹佛教 
  
  不丹原崇奉西藏佛教的宁玛派,此因八世纪中叶,印度莲花生从西藏返印时,途经不丹,驻留宣教之故。十一、二世纪,西藏佛教各派已在不丹十分活跃,尤以竹巴噶举派最盛。十六世纪时,即由此派的法王组织中央政府,采政教合一政策,行政由在家居士统筹,法王以转世方式统治不丹,因此竹巴噶举成为不丹的国教。目前不丹人几乎全是佛教徒,而“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在不丹成立分会之后,许多年轻僧侣开始前往世界各佛教国家参学,带给不丹佛教更大的发展空间。 
  
 
 八、孟加拉佛教 
  
  佛教在孟加拉的历史悠久,七世纪时,佛教已相当兴盛。自七世纪到十二世纪末是孟加拉佛教的黄金时代,阿底峡与戒贤都曾到此国弘教。十三至十九世纪,孟加拉佛教陷入衰颓期,直到摩诃斯他皮尔法师发起宗教改革,重组僧团,佛教才又慢慢重燃生机。时至今日,佛教虽是弱势宗教,佛教徒只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六,属于上座部佛教,但全国仍有六百多间佛寺,并有一百五十余所佛学院,在政府的管理下,还设有巴利文和梵文委员会。另外,佛教亦致力推动慈善事业和社会文化活动,并有广播和电视的弘法节目,因此佛教在孟加拉仍具有一股力量。 
  
  
[注释] 
  
  南传上座部佛教徒认为佛陀降生、成道、涅槃都是在阳历五月的月圆日,故此三个节日的汇集节庆,即称卫塞节。南传佛教国家均将此日列为国定假日,全民庆祝。另外,各个国家又有其特定纪念的佛教节日。 
  
  摩哂陀将所携来的上座部巴利三藏译成锡兰文,使佛教顺利传播。 
  
  西元三○九年,无畏山寺派因引用方等部言说,造成郁悉利耶帝须的不满,遂带比丘三百人至逝多林寺住,形成逝多林派,造成锡兰佛教的第二次分裂。 
  
  西元五世纪时,来自北印度的觉音论师,将大寺上座部所传译成锡兰文的三藏再重新译成巴利文,并完成《清净道论》,成为后世研究南传巴利藏的重要依据。 
  
  《岛史》为锡兰现存最古编年史的史诗,系用巴利语记述,全书共二十二章,记载佛陀的生涯及其至锡兰弘法的事迹,与佛典三次结集、部派史、阿育王的皈佛等事迹。成书时间约在西元四、五世纪,作者非仅一人,可能为当时僧寺多人所集体创作。大史》相传为五世纪末大名所编纂的编年史诗,凡三十七章,载录始自锡兰上古,迄摩诃斯那王之世,可视为锡兰大寺派所传的佛教史。《岛史》与《大史》同为锡兰编年史书的双璧,而且是锡兰佛教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献。 
  
  十一世纪锡兰受南印度侏罗人的入侵,佛寺、舍利塔尽成废墟,无畏山寺和逝多林寺也难逃厄运,波罗羯磨跋怙统一了锡兰后,请摩诃迦叶及沙利补多底举行圣典结集,整理和注释上座部的三藏,确立了大寺派的正统地位。 
  
  依泰国人考证,西元前二四一年,印度第三次结集后,阿育王派遣传教师至金地传教,“金地”,是包括现在的泰国西陲,当时所传为上座部佛教。 
  
  西元八世纪,大乘佛教传入泰境,可分两个时期,一是印尼室利弗逝王朝时传入,一是从柬埔寨传入,流行范围只局限在泰境南部。 
  
  西元十一世纪,缅甸阿奴律陀王建立强盛的蒲甘王朝,并热心提倡上座部佛教,当缅甸人统治泰国北部等地时,传入了上座部佛教,使泰北的建筑都富有蒲甘文化的特征,故史家称此时期的佛教是“蒲甘式的佛教”。 
  
  十三世纪锡兰比丘罗罗从蒲甘到泰南六坤弘法,成立锡兰僧团,声誉远扬至素可泰,受到国王的信仰,使锡兰上座部在泰国获得普遍的发展,影响泰国佛教最为深远。 
  
  十二世纪,锡兰佛教大盛,尤以大寺派势力最强,缅甸遂有留学锡兰者,车波多即于大寺受戒,留学十年,始伴四名比丘回国,创锡兰宗派。 
  
  一七○八年,萨尔温江西岸的睢那毗楞伽罗上座,命沙弥们出寺或入市邑时,可着衣偏袒右肩,及持棕榈扇遮阳;但另外一些地方的长老则教诫弟子进入市邑时,需被覆两肩,持棕榈扇才如法,就这样形成两派的对立,达七十五年之久。 
  
  据《梁书.海南诸国传》卷四十八载,在三国时代,吴国曾遣康泰、朱应到扶南宣化所传当为大乘佛教;西晋永宁元年,该国国王更遣使来献镂金龙佛像与象牙塔,可知三、四世纪之交,佛教已传入此地。 
  
  在安哥城中有雄伟的伽蓝建筑,并雕有世自在神像(即观音菩萨);另在城南有安哥寺,是十二世纪中叶的苏利耶跋摩二世所建。十五世纪时,安哥城被泰人所陷,安哥城遂告荒芜。直至一八五一年后,由法国学者伯希和等发现,安哥古迹又重现于世。 
  
  例如:巴拉安瑞王、帕拉诺路当姆王曾下令收集佛教文物,并鼓励三藏圣典的研究,提倡僧伽教育;帕拉丝寿瓦王建立皇家佛教图书馆,创办巴利文学校;丝寿瓦慢尼峰王设立译场,将巴利文典籍译为高棉文等。 
  
  大宗派,是传统的派别,僧人占全国僧人总数的百分之九十;法宗派,来自于泰国,普受贵族人士的信仰,人数虽少,但影响不小。 
  
  法昂王年幼时曾随父流亡高棉,受摩诃波沙曼多的教养,妻为高棉王女,系虔诚佛教徒,法昂王统一全国后,请高僧,铸佛像,建沙曼寺,使寮民渐渐转信佛教。 
  
  一六三七年,苏里亚旺王登位后,政治修明,亦重视宗教,创造五十七年的和平繁荣,使当时的寮国成为东南亚佛教的
上一篇:在日本寺院街“走迷宫”
下一篇:英国佛教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