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佛学文库>>禅 宗 篇>>四念处内观智慧禅修法摘要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修法摘要
2007年10月11日10:18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438 字体: 繁體

   在许多佛教传统经典里,尤其是在此部(念住经》中可看到此种毗钵舍那或称为内观智慧,是依据四住(处):身、受、心、法,为修行准则的基础。
    而近代的缅甸马哈希大禅师所传授的内观智慧禅特点仍是以审察或观照个人的腹部上升与下降过程为初学者的主要目标。但!这禅定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若在禅坐过程中,忽然有另一个较明显的目标呈现时,这观照的心是可由腹部处转移到此目标上。由于每个导师教禅的技巧与累积的经验不同,所以在教法与采用禅定目标上是多样化和具有伸缩性的。
    佛陀在《念住经》里,一再强调此仍是唯一能净化人心的法门。此经,把禅定目标分为四大种类。一人可通过任何其中的一类,使他培育起极强的正念。则方能令他如实了解观照目标的特性或本质。此四念住,为:
    (一)身念处(Kayanupassana   Satipatthana)以身躯为培养正念的根基。
    身念处又分为十四个部分:(1)出入息(2)姿势(3)明觉/正知很明显的,它们当中有一些是纯粹以定禅或三昧禅,为先入门的修行法,往后便转入智慧禅为最终目的:他观照五蕴的生起,五蕴的失灭或五蕴的生灭。
    (二)受念处(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以感受作为培养正念的根基。
    受念处分别有九种感受的目标:
    (1)——(3)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4)——(6)世俗的乐受,世俗的苦受,世俗的不苦不乐受
    (7)——(9)精神上的乐受,精神上的苦受,精神上的不苦不乐受。
    (三)心念处(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以心识为培养正念的根基。
    以下十六种心识可以作为培养心念处的引导:
    (1)心有贪
    (2)心无贪
    (3)心有嗔
    (4)心无嗔
    (5)心有痴
    (6)心无痴
    (7)心专注
    (8)心散乱
    (9)心广大
    (10)心狭小
    (11)有上进心
    (12)无上进心
    (13)心得静
    (14)心不静
    (15)心的解脱
    (16)心不解脱
    (四)法念处(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以心所为培养正念的根基。
    (1)五盖
    (2)五蕴
    (3)六根与六尘
    (4)七觉支
    (5)四圣谛
上一篇:禅宗“本心”
下一篇:正字与反字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