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佛学文库>>禅 宗 篇>>禅的分化发展
禅的分化发展
2007年10月11日10:0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295 字体: 繁體

   佛教禅定是从古印度瑜伽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从古印度逐渐外传,北上西域三十六国、中国、日本等,南下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历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佛教徒的发展铺衍,禅定如佛教二样也呈现出多彩多姿的面貌,在不同的流派、不同的经论、不同的僧人那里,对禅定的发展分期和内容构成也就有了不同的说法,沉浸于其中,实难把握头绪。试举有代表性的五例说明:
            例一、古印度《楞伽经》分四种禅:
            (1)凡夫所行禅
            (2)观察义禅
            (3)攀缘真如禅
            (4)诸如来禅
            例二、中国天台宗两类分法:
            (1)三种止观
            ①圆顿止观   ⑨渐次止观   ②不定止观
            (2)四种三昧
            ①常行三昧   ②常坐三昧
            ②半行半坐三昧   ④非行非坐三昧
            例三、中国禅南宗荷泽系圭峰宗密立两类:
            (1)禅三宗
            ①息妄修心宗
            ②涡绝无寄宗
            ③直显心性宗
            (2)五味禅
            ①外道禅——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
            ②凡夫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
            ③小乘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
            ④大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
           
        ⑤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此禅原理和特点: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宗密:《禅源诸诠选集都序》卷一。)
            例四、近代太虚大师分两种禅:
            (1)依教修心禅
            ①安般禅   ②五门禅   ③念佛禅   ④实相禅
            (2)悟心成佛禅
            ①超佛祖师禅   ②越祖分灯禅   ③五灯分衍禅
            例五、藏传佛教密宗接见分禅:
            (1)几夫见——凡夫禅
            (2)外道见——外道禅
            (3)二乘见——二乘禅
            (4)实相见——实相禅
            (5)唯识见——大圆胜慧法禅
            (6)中观见——大威德法禅
            (7)俱生智见——大手印法禅
            (8)大圆满见——大圆满法禅
           
        以上分类,标准不一,或按历史顺序,或以禅法特点,或以禅修姿势,或从思想重心,即便同一人搞的分类法也有这些毛病。标准不一,自难评价,难明源流,莫测浅深。因此,如何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法,方便现代人的习修,还有待教内外同道的努力。
           
        从中国后期禅宗的眼光看来,禅定在中国的实际情形可以概括为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祖师禅则是禅宗西天28祖,也是东土第一祖的菩提达摩所传的禅法,如上述宗密所说的最上乘禅。以这种二分法又把中国禅道传播流传史划分为二期:以菩提达摩西来东土传播禅法为分水岭,之前为如来禅,之后为祖师禅。“作如此划分’,后期禅宗的禅师们是为了突出、张扬祖师禅,这牵涉到禅宗内部的分歧。此不详述。
           
        有现代学者参照佛教发展分期而把佛教禅功概括为三大流派:小乘佛教禅功、大乘佛教禅功、金刚乘佛教功法(陈兵,1986年)。这种划分历史脉络清晰,把禅定内容和表现形式与整个佛教受扣合起来,易于现代人接受和理解。但这种分法也有一个缺陷,即保持了佛教禅定的纯粹性,没有顾及到禅定传入中国受本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宋元以后,由于禅宗独盛,只重心悟不重功夫,衍至末流,逞机锋、耍嘴皮、拾牙慧风行,禅定遂不显。相反,禅定已汇入三教合流的时代风气中,尤其是道教气功(内丹)大量摄取禅定技术与理论解说,如司马承帧、张伯端等,儒家中也有“阳明禅”的出现,禅.定溶入武术致有少林武功传世,禅定又与医疗相连而有养生禅定术等等。到明清,佛教禅定流传情形犹如印度瑜伽一样,成为各类哲学体系和养生实践法门的流动财产。
上一篇:超越观念的修禅
下一篇:禅定意识和般若中观中的合壁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