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佛学文库>>禅 宗 篇>>略论禅宗的证悟之道
略论禅宗的证悟之道
2007年10月10日11:1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284 字体: 繁體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自从达摩东来传法,后来一花开五叶,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禅宗一向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口号,禅宗的实践意在使禅者截断当下思虑之心,使心不向外奔驰,而能反躬自察,默证此当下一念,即是本心。而这种默证,正是一种不可以用分别知识所能测知的逆觉体证,如平常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这种教学目标出发,禅师们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或棒喝、拳打、杀猫、斩蛇,乃至呵佛骂祖,或在师徒的对话中,当下由言语、声音、动作的表示中,默证不可言诠的本心。所以禅宗的证悟之道,由于各人的天资差别,及时间、地点的不同,随机接引,并无一定的方式,只能从一些禅师的悟道方式,简单加以归纳而介绍一下。

  一、超越主客证一如

  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觉,是因为心识的虚妄作用,在不可分别处强作分别,认为有自主的我,并且有独立于我之外的外境为我所认识,所以产生能所对立、主客对立。而禅的实践与证悟,无非是超越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直接契入能所两忘能所一如,这就如铃木大拙先生所说:我们都在真理之中,以真理为生,与真理不可分离。(《铃木大拙禅论集》)

  《五灯会元》卷十五记载:云门文偃禅师因己事未明,往参睦州。睦州看见他来,便把门关上。云门于是扣门,睦州问曰:谁?师曰:某甲。睦州又问:作甚么?而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睦州开门一见便又关上,云门如是连续三天扣门,到了第三天,睦州开门,云门于是拶入,睦州便擒住曰:道!道!云门考虑一下,睦州便推出曰:秦时车度轹钻。于是便关上门,损师一足,云门从此悟入。这里所说的己事未明,即不解生从何来,死归何处,换句话说,即不了何谓本来面目。在他的心中或者以为本来面目只是一种客体,是一种可以向外寻求之物,而不知所谓本来面目就是当下起念之我。所以当云门殷切求道时,睦州却将它推出,并且掩门而损害他的脚,使他因痛而了悟此真正自我,就是当门求法之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生这样情况:如手表已经戴在手上,却到处去找手表,其实手表与人早浑然一体,偶然起念将手表与自己置于一种主客对立的关系中,使本来属于自己之物而有种失去之感觉。如《黄檗希运禅师宛陵录》中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我们吃饭、吃果子,何尝咬着一粒米或果子,却自然地吃下去,如玄沙师备说:只是日用而不知。此中不知最好,如果稍存知解,就会千般计较,虚妄分别,使饭吃不下去,而衣服穿上也浑身不自在,所以只有不知最为亲切。

  禅师们从觉悟的自性海中流露平等的智慧,透视诸法实性的平等一如,因此宇宙在他们看来,没有物我的分别,内外的不同。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道究竟如何,要在行者当下去体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道不是一种客体,一种认知对象,而可以作理智测度。从禅宗来说,这种理智测度正是情识的分别作用,是无明烦恼的根本,必须勘破。所以必须引发般若智,以般若慧观察万物,了悟一切万法无非如如空寂。可是,悟道大事毕竟是禅者的切身体会,一切师友的言说启发,只是助缘的方便。《五灯严统》卷二记载道谦悟道是由于参禅无着力处,而求助于友人宗元,由宗元的提示而得契入。如《五灯严统》说:

  元告之曰:……途中可替的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师曰: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元曰: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驮个死尸路上行。师于言下领旨。

  吃饭、穿衣是属自己份内之事,别人帮不上忙,悟道必须靠自己的体悟,老师只能从旁加以指示。同样,道是不能说破的,只能由禅者自己默契心源。香严智闲的悟道,也是由其师沩山不为其说破而为机缘,据《传灯录》卷十一记载,灵佑问智闲:父母未生自己,未辨东西时的本分事是什么?智闲考虑许久,陈述许多答案,灵佑皆不许。于是,智闲请求灵佑为他解说,灵佑断然拒绝他,并且说:我若有所说,毕竟是我的体验,对于你的体悟并无任何益处。智闲于是便到党子谷去看守南阳慧忠国师的墓塔。一日,他正在打扫满地的落叶,突然扬起一块石头击向青青的翠竹,发出的清脆声,智闲仿佛打破虚空,长久以来的迷妄意想刹那间如桶底脱落,廓然大悟。他急步走回寮房,沐浴焚香,对着灵佑禅师驻锡的沩山遥祝跪祷:感谢和尚的大慈悲,和尚的恩泽超越我的生身父母,假如当初您为我说破的话,弟子就没有今日亲自体悟的喜悦了!并且说了一首偈: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禅悟的世界,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高高山顶立,天地独尊的绝对孤独。这种卓然独立的经验世界,是老师不能传授,言语文字所不能诠释的。这就如平时我们一个人走进自然风光中,寻幽揽胜,此时的情绪,不能说是乐,不能说是喜,只是心旷神怡,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忘了一切,乃至大自然的好处在哪里,也讲不出来。因为这种由体会所得到的情感,不是用识心中的知见能揣测到的,更不是用文字语言所能描画出来。

  三、离诸分别入绝待

  佛法称世间事物为,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属性,有了属性便变成心识中的事物。任何人都不免随俗浮沉,一方面执著自己的主观,对一切事物,就个人得失利害的观念而作衡量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根据客观的经验和自然界的种种法则,产生大众所共同认定的概念。前者偏于我执,后者偏于法执。

  所以观念上的是非,比较容易破除;概念上的是非最难破除,荀子说:约定俗成谓之宜,益于俗则不宜。任何人不能违反概念中的规律。佛法认为一切世法,都是有对待的,因对待而产生是非,如的概念,假如宇宙间只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东西,并无第二件东西与之相比较,我们将无法指定这一件独有的东西是方或是圆的,乃至圆与方的概念与名相,也无法产生。

  所以,自性是绝对待,离诸分别。在《坛经》中,慧能大师开示惠明: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因为一切世间善恶、美丑、冤亲等之所以生起,是由于不了此心本来无住而念念执著,自加系缚,故与道相隔。学人一念若能离一切限量分别,当下即是道,因为无内外、主客、人我之分别,则一切无非如如之境。《传灯录》卷十五记载德山悟道因缘:一天晚上,德山在室外默坐,龙潭问:为什么不回来?德山回答说:天太黑。龙潭于是点了一根蜡烛给他,德山刚要接,龙潭便马上吹灭,德山于此大悟,便礼拜谢恩。烛光的熄灭刹那使德山大悟,其原因在于明暗本是一种理智的分别作用,原是虚妄不实,故在烛光熄灭的刹那,突然醒悟道是超越明暗之相对,而截然绝待。

  禅宗不仅泯除世间诸差别,而且亦无凡圣的分别,在自性中是平等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行思初参六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六祖曰:汝曾做什么来?答曰:圣谛亦不为。六祖曰:落何阶级?答曰: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六祖深器之(《五灯会元》卷五)。平常修行次第有四禅、八定、十地等位次,宗门禅主张顿悟成佛,当然不采用这些有层次的修持方法,故行思一概加以否定。他不承认有一个圣谛的存在,因为圣凡是对待的名相,有圣一定有凡。他既不承认圣,当然也就没有凡。只有凡圣两忘,才能情识尽弃,体露真常。

  四、四面楚歌破玄关

  迷人之所以不悟的原因,是因为执此父母所生之身为我,而有我执;又认定一切外物皆有独立自性,眷恋不舍而有法执;我法二执不能勘破,所以终迷而不悟。然而,一旦为勘破生死疑团而作出抉择,甚至可能为求道而不惜以身殉道时,则当下的疑团也可以尽解,豁然开悟,而无所不彻。从禅者来说,这是大死之后的大活。

  当然,要勘破此生死玄关,谈何容易?人的执著又如是之多,总是放舍不下。这就需要如临济禅师所说: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人天眼目》卷一),务必使其一无所依,四面楚歌,进退无路,然后有所觉醒。这种景况,如《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中,香严所说:

  如人在千尺悬崖,口衔树枝,脚无所踏,手无所攀,忽有人问:如何是西来意?若开口答,即丧身命;若不答,又违他所问,当恁么时,作么生?

  从上面可以知道,如开口回答,则丧失身;如果不回答,则终不能打开此人生真谛的疑团,处此生死存亡之际,唯有发大愤志而后当有所为。学人如果没有舍生求道的决心,则灵感不露,而疑团也不易解开。《景德传灯录》卷十有长沙景岭的诗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百丈竿头再进一步,则是凌空的虚无境界,如果以凡情计度,这正是粉身碎骨的所在。但是,求道者如果没有这样殉道之心,稍有贪恋,爱惜身命,即与道乖隔。必须大死一次,才有大活之时,所谓非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如非勘破此生死玄关,亦无其后大彻大悟之乐事。

  从以上的一点点介绍,可以看到禅宗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教学方法是对佛教修行方法的重大发展。其证悟之道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新颖卓异,能迅速有效地启人开悟,这是禅宗大师卓越的创造,高度智慧的结晶。

上一篇:佛教中禅宗之禅学与学禅
下一篇:中国禅学史•早期禅法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