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佛学文库>>法师文海>>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大愿法师讲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大愿法师讲述(3)
2007年04月15日19:09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657 字体: 繁體

功德导引入门 随分证、随分得

 

那么受持五戒有什么功德呢?说到功德,有很多人会说唉呀!时常都在说功德,其实佛教是重视涅槃究竟解脱的价值,并不是重视功德的价值,凡是应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一切,都是佛教徒必须要去力行的戒律,为何还要落入个功德,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佛教它是讲三轮体空,做善事的人,所做善事的物件,包括所做的方法,全部都不可以去执著,简单说也没有所谓的功德,因为你心有想修功德,那么你会感召人天果报,但是佛教重点是在涅槃究竟解脱,并不是在功德价值的观念,我们应该知道,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也是我们的责任,何况我们既然有经济力量,多做一些利益别人的事,并没有什么,回馈社会嘛!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相当的因缘关系,这在以后还会说到,现在我们不要离题太远。我们应该知道,去做一切我们应该做的事,这也是自己的责任,不应该有求功德的心态,这种持戒行善精神,才是真正学佛,才是真正的目标,所以行一切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应该是没有执著在功德,但是话又说回来,在我们初学凡夫来讲,修行有次第,要做到这样的功夫,并不是那么简单,一开始若跟你说没有功德,就有人会将它变成断灭,反而变成断灭法,像很多人不了解佛法,我说觉性随五蕴生灭,那么他认为这是断灭法,他们再创造了有一个觉性不变,有个觉性不变存在等等,若是觉性不随五蕴生灭时,那就不用修行了,修行要做什么?修行是要离苦的,记清楚!修行不是要落入神格化的,我们这肉体的五蕴有觉性没错,但是五蕴消灭后觉性也随著消灭,这是五蕴觉性消灭而已,若是认为还有自性的觉性没有生灭,那么请问这种因缘如何来?自性的觉性因缘如何来?所以这是违背佛陀所说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说,如果认为自性的觉性没有生灭,那么根本他的出家或是修行学佛动机,并不是为了离苦,这种误认为另外还有一个清净地方的观念,并不是离苦的修行,有很多人抱持著这种观念,事实上要悟缘起甚深法真的比较难,这是难免的,所以修行不是那么简单,只有这地方就很难了,何况说修行有很多次第,刚初入门的凡夫你叫他修却说没有功德是不可能的,告诉他布施没有功德,帮忙别人也没有功德,他不可能来修,所以凡是任何事情都有次第,学佛也是一样都有次第,世间学问也是一样都有次第,将有功德的观念慢慢引导进入达到三轮体空,这是一个次第的过程,这都是一种修行层次,修行过程我们不可说没有,也不可说不对,由修持三皈戒来做入门修持五戒的准备,以后依次第进入五戒、十善、八关斋戒,甚至菩萨戒,都有一层一层的次第。并不是说你没有经过这一层一层的次第,就不能修戒,就不能够了解修行,当然你可以不用经过这次第完全做到好,这是最好的,但是这已经是果地的人了,既然是解脱果地的人也就不需要说什么戒了,他的心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用持戒,不用说戒,自然他就是按照戒律去行持了。这个戒是有层次,修行也有层次,从持守戒律一层一层的引导,藉由一层一层的引导由浅入深,这样大家才有办法,才能接受,所以从出发点的心态去了解,我们也就不可以否认这是没有功德的,但是只要慢慢体证到佛法的意旨,当然你就可了解,所有功德非功德的心态在哪里。

 

若是我们持守戒律,在持戒当中再产生个出离的心,出离什么心呢?是出你贪嗔痴烦恼等等的心,执著等等的心,因此可以证得涅槃,也就是说我们本身,从初地慢慢到果地都是个过程,佛教重视持戒,做我们究竟解脱涅槃的资粮,并不是持戒就能得到解脱,这样佛陀只说戒就好了,不用再叫我们生出智慧,不可以认为持戒就可以得解脱,持戒是你解脱的资粮,解脱的助缘,不能没有戒,也不能没有定,我曾听说:持戒修定是傻子,真正先修智慧再来持戒,修智慧以后,你的定和慧自然而然就生出来了。这种本末倒置的说法,到底他是根据什么来说我都不知道。大概书看太多,没有实践,也没有次第,头脑迷糊了才乱说一场,你没有持戒心不安,心不安定如何来开智慧,提心吊胆每天都烦恼。佛教重视消灭你的烦恼,止息你的烦恼,达到究竟没有烦恼,并不是你没有经过持戒,你的心会安,每天吃饱了,做坏事情你的心会安吗?危险哟,稍为动一下,看到一个人眼睛一直看著你就怕了,心想:‘是不是我昨天做坏事他有看到,我昨天做坏事情他知道?’那时你的心就会蹦蹦跳了,不见得说你有定,不见得那时你会摄心,不可能,你看报纸在报导,很多哦!年青逞强等到做违犯大事情要把他枪决之前,他不可能有多么英雄,那时两脚都软了不会走了。所以人平常都喜欢赌一口气,那一口气值多少钱?能够好好的来持守戒律,就是最大的自由,也是最大的根本,也是最大福德,所以刚入门的人对福德,我们不可以把它否认掉。如把它否认掉,往往就架空,如果来持五戒只求人天的福报,或是持戒力量比较薄弱的人平常会被环境影响,意志比较不坚强的人,也可以因此不必来堕入三途苦,意思是说我们能来持守五戒和十善,但是你若无法将五戒十善持守得圆满,至少我们持守一、二、三条,随分持、随分得,至少也这样呀!你都不去持,你就没有机会了,随分持,随分得,以后你的果报就随分受。这么好的事,大家最好积极来随分持,最好能持到圆满,即使不能圆满,以你的力量和在你工作当中随分得、随分持。无法持戒的人,他就是因为不了解持戒的好处,也正因我们能随分持,至少我们不会堕入三途苦,若是持戒种子因缘成熟,再更进一步,进而继续超越三界,如果五戒不能每条持守没有关系,持一条有一条的功德,至少以后可以保住你的人身,不要死后落进地狱、饿鬼、畜生,要学佛的机会就难了,是不是这样呢?所以现在我们有正见的种子,假使你这一世能学到解脱最好,不能解脱由你的业力轮回演变产生来世,你一定比别人更好,至少你能保住人身,不用堕落三途苦,持戒那么好,所以持戒至少可以决定你舍此一身之后的人天境界高低,和你以后来出生人间的好坏。了解这种叫做业力的轮转,业力的轮回,我们生死的轮回,现在和以后都不出自己,由于自做自受而产生,没有人可以给你的,也没有别人操纵你,也没有别人替你承担,都是由自己的行为感召一切苦乐,都由一切行为感召一切来世的好坏,当然我们修行不要想修来世,这是最好,因为你想有来世,你就想求生、求存、求再生就落入灵魂种子里,可是我们假设努力用功精进不能达到这境界,我们还是有持一分一分的功德,持二分二分的功德,持三分三分的功德,以后来世的好坏,是你现在所做的一切行为。所以我时常开示,我们认真做事,认真持戒,认真修行,千万不要为以后铺路,假如你只想要为以后铺路,现在没有认真脚踏实地,那么这都无法为以后铺路,都空说而已,也就是说我们未来的好坏,完全是依现在持五戒清净多少而定,因为正报若好,依报当然就好,比如说我现在握个拳头,往桌上打多大力,当然我的手就有多痛,打大就大痛,打小就小痛,一定的道理呀!所以,凡事都依自己的行为所感召,现在痛苦的轮回包括以后生死的轮回,全都由自己的业力牵引故,所以能持戒多少,我们尽量持多少,最好能持清净,不能持守清净就认真去持守多少就算多少,这都没有让人占便宜,也不是佛祖得去,也没有什么人得去,我们自修自感受、自修自体证,不用等到时间到叫天叫地抱怨也没有用。

 

持戒为悟道的资粮

 

佛教持戒的目标,并不是求死后升天,或是求来世的享受,佛教持戒建立在安定身心,精神集中,当你精神集中就观察思惟,观照思惟身心的变化,来悟证缘起甚深法,来消除你的贪、嗔、痴,止息一切生死烦恼的大苦集,重点在这里。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升天虽然是好,但是升天不如人间,怎么说升天不如人间?因为天上也有它的寿命,福报享尽之后,他又必须堕入三途苦,怎么说?我讲一个故事,把它当作故事,有时不讲一些故事,大家会感到很无聊,反正在因地当中,必须要说一些来做参考,印顺导师说一句‘正直舍方便’,只要方便不引导别人走不好的,所以我勉强说一些故事,这个在律中有记载,目犍连尊者,他有一个在家的弟子,这位在家弟子叫耆婆,是印度当时最有名的医生,很能干,但是他皈依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这个耆婆自从皈依三宝后,免费为僧伽看病,治病不用钱,他这种发心的功德,慢慢的累积,累积到有一天,耆婆死去了,肉体已经坏去,并不是他做医生就不会病死,他也是会死的,这因缘和合的东西会生、老、病、死,佛陀也是会,有的人会说呀!出家人不会生病,开悟的人不会生病。佛陀也会生病,佛陀也有病呀!大家也有病呀!因缘和合的肉体,谁说没有生病,有很多人说:‘开悟的人就不会生病呀!’谁说不会生病哦!会死去呀!所以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事,任何人都不能左右的,只是你心里生老病死的痛苦会解除而已,这肉体的生老病死大家都会经过,生老病死有二项,一项就是身体的生老病死,一项是你心里的生老病死,而你心里的生老病死能用佛法来消除,但肉体的生老病死是没有办法用佛法来消除的,所以耆婆死后听说感召去天上三十三天,有一天目犍连他也有一个弟子,怎样呢?生了一种怪病,医不好。那么目犍连那时想生病既然医不好,当时医术很好的耆婆已经不在了,是不是来找耆婆问看看这种到底是什么病呢?听说他用他的神通去三十三天找耆婆,那时刚好看到三十三天里面的天人,每天自由的享受,开著他们天上的工具,都要去乐园玩,看到目犍连都不理,也没有半个人理他,由此体会天人的福报是不错的,后来耆婆看到目犍连,也没有停下来,只用手比一下而已,又享受去了,看到这里以后,目犍连就去追他,就问耆婆说:‘奇怪哦!你见到我为何没有停车呢?也没有停下跟我打个招呼呢?’耆婆回答说:‘哎呀!我们来天上生活享受最要紧啦!因为生活太好了,身不由己,不能自主呀!’并且说:‘我已经算是最好的了,我还举个手跟你打个招呼,你看其他人看到你,连理你也没有。’哇!事情大了,这个故事不论是事实,或是假的,还是一种启示都好,也就是说生在天上的人,他沉迷在欲乐的享受中,那么就会忘记了苦,不知道苦,所以说,天人享乐不知苦,难学佛,地狱极苦难悟道,难悟出佛道,所以从耆婆的故事里就可以了解去天上到底要如何修行呢?何况天人有他的福报,去到那地方没多久,已经忘记三宝了,他忘记苦也忘记三宝了,这个故事,说明天人享受而忘记了修行,那么等到天上的福报享尽后,像存在银行的钱你拼命把它花完了,再要去银行领钱不可能给你,借钱还要担保且生利息,不可能你银行的钱领完了,银行还让你领,也就是说你在天上的寿命终了还是要堕落下来。

 

所以五戒的功德可依各人的志愿,但是佛教对持五戒的功德,只是增长我们悟道的资粮而已,千万不要误解我修持五戒有功德,就是能解脱的,并不是这样,持五戒的功德是增长你悟道的资粮,这句千万要记清楚,也千万不要来修行后想要去什么地方享受,人间最好修行,人间有苦,你才了解要出离苦,所以佛陀说苦集灭道,你没有苦,怎么去悟道,怎样想去离苦呢?学佛就是要离苦,没有其他所求,离一切苦,一切苦全部离开,你就涅槃了,学佛是涅槃最高,涅槃以后没有,涅槃以后还有东西那就不是涅槃了,在回归自然里有说很多。虽然持戒是依各人志愿,不能勉强你去持戒,像社会的法律,法律叫你不要去做的事情,你犯了法律后将你捉去关,然而佛教却不是,它是自由的,你持不持是你的事,不持是你自己去受苦呀!你要持就不会受苦了,你就自由了,所以持戒本身就是自由,没有持戒就没有自由,而且佛教持戒最大自标,是在增长悟道的资源,也跟其他的宗教完全不一样,其他的宗教都想要求天,求去天上,求去另外一个地方,何况现在持五戒的人,他当下得到家中的和乐,得人缘,子女孝顺,因为上正下就正,上歪下就歪,以身做则,这种家庭让人看起来整个气氛就不同,包括可得到众人的因缘,走到哪里,就让人赞叹敬爱,你说的话让人喜欢听。那么你说话不符合道理,嘴里说没有这样做,或许别人比较不会听,但也可以减少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是非等等,内心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得到安静,所以持守五戒的好处很大,从我们持守五戒的功德力,可以来亲近善知识,就是说你来持守五戒,慢慢福德善根因缘增长,你就会亲近到正见的善知识,正信的善知识,然后你可以闻到他所说的正法,然后思惟、修行、悟道,这必须有个次第,悟道后,按照悟道的过程来修道实证,走入涅槃,断灭一切忧悲苦恼,免受长期生死轮回痛苦的压迫,止息了生死轮回,所以这有个次第,希望各位一定要知道,持戒就是增长我们悟道的资粮,很多人说持戒会解脱,我敢说只有持戒没有运用智慧思惟教义是不会解脱的。依据经典所说:每持一条清净戒,就有二十五位善神随身保护,也就是说你有持一条戒,那么就有戒神跟著保护你,当然,这样说对很多初入门的人,比较会用功修行,所以可以运用很多方便法引导,但是不要太离谱了。若是持五戒清净者,就怎样呢?每一条戒听说有五位善神随身跟著保护你,你若能持五戒,五五就二十五了,有二十五位善神保护著你,当你出门一些善神把你保护著,其实要保护是要*你自己时时刻刻生活谨慎,做事谨慎,要不然的话有这么多神在保护,开车时眼睛闭起来,要保护到那里去呢?若我都不用去赚钱,只坐在那里等神的保护,肚子就饿死了,经营事业神在保护我啦!那么你的事业就倒下去了,所以真正要*自己,以自己本身的正见确实认清当下,认真经营事业,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保护,会这样说的原因是为引导一些初学者,引导一些求功德及平常信外道、神界的人,慢慢引导他们走进佛教的方便法,所以听说这二十五善神都会跟随你的出入,照顾你的起居生活,让你逢凶化吉,现在社会很多人要改运,那么要改运时你就不用改了嘛!时常要去改运是浪费钱的,你本身来持戒就是每天在改运了,这么好,那我要来持戒,持戒有那么多神保护我呀!就是在改运了,来庇佑我们逢凶化吉。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下星期再来介绍持守五戒还没有说完的地方,感恩诸位,祝福各位都逢凶化吉,祝福各位时时刻刻持戒清净得安乐,再见!

 

大愿语录:

 

柔和忍辱,无有穷尽,相反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若能忍一分,便有一分的成就。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六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

 

学佛证道的第一步

 

我们前集说到持戒有护法神在护持,那么,讲良心话,保护自己还是要*自己,别人能够给你的,同样也能够收回,往往产生一种依赖性,过份的依赖变成不会精进,因为自己没有脚踏实地,只过份依赖别人,自己往往产生懈怠,在此处必须要注意,那是因为我们看戒律这样说,我们拿一点出来比喻就好了。持守五戒也可说是学佛第一步,不管在家或是出家,也不管是佛教,非佛教徒,应该都要持守五戒,所以,持守五戒也就是学佛第一步,也是学佛证道的基础。起点也就是终点,因为你没有持五戒,心就不能常住于安静。戒不是束缚,戒是自由的,你有持守五戒,不论到何处心就会安,我们没有持守五戒,一有犯错,就时时会提心吊胆,心神不安,这不安当中,会使我们的精神无法集中,所以,持守五戒是我们学佛的第一步,使我们的心能安静。心不安静我们就难生起真正智慧,安静是很重要的,持戒就会生定,有定你才能有慧,否则你要悟入佛陀所讲甚深的缘起法,四圣谛苦集灭道是很难的。佛法说起来简单,但是很多人不了解却认为很复杂,假使你按照佛陀所说的次第用功修行,其实并不复杂,世间读书如念医学、念哲学等等,这么难,却那么多人念,所以,佛法并不是深,是因为次第抓不好,不知道怎样来修行,现在大多数修行的人都像在念药单。只念药名,念药单,其实念药名、药单并没有效,真要治病必须将这张药单拿去药房抓药,熬后吃下去才有效,所以佛教重视实践力行,并不是重视嘴说的理论,嘴说的理论,对我们来说像在念药单,药名而已,对病不可能有帮助的,所以佛教是重视力行实践的宗教,并不是只重视理论的宗教。要解行并重,按照理论所了解去行持,这两项不可或缺的。若是你缺少一项,你就没办法了,不知道方法,也无法行。那么你知道方法后,你不去行,也是没有用的,我常常在说一句:知(台语音——栽)归知,不去浇水也不会成长的,知道归知道,不去除草,草会越来越多,除我们的心草,你的心草不除,越来越多,知道归知道,必须要除草、施肥、灌溉,好好照顾让你智慧生出来,要不然智慧会被你的烦恼、妄想、执著阻碍无法生出来的。

 

内观是很重要的事情,若没有内观,你就无法发觉四圣谛,苦、集、灭、道,这缘起法,所以持五戒能够得现世的安乐,怎样说你持五戒能够得现世安乐呢?因为你有持守五戒,就不用处处提防,你处处心里很安,所以这叫自由。如果你没有持守五戒,犯五戒时,犯五戒就是犯社会法律,那么社会法律就把你抓去关,就算社会法律没有抓你去关,没有发现到,但你自心的法律,自己本身所骗人的法律,也骗不过自己的,因为要骗人应该先骗自己,想要骗人那就是骗自己,你有想要骗别人时,你落入什么种子呢?落入欺骗别人的种子意识里面,所以,要骗别人必须要先骗自己,这法律永远都无法消失的,在此处我们应该要了解,持守五戒现得安乐的原理就是在这里,也可以使我们发心向上修持来达到解脱,因为修行必须要有次第呀!那么你无法持守五戒,你自心的宗教情操悲愿不会生出来,悲愿不会生出来,你的心就会产生一种非正常性的狂,狂、狂性,没有定力,没有耐性,没有慈悲,往往什么事情你就不能为别人设想,所以,有持守五戒的人,慢慢培养会显露一种慈悲心出来,也可以简单说善良的心会显露出来,包括你有戒就有德,所以,你的福德慢慢增长,福德慢慢增长时你的智慧就会显露,心身安静,你就想探讨佛法,你就会从佛法悟出来,悟出什么来呢?悟出佛陀所说的苦集灭道法,苦的根本来源,所以,持戒不是只持戒而已,因为培养人天福报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生死向上解脱,永远离开烦恼,永远没有忧悲苦恼,也可以到达究竟的涅槃,持守五戒虽然说是简单,其实是修行最重要的基础,也可以说五戒若没有持守好,要再往上去持什么戒,难啊!但是千万不要误解说,唉哟!我只要修行修好,我何必持五戒呢?不错!那是在果地的人,已证果地者说‘心净何用戒’,心清净,我们就不需持戒,但是,在因地未到究竟之时必须用戒来提醒我们,何况戒是必须要持的,因为那也是道德的专案,尤其身为一个人一定要保持你的道德专案,你没有持守道德的项目,社会就乱了,那么我们的心也会乱呀!因为你没有所谓的道德来安住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怎么能安住呢?所以,持五戒的清净,也就是我们用功、福德最大的根本基础。现今社会若是人人能持守五戒,那么每一天我们看报纸就不会看到那么多杀、盗、淫的事,人间当然也就变成了净土,所以,净土是由大众建立起来的,并不是天、神、什么人赐给你的,也不是什么人能为你创造的,而是由大众持守五戒。在我的看法,人人持守五戒清净,人间净土即现,大家安和乐利在一起非常快乐,人间净土即生,三皈五戒我们介绍到这里就好。

 

八关斋戒乃是解脱道的起点

 

现在再来介绍在家居士如何利用时间加班的精进法,持守五戒是基本法,那么八关斋戒简单用世俗语来说叫做‘加班’,利用时间来加班,五戒像我们做工作,几点上班、下班,一定要做的,但是八关斋戒就像我们去加班,啊!今天来加班一下,利用这时间加班,所以八关斋戒,也就是佛陀为了在家居士,设立一个相当方便、相当好的‘加班’方式,八关斋戒的风气虽然慢慢有人在提倡,慢慢在持守八关斋戒,但是可能是因缘条件等等的因素,不能达到很圆满、很如法,若是能按照佛陀所说的如法来持守八关斋戒,那么对在家居士相当有帮助。所以,学佛修行必须要有次第,将你的次第一段一段渐渐的向上增进,像我们读书也一样,要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硕士、博士,一层一层上来的,不能说从小学跳到大学,虽然有的智慧比较好,他有跳级向上的能力,这就如我们佛教所说的顿悟,顿悟的人,但是要顿悟也必须要有渐悟,意思说要有相当的基础才可以。所以,皈依三宝只是信佛学佛最初的入门,那么皈依后开始来受持三皈依戒,你来受持三皈依戒后,再进一步来受持五戒,五戒就是包含了十善讲过了嘛!这样才是真正实践学佛的开始。

 

过去佛陀时代受持三皈五戒是一起受的,而流传到现在可能为了方便居士、为了社会方便法,变成三皈和五戒分开来受,要不然的话按照往例三皈五戒是一起受的,也就是说受三皈依必须一并受五戒,否则只有受三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受时间、环境、文化、背景等等影响,却演变产生三皈依先受,再来受五戒的情形,这不是说不可以,因背景、环境形成如此,其实,佛陀时代在律典之中,凡是受三皈依的人都一定要受五戒,这是事实!所以,三皈五戒应该是没有分开的,只是到后来变成受三皈依却没有连五戒一起受,这是环境的影响,也有可能是一种方便权巧的引导,引导什么呢?引导在家居士来亲近佛法,也可能是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等的演变产生出来的,所以,只要我们依止于佛陀,没有离开佛陀的正见,没有违背佛陀教义就可以,学佛最终目的是要了生脱死,大家都知道嘛!学佛要做什么?要了生脱死,要了生脱死一定要离一切大苦集,不然什么是生死呢?生死在法方面则区分有两种生死——一种是身的生死,一种是心的生死嘛!所以,众生持守三皈五戒就不会堕入三途苦,因为你有持守三皈五戒,就没有地狱,没有饿鬼,也没有畜牲,这叫三途苦,这只是了生脱死的一种权宜之计,方便权巧,引导层次的次第而已,修行虽然还没有成就,至少不会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还可以保住人身,只要这人身保住,我们就已经有学佛正见的因缘了,等到我们因缘成熟就可继续受持,来达到解脱。所以由此可见,修行是渐次修行的,根器比较利的,我们今世就来修到解脱,不要想还有来世的希望,不要这样想,但要这一世尽力去修,并不是我们要怎样就怎样,说要解脱就解脱的,还需要*你的正见力行,佛陀叫我们不要求生、求存、求再生,那我们就希望我们这一世要有把握,自己下功夫勇猛精进,一定要解脱,不要想:‘啊!我希望这一世种个善因下世再来修!’这样你轮回的机会就特别多,那么你可预先知道你轮回的情形是怎样吗?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走不可*的路,最好用可*的方法,藉用现在今世这个因缘,当有办法生活在没有战争,生活又富裕,又可听闻佛法的时代,我们何不来把握现在,勇猛精进,何必寄托在以后的未知数?这样是很危险的,也是很冒险,不可*,想要保住人身就很难。所以,现在我们有幸获得人身,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呢?现在环境因缘成熟,你却没有把握今生当下的本钱,而让努力精进的时间失去,虽然你拥有很多世间财产,但是我敢说一句,名和利再多,只要一口气进去却没有出来,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了。所以,你想想这种无常性,有多恐怖!因此我们要知道,既然这种无常变异迅速,我们就不要寄托未来,在这一世就精进,要好好用功,假如真正因缘成熟,就可达到今世解脱。若是因缘没有具足,我们在这一世没有办法得到解脱,也不用怕,你有持守五戒,至少你不会堕入三途苦,你还可以保住人身,保住人身还有机会修行,这是我们为了解释所说的,并不是劝你们来世再修,不是这样,千万不要误解我的意思。因为受持三皈五戒,戒律的意念便会在心中扎根,我们身心又可再向上发展,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最后走出解脱生死的大苦集,所以八关斋戒便是这种解脱生死的门径,因为八关斋戒和五戒有点不一样,而八关斋戒也可说近阿罗汉住,近解脱,走上解脱,五戒基础的建立能增长持受八关斋戒的信心,所以,八关斋戒也是迈向解脱生死之路的起点,持八关斋戒也是我们众生出世的种因,而非出世之果。假使我们建立八关斋戒的种因,那么种因慢慢的发展结果,我们便可以进入出世,种得出世之果。

 

待缘制戒与不待缘制戒

 

什么是八关斋戒呢?首先我们来介绍八关斋戒制立的因缘,为什么佛陀要制立八关斋戒?制定八关斋的原因在哪里?佛教的戒律大都是佛陀亲自制定的,有的则是佛陀入灭后才编的,我们用佛陀亲自制定的戒律才是学佛,对于祖师所说的我们可以拿来做参考,如果有志效法祖师,我们就去学祖师,然而,既然发心学佛,就须依止佛陀所说的,将佛陀所宣说制定的拿来做参考,再来研究,这才是真正学佛,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环境、背景等等文化不一样,但是佛陀所说的法和他的戒律都可以符合各种不同的环境和背景,因此佛陀他要入灭时跟阿难说:‘小小戒可以舍。’小小戒是说无关于修行断除生老病死的一些戒我们可以免除,这在佛陀最后遗教中也有说过,佛陀是一个人,所以,他所制定的法一定没有违背人的生活,大家不要误解佛法认为佛教只会说一大堆道理,笼统一大堆,无法实践。无法实践的原因,是因为后面的人慢慢把它变复杂了,慢慢加盐添味素、画眉毛、擦口红,改变了原有的模样,越说越玄,越说越离谱的缘故。佛陀是人,所以他制定的戒律是让人来推行,是让人来实践去做的,若不能让人实践去做的,请问定这个戒做什么?定这个律做什么?说这个法要做什么?这样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八关斋戒是佛陀亲自制定,为了让人来实践,以迈入解脱生死之道的。这些虽然都是佛亲自制定的戒,但是区分待缘与不待缘二种戒法,一种等待因缘,一种不等待因缘而制,二种制法因缘各自不同,待缘是等待因缘而制,属于声闻律仪。不待因缘制戒是属于菩萨三具戒,‘三具’就是说一切众生都能够体会,都有办法亲身去实践,三具戒的意思,就是聚该一切众生,就是一、正定聚,必定证悟者,二、邪定聚,毕竟不证悟者。三、不定聚,在二者中间有缘证悟,无缘证悟者。证三聚之义通于大小乘,这是通于大小乘的。那么什么是待缘而制呢?也就是在僧伽生活律仪中,有了某某人,有了某些因缘所做的行为会来影响僧伽团体的生活,其中包含了居士的和合,佛陀他才开始制定这条戒,也就是说这样的行为影响僧伽生活,在家居士也是一样,有这行为会影响社会生活,和自己的家庭生活,那么佛陀就来制定这条戒,所以沙弥戒有沙弥戒制立的缘起,比丘戒有比丘戒制立的缘起,在家戒有在家戒制立的缘起。现在我们所要说的八关斋戒当然也有它制立的缘起,八关斋戒制立的缘起,就是大乘菩萨戒。佛陀当时没有所谓的大乘、小乘,大乘、小乘是佛陀入灭后,走入部派佛教才开始分出来的。当然我们也不可以把菩萨戒否认掉,我们应该以菩萨精神来追思佛陀,他当时利益众生讲经四十九年这种菩萨大精神,效法他这种精神当然可以。佛陀是在一次因缘下,针对所有大乘菩萨所说的,但是在此处佛陀他所说的法,是对一些根器较高的人说的,因为这些弟子的智商比较高,领悟力比较好,也都能够信受奉行,而制戒的缘起并不是这些大菩萨弟子们犯了戒才来制定,若说不是他的弟子犯了戒才来制定的,那又是如何制定的呢?这是等待因缘才制定戒的,待因缘就是说等待有犯戒后,犯了这个行为影响僧伽的生活,不论在家和出家都一样,只要有影响自己修行和影响别人,佛陀发现到就制定这个戒,制止他不能再做,其实戒律要求的事,我们本来就应该要做了,不用等到去违犯之后,才由佛陀来宣说何者可为,何者不可做。

 

佛为我们制八关斋戒的因缘是什么呢?求受八关斋戒,严格来说,本来没有限定时日,受持八关斋戒什么时候都可以去持,如果能够天天受持固然是很好,也可以说受八关斋戒越多天越好,这是加行戒,加行戒就如刚才所说像我们去上班加班,你加班越多越有钱赚,同样的,受八关斋戒越多,你就会越精进,越精进就越能帮助智慧解脱。所以,当然你受越多越好,对你的身心都有帮助,但是,因为一般世俗人事情太多了,居士实在太忙了,为了赚钱,养妻儿,又要服务社会,又来护持佛教等等,事情实在太多了,实在很感恩,所以他的时间比较少,现在出家人也很忙碌了,有的人认为出家人是米虫,其实他是不了解出家人也是很忙碌的。在时间的安排上,出家众为了利益别人就像社会上的老师一样,必须先充实自己才能教育别人的子女,引导众生步上解脱之道,所以,有的人毁谤佛教,说出家人是米虫,实在是真不应该,他没有亲身尝试过,也不明了实际情况,如果他亲身尝试,跟我们一起生活过,他就不敢这样说了。在家居士他忙碌在哪里呢?忙在事业、家庭、应酬等等杂事实在太多了,但是有的人不是,他是把时间浪费掉,虽然这是个人的业力,我们不可以说对或不对,因为他有他个人的业力、个人的因缘嘛!你叫他不要这样,他就会一定听你的话吗?不可能。一句法说出去,一样的教义说出去,有的人能体悟,有的人无法体悟,有的人接受,有的人却不接受,有的人对他说有帮助的事,他不接受,对他有害处的他反而偏偏接受,其实这并不是他故意要这样做的,这是业力故,就是他的智慧福报因缘不够具足,所以,才被业力牵著打转,他一转念就消业了,转念就是消业了嘛!但是要他转念哪有那么简单,若不是有相当冷静且具有大智慧、福德因缘很好,转不过去哦!只要稍微一个念,只为了赌一口气却搞得家破人亡的一大堆哦!所以,他的事情太多,根本就不能放下一切时间,事实上,不能放,也无法放,因为他有家庭责任,所以,时时刻刻叫他空出时间来受八关斋戒,那是不可能呀!这是事实。

 

佛陀为了适应在家居士修行的需要,乃制定每月的六斋日来受持八关斋戒,在优婆夷堕舍迦经有说:‘天下人多忧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日六斋持八戒。若有贤善人欲得阿罗汉者,若欲急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月十五日斋亦善,二十日斋亦善,人多忧家事故,为一月六斋。’这是优婆夷堕舍迦经所说的经文。佛陀制定六斋日受八关斋戒,可以说完全是为在家学佛的人设想,因为在家居士非常忙碌,现在所谓工业发展社会的今天,时间真的不够用,时间就是本钱,自己没有好好利用时间将它调整好,只要稍微浪费一下,时间过去就不能回来了。所以,我怀疑有些人为何有时间说一些闲话,有的人怎么那么有闲去做一些没有用的事,因此,我在法语里说:‘口语不离一切法’,一个行为者除非他生意需要、家中需要之外,利用空闲的时间讨论佛法,这样就没有时间去说一些无关于佛教的事情,无关我们生活的事,不关于我们正念的事,对我们来说那些完全是没有帮助的。尤其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每天就像走马灯一样,一大早开始出外奔波忙碌,直到很晚才回来,搞得很累,倒下去就睡了,明天一早起来又开始奔波。搞得很累,晚上回来倒下去又睡了,一天过一天就这样一直过下去,人就一直老、病、死啦!以后却怨叹、看不开,哇!一天又起嗔恨又堕入三途苦了,说起来做人实在也真可怜呀!简单说不会知足,不会运用时间,不懂得了解佛法来活得自在,这样实在很可怜。一大早开始冲闯、争斗!斗一斗晚上累了,如有做恶的人又须提心吊胆,慎防他人的报复,明早起来又争又斗的,争斗的目的最多为了吃,但是吃饱也吃不下了,睡饱了也睡不著了,那么玩久了也会腰酸背痛。你想他到底来这世间的目标是要做什么呢?盲目啊!没有目标啊!茫茫然每一天都活在大苦集当中,甚至怨天怨地、报复等贪嗔痴一大堆产生出来。所以现在真的在这工业社会,说起来人要修行会越来越难,怎么说呢?由于他时间因缘的关系,社会污染引诱很多,一失察觉就掉进去了,就会被社会污染给拉下去了,所以,一个月六斋日受八关斋戒就很不容易了,有时甚至一个月叫他受一次八关斋戒他就很难了。

 

那么有的来受八关斋戒也只是应付而已,他不知道什么叫做八关斋戒,有人说要去受八关斋戒,唉哟一窝蜂,一大堆人热烘烘地大家受就跟著去受而已,你问他受八关斋戒是什么他不知道,为什么受八关斋戒,他也不知道,他只是认为去受八关斋戒就很有功德,但是不了解受八关斋戒功德在哪里,要怎样去受功德呢?并不是徒具形式就有功德,是要转念行为实践力行才有功德啊!如果说没有转念,也没有用行为实践力行就有功德的话,这是不可能的事呀!在过去的农业社会,虽然生活上不如现在物质这么富裕,但是我敢说他精神道德方面都很充实的,简单说比现在还好,看一看现今社会每一天人人都在忙碌,而且紧张,不只是紧张而已,甚至忙到自己都不晓得为什么忙碌,你要叫他去受八关斋戒,一个月一天,就不容易了,像我们常住举办八关斋戒,我就感觉这个士气不好,原因是对于受八关斋戒,很多人只空求应付,以一个空壳来受八关斋戒,是为了什么呢?就是要得功德而已,他不了解实践力行转念才有功德,否则功德何来?在社会生活当中,只要你时时能持戒都是功德,处处能利益他人,都有功德呀!但是佛教重点不止于在功德而已。培养功德、受持功德的目的,是要做为悟证缘起、解脱生死的基础,如果只求功德并不是究竟,何况佛陀有说升天不如人呀!所以在修行学位上就是这样子,而所谓的六斋日,究竟是指哪六日为六斋日呢?以我们中国国历和农历来说,就有不一样,现在在我们这里,大多数都用农历来讲,国历和农历本就不一样呀!何况是外国呢?外国的六斋日也是不一样呀!因此,现在所讲的六斋日是按照我们中国的农历来说,也就是农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而在我们中国农历也有分大月小月,月大有三十日,当然他二十九、三十来受戒,如果遇到小月没有三十日,就依二十八、二十九,要是有的话就是二十九、三十,所以简单说就是用月底两天嘛!佛陀为了在家众制定每月六斋日来受持八关斋戒,主要的因缘当然也是为了让在家居士、在家众,能向上出离而为解脱种下善因,若对世间没有感觉苦的人,他不可能会学佛,因为学佛最主要目标是为了要离苦。你对世间没有感到苦,你就不用学,很多人修行不明了这点,就如同小孩子你叫他学佛,他实在不知道要去学什么,也不知道学佛有什么意思,只有培养个宗教情操跟著人走而已。所以真正要学佛就要了解世间有苦,那么世间有苦吗?事实上是有的,先不谈求不得苦等缘起苦,就我们人的自然苦而言,什么叫做自然苦呢?有这肉体,就有病、老、死这叫做自然苦,这种自然苦人人都有,没有人能逃得过,也没有人能够不用感受。所以,这自然苦只要肉体存在就能感受到的,若是能够明白这样,人人都应该来学佛,修行,来离开苦,因此,佛陀制定八关斋戒的原理,就是为了引导在家居士,使他(她)出离心越来越强,让他有个出离心,所以到六斋日那一天应该到僧团当中,请出家人来为他受八关斋,藉著这短短一天一夜的时间,远离一般社会纷扰杂乱的业务生活,专心一致来修行佛法,增益自己学佛出离的决心,才能渐渐向著解脱道来精进,这样是很好的。佛陀对在家居士一般信众的度化,则考量他的生活时间来作安排引导,所以佛陀对在家居士用两种方法,一方面顾虑到他家中生活的时间,因为在家居士工作忙碌,时间安排上较为短少急迫,另一方面则顾到他不能只有为社会忙碌而忘却自己的修行,所以用很多方便权巧的事,来引导在家居士如何向上、向善、向解脱。这是佛陀对在家居士的悲愿,并不是像一个机器的形壳,刻板僵化,叫你一定非要怎样不可,对于做不到的还要勉强他去做,这就没有办法。佛法的度化,不论在什么环境当中都不离开佛陀的正法,而且还必须清楚要运用什么方法来引导,才能使人接纳,所以佛陀度化在家居士用很多权巧的方法来引导,但是权巧方便者,不能离开佛陀所说的缘起,和佛陀所说的戒律,简单说不可缺少‘戒’,也不可缺少‘法’,一定不可以离开这两项,也可以说法、律两项要具足,要是没有法和律的配合就没有办法修行,所以,对于佛陀指示我们的修行方式,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力行,按照佛陀说的方法去行持就能达到解脱。

 

六斋日的渊源

 

佛陀之所以制定每月的六斋日受八关斋戒,我们在前面已经有说过了,但是受八关斋戒,为什么要定在六斋日这个时间呢?关于这一点,根据经论则有很多说法,但是有的说得很离谱,那么我们就不找出来讲,我拿一些较符合理性的来解释给各位听,第一龙树的智度论有提到:说佛之所以定于六斋日受八关斋戒,是因为依据印度固有宗教相传,在这六日当中,世间有一种恶鬼,经常追随在人的后面,一有机会就会夺取人的生命,即使他不能夺取我们的生命,也能带来很多的灾难瘟疫,怪病,要不然,他日也会发生种种不如意的事,因此在古代的人,智慧未开时,人民认为这六日是最不吉祥的日子,大家到了这六日时,心里就非常的恐怖、不安。由于一般人的误解,便传说过去曾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圣人,为了要消除人民内心的恐怖和灾难,于是教他们在这六日中首先必须做福,而当时的持斋、修福,和现在我们佛法受持八关斋戒是不一样的,只教他们在六斋日整日都不吃,一天都不吃,断食就对了,他们以为这种作法可以避免恶鬼的迫害,他们之所以断食的理由是,恶鬼见人间在吃东西,那么它会肚子饿嘛!因此便生起一种饿的感觉,痛苦难受,在这当中它比较会想要来报复,若是比较善良的恶鬼,它虽然肚子饿得非常难受,也只是忍受而已,不会想去加害别人,祸及人民,但是比较凶恶的恶鬼,它就不是这样子了,会生起一种错误的感觉,它以为人类有得吃,为什么它们没有得吃这么饿呢?这是它不知道业力的缘故,所以它会起一种嗔恨,找人麻烦,人民为了避免这种麻烦,古圣人叫人们在六日时,在这一个月六斋日当中不要吃东西,不吃东西这个饿鬼就不会来找我们,这是印度古代宗教固有的传说,所以古代印度宗教一向就有这个六斋日子,一直流传到现在,仍然盛行于印度。在印度六斋日的传说他们都知道,印度对这个六斋日持守很多人都很用心,所以佛陀成佛之后,他所组成僧伽的集团,发现以前的固有六斋日,持斋修福是一件很好的办法,佛陀很多教化的方式,都为了适应当时印度的环境,因为佛陀想度印度人,而他们的印度文化是这样,很多印度环境和印度文化,本来就如此的。他就用权巧方便,用因缘方法将它改善过来,所以在经典中经常看到佛陀借用他们固有的方法,将它重新改造,把它拼装在佛教,以佛陀的思想把它扭转过来并且引导他们产生很好的效果,因此度引了很多人。佛陀认为印度的旧有生活不错,值得保留,便在僧伽集团成立之后,思考如何帮忙在家人修行时,就认为这六斋日在过去固有是一件很好的办法,也可以借用此种风俗,用巧妙的修正,引导他们从迷信的持斋修福,转为福慧双修的八关斋戒,所以佛陀就向大家开示,说什么呢?说以六斋日首先做福,我们以六斋日首先来做福,持守这种善事,好事,但不一定一天都不吃,除了不用一天都不吃之外,还要受持净戒才能做到消灾免难,换句话说,佛陀就把他改一下,将古代印度宗教中的六斋日一日不食的风俗,改为过午不食,所以‘八关斋’中的‘关’就是关闭恶门,而‘斋’就是过午不食。很多人说吃素食就是持斋,其实吃素食不可以说是持斋,持斋应该是什么都没有吃,持斋戒就是说没有吃才对,现在很多人都说他在持斋,哦!你每天都吃那么多,还叫做持斋?这种是不对的,持斋就是说我今天持斋戒,今天我就过午不食,这应该是佛教的术语大家都听懂嘛!不要你吃素食却把它说成持斋戒,这是不对的,佛陀将过去固有的一天都不吃,改为一天吃两餐,过午不食再加上持守几条戒呢?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此处跟五戒不一样,五戒是断邪淫,这里是不淫,所以这才称为出世因,而这个原理有个因素,因为这地方比五戒进一步,五戒只是不邪淫而已,这里却是不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离香花璎珞香油涂身。第七离高广大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第八不非时食。所以佛陀加上这八条,关闭这八条受斋日不应该去做的事,如此一来不仅可得消灾免难,修福增慧,也可以藉此机会摄心来受持六念,简单说,受持八关斋戒不只是持守八条戒,并且须加上这过午不食,最重要的则是安住在六念来得到涅槃。因为五戒只有持戒而已,而八关斋却不是,受持八关斋戒一定要受持六念,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这里,我们在后面的比喻会说到。由此可证六斋日的持斋,这个宗教仪式,并不是佛陀开始才有的,在佛陀之前就有了,是属于印度固有的一种仪式,佛陀为了转变这种持守六斋日的风俗,才将古有加上修正,成为佛法中特殊修持八关斋戒的斋日。

 

佛陀出生在宗教复杂的印度,迷信的宗教仪式很多,所以佛陀就借用了这些迷信的宗教仪式,将它加以改良,而这种改良的个案,我们则可时常在经典上看到很多。比如杂阿含经四卷九十三经有说,曾经说什么呢,婆罗门所教的祭祀,祭祀火,用三火来火供,可是婆罗门教的祭祀在佛陀看来完全是一种迷信行为。佛陀为了要教化婆罗门,要引导婆罗门入于正信,就运用善巧的方便,没有直接明说:啊!你用三火来火供是没有用的,这是迷信呀!佛陀厉害就是厉害这样,智慧就是这样好,他没有说你们这样是错误的,没有,他反过来说什么呢?唉!你用三火祭祀虽然是很好,但是在佛法中,在我的法当中也有三种火,什么三种火呢?若是能像我所说的这三种火,它的功德更加殊胜,佛陀他就是很有智慧,用方法来引导,不会说你们这样不对,这样不行啦!这种我们还做不到,我还做不到,有时我感觉别人的用法不对,我就说,唉!你用法不对!可是佛陀不是这样说,佛陀慢慢引导他,把他引进来,这样子就是有所差别的地方。所以,佛陀说三种火,他说:你用我这三种火功德就会特别殊胜,婆罗门教教徒听到之后感觉到奇怪:‘好神奇呀!我们婆罗门教有三种火,用火火供的三种火,而你们佛教里竟也有这三种火!’佛陀便藉著这个因缘机会跟他们开示:‘有呀!在我教法里也有三种火,就是一、供养父母叫做根本火,二就是供养妻儿眷属名居家火,第三供养沙门婆罗门叫做福田心,福田心就是福田火,有个福田心种这个福田,就是福田火’,婆罗教事火的目的,无非是希望获得天人的福报,但是只有用火来烧东西,烧一烧让天人收到,以此来求得升天的福报,其实是不可能的事,一切业力是由自己的行为所感召而来的,不可能由天人赐福给你,这全是自己业力的感召,而非由他人赐给你的。所以,佛陀认为求天赐福,不是用那种迷信的方法,来将东西烧一烧让天上收去,这是不可能呀!佛陀说这不符合求福之道,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才设定了三火,以不一样的原理重新给予三火新的定义,也就是这样子。所以佛陀重视在家庭中奉养自己的父母,对家庭尽责任,并促进夫妻之间的和乐、及教育子女,这才是佛陀的重点,能够做到这样你才有功德,你这种功德才能升天嘛!我们时间又到了,我们下一集再来继续说佛陀所说的婆罗门教的三火和他的三火。感恩,我们下一集再见,祝福各位吉祥如意。再见!

 

大愿语录:

 

自求佛心,舍弃执著,灭除烦恼才能解脱。必须专研教理,专精修持,亲近大善知识,解行并重。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七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大家吉祥如意!

 

正直以圆智 方便导正法

 

我们前集说到婆罗门事火的事情。事火就是火供,火供就是以为将东西烧一烧之后天人就可以收到,就会赐福给我们,当佛陀看见之后,认为要将它转变过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他们认为这种火供对内心具有一种相当的寄托。所以,佛陀就跟他们开示事火的功能,运用他们那一种习惯,将它转换成有意义的事。佛陀说在宗教方面,必须要有恭敬虔诚的心,专心尊重供养沙门,沙门就是指出家的修行人,只要是出家人均可称为沙门,当时印度婆罗门,也称出家人为沙门,这是当时佛陀由婆罗门转换过来的,所以并非指佛教的出家人而已。因此,如果能够供养沙门,这样你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婆罗门教听到佛陀这种开示之后,他认为:‘嗯!有理哦!佛教里面也有火事、火供的方法呢!’也就是说婆罗门教听了之后说:‘咦!那么佛教里也有这种火事呀!但是他的火事和我们的火供不大一样,仪式不一样喔!这样才是最合乎情理也是真正的火事之道。’所以,佛陀当时将很多原有印度的名相和礼俗给转变过来,就是说虽然外表的名相一样,但是里面的含义却不同,相当符合情理,不可一次把它否认掉,所以,实在很赞叹佛陀的大智慧!比喻来说一个故事,摩登伽女本来相当爱阿难,因为阿难听说长得很庄严,有一天,佛陀在大众前打坐开示时,摩登伽女就去跟佛陀要人,就跟佛陀说:‘喂!你将阿难藏在哪里?’(若是现在的人,就会问:‘你这野女人来到这里乱来,阿难到底是你什么人?’)但是佛陀并没有这样,佛陀问说:‘你找阿难有什么事?’她说:‘我很爱阿难!’佛陀说:‘好,你很爱他可以,可是阿难现在修得很高了,你跟阿难不论在修养、修道方面距离相差太多,即使结婚你们也不会幸福呀!起码也要相当,才差不多可以,你若真的爱阿难,回去征求你**的允许,准你留在僧团里修学,等修学跟阿难差不多时,才准允你跟阿难结婚。’你看佛陀这种慈悲智慧,他没有用那种攻击的方式,也没有用那种粗语嘲笑排斥,更没有使用暴力,以嗔恨的心去对待摩登伽女,反而用智慧劝摩登伽女修学,结果摩登伽女说:‘好!我一定修得跟阿难一样,才和阿难结婚!’嗯!结果怎样呢?一天、二天、一个月、二个月的过去,等到摩登伽女不断的精进之后,发现到这一切都是由自己内心的欲望贪著心态在作祟,这永远都是苦的,所以摩登伽女了解之后,向佛陀忏悔,从此之后便修得很好。所以我们想到佛陀的待人处事、他的人格,内心就起了相当恭敬的心,我们学佛也是要学他这样!掌握适时因缘观机教化,摩登伽女的个案之外还有很多的个案,例如事火,六斋日等等,都是佛陀以这种方法转变产生出来的,我本人就是还未达到那种智慧和柔和,总认为无理就是无理,仍无法做到圆融转化,所以我们还要学佛,来增进智慧柔和及慈悲圆满不足的地方。

 

佛陀开示印度婆罗门人,劝他们放弃过去形式的事火。事火就是用火来烧的火祭,把这种转换过来,转成佛教的实质事火,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培福!否则大家以火焚烧来进行火祭,以为用火烧一烧天人就会收到,其实这种方法非但浪费损福报,而且又劳人伤财,于是佛陀将它转变,大家也感到,嗯!这很合乎道理啊!所以对于有道理的事,人们就可以接受,当接受之后便依照佛陀所开示的去实行,所以佛陀为了要度印度一些外道,方法并不是没有,经由佛陀的方便引导使他们离开了迷信,并且慢慢走进佛的正信知见,所以这种巧妙智慧的运用,是相当有智慧的人。那么我去探讨这至少要具备三种条件:第一要有很大的包容心,第二要有相当高的智慧,第三处理方法一定要相当的圆融,能掌握时机和因缘,以便如何在当下能够恰当圆满,这是以我主观建立的看法,至少要能达到这三种条件才可能。印顺导师曾说过一句话,这一句话在我心里一直相当的认同,并且是有理和值得恭敬赞叹的,怎么说呢?印顺导师说:弘法利生的法师和居士,需要适时地‘正直舍方便’,我们一定要深深思惟,就我对印度佛教史的论究,方便适应虽利于佛法的传布。但是方便适应不能离开佛法的大纲。讲述方便法的目的就是要将佛法传播出去,也是要方便让所有的人从迷入悟,这是一个重点,这样也才不会因为时代、环境及时间的变更,使得佛法丧失其实用的价值性,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当时印度的生活,当然这两者不能相比,是不是这样呢?在不能相比的过程当中,将那个时代的那一套硬拿来我们时代套用,不仅死板板的不能接纳,也不易叫现代人去接受,佛教重视在人间的生活和修行,若是你不能适应就会慢慢被淘汰,所以印顺长老说这一句话是没有错的,为了弘法,为了将佛陀的佛法传布出去,不能说不用方便法,虽然是方便,但是如果已属过时而且在时间上不能再适应者,则应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以方便法传布,但也要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就是说对于无关于我们离苦,无助益于信徒离苦,或无关于使众生开智慧,或对解脱无帮助的事,说得太多是没有办法使人有所体证,并加以使用,这种可以说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说要以正直舍方便的精神,应用利益人间、净化人间的方便,来传扬佛法的真义,印顺导师这几句话说到我心坎上,无疑是对现在弘法的法师和居士包括我在内,打了一针强心剂。因为方便不可以没有,但是要‘正直舍方便’,对于无关于帮忙别人、利益别人,也无关于体证苦集灭道,换句话说,无关于修行的事,无关于修德并助益身心的事最好不要说,因为越说越会歪曲佛陀的教义越多,印顺长老说的这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佛教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二千多年时间,必定有所流转变动,这是难免的事情嘛!二千多年时间,有时候不要说二千多年,光是交代一句话,等一下经过另一个人的传达,一句话出去,哇!错误了,差一个字就整个都不一样了,何况二千多年流传至今呢?难免因为环境、背景等等流变因素,产生有所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如果能依止印顺导师所说,正直舍方便的这个精神,佛教必定会更加发展,更加被社会的知识份子所肯定,也不会让一些知识份子骂我们佛教,只不过与其他多神教一样,拿著香跟著拜,热闹一阵就过去了,说简单一点跟印度一样,遇到事情之后,一股力量来就散了,若能让你真正体会佛法时,无论是什么环境都无法左右影响你,完全都是真正的真理,不是用什么代价交换的,真理就是肯定嘛!

 

佛教是用真理来领导别人、吸引别人,并不用其他任何不属于真理的方式,例如用骗的手段,或是用勉强的手段、或用任何不正当的引诱手段来让人承受,因此佛教是重视真理的,是用真理来服人。所以,不管时代怎么变,也不管环境如何流转,只要正直舍方便,那佛教绝对是更加发展,绝对会更加兴旺,这是真实的事。所以佛陀当时为了要度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也有运用方便法,将他们原有的名相,变个角度把他转换过来,方便引导他走入正法,并不是引导他走入迷信、执著迷信,那就不是方便,而是变成随便了,更不是将方便变成事实,方便只是引导他走入正见而已。并非就让方便左右下去,也就是说这方便只是引导他进入佛法的正见而已,像我们的手指月,或像我这手指电灯,说:‘盛谛呀!那里有一盏电灯呢?’原理就是叫盛谛去看电灯在那里,这只手并不是电灯呀!所以方便法只不过是引导你到达正确的目标,所以佛陀也说一些作为引导的方便法,但是我们不要方便之后却变成随便,反而让人引导去,让人左右,这样就不对了。

 

六斋日的第二种说法,依据四天王经所说:佛说六斋日受八关斋戒修福德,就是因为六斋日当中诸天下来巡查人间的善恶,因此佛对诸众弟子说,每六斋日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念,这是引导人走入善念,弃除恶念。如果心生善念则一直保持下去,但是如果心生恶念一定要把它制止、改善。话说回来,佛教徒哪须诸天审察呢?就算不是六斋日本来也是应该好好的精进,断恶修善呀!反倒说天上会来审察这一件事,把它变成一种迷信,非要依*有人在看才来做善,那没有人看就做恶了吗?这是方便说呀!所以两种版本比喻来说给大家听,但骗别人一定要先骗我们自己,只要想去骗人的念头一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当中,这种有意欺骗别人的心念就已经种下去了,业的行为也已经产生了,所以因果要同时看,种这种骗人的因,以后就会得什么果,虽然佛教说多因多果,不是一因一果,没错!但是因缘成熟时果报还是在呀!我们要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要做给别人看,而是为我们自己本身来做的,说得世俗话一点,是以我们的良心来做事,何况若需要天神来审察我们的善恶好坏,那么我们修行不就操纵在别人的手中了?自己也就没有办法自由地主宰自己,因为他能给你的东西,就能跟你收回来。我在回归自然第一辑就有说过了,佛教重视自体证,并不是由别人来赐给我们,也并不是让别人来安排我们的生死,而是由自己的业力产生轮回变化,不要说有人在看我,有人在对我关心,我才来做好事情,没有人在关心,没有人在注意时,我就不用做好事,这种就比较不圆满。不仅对心理活动是如此,对我们身口意行为的活动,也应该谨慎防患,提防我们身心的违犯,不可有所疏忽懈怠。所以我时常开示弟子们,修行一定要随观身、口、意,若是有人问修行要怎么修,你就说要随时观察我们自己的身、口、意,千万不要将我们的身、口、意走向恶的方面去,这是第一步,所以修行到底在修什么呢?修身口意而已,转念而已嘛!简单说转念也就是将恶念转为善念,让执著、迷信的念头转为正念,所以修行就是转念呀!念就是业力呀!有意的行为就是业力呀!这很重要。大家千万不能疏忽掉。

 

不了义法须依止于了义法

 

当时印度宗教修行目标很多,大多数由于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都想死后求生天上,或认为祭祀能得到天神的赐福,佛陀为了要改正他们这种迷信的宗教仪式及思想,所以有时会顺应民间的思想,加上一些不了义的人语,想藉用这个机会加强他断恶修善的观念,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断恶修善。所以有时也谈一些天上的事,其实天上的事,并不是佛陀所创造发明的,当时在印度复杂的宗教思想当中,他们一直认为,印度人所说的语言是梵语,是梵天的话,婆罗门种则是大梵天的子民,是所有位阶中最高级的,那么他们的目标就是说死后我们还要回去梵天所属的那地方。那时候的古印度就深信有天上的说法,但是佛陀为了要度他们,当然不会一开始就否认呀!说:‘呀!这天是不存在的啊!’其实这只是一种方便法而已,为了度众方便嘛!你们说有什么天,我就跟你们说有什么天,他们说有天我就说有天,因为不管是什么天都是由我们的心所产生的,应该都是属于唯心造作的‘唯心论’,佛陀当然了解这不过是个唯心论而已,但是佛陀为了要引导他们,让这些婆罗门教走进一个正见的思想,才借用他们的梵天说来比喻说明,以便使这些人持戒修福断恶修善。而受持八关斋戒最大的目的是要能悟缘起法,并不是修行以后只想求去天上享受而已,并不是这样的。最大的动机目标是为了达成体悟缘起法,亲证涅槃,这才是最终的目的,不然的话我们永远都在天上、人间中往返,去到天上,等到福报尽了又溜下来,像我们爬楼梯一样爬上去溜下来,跑来跑去的,爬久了我们也会累啊!因为有些初入门的人必须要有所依*,借助依*的力量,才能让他由浅入深,否则头一次你就马上跟他说空性呀!缘起性空呀!这些缘起甚深的法,他是听不进去的,听不进去反而会远离你,所以必须要让他先有依*的心态,慢慢引导他,像我们也是一样,做一件事情也是先要慢慢的引导才可以,比如读小学就先教他ㄅㄆㄇㄈ……注音符号,教英语则从ABC……字母先教,慢慢地引导;引导,才能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硕土、博士这样出来的呀!不能一下子你就教他博士的课程他会听不懂呀!学英语你不能不先教他认识字母,他就能够听懂呀!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一种引导的方法,但是最大自标也是要他们达到涅槃,涅槃就是断除一切轮回生死,也就是让他们灭尽贪、嗔、痴,因为有一些人必须找一些依*呀!所以我们要说依*的方法,然后他才能去研究或是修行,他才会怀疑,咦!学佛岂是这样而已吗?这样才能慢慢深入佛法的研究,追究到底是为什么?所以佛教里才有这种有漏和无漏的区分,有漏法就是世间法,无漏法则是出世间法,也就是了义和不了义,共法和不共法的说法,共法就是跟一般宗教的说法一样,不共法就是跟其他宗教所说的不同,因此,佛教有两种法,一种共法叫做人语,另一种不共法就叫做出世语,了义法,也就是出世法,为了能够让你了解了义法,有时难免不能离开不了义法的引导。就如同我今年五十岁,不可能我已经五十岁却没有走过八岁呀!别人问你:‘大愿师父呀!你今年几岁?’我说:‘今年快五十岁啦!’那么快五十岁的人有没有走过九岁呢?你不能否认没有呀!虽然九岁时是九岁当时的智慧,当时的理想和身材,而现在五十岁则有五十岁的理想和身材,这是生活缘起缘灭的变化过程,但是你也不能否认你没有经过五岁、八岁,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呀!是不是这样呢?这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了义法必须要依止不了义法,除非他是个大根器的人,听到佛法之后他马上了解,若不是的话,了义法也是不能缺少的,为了方便引导也是必须的。

 

佛教修持戒、布施、精进、禅定,这别人也有,其他的宗教也有持戒、禅定、布施、忍辱,并不是我们佛教特别独有的,唯一不一样的就是重视智慧的解脱,这也是佛教不共外道的地方,所以叫做共法和不共法。如果听到能赐福给我或是赐福给别人的说法,那么这是无法取信的,他们到底要凭什么赐福给我们呢?像我们在银行存钱,你没有拿钱去银行存,如果要钱你就得向银行贷款呀!谁能赐给我们?只有自己而已!祸福不是别人赐给我们的,祸福是由自己行为所感召来的,绝对不是坐在那边别人就会白白地赐给我们的,因此,并不是什么人赐福或赐祸给我们,福祸全是由自己的业力行为来造作感召,要不然佛教就变成多神教了。所以有一些人后来经由经典来做参考,我们看经典是拿来做参考的,哪里是了义,哪里是不了义,你一定要判别明白,千万不要将你所看的经典全都当做是了义法,像在回归大自然中我有说过,并不是‘如是我闻’这样就代表佛说的,如现在度法师和盛谛你们大家也都能说如是我闻呀!一时是说一九九几年,我在慈莲寺的谛观园如是我闻呀!听到大愿法师所说的什么话,所以‘如是我闻’是说按照我本人所听到,此和彼所说的实际的话,并且按照他的话一句一句不增不减地说出来,没有加油添醋,原原本本地说给你们听这才叫做如是我闻,不能说离开二千多年了还可以听到佛陀亲口说法。佛陀他的世寿也只到八十岁而已,是不是呢?所以这如是我闻,应该只有佛陀他最初的弟子才有资格说‘如是我闻’。以后的人不能断章取义,把如是我闻全都推给佛陀,认为只要有‘如是我闻’就一定是佛陀所说,这是不可以的,所以看经书不能像工厂接订单一般,啊!只要人家跟我们捧场我们就跟他买卖,我们也要考虑这个人,买卖数量够不够,公司接下订单之后会赚钱吗?是不是以后他会倒闭?对方是否营运稳定,有没有风险?这都要具足考虑的事情呀!世间法都这样了,何况是学佛呢?不要别人一说马上就听,经典原本就是让我们作参考用的,千万不要照单全收,否则就会把佛教变成神格化了,会产生这种情形是因为不当运用一些方便法所造成的,方便一多的结果反变成一个听二个听三个听,刚开始时前面的人没有歪,慢慢后面的人就愈偏愈远了。换句话说,就是前面的人这样说,但是他的动机其实不是这样的,然而后面的人加个盐,加个味素,却慢慢地将里面整个滋味都变了,以后的人不知道,错认为这是真的,便这样子一直误解下去。所以一定要注意正直舍方便的精神,方便是要引导人从迷进悟,突破迷信,而不是引导人走进迷信,这是相当重要的事情,否则反而会变得更严重。如果要说真正另有动机除非是他自己不知道,不知道是没有话说,若是自己本身知道还用这种机会骗人,就是有意来断人慧命,这说起来实在是很严重的呀!

 

受八关斋戒的目的主要是在‘六念’,佛陀和其他宗教主要的不同就在于动机,也就是说:过去的印度在受八关斋戒时,他们想说我们都不要吃,佛陀将他们这个想法给转换过来之后,就把重点放在六念清净的修法,若是能够持戒而使六念清净,当然恶魔就会退出呀!当你持戒清净时,魔怎么敢来找你呢?因为你有定呀!慧呀!你的心念并不会随顺业力被它牵著转呀!所以我们就是定慧不够才被外魔来引导,心念起心动念就是魔,起心不正念就是魔呀!起心正念就是天人呀!起心善念就是善人呀!起心恶念就是恶人呀!所以在起心动念当中,全看你的动念是什么,如果你起心动念都是正见,你就是佛呀!就是差别这样而已嘛!对不对呢?所以当你的念头正确就有正见,就有福德因缘,魔怎么敢找你呢?不敢啦!看到你自然就跑的老远了!那么你住的地方自然就会平安和吉祥呀!并不是求别人赐给我们平安吉祥呀!平安吉祥全是操纵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比如说你要平安,开车出去却将眼睛闭上,不管红灯绿灯胡乱闯,那么谁能保护你平安吉祥?那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平安’就是平常叫你处事小心,言语小心,行为小心就是最平安,而‘吉祥’则是做事要有因果律,知因识果,并能够与隔壁邻居和睦相处,人人和乐,人人和蔼,那么这就是吉祥,就是‘安吉’——平安以及吉祥,如果自己为非做歹却希求平安吉祥,这怎能获得平安吉祥呢?这是不可能呀!现在社会上有的人吸食安非他命等毒品,就是受到了毒品的污染,他们在怕什么呢?就是做坏事怕被警察抓到,来到寺院便说:‘师父,你能帮忙我,保佑我,教我一个方法,让我不要被人抓去关!’若是发现这样我会马上打电话叫人把你抓去关,你做错事情应该要受法律的制裁,何必还要求菩萨保佑你不用被抓去关,这种没有道理呀!这样你本身就不对,你犯错事菩萨保佑,菩萨岂不是更加不对,这样说菩萨不也就是魔就是鬼呀!是不是这样呢?你不对它还溺爱你,还掩护你,你错了它还帮你,像这样的菩萨是什么菩萨呀!我说它真的是魔呀!鬼呀!最恐怖的就是这一种啊!所以‘安吉’是由你自己创造而来的,要是没有自己创造的话安吉从哪里来呢?所以若能在受持八关斋戒之外,并时时刻刻地来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不要希望天人来巡视、观察时,我们才规规矩矩,想到:‘哦!今天是六斋日,天上要来巡查。’这时你才规规矩矩不做坏事情,这种就不对,等到一过了斋日之后你又马马虎虎,又做一些坏事情,做一些不好的事,这都是不正确的。谁要保护你呢?唯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我们应该了解一切行为都是由自己负责,所以佛教主张业力轮回,这也就是说一切行为由自己承担,并没有任何人可以跟你帮忙和负责,所谓的‘帮忙’也只是教你、引导你而已,不能代替你作主,所以你做给别人看,做给天人看,但是业力行为所感召的业果,简单说谁能有办法帮你负责呢?因缘成熟还是必须要自受,自己做自己来承受,没有一个人能替你承担,不可以说不知道呀!反正我做给人看,虽然别人说我是好人,但是却在暗中做坏事情,你做坏事情可以骗得过自己吗?等到因缘成熟时,仍然是要自作自受的,除非你学得很好,已止因了,虽然你面对现实的一切,但是你了解这只不过是因缘,你如实承担并没有再感召贪、嗔、痴,否则,不论你行善或行恶,在业力轮回当中总归仍会遇到的。佛陀说:‘人的业力轮回生命,并非一期就结束。’除非你这一世学到成功圆满,要不然你还有来世的可能呀!在‘业力轮回’当中我就有说过,若是不了解可以参考‘业力轮回’的说明。

上一篇: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大愿法师讲述(4)
下一篇: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大愿法师讲述(2)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