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金刚般若>>金刚般若研习报告01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01
2006年06月25日14:2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981 字体: 繁體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01

净空法师讲述

郭常铮居士编译

一九九五年八月讲于美国达拉斯佛教会

译者序

一、本书系根据净宗学会导师 净空老和尚于一九九五年八月,在美国达拉斯佛教会大专佛学讲座讲授金刚经之录音带,及其所編著之‘金刚经讲义节要’一书编译而成。书名引用原讲题‘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全书以‘金刚经讲义节要’一百八十四个小节为架构,每个小节标题以浅显之文字,代替艰涩难懂传统科判,以提高读者阅读之兴趣。其余内容,用字遣词,尽量忠于原意,保持 老和尚精湛生动语言之义趣,期使读者阅读之际,如同置身法会现场,分外亲切,而能感应道交,生欢喜心。

二、老和尚一向专弘净宗经论,春风化雨,普度有情,名满海内外。近年来发现净宗同修念佛不得力,考其原因,不外看不破、放不下。乃慈悲为怀,及时选讲金刚经,冀经由金刚般若之薰习,断疑生信,帮助同修念佛往生,不退成佛。

三、老和尚宣说金刚般若虽以帮助念佛为初衷,惟对般若要旨诸如离相、无住、破三心、除四相等,亦有独到之见解。尤有进者,有关真妄、迷悟、凡圣、轮转生死之因果,亦剖析淋漓尽致,彷如晨钟暮鼓,发人省思。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译者尚在初学阶段,不揣翦陋编译此书,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先进有以教之。

五、本书承蒙台南市净宗学会会长 悟行法师之指导,得以顺利定稿,特申谢忱。

六、为祝贺台南市净宗学会奉准社团法人设立登记,特以此书提供发行结缘,并欢迎翻印流通,续佛慧命。惟请勿更动内容,以示负责。

一九九九年十月 学人郭常铮于台南市净宗学会

前 言

今天是我们达拉斯佛教会第二届大专佛学讲座,刚才董事长(韩瑛居士)已经简单的介绍过了,在此地我略为补充几句,让我们的同修了解我们的道场。我们在台湾和此地的道场,都是董事长她老人家建立的。我们这边的出家人,包括我自己本身,我们没有道场,我们接受董事长的供养。所以道场是属于在家信徒的,她是一位总代表,这是很如法的。我们是真正的出了家,有很多出家法师自己有事业,有道场,那是现代环境所逼迫的。我们的性质就像金刚经上讲的一样:释迦牟尼佛没有道场,‘祇树给孤独园’是须达多长者的。须达多长者他有所有权,礼请释迦牟尼佛在那里弘法利生。我们这个道场的性质也是如此,道场主人是董事长,台北图书馆(华藏佛教图书馆)她是那边的馆长,她是道场的主人。我们非常感谢董事长,她慈悲成就我们的道业、成就我们的法会。

这次讲座总共二十堂课,二十堂课要把全部金刚经介绍出来,在进度上相当紧凑。讲义(按系江味农居士之‘金刚经讲义’,净空法师节录为‘金刚经讲义节要’)是赠送诸位作参考,我们讲解的方式,是纲领中的纲领,重要的地方一定详细讲解,能看得懂的部分,就把它省略过去。

导 论

一、纲要

纲要就是一般著述所讲的玄义,原文我们都要把它念过去,重要部分再加以讲解。

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为本。

诸位同修发心学佛、发心到此地来,所为何来?这是首先要清楚、要理解的。我们学佛是要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不再搞生死的烦恼。如果我们目的不是如此,那么就是玩弄佛教,玩弄佛教是很重的罪业,过去李炳老(李炳南居士)常说这是阿鼻地狱的罪业。所以佛教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唯独这桩事(指了生死、出三界),世间人做不到。除了这桩事以外,世间的学术、哲学、宗教都可做到,用不著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理解的。

学佛是高度的智慧,没有高度的智慧,怎么晓得六道轮回的恐怖?怎么晓得了生死、出三界这桩事情是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佛法有无量法门,无量法门都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能成就,念佛法门也不例外。所以佛法的确是以智慧为根本,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智慧。所以这次选讲金刚般若,是帮助我们老实念佛。金刚般若的宗旨就是看破、放下。真正能看破、能放下,就老实了,取西方净土,可以说人人有分。

般若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

‘般若摄无量义’是我们可以理解的。‘情’是妄想,‘执’是执著。‘我法俱遣’是说我执、法执,统统放下。‘无所得’才是真正的得,有所得都是假的,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到最后,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出了‘无智亦无得’。‘无智’是破法执,‘无得’是破我执。

生知—诸法缘生,未见本性,逐相而转,迷而不觉。

佛知—缘生性空,有即非有,当体即空,觉而不迷。

因迷而成六道,因悟而有三乘。

这是讲十法界从那里来的,真正的法界是一法界;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只有一法界是真的,十法界都不是真的。十法界从迷、悟来的。一法界是从迷、悟去二边,二边都放下,那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华严经讲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只要有执著,就堕在十法界里。因迷才有六道,六道是我们自己变现出来的,不是本来有的,不是佛菩萨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更不是阎罗王造的,与他们都没有关系,是我们自己迷了变现出来的境界。

‘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佛,是从觉悟来的。他们的觉悟尚未圆满,如达到圆满,就入一法界,超越十法界。还没有达到一真法界,在十法界里成佛,如依天台家的讲法为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到究竟圆满才是圆教佛,圆教佛是一真法界的,别教以下都是十法界,不是一真法界,虽觉而没有圆满。

本经纲要—遣除妄想执著,念佛净心之枢要。

我们今天学金刚经,是希望它帮助我们念佛净心,底下一个简单表解,是说明十法界的现象、道理:

 

┌妄想─分别心—能变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

无始无明

┤ 

┌我执—烦恼障

↗业

┌情执我见,实为爱根。

 

└执著

├惑<

 

  

 

 

└法执—所知障

↖苦

└爱根不除,心何由净。

‘无始’不是说过去很久很久找不到开端,不能这么解释,这么解释就错误了。‘无始’是没有开始,所以他是虚妄的。如果有始有终,就变成事实,就变成真的。根本就没有开始,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因一念迷,一念迷就在当下,觉悟也是一念觉,所以说迷悟不二。一迷了,我们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失掉了,‘明’失掉了,所以叫‘无明’。失掉的现象是什么?就是下面两种现象:‘妄想’与‘执著’。‘妄想’就是分别心,能变现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妄想变出来的。没有妄想,不但没有六道,十法界也没有了,就进入一真法界。现在科学所发现我们的空间,有无限的度数,所谓‘三度空间’、‘四度空间’,现在科学家发现空间已达到十一度。但理论上说是无限度的,无限度空间是我们迷、悟浅深不同而造成的。

‘执著’就是烦恼,因妄想变现的境界,不知是假的,以为是真的,坚固的执著,于是产生了‘烦恼障’、‘所知障’。执著我执、法执,所以就形成轮回的现象—迷‘惑’、造‘业’、受‘苦’。苦就是报、果报。受苦当中,又起迷惑,起迷惑,再造业。所以果报真正的状况是一世不如一世,因为惑和业都在累积;往上升,机会很渺茫,往下堕落却很容易。

人生在世是为造业而来的吗?造善业,已是佛所不许。如果造恶业即中国人讲的造孽,果报在三途,非常可怕,何苦呢?人生在世,绝不能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富贵荣华。如果目标追求这些,这是造业,没有不堕落的。所以佛教我们随缘消业障,这一生过得就有意义、有价值。业障消了,智慧就现前。人有智慧,即使不能出离三界,也不致于堕落三恶道。

‘情执我见,实为爱根。’‘爱根不除,心何由净。’要达到清净心,很不容易,如果要真正达到清净心,念佛就是修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这才晓得贪爱是最大的障碍。我们生生世世念佛,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根本的因素,就是没能够把它拔除,不可不慎。

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无上正等正觉—照见事实真相,此即佛之知见。

般若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如同六祖慧能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意思。佛经上常常念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在金刚经里就是实相般若,名虽不同,事却是一桩事。‘照见事实真相’,这个智慧现前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到了,这就是‘佛之知见’,可见得佛之知见是我们本有的知见。

老实念佛,则能一心不乱,若不断世间一切染缘,攀缘不息,何能老实。

这是念佛不能成就的因素,也就是净土宗常讲的不老实。不老实的人,心攀缘、杂心闲话,讨论佛法也是杂心闲话。佛法唯求清净,前些年,我在洛杉矶讲经,洛杉矶有个日本人的禅宗道场,很多美国人在里面静修,中国人也不少。道场的特色,它有个禅堂,走进去后,就不能说话,很多外国人到那里去,感到轻松愉快。不说话就老实,话越多越不老实。人家来问佛法,不说话就是佛法,清净心就是佛法。杂心闲话不但害自己,也害别人,真正修行是读经、念佛、静坐。佛法没有别的,就是修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的智慧。

二、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物名,金中之精,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又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彻见一切凡情妄相,照破无明。

般若:是梵语,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就理体曰觉性,又名实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即观照般若。体用一如,觉照一体,故皆名般若。佛为一切众生,开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般若’是梵语智慧,为何不直接翻译成智慧?怕我们产生误会,所以用音译再加以解释。它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后天学得来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实相般若’是从体上讲,是本性里面的觉悟,本来有的觉悟。‘观照般若’是从作用上说,起作用即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无论从体、从相、从作用上,都称为‘般若’。佛为我们讲经说法,佛灭度后,所有集结的一切经典,都称为‘文字般若’。

梵语波罗蜜:义为彼岸到。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槃彼岸。波罗蜜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

‘波罗蜜’是古印度话,直接翻译为彼岸到,我们中国文法为到彼岸。中国人对某人才艺达到相当水准,称赞为功夫到家了。又有圆满的意思,所以般若智慧是到家的智慧,最圆满的智慧,真实的智慧。

梵语涅槃:义为不生不灭,所谓本自不生,今亦不灭。又翻圆寂。

四谛苦、集、灭、道的灭谛,就是‘涅槃’。‘灭’是灭生死、灭烦恼。生死、烦恼永灭,就叫做‘涅槃’。‘圆’是说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

因见思烦恼,而有分段生死。因尘沙无明,而有变易生死。

三界内舍身受身,一段一段的生死,是从见思烦恼中变现出来的。小乘证得阿罗汉果,大乘圆教七信位以上菩萨,见思烦恼断了,所以分段生死没有了,但未成佛。在到达成佛前的阶段,尚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不是真的生死,生死是比喻苦。如国小学生一年级升二年级,二年级升三年级,毕业后升中学、大学,他要吃一段苦,才能提升他的境界,称为变易生死。菩萨从十住变成十行、十回向、十地都称变易生死,与六道里面生死情形,完全不同。六道里是一段一段的,身体形状是段,一段一段、一世一世,均不相同。这是二种生死,不可不知。

大智度论云:有无二见,皆属此岸;二执俱空,始达彼岸。

一切凡夫执著有,在此岸。高级凡夫执著空,还是在此岸。执著空虽生无色界天,仍旧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所以空、有二边都不能执著。出三界后,如果执著空,就变成阿罗汉、辟支佛。经上说好听的说他们证‘偏真涅槃’,说不好听的则称‘堕无为坑’。楞严经上佛说他们的境界‘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小乘极果的现象,不能见性。执著空,还有微细的念头,如果是粗念,是在无色界天。细念就变成声闻、缘觉。必须二边都舍掉,才能到彼岸。彼岸就是一真法界,彼岸就是真如本性。禅宗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彼岸。

六度中,布施、舍也,若不舍,则不离此界。众生不肯舍,无观照正智耳。

‘布施’是舍,是放下。舍什么?舍念头,执著有执著无的念头都要舍,这才叫根本舍、彻底舍、究竟舍。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因为这个世间他没有舍掉。有念是凡夫,无念是佛菩萨。众生为什么不能舍?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以为现前样样都是真的,不知现前样样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真的,不舍是错误的。

般若波罗蜜,因位名圆满之观慧;果位则般若即是波罗蜜。

未成佛前,般若波罗蜜是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智慧,宇宙人生的真相,当然看得清楚、看得明了。成了佛,般若即是波罗蜜。

金刚即喻此观智,最坚、最利、最明。果位喻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身也。

这部经虽然分量不多,但它是大乘经的精华,是整个佛法修行指导的总纲领、总原则。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学那个法门,违背本经的原则,都不能成就。念佛法门也不例外,老实念,那就是金刚智慧。绝不为外界所动摇,一句弥陀念到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放下,生活得大自在,得大圆满。自在、圆满不是往生以后,是在现前就得到的。

经:具贯摄常法四义,常则三世不易,法则十界同遵。又有径义,修行成佛之路径。

‘金刚般若波罗蜜’是本经的别题,‘经’是通题,凡是佛说的都称为‘经’。经有贯、摄、常、法的意思。‘贯’是贯穿,也就是佛所讲的无论是语言文字,章法结构都非常严谨。‘摄’是摄受,能摄受众生,就像磁铁吸力一样,众生一接触佛法,就欲罢不能,知道佛法的好处,认真努力修学。像这部金刚经,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读不厌、学不倦。因为它的经文虽然没有变,它的义理□是无限的深广,体会年年不同、月月不同、日日不同,这就是‘摄’的意思。‘常’是永恒不变。‘法’是理论方法,十法界都依此理论、方法修行证果。‘径’是路径,经有路的意思,修行成佛的路径,循著轨道去走,才能证得佛果。

三、显体

‘体’是本经的性质,也就是本经的理论依据—佛是依什么说出这部经。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对于经典的信心就建立起来了。‘信为道元功德母’,如无信心,就不能成就,这一段很深,涉及到理论的部分。

一切大乘经,皆以诸法实相为体。佛四十九年所说,无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诸法’是一切法。‘实相’是真相。换句话说,佛说的一切大乘法,都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事实真相怎样,佛就怎样说法,佛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所以佛说法叫‘如语’,完全与事实真相一样,佛把它说出来。我们是迷而不觉,不了解事实真相。佛是圆满、究竟的觉悟,对事实真相彻底明了。

智者大师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经体。江味农以生实相为体。

智者大师是唐朝天台宗的祖师,著有金刚经的注解,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经体。江味农居士是现代人,毕生研修般若,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功夫,写成‘金刚经讲义’一书,这本讲义,可说是集古今注解之大成,加上他自己实际修行的体验而写成的。目前所有金刚经注解里面,以‘金刚经讲义’内容最丰富,很值得我们做参考。因为讲义的份量太大,我们将它节录为节要,文字大概只有原文三十分之一,便利初学,也便利讲席时使用。

实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非亦不立。诸法实相,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耳。

‘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即非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有,这才叫圆满。‘非亦不立’如尚有非的念头,心里还是著相。‘诸法实相,本来如是。’禅宗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境界。‘强名实相耳’是不得已取名为‘实相’,不可执著还有个实相。般若之难就难在此地,不可落实,一落实,心里还有一点点,那就错了,你的心就不清净了。

离即不取之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以名之,强名曰生。

‘生’也是不得已勉强而说的。‘生’是现前的意思。我们今天所现前的是烦恼,不是菩提,不是般若。如何能叫菩提、般若现前?那个现前的意思,取名为‘生’。怎样才能现前?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可以享受六尘境界,不可执著。换句话说,心要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就是‘不取于相’。用现代话说:绝不为外面境界所诱惑。内心则‘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讲内心,‘不取于相’是对外面境界。‘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就是禅定,禅定的作用即是智慧。

文字诠此实相。观照、观此实相。实相般若,则圆满显现,到彼岸矣。

‘诠’是诠释。‘观照’是用功,就是日常生活。六祖慧能大师第一天见五祖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就是‘观照’。他观照现前,他的生活是生活在智慧之中。我们一般人见老师则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们生活在烦恼之中,他的生活是在智慧之中。这就告诉我们学佛学什么?就是把我们烦恼的生活,如何转变成智慧的生活,就到彼岸了,就没有白学了。假如日常生活都是究竟圆满的智慧,那么你过的生活是佛菩萨的生活,就不是凡夫,而是超凡入圣了。这样才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这就是到彼岸。

本经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喻如金刚者,以其能离一切诸相,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

这是把修行的目标、效果都说出来了—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生实相’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四、明宗

‘宗’是讲修行,‘明宗’就是说明这部经典它教我们的修行纲领。

宗者修也。经义之主体虽显,非修莫证。读经闻法,必以如说修行为主。

实相是本经经义主体。‘非修莫证’:如果不修,绝对得不到,‘证’就是得到,不修不但实相得不到,真正的好处利益也得不到。所以修行很重要,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修行的标准是以佛菩萨为榜样,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第一句就是‘如说修行’供养。佛怎么教我们,我们就怎么做,这就是‘如说修行’。

修学唯以自悟心性为主,不重经教,谓之宗下。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者,谓之教下。此佛家自称宗教也。

真正会修的人,真正会用功,功夫得力的人,大概都不出‘自悟心性’这句话。怎么悟法?要从定中去悟。无禅定,就无法悟,禅定是整个佛法修行的总枢纽、总纲领。我们净宗是用念佛的方法修禅定。佛法常说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修禅定。得到定,定的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从经教里面来的,不是读的多、听的多、看的多、研究讨论很多得到的。那不是真智慧,那依旧是妄想、分别、执著。真正的智慧是从定当中来的,心清净了,心平等了,像水一样,没波浪、没污染。水像一面镜子,外面的统统都能照见,照得清清楚楚的,所以要修心。

‘宗下’就是禅宗,不重视经典,完全*觉悟。与禅宗相对的另外一些宗派,即中国大乘八个宗派,除禅宗之外,七个宗派都称‘教下’。‘教下’重视经典,重视经论,在经论里体会佛的教训,遵守佛的教诫,修正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这叫观照。走这个路子来证实相的叫‘教下’。

佛教所说的宗教,与社会上所说的宗教意义不同。佛教所说的‘宗’是禅宗,禅宗以外的宗派都称为‘教’。佛教与一般宗教完全不同,它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与宗教扯不上关系。但现在佛教也变成宗教了,变质了。用宗教的心态学佛,无法出三界。佛教为什么不是宗教?我在‘认识佛教’一书,说得很清楚,可提供诸位参考。

智者大师,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为本经之宗。

江注‘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

上面二种说法,虽不一样,意思都相通,佛在本经跟我们讲是二边都不住。

本经修宗,在‘无住’二字。全经观门、行门,尽在其中。

‘无住’二字是本经最高指导原则,无住就是不执著,我们常讲的不分别、不执著,于一切法都不分别,都不执著。

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

‘离’不是在相上离。经上叫我们‘离相’,不是离外面境界相,是离心里所执著的相。华严经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障碍;有障碍是执著心里面的相,心不清净,心被污染了。这种说法假如听不懂,可用一个譬喻:佛菩萨的心像镜子一样,镜子不著相。照的时候,相在里面,相并没有著在里面,不但不照时没有相,即使正在照的时候,镜子里面也不著影相。凡夫的心,像照相机底片一样,照一次落一个相在里头,照二次,又落个相在里面,里面一塌糊涂,才有障碍。所以佛教我们‘无住’、‘离相’,是离心里面执著的那个相。也就是离分别、离执著,不是教我们把外面境界相都离开了,那是大错特错,那就著空了。心里没有相,不著有。外面境界的相没有离,不著空。不住有,不住空。空、有二边都不住。

‘离’与‘即’是同时的,是一桩事情。如果把它分作二桩事情,那就错了,不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法’是指日常生活之中,像本经发起:释迦牟尼佛在穿衣、吃饭上,就把修学纲领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证明佛所言非虚;确确实实是‘即一切法’当中,‘离一切法’,离即同时;穿衣是一法,虽穿衣而不著穿衣之相,也就是心里无分别、不执著。由此可知,金刚般若真的能够用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实相般若,我们应该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这就是观照,观照功夫深了,心清净了,本性里面本具的智慧自然就现前了,这就叫证实相般若。话虽说的容易,可是做不简单。观照我们可以做,做一分得一分受用,做二分得二分受用。如果要做到实相般若现前,那是很深的功夫,像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那是观照功夫很深,所以才‘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今天虽有观照功夫,但功夫不够深。得不得受用?得受用,得小受用。像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见性,这样的受用,我们得不到,那是很深的定功;定功浅深,简单的说:能够破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在整个佛法里面,算是初步定功成就。再深一层破尘沙烦恼,更深一层才能破无明烦恼。心经上说的‘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指破无明烦恼。可见不但‘深般若波罗蜜多’我们做不到,浅的也做不到。由此可知,我们依照这样修是浅浅的观照功夫,这种观照功夫,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但是要把它用在念佛法门,帮助我们念佛往生净土,那的确很有效果,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这是在末法时期,唯一有办法超越三界的,只有这一条路,这条路只要把世缘放下,不放下不行,越早放下越好。

真正放下,西方极乐世界取得了,不去也没关系,那就是生死自在,随时都可以去,想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不碍事。想住在这个世间,是因有有缘的众生,可以度他。如观察没有缘了,就可以走了。现在世间人很苦恼,活动空间,无法超过这个地球。取得西方净土以后,活动空间则尽虚空,□法界。十方诸佛刹土,想去就去,想来就来,得到这个,才是真实利益。这个身体不要了,得自在身体,像普门品所说,随类化身。‘随类’不是随自己心里想的,自己心里想的那就是四相具足的凡夫,不是圣人。是随众生念头,众生想见菩萨,就现菩萨身。众生想见佛,就现佛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那个叫得大自在。

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云: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实相般若也。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观照般若也。因观照而证实相。

佛与众生差别在那里?众生心里著相。佛心清净,不著相。‘我人众寿’是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举四相包括一切诸相,离四相即离一切诸相,因一切诸相,归纳起来,不外乎此四大类。离四相,实相般若就现前了。‘诸佛’是指圆教初住菩萨至究竟佛果而言,总共四十二个位次,也叫‘分证佛’。必须‘离一切相’,再‘修一切善法’就对了。‘善’是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不‘修一切善法’就著空,住在空里头。‘修一切善法’没离相,就著有,住在有里面了,都是有住。真正做好‘无住’,是心清净,还要修‘一切善法’。也许诸位要问:我心里一切都不执著,何必‘修一切善’?不修善可以啊!可以做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但不能见性。‘修善’是为了明心见性,因真如本性,本来如是,二边不著。‘修善’不著空,‘无住’不著有,所以金刚经经文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不著有,‘而生其心’不著空。我们念佛人‘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念阿弥陀佛的心,生求生西方净土的心。‘应无所住’是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不但身心世界要放下,连所有一切佛法也要放下,只要一句阿弥陀佛,只想往生极乐世界,生这个心,还是金刚经的原理原则。

五、辨用

用是功用、力用、成效的意思。

明宗,是明因位之修;辨用,是辨果地之证。而显体,是显因果之目的。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以妄想执著所障,不能证得。’妄想,分别心是。执著,我法二执是。

佛这句话是在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讲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但以妄想执著’,毛病就出在这里,所以‘不能证得’。妄想是分别心,执著就是我执、法执。妄想就是无明,执著就是烦恼,是二障来源。本经就是破二障,要晓得理论、方法去修学,就可破二障。

起信论云:‘以不达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不达即不觉,无明即妄想执著。

‘达’是通达、明了。不晓得法界原本是一真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法界’从那里来的?法界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所以一念是真的,二念是虚妄的。一念所现的是一真法界,二念就变十法界,这是佛在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是一真法界,一动念头,就变成二念,变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是唯识所变的。

佛法修学纲领,是教我们转识成智,换句话说,要转二念成一念。一念是智,是般若智慧,二念是迷。念佛目的求一心,一心是智,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尽一切可能向一心这个目标去做。一念在净宗方便,因净宗有依*,净宗就念‘阿弥陀佛’,除此一念别无二念,就成功了,就有把握往生。这法门没有诀窍,真的是简单、容易,跟金刚经的宗旨完全相应。

因不知法界原本是一真法界,不知诸佛菩萨本来只有一念,没有二念,所以迷了,不觉了,念头起来了,这念头就是妄想,妄想就是无明。

此经大用,能开众生究竟圆满之智慧。此智为一切众生性体所本具,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

金刚般若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每一个众生自性本来具足的,外面来的,不容易得到,本来具足,要恢复就有可能。

性具智开,不觉者觉,无明者明,便是通达一真法界,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

当知发大慈悲心,便是开此智。依教发心,分别心已融,我见潜消。故令发无上菩提心,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灭度。全经不外发挥此义。并忘其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处契入。

这段话很好,也是全经的纲领。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就是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个是发心,一个是怎么住?一个是怎样降伏其心?佛所教的是要发大慈悲心,大慈悲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生的慈悲心,就是大慈悲心,这个心一生,分别、执著就没有了。所以佛教人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就是离四相,四相没有了,然后修一切善法—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这是善法到达究竟圆满了。

帮助一切众生成佛,心里绝对不著相。帮助一切众生心里若无其事,就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全经自始至终,都是讲这桩事情,佛分很多层次说,让我们从里面觉悟。

一切众生,以不觉十法界同一体性,妄想分别,起人我见,遂生三毒,造罪受苦,轮回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皈依三宝。以夙世障缘,叠起环生,欲修不得,修亦难成。故忏悔业障,极关紧要。

‘三毒’是贪、嗔、痴。‘业障’就是妄想、执著。

经云:‘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

这段经文是出自法华经,‘端坐’不是一天到晚坐端端正正的,佛门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它的意思是意在言外,‘坐’是不动的样子,是取心不动,不是身不动。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解释禅定即坐禅,‘坐’如如不动,‘禅’不取于相,完全遵照金刚经上的说法。‘念实相’就是无念,离一切念就是念实相,这真是好难,好难。这才想到净土宗的方便,净土宗是落实在‘阿弥陀佛’上,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

念实相者,空有不著,双照二边。实相之慧,从大悲生,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

佛在本经教菩萨‘不受福德’,这句话非常重要,一享福就迷了、就堕落了。诸佛菩萨为我们的示现,都是不受福德。福报一定有,但福报要让一切众生共享。

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相,观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内外障缘,一齐销尽。

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即为荷担如来事业,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

修行法门无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障有三:(一)惑障:见思烦恼是,除则成般若德。(二)业障:一切罪业是,除则成解脱德。(三)报障:六道苦报身是,除则成法身德。江注举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本经大用。

六、判教

判是判别,教是教相。祖师大德对佛陀四十九年说法之资料、加以整理,辨别浅深大小,便利后来初学,有个次第,可以入门,所以有判别教相,如编排课程标准。但佛经可深可浅,判教系祖师大德之苦心。

诸佛出世,教化众生,必对机说。机有二义:根机,众生根性,各各不同,障有浅深厚薄故。时机,因时施教,如五时说,先浅后深,先小后大,循循善诱,引人入胜也。

佛因众生‘根机’不同,所以用很多善巧方便方法教化众生,如经上讲三乘、五乘就是善巧方便建立的。众生迷悟不同,迷浅,障也浅,佛跟他讲实话,他成就的快。迷的重,障也重,跟他讲真的,他不相信。众生往往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有一年我在北京,去看黄念祖居士,他说有一位同学是密宗上师在美国,那时已经死了,死的现象很不好。虽然是同学,因他同学走的是邪道,所以没往来。死的不好,他的徒弟们还对外宣称:师父是代众生受罪,死了还骗人,此类例子,时有所闻。这就看出众生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也就是佛常讲的‘可怜愍者’。‘时机’是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法,诱导众生。

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学人,使对一代时教,纲领条目,浅深次第,一目了然。可以循序而进,其接引后学之苦心,良足佩焉。

这是说明古大德判别教相,目的是对初学人方便,用心之苦,要能体会。佛的大、小乘经典,都是活活泼泼的。所以古大德所判,只是供我们参考,如死在教下,就得不到利益。换句话说,未被世法迷,却被佛法迷了,还是迷而不觉。

晋末判别经教者有十八家,唐后大众共依者,唯天台、贤首两家。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四教。贤首则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

天台、贤首两家判得最好,其他各家已成历史名词。这两家看法相当接近,但讲解全经纲要方法不同。天台比较简单,而贤首比较复杂,这也是各有所好。

天台判此经为通别兼圆。贤首则判属始教,亦通于圆。江注判本经为境心俱冥,遮照同时,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圆极顿之大教。

本经属圆教,两家都承认。但‘通’与‘始’都是大乘初学,因本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始教的教义,这个菩萨是大乘圆教初住位菩萨,这是两家判教的标准。如果就金刚经本文标准,这是我们一定要遵守的。本文不是初住,而是小乘初果。小乘初果就离相了,若不离相,就不能证须陀洹果。不离相不能证果,不离相就不能往生。不离相在佛法修学上是一无所成的,要有成就,非离相不可。金刚经自始至终,苦口婆心劝离相。为什么一定要离相?离相才能与真如本性相应,离相是一切法的真相。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是虚妄的,那是障碍,离相是离一切障碍。

江味农居士四十年心得,他看本经圆顿达到极处,不是古大德说错,古大德没有江居士说得清楚、明白而已。

七、译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三八四年姚苌称秦王,三八九年吕光称三河王(凉),四○一年什师至长安。

 

┌经

─┬─修正知见(学问)。

三藏

┤律

─┼─修正行持(品德)。

 

└论

─┘

法师,凡能弘法者,称为法师。三藏皆通,则称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梵语音译,义为童寿,七岁出家,日诵千偈(三二○○○字),博通世出世法,公元四○一年至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在西明阁与义学八百人讲学。译经论九十八部三九○余卷。

传说法师乃七佛以来为译经师。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

译,易梵为华语也。

八、倓虚法师示此经大旨

离相,成就解脱,消诸业。

无住,成就般若,破诸惑。

无法,成就法身,脱诸苦。

破三心,除四相,为发心之要务。

 

┌过去心

三心—(妄心)

┼现在心

┼不可得

 

└未来心

 

 

┌我 相

 

├人 相

┴─由相对假立

四相(我法执)

 

 

├众生相

──由缘和合假立

 

└寿者相

──由相续假而立

破处即是显处,是同时,是一时。

本论:解释经文

壹、序分

一、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们因为时间不多,所以讲座采取重点的报告。特别著重在修学心得这方面,对于经文的解释、名相、术语,诸位可参考江味农居士的讲义。在这一段里,我们要学习的,有几个重点必须要知道。重点掌握到了,以后展开一切大乘经典,就会读、会看、会修学了。请看注解:

(一)读经闻法要消归自性

看经闻法,贵在如实会得其意。果能消融归我自性,则受用无穷。

这几句话很要紧,会不会读经、会不会听经、会不会学佛,关键就在此地,要紧的是真正能体会到说经人的意思。说经的人是释迦牟尼佛,开经偈称‘愿解如来真实义’,意思明了之后,要真正能够‘消归自性’。此地称消融归我自性,简单讲就是消归自性。‘消归自性’用现代人的讲法,是真正体会意思之后,变成自己的智慧,变成自己的生活行持,这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二)解释如是

‘如’,生佛本具之性体,真实之际如如不动。‘是’,开化显示当下即是。

无量寿经上说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真实之际’,即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所以‘如’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如’讲体,‘是’是讲作用。真心本性所起的作用,无量无边。‘开化显示当下即是’,可见体用没有离开生活,现前就是。‘开’是开启,‘化’是变化,‘显’是很清楚、很明白,‘示’就是在眼前。一真法界在我们眼前,十法界也在眼前。十法界就是‘化’,一法界是‘显’,每个字里面都含有很深很广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展示在现前。佛说‘如是’这两个字,我们才能契入这个境界。

(三)解释我闻

‘我’,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常乐我净之我,破空间障碍。‘闻’,返闻闻自性也。

‘我’是讲真我,不是我们所讲我你他之我,那是假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体,佛与众生是所现的相,即前面所说的‘开化’。‘开’是讲一真法界,是讲佛。‘化’是讲众生,十法界有情众生。十法界是变化出来的,是从心变化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但十法界与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心、佛、众生也是一,不是三。这个事实真相能透彻理解,那叫证,佛法叫契入,我们一般称证果。

‘常乐我净之我’,这个我是真我。我的定义,佛法一般讲有八个意思,讲义里面有,可供参考。八个意思之中,最要紧的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一个是‘主宰’,另一个是‘自在’的意思。从这两个定义来观察,凡夫没有我,凡夫做不了主宰,也不自在。诸佛菩萨有我,有真我。在十法界依正庄严当中,做得了主,在无限时空里面得大自在。前面说过:学佛是把我们境界向上提升。换句话说是把我们生活空间扩张,扩张到尽虚空、□法界,那就自在了—‘破空间障碍’,这就是我的意思。

‘闻’不是耳闻,耳闻是凡夫,有障碍,这个闻如同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上文殊师利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教我们反闻,‘反闻’是教我们不要向外面境界攀缘,外面境界是假的。本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回归到自性。‘闻’反闻闻自性,视要反视回过头来看,就见到自性。不知回头的,看到的是色尘,染污了自性。不会闻的人,是听到声尘,也是染污自性。所以会用心的人,能回头,佛法常说‘回头是岸’。反闻就是回头,六根接触六尘,要知道在六尘境界里面回头,回头就是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不受外面环境的蒙蔽。在一切境界里面,保持不著相、不动心。不著相即不取于相,不动心则是如如不动。这时用清净心、平等心、觉心去观察外面境界,这种观察是观察真相—真相大白。

(四)十法界与一真法界

起心动念就见不到真相,所见的是十法界。不起心动念,所见的是一真法界。佛法里讲的一真法界,绝对不是十法界以外,还有个一真法界,没有这个道理;人道之外,还有一个天道,没有这个道理。一真法界与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天道和人道也是一,不是二。用现代科学家的说法,就是空间的转变;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乃至于无限度的空间,是一个空间。如果从这上面去体会,经的意思就容易明了。无限度空间怎么来的?是从妄想、分别、执著来的。现代科学家虽发现有多元次的空间,但是不知如何突破。佛法教我们用定功突破,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突破了。突破之后,十法界依正庄严都看到了,六道里面状况也都看到了。它要不是在同时,怎么会看到?如果真的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怎么能看到?未来怎么能看到?没有啊!都在眼前啊!为什么能看到天道?为什么能看到菩萨道?又为什么能看到饿鬼道?因为也在一个空间,只要能突破界限,全都看到了。可知本来没有界限,界限是自己分别、执著造成的。

(五)十世古今·不离当念

‘一时’,十世古今,不离当念。三际心不可得,破时间障碍。

‘十世古今,不离当念。’这在刚才,已透露一些消息。没有过去、未来,是一时。因为是一时,所以过去、未来都在眼前,统统都看得见。现在为什么有过去、未来呢?因为现在心动了,心动了,就会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念头,念头是假的,真心不动,妄心才有念头。妄心有过去、有未来。真心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所以时间是一,不是二。空间也是一,不是二。虚空法界要是真的契入了,那一样事情不清楚?那一样事情不明白呢?

‘三际心不可得’,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破时间障碍’。‘我闻’、‘一时’把时空的障碍突破了,才能见到事实的真相。不能突破,所看到的一点点、很窄小,以为这部分是真的,产生错误的观念,看错了,想错了,当然也连带做错了,说错了。错误的结果,就是制造出六道轮回。

(六)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佛’,自性天真佛也。

不少同修经常来问我:到底是神大还是上帝大,或者佛大?对于佛的概念,并不清楚。事实上,佛是自己,不是别人,自性天真佛。‘佛’是梵语,意思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每一个人都具足,人人的智慧都是究竟圆满的,上帝是究竟圆满,我们自己也是究竟圆满,都是佛。佛在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本来具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觉悟。现在不是佛,是因为圆满的智慧与圆满的觉悟丧失掉了。为什么会丧失掉?因有妄想、有执著。经上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一切众生如果把妄想、执著舍弃掉,这样能力就恢复了,这就是佛的意思。佛不是神、不是上帝,不能比。因此,看到‘佛’这个字,就要想到我要恢复我的本能。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都是恢复本能而已。

其他宗教看到我们供佛像,不了解其真意,供佛像是因为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塑一尊像供养是不忘本的意思,没有把它当神看待;纪念老师、不忘老师教诲的恩德,这是第一个意思—报恩的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见到这尊佛像,就想到自性天真佛,要恢复我们的本能,修学要以佛为榜样,恢复我们的本能。

(七)寂照圆融是修行的总纲领

‘舍卫国’,寂照圆融,自性圆具之丰德也。

‘舍卫国’其实是一个国家的首都,用都城的名字,代表这个国家,古时候有这种例子,现在也有,如称中国称北京,美国称华府。‘舍卫’梵语译为丰德,丰是物产丰富,以现代话可说为经济中心。德是文化水准很高。从这个名称可知这个城市,是古印度文化经济的中心。我们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那是真正的丰德。所以看到这个名字,要想到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性德是真正的丰富。西方极乐世界讲无量的寿命,样样都是无量,这个无量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所以学佛为什么要明心见性?因为见性之后,无量的智慧、德能统统显现出来了。这不是修德,是性德,是本性本来具足的。怎样才能使性德现前?那要*修行。‘寂照圆融’是修行的总纲领、总枢纽。‘寂’是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以清净心对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照’。‘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虽用而不能保持。佛在经上常讲凡夫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尘境界,第一念就是寂照,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迷了,诸佛菩萨永远保持第一念。我们早晨醒来,眼睛一张开看到外面境界,还没有起心动念,还没有分别执著,外面的境界清楚,那叫第一念。那个情形,就是寂照,就是圆融,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才一动念,就有了分别了,有了执著了,有了好恶了,起了烦恼了。第一念是性德,真心起作用。第二念是妄心起作用,把真变成妄了。如何能够保持真心的作用?整个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修行修什么?就是修寂、照。换句话说,就是修一个心清净。所以看到‘舍卫’两个字,要能想到这个,就会有受用了。

(八)战胜五阴魔障·才能恢复自性

‘祇树’,战胜五阴魔障,绍隆佛种,则是自性之只陀太子之功德林也。

‘祇树’,‘只’是‘只陀’,这里面有一段故事,在一般注解里都有,我们不必叙述这些事。我们看它表法的意思:‘只陀’梵语战胜的意思,国王打了一次胜战,凯旋归来的时候,宫中有人报信,皇后生了太子,国王很高兴,就把他取了这个名字—战胜。我们看到战胜两个字,要想到战胜五阴魔障,才能恢复自性。我们今天在六道里搞生死轮回,被五阴魔控制住了,我们没有能力胜过它。‘五阴魔’,楞严经里面说得详细,五阴是五种,每一种里面,佛又为我们说十种魔障,五阴就变成五十种魔障,楞严经末后用很长一段经文差不多有三卷,楞严经总共只有十卷,三卷和我们讲五十种阴魔。一个修行人,要想超越这些魔障,战胜这些魔障,很不容易,所以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原因就在此地。修行成佛的捷径,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虽有魔障,魔不能接近,便宜就占得太大了。也许同修要问:不少念佛人,怎么他们也有魔障?这里面有原因,原因总不外乎念佛不得力,念佛用心不纯,才会遭魔障。如果一心专念,纵有魔障,魔也会远离。如果杂心念佛,魔容易找麻烦。因为心不专、心不一,得不到佛(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也就是说不能和佛感应道交。就像我们无线电通话一样,频道一定要专,同时二个频道、三个频道,里面就有杂音,就听不清楚,道理是相同的。我们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频道一定要一致,绝对不可二个频道、三个频道。

(九)喜欢神通感应的人最易著魔

一般最容易著魔的人,总是喜欢神通,喜欢感应,是最容易惹祸的。这是妄想、是妄心。一切法从心想生,想神通,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他们就来了。想感应,妖魔鬼怪也有感应,本来没有的事情,是想来的。念佛的人想什么?专想阿弥陀佛,只修一心不乱,阿弥陀佛现前了,现前怎么样呢?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是一句弥陀念到底,绝不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如不见,这是好境界。如果见了一生欢喜心,自认见到佛了,功夫不错了,魔就快来了,那还是喜欢神通,还是喜欢感应。所以一定要记住,我们念了很久的佛,怎么佛都没见到?这是好事情,好境界。佛要是真的来了,给你看到了,你一高兴,马上就著魔了。佛大慈大悲,不让你发狂,这才是真正爱护你、加持你。到什么时候佛现相呢?你心真清楚了,明白了,见如不见。佛会现相给你看,给你作证明,证明你的功夫成就了。古时慧远大师一生当中,见到三次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和任何一个人说,见如不见。最后往生时,境界又现前才向人家说:过去已经见过三次,现在境界又现,我要往生了。说出来,走了,这是对的。说出来不走,那就是妖魔鬼怪。所以我们要战胜魔障,我们仗著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定和慧,不足以伏魔。唯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要紧的是老实念,就对了。

‘绍隆佛种’:‘绍’是继续、继承的意思。‘隆’是兴旺,我们要把佛的遗教,发扬光大。

(十)性德本有·不从外得

‘给孤独园’,昔日离家远走,今返家园,承受家业,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即性德也。

‘给孤独’是当时对须达多长者赞美的称号,他很慈悲,用现代的话说,是一位慈善家,对贫苦孤独的人常予照顾救济。‘昔日离家远走,今返家园,承受家业,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即性德也’,这几句是法华经里面的比喻。‘离家远走’是比喻迷,迷失自性,好比离家出走,在外面过艰难困苦的生活。‘今返家园’是回过头来,明心见性。‘承受家业’是说本性里面本身智慧德能,统统都现前了。‘衣里明珠、不劳而获。’说明性德是自家本有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它的盛况我们从华严经里看到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所以古人常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佛的富贵,大自在天比不上,大自在天富贵是修得的,不是性德。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富贵,那也是性德,不是修得。

(十一)解释大比丘

‘大比丘’,指大悲大愿。比丘谓远离尘垢。‘众’是理事和合。

古印度所称的‘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团体,僧团是理事和合,所以叫和合众,在所有团体里面,僧团是最值得人尊敬的。

(十二)解释千二百及五十五

‘千二百’,圆满功德,五十五,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觉是也。

此节经文所表,谓如如不动之本性,当下即是。果能破障返闻,则自性佛现,而兴大悲大愿,远离尘垢,理事和合,圆满诸菩萨之修德,而与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则见此序境相为非相而见如来矣。一部经文所说,总不外此意。学者当于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境,皆如是体会得,则动静一如,无往而不是矣。

二、发起序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一)世尊现身说法

这一段不但是一部金刚经都在里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也都在里面,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修行,一直到成佛证果,也都在里面。这是世尊现身说法,为我们做出个好样子—佛是怎么生活的。世尊这次示现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的生活、出家人的模范。看到样子,我们要能够回过头来想到: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将它运用在生活当中,所过的,统统是佛菩萨的生活。金刚经上世尊是亲自表演给我们看,而在华严经上,是诸菩萨表演,在末后一品,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位在表演。这五十三位代表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菩萨。修行不一定要出家,无论那个行业,无论过的是什么生活方式,只要会运用金刚经的道理、方法、原理原则,没有一个不成佛的。这一段是很重要的一段,我们一般读诵往往把它看轻了,后面的经文,老实说是解释这一段的,这段经文明白了,后面的经文可以不要讲了,看不出门道,这才细说。请看注解:

(二)在家出家·一律平等

出家本为度众,欲度众生,须先断惑。断惑必须苦行,使人见之,道心增长,俗念减少。则乞食之有益众生也大矣。

佛菩萨度众生,方式很多,普门品里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即示现佛身。‘应以居士长者身得度者,即现居士长者身而为说法’,维摩居士即示现居士长者身分,维摩居士也是佛再来的,可见得他们自在。在那个时候印度有两尊佛出世,一个示现出家,一个示现在家;说明在家出家修行,同成佛道,并无高低之别。所以佛的弟子如舍利弗、目□连他们见佛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他们见维摩居士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现在一般人有个错误的观念,一出家就贡高我慢。不知道佛当年在世显示的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是平等的,这是我们千万要记住。特别是发心出家的同修,要知道我们虽然身出家了,无论在道业上,在断烦恼上,一品没有断,怎可贡高我慢?一定要谦虚、恭敬。

(三)如理如法的供养

江居士以为,欲佛法大兴,非行乞食制不可。但须信心者多,然后能行耳。

‘乞食’制度是释迦牟尼佛所定的,一直到现代南洋小乘国家像泰国、锡兰依旧行乞食制度。佛法传入中国,因中国人观念与生活方式和印度不同,所以乞食制度在中国就不能通行。早年出家人接受社会大众的供养,还不成问题,可是到了近代,流弊丛生。这种现象诸位可能见到,这是佛法的衰相。可是要恢复乞食制度,在事实上不可能,唯一的方法,是学佛的同修,不论在家出家,真正明了佛法,就不至于有过失。比如说出家人自己知道节制,在中国历代的高僧大德都做了很好的榜样,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均以身作则。而在家信徒的供养,应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不是盲目的。这样配合,佛法也能够兴旺,正法一样能够住世。只看我们怎么做,不能偏差,有偏差则制造罪业,果报不可思议。

(四)回头就是不攀缘

‘还至本处’,回头也。‘敷座而坐’,经行入定,意甚深广,须体会得。而落实到自家日常生活中。

‘还至本处’显示的意思是回头,回头是岸。‘敷座而坐’是入定。无论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从事什么工作,但是要懂得回头,要懂得修定。又什么叫做回头呢?回头就是不攀缘。一切众生向外攀缘,永无止境,不知道回头。在日常生活当中,心地清净,清净心就是敷座而坐。

(五)学佛不一定要出家

此经发起于日用寻常之事,是说明佛法全是教人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之真、善、美、慧的幸福圆满的生活。佛陀就在生活中,如此示现。是故善现见知开口便叹希有,继曰,善护念,善付嘱。即是大悲大愿之无间也。

佛示现的是代表出家人生活的方式,过真、善、美、慧的生活。我们从这个例子,要体会到无论我们自己过的什么生活,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处的是什么样社会环境,都可效法世尊原理原则。不必改换生活方式,任何生活方式,任何工作环境,都能达到觉、正、净。都能生活在真、善、美、慧境界之中。绝对不是学佛一定要出家,那就错了,那就不能说是事事无碍了。佛法是教一切众生就在他本位上,就能够得到幸福。在本位上修行,都能成菩萨,成佛。

(六)须菩提为什么赞叹希有

佛这种示现,从初发心,长远的时间修行一直到成佛,都在生活上表现出来,凡夫及未达到这个境界的人看不出来。须菩提尊者能看出来,换句话说须菩提尊者的境界,和佛相差不远了。须菩提他见到了,所以赞叹‘希有’!从这个地方,如果我们冷静的反省观察,我们生活行为:从早晨起床,穿衣、吃饭,也到处奔走,我们的情形是不是也希有?没错,的确希有。但和佛菩萨不同,我们是无量劫来的习气,都在生活当中,穿衣吃饭,点点滴滴,曝露无遗。世尊所显示的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所曝露的是无量劫习气。学佛就是转变,如何把我们无量劫的习气,转变成功德—转识成智。懂得转识成智,就是把感情转变成理智、把烦恼转变成菩提、把凡夫生活转变成佛菩萨的生活。这叫会转,会转就是会修。所以世尊不仅言教,也用身教,他做出来的,都是为我们做示范,这是大悲大愿的流露,永恒的流露,此悲愿广大不可思议。

乞食奔走同凡夫,不住佛相,显示无我相。不说一字,显示无法相。三空理彰,此谓之‘善付嘱’。是乃身教也。

‘三空’是人空、法空、空空,心才清净,一丝毫都不沾染,连空也不执著,这就叫做‘善付嘱’。

四摄同事,以身作则为作榜样,此之谓‘善护念’。

求佛菩萨保佑,‘护念’就是保佑。用什么方法保佑?佛菩萨为我们做榜样,让我们照著他的样子学习,这是佛菩萨真正的保佑。

佛法修证,即在寻常日用间,理显三空,观融二谛,此之谓希有。

离了生活,没有佛法,佛法就是生活。‘二谛’就是真谛、俗谛。

佛法即家常茶饭,一日不可离也。如来示同凡夫,奔走尘劳无他,欲令众生,回光返照耳。持戒、入定、生慧、示众幸福美满之生活。如是!如是!

佛并不认为他已成佛—没有我相。在佛的眼中,众生平等,并无差别—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把四相都舍离了,这样行持就是希望我们能觉悟,知道回头。‘持戒’就是现代所说的守法。‘入定’心是清净的,心在境界里不动摇。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生慧’。

修行之要,在理事双融。对境随缘,勤息勘验。历事锻心,动静一如,无往不是。

‘理事双融’是理里面有事,事里面有理,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勘验’是体验,生活上去体验。‘锻’是锻炼,在事缘上,在境界上炼一个觉悟的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道在善巧利用其环境,则无时无处不是道场。

会了之后,那个地方不是道场?不会,再大的寺院庵堂,也不是道场,所以会了,何必去寻求道场?

持戒修福,是入般若门。戒能资定,定能发慧。须知慧无戒定,乃狂慧,非正慧。

‘入般若门’就是开智慧、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从持戒修福做起。‘资’是资助、帮助。

学人能向衣食起居尘劳边锻炼,便是降伏妄心最好方法。须是对境随缘、不迷、不烦。应事有条不紊即持戒,清净自在即定、慧。故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离相发心,降伏之道,尽在其中。

(七)要想道业有成·一定要对境随缘

凡是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要想道业有成就,远程的目标,是要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了生死、出三界。近程目标,这一生要过得很自在,很快乐。因此,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诲,一定要知道‘对境随缘’,绝不攀缘。

上一篇:金刚般若研习报告02
下一篇: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