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金刚般若>>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02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02
2006年06月25日13:00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248 字体: 繁體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02

黄念祖居士 主讲

姜善和居士 录音整理

所以我们决定是可以往生的!我们决定如阿弥陀佛一样,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这些人不能担负起如来家业。所以很多人虽然都关心佛教,如若真关心佛教,你第一件事就应该把你自己这个‘灯’先点燃!你不要去管别人!这个寺院怎么样、那个和尚又如何如何了……你最好先管管你自己,只有这样,你这个‘灯’才能先放光。可有人就是不想奋飞,而只想管别人的事,这就是‘众生浊’的表现。如果在这种情形下,就没有弃厌之心。因为众生陋劣,他没有这个雄心壮志,没有广大的愿力,所以他安于这个臭味。其实这个弃厌,是苦空无常的啊!一定要厌离呀!极乐世界你可以欣厌,这个弃厌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愿’,包括了‘苦、集、灭、道’四谛。一般人没有这种弃厌之情,其实它应该对我们的人生是很实际的!人生无常,翻看年轻学生时代的照片,我一看呀,这照片上的人到老的时候,现在一半都变为鬼了。所以只有到这个时候,说到弃厌,我想大家才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也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求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呀!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命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再有就是这‘命浊’。因为你因很劣,所以果也就很沩。感受的寿命就不满百岁。现在到一百岁的人很少很稀有,所以称‘命浊’。我们最苦的就是‘命浊’。学佛也发心了,也懂了如何去修行,但是寿命却没有了。很多很多人都是知见错误而不觉悟,等到当他也明了、理解力也强了、决心也有了……可是身体却不顶劲了,人也老了。释迦牟尼佛曾告诉我们:人老之后,修行就如同那个吃过后已经没水分的甘蔗。所以希望年轻人可要及早努力,莫在老年方学道。《涅槃经》讲:老年人修行如挤过水的甘蔗。到了糖厂,把甘蔗挤出水后,剩下的只是甘蔗渣了。老年人修行就如同吃甘蔗渣。所以‘命浊’就是这样。

在‘命浊’之中,蕅益大师说:‘决定为无常所吞。’‘无常’是很快的事,就像打石火闪电光一样措手不及。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你既便不花多少时间,比如修密宗的人,有时十二年闭一次关,一个关接一个关,那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做不到。现在不需要让你费时节,像明真长老,他一天修‘十念法’,修‘十念法’照样也可以往生的。比如你早晨起来向著西方念十口气佛号,特别是像退休的同志,你并没有别的事,你完全可以这么念,但你还是不想念呀!明真长老是修禅的人,他还禅净双修,他这’十念法’也可以往生。所以,不是让你工作很多,能否往生决定你的‘信、愿’有无!而往生后的品位则决定于你平时念佛的水平。所以你不需要多少时节、多少勤苦。也只有这个法你才能得度。现代人命浊呀!生命很短暂。尤其是在家的居士,社会上的事、家族中的事……我们不能不管,也是我人菩萨道修行的一部分。净土宗的好处就在于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世间法所应该做的事,我们一样也不要废除,还能证佛法。这句话最妙了:‘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没有离开佛法行世间法,你在炒菜时何尝不可以念佛,你在带孙子,拍孙子睡觉的时候何尝不可以念佛,而且对你的孙子有很大的加持。可谓一举两得。如果没有这个就不能得度。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弥陀要解》。你有信、有愿,用信、愿的心来庄严你的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信愿持名!只是持名而没有信、愿,不能往生,这是最要紧的!用信、愿来庄严你的这一声‘阿弥陀佛’能怎么样呢?‘五浊恶世’就可以转了!

‘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这个时代是‘劫浊’,一切环境都很浊:核战争有可能爆发,到处闹各种灾荒,恐怖分子到处搞爆炸……这些都是实情,很普遍。但你如能坚持这一声‘阿弥陀佛’,就把这些变成你的清净海会。只要你真能往生了,这个是很好体会的。诸善人聚会一处了,也就清净海会了。大家要知道:你一声正念的时候,当下对于你来说,就是清净海会。

‘转见浊为无量光’。所谓‘见浊’就是污浊,就变成智慧之相。‘无量光’是照用,是智慧。你就把这‘见浊’完全变成‘无量光’,把‘烦恼浊’变成‘常寂光’了。《金刚经》不是讲‘无住而生心’吗,你念佛的时候,什么都不想,这就是‘寂’呀!你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照’呀!这不当下就是‘常寂光’了吗!‘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现在众生这样一个污垢之体,成了莲花化生了。‘转命浊为无量寿’。人本来不过百岁,这一句佛号就这么庄严之后,你就把‘命浊’变成了‘无量寿’了,就是无量寿佛了!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一声‘阿弥陀佛’,今天我来以此供养大家,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拿这句话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声‘阿弥陀佛’即是释迦牟尼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呢?就是咱们的本来的导师释迦牟尼在这个世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现在把佛所得的这个果实的觉悟,全体授给浊恶的众生,一点没有保留地授与浊恶的众生。

(第一讲结束,由于第二讲没有被录音,故下接为第三讲,特此敬告,敬请谅解)

第三讲

还是继续上次那个题目,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也就是上次提出来的‘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我们要依*般若作为我们导航的方向,引导我们,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我们还是以净土作为归宿。所以我们就从这《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

《金刚经》的经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没有适当的中国字可以翻,因此就翻译了它的音,而没有翻译它的意思。这是古时候译经家的一种规定。咱们国家没有适当的名词恰好跟这个‘般若’一样,但是这个音有点走了样,注了这个音,这个音还是接近的。要是翻译了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有的翻译的是音,有的翻译的是意思。‘般若’就是音。因为我们中国没有适当的字相当于‘般若’,勉强叫做智慧。这很容易混,因此就需要‘般若’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深智慧或者大智慧,以区别于咱们一般所谓的智慧。尤其是要区别于咱们所谓的世智辩聪,这两个词的意思恰恰有天渊之别。我们如果把世智辩聪当作了般若,那就是禅宗的话:‘把驴鞍桥当作阿爹的下巴颌(铠kai)了’。那个桥跟下巴颌没有共同之处,如果把般若体会成世间的学问、世间的聪明能干,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世智辩聪是佛教所讲的‘八难’之一,学佛是有八种人是很困难学的:聋子、瞎子、哑巴......。哑巴,他就不能问话;如聋如盲,他就看不见、听不见。还有神经病等都属于‘八难’之一。这个世智辩聪是跟‘八难’并列的。我们有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有的人还以此自负,不知道这是一种缺点。所谓‘般若’既不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也不是指学问,而是一个大智慧,极深的智慧。‘六度波罗蜜’里头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只是这前五度而没有般若的话,不能称为‘波罗蜜’。你只是布施,就是布施,不能成‘布施波罗蜜’。忍辱,只是忍辱,而不能成为‘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彼岸到’。外国文法是倒过来说的,咱们的话就是‘到彼岸’。众生生生死死轮回不断,这生死是一岸。我们在这岸里头,八宝山一烧,又不知驴胎马腹哪里去了,轮回不休。现在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这种轮回是事实!很多人都记得他前生的事情,还出了大量专书,是外国人写的书。生死这一岸是可怕的,我们死是很苦的,这个死是无穷尽的死。一个人说:‘我难过的要死’,那就是用这个‘死’来形容难过到极点了。这个死是极难过的,如果只死一回就空了,这事情也好办了,但是这种死是无穷尽的。而且这‘六道’里头还有‘三恶道’,‘三恶道’苦趣的时间就更长了,三途一报就是五千劫呀!释迦牟尼佛修精舍的时候,很多大阿罗汉看见蚂蚁就哭了。因为前一个佛在这说法,这些蚂蚁当时就是蚂蚁,它们一直到现在还是蚂蚁。你看前一个佛过后,另一个佛出世得多少年时间呀!可它们还是蚂蚁。所以堕入这种恶趣就很难得再从这恶趣里头出来呀!因为它结的缘只是这个缘,它思想里头只是这个东西,它就出不去了。所以这生死之岸很可怕。

那么我们都希望永远离开这个生死。所谓‘涅槃’就是彼岸。但中间还有个中流,这个中流是什么?就是烦恼,烦恼是中流。度过这个烦恼的‘中流’这才能到‘彼岸’。那么,要想通过‘六度’到彼岸,就必需哪一度中都不能离开‘般若’。般若是大智慧,甚深的智慧,不是我们所谓的世智辩聪。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有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写成文字的、写成书的、写成经的、写成论文的,这都属于‘文字般若’。用文字来表达‘般若’的。那么仅仅是文字行吗?底下第二就是‘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菩萨’(《心经》语)的那个‘观’;‘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照’。你这读了经之后,闻到文字般若了,你得实修,要实践哪!

学佛和佛学是两件事,佛学只是佛教的学问,还要真学佛呀!学佛就是学佛的大慈大悲、六度万行。佛学院曾有一个学生问我:‘我们到底要不要搞佛学?’我说:‘既然名子叫做佛学院,当然要研究佛学了。’但是要知道,佛学里头真正的内容都是告诉咱们怎么去学佛的。

你这么去研究佛学就对了!不是给你写一篇论文,考个博士,而是告诉你如何去修行,如何去成佛的。我们要学佛吗,学佛就要‘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的那个‘观’,‘观自在菩萨’的意思很深!老要观自己的自性在不在、你自己的妙明真心是不是当家做主。你的‘主人翁’在不在?你这烦恼一来就跟它跑了,音乐一响,你就想到音乐上去了,你这‘主人翁’就不在了。再加上一些分别颠倒,那就不自在了!所以要老‘观自在’才行!这是‘观’。《心经》还有‘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那就是‘照’。我们要学佛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学佛怎么‘观’?怎么‘照’?。所以这里头就需要实践,不光是懂得理论就完了。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你要去做才成。要去做当然很难了,上头说了‘无住生心’,这个凡夫是做不到的。我再举一个例子,证明我们也还是可以做得到的。比方《金刚经》里头大讲‘忍辱波罗蜜’。释迦牟尼佛讲:‘我前生为忍辱仙人,那时歌利王出来打猎,带了多少宫娥彩女,他打猎之后睡了个午觉。这些宫娥彩女没有事就出来转转看。附近有一个青年男子在那打座,很庄严很清净,有人过去问问他在做什么?他就回答了。于是大家就觉得他这些话都很有道理,便请教他,他就给大家讲。人越听越多,很多人都围过来了,听他说法。歌利王他睡醒一觉一看,宫娥彩女都没了,唉?大吃一惊,于是去找,发现都围著一个青年男子坐在那听他说话,歌利王这时,男人的那种嫉妒心就起来了。

‘你是干什么的?什么妖鬼?你敢调戏引诱我的妇女。’。

‘我哪里是引诱,是她们自己来找我,听我讲话的……’

‘你是干什么的?’

‘我在修忍辱,我是忍辱仙人,’

‘你修忍辱?那我拉你一刀你忍不忍?’

‘你拉我一刀,我,无我相无人相,不生嗔恨。’

于是歌利王给他一刀,拉下一块,‘你恨不恨?’

‘不恨!’于是再拉一刀,‘不恨!’于是就节节支解……

《金刚经》里谈到这个具体的一个事例。节节支解之后,歌利王看这个忍辱仙人始终不生嗔恨。佛就是这么大慈大悲。但是,我们现在要学当年的忍辱仙人,捅你一刀,你也不生嗔恨,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做不到的。因为这要有个程度。

这个‘忍’有‘六忍’,今天我们谈谈这‘六忍’。对于我们生活一切还都有关系。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

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无故打我一拳,唾我一脸唾沫,我当然是生了气了,动了真心了,但是自己要克制自己。我是修行人,我不应当跟他一般见识,自己努力克制,这样也就不思报复了。他骂了我,我没骂他,他打了我,我没有打他,他批评我向上级汇报我,我不打击报复,这样不报复就叫‘力忍’。我受了,但是我生了气了,还是动了心,动了烦恼,但是不去回报他,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忘忍’,凡事我就把他忘了,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宰相肚里好撑船,你对于我如何,我从不计较,于是就把这个事给忘了。过去有个宋襄公,他手下的元帅把敌人的元帅抓了来,因为他把敌人的元帅都给放了,于是自己的元帅就生气了,‘啊!我这么辛苦把他抓来,你却给放了’,说著就在宋襄公的脸上唾了一脸唾沫。而这个宋襄公度量很大,唾面自干。唾了一脸唾沫他擦都不擦一下,让它自己干,把这事给忘了。这又进步了。

再进一步叫‘反忍’,虽然人家对我无理横加种种事情,我回头想是我不对,责怪自己,一定是什么什么原因,由我引起来的,这是第三种叫‘反忍’。

第四种就是‘观忍’。那就用上了咱们的《金刚经》所讲的道理了。这个来侮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我被受的人,都是肥皂泡,将来都是要破灭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一观,也就没有什么可计较的了,总之是肥皂泡。这个肥皂泡还是红的,还是绿的,还是蓝的,各种的颜色,有种种的差别,这差别反正是转眼就空的,这么一观,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一观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这是第四个忍。我们学佛,‘忍’不是无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乐法门。咱们对于‘忍’受用一点,就能安乐施慧。你就变了,种种问题就改了。

第五种是‘喜忍’。碰见种种无理横加的事,别人忍受不了,我却很欢喜。没有苦这个事怎么能锻炼我的忍呢!欢喜有这么个机会,那就不是生气了,排除了烦恼,一步一步高上去了。

第六步就是慈忍。对我的种种无理取闹,是愚痴的人所为,我要怜悯他,因此我就要度他。这就不是要报复了,最初一步只是不报复,后来想让对方得到好处,得到度脱。

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不是空谈,他都是自己先做到的。这个歌利王,后来他是谁呀?世尊睹明星悟道,首先度五比丘。五比丘之中最著名的,大家都知道是乔陈如。乔陈如就是当年节节支解世尊的那位歌利王。

我们就是念经,当然得好处,念经之后,你还要在一切日用中,能够用心去观行、去觉照。这是第二种‘观照般若’。

第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之后,最后所证的就是证‘实相般若’。‘实相’就是真如、佛性、果觉等等,都是‘实相’。说到‘实相般若’,这里不免首先要强调一点,就是现在对于‘文字般若’,大概有两种不正确的对待:

第一,研究的人只是重视了‘文字般若’,以为从这经典上我懂了,看了一些注解明白了,我也会跟人家说了,这就是‘实相般若’了。其实一切文字,不管你是经典,还是禅宗老和尚的语录,总之,就如禅宗的一部书《指月录》所喻的那样,文字的一切一切不过是给你指一指这个‘月’。‘文字般若’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你指一指这个‘月’。对此不认识就会产生二种错误:一种错误认为:既然实相是离开这一切,就不要‘指’了,对于经典我也不用去看了,这是个错误。这个茫茫太空之中,哪个是月亮?从来没见过,你哪里去找啊?所以需要一个指,才能得到很大的方便哪。连指都不要了,看‘月’就困难了,所以不要‘指’的人是一个错误。再一种错误更严重,以为这个‘指’就是月亮。错把指月亮的手指当成了月亮。虽然我这些话都是对的,我用手指著月亮的样子说‘这就是月亮,月亮就在那’。我这句话跟我的指都是对的,可误解的人就以为我的话及我的手指就是月亮了。正是由于这样去认识月亮,才把经典上的文字错当作‘实相’。那么这样就有二个严重的问题:一个严重问题是,再也看不见月亮了,因为把手指当月亮了。第二个严重错误就把月亮认为是指月的样子。

对于般若,如果我们只是从自力来悟入‘实相般若’,是很不容易的事。因此,我们再引证一下蕅益大师话,深入地解释这个‘实相般若’。‘实相’是什么呢?‘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离一切相,遍为一切诸法作相’。那到底是有?是无?是非有非无?还是又有又无……?这些都不是,所以‘实相’是离开了一切相的。我们总是在这些相之中,为之迷惑,是有?是无?是非有非无?还是有无具相?……都没有了,才离开这一切相。那么如果‘实相’就是离一切相,这就又跑到‘执空’的另一边去了,众生虽好懂,但是底下还有一句话:‘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一切法都依这个实相而成相,所以这才叫做‘实相’。

打个比方:就如这个水上生波,这个水本来无所谓有一定的什么波相。没有这些相,但是因为风动之后,水可以出现种种的波,种种波都是实相,因为风吹动之后而显的相,所以水就遍为一切波作相。水本来没有这个波相,但是它给一切波作相,这个话好懂吧!‘实相’是离一切相,可是‘遍为一切诸法作相’,所以就能显现一切相,无相而能显现一切相,佛法的道理就在于此。‘此实相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体,体自寂照,照不可思议,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寂而常照’空寂之中而常起无边无尽的照用。所以空到了极点,彻底了。而这个用也就无穷了。我们现在就是因为不能空其心,不能无所住,所以我们的妙明真心就不出生,就像阴天的太阳被云遮了。

这个‘实相’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本体。那么《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说的‘实相’。在《弥陀要解》里头,蕅益大师说:《阿弥陀经》以什么为本体呢?就是‘以实相为体’。那些水、鸟、树林等等事相都是依止这个‘实相’而成的。‘寂照’就是本体,就是实相般若。如果契悟到这个‘离一切相,遍一切诸法作相’,这个实相也就‘实相般若’。能够稍微证一点‘实相般若’那就是地上菩萨了。这个体本来就是‘寂而常照’,所以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土,最高是‘常寂光土’,本体就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就是。‘寂而常照’是不可思议的。

这个‘观照般若’是什么呢?‘如理而照,照不异寂’。我说众生若真正像我刚才说的那个‘观照’,那还只是个初步,还是粗浅的。真正的‘观照’是很深的境界。‘即理而照’完全是合乎这个本体的去照。这个‘无住生心’就是‘理’,用这个事照,我这个心寂然无住,又不断灭,以这个为我们心的镜,这就是‘即理而照’。‘照不异寂’,在照的时候,跟这个‘寂’并没有不同,所以这也就合乎了‘无住生心’。在照的时候跟那个寂,跟那个空寂没有相异。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很寂,它可是能照,镜子并无心,而它能照,而且镜子的照就比我们高,它不留一点痕迹,你什么人来,给你反映的真真实实,一点不错,毫厘不爽,只有在空寂之中才有这种作用。这个镜子就是我们很好的一个譬喻。所以这样叫‘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是什么呢?‘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就是‘如这个实际的理体’来表明什么叫做‘寂’。无有音声,无有所住心,应生清净心。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是修一切善法,无住而生心,用这些来表达这个‘寂’。那么在‘寂’不离开‘寂’而能够做一些表示说明,这就叫‘文字般若’。这个‘文字般若’,用我自己语言粗浅的说,也就是说是从‘实相般若’中所流出来的,‘实相’就是咱们‘观照般若’的本体、‘文字般若’的本体。这三个是互相联系的。

那么‘观照’是观照什么呢?‘观照’也就是照实相、照文字。那你观照什么?也就是照‘实相般若’、照‘文字般若’去。那‘文字’是干嘛的呢?‘文字’是表达‘实相’的,表达如何‘观照’的。说这三个般若,一也就是三,三也就是一。因此我们读经,我们思维,这里能起很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为什么说你早上拿多少生命布施,中午拿多少生命布施,晚上又拿多少生命布施,这么布施多少千年万年,还不如对《金刚经》的道理你能相信、你能不违反,而没有信这《金刚经》的福气大呢?就是因为这个‘文字般若’,它也即是表达了‘观照般若’、表达了‘实相般若’。你只要读‘这就是月亮’这句话,就认为‘这就是月亮’这句话就是‘实相’!这么你只要这样去执著,那么你所积的福就胜过拿多少生命去布施所得来的福。这个道理就在这!

关于般若的妙用,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举六祖慧能的一个事。上次我们讲过六祖的水平,他得了衣钵。他只是听人念过半部《金刚经》。他给一个小饭店送水,有个客人念经,他旁边听了,就大悟,这就是他的全部理论基础。他的修行经过就是这样。到了黄梅去,他劳动,最后做了个偈子,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又是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小段,他大彻大悟,于是得了衣钵。这是六祖,因此禅宗才‘一花五叶’。

现在外国人非常重视咱们中国的禅宗,他们把佛学归为是印度的,这是应当的,确是印度的!对于中国的学问,外国人最重视的、在世界上最推崇的就是禅宗和老子。老子是中国的。这禅宗在中国是大放光明,所以他们把禅宗归为中国,其实也还是印度的,也还是达摩祖师传来的。他们之所以没有把禅宗归到印度,是因为印度没有这么发扬光大。只是到中国才‘一花五叶’,流出这么多公案。所以他们把这禅宗列为中国的。六祖就是这么一个水平,他得衣钵之后,有多少人在六祖这开悟啊!我们底下就举他的一则公案:

这个人叫法达,从七岁就出家,他一辈子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法华经》。《法华经》很厚的,有七卷,他念了三千遍。那么六祖就问他:‘你念《法华经》,法华是以什么为宗呢?’同样的,我们讲《阿弥陀经》,一部《净土资粮》就讲了《阿弥陀经》的‘宗’。《阿弥陀经》的‘宗’就是‘信、愿、持名’。可见这个‘宗’很重要,我们要研究什么经,先要知道这个经的‘宗’是什么。这个念《法华经》的人来,六祖就问他:‘你念法华以什么为宗呢?’他就回答说:‘弟子根器很愚、很钝,从来我就是按著经文念,我不知道什么叫宗。’(有些修行人,能做到这样还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了。)那么六祖就说:‘我是不认识字的’(一个比丘尼也曾请教六祖《涅槃经》,他也说:‘好,你问吧,你念念给我听,我不识字’,那比丘尼说:‘你不识字怎么讲’,六祖当时说:‘字我是不识,道理你只管问’,所以证悟佛道可不是什么搞学问的事,有学问更好,没学问一样。六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些人一有点学问就以为,我这个比别人强,其实不见得。你有学问,很容易生所知障)。‘你把经念念,我可以给你讲’,于是法达就高声念,念到〈方便品〉时,六祖说了:‘好,不用念了’,他就给法达讲这个经是‘以因缘出世为宗’。佛为何因缘而出现于世?佛为什么到世间来?也就是说:佛出世是因为一个大事因缘,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事,是一个大事、大因缘。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成佛了,给我们说法四十九年,最后给我们说《法华经》,说明一个大事因缘。什么大事因缘呢?就是开佛的知见。就是把佛的所知、佛的所见让众生都知道。所以这个《法华经》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个法达念了三千遍,他还始终不知道什么叫‘宗’。他还没有念完,六祖就给他开示了,而且开示得非常好:’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空,于空离相,即是内外不迷。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

在世间的,教外的人容易迷于著有相,执迷于世间种种身色、货利的繁荣相;教内的人则迷于著空。我要空,放下一切。其实不用空呀!见色闻声你只管见色闻声好了,离相就完了吗!用不著你空,用不著你躲著。那么于相就要离相,于空就要离空,所以‘空异空’。如果你要死守著一个空,那这就叫做‘转到阴山背后’,是很可怕的事!只有‘于相离空,于空离相’才可以‘内外不迷’。‘悟此法’你对于这个能够悟入,‘一念心开’,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我们这个念佛跟禅宗是一回事,六祖也就是从这里头‘悟入心开’的。咱们净土宗念佛就是要像母亲想孩子或孩子想母亲那样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只有这样你才会‘自得心开’。你一旦‘一念心开’,就是开了佛的知见了。有的人会说:‘《法华经》也讲了佛的知见,这是佛的事,我们没有份’。说这话可就错了,你这么去理解就是谤经毁佛。有的说:‘我怎么能谤法呢?’其实有的人是整天在谤法,你这么认识本身就是谤经毁佛。六祖都是佛了,他已经是佛知见了,他要开佛知见,悟佛知见,示佛知见使大家入佛知见。示佛知见干什么呢?就是给我们听的,让咱们自己要信佛知见。那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也就是直指人心。这跟净土宗《观经》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一致。你作佛是谁在作佛?是心在作佛!这个作佛的心就是佛。

‘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不二,故云开佛知见。’所以,一切众生是因为自己障蔽了光明,贪爱尘境而受到外缘内扰的。外头有种种缘,心里头自己干扰著自己,甘受驱驰,就这么整天跑来跑去。所以,世尊才从三昧境界中出来,种种苦口劝勉大家:不要向外求,你本来跟佛无二。你要是真正能够信受了,你就开了佛的知见了。‘吾示劝一切世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这个‘吾’就是六祖,他也劝一切世人,如若把佛的知见都推到佛那边去,于自己无关,这样学佛那至少得‘三大阿僧祗劫’。其实‘刹那即成佛’!这话是大圆满的话,密宗叫‘大圆满刹那即成佛’。六祖接著又说:‘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惨躏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口上说的都很好,好话说尽,但心中却很恶,坏事做尽,心里想的却都是坏事。轻视别人,害己夺物……种处的干扰,使得一切都不安宁。为什么这么做?就因为你是众生之见而不是佛知见。所以昨天我还跟别人讲:我们修行,就是把我们众生的知见换成佛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佛已经在《法华经》上把道理都说了,对于我们来说,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马上放弃自己的众生之见,变成佛的知见,这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

这是通过《金刚经》谈到三种般若的关系及般若所起的功用,六祖就是我们最好的一个事例。现在有的人,他就是不大相信,这六祖是中国历史事实,这不是咱们随便捏造的,非得捏造出个六祖来不可。其实唐朝就有,多少论著都记载了,这是事实啊!

我们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就要谈到我们的净土法门。代表禅宗的《金刚经》讲般若有三种,而净土法门讲念佛,也有四种念佛。四种念佛是:第一种大家都知道了——‘持名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二种叫‘观像念佛’,我供一尊像,我整天看这个像,观了这个像心里也就想著佛,这个叫观像念佛。第三种是‘观想念佛’,就是在《观经》里边讲的十六观:先观这个太阳,然后观水,观地……一步步观。但是这个《观经》的观想念佛方法很难。真正要做到《观经》的观,那就要观一朵莲花有八万四千个花瓣,你想一朵莲花都这么难!我的能力有限,要观一朵莲花,顶多也只能观一百花瓣,就是观这一百个瓣我也还是很困难的。你们也许比我水平高,能观得到更多,但我想真要观八万四千瓣,诸位恐怕还办不到吧!一朵莲花八万四千瓣,这就很难观了。一瓣莲花还要观八万四千脉,莲花却有一条条纹,每一个瓣上有八万四千条脉,每一个脉要放八万四千种光……这就超乎咱们众生观的能力了。所以《观经》就开了第十三观,叫‘略观’。观丈六或八尺的佛像,是略像。因为这像有多少多少万万里高,是报身像,咱们凡夫见不著,做不到那么微妙地观,基于根本连一个汗毛也看不清,既使上了白塔,你观到了一个圆圈,三四里这么个半径为一个圆圈,再远你瞧不见了。所以这样的眼力看佛的像,一根汗毛也看不见的,怎么能看见佛有多大呢。那都是佛的报身,凡夫没份,甚至阿罗汉也无份,只有地上的菩萨才能见。所以只能‘略观’,‘略观’就是观佛有丈六八尺。但是这么观也有难度,比如你要观这个白毫光相,白毫光相是八轮中空,右绕几匝,然后下垂于地,很不容易观的。

第四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修行的方法,说到究竟处其实是一样,禅宗谈到般若,有三种般若,最后般若是‘实相般若’。而念佛法门的念佛也有四种念佛。第四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也就是‘念实相’。念念入于实相,凡夫更无份了。虽然法门分了二种,但到了最高究竟的境界其实都是一回事。当然还不仅仅就是一回事,因为净土法门之方便中最方便之处就在于,可以使咱们凡夫甚至下愚的凡夫,也可以通过念佛,而不知不觉的符合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实相般若’。在不知不觉的持名念佛过程中,相契了‘实相念佛’,念佛法门最微妙的地方就在这!最方便之处也在这!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大慈大悲,而且阿弥陀佛是‘大愿之王’,原因也就在这。

许多经典、许多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好的。但是尤其是到了末法时代,末法的众生要依仗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之外的其他方法去解决问题,那就太困难了!正如《观经》中释迦牟尼佛也说的: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成万成亿的人去修行,很少有一个人能得道,释迦牟尼佛早说过了。那些法不是不行,可那是在佛世界,比如药师佛世界或其他种种佛世界,那些大菩萨们修行都可以得度,那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水平高的太多了!而我们这些末法的众生如果也依他们的法子去修,那是亿万人去修,很少有一个人能成功。我们现在只有通过念佛才可得度。所以,我们所有的一切人都要懂得这‘实相念佛’的般若道理!我们要用这个‘念佛’法去求生净土。以这个为归宿,我们必定可以往生。

‘持名念佛’分二种念法:一种叫‘事持’;一种叫‘理持’。得到‘一心’之后,一种叫‘事一心’,一种叫‘理一心’。这也是我们应当知道的。那么什么叫‘事持’呢?‘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蕅益大师语)‘事持’就是在事相上,你在那儿持念、持名。这个‘事持’同样是极其殊胜、相当宝贵的。我们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但是如果你不能够深深的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对于这个殊胜的般若,你就不能有很真实的理解。就像有的人所说的:‘我也就是这样念念罢了’,尽管于文字他也能讲,就觉得自己是理解了,就像考卷子似的,其实并没有成为他自己的智见。得真正的成为自己的智见才成。要真正相信承认了,成为自己的见地,那才算是了达了。如果听了某个法师讲经,自己按著他所讲的能复述地讲一遍,那只是鹦鹉学舌,不能算有了见地,了达了佛法。但是不了达不要紧,你只要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就成,你决志愿求生,死心踏地,不贪恋这个世界,愿意尽一切努力,争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可以成功!这一点很要紧!关键在于你愿意不愿意!如果表面上我也愿意,但实际上三心二意的话,那么来了一点别的事,他就把这个‘愿意求往生净土’给忘记了,就会被眼前的事所转,也就不能成功了。

所以,要真正下决心发愿求生。‘如子忆母,无时暂忘’。你会这句佛号,就像儿子思念母亲那样,无时无刻不忘地念,没有什么时候把这句佛号忘了,这才叫‘持’。所谓‘持名’,我们要注意,并不是说我这一天念一千佛号或念上三千五千的就算是‘持名’了。真正的‘事持’,就是在你时时都能想著你所修的这个法门,想著你所持的名号。但是,我们大家往往智慧不够,没有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般若深义。

再高水准就是‘理持’。‘理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正如天台宗所讲的‘心具心造’。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本心所具有的。阿弥陀佛也是我本心所具有的,这叫‘心具’。不在我心之外,我心里本来具有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造的!从前的耶稣教讲上帝造万物。我就问:‘谁造上帝呀?’这么讲本身就说明了不平等啊!只许上帝造咱们,咱们不能造上帝?你要跟信者讲‘我造上帝!’他会认为你很不恭敬。而佛教是平等的。这个佛就是我心造的!所以‘十法界’就是从我们一念心中所流现出来的。这是难信之法呀!有人会说:‘你这么讲太我慢了吧!’其实他不知道,他只是重视了‘佛’,而没有重视‘心’。寺院一进山门就是那个大家称为的‘弥勒佛’,其实这么称是错误的,称为‘弥勒菩萨’还可以。那个造像实际上是唐朝的布袋和尚,大家说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有一个偈子告诉我们什么是‘佛’:‘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这三个‘心’字是佛,十方世界最灵敏的东西了。虽然你有多少神通妙用纵横自在,但这些事情可怜得很,还算不了什么,一切一切世间、出世间没有一样能比我们自心更真实的。

所以,我们要开佛知见,就是让大家明白‘自心’,我们念佛还是念的‘自心’。夏老师的《净修捷要》,我不是跟大家汇报了一遍了吗,其中讲了这个念佛法门,讲的十分透。‘《无量寿经》是我本觉’。‘阿弥陀佛’可以翻成‘无量光无量寿’。本来可以翻成无量的名子: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的无量……可以翻无穷的名子。但一个‘光’一个‘寿’就统摄了一切。光就遍满虚空,寿就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不可穷尽了。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是谁呀?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我们人人所有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我们发起了愿心来念佛,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无量寿佛’时,这才叫‘始觉’,即开始的觉悟。这个‘始觉’必须得合乎‘本觉’才叫‘觉悟’。怎么合乎‘本觉’呢?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是谁呀?念的就是自己的本觉吗!‘始觉’要‘念阿弥陀佛’,所念的这个佛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这个‘始觉’跟这个‘本觉’自然不就合起来了!不是念的别的。这叫‘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必然觉悟的!‘暂尔相违,便堕无明’。你不念了,不念了整个就又堕到‘无明’里去了。所以,所谓‘理持’就是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之所本具,是我心之所造、所显现。就拿自心所具所造佛,这一句法名为系心之净土。我的心就住于这一句上。而这一句住既然是‘觉悟’,就离开了‘四句’,离开了‘百非’。而这个心也就不断灭了!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令无暂忘矣’,没有一会把这句佛号忘掉。能做到这一点,是我们修行人的一个关键问题!

上一篇: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03
下一篇: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01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