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雪域之光>>甘露法雨>>三 主 要 道 (下)
三 主 要 道 (下)
2006年06月24日23:39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5540 字体: 繁體

三 主 要 道 (下)

(2)消除现世贪著的方法

第二,生起出离心的方法分二方面:消除现世贪著的方法,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第一:

(4一1)

“暇满难得寿无常,串习能除此生欲。”

所谓[现世贪著]是指对现世快乐与名利的贪求一検窍耄骸拔蚁m裆芄坏玫奖仁郎先魏稳硕挤岣坏囊隆⑹场⒚仁⑹隆!比魏蜗胄拚ǖ娜吮匦胂庵窒质赖奶爸*

如何消除呢?你应该分二个步骤思维:(1)[暇满意义重大与难得];(2)[死无常]。思维这些能遮退对现世的贪著,舍弃现世。我们现在不能修法就不消说了,就是修了也不能算是佛法,这是因为没有消除现世贪著之过,即修心法《远离四种执著》(注53)中所说的:“执著现世非佛徒,执著轮回非出离。”法与非法的界限与是否是真正的佛法,由舍不舍现世而定。有人想把佛法念诵与世间法这二者摆平,但是舍弃现世的佛法与经营现世的世间法是永远摆不平的,佛法与世间法是无法[双运]的。

出于同一想法,格西仲敦巴曾对一位比丘说:“觉窝瓦!绕塔固然是可喜的,若修一种法,比这更可喜。”比丘认为是喜欢礼拜,就去拜佛,但仲敦巴还是那么说。如是,他去念经和修定,仲敦巴也还是那样说。比丘请问:“那么,做什么好呢?”仲敦巴连答三次,“舍弃现世!”(注54)

噶当派格西祥·那穹敦巴有一次说:“我跑去向觉窝求法,但他只对我说了些舍弃现世,修慈(注55)、修悲、修菩提心的话,而不说别的。”仲敦巴听说后言道:“觉窝教诫的核心就是这个!连祥这样的大格西都不懂求法。”祥后来也对学人说:“如果你想修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舍弃现世!”

此中之[现世],广说即世间八法,略说则摄为现世的衣、食、名三者,这三者应该舍弃。

三者之中尤以名为最坏。大多数法师、律师与禅师虽能不计较饮食,仅以花石辟谷术生存;不计较衣着,衣衫褴褛,缀满补丁;背*寒岩,泥封洞门而作闭关。但在心底深处,他们仍然希求名声,梦想当地的居民都在门外交口称赞他们是住关的贤德大修行师。许多智者班智达与戒律清净的比丘也是这样受骗的。杰·卓尾贡波说:“闭关书字于门橱,表大修行不会客,贪求现世禅师名。”又说:“无所不想此分别,任作何事皆参予,所有善行遭损耗,为诸盗贼所掠夺,是故众人应以枪,戮穿现世之分别,如若于此不戮穿,习教持律参禅等,三恶道门难关闭。”阿里巴(注56)大师说:“你所修的一切法都是为了现世显赫这个野心,它又增长你的我慢、嫉妒、瞋恚、贪欲而成为轮回之因一一[集]。所以你这个修法的念头实际上恰恰能把你抛入恶趣,这和犯罪堕恶趣没什么两样。”

所谓[世间八法]是指获利就高兴,否则就不高兴;感到快乐就高兴,否则就不高兴;有了大名气就高兴,否则就不高兴;有人赞叹你就高兴,否则就不高兴这八种。你如果想修法就必须对这世间八法等量齐观。

所以《亲友书》中说:“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誉,了世俗八法,齐心离斯境(注57)。”大成就者林日巴(注58)也说:“轮回分别大城中,世间八法起尸游,斯乃最可畏尸林,上师于中作穰除。”

不管你是法师、律师、还是禅师,也不管你自以为所修的是如何地高深,如果混有世间八法,这一切便都是虚假不实的。正如嘉瓦果仓巴的弟子扬贡巴(注59)所说:“法是大圆满没有用,必须补特伽罗到了大圆满的程度。这类人,说法值马价而有余,其人则值狗价而不足。单是法说得到家,而自己并不修行,这就和把戏的歌唱,鹦鹉的念诵没有差别。我们所需要的是:对于法门,了解一个,了解两个,就要拿来修行;知道一个,知道两个,就要结合到自己的相续。我们所不需要的是:法没有在自己的相续上出现;心与法像糌巴粉和水不相合一样;在法和补特伽罗的中间存在了很大的空隙,连人也可以穿过;佛法像肺煮在锅里漂来漂去地在嘴巴上面浮着;因为这是完全不能得到法的利益的。有很多人非常别扭,桀傲不驯地毫不听话,到那个时候,他们是绝不能达到佛法的要求的。我呢!是把[舍弃现世]作为修行中心的啊!

因此如果不舍弃现世的八法,遑论修大法成佛,就连三恶趣的门也难以关闭。要修法就需等观世间八法,修习噶当派舍弃现世的教授,它的名字叫做[十秘财](注60)。所谓[十秘财]是指:四依止、三金刚和出、入、得三事。四依止者:心极法依止,法极穷依止,穷极死依止,死极荒沟依止;三金刚者:事前无牵累金刚,事后无愧悔金刚,与智慧金刚同行;出、入、得三事者:出于人群,入于狗伍,得到圣位。

[心极法依止]者。意为怀著这样的思想修法:“这一次我侥幸获得难得利大之暇满妙身,它是不会久住的,我是决定要死的。在我死的时候,除了正法之外,现世所拥有的利养名声等荣华富贵,没有一点用处。

[法极穷依止]者,假设你自忖道:“那么,如果我不去成办现世快乐的方便而去修法,恐怕连起码的修法顺缘都没有,我会变成一个乞丐的。”如果这样,应思:“我愿为法修任何苦行,如果这意味着要成为一名乞丐,那就让我做好了。就算只能*乞讨别人的粗恶衣食生活,我也要去修法。

[穷极死依止]者,意为绝不放弃修持。如果你又想:“我这样不积蓄少许财物去做个乞丐,法是可以修了,但因没有维持生活的条件,我恐怕会因缺衣少食而死去。”这样的话,你应该想到:“我在以前许多生中,从未为了修法而舍弃生命,如果这次能为修法而死,我就认了。而且无论是贫是富,我们都一样会死的,为法苦行而死要比富人为了致富造罪而死意义大得多,所以如果我修法要冻死就让我冻死吧,要饿死就让我饿死吧!

[死极荒沟依止]者,如果接着想:“从现在起到死为止,有些东西还是需要的,如果身无分文,在我病的时候有谁来照顾我呢?在我老的时候有谁来帮助我呢?在我死后有谁来料理后事呢?”这些念头都是对现世盛事的贪恋。当知你无法确定能长命百岁活到老。应思:“我修法不需要什么人照顾,死后像野山沟里的死狗一样,尸身上爬满蚂蚁也可以。”对什么都不贪恋,在僻静的茅篷里修习正法。

[事前无牵累金刚]者,当你准备这样子放下一切去修法时,你的父母亲友等在百般阻挠无效的情况下,这些情深意切犹如自己心脏般的亲友会为你的离去哀伤流泪。即便这样,也应毅然决然如金刚一样不可动摇,不懊悔,不贪恋,到僻静的茅篷中去修清净的佛法。

[事后无愧悔金刚]者,如果你舍弃现世而离去,人们会对你厌恶讥毁,说你是个下*的流浪乞丐等等;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不要放在心上,应思:“如果他们说我好的像天神一样,让他们说去;如果说我坏的像魔鬼一样,也让他们说去,对我来讲没有区别。照顾现世亲友的面子,是许多过失的根源,也是修法的障碍。”

[与智慧金刚同行]者,是指绝不违背所立的誓言,永远抛弃毫无意义的贪恋现世的经营。修法意乐坚固,把生活与修法结合起来而相一致。

[出于人群]者,意为把贪恋现世盛事视为仇敌,与那些希求现世的贵*人等,哪一个都不像,举止如疯颠之人。这就叫[出于人群]棗现世的人群。

[入于狗伍]者,指衣、食、名三方面吃亏,为法甘愿忍受饥渴疲劳。

[得到圣位]者,指住僻静处,舍弃一切俗务,修法至于究竟,今生获得[天中天]佛位。

顺便说一下,你不必担心会因如此地舍弃现世修法而成为乞丐饥饿而死,世俗人饿死的情况可能会有,但修法者绝不会饥饿而死。这是因为我们的大悲大师在成佛时,将能受生为转轮王六万次有余的福德,回向给后来的弟子们,作为生活的顺缘。《大悲白莲华经》说:“往昔薄伽梵发心时说,在我的教法里,只要能够受持四指袈裟,若不能如愿得到饮食,则我欺诳佛陀,誓不成佛!”又说:“未来世上遭饥荒时,一斗糌粑须以一斗珍珠交换,而佛的弟子们仍能得其所需。”佛最后说:“诸在家士夫,仅耕于拇指,我出家弟子,不为生活困。”这些说法出自经藏,是圣言量,绝无欺诳。

所谓[舍弃现世]主要舍弃的是现世八法的贪著,如果这个能舍就不一定要抛弃一切资具去做个乞丐。大德先贤们曾为我们树立了许多舍弃现世的榜样,像嘉却·格桑嘉措与班禅·洛桑耶协(注61)等。

还有我们的大悲大师舍弃转轮王位而出家,寂天菩萨,大觉窝吉祥阿底峡等也都是舍王位而出家的。宗喀巴大师也一样,他听从妙音之教,把近千名哭泣不舍的三藏法师留下,只携带八名清净弟子(注62)眷属去离事专修。当时汉地皇帝(注63)曾派遣大臣持金字诏书来迎请大师,然未能请到。

这些大师只*苦行与乞食生活,把时间都用在专心修法上,他们所遵循的生活方式,就是觉窝噶当派的[十秘财]。

此外还有不少舍弃现世的道歌。如即生即身成佛的嘉瓦温萨巴(注64)说:“昔米拉日巴,今洛桑顿珠,除即时衣食,无须蓄财物。为即生成佛,善住如是行,舍贪瞋住静,愿取暇满实。”瑜伽自在大师米拉日巴说:“子若至心修正法,若从心底生净信,若能不顾现世乐,若更真实随我行,当知亲属乃魔使,勿执谛实断牵缠;财食正是魔守卒,亲密极坏勿爱著;五欲魔境是魔绳,决定系缚舍贪恋;童朋诚为魔王女,决定谊惑应善防;故乡亦是魔王狱,极难解脱应速逃。总当弃舍一切死,现时放下最有益,幻身假人终倾颓,现凑缘起最有益,心莺终要飞离尸,现飞万里最有益,人闻我说即修行,彼诚具有法善根(注65)。”又说:“我乐亲不知,我苦仇不知,若于茅篷死,瑜伽意乐圆。我老友不知,我病姊不知,若于茅篷死,瑜伽意乐圆。我死人不知,我尸鹫难见,若于茅篷死,瑜伽意乐圆。苍蝇吸血肉,蚂蚁啃筋脉,若于茅篷死,瑜伽意乐圆。门前无人迹,门内无血迹,若于茅篷死,瑜伽意乐圆。无人守尸林,后事无人理,若于茅篷死,瑜伽意乐圆。无人问行踪,无人知我处,若于茅篷死,瑜伽意乐圆。无人山洞中,乞丐临终愿,愿能利众生,意乐得圆满(注66)。”

修死无常,就像是舍弃现世八法教授的心要。对我们来说则必须先修暇满利大难得,依次修心以成熟修此法的扼要。

正如至尊一切智所说:“暇身胜过如意宝,唯有今生始获得,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已则觉世间事,徒劳无益如扬糠,故应昼夜取坚实,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注67)为了舍弃世间八法修清净法,必须生起暇满利大难得与死无常这二种证德。如能生起,那么就算一切山都变成黄金,一切水都变成乳汁,一切人都变成仆人,这些对你来说全是没用的,就像是施食于呕吐患者一样,光是闻所成由他力生起的证德还不够,必须要思所成由自力生起证德,坚固不动。

文中[暇满难得]即是开示认识暇满,思维利大,思维难得之三法。[暇]指远离八无暇(注68)而有暇修法,[满](注69)指生于人中且入佛门中等,具足修法的内外顺缘。

此暇满身能把成办后世利益乃至成办佛位都交付到我们手中,所以[利大];此身极其难得,可以三方面来说:

从[因]这方面看。因为能得暇满的因一一持戒清净等极少故,难得暇满身;从[体性]这方面看,总的来讲,乐趣(注70)众生要比恶趣的少,乐趣之中人为少,人中瞻部洲人为少,瞻部洲人中得暇满者极为稀少,所以难得;从[譬喻]这方面看,好像一段带孔的金牛轭,在海面上随着波浪四处漂流,海底有一只盲龟向上游了一百年才游出水面,在它伸出头的时候,正好侥幸穿过牛轭孔。我们的情况与此相似,佛教在各个世界不断地宏扬,而我们则因无明瞎了眼睛,长久地呆在轮回大海的底部,如今偶而获得暇满人身,实在是太难得了,可说是绝无仅有。

值此仅有一次获得利大难得的暇满之际,我们必须取其殊胜坚实,这只有做一件事,就是修大乘法。

我们必须现在就修,因为过不了多久,死无常就会降临。我们必须仔细地修死无常,随便大概地知道一下或想一死亡来临的情形,是无法真正念死的。

文中[寿无常]即开示念死法(注71)。这包括修念死的利益,不念死的过失,正念死的三根本,九因相,三决断及死相。如长时间修习,便能生起真正的念死心而消除现世的贪著。念死无常的思所成慧何时在心中生起,正法善行的基础便告奠定。

有关修死法及下面的皈依、业果等详尽的论述,应参考[菩提道次第引导]。本文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思维恶趣苦与皈依法类,但已间接地说了。

(3)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

第二,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即:

(4一2)

“业果不虚轮回苦,勤思消除后世贪。”

[所谓后世贪著]是指下面这种想法:“我希望在来世能活得像梵天、帝释或转轮王那样,住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东西,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我们也可以见到有些人发愿往生净土,却没有利益有情这个思想,动机只为了自己不受苦享福。如果对此深究的话,可见大多数这样的人都是跟着后世贪著转的。

道次第中,下士道说业果消除现世贪著,中士道消除后世贪著。在此[三主要道]中,以修暇满与无常为消除现世贪著方便,以双修业果与轮回苦二者为消除后世贪著方便。

后者这样说有二个要点。第一,因为业果极为微细,如果我们未能彻底解脱轮回,任何罪业之果都会使我们重新在生死中轮回;第二,为消灭这个轮回,我们必须消除一切以无明为动机的业。

因此我们可说,为解脱轮回,就必须要取舍黑白业果,为取舍业果,就先要深信业果,为能深信业果,又先要思维业果。

思维的方法,要根据佛所说的四种业果道理棗业决定、业增长广大、所未造业不会遇和已造之业不失坏。仔细思维,如能对业果生起深忍信,取舍便能自然而作。

《道次第》中,无常之后说三恶趣与皈依之类,本文中也有这个意思,现根据《道次第》略加补充。

你死之后,心识不会像灭掉的灯一样无所从去,还需另外受生。受生之处不外恶趣与乐趣二种。不管生于何趣,你都是无法作主的,只能跟着业跑,善业引入乐趣,不善业引入恶趣。

大不善业者生于地狱中,中者生于饿鬼中,小者生于畜生中。大善业者生于二上界天中;中者生于欲界天;小者生于欲界人中。正如吉祥怙主龙猛所说:“不善业诸苦,如是诸恶趣;善业诸乐趣,一切生中乐。”(注72)如果是这样的话,由于我们善业的力量极小而不善业力量极大,假如在这种情况下死去,则可断定后世必然生于恶趣之中。

如生于恶趣,我们将遭受无法忍受的痛苦,地狱中有哙热烧煮等苦;饿鬼中有饥渴疲劳恐惧等苦;畜生中有愚痴奴役之苦。

有一种方法可不入恶趣,那就是至诚皈依三宝(注73),以及努力地如理取舍业果。

皈依学处中最主要的就是取舍业果。我们一旦不顾不护业果,便可断定将生于恶趣。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虽不少只因为不懂佛法而入恶趣的,但因知法不修及轻视业果而入恶趣的,那就太多太多了。如果轻视业果,不论你是怎样的法师、律师,都要入恶趣。如果不注意业果,无论你是博通三藏的法师,获得成就的瑜伽师,还是拥有神通和神变力的人,都要受苦。

比如,善星比丘(注74)心中能忆持十二部经,天授(注75)心中能忆持一大法蕴(注76),但都没有用,因为他们死后都生于地狱中。这似乎都是因为知法不修,轻视业果,不信业果造成的。我们应该从以前这许许多多的事例中吸取教训。

所以这里要讲一下总思业果,有四种道理:

(1)如果因是善,其果只会是乐,绝不会是苦;如因是不善,其果也只会是苦,绝不会是乐,所以[业决定]。

(2)善恶之因虽然微小,但其所生之乐苦二果力量却极大,所以[业增长广大]。

(3)不造善恶二因,绝不会领受乐苦二果,所以[所未造业不会遇]。

(4)已造善恶二因,如果未遭受瞋等破坏或对治罪恶(注77)破坏的话,[已造之业不失坏]。

还有四种具力业门:由福田门故力大,由意乐门故力大,由事物门故力大,由所依门故力大。

对上述这些应生起坚固的深忍信,花时间仔细思维这些微细而甚深的业果道理,然后实行。实行意指护念,即应在舍弃十不善(注78)的基础上护念业果。

世人所谓的[正见]也是指这个,这是僧俗大众都应受持的。这里的[世人]不单是指在家人,而是指所有未得圣道(注79)的异生。若是异生,[世人]一词便可周遍故。

所以实践佛法必须先从业果开始,所谓:“道之始为依止善知识理,道次第之始为暇满,修习之始为动机,实践佛法之始为取舍业果。”所以,我们必须使三门不为过失所沾污,万一沾上就必须忏悔来清净之。

总的来说,思维业果便足以消除后世的贪著,但最主要的还是思维轮回苦。从广义上讲,如修习[等活地狱],若心中生起恐惧者,即初萌出离心;如对轮回盛事也能消除贪著,出离心才告圆满。

思维轮回之苦分思维总苦与思维别苦二方面。《妙音口授》(注80)中先说思维别苦,后说思维总苦;《乐道》与《速道》(注81)则先说思维总苦,后说思维别苦,均有各自的道理,这里依据《妙音口授》来讲。

勤修皈依与业果取舍,虽能解脱恶趣,但如果不彻底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就是不入恶趣得乐趣妙身也仍然是苦,没有别的。

生于人中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等;生于非天中有斗争、嫉妒心恼、身遭割裂等苦;生于欲天中有传报死相,堕下处等大苦。诸天死后多数堕入恶趣,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所积的善妙业都被天福消耗完了,为天时又没有重新积善,而不善业方面,贪等烦恼力量十分强大,由此被引入恶趣;生于上界天中且无明显的苦,但具[周遍行苦]的自性,且无法自在安住,终有一天会受以前的其它善妙业牵引而下堕,等善业消耗完了,便会值遇某种恶业之缘而入恶趣。所以你可以发现,轮回中的盛事再怎么好也是不可保信的,生于最上的[有顶]与生于最下的地狱饮烊铜汁实在是没什么区别的。

《道次第广论》中将思维生死总苦分三方面:思维八苦,思维六苦和思维三苦。初之八苦多指人,后之三苦系略说,这里重点讲一下思维六苦。这六苦分别是:无定过患,无饱足过患,数数舍身过患;数数结生过患,数数高下过患和无伴过患,详见《道次第》。我们应该记住曼达答国玉的临终遗言:“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贪求不知满足过失更大的事了。”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只有二件事应该做,即读书听闻思维和舍事修定。这里的[舍事]是指持戒。如果我们只专心这二件事,总有一天会善巧经论与获得成就双丰收。如若不然而流于多事多业,那么我们的佛法是一点也修不成的,这是不遵循[少欲知足(注82)]导致的过失。.

因为本文稍后会说到三苦,所以这里先简单讲一下。一切有漏苦受为[苦苦]。一切有漏乐受为[坏苦],比如为热所苦时,感觉清凉为乐,为寒所苦时,感觉温暖为乐,行坐等依次类推。但是这种乐不是自性乐或本质乐,如果是的话,此乐就应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增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后来只会变得越来越苦,这就表明这不是自性乐,故而又称[坏苦]。

不管我们生在六道中那一道,只要一有各各的[取身],便自然而然有各道的苦,这就是[周遍行苦]。有了这种[取蕴]之后,它们便成为滋生今生生、老、病、苦等一切痛苦的温床。[有漏取蕴]就像是一只能贮藏今生后世[苦苦]与[坏苦]这二种苦的器皿。所以我们必须设法不再受[有漏取蕴]之身,不然的话,等着我们的只有痛苦,如卧荆棘之床。

所谓[解脱轮回者],不是说像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那样。[轮回]是指有漏取蕴的相续或其本身,由通达无我慧将其根绝时,才是[解脱轮回]。

这样,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就讲完了。

(4)是否具生起出离心的标准

第三,生起出离心的标准,本文说:

(五)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由于这样子思维无常、恶趣、业果、乐趣苦等,你可以知道,如果不彻底解脱轮回,即便获得天道的快乐也是纯为痛苦,毫无意义。此后更为强烈,对梵天、帝释、转轮王的富贵也不生一刹那的希冀。[昼夜]者,譬如心有极大忧虑的人,纵于夜间偶而醒来之时,心于其事仍明记不忘一样,何时思维都能不造作地猛力生起求解脱心,这就是出离心生起的标准。

此《三主要道》中,将暇满难得到出离心之间的下、中士诸道,归入出离心的范畴内,这是本文的殊胜处,而且是有原因的。出离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为具有悲心,必须先生起不造作的出离心。不思维自己受苦的情形,未生恐惧令汗毛战竖,是不会有无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的大悲心的。《入行论》说:“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利他人,生此饶益心?”因此我们可以说出离心与大悲心是同一种心态,只不过在自身上修的是出离心,在他身上修的是大悲心。

为生起此心,我们必须闻思妙音怙主宗喀巴的杰作《菩提道次第》,渐次修心。我们这些人贪等烦恼一天天地增长,都是因为未在下士道中修心而造成的过失。

对像笨教与外道也能修的邪法,如神通、变化、[开门]等,聪明人不应动心,而应听闻、思维、修习包含圣教总体扼要三藏教与摄三学道心要的《菩提道次第》。

如果进入这种[道次第]中,你的修法就不会有错误,能逐渐获得奢摩他,[三主要道]及二次第之证德。因此,任何成佛的希望都建立在这个[道次第]的基础上。

如果生不起大悲心,就无法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所以大悲心的生起很重要。

2、释菩提心

(1)必须生起菩提心的原因

第二,释菩提心分三小节:必须生起菩提心的原因,生起菩提心的方法,生起菩提心的标准。先讲第一节:

(六)

“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

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虽然你可能有上述的猛力出离心,但由此所作的任何善业只是解脱之因,不能成为一切智之因,因为声闻缘觉也有出离心故。

所以为了成佛,首先要在心中生起[三主要道],其中尤其要生起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个菩提心,你纵有若干神通变化等等,也不能归入大乘的行列,而且永远无法成为把一切有情从所有生死、涅槃衰损中解脱出来的菩提之因,故非圆满安乐之因。

那些声闻缘觉阿罗汉,现证空性等功德犹如金山般巍峨,但他们的这些道不能成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菩提心。

如你具有这种菩提心,便会像《入行论》、《入中论》、《宝积经》等所说的那样,成为天人等一切众生所敬礼处,映蔽声闻缘觉种姓;你所作的所有善业,下至施鸟一口食,都将成为大乘法,成为成佛之因,成为菩萨行;对具有此心的补特伽罗,十方诸佛视如亲子,诸大菩萨视如兄弟。

不仅如此,诸凡入未入大乘之列,即生成不成佛,都依赖于有无菩提心而定。所以,欲求佛位者都必须修菩提心。

(2)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第二,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如本文所说:

(七)

“四瀑流冲难阻止,业力绳索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笼中,无明黑暗笼罩之。

(八)

“无边有中生又生,三苦逼迫常无断,

诸母情状与处境,思已发起殊胜心。”

正如《入行论》中所说:“若仅思治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即得无量福。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以及《勇授请问经》所说:“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等,发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那些如母有情,常被剧烈痛苦的因位四瀑流:欲瀑流、见瀑流、有瀑流、无明瀑流,以及果位四瀑流:生、老、病、死所漂流。

他们不仅在这四大河中漂流,而且被业索牢牢地绑住,就像手脚被绳子捆住一样。不仅如此,这种系缚之绳与普通的皮绳、毛绳不同,它们难断难解,好似铁索捆绑一样,如母有情就这样被关在我执的铁笼里。

更有甚者,如果在白昼,这些如母有情尚可呼喊求救而存一丝希望。但这是夜晚最黑的时候,他们是在夜幕笼罩之下在大河中漂流,如母有情就是这样被无明的黑暗完全蒙蔽着,在无边无际的有海之中,生而又生,相续不断地受到苦苦、坏苦、周遍行苦这三苦的逼迫。

像这种难以忍受的处境、局面,母亲有情自己这边是无以为计的,解救他们的担子就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现在既已找到解救他们的方法,就应思维如母有情受苦的情状,依次修习承担解脱之责的增上心等,努力设法生起大宝菩提心为要。

为生起菩提心就需先思维,为思维就需先听闻。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乐之心明显生起时,即是慈心;希望一切有情远离痛苦之心明显生起时,即是悲心。比如为母极其珍爱的独子遭受重病时,他的母亲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心里只想着若能找到一种迅速治愈爱儿痛苦的方法该有多好,这些想法在她心中相续不断,极为自然地明显生起。只有像这样才算达到生起大悲心的标准。

佛陀教法中,修习大宝菩提心的方法有二种:一、七重因果;二、自他相换。随便修哪一种都一定能生起菩提心。修此菩提心的方法,既完全又正确,大地之上无与伦比者,即是妙音怙主大宗喀巴教法的心要棗《菩提道次第》,所以应从这一法门修菩提心。

修菩提心方法,简要言之,即先修[平等舍],其次依次修〔知母]等。[知母],[念恩],[报恩]三者为[悦意慈]之因,[悦意慈]是[知母]等三法之果,同时又是[大悲]之因。

菩提心是否有力,是由[大悲心]力量的大小决定的。如果发觉难以生起悲心,你可以修[上师观自在瑜伽]作为生起的方便法门。如果你努力启请,修观自在之心与自心无别瑜伽,便能从中获得加持。这是一种极其殊胜的生起大悲心教授。另外还有一些甚深扼要,但不便在集会中讲。

如能生起[大悲心],便能生起承担利他之责的[增上意乐],由此即能生起[菩提心]。

在修平等舍之时,先观一个非亲非仇的中庸有情在自己面前,消除贪瞋,令心平等。然后观二个人在自己面前:一个是你最奇爱的亲友,另一个是你最讨厌的仇人,次思这位亲友在过去无数生中,曾是你的仇人并伤害于你;这位仇人在过去无数生中,曾是你的亲友并惠助于你,这样来消除贪瞋令心平等。

然后应思,一切有情,从他们自己这边来讲,都想要快乐,是平等的,都不要痛苦也是平等的。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曾作过我的亲友和仇敌,同样是平等的,所以我到底应该贪爱哪个?瞋恨哪个?你必须这样思维,直至对遍满虚空的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为止。

第二修知母。如配合《释量论》中所说的成立心智无始的正理而修,对生起[知母]帮助极大,所以在此略说一下。就像你今日之心是昨日之心的延续,今年之心是去年之心的延续一样,你今生之心是前生之心的延续,前生之心是再前生之心的延续。你可以像这样无限地追下去,[在这以前我没有心]的上限是绝对找不到的,故能成立心智无始。

这样的话,我的轮回也必然是无始的,所受之生也一定是无边际的,我未曾受生之处一个也没有,而且无数次地在同一个地方受生。没有我未曾受过身的有情种类,而且也是无数次地受同一种身,单受生于狗一项,也是无法以数字计算的,每一类有情都一样。

所以,未曾作过我母亲的有情一个也没有,每一个有情又绝对是无数次地作过我的母亲,单是人身一项,作母亲的次数就无法估算。

这样不断地修,直至生起有力的定解:每一个有情都曾无数次地作过我的母亲。

其次修念恩。以我今世的母亲为代表,从我住胎开始,阿妈就像一个病人一样,要作种种苦行,以避免任何可能对我的伤害,小到所进的食物。在我住胎的九个月另十天期间,母亲对待自己的身体就像是对待病弱者一样,连迈步也要踌躇。

在她生我的时候,母亲虽然遭受剧烈的疼痛,但她仍像得到如意宝般地自欣喜万分。

在当时,我除了啼哭和晃动手臂外,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无可奈何,是个哑巴,瘸子,只不过像个红嘴雉鸟而已,然而阿妈却以十指捧玩,用她的体温温暖我,待我以慈爱的微笑。

母亲用喜悦的眼睛注视我,用她的嘴唇擦去我嘴上的鼻涕,用手拭净我的屎尿,亲口把乳粥等食物喂入我口中,尽她最大的努力保护我不受伤害和给予帮助。

在那些日子里,我的苦乐好坏一切都要指望她,我的所有希望只能依赖一个人:她就是我的母亲。如果那时没有母亲的养育之恩,我恐怕连一个时辰都活不到,除了给鸟、狗等吃掉外,没有生存的希望。每天要不下一百次地保护我不出意外,母亲有如此的恩德。

在我成长的时候,她又不顾罪、苦、恶名,为我筹备所需之物,把自己舍不得用的所有钱物都交到我的手上。对我们这些有出家修行缘份的人来说,是母亲毫不吝惜地拿出财物,作为必要的花费,安排我们入寺,从那时起,只要有需要,她都会倾囊资助。这种恩德实在是无量无边的。

今世之母不仅在现世恩养于我,在我众多的前生中,也曾以大恩一次又一次无数次地养育我。不仅是今世之母,一切有情在前生中都曾是我母亲,像今世之母恩育我一样,全都对我有大恩德,只不过是因为生死的变迁,现在互不相识而已。

现在我们只要看一看任何动物的情况,比如狗、麻雀等,它们都慈爱自己的子女,都有养育之恩,由此便不难想像自己以前曾受过的恩德。其次修报恩,从无始以来,像这样一次又一次恩育我的如母有情们,被上面讲的四大河流冲到轮回大海的漩涡之中,连续不断地遭受三苦等苦,处境极其困难。

我作为她们的儿女,现在有了解救她们出离轮回苦海的方便,假设我袖手旁观无动于衷,那是再没有比这更下*与更无耻的了。

现在,我虽能给予她们各自所喜爱的东西棗衣、食、住处、被褥等等,但这些只不过是暂时的轮回乐,最上的报恩应该是将她们安置于究竟的快乐中。所以要想:“应让一切有情具足一切安乐,远离一切痛苦。”

这些有情连有漏乐都没有,哪里会有无漏乐?她们自认为的快乐在本质上纯属变化了的痛苦。她们虽希求想要的快乐,但不知道修善一一乐之因,虽厌恶不想要的痛苦,但不知道断恶棗苦之因,她们的取舍正好颠倒而行,所以我的这些老母有情皆为痛苦所压迫。

[一切母亲有情如果具足安乐与安乐的因该有多好!愿她们具足!我要让她们具足!一切有情如果远离痛苦与痛苦的因该有多好!愿她们具足!我要让她们具足!]

你在这二种想法中不断地修习,便能生起强有力的[慈心]与[悲心]。有些人可能会想:“我何必要挑起利益一切有情这付重担呢?能引导有情的佛菩萨多得很哩。”这种想法是绝对不正确的,而且是很下*和很无耻的,就像在今世指望别人的孩子来解决自己母亲的饥渴等苦一样。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担子只能落在自己的肩上。

一切有情都是相同的,从无始以来多次当过我的母亲,而且那时全都像今世的母亲一样,以大恩德抚育我。所以,回报她们的恩情不关别人的事,不能把责任推到其他佛菩萨的身上,而要自己独自肩负起来。

所以,我不指望他人使有情具足安乐和远离痛苦,由我一人使一切有情具足一切安乐,也由我一人使一切有情远离一切痛苦,由我一人将她们安置于上师佛位。在这种想法中猛力地修习,便是修[增上意乐]。

我虽能生起这样的心,但目前的事实是,不要说是一切有情,我就连引导一个有情的能力都没有。那么究意谁有这种能力呢?这种能力唯有佛才具足,其他的谁都没有。如果我也能获得佛位,那么就能究竟自他二利,每一种身语意事业光明皆能利益无数有情。

所以,为利一切有情,我要尽自所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这种佛位。以这样的思维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

修菩提心时,如果想:“我如能成佛,也能自动地兼带成就自利。”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中说这对不堕小乘极有益处。

[七重因果]教授的头三个是修[大悲心]的基础。[悦意慈]是这三者之果,所以不必另说修法,但在该阶段应修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乐的慈心。

[慈心],[悲心],[增上意乐]三者,都是希求利他之心,真正的菩提心是此三者的结果。[道次第]的下、中士道是发心的加行,修菩提心法是正行,诸结行类是其学处。

在修菩提心时,你还应该知道[二十二种发心](注83),[愿行二心](注84)等的本质与特征而修心。

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经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萨唯一的修持中心。《入行论》说:“搅动正法乳,剔出酥精华。”以及“多劫之中善思维,诸佛见此最有益。”妙音怙主大宗喀巴也说:“大乘道命为发心,是菩萨行根本依,能融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菩萨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为心要(注85)”。至尊一切智除此大宝菩提心外,从未说其它的修法是修持的中心。因此如果我们想成为大乘人,就必须以菩提心为修持的中心。

在当代,当你询问旁人他的修持心要是什么时,他多半会说是修某某本尊。遑论修菩提心者,就连知道应以此菩提心为修持心要的人也寥寥无几。有些人以熏烟、金饮、能息黑净讼陀罗尼、普灭过患、羊陀罗尼、马陀罗尼、财陀罗尼、消除中断、汉地消灾法、转变诅咒法等为修持的心要。与这些相比,还不如以一些标准的本尊作为修持心要要来得好些。

还有一些地方盛行着这样的风气:似乎人们心里想的都不外乎是盟约宝鬘、忏罪金刀、狗经、狼经、狐经、熊经、蛇经等,但这些根本见不到有清净依据。

假如你真的需要一种忏罪的法,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伪经和无意义的劳累上。佛说有许多显密经典,如《三蕴经》、《药师经》、《大解脱经》、《贤劫经》等,应该念涌像这样有清净根据,标准的经典。

还有一些人心中在想:“我当然有菩提心的。因为我在仪轨的开头,一边念[诸佛正法众中尊](皈依发心颂),一边想着为利一切有情我愿成佛。”但这只不过是对菩提心的希求,发发愿而已,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如果是的话,那么发菩提心恐怕是一切自以为是的善行中最为容易的事了。所以,我们要像上面所讲的那样,依次修心,以期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3)生起菩提心的标准

第三,生起菩提心的标准。这方面在许多典籍中有详尽的说明,包括《道次第》广略论转述《修次初篇》(注86)的说法。简言之,假设一位母亲见其极为珍爱的孩子堕入火坑,身受苦逼,便会感到连一刹那倾也无法忍受孩子受苦,而急切地将孩子拉出火坑。

同样,见到一切老母有情为轮回与恶趣的难忍大苦所逼迫,我们对此连一刹那也无法忍受,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们要从速获得圆满佛位,当这种心无造作地生起时,便达到了生起菩提心的标准。

3.释正见

(l)必须修正见的原因第三,释正见分五小节,第一为必须修正见的原因,如本文所说:

(九)

“不具通达真理慧,虽修出离菩提心,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你如果不具有甚深真实之见或通达胜义谛真理之慧,任凭你再怎么努力地修习出离心,菩提心等方便分,也不会成为我执的直接对治,不能斩断三有的根本棗我执。

不仅如此,若无甚深正见,仅有出离心与菩提心,也只能获得大乘资粮道以下,无法再高了。如果是小乘,也不能得小乘加行道(注88)。

如果在出离心与菩提心二者摄持之上,又具有通达甚深见者,则大乘加行道以上的地道都能获得,尤其能成为解脱与一切智之因。

我们发愿要救度众生,如果没有一个救度的方法,也不过仅有善心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有这样一个看法:“我要找到一种决定能断轮回根本的甚深正见。”仅有业果决定的世间正见是不够的,归根到底,要有通达无我之见。

一些外道修三摩地能得四禅八定,但他们没有通达无我之见,所以不要说断烦恼,就连减轻烦恼也无法办到。《三摩地王经》说:“诸世人修三摩地,彼者不能坏我想,助长烦恼且鼓动,犹如胜行(注89)所修定。”

我执是轮回的根本,要断此根本,无我见是绝对必要的。如前经所说:“倘若于法观无我,各各观察而修者,此乃能获涅槃因,别余诸因难成寂。”为获得解脱就必须根绝我执。为根绝我执就必须修与感觉与我执完全相反之道一一无我。如果不修无我,无论你再怎么努力地布施、持戒等,也不能获得解脱。《四百论》中说:“寂门无第二。”所以,想要解脱轮回,是没法不要这个通达无我慧的。

但是光有这个还是不行,方便的大悲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所谓[方便与智慧不分离]是绝对必要的。正如《维摩诘经》所说:“方便未摄慧系缚,方便所摄慧解脱;智慧未摄方便缚,慧摄方便即解脱。”

为获得法、色二身之果,就必须由方便智慧不离之门,双集二种资粮,吉祥怙主龙猛说:“此善愿众生,福智资粮圆,福智所出生,二胜愿获得。”(注90)吉祥月称也说:“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注91)世俗指方便菩提心,真实指智慧正见。譬如具足双翅之鸟能于空中无碍飞翔。为抵达诸佛功德全圆彼岸,菩提心与正见,即方便、智慧二者也不能分离。方便与智慧分离,就像鸟断了一只翅膀,而无法前进。

你或许会问:“那么如何获得此见呢?”这事不能随随便便,你必须遵循某一开示胜义圣言量之经。总的来说,了不了义的区分是:其本身能安住于究竟义的是了义,不能安住究竟义的是不了义;而了不了义经的区分也就是以胜义谛为主要所诠的经是了义经;除此之外的经是不了义经。

不是每一位班智达都有能力解释了不了义经密意的。能解释了义经密意的,如佛亲自授记的那样是怙主龙猛。他依据《无尽慧经》造《根本慧论》等,由[中观正理聚](注92)之门建立了义甚深见之轨,一如佛的密意。

注释

1. 《开妙道门》:帕绷喀讲记的藏文原版见《帕绷喀文集》[?](问号所代字为上"尼"下"雅")字函,宗喀巴所造《三主要道》根本藏文原版见《宗喀巴文集》[喀]字函。其他有关《三主要道》的重要注疏计有: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的《三主要道名释义》和《密义释·教理宝藏》;蔡却林雍增的《引导文·显明妙道之炬》和《显明心要教授·有缘津梁》;丹达拉然巴的《随欲如意》;威曼·贡却坚赞的《笔记》;欧曲·达麻跋陀罗的《显明句义炬》和《引导文·有缘津梁》;以及摩却仁波切的《名义释》。

2. 妙音:梵文为[曼殊廓喀],是一切诸佛智慧的代表,汉地习称为文殊。

3. 三密:身、语、意。

4. 轮怙主:意为周围一切弟子的依怙。

5. "暇身"等:出自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摄颂》

6. 器之三过:器皿倒覆(于法会中不专心听讲),器皿不洁(听法时,心有邪执或动机不正);器底穿漏(忘失所闻之文义)请参阅宗喀巴大师《道次第》广中论及中自绷喀名著《解脱掌中论》。

7. 依止六想:于自作病者想;于说法师作医师想;于所教诫作药品想;于殷重修作疗病想;于如来作善士想;于正法理作久住想。参考书目同上。

8. 三界:此指地下、地上和天上。

9. 三士:下士,只求个人脱离恶趣;中士,只求个人解脱轮回;上士,为利一切有情而愿成佛。

10. 恶趣:地狱、饿鬼、畜生。

11. 气脉明点:无上瑜伽续部中所说的高级修法。

12. 格西浦穹瓦与京俄瓦:格西浦穹瓦本名为迅努坚赞(童憧),为仲敦巴大师亲炙弟子[三昆仲]之一;京俄瓦,本名为楚臣跋(戒炽盛),亦是[三昆仲]之一;另一人为博朵巴,这三位是噶当派著名人物。

13. 五明:声明、因明、内明、工巧明和医方明。

14. 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变化通。

15. 八大悉地:宝剑、丸药、眼药、疾行、取精、空行、隐身和地行。

16. 觉窝:意为至尊,此指阿底峡大师,大师本名吉祥燃灯智,是印度佛教史和西藏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他将[道次第]教授传入西藏,亦是《菩提道炬论》的作者。

17. 旃迦:为一修阎曼德伽有成就者,因其滥施密法伤害他人而堕入地狱。

18. 喜……师:印度有位修喜金刚的瑜伽师,因为没有菩提心,只证得小乘果,这二个故事详见《解脱掌中论》。

19. [如果]等:出自宗喀巴大师致仁达瓦的一封信,向其汇报从至尊妙音处所得的教授。

20. 二障:烦恼障,所知障。

21. 二菩提心:此即愿、行二种菩提心。

22. "我以",等:出自宗喀巴大师与至尊妙音的一段对话,引文全文见《解脱掌中论》。

23. 阿阇黎丹孜:古印度诗人,约公元七世纪时人,著有《诗镜》。

24. "敬礼"等:出自释迦菩提的《释量论注》。

25. 《智有颂》:即宗喀巴大师所造《加持近传诸上师启请文·悉地穗》,见附录二。

26. "修解脱者"等:出自拉扯岗巴的《蓝色小册》。

27. [功德]等三颂:出自一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的《供养上师法》这三颂分别为:"功德根源尸罗海,充满多闻摩尼聚,能仁第二著袈裟,祈祷持律上座师。成就十种胜功德,善能宣说善逝道,绍隆一切诸佛种,祈祷大乘善知识。善护三业具慧忍,正直无谄解咒教,具力真实善绘讲,祈祷金刚持中尊。"

28. 坚固与善巧:坚固指比丘清净持戒十年以上;善巧指对戒条、持犯、轻重等的了解。

29. 三学:戒、定、慧。

30. 八种如理依止功德:即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义利。详见《道次第广论》与《解脱掌中论》。

31. "所有"等:出自《道次第摄颂》。

32. 仲敦巴:本名杰卫穹乃,系阿底峡大师最著名的弟子,创建噶当派祖寺热振寺。

33. 赤钦和……群觉:洛桑耶协丹巴饶杰,又称阿齐吐诺蒙朗,生于1758年,系格鲁派一大高僧,曾任甘丹赤巴,其二函文集的主要内容是密法教授。他从阿旺群觉大师学二种菩提心。

34. 萨迦班智达:本名贡噶坚赞,为萨迦五祖之一,由他最早将佛法传于蒙古人,扎巴坚赞是其上师和叔父,亦为萨迦五祖之一。

35. 《黑》:作者为惹那嘎惹馨底,又称馨底巴,为印度超岩寺著名大师之一。阿底峡赴藏前曾从之学法。

36. 《事师五十颂》:古印度佛教诗人马鸣著。文中所说十三种非时死为:瘟疫、为他有情伤害、疾病、鬼魅、大热病、中毒、王法、火难、毒蛇、水难、空行、盗贼、邪引。此等为现世过患,死后堕入地狱为后生过患。请参阅宗喀巴大师所著《事师法五十颂释》。

37. 桑杰耶协:其故事详见《解脱掌中论》。

38. 格西乃邬素巴:本名耶协跋(1042-1118),噶当派著名大德,师从博朵巴等。《修心八偈》的作者朗日塘巴是其弟子。

39. [了不了]等:出自贡唐络贝央的《格鲁教派增长愿文》。贡唐络贝央,本名贡却丹贝准美(宝教灯)为嘉木样一世的弟子,以智慧超群著称于世,绛贝央即妙音之意。其所著《三主要道笔记·密钥》一文见附录一。

40. [总摄]等:出自《道次第摄颂》。

41. 三差别与四殊胜:三差别是指道次第教授与其他教诫相区别的三个特点,即:总摄一切显密教法;易于修持;由甚深,广行二大派诸师所传来。四殊胜为: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易于获得佛之密意;极大罪行自趣消灭。

42. 《吉祥集密》:无上瑜伽续部名,父续之主,为宗喀巴大师所特重。

43. 《现》:是般若教授的最重要论典,由至尊慈氏传于无著。

44. "把新旧"等:出自《讲述一切宗派源流和教义·善说晶镜》。土观达麻班杂,又名洛桑却吉尼玛(善慧法日)为土观第三世,系格鲁派一大高僧,其重要著作还有《章嘉若贝多杰传》等。

45. 喇嘛降曲沃:十一世纪西藏西部古格王国之王,阿底峡大师即由他下令迎请入藏。

46. [事关]等:出自《三律仪差别论》。

47. 智……觉:西藏佛教香巴迦举创始人。其生平详见迅努贝(童祥)的《青史》。

48. 萨……波:西藏佛教萨迦派创始人,是萨迦班智达的祖父。

49. 《四》:圣提婆造,是中观学重要论著。

50. 有漏取蕴: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为业烦恼所取,即为有漏取蕴。

51. 下劣涅槃:指没有菩提心的涅槃,如有则是佛位。

52. 霞惹瓦:噶当派一著名大德,是博朵巴大师的弟子,切喀巴(《修心七义》之作者)的上师。

53. 《远离》:萨迦五祖之一的扎巴坚赞所著,所谓[四种执著]是:执著现世非佛徒,执著轮回非出离,执著自利非菩萨,执著实我非正见。

54. [觉窝瓦]等:出自尊巴杰贡编写的《噶当派诸正士嘉言录》。

55. 祥……巴:据《青史》记载,此师善巧慈氏五论,并为玛译师之侄家敦·穹乃喜饶传过法。

56. 阿里巴:即阿里班钦,本名贝玛旺杰(1487一1543),为宁玛派大德。

57. [利无利]等:出自龙猛所著《亲友书》。此信是龙猛寄给他的好友,南印度国王乐行的,故名。汉译本共有三种。

58. 林日巳:本名贝玛多杰(莲华金刚)(1128一1188),是众生依怙帕摩竹巴的弟子。

59. 扬贡巴:本名杰参贝(1213-1258),其师为果仓巴·贡波多杰(1189一1218),他们创立噶举派的一个分支。

60. 十秘财:出自格西夏窝巴的教授,详见《噶当派诸正士嘉言集》。

61. 嘉……协:前者为第七世达赖喇嘛,后者为第二世班禅,这二位是当时西藏政教二方面的领袖。

62. 人名清净弟子:即络嘎瓦·绛白却桑,上座桑穹瓦(贤护)上座仁钦坚赞(宝幢),上座绛僧(菩提狮),上师绛贝嘉措(妙吉祥海),格西协饶札(慧称),格西绛贝扎西(妙吉祥),格西贝穹瓦(祥护)。

63. 汉地皇帝:即明朝永乐皇帝。

64. 嘉瓦温萨巴:本名洛桑顿珠(善慧义成),是格鲁派[温萨耳传]系统的重要人物。下文出自他的《自诫》。

65. [子若]等:出自日穹巴所著《米拉日巴传》。

66. [我乐]等:出自噶玛巴·米觉多吉(不动金刚)所著的《噶举歌海》。

67. [暇身]等:出自《道次第摄颂》。

68. 八无暇:如《亲友书》中所说:"执邪倒见、生傍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蔑戾车、生为?(此字为左"马"右"矣")哑长寿天。"

69. 满:分自他或内外二种,自圆满有五: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诸根具足,未自作教他作无间罪,信仰三宝;他圆满有五:佛降世,说正法,教法住世,法住随转,他人具足悲愍。

70. 乐趣:指人、天、或加非天。

71. 念死法:详情参阅《道次第广论》和《解脱掌中论》,[死相]部分请阅后者。

72. [不善]等:出自《宝鬘论》。

73. 三宝:佛、法、僧。

74. 善星比丘:其故事详见《大般涅槃经》第十二品。

75. 天授:释迦佛的一个近亲,曾因妒忌而害佛。

76. 蕴:用一神象所能背负的墨水书写之典籍总和。经中说,天授能忆持六十担[香象]所负之经,即一大法蕴。

77. 对治罪恶,有四种对治力:所依力、追悔力、现行对治力和防护力。

78. 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贪、瞋、痴。

79. 未得圣道:即未现证空性。

80. 《妙》:全称是《菩提道次第引导文妙音口授》,为[道次第]八大引导之一。

81. 《乐道》与《速道》:二书均为重要的[道次第]修法著作,属八大引导。前者由一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善慧法幢)所著,后者为二世班禅洛桑意喜(善慧智)所著。

82. [少欲知足]:这句名言出自世亲《俱舍论》第六品。

83. 悦意慈:意为视其他一切有情如自己的孩子般可爱,与上述之[慈心]有别。

84. 二十二种发心:详见《现观庄严论》,是依譬喻助伴相同门将发心分为二十二种,如地,金,月,火等。简要的,可参阅觉耐喇嘛札巴谢珠(名称讲修1675一1748)的《现观庄严疏》。

85. 愿行二心:二者的区别在于发愿和实行,后者需受菩萨戒,可参阅克珠·丹巴达吉(教宏1493一1568)的《现观释》。

86. [大乘]等:出自《道次第摄颂》。

87. 《修》:八世纪佛教大师嘎麻希拉着,共有三篇。他曾在藏王赤松德赞跟前,以观察修教授击败了汉地[摩词衍那]和尚所持全无所许的宗见。

88. 加行道:五道之第二。五道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大小乘各有五道。

89. 胜行:是一外道仙人名,他出定后见群鼠噬发而生瞋故恼,故死后堕地狱。

90. [此善]等:出自《六十正理论》,现多用作听法善业回向文。

91. [世俗]等:出自《入中论》。

92. 中观正理聚:即《根本慧论》(中观论),《精研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和《宝鬘论》。

93. [龙猛]等:出自《入二谛论》。

94. 婆沙师:以专习或通达《大毗婆沙论》得名,或称分别说部。

95. 经部师:以主张经为正量而否定七部量论等为五道而得名,又称譬喻师。

96. 无损心:未被现前错误因缘损坏的正确根识。

97. 唯识师:主张依他起实有,不承认有离识外境,故名。

98. 自续师:主张但由[能破]不能引生敌者之比量智,而必须有自体相续之因,故名。

99. 应成师:主张只由[能破]就能引生对方通达所立的比量智,故名。

100. 实事师:指婆沙师,经部师和唯识师,因为他们执有作用之事物为实有。

101. 四扼要观察:所破决定,周遍决定,离谛实一决定,离谛实异决定。

102. 萨迦耶见:汉译为坏聚见,坏指二方面,一是指总有一天要死去;二是指此邪见本身总有一天要纠正和消失。

103. [这里]等:出自《四百颂释》。

104. 觉耐仁波切:指帕绷喀大师的上师,觉耐·格西洛桑嘉措。

105. [是故]等:出自《入中论》。

106. 经:即《心经》。

107. 格西多巴:本名协饶嘉措(智慧海1059-1131),为博朵巴弟子,著名的《蓝色小册》就是他编写的。

108. 资粮田:诸佛菩萨等圣者是我们种植成佛资粮的最上田地。

109. 黑色母猪:亦表一切痛苦之根本--无明。

110. 皈依二因:畏三恶道和轮回苦;信三宝能救。

111. 四无量:即慈、悲、喜、舍。因所缘对象的有情无量,及修习此等所获功德无量故名。此与四梵住之区别,请参阅《解》。

112. 经师金刚持:可能是指帕绷喀大师的根本上师,达波喇嘛绛贝伦珠。参阅本文《前言》。

113. 大宝上师:此指达波上师。金洲大师,本名法称,是金洲(今印度尼西亚)一著名的佛教大师,主修[菩提心]。阿底峡大师依止他十二年,尽得一切教授。

114. [尽我]等:出自《上师瑜伽喜足天众》。

115. [谁是主持]等:此颂中含有帕绷喀大的名字,慈氏事业海。

116. 十力:佛所具有的十种特殊智力,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种种胜解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除净无障碍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

117. [从他]等:喻如毗沙门手中的吐宝鼬鼪。

118. [诸佛]等:指至尊妙音。

119. 八万语秘密:即八万四千法蕴。

120. 有寂:生死与涅槃。

121. 三恩:依显教说,指授戒、传教、引导;依密法说,指传灌顶、解释密续、赐教授。

122. 扎西却林:是帕绷喀大师常年所居的茅篷名。参见《前言》。

123. 六加行法:是正修前的预备修法,即:净扫住处供设身语意所依,以无谄曲而寻供养,端严陈设,身具八法坐安乐座,次改正动机,修皈依发心四无量等,观想资粮田,总摄积净扼要修七支与供曼陀罗,如教授启请决定令与相续和合。

124. 平等心:此有双重含义,因为寂天派的第一步修法也是等观一切有情。

125. 顺世外道:古印度一外道名,他们不承认有前后世。

上一篇: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录
下一篇:三 主 要 道 (上)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