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雪域之光>>法脉传承>>证悟的女性全文(四)
证悟的女性全文(四)
2006年06月24日14:5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781 字体: 繁體

证悟的女性全文(四)

    听完今天的开示回家後,大家要深思一下今天所听到的,找出你自己所认为的两性之间的相异处。你一定要经由自己确切的了解,才能更肯定今天的法教,而非人云亦云。这样明晚你再来时,我们才能更深入多谈。

   第二部分  在前面的开示里,我们用理性做出结论,认为男女两性证悟佛性的能力是完全相同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其真实性也确实不变,因为佛陀教导男女本具相同之佛性。所以,不论我们由哪个观点来看,从逻辑上或佛法上的,都可认定男女具有了悟佛性的同等能力。  虽然从知性上和佛法上的观点来看,我们也许能了解男女两性的能力是相同的,但是从世俗及历史的观点来看,男性的统治者多过女性,原因在于根深柢固的传统,已在我们心中形成习惯的模式,认为男性较女人有力,也较能成就。这样的观点已被全世界视为真理,结果造成女性很少有机会展现她自己的能力。一旦惯性的模式形成,女性也同样能干的事实就不被承认。由于这个文化上的否定,女性失去了自信,也不再尝试表现自己的能力,这就是何以很少有女性统治者的原因。  如果我们仔细看,就会明白女性也有才能、力量和精神去达成过去男性曾做过的事。例如:我们都对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很熟悉,当她首次当上总理时,记者问她,以女性身分来统理印度人民有何感想?她回答说,当她治理国家时,并不存在自己是女性的想法,只是清楚自己有这分能力来照顾印度人民。她没有想及性别问题,只考虑到自己能力是否胜任,对她而言,这才是能否真正去照顾人民的主要关键。  因此,如果我们没有想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意志和知识,即使再怎麽有男性气概,也会因缺乏自信而被视为无能的凡夫,无法去利益他人;如果我们明白自身有能力、意志和知识,就算非常女性化,也能常去利益众生。所以我们能否了悟自身的潜能,进而去利益众生,完全是一种心态的问题。如果我们具有很强的意志、精进和虔诚之心,不论生为男性或女性,便都有达成目的的可能。基於此点,男性便没有道理自认比女性优秀能干而骄做,女性也不必认为男性较强而羡慕他们。由于我们已解释过了,就能力来看,男女两性是平等的,唯一真正要做的,不是互相骄傲或羡慕,而是不论性别如何,要全力以赴,达成目标。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简短的说明了一般人对女性所熟悉的观点,现在我们要以佛法的立场来讨论女性的情况。在释迦牟尼佛十五岁到八十二岁之间,共转了三次法轮,给予声闻缘觉乘(小乘)、菩萨乘(大乘)和金刚乘(真言乘)三种的法教。  在声闻缘觉乘的教法里,佛陀提到了外在身戒的重要性,并且给了各种不同戒律的教授:在家居士戒(gedyen)、沙弥戒(getsul)、出家具足戒(gelong)。佛陀的初转法轮,包括了誓戒,是同时为男女二性所共同宣说的。在藏文中,字尾加上「pla」指的是「父亲」,意即此字是属阳性;而字尾加上「ma」,指的是「母亲」,代表此字是阴性。因此,以这样来看,优婆夷戒(genyen-ma)、沙弥尼戒(getsul-ma)、比的尼戒(gelung-ma),指的就是女性的戒律;而优婆塞(genyen-pa)、沙弥戒(setsul-pa)、比丘戒(gelung-pa),指的便是男性的戒律。  在家居士不论男女,其戒条的数目都是五(五戒),沙弥戒和沙弥尼戒是三十六(注:沙弥尼戒的戒条数目,在显教与密教中不一样),但是比丘具足戒的二百五十三,和比丘尼戒的三百五十三,在数目上便有所不同,这是由于顾虑到女性在体能上较男性为弱,较有可能遭遇到不利的状况,例如强暴和其他不利身体的情形——为了保护,具足比的尼又增多了一些戒条。  为达开悟,佛陀所展现的证悟与方便法门,对男女而言都是相同的。首先,经由禅修始能达到阿罗汉的内证——能成为阿罗汉是来自修持的证果。阿罗汉的藏文是札冲(drachom),所以札冲玛(drachom-ma)指的就是女阿罗汉,而札冲巴(drachom-pa)则是男阿罗汉。由于两性皆具佛性,因此,也都有能力得到此种层次的证悟。佛陀的法教包括了对女性的教导,不只是因为他慈爱她们,而是因为女性也具有同等的成佛种子。  但你们也许会觉疑惑,为何比丘和比丘尼的戒条数目不一?如前所述,这是由于时代不同的关系。那时有位受具足戒的比丘尼,名为优葩拉,十分年轻貌美。依当时传统,比丘和比丘尼都必须挨户托钵乞食。有一天,优葩拉走到一个皇宫去乞食,国王看到了便想要她,於是强迫优葩拉到皇宫里去。由于她己证悟到罗汉果位,因此,在国王将要动手强暴她时,她飞上了高空。国王看到她示现的神通,非常後悔自己的恶行,因而把心转向了佛法。从此,国王成为一位大修行者。但也就是从那天起,比丘和比丘尼的戒条就不一样了。  我们已经讨论过,声闻缘觉乘最主要的是身戒。女性由于较可能遭遇到不利于身体的状况,而基于戒条是依据外在身体而制订的,因此男女行者在这方面的戒条便不一样。  第三部分  现在我们要来谈女性与菩萨戒。菩萨戒的受持,基本上是较重心态方面的,与身体的行为和外在戒律反倒没多大关系。由于受戒是和愿心,以及坚忍的意志有关,所以,男女两性均能同样的持守同一戒律。  谈到修行菩萨道,男女的修行并无不同。每个人都要修行六波罗蜜,如果一个人精进修持,就可以经由十个阶段的证悟,达到第十地的菩萨果位。至于多快能证得十地,就必须视其对修持的精进、热诚和虔信而定了。那些具有热诚、虔信并坚持到底者,不论男女,都比懒惰者更能快速达到了悟。  我们接著从菩萨道进入金刚乘(真言乘)的修持,此传承的法教与修持是从不分性别的。为了了悟金刚乘,在其法教的修持中,常常强调高度证悟,称为勇父和空行的众生。勇父是男性,而空行是女性。另外,在最高密绩的教法中,虽然在渐进的次第上,传授法教的层次依根器和程度有别,但在教导使用的方法上,男女并无不同。  金刚乘中有三种不同的行者。首先是最上根器者,他们精进聪慧,兼具对修行的热诚和虔信,在一生中便可达到完全的了悟。次之为所谓的中等根器者,由于缺乏如前面之士所具全然的虔信,以及同样的学习修行能力,因此,只能在三至七世中达到完全的证悟。最後就是一般资质的弟子,他们具平凡的能力,但也可以在十六世中完全开悟。在这三种行者中,有男性,也同样的有女性。  因此,男性和女性都有能力证得完全的觉悟。在释迦牟尼佛首次教导声闻乘时,由于当时印度风俗的关系,在场聆听的男性比女性多。女性当时无法独立自主,虽也很想去聆听并且修行修法,但因受其他誓约束缚,因此被禁止参加。而在佛陀第二次传授菩萨乘时,男女弟子出席的人数就已几乎相同。不过在佛陀第三次教授金刚乘时,参与的人数,女性就比男性多了,这是由于有成千上万的女性由莲花生大士的净土乌底亚那(ud、diyana)来此接受密乘的法教。结果女性的证悟者,或称为瑜伽女性空行母,就比男性多了。  在那之後,密乘的法教就被带进更高的境域中——空行母净土,而空行母也就成为密续的法教之源。因此,我们常要祈请空行母以得到这些教法。还有,虽然空行母外表示现女性,但我们不能以一般众生视之。她们没有血肉,已完全将烦恼转化为智慧,得到很高的证悟境界。  我们已简短地阐释了佛陀的法教是为男女所传授的,其修行的成果也完全一样。但我们不能单是相信佛陀所说的话,而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完全了悟他所教导的真理。  根据小乘的观点,必须是男身才能证得佛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基于佛陀本身是男性的事实,而且男女弟子数目相差悬殊。  不过证悟者中,则男女性都有,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例子看出。五方佛部之首是五位佛父,他们是毗卢遮那佛、不动佛、宝生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他们的眷属是五方佛母:宁初玛(mying tsukma)、给玛(gyema)、那玛基(namaki)、那札卡嫫(naza karmo)以及丹企卓玛(damtsik drolma)。五方佛部,事实上就是代表圆满的证悟——我们身心染污(五蕴)的究竟清净,以及一切烦恼垢障的净除。  每个人都有一个肉身,这是不辩之实,如果能了悟到此色身(色——蕴之首)的清净本质,就证得了第一尊佛——毗卢遮那佛的境界。我们有身体时,便有感觉,有时觉得舒适、有时觉得难过。如果我们能了悟此觉受(受——五蕴中之第二)的清净本质,便能证入第二尊佛——不动佛的境界。第三个蕴是「想」,依於它,我们可以分辨不同的事物,例如:黑、白、红等颜色。「想蕴」的完全清净,可以带领我们证得第三尊佛——宝生佛的境界。以上察辨的经验能力,会引领我们进入第四个蕴——行。我们依於辨识,感觉是爽快的,例如喜欢的颜色,便会对此认知起攀缘执著;如果辨识感觉是不舒服的,例如对厌恶的颜色便会排斥它。若清净了此行蕴,便可证入第四尊佛——阿弥陀佛的境界。最後是所有蕴的根本,也就是我们的心识——识蕴。了悟自心本净,即能证得不空成就佛——第五尊佛的境界。因此,不论一个人生为男性或女性,都具有五蕴,也都有清净它们的机会,而证得五方佛的境界。  男女两性都具有五蕴,也都有五大(地、水、火、风、空)。地大指的是我们的色身肉体,水大是在我们体内流动的液体,我们体内产生的暖热即是火大,风大是我们呼吸时所需要的元素,而我们体内的空性即是空大。在我们尚未了悟五大的清净本质时,五大只是我们身体里面的五种元素。当了悟了五大的清净相时,我们就证悟到了五方佛的眷属——五方佛母的境地。清净了地大时,我们就证入了不动佛的眷属——给玛的境界;清净了水大时,就证入了宝生佛的眷属——那玛基的境界;清净了火大时,就可证得那札卡嫫——也就是阿弥陀佛的眷属的境界;了悟了风大时,即可成就不空成就佛的眷属——丹企卓玛的境界;了悟了空大时,即可成就毗卢遮那佛的眷属——宁初玛的境界。由于我们自身体内都具有五蕴及五大,所以每个人,不论男性或女性,都能证悟成就。两性恒常结合一起不分,就如同五蕴和五大一样,在唐卡上,常以两性合一的象征方式来表达。  无可比拟的金刚乘法教,并没有在小乘或菩萨乘(大乘)的教法中出现。此法教之所以殊胜,是因为它不论性别,可以使行者在一生中即达成就。因此,此教法只授予那些意志坚定、精进勤勉、诚心虔诚的人来修持。但是,如果没有精神上法友,例如:上师、导师、引导者等之善巧指导,也是无法成就的。  要记住:每个人都已是本然开悟的了,只是我们有责任去发展这种修行的热诚。例如:无始以来,天空即已存在,而此虚空是空荡无边的。过去鉴於科技尚未发达,所以没有飞机,现在则由於科技高度开发的成果,而有了很多飞机,我们可以很快的从世界的这个角落旅游到其它地方。我们就是这样利用空间的,事实上,这个空间以前就已存在,但由於人类还未准备好,科技还不够发达的缘故,所以无法使用它。同样地,无始以来至今,我们都具足了五蕴和五大,以及其真实的本性,此即五方佛父和佛母的化现。如果我们无法了悟此点,即使拼命的修法,也只能继续在轮回中受苦。否则,不论男女,如果努力精进修持,都绝对能利用五蕴和五大来证悟成佛的。  第四部分  噶举传承始於帝洛巴祖师,他由金刚总持直接得到法承。但由更深的层面来说,帝洛巴是经由智慧空行母得到这些教法的。在金刚总持与帝洛巴之间传达的是智慧空行母,她担任桥梁的工作,将教法承递下去,如此,法教才能在世间弘扬。密续的高深法教是由空行母净土传来的,以空行母的语言传给这位高度的证悟者帝洛巴,而仅有在这样之後,我们的世界才有了密法。  事实上,一般高深如大手印的原始法教,都是保存在空行净土的。另外,大家知道在噶举傅承里有一些支派,例如:香巴噶举和噶玛噶举。在这些派别里,有两位女性是甚深密法的根源,传承也是在她们的教法下建立起来的,一是香巴噶举的尼古玛空行母,另一是噶玛噶举的苏卡悉地。她们两位都不是由空行净土直接下降,而是化身于印度,真的出生在人道里的。  藏密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萨迦派,其法教的根源来自勃哇巴,他是八十大成就者的其中之一。这位大成就者是如何取得密法的?他是由巴契罗竹取得空行密法的。巴契罗竹的密法非常殊胜,可以让一个人在刹那问便完全证悟。此种证悟的速度由勃哇巴取得教法的方式便可看出,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动人故事。当勃哇巴向巴契罗竹空行母请求给予这样的一个教法时,她实际上是把他吸进了右鼻孔,让他进入她的体内。当他到达她的头部时,便得到了身灌顶;到达喉咙时,得到了语灌顶;在心的部位,得到了意灌顶;到了肚脐时,得到了知识和功德的灌顶;当他由她的生殖轮出来时,便接受到了整个的事业灌顶。因此,在一个吸气之间,他得到了身、口、意、知识和事业五个灌顶,也接受到了完整的教法。只有在上师是空行母,而弟子非常虔诚时,如此殊胜的法教才能这样传授。这两种条件要配合,法教才能很完整的授与。  过去有很多空行母来到这世间,以下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在西藏,很多国王藉著落实佛法来照顾人民,其中之一是松赞干布。他娶了两位皇后,一来自尼泊尔,另一位来自中国。在他临终时,松赞干布实际上是融入了观音菩萨的心中,两位后妃也同时化光与观音菩萨合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国家——国王是西藏人,皇后则分别是尼国与中国人,但证悟是没有分别的。在松质干布王与二位皇后与观音菩萨融入合一时,他的宰相、皇宫内和全国的人都哭泣了起来,他们希望西藏人民能继续享有安定和快乐。接著,国王由菩萨的心轮,另外,两位皇后由菩萨的胸部显现出来,劝宰相和人民不要担忧,因为他们会永远保护一切生灵——他们这样向大家保证著。所以,即使我们生来是凡人,也可因努力和诚心达到最高证悟,而不必妄自菲薄。  翻开西藏历史,上面记载著松赞干布国王首先娶了尼泊尔公主,後来又娶了中国公主,因此,两位后妃之间常生嫉妒与不合。尼国公主由于先嫁过来,因此,嫉妒心较强。不过,後来经由修行,两位公主都征服了她们的烦恼障。并实上,由于她们的虔诚,结果终与观音菩萨融入合一。  这也把我们带回了老问题,男性与女性在修行的实修与证果上是否是相等的?松赞干布国王藉由他修行证果的力量与观音合一,同样地,两位虔诚热切修行的皇后,也终与观音融合。如果男性优越,而女性拙劣的话,她们两位便不可能成就这些,可见男女两性都同等的能得到精进和修行的成果的,这里是一个明显的证明。这个事实本身就可以扫除我们关于男女是否有同等能力达究竟成就的疑惑。  只要我们能接受到正法,则无论我们多平凡,都能有机会完全了悟。如在以前的开示中我曾提到的,帝洛巴曾下到一个村庄,和一户人家同住。他的女房东卖酒,本身又是*女。当帝洛巴要离开时,她正在磨芝麻粉。此时,帝洛巴展现他的神通力,腾飞跃上七棵椰树高度(约等於三百英尺)的空中,并停在那里。一向对他尖苛残暴的房东,了解到自己是如何卑劣的对待一位大证悟者,因此深觉懊悔。她马上深深悔悟地向帝洛巴顶了一个礼,并忏悔自己过去所造的一切恶行。接著帝洛巴用举例的方式唱了一首《金刚诗歌》,让一般人都能了解。歌是这样唱的:「芝麻能制油,但你若就这样把它搁著,也榨不出油来,你一定要把它磨碎。当你这样做,把芝麻磨碎时,藉著你辛苦工作的力量,便能将油从芝麻中挤出来。同样的……」帝洛巴说:「一切众生都具佛性——能开悟成佛的种子与能力。不过,我们自身所拥有的这个证悟的特质,也就是无饰任运的明觉,并不会就此带领我们达到完全的了悟,就像芝麻子若不在臼里经过捣研,也不会生出油来一样。本具佛性的众生,必须遇到具德的精神导师,才能得到法教,知道如何发展佛性。之後,经过刻苦的修行,才能达到完全的觉悟。」  当帝洛巴唱完了歌,他的女房东便马上开悟了,後来成为一名瑜伽女。  因此,於此我要再一次强调,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快速的觉悟,就像帝洛巴一样,我们应有信心。若我们能遇到具德的上师,自己也有正确的发心,便永远都有机会开悟。  下一个是有关玛尔巴大译师的故事。根据他的生平故事,他曾数次来回西藏印度间寻求灌顶、教法和上师的指导。在那时,一趟西藏印度的旅程是极为危险、攸关生死大事的,由此可见玛尔巴对他上师的虔诚了。  玛尔巴的妻子达媚玛没有经历到像玛尔巴所吃过的苦头,但她由玛尔巴处得到教法,并依其指导非常精进的修行。玛尔巴死时,他妻子的身体化光,融入了玛尔巴的心,与其合一。她也是生在与玛尔巴不同地方的一个平凡人,上有父母。玛尔巴死後,身体保存了下来,但她的没有——身体任何部位都没留下。这本身显示出了一个完全了悟的徵兆,而这也是一个精进修行的成果。  通常,当我们翻阅过去的悟者、大成就者以及空行母的传记时,都能受到启示,只不过我们都对自己没信心,认为无法达到同等的证果。我们总认为这些悟者是过去一些已悟的佛菩萨的化身,因此,能成就是当然耳。拿他们的特质与我们的相比,我们总觉自己与他们的相去甚远,根本生不起欲与他们同等证悟的欲望和信心。我们可以由两个有意思的角度来看这个想法。密勒日巴传授学生一些密续的教法後,他的学生说:「你是一个不凡的人,当然这样的成就对你是可能的,但我们只是平凡的众生,我们没法子办到。」密勒日巳回答道:「对于这事的回答,我们可由两个角度来看。首先,你们将我视为是一个尊贵的人,这样很好,这绝对是个『圣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们看低了密法,因为,如你真正相信密续法教,便知没有所谓不凡的人。任何人只要修持应用正确的密绩教法,本身一定都能开悟。只有不信任密法效益性的人,才可能看轻它。」因此,我们不要觉得能力不足,无法获得开悟;相反地,在读了一些有关成就者的生平传记後,更应感觉自己也有同等能力达到与他们的境界。  依据莲花生大士的传记来看,莲师受藏王赤松德真之邀到藏地弘扬佛法而赤松德真的妻子依希措嘉(由名字便知是一位空行母),就在国王为她提供了一个学习佛法的因缘下,与其他二十七人,经莲师的教导,达到了最高的证悟。  (编接:一九八六年五月九日~十一日,于纽约屋士达三乘法轮中心开示)  生与死  问答录(八)  问:谈到消除执著,我对消除自我、物欲等的执著是没什麽问题,但我对自己的家庭、妻儿等这些亲密关系人的爱执要怎麽办?  答:断除对事物的执著,与将关系完全切断或抛弃,这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此处所说的是一个放松执著的问题。例如:你住在一家旅馆里,当你停留在那儿时,你要与旅馆的其他人维持良好的关系。由于同住一起,便要以慈悲和爱心相待。但你不会永远住在那家旅馆里,总会有离开的时候。当你要离开旅馆到别的地方时,便得先为行程预做打算。同样地,此生你与朋友、孩子、亲戚、父母等维持相亲相爱的关系,绝对是很重要的;但在死亡那一刻,你便要把一切抛诸脑後,包括你所爱的人、你的财富和身体,这一切绝对都要舍离。死亡时,你唯一可资凭藉的就是佛法,以及一生当中行善利他所积聚的善业资粮。它可以助你转生善趣——再投生时,身体健全、福德具足,让你再遇佛法。但要保持如此,现在就要做准备。你应牢记一点,那就是没有人能逃避死亡,我们每个人肯定都会碰上,一如你不会永远住在这家旅馆里,早晚你要搬出去。牢记死亡和无常另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假如你与旅馆内的某些人有冲突、处不好,你可以想:我不会住在这里很久,这事我知道该如何办——时间不会太久的,我可以忍耐。了解你只是短暂的住在这个身体里面,便能训练自己对任何可能发生的问题产生耐性。  问:我有一个供养的问题。一般我们是尽自己所能供养最好的,但我现在有一个朋友入院,全身吊满了仪器和药罐。他非常想用身体做供养,也想知道如何供养他唯一所剩的东西——他的病痛。在想这样做的同时,他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是谁的病痛?我想如果我能鼓励他这样去做,将会是件好事,但我需要别人的指点。  答:有时想完全了解他人的想法是件很难的事,所以我无法肯定他心里所想的。病得那麽严重,躺在医院里一定非常不好受。如果单由你的话听来,好像他想供养的就是病痛,有可能他暗自在想:也许这是一个消除我的痛苦的方法。一个佛教徒碰到这种情况时,要用下面方式来处理:「愿一切众生的痛苦摄入我的痛苦中。」以这样的方式,你便能担当一切众生的苦痛,并祈愿经由这样,他们将获得幸福安乐。如你能以这种悲悯的心态来走过自己的疾病和痛苦时,便有可能消除极大的业障。事实上,这是处理病痛最好的方式,那就是——不要想把它移转到别地方去,真实地去体验它,并且进一步地去担负一切众生的苦痛。不过对象如果不是佛教徒,你建议他不仅不要把自己的痛苦消除,还要去担负别人的,可能会使得他觉得很沮丧,因此,你要审慎的视情况做出最好的决定。事实上,再也没有比将自己的苦痛转变成利他的工具更为殊胜的方法了。在真言乘里,有些教法是以自己的痛苦和恼障来供养诸佛菩萨,依此,它们转化成为不同的智慧,但这需要具备足够的福德,以及猛力的修行。  问:事实上,我的朋友了解到他的病痛教给了他很多,而真的,那也是他所能给的最珍贵的东西。他想用方法把它转化,而也许除了这样,他再也不需要去净化它了。  答:通常痛苦可以成为我们一个伟大的老师,它有很多有助益的特质。例如:当你在极端痛苦时,心便会被降服,骄慢也不会那麽明显了。另外,藉由你自己的痛苦,你了解到别的众生正在遭受什麽,你的慈悲也会因此而生起,你了解到:对!.这就是别人正在遭受的。你开始理解到轮回是什麽,这是痛苦第二个正的面。然後,假如你认真的去观视痛苦,便会了解:痛苦的起因是来自自己本身的不善与恶行;你会了悟到: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的行为把我带进了这样的困境,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换另一 种方式,全心去行善。  这三种痛苦的特质说明了它对佛法修行的益处,快乐就无法这样影响我们。通常当一个人走运时就会更骄傲:我真是特别,福气这麽大!.得意洋洋不会带领你去同情别人,因为你只会沉浸在你自己的喜乐中。另外,快乐无法让你了解恶行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此要避免;快乐也不会让你了解修行善业的必要性,因此,痛苦对我们是相当有助益的。  问:关于人死亡时,要采取正确的姿势,以吉祥卧姿等等的教法。做为一个救济院的义工,我常要面对临终的老人,我在想,我要怎样做才是恰当,才能把所学的实际应用?如何向非佛教徒说明?我是否能仅以一个为自己将来利益著想,避免坠入恶道的教法来向之说明?即使他们不相信转世,是否也能这样做?  答:你能在救济院帮忙,真是太好了,我很感激你有这个发心帮忙临终的人。这里有三种基本的方法,你可以在工作上使用。一个是人在将死时所采取的姿势。你记得这是佛陀圆寂时的姿势,当我们确定自己将死时,也采取同样姿势。你面向右,侧卧,两脚伸直,左腿搁在右腿上;右手枕在脸颊下,以食指堵住右耳,小指堵住右鼻孔,呼吸由左鼻孔出入。两腿相叠,关闭了下半身的二门,防止坠入恶趣——也就是地狱道以及饿鬼道。关闭右耳,可防止转生为一种特别的恶鬼;关闭右鼻孔,则可避免生于阿修罗道。左鼻孔张开著,可投生为人、修持佛法,或有一个极好的转世。这是可能的,因为命终最後一刻,心与气(脉)合一,由左鼻孔出去。即使对象是非佛教徒,由于死亡来临时,大部分人都很害怕,因此,不会拒绝任何对来世有益的希望和意念。所以,有可能你可以请他们照这样做,告诉他们,这有助于他们到好的地方去。你也可以告诉他们,当人死亡时,神识可能会由左鼻孔出去,如果他们能配合呼吸,专注于上,对他们会有帮助。你不需要用「转世」这个字眼,你可以只说这有助于他们到一个好地方,或诸如此类等等。  下一个法子是帮助临终的人专注在明觉上。不要谈及他们的脚,因为那会将他们的心识带往身体下部,导致投生下趣——避免提及这些。下面二门关闭後,心识便无法由此而出。当你向死者讲话时,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用非常柔和,充满敬意和关怀的声音来沟通。因为,如果嗔心一起,或有什麽干扰了他们的心,便会出现反效果——例如,引导他们到一个不好的地方。因此,人临终时,房间的气氛要很安详,这点十分重要。同时,你对他们的一举一动也要小心翼翼、十分谨慎。当他们躺著,而你站在他们的头前方时,你可以轻揉他们的头顶,直接引导他们的神识到对的位置。那里通常有一小撮卷毛,也就是头盖骨上的一小块凸起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轻轻的小力摩擦,你的手指向哪个方向移动,都没关系,只要轻轻地按摩,把觉知带到那里。当你这样做时,你可以告诉他们:不论他们信仰哪个本尊或神,都在他们头顶上的那个地方与他们相随。你也可以说,这就是他们的灵魂心识要从身体离开的地方。如果你能以一种温柔仁慈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让他们自然地把觉性专注在一个高点上,肯定会对他们有所帮助——他们的神识可以由那里离开肉体,让他们再转世获得人身。  在第三个方法中,如果你和这位临终的人都是佛教徒,便可以为他念祈祷文。如果对方不是佛教徒,便在自己心里默祷就好,不要因为说了什麽而干扰到亡者,这点很重要,你自己要视情况做判断。除了祈求外,你也可以念观音菩萨的咒语「嗡吗呢呗咩吽」,这将大有帮助。  卡卢仁波切过去常讲一个故事来说明,当一个是佛教徒,而另一则非的情况下,如何来处理。这是一个很好的善巧方法的例子。故事是关于一个年轻女人,母亲已过逝,留下父亲与她相依为命。父亲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木匠,也极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不喜佛法,而女儿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天,她的父亲生病了,病情很严重,几近断气阶段。女儿自然很心急,不知要怎麽做才能帮助他投生到善道。她想了很久,最後走到床前对父亲说:「阿弥陀佛马上就需要一间房子,我已先把你的工具送过去了,不用担心,但你一定要马上到那里,必须立刻动工才行!」他听懂了。「知道了!有一个工作要我马上去做!我要到阿弥陀佛那儿盖一间房子。」她也帮他的头顶梵穴轻轻按摩,把他的心识引到上面。断气时,他全心全意都在想著,他要快点去阿弥陀佛那里,也这样办到了。这位上师说,他很快就往生净土了。  问:决定一个人投胎转世到何处的能力,依什麽而定?  答:当我们行做恶业时,这些恶行便会在我们心里留下一个轨迹、一颗种子。当这些潜在的因子开始活跃时,我们便会经历痛苦的事,或投生到下三道。反之,如果我们行做善业,善行的种子便会留在我们心里。遇到合适的因缘,时机成熟时,便会结出善果。  如果你以一地或二地的菩萨来看这个问题时,肯定他们有某些异於常人的特质。我们常依习气业力做事,而这些是时时在改变的。不过,心有某些不变的特质,与它永不分离。这些特质也许会暂时隐藏起来,但在怔悟时,终会显现出来。月亮不管多明或多暗,总是丝毫不减地高挂在那儿。这些心的特质也是一样,菩萨的初地,已有某些特质是不退转的,就像新月可见的那部分。当更多的特质显露出来,而缺点除去时,恒常圆满的月亮也就完全的显现出来了。因此,藉由修行,不断开展的力量,掌控了我们的转世投生。  问:我了解您刚所提,痛苦的前两个逆增上缘,就是教导我们对别人谦卑和慈悲,但我想请您多解释一下第三个。我不甚了解如何能由痛苦——恶行与痛苦的关系中学到东西。例如有人出车祸,而错不在他,又如何解释?  答:这种情况不容易解释,但这样可以比较好了解,就是问自己:「假如我没有投胎,没有这个肉身,会出意外吗?」显然地,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有身体的这个事实,本身就表示我们一定会受苦,肉身是我们一切受苦的根本。常常我们没做什麽大错特错的事而受苦时,便会想:「我是无辜的,我没做错事,为什麽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但如果你退後一步,由一个更宽广的角度来看自己,便会了解,我们住在这个星球,之所以会来转世投胎,是因为我们没有开启发展出一种殊胜的恃质,让我们可以生到净土成佛。我们在轮回中投胎为人本身这个事实,就表示我们还未到达完美的一个特征。你可以把这种想法应用到每个情况中,打开自己,以一个更宽广的角度来面对。  问:当您刚刚讨论死亡时,好像疾病和死亡是串成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如果一个人淬然而死,一点没准备好,是否将对他的转生造成冲击?或者只要你死,就全是业力来作用了?如果你因意外突然走了,一点没准备时,怎麽办?  答:每个人都要死,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死亡时,生前的修行会对我们有所帮助,例如,我们曾修过祈愿文,希望再获人身来利益自己和他人。藉由修行,我们己在心里做好准备,而修行的成果绝对会带来影响。不过,一般还是认为慢慢自然死亡,比你刚提到的原因而突然死亡好。假如你慢慢地过去,便有时间在心里做好准备,事情也较能有条理。而此时你是否是位佛教行者,就真的是关系重大了。假如你不修佛法,则哪一种死法对你来说都很困难,也会带来很大的痛苦;但假如你修行佛法,而且业力的善果让你自然的死亡,这绝对会要好多了。最重要的是,要在心里祈愿能有一个可以再利益他人的转世。  在死亡的最後刹那,你可以修「自他交换」,观想呼气时,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善业功德都带给了众生;吸气时,则观想将每一位众生的痛苦承担了过来。当你接近死亡时,修这个法会减少你的「我执」。在咽下最後一口气时,平稳安详的住在空性中。这一切,尤其是利他的祈愿和禅修,应在死亡到来前就要修习,这样在最後一刻才能对你有大助益。  问:我在一个私人疗养院做事,那里的老人常说,他们不知道到底会怎样。但对我来说,假如我告诉他们,心识会由头顶或左鼻孔出去,似乎只会增加他们的迷惑而已,因为我对他们的业力了解不够,不知道业力会将他们带往何处?  答:心住於我们每个人的肉体中,体内还有脉、气和明点,明点依于气而运作。在我们生命终结的刹那,心必须离开肉体。心所从离开的位置,依於我们觉知的专注,以及气的移动。它可以往上或向下走,如果觉知是在身体的下半部,便会投生到下三道去;如果是专注在身体的上半部,便有一个很好的转世结果。这是一个佛教的科学与方法,长久以来,大家都了解心就是这样运作的。因此,对他们而言,不是相不相信的问题,而是本来如此。  我想再次强调,死亡的最後时刻,一定要把觉知定在身体的上半部,或者由鼻孔,或者由头顶出去,这点很重要。头顶的这个部位有很多种名称,例如,菩提心(觉醒心)脉等等。那里有一条脉直通身体中央,尽头止於头顶部位。人们修习颇哇或迁识法,好让死亡时,神识能由头顶出去。事实上,在优秀的修行人头上,中脉的顶端形成了一个小洞,甚至可以插进一根草。这是给这些需要参考点的人一个可视的肉体徵兆。  人临终时,心识会变得很敏感,任何触摸到的地方,觉知便会导至该处,因为依佛教的教法,心识与各种的感觉能力有关。死亡时,它开始消失融入,以至最终留下的是一个纯净的心,这就是为什麽要把心识引导到身体的较高位置的原因。它就像一间房子,你可以爬楼梯上屋顶,或下楼梯到地下室。你要把神识带离身体的下半部,导引它往高处去。  问:人的业力对死亡时刻有何影响?  答:死亡时,周遭的情况也是我们自己所造作的业力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一个顺利的情况下过世,例如,旁边的人懂得如何照顾我们,这也是由于我们过去的做为、所积的善业力的缘故。  问:以药物来改变人格的这种情况,您如何解释业力?现在有一种叫做prozac的新药,它显然地,可以帮助一点都没有善念的人。您能就这个谈谈吗?  答:我不太清楚这种新发明的药物是如何作用的,如果真能让你的觉知更清晰、心灵更自在,也未始不是件好事。只是你会用这个更清楚、更悠游的心去做什麽,则又是另外一件事。你可能用这个心去行善,也可能用这个心去造恶,结果会是如何,无法保证。  问:有人告诉我,要把死者的东西送掉较好。请问怎样做才是最理想的呢?  答:我建议有东西留下要捐赠时,必须先找真正需要或穷困的人家,并了解此净施将为亡者累积功德,利益他们。这其中有双重的利益,嘉惠了贫困的人,也利益了过世的人。  问:火葬会给亡者带来痛苦吗?死後能不能马上火化?这跟等上二十四或四十八小时有何不同?  答:神识会留在身体内多久是无法肯定的,有时神识马上就离开了肉体,有时会等上二、三天。如果神识已与肉身分离,把尸体拿去火化便没问题;但如果神识仍在身体内,就不大好——中阴的众生是非常敏感的。在西藏,我们必须在死者的面前使用非常尊敬的用语。藏语有恭敬与不恭敬几个不同层次的用语。恭敬的用语是对出家喇嘛或上阶层的人说的。在亡者前面,你也必须使用恭敬的语言,表示对他的尊敬。中阴众生可以感觉在身体周遭发生的事,无礼怠慢会导致他的嗔心起来,使他落入一个不利的状况。在西藏,身体至少三天後才能移动,这是大家公认神识紧留在身体四周最大的期限。在西藏,这样做并没问题,因为佛法与国家的法律并无冲突;不过在西方这里,情况和法律就不太一样了。最好的办法是在火化前,能尽可能地留长一点的时间。  问:一个月中的哪一天最适合修颇哇法?  答:随时只要有时间便可以修。但通常,据说在阴历的每个月初一、十五修法有特别的加持力量,所以,也许你也可以在这些时间里来做。  问:鬼是什麽?在某些地方,上百年来都可看到一种朦胧似烟雾的景象,这跟业力有何关联?  答:我们可能会对某些事物起很大的执著,例如:我们居住的地方、或我们曾拥有过的东西。当这样的人死掉时,除非他执著的习性耗尽消失,否则就会一直在附近徘徊,成为一名鬼魂。有一个故事与这十分相似:有一个人,极爱他埋在地下的黄金,死後转生为一条蛇,一直在黄金旁边徘绕不去。同样地,执著或攀执的习气没有消失前,这些似鬼的众生都会随他们所好的守在那里,不肯离去。鬼有很多,但并非有何奇异之处,只不过是对某物或某地的执迷不放罢了。  问:在我们佛法中心,如有师兄弟往生,或自己家人去逝,请教用什么方法最能帮助他们?  答:通常在噶玛三乘法轮中心这里的人,都修白观音和阿弥陀佛的法,这是佛法中心真正能帮助人的许多方法中的一个。你可以选个时间,邀请大家共同来修这些法。有人往生时,经由电话网集合大家一起来修法回向。当人到齐时,一个人代表向宝座顶礼,并说明某人己过逝,修法及祈愿文都要回向其利益。你也可以供酥油灯或蜡烛,同时在心里一起做其他的供养。修完法,做回向时,你可念出亡者的名字,或观想他坐中尊,旁为一切众生所绕。回向功德时,愿他以及一切众生终将证悟佛性。  (编接:一九九三年八月开示)  如何成为众所欢迎的人  我们都生而为人,不管背景如何,生为男性或女性,社会阶级是高还是低,一旦生为人,就一定有能力去了悟内心本具深奥的智慧与慈悲。虽然我们本来就具备这种证悟的能力,但还须首先藉由方法去认知、了解, 启开并证悟我们的内在智慧。那些己达目标的人,我们称为觉者;而还未认知此等能力与智慧的人,就称为众生。  我们知道有许多成就者和菩萨,都曾显示此种超凡卓越的特质。他们示现神变,似乎具有一种远胜我们一般凡夫众生的领悟力。但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超越我们,因为我们同样也有此非凡的潜能,只可惜无法显现出来。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习,如何去发挥这些确实已存在于我们自身的能力与传潜能。  了解了这点後,可能会有人间:「既然我们都本具这种智慧与特质,那麽我们不是迟早就会自然开悟的吗?」  事实上,开发心智和净化内心的染污,都不可能凭空得来。无始以来,我们已转生过无数次,但由于没有应用启开智慧的法门来净除业障,所以仍停留在一个凡夫众生的阶段。同样地,将来不论我们还要再转世多少次,如果不修持,也会一直停留在同样的阶段。因此,不论我们听闻何种法教,都应每天修持,并且将它实际运用在日常生活上。  已经觉悟的众生——佛陀,曾在其法教中提到:「我无法用双手消除所有众生的苦痛,也不能将我的智慧和证悟交付於众生的手中,这种解除痛苦和赋予智慧的方式都是行不通的;不过我能做的就是把开悟的方法,丝毫不差地传授给大家。」圆满地教完此无瑕的法教後,佛陀说:「至于一个人是否能完全自痛苦中解脱,圆满的开展心智,便完全视他是否精进修持而定了。」所以,即使是两位领受同一法教的弟子,其中一人也可能由于特别精进,且较具领悟能力而进步得较快。  佛陀传授圆满无瑕的法教——此译为「法门」——所讲的即是三种次第的法门。第一是以初学对象为主;第二是供己入门,且小有心得者;第三则是适合高级进阶者。每个层次都有法门,每个法门也都是不可或缺,彼此相辅相成的。当我们出生时,有的只是婴儿或孩童的能力;长大成人後,能力随著学习增长。当岁月过去,我们在人生中也有更多的经验和智慧要去体悟——我们也要以同样的态度,循序渐进地修持这些法门。  有很多行者自觉天资浅薄,因此,终其一生都应留在初学的阶段;也有些人自认应该只修高层次的法教,这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当你对佛法完全陌生时,你要将自己引入修行,学习佛法,这时你是个初习者;当学习了解了佛法後,便进入第二个阶段,你不能永远停留在初阶;当你在进阶中有更深的领悟时,也要进入高阶。行者不能终其一生都停留在初学阶段,同样地,行者也不能一开始就从顶点的第三阶段修起。我们都要循序渐进的建立起自己的领悟力,这观念和建造房子一样:为了想快一点完工,就把屋顶先盖上去是行不通的;没有墙壁和地基,我们根本无法把屋顶架上去。因此,我们必须先打地基,然後砌墙壁,最後才盖上屋顶。  现在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来修持这些法门?要进入这些教法,我们必须持著三个态度:第一是听闻法教(闻)、第二是深思其意(思)、第三是如何以之实修(修)。  所以,首先我们必须先听闻教法。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听完佛陀所有的法教,因为很明显地,这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其真正的涵意是:我们必须听闻并接受所听到的佛法,将它应用在自身上。要如何接受所听到的佛法呢?你要像病人领受医师所开的药方一样接受它,把药服下就行。如果你在服药前要先研究药本身,也许在还未研究完前,就已经病人膏肓了。所以,在此只要将所听闻领受的法教,尽可能地应用在日常生活和修持上。  第二个步骤是思惟或思考。深思你所听闻到的佛法,是很重要的事,因为如果反复思惟听闻到的法教,它就会在你的脑海里保持鲜活,牢牢记住,这对修行有很大助益。如果你缺少思虑的过程,就会像被带去看表演的儿童一样,虽然看得很尽兴,却没半点记在心里——只记得节目很喜欢,但却根本忘了节目的内容和顺序,不久也就忘光了。我们不要听闻佛法後,由于未加以深思细嚼而把它遗忘了。  光是接受法教,思惟其意,仍未臻完善,我们必须实修。第三个步骤,就是应用我们已领受并思考过的法教,实际去修持。禅修就是修持,只是闻、思佛法,而无真正的修持,对自己的助益并不大。这就如同学习烹饪一样,如果你从一位大厨师那里学习如何做菜、如何调理,并且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由于从未实际操作过,还是可能饿死的。从厨师那里学到的,变成一点用处也没有,因为你从未真正去做过。要好好吃一餐,必须先烹调,而这就是修持。  要体悟欣赏自己所拥有的美德、智慧和学养,我们必须实际地去修持、实际地去禅修。很多人以为禅修只是初学者的事,一旦进阶就不需再做禅修了;其实禅修对初学者和高程度的修学者来说,都是必要的,它是探索心灵最基本的东西。  西方人常误解了禅修的意思。「禅修」一词使人望而生退,以为禅修就是要离群独居,在树下或山洞里,一直打坐,直到饿死为止。他们认为禅修就是要放弃一切:家人、房地、财产、财富。心中存有这样的想法,一提到禅修,就把他们的聪明才智都吓跑了。但是,事实上,禅修的真意并非如此,你不必把一切都放弃。开启智慧的方法,就是禅修;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或世俗活动中,就是禅修。它会逐渐地开展我们心灵的力量与智慧。  当这些内在的待质和美德增长时,我们就会自然地远离那些世俗之物了,我们会毫不费力地舍弃自己的产业和财富。当内在的特质启发後,舍离之心就会自然生起,我们不须强迫自己放弃什麽,它会自自然然的发生,就像暖夏驱走寒冬一样。当内心的特质开展时,我们就会轻易的舍离财富,就如同季节更替,春天来临时,我们脱掉寒冬的大衣,不再需要它了一样。溽暑到来时,毫不费力地,我们就会轻易地脱掉了毛衣;同样地,当内在的特质发展得够成熟时,我们就会轻易地舍离了财富。就像我们从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度离开,前往另一个友善温暖的地方一样,我们会毫无一丝犹豫地离去,奔向另一个更动人的地方;一如我们内心的特质开展後,就会毫不迟疑地舍弃一切物质俗务——事实上这是自然发生的。  当一个人心中产生了舍离的念头,当他体验到这一切的改变时,会充满喜悦,无一丝不快的感觉,因为它是随著内在世界的开展而来的。若非如此,要放弃一切,就会让人觉得受不了。以西藏难民为例,他们不得已离开了家乡,他们极依恋自己的家园;当被赶出时,内心尚未培养出足够的舍离心态,因此,离开西藏到印度去,就变成不情愿又不愉快的事了。他们若已修行到能舍离的程度,情况就不会如此,而能很愉快地离开西藏  我们再回来谈禅修的事。有许多人认为修行会引发精神上的问题,他们认为修行者都是脑筋有问题的人,既然自己也不想变成疯子,便对修行一事裹足不前。他们认为修行会妨碍世间成就,以及造成精神问题,阻碍其心灵上的成就。事实上,我可以向诸位保证,如果你依止一位具德上师修行,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精神问题的;但如果你关起门来自己修,并未依止一位上师,只是自己根据资料或书上的片断来修时,就有可能会导致精神上的问题了。  举例来说,你读到一本谈论胜境的奇书,很想马上就去——你开始朝往自认是胜地的地点去;不过,你很可能完全走错了方向,而书本也不可能开口说话来纠正你。只*自己修行,也同样有误导途径的可能,因此你要做的事是:在知道有这麽一个殊胜的地方後,就向曾到过此地的人索寻资料。得到这些线索後,便有了指标,这样万无一失,就能到达胜境了。所以,上师的指导是绝对必要的,一个人不能只*自己来修行。  另外,修行不会与世俗的事业成就发生冲突的。事实上,修行可以帮助人心灵上的成长,以及世俗事业活动上的成就。经由禅修,我们学会如何放松自己,保持平静详和。以这分宁静的心,我们在繁忙杂乱的生活中,才知道如何自处。禅修还很有益处,经由修行,我们可以增长智慧。日常一切事都要仰赖我们的智慧,因此经由禅修和菩提心的培养,他人会感觉到你的改变,而认为你是「众所欢迎的人」了。
上一篇:阿宗珠巴估琼晋美丹增仁波且(图片)
下一篇:证悟的女性全文(三)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