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雪域之光>>法脉传承>>证悟的女性全文(二)
证悟的女性全文(二)
2006年06月24日14:53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594 字体: 繁體

证悟的女性全文(二)

问答录(二)

  问:有人假装残疾,以博旁人的同情与布施,譬如,台湾目前在地下道卖香、卖口香糖的残疾人士,听说是以企业化的方式来经营。如果布施者不察,那么施者是否有功德?  答:施者所积聚的福德一点不差,因为他布施的时候完全是以慈悲的清净心去做的。但如果接受者是伪装的话,则伪装者本身便不可能积聚功德。  问:供养将心的调练具体化,也就是以供养的行为来考证自心的成就,如此的解释是否符合仁波切的开示?  答:不能说慷慨地供养布施只是为了考验我们的心,事实上,同时也是为了考验我们布施供养的动机和目的。供养或布施后不后悔,才是考证我们心的重点所在。我不太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不过,如果我们供养或布施前不先考量自己,就冲动地去做这件事,以致后来又反悔了,这样便破坏了一切可能积聚的福德资粮了。西藏有句谚语是:「如果在猫偷走你的肉之后,才后悔没有关闭窗户,那就太迟了。」所以,千万不要那样做。  问:福德如何增长广大?  答:增长福德的主要方法是回向。当我们积聚了福德资粮后,要回向给一切众生,让他们也分享我们的功德。而且回向时,必须毫无分别心,朋友或仇敌平等的相待,也不要期望有所回报。有情众的数量如虚空般无边无际,如此我们的功德资粮也会一样地广大无边。不仅从回向的意义来看如此,就其目的而言,也是为了让数量广大和虚空般的众生能获得证悟,因此,我们的资粮会积聚的很快。福德资粮的积聚是取决于我们回向时的心态而定。  问:修金刚萨埵法时,其中有一个誓言是说:「从今以后绝不再犯错」。但由於无始劫以来的习性使然,我们不可能修一次法后就不再犯错,因此,常常感觉修这个法会有罪恶感,怎么办?  答:在清净自己之罪障时,怀有罪恶感是很有建设性的事。不错,由於无始以来的习性,我们不可能修一次法后就不再了错了,但由於你有罪恶意识,因此下次再犯而与誓言相违时,做错事的感觉就不会很愉快,而是怀著歉疚与后悔的心。因此,再造的恶业就不会很强、很大。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造恶没有净化,又没有不可再犯或忏悔的心,便会乐此不疲,一犯再犯,并对自己的恶行感到自喜。如此一来,除出身、心所做的恶业外,又加上随喜,所积的恶业就会变得非常强烈了,所以罪恶感从某个角度来讲是很助益的,它不会让你随喜恶行,还会提醒你要用对治的方法来净化自己,因为我们不可能一次就能断除所有的恶行。  问:身为医护人员,每当面对病人的痛苦,而又不得不对其进行某些使肉体更为痛苦的医疗行为时,请问应该以何种态度或方法来帮助这样的病人?  答:想要去治疗或破坏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动机。因此,在医院中,你想的是治愈一个人,以此动机,你虽使病人更痛苦,但由於你的想法是想要救他,因此存著这样的动机也就足够了,不须再考虑其他的。这情形和憎恨是相反的,如果你对仇人起了嗔心,你的动机便很可能想去破坏伤害这个人。因此,为了治疗他人的疾病,与出於嗔恨所引的伤害痛苦是不同的,这是由於发心不同的缘故。  问:对不起,仁波切,我想请问一个与开示无关的话题。是否可以请仁波切谈一下第十七世大宝法王的真伪问题?由於法子之间有不同分歧的意见,导致许多弟子产生迷惑,可否请您就这事谈谈您的看法?  答: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圆寂至今,已约有十二年的时间没有和我们在一起了。这十二年的光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经验。十二年之中,我食不下咽,也睡不好,相信许多人与我有同样的体验。  去年,我很高兴与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已被认证找到,同时在祖普寺升了座。我已经等了十二年,因此非常渴望想见到大宝法王。那时虽然我在经济和时间上都有困难,但还是没有办法阻止我亲自到西藏去见第十七世大宝法王。所以,去年我就到祖普寺去见了第十七世大宝法王。此行的目的有二:第一,当然就是非常渴望见到十二年都未曾见过的大宝法王;第二是希望亲自看看这位大宝法王如何,因为有许多流言出现,我宁可亲自印证,也不要听信别人的谣言。谣言只会产生混淆,所以我不希望依赖它,便亲自去走访了祖普寺。  在那儿我百分之百地确信,这位在祖普寺升座的灵童,的确真的是第十六世大宝法王的转世没错。我觉得很满足,此生中即使圆寂了,也没有什么缺憾了,因为我已经能够再一次见到大宝法王。我本身没有神通,也没有什么禅定力(注:很明显的,这是仁波切本身的谦虚),所以不能说是由於我的神通或禅定,而了知这位就是真正的大宝法王。但在跟大宝法王相处的这段期间中,我跟他一起谈话,然后看他、观察他种种的言行举止,以及听他自己所提过去曾发生的种种事情看来,我很肯定的说,除了外在身形的大小有所不同;一个过去是大人,现在则为孩童之上,其他完全跟第十六世大宝法王一样,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也许由於我和大宝法王之间一直保持非常清净的三昧耶,所以有很多机会跟大宝法王一起谈话,听他的言语,观察的他举止。这些我觉得和第十六世大宝法王都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当然这都只是我自己本身的体验,在世界上,也许有人持不同的意见,我们不能阻止他人有不同的声音,但我也不觉得应该强调或为自己的看法辩护,只是我自己已觉得满足、非常高兴地见过了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了。  第三天  昨天我们谈到了一般的大乘传统,以慈悲来培养菩提心以及证悟的心。但培养慈悲不应像我们昨天谈的,仅止於知性上的了解而已,还须更进一步去实际修行。要有效地训练自己培养正确真诚的慈悲心,可以应用「自他交换法」。「自他交换法」在藏文中称为「东练tong.len」,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法门,但在开始时,各位可能会较不习惯。  修「自他交换」是:当我们呼气时,观想一切善行、成就、健康、以及此生和过去世中所积的一切福德美善之物,随著我们的呼气一一施予一切众生,使他们也能享受到福德、健康以及所有的善法——特别是我们曾经憎恨过的仇敌。而当我们吸气时,观想吸进一切有情众生的疾病、不幸、逆缘等黑业——包括我们最恨的仇敌的,这些化为一股恶气,吸进我们心中。这是「自他交换法」的修习。当我们开始做时,也许会有点困难,深怕把自己的美善、功德等全都送给别人,而自己的功德就这样用完了。其实,这是一种我执的想法,因为有我执,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此外,当我们吸进一切众生的病灾和不幸时,也许也会害怕,恐惧自己因此而真的生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是由於我执的关系。  其实,「自他交换法」的修持,目的就是要打破、去除和斩断我们的我执,有此认知,在逐渐修炼的过程中,就不会害怕去担起别人的疾病和不幸,也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功德、美善等,全部施予一切众生了。这样的修行方法能够去除我们的自以为是,以及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种执著。只要我们具备了自他交换的修行基础,在做其它修行时,譬如布施,就能够完全地布施,内心充满欢喜,没有任何后悔和疑惑。这样的布施才能算是完全圆满,而所得的功德也才会超乎想像的无穷广大。反之,如果我们不具自他交换的修行基础,即使做了布施,也可能将来后悔;一旦后悔,就有可能造业。  举例来说,佛陀在世时,舍利弗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菩萨,只要有人向他要求什么东西,他都会给。那时,有一位恶魔,化现为人的模样,要求舍利弗把右手给他。舍利弗答应了,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把右手砍断送给了他。然而,在那个时代,印度人习俗是:在给人东西时,一定要用右手,不可用左手。如果以左手给东西,就表示不恭敬,因此那位恶魔化人就打了舍利弗一个耳光,说道:「你怎么可以用左手拿东西给我呢?这是不恭敬的!」舍利弗当时就非常沮丧,产生了后悔心。他觉得:「我实在没办法让每个众生都欢喜。」由於舍利弗生出了后悔心,所以无法由这件布施的行为来积聚功德。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修炼自心,这样的话,当我们行善时,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动摇我们的心,才能够真正的积聚功德。  在上述我们解释自他交换法的修行时,便已经阐明了此法是一种修行法门。诸位心中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这法只是以心来观想施予他人美善,和承担他人痛苦,但在实际上,一点也没有真正利益到众生,这样的修行怎么能利益众生呢?甚至还有人讽刺这样的修习方法。但事实上,修习此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断除我执——我执和自私很相似。  如果我们心存自私,便无法真诚的布施,也无法利益他人。因为不论我们做了什么,总想不知将有什么事要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这便大大地限制住了我们对一切有情众生全然圆满的布施。同样地,只要有自私的心理存在,就无法忍受任何困境,所以,当我们自己把「自他交换法」修炼好时,就可以超越任何自私的想法,如此一来,我们在做任何事时,就会变得真诚欢喜且全心全意。即使利他的事业困难漫长,且又令人疲累,也不会再让我们觉得沮丧、灰心,因为我们已修炼了自心,绝对不会轻言放弃。否则,当事情变得困难时,我们容易就放手了。  不但如此,修习「自他交换法」也可以去我们许多的烦恼障,例如:当我们把自己的美善、福报、功德等布施一切有情时,我们希望他们安乐、成功、健康;然而,在日常生活上,我们却妒嫉他人的成功、快乐,所以,修习「自他交换法」可以摧毁我们的妒嫉,这是件相当重要的事。  还有,修习「自他交换法」时,我们发心承担一切众生的疾病和痛苦,这和在日常生活是,我们所作所为都在伤害别人,以换取自己的安乐舒适,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以此我们摧毁了嗔恨后,便不会再对任何众生造成痛苦和打击了。  正确地了知「自他交换法」修习须仰赖智慧,因此修习任何使人内心增长的法门,都可减轻我们的烦恼,开启智慧。换言之,烦恼的断除不是像脱掉衣服、洗去污点那般容易,须以正确的知见来修炼自心。烦恼就是不正确的见解的产生的,必须以正确的观念来驯心和调伏它;这并非把烦恼脱掉或洗去,而是把错误的观念改为正确的知见。方法就把从前只关注自己的成功与否——非常自私的动机,完全改为利他的心,想到的利益他人。  利己和利他这两种观念都是一种知见,但一是只关照自己,而另一则是关注一切有情。只关心自己利益的结果,便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受苦;相反地,成就者如佛陀,知道如何断除个人的利益,帮助他人,所以他们才能觉悟。因此,为他人谋福是一件非常美善的事,也是最能积聚资粮的修习良方。  对初修行者而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利益,只关心他人,似乎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原因是我们尚未把自己修炼好,尚未熟悉和了解这些观念——虽然我们都具开悟成佛与菩萨的种子。这很像我们从未尝过辣椒、抽过烟。在第一次尝试吃辣或抽烟时,可能会觉得不舒服,认为不可能再继续吃或抽下去。但经过几个星期的尝试后,就会对辣椒和烟上瘾,觉得没有它就无法活下去,所以,这一切都只是训练的问题。目前,我们要变得完全利他而无一点自私,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只要经过修行,就会像前面所举的例子一样,变得有可能了。  因此,当我们以真执的慈悲及利他的心来积聚福德,并使心置於三摩地(定)的状态中时,则不论行做什么善行——例如:供养、布施或修法等——便能成为积聚福德资粮最殊胜的法门了。而且这样的功德经由回向一切众生,不仅不会耗光,还会日夜不断增长;正如流动的河水一样,日夜不停的流动,不会在夜晚就停止。所以,以慈悲心来积聚福德,是可以使资粮不断长的殊胜法门。  现在就来探讨智慧资粮的积聚。基本上,智慧资粮一直要到上初地菩萨时,才能够真正地开始积聚。因为菩萨在登初地时才能真正证悟诸法的空性,而不只是在知性上的了解而已。在证悟诸法空性之前,也就是在登初地的菩萨前,一切所做智慧的资粮的积聚,都只是一种准备的前行而已,并非真正地已在积聚智的资粮了。  如何才能达到证悟诸法空性的境地?我们必须在每次修完法后,安住在无念的状态中,以为智慧资粮的积聚做准备。而此时,还不是真正地正积聚智慧资粮,真正地积聚要等到证到初地菩萨位,也就是证得「无我」之后,通常,修行后将功德回向众生时,可按照普贤及文殊菩萨的方式来回向,以他们的知识及 智慧来回向,便可积聚智慧资粮。由於我们是凡夫,不懂如何以特别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来做回向。因此,在修法后的回向,就更具意义、更圆满了。  菩萨从初地到七地,只有在禅定时,才能够积聚智慧资粮;一旦在下了座的四威仪中,也就只能积聚福德资粮,而无法真正的积聚智慧资粮了。可是从八地到十地的菩萨,便不管在禅定在座上或下座之后,都能不断地积聚智慧及福德资粮。也就是说,在此三地的菩萨,在或不在禅修的定中,都是一样的。第十一地菩萨,圆满完成福德与智慧资粮的积聚,也就是佛了。  对於一位初学者而言,即使非常想积聚智慧资粮,也没有办法,就只能积聚福德资粮;但不要因此而轻视了福德资粮的积聚,因为福德资粮积聚得越多,就表示越接近真正积聚智慧资粮的境地了,所以,不要放弃积聚福德资粮。  在金刚乘中,我们不能一下子就想要修密法而不先具备强烈的觉悟心——即慈悲菩提为基础的心。金刚乘的修行必须先由慈悲心及菩提心的发展做为基础的开始,这并不意味著金刚乘很吝啬,不愿把教法随便传授给人,而是如果没有圆满的慈悲和利他的心做基础,修持金刚乘就不会有很大的效益,也就不会有成就。  为何金刚乘又称为密乘?密乘并非像一般人所误解,不轻易传授给人的意思,而是指要具备相当的根器,才可以修持金刚乘的教法。如不以慈悲心菩提心做基础,即使修了密法,也不会得到利益,这就是所谓密乘的意义。因此,初修行时,一定要多多下功夫,使自己具备非常强烈稳固的慈悲心,一旦具备了强烈又稳固的慈悲心做基础后,再修持金刚乘的教法,便能获得良好的成果。一般来说,金刚乘是开悟最快的修行法门,但要有慈悲心及菩提心做基础,才能快速成就,否则金刚乘便谈不上是最快的法门了。  我们要尽力去了悟诸的法的空性,精进地去学习、证悟它。我们所能感受察觉的一切事物都是佛性的显现,整个宇宙也就是佛净土。所以,我们的心必须时时安住於诸法的实相中,在此境界,任何造作都非真实,以此心保持在真实的法性中。如能了悟这点,即知此世界是的一切现象事物(法),都由五大(即地、水、火、风、空)所组成;而已证悟诸法实相,或空性者,便能体悟到,其实五大的体性就是五方佛的眷属——五方佛母。  同样地,我们本身是由五蕴所构成了,如能证悟其体性,便能了解五蕴其实就是五方佛,因此五蕴与五大就取决於我们是否能证悟它。未证前,五蕴就是五蕴,证悟以后,五蕴即是五方佛;同样地,证悟前,五大看起来就是五大,但在证悟诸法的实相后,五大就是五方佛母。因此,为了证悟这一切,我们必须把心安住在一切内、外诸法的实相中。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了悟,是一个迷惑的心的话,则我们的贪、嗔、痴、慢、疑是五毒;了悟之后,便能够证悟到五毒的体性,也就是五智。  我们在供养诸佛、菩萨的时候,如果能够证悟到诸法的体性,就能够证悟到五大、五蕴跟五毒的体性,而它们其实就是五方佛母、五方佛以及五智。以此证悟,我们所做的一切供养,就能够与三轮体空相应。也就是说,没有供养的人、没有供养的对象、也没有供养这件事情。依此,我们就能够在任何下中有一种神圣的「圣观」。  当一个行者证悟到一切诸法的体法,也就是五大、五蕴、五毒的体性都清静时,则这位行者就可以称为是一位瑜伽士。也就是说,瑜伽士(注:「瑜伽」本意「相应」),是一位证悟并与究竟实相相应的人。瑜伽士证悟到了我们本具的佛性,而每一位众生也都具等值等量的这个佛性。一切众生佛所具有的佛性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分别;既是这样,那么又为何众生没有办法像佛一样,能够未现预知、自在飞翔或种种神变……,知成就者所拥有的能力?这都是因为有我执的缘故。虽然「我」是不存在的、是虚幻的,但众生执著有「我」,因此有自己跟他人这种分别的心态;而由「自他」分别的执著,产生了我执与嗔心,这样的结果,便障碍蒙蔽了我们的佛性。  我们所说众生无明,并非指众生对於世间法的迷惑,而是说众生对於其本具佛性的无知。虽然「我」是不存在的,但众生执著於它,於是便将错的东西认为是对的。我执产生了种种执著、烦恼,如执著和嗔恨,而由於这些,使得众生无法经历到本具的佛性。以这一层的意思来看,我们说这是无明。  佛是已经完全证悟的众生,他完全去除了无明。藏文里面,「佛」这个字叫做「桑杰」。「桑」意指已经去除、消除。消除什么呢?就是消除无明的根源、消除自我的执著与烦恼。而「杰」的意思就是开花或开展,也就是说,已舍无明烦恼,经历到无始以来本具的佛性。佛性并非后来才慢慢长成,或向外求得的,它是本来如是具足。如果我们能够把障碍去除,便能够体验佛性,证悟到它。此时成佛了,也就是藏文里面的「桑杰」。  佛在利益众生时,是不著任何利益之相约。也就是说,他是无饰任运的。佛在修行成就的过程中,就已经发愿要利益一切众生,因此,成佛以后度众生时,由於此等证悟的特质,便能够任运无作,而又自然遍在的利益一切有情。举例来说:这好比是太阳一样。太阳是非常光明的,它遍照一切地方,从不分别要照这里、照那里,或不照这里,只照那里。它所照耀的地方,都能够去除黑暗,并且给予温暖。太阳它本身并不处心积虑,或有意地计划要这样或那样;佛也是这样,当他利益众生时,是任运无作而遍一切处的。之所以能够任运,是由於佛已净除任何烦恼,已完全证悟佛性的缘故。  三天来,我为大家做了一系列的开示,从一开始的凡夫如何积聚福德、福德积聚的对象、到如何让我们积聚的福德能产生更大的效果。修善行时,应要像刚才所说的三种类别,才是正确的积聚心态。如果有正确的对象和发心,福德的积聚才能变得无量无边;反之,如果持不正确的心态,便非但不能积聚福德,且可能造作恶业,而此恶业的造作是非常大的。  我也谈到,在小乘里,行者由於悟到轮回的痛苦,便希望自己能从轮回之中解脱,而证涅槃;可是在小乘以外的——大乘以上的行者,则以训练菩提心为主,训练自己能够把所拥有的一切福德善行,全部施予一切众生,并将众生的一切痛苦和不幸、疾病等,全部承担在自己身上,这样的修行,即是菩萨的修行、所以菩提心、慈悲心跟利他心的修行,便是菩萨修行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也讲到了在初地菩萨以前所做的资粮积聚,都仅是属福德资粮的积聚,一直要等到上菩萨初地以后;也就是说,是一位圣者以后,一直到菩萨七地,才能真正地积聚智慧资粮。初到七地之间,只有在禅坐时,才能够积聚智慧资粮,一旦下了座的四威仪之中,也只能积聚福德资粮了。可是七地以上的菩萨,不管是修与不修,座上或座下,都能同样地积聚智慧资粮。  最后福慧二资粮的圆满就是「佛」。在金刚乘里面,我们谈到金刚乘的修行,就是要去了悟一切诸法的空相、一切法没有自我的存在性。因此,以这样的基础,当我们行做任何事——譬如在做供养时——便能把心安住在五大、五蕴、五毒的体性,也就是五方佛母、五方佛以及五智之中了。住於其体性中时,就是三轮体空,也就是没有供养的人、没有供养的对象也没有供养的事。  这几天之中,我已把开始修行到成佛的整个阶次,都为大家解说了。大家如果还有疑问、不清楚的地方,欢迎现在提出来。  问答录(三)  问:请仁波切详加解释「三昧耶」。  答:其实「三昧耶戒」有很多的类别,并不是只有一种。但若是专指昨天我所回答的,与大宝法王之间保持清净的三昧耶,也就是说,我从没怀疑过,或不尊敬任何一世的大宝法王。  问:如何能判断一个人是否登上了菩萨地?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要问日光是不是照耀著的话,除非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才知道;如果没有眼睛的话,也是白问了。所以,如果已经证悟的话,自己便知是否已登上了菩萨地,但他人则无法知道,除非他也有同等的证悟。  问:登上了菩萨初地的人,在世间上还会造业吗?还会受果报吗?  答:登上了菩萨初地的以上的人,虽能够不再造作新业,但敢并非指过去所造的一切恶业都已完全净除了。所以,他还是有过去的业,要渐渐、慢慢地去净除它,新的恶业才不会再造。  问:智慧资粮是什么?  答:所谓智慧资粮的积聚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去积聚,已经没有「积聚」与「可以积聚」的分别,而超越了所谓积聚这件事情。所以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一直在讨论著积聚智慧资粮这件事情,但是一个人真正了悟,到了积聚智慧资粮这个阶段时,他本身已没有所谓积不积这件事了。  问:智慧资粮跟福德资粮有什么不同?  答:当我们在修善行、做种种正面的修行时,我们心里还有对「自我」执著的时候,这就是福德资粮的积聚。当我们修善行、做种种正面的修行时,心里已完全没有「自我」的执著时,这就是在做智慧资粮的积聚了。  问:自他交换法,除了在心念上训练改造自己外,还可以在其它方面利益众生吗?  答:自他交换的方法,首先还是要以训练自己的心为开始,将它变得更为宽广。为什么?因为在我们将来真正与他人接触,希望能利益他人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习忍耐。同样地,在我们与他人接触,想要帮助他们的时候,别人并不一定就会对我们好也许反对我们起嗔恨心。在这个时候,我们必不能生以嗔心反击。因此,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有自他交换的内心训练,当跟别人在一起,希望利益别人时,也就能更具耐心、容忍和慈悲了。  问:请问仁波切,在日常生活是如何持守三昧耶戒?  答:这个三昧耶是取决於你受的是何种三昧耶戒。由於我不知道你是受什么样的三昧耶戒,所以没有办法肯定的回答。基本上,如果你已受了,不管是声闻缘觉乘的三味耶(别解脱戒)、或是菩萨乘的三昧耶(菩萨戒)——或是金刚乘的三昧耶;不管受的是哪一种的三昧耶,你都要在每日的生活是保持不去破戒。基本上,小乘或是声闻缘觉乘的三昧耶,都只是在一生是要持守的;但是大乘或菩萨乘,也涵括金刚乘的三昧耶,则是从现在开始,直到成佛为止,要严守的。所以我们在每天之中,要多做努力,不要把我们曾经受过的戒,或是发过的誓言破坏掉。  问:三昧耶戒守得好,果报是什么?守不好,果报是什么?  答:如果能把三昧耶戒守好,就会渐渐地往上爬,最终的结果就是证悟成佛。如果破了三昧耶,就会坠入三恶道,越坠越低,直到最后坠到地狱里去。 这个就是守与不守三昧戒的果报。  问:止观双运与智慧资粮是否有关?  答:这两者关系密切。修「观」必须要有「止」做基础,当「止」修到某个程度而有所领悟时,这个就是「观」。所以「观必须要有「止」做基础,当「止」修以某个程度而有所领悟时,这个就是「观」。所以「观」必须要有「止」做基础。  「止」分为二种,一种是所谓世间的,一种是出世间的。  所谓普通或世间的「止」,就是修持专注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非常悦乐的经验。但是行者对这种悦乐的经验产生执著,希望能够保持在这种非常悦乐的经验中时,这就是变成普通的、世间的一种「止」的修行。  另外,第二种是比较深一层「止」的修行,就是把修行之中所产生的悦乐经验以及执著去除,去超越它。当你达以这种超越时,这种体悟本身就是「观」。「观」本身就是种智慧,所以「止观」跟智慧资粮是中有关系的。「观」本身就是智慧,但必须以「止」做为基础。  智慧,其实在藏文与梵文之中都有二个名词。在藏文中,一是「些勒(sherab)」,一是「耶希(yeshe)」,「些勒」,中文翻为般若,梵文是(prajna);「耶希」,中文翻成什么不清楚,梵文是「嘉那」。虽然这两个名词在很多方面类似,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问:一切的修行建立在厌离心上,如何能更深刻地体验生死与无常……?  答:如果我们能以专注的心来关视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就能更深刻地体验会生死与无常。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的心都是非常散乱,被外在事物带著走的,所以以无法很清楚地观照这个世界的种种,以致没有办法体会生死与无常。  (编按:一九九三年,台北噶举佛学会开示)忏悔净障  有时,我们也把恶或不善的行为称做罪行或业障。我们要思考的重点是:哪些是这样的行为?如何产生的?一旦产生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害处?最后,我们要如何消除这些不善的行为呢?  首先,不善之行为的意思是什么?大体而言,是指身、语、意所犯的错误,将导致今生和来世的痛苦。业行的一个法则是,造业也只是刹那间的事,其痛苦却是无穷的;就像树是从一粒小种子长出来的一样,它虽是种子的果实,却可活很久。至於恶行,不仅造恶的人受苦,别人也会深受其害。怎么会这样呢?  据说,在我们所住的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本尊,他们喜随喜善行,并且保护帮助行善的人;但同时,也有成千上万的恶神邪灵嗜随喜恶行。因此,有人行恶时,较恶的力量就会增加,而随喜善行的本尊力量就会减弱,导致传染病、饥荒、战争和冲突如雨般降临世上。  从小范围来看,我们如果做恶,很容易就把家人和亲友一起拖下水。如果有一个人开始吸毒,就会影响到他的朋友们做相同的事,别人看到了也会参与,吸毒便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身上。任何恶行都可能像这样传染开来。另外再举个例子:爱钓鱼的人,他们的亲朋好友参与这种杀鱼的活动,因此,恶的行为就此加倍扩大。  业障  业障特别是指:无法回想过去、透视未来,不能用视听的能力去感觉出远方的事情,或无法了解别人的想法;业障也指对自己的佛性一无所悉——所有这些情形都被归类在一般性的业障中。  我们不能说有人造恶,也有人没有。或是说,有人有业障,而有人没有。事实上,所有世上的人都有同样的恶业和障碍,这是由於我们还未觉悟成佛、我们不是佛的缘故。「我们不是佛」本身这个事实,就代表非善和业障。我们今生以及过去无数生,都造作了不少恶业,并形成障碍。虽然最后我们受尽苦难,把过去恶行的苦果都消了,但是一转身,我们又再次造了业,形成障碍,产生更多的痛苦。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是这样的。  净业  一般来说,业障和恶行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只除了一项特点——那就是它们可经由忏悔来清净。如果我们想要洗净木炭,是没有用的——它永远是黑色的。如果障碍和恶行像木炭一样,就无法经由忏悔来清净了;但是它们比较像块布,可以把它们洗净,可以由忏悔来清净,这是唯一的好处。  大部分的众生都生在六道是,而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清净恶行。一般来说,只有修行佛法的人道众生才知道怎么去做。但我们要不要应用现有的净业方法,则要看个人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说我们是有很好的条件,可以实际去这样做。  苦因  恶行便是引起自己和他人受苦的原因,我们也许不知道它是从何而来。它是国王或什么大人物弄来的?抑或是什么神只降下来的?答案是否定的。各种痛苦的产生,乃是由於我们的心识有善与非善的两种特质,而那些是来自心识里非善的力量。  痛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无明愚痴。这意思是说,我们不明了自心所具之特质,也不知道恶行将导致受苦,而善行则会带来快乐。由於如此愚昧,痛苦才会产生。因此,痛苦的根本就是愚痴。  由於愚痴,我们便造作身、语、意的恶业。之所以会有这些错误的行为,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心的善性,没能好好地培养它们;我们没有好好培养,而且由於无明,我们有害的缺失继续增加,导致更多的错误的行为。  三毒  可以说,每一个人都由身、口、意三种特质组成的。除此外,我们还执著於一个「我」或「自我」的观念。但事实上,「我」并不存在。因为执「我」,便生起了「他」,在人、我之间起分别,其实这些都是自心所造作的。  另外,苦乐、爱欲和贪著的觉受,都和「自我」有关,而嗔恨则是对「他人」的。在这一点上,经由无明愚痴的作用,贪、嗔、痴就此生起  贪著和嗔恨依序产生别人比我好的想法,接著嫉妒心便生起。有时候,我们认为别人比自己差,而产生了骄傲自大的心态。自己唯恐所拥有的金钱财物会失去或被偷,便产生了贪著。基本上,经由根本之因的愚痴作用,贪、嗔、痴、慢、疑五毒就这样产生了。  六道与六苦  我们有六种基本的心灵痛苦状态,也有六道。并实上,这两组都属「六」的东西,关系十分密切。  一、 地狱道  在六种痛苦的心灵状态中,如果一个人的嗔恨心最强,便会投生到地狱道里。地狱道不是外在人为所造的,而是由根植於我们心识中的嗔业所感召的果报。由于嗔恨的力量,便产生了在地狱的痛苦。在六道之中,地狱道的痛苦最强烈、也最持久。  二、饿鬼道  我们由于愚痴而生起了自、他的分别。执著於有「他」(众生相)时,就会产生嗔恨;执著於有「我」(我相)时,就会产生贪婪。基本上来说,贪的涵义,就是自己不想分亨或布施好的东西给他人,也害怕会失去或有耗尽的一天。这是一种吝啬的行为,也包括不愿将佛法傅授给别人。由於贪力的趋使,便会投生到饿鬼道。饿鬼的数目非常庞大,都是由不同的悭贪习气所化现的。  三、畜生道  一般来说,所有的众生多少都有些迷惑和愚痴,不过,当愚痴变成一个凌越一切的特点时,就会造成投生到畜生道的主要原因。动物们没有伦理道德,也没有什麽不该做的观念。  到现在为止,已经谈论了三种投生的类别——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此即为下三道。在此三道的苦是最剧烈难的。  四、人道  上三道在藏语称为三「乐道」,能投生到此三道,主要是修行善业缘故。如果善业带著强烈的我执,便会投生到人道。  在人道是有二种生活方式。其一是修持佛法,从轮回中解脱,并且利益他人;另一是处於贪嗔等痛苦的心灵状态中,结果做了很多不善之行。畜生由於极端愚痴而这样做,但人是具有聪明才智的,如果他们致力於行善,便会是非常善良的;但如果造恶,便会变得极端邪恶。  世界上有很多的人口,但是真正善用人身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只会为自己打算,却一点也不关心众生的利益。举例来说,大部分人都像商人一样,只对谋利一事感到兴趣,但是谋利这事通常是建筑在他人的损失之上的。在这个例子里,商人只要能营利,根本不在乎别人如何?他们也只关切自己的福利,仅仅是为了己利益,便杀了其他成千上百的众生。狮子为了充饥,通常只杀一只动物来吃;人类却非绝对必要地杀了成千上百的鱼,还有数不清的昆虫,都在耕种时被扑灭了。因此,人类的恶行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我们来看看那些善用人身学习和修持佛法的,便知道其数目是非常、非常少的。我们要牢牢记住,人类所造的恶业是远远超过其所积聚的善业。  五、阿修罗道  会生为阿修罗(或半神)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其善业和强烈嫉妒心混合的结果。为何嫉妒会和善业成双呢?举个例来说,为了修完一个法,我们必须完成固定数目的大礼拜,有一个人做了几个大礼拜後,看到别人做得比他快,而且远远超前,结果就产生了嫉妒心。因此,这种嫉妒的心灵痛苦状态,就和顶礼佛、法、僧的善业混合在一起。  阿修罹有二种嫉妒的心理。第一:他们嫉妒天神。即便他们自己所拥有的很多,也不会丧失,但还是觉得天神比他们享乐,财富和资源比他们多。第二:有一种很特别的树木,根生于阿修罗道;虽然此树长在阿修罹道这边,但是花和果都结在天道那边.阿修罗对此感到非常嫉妒,因为他们必须照料树木,却无法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就是这两种嫉妒心理,使他们困於轮回之中。  六、天道  最後,我们谈到天道(或神道)投生天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累积了很多的善业,但却伴随著骄慢之心。由於其喜行掺杂了自大,所以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嫉妒、骄慢和善行,可以用许多方式混合。再以做大礼拜为例,有人做完了一千遍大礼拜的时间,别的人只做了五百遍,这个人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样的想法便生出骄做自大的心理,和大礼拜的善行掺混在一起。  天道的生活是非常快乐的,直到死前才会感到痛苦。他们的享受和财富都这么大,以致完全分了心;就像儿童一样,玩得太高兴了,把时间都忘了,直到将死的七天以前,天神一直都耽於享乐之中。他们死前的征兆是:衣服和身体开始变臭,庄严的花冠也开始凋萎腐烂。以前和他们一起玩乐的天神和女神,看到这种情况,便远远走避。这此将死的天神(或女神)有天眼,可以看到他们未来要投生的地方。比起天道的享乐,通常他们会投生到较低的其他道中。由于可以预见自己未来将受的苦,因此心中倍感难受。六道轮回之中,肉体受最剧烈痛苦的地方,是在地狱最底层的阿鼻地狱。然而,心灵上感受最大痛苦的,是在天神将死,要再投生的七天中。  六苦的对治  六道众生所受的痛苦和苦难,是由六种基本的心垢所引起的,它们是在此六种状态下产生的。我们要如何消除这种痛苦的情境呢?主要是以忏悔一切不善来清净它们,并以不断的善行代之。  一、慈悲  嗔恨的对治方法是慈悲。慈心是希望众生能幸福快乐,而悲心则是愿众生能免於苦痛。慈悲心一生起,嗔恨便会自动消失。当我们以慈悲心来对待众生时,便无法容下愤怒和嗔恨了。  二、布施  导致投生于饿鬼道的贪吝,其对治的方法是布施,在修持布施度时,我们专注在两种接受的对象上:三宝(佛、法、垣和比我们情况差的众生。经由布施的修持,我们关闭了投生於饿鬼道之门。  三、智慧  我们要以智慧,来对治使我们投生於畜生道的愚痴。智慧来自听闻法教并依教奉行,它让我们了知投生六道乃由心垢而起。智慧意指清楚的了解并辨知善与不善、以及其果报。  四、发展对身体的觉观以及培养知足的心理  对治执著的方法,依所提到的执著而足。如前所述,在人道有两种主要不同生活之道的人:修持佛法,朝向解脱,以及被贪执和爱欲控制的人。执著的焦点在哪里呢?主要在于我们的身体和财富。  对治身体执著的方法,在于发展对它的觉观和禅修——尤指身体的本质之不净。再则,由于身体会死亡,因此它是无常的。第三,身体的状况会改变,所以,也不是很稳固的。经由这样的觉观,我们对身体的执著就会减少。  从学习佛法中,我们也可以培养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知足,并想:「好了,现在我有这样、那样和那样东西,够了!.我觉得很满意了!」  简而言之,对治执著的两种方式,就是发展对身体的专注与觉观,减少对它的攀执和爱欲。还有,就是培养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量与质都感到满足。  五、随喜  嫉妒是投生在阿修罗道的主要原因,我们要以随喜他人的善行来对治它。随喜他人,嫉妒心自然而然就会平息下来。随喜有一个好处,我们可以很简单地说明:如果我们看到有人修习佛法、行布施或做其它善事,因而生起随喜心,这种随喜和原本的善行是具同等价值的,所累积的善业也是相同的。同样地,如果我们随喜他人做恶,那麽所累积的恶业也是一样的。一旦我们的心已习於做恶,要生出善心就很困难了。  经由修行,我们持续地培养善心、慈悲和随喜的胸怀,结果便会变得习於行善,恶业也

上一篇:证悟的女性全文(三)
下一篇:证悟的女性全文(一)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