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02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02
2007年07月02日10:15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679 字体: 繁體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02
 
 
 
陈义孝居士著
 
 
 
5、普契众机
 
 
 
念佛法门,自古就有‘阿伽陀药’之美誉!因阿伽陀药能普疗众疾,而念佛法门亦能普度众生。
 
 
 
它之能普度众生,主要原因是它能普契众机,适合一切不同程度的人修持,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蕅益大师是净宗的第九代祖师,他所著的《弥陀要解》,在佛教界里极具权威,尤其近代的印光大师对之推崇备至,曾说:即使阿弥陀佛降世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老人家甚至肯定这部注解,就是阿弥陀佛的意思,没有私毫的错误。蕅益大师就在这本《要解》里这样强调:‘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他所说的‘收机最广’之‘机’,指的就是根机、程度,世人的根机程度有上中下之不同,禅宗专接引上上根人,教下如华严、法华接引上、中根人,其他之经论亦以专度某一类之人,唯独念佛法门,接引各种不同根机的人,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平等普度,实在不可思议。
 
 
 
蕅益之前有位莲池大师,他所著的《弥陀经疏钞》,与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及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都是研究净土宗行人非读不可的名著。这位莲池大师另外有一篇‘普劝念佛文’,可以作为念佛法门‘普契众机’的最佳注脚。其文说:‘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
 
若人贫穷,家小累小,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
 
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
 
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
 
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
 
 
 
看了上面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正好念佛’的提示,您就会明白,世上无一人不可念佛,而念佛法门也适合一切的人了。
 
 
 
6、现生获益
 
 
 
人类是现实的动物,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现实的问题: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是不是要等到将来往生西方之后,才能享受到念佛的利益?答案是:今生念佛,今世就能获得其利益。
 
 
 
今世就能获得什么利益呢?其范围太广泛了,不胜枚举。兹举十例,以概其余:
 
 
 
(1)佛光注照
 
 
 
《观无量寿佛经》不是说佛‘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吗?只要你念佛,必为佛光之所注照,终身安乐!
 
 
 
(2)诸佛护念
 
 
 
《阿弥陀经》的本名叫做‘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凡持诵此经,或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诸事迪吉,一切呈祥!
 
 
 
(3)菩萨护佑
 
 
 
《无量寿经》说,念佛的人,日夜都有二十五位菩萨在其左右。这样当然逢凶化吉,消灾免难了。
 
 
 
(4)人天爱戴
 
 
 
《无量寿经》还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芬陀利花就是白莲花,微妙香洁,人人爱戴。以之比喻念佛的人,就像白莲花一样,到处受人欢迎、爱戴。
 
 
 
(5)消除业障
 
 
 
念一句阿弥陀佛,可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重罪都能消灭,则我们日常遭遇的业障,自会重者轻受,轻者化为无了。何以念一声佛号,能灭多劫重罪?因为发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现前,譬如一灯光明,能破千年暗室。慈云灌顶大师说,世人业重,所有经忏不能消除者,凭一句佛号便能消除。我们若想消业障,灭罪业,不必求其他经咒,念阿弥陀佛就够了。
 
 
 
(6)解怨释结
 
 
 
念佛的人,心地慈祥,自然不会与人结怨作怼,即使过去已结的怨仇,也可藉佛愿力威神,化戾气为祥和。
 
 
 
(7)止息恶念
 
 
 
凡夫的心,妄念纷飞,而所起的念头,大都善念少而恶念多;念佛的人,因为一心念佛,自然恶念不生,善念增长,功德无量。
 
 
 
(8)调伏妄心
 
 
 
莲池大师说:‘佛号纳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可见六字洪名,是‘一念治万念’的无上妙法,也是医治妄想的持效药,果能一心念佛,则妄想分别执著,可以一扫而空,还你清净本然的本来面目。
 
 
 
(9)福至心灵
 
 
 
念佛的人,心中想佛,口里念佛,日久功深,罪灭福生,福至心灵,心想事成。
 
 
 
(10)三业清净
 
 
 
念佛的人,心中想佛,是意业清净;口中念佛,是口业清净;身不妄作,是身业清净。一个人若能做到身口意三业都清净,那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去佛不远矣!
 
 
 
这里再说几个历史故事,以资证明念佛有功夫的人,自能与佛发生感应道交。
 
 
 
●明代的莲池大师,有一年他所住的地方发生亢旱,村民请他祈雨,他说我只会念佛,不会求雨,但在众村民的坚请之下,他敲击木鱼,率领众人,绕田念佛,未几雨即倾盆而下,众皆惊叹。
 
 
 
●隋代的南岳慧思禅师,虽是禅师,但求生净土,夜梦阿弥陀佛与之说法,从此聪辩过人,讲经说法,度人无数。
 
 
 
●宋代的永明禅师,笃志西方,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由是辩才无碍,下笔万言。
 
 
 
●宋时秀州有一个出家人,常念阿弥陀佛为人治病,愈人无数,人皆称之为活佛。时人川西的刘净密老居士(后来在西康出家,法名慧定),他也常以所念之阿弥陀佛法水,为人消除病苦,异常灵验。
 
 
 
其他,诸如念佛明目、念佛免死、念佛愈疾、念佛却鬼、念佛免难、念佛荐亡等等,此类事迹,罄竹难书,若将之搜辑起来,可以编写成许多部数寸厚的巨著呢!
 
 
 
佛法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能使人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使人获得最圆满的智慧和人格,至于神奇的感应,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已。
 
 
 
虽然念佛的目的,不在于追求感应,而在于求生西方,可是只要我们虔诚地信佛念佛,必然会改变气质、人格升华、逢凶化吉,和充满欢喜等等。
 
 
 
7、带业往生
 
 
 
所有一切法门都说,人要断尽见思烦恼,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唯独念佛法门却说,不必断见思惑,也可带业往生。
 
 
 
从前有位国王,向一位法师请教:
 
 
 
‘念佛人真的可以带业往生吗?’
 
 
 
法师反问国王:‘大石头放在水里会沉吗?’
 
 
 
‘必沉!’国王答。
 
 
 
‘要大石头不沉,可能吗?’
 
 
 
‘不可能。’
 
 
 
‘如果将大石头放在大船之上,然后载到很遥远的地方去,这样能吗?’
 
 
 
国王恍然大悟,点点头。
 
 
 
这段问答是启示我们:众生造恶业,必然堕落于三恶道,就好像大石头放在水里必沉一样;但如果念佛,业虽重,但可仗著弥陀愿力威神的加持,得生极乐净土,就好像把大石头放在大船之上,可以无远弗届一样!
 
 
 
这里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此法门虽说可以带业往生,但是只带往昔所造之业,不带今生念佛之后所造之业。若有人以为可以带业往生,遂咨意造业,完全依赖于佛,自己不必修行,那就搭错线、会错意了,倘若如此,堕落于三恶道都有份,更遑论往生了。
 
 
 
带业往生,最典型的例子是:古时有一人,名叫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一日病危,将欲命终,见群牛都来索命,有的以角挑其眼,有的以角刺其胸,又有的以头撞其背,或以脚踢其身。他感到十分恐怖,即吩咐其妻请僧救度。其妻请僧到来,立刻告诉善和:‘这是你今生杀业太重,才有如此现象,只有一法可以救你,就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为你解冤,可以令你脱苦,现在请你随我念佛。’僧即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和合掌胸前,也随僧念佛。甫念数声,善和说:‘牛已经去了!’僧劝他再念,求生西方。善和一一依僧之言,过不多久,高声说:‘佛来接我了!’最后念佛而逝。
 
 
 
蕅益大师告诉我们,我们多生多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其情形犹如被三军重重包围,唯一的办法就是突围,凭念佛功夫,可以带业往生,可以冲出重围。
 
 
 
念佛之所以可以带业往生,因为它可以化‘业力’为‘愿力’,业力虽不可思议,愿力更不可思议。
 
 
 
8、决定往生
 
 
 
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曾发四十八度生大愿,其第十八愿说: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是说:称其名号,虽只十念,亦能往生。
 
 
 
第十九及二十愿说: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这是说:凡发愿欲生其国者,临终必来接引往生。
 
 
 
又第二十一愿说:
 
 
 
‘我作佛时,十方诸佛,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这是说:凡作善事之后,若将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必得往生。
 
 
 
由阿弥陀佛每发一愿之后皆说‘若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是向世人保证:不管您是持名念佛,或发愿求生,还是修诸功德回向,必定往生。
 
 
 
唐时善导大师(据传乃阿弥陀佛之化身),更直接了当的说:‘万修万人去’。综观佛教历史,真的,只要真修,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如何证知一个人决定往生呢?决定往生者,临终必有瑞相,诸如:1、心不颠倒(没有恐惧、挂碍);2、预知时至;3、净念不失(即心中一直欣向净土,厌离娑婆);4、洗漱更衣(临终时会先盥洗、漱口、更衣);5、自能念佛(自己能出声念佛或在心中默念);6、端坐合掌;7、异香满室;8、光明照身;9、天乐鸣空;10、说偈励众。如果具足以上十种瑞相,那当然生品必高,但只要具有其中一或数种,亦决定往生。
 
 
 
9、九品往生
 
 
 
念佛法门,常为人津津乐道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九品往生’。
 
 
 
九品者,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浅的不同,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辈。在三辈中,每一辈又可分为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也就是九种的品类的意思。不管哪一品,皆可往生。
 
 
 
由于往生的人有九种的品类,所以所托生的莲花叫做‘九品莲花’,所往生的极乐世界叫做‘九品净土’、‘九品净刹’、‘九品安养’或‘九品莲台’,所修的九种净行也叫做‘九品行业’,阿弥陀佛更号称为‘九品觉王’。
 
 
 
修怎么样的因,就得怎么样的果,谁想知道自己将来的生品高低,只要看你现在所修的‘九品行业’是属于哪一种品类,就可预知其消息了。《观无量寿佛经》指出:
 
 
 
上品上生者:生前须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还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愿生彼国,命终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不一定要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但要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命终即得往生。
 
 
 
中品中生者: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极乐国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已命终,即得往生。
 
 
 
下品上生者: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生前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死后应堕地狱,命欲终时,狱火煎迫,遇善知识,赞说弥陀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闻已除八十亿劫重罪,狱火化为清风,吹诸天花,花上化佛来迎,命终即得往生。
 
 
 
下品下生者:生前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地狱,临终遇善知识,说法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念念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即得往生。
 
 
 
由上面所说九品往生的情形来看,上三品之往生者,乃悲智双运之菩萨;中三品之往生者,乃缘觉声闻之圣众;下三品之往生者,便是我们这些带业往生之凡夫。
 
 
 
再者,九种品类的众生都可以往生,可见念佛法门,的的确确,彻上彻下,无所不宜,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不管是谁,只要听到念佛法门,能信,能愿,能行,即属‘缘熟众生’,即有资格往生,不退成佛。
 
 
 
念佛法门可以九品往生,这为世人敞开了超凡入圣之大门,而且下下品往生,也胜过三界之最高天!也因此,有许多世人,以得少为足,常说:能下下品往生,就够了!对此,净空上人时常苦口婆心的教诫世人:‘念佛要求上品往生,千万不要说,我下品下生就可以,这个志气未免太劣啦!上品上生生不了,还有中品可持;假如下品下生去不了,就完了!这一生不就错过了吗?所以一定要把品位拉高,达不到中品,下品确实还有分;千万不能定得太低,太低就没有把握。’世人应紧记上人的教诫为是。
 
 
 
10、活著往生
 
 
 
往生是‘往’西方极乐世界去莲花化‘生’,但许多人都把神圣的‘往生’当作‘死’的代名词,那是指鹿为马,颠倒是非,大错而特错!
 
 
 
为了证明‘死’与‘往生’有实质上的不同,我们要举一个实例,就是:死的情形,凄凄惨惨戚戚,所以许多人都怕死;往生的情形,正与此相反,世上没有任何一种盛大的庆典能与之相提并论或更隆重的了!《观经》里说:
 
 
 
●上品上生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无数菩萨,至行者前。同时,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行者见了,无限欢喜,自己见到自己的身体,坐在金刚台里,跟随在佛的后面,好像一弹手指那么短的时间,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上品中生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与千化佛,同时都伸出手来,握著行者的手。行者见了,自己看见自己坐在紫金台里,像转一个念头的短时间,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上品下生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花,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同时伸出手来迎接他。他就见到自己的身体,坐在金莲花里,跟随在佛的后面,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中品上生者: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念佛人一见佛光,心里非常欢喜,自己看见自己的身体,坐在莲花里头,双膝跪在地上,合掌向佛行礼,在头还没有抬起来的短时间,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去了。
 
 
 
●中品中生者: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己见到自己坐在莲花上,当莲花合拢时,行者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中品下生者:命欲终时,遇到善知识,向他细说极乐国土种种的快乐,和法藏比丘所发的四十八愿。行者听了之后,随即命终,譬如像身强力大的人,把他的臂膊伸屈一下之间,已经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下品上生者:阿弥陀佛即差化身的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来接行者。行者看见化佛所放的光明,遍满其室,心里非常欢喜,他就坐在宝莲花里,跟在化佛的后面,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下品中生者:命欲终时,因生前造作诸恶,故地狱众火,一时俱至。好在遇到善知识,为他演说阿弥陀佛的威德、光明、神力,他听了之后,立即灭除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地狱猛火立时化为清快凉爽的风,吹来无数天花,花上都有化佛化菩萨来迎接他,像转一个念头的时间,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下品下生者:因生前造作五逆十恶,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像这样的人,应堕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里,经历多劫,所受痛苦,无穷无尽。这样愚痴的人,临命终时,碰到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他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只要他以极真诚恳切的心来念佛,具足十念,念念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到金色的莲花,像太阳一样,停在他面前,只有像转一个念头那么短的时间,他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去了。
 
 
 
看了上面九品往生的盛况之后,你就晓得往生是一项伟大的成就!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也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绝对与死不同。是故许多人视‘往生’等同于‘死’,那是有眼不识泰山,把‘宝’当作‘草’,贻笑大方。
 
 
 
除此之外,往生还有比上面所说的盛况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就是:许多世人由于种种原因,从这一个国家移民到另一个国家去,当移民时,是活著去,不是死后才去;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是移民,因为这个世界太苦了,很难修行,成佛不易,所以大家决定移民到极乐世界去,当往生时,也是活著去,不是死后才去。
 
 
 
净空上人在无数次的开示中,都强调念佛人往生,就跟世人移民的情形完全一样,是活著去,不是死后才去。老人家的结论是:‘念佛人往生时,没有病苦,预知时至,人很清醒,神识清楚,神情安祥,看到佛菩萨来迎,还会告诉旁边的人:佛菩萨来了!我看见了!我要走了!你就晓得往生是活著走的,不是死后才走的。跟佛菩萨走时,臭皮囊不要了,丢掉了。可见念佛法门是一生成就的法门,如果死了,才去投胎,那已经是第二世,不是这一生了。’(见法师主讲《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一书)
 
 
 
净空上人还说:‘念佛法门乃一个令人不死的法门’。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有据的:
 
 
 
昙鸾大师是后魏时代的人,少年出家,因病而感人命危脆,旦夕无常,想学神仙不死之术,遂到江南去找陶隐居,恳求仙术。陶隐居给了他仙经十卷,欣然而返。途中至洛下,遇到三藏菩提留支,便向留支请教:‘佛法中有不死之法,胜过这些仙经所说的吗?’留支告诉他:‘世上哪里有长生不死之法?纵然得到长命,暂时不死,最终还是要六道轮回,这有什么可贵?要论真正的长生不死,就是佛所说之道。’随即送他一部《观无量寿佛经》,并说:‘学里面之法,就不会再在三界之中受生死,也不会再在六道之中轮回,寿命之长,恒河沙数劫量,都不能相比,这才是佛教所说的长生。’他听了非常欢喜,即把仙经烧掉,立志专修专弘净法,求生西方。晚年还感得龙树菩萨现身对他说:‘我就是龙树,久居净土,你是同道,故来相见。’
 
 
 
以此印证净空上人之所说‘念佛乃不死之法’,诚不我欺也。
 
 
 
11、毕竟不退
 
 
 
《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转’的意思。什么东西不退转呢?一、位不退,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依莲花化生之后,即永不退堕于三界六道;二、行不退,三界的见思惑既落,尘沙惑亦破,得生方便有余土,进趋佛果,即永不退堕于同居土;三、念不退,破无明,显法身,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如来寂光,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亦即诸佛究竟圆满之菩提)。
 
 
 
根据一般经论所说,要修到十地法云地的菩萨,才能圆证三不退,但《弥陀经》说十方世界人民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圆证三不退,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我们所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还能使念者、闻者,皆得‘毕竟不退’。听过佛号,他的阿赖耶识中种有阿弥陀佛名号的种子,所以临终才会念佛。若无善根,即不能临终要其妻请僧救度,亦不会遇到有道高僧教他念佛了。弥陀名号,一历耳根,真的如吃小金刚,永世不化啊!
 
 
 
一句佛号,能令人毕竟不退,这就为我们制造了许多自利利他的机会,如平日与人见面,念一句‘阿弥陀佛’,既可代表问候与祝福,同时还可为他人种下将来必定得度的善因,自他两利,何乐不为?
 
 
 
12、暗藏道妙
 
 
 
释迦牟尼佛曾劝其父王:‘行念佛三昧,称是功德,有无量深妙境界,不可思议,为一切三昧中王!’可见念佛法中,含有甚深学理,非一般凡夫所能了解。
 
 
 
这个法门,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其实暗藏道妙,诸如:
 
 
 
●念佛念到由‘事一心不乱’而至‘理一心不乱’,即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境界。
 
 
 
●念佛人的心念佛,佛也念众生,即密宗所说的‘三密相应’。
 
 
 
●念佛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及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律宗所说的‘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念佛念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就是天台宗所说的‘止观’中的‘止’;每一句佛号,每一个字,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观’。
 
 
 
●不管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或是持名念佛,都是心作心是。心作,是心作佛;心是,是心是佛。此即《华严经》所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至理。
 
 
 
●念佛人都摄六根,令六根对六尘时,意识不起妄想分别执著,此即唯识宗所说的‘转识成智’。
 
 
 
●一心念佛,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时,即是般若宗所说的‘空有不二’境界。
 
 
 
蕅益大师真不愧为一代宗师,他说:‘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致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要不是大师点出,我们还真不知道在一句佛号里,竟然具备百行,统摄万法,八万四千法门,都在其中!至此我们也才明白:持佛名号,若论行事,愚夫愚妇,都能做到。若论穷理,等觉菩萨,尚未彻底,真的是‘唯佛与佛,乃能知之究竟’。
 
 
 
有人曾经说过,这一句佛号是斩群邪之宝剑、破地狱之猛将、照黑暗之明灯、渡苦海之慈航、出轮回之径路、脱生死之良方、成佛仙之秘诀、换骨髓之神丹。非常贴切的把弥陀圣号之无穷妙用都一一的点将了出来了。
 
 
 
知道了念佛法门具有如斯众多之特色,和在一句佛号里便具有无穷无尽的妙用之后,你能不‘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和死心塌地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吗?
 
 
 
六、净土三经的特别提示
 
 
 
大家都知道,净土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经》。就在净土三经之一的《无量寿经》里,佛十分明晰地指出: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凡佛弟子,皆应特别留意。
 
 
 
若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佛说:如来(即佛)以无穷无尽的大悲心,怜愍沉沦在三界六道之中的众生,所以才出现于世,讲经说法,目的纯粹是为了拯救众生,要给予一切众生获得最真实的利益。
 
 
 
佛的话虽寥寥数语,但一语道破了佛出世之本怀,乃是为了要拯救众生,要给予一切众生最真实的利益。
 
 
 
到底什么才是佛所说的‘真实之利’呢?综观净土三经之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向世人推介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以使一切世人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即是佛所说的‘真实之利’。因为:
 
 
 
●向世人推介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才能使世人确知,在十方三世诸佛中,尚有一尊‘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绝对可以作为我们皈投依*的对象;和在无量无边的宇宙中,尚有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极乐世界,可以作为我们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易言之,由于佛的这个推介,使到全人类都看到光明和亮丽的前景!
 
 
 
●了生死。即了生脱死,把无量劫来的生死彻底了断,划上休止符。凡是人,有生必有死,欲要不死,唯有不生,不生才是永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了生死’或‘涅槃’境界。然而,欲了生死,非常困难,必须断尽‘见思惑’才能办到,而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我们连其中之一品都断不了,如何能了生死呢?如今知道了有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只要一心念佛,发愿生西,临终佛来接引,便能往生佛国,一往生即证无生,永了生死,寿与佛齐!
 
 
 
●离轮回。即脱离六道轮回。一切众生,在未了生死以前,例必都在六道里头,轮回受苦:生在地狱道,寒冰猛火,烧煎交加;生在饿鬼道,腹大咽细,常受饥饿;生在畜生道,互相吞食,或被人杀;生在修罗道,貌丑善妒,怨恨心重;生在人道,忧愁烦恼,苦多乐少;生在天道,纵然福大命长,但天福享尽,复须堕落尘寰。由此可见,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可怜我们自从无始,即于其中,头出头没,生此死彼,生彼死此,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无有出期。如今只要一心念佛,便可仗弥陀威神,往生西方,既可了生死,亦永脱轮回,永享妙乐!
 
 
 
●出三界。即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佛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因人未出三界,必在三界六道之中,生死往来,备受众苦;但要跳出三界,谈何容易,修上等十善,只能生欲界六天;再上去要修定,修四禅(即初禅至四禅色界四种的禅定),只能生色界十八天;修四无色定(即无色界的四种禅定),只能生无色界四天。上述四禅八定,因皆属世间的禅定,故不能出三界,必须加修‘九次第定’中之‘灭受想次第定’,成了阿罗汉,才有资格了生死、出三界。可见要想出三界,太难、太难了!所以常听人说‘难如登天’;但现在只要念佛,发愿生西,便可仗佛威神‘一步登天’,不是登三界之内的二十八天,而是登三界之外的极乐世界!一旦跳出三界,即等于脱胎换骨、超凡入圣,从此跻身于菩萨圣贤之林矣!
 
 
 
●生净土。即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去。一个人成功往生净土,即生即能享受极乐世界种种美妙绝伦的物质环境,同时并享有也是极之清净微妙的身心世界,总之依正二报,无尽庄严!
 
 
 
●成佛道。即成就至高无上之佛果。《华严经》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除妄想,即如如佛!’往生的最大好处,就是在极乐世界无比清净的环境里,在阿弥陀佛的亲自调教之下,人人都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涤尽一切的‘妄想执著’,恢复自性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当我们恢复了自性本具的德能时,即表示我们已经成佛了,到时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眼、六通、四无碍智、八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我们全都有。与此同时,我们便可以与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了!
 
 
 
试想想,有什么利益能比得上由信佛念佛而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更重要、更切实际的呢?这些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为了欲使世人都获得这种‘真实之利’,大慈大悲的佛在《无量寿经》里教导世人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发菩提心’,在一般经论是指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在《观经》是指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在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是指直心、深心、大悲心;蕅益大师却在《弥陀要解》里为我们说出一个最简单的定义,那就是:深信和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有一切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直心、大悲心等统统都包含在此‘深信和切愿’之中。所以只要你深信有极乐世界,和切愿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发菩提心了。
 
 
 
‘一向专念’,是指要一门深入地专念‘阿弥陀佛’,也就是要一句佛号念到底,决不可转换题目。
 
 
 
谁能这样的‘发菩提心’和‘一向专念’,谁就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佛又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首先教导世人往生西方的下手功夫,就是:厌苦欣乐。因为,凡是希冀往生西方的人,一定要‘厌’娑婆之‘苦’,一定要‘欣’净土之‘乐’,若一面欣净土之乐,一面又留恋娑婆,那是很难往生的。
 
 
 
接著佛在该经里、教导世人修习十六种往生西方的观法,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在十六观中,前十三观乃观想和观像,后三观乃持名。
 
 
 
不管是谁,只要在十六观中修成任何一观,皆可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佛更在《阿弥陀经》里,教导世人要‘信愿持名’,亦即信、愿、行。
 
 
 
信者,要深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愿者,要切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行者,要念佛名号,心不离佛,佛不离心。
 
 
 
谁具备了这种信、愿、行,保证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由此可见,净土三经,在在处处,皆引导世人:信弥陀、念弥陀,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这不但是佛出世的本怀,兼且亦是佛为世人(尤其末世众生)所指出的一条正确修行方向和目标,这也正是净土三经向世人所发出的特别提示。
 
 
 
自从佛涅槃之后,尤其今时今日,修行佛法的人,大都面对一个极大的难题,那就是:不知‘何去何从’。因为佛当年讲经说法,普度众生,乃对有菩萨根性的人,说大乘法;对声闻缘觉根性的人,说小乘法;对没有意思出离三界的人,说人天乘法,以令其保住人身。由于对机施教,故凡受教者,无不获益!这种情形,好比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名医,为病人对症下药,当然无不药到病除,著手回春!
 
 
 
然而今日,离佛世已经二千六百多年,当年佛所说之法,虽全部犹在,都记录在集佛法之大成的《大藏经》里,但时人障深慧浅,缺乏‘自知之明’,面对八万四千法门,个个都好,个个都妙,却不知哪一个才最适合自己的根性?哪一个才最适合自己修行?此情此景,又恰如名医不在而其药方在,面对无数的药方,病人不知该服哪一个药方才好的情形一样。
 
 
 
其实,世人的这种困扰是多余的、不必要的,无所不知的佛早就预知世人会有今日之困扰,因而早已预作安排了。古来名医没有一个留下能医百病的药方,但佛法却有一个‘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灵丹妙药,那就是净土三经所提倡的、也是佛为一切世人‘度身订造’的念佛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无一人不适合修行。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有一次游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他向菩萨请教:‘末法时代的凡夫,距离佛世已经很遥远,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烦恼尤其深重,本来具足的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而佛法又浩瀚广大无边,不知要修什么法门,才最符合佛法的心要?’
 
 
 
文殊菩萨告诉法照:‘你现在所修的念佛法门,就是最适合末法时代了,而且在一切法门中,也没有一个胜过念佛和供养三宝的了,它能使人快速圆满福慧双修。念佛和供养三宝,是最重要的两个法门。我文殊在过去劫中,因观想佛的缘故,因为念佛的缘故,并且由于供养三宝的缘故,得到如来的一切种智。所以你应当知道,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以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忆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当时法照又问:‘应该如何念呢?’文殊菩萨说:‘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所发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净念相继,不要令它间断,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不会退转,直至成佛!’
 
 
 
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在《大集经》里说:‘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佛的话说得很清楚,在末法时代,众生根器低劣,障深慧浅,其他的法门,皆不适合世人的根器程度,若依之修行,难以得道;唯有念佛一法,普契众机,无论上上根人,或下下根人,一切适合,依之修行,必能了生死、出三界,最终完成佛道。
 
 
 
遗憾的是,世人喜欢世智辩聪,又刚愎自用,好高骛远,非修禅学教,不足以显自己之高超,结果许多人皆如印光大师之所说那样:‘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发现其中有许多自认为根机下劣者,他们对佛的‘圣言量’深信不疑,可以说傻傻的听,傻傻的学,傻傻的跟,结果傻傻的成。成什么呢?成功于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都得到佛所说的‘真实之利’。
 
 
 
莲池大师是净宗的一代宗师,他的道德、学问、行持,样样备受世人推崇,大家都尊称他为‘大善知识’,但他对人说:‘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老人家因懂得‘安分守愚’,故他的成就极大,这是世人应该仿效的。
 
 
 
最好笑的是,有些人认为:念佛求生西方,是贪图享受,不思利他,那不是大乘人的行为,所以不愿念佛,亦不求生西方,要留在世间,普度众生。对于此种论调,方伦居士说:‘有种种证据,证明修净土是大乘法:(一)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其中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发三藐三菩提心,和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确都是大乘的行为。(二)往生论中,赞极乐偈说:“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这是说:生极乐国者,皆大乘根器,并无二乘种性。(三)莲池大师发愿文,一开头便说:“弟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这是说:为一切众生,普求无上菩提道故,所以才念佛求生,可知念佛乃大乘极致之法了。(四)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生者皆不退转,直至成佛,这怎么可以说不是大乘?(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由往生以至度众生,由度众生以至成佛,这若不是大乘,什么是大乘?’
 
 
 
至于要留在世间,普度众生,我们谨举一个真人真事,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宋时之灵芝律师,初入佛门,曾发大愿,常生娑婆浊世,提诱群生。又见高僧慧布法师说:‘西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花中受乐,何如三涂极苦处救众生也。’他更坚持己见,轻谤净土。后来生了一场大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去向;病愈之后,在天台智者大师所著的《净土十疑论》中看到:‘初心菩萨,要须常不离佛。’又在龙树菩萨所造的《大智度论》中读到:‘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由是顿悟前非,尽弃生平所学,专修净土念佛法门。看了这个发生在佛门中的历史故事,不知那些发愿欲留在世间普度众生的人,作何感想?
 
 
 
其实,稍有智慧的人都可以看出,念佛求生西方,正如现代人出国留学一样,等到将来学成归来,再为国服务。往生的人,佛经说,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碍辩才,善说诸法秘要,而且教化随意,来去自如。我们将来从极乐世界回来,那是‘乘愿再来’,那时可以任运自由,可以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化身千万亿,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多么自在!我们现在虽发心度众生,但能力有限,犹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如何度众生呢?所以对于那些轻蔑求生西方的人,我们只好借用古人的话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和‘不可与夏虫语冰也’。
 
 
 
佛为世人‘量身定制’了如此一个易修易行之念佛法门,却反而遭人毁谤而不信。殊不知《华严经》号称‘经中之王’,尚且弘扬净土法门;又等觉菩萨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都修持念佛法门,都以极乐为归宿处。毁谤和不信念佛法门的人应该自问一下:这些大菩萨的智慧难道都不如我吗?
 
 
 
净空上人说:‘学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轮回,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愿学佛者,其故安在?有很多道德高尚、学问渊博之人,就是不肯学佛,此种人自以为见解比佛还高明,对佛所说之法尚有欲批评检讨之处,此之谓世智辩聪,为人生八难之一,实为最可怜悯者。’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世人不遵佛语,不听祖师大德之教诫,自作聪明,平白错失了于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的大好机缘,怪谁?
 
 
 
七、认清我们的娑婆世界
 
 
 
佛教把一切的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净土,另一类是秽土。
 
 
 
‘净土’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从来未在其他学说或宗教里提起过,它是专指诸佛清净平等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可以称之为‘绝对世界’,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样样都‘绝’了‘相对’,例如:只有善没有恶、只有美没有丑、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只有光明没有黑暗......等等。
 
 
 
‘秽土’则是未断烦恼、未了生死的凡夫所住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可以称之为‘相对世界’,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样样都相对、矛盾,例如: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恶......等等。
 
 
 
根据这个分类,我们不想可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当然是净土、是绝对世界;而我们现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肯定是秽土、是相对世界了。
 
 
 
我们现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佛经称之为‘娑婆世界’,是一个充满缺陷和痛苦的地方。证诸事实,的确如此:
 
 
 
●地理方面:有崎岖难行的高山深谷,也有风波险恶的江河大海,不时都有山崩、地震、海啸和陆沉的现象发生。
 
 
 
●气候方面:晴雨无定,寒暖不一,有时天晴久了,就造成五谷不生、饿殍遍野的旱灾;雨水多了,又造成山洪暴发、江河决堤的水灾。
 
 
 
●生物界方面:动植物都不庄严,都有与生俱来的生老病死。还要面对种种意外灾祸的发生,诸如瘟疫、车祸、沉船、空难、水灾、火灾、风灾等等,简直忧患重重,不一而足。
 
 
 
●身寿方面:众生的身体皆由四大(地水火风)合成,四大不调即生病,四大分散即死亡;寿命则人生七十古来稀,有者甚至未见天日,一出娘胎即夭折,一命呜呼了。
 
 
 
●心智方面: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人人都有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思惑(贪、嗔、痴、慢、疑),所以不能出离三界,也很难悟道证果。
 
 
 
●人事方面: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妒嫉、仇恨、斗争、残杀,甚至发生世界大战等等。
 
 
 
这些都还只是粗显的,更大的人间浩劫,乃是劫末所起的‘小三灾’和‘大三灾’。
 
 
 
根据佛经说,我们所住的世界,在每一小劫中,都会发生一次‘小三灾’。一小劫,是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算起,每过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再由十岁,每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这样合一减一增的时间,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100×2=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当每一小劫的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即有饥馑灾,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类因饥饿而死亡无数;当人寿减至二十岁时,即有瘟疫灾,人类又因病死亡过半;人寿减至十岁时,即有刀兵灾,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触之即死,加上人类自己又互相仇恨、残杀,一直到人类所剩无几为止。
 
 
 
若问为什么会有‘小三灾’?那都是世人多行不义,常造十恶所召致的恶果,真是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人类经过小三灾的打击,所存无几,因此感到惊惶,开始舍恶向善,断恶行善,于是人寿也开始百年增一地渐渐增长。至于为什么每一小劫都有一次人心恶则寿命减、人心善则寿命增的周期性的盛衰回转?这大概就是‘诸行无常’、‘物极必反’的道理吧。
 
 
 
今天,人类的寿命,是处于百年减一的减劫过程中,不信您看,释迦佛住世时,人类平均的寿命为一百岁,佛入灭至今才二五四四年(但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三年,迄今已三○二六年),现在世界人类平均的寿命只有七十岁左右,比起佛世来,已减少约三十岁了。接下来人寿将会愈来愈短,虽说现代医药发达,医疗技术进步,但由于人心越来越险恶,以致许多前所未闻的、且又无药可治的奇瘟怪疫纷纷冒现,相继向人类袭击,单单一个‘爱滋病’,就搞到医药界一时束手无策,这就是佛教所强调的‘神通不敌因果’的正面教材,世人于此应有所醒悟才是。
 
 
 
人寿越来越短,显示距离发生小三灾的时日,已愈来愈近了,未来的人类,将会面对人间三大浩劫,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呀!
 
 
 
至于‘大三灾’,是世界进入坏劫时所发生的火、水、风三灾。据佛经说,每一世界,都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每一中劫又各有二十个小劫的时间,等于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所谓‘成’,即世界由众缘集合而组成;‘住’即众生安住,有动植物,有国境,有历史;‘坏’即开始毁坏,初十九小劫,坏一切动植物,后一小劫,坏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空’即坏尽后,一切俱成虚空。世界就是这样不停的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科学家已证实,宇宙中的每一星球,在其一生中均进行著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但他们还算不出每一世界的寿命有多少长,佛教却说合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等于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这也就是每一世界由成至毁的年数。
 
 
 
当每一世界进入‘坏’劫时,首先来临的是大火灾,是时天上同时出现七个太阳,以焚烧此世界,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初禅三天,一切都烧成灰烬;接著而来的是大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二禅三天,皆为大水所浸;最后到来的是大风灾,下至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三禅三天,一切物质都被大风吹散破坏,直至世界灰飞烟灭无形无相而后已。
 
 
 
若又问为什么会有火水风三灾?根据因果,世人内有贪心,外有水灾;内有嗔心,外有火灾;内有痴心,外有风灾。由此可见,水火风三灾,乃众生共业之所召感,心生则境生,心有种种不同,故境亦种种不同,然境的性质,必似其心,这也正是佛教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若妄心不起,则根身不生,世界亦不现矣。
 
 
 
我们的世界,现在正处于‘住’劫中,是于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之第九小劫,再过十一小劫,即要开始坏灭了。聪明的人,最好赶紧念佛,求生西方,当‘小三灾’或‘大三灾’来临时,我们已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才是避开人间浩劫的上上之策啊!
 
 
 
我们的世界,因有种种的缺陷和痛苦,所以佛经才称之为‘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堪忍’,即是不堪忍受的痛苦,我们都甘心地忍受了。为什么大家都堪能忍受呢?因为大家都如古人所说:久处鲍鱼之肆,不闻其臭。
 
 
 
佛经又称我们的世界为‘五浊恶世’,‘浊’是‘污染’的意思,‘恶’是‘恶劣’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它受污染的程度已达到非常恶劣和严重的地步了。
 
 
 
五浊者,一、劫浊,即时代受污染;二、见浊,即世人的见解受污染;三、烦恼浊,即世人的思想受污染;四、众生浊,即人性受污染;五、命浊,即生命或生活受污染。
 
 
 
放眼世间,的确样样皆受污染,而且有愈来愈严重之势。尤其今日,随著科学发达,科技日新月异,为了获得丰裕的物质生活,人人都向‘钱’看,都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因此人心亦随之都变得更贪欲、嗔恚、愚痴,人性也愈来愈趋向自私、冷漠、扭曲。人人身犯杀、盗、淫;口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犯贪、嗔、痴。所以,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十恶充满的社会,乱象丛生。
 
 
 
在生活环境方面,同样的随著科技的进步,人类有能力使高山低头、河流改道、森林变秃地,加上工业迅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料日愈严重,现在已搞到空气污染、食物污染、地球升温、水源枯竭、沙漠扩大、物种减少,连臭氧层也破了洞,埃尔尼诺现象、拉妮娜现象接踵而至,世界到处都是乌烟瘴气!科学家已发出警告,如果这种污染的现象不获改善,再过五十年,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
 
 
 
佛教说‘五浊’中之‘劫浊’(时代受污染),乃因后面之四浊(包括世人之见解、思想、人心、人性)受污染所促成,不知道科学家、教育家们对今日将陷世界于万劫不复之境的污染,已找出它的根源了吗?
 
 
 
娑婆世界,名符其实,样样皆苦,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不但生活环境的‘依报’充满了缺陷和痛苦,其‘正报’身心,也一样充满了缺陷和痛苦。佛经便说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何谓‘三苦’?
 
 
 
1、苦苦。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
 
 
 
2、坏苦。那是每当偶尔出现的快乐失去时,所产生的痛苦。
 
 
 
3、行苦。那是诸行无常、不停变化、不得安定的痛苦。
 
 
 
何谓‘八苦’?
 
 
 
1、生苦。在胎如处牢狱,出胎如钻穴隙,嫩肤一遇空气,痛如刀割,所以初生的婴儿,无不呱呱大哭一场。
 
 
 
2、老苦。人的身体发育到了顶点,即是老化的开始。这时生理退化,渐渐眼花耳聋,气虚体弱,动作迟钝,步履蹒跚。
 
 
 
3、病苦。人体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四大元素所组成,四大不调时,就会生病,缠绵床第,呻吟不已。
 
 
 
4、死苦。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剧烈,人将欲死,四大分散,痛如五马分尸,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5、爱别离苦。生离已凄怆,死别更断肠,以及好景凋逝,财产毁于一旦,凡此种种,都常使世人泪满襟。
 
 
 
6、怨憎会苦。恶的眷属来败家,或时常与仇人见面,都是难以言喻的痛苦。
 
 
 
7、求不得苦。求名求利,以及所谋不遂,皆令人百般无奈、迷茫、失望,浩叹造化弄人。
 
 
 
8、五阴炽盛苦。五阴又名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它的作用炽盛,把人的真性盖覆了,使人迷惑颠倒,妄生分别执著,造作诸业,故人死之后,复须再生。
 
 
 
何谓‘无量诸苦’?
 
 
 
人人除了上面所说之三苦、八苦之外,尚有来自人事方面的无礼、侮辱、诽谤、污蔑、漫骂、冤枉、加害等等,并有来自自然界的日晒、风吹、雨打、饥渴、寒热等等。
 
 
 
总之,我们的‘依正’二报,皆恶劣不堪。尽管如此,我们毋须绝望,此地不好住,自有好住处,身心虽然苦,自有脱苦之妙方,佛不是跟我们介绍过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吗?只要我们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极乐世界可以九品往生,我们即使生于下下品,也能够:
 
 
 
●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
 
 
 
●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
 
 
 
●但受三昧寂定之乐,而无行苦;
 
 
 
●有莲花化生之乐,而无胎狱之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乐,而无衰坏之老苦;
 
 
 
●有自在康宁之乐,而无病痛之病苦;
 
 
 
●有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四大分散之死苦;
 
 
 
●有海会相聚之乐,而无与所爱别离之苦;
 
 
 
●有上善俱会之乐,而无怨憎相会之苦;
 
 
 
●有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有求不得之苦;
 
 
 
●有五蕴皆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之苦。
 
 
 
像这样人生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全都没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彻底的解脱人生痛苦之道啊!
 
 
 
摆在世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因惑(愚痴迷惑)造业,因业受苦,依旧留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受苦,永无出期;另一条则是赶紧修行佛法,断惑证真,背尘合觉,方法最好是念佛求生西方,蒙佛来迎,往生极乐,永享妙乐!
 
 
 
然而,希冀佛来接引,往生极乐,必须下定决心,一心念佛,才有成功的希望。
 
 
 
清时名士郑板桥,有一首寓意深刻和传诵千古的咏松诗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们今天的身是业报身,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是充满天灾人祸的娑婆世界,正如诗中的松树,立根原在高山上之破岩中。松树因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故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傲然屹立于天地间;同样的,我们若能牢牢抓紧弥陀圣号不放松,一句佛号念到底,也能够不为邪魔外道所惑,不为五欲六尘所迷,进而由充满缺陷痛苦的娑婆世界,往生到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从众生生死往来的秽土相对世界,进入于诸佛菩萨美妙的净土绝对世界,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啊!
 
 
 
一般俗人,只知求名求利;有智慧的人,求生西方。您呢?
 
 
 
八、往生极乐的三要三不
 
 
 
由于悚于生死之剧苦、轮回之路险、三界之无安,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于此生中,一定要了却生死、脱离轮回、跳出三界、往生极乐,决不能再俟来生。
 
 
 
然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虽说易往易生,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起码你要发心修行,做到‘三要三不’,才有资格往生。
 
 
 
何谓‘三要’?
 
 
 
一要:深信
 
 
 
十方诸佛,虽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能度一切的众生,然而你若不信他,他就没有办法度你。这犹如电视台全天候广播,可是你不愿扭开电视机,便看不到其节目一样。
 
 
 
因此,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强调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净宗的历代祖师,亦无不叮咛劝信,例如:八祖莲池大师说:‘往生净土,要须真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九祖蕅益大师更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由此可知,念佛一法,首要深信。譬如鸟儿,没有翅膀,肯定不能飞向青天,人若没有深信,也是不能往生西方。信什么呢?
 
 
 
1、信自。就是要深信自己本具佛性,本来就有与佛一样的智慧与能力,只因妄想分别执著而迷失了,只要去掉妄想分别执著,立刻就能恢复原有的德能,与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
 
 
 
2、信他。他指释迦牟尼佛之言,和阿弥陀佛之愿。释迦牟尼佛说有极乐世界,肯定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愿要接引众生往生其国,只要众生一心念佛,发愿求生,佛必来迎,决不食言。
 
 
 
3、信因。深信以散乱心念佛,尚且能够成为将来生西种子,何况一心念佛,岂有不往生之理。
 
 
 
4、信果。深信极乐世界之有无数的等觉菩萨聚会一处,乃是念佛之因而得往生之果,这种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情形,正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的合乎逻辑,真实不虚。
 
 
 
5、信事。深信离此十万亿佛土之外的西方,确有一个极乐世界,其国人民,但受诸乐,无有众苦,而我们只要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必定得生。
 
 
 
6、信理。深信我们本具的真心佛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乃是法界体,极乐世界不出法界,亦即在我们自己心中。我们所见到的阿弥陀佛,是自己的真心佛性变现出来的,并不是从外面来的,乃至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也都是我们真心佛性本来具足的东西。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以上六条,乃蕅益大师的宝贵教示,做到了,才是圆满的‘深信’,否则即不圆满。
 
 
 
二要:切愿
 
 
 
佛在《阿弥陀经》的正宗分里,说了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之后,即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佛在此经里第一次劝人发愿。
 
 
 
又在正宗分末后一段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佛第二次劝人发愿。
 
 
 
第三次是在劝愿流通时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劝信、劝行,只各有一次,劝愿竟有三次之多,可见‘发愿’一事,至关重要。易言之,此经的扼要处,不在七日持名,而在三请‘发愿’也。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劝人发愿呢?这是因为弥陀佛有愿,凡发愿欲生其国者,必亲来接引,所以释迦佛便再三的殷殷叮嘱世人发愿。倘若我们发愿之后,临命终时,不生极乐国,便是释迦和弥陀说妄语,以两人都是已证至果的圣中之圣,所说肯定不是妄语,而是如实语,所以‘净土虽遥,有愿必生’,那是不容置疑的事。
 
 
 
蕅益大师便很肯定的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依此而论,若信不深和愿不切,念佛就是喊破喉咙也是枉然的。
 
 
 
既知念佛法门,信贵深,愿贵切,那么我们便应矢志不移地坚固求生西方之愿。但如何才算是‘切愿’呢?起码你要对下列各项具有一股非常强烈的愿望:
 
 
 
1、愿离娑婆。娑婆充满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是故,尽此一报身,一定要脱离娑婆,决不能再等来生。
 
 
 
2、愿生极乐。极乐是一切众生的乐园,是一切众生的最佳归宿,是故愿在此生中,一定要往生极乐。
 
 
 
3、愿阿弥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于此生中,如愿往生。
 
 
 
4、愿一切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顺境,亦不变我生西之愿。
 
 
 
5、愿一切功德,庄严佛净土,作为我生西之助。
 
 
 
6、愿我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
 
 
 
7、愿佛及圣众,放光接引,异香天乐,西方圣境,如在目前,以令闻者见者,悉发菩提心,求生极乐。
 
 
 
8、愿花开见佛,悟无生之后,再入娑婆,普度众生。
 
 
 
因为‘发愿’极其重要,所以念佛人在念佛之后,无不‘回向发愿’。在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之后,即等于我们与佛有了一个这样的契约:当我们临命终时,佛一定要来授手接引。这个契约,是神圣的、永恒的,直至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而后已!
 
 
 
三要:力行
 
 
 
有了‘深信’和‘切愿’之后,自自然然的你就会‘因信启愿,因愿导行’,而‘力行’不懈地持名了。
 
 
 
蕅益大师曾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由此可知,我们将来往生品位之高下,乃胥视我们现在念佛的功夫深浅而定的。功夫愈深,生品就愈高,古往今来,那些坐化立亡,撒手便行,潇洒自在地往生者,均是平时念佛的功夫到家,有以致之。
上一篇: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03
下一篇: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01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