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五经讲座>>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11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11
2006年06月21日19:22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692 字体: 繁體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卷第四)02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

明古杭云栖寺古德演义

民国华藏莲社净空会本

【疏】称理。则自性周法界。是广长舌义。

【钞】古谓溪声即是广长舌。然则广长舌相。不独诸佛有之。众生有之。即万象皆有之。是故情与无倩。融成一舌。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说遍覆时。已成双橛。

【演】溪声即是者。东坡诗云。溪声即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是也。

情与无情融成一舌者。是法界一相。毕竟平等。平等之中。何分生佛。及与万象。

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者。以趣举一尘无法不具故。所谓舌为法界。一切法趣舌也。所谓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也。所谓一时顿现非隐显。一切圆成无胜劣也。说遍覆时。岂不两橛。

三发言劝信

【经】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诚实。明必可信。以是广长舌端。出诚实语。谓此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汝当谛信。莫怀疑也。信义详后。

【钞】必可信者。以诚则真恳无伪。实则审谛不虚。所谓师子吼。无畏说。千圣复起不能易。万世守之则为楷者也。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连下十六字。此经原名也。唐译止言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欲文省便。以不可思议功德。摄净土中故。此不可思议。上文赞佛。今乃赞经。其义一也。故不重释。护念者。念佛之人。佛力保护。令其安隐。无诸障难故。佛心忆念。令其精进。无有退堕故。观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经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又十种利益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此本师护念。而十方诸佛同此护念。当知念佛佛念。感应自然。不可诬也。

【演】令其安隐无诸障难者。观经疏云。若为佛慈所护。终得离苦。永得安乐。是也。令其精进无有退堕者。释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众生亦尔。佛若不念。善根则坏。是也。

念佛佛念感应自然者。首楞严云。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等。

【疏】又八地始蒙佛护。故知往生。地位非浅。

【钞】八地佛护者。华严谓八地菩萨。常为如来之所护念。今此顿趣胜地。故曰非浅。

【演】八地菩萨。常为如来护念者。以此菩萨已入无功用地。住于报行。若如来不护者。彼时即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众生业。故诸佛亲现其前说种种法。与此菩萨无量无边起智门。常为如来之所护念也。

【疏】诸佛告语众生。古有二说。一谓转引。一谓同时。今兼用之。

【钞】转引者。慈恩谓六方诸佛。告本国中之语。释迦转引以证己言。灵芝谓是释迦说此经时。六方诸佛。同时赞叹。今兼用者。以此广大最要法门。诸佛平时必所常赞。而正当释迦说此经时。十方诸佛齐赞。亦复何碍。弥显此经。乃普眼法门。遍乎法界。一说一切说也。

 

【演】普眼法门遍乎法界者。普眼有二。一大智普眼普照法界。二大悲普眼普照众生。今虽兼二者。意重大悲。众生遍法界。则大悲遍法界。大悲遍法界。则此法门亦遍法界。一说一切说也。

【疏】称理。则自性不变。是诚实义。自性不离。是护念义。

【钞】纯真绝妄。万劫如然。言诚实者。孰过于是。即今一视一听。一言一动。莫不与俱。亘古亘今。常护常念。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何得诚言不信。护我偏违。可谓自诳自欺。自逃自逝。

【演】纯真绝妄四句。谓真如本无妄染。此真诚实也。外教以六识不起虚伪。一味专诚。便为诚实者。非也。以此识因尘而有。离尘则无。全体是妄故。

一视一听等者。古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邱山绝点埃。著衣并吃饭。运水及搬柴。是也。

又视听言动莫不与俱者。所谓吾人食息起居。无不承他恩力也。亘古亘今常护常念者。所谓真如内熏无有间断也。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者。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也。上约自性出缠说不离。此约自性在缠说不离也。

二南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经】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日月灯者。大智无尽故。

【钞】大智无尽者。日照台。月照夜。灯照日月之所不及。普遍继续。更无穷尽。佛之大智。横亘十方。竖通三际。方犹是也。又日光破暗。有般若义。名一切智。月以清凉照夜。有解脱义。名道种智。灯继日月。通乎昼夜。不住二边。是中道第一义谛。有法身义。名一切种智。

【演】大智无尽有二释。初一义约竖穷横遍释。第二义约三德三智释。德智相对者。以一切智。即观空之智。般若扫荡诸法故。道种智。乃观俗之智。解脱乃建立诸法故。一切种智。观中道之智。法身迥出二边。绝诸对待故。

【疏】名闻光者。名称菩闻。如光远照。

【钞】实大声宏。故有名称。普遍闻于十方无量世界。如日光照。无所不被。

【演】实大声宏等。名者实之宾也。佛于僧祇劫海。修无量行。故名称普遍闻于十方。

【疏】大焰肩者。肩表二智。焰喻照耀。

【钞】二智者。权智照事。实智照理。事理炳然。双照不昧。如两肩发焰故。又此二智。荷担一切佛法。有肩义故。

【演】权智照事者。广行万行。广度众生。知法知机。观根授法。炽然分别等。

实智照理者。正念真如。不生分别。言语道断。直契无为。如智不二等。

事理炳然双照不昧者。正权智照事时。即实智照理。炽然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正实智照理时。即权智照事。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荷担一切佛法者。一切佛法。不出二谛。二智能担。曰大焰肩佛也。

【疏】须弥灯者。须弥为灯。照四天下。佛光广照。亦如是故。

【钞】须弥为灯者。如云须弥为笔。须弥为椎等。极言灯量之广大也。须弥在中。光照四部。佛以中道大智。照诸众生。如须弥灯也。然维摩经言。须弥灯王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而究其国土。乃东方过三十六恒河沙世界。今在南方。以佛同名者众故。

【疏】无量精进者。精进解见序分。但彼言常。此言无量。

【钞】无量二义。一者时无量。即是常义。二者事无量。自利利他。智行无边故。

【疏】称理。则自性光明不可尽。是南方恒沙佛义。

【钞】南方为离。离为火。火内暗而外明。是寂而常照也。真知不昧。灵焰何穷。华严光明觉品言。如来光明过一世界。十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皆是自己心光觉照。一切不从外得。故曰。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演】南方为离者。易云。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

火内暗而外明者。离。丽也。一阴丽于二阳之中。其象为火。体阴而用阳也。

本光。是众生本来有此光明也。

二现相表真

【经】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经】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三西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无量寿。因与本佛同名。古有二说。亦俱有理。

【钞】二说者。灵芝谓诸佛同名甚多。决非法藏所成之佛。以是本佛不应自赞故。慈恩谓设若自赞。理亦无妨。以导引众生。令生胜意故。今双取二说。谓据大本。过无边佛刹。同名释迦牟尼者。不可胜数。又观音师观音如来等。则无量寿之名。何止一佛。百千万亿。不可穷尽。若据佛分边事。焉得以凡常例之。将无自赞毁他。犯菩萨十重戒耶。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纵横予夺。权实双彰。苟有利于众生。亦何施而不可。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可得云自赞否。前之一说。恐人不知诸佛数如微尘。拘执一偏故。后之一说。恐人泥于不应自赞。昧佛神用故。二说兼成。理固无碍。

【演】导引众生。令生胜意者。众生智浅不知佛境。若不赞扬。胜意不生。故欲引导众生。令生胜意。必须自赞也。如释迦世尊。亦自赞云。我是如来应供者。我是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等。亦普召群机。令生胜意也。观音师观音者。楞严云。我于过去。遇观世音如来。彼佛教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唯我独尊者。悉达太子初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疏】无量相者。相好无尽故。

【钞】相好者。或三十二相。或八万四千相。或微尘相。德福无量。相亦无量也。昔志公现十一面观音相。僧繇不能举笔。况佛相乎。

【演】志公现十一面者。梁武帝。尝召画工张僧由。写志公像。志公以指分披面门。作十一面观音相。或慈或威。或定或慧。僧由竟不能下笔。

【疏】无量幢者。功德高显。喻之如幢。极其高显。名无量也。又无量者。广多义。

【钞】憧者。旛属。又云旗属。刊定记。幢有七义。约之成五。一。高显义。喻佛位极尊故。二。建立义。喻佛悲智。建立众生。及菩提故。三。归向义。喻佛为众生所宗仰故。四。摧殄义。降伏一切诸魔军故。五。灭怖义。如帝释告诸天众。汝与修罗战时。设有恐怖。当念我七宝幢。其怖即灭。喻佛得无所畏。众生念佛。即离恐怖故。今唯取高显一义。摄余义也。

【演】建立义者。上以大智建立菩提。下以大悲建立众生故。

【钞】广多者。其幢多而无量。如经言。幢旛宝盖。遍满虚空。佛竖无量妙义。指示众生。亦复如是。

【疏】大光者。光辉广被故。

【钞】光指化他之用。诸天人亦有身光。不假日月。二乘小果。因地菩萨。皆有光明。比佛为小。佛光瑛蔽一切。故云大也。

【演】佛光映蔽一切者。天人之光但蔽日月。声闻之光兼蔽天人。支佛之光兼蔽声闻。菩萨之光兼蔽支佛。唯佛光明。映蔽一切之大光也。

【疏】大明者。谓佛以大智。破诸惑尽故。

【钞】破诸惑尽者。一切智。破见思惑尽。道种智。破尘沙惑尽。一切种智。破无明惑尽。杲日者当空。无所不照。云大明也。虽前似觉他。此似自觉。各举一德。义实互具。如上总说中辩。

【演】见思惑者。见者。若云见理时。能断此惑。即从解得名。若云见只是假。假者不实为义。即当体受称。思惑入修道位。重虑缘真。此惑即除。名思惟惑。此从解得名。若云思假及爱惑者。此当体受称。然见惑从法尘起。能障真理。思惑从五尘起。能牵三界。此皆约欲界多分说。细论不拘。

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于菩萨即是断尘沙惑。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也。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种子。烦恼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内法内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名一切智。

能知一切道种差别。分别无谬。名道种智。

佛智中必双照。三智具足。名一切种智。

此三智是果。三观是因。始终心要云。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非智不断。非断不智。心要先言破惑。后言证智。是非断不成智也。今钞先言智证。后言破惑者。是非智不能断也。

【疏】宝相者。相好殊特。如宝尊贵故。

【钞】相好如宝者。佛有无量相。姑举一二。目相。如经言。八万四千清净宝目。亳相。如经言。琉璃筒。胸相。如经言。紫磨金。肉髻相。如经言。甄叔迦。皆所谓宝相也。

【演】八万四千清净宝目者。楞严云。由我获得妙妙闻心。故我能现众多妙容。乃至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毫相如琉璃筒者。如来现相。初生时牵长五尺。苦行时长一丈四尺五寸。成道时长一丈五尺。中空外明。如琉璃筒。

【疏】净光者。佛德清净。发光明故。又其光清净。名净光故。

【钞】清净发光者。有染之智。不发妙光。佛德至净。出大光明。譬如镜体清净。能鉴形故。其光清净者。譬如野烧。亦有光明。比之日月。不名净故。

【演】有染之智。不发妙光者。外道邪智。二乘遍智。皆无明为体。不发妙光。佛乃五住究尽。净极光通达也。

【疏】称理。则自性清净不可尽。是西方恒沙佛义。

【演】自性清净者。以性离惑染。从本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钞】西方义见前解。良以真如自体。湛若虚空。绝点纯清。曾何涯际。纤尘乍起。佛灭多时。心垢顿除。古佛随现。

【演】湛若虚空者。如实空中。离一切法差别之相。无虚妄心念故。曾何涯际者。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故。

二现相表真

【经】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经】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四北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经】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焰肩者。解见前文。

【钞】前有大字。义无优劣。

【疏】最胜音者。佛音极好。一切音声。无能及故。

【钞】佛有八音。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乃至八不竭音。今据极好。以释最胜。亦可八音兼备。故名最胜。则一切天人声闻菩萨所不能及也。

【演】八音者。一二如文。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如文。

【疏】难沮者。佛德坚密。不可坏故。

【钞】沮者。水名。佛证法身。已得金刚不坏之体。更无余惑。烦恼横流。莫能冲荡。故曰难沮。昔人谓吴其沼乎。难沮者。犹言不可沼也。又沮阻通用。止遏也。

【演】吴其沼乎者。子胥言。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后吴其沼乎。

止遏者。佛证法身。得无尽藏。所有神通妙用。不可止遏也。上义约体。此义约用。

【疏】日生者。佛光出现。如日初升也。兼二利说。

【钞】二利者。一者自利。众生本觉。覆在无明。如大夜中。日光不现。破惑显智。始觉朗照。如日东生故。二者利他。华严二十三经云。譬如日天子。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现。不以乾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等物覆障故。隐而不现。不以时节改变故。隐而不现。喻佛始成正觉。说法利生。慧光普照。如日东生故。

【演】譬如日天子下。日轮普照喻也。喻遇恶不息利益。经中合法云。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嗔浊。难可调伏。便即弃舍。不修回向。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释曰弊恶合生盲。邪见合乾闼婆城。令人妄谓为实故。嗔浊合修罗手。日为帝释先锋。彼嗔故覆障也。不知恩。合阎浮树崇岩邃谷。凡愚共同一处。合尘雾烟云。以云雾能遍虚空。犹彼凡愚同一处住故。众生数起过恶。合时节改变。谓频起过忒。乍善乍恶。如彼昼夜阴阳易度等。

【疏】网明者。智如宝网。遍照众生故。

【钞】网者。即梵网千珠。千珠交瑛。光明洞彻。如佛智遍覆众生。无所不照故。又种种法门。互相融彻。觉群迷故。

【演】梵网千珠者。大梵天宫有网罗幢。红光互射。彩色交辉。时佛观诸罗网。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等。

又种种法门互相融彻者。一门涉入无量门。无量门涉入一门也。上义约遍覆说。此义约交融说。

【疏】称理。则自性含摄不可尽。是北方恒沙佛义。

【演】自性含摄不可尽者。净法满足无有所少。杳莫边涯。绝诸分量也。

【钞】北方为冬。冬主藏。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今则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无边德用。总在心源。觅之则无相无形。出之则无穷无尽。本来具足。不假他求。是故众生心。即名如来藏。

【演】万物之所成终成始者。于时。则为群阴剥尽。一阳复生。于物则为实理具备。生育之原。于人。则为智而为众事之干。

百千法门是般若德。无边德用是解脱德。同归方寸总在心源。是总一法身德也。觅之则无相无形者。以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一相。非异相。非俱非相。非一异俱相。远离一切诸相故。

出之则无穷无尽者。此圆觉性。本有过尘沙之妙用。潜兴密应。无有休息。无有穷尽故。

本来具足。不假他求者。妄心外念求之不尽。净德性满无假外求也。

众生心。即凡夫本具性德。如来藏。是果佛圆明之体。而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即名如来藏。

又众生心者。即是生灭门中不觉义。依一念无明。遂成业识。复从业识。转起事识。以随事扳缘。分别六尘。是众生心相也。又如来藏者。即是生灭门中觉义。谓心体离念。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是即名为如来藏也。而众生心。即名如来藏者。以不觉心不离本觉故。论云。若离觉性。则无不觉。若离不觉之心。亦无真觉自相可说。又云。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也。

二现相表真

【经】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经】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五下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师子者。如师子伏群兽故。

【钞】师子二义。一者师子众兽中王。游行无畏。如佛凡圣独尊。出入三界。自在无碍故。二者师子一吼。百兽畏惧。如佛说法。天魔外道皆信服故。又无五种怖。具四无畏。皆师子义。

【演】出入三界自在无碍者。凡夫入三界。为生死缚。不得自在。二乘出三界。为涅槃缚。不得自在。佛悲智双行。往来自在故。

师子一吼。百兽畏惧者。永嘉云。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五种怖者。一不活。二恶名。三死。四恶道。五威德。

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决疑无畏。四说苦尽道无畏。

【疏】名闻者。释义同前。

【钞】前名闻光。今无光字。名闻者德。光者喻。虽无其喻。不异其德。

【疏】名光者。名如日光。无所不被。亦可并称。以名显光炽故。

【钞】如光义同上。名显者。如阿弥陀佛。名称普闻。十方三世。无不瞻念故。光炽者。如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十方三世。无所障碍故。

【疏】达摩者。此云法。亦兼二利。

【钞】法者。轨持义。以法轨持己德。成己法身。以法轨持他身。令诸众生皆证法身故。

【演】轨持义者。若理法则能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如学人从缘一念。得悟自性。即此悟由。乃从性轨生。非外得故。若教行等法。则能轨正身心。持令不失也。

【疏】法幢者。法如幢故。

【钞】法如幢者。佛法高显。人天仰之为宗。邪外望之而伏。详如前文无量幢义。

【疏】持法者。二义。一者执中名持。二者执守名持。

【钞】执中者。不堕有边。不堕无边。善持中道妙法故。执守者。持此妙法。流通三世。使不断绝故。

【疏】称理。则自性测之弥深不可尽。是下方恒沙佛义。

【钞】文殊取钵。遥垂右手过下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今谓更过下方不可说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持竿探海。欲穷其底。终不可得。

二现相表真

【经】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经】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六上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梵音者。佛音清净。无杂染故。

【钞】无杂染者。余乘说法。是为杂染而不清净。今佛唯以一乘法。化导诸群生。所谓纯一不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故名梵音。

【演】余乘说法。是为杂染者。轮王说戒善。帝释说出欲。实有善当行。有恶当止。二乘说四谛。十二因缘法。亦实有生死可厌。涅槃可欣。皆杂无明之染。而不清净。若佛说一乘之法。则染污清净。总属空花。生死涅槃无非梦幻。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所谓纯一不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也。

【疏】宿王者。一云月为宿王。一云即宿中王。如北辰故。二义皆得。

【钞】月为宿王。所谓万点星光。不如孤月。月非星类。喻佛为大觉。觉非迷类。胜一切故。即宿中王者。论语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言北辰宿类。而出乎其类。喻佛即众生。出乎众生。以生所归依故。皆得者。一以星月对显称王。一就星中独胜称王。今言佛在异类。异类中王。佛在同类。同类中王。故皆得也。

【演】觉非迷类者。凡夫三谛俱迷。二乘不迷真而迷俗。菩萨不迷真俗而迷中。佛乃三谛齐觉。超九界众生故。佛即众生者。若依生佛对说。则九界为生。佛乃大觉。今言佛即众生者。经云众生无上者佛是。则佛乃无上众生也。

佛在异类者。对九界云。佛为异类。若十界皆生。则佛为同类也。

【疏】香上者。佛圣中圣。如香中香。最上无比故。

【钞】香中香者。如栴檀香。云此香六铢。价值三千大千世界。又云。此香一焚。四十里外无不闻者。是香之最上者也。佛证五分法身之香。其香菩熏无量世界。一切人天修罗外道二乘之香。无能及者。故曰香上。

【演】五分法身。通大小乘。今云五分。乃大乘转五阴身心。得五分法身。

一切人天修罗外道二乘之香者。人天有戒善香。修罗有下品十善香。外道亦有邪定邪慧之香。二乘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

【疏】香光者。其香发光。如断智二德故。

【演】断智二德者。如来果上有智断恩三德。今略恩德也。

【钞】断德者。香能避恶。有灭秽义。诸恶净尽。名之为香。智德者。光能破暗。有智慧义。灵明广照。名之为光。又常香止被鼻根。香中发光。兼被眼根。喻声闻止能灭恶。有体无用。佛灭诸恶。能具诸善。具足断智。如香光也。

【演】止能灭恶。有体无用者。声闻虽断烦恼证涅槃。不能从空出假。广度众生。但有五分法身之香。而无大用之光。有体无用也。佛则内断烦恼。具功德之香。外度众生。出大用之光。体用双彰也。

【疏】大焰肩者。释义同前。

【钞】焰肩之名屡出。正繇佛同名号。无量无边故。

【疏】杂色宝华严身者。万行因华。庄严法身故。

【钞】万行庄严者。虽证法身。若无万行。名素法身。佛称一切种智。故须四等六度。种种行门。无不备集。积功累德。助显法身。如万种宝华庄严色身也。以法身本具恒沙性德故。

【演】以法身本具性德者。虽云万德严身。然此万德属修。修无别修。皆从性起修。以有恒沙性德。方有恒沙修德。不然。修不从性。乃有作之修。无干性体。云何能严法身耶。

【疏】娑罗树王者。娑罗。此云坚固。亦云最胜。德不变易。三界独尊。如树王故。

【钞】坚固者。此树岁寒不雕。斧斤不损。有坚固义。如佛证法身。惑不能摇。境不能动故。最胜者。此树高大。一切林木无能及者。如佛超三界。众圣中尊故。具斯二德。名树王也。

【疏】宝华德者。佛德如宝华故。

【钞】前云严身。严有因义。今但言华。以华喻德。佛之万德。贵重华美。如宝华也。一云常乐我净。佛之四德。常如宝华无雕落故。乐如宝华悦人意故。我如宝华无待外故。净如宝华体莹洁故。富有万德。贵重华美。可例知矣。

【演】佛之四德。翻破凡夫无常计常等四倒。二乘常计无常等四倒。佛谁三德秘藏。不为四相所迁曰常。犹如宝华。不以春生。不以秋瘁。具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曰乐。犹如宝华。珍奇粹美。适悦人心。具八自在我。不待于外曰我。犹如宝华。不假阳和。不资雨露。不为五住所染。二死所累曰净。犹如宝花。精金美玉。净无纤尘故。

【疏】见一切义者。诸法之义。无不知故。

【钞】一切者。世出世间。诸法无量。则义无量。有知近义。不知远义者。有知偏义。不知圆义者。有知总义。不知别义者。有知实义。不知权义者。佛无不见。如悉达太子。名一切义成。即此意也。

【演】世出世间诸法无量。则义无量者。世间之法。是阴入处界等。世间之义。则积聚涉入等。出世之法。是谛缘六度等。出世之义。则逼迫招感等。

凡夫知近不知远。但知世间法。不知出世间法故。

二乘知偏不知圆。厌有著空。不知空有无碍故。

初心菩萨。知总不知别。但悟涅槃心。不知差别义故。知实不知权。但知真如界内。不知佛事门头故。佛乃五眼圆明。三智圆显。无不见也。

【疏】如须弥山者。须弥为众山之王。佛德超绝。如须弥故。

【钞】前言须弥相。故指相好。今无相字。专就德言。合万德而交罗。如须弥以宝成称妙。中天下而独立。如须弥以最上称高。须弥王于众山。如来王于三界。其义一也。

【疏】称理。则自性仰之弥高不可尽。是上方恒沙佛义。

【钞】颜渊叹道。曰。仰之弥高。今借用之。言灵心卓越。体绝攀缘。仰之弥勤。高之益甚。昔净名过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而取香饭。今谓更过上方不可说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接竹点天。欲至其巅。终不可得。

【演】体绝攀缘者。谓般若如大火聚。众生之心处处能缘。独不缘于般若之上也。

净名上方取香饭者。经云。时维摩诘。即入三昧。用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国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乃至居士。遣化菩萨到彼。请香饭曰。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等。

二现相表真

【经】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经】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以上六方佛赞。亦是阿弥陀佛本愿力故。

【钞】本愿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名闻十方无央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之中。称我功德。及与国土等。故今成佛。如其所愿。

【疏】有执楞严。谓观音耳根。此方教体。势至念佛。不与圆通。云何今日普教念佛。以此为疑者。正繇不达六方佛赞故。

【演】观音耳根。此方教体者。文殊选圆通记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势至念佛不与圆通者。偈云。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钞】疑者谓念佛法门。既不逗此方之机。又不入圆通之选。既居此方。何必念佛。今观六方诸佛皆赞此经。则知耳根者。偏逗此方之机。念佛则普逗十方世界之机也。大本云。十方众生。称我名号。必生我国。是也。耳根者。偏逗人类之机。念佛则普逗六道众生之机也。大本云。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是也。然则耳根不摄念佛。念佛能摄耳根。是故耳根者。此方释迦如来所赞。念佛者。十方恒沙如来所赞。今从多赞故也。且今普天之下。辎素男女。自然念佛。如前文所明逗机之广。又何疑哉。

【演】耳根不摄念佛。念佛能摄耳根者。若论法门。念佛有事持理持。理持则反佛自佛。即是反闻自闻。是念佛能摄耳根也。而耳根则无事持之法。是耳根不摄念佛也。若论摄生。念佛则普摄利钝诸根。下自地狱鬼畜悠悠凡夫。上至具闻思修入三摩地者。皆生彼国。是念佛能摄耳根也。而耳根圆通。则下机绝分。是耳根不摄念佛也。

【钞】试设一喻。如此国中。有百千邑。于中士子分习五经。或有一邑。士多习诗。或有一邑。士多习礼。所称多习。据本邑故。如其参会诸经。通较合国。则习之最多。莫尚于易。今此耳根。如诗礼故。今此念佛。如周易故。

【演】今此耳根如诗礼者。耳根独被此方之机。不通余方。如习诗礼。据一邑言非合国故。

今此念佛如周易者。念佛偏逗十方之机。不局一方。如彼周易通合国言非一邑故。

【疏】问。既六方诸佛。共赞西方。云何六祖不随佛赞。反似斥无。其故安在。答。此有四意。一为门不同故。二似毁实赞故。三不为初机故。四记录有讹故。

【钞】六祖檀经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恶。念佛求生何国。又云。愚人愿东愿西。后人执此。遂疑六祖说无西方。故为此辩。初为门不同者。复有二义。一者且据理事二门。六祖所说。是以理辈事门。若以事夺理门。则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安得拨无净土。二者晋宋而下。竞以禅观相高。直指单传之意。几于晦塞。于时达摩始唱。诸祖继兴。惟欲大明此道。而此道无佛无众生。今西方者。正开示众生趣向佛故。此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今西方者。正教人起心念佛故。此道心境俱寂。今西方者。正以佛国为境。发心求生故。是虽理无二致。而门庭施设不同。随时逐机。法自应尔。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终无繇明矣。故六祖与净土诸师。易地则皆然也。

【演】以理夺事门者。真如界内不立一尘。有何净秽。何必愿求。欲显真如之理。故夺净秽愿求之事。非真无净秽往生之事也。

直指单传者。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单传心印。不立文字。

此道无佛无众生者。此道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故。

此道毕心即错。动念即乖者。古云。莫动著。动著即头角生。又云。才拟让时白云万里等。

此道心境俱寂者。古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又云。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居阴界等。易地则皆然者。六祖处净土诸师之时。六祖亦赞西方。净土诸师处六祖时。净土诸师亦单弘直指矣。

【钞】二似毁实赞者。六祖东西之说。只是劝人要须实心为善。空愿无益。何曾说无西方。喻如孔子生于东鲁。今有人言。齐人造恶。慕孔子求居鲁邦。鲁人造恶。慕孔子求居何国。盖谓为善是真学仲尼。何曾说无东鲁。六祖此言。正经中必以多善根。得生彼国之谓也。恶得云毁。三不为初机者。六祖自云。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今初心下凡。以秋毫世智。藐视西方。妄谈般若。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故坛经者。慎勿示之初机。苟投非器。便落狂魔。诚可叹惜。 四记录有讹者。坛经又言。西方去此十万八千里。是错以五天竺等为极乐也。五天震旦。同为娑婆秽土。何须分别。愿东愿西。而极乐自去此娑婆十万亿土。盖檀经皆学人记录。宁保无讹。不然。则借此之西域。以喻彼之西方耳。古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者。此也。况西方千佛所赞。今乃疑千佛之言。信一祖之语。佛尚不足信。况于祖乎。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于前人百千万倍。乃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常沈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辞哉。

【疏】称理。则自性遍照。是六方佛赞义。

【钞】灵光独耀。迥绝中边。真照无私。何分彼此。故得一多无碍。主伴交成。无碍。则千差虽隔而非殊。交成。则万法不期而自会。然则六方不离于咫尺。诸佛悉现于亳端。今者此经。当在何处。

【演】灵光独耀二句。灵光对妄识言。妄识即八识之光。八识各缘自境。故不离中边也。灵光即真性之光。真性绝乎对待。故迥绝中边。

真照无私二句。真照对妄照言。妄照即六识之照。六识对境之照。故不离彼此。真照即自体之照。自体本无能所。故曰不分彼此。

回绝中边故一佛即多佛。多佛即一佛。一多无有障碍。以一多尽妄识分别。灵光非妄识故。

何分彼此故弥陀主即诸佛伴。诸佛伴即弥陀主。主伴交相成就。以主伴皆妄照安立。真照无主伴故。

无碍。则千差虽隔而非殊。如帝网千珠重重涉入故。交成。则万法不期而自会。如万象森罗不离太虚空故。

今者此经当在何处者。六方为能赞。此经为所赞。能赞之佛。不离咫尺毫端。所赞之经。当在何处。咦。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也。

二释经应赞二  初征名。二释义。

初征名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名必有义。彰闻其义。方克奉行。无所疑故。

【钞】题十六字。但征下之八字者。以不可思议。释迦所赞。其义已明。他方佛赞。增此八字。故征其义。云何佛护。云何佛念。以前教当信是经。今谓义明。然后信固也。

二释义  初闻持。二利益。三勉信

初闻持

【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

【疏】闻是经者。牒上依正信愿。持名往生等。闻受持。即前三慧三资粮故。

【钞】闻即闻慧。受即思慧。持即修慧。闻即信义。受即愿义。持即行义。详见前释。

【疏】闻诸佛名。牒上六方诸佛名也。闻经受持。闻佛名者。亦应受持故。

【钞】问。此径闻阿弥陀佛名号为往生因。何兼诸佛。答。弥陀功德。为恒沙诸佛之所共赞。则闻诸佛名。知诸佛赞。信受此经。倍复亲切。故双举也。华严第六回向云。复于佛所。得闻佛名。转更值遇无数诸佛。即闻此经。又闻诸佛名之意也。

【演】答弥陀功德下有二义。前义乃卷多归一。后义乃展一为多。虽有二义。实一多相即。展卷无碍。以诸佛同一法身故。

【疏】大本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得闻。又经云。宁于地狱得闻佛名。则知闻此经。闻诸佛名。大非易事。

【演】菩萨欲闻而不得闻者。或问云。今博地凡夫。闻者甚多。将超菩萨耶。答。闻经大有差等。凡夫耳虽闻名。心不飧采。或心虽思惟。不踊跃笃行。此但耳听言诠。心不得旨。如不闻也。今所谓闻者。因诠得旨。悲喜交集。笃信力行。乃心闻也。岂不超凡小耶。

【钞】菩萨欲闻而不得。则二乘凡夫可知矣。大本偈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有因缘闻此义。地狱闻佛者。华严偈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愿生天中。而不闻佛名。故知此经。及与佛名。不易闻也。今得闻之。可弗信受。

【疏】称理。则自性自轨。是闻此经义。自性自觉。是闻诸佛名义。

【演】自性自轨等者。经有轨持义。自性本自轨持。即是真经。更于何处寻经。

佛有觉照义。自性本自莹照。即是真佛。更于何处觅佛。若离自性别求佛法。大似骑牛觅牛。抛家浪走也。

【钞】自轨自持。则尊者不说。我乃无闻。是真般若。自觉自照。则无名无字。无体无相。是名如来。斯则世问难信之妙法。不闻而历历分明。恒沙诸佛之洪名。绝听而轰轰在耳。可谓所未闻经。信之不疑。承事诸佛。无空过者。

【演】是真般若者。终日转经。不知经转。以非真经也。今无说无闻。方是真般若。所谓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也。

是名如来者。外求有相佛。与我不相干。以非真佛也。今无名无相。方是真如来。所谓真佛屋里坐。时人自不识也。

既知真般若。则处处弥陀说法。故历历分明。既识真如来。则时时诸佛现前。故轰轰在耳。历历分明。则阿难所未闻经。无不闻之。说信已成两橛。何况有疑。轰轰在耳。则夜神所事诸佛。一一承事。说不空早已相乖。况有空过。

二利益

【经】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诸佛护念。故得不退菩提。不退义见前释。

【钞】上征云何护念。今出其繇。谓持经及佛名者。诸佛护之念之。令不退也。又唐译必为十方十殑伽沙诸佛之所摄受。则非惟不止六方。亦不止一恒沙而已。

【疏】阿者。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言无上正等正觉也。

【钞】究竟极果。对下而言。名之无上。正观真谛。对邪而言。名之曰正。等观俗谛。对偏而言。名之曰等。亦名曰遍。觉者。灵明自心。正觉者。兼上正等二义。言此觉者。是无上正等之正觉也。

【演】究竟极果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茶。请一切种智。圆观第一义谛。对等觉而言名之无上。以等觉菩萨犹有微细无明未断。名有上士故。

正观真谛者。二乘修一切智。正观真谛。对外道邪见而言。名之曰正。以九十六种外道。各执异计。皆邪见故。

等观俗谛者。菩萨修道种智。等观俗谛。对二乘偏观而言。名之曰等。以二乘弃有观空。堕偏见故。

正觉兼正等二义者。以二乘对外道名正。若对菩萨。弃有观空。亦名邪故。

【钞】良以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则菩提者。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无明所覆。遂成迷妄。是则邪觉。不名为正。

【演】良以下出上所以。

佛与众生本来无二者。谓本觉之体。因心果证。无二无别也。

无明所覆遂成迷妄者。谓不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遂成三细六粗也。是则邪觉。不名为正者。谓凡夫虽具有灵觉。而全皆是妄。非为正故。

【钞】声闻辟支。止破见思。虽得菩提。其道未中。是则偏觉。不名为等。

【演】声闻辟支止破见思者。声闻观四谛。辟支观十二因缘。虽行门不同。而所断者。同是三界见思。缘觉但侵习气。居声闻上耳。虽得菩提其道未中。不名为等者。菩提谓一切智。但能从假入空。不能从空入假。故其道未中。但悟偏真理。故是偏觉。未修平等观故不名为等。

【钞】一切菩萨。已尽尘沙。未尽无明。虽得正等菩提。佛地犹远。不名无上。

【演】一切菩萨已尽尘沙。未尽无明者。别教自十回向。十地至等妙二觉。圆教自第十信至等觉。是一切菩萨。别十向已尽尘沙。未断无明。初地始断一品无明。乃至妙觉断十二品无明。故未尽。圆十信已尽尘沙。未断无明。初住始断一品无明。乃至等觉断四十一品无明。故亦未尽。虽得正等菩提。佛地犹远。不名无上者。菩提。谓道种智分证一切种智。以能双遮双照。心心趣入萨婆若海。故得正等菩提。华严说十地菩萨。充满微尘国土。于那由他劫修菩萨行。所生智慧比一如来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故云佛地犹远。无论诸位菩萨。即至等觉。尚更有过者。名有上士。故不名无上。

【钞】惟佛一人。妄尽觉满。如望夜月。更无有觉过于此者。名无上正等觉也。今但持佛名。蒙佛护念。于如是觉。即不退转。言直至道场。终不再堕三有。中止化城。决定成佛也。大本法藏愿云。闻我名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者。不取正觉。又云。繇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演】惟佛一人妄尽觉满者。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名为妄尽。究尽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名为觉满。

如望夜月。更无有觉过于此者。观经疏云。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无上士者,更无过者。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也。

【疏】前云。阿鞞跋致。正此不退菩提义也。而生前生后。意稍差别。

【钞】阿鞞跋致。云不退者。正言于无上菩提不退转耳。然前云。生彼国者。皆得不退。此言闻经闻佛。皆得不退。则不待往生彼国。而未生以前。即己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坏。况复生彼。而有退转。复有二义。一者。见生不退。如上所明。二者。纵其少寿多障。不克往生。而乘此自执持力。佛护念力。必于来生菩提善根。亦不丧失。毕竟得生彼佛国土。如昔人谓今生既下此等般若种子。纵未明了。谗出头来管取于般若中现成受用。正此谓也。

【疏】称理。则自性常觉。是不退菩提义。

【钞】灵灵独照。了了常知。不减不增。无得无失。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尚无有进。云何有退。

【演】灵灵独照下。妄照有照。故有所不照。真照无照。故无所不照。妄知有知,故有所不知。真知无知。故无所不知。此知此照。无明地无所减。般若地无所增。悟时无得。迷时无失。

菩提即我下。菩提者真觉也。我者妄宰也。若迷时有减有失。悟时有增有得。则真觉非妄宰。妄宰非真觉。今既迷时无减无失。则妄宰全是真觉。悟时无增无得。则真觉全是妄宰。若真觉妄宰是二。则以我之妄宰。退彼之真觉。今既一矣。求其进相了不可得。云何有退耶。

三勉信三  初因闻信受。二随愿得生。三总结信愿。

初因闻信受

【经】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疏】皆当信受。是为第三重劝。有判此处即属流通。今仍属正宗。以承上文。正勉信受。令往生故。前文二皆劝愿。今复劝信。

【钞】第三劝者。上言闻是说者。止是持名得生。未委退与不退。今言不但得生。必于无上菩提永不退转。如是则愿当益切。故云三劝。未属流通者。以信愿往生。是一经要领。下文重重劝信劝愿。判属正宗。于义为当。汝等者。正指身子。以及现前大众。兼未来一切诸众生等。良以一佛亲宣。即当谛信。诸佛同赞。更复何疑。信行愿三。不可一缺。故前文劝愿。今复劝信。复劝者。前六方中已劝当信是经。今复明言当信我语。良以不愿。繇于不信。不信。则起行无繇。故佛于此经。重重劝信。如大本言。不信佛语者。乃恶道中来。余殃未尽。愚痴不信。未当解脱。又法藏愿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念必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谤正法者。不信之谓也。又文殊般若经。如前所引。末亦云。惟除不信。又华严谓信为道元功德母。而复累言不置。岂徒然哉。清凉大师云。高齐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诏。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

【演】累言不置者。如信无垢浊心清净。信能悉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等。

【疏】信者。不疑之谓。受者。信已而领纳不忘之谓。信而不受。犹弗信也。

【钞】信而不受。譬如有人。馈以异宝。虽知是宝。深信无疑。然拒之不纳。信亦何益。故曰犹弗信也。

【疏】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

【钞】成唯识论云。信者。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

【演】于实德能。深忍乐欲者。谓于实则深忍。于德则深乐。于能则深欲也。八识规矩云。深忍者。于诸法实事实理。深信冥契。忍可于心。不为虚妄事理之所转故。深乐者。于三宝清净法身般若解脱。真净德中。深信好乐。不为妄染邪德之所惑故。深欲者。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善报。能成道果。起希望心。求必得故。于中忍可是信因。乐欲是信果。知之必好之也。

心净为性者。以心胜故。唯言于心兼心所也。谓此因果信不独自体清净。复能清净一切心及心所。如极香物。不独自香。复能熏香一切余物。如水清珠。不独自清。复能澄清一切浊水。其力最胜。故云。信为道源功德母。流从此出。而善从此生也。信能必到如来地。余或难必而信可决也。

何言心净下四句。是正释心净为性。

又诸染法下九句。是反明心净为性也。诸染法即贪等六烦恼。无惭等二十随也。各自有相者。如贪心所即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无惭即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于惭。生长恶行为业等也。唯有不信者。不信即不信心所。谓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体。能障净信。惰依为用。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等者。以不信不但自体染秽。复能秽浊一切心心所法。如极臭物。复能熏诸一切。是也。是故不信之力。胜诸染心。信正翻彼者。今信心所。正翻彼不信心所。不信既自秽秽他。则信自自净净他。故净为相也。

主乎心净者。维摩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疏】称理。则自性本来是佛。是信受义。

【钞】华严十信。全以果佛为自信心。良繇佛即是心。故众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作如是信。祇园妙旨。千佛玄谈。一时受毕。

【演】全以果觉为自信心者。以彼果佛为我因心。若离觉体。别言信者。是名邪信。非大乘圆顿之正信也。众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觉者。经云。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12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10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