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见辞汇01
(一画~三画)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众生的善根功德增长壮大。
【一明】 一个咒语。明就是咒陀罗尼的别名。
【一持】 专门受持一佛名号或是一部经典。
【一食】 又名一坐食,即一日只在午前食一餐。
【一衲】 一件僧衣。
【一异】 一与异。一是彼此一样,异是彼此迥异,一与异,都是偏于一方的思想。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一智】 一切种智,是佛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一灭】 一个趣向于寂灭的道理,也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
【一路】 一条通向涅槃的道路。
【一极】 一个真实至极的道理。
【一谛】 唯一的真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一灯】 (喻)智慧好像一盏明灯。明灯能破除一切的黑暗,而智慧也能破除一切的愚痴。华严经说:‘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一期】 指人的一生。
【一期无常】 指生物的一度生死。
【一如】 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所以一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一如顿证】 谓一切修行的人都同乘一如之理而顿证菩提。
【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一法印】 又名一实相印。见一实相印条。
【一法句】 一法的章句。
【一法界】 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一法界心】 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一刹】 一佛所教化的国土。刹就是国土的意思,通常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刹。
【一刹那】 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一相】 唯一真实的相。
【一相智】 证悟诸法一实相的智。
【一夏】 一次结夏安居。
【一夏九旬】 一次结夏安居的日数是九十天,即由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
【一业】 同一种的业因。
【一业所感】 又名共业共果,即众生如果造作了同一种的业因,就会召感同一种的业果。
【一真】 唯一真实的意思,与真如同义。
【一真如】 一真法界无差别的意思。
【一真地】 证悟一真法界的实际理地。
【一真法界】 唯一真实的法界,也就是佛的法界。
【一真无为】 谓一真法界的理体是清净和无为的。
【一心】 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
【一心三观】 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一心三智】 谓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时修习空假中三观,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时证得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等三种智。
【一心三惑】 谓三惑融镕于我们的一心之中。三惑是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
【一心不乱】 心专一而不散乱。
【一心合掌】 一心是很专心的意思,合掌是双手合一为掌,也就是表示一心。
【一心称名】 很专心的称念佛的名号。
【一心归命】 一心一意的归向于佛,把生命奉献给佛教。
【一行】 很专心的做一件事。
【一行三昧】 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把心定于一行而修正定。
【一行一切行】 在一行之中同时具足一切之行的意思,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之佛是,华严宗叫做圆行。见圆行条。
【一念】 1.一个念头。2.(喻)极短的时间。
【一念不生】 心中毫无杂念妄想,乃超越念虑的境界。
【一念三千】 谓在我们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诸法同时具足的意思,这是天台宗的观法。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是十法界,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界,成为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成为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和五阴世间),便成三千世间,或叫做三千诸法,是一切法的总称。
【一念随喜】 一个随喜的念头。
【一念业成】 只要一念坚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业。
【一念万年】 谓在一刹那之心念中就已摄尽了万年的岁月。
【一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一乘经】 专门说一乘妙理的经典,指法华经。
【一乘之机】 具有听受一乘佛法的机根的人。
【一乘菩提】 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的菩提而已。
【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一乘究竟教】 一乘是佛一代教中最究竟圆满的教法。
【一实】 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就是真如的意义。
【一实乘】 一实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故名为乘。
【一实观】 一实的观法。
【一实相】 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一实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印就是印契。佛说一切大乘经,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如有实相印者,便是佛说,否则便是魔说。
【一实无相】 在唯一而真实的道理中是毫无虚妄之相的。
【一实圆顿】 是赞叹法华经教旨的话。法华经所说的一实之理,具有圆顿的功德,圆顿就是圆满顿速,功德既然圆满,成佛自然顿超迅速。
【一实圆宗】 宣说一实圆顿之理的宗派,即天台宗。
【一实圆乘】 阐明一实圆顿之旨的教法,法华经是。
【一化】 释迦佛一代的教化。
【一化五味之教】 释迦佛一代五味的教法。五味是: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在涅槃经中,佛以五味作比喻,以醍醐味比喻涅槃经。后来天台智者大师便依据这种说法,而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
【一道】 一实之道,也就是真如之道。
【一道无为心】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见十住心条。
【一合相】 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一回忌】 又名一周忌,即人死后满一周年的忌日。
【一阐提】 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二种: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者,名断善阐提。大悲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至多,故亦成佛无期者,名大悲阐提。
【一阐提迦】 见一阐提条。
【一说部】 又名执一语言部,小乘二十部之一,是佛灭后二百年间由大众部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流派。
【一微尘】 一个极微分子。
【一音教】 佛只以一种声音向各类众生宣说教法。
【一三昧】 一行三昧的简称。
【一弹指】 (喻)极短的时间。
【一转语】 参禅时转机的一语。
【一来向】 四向之一。
【一来果】 四果之一。
【一即三】 一乘教就是三乘教的意思。
【一即六】 谓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中,若有一根已经清净,则其他五根也会跟著获得解脱。
【一小劫】 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由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x100x2即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一中劫】 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一中劫共有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
【一大劫】 历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为一世界由成到毁的年数。
【一大事】 1.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就是向众生开示宇宙人生真理,以令众生转迷成悟和了脱生死的伟大事业。2.指人的生死大事。
【一大事因缘】 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大事因缘,即为了化度众生的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一佛土】 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一佛世界】 一佛所教化的世界。与一佛土同义。
【一佛净土】 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一切智】 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一切智人】 佛的尊称,因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
【一切智者】 与一切智人同义。
【一切智智】 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一切智地】 证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一切智相】 一切智的相。
【一切智忍】 六忍之一。菩萨于妙觉位时,在断了一品无明之后,便证得一切智,能遍知一切中道之理,此时其心便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叫做一切智忍。忍就是把心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的意思。
【一切智藏】 佛的尊称,因佛是一切智的含藏者。
【一切智无所畏】 佛四无畏之一。佛在大众中说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无怖畏。
【一切经】 佛教圣典的总称,即大藏经,简称藏经。
【一切时】 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一切法】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一切法第一彼岸】 梵语波罗,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的涅槃。一切法,法相有生有灭,法性无生无灭,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与涅槃相应,故称一切法第一彼岸。
【一切如来】 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一切世间】 一切的世间,是一切秽土的总称。
【一切有为】 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的简称,小乘宗之名。
【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一切皆成】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一切义成】 一切义成就,是悉达多太子的译名。
【一切诸法】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一切万法】 一切万有诸法。
【一切诸佛】 所有一切的佛。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说阿弥陀经的别名,因阿弥陀经为一切诸佛所护持和忆念。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 1.统指一切大乘甚深微妙的经典。2.指法华经,因法华经所说的道理,精深奥秘,非一般钝根少智的人所能领悟。
【一切种智】 佛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一切种识】 阿赖耶识的别名。因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
【一切唯心造】 谓一切万法都是由心而起的。
【一日经】 在一日之中写完一部经。
【一日三时】 将一日分作昼三时和夜三时。昼三时是上午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下午二点,三点至六点;夜三时是晚上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二点,三点至六点。
【一代教】 释迦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教法。
【一代五时佛法】 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佛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五时佛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一月三身】 以一个月亮的月体月光月影,来比喻佛的三身。宝王论说:‘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
【一生补处】 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一生入妙觉】 在此一生中即能登入妙觉之佛位。天台宗说三论唯识等各宗的法门,非经三大阿僧祇劫不能达到佛位,而天台宗的圆顿妙觉,若信之行之,即能在此一生中由凡夫的地位,一跃而登于妙觉之佛位。他如密宗等亦主张三密相应,即生成佛的。
【一字三礼】 书写经文,每写一字,礼佛三次。
【一字不说】 佛虽对世人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所说都是亲证之境,不是言语文字所能描述,而且所说之法,本来如是,非佛创说或是说了之后才有,如此说同未说,故说一字不说。
【一四句偈】 一个由四句话所构成的偈文。
【一四天下】 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照临的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
【一九之生】 谓极乐世界九品往生。
【一九之教】 指弥陀九品莲台的教门。
【一即一切】 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样,没有分别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亦即显出法性本体来,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教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论。
【一超直入】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
【一尘法界】 一粒微尘等于一个法界。
【一尘不染】 (喻)六根清净。
【一境三谛】 又名圆融三谛,或不思议三谛,即空假中三谛圆融于一境的意思。天台宗说,诸法无自性,谓之空,因缘所成,谓之假,即空即假,谓之中。如此三谛之理融洽于一境,三即一,一亦即三,圆融无碍,谓之一境三谛。
【一莲便生】 在同一样的莲花之中托生,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一锤托成】 (喻)只听一句话便能开悟。
【一体三宝】 又名同体三宝,或同相三宝,意谓三宝中的每一宝,都圆具三宝之义。即佛中含觉照义,是佛宝,含轨则义,是法宝,无违诤过,是僧宝;法系佛法身,是佛宝,凭之能出三界,证涅槃,是法宝,依法修行,是僧宝;僧具观智,是佛宝,具轨则,是法宝,具和敬,是僧宝。
【一空】 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一空一切空】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一假一切假】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假观时,应观不只是假才是假,就是空和中也都是假。
【一中一切中】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中观时,应观不只是中才是中,就是空和假也都是中。
【一真一切真】 一真是指绝对的真理而言,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谓诸法实相,都是不离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场上谈性,则一切法的不虚妄性和不变异性即是真如,故说一真一切真。
【一多相容不同门】 十玄门之一。见十玄门条。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著手,实践修心,磨炼意志。
【二力】 自力和他方。自力是众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学;他力是佛菩萨的愿力加被。
【二凡】 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教起信的人。
【二土】 1.净土和秽土。净土是诸佛清净的国土;秽土是众生污秽的国土。2.报土和化土。报土是诸佛报身所住的国土;化土是诸佛化身所住的国土。
【二心】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二如】 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缘真如是一种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不变真如则是清净本然,虽随缘千差万别的诸法,但它的自性,从无迁变。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但随缘之波并不失水性,以随缘之故,真如即万法,以不变之故,万法即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在缠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别名;出缠真如是无垢真如的别名。
【二行】 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槃经说:‘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二门】 1.流转门和还灭门。一切众生,造业受生死,叫做流转;行者修道证涅槃,叫做还灭。2.圣道门和净土门。行人在此娑婆世界,理解佛法,先断惑而后证果,名圣道门;若依弥陀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名净土门。3.福德门和智慧门。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是福德门;般若一度,也就是明白诸法实相是智慧门。4.悲门和智门。悲门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门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5.行布门和圆融门。行布门又名次第行布门,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满后方至佛地,次序历然;圆融门又名圆融相摄门,谓一位中,即摄一切前后诸位,所以一位满,皆至佛地。
【二光】 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发出来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够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发出来的光,它恒常照护著一切众生。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所常发放的光,如释迦佛一寻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发放的光,如释迦佛在说法华经时,特以神通光照遍东方一万八千国土是。
【二因】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够产生果实的因种,如壳麦等种子是;了因是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2.正因和缘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缘因是助缘的因。
【二衣】 制衣和听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著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丘尼的五衣是;听衣是佛特许听便蓄存的衣,如长衣是。
【二身】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证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二求】 得求和命求。得求是众生希求获得快乐;命求是众生希求获得长命。
【二序】 诸经开头时,有通序和别序。如是我闻等是共通于诸经都有,叫通序,序说本经特殊的缘起,叫别序。
【二忍】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嗔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嗔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二戒】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后,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二见】 1.有见和无见。有见是偏于有的邪见;无见是偏于无的邪见。2.断见和常见。断见是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常见是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有见。
【二受】 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苦乐感受;心受是人们意识上的忧苦感受。
【二利】 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
【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二苦】 内苦和外苦。内苦有二种,即一切疾病为身苦,忧愁嫉恨为心苦;外苦也有二种,即盗贼虎狼之害,和风雨寒暑之灾。
【二明】 内明和因明。内明是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真伪的理法,相等于现代的论理学。
【二果】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二食】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二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二持】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恶,亦即诸恶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众善奉行之意。此止持与作持二门,可以摄尽一切的戒律。
【二根】 1.利根和钝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锐利的人;钝根是指根器很迟钝的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二乘】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二流】 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于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于寂灭的因果。
【二悟】 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二修】 1.专修和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于心,即著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出世间;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于人、我、法相,这种修法能了生死,证涅槃。3.真修和缘修。真修是地上菩萨证真如之后无修的行法,无心无作;缘修是地前菩萨缘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二众】 道众和俗众。道众是有道行的大众;俗众是凡俗的大众。
【二执】 我执和法执。我执又名人我执,即执著人有一实在的我体;法执又名法我执,即执著一切法都有实在的体用。
【二教】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证真者,都是属于化教类;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于制教类。
【二智】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正体智和实智等,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别智、俗智和权智等,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别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别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实智和权智。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能够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种智是佛的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佛则二智皆有。
【二报】 依报和正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报又名正果,即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因此身体乃因惑造业所感,是正彼之果报。
【二答】 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语来作答;示相答是示现种种的形相来作答。
【二惑】 1.见惑和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是。断此见思二惑,即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2.理惑和事惑。理惑是对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对事相的迷惑。
【二业】 1.引业和满业。造善恶业后,此业能牵引众生,生于六趣四生,受苦乐报,名为引业,这是就此业的因位而言。待到此业种子,在第八识中,薰习成熟,发为果报时,则能使造者,在六趣四生中,得种种身,享种种受,如强弱夭寿苦乐等,皆能令其圆满,名为满业,这是就此业的果位而言。2.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一定要受果报的业;不定业是不一定要受果报的业。3.善业和恶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作业,如修五戒与十善是;恶业是恶劣的行为作业,如造作五逆与十恶是。4.共业和不共业。共业是招感共同果报的业因;不共业是招感各别不同果报的业因,如身体不同,苦乐不同等是。
【二罪】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二义】 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如宣说真实义理的大乘经是;不了义是说理不透彻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为方便而说的经典是。
【二爱】 欲爱和法爱。欲爱是凡夫们对五欲的贪爱;法爱是菩萨们对正法的喜爱。
【二道】 1.难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证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于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摄。2.有漏道和无漏道。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清净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无漏道是无烦恼及清净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后而顺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二檀】 世间檀和出世间檀。世间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圣人作有漏心的布施;出世间檀就是圣人无漏心的布施。
【二语】 又名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二际】 涅槃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与涅槃有分界,但大乘人体悟诸法性空,视生死即涅槃,无界限可分。
【二漏】 有漏和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无烦恼。
【二谛】 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离言法性。
【二余】 生身的苦果和烦恼的残余,叫做二余,若加上业的残余,便叫做三余。
【二藏】 1.经藏和律藏。经藏是佛所说的经文;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2.声闻藏和菩萨藏。声闻藏又名小乘教,即说声闻缘觉二乘教理的经典,如四阿含经等是;菩萨藏又名大乘教,即说修行菩萨道的经典,如华严等诸大乘经是。
【二障】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二德】 1.智德和断德。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视一切的事理;断德即涅槃,因涅槃能断除一切的妄惑。2.悲德和智德。悲德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德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3.性德和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修德是用功修来的德。
【二证】 事证和理证。在三学中,修戒学是事证,修定慧二学是理证。
【二护】 内护和外护。内是指自身内在的心;外是指外在的亲人眷属。
【二觉】 1.本觉和始觉。本觉是本有的觉,非是修而后得,九界众生,皆有此觉,虽经无量劫的生死流转,而不动不变,与佛无异;始觉是因为本觉随缘,现垢染相,又因为一向垢染,今日开始悔悟,生起觉心,所以谓之始觉。其实本始同是一觉,譬如油灯,原是光明的,此名本明,中间一度,被风吹灭了火,呈黑暗现象,此名不明,后来又把它再点亮了,因为第二度的明,是暗后复明,所以名为始明,其实本明始明,其明相同。2.等觉和妙觉。等觉是与佛差不多相等的觉悟;妙觉是微妙至极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3.自觉和觉他。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把界内见思惑和界外尘沙无明惑,悉皆断除,才是达到自觉的地位;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此二觉圆满,便称为佛。
【二识】 起信论所说,即阿赖耶识和分别事识。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或无没识,因它含藏一切法的种子而不没失;分别事识又名意识,即依阿赖耶识而生分别色声等六尘之眼耳等六识。
【二观】 事观和理观。事观是观察一切因缘生的事相;理观是观察一切事物的理性。
【二边】 1.指常断二边见。无常误认为有常是常见;非灭误认为断灭是断见。2.有边和无边。边是边际的意思。世间一切的事物,必假众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虽无自性,但不能说是无,是名有边;又世间一切的事物,即假众缘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能说是有,是名无边。
【二边三际】 二边是指有无二边;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指外、内、中间三处。
【二边中间无碍】 受五蕴身心是一边,解脱五蕴身心又是一边,受了今之五蕴身心后,中间因修八正道,而解脱了后之五蕴身心,这就是由此一边,经过中间,而到另一边,三者相关连,而性相皆寂,无可取著,名二边中间无碍。
【二世】 今世和来世。
【二世间】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即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报;器世间即众生所依*的宇宙国土,也就是有情的依报。
【二足】 福足和慧足。在六度中,般若是慧足,其余五度是福足。
【二足尊】 又名两足尊,是佛的尊号,因佛在有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贵者。又佛福慧两足,故被称为二足尊。
【二空】 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说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缘生的相,都是虚空不实的。
【二空观】 人空观和法空观。观五蕴之中无人我故,不见有众生相,名人空观;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不见有法相,名法空观。
【二空真如】 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