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三部经之选定
(一)释尊一生的言教是随机开导,应病与药。随其根机而开导之,犹如应其病根,施与对症的药方。因此各宗之祖师在众多经典中,各自选取与自心共鸣之法,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各宗之大纲。
譬如天台宗选取《无量义经》、《法华经》、《观普贤经》;真言宗选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以这些经典作为一宗所依用的经典,这些名为正依经典。此外尚有镇护国家之三经:即《法华经》、《仁王经》、《金光明经》。又弥勒三经:《上生经》、《下生经》、《成佛经》等为正依经典。
(二)今于净土教,如前所述,说到净土思想的经典有二百数十部。此中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正依经典,其它为傍明净土之经典。这在法然上人之《选择集》第一章说:「正明往生净土之教者,谓三经一论是也,三经者《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一论者天亲菩萨《往生论》是也。或指此三经号称净土三部经也。」
依此亲鸾大师也在《教行信证文类》六卷之中,于前五卷敷演《无量寿经》之义理,于第六卷开说《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之义理,因此三经是净土教正依之经典,并略称为《大经》、《观经》、《小经》。又《大经》有二卷,习惯上名为《双卷经》,亦名《大本》;《小经》则称《小本》。
净土三部经之说时
《无量寿经》是何时所说的呢?在历史找不到线索。但法然上人在《观经释》中举出「三文一理」,亦即从教理上看来,可以断定是比《观经》先说的。「三文」就是:
在《观经》的「华座观」有「是本法藏比丘之愿力所成」之文。这是指《大经》所说之四十八愿的因果是愿力所成的,所以在《观经》之前已说出《大经》是没错的。
在《观经》的「中品下生」也有「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之文。因为在《大经》中已经说过四十八愿,所以在此段经文中才这幺讲,如果在《大经》中没有说过,则接着必须说出四十八愿之情形。因为没有说出,这就证明在《观经》之前已经说过《大经》的四十八愿。
在《大经》上卷,阿难尊者向释尊问:「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释尊答:「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而在《观经》中详细说明安乐国的情形。如果《观经》比《大经》先说,则阿难尊者在《观经》的说法中,已经闻过了阿弥陀佛安乐国的情形,不必在《大经》说法时再次请问释尊。然而会有此请问,就是《大经》比《观经》先说的证据。
其次言「一理」:在《大经》中说明法藏菩萨发心修行与净土的情形,因而《观经》是以《大经》所说的为基础,而详说十六观的观法。故可明知是「大前观后」。
《观无量寿经》从其内容来说,是阿阇世太子杀害其父频婆娑罗王而就王位的那一年所说的经。但阿阇世太子是何时杀父而就王位呢?这在《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大二四-六八七上)记载:
阿阇世登王位八年,佛涅磐。
又《摩诃班沙》(Mohavamas)也说:「彼(频婆娑罗王)统治五十二年之久。在与胜者(如来)会见之前,已经统治了十五年。之后,彼王在位三十七年。频婆娑罗王之子阿阇世,想杀其父王,这是一个大逆无道的人,他则统治三十二年。阿阇世王在位第八年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彼阿阇世王统治二十四年。」
从这些文献可知阿阇世太子是释尊入灭前八年即位的,亦即在这时说《观经》。又《大涅盘经》〈诃叶菩萨品〉言:「阿阇世太子即位三个月后,释尊入灭。」依此推测,《观经》可说佛入灭前三个月所说的。但此《涅盘经》之说,从各方面来考察是错误的。不论如何说,《观经》是释尊入灭八年前,即七十三岁时在耆阇崛山说《法华经》之同时所说的。所以莲如上人也在《御文》四帖目第三通言:
昔时释尊,在灵鹫山说一乘法华的妙典时,因为提婆与阿阇世兴起逆害,释尊为使韦提愿生安养,因而没于灵山法华之会座,降临王宫,为韦提希夫人广开净土之教,弥陀本愿,因此兴盛。
《阿弥陀经》与《大经》同样在历史上不能知道何时所说,但从教理上来看,可明知是在《观经》之后所说的。亦即在《观经》的〈正宗分〉中,虽然广说定散诸行,这并非佛的本意故,所以到了〈流通分〉时,则只有劝「持无量寿佛名」,但只是这句话,甚为简略,不易使人明白。所以再说《小经》,详述应舍少善根的诸行,而专依念佛一法。因此可知《小经》比《观经》后说,这是依据法然上人的《小经释》之意而判定。
总之,三部经的说时,虽然不能一一明白地举出,但其说时的顺序是先说《大经》,次说《观经》,最后才说《小经》,这是不可变动的事实。
净土三部经之翻译
《无量寿经》在中国前后翻译过十二次,其中五部现存,七部失传,此称为「五存七缺」。
编号经名卷数时代译者存欠
1、佛说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欠
2、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后汉支娄迦谶存
3、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大阿弥陀经)二卷吴支谶存
4、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存
5、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白延欠
6、佛说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欠
7、佛说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东晋竺法力欠
8、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觉贤欠
9、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宝云欠
10、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昙摩密多欠
11、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菩提流志存
12、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赵法贤存
此外,明治二十七年(一九八四),英国马克斯.缪拉博士从梵语原典英译,收录于《东方圣书》(SacredBooksoftheEast)第四十九卷。又南条文雄博士也从梵文本译成日文,名为《梵文和译支那五译对照佛说无量寿经》,出版于明治四十一年春(一九○八)。
《观无量寿经》在中国有「二译说」及「三译说」,先举三译说,如下页:
编号经名卷数时代译者存欠
1、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后汉不明欠
2、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刘宋畺良耶舍存
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昙摩密多欠次就「二译说」而言,没有右(1)的译本,但不管怎样现在只传一本。又高楠顺次郎博士与马克斯、缪拉博士两人共同英译畺良耶舍的宋译本,收录于《东方圣书》之第四十九卷。
《阿弥陀经》在中国有三译:如下:
编号经名卷数时代译者存欠
1、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存
2、佛说小无量寿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存
3、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唐玄奘欠马克斯、缪拉博士从梵文英译,收录于《东方圣书》之第四十九卷。南条文雄博士也从梵文日译,名为《梵文和译支那二译对照佛说阿弥陀经》,而附在前面所说梵文日译的《大经》出版。
以上三部经,虽有种种翻译,此中于净土教所正依之经典及其年代等详细举出,以结束本章:
编号经名时代译者西历
1、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嘉平四年鸠摩罗什二五二
2、佛说观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元嘉十年畺良耶舍四三三
3、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姚秦弘始四年鸠摩罗什四十二
净土三部经之梗概
《无量寿经》是释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入大寂定,显现与阿弥陀佛同相之威相,以阿难尊者为对告众,演说释尊出世之本怀的他力法门。
上卷说如来净土之因果:
如来净土之因:即阿弥陀佛示现法藏菩萨时,在世自在王佛所,见二百一十亿之诸佛国土,于诸佛净土中选取最美善之处,自己也构思建立一个净土,而发四十八之誓愿,并重发三誓之大愿,就是誓愿不论善人、恶人、智者、愚者,只要听闻我愿力的道理而信顺的人,就必定救度他,使其往生安养界,如果此事不成就,誓不成佛。之后即依其誓愿永劫修行。此谓之如来净土之因。
如来净土之果:即依法藏菩萨之修行而圆满愿行,成为阿弥陀佛,而完成西方净土,并向十方世界示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名号,使众生闻信。
其次,在下卷说众生往生之因果:
众生往生之因:有两种:一、念佛往生,二、修诸行往生。在下卷初先说念佛往生之因,接着再说诸行往生之因。之后在东方偈一段文中,诸佛劝赞这两种往生之因。
众生往生之果:就是众生往生净土所得的佛果。释尊先从第二十二愿之意义说起,再介绍观音、势至二菩萨是最初的往生者,又广说往生之人都具足三十二相,智能圆满,神通自在,而供养十方诸佛,又能够到十方世界随意自在地救度众生。
随着是释尊宣说「劝信诫恶」的一段,亦即恳切地劝导避五恶,修五善,不要背离仁义礼智信之道。接着说「不了佛智」,不能明信佛之大智能的人,不能往生真实净土,所以劝人明信佛的不可思议智。
次述《观无量寿经》的梗概:当释尊在耆阇崛山之时,王舍城发生了大悲剧。太子阿阇世禁闭父亲频婆娑罗王于牢狱,又使其母韦提希夫人同样遭受痛苦。此时韦提希夫人不堪愁苦,遥请释尊降临;因而释尊以神通力出现在夫人的室内,又从自身的光明中显现十方净土给夫人看,夫人看后,求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道。
在此释尊先为夫人说定善十三观的修行,定善就是息虑凝心,亦即使心寂静,不起余念,观想安养国土及佛与菩萨。当释尊说到第七观华座观之时,为夫人说「除苦恼法」,正开始说时,忽然间,阿弥陀佛现在空中,夫人拜见了阿弥陀佛,发起信心,欢喜大悟。
释尊说完了定善十三观,虽然夫人没再问,而释尊自说散善三观。散善就是废恶修善,亦即在散乱心中废恶修善之意。这善是什幺呢?所谓三福;就是指世间的善、小乘的善、及大乘的善三种,释尊将此当作众生的机类,而分为九品。其中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三品是大乘的机类,大乘善就是修第三福;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之二品是小乘的机类,小乘善就是修第二福;中品下生一品是世善的机类,世间的善就是修第一福;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三福无份,虽说是一点善行也没有的恶人,但只要依念佛也能往生净土。
在最后,赞扬「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念佛,唯有此是最殊胜的成佛之法,所以劝人信此持此,而结成一经。
《阿弥陀经》是释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以舍利弗尊者为对告众而说的经。此经先标示极乐的位置,再解释极乐的名称,进而赞叹宝树、宝池、天乐等的庄严,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解释阿弥陀佛之名,又赞叹往生的人也能得到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
次明欲往生极乐国土者,须舍去自力的少善根少福德,劝人唯依多善根多福德的念佛。这就是在叙述《观经》尚未说完的余义。
最后,释尊述说东、南、西、北、上、下六方的恒沙无量诸佛,都证明念佛的功德不虚,而举出诸佛护念的利益,劝人信称念佛。
释尊出世的本意,唯在于宣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劝化众生他力的念佛。因此虽然先说《大经》而广示,但还没明白地解释此念佛胜于诸行的原因,所以再说《观经》与《小经》,使疑心深固之自力根性的人,最终也能闻信。释尊深重的慈悲和恳切的施设,唯有感泣欢喜之外,无法形容。
净土三部经之大意
在前章已经举述三部经内容之前后次第,接着必须先了解各经大意,所谓大意如古德说:「囊括始终,冠戴初后」,就是总括一经的始终,统一其前后的一种要领。
《无量寿经》的大意:《大经》的大意在于释迦、弥陀二尊的遣唤,惠施真实功德的名号。亦即释尊说阿弥陀佛的因源果海(如来净土的因果),而劝往生其净土(众生往生的因果)。从释尊的心意来讲,谓之发遣;从弥陀的心意来讲,谓之招唤。此遣彼唤,以「六字名号」惠施一切众生是《大经》一部的大意。
《观无量寿经》的大意:依善导大师的《玄义分》,《观经》是释尊开要门诱引圣道的机类,使归入他力念佛为大意。要门就是自力的定、散二善,此二善是入他力念佛之教的肝要之门,故言要门。亦即《观经》是释尊权说定善十三观、散善三观的自力之教,暂引圣道自力的人,调熟之后,再导入唯一的念佛门。这若读前章的梗概便可明白。而亲鸾大师也在《和赞》说:
释迦牟尼开要门调熟定散诸机类
正杂二行为方便偏劝专修念佛门
《阿弥陀经》的大意:《小经》是贬少善根少福德的自力诸行,而劝受持多善根多福德的名号为大意。而《和赞》也说:
恒沙尘数诸如来嫌弃万行之小善
平等普劝诸众生名号不思议信心
此若读前章之梗概亦可明白。
净土三部经之宗体
古来讲说经文的惯例,如前所述,先论大意,再论定「经宗」与「经体」,这样才能了解一经的根本义。所以现在想讨论三部经的「经宗」与「经体」,但在这之前,要先了解「经宗」与「经体」的字义。
「经宗」;在天台大师《法华玄义》之一说:宗者,要也。
就是一经所说的法门义理之中,指其最为重要的,亦即是指一经所说教法的中心点,譬如纸扇的结要之处。
「经体」:天台大师之《观经疏》上说:体者,主质之义也。
就是连亘一经全体的本质,亦即贯彻一经之始终的根本精神,以纸扇来说,纸的部份譬如「经体」。自古以来,对经宗、经体的比喻,是以房屋的梁柱为宗,房屋所有的木材为体作惯例,这是很好的比喻,故附记于此。
先说《无量寿经》的「宗」和「体」。亲鸾大师在《教卷》说:说如来本愿为经宗致,即以佛名号为经体也。
《大经》一部上下二卷,所说虽然很广,但其中心点,不出于四十八愿。亦即以「本愿」为「经宗」。更于四十八愿中,一一愿的根本精神就是名号。这名号不只是四十八愿,也是连亘《大经》一部全体的本质,故以「名号」为「经体」。本来本愿与名号并非分开的,这只是因(本愿)与果(名号)的差别,其体是一。但四十八愿是总,名号是别,以此总别的不同,举出经宗与经体,如前面所举《教卷》之文就是。
《观无量寿经》的宗与体,善导大师的《玄义分》曾说:今此《大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以「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先论此经之宗:这应该在第十章叙述,但《观经》有隐、显二义:「显」义只说定散二善;「隐」义则含有他力的念佛之义。所以一经有两宗:从「显」看,是以观佛三昧为宗;从「隐」看,是以念佛三昧为宗。
观佛三昧就是统一心思,观念佛的相好庄严;念佛三昧就是心向弥陀一佛,不杂余念,一心称名念佛。《观经》一部,从「显义」来看,是说十六观法,此十六观法,约而言之是「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经》流通分),更简要的说是「观无量寿佛」。故此经的中心点,可说是观无量寿佛,亦即观佛三昧。但更从「隐义」来看,第七华座观的「住立空中」之文,第九真身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文,及下三品的「称名」等之文推究,此经很清楚地只说「念佛三昧」为其中心点。
次论此经之体:经体在于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什幺?不论观佛三昧或念佛三昧,其目的都是为了一心回愿往生净土。所以此一心回愿往生净土是贯彻一经始终的精神。
《阿弥陀经》的宗体,从列祖的判释上来看,虽然不能清楚地断定,若依善导大师与亲鸾大师之意:
《小经》以善本德本为宗,亦以本愿名号为宗。一心执持往生净土为体。
《小经》也同《观经》,有隐、显二义,「显」的是劝自力念佛;「隐」的是劝他力念佛。所以在显义说善本德本,亦即善根功德之根本的自力念佛为宗;在隐义是以本愿名号,即他力念佛为宗。
此自力、他力二种念佛的目的,就是一心执持念佛往生净土,故整部《小经》前后一贯的根本精神,是在于一心执持往生净土。
以上是三部经各别的经宗经体,更以《大经》的宗体来看《观经》和《小经》的隐义时,便可知三经一致的宗体。即可言:三部经皆以选择本愿为宗,名号为体。
所以亲鸾大师在《化卷》说:今据《大本》超发真实与方便之愿,亦在《观经》显彰方便与真实之教,在《小本》唯开真门,无方便之善。是以三经之真实,以选择本愿为宗也。
又远溯至昙鸾大师之《往生论注》说: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中说无量寿佛之庄严功德,即以佛之名号为经之体。
所说的「王舍城及舍卫国」等,就是指王舍城说《大经》、《观经》,舍卫国说《小经》,而断定三经之体即是名号。就此三经一致的宗体,虽有异论,今依右之《化卷》及《往生论注》为指南,宣说如上。
净土三部经之隐显
二种物品中,要说明其中一种物品之优秀时,大约有三种说明方法,例如这里有甲乙二物,要赞美甲物时可用:
1、甲物最好。
2、乙物不好,甲物最好。
3、乙物也不错等三种方法。
上述1、是直接赞美甲。2、跟乙比较来赞美甲。3、表面虽然赞美乙,但暗地里实际赞美甲。这三种方法也可名为:第一种是「直接法」,第二种是「比较法」,第三种是「反显法」。
净土三部经的根本精神,在于赞叹他力念佛的信心去劝人信受。然释尊说法有三种:1、最初只赞叹他力念佛的信仰,以直接法说明。2、将自力诸行与他力念佛比较,贬舍自力诸行而取他力念佛,以比较法说明。3、虽赞叹自力诸行或自力念佛的信仰,但暗中赞叹他力念佛的信仰,以反显法说明。而法然上人将第二比较法名为「废立」;亲鸾大师将第三反显法名为「隐显」。所谓「废立」就是以诸行与念佛做比较,废舍低劣的诸行,以建立殊胜的念佛;而「隐显」就是在表面上(显)虽然说自力诸行或自力念佛的信心,但在里面(隐)却赞叹他力念佛的信心最胜。换句话说,废立是以「外显」去比较二法,而隐显是以「内密」去比较二法。
废立与隐显的意义,如上所述,应可明白,此后将叙述三部经之那一个部分有此种说法。《无量寿经》大多以「直接法」来说明,一开始便只劝他力念佛的信心;但到下卷三辈段时,色彩就稍有不同。即在三辈段中,列举出家、持戒、建立塔寺、修诸功德,以及一向专念无量寿佛的念佛等。这在法然上人《选择集》的〈三辈章〉断定地说:为废诸行归于念佛而说诸行也。
又说:
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
这虽是依循善导大师之《观经疏》的释相而说的,但主要是在《大经》三辈段中本来就含有废立的意思。其次,隐显之义是什幺解释呢?在《大经》全无此事。本来隐显之义,在表面虽说方便自力的信心,但其内面却是暗示真实他力的信心。然在《大经》中,无论从那一段文来探讨,一点也看不到这种说法。即使连三辈段也只在表面并列方便自力诸行与真实他力的念佛,而不是反显暗示的说法,所以完全看不到隐显义,何况其它部分当然没有。然而在《化卷》及《略文类》中说:三经大纲虽有显彰隐密之义,实彰信心为能入。
又《御传钞》下卷之平太郎段也说:
三经虽有隐显,文义共明。
从「三经共有隐显」的文句来看,《大经》也应有隐显,但此文句是就三经大体上所说之语。详细说来,唯有《观经》与《小经》才有隐显。
《观无量寿经》如第七章所述,初说定散二善十六观法:到经末时只赞叹「称南无阿弥陀佛」之一法。这在善导大师《散善义》之末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法然上人继承此义,建立「废立」之义,断定「定散诸行为废而说,只有念佛为立而说。」
又隐显之义,亲鸾大师在《化卷》说:
问:「《大本》三心与《观经》三心,一异云何?」
答:「依释家(善导大师)之意,按《无量寿佛观经》有显彰隐密义。
言显者:即显定散诸善,开三辈三心。然二善三福非报土真因,诸机三心,自利各别而非利他一心。如来异方便,欣慕净土善根,是此经之意,即是显义也。
言彰者:彰如来弘愿,演畅利他通入一心。缘达多、阇世恶逆,彰释迦微笑素怀;因韦提别选正意,开阐弥陀大悲本愿。斯乃此经隐彰义也。《大经》《观经》依显义异,依彰义一也。」
此即在《观经》有说到「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之三心,此三心从「显」而言,是自力诸行的信心,但其「隐」是暗示他力念佛的信心。所以亲鸾大师在《观经》看出隐显的说法。
如前第五章「小经之说时」所述,《阿弥陀经》是在敷演《观经》流通分的余义,所以应废舍的诸行之情形,一点也没说,只说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而劝导执持多善根多福德的念佛。虽然没有使用诸行与念佛并列而说的比较法,但充分含有那种意思。所以虽不明显作废立的说法,但若详细探究,也可说有废立。
又隐显之义在《化卷》中说:
准知《观经》,此《经》亦有显彰隐密之义。
言显者:经家(释尊)嫌贬一切诸行之少善,而开示善本德本之真门,励自利之一心,劝难思之往生。是以《经》说多善根多功德多福德因缘。《释》云:「九品俱回得不退」。或云:「无过念佛往西方,三念五念佛来迎」。此是此经示显义,此乃真门中之方便也。
言彰者:彰真实难信之法。斯乃光阐不可思议之愿海,欲令归无碍大信心海。良劝既恒沙劝,信亦恒沙信。故言甚难也。《释》云:「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斯是开隐彰之义也。
由此来看,《小经》从「显」而言,是劝自力念佛的信仰;从「隐」而言,是劝他力念佛的信仰。
净土教虽有种种流派的解义,但大多以法然上人的废立之义为基础,而对隐显之义则毫无所知,所以虽然研究经文,所知尚浅,不得真意。只有亲鸾大师,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立隐显之义,所以才能使经文中所有的疑问,得以如冰释于旭日之下。故隐显义是净土真宗所独阐深妙的解释法,这点不可忘记。
净土三部经之资格
凡是想开一个宗旨,必先定正依经典。已定正依经典,更要定其经典之资格,才能与其它经典比较优劣。所谓「教相判释」或「藏教摄属」等。
亲鸾大师也揉合三国七祖之指南,以定三部经之资格。而有相对性的判释与绝对性的判释。所谓「相对性的判释」是对他教以对等地位的资格来判释;而「绝对性的判释」是超越他教的资格,独显自教绝对的价值之判释。先述相对性的判释:此亲鸾大师于《愚秃钞》说:
就圣道净土之教有二教
一者大乘教二者小乘教
就大乘有二教
一者顿教二者渐教
就顿教复有二教二超
二教者
一者难行、圣道之实教。所谓佛心、真言、法华、华严等教也。
二者易行、净土本愿真实之教,《大无量寿经》等也。
二超者
一者竖超即身是佛,即身成佛等证果也。
二者横超选择本愿,即得往生真实报土。
就渐教复有二教二出
二教者
一者难行道圣道权教,法相等历劫修行之教也。
二者易行道净土要门《无量寿佛观经》之意,定散、三福、九品之教也。
二出者
一者竖出圣道历劫修行之证也。
二者横出净土胎宫、边地懈慢之往生也。
若以下页图来看,则更清楚(二双四重的教判):
此种判释是依龙树大士的「难行易行二道」的分别,及道绰禅师的「圣道净土二门」的判决,与善导大师「顿渐二教」的判释;而亲鸾大师则完成此诸师之说,更以《大经》的「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之文为基础,而立「二双四重」的教判。亲鸾大师将这句经文在「铭文」中解释说:
言「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者:「必」者必定之言,自然之意。「得」者获得。「超」者超越。「绝」者断绝。「去」者舍而前往,断舍娑婆世界,超离生死轮回,必得往生安养净土之意。「安养」者,安乐净土。
言「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者:「横」者,即信乐如来愿力故,非行者之计度,自然断舍五恶趣,永离四生,此谓之横,谓之他力;此言横超。横者对竖之言,超者对迂之言。竖与迂者,自力圣道之意,横与超者,即他力真宗之本意。「截」者切,横切五恶趣之绊。
「恶趣自然闭」者,若归命愿力,则闭五道生死,故言自然闭。「闭」者关闭,被本愿业因所引,自然往生安乐。
「顿教」就是速得证果之教,「渐教」就是迟得证果之教。「难行道」就是艰难修行之道,「易行道」就是容易念佛之道。「圣道门」就是在此娑婆世界修行证果之教,「净土门」就是往生净土成佛之教。
「竖」就是自力的异名,「横」就是他力的异名。「超」就是速证之意,「出」就是渐渐升阶位迟迟而证之意。今三部经之中,《大经》是易行道、净土门、横超之教;《观经》与《小经》就显义说是易行道、净土门、横出之教。《观经》就显义说是修定散自力的诸行,回向往生之教;《小经》就显义说是以自力的念佛,回向往生之教,都属于横出。
以上是「圣道门」与「净土门」两门各分顿渐二教,以他教和净土教比较的「相对的判释」。更有绝对的判释,即善导大师之《般舟赞》说: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亦即《观经》与《弥陀经》(大经)等所说之教理是属于顿教菩萨藏所摄。
又《玄义分》也说:
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由此来看,《大经》是毋庸致论,即使《观》《小》二经,若与圣道门相比较,也是顿极顿速之教。故《愚秃钞》说:
本愿一乘者,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绝对不二之教,一实真如之道也。应知,是专中专、顿中顿、真中真、圆中圆。一乘一实者大誓愿海也,第一希有之行也。
这就是净土三部经的绝对性判释,宛如千里茫茫之平野中,巍然耸立千古雪山之风光。
净土三部经之差别
净土教因法然上人始独立为净土宗一宗,此如前述。因此法然上人对其它圣道门之修行,有旗帜鲜明地宣扬净土门念佛一行之必要故,只是大约站在三经一致的方面,倡导念佛一行的往生,所以不立三部经的区别,而认为三部经都同样地在说念佛。又从四十八愿上来看,但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其它的四十七愿是使众生欣慕净土之愿,即是「欣慕愿」。
但亲鸾大师主要是为了对净土他流,发挥净土真宗的面目,故在「诸行」、「念佛」相对之上,更作信心的「自力」、「他力」之相对细判。因此站在三经差别的看法上,显明「真」、「假」之区别。这从三部经上来看,分《大经》是真实之教,《观》《小》二经是权假之教;而在四十八愿上来看,第十八愿是真实的弘愿,第十九、第二十之二愿是方便的誓愿。此后再看这三部经的差别之相,以了解亲鸾大师的真意。
亲鸾大师在晚年时,撰述易解之《三经往生文类》。此文类极简单的举出三部经之差别,首先抄出其要点如下:
言《大经往生》者:如来选择之本愿,不可思议之愿海,此谓之「他力」。此即依「念佛往生」之因,获「必至灭度」之愿果。现生住于正定聚之位,必至真实报土。此是阿弥陀如来往相回向之真因故,开无上涅盘之果证。以此为《大经》之宗致,故言「大经往生」,又言「难思议往生」。
言《观经往生》者:依「修诸功德」之愿,入「至心发愿」之誓,回向万善诸行之自善,令欣慕净土。故于《无量寿佛观经》说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之诸善,或说自力之称名念佛,劝九品往生。以此为「他力中自力之宗致」,故谓之「观经往生」,此皆「方便化土」之往生,此言「双树林下往生」。
言「弥陀经往生」者:依「植诸德本」之誓愿,入「不果遂者」之真门,选善本德本之名号,而搁万善诸行之少善。虽然,定散自力之行人,疑惑不信受不可思议之佛智,以如来之尊号为自己之善根,回向净土,依赖果遂之誓(第二十愿),然虽称念不可思议之名号,而疑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大悲誓愿。如来说:「其罪深重,系七宝牢狱,寿五百岁之间,不得自在,不见三宝,不得供养。」然因称念如来之尊号故,生于胎宫;依德号故,谓之「难思往生」。因疑惑不可思议誓愿之罪故,不言难思议往生也,应知。
今以此指南及「教行信证文类」的说明为基因,来看三部经的差别,凡有三愿、三门、三机、三往生,这称为「三三法门」。
先从三愿与三经的关系叙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正誓救度众生之因,是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的三愿。虽然阿弥陀佛的本意,是只以第十八愿之真实愿来救度一切众生,但被救之众生的根性,高下不等,所以只以一法不能救度一切,因此更开方便诱引之门,而立第十九、第二十之二愿,从此门再渐渐导入第十八愿。
大体上说,愿生净土的根机虽然很多,概括言之,不出三种:
1、全离自力的我慢,正受如来他力慈悲的机类。
2、不能舍自力的我慢,而以自力修诸善万行,依其功德欲往生净土的机类。
3、虽然认同如来的他力,尚不能舍弃自力余习的机类。
第一种是他力之人,第二种是自力之人,第三种是半自力半他力之人。如来欲尽救此三种人,所以立三种誓以为救度之道。即:
1、第十八愿是誓救度纯粹他力信心者往生成佛之道。
2、第十九愿是誓自力修行诸善功德者往生成佛之道。
3、第二十愿是誓以弥陀他力的念佛作为自己的功德,而自力称名者往生成佛之道。
三部经则是广说此三愿之佛意的。当然这三种机类,都是依阿弥陀佛的本愿而被救,都是依靠他力,但加以细分,则其中又有1、纯他力,2、纯自力,3、半自力半他力。
1、《大经》彰显第十八愿的旨趣:本来在此经列举三愿而加以说明,并非只是说第十八愿,但其三愿之说明是赤裸裸地区分出真实(第十八愿)与方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而不像《观》《小》二经用隐显法。这是完全舍弃方便之教,而直说真实纯他力之教法。故第十八愿的旨趣,是《大经》的表达最直接最清楚。
2、《观经》说明第十九愿的旨趣:此经是说修定散二善回向往生净土。但从经文的显义来看,是广说第十九愿的意义。然第十九愿的机类,应该使其转入第二十愿或第十八愿,所以到了经末付嘱时,便废定散二善,而立南无阿弥陀佛之一法。
3、《小经》广说第二十愿的旨趣:即说明从他力所赐的名号,以为自己的所有物,而作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地称念,以求往生净土。这都是第二十愿的内涵。
再进一步来看三门与三经的关系。三门就是要门、真门、弘愿门;《大经》说弘愿门,《观经》说要门,《小经》说真门。
要门:就是定散自力的诸行往生。此定散诸行是转入弘愿法的重要门户,故称要门。今《观经》的说法有隐显二义,若从隐义来看,是说弘愿门的经。若从显义来看,是说定散要门的经。
真门:是指自力念佛之教。此念佛是如来「真」实之行故,与定散诸行往生的方便假门(要门)相对,名为念佛往生的真门。在《小经》将定散二善贬为小善根小福德,而劝一心不乱的称名,此即真门的说法。
弘愿门:是指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之一道。第十八愿是「弘」广地救度十方众生的誓愿,是佛的本愿,故名弘愿。而《大经》是说此第十八愿的旨趣,故可谓之弘愿门的说明。
如前所述,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的三愿,意各不同,为什幺三经会有不同的意义呢?此如前述被救机类有三种故。此三种机类,名正定聚之机、邪定聚之机、不定聚之机。此在《大经》下卷初言: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依此段经文而立此名。
正定聚:亲鸾大师在《御草稿和赞》的左训(注在左边的平假名)中注释「正定聚」说:「以信之一念,往生决定的机类,亦即听闻第十八愿而入救度之位的机类。」(正定聚之位,是往生极乐才得到,还是在此娑婆世界之时就能得到的议论,亦即彼土正定聚或现生正定聚的议论,此于后文「现生不退论」之时将详述)。《大经》是阐明第十八愿之经,所以信受此教理的机类,是入正定聚的机类。
邪定聚:就是修非本愿正意的定散自力诸行,而欲往生净土之机类,是指依第十九愿被救的人。在此之邪,并非邪恶之意,是修非本愿诸行的人,因与正定聚的「正」相对,所以名「邪」。此机正是信受《观经》之说法的机类。
不定聚:就是将「他力的念佛」以自力的心称念欲往生净土的机类,是指依第二十愿被救的人。此人称念「他力的念佛」所以不能名「邪」,不过因以自力心称念所以也不能名「正」,因此名不定聚。《小经》正为救度此等机类而说的经。
又顺便一提,前述三定聚的机类,正是区分依三愿被救的人。此外释尊说三部经之时,是以何种人做为对机呢?即当知释尊是向那一种人说三部经呢?此在觉如上人的《口传钞》中说:
三经之说时是:
《大无量寿经》说明「法之真实」,对机皆是「权机」;
《观无量寿经》说明「机之真实」,此是「实机」,即以五障之女人韦提为对机,远齐末世之女人与恶人。
《小阿弥陀经》说明前所述「机法之真实」。合上二经而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等「无上大利之本愿名号」,结成一日七日之执持名号,而显诸佛证诚之实语。依此而释「世尊说法时将了」。即一代说教终止之肝要,今以弥陀之名号付嘱流通之本意,在经文可见。
以此一段文为依据,将机法之权实,示图如下:
三经教机所被机「愚秃钞」「大经赞」
大经实(他力信仰)权(弥勒、普贤、阿难)顿机教俱顿──一乘圆满之机观经权(自力修行)实(心想赢劣的韦提)渐机教俱渐──渐教回向小经实(他力念佛)实(五浊恶世的众生)渐教顿机渐──一乘之机《大经》:宣扬第十八愿的正意、他力的信仰,所以法是真实之教,此真实他力之教,不是以弥勒菩萨、普贤菩萨等有能力的圣贤为对机(救度的对象),而是以救度恶人凡夫为真正目的。但《大经》不是以恶人凡夫为对告众,却是以弥勒菩萨等圣者为对告众,此等圣者是权作恶人凡夫的代理人来听闻《大经》之教。所以《大经》的听众之根机并非真实的凡夫,而是权且代理恶人凡夫而权化的圣者,故《大经》的说法是「教实机权」。
《观经》:说明定散二善的修行,这是释尊为了导入真实他力的信仰,而方便权说的经典。所以从法的角度来看,《观经》可说是权假方便之教。但听闻的对象是何种人呢?是以愚痴的韦提希夫人为对象。这种女人是真实的凡夫,正是如来所要救度的对象,《观经》是为这种真实的凡夫所说的。故《观经》的说法是「教权机实」。
《小经》:法是劝他力念佛,对机是五浊恶世的众生,所以教是真实,机也是真实的凡夫。至此机教同是真实,清楚地显出弥陀他力的救度正为此五浊恶世的凡夫恶人。由此,才能仰知如来的慈悲,俯思吾等恶人竟是弥陀慈悲救度的对象,不禁令人感泣!
已如前述,能救的誓愿有三种,被救的机类也有三种,则被救往生的相,也不能不有三种,即在此生出「三往生」的差别。三往生即《大经》往生是「难思议往生」,《观经》往生是「双树林下往生」,《小经》往生是「难思往生」。
第一难思议往生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议、不可称、不可说之往生。行是他力,信也是他力,同是不可思议的因,所以果的往生也是难思议。闻信《大经》的人,正是依此往生而至「真实报土」。
第二双树林下往生这是比拟释尊入灭之相而取名的。中印度的拘尸那伽罗(Kusinagara)城之附近的跋提河(Hiranyavati)边有娑罗树(Sala),四方各有二棵(一双),共八棵,释尊卧在正中央,于中夜时寂然入涅磐。今此《观经》的往生不是往生真实报土,而是往生「方便化土」,所以形容如应身佛的释尊入灭,故言「双树林下往生」。
第三难思往生是指第二十愿自力称名者之「化土往生」。「难思」的意思与「难思议」相同,但是若从《小经》的显义来看,此往生人将他力的名号以自力称念,属半他力半自力的人,所以略去「议」之一字。
因此净土法门分极乐净土为「化土」、「报土」二种,并判《大经》的往生是「报土往生」;《观》《小》二经的往生是「化土往生」。报土是酬报阿弥陀佛的本愿而显现的真实之极乐净土,化土是阿弥陀佛权设方便的极乐净土。明信佛的人,往生报土,而不明信佛的人,往生化土,而且被包在莲花中得狭隘之乐。我们疑惑很深,很难明信佛智,所以释尊才说此化土,而劝我等早离疑惑。若这样地体会时,不得不仰知化土也是劝信的大悲方便之施设。
将此章所述的要点图示如下:
《大经》之教彻彻底底都是「真实」之教,而《观经》与《小经》之教仅是为了导入《大经》之教而「方便」说的。故净土之教有真实(真)与方便(假)二种,此谓之「真假分判」。
净土三部经之一致
一条河流从高山流入大海,有时如千丈瀑布,直下断崖;有时成千寻之渊,漂流原野。时激时静,一部分一部分加以比较,差异很大;流在瀑布、深渊、溪谷与流在原野中的水,一时虽有不同,但始终都是同一河流。净土三部经的全部内容,稍一阅读,或说自力,或说他力,各部分似乎有很大差异,但细究其深义时,上自《大经》,下至《小经》,其间有一股清凉的流水贯串脉胳。在本章,将掬此清流,以体会净土三部经一致的旨趣。
前面说过《观》《小》二经有隐显二义。从显义看,三经各别;从隐义看,三经全归一致。以三愿而言,虽无隐显二义,但深究阿弥陀佛建立三愿的目的,不外于使十方众生信受他力之弘愿,因此亲鸾大师在「化卷」解释「要门」说:
按方便之愿,有假有真。
又解释「真门」说:
就方便真门之誓愿,有行、有信,亦有真实、有方便。
亦即将第十九愿及第二十愿加以深深体会时,表面是劝「假」,即自力诸行(第十九愿)与自力称名(第二十愿);而里面是劝「真」,即他力念佛的信仰。此意味着三愿全归一致,三愿既然一致,则三部经也应该是一致,更不待言。
《大经》所说的是弘愿门,《观经》在显义说定散要门,《小经》在显义说自力念佛的真门。然而《观经》《小经》若从其隐义来看时,都不外于在彰显弘愿他力。因此从这点来看,三经完全一致。
三经既归一致,三门也归一致,三机也收纳于正定聚的一机,又三往生归入难思议往生,更不待言。如此地窥探经文的隐义,三经不外都是劝人信大悲本愿的他力。若三经的旨意不一致,则是什幺?亲鸾大师之《和赞》言:
释迦弥陀是慈悲父母种种善巧方便令我等生死凡夫发起无上信心释迦、弥陀二尊为了诱导我等入无上信心,特将一致的三部经立差别而向我们启示,亲鸾大师看出这差别,将教中的真假分判、从「圣道门」导入《观经》的「要门」、从要门导入《小经》的「真门」、从真门导入《大经》的「弘愿」,如来这种大慈大悲深厚的心意,亲鸾大师把它显明出来。
因此我们要感受到净土三部经是以这大慈大悲的血与泪所说的圣典,是佛活生生的呼唤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