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佛学问答(第二辑)01
佛学问答(第二辑)01
2007年06月21日14:52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867 字体: 繁體

佛学问答(第二辑)01
 
 
 
如本法师著
 
 
 
1.在家菩萨戒与出家菩萨戒,所修证的果位有何不同?
 
 
 
菩萨是梵语,是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的简称。佛是梵语,是佛陀耶(梵语Buddha)的简称。
 
 
 
站在因果的立场而言,菩萨为因,佛为果。佛的果位是菩萨道行者最终目的,究竟的菩萨道,果位是平等的,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是通于出家与在家,所谓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是也!
 
 
 
若站在戒相立场而言,在家菩萨戒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出家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这是佛法给予修行者的一大权宜方便,在家戒质量少,出家戒质量多,因中质量有差别,果位亦有差别,不然就不用分为在家菩萨戒与出家菩萨戒之异矣!
 
 
 
在家菩萨戒仅是出家菩萨戒之部分而已!这是佛法给予在家众行菩萨道的一种方便权宜,是过程而非终极之道。
 
 
 
菩萨戒云:“在家菩萨戒虽少,但不易受持,何以故?在家牵缠多,累赘多,业务繁杂多,是故不易受持;出家菩萨戒多,但牵缠少,不必受家庭种种牵缠,不用经理杂烦琐碎之事,是故圣戒易持。”
 
 
 
2.如何是“归依在三宝,实践在三宝,成就在三宝?”
 
 
 
首先,必须将三宝之义略释一番,而后详尽阐述,请仁者谛听:
 
 
 
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何谓佛宝(梵语Buddha)?佛陀耶是印度梵语的翻译,中文为觉者,觉悟人生与宇宙万法,非但自觉,还能觉悟他人,一切觉行圆满,故称之觉者。佛有无量无边,尽虚空、遍法界,不可称计之数,已彻底圆证菩提,永超三界,具足悲智圆满者,故称之为佛。
 
 
 
何谓法宝(梵语Dharma)?达磨由印度梵语所译,中文就是佛所觉悟的真理与觉悟之方法,又称为无比法。
 
 
 
大般若经云:“法由佛说,从佛心生,从佛口生;法者证悟义,法者实相义,法尔如是义,法者解脱义。”
 
 
 
何谓僧宝(梵语Sainklesa)?僧伽耶是梵语,华译为和合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伽。僧宝割爱辞亲,修习解脱之道,悟证无为法,广度无量众生,故称之为僧宝。
 
 
 
那么,什么叫做“归依在三宝,实践在三宝,成就在三宝”呢?诸位大德们!三宝是世间大明灯,能让我们由世间而出世间,由迷得悟,由苦得乐,由凡入圣,这一连串的功德力,有赖三宝而得度之,譬如渡河需要竹筏而促成;同样的理由,要得度生死,共度觉悟彼岸,亦需三宝庄严以度之。
 
 
 
凡夫(梵语prthag-jana)处于生死大海中,无依无*,受业力支配,不得自在,如水中之浮萍,随波逐浪,无有定处,甚可悲愍;众生能归依三宝,依三宝而实践,必能共证无上佛道,与诸佛正等无异。
 
 
 
若无缘归依三宝,必将无止尽沉溺三界,永漂六道,招受邪说谬论毒化法身慧命,如是轮回终无止息,受无量痛苦不在言下,如此下去,始终周旋不出生死洪流。
 
 
 
成佛之道云:“归依(梵语sarana)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
 
 
 
3.何谓“三净肉”?何谓“五净肉”?
 
 
 
这是佛门中,为一些无法即时茹素者的一大方便,最终目的还是要全茹素的。
 
 
 
所谓三净肉者,就是三种情况之肉类不得食,何等为三?
 
 
 
一、不自杀:不得亲自杀一切众生(梵语众生bahu-jana),谋得其肉,若得其肉则犯。
 
 
 
二、不教他杀:自己想吃肉,自知不能亲自杀,而教别人杀来给我吃,若得逞则犯。
 
 
 
三、不闻杀:非自己所杀,非教他杀,而亲闻他人宰杀,众生哭叫之声,其肉不得食,若得其肉则犯。
 
 
 
这是所谓三净肉之真义,为了减低犯罪之权巧而为,那么,什么叫做五净肉呢?就是由前面三净肉再加上两种情形,合称为五净肉,何等为二?
 
 
 
一、自死:所谓自死者,就是众生自己命终,非他人打击之死,亦非种种策谋之死,得其肉而食者不犯。
 
 
 
二、残食:所谓残食者,就是众生被弱肉强食,因而剩下之残余之肉,若得其肉可食,食而不犯也!譬如老虎追杀山羊,羊肉吃不完,剩下残肉,得其肉者,食而不犯。
 
 
 
由三净肉加上后两种情况者,称之为五净肉,这是佛教界,为一些要茹素者,一时办不到而开的方便法,减少犯重之嫌,特立所为,最终目的还是要全茹素才对!
 
 
 
4.在家三宝弟子,如何护持三宝?
 
 
 
佛法是觉悟之法,是世间的明灯,是出世之宝筏,不但在家三宝弟子要拥护之,出家佛弟子更应该全力以赴,换句话说:佛法之存亡,兴盛与衰微,是每一位佛弟子的共同责任,佛法出现人间,犹如昙花一现;有缘者即可亲近得到,无缘者,纵使奉献在面前,亦然如隔千里。
 
 
 
在家三宝弟子,若欲护持佛法,应该护持正法,令正法飘扬寰宇,不是正法就不要护持,的确有许多在家三宝弟子,不能分辨正邪,一概无知的盲从与护持到底,壮其外道,如此一来,只有加速佛法的衰灭而已!可不慎之!
 
 
 
三宝(梵语tri-ratna),三宝之存亡兴衰,有赖僧俗二众之支柱。
 
 
 
大般若经云:“三宝不断绝故,如来一切法,亦不断,三宝断绝故,如来一切法,亦断绝。”
 
 
 
是故,护持三宝是佛门四众弟子所应力行之责,佛于经典常呼吁在家弟子,要行四事供养三宝,普让僧宝能安心立命行道,广度众生,何谓四事供养,分别如下:
 
 
 
1.饮食
 
2.衣服
 
3.医药
 
4.卧具
 
 
 
5.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梵语菩提心(bodhi-citta),菩提译为觉悟之义,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觉悟宇宙万法,而自性解脱自在,发成佛之心,故名发菩提心。众生始终未曾觉悟,不得称为菩提心,唯有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yana)、菩萨(梵语Bodhisattva)、佛(梵语Buddha)等四圣,方得称为菩提心,四圣中以佛的境界最为圆满,菩提心最为究竟;六道众生对三界亦有迷惑,知见不正,不得称之菩提心,不妨称为迷惑之心、染污之心、沉沦生死之心、无常之心、贪嗔痴之心是也。
 
 
 
发菩提心是学佛者必修的课程,只要你想成就佛道,就必须虔诚恳切的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因为菩提心是成佛的原动力,菩提心是因也是果,果由因而成,因是促成果之要素,无因即无果,是故,只要是佛弟子,自古至今,无不发菩提心,何以故?
 
 
 
高僧大德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
 
 
 
华严经云:“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出生一切诸菩萨行,十方三世诸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华严经云:“菩提心是善中之王,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故。”
 
 
 
成就诸佛的渊源,就是在菩提心的有无关键,发与不发为分水岭,若发菩提心,因而行菩萨道,即可成就佛道,指望有期;若不发菩提心,欲成就佛道,终无是处。
 
 
 
那么,如何发菩提心呢?略提三点:
 
 
 
1.自己沉沦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周旋不出,因而广受无量苦,今为出离生死,必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庄严福慧,以期证成佛道,是故,引发菩提心。
 
 
 
2.自己有生死轮回,有无量逼恼,大地一切众生也同样有生死轮回,有无量逼恼,如是对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故,发起菩提心,悲愍一切有情,广行菩萨道。
 
 
 
3.眼见圣教衰微,存心不忍,为振兴佛法,普令圣教共存人间,使众生有缘共沾法雨,是故,发起菩提心,为护法护教故。
 
 
 
6.如何破“我执”?
 
 
 
我执(梵语atma-graha),众生所以会轮回生死,就是有我执,因我执致使不得证菩提,如来一代圣教,无非以无我破我而立论,我执意识坚深,生死就越深,我执一旦净化,生死一齐休,即与涅槃相应。
 
 
 
华严经云:“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性。”
 
 
 
一语道破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寂灭性,寂灭性即是空性,空性(梵语sunyata)即无我,无我即解脱;众生强烈我执,已经是根深柢固,始终以我为中心,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是故,有生死、有烦恼、有轮回。
 
 
 
无我(梵语anatman)是建立在我之上而说无我,离开我并没有无我,无我从我中解脱而得故,换句话说:我执是生死的根本,要得到解脱也必须从我执之处下功夫,并不是离开我执,另寻一个无我可得,若离开我执,另外有个无我可得,即是魔说。
 
 
 
是故,破我执须从无我的深观中,正见我执是无我的,是寂灭性的,是空性的,是无自性的,我执是不可得的,若如是正见我执,那么,我执亦是无我。
 
 
 
龙树菩萨云:“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依第一义,不得解脱。”
 
 
 
7.大乘佛法有那三大思想体系,立论如何?有何差别?
 
 
 
依据佛教(梵语Buddha-sasana)大乘经典有三大思想体系,立论是有差别的,不然何有大乘佛法三大体系之说呢?一代如来圣教不外乎空有二门,自古至今,始终不能超越此二门,此二门演化有大乘三系之说,何等为大乘佛法三大体系?分别如下:
 
 
 
一.虚妄唯识系:虚妄唯识系者,不但大谈空性,而且信受一切法空,是指离心的外境是空,如论到不离心的现境,就又不得承认它们是有,如果心也是空无自性的话,那就不能建立一切,过失则非常重大,所以唯识学者尽管不断的说空,但在究竟仍然保留虚妄分别的心识不空,这是唯识学者的立论,所以,依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的圣典而探源,这虚妄唯识系的立论,还是结归有门的。
 
 
 
二.真常唯心系:真常唯心系的立论,比虚妄唯识系来得更进一步,不但外境是空无自性,就是虚妄分别心也是空无自性的,不能说它是有;可是妄心是空的,但隐藏在妄心背后的真常心,绝对不可说它亦是空的,因为,真常心从中具有一切真实功德,就是流转还灭亦是依它而建立的,假使真常心也是空无的, 如何能够建立一切,这就是真常唯心的立论,若以毕竟空的圣典来衡量,既然真常净心不空,这真常唯心的系列,亦属有门之系也。
 
 
 
三.性空唯名系:性空唯名系者,不但外境是空性,连同心识亦空,不但心识是空,乃至真常唯心亦空,依空建立一切法,所以,唯有胜义空为究竟,而归宗于毕竟空,是为真正空宗,这是性空唯名系之所立论也。
 
 
 
法句经云:“于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大乘佛法三大思想体系,真正开显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义的,唯有性空唯名系的思想理论。虚妄唯识与真常唯心两大系,虽然不断讲空,但以究竟空义衡量,就不能不判它们为有宗了。
 
 
 
8.男众与女众在修持上,证果上有何差别?
 
 
 
立场有差别,业报悬殊,故修持与证果是有差别的,现在分三点以答之:
 
 
 
一.以现世而论定修持与证果的话,不很正确,何以故?因为男众或女众累世所修,与今世的修持是有密切的关系,假使同样修持一种法门,男众累世已修持已久,当然女众未曾修持,就不能相提并论,修持与果位就有所悬殊了;同样的理由,假使女众累世已修持已久,男众未曾修持,同样也不能对比了。
 
 
 
二.若以心理或生理而论,男众远比女众来得殊胜,以身体结构而言,男众较结实、勇猛,具有威德力;女众较柔弱,威德力不坚定;在心里方面,男众性情比女众来得宽广大量些,女众之心往往较脆弱,变化忽起忽落,不稳定性,在修持上与证果上,如此一来,就差别甚大了。
 
 
 
大爱道比丘尼戒经云:“沙弥具足亦得阿罗汉(梵语arhan)。身中能出水火。以足指按须弥山顶。三千大千国土皆为六反震动。如是女人虽得阿罗汉道。不能摇动一针大如毛发也,何以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示现大丈夫相,而成就佛道故,不以女人之身成佛也。”
 
 
 
三.若男女众同证同等果位,其体用亦然有别,愿力亦有别,神通(梵语rddhi)智慧(梵语jnana)亦有别,毕竟,男女之报有别故,若女众成佛的话,也必须女转男身,因而成就无上佛道呢!如法华经所云:“龙女欲成佛,必将女转男身是也。”
 
 
 
9.明心未必见性,见性必得明心,这句话是否正确?
 
 
 
佛法要义在见性,见性必定有明心,明心未必见性,何以故?心有善恶,善恶有生死、有轮回(梵语samsara),必受善恶之心所支配,这是处于凡夫之心,不能自在故;二乘三乘乃至一乘圣者,皆明此心是生死烦恼之法,不究竟故,因而回光返照,见自本性,永超生死善恶之心。
 
 
 
是故,圣者既能明心又能见性,见性又能明心,了知心性本不二,凡夫但知善恶之心,不能了见自性,舍性逐心,甚可悲哉!因此,无法超越善恶之心,就不得不受善恶之心所驱使,由此可见,佛法呼吁四众弟子要见性,其意义在此。
 
 
 
涅槃经云:“见佛性(梵语boddha-dhatu),不名凡夫;不见佛性,是名凡夫。”
 
 
 
10.六道中,佛法以何道为主?其余能否往生极乐世界?
 
 
 
阿含经云:“佛法以人道(梵语manusya-gati)为得度对象,旁度五道。”如来圣教根本意趣,以人道为得度对象,其余五道是旁度对象,但是,佛法演变越来越脱离轨道,甚至赞扬天道,赞扬鬼道,以天或鬼为殊胜,更严重者,还有专门超度亡灵为主,却疏忽了自己的修行,如此舍本逐末的作为,在末法现象的现阶段,频频而出,这是佛法逐渐走入下坡的危机,是大家有目共睹。
 
 
 
自己不修行,不证道,仅为超度五道的悲愿,这跟原始佛教有些背道而驰。至于其余五道是否能往生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要看五道众生是否具足信愿行的资粮,若欲往生净土,必须要有往生净土的条件,若构成往生的条件,必然往生无疑;若往生条件不足,则往生净土的希望,就如同空中楼阁,水中月哩!
 
 
 
11.佛教要消业障,要从那方面入手,才能达到真正的消业障?
 
 
 
业障(梵语karmavarana),生死轮回的凡夫,大家都有业障,这是不容怀疑的,佛弟子都想消业障,但是要从何处著手呢?
 
 
 
诸位同参们!若欲根本解决业障,必须从心地下功夫,对人生与宇宙的真相,应彻底了知一切实相,使内心不迷惑,不迷惑才至于广造一切业,若无业那来的业障呢?
 
 
 
普贤菩萨行法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思实相(梵语dharmata),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罪业本空,缘起空幻,了不可得;佛弟子不修行则罢,若欲发心修行,不要怕业障现前,此人永远无法入道,心始终不得安宁,不能正见如来正法故。
 
 
 
修行者心里应存著: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若能如此,就是真正的消业障,别无法门,更无捷径可图,佛法不讲断灭的,有因必有果,逃避业障就是逃避因果,自己不敢承认自己所作所为的业果,这不是大丈夫所应有的气概,为智者所怜愍!大圣佛陀成就佛道,也要受因果之报,头痛三天呢!
 
 
 
诸位同参们!佛神通广大,为什么不要逃避业障(头痛三天)呢?因为圣凡不离因果(梵语hetu-phala),离因果无圣凡,是故,佛以如如不动之心,接受因果之报,岂可逃避而不受报呢?
 
 
 
12.教禅宗常提到破三关,何谓“破三关”?
 
 
 
禅宗除了参话头之外,其次是破三关,破三关也是一种参究的方法,也是由参话头的演变所形成的。三关的第一关是破本参;第二关是破重关;第三关是破牢关。
 
 
 
禅宗本来是主张顿悟的,但学人根机有利钝,智慧有深浅,为了适应学人的根性,所以有破三关的办法,除了上上根机之外,一般禅宗行人,都要经过三关的阶段,其中以破本参为最重要。
 
 
 
太虚大师云:“不破本参,则根本谈不上二关,然破本参而不知有重关须破,则易落于天然外道;破重关而不知悟透末后牢关,亦易安于小乘涅槃。所以,必须透过三关,始能真实达到佛的境地。”
 
 
 
现在将教理配合宗门之修法,划出表格,有个渐次可参究,分别如下:
 
 
 
生死烦恼→修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破三关→菩提涅槃
 
 
 
修三观           修空观             修假观              修中观
 
破三惑           破见思惑           破尘沙惑            破无明惑
 
证三智           证一切智           证道种智            证一切种智
 
成三德           成般若德           成解脱德            成法身德
 
破三关           破本参             重关                牢关
 
(转凡入圣)       (转圣入凡)         (凡圣不二)
 
 
 
13.“闭关”的实际意义何在?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闭关?
 
 
 
闭关这个名词是禅宗的术语,具备有抖擞精神,保养圣胎(佛性),透悟佛性(梵语buddha-dhatu),成就佛性,圆满佛性之义。
 
 
 
历代禅宗的行者,若无破本参,就不得闭关,破本参就具有明心见性的条件,依此明心见性,方得闭关,因为没有明心见性者,一入关房,不得实际修法,不得其门而入,生死根源不得破,唯有虚度光阴而已!
 
 
 
晚近以来,一些净土宗的行者,乃至一些修行者,动不动就要闭关,似乎以闭关的名誉来衬托自己的声望,甚至带有消极以待而闭关,这些行为是不当的,与原本闭关的含义,大失所违,历代祖师会叫冤枉的。
 
 
 
14.身为佛教徒,对祸福吉凶,要抱著何著心态来正见它?对风水地理,又该存何种态度以待?
 
 
 
身为正信佛教徒,若遭遇到祸福吉凶之际,应以正见以待,了知眼前一切祸福吉凶,乃自己无始劫以来所作所为的果报,现在是果报现前之时,应以因果律给与适当处断,该讨的就让它讨,该剥夺的就让它剥夺,我们生活圈内;点点滴滴皆是因果(梵语hetu-phala)的展现,只是自己迷而不知而已,被讨剩下的,或剥夺剩下的,那就是我该得的福报,内心不得怨天尤人,或不满祸事与凶事,因为这些是自作的业因(梵语karma-hetu),是你所该得的果报,没有理由不接受,若不接受,尽未来际还是跑不掉的,何必当初呢?
 
 
 
地理风水的存在,是众生广造善恶之业,因而感召的依报(环境),佛弟子不要对地理风水太执迷,地理风水若有祸福吉凶,众生自身也必须具有祸福吉凶之业因,才会感召其果的;众生若无业因,纵然地理风水有祸福吉凶,也不会有果报展现的,何以故?无造作恶因,则无有恶果;有造作恶因,则有恶果故,如是因果丝毫不爽。
 
 
 
如果佛弟子太执迷地理风水,往往不能正见因果律的真相,被世间诸法所迷惑,因而不能正见实相,无法更上一层楼,佛弟子若沉溺三界内的法术,将无法进道,欲证成菩提,无有是处。
 
 
 
佛遗教经云:“不得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15.众生会因妄想而起心动念,请问佛还会起心动念吗?
 
 
 
众生(梵语bahu-jana)因妄想而起心动念,众生妄想是染污的、无常的、不自在的、受业力支配的、黑暗痛苦的;佛所起心动念,无非利益一切众生,佛无缘无故不会起心动念,有必要时,有因缘时,佛才会起心动念;佛能控制自己的心念而得自在,佛之心念是清净的、光明的、自在的;众生之心处于因地,佛之心处于果地,因地与果地有别,乃至迷悟染净有异故。
 
 
 
16.请问佛法和生活之间,是否有关连?如何将佛法应用在生活上?
 
 
 
佛法的生活并没有离开人世间的生活,只是于人世间的生活从中觉悟而已!若离开人世间的生活,另外寻找佛法的生活,欲得证菩提(梵语bodhi),终无是处。
 
 
 
换句话说:生活觉悟,生活即佛法;佛法不能觉悟,佛法即是世间法。佛法与生活是一体的,仅是迷悟差别,佛门弟子,若不能正见如此,将佛法归佛法,生活归生活,这么一来,修行穷劫,始终无法与佛道相应,沾不到佛法的边缘,岂不悲哉!
 
 
 
历代高僧大德云:
 
 
 
佛法与世法    本来不二法
 
心善是菩提    心恶是夜*
 
 
 
17.菩萨度化众生,要有那些方便?
 
 
 
是的,菩萨度化众生须要方便之法,若无方便之法,无从度起,是故菩萨度化众生,有无量妙法,所行之妙法皆从智慧心所流露,所谓粗言细语概归第一义。菩萨(梵语Bodhisattva)的心目中,为了度化众生解脱生死,悲心是不变的,动机是亘古亘今的,但是方法或手段是可以灵活运用,菩萨度众生,巧妙难思议,有时喜、有时怒、有时哀、有时乐、有时愤、有时悲、有时智、有时忧、一切作为无非令众生正见正法,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涅槃经云:“虽得戒定慧,无有方便,不能解脱。”
 
 
 
由此可见,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的行者,要成就佛道的过程,除了勤修第一义谛之外,必须广学方便之法,以方便法自度度人,这是必然须要的,若不依方便之法,焉能自利利人!
 
 
 
现在引证圣典,来广谈菩萨度化众生所行的四摄法,何等为四?分别如下:
 
 
 
一.布施摄:布施摄是对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二.爱语摄:是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其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三.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
 
 
 
四.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菩萨济度众生,除了正见第一义谛之外,必须广行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
 
 
 
18.如何避免火烧功德林?
 
 
 
佛法以忍辱来对治憎恨,因有憎恨才有忍辱之法,一切法都是对治法,火烧功德林,是意味著所修行的德行,不要因一时的憎恨或发脾气,把修行所得的一切功德全部烧尽,毁在自己的手中,这是要不得的,因此,才有这句火烧功德林的格言。
 
 
 
凡夫易起无明(梵语avidya),因无明暴跳如雷,这是常事,有时候防也防不得,避也避不开,闪也闪不来,真是难以免的事实,修行者要将忍辱得到彻底解脱,要修到好几劫的功夫,才能度彼岸。
 
 
 
既然如此,修行的法门该如何著手呢?现在分别阐述三点,供给诸位同参共同勉励:
 
 
 
一.诸法本空,了不可得:脾气是空性的,憎恨心是如幻如化的,心意识是生灭不已的,暴跳如雷也是无常的,何必多此一举,跟境界过意不去,引来与别人结下恶缘呢?
 
 
 
二.功德(梵语guna)是功德,脾气是脾气,罪过是罪过:虽互有牵连,但是境界是截然不同的,功不能抵过,过不能抵功,因果丝毫不差,始终没有错乱,功德林岂有被烧呢?这是勉励行人要坚守忍辱之道,以达成度脱憎恨之心,乃至暴跳如雷之脾气,免得八识田中再种下恶因,导致循环不已,其义在此也。
 
 
 
三.发脾气,生大憎恨,必招恶果,除自心腐化之外,亦伤及别人,触恼他人,如是广结恶缘,将招来因果(梵语hetu-phala)循环的后遗症,怨怨相报,这是划不来的,非菩萨道行者所应有的风范,戒之!戒之!
 
 
 
19.佛教是以“死”为主的宗教,还是以“生”为主的宗教?
 
 
 
如来一代的圣典,由小乘到大乘,从有门到空门,从实教到权教,无非普令众生能“现生”得以解脱,现证菩提,共登彼岸,佛教实质本怀是以“现生”修证为宗旨的宗教。
 
 
 
圣典所阐述的苦、空(梵语sunnya)、无常(梵语anitya)、无我(梵语anatman),是要令修行者正见诸法实相义,以破除对诸法无知之过,因而净化自性强烈之迷执,以达成自性解脱为正宗。只可惜,去圣遥远,佛法随著时空演变,因人因时因地,将佛法逐渐蒙上一层薄纱,加上或多或少的色彩,形成一股似是而非的佛教,甚至成为佛门中的外道,伪经伪论,颠倒如来正法者,其数亦不少。
 
 
 
不以“现生”求得证悟,与解脱之道相应,反而以“死亡”后为前提,注重死亡超荐者,这是没有理念的抉择,是背道而驰,本末倒置的现象,与正法尚有一段距离。
 
 
 
20.何谓“三业清净佛出世,三业不净佛灭度”?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修持三业清净而得成佛道。身业(梵语kaya-karman)、口业(梵语vak-karman)、意业(梵语manas-karman)是名三业,修行者若论修行,必论身口意三业,以三业染净差别,而论境界深浅。
 
 
 
把三业(梵语trini-karmani)守持清净无染,与诸佛正等无异;若三业守持不净,当然佛入灭了,何以故?因为十方诸佛皆是清净法身,清净法身的当下,身口意是究竟清净的,一尘不染的,光明自在的;诸佛没有染污佛,染污佛不得成佛,成佛不得染污,是故,三业不净佛灭度,其义在此也。
 
 
 
21.众生有生有死,有来有去,为何圣者却说无来无去?
 
 
 
这是由迷而悟的语录,由生死(梵语samsara)而涅槃(梵语nirvana)的圣境,由烦恼(梵语klesa)而菩提(梵语bodhi)的世界,圣者如是说,是站在果地而言,知道吗?诸位同参们!因迷而悟,悟由迷而得;因生死而涅槃,涅槃由生死而得;因来去而无来去,无来去由来去中得,这显然发露甚深解脱意境,非凡夫知见所能窥探,这是真枪实弹的功夫,唯有圣者方可说出这种法语,凡夫若如是说,便成诳妄,造下堕落因种。 圣者自性中,生死之相,来去之相,早已无念无住了,净化乌有,一尘不染,何有生死来去之幻影呢?
 
 
 
22.人从那里来?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不相信宇宙有个创造神,专门创造宇宙与人类的神权,乃至祸福吉凶,是非善恶由神权所主宰,这一连串的邪说谬论,在目前的时代,已逐渐被文明的人士唾弃,在欧美各国皆视为天方夜谭。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因而感召的结果。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类,是从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是飞空而来,天人的业报已尽,必然感召堕落,天人贪爱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就在地球安居下来,这有关天人堕落人间之事,在世纪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皆有记载。实际上,天人的天福享尽,禅定(梵语dhyana)一消失,必定又随业受报,要往生到那一个世界去,就由自作的业力所支配,如是于十方世界循环不定,换句话说:这些天人在未生于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之前,就已造下生于光音天之业因,因而感召生于彼处的,依此类推,在未感生于光音天之前亦有他们的世界, 如是无止尽的生命历程,佛法称为生命是无始的,不是神权创造人类的,甚至生命所拥有的祸福吉凶,乃至善恶之报也不是神权在支配驱使,而是众生自作自受,随自业自报,生命历程是无终的,是永恒不灭的,绝对不会断灭,或被主宰,仅是随业受报,一世又一世周旋轮回罢了。
 
 
 
23.如何才能达到“实相念佛”?怎样才能见到佛性?
 
 
 
实相(梵语dharmata、bhuta-tathata)。实相乃远离对待,能念所念泯除,所念之佛不离能念之心,能念之心是所念之佛,能所俱泯,不一不异,光明自性当下显赫,如是念佛,是名实相念佛。实相念佛是见性后的念佛,念念菩提,头头是道,步步无生,如历代高僧慧远大师、少康和尚、善导大师、永明寿禅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皆以实相念佛是也。 见即是性,离见无性,若欲见佛性,始终找不到佛性,何以故?因为当下见即是性,离见无性可寻,离性觅性,头上安头,越追越远,穷尽未来,欲得见性,终无是处。
 
 
 
六祖慧能大师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24.何谓“道”?
 
 
 
“道(梵语marga)”之一字,层次深广无涯,包括人生宇宙真理,广说不能尽,但是一般宗教之类,却把道推得高高的,讲得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更把道说是宇宙的创造主,甚至人类是道所创造,这些严重毒辣的谬论思想,把道的本意弄得牛头不对马嘴,幸亏道不会说话,若会说话,它一定会叫冤枉的、会申诉的,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世俗人,或一些推动宗教之士,把“道”彻底解说错误了,搞砸了。 既然如此,那么道的本义是什么呢?就是人生观与宇宙万法的实相本体,乃至事理的真相,因缘果报的真相,正报依报的真相,生死涅槃的真相,烦恼菩提的真相,色心不二的真相,体相用的真相,甚至明心见性重大的问题,都是道所探源的规范。
 
 
 
所以佛陀为了阐明人生宇宙的实相,花费了四十九年的弘法,亦然广说不能尽,但是从来就没有听佛陀说过:道是创造主,主宰的神权,支配者。如此一来,这未免太主观了,太狭义了,严重对道的本义错解横飞,有心向道之大德们,可不慎哉!
 
 
 
25.众生业重,如何转业力为愿力?
 
 
 
愿力强业力则弱,业力强愿力则弱,两者成反比,进修佛道者,无非为转业力为愿力而努力,那么,如果众生业障深重该如何转化呢?这是修行者面临的一大考验,只要是凡夫,各个都有自己的业障(梵语karmavarana),现在引用佛经的修持法则,略引三点作为修道者共勉之:
 
 
 
一.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业力就是我们行为的造作,行为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行为的威力可大可小,大之无外,小之无内,行为是不可思议的,只要我们以理性处置得很中道,行为是很慈悲的、智慧的、自在的、安祥的、光明的、解脱的。
 
 
 
行为若没有处理得体,将带来无限的贻害,使自己陷落痛苦中,接受一连串的不安,蒙蔽智慧,因而广造无尽的恶业,致使沉溺万丈业海中。
 
 
 
是故,修行者应该处处提醒觉性,令觉性觉照自己的念头,勿随念头奔驰,当下明白自己的念头是善是恶,了知善恶当体即空,如幻如化,当下即是觉悟,如是念念觉悟,即是念念菩提,学佛弟子,不怕念头起,最怕觉悟自己的念头太迟,依此进修渐入,机缘成熟,必得道果。
 
 
 
二.念实相、念法身、念真如:众生始终不得证成菩提,不外乎念念世法,追忆五欲六尘之境,染境生心,业力相续不断,是故,漂流三界不得归路,现今既然修学佛法,就不应该如以往一般的追求世间欲乐,应该一心背尘合觉,痛下决心,浪子回头,勇猛精进佛道,专心念实相、念真如、念法身,与其相应,涅槃解脱之道众生太生疏了,六道路上走得很光滑,所以要加倍精神朝向实相(梵语dharmata)、真如(梵语bhutatathata)、法身(梵语dharma-kaya)之道而迈进,则能转业力为愿力。
 
 
 
悟新禅师云:“念念向本家,本家即心也;念念行吾道,吾道即性也,吾心性不二,佛祖更无差别。”
 
 
 
三.前面两种修法著重理修,现在谈及事修,何谓事修呢?就是将业力之心念转增愿力之心念,由衷忏悔,披陈发露自己无始劫来的业障(梵语karmavarana),一丝罪因也不留滞,坦诚忏之,令自性清净;同时,今后坚守如来圣戒,不犯诸恶,守戒如命,以戒度脱生死业海,如是恳切而悔之,再加上平常听经闻法,念佛诵经,心念转移,日久功深,必得转业力为愿力,是名为事修。
 
 
 
上面所叙述的三点,频频将业力转增为愿力,若肯精进勤修,道心坚固,因缘一旦成就,就如同瓜熟蒂落,业尽情空,到时候,一点头一举手都是愿力所成就的功德。
 
 
 
26.佛法有空门与有门,如何能深入?
 
 
 
有门乃泛指现象界乃至有为生灭诸法,譬如因缘果报,轮回(梵语samsara)生死,十方净土,业力,缘起法,诸佛法名言,唯识学,广谈有生有灭,有造作等法,皆属有门。空门乃建立在现象界而谈空法,并非离诸法另有空可得,譬如诸法本空,因缘果报本空,轮回生死如幻无自性空,业力无我,缘起性空,有为法毕竟空,十方净土无自性,诸佛法名言无我,唯识无我,造作本空,如是等皆属空门。 如来一代圣教不外空有二门,广说不尽,那么,学佛者该如何深入空有二门呢?首先必须从有门著手,广明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相,人类受业力支配,导致流转生死,从人生观彻底由迷而悟,窥探究竟,到底生死的根源何在,这生死流转的系列,深广无涯,如何有规律的正见生死的真相,这是入有门的初步功夫。
 
 
 
既知生死流转的根源之后,更应该深入理会诸法无我,一切生死流转本是幻化而有,死皆为缘起的,非自生的,单因单缘不能成立诸法,诸法所成,皆为缘起(梵语pratitya-samutpada),既是缘起,当体即空,依此正见诸法自性空的深观,是入空门的必经。
 
 
 
宇宙所成亦复如是,亦不离缘起,乃众生广造善恶之业,因而业力所感召之果报,宇宙之存在,是众生的存在而存在,众生解脱业缚,共证佛道,宇宙随即消失无踪,是故,宇宙是由众生业力所感而有,宇宙之存在,是操纵在众生的业力之有无而决定。这一系列的宇宙观,由生而住,由住而异,由异而灭的流程阶段,是名为有门,乃正见宇宙观的初步功夫。
 
 
 
既知宇宙观的来龙去脉,乃至生住异灭的过程,不因此就罢事了,更应该深入宇宙的本质空幻不可得,若不能正见宇宙空性如幻,将无法彻底觉悟宇宙实相之道,只见有不见空的弊病,如此一来,亦然处于生死迷妄中,焉能证悟无上菩提。
 
 
 
中观论云:“因缘(梵语hetu-pratyaya)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龙树菩萨云:“虽空亦不断,虽有亦非常,业果报不失,是为佛所说。”
 
 
 
27.禅净双修,在佛法上能成立吗?
 
 
 
禅宗最终目的无非成就佛道,修净土最终目的亦无非为成就佛道,禅就是佛心,净亦佛心,佛心与佛心有何分别,若有分别,十方诸佛大妄语。 离禅别无净土,离净土别无禅,禅即是净,净即是禅,禅净不二,不一不异,只是慈悲的祖师大德,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而开立。
 
 
 
一般人总是把净土看扁了,我说此人不明净土真义,若论净土,净土可深可浅,深可谈理,所谓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自性清净净土、自性弥陀,如此堂奥之净土大观,岂非泛泛之辈可了知乎?
 
 
 
通常人仅是谈事相的念佛净土,忽略理念的净土,这是以偏概全的一环,不能代表净土的全貌,再深入而言,事相与理念不相碍,事中有理,埋中有事,离理则事不生,离事则理不得彰,事即是理,理即是事,理事不二,理事一如,如此一来,净土的风光,岂不是大放光芒,光明显赫,照耀十方吗?
 
 
 
是故,禅宗亦可修净土,净土亦可修禅宗,历代高僧大德,诸如永明寿禅师、道绰禅师、彻悟禅师、如空禅师、性冲禅师、无不禅净双修之圣僧矣!通达圣典者,一心一意广修禅净,并非不可,请仁者安心勤修出道,明白吗?
 
 
 
28.念佛能否往生,品位高下以何为主要支柱?
 
 
 
往生净土莲邦,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正信释迦所言真实不虚,深信人生苦短,娑婆(梵语saha)非究竟安居之处,五浊恶世是一面镜子,不得苟且偷生,应当发愿求生净土,亲听弥陀演音,共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还到娑婆广度有情,日日夜夜痛念发愿求生彼国。
 
 
 
早晚定期功课,不得进退不定,要持之以恒,平常专念弥陀圣号,念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为宗,不参不杂,一门深入,末了必生彼国。能否往生在信心与愿力足不足够而定,莲池品位高下在持名坚不坚定而论,愿净土行者们!以坚定不拔之心,抖擞信念,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同登彼岸,共证菩提。
 
 
 
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29.佛教对“正见”的看法如何?
 
 
 
正见(梵语samyag-disti)是通于世间与出世间的一把慧剑,正见的含义就是:对宇宙万法,乃至人事物给予正确的认知,了知它的真相,不至于偏差错谬,是名正见。 换句话说:对世间之法与出世间法,乃至中道胜义谛、因果、事理、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六度、三法印、如来一代圣教,皆能信受理解,并作为自己的见地,为八正道(梵语ariya-magga)之一,八正道以正见为首,顾名思义,佛法是以正见为最重要,因为有了正见,对于事理才会有正确的认识,就能破除谬妄偏差的俗见,因而悟入正道。
 
 
 
慧能大师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杂阿含经云:“若人生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地狱。”
 
 
 
30.请问成佛之后,还会变为众生吗?还有因果吗?
 
 
 
成佛之后,不会再变为众生了,请放心,如果成佛还会变成众生,普天之下所有修行者,就可以停止不修行了,修成果位还会堕落凡夫,这种行业是不究竟的,修行就没有意义了,你说是吗?除非所学非佛法,非佛法当佛法而修,或学错外道当为佛道,误修误练,诳妄自称是佛,如此之佛当然还会变为众生哩!毕竟,非如来正法,焉得证成无上佛道?非正法所成之佛,如是由佛而堕落众生,是理所当然哩! 若依如来圣法而勤修,得证佛果,终不退堕,何以故,佛(梵语buddha)与诸法实相不二故,佛与中道法相应故,佛与法性正等故,佛已圆满六度波罗蜜故。
 
 
 
成佛之后,绝对不会再变成众生,譬如金矿经过冶炼,将杂质弃除,所集成的纯金,始终不会再变为金矿了,成佛不会再变为众生之义,亦复如是。
 
 
 
成佛之后,因果(梵语hetu-phala)还是存在的,不会因成佛就不受因果之报,在凡有因果,在圣亦有因果,譬如释迦太子成佛之后,亦然接受过去所造的恶因,感召头痛三天的果报,目犍连证成阿罗汉,也要遭受过去所造的恶因,遣遭外道的乱石所击毙;只是圣者受果报之际,内心不惶恐,不忧不虑,自在自得,心地始终不被外境所惑动,永远安住在不生不灭的自生中,光明赫赫,如如不动是也。
上一篇:佛学问答(第二辑)02
下一篇:佛学问答(第一辑)02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