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佛学问答(第一辑)01
佛学问答(第一辑)01
2007年06月21日14:49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773 字体: 繁體

佛学问答(第一辑)01
 
 
 
如本法师著
 
 
 
1.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何年何月何日诞生人间?地点何处?其父母名字为何?其妻子名字为何?几岁入涅槃?于世间弘法利生几年?
 
 
 
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八日。出生在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梵语Kapila-vastu),父亲乃彼国之国王,名字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释迦太子在皇宫未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妻名耶输陀罗,子名罗侯罗。八十岁入涅槃。大圣佛陀世间弘法利生四十九年。
 
 
 
2.释迦牟尼佛主张不杀生的意义何在?
 
 
 
断命曰杀,有情曰生,断有情生命叫杀生(梵语pranatipata)。为何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要为弟子们制定不杀生呢?其意义有五点,何等为五?
 
 
 
(一)杀生害命,罪业深重,不能入佛门解脱正道。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梵语guna)中,放生第一。’
 
 
 
(二)杀害众生,违背大慈悲心。行菩萨道没有广度一切众生,已经违失菩萨风范了,又何况广行杀业呢?
 
 
 
梵网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三)六道众生悉具佛性(梵语buddha-dhatu)。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不可杀,在佛陀证悟境界,看一切众生将来修行业净,皆可成佛道。
 
 
 
梵网经云:‘当知汝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
 
 
 
(四)众生皆为过去生中父母。因果(梵语hetuphala)循环,冤冤相报,周而复始,辗转无尽故。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
 
 
 
杀生之果报分三等罪,何等为三?分别如下:
 
 
 
(一)五逆罪:
 
 
 
1.杀父(梵语pitr-ghata)2.杀母(梵语matr-ghata)3.杀阿罗汉(梵语arhad-ghata)4.破和合僧(梵语samgha-bheda)5.出佛身血(梵语tathagatasyantike)
 
 
 
(二)杀人为重罪
 
 
 
(三)杀畜生为轻罪
 
 
 
犯杀生得四种恶报:一.堕三恶道。二.若生人间,多病夭折短命。三.心怀恐怖恶梦,命终之际恐怖恶死。四.杀生者来生还杀生,因果丝毫不爽。
 
 
 
持不杀生戒果报得五种善法:一.少病,长寿。二.烦恼(梵语klesa)减轻,增长智慧(梵语jnana) 。三.慈悲心增长,相好光明。四.任何时处,人天爱戴。五.早成佛道。
 
 
 
梵网经云:‘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梵语bodhisattva)应起常住慈悲心、教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3.释迦牟尼佛主张不偷盗的意义何在?
 
 
 
不与而取他物,暗中取得,名之为偷盗(梵语adattadana)。物物有主,非分之财,求之不得犯偷盗大丧良知,非义也,不能入佛道。
 
 
 
若偷取、劫取、骗取、胁取、恶性赌博、经济犯罪、偷税,走法律漏洞皆犯偷盗之嫌。偷盗(梵语adattadana)之罪报轻重有别,若盗十方僧物,现前僧物,其罪重于杀八万四千父母及五逆罪。盗五钱是属于重罪。盗三宝物、师长、父母、发菩提心人之物,是属于重罪。
 
 
 
4.释迦牟尼佛主张不邪淫的意义何在?
 
 
 
染情逸荡,污秽交媾,名不净行。正式夫妻可正淫,若非正式夫妻,与外人之男女行淫欲,是名邪淫(梵语kama-mithyaca)。对畜生不可行淫,对鬼神不可行淫。色乱道心,尘不可出,淫心不断,证果终无是处。
 
 
 
楞严经云:‘不持戒而修三昧(梵语samadhi)者,尘不可出,纵然禅定智慧现前,亦落邪魔外道。’
 
 
 
学佛者若能遵守圣戒,可得防非止恶,内心可得清凉如饮甘露,可得解脱三界,顿脱六道,成就无上菩提。
 
 
 
5.释迦牟尼佛主张不妄语的意义何在?
 
 
 
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名曰妄语。除妄语口业外,亦有三种口业:1.两舌(梵语paisunya):挑拨离间,拨弄是非,张家长、李家短。2.恶口:开口大骂,彼此口业相杀。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血口喷人六月寒,口开伤元气,舌动是非生。3.绮语(梵语sambhinnapralapa):花言巧语,装饰言辞,隐瞒他人,以达成欺骗为目的,诸如:色情、恐怖、钱财、名利等。
 
 
 
妄语分为四等罪:1.逆罪:法说非法,非法说正法,颠倒如来正法即犯。2.大妄语中的重罪。妄语证罗汉果,证了佛菩萨果位,若犯即成。3.大妄语中的轻罪。妄言见鬼见神,或能精通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十二部(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能入。4.小妄语。见言不见,不见言见,听说没听,没听说听,知言不知,不知言知,有说没有,没有说有等,犯即成。
 
 
 
持不妄语可得六种果报:1.人天爱戴,别人敬仰。2.说话口齿清晰伶俐。3.处众安泰,说法无畏。4.成佛可得四十颗牙齿。5.得辩才无碍。6.速成佛道。
 
 
 
6.释迦牟尼佛主张不饮酒的意义何在?
 
 
 
俱有酒色、酒香、酒味,饮后晕醉放逸之饮料,名之为酒(梵语sura)。甚至注速赐康、吗啡、麻烟、海洛因、强力胶,如此之药物皆有害身心,一律皆不可服饮,犯即构成。受过五戒(梵语panca silani),不得造酒、卖酒,亦不得为人敬酒、倒酒,不得自饮、教他饮,犯者即构成酒戒。若饮酒则咽咽犯,咽一口结一次罪,如是咽咽结罪。
 
 
 
饮酒有五种过患:1.失礼貌威仪。2.失定慧。3.增疾病。4.破净戒。5.远离佛道。犯了饮酒戒(梵语madya-pana-virati),死后堕灌口地狱,造酒卖酒堕酒河酒池地狱。
 
 
 
梵网经云:‘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7.真有轮回吗?
 
 
 
是的,轮回(梵语samsara)之存在是不可思议的,犹如昨天到今天,从中睡了一夜,一夜之间是维系昨天与今天的线索,这种不可思议的传递,轮回亦复如是。再比喻说,从第一根木材烧起,烧完再接一根,一根一根接下去,火也不断延续下去,接到第一百根木材之时,请问第一根木材之火与第一百根木材之火是否一样?如此不可思议的传递与启示,轮回亦复如是。
 
 
 
8.何谓中阴身?中阴身寿命维持多久?
 
 
 
当人命终之后,神识尚未投胎转世之际,所维持的生命旅程,每过一星期记忆即减半,过二星期记忆减1/4,过三星期记忆减1/8,到第七个星期之后,整个记忆几乎忘光,茫茫渺渺,但善恶的业因亦然存在,因缘一旦成熟,就随著善恶的业识投胎转世,死亡到投胎转世这段时间,称为中阴身。中阴身前后有四十九天的寿命。
 
 
 
9.投胎转世情况是怎么一回事!
 
 
 
圣者投胎转世是凭愿力自在而来,凡夫投胎转世是随业力无奈而来,同样转世投胎,境界却截然不同。
 
 
 
凡夫(梵语prthag-jana)投胎转世是随习染、妄识而来,当中阴身处于幽暗世界之际,一片黑漆漆不见人影,乃至不见山河大地,内心恐慌畏惧,孤独无伴,徘徊惆怅,四处游荡,业缘成熟,若突然看见有光芒出现,动个念头,瞬眼间即刻到了光线之处,这光不是一般照明之光,而是男女行淫欲所现之光,乃至畜牲行淫欲之际亦必然如是,这位中阴身的行者,若见男女行淫欲,自己欲火燃烧,当下做不了主,也想客串一份,毫不犹豫的冲下去,不冲还好,这么一冲,就投生于父精母血之中,慢慢六根于母亲腹里成长,任凭九牛之力也无法掉头回来,投胎转世就是在这种微妙情况演变而来!可不悲哉!不可不慎!
 
 
 
佛门有句名言:‘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10.‘‘隔阴之迷’如何解释?
 
 
 
是指凡夫死亡之后,神识投生转世,不知自己前世的一段因缘,一概无知,懵懵懂懂,故名隔阴之迷。这是站在凡夫未证成果位来说,业障深重所蒙蔽,智慧被覆盖,佛性(梵语buddha-dhatu)不能彰显所致;如同一面宝镜,宝镜上面有尘埃,宝镜上一旦有尘埃,此镜就没有普照的功能;要有普照功能必须力求拂拭镜面上的尘埃,令其清净无染,那么,宝镜本有普照之功能,当下即生效。
 
 
 
同样理由,凡夫(梵语prthag-jana)有隔阴之迷,若能广修戒定慧,即能息灭贪嗔痴,内心所有一切迷惑颠倒,烦恼习气当下解脱光明,菩提自性自然照耀十方,对过去无始劫之事即能了之知始终,隔阴之迷站在证成果位的圣者是不存在的,通常是指未证成果位的凡夫而言。
 
 
 
11.何谓顿教?何谓渐教?有何差别?
 
 
 
如来(梵语tathagata)演说佛法,观机逗教,众生跟机深厚者,智慧利器,皆以顿教法门以开导众生,令机缘成熟的众生契入甚深法义,乃至证悟无上菩提;若众生根机浅薄,愚昧无知者,如来有无量权巧方便,因实设权接引众生,普令众生成熟善根,逐渐步入菩提(梵语bodhi)。
 
 
 
所谓顿教者,又作大乘顿教,乃不立言句,只辨真性,不设断惑证理之阶位,为顿修顿悟之教。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之教法,称为顿教。
 
 
 
法华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所谓渐教者,以说法之内容而分,长时间修行而候到达悟境之教法,称为渐教。或循序渐进到证果之教法称为渐教。或自浅显内容次第讲说进入深奥内容者,则称为渐教。
 
 
 
法华经云:‘更以异方便,助显地一义(梵语paramartha-satya)。’
 
 
 
由以上所显示,即可明白顿教所得,渐教成熟方有顿教可成,离渐教无别顿教可得,毕竟,由渐而顿故。
 
 
 
此外,我国禅宗南北二系于证悟过程之旨趣互异,南方慧能系主张速疾直入突极之悟,世称‘南顿’;北方神秀系则强调依序渐进之悟,世称‘北渐’,此即禅宗之顿渐二教。
 
 
 
法门正确,修行久了,功夫成熟,因果圆满,说是顿教;刚发心修行,根机尚浅,善根未熟,说是渐教,只是因(梵语hetu)与果(梵语phala)的差距问题,时间长短问题,法门问题,差别何在乎!
 
 
 
12.释‘‘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其意义何在?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贵在解行并重,理通事修,理即是道理,孕育著人生宇宙广说层面,学道著应该契悟,不能丝毫含糊,一一洞彻事理真理,使内心无惑,这是由理而顿悟,顿悟并非证悟,顿悟到证悟尚有一段距离,必须实践事相以透理,事相的圆满即是道理的圆满;若仅是道理的内心通达,而不透过事相的修证,则永无证成菩提可言,顶多成为理悟或顿悟的一环,尚未成熟理事不二法门故,因此说,理虽顿悟,事须渐修。
 
 
 
13.内心彻底清净,结果如何?
 
 
 
行人最怕内心不清净,若能清净则无有生死,更无轮回,佛道可成,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可出,三明六通具足,十八佛不共法圆满,禅定智慧现前,何以故?内心清净无尘垢,佛性(梵语buddha-dhatu)妙明寂照,具足无量性功德,自在无碍,一一无非自性清净故。
 
 
 
高僧大德云:‘一念清净绝千古,十界依正无纤尘,识得此念是何物,世间忽然少一人。’
 
 
 
14.声闻、缘觉、菩萨、佛应修何因才能得此果报?
 
 
 
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号称为四圣,是已出离三界的圣者,声闻应修四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才能成就声闻之果。缘觉应修十二因缘(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才能成熟缘觉之果。菩萨是已发过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的行者,正处于行六度法门中,其果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五十一个阶位菩萨。十信是外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位菩萨,属于内凡位,初地至十地菩萨是已证得法身,故称十地为法身大士。
 
 
 
等觉菩萨者,行过十地,解与佛同,入百千三昧,集佛仪用,似佛非佛,一切佛等,百劫修相好之因。佛(梵语buddha)乃福慧圆满,六度成熟,因圆果满,成等正觉,常寂常照,是佛果位。
 
 
 
15.“六根门头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随君;可惜诸君不相识,害得永劫受苦轮。”这四句法义,请慈悲开导!
 
 
 
这是历代祖师的开悟法语,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真人即是佛性(梵语buddha-dhatu)也。
 
 
 
佛性不离人,人不离佛性,当下处于六根门头,出出入入,不分昼夜二六时中,早晚与君长相左右,君欢欣得意,佛性亦欢欣得意;君忧悲苦恼,佛性亦随之忧悲苦恼,施为动作,语默动静,莫不打成一片,只可惜诸君却不认识佛性,让佛性广造三业(梵语trini-karmani),因业沉沦而受苦,害得永劫不得脱离六道,都是不认识佛性所带来的结果。
 
 
 
16.‘心能转物即同如来’,是何义?
 
 
 
这是出自楞严经的一段经文,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证成无上菩提,将其心境一一表露无余,这是心地解脱的意境。
 
 
 
物乃指著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山河大地,乃至人事物也。修行者的心地不被外物所感动,自性即如如,如如之性即如来。六道众生不得解脱三界,就是见境生心,思物染尘,不得自性自在,被外物所牵制,因此心地被物所役,称之为众生;心能役物,称为如来。简而言之,心能自在不被外物所惑动,即是如来(梵语tathagata);心不能转物,被物所转,即是众生。
 
 
 
17.释恒‘恒顺众生’,意义何在?
 
 
 
恒是以时间而论,长久不变之义,以空间而谈,不分国土,遍及无量三千,无有距离;顺是随顺度化,悲悯柔和之义。
 
 
 
发起恒顺众生之愿,非菩萨人不能克成,最起码亦得证成无生法忍(梵语auntpattika-dharma-ksanti),方得恒顺众生,不致有退堕之念。众生是愚痴的,是刚强难调难伏的,是随顺五欲六尘的,是邪见不智的,是好辩的,是逞强的,是保护自己观念的,是我执与法执的,若非菩萨得证无生法忍,无法做得到,菩萨(梵语bobhisattva)今生度不了众生,还有来生,甚至还有尽未来际可得度之,因为菩萨没有隔阴之迷,内心无惑,了知众生与他之关系,如是可耗下无尽的未来,以达到恒顺众生,并度化之功。
 
 
 
众生未开悟,心地烦恼丛生,自利自度尚不能,焉能利他度他!今日不知明日事,尚存三惑之结,尽未来皆是生死业,若要恒顺众生而行化,这是梦人说梦话,水里月一般的空言,不得实际。众生(梵语bahu-jana)仅能依佛菩萨三业而学之,由因至果,由渐而,顿由浅而深,由近而远,菩萨可恒顺众生,众生亦可恒顺众生,只是恒顺众生人人皆可行,但境界却有深浅,因果(梵语hetu-phala)不同,近远有别,持续有长短,渐顿有异。
 
 
 
18.中阿含经所载,女人有五事不得当,何等为五?
 
 
 
中阿含经所载: 1.女人不得当如来(梵语tathagata)。2.女人不得当转轮王。3.女人不得当天帝释。4.女人不得当大梵天王。5.女人不得当魔王。
 
 
 
19.‘心是众善之门,也是众恶之门’,是何道理?
 
 
 
心(梵语citta)乃人人本具,我们流浪轮回六道也是心,我们各个证成菩提(梵语bodhi),入大涅槃也是心。心不与正法相应,不与空相应,则得染污五欲六尘,起贪嗔痴,造无量业,因业受苦,如是周旋反覆不休,始终沉沦三界(梵语trayo dhatarah),故知心是一切恶法之源,离心无恶法,恶法不离心,心与恶法不异,这是以流转生死而言,心是众恶之门。
 
 
 
心与正法相应,与空相应,则得清净无染之心,与菩提涅槃相应,出三界,脱六道,无量自性功德具足无缺,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sad abhijnah)圆满,故知心是众善之源,离心无善法,善法不离心,心与善法不异,这是以涅槃还灭而言,心是众善之门。
 
 
 
四祖道信大师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20.心即万法,万法即心,是何意义?
 
 
 
佛法以心为宗,离心佛法不可得,何以故?万法是心之用,离心万法从何起!
 
 
 
万法是总称,指心所引起的一切作用,包括清净心与染污心二门。譬如觉悟不离心,迷惑不离心;菩提(梵语bodhi)不离心,烦恼(梵语klesa)不离心;解脱(梵语vimoksa)不离心,轮回(梵语samsara)不离心;涅槃(梵语mirvana)不离心,生死(梵语samsara)不离心;贪心不离心,喜舍不离心;我慢不离心,无我不离心。依此类推,心所引起的无量作用,称为万法,万法不离心,离心万法不可得,是故称之为,心即万法,万法即心。
 
 
 
21.若欲出家修道前,应注意那些事项?
 
 
 
出家(梵语pravrajyaj)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伟业,是超凡入圣的转捩点,是世间而出世间的关键,是小我而大我的人生观,是由迷妄而觉悟的分水岭,是生死(梵语samsara)而涅槃(梵语nirvana)的界碑,是烦恼而菩提的起点,因此,在出家前,心里应准备一些事项是必然的,今举十点为例:
 
 
 
1.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思想正见(梵语samyag-drsti)。
 
2.无不良嗜好(改除坏习惯)。
 
3.男女之间感情,夫妻婚姻,皆得合理解决,方得出家。
 
4.在职军公教不得出家。
 
5.诉讼不得出家。
 
6.七岁以下不听出家。
 
7.有债务不得出家。
 
8.盲聋喑哑不得出家。
 
9.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
 
10.五逆罪不听出家。
 
 
 
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大展流露,欲出家修行者,能合乎这些条件方得出家修道,或办好这些事项方可出家,若不能办到,佛法称之为戒障,出家要合乎戒律观念,才能显得出家僧格可贵之处,出家若有这些戒律的障碍,就不合乎佛陀规定法则,出家不成矣!若有这些戒障,但有心学佛,那在家学佛亦可,毕竟,出家修行也要有大福报、大善根、大智慧、大雄大力、大喜大舍之愿力,甚至没有如上的十种戒障,才能如愿以偿,完成出家修行的本愿。
 
 
 
历代高僧云:‘莫谓袈裟(梵语kasaya)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
 
 
 
径山禅师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
 
 
 
22.社会上流传两句话说:‘老子干掉你,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论调是否正确,请慈悲开示。
 
 
 
这是江湖浪子的口头禅,也是他们的肺腑之言,这两句话听起来很爽快,很合乎人们的口味,意思就是说,我杀掉你,若我也被杀,投胎人道,二十年后又是男子汉一条。但是实际上却隐藏著无限的错谬,这在佛门中叫做常见,何谓常见呢?就是人死亡后来生再当人,不会投生他道,仅限生于人道而已!永远不变的当人,这种论调叫做常见。
 
 
 
反问一句话:杀人造业,还可当人,那么猪谁来当呢?杀人造业,地狱饿鬼谁来当呢?若没有恶果,六道轮回从何而起!六道之所以由来,乃无知的众生广造恶业,所呈现的果报也就是说,六道轮回的真相,就是随自作自受的感召,造何种业因,就感应六道的那一道而去,谁也没有特权可赦免,平等平等!
 
 
 
23.出家修行是消极的吗?
 
 
 
不是的,这是立场不同的说法而已!譬如说:在某一个角度而言,出家庭(梵语pravrajya)修行者可以说消极者,也可以说是积极者;若论出家消极而言,就是出家修行者,绝对不会广造一切恶业(梵语akusala-karma),犯科累累,不会杀人欺诈,抵触国法,对于做恶业方面是消极不为,安分守己,奉工公守法,修身养性,自度自人,自利自他促使国泰民安,这不很好吗?难道一般无知之辈希望出家修行者,到处掳掠财物,广行非法,令国家动荡不安吗?所以说,是立场上不同,角度上之差别,出家修行是意味不去广造恶业,做非法之事,因此说是消极;但是,出家修行很肯努力办生死大业,为证成菩提而迈进,处处利益众生著想,讲经说法普令国家社会安宁,导社会歪风上轨道,民心向著道德,守住因果(梵语hetu-phala)观念,倡导民主风范,因此说是积极以待。
 
 
 
简而言之,为恶消极,为善积极,乃出家修行者本有之胸襟;一般社会人士有少数者,对为恶很积极,对为善很消极;因此我们说,消极与积极是立场上的差别,角度不同而已。
 
 
 
24.归依三宝有禁忌吗?
 
 
 
归依三宝,仅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没有任何之忌讳,归依三宝犹如上学读书前必须先注册,亦如当选总统后,就职前必先就职宣示,要做个基督教徒必先洗礼一般;同样的理由,要做个正信佛门弟子,必须先受三归依的仪式,在仪式方面,其意义是没什么两样。统摄一般人不敢归依三宝的立场,通常有五点,这五点使得社会人士产生莫大的错觉与误会,致使他们迟迟不敢归依三宝,何等为五?
 
 
 
一、以为归依三宝就是要开始吃素了。基于这因素,有许多人一听到归依三宝,当下逃之夭夭,不见踪影,这是不敢面对归依的因素之一。其实归依三宝,并没有要求我们非吃素不可,真正要求我们吃素应该是受完在家菩萨戒之后,才有明文限制,但是个人发愿受完归依,有意念想吃素,这是最好不过了。
 
 
 
二、以为归依三宝后就是要出家,这也是构成一般无知者不敢归依三宝之因素。其实,佛门弟子有两大类:一则出家弟子,不可婚姻娶嫁。二则在家弟子,可行婚姻娶嫁。出家要有大善根,大智慧,大福德才能因缘成熟,并非三归之后想出家就得出家的。
 
 
 
三、以为归依三宝后就不可婚嫁,这也是对归依存著误会所致,障碍了自己无法归依三宝的因缘。
 
 
 
四、以为自己业障(梵语karmavarana)深重,烦恼丛生,接近三宝的话,自己越觉得自己罪重无比,满身不清净之感,于是自暴自弃,自划无形围墙,使自己没有勇气踏入佛门来归依三宝。
 
 
 
五、贡高我慢者与邪见者。这些人更糟糕,自认为自己的观念最上最尊,一股无形傲慢之气凌驾云端,鄙视一切,或自认自己读了一些世间常识,就了不得了,以世间法来衡量佛法,因此,自己障碍自己之善根,甚为可惜!邪见是无法出离生死的,歪理十八条,条条有理,邪见也是归依三宝的一大障碍。
 
 
 
25.请师父慈悲,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一段经文节录,寄发给我研习参究如何?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乘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26.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或是女呢?
 
 
 
观世音菩萨(梵语Avalookitesvara)过去无量劫前已成就佛道,为悲愍沉沦之众生,因此,倒驾慈航来人间,普度群生。
 
 
 
所谓: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到达佛的境界,已证成究竟平等性,由性起大用,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性无相,却能示现种种相,佛神通广大,能于十法界示现自在。
 
 
 
观世音菩萨示现度众生,有时候可示现大丈夫之相,有时候示现庄严女人相,以种种权巧方便而引度有情,乃菩萨悲心之所流露。
 
 
 
27.布施者,存何等心才能达到布施解脱?
 
 
 
布施者内心应该存著六种心,若能受持六种心,则能达到布施解脱的境界。1.欢喜心。2.平等心。3.庆幸心。4.广结善缘之心。5.度悭贪之心。6.三轮体空之心。
 
 
 
28.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基。意义何在?
 
 
 
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这是圆觉经给我们的启示,佛陀大慈大悲告诉弟子说,三界轮回根本在于众生淫欲未净化,导致三界周旋不出;六道往返不休不止,在于众生之有情爱,情爱如胶如漆,难割难舍,纠缠不清,是六道生死之泉源。淫欲与情爱如同亲兄弟之骨肉,不相远离;又如形影相随,分秒同在。
 
 
 
29.共业与别业如何解释?
 
 
 
所谓共业者,就是由大众行为所共同造作,因而感召一股共同之业因与业果。譬如一家人就有一家人之共业,一个社会就有一个社会之共业,一个国家就有一个国家之共业,一乡镇有一乡镇之共业,一县市就有一县市之共业,省有省之共业。
 
 
 
共业有善有恶,善者感召善之共业,恶者感召恶之共业。
 
 
 
七十九年度四月二十一日,军用运输机,在云林县东势乡失事坠机,运载十八位保国卫民之军人,在这一次空难中全部罹难,当中包括有三位少将,九位上校,三位中校,一位少校,一位上尉,一位士官长,这些国防军事干部,全部西归黄泉,这叫做共业。
 
 
 
国家富强有国家富强之共业,国家穷弱有国家穷弱之共业。
 
 
 
何谓别业呢?就是参与大众行为共同造作,在共同造作中有轻重、有深浅,因此感召之果报也同样有轻重之别,深浅之差异。
 
 
 
譬如七十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南投县日月潭,发生游艇翻覆事件,全部乘客有八十五人,仅救起二十余人,死亡的人数远超过六十多位。由这翻船事件而论,八十五名乘客都参与这次游艇行列,那么八十五位乘客就叫做共业,二十余位救起不参与死亡行列者,叫做共业中的别业。
 
 
 
30.学佛者为什么对正见那么重视?原因何在?
 
 
 
正见(梵语samyag-drsti)是学佛者出离生死的一把智慧剑,正见能透视人生与宇宙的真相,使行者内心不迷惑,我们修行的过程,生死能不能解脱,要看修行者对佛法之正见是否肯定,在八正道(巴利语ariya-magga)中,正见就排行第一。
 
 
 
六祖坛经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可见出世与世间,只凭著正见之有无,是故,学佛者要秉持正见之心,来正见佛法,以达成解脱之彼岸。’
 
 
 
31.‘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其真义为何?
 
 
 
一切罪业不离心,心(梵语citta)能起一切罪业,若当下将内心之罪业恳切忏悔,知罪业本空,使其清净,如此一来就能达到忏悔之真义。罪由心起,心不起妄想杂念,罪之名亦匿迹无踪,毕竟,罪从心起,必将心忏,若能体解心空罪空之义,与空性相应,这就是理念忏悔,达成究竟忏悔之道。
 
 
 
3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真义为何?
 
 
 
六祖慧能大师是站在究竟清净本性立场而言,菩提与明镜比喻为本性,本性当体即空不可得,那来的菩提之树与明镜之台?
 
 
 
修学佛法者,站在究竟果地而言,菩提本性不可得,如幻如化,无实无虚,既然不可得,任何一物从何处惹尘埃!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性皆毕竟空,无能宣说,毕竟空故。’
 
 
 
33.自从我学佛以来,四周的人不断障碍我,我该如何是好?
 
 
 
学佛者,菩提道心要坚固,稳如泰山,锻炼八风吹不动的意念,外面一切风吹草动在所难免,一心向佛道,向佛道是根本,其它都是枝末。无始劫来的生死洪流在今生一齐了办,不要对自己的生死客气,更应鼓起勇气,为解脱生死而努力。会障碍你的人,乃过去生中你与他彼此互为恩怨,今生相遇,你要出离生死(梵语生死samsara),当然他不肯放你罢休!软硬兼施的对付你,使你重重障碍,这时候,你应该更理智的感激他给你的逆增上缘,使你更能觉悟人生的无常,生死轮回的痛苦,发起坚固道心,对四周障碍你的人,心怀感恩之心,度化之心,他们将是我成就佛道之后,我必度的对象,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怀,明白吗?
 
 
 
34.吃三净肉,三净肉是什么意思?
 
 
 
这是对于一般学佛弟子,一时无法马上改过吃素的人,个人的立场有种种不便,给予他们一种权宜方便之法,令他们逐渐对佛法的道理所有了解,而后再改除吃三净肉的观念,因而理念吃素食之道。
 
 
 
何谓三净肉?就是限制在三种情况之下,这三种肉不得吃。
 
 
 
第一不自杀:不是自己亲自动手所杀,若杀所得之肉不可食,若食则犯规,得罪无量。
 
 
 
第二不教他杀:自己想吃肉,知道自己不能亲自杀,而教别人杀来给我吃,这也是犯规,得无量罪。
 
 
 
第三不闻杀:没有自己亲自杀,也没有教他人杀来给我吃,但听到隔壁有杀鸡,鸡叫之声,此肉亦不得食,食肉则犯规,得无量罪。
 
 
 
还有一种叫做为我杀,何谓为我杀?譬如我到朋友家,朋友很好客,特意买活鸡或自家所养的鸡来杀,这鸡本来不该死,因为我来的原因,这鸡为我而杀,为我而死,这叫做为我杀,此肉亦不得食,食肉则犯规,得无量罪。
 
 
 
吃三净肉的意思就是这种情况而定,除了这三净肉之外,去买现成的肉或吃便餐之肉,即不构成规范之内。
 
 
 
35.常听到涅槃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涅槃(梵语nirvana),涅槃是佛弟子修学佛法,最终的归宿,最后的目标与终程,更是佛弟子的理念世界。
 
 
 
涅槃经云:‘夫涅槃者,名为解脱。’
 
 
 
涅槃经云:‘涅槃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
 
 
 
涅槃经云:‘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大涅槃。’
 
 
 
佛法清净无染就是涅槃。佛性(梵语buddha-dhatu)常恒无有变异,光明自在,当下就是涅槃。凡夫之辈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涅槃,虽处涅槃性,不见涅槃,始终不得解脱生死。
 
 
 
人人都有个涅槃之心,凡夫不开发,不勤修,不断烦恼,虽有涅槃之心,有亦等于无一般。
 
 
 
勤修戒定慧的菩萨行者,断烦恼,便见涅槃,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涅槃是常住的。总而言之,涅槃的境界是勤修戒定慧而得,涅槃就是清净佛法的别名,每个人都有一颗清净之涅槃妙心,只是无明烦恼所覆蔽,因而不得普见涅槃,是故沉沦生死,流转六道。若能发起道心,弃除贪乐五欲(梵语panca kamah),心生恭敬三宝,勤修如来正法,息灭贪嗔痴诸烦恼,普见不生不灭之佛性,即见涅槃。
 
 
 
36.涅槃境界有何层次之说呢?
 
 
 
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菩萨(梵语bodhisattva)、佛(梵语buddha)圣人所证悟的涅槃境界,高低深浅是有层次的,依佛法所提的涅槃有四种:
 
 
 
一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二者、有余依涅槃:烦恼之障虽灭,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名有余依涅槃。
 
 
 
三者、无余依涅槃:烦恼既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故名无余依涅槃。
 
 
 
四者、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住处涅槃。
 
 
 
37.佛门中时常提到佛陀有十大弟子,有那十位大弟子呢?
 
 
 
佛陀的大弟子何止十位而已,有数不尽算不完的大弟子,只是历代弘法者常引用这十位弟子而言,并非佛陀只限十位大弟子,孔子的大弟子就有七十多位了,何况堂堂大圣佛陀呢?
 
 
 
经典有如是记载:佛一席之法会,听法证道者无量无边,证成果位者,可堪称大弟子,行化一方,多得不胜枚举。这十位大弟子也只不过是无量无边中之十位而已!十位大弟子表征各人所长,十位大弟子合并起来,才是一味的佛法,仁者!明白吗?现在分别将这十位大弟子叙述如下:
 
 
 
舍利佛—智慧第一
 
目犍连—神通第一
 
富楼那—说法第一
 
须菩提—解空第一
 
迦旃延—论议第一
 
大迦叶—头陀第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
 
优波离—持戒第一
 
阿难陀—多闻第一
 
罗侯罗—密行第一。
 
 
 
38.真有极乐世界吗?
 
 
 
是的,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一般人往往以感觉器官能直觉的就肯定,以感觉器官不能直觉的就否认,这种观念是很冒险的,有时候心存这种观念,在一生中,会因此时常失去一些感觉器官之外的真相与真理。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信圣人之言的果报。
 
 
 
学佛就是学觉悟,不是学迷信,不知道实际情况而信,这叫做迷信;因正确认识一切实际真相而信,这叫做正信。佛(梵语Buddha)是觉悟的人,佛将觉悟的人生观与宇宙观,一一公开无私,阐扬让我们明白一切真相,好让我们不至于迷惑人生与宇宙的窠臼里。
 
 
 
极乐世界就是非感觉器官所能接触的境界,非物质界所能衡量的,要证成果位者才能亲证亲历的,佛是大觉悟者,佛陀慈悲将物质界之外的世界告诉我们。
 
 
 
阿弥陀经云:‘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隬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39.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诸大菩萨有何意义?
 
 
 
观世音菩萨(梵语Avalookitesvara)表征大悲心,文殊菩萨表征大智慧,普贤菩萨表征大行,地藏菩萨表征大愿,这是以狭义立场而言,每尊菩萨都代表自己本有的风范与特征;在广义的立场而言,每尊菩萨也都具足大悲、大智、大行、大愿;并不是观音只有大悲,而无大智、大行、大愿,也不是文殊只有大智,而没有大悲、大行、大愿,更不能说地藏只有大愿,而无大悲、大智、大行,有关这点,是为佛门弟子与一般社会人士所误解的。更进一步而言,四大菩萨有的大悲、大智、大行、大愿之总集合,才是圆满的一尊佛。
 
 
 
有些弘法者,阐扬文殊菩萨,却贬抑观音、普贤、地藏菩萨,或有人阐扬地藏,却贬抑文殊、观音、普贤菩萨,或阐扬普贤菩萨,却贬抑观音、文殊、地藏菩萨,如此一来,都是不正确的一端,佛法是完整的,佛法是圆满的,佛法是一味的,佛法是贯串无碍的,不可以偏概全,断失佛法大义,诸佛会叫冤枉,菩萨会说还我大意,历代祖师会大力澄清,不可不慎!
 
 
 
40.何谓‘三量’?
 
 
 
三量是佛法为了证实一切真相的方法。
 
 
 
1.现量:不用意识思索,能够直觉亲证到的境界,譬如六根触六尘(梵语sad visayah),能正智契真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手触火,当下能肯定了知是也。
 
 
 
2.比量: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
 
 
 
3.圣言量:又称为圣教量,因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称之圣言量。
 
 
 
41.何谓‘阿鞞跋致’?
 
 
 
这是印度(梵语avinivartaniya),华译为不退转,是菩萨的阶位名,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到达此位。佛陀告诉我们说:只要我们一心专念佛号,能达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必得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净土,就能永不退转,直到成就佛道。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不退转有三种含义:1.位不退。2.行不退。3.念不退。
 
 
 
42.女众每个月皆有生理期,在生理期期间,常流不净,是否可上大殿礼佛上香?
 
 
 
无妨,只要身心保持洁净,一切依法而行,上大殿礼佛上香,乃至做早晚课,佛高兴都来不及了,怎么不可以上大殿礼佛上香呢?佛深怕我们懈怠,在生理期的期间,能如此殷勤勤修佛法,佛会随喜你的精进,起欢喜心,预祝您早成道业,请安心吧!
 
 
 
43.父亲得肝癌,我是三宝弟子,是否可告诉家父?他堪受得了吗?
 
 
 
为了父亲能往生净土,应该提早告诉他,这才是真正行孝道,不然等到他的身体更衰弱才想告诉他,那时候他欲求生净土,已经气力不足,振作不起来,反而害了他往生净土的机缘。
 
 
 
当然你要告诉家父得癌症之际,须要找个适当的机会才告诉他,虽然他听到这种坏消息,一时会痛苦万千,身心不自在,绝望的情绪,不断燃烧著,只要你有耐心陪著他,慢慢疏导佛法正确的理念给家父听,相信家父若得到佛法的滋润,人生观会有所转机的,毕竟,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所必经一回的,你说是吗?
 
 
 
44.人刚命终,如何处理才得体?
 
 
 
佛法是要我们求得解脱(梵语vimoksa),离苦得乐,乃至往生净土;因此,人一旦刚命终,在这个时刻,第一件事要做的,马上要想到请出家师父为命终者助念与开示佛法,因为开示佛法可令命终者意识导归正念,正念若提起,跟随大众念佛,以求得清净一心,自力与他力相应,当下即可蒙佛慈悲接引往生净土。
 
 
 
45.佛菩萨那么多,到底念那一尊比较好?
 
 
 
佛佛道同,法法平等,佛菩萨的确非常之多,那么到底念那尊好呢?佛门中常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这位仁者啊!证成果位的佛菩萨,一律对众生平等的,佛菩萨彼此之间也不会互相嫉妒,只要你虔诚的念,念那一尊都可以,有关这点,我们可以尽管放心,所以当你想要念佛之际,就选择你喜欢念那尊佛或菩萨即可,也可以说,选择一尊你觉得会生起欢喜心的一尊来念,或选择一尊认为与你较有缘份的一尊来念。
 
 
 
念佛贵在‘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摒除杂思妄想为重,只要念一尊佛,念得妄念不起,念得清净本性现前,这就达到念佛的宗旨,因为我们是以‘一心不乱’作为往生的支柱,而不以念很多佛菩萨为荣,假使佛菩萨念很多尊,结果内心反而易生起种种分别心,不易入一心的境界,这么一来,念那么多尊的佛菩萨有什么用呢?切记!
 
 
 
46.鬼附身,真有这么一回事吗?
 
 
 
是的,鬼道众生也是六道中的一道,鬼的种类很多,譬如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恐怖鬼、厉鬼、孤独鬼、啖血鬼、啖气鬼、恶毒鬼王等等,鬼道众生的果报很多,千奇百态,完全依他个人过去造作何等罪业,因而感召不同的鬼道世界。
 
 
 
鬼附身是常见常闻之事,并不是可怕或稀奇新闻,只要个人业障(梵语karmavarana)现前,因缘成熟,冤亲债主找上门来,你逃也逃不掉,避也避不开,轻者容易发楞!重者自言自语,甚至哭笑无常,手挥脚舞,如同拍电影的导演,自导自演自唱,别有一番风味,但是没有因果观念的医师或精神科分析家,都把他当做精神分裂症来看待,叫他吃镇定剂,或打麻醉药,结果把这位业障现前者,整得哭笑皆非,最后白白的送死。
 
 
 
我们要知道,鬼道众生要附人的身体,也必须要有附在对方身体的条件,譬如说:过去无量劫前,你曾经杀死人,欠别人的生命债,因果现前,当下被冤亲债主找到,那就由不得你啦!又如你欠别人的感情债,也会找上门来;强暴*淫之类,也会找上门来。
 
 
 
诸位!鬼道众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既然来了就是有因缘而来,无因缘是不会来的,这点也请大家放心!
 
 
 
47.吃素与吃斋有何不同?
 
 
 
不食众生肉,仅食植物类,不食一切众生肉,亦不得食五辛,何谓五辛?就是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也。若能如是而食,是名吃素。吃素可成熟我们的慈悲之心,吃素不会与众生结恶缘,吃素会远离一切恩怨,吃素会逐渐消业障,吃素会净化因果纠缠。
 
 
 
菩萨戒云:‘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菩萨戒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何谓吃斋呢?吃斋绝对不是吃素的意思,吃斋是过午不食之义,吃斋有包含吃素,但吃素未必包含吃斋;这是一般人把吃素说成吃斋的语病;吃素是吃素,未必有吃斋;吃斋一定有吃素,身为佛门弟子,应该要如此理念,若能理念这点,是名真佛子哩!
 
 
 
48.朋友与亲戚有病苦,当我欲前往探望病人之际,相命的人与老一辈的人,告诉我说,会犯煞!犯冲,会带来不如意,使我一直不敢任意看护病人,是否真会犯煞!犯冲呢?
 
 
 
佛法讲因缘果报,无因则无果,果由因而来,我们没有造恶因,去看护病人,绝无后遗症可言,更谈不上什么犯冲犯煞之恶言!
 
 
 
江湖郎中与相命者喜欢制造一切玄谈,让你不易想通,模棱两可的话,来控制一般无知之辈,使无知者屈服在江湖郎中的玄谈中,这一系列的玄谈法术,佛门称之为邪命。
 
 
 
佛陀大慈大悲常鼓励佛弟子,要关心病人,要照顾有病苦恼者,乃至探望安慰病人,普令病患者早日身体健康,恢复正常。
 
 
 
菩萨戒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梵语福田punya-ksetra),是第一福田。’
 
 
 
49.依大乘佛法而言,佛有三身,何等为三?
 
 
 
1.法身(梵语dharma-kaya):即是中道之理体也,佛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
 
 
 
2.报身(梵语sambhoga-kaya):报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
 
 
 
3.应身(梵语nirmana-kaya):又名应化身,为化度众生应现种种之身也,对于初地菩萨应现者,名为胜应身,胜应身处于方便有余土。应现于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为劣应身,劣应身处于凡圣同居士。
 
 
 
50.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象征著何种意义?
 
 
 
千手表征神通广大,自在自得,无障无碍的意思;千眼表征智慧无限,观照世间,自在无碍的意思。
 
 
 
观世音菩萨(梵语Avalookitesvara)示现千手千眼是有因缘的,观世音菩萨无量劫之前,曾经亲近受之于千光王静住如来,时观世音菩萨始住初地,一闻大悲咒,立超第八地,心生欢喜,于是发誓弘扬大悲咒,令大悲咒安乐众生,即时应愿,身生千手千眼。这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由来之典故。
 
 
 
51.从事杀生业者,是否可归依佛门?
 
 
 
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往往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逼不得已而为,甚至环境所逼迫,无奈的从事杀生工作,这就是业力感召,要脱身实在不容易,欲拔不能,如此一来,应该如何呢?这位仁者啊!学佛就是要学觉悟,觉悟后就应该想办法逐渐改善的工作,不然的话,越陷越深,广行杀业,果报是不可思义的,希望您能振作起理智,大丈夫提得起,放得下,怀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悲愿,若能如此而为,十方诸佛赞叹,诸菩萨护持,天龙八部拱手,历代高僧大德嘉许。
 
 
 
从事杀生业也可以归依三宝,因而来学佛,归依三宝后,心地会逐渐理念化,毕竟,佛法可令人觉悟,对是非善恶能分辨,对人生观与宇宙观更能深入体会,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就能净化,因缘成熟的话,自然会舍弃杀生的行业,是故,从事杀生业者照常可归依佛门。
 
 
 
52.佛陀为什么奉劝我们不要杀生,意义何在?
 
 
 
大圣佛陀苦口婆心劝我们不要杀生,其意义有四种。
 
 
 
(一)杀生害命,罪业深重,不能入佛门解脱之道。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二)杀害众生,违背大慈悲心。
 
 
 
(三)众生(梵语bahu-jana)皆为过去生中父母,亲戚朋友,因此带来因果循环故。
 
 
 
(四)悉具佛性(梵语buddha-dhatu):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不可杀,依佛的境界观看一切众生,将来都可成佛。
 
 
 
菩萨戒云:“当知汝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
 
 
 
基于这四点,是, , 佛陀奉劝众生不杀生的理由,毕竟,众生最珍贵的,无过他的生命,生命最可贵,命一旦没有了,一切也就免谈了,所以说,杀众生命,吃众生肉,饮众生血,啃众生骨,于事于理都说不过去哩!
 
 
 
53.佛门对杀生之罪,等级如何?
 
 
 
杀生大体上可分三等罪,细说不能尽,何等为三?
 
 
 
一、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二、重罪:杀人置死,名为重罪。杀法手段不同,其罪亦不同,果报亦有轻重。
 
 
 
三、轻罪:杀畜牲之类。
 
 
 
54.常听别人说:“夭寿”这两字,不知其义?“夭寿”是如何构成的?
 
 
 
夭寿就是出生后,生命活得不长,不以正常死亡年龄而死亡,这叫做夭寿。夭寿死法千奇百态,举例不尽。
 
 
 
不该死亡的年龄因而死亡,佛法称之为业报,业报是因果的现前,是最公平的,是最平等的,无因则无报,世间与出世间都有因果。“夭寿”当然也逃不出因果的范围。
 
 
 
佛法告诉我们,杀生会带来“夭寿”的果报,死堕三恶道,纵得人身,多病脆弱,长期性的吃药,与药拨不开,病亦然无法疗好,这叫做业障病。平常心怀恐怖,常做恶梦,命终之时凄惨恶死。
 
 
 
55.修行当中,口业很难守,守口业有什么好处?
 
 
 
口业(梵语vak-karman)如果能守得清净,功德是无限量的,其果报美好难思议,略提五点:
 
 
 
一、口业守得好,在大众人群,能让大众信赖,一言九鼎,真诚故。
 
 
 
二、口业清净,讲话口齿伶俐,辩才无碍。
 
 
 
三、口业清净,成佛道之后,32相中牙齿可饱满40颗,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来的。
 
 
 
四、口业清净,口内之唾液,呈现甘美,清爽自得。
 
 
 
五、口业清净,演说佛法,梵音嘹亮,远近无碍,众生喜悦。
 
 
 
56.常见佛门中有放生的善举,请问“放生”实际意义何在?
 
 
 
众生(梵语bahu-jana)最珍重的无过于生命,生命是最可贵的,放生当下即与放生的众生结善缘;放生可解除我们在六道中的恩怨,因果之结打开故;放生的众生,皆有佛性(梵语buddha-dhatu),尊重故;放生当下可增长我们的慈悲心,毕竟,六道众生都是同沉沦的同胞,我们应该发起六道众生的同胞爱,不要互相残杀,弱肉强食,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如此意。
 
 
 
57.我们一家人常吵架,甚至冷战与热战都搬出来,苦不堪言,如何维系下去呢?
 
 
 
冷战与热战是吵架的专有名词,首先必须解释一下,然后再回答黄居士您的问题。
 
 
 
何谓冷战?所谓冷战就是两者吵起架来,彼此闹情绪,不拳打脚踢,嘴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彼此呕气,闷气在心里,无言的抗议,呈现在内心勾心斗角,彼此不认输,如此奋斗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不管孩子死掉,或房子被烧毁内心假装如如不动,一幕一幕演下去,这就是冷战的真面目。我说这种人,不愧是凡夫,名副其实的众生,傻瓜傻到极点。
 
 
 
冷战最可怕,也是最可怜,冷战的人往往心机最多,冷战的人心胸最不明朗化,冷战的人往往嫉妒心也较强烈,同时也容易钻牛角尖。
 
 
 
何谓热战?当彼此吵起架的时后,一股无形热火所燃烧,内心沉不住气,口骂又拳打脚踢,就像是一场火爆的战争,一旦内心的无明呕气发泄之候,事隔没多久,两者彼此很快又恢复正常的往来,这种速战速决的吵架,叫做热战。热战与冷战比较之下,冷战比较恐怖,也比较阴险,内心暗藏杀机,有一触即发的阴影,属于歪歪曲曲的个性;热战固然火爆些,甚至有时后也会闹人命,但热战较属于直性子的人,不善于耍心机、多谋多智,认为耍歪曲之心是件烦恼事,麻烦得不得了,直接把性子耍出来就好了,何必多绕圈子呢?
 
 
 
一家人常吵架,是理所当然之事,不然怎叫做家呢?定就是不自在义、痛苦义、烦恼义、黑暗义、恩怨义、因果义,家是积聚善恶之果报处,家不吵架,不像家,越吵越像家,吵大或吵小而已!正因如此才叫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父母、兄弟、姐妹、夫妇、妯娌、公婆、大大小小,里里外外,彼此嫉妒、拉关系、不离这个家,家庭是最多事的,只要有二人以上,就有人我是非,纠缠不清。
 
 
 
中国有句谚语云:“清官难断家务事,剪不断,理还乱。”现在社会上,最扯不清的业障,就是家庭纠纷,最不易摆平。
 
 
 
依佛法处断方式,今略提四点:
 
 
 
一、家庭是个共业,是有恩怨而相聚的,既知恩怨之业而来,佛陀告诉我们说:“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二、家庭是种种业缘组合而成,每当遇到不如意或痛苦事,我们是学佛的三宝弟子,把这些不如意事或痛苦事,当做修行的逆增上缘,能促成道心的坚固,知道苦才能猛然觉悟哩!
 
 
 
佛经云:“十方三世诸佛,皆以苦为良师。”
 
 
 
三、家庭吵架闹纠纷之际,心里要怀著报恩想,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兄弟弟妹有缘相聚,要爱惜亲骨肉之情分,是难遭难遇的。
 
 
 
心里更应该如此而思惟,一家人从无始劫来,已经于六道轮回旷劫了,一世一世而过,相聚又离散,何止投生在这个家一世而已呢?我们再纠缠轮回下去,绝对不是办法,在今生此世,彼此就不应该再继续结恶缘下去,好好结个善缘,彼此互让互忍互尊,解除彼此恩怨,无始劫来的一切恶因果,在今生了办,甚至大家共同归依佛门,共同为解脱生死使轮回而努力。
 
 
 
四、家庭吵架闹纠纷,佛陀告诉我们说:“诸法本空,了不可得。”
 
 
 
家是如幻如化,吵架也是如幻如化,纠纷也是如幻如化,眼前所呈现的一切,无非如幻如化,空幻不实,一切无非无常在演变,家庭吵架,冷战与热战也是如幻如化,了不可得,再如何的苦战也是无常的,绝对不是永恒不变的,何必被如幻如化骗了,何必被无常的冷热战骗了!黄居士啊!你说是吗?
 
 
 
58.学佛最终目的是什么?
 
 
 
成佛。成就无上佛道就是学佛最终目的,六道轮回不是我们久居之处,毕竟,六道充满苦痛、无常、空幻、无我、六道非永恒的。声闻(梵语 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二乘行者,仅是独善其身,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急迫求离生死,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生死,自度自利,并非学佛者的愿望。
 
 
 
菩萨行者正行六度波罗蜜中,未究竟证成菩提,亦然非学佛者的理念,佛道是修学佛法的终程,一切行门已告圆满,智慧(梵语jnana)、慈悲(梵语maitrya)、信愿、神通皆已具足,圆满无碍,万德庄严,是故,成佛就是学佛最终目的。
 
 
 
59.请问佛法的道理,是否与宿命论之说相同?
 
 
 
不是。宿命论强调人生的行为、境遇,都依预定的命运发生,非人力所能变更。也就是说,人生一切祸福吉凶,是非善恶,是肯定注定不变,叫做宿命论。
 
 
 
这种说法是邪见,不合乎真相之说,佛法是觉悟之法,洞彻诸法实相。佛门相信,命是由善恶所累积而成的,行为造作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不同时空。过去所造的一切善恶行为,固然会产生果报,但果报之产生有轻重与深浅之异,而且果报的产生并不是仅落实在今生而已!而是果报有现在报、来生报、后生报、落实在三个不同时空中。
 
 
 
佛法告诉我们说:透过坚强的愿力可抵制业力,那么祸福吉凶,是非善恶之行为即可消弭,这是不定业。透过愿力亦无法抵制业力,这叫做定业(梵语viniscita-karman)。
 
 
 
总而言之,佛法业力果报之说,是站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不同时空而论定,把人生的行为乃至境遇,说得理念透澈,圆满无碍。而宿命论之说,仅谈过去与现在之说,往往太主观意识,以偏概全,未达究竟,差距甚为悬殊。
 
 
 
60.“阿罗汉”如何解释?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阿罗汉是小乘之极果,是果位名称。
 
 
 
阿罗汉(Arhan)为梵语,华译成三种义理:
 
 
 
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
 
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
 
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在再受生死果报之意。
 
 
 
大智度论云:“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61.我业障深重,念佛念不下去,有何办法下功夫呢?
 
 
 
每个人都有业障(梵语karmavarana),业障的确有轻重之别,由无量劫以来广造诸恶所得之果报,业障重因而念佛的话,的确不容易念得下去,不念佛还好,越念妄想越多,念佛之心定不下来,这位仁者请注意!当我们真正要下功夫念佛之际,妄想就紧跟著而来,佛号念得不坚实,这是初步念佛的功夫,是正常的现象,要继续加倍努力佛号增加,提起悲心而念,佛号由心起,由口而念,句句入耳,听得历历分明,达成心到、口到、,耳到,如此三到共成一心,即有摄伏妄想之功,日久纯熟,念佛功力自然得力,即能念得三昧现前。
 
 
 
62.人死亡之后,行火葬之际,对亡灵来说是否会烧痛他呢?
 
 
 
死亡过后,通常神识在八至十四小时就逐渐离散,何况亡者已死亡后五六天才行火葬,神识早就脱离肉躯,因缘成熟,即投胎转世。
 
 
 
是故,当神识一旦脱离身体之后,行火葬的当下,对王灵丝毫之痛完全不存在,毕竟,神识已离肉躯,仅剩下臭皮囊一堆,痛从何起呢?
 
 
 
63.佛菩萨为什么都坐莲花,而不坐其它之花呢?
 
 
 
莲花(学名Nelumbonucifera)表征清净无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为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这种美德与特征,佛陀喜欢拿莲花作譬喻。
 
 
 
众生轮回六道,沉迷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不知决觉悟,越陷越深。慈悲的佛陀就告诉我们说:五欲六尘之欲乐,沾不得,染不得,应该体会五欲六尘空幻不实,如幻如化,要出离五欲六尘才能解脱自在,修学佛法者,要效法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之精神。
 
 
 
莲花在佛门中,为佛菩萨所常拿来作譬喻,表征著清静、无染、光明、自在、解脱之义。其它之花,佛陀就较少比喻,佛陀坐莲花显的很庄严,清净自在,安详无比;假使佛陀坐在茉莉花上,不是显得怪怪的吗?不但不庄严,而且佛陀当下就显得没有气质了,逊色多了,不是吗?
 
 
 
64.如何最近几年来,常常走倒楣运,该解危?
 
 
 
佛法讲因果(梵语hetu-phala),没有造因,就没有果报。换句话说:倒楣运也有倒楣运的因果,倒楣运就是果,倒楣运的前身就是因,因果不会错乱,因果有一定的定律,在正信佛法中,找不到有楣运的名词,因为倒楣在佛法中不存在,众生对前因果无知,一旦发生果报之时,马上没有智慧分辨前因果,开口就说:真倒楣!走倒楣运!
 
 
 
如此一来把事情真相无知的,都推给倒楣运这个名词背黑锅,众生不明佛法,甚可怜愍!
 
 
 
倒楣运的定义就是说:没有造恶因,却莫名其妙得恶果,这叫做倒楣运。或者说:用手打在张先生的嘴巴上,张先生的嘴巴痛是理所当然,而张先生嘴巴不痛,却痛在李先生的嘴巴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李先生真倒楣!依道理上,张先生痛是正常的,却转移痛在没被打的李先生之嘴巴,这就是倒楣运。
 
 
 
但事实上,倒楣始终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是因果的法则,圣人(梵语arya)与凡夫(梵语prthag-jana)都不能例外,更无特权可赦免哩!
 
 
 
对于倒楣运解危的方法不会很困难,只要你正见佛法的因果观,你心目中就能澈悟,从澈悟后,你就永远不会再说倒楣运这个名词了,倒楣运与你无缘啦!到那时候,我就恭贺你入道啦!
 
 
 
65.天天念佛,业障还是频频而来,是何道理?
 
 
 
勤修佛法的行者,不是意味业障从此就不现前了,精进学佛念佛,是种下转凡入圣的因种,将后必定开花结果,证成佛道。而业障频频而来,是意味过去无量世以前所种恶因在现前。
 
 
 
因果(梵语hetu-phala)是平等的,种下善因即感应善果,种下恶因即感应恶果。也就是说,念佛有念佛的因果,业障现前有业障现前的因果。勤加精进念佛,日益消业,业障即会慢慢净化,念佛功力增强,一心不乱即可现前。
 
 
 
66.‘念佛的原理’能否叙述一下?
 
 
 
念佛根本意趣,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为宗。使清净本性显露而已!念佛的原理很多,今略提一点与您参究:
 
 
 
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是不二的,不是离开能念之心另有所念之佛,也不是离开所念之佛另有能念之心;更进一步说,能念之心即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即是能念之心,能念所念不二,当下能所不一不二,一心现前,这就是所谓念佛三昧。
 
 
 
67.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是何意义?
 
 
 
明珠是一种化学药剂,类似乳白色,半透明体,制成块状,明珠的功能可令浊水中之污泥沉淀作用,让浊水清净无染。我们要使浊水恢复到原本的清净,将明珠投于浊水中,顺便将浊水搅拌一下,相隔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看到浊水逐渐清净透明,污泥沉淀于水底下了。
 
 
 
相同的道理,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是引明珠之例,来启发念佛的原理,也能如明珠一般的产生莫大功效。
 
 
 
佛号是心,乱心也是心,以佛号之心来治乱心之心,使乱心平息无妄,乱心平息无妄的当下,乱心即归于佛号之心,仅此佛号之心即是佛。修学净土法门者,若能细腻思惟此义,在提起念佛之际,必定能产生辉煌的应验,念佛三昧当下即可现前矣。
 
 
 
68.何谓三乘?
 
 
 
声闻乘(梵语sravaka-yan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yana)、菩萨乘(梵语bodhisattva-yana)。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之人,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之人,可证辟支佛果,总称为缘觉乘;广修六度万行,于无数劫间精进不退,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69.声闻乘与缘觉乘要证成果位,要历经多久的劫数?
 
 
 
声闻乘若精进修行, 一心(梵语eka-citta)持戒无犯,修空法,精进四圣谛,要证成果位,快则三生,迟则六十劫。缘觉乘精进行道,严守毗尼,破无明,精进十二因缘,要证成果位,快则四生,迟则百劫。
上一篇:佛学问答(第一辑)02
下一篇:佛学的真实面目08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