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佛学的真实面目05
佛学的真实面目05
2007年06月21日14:42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777 字体: 繁體

佛学的真实面目05
 
 
 
妙泽居士著
 
 
 
21:谁才算是佛门弟子?
 
 
 
‘佛’的本义既然是智慧与觉悟,那么,佛门就应该是智慧与觉悟之门,所谓佛门弟子即应是真正发心追求智慧与觉悟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出家弟子不等于剃个光头披上袈裟,在家弟子也不等于能吃素和烧香拜佛。这一切的形式至多只起一个表法的作用,倘若我们‘心’不在佛门,那一切形式与事相都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真正意义上的佛门弟子其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我们都得依三皈依和菩提心(密法则是四皈依,还得皈依自己的上师,上师即是三宝的总体象征)。所谓三皈依就是将自己的一切依止于佛法僧三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为白,转染成净,把心地住于正念清净境界;‘依’字则含有依*、救渡、恭敬的意思。浅白地说就是,皈依佛是我们依*佛陀的教育,皈依法是我依*佛学的义理,皈依僧是我依*佛门清净僧伽的引导和传法。所以这个三皈依绝不仅仅是指一种仪式,它更重要是指我们通过归皈住持三宝,达到皈依自性上的佛、法、僧三宝(密法中也有‘内上师、密上师’之说)。自性三宝里的佛,代表实相、我以及众生本身就有的佛性,法则指一切关于实相的正知正见,是一切关于众生回归自性以及宇宙万物万有的究竟真理和智慧,‘僧’是清净无染的意思,自性僧即是指我们自性是佛,本来清净无染。
 
 
 
因此,皈依三宝的根本是皈依自性的觉、正、净,它实则上不过是对真如实相的一种归位罢了。一个人发心修行,必是续自己的慧命,那第一步就应该是依止于三宝。正因为诸法无我,所以实则上又没有自、他之别,故皈依住持三宝与自性三宝是没有分别的。佛寺庙里的住持僧与我们自性僧同样本来清净无染,对此我们不别有任何差别心。一个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心’出家才是最重要的(出离心),而身心俱出家则是最殊胜的。真正的出家人便是身心俱出家,他之所以剃度成光头就是表六根清净。他们的衣服又叫福田衣,是福德慧业的象征。由于他们是专职的修行者和传法者,因此,我们应无条件地恭敬真心修行与传法的出家人。
 
 
 
即使出家人中有的暂时显得并不如法,或各方面都做得不够好,那也是各人的因果各人了。一个佛弟子首先要自己做好,不必以己之长去度量他人之短。除了劝善以外,我们不应该由此谤毁佛门及真正的出家人。还不用说别的,单是出家人往那儿一站,单那身行头和模样就能表法、弘法(佛寺庙也是表法和弘法的)。我们由此才忆念起佛和佛法这么一回事,本身这已是功德无量的事了。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将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看成是一回事,不必区别待之。我们随时接受佛法的薰陶,感受佛学的博大精深,努力回归自性,善待一切,同恭敬、供养住持三宝没有分别,都是种植善慧根,培植福德的表现。试想,古往今来,若没有出家人在寺庙里职业地主持佛法,弘扬佛法,佛法又怎么流布和传承呢?
 
 
 
当然,我们更要明白的是,不如法的出家人就不应算在清净僧伽之例,释迦牟尼也说过,末法时期坏他法者也是身批袈裟的伪出家人。在日常中,我们不时都会看到一些身著出家人服装的伪出家人,他们不时在街市吃肉喝酒,有的还会上门化缘要钱,算命消灾什么的,但他们中相当多的都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大多是世俗生活中的江湖骗子。我个人以为,千切不要轻信他们,遇著胡搅蛮缠的,只管叫他背一些佛门的普通经文,背不出来的就一定是江湖骗子。背出来的就有可能是那些不守清规戒律的佛门‘败类’了。
 
 
 
以上种种,我们在家修行的佛弟子千切不要妄自菲薄,主持正法应是每一个佛弟子的职责。况且,许多大菩萨现的还是在家居士相,如《无量寿经》上的大多数上首菩萨均是现在家居士相,而该经与末法众生又最为相应。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已明确告诉我们,修行无在家、出家的区别,也无男众、女众的区别。真正的修行者是如法修行者,与人暂时的‘相’无关,一切都无自性,住于什么暂时的身份地位、善恶好坏和男女性别都是不如法的,修行最重要的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除了三皈依外,菩提心也是衡量一个佛门弟子的重要标准。所谓菩提心,就是指无条件追求大智慧和大慈悲的心。像药师佛、药王菩萨那种悲智双运,见众生疾苦便无条件帮助,令众生生欢喜,当机渡他入门修证佛法就是菩提心的体现。当然,菩提心是有许多层次的,它同修行人自身的修行境界有著较为密切的关系。从根本上讲,真正的发菩提心是指发胜义谛菩提心,即对一切人一切事‘无心而应’,即无我无众生之别,无法相无非法相之别,是‘三轮体空’的大菩提心。修行人发这样的菩提心才最为殊胜,具功德也才最为圆满。
 
 
 
当然,我们凡夫自然一下子难以生出如此殊胜的菩提心,但日常中则应尽力以这种胜义菩提心来观照自己的行持,以拥有这种无上菩提心的情怀为乐,且做到如法修证,待用功渐深,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况且,换个角度看,对于善慧的行施者本身来讲,若不攒足善慧资粮,是没有一个修行人能够功德圆满的。所以从这个实际的效果上来说,虽然没人威逼我们,也无论我们乐不乐意行善积德,菩提心都是通往菩提路上的有力通行证……
 
 
 
22:什么才叫‘去执著’?
 
 
 
佛学语义中的执著,是指任何不合于修行法度的身、口、意之虚妄的折腾,比如不努力却终日梦想成功,或为了成功不择手段造作恶业,或学人于修行中,妄念纷飞,贪恋中间境界或神通。总之,不能执取,无可执取,我们却偏要执取,身、口、意一切违背客观和因果的状态就是执著。执著使我们造作诸业,是烦恼的根本,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哪怕只是起心动念上的执著都是不对的,因为杂乱无章的心念一直遮蔽著我们本然的觉慧,执著的人绝无转识成智的可能。所以,如何去执著是任何一个修行人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有些初学者开始总是弄不清楚执著和如法修行的区别,其实执著与如法精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要破除执著就得如法(仿佛是一种以毒攻毒),我们无始以来执著于一切不可执著的东西,由此执著出了许多业障和烦恼,我们修行的起初就是要刻意破除和熄灭掉这些东西。如法是指‘如本然的法则’,是吻合于道,回归于道。而我们烦恼、妄想之习性太重,业障使我们离自己的本来面目太远了,开始当然只能以‘有为法’来纠正和克服,这个有为法尤如电脑的‘补丁程式’,离了它我们修行就不能够得到正常而有效的启动。如此,便令一些初学者们心生误解了,认为这是一种‘刻意’。刻意几乎就是执著的代名词。
 
 
 
事实上在世俗谛中,去执著不过是一种相对的事相,即是训练‘心’尽量别妄想驰逐,目的首先在于减少造业,减弱一些不良习性。而在胜义谛中,真正在绝对意义上去执著,那已是无为法的范畴了。
 
 
 
许多外道气功师,甚致邪教法师也讲去执著,可他们往往搞不懂什么才叫去执著。比如他们也讲顺其自然,实则是指顺应自我,纵容自己。试问,什么才叫‘自然’?自然是本然,是道。所以,他们由于种种的知见错误,有的就把顽空、无记也当成是一种不执著,以为由此也可以得到解脱,可惜果报恰好是当畜生。比如狗吃屎,不知善恶是非,疯子、叫化子不知礼仪廉耻、垢净冷暖等,不也好像没差别心、什么也不执著不攀缘了吗?可他们能依此智慧解脱么?一个人只执著于‘空‘,对一切’有’都漠不关心,不以为然,是绝不可能证入‘实相’ 的(以上两种情形都是‘顽空’的一种表现)。我们在无意识中造了业,下意识地做下许多不好之事(‘无记’的一种),难道我们就不会承担任何后果了吗?世法中过失犯罪也照样得接受法律的制裁。
 
 
 
所以破除迷执,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上心,不以为然。那么,尤其是对于初初入门的修行者,以及那些尚未明心见性的人而言,如何才能慢慢地去掉执著呢?佛说:依八正道(见下面章节内容)。当最后连这八正道也没了,我们才有资格进入所谓人法两空的境界。总之,要以一切正法中的有为法对治我们的贪、嗔、痴、慢、疑,及一切不良的身心习气和行为。对于‘好’ 和进步均不在意,不起心动念,不停滞,不执著,这才叫去执著。从根本上讲,假如我们心里有相,甚致还挂碍一个‘空’字、一个‘佛’字等都为不究竟,执著什么法门什么师傅就更为不究竟。在具体行持上,一些外道或邪教硬执著于‘不执著’更是要不得的,那无疑是拉开了走火入魔的序幕。
 
 
 
只有慧空者,了了分明却不起心动念,那才是真正的做到了破除一切的迷执。这样的人,才可以做到不执著,不起任何差别心,真正地证得人法两空。从某种角度讲,对于不如法者,对于初学者,对于尚未明心见性者,动辄妄谈去执著实在没什么益处(弄不好就是顽空)。因此,要修行成功,我们先得学会做人。把一切真、善、美,慢慢地化成我们血液里的一种本能之后,我们才有资格说破除一切执著。
 
 
 
23:简述‘八正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1)、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2)、正思维: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
 
 
 
(3)、正语: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等等就是正语。所谓直心为道场,修行人须光明磊落、坦荡荡、和蔼可亲地说话做事。出世间正语要求较严,不专心修道四处游说、行咒术、算卜、仰观星宿等言辞即是没做到正语。
 
 
 
(4)、正业:不违法,不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就是正业。修道时修无漏慧,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为正业。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从事赌、淫、盗、猎、宰屠、毒品、军火买卖等都为邪业。而且这个盗很广义,我们占小便宜,甚致偷税漏税都是盗。因此,凡不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硬要占为己有都为盗。
 
 
 
(5)、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毒品或嫖赌等行为或行业都为正命的一种体现。若是出家人,则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不贪图供养等为正命。
 
 
 
(6)、正精进:勤奋地干正当的事业,努力地做好事,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反之为邪精进。佛门将木鱼视为法器之一,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以敲击木鱼警戒僧众昼夜思道,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
 
 
 
(7)、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头,念经、念佛、念佛咒等都为正念,否则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层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恶的心念也为失去正念。
 
 
 
(8)、正定: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沈论、迷失也为正定。对于修行而言,对境无心即是正定,正确的禅定是我们转识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发慧)。外道气功也修禅定,有的则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弯路或走火入魔)。修习正定者才有开启大智慧的无上果报。
 
 
 
24:从供奉佛像说起
 
 
 
正信的佛教中从不搞个人崇拜和迷信。佛弟子供奉佛像是为了纪念、恭敬那些因如法修行而成为了大觉悟者、大智慧者的人。有慎终追远、见贤思齐、鞭策自己的意图。若无恭敬心,供俸佛像是没有意义的。佛像本身没有生命,仅是表法,是一种象征,只有我们的恭敬心、慈悲心及智慧心打开后,我们才同它相应。就像基督徒会躬身亲吻十字架,面对它做弥撒、忏悔一样,这一切都是为净化、洗涤自己的心灵,它们的本意并不是简单而枯燥的仪式。
 
 
 
有一些人信佛前家里供有什么财神一类的神像,信佛后为了供佛像就把这一类神像扔了,这是不妥当的。我们认为佛是究竟智慧与福德的最好象征,只向它表示恭敬和礼拜本身没错,但众生我们都应恭敬,既来之则安之,没有则罢了,既有了何苦又扔了呢?其实,许多受人间香火的鬼神都非常的了不起(有些还是佛菩萨化现),都是修行者,都是善法的持有者,否则他们不会有这样的威德与福报,只不过修行不够究竟不太圆满,才去了阴间或天界。虽然它们仍在六道轮回中,但有的还会是佛教的护法。
 
 
 
再者,就算是邪师、恶鬼神恶魔、狐精蛇怪、精魅魍魉现前,我们也应作是念:愿他们早日回心向善,入正法修行——佛弟子永远要记住,恭敬、善待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的佛性与佛并无差别,他们虽因业力轮转受报,报得不同于我们的生命形态,存在于许多与我们三维空间所不同维度的空间,可这一切又是归于‘实相’的,同我们在根本上并无差别。魔障即菩提,一切在于转识成智。
 
 
 
我有幸认识一个已明心见性的大德,他曾走火入魔,感觉被什么附了体,并一直受到附体的空制,起先非常惊恐和绝望。后来突然想,释迦牟尼有一世修行曾舍身喂虎,我就算被附体,也不过是舍这么一个人形而已,既然众生平等,就算我把自己布施给‘它’(附体)好了。这样一想,恐惧全消,附体也没了。由此可见,众生只要不执著、贪恋这五蕴、四大构成的假合的血肉之躯,任何心魔、外魔将拿我们没辙。正心则百邪不侵,我们没有薄弱之处,它们又从何处下手让我们损失什么呢?我们的自性无有生灭和增减,肉身形态上的升灭是暂时的,我们贪著肉身,怕失去人身不能修行,唯恐自己被单搁或失取修行的机会,如此,我们还在魔境中。佛弟子做人和修行应该有一种大雄无畏的精神,唯有这样,我们才会直取无上菩提。
 
 
 
人身为道器,一般情形下,任何形态和种类的有情众生,只有在报得人身后修行才能成功。因此人身难得,没有一定的善业功德是报不得这个血肉之躯的,我们应珍惜这个修行的载体或机会,但又不得为求自私自利而贪著它。当然,对于舍己为人、以身试法一说,尤其是初学者,道心功夫都不坚固,应该量力而行,多用心培植这种心肠才是最贴切的。不过,我们真的做到了无我舍我,则又包我们没事,因为舍我者方得真正的有‘我’,这,才是最高层次的修行。
 
 
 
自他无二,原本一体。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高僧大德、大善知识能舍己为人的根本原由。只要善业道种在,何患报不得一个人身?有隔阴之迷又怕什么?种子破土我们不又醒了吗?修行到高处,‘无涅槃相’才是彻底的不执著,也只有这种彻底性的修行才会究竟。因此,初学者应尽量培养这种情操和心量。
 
 
 
我们应该知道,许多众生附体于人身只是为了借人形修行,多可怜呀,生生世世它们还可能做过我们的亲人,由于没有入胎成人的机缘和善业,以附体这种方法往往又是不能成功的,我们应尽一切力量帮助它们才对。因此,佛弟子常以菩提心行善、念佛、读经,它们见闻后必播下道种,一念回心向善,攒够了一定的善业功德,就可以促成入人胎、报得人身的机缘。这样,它们修行才不走弯路。没准我们能有今日,也是依循这么一种途径和方式。我们不可因不同形态的众生而生差别心。生生世世的轮回,六道众生都可能曾是我们的父母亲人,就算是怨家宿主,我们该还的债就坦荡荡的还,一定恒顺任何众生,无愧于任何众生。以恶制恶、以暴制暴,心灵永不会圣洁无染。只有处处结善缘,将一切延续著的恶的因缘终止在自己身上,这才是真正彻底的菩提心肠。我们若真敢这么做,我们的修行就有指望了。
 
 
 
最后,我还想说明的是,虽然妙泽不主张迷信一些形式,但佛教的某些仪式和修持方式背后,往往暗含著某些不便言明的修行义理和心要以及事相(佛门称之为‘密行’),出于种种原由,有些是无法说,有些是不能说(尤其是容易引起旁观者或局外人误解、迷惑和执著的地方),我们不能依这些表面现象而说短论长。
 
 
 
五体投地叩拜佛像其实还是一种‘身密’(密法中有身、口、意三密之说) 。大醒法师在他的著作《医缘说法》一书中说过,天上的电与地下的电,正负常常不一样,所以高楼屋顶上有避雷针,把上面的电导下来。电的产生,一定要形成一个循环才能导电,就像我们人体的电磁场,在印堂处的电磁场就与我们脚板脚背的电磁场就不一样。因此,五体投地时,才能形成一个循环,如果不是五体投地,那个磁场就不能形成一个圆圈,因此就没有电磁场的变化,就不能与大地、大自然的电磁场打成一片,无法接应天地的资讯或气场,这当然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与智慧的开发了。因此,初入门的佛弟子更应该以恭敬心面对佛教的一切,不要不明是非就谤毁佛门的某些仪轨和方式,应当明白在我们的修行深入之后,这些秘密和感应、感受将会越来越多。
 
 
 
25:佛弟子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圆融一切是佛教的一大特色。真正的佛弟子首先会是一个奉公守法者,因为如果我们连世法也要毁犯,那又何处立守佛法呢?不仅如此,一个佛弟子还应该报国家恩(佛门有四重恩要报: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佛恩),国家无战祸,无自然灾害,有一个利于我们安心生活和修行的大好环境、佛弟子当然要报国家恩了。所以佛教与外道和邪教是有本质区别的,细心者一眼就可以看出这种本质上的区别。 真正的佛弟子一定会以平常心、平和心来面对现实社会,以修行渡人为首要,不会以很尖锐、极端的心态来或行为来面对一切。
 
 
 
无论是精神范畴还是物质范畴,清净、淡泊的佛弟子都不会有什么过份要求,完全的随缘就份,只会以八正道努力积极地修行、生活和工作,不会为暂时的好坏而斤斤计较。
 
 
 
在历史上,佛教从未发起过任何战争,更不会挑起任何争端和冲突,完全可以做到以德报怨。对于恶人恶境,不报复,不以牙还牙,甚致还会牺牲个人安危来终止恶的延续,尽一切可能地救渡众生。佛弟子都非常注重心灵的自我救赎和超越,淡泊而随缘,不会很执著于功名利禄,世俗的好处往往拱手相让给他人。无论在任何情形下,佛弟子都绝不危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更不会对异教徒和不信佛教的民众采取极端手段。佛弟子包容一切,是彻底的爱与慈悲的播撒者。如果真有地狱、有火坑,佛弟子一定自己先入,把好的机会留给别人,绝不会破坏现实生活,更不会有异于常态的言行,是幸福、祥和、吉利和清净氛围的谛造者。
 
 
 
另外,世俗所推崇的孝道同样也是佛弟子最应该尽的本份。在佛门看来,父母的生养之恩是我们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的,因为若没有父母这一个殊胜的助缘,我们就难以投胎报得这个人身。像地藏菩萨生生世世都爱示现成孝女救渡自己的母亲,使母亲因信仰佛法而得以智慧解脱,这在佛门看来就叫做大孝了。那么,我们由小我推及大我,由自己的父母推及天下所有的父母,我们就应该明白,佛弟子不仅要报父母恩,还要报众生恩。生命既然无有终始,是生生世世的轮回,那任何众生,生生世世都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和亲人。所以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什么样的众生我们都不可以区别对待。
 
 
 
释迦牟尼证道后第一句话即是:‘奇哉,奇哉,原来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可见,不善待和恭敬众生,则悖于佛性。众生、心、佛三无差别,一切众生自性本来是佛,我们发心来修行就是为了要归回于真如实相,那我们就不应该有人、我的差别。障碍再大的众生,哪怕魔鬼的佛性,其本有的智慧德相,都同众生与诸佛没有分别,我们若以其暂有的魔障,或不同众生因果报不同所感召的相状而区别对待,便是著相,这种大执著是永远证不到菩提的。因此,佛弟子在修行和生活当中,还应该尽量克服这种著相和差别心。所谓业障大的人则更不必灰心了,业障不过只是一种暂时现象罢了,既然诸行无常,只要我们坚持如法修行,肯定就会不断地减少障碍,自然就会与善法及诸佛菩萨相对应。
 
 
 
总之,我们应以八正道和《普贤行愿品》为现实生活及修行的总纲领,此应为一切修大乘佛学之人必修的课程,因为一切诸佛菩萨均由此出……诚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术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26:有为和无为
 
 
 
客观地讲,有为与无为之辨证关系并不是*理解来了知的。我们只要不识空性,未能明心见性,首先就无法真正地了知什么才是无为法(此乃属于胜义谛范畴)。所以我们初学者只有望文解义地作一种想像或观照,一般只有明心见性之人才会如实地体悟和修持。再说,佛学中的这些名词概念及修持,在具体的实修过程中分别又有著许多不同的层次和内涵,须实修实证者才能真实体悟,恕妙泽实在无力具体地描述。妙泽在这里只是挂一漏万式的作些譬喻,绝不究竟和准确。请阅读者不必执著于这些为图方便而作的假言。
 
 
 
比如佛门常说三轮体空,行善积德后不上心,不求功德,不求回报,不著人我相、法相,不产生道德优势和自我崇高感等,即可认为是一种‘无为法’。《金刚经》上有‘无著相布施’,意思是我们不要有‘我’在乐施好善之念,更不要在意钱物的多少,以及区别每一个受施的物件,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就是无为法。还有,《金刚经》云‘实无众生可渡’也是这个道理,我、众生、法乃大空性,渡众生时别以为真有一个‘我’在渡众生,或有所谓的众生被我的法所渡。其实,从我们凡夫的角度看,正因为有了那么多众生的存在,才成就了我们可以‘修行’的一个个驿站,他们使我们不断过关、取得进步,攒足了善业功德,我们应感谢众生才对,反过来想,实是众生在渡我们呢。
 
 
 
对于一个修行者而言,无为法已是比较高的层次了。其知见、智慧、德性和修证等,已经层次很高了,超越了许多假相和局限,已没有无为、有为、已没有我及我之外万法的对立,也无出世与入世之分别,无谬见。此等人离觉悟已是不遥远了。
 
 
 
有为法很好理解,有为即有‘著意’。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或效果,事先立一个目标、采取一定的理论或方式方法即为‘作意’。比如,一个人无法入睡,为了入静,只好心中默数,即把心思杂念归于数数位。因此,凡是采取某一具体方法来对治或改变其状态时即为‘作意’。对于一个修证佛法的人,他刻意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治自己不好的生理、心理及思维和行为状况,即是佛门的有为法。许多门类的修行都会修习禅定(只有在禅定中才可以开发智慧和生命潜能),比如打坐入静、守丹田、持咒、观想、观像、控制意念等,都是有为法。
 
 
 
从实质上讲,佛法真正的行持核心在于‘舍’,舍即放一下切(不是狭义的布施、割舍)。尤其是指放下心念与意欲上的一切执著。能舍我者则能舍法,这就是无为法。刻意如法去做,肯定没有错,此为有为法(世俗谛),有为法修持到了一定程度(尤是明心见性后),一切自会水到渠成,那便生出了无为法。从实际的行持上来看,有为、无为的分别在于‘心’,不在于事相。本然地无心而应则为无为法,‘心’无所住的‘有为法’就是无为法。这个无为不在别处,它只能通过有为而安立,所以二者不可断然分割。
 
 
 
如法是有为,不著法是无为。凡是法即依因缘而生,因缘消失,法不可执取。没有一个法孤立存在和永恒实有。如果我们凡夫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千切别扯谈什么顺其自然,什么无为,那不关我们的事。一个人只有吻合于‘道’才是自然,并非纵容自我就是自然。纵容自我叫我执,恰是修行的大忌。所以日常中,对于我们凡天而言,无为法就是有了进步不在意、不上心。我们除了努力如法地修学以外,不必要太刻意起心去思想、去识别有为、无为的区别。这就是‘无为’的一种观照方式。
 
 
 
所谓成佛证道,就是以有为法对治‘非法’,然后进入出世间法、无为法,最后还要舍法才能究竟圆满。佛说,连他和他教授的方法都要丢弃,我们才可能同他一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即是这个意思。然而,饭得一口口地吃,小学生不要学大学生的课本,佛教是因材施教的,我们离不开语言,但执迷于言说又是不会得要领的。作为一名佛弟子,我敢斗胆说一句,佛理就是假言,处处有真理,处处是悖论。诚如二律背反一样,事物从其内容到形式多样化、复杂化,我们可以有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和切入点,针对其特殊、能想见、能接受、可感知的那一面进行讲述和方便示现。
 
 
 
万法不离因缘,讲‘一’时或许就暴露了‘二’的不究竟。因为讲‘一’时我们不能跑题,我们是有针对性的,不可能把‘二、三、四’全莫名其妙地讲出来。就像别人找我们是为了治胃病,我们不能给了胃药又给感冒药。所以,关于有为与无为,大家不能仅仅执迷于本文这种单一性的言说。修行都这样,若不身体力行去实际‘证得’它,我们就无法进入事物的本质。
 
 
 
27:如何才有正确的佛学知见?
 
 
 
我曾经在著名的人文类杂志《读书》上读到过关于一篇讲禅宗六祖慧能的文章,具体的叙述文字我已记不得了,大意是六祖慧能一介村夫目不识丁,为什么堪为一代宗师,乃是因为他不学无术且能投机取巧之故,此乃迎合了国人浮华不实却又想出人头地之习性,故而迎合凑趣者趋之若骛……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深感悲哀,要知道,一般能在《读书》上撰文的作者大多是人文素养较高的优秀知识份子、行业学者专家、甚致乃至国学大师们。他们中有人的佛学知见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可见仅仅是*学理上的阅读和了解,我们是很难如实地获得正确的佛学知见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本人在夏天常会‘以身喂蚊’。有时我满脸都叮有蚊子,起初很痒很难受,于是我便马上观想——世上一切都是存在,一切存在物之间必有某种联系,蚊子须吸我血方能生存,它吸了我这善意布施的‘血’后必会播下菩提种子,来日我修好了一定要救渡它……予此,我慢慢就不痒不难受了,而且蚊子们吸饱飞走后,我脸上身上从不会起任何红疙瘩,也不会发痒,完全如同常态下一样光洁正常。反之,我若无此发心和观想就不行了,被叮咬后皮肤绝对同常人一样会起红疙瘩,须不时抓挠一下才能止痒。这虽然只是件非常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仍是我的一种实证经验。它至少说明了我们真放得下这个五蕴‘我’的话,予此尽量不去挂碍和执著,‘我’恰好能自然趋吉避凶。这似乎以现有的科学知识根本就解释不通,可它又是真实不虚的。试想,我本己若没有身体力行过,我又哪能知晓佛学义理的这种正确性?
 
 
 
佛学的独特之处就在这里,我们首先得在义理上有一定程度的解悟,然后还得结合实际修证才行。也就是说,若不双管齐下的话,无论我们学问有多高,我们的佛学知见都不可能有多么正确,解悟的层次怎么也不会太高,甚至还会陷入谈玄说妙或虚假思辨与逻辑的泥潭。所以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可以向那些懂得佛学的人们作知识性的请教,但若真要明白佛法的修证和心要,肯定得在如法修行的大前提下,向那些已有实证经验的或已明心见性的大善知识们讨教了。
 
 
 
还别说我们常人根本不了解古印度,以及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和社会背景,连那些专门研究佛学的专家学者们,他们若没有自身的修证,没有亲身体会过身心的一种转化和开发,他也难以真实而到位地领悟到佛学的核心要领。其佛学知见自然就会有许多的谬误。
 
 
 
譬如密法中弟子对上师的那种无条件恭敬,一些人就说这是迷信,这就是知见不正确的表现。首先,上师是佛法僧三宝的象征,上师也不是自封自许的,凡具有上师资格的大善知识一定是经过了严格认证的圣人(所以世俗中才有‘活佛’的说法)。还不用说别的,这种‘无条件恭敬’至少是最大限度地破除了我们的我执之心(尤其是我慢的习气),况且,上师一定是我们的再生父母——生身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上师却续了我们的慧命。万法唯识,心物一元,说得功利点,我们心里越恭敬他,冥冥中我们得到的指导和加持就越多,密法之所以为‘密’,是它在形式和修持方法背后,还有许多‘秘密’和在传承上的殊胜性。
 
 
 
还有,当我们供养上师时,并非上师稀罕我们的财物,而是在于我们内心对财物等身外之物究竟放得下不,实是为了破我们的财执,当我们心无挂碍,对财、色、名、食、睡毫无染著的那一天,我们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贪、嗔、痴、慢、疑了,离明心见性也就不远了。再说了,上师用这些财物不过是为了弘法利生,那是在帮我们做功德呵。由此可见,不如法修行,尚无实证经验的人,想凭白无故地悟入佛学的知见是何等的不容易。
 
 
 
任何人,如果没有依照具体方法去亲身实修实证,他的佛学知见永远不会究竟。况且,人的习性非常难以超越,所谓三岁小儿也明白的道理,百岁老翁未必做得好。知行合一的人才会真正得到佛法的要领。
 
 
 
28:虚怀若谷方是真修行
 
 
 
如果一个人自以为什么佛理都懂,也坚持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可身心依旧,总是没什么进步,这只能说明他心地功夫不够,实在没必要怨天尤人。一个修行者的实际用功,一定要从自己最薄弱的地方下手,从而才能修正和超越自己。比如自私贪财者最好学会布施,不要去计较布施的物件是非值得我们付出,仅是观照自己内心是否真的‘放下’了‘我’。妒忌心、虚荣心强的人最好修一下‘随喜’,见别人比自己好或做了好事、善事,由衷地替人家高兴,或见了人家‘好’时,跟自己得了这个‘好’一个样地感到快乐。我慢心重,自以为是的人最好培养一下恭敬心,学会善于在别人身上找出自己并不具备的优点和长处。总之,佛法是心法,一定要‘观心不自欺,从心地基础刺刀见红。’ 这样,我们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因此,不能明心见性、开悟见道者,实在没必要怨天尤人。面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时,无论顺境、逆境,我们只管问自己的心性标准到底够不够高。致少我们应景对人时的我慢心、我执心、差别心、虚荣心、妒忌心都还很重。因为,真正如法的佛弟子应有一个显著特征:虚怀若谷。再说,修持功夫高的人差别心还会非常小,明白性体上的自他不二,物我不二,心不为外缘所著,不为外境所转。我们做不到,自然是因为功夫不到位。但这不要紧,做不到的应该意识得到,这样,一切‘不足’自会渐渐减少。如果连意识都意识不到,那就真有些成问题了。
 
 
 
我有一个朋友,十几年来一直对佛教修行较有兴趣,但一直不肯下功夫实践佛法。其佛学知见很是似是而非,可他自我感觉却是什么都懂。只见他一会儿对气功感兴趣,一会儿又是什么灵哥算命,****他也沾过边。十几年来,总是既不安心于世俗生活,又不能认真入佛修行,这就是意识不到自己‘不足’的表现。该朋友看过一些佛书及《金刚经》(但可能连皮毛也没看懂),有一次我劝他若真想修行,一定得躬身自省,好生踏实地做一下功课。朋友一点不以为然,反而用上面的一句偈语来回敬我:‘嗨,管那么多干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听了并没有吭气,我只是不好说他,因为《金刚经》上还有一句‘予法不说断灭相’。我相信这位朋友是没注意到这一句话的。其实我们奢谈什么有为无为呢?还差得远哪,连自知本份都没做不到呢(开悟见道了才算真正的自知本份)。离了有为法,何来无为法?持这种态度的人,仿佛就是说,人生终来有一死,我们何必活得这么带劲儿呢?老实说,未知生,焉知死?没有了有为法,无为法从何处安立?
 
 
 
我们要知道,修证越高的人,只会更加谦逊,更加虚怀若谷,更加慈悲和博爱,毫无差别心、骄慢心。因为他证得‘实相’中的众生平等、万物同源同体。那些懂得了一点皮毛,不外乎小感应、小德小能就呱呱叫嚣,声称自己已得道的高高在上者,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心魔’作崇。这世上没有什么比佛高,也没有什么比佛低,一切都是‘实相’,是究竟圆满。因此,尚没有明心见性、开悟见道的修行人,一定会在佛学的见地上有所误差、误读,除了赶紧如法努力,自我反省外,最好花点功夫好生克服一下自己的骄慢心,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时下许多人只知道六祖慧能所作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这是大乘了义的文字般若,是胜义谛。然而对于初学者、未明心见性、未开悟见道者,恰好应多留神一下禅宗另一大成就者——神秀禅师的偈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什么呢?不以有为法时时清洗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我们能从何处下手去具体地修证佛法呢?没有量变何来质变?渐悟才是顿悟(果)的因。那种不从心地下功夫,动辄玩什么口水禅,误读实相了义法理,实是一种愚暗之举,这种恶取空,往往贻己害人。因此佛门中常说,未明心见性妄说无为法等同于‘魔说’(比喻)。
 
 
 
佛弟子要知道,无修无证的‘空’ 不是顽空,便是虚妄,而无慧无证的‘缘起和妙有’ 就是无明和轮回。
 
 
 
29:‘开悟’仅是一个起点?
 
 
 
按佛学的义理,明了本性开了悟就是见‘道’ ,见到了‘道’我们才能修‘道’ ,才能有的放矢地‘证道’。没见道我们修什么道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没见道的人其信仰多少都有些‘迷信或盲目’的成份。当然,佛门的开悟有许多大小层次之分,一般小乘修行开了悟即证得初果阿罗汉果位。大乘修行的开悟多指明心见性,证初地菩萨果位。详情请参阅相关经典,妙泽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一般来讲,在开悟的刹那,我们当下解脱一切烦恼,一切妄念止息,也就是分别意识止息,见诸相非相,平等一如,性相不二,自会真正了达空性,从此便不会误解经义也不会盲修瞎练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开悟理解为是获得了修道的起跑线。六祖慧能说过:‘迷时师渡,悟时自渡’。 这里的‘悟’ 就是指‘开悟见道’ 。我再次说明一下,这个‘见道’ 是指归位于本来面目,体证予此,不是什么眼睛见了相,更不是*感觉和思维。开悟是胜义谛,这种实际的状况或境界,若不亲身在那么一个‘刹那’ 证得,言语的描绘永远不会究竟。
 
 
 
修行有四个阶段: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也就是说即使解悟佛学已没什么障碍(这一点我们也未必真做到),予一切佛理很清明通透了,如果行为上不能吻合,或无心努力地做到‘知行合一’ ,这也没有什么真正的进步,自然也不可能真正地做到‘理无碍’。所以实践才是真功夫。直到开悟见道后,我们才真正拥有一个全新的起点。不过,一个人是否开悟,不能自以为是或想当然自行判断,须找到已开悟的高僧大德们为我们‘应证’。
 
 
 
在很多时候,我们修证佛法是为了获得这个‘零的起跑线’ 。但我们千切别小看了这个起点,因为有这个起点时我们已成就了法身。这已是入‘圣位’ 为圣人了。许多人会说,弄半天才是得这么一个起点,那也太难了些。诚然,从终极上讲,这条路肯定不会一蹉而蹴,修证佛法同生活中做人谋事是一个道理,它同样需要付出许多具体的心血和努力。它不仅是一辈子的事,还极有可能是生生世世的事。我们不能一时急功近利,心血来潮,以为下狠心咬牙弄几下就成功了。其实我们只要不松懈,不放弃,从点点滴滴的‘当下’ 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大精进,大努力。我们肯定会不断地有所收获……当我们开悟见道,我们的信心和收效已不是我们今日所能猜度的了。
 
 
 
常‘观心’便能‘明心’,明心自能‘见性’,见性便得‘成佛’。自性自悟,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修证佛法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就看我们的意志和恒心够不够大。只要我们将它当成最头等的大事来抓,肯痛下决心,一定从‘当下’做起,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地做,尽可能地做到做好,连是否开悟也不必理会和牵挂,我们肯定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悟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只能退而其次地慢慢来,将修行看成生活中吃饭穿衣一样必不可少的事,即便是这样,我们也有不可思议的收效和进步。否则,一切便犹如蜗牛爬行,进步就比较缓慢了。在我所认识的人中,也有一、两年就开悟见道的,也有一辈子也开不了悟的。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在向同一个方向*拢,这本身已经是件非常殊胜的好事情了。
 
 
 
30:谁是‘善知识’?
 
 
 
寻访到大善知识,相遇到根本上师和大德,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向往的美事。那么,一个修行人该是什么样子他才能算作是一个善知识呢?善知识一词,在《阿含经》中含有正知正见的意思,即指凡所能正确地理解佛法的,并依此身体力行修学的人都可称之为善知识。不过,我们初学者从道理上虽这么理解了,予实际生活中却常常无法到位地对善知识进行清晰的鉴别和判断。
 
 
 
对于我们初学之人,首先,我们千切不要以那些佛经上描述或界定究竟圆满的概念符号,妄自去衡量他人究竟是否是善知识,因为如果我们实际修证不够,往往慧敏性欠佳,佛经上所述的语言对于我们很可能是一堆空洞的观念,或者我们充其量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心开意解,极易流于表相和形式,不是似是而非,便会非此即彼,常纠葛于一种自我感觉或语言游戏而不自知。任何人,未证佛果前,他只要是在这条路上身体力行地努力前进著,我们就应作如是想,将他之长量己之短,切莫将己之长量他人之短,否则我们的修学就难有实质性的进步。别说我们凡夫,就是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他也有许多习气难以彻底摘除。所以我们遭遇善知识是为了向他学习,不是为了挑他毛病,或说明我们在某一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做得比他好,比他‘在行’ 。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善知识顺应因果,往往作特殊示现,未必凡事都以我们期待和想像的方式、状态出现。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为真正的善知识,切莫以‘我’ 的需要是否兑现为标准。况且,并没有一个善知识会在口中自称为善知识,他们往往显得朴实、平淡、本份、或平和或‘率性’ ,心态却非常的积极向上,处处与人与事打成一片,修行、工作和生活都三无差别,但心念上却什么也不执著。这确实需要我们的机缘和聪慧双重到位才会洞悉到,否则失之交臂,有眼不识泰山的憾事时有发生。
 
 
 
不过,妙泽个人以为,至少明心见性、开悟见道以上的大德才算是真正的大善知识。开了悟的善知识就会明白,他起心动念都会有因有果,所以他不会乱动念,自己绝不会误读经教和盲修瞎练,也不会轻易造业和误导他人。其他的或多或少会有某种意义上的不究竟,初学者如果过于执迷或无足够慧力辨识,在知见和修行上就易走弯路。当然,我这并不是说尚未开悟见道的人就不是善知识,就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恰好应随时学会发现他人的长处,为我所学,为我所用,同时也要警醒自己不要学人之短。因为我们体察他人的‘短’ ,仅是为了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在日常中,我们看一个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识其实很简单,就看他爱不爱名利、是否尽可能地在利益众生,看他的悲心和爱心重不重。假如一个人又爱名又爱利,人家说他好就高兴,说他不好就生气,那就一定是个标准的凡夫。所以我们只管从他平时的生活习惯上去作观察,看他的贪心、嗔心、痴心、慢心和疑心还有多少?如果和凡夫一样,那就说明他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更不要从神通上去判别一个修行人是否是善知识。凡夫打坐入静都可能开发一定程度的潜能,修行很不究竟的神仙(天人)也有五种不可思义的神通(详见后面章节),但他们都还没有开悟见道。由于神通是由禅定生出来的,单是禅定功夫高就不能代表证果(只有正定者才能开慧),更不等于究竟的智慧。
 
 
 
佛法中修习正确的禅定是为了伏惑、断烦恼,故能证得圣位。由‘慧’证到初果,悟了缘起性空的道理,才会去邪思邪见。一个人若没有正知正见,心性和操守不高,我执与法执都会很严重,往往无力抵御功名利禄的诱惑,错用神通反而会更加造业和害人害己,这一点初学者要特别注意鉴别和判断。
上一篇:佛学的真实面目06
下一篇:佛学的真实面目04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