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大乘起信论》附录
《大乘起信论》附录
2008年03月14日09:18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250 字体: 繁體

 大乘起信论 作者: 星云大师总监修
           
  附录


  1大乘起信论  
   
  归命尽十方,普作大饶益,
   
  智无限自在,救护世间尊。
   
  及彼体相海,无我句义法,
   
  无边德藏僧,勤求正觉者。
   
  为欲令众生,除疑去邪执,
  
  起信绍佛种,故我造此论。
   
  论曰:为欲发起大乘净信,断诸众生疑暗邪执,令佛种性相续不断,故造此论。
   
  有法能生大乘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一作因,二立义,三解释,四修信,五利益。
           
  此中作因有八:
         
  一总相,为令众生离苦得乐,不为贪求利养等故:
           
  二为显如来根本实义,令诸众生生正解故:
           
  三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
         
  四为令善根微少众生,发起信心至不退故:
   
  五为令众生消除业障,调伏自心离三毒故:
   
  六为令众生修正止观,对治凡小过失心故;
   
  七为令众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
    
  八为显信乐大乘利益,劝诸含识令归向故。
   
  此诸句义,大乘经中虽已具有,然由所化根欲不同,待悟缘别,是故造论。
   
  此复云何?
  
  谓如来在世所化利根,佛色心胜,一音开演无边义味,故不须论。佛涅盘後,或有能以自力少见於经而解多义:复有能以自力广见诸经乃生正解:或有自无智力因他广论而得解义:亦有自无智力怖於广说乐闻略论摄广大义而正修行,我今为彼最後人故,略摄如来最胜甚深无边之义,而造此论。
   
  云何立义分?
  
  谓摩诃衍略有二种:有法及法。
    
  言有法者,谓一切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此显示摩诃衍义。以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体故。此心生灭因相缘相,能显示大乘体相用故。
   
  所言法者,略有三种:一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在染在净性恒平等,无增无减无别异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本来具足无量无边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於此入佛地故。
    
  云何解释分?此有三种:所谓显示实义故,对治邪执故,分别修行正道相故。
   
  此中显示实义者,依於一心有二种门:所谓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此二种门各摄一切法,以此展转不相离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是故诸法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一切文字不能显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说名真如,以真如故,从本已来不可言说,不可分别,一切言说唯假非实,但随妄念无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无相,但是一切言说中极,以言遗言,非其体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
   
  问曰:若如是者,众生云何随顺悟入?
  
  答曰:若知虽说一切法而无能说所说,虽念一切法而无能念所念,尔时随顺妄念都尽名为悟入。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建立有二种别。一真实空,究竟远离不实之相显实体故。二真实不空,本性具足无边功德有自体故。
  
  复次,真实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离一切法差别相故,无有虚妄分别心故。应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有无相,非非有无相;非一相,非异相;非一异相,非非一异相。略说以一切众生妄分别心所不能触,故立为空。据实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无,能遮亦无故。
           
  言真实不空者,由妄念空无故,即显真心常恒不变,净法圆满,故名不空:亦无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离念智之所证故。
   
  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
  
  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复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言觉义者,谓心第一义性,离一切妄念相。离一切妄念相故,等虚空界,无所不逼,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说一切如来为本觉,以待始觉立为本觉。然始觉时即是本觉,无别觉起立。始觉者,谓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於烦恼,後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如二乘人及初业菩萨,觉有念、无念体相别异,以舍麤分别故,名相似觉。如法身菩萨,觉念、无念皆无有相,舍中品分别故,名随分觉。若超过菩萨地,究竟道满足,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始名为觉,远离觉相微细分别究竟永尽,心根本性常住现前,是为如来,名究竟觉。是故经说,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
  
  又言心初起者,但随俗说,求其初相终不可得,心尚无有何况有初,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恒有无明妄念相续,未曾离故。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异灭皆悉无相。以於一心前後同时皆不相应,无自性故。如是知已,则知始觉不可得,以不异本觉故。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差别相,一净智相,二不思议用相。
  
  净智相者,谓依法薰习,如实修行,功行满足,破和合识,灭转识相,显现法身清净智故。一切心识相,即是无明相,与本觉非一非异,非是可坏,非不可坏。如海水与波,非一非异,波因风动,非水性动:若风止时,波动即灭,非水性灭。众生亦尔,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起识波浪。如是三事皆无形相,非一非异,然性净心是动识本,无明灭时,动识随灭,智性不坏。
  
  不思议用相者,依於净智,能起一切胜妙境界,常无断绝。谓如来身具足无量增上功德,随众生根,示现成就无量利益。
  
  复次,觉相有四种大义,清净如虚空明镜。
  
  一真实空大义,如虚空明镜,谓一切心境界相及觉相皆不可得故。
   
  二真实不空大义,如虚空明镜,谓一切法圆满成就,无能坏性,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於中现,不出不入,不灭不坏,常住一心,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具足无边无漏功德为因,薰习一切众生心故。
   
  三真实不空离障大义,如虚空明镜,谓烦恼所知二障永断和合识灭,本性清净常安住故。
   
  四真实不空示现大义,如虚空明镜,谓依离障法随所应化,现如来等种种色声,令彼修行诸善根故。
  
  不觉义者,谓从无始来不如实真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妄念,然彼妄念自无实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迷无自相不离於方,众生亦尔,依於觉故而有不觉妄念迷生,然彼不觉自无实相,不离本觉,复待不觉以说真觉,不觉既无真觉亦遣。
   
  复次,依於觉故而有不觉,生三种相不相舍离。
   
  一无明业相,以依不觉心动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二能见相,以依心动能见境界,不动则无见:
  
  三境界相,以依能见妄境相现,离见则无境,以有虚妄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
  
  一智相,谓缘境界生爱非爱心:二相续相,谓依於智苦乐觉念相应不断;三执著相,谓依苦乐觉念相续而生执著:四执名等相,谓依执著分别名等诸安立相:五起业相,谓依执名等起於种种诸差别业:六业系苦相,谓依业受苦不得自在。
       
  是故当知,一切染法悉无有相,皆因无明而生起故。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一同相,二异相。
   
  言同相者,如种种瓦器皆同土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幻用,皆同真相,是故佛说,一切众生无始已来,常入涅盘。菩提非可修相,非可生相,毕竟无得,无有色相而可得见,见色栢者,当知皆是随染幻用,非是智色不空之相,以智相不可得故,广如波说。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此亦如是。无漏、无明种种幻用,相差别故。
   
  复次,生灭因缘者,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此义云何?
   
  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
   
  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二名转识,谓依心动能见境相:三名现识,谓现一切诸境界相,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後不由功力: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已曾经事忽然亿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
   
  是故三界一切皆以心为自性,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何以故?一切诸法以心为主,从妄念起: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是故当知,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言意识者,谓一切凡夫依相续识执我我所,种种妄取六种境界,亦名分离识,亦名分别事识,以依见爱等薰而增长故。
   
  无始无明薰所起识,非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解行地菩萨始学观察,法身菩萨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犹未知尽,唯有如来能总明了。此义云何?以其心性本来清净,无明力故,染心相现;虽有染心,而常明洁,无有改变。复以本性无分别故,虽复遍生一切境界而无变易。以不觉一法界故不相应。
   
  无明分别起生诸染心,如是之义甚深难测,唯佛能知非余所了。此所生染心有六种别。
  
  一执相应染,声闻、缘觉及信相应地诸菩萨能远离:
  
  二不断相应染,信地菩萨勤修力能少分离,至净心地永尽无余;
   
  三分别智相应染,从具戒地乃至具慧地能少分离,至无相行地方得永尽:
   
  四现色不相应染,此色自在地之所除灭:
    
  五见心不相应染,此心自在地之所除灭;
    
  六根本业不相应染,此从菩萨究竟地入如来地之所除灭。
   
  不觉一法界者,始从信地观察起行,至净心地能少分离,入如来地方得永尽。
   
  相应义者,心分别异,染净分别异,知相缘相同。不相应义者,即心不觉常无别异,知相、缘相不同。
   
  染心者,是烦恼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执著无量能取、所取虚妄境界,违一切法平等之性:一切法性,平等寂灭,无有生相。无明不觉,妄与觉违,是故於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皆悉不能如实而知。
  
  复次,分别心生灭相者,有二种别:一麤谓相应心:二细谓不相应心。麤中之矗凡夫智境:虫中之细,及细中之麤,菩萨智境。
  
  此二种相,皆由无明薰习力起,然依因、依缘。因是不觉·绿是妄境:因灭则缘灭,缘灭故相应心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
    
  问: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言灭?
    
  答:实然。今言灭者,但心相灭,非心体灭。如水因风而有动相,以风灭故,动相即灭,非水体灭。若水灭者,动相应断,以无所依,无能依故,以水体不灭,动相相续。众生亦尔,以无明力令其心动,无明灭故动相即灭,非心体灭:若心灭者,则众生断,以无所依、无能依故,以心体不灭,心动相续。
       
  复次,以四种法薰习义故,染、净法起,无有断绝。一净法,谓真如;二染因,谓无明:三妄心,谓业识:四妄境,谓六尘。
    
  薰习义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随以物薰,则有彼气。真如净法,性非是染,无明薰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真如薰故,说有净用。
       
  云何薰习染法下断?所谓依真如故,而起无明,为诸染因。然此无明即薰真如,既薰习已,生妄念心,此妄念心复薰无明,以薰习故,不觉真法,以不觉故,妄境相现,以妄念心薰习力故,生於种种差别执著,造种种业,受身心等众苦果报。
  
  妄境薰义有二种别:一增长分别薰,二增长执取薰。
  
  妄心薰义亦二种别:一增长根本业识薰人,令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受生灭苦: 二增长分别事识薰,令诸凡夫受业系苦。
  
  无明薰义亦二种别:一根本薰,成就业识义:二见爱薰,成就分别事识义。
  
  云何薰习净法不断?谓以真如薰於无明,以薰习因缘力故,令妄念心厌生死苦,求涅盘乐。以此妄心厌求因缘,复薰真如,以薰习故,则自信己身有真如法,本性清净,知一切境界唯心妄动,毕竟无有。以能如是如实知故,修远离法,起於种种诸随顺行,无所分别,无所取著,经於无量阿僧只劫,惯习力故,无明则灭。无明灭故,心相不起:心不起故,境界相灭。如是一切染因、染缘及以染果,心相都灭,名得涅盘,成就种种自在业用。
  
  妄心薰义有二种别:一分别事识薰,令一切凡夫、二乘厌生死苦,随已堪能趣无上道:二意薰,令诸菩萨发心勇猛,速疾趣入无住涅盘。
   
  真如薰义亦二种别:一体薰:二用薰。体薰者,所谓真如从无始来,具足一切无量无漏,亦具难思胜境界用,常无间断薰众生心,以此力故,令诸众生薰生死苦,求涅盘乐,自信己身有真实法,发心修行。
    
  问:若一切众生同有真如,等皆薰习二万何而有信、不信者,从初发意乃至涅盘,前後不同无量差别?如是一切悉应齐等。
       
  答:虽一切众生等有真如,然无始来无明厚薄,无量差别,过恒沙数,我见爱等缠缚烦恼亦复如是,唯如来智之所能知,故令信等前後差别。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事乃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或有虽知而不施功,欲令出火焚烧木者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真如体薰因力,若不遇佛、诸菩萨等善知识缘,或虽不修胜行不生智慧不断烦恼,能得涅盘无有是处。
   
  又复虽有善知识缘,傥内无真如薰习因力,必亦不能厌生死苦,求涅盘乐,要因缘具足乃能如是。云何具足?谓自相续中有薰习力。诸佛菩萨慈悲摄护,乃能厌生死苦,信有湼盘,种诸善根修习成熟,以是复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令修胜行乃至成佛入於涅盘。
  
  用薰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一差别缘,二平等缘。
   
  差别缘者,谓诸众生从初发心乃至成佛,蒙佛、菩萨等诸善知识,随所应化而为现身,或为父母,或为妻子,或为眷属,或为仆使,或为知友,或作怨家,或复示现天王等形,或以四摄,或以六度,乃至一切菩提行缘,以大悲柔软心、广大福智藏,薰所应化一切众生,令其见闻及以忆念如来等形增长善根。
   
  此缘有二:一近缘,速得菩提故;二远缘,久远方得故。此二差别复各二种:一增行缘,二入道缘。
    
  平等缘者,谓一切诸佛及诸菩萨,以平等智慧、平等志愿,普欲拔济一切众生,任运相续,常无断绝,以此智愿薰众生故,令其忆念诸佛、菩萨。或见、或闻,而作利益,入净三昧随所断障得无碍眼,於念念中,一切世界平等现见无量诸佛及诸菩萨。
   
  此体用薰复有二别:一未相应,二已相应。未相应者,谓凡夫、二乘、初行菩萨,以意意识薰,唯依信力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修行,未与真如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未与真如用相应故。已相应者,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一切如来自体相应故:得自在业,与一切如来智用相应故。唯依法力任运修行,薰习真如灭无明故。
   
  复次,染薰习,从无始来不断成佛乃断。净薰习,尽於未来毕竟无断,以真如法薰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用薰习起故无有断。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後际灭,常恒究竟,从无始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谓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如实了知义,本性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寂静不变自在义,如是等过恒沙数,非同非异,不思议佛法,无有断绝,依此义故名如来藏,亦名法身。

  问:上说真如离一切相,云何今说具足一切诸功德相?
   
  答:虽实具有一切功德,然无差别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离分别相,无二性故。以依业识等生灭相,而立彼一切差别之相。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於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若心性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於真如立遍照法界义,若心有动则非真了知,非本性清净,非常乐我净,非寂静,是变异不自在,是具起过於恒沙虚妄杂染,以心性无动故,即立真实了知义,乃至过於恒沙清净功德相义,若心有起,见有余境可分别求,则於内法有所不足,以无边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见有余法而可更求,是故满足过於恒沙非异非一、不可思议诸佛之法,无有断绝,故说真如名如来藏,亦复名为如来法身。
    
  复次,真如用者,谓一切诸佛在因地时发大慈悲,修行诸度四摄等行,观物同己普皆救脱,尽未来际不限劫数,如实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众生之相,以如是大方便智,灭无始无明证本法身,任运起於不思议业,种种自在差别作用,周遍法界与真如等。而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一切如来唯是法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作用,但随众生见闻等故,而有种种作用不同。
   
  此用有二:一依分别事识,谓凡夫、二乘心所见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转识影现,见从外来取色分限,然佛化身无有限量。二依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受用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具无量功德庄严,随所应见,无量、无边、无际、无断,非於心外,如是而见。此诸功德,皆因波罗蜜等无漏行薰及不思议薰之所成就,具无边喜乐功德相故,亦名报身。
   
  又,凡夫等所见是其麤用,随六趣异种种差别,无有无边功德乐相,名为化身。
   
  初行菩萨见中品用,以深信真如故得少分见,知如来身无去、无来、无有断绝。唯心影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未能离微细分别,以末入法身位故。净心菩萨见微细用,如是转胜乃至菩萨究竟地中见之方尽,此微细用是受用身。以有业识见受用身,若离业识则无可见,一切如来皆是法身,无有彼此差别色相,互相见故。
   
  问:若佛法身无有种种差别色相,云何能现种种诸色?
  
  答: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色,谓从本已来,色心无二,以色本性即心自性,说明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说明法身。一切如来所现色身,逼一切处,无有间断。十方菩萨随所堪任,随所愿乐,见无量受用身,无量庄严土,各各差别,不相障碍,无有断绝。此所现色身一切众生心意识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
  
  复次,为令众生从心生灭门入真如门故,令观色等相皆不成就。云何不成就?谓分析麤色渐至微尘,复以方分析此微尘,是故若麤若细一切诸色,唯是妄心分别,影像实无所有,推求余蕴,渐至刹那,求此刹那相,别非一无为之法,亦复如是,离於法界终不可得,如是十方一切诸法应知悉然,犹如迷人,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动而实不动。若知动心即不生灭,即得入於真如之门。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我见有二种:
   
  一人我见,二法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一者如经中说,如来法身究竟寂灭犹如虚空,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则执如来性同於虚空常恒遍有,为除彼执,明虚空相唯是分别,实不可得,有见有对待於诸色,以心分别说名虚空。色既唯是妄心分别,当知虚空亦无有体,一切境相唯是妄心之所分别。若离妄心,即境界相灭,唯真如心无所不遍,此是如来自性如虚空义,非谓如空是常、是有。
  
  二者如经中说,一切世法皆毕竟空,乃至涅盘真如法亦毕竟空,本性如是离一切相。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即执涅盘真如法唯空无物,为除彼执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如经中说,如来藏具足一切诸性功德,不增不减。凡愚闻已不解其义,则执如来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为除此执,明以真如本无染法差别,立有无边功德相,非是染相。
  
  四者如经中说,一切世间诸杂染法,皆依如来藏起,一切法不异真如。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则谓如来藏具有一切,世间染法。为除此执,明如来藏从本具有过恒沙数清净功德,不异真如,过恒沙数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本无自性。从无始来,未曾暂与如来藏相应,若如来染法相应,而令证会息妄染者,无有是处。
  
  五者如经中说,依如来藏有生死得涅盘。凡愚闻之不知其义,则谓依如来藏生死有始,以见始故,复谓涅盘有其终尽。为除此执,明如来藏无有初际,无明依之生死无始,若言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是外道经中说,非是佛教。以如来藏无有後际,证此永断生死种子,得於涅盘亦无後际,依人我见四种见生,是故於此安立彼四。
  
  法我见者,以二乘钝根,世尊但为说人无我,彼人便於五蕴生灭毕竟执著,怖畏生死妄取涅盘,为除此执,明五蕴法本性不生,不生故亦无有灭,不灭故本来涅盘,若究竟离分别执著,则知一切染法、净法皆相待立,是故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皆是不可说相,而有言说示教之者,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语引导众生,令舍文字入於真实,若随言执义增妄分别,不生实智不得涅盘。
   
  分别修行正道相者,谓一切如来得道正因,一切菩萨发心修习,令现前故。略说发心有三种相: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当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薰习善根力故,深信业果行十善道,厌生死苦求无上觉,值遇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修行诸行,经十千劫信乃成就,从是已後,或以诸佛、菩萨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将欲坏灭,以护法故而能发心,既发心已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或有众生,久远已来善根微少,烦恼深厚覆其心故,虽值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唯种人天受生种子,或种二乘菩提种子,或有虽求大菩提道,然根不定,或进、或退,或有值佛及诸菩萨供养承事修行诸行,未得满足十千大劫,中间遇缘而发於心。过何等缘?所谓或见佛形相,或供养众僧,或二乘所教,或见他发心,此等发心皆悉未定,若遇恶缘或时退堕二乘地故。
   
  复次,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一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据理但应正念真如,何假复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
  
  答:不然。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净终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复如是。体虽明洁具足功德,而被无边客尘所染。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诸行,欲求清净终无得理,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法。彼方便行略有四种。
   
  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本性无生,离於妄见不住生死,又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诸善行,摄化众生不住涅盘,以真如离於生死涅盘相故,此行随顺以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
   
  二能止息方便,所谓惭愧及以悔过,此能止息一切恶法,令不增长,以真如离一切过失相故。随顺真如止息诸恶,是名能止息方便。
   
  三生长善根方便,谓於三宝所起爱敬心,尊重供养顶礼称赞,随喜劝请正信增长,乃至志求无上菩提,为佛法僧威力所护,业障清净善根不退,以真如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随顺真如修行善业,是名生长善根方便。
  
  四大愿平等方便,谓发誓愿尽未来际,平等救拔一切众生,令其安住无余涅盘,以知一切法本性无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灭故。随顺真如此三种相发大誓愿,是名大愿平等方便。
   
  菩萨如是发心之时,则得少分见佛法身,能随愿力现八种事,谓从兜率天宫来下、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佛、转法轮、般涅盘,然犹未得名为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除断故,或由恶业受於微苦,愿力所持非久被系。有经中说,信成就发心菩萨,或有退堕恶趣中者,此为初学心多懈怠不入正位,以此语之令增勇猛,非如实说。又,此菩萨一发心後,自利利他修诸苦行,心无怯弱街不畏堕二乘之地,况於恶道:若闻无量阿僧只劫动修种种难行苦行,方始得佛,不惊不怖,何况有起二乘之心及堕恶趣,以决定信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涅盘故。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初无数劫将欲满故,於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无著故,此菩萨知法性离怪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檀那波罗蜜:知法性离五欲境,无破戒相,是清净戒度,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知法性无有苦恼,离瞋害相,是清净忍度,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知法性离身心相,无有懈怠,是清净进度,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知法性无动无乱,是清净禅度,随顺修行禅那波罗蜜:知法性离诸痴闇,是清净慧度,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实证中无境界相。此菩萨以无分别智,证离言说真如法身故,能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众生而作利益,不求听受美妙音词;或为怯弱众生故示大精进,超无量劫速成正觉:或为懈怠众生故,经於无量阿僧只劫,久修苦行方始成佛。如是示现无数方便,皆为饶益一切众生,而实菩萨种性、诸根、发心、作证,皆悉同等,无超过法,决定皆经三无数劫成正觉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示所修行种种差别。
   
  此证发心中有三种心:一真心,无有分别故:二方便心,任运利他故:三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又,此菩萨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悉圆满已,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以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任运而有不思议业,於十方无量世界普化众生。
   
  问: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无有齐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永无心相。云何能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
   
  答:一切妄境,从本已来理实唯一心为性,一切众生执著妄境,不能得知一切诸法第一义性,诸佛如来无有执著,则能现见诸法实性,而有大智显照一切染净差别,以无量无边善巧方便,随其所应利乐众生,是故妄念心灭,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

  问:若诸佛有无边方便,能於十方任运利益诸众生者,何故众生不常见佛,或睹神变,或闻说法?
  
  答:如来实有如是方便,但要待众生其心清净,乃为现身,如镜有垢色像不现,垢除则现,众生亦尔。心未离垢,法身不现,离垢则现。
    
  云何修习信分?此依未入正定众生说。何者为信心?云何而修习?信有四种:一信根本,谓乐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无边功德,谓常乐顶礼恭敬供养,听闻正法如法修行,迥向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谓常乐修行诸波罗蜜故:四信正行僧,谓常供养诸菩萨众正修自利利他行故。
   
  修五门行,能成此信。所谓施门、戒门、忍门、精进门、止观门。
   
  云何修施门?谓若见众生来从乞求,以己资财随力施与,舍自怪著,令其欢喜。若见众生危难逼迫,方便救济,令无怖畏。若有众生而来求法,以己所解,随宜为说。修行如是三种施时,不为名闻,不求利养,亦不贪著世间果报,但念自他利益安乐,迥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修戒门?所谓在家菩萨当离杀生、偷盗、邪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悭贪、瞋嫉、谄诳、邪见。若出家者为欲折伏诸烦恼故,应离愤闹,常依寂静,修习止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大怖,惭愧悔责,护持如来所制禁戒,不令见者有所讥嫌,能使众生舍恶修善。
   
  云何修忍门?所谓见恶不嫌,遭苦下动,常乐观察,甚深句义。
   
  云何修精进门?所谓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当念过去无数劫来,为求世间贪欲境界,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毕竟无有多少分滋味:为令未来远离此苦,应动精进,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众生。其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或为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所逼迫,如是等事,为难非一,令其行人废修善品,是故宜应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迥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
   
  云何修止观门?谓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初各别修渐次增长,至於成就任运双行。
   
  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加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前心依境次舍於境,後念依心复舍於心,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後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
   
  行住坐卧於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若心怀疑惑,诽谤不信,业障所缠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人。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
   
  或有众生善根微少,为诸魔、外道、鬼神惑乱。或现恶形,以怖其心:或示美色以迷其意;或现天形、或菩萨形,乃至佛形相好庄严:或说总持,或说诸度,或复演说诸解脱门,无怨无亲、无因无果,一切诸法毕竟空寂,本性涅盘;或复令知过去、未来及他心事,辩才演说无滞无断,使其贪著名誉利养。或数瞋数喜,或多悲多爱,或恒乐昏寐,或久不睡眠,或身婴疹疾:或性不动策,或卒起精进,即便休废:或情多疑惑,不生信受,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爱著世事,溺情从好。或令证得外道诸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好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或复劝令受女等色,或令其饮食乍少乍多,或使其形容或好或丑。若为诸见烦恼所乱,即便退失往昔善根。是故宜应审谛观察,当作是念:此皆以我善根微薄,业障厚重,为魔鬼等之所迷惑,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如是思惟,刹那即灭,远离诸相,入真三昧。心相即离,真相亦尽。从於定起,诸见烦恼皆不现行。以三昧力坏其种故,殊胜善品随顺相续,一切障难悉皆远离,起大精进,恒无断绝。若不修行此三昧者,无有得入如来种性,以余三昧皆是有相,与外道共,不得值遇佛菩萨故。是故菩萨於此三昧当勤修习,令成就究竟。
   
  修此三昧,现身即得十种利益: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一切诸魔恶鬼之所恼乱;三者不为一切邪道所惑;四者令诽谤深法重罪业障皆悉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於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於生死中勇猛不法:八者远离侨慢柔和忍辱,常为一切世间所敬;九者设不住定於一切时、一切境中,烦恼种薄终不现起:十者若住於定,不为一切音声等缘之所动乱。
  
  复次,若唯修止,心则沈没,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於观。
   
  云何修耶?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怱尔而起。应观有身悉皆不净,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观诸凡愚所见诸法,於无物中妄计为有,观察一切从缘生法,皆如幻等毕竟无实,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书说。观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无明薰习力故,受於无量身心大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无边无限,难出难度,常在其中不能觉察,甚为可愍。
    
  如是观已,生决定智,起广大悲,发大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诸颠倒,断诸分别,亲近一切诸佛菩萨,顶礼供养恭敬赞叹,听闻正法如说修行,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众生,令住涅盘第一义乐。作是愿已,於一切时,随己堪能修行自利利他之行,行住坐卧常勤观察应作、不应作,是名修观。
   
  复次,若唯修观则心不止息,多生疑惑,不随顺第一义谛,不出生无分别智,是故止观应并修行,谓虽念一切法皆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灭自性涅盘,而亦即见因缘和合善恶业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见一切诸法无生无性,乃至涅盘。然修行止者,对治凡夫乐著生死,亦治二乘执著生死而生怖畏。修行观者,对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是故止观互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必不能得无上菩提。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於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如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迥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心增长,永不退转。於彼闻法,观佛法身,渐次修行,得入正位。
   
  云何利益分?如是大乘秘密句义今已略说,若有众生,欲於如来甚深境界广大法中生净信觉解心,人大乘道无有障碍。於此略论,当勤听受,思惟修习,当知是人决定速成一切种智。若闻此法不生惊怖,当知此人定绍佛种速得授记。假使有人,化三千大干世界众生,令住十善道,不如於须臾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无边无量。若一日一夜如说修行,所生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於无量阿僧只劫,说不能尽,以真如功德无边际故,修行功德亦复无边。若於此法生诽谤者,获无量罪,於阿僧只劫受大苦恼,是故於此应决定信,勿生诽谤,自害害他,断三宝种,一切诸佛依此修行成无上智,一切菩萨由此证得如来法身,过去菩萨依此得成大乘净信,现在今成未来当成,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胜行者,当於此论动加修学。
  
  我今巳解释,甚深广大义,
   
  功德施群生,令见真如法。
   
  2大乘起信论序  梁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於如来灭後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於佛正法毁谤不停。时有一高德沙门,名曰马鸣,深契大乘,穷尽法性,大悲内融,随机应现,愍物长迷,故作斯论,盛隆三宝,重兴佛日。起信未久,回邪入正,使大乘正典,复显於时:缘起深理,更彰於後代。迷群异见者,舍执而归依,合类偏情之党,弃著而臻凑。
    
  自昔已来,久蕴西域,无传东夏者,良以宣译有时。故前梁武皇帝,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国取经,并诸法师,遇值三藏拘兰难陀,译名真谛,其人少小博采,备览诸经,然於大乘偏洞深远。时彼国王应即移遣,法师苦辞不免,便就泛舟,与瞿昙及多侍从,并送苏合佛像来朝。而至未旬,便值侯景侵扰。法师秀采拥流,含珠未吐,慧日暂停,而欲还反,遂嘱值京邑英贤慧显、智韶、智恺、昙振、慧曼,与假黄钹大将军太保萧公勃,以大梁承圣三年,岁次癸酉九月十日,於衡州始兴郡建兴寺,敬请法师敷演大乘,阐扬秘典,示导迷徒,遂翻译斯论一卷,以明论旨,《玄文》二十卷、 《大品玄文》四卷、《十二因缘经》两卷、《九识义章》两卷,传语人天竺国月支首那等,执笔人智恺等,首尾二年方讫。马鸣冲旨,更曜於时,邪见之流,伏从正化。
   
  余虽慨不见圣,庆遇玄旨,美其幽宗,恋爱无已,不揆无闻,聊由题记。傥遇智者,赐垂改作。(据南京佛经流通处本)
   
  3新译大乘起信论序  未详作者
  
  夫声同则应,道合自邻,是以法雄命宗,赖宣扬乎法子,素王垂范,假传达乎素臣,盖德必不孤,圣无虚应矣。
   
  《起信论》者,大乘之秘典也。佛灭度後五百余年,有马鸣菩萨出兴於世,时称四日道王五天,转不退轮,建无生忍。铭总持之智印,宅毕竟之真空。受波奢付嘱,蒙释尊远记,善说法要,大启迷津。欲使群生殖不坏之信根,不难思之佛种,故造斯论。
           
  其为论也,示无价宝,诠最上乘,演恒沙之法门,惟在方寸:开诸佛之秘藏,本自一心:遣执而不丧其真,存修而亦忘其相:少文而摄多义,假名而会深旨。落落焉晈智月於净天,滔滔焉注禅河於性海,返迷归极,莫不由之。
   
  此论东传,总经二译。初本即西印度三藏法师波罗末陀,此云真谛,以梁武帚承圣三年岁次癸酉九月十日,於衡州始兴郡建兴寺,共扬州沙门智恺所译。此本即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裔梵文至此,又於西京慈恩塔内,获旧梵本,与义学沙门荆州弘景、崇福法藏等,以大周圣历三年岁次癸亥十月壬午朔八日己丑,於授记寺,与《华严经》相次而译。沙门复礼笔受,开为两卷。然与旧翻时有出没。盖译者之意,又梵文非一也。
   
  夫理幽则信难,道尊则魔盛。况当劫浊,尤更倍增。故使偏见之流,执成唯识,诽毁此论真妄互薰。既形於言,遂彰时听:方等甘露,翻为毒药。故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岂可辄以凡心贬量圣旨!
   
  夫真如者,物之性也,备难思之业用,蕴不空之胜德,内薰妄法,令起厌求,故《胜鬓经》云:「由有如来藏,令厌生死苦,乐求涅盘。」又经云:「阐提之人,未来以佛性力故,善根还生,如彼净珠,能清浊水。」是胜义之常善,异太虚之无记。
  
  故经云:「佛性常故,非三世摄:虚空无故,非三世摄。」岂执事空以齐真理?
   
  夫论妄者,依理,故迷真性:随流,为妄漂动。故经云:「随其流处有种种味。」
    
  又《楞伽经》云:「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虽在缠而体净,不变性而成迷。
   
  故经云:「然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又云:「虽处五道,受别异身,而此佛性常恒不变。」若言真不薰妄,妄不薰真,真妄两殊,岂会中道?故梁《摄论》云:
   
  「智慧极盲暗,谓真俗别执。」今则真为妄体,妄假真成,性相俱融,一异双遣。故《密严经》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圣教明白,何所致疑。良由滞相而乖真,寻末而弃本,书越规矩,动成戏论,自贻圣责,深可悲哉!
   
  余少小以来,专心斯论,瓯味不已,讽诵忘疲。课拙传扬二十余逼,虽未究深旨,而麤识文意。以为大乘明镜,莫过於此。幸希宗心之士,时览斯文。庶日进有功,聊为序引云尔。  (据金陵刻经处本)
   
  4大乘起信论义记摘录  唐京兆府魏国西字沙门释法藏撰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於筌蹄;冲漠希夷,亡境智於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歧,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缘而起灭。虽复繁兴鼓跃,未始动於心源:静谧虚凝,未尝乖於业果。故使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其犹波无异水之动,故即水以辨於波;水无异动之津故,即波以明於水。是则动静交彻,真俗双融,生死涅盘,夷齐同贯。
  
  但以如来在世,根熟易调,二果尊言,无不悬契。大师没後,异执纷纶,或趣邪途,或奔小径,遂使宅中宝藏,匿济乏於孤穷:衣内明珠,弗解贫於佣作。加以大乘深旨,沈贝叶而不寻;寻有盲徒,驰异路而莫返。
   
  爱有大士,厥号马鸣,慨此颓纲,悼斯沦溺。将欲启深经之妙旨,再曜昏衢:斥邪见之颠眸,令归正趣。使还源者可即,返本非遥:造广论於当时,遐益群品。既文多义邈,非浅识所闻,悲末叶之迷伦,又造斯论。可谓义丰文约,解行俱兼,中下之流,因兹悟入者矣。
  
  然则大以包含为义,乘以运载为功,起乃对境兴心,信则於缘决定,往复析徵,故称为论。故云《大乘起信论》。
   
  第三显教分齐者,於中有二:先敍诸教,後随教辨宗。前中此方诸德,立教开宗,纷扰多端,难可具陈,略述十家,如《华严疏》中。又古代译经,西来三藏,所立教相,亦有多门,略举五家,亦如彼说。
  
  今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唐言日照,在寺翻译。余亲问,说云:近代天竺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论师,一日戒贤,一日智光,并神解超伦,声高五印,六师稽颖,异部归诚,大乘学人,仰之如日月。独步天竺,各一人而已。遂所承宗异,立教互违。谓戒贤则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三种教,以法相大乘为真了义。谓佛初鹿园转於四谛小乘法轮,说诸有为法从缘生,以破外道自性因等,又由缘生无人我故,翻彼外道说有我等。然犹未说法无我理,即「四阿含经」等。第二时中,虽依遍计所执,而说诸法自性皆空,翻彼小乘。
   
  然於依他、圆成,犹未说有,即诸部《般若》等。第三时中,就大乘正理,具说三性、三无性等,方为尽理,即《解深密经》等。是故於彼因缘生法,初唯说有,即堕有边;次唯说空,即堕空边:既各堕边,俱非了义。後时具说所执性空,余二为有,契合中道,方为了义。此依《解深密经》判。二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辩,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亦立三教,以明无相大乘为真了义。谓佛初鹿园为诸小根说於四谛,明心境俱有。次於中时,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以根犹劣,未能令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说。於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
   
  第二随教辨宗者,现今东流一切经论,通大小乘,宗途有四: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部是也。二真空无相宗,即《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所说是也。三唯识法相宗,即《解深密》等经、《瑜伽》等论所说是也。四如来藏缘起宗,即《楞伽》、《密严》等经,《起信》、《宝性》等论所说是也。此四之中,初则随事执相说,二则会事显理说,三则依理起事差别说,四则理事融通无碍说。以此宗中,许如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此则理彻於事也:亦许依他缘起无性同如,此则事彻於理也。又此四宗,初则小乘诸师所立,二则龙树、提婆所立,三是无著、亲所立,四是马鸣、坚慧所立。然此四宗,亦无前後时限差别,於诸经论,亦有交参之处,宜可准知。今此论宗意,当第四门也。(据金陵刻经处本)
   
  5大乘起信论续疏自序  明·通润撰
    
  大雄氏现相人中,虽说无量法门,若统其归趣,唯是一心:若汇其流派,则有三宗:曰法相、曰破相、曰法性而已。
   
  言法相者,谓依生灭八识,建五位,开百法,立三性,分二我,行必资於渐满,惑必期乎渐断,果必立乎三只。故有六度可修,有无明可克,有菩提可证,其于教也为渐。此法相之大旨也。
   
  言破相者,谓依寂灭一心,直显真性,不说法相,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三自性俱空,八识二无我悉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无六度可修,无无明可克,无菩提可证,其于教也为顿。此破相之大旨也。
   
  若夫法性者,统依寂灭一心,而有六粗三细,故开真如门以显空诸所有,立生灭门以明实诸所无。虽真如廓尔,而果报不失:虽惑业纷纶,而法性不动。即性即相,即空即有,即妄即真,其于教也为顿悟渐修。此法性之大旨也。
   
  故宗法相者,谓真如不变,不许随缘,但说万法皆从识变,而事事俱有,其弊也流而为常、为执著。
   
  宗破相者,谓缘生之法,不入法性,故说三界唯是一心,而法法皆空,其弊也流而为断,为莽荡。
  
  宗法性者,谓真如不变随缘,而能成一切法,故无法法俱空之弊。由真如随缘不变,而能泯一切法,故无事事俱有之偏。此则空有迭彰,执荡双遣,故知即万法以显有者为妙有,离万法以显空者为真空。不即不离,以显中者,即真空以显妙有,故虽空而不空;即妙有以显真空,故虽有而不有。
   
  然前之二宗,虽建立不同,各有妙旨,而马鸣总以一心九识统之,若鼎之三足,伊之三点。不纵不横,不离不即,实与《楞严》一心三观之旨,并行不悖。此马鸣一论尤为圆通无碍,独出无对者也。
   
  是论之作,菩萨有释,贤首有疏,永明主此论而作《宗镜》,故集《宗镜》中互相发明者,作《续疏》。言《续疏》者,是续贤首之疏,以显不外贤首,亦不尽贤首也。其中以有法立总别三量,为一论提纲。智者即量以通论,则不唯了法性一宗,并可了法相,破相二宗也已。(据《续藏经》第七十二册)

上一篇:护法论
下一篇:《大乘起信论》解说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