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统纪卷第十九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列传第六之九
豁庵悟法师法嗣 啸岩文虎法师(广智下第八世)
闲林真法师法嗣 法明师昶法师
逸堂癸法师法嗣 同庵允宪法师 石坡元启法师 竹坡如约法师 石屋正己法师 可堂若参法师 化翁师赞法师 巨宗师岳法师 不孤有邻法师
柏庭月法师法嗣 香林清赐法师 伊堂了圆法师 石田妙慧法师 半云行儒法师 此室大方法师 虚中元真法师 遁山士尧法师 孤岩如启法师 寂庵文慧法师 操庵文节法师 巽中道谦法师 无谋善庭法师 北林与俱法师 石门士云法师
悦庵惠法师法嗣 禅悦了彬法师 宝化道英法师 云屋可止法师 化翁正己法师 大蓬了因法师 茅屋了己法师 竹溪志昌法师
石涧戒法师法嗣 古泉正宗法师(此卷三十二人本纪原文遗失)
佛祖统纪卷第十九(终)
柏庭月法师法嗣
法师文节。字通叟。自号操庵。四明慈溪夏氏子。世为大族百余家。行路者常闻读书声。父讳历年贤厚人□□□二时有住土山定讲师者祖免。亲异其貌劝出家于邑之永明寺。明年落发。十七游□□□□□迁悦庵皆山家之□峻者师与填自聪应无□□□□□未有所得。遇西山次教柏庭月法师。以大炉鞴煅炼学者。师于是竖精进幢留十三载。随赴上竺。有谦慧应三师皆有大名。师合而为四杰焉。柏庭谓师曰。汝国汝国得吾之大全矣。毕竟至当一句作么生。师厉声曰。瞎却顶门窍壸中别有春。至此天上地下无一可见之形一无可玩之色矣。柏庭九旬谢事众散。师独留三夏。至唱灭乃退。年五十一。始出世定海观音寺。十四年住象山玉泉。六年升天竺集庆寺。乃理庙所创在九里松度庙。继志式念先训适住持本法。师求去九重独断以操庵补其处。万众骇伏。十年间讲钟法鼓震动湖山。四方学者如水就下。树规立范有典有则。四明南湖之归有世忠寺。在万山中曰东吴好处。众强起师主之。至正壬午二月二十六日鸣鼓告众拂龛书偈掷笔而逝。寿八十六腊七十三。著述有指要会宗集英等。书于度弟子觉初羿归家山善庆庵全身窆焉。得法者如吴之似兰子华思治惟简明之大东慧海法东等说金錍有半月偷闲解梦书。又观心观佛偈曰。春到上林浑似锦不须寻访卖华翁之句。径山愚禅师叹赏不已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列传第六之十
啸岩虎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七世) 讷堂慧辩法师 顽空智觉法师 松涧善助法师 寒谷妙晖法师 东山夔公首座 东山皎公法师 东山义问书记
法明昶法师法嗣 法明行依法师 宝坛智尚法师
同庵宪法师法嗣 圆庵行果法师 东林觉先法师 香山唯一法师 浩翁惠川法师 石翁法介法师 柯山本悟法师 虎岩行圭法师 石林文藻法师 安道清宁法师 无闻若讷法师 圣水善济法师 默庵普闻行人 退若可升法师
石坡启法师法嗣 无住宗净法师(此卷二十三人本纪原文遗失)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终)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一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杂传第七 净觉仁岳法师 (二世)吴兴子昉法师 钱唐可久法师 钱唐惠勤法师 霅川慈梵法师 霅川莹珂法师 永嘉乃仁法师 超果灵照法师 枢密使胡宿 神智从义法师 (二世)慧月了睿法师 草庵道因法师 (二世)梓庵有伦法师 广寿法因法师 四明道时法师 儒士述庵薛澄
杂传之作。将以录诸师之未醇正者。故净觉以背宗录。神智以破祖录。草庵以失绪录。或曰。法智之世。先后为异说者有之矣。岂当尽以杂传处之乎。然昭圆之于四明。无师资世系之相摄。后人概以山外指之。亦足惩之矣。至若法智子孙时为逆路之说者。未若净觉神智之为甚也。彼祝之而不类。我且指二人为首云(祝职救反事见杨子)
法师仁岳。霅川姜氏。自号潜夫。闻法智南湖之化。往依为学。至水月桥。掷笠水中曰。吾所学不成。不复过此桥。法智器之。居以东厦白昼焚膏专事紬绎。乡书至。悉投帐阁未尝启视。因出境分卫乘舟水行。偃卧舒足豁然自得。若拓虚空。樯为之折。每请益函文。撷大屧关大钥。众望风畏之。时昭师略光明玄。不用观心。师辅四明撰问疑书以征之。四明制妙宗并消伏三用润师作指瑕以为难。师述止疑抉膜以正之。四明谈别理随缘。齐师作指滥以为非。师作十难以扶之。所以赞四明为有力。后复与十同志修请观音三昧。因疾有闲。宴坐静室恍如梦觉。自谓向之所学皆非。乃述三身寿量解以难妙宗。道既不合。遂还浙阳灵山。蒙慈云摄以法裔。四明乃加十三料简以斥之。师复上十谏雪谤。往复不已(详见四明本纪)会昭庆有请慈云。为诗以送之。学徒从往者半。云弗之止。既迁石壁。复徙灵芝。时法智已归寂。师临众自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有仁行人。自永嘉请居净社。一住十年。大弘法化。以年老还乡。霅守请主祥符。观察使刘从广为奏。命服枢密使胡宿。为请净觉之号。晚年专修净业然三指以供佛。持律至严不以事易节。创隐沦堂休室以为燕居。治平元年春。谓门人曰。我翌日午刻当行。果留偈安坐而亡。时三月二十五日也。塔全身于何山之西隅。嗣法者梵慈乃仁辈。皆能表表模范一世。师于楞严用意尤至。会诸说为会解十卷。熏闻记五卷(释自造会解)。楞严文句三卷。张五重玄义。则有楞严说题。明修证深旨。则有楞严忏仪。复于咒章调节声曲以为讽演之法。所著金刚般若疏二卷。发轸钞五卷(释自造金刚疏)弥陀经疏二卷。指归记二卷(释自造弥陀经疏)文心解二卷(释不二门)杂录名义十二卷。义学杂编六卷。如意轮课法。涅槃礼赞文。罗汉礼赞文。南山礼赞文。施食须知。毗昙七贤七圣图。起信梨邪生法图。各一卷。禅门枢要。净名精英。大论枢节大论文。苕溪讲外集。窗案记。诸子杂言史髓
记曰。何山更为禅居。而塔地转为菜圃。厥后寺众有梦。师谓塔处灌溉非便。求迁之。及开龛。色身不坏舍利盈满。遂具礼易葬焉。此与东山神照迁塔事极相类。皆于当时藏全身。而特示灵瑞于二百年之后也。异哉
论曰。天台家。谓学华严唯识者为他宗。盖指其不受时教规矩之说耳。净觉初为山家之学甚厉。为止疑抉膜十门折难。以排四师甚力。一日师资小不合。而遽为寿量之异说。甚至于十谏雪谤。抗办不已。前辅之而后畔之。其为过也。与学他宗者何异焉。父作之。子述之。既曰背宗。何必嗣法。置之杂传亦足为惩。然此亦是护宗纲辨法裔为之说耳。若鉴之以佛眼。则圣贤弘道。互有抑扬。岂当定其优劣。如调达波旬皆以大权示现邪见。讵可以俗情裁量之邪。是知议净觉者。当以此意亮之
法师子仿。吴兴人。赐号普照。早依净觉。嵩明教据禅经作定祖图。以付法藏斥为可焚。师作祖说以救之。又三年。嵩知禅经有不通。辄云传写有误。师复作止讹以折之。其略有曰。契嵩。立二十八祖。妄据禅经。荧惑天下。斥付法藏为谬书。此由唐智炬作宝林传。因禅经有九人。其第八名达摩多罗。第九名般若密多罗。故智炬见达摩两字语音相近。遂改为达磨。而增菩提二字移居于般若多罗之后。又取他处二名婆舍斯多不如密多以继二十四人。总之为二十八。炬妄陈于前。嵩缪附于后。渎乱正教瑕玷禅宗。余尝面折之。而嵩莫知愧。又据僧祐三藏记传律祖承五十三人。最后名达摩多罗。而智炬取为梁朝达磨。殊不知僧祐所记。乃载小乘弘律之人。炬嵩既尊禅为大乘。何得反用小乘律人为之祖耶。况禅经且无二十八祖之名。与三藏记并明声闻小乘禅耳。炬嵩既无教眼。才见禅字认为己宗。是则反贩梁朝达磨。但传小乘禅法厚诬先圣其过非小
法师可久。钱唐钱氏。天圣初。覃恩得度学教观于净觉。无出世志。喜为古律诗。苏轼监郡日。尝与师及惠勤清顺为诗友。所居西湖祥符。萧然一室。清介守贫。未尝有忧色。轼来守钱唐。当元夕九曲观灯。去从者独行入师室。了无灯火。但闻瞻訇余香。叹仰留诗。有不把流离闲照佛世知无尽本非灯之句。蒲宗孟集钱唐古今诗。求[葶-丁+呆]于师。师曰。随得随去。未始留也。闻者高之。晚年杜门。送客不逾阈。辟谷安坐观练熏修。如此十余年。窗外唯红蕉数本。翠竹百个。淡如也。一日谓人曰。吾死蕉竹亦死。择瑛公亦死未几皆验。人嗟异之
法师灵照。兰溪卢氏。幼失怙恃。白兄求出家。兄取三藤示之曰。使此藤系汝俱碎。可从汝意。师欣然入林。取藤成束置前曰。果容入道用此系我。俱碎无恨。兄不能夺。遂入宝慧寺。誓去枕席香灯礼诵。未期月诵通法华光明。弱冠投试有司嘉之。奖以别榜。既具戒即往钱唐。依香严湛师学教观。数岁复往吴兴。依净觉。一家户牖无不通达。初主吴山解空。继迁景德。熙宁中徙云间超果。自元丰以来于每岁春首结净业社七日期时。预者二万人。念佛获验不可纪录。尝梦三圣仪相。前跪作礼曰。灵照一生诵大乘经。期生安养为果愿否。观音指曰。净土不远有愿即生。又诵经。深夜忽梦普贤示身。遂发心造其像。诵经万部以严净报。元丰五年冬卧疾。谓侍者曰。吾安养之期已至。遂北首面西累足而化。阇维异香袭人。舍利流迸。结塔院东南隅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学问文章。当世推重。治平三年。由枢密副使出镇杭州。每来谒岳师。[言*恣]询妙道。躬执弟子礼。师安坐不少逊
法师从义。温之平阳人。姓叶氏。十七通诵法华得度学扶宗。主大云五峰宝积。尝患他宗但任胸臆。于所著补注集解处处辨明。如论贤首妄判华严。议慈恩专用唯识。辨祖承无二十八祖。判道家当摄入儒宗。辞理切直为世所信(并详见诸宗立教志)晚居秀之寿圣大振宗教。元祐六年春。示疾就榻。吉祥右胁而逝。瘗舍利于钱唐宝藏。谥曰神智。宪使刘焘记行业云。端介清白。不妄游从。寤寐三观。耽味著述。过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胁不卧。非滤水不饮。行步有常。坐立如植。未尝求公卿之知。可谓贤也已矣。所著大部补注十四卷。顺正记三卷(释光明玄)新记七卷(释光明文句)往生记四卷(释观经疏)圆通记三卷(释不二门)纂要六卷(释义例)集解三卷(释四教仪)寓言四卷(释金錍)净名略记十卷。搜玄三卷(杂出教仪)
论曰神智之从扶宗。视四明为曾祖。而于有所立义极力诋排之。去乃翁已五十年。其说已定。而特为之异破坏祖业不肖为甚。非同当时孤山净觉一抑一扬之比也。旧系扶宗。今故黜之。置之杂传。以示家法之在
法师了睿。嘉兴人。号慧月。学教有声。久依神智于寿圣。秀有士族请神智祷疾。师与俱往。及归神智责之曰。汝为纯厚。吾故携汝往。何为俗舍左顾右盻。师深谢过而已。智曰。汝岂有所见耶。师密白曰。有一女崇。在病床上。见师入即下走。人既拥门。乃从壁隙而出。不觉顾视如此。智曰。吾亦见之。已而病者愈。智既没。师乃继其席。思溪王氏有女卒。请施食河冰船不可渡。乃遣人报。令设座于斛前。即船上遥为咒愿。中夜一女至船上曰。谢师戒法已得超度。留鞋一双忽不见。次日王君至船。惊曰。此亡女入敛时鞋也
法师道因。自号草庵。四明薛氏。视法智座下。粲法师为叔祖。其孕也。母梦粲披帏而入寤而生。明发而赴至。咸知其为后身云。掌有圆相掬之如环。足下奇文双鱼宛示。十七具戒。坐夏南湖。有问以教义者。徐为释之。正与文合。识者知其宿习。明智居宝云。往学焉。已而遍历教庠屡参禅室。因读指要钞深有悟入。初主禅悦。直嗣四明(草庵录嗣法文云。三入禅室五登讲堂。始终亲近八善知识。皆光明硕大。有德有言。缘不在彼。如水投石。此一办香。奉为延 第一代法智尊者。用酬法恩。然存则人。亡则书。旁不肯者。无吝击节)次迁永明宝云广寿治平。晚主延庆。学徒满堂。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别徒众曰。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今将行矣。乃令举所述弥陀赞曰。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华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我与弥陀本不二。妄觉潜生忽成异。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赞毕。随众唱佛数百。讽观经至上品上生。即敛念坐亡。越三日顶足皆暖。葬全身于祖塔。师道貌严毅。辞辩如泻。有婴其锋者。谓登龙门。尝着关政论。以正禅人之弊。诣行在投宰相秦桧。三上书。俱不报。遂渡江而归。后秦相阅其书大惊。将见之。而师已行。居南湖日。述辅正解以斥律人妄解观经之失。其强志为法若此。尝居城南草庵。因以自号
论曰。草庵初学于明智。一旦读指要有省发。而又自谓文粲后身。故以瓣香奉四明。然四明者罗睺罗也。未闻禀佛为嗣。若草庵之所承。则将兄广智而孙明智矣。岂北面师事之。而反孙之可乎。西土二十四祖。金口所宣悉有先后。若谓北齐远禀龙树。此则立观之始。非草庵所当上效故镜庵论之曰。一家教观必资传授。岂可紊乱使失其绪。况当时已有高攀九祖远嗣四明之诮。旧图系于明智。终非草庵之本心。新图系之四明。未免有违于公论。今故置之杂传。亦足以为失绪者之戒云
法师有伦。四明王氏。受业于小溪寿圣。自号梓庵。久依草庵学。分座南湖讲道有旨。晚主月波。学徒说服。柏庭辈行皆北面受业。所居一室。未尝见其便溺。人皆异之。或问其故。拒而不答
法师法因。自号刳心。四明慈溪顾氏。学草庵尽其旨。以与师同名。时称为小因。主广寿三十年。昼夜讲演。未尝一日走檀门。每施者至。辄竦愧自叹曰。比丘之法丐食活命。我何人哉。坐夺勤苦之利却而还之。不得已受其少分。所居弊陋将新之。曰此躯尚无常。何事外物为一日集讲。侍者报。众赴檀门未回。师曰。虚空诸天正欲闻法。何必众集。即击鼓升座。绍熙四年八月示疾。于定中见净土二菩萨。谓左右曰。吾睹法华道场。与平时所见异甚。吾将行矣。即集众讽观经。称佛号。留偈端坐结印而化。瘗全身于寺东
薛澄。字清卿。自号述庵。视草庵为叔。尝从其学大明境智之道。草庵没为文祭之。其略云。呜呼吾佛明心。禅必用教。教必用禅。如江如湖。流虽不同所钟一源。如日如月。时或云殊。所丽一天。譬以二药治众人病。所期者痊。奈何末途两宗被魔。学者泥偏私立位号互为矛盾。其门必专教而视禅了不相安如针着毡。禅而视教欲割不能如瘿附咽。不求其端。教曰。我是孰明渐圆。惟怪欲闻。禅曰。我是但称别传。两宗既孤。又于其宗派别星悬。或本四明。或夸霅川。或出白莲。天台徽旨浮谈浪语如漂流船。或参沩仰。或归云门。或嗣曹洞。如来心印上推下堕如颠倒猿。持此胜心敌彼胜心。以燕伐燕堂堂我翁。能于两宗洞达妙玄(云云)。又作草庵忌疏云。诸法本空即空成实。至人不死虽死如生。安住尊者(师自号安住子)间气所钟前因不昧。探戒珠于骊颔。飞慧剑于龙门。早游刃于儒林。无书不读。晚乘桴于教海。有感皆通(云云)。于道最高。裂衣冠而罔恤。有疑不决。械囹圉以须争(云云)。见八知识。无半语之相。投将一瓣香。为四明而拈出(此卷十六人本纪遗失五人止录十一人)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一(终)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二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未详承嗣传第八 东阳善慧大士(斋梁之间) 景明道房禅师(稠师传) 北齐僧稠禅师 北齐李奖侍郎(稠师传) 天台智琰法师(唐) 金华方岩法师 西京楚金法师 千福飞锡法师 终南法善法师 玉泉真公法师(下三人见净土志) 南岳承远法师 南岳法照国师 无姓法剑法师(下二人见光教志) 长沙怀远法师 五台志远法师 五台元堪法师(远师传) 天台道暹法师 国清清观法师 国清文举法师 建业敬云法师 泰山妙行法师 四明子麟法师(五代唐) 十祖玄烛法师 嘉禾皓端法师 会稽什法师(宋下三人见法智纪) 嘉禾子玄法师 天台元颖法师 括苍聪法师(南屏传) 无相善勤法师 宝藏利赟法师(勒师传) 普慈挥法师(下二人湛假名传) 空相融法师 超果照法师(下二人敏法云传) 广化明法师 宗元录颖法师 宝云威法师(正文慧传) 方广昙照法师 普照因法师 佛智道如法师(如上竺传) 宝积实法师(吴克己传) 净慧威法师(草庵录) 左溪志昭法师 无功居士王阗
有为天台之道。而无闻于后世者。固亦多矣。非以其迹晦而位卑身亡而嗣绝乎。至若旧虽有传而无所师。附见他传而无所考。凡于法门有旁赞之一益者。岂不乐书。作未详承嗣传
东阳大士傅翕字玄风。义乌人。齐建武四年五月八日生。幼与里人渔以笼盛鱼。沉水中祝曰。欲去者去止者止。人以为愚。年十六。娶刘氏生二子普建。普成。二十四渔于稽停塘。梵僧嵩头陀谓曰。我昔与汝于毗婆尸佛所发愿度众生。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当还耶。令视水见圆光宝盖环覆其身。乃悟曰。炉鞴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方急度生何暇思兜率。乃结庵于松山双捣树间。自称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种植蔬果任人采取。为人佣工昼作夜归。与妻妙光敷演佛法。苦行七年。宴坐之间。见释迦金粟定光三佛东来放光如日。空声唱言。成道之日。当代释迦坐道场。已而四众沓至作礼。郡守王烋。谓是妖妄囚之。兼旬不食。愧而释之。还山愈精进曰。我从兜率宫来为说无上菩提。昔隐此事今不覆藏。大通六年。遣弟子傅暀奉书诣阙称。帝为国主救世菩萨。诏报曰。善慧欲度众生欲来随意。帝预敕锁门以观其异。大士袖出木锤一扣。诸门尽开。见帝于善言殿。谒者三赞。不拜。直上御榻对语异常。设食竟。出钟山坐定林松下。县官资给。大同元年。请讲三慧般若于重云殿。公卿毕集。天子至众皆迎。大士不动。御史问故。答曰。法地若动。一切法不安。帝善之。翌日独延于寿光殿。夜漏上乃出。梁末饥乱。日与其徒拾橡栗。楺草作糜以活闾里。盗不忍犯。尝曰。我贤劫千佛中一佛。弟子慧荣欲建龙华会。大士曰。龙华是我事。汝可建请佛停光会。若从吾言定见龙华。又曰。吾悟道四十劫。释迦方始发心。由释迦能舍身。所以先我成佛。陈天嘉二年。山中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从后。谓弟子曰。七佛中唯释迦数与我语。光大二年冬。大士曰。嵩公已还兜率天。我不得久住。作还元诗十二章。大建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示寂。七日县令陈钟耆来礼敬。传香之次。犹反手受香。众益惊叹。葬松山之隅。敕仆射徐陵撰碑
荆溪止观义例曰。东阳大士位居等觉。尚以三观四运而为心要。故独自诗曰。独自精(草堂元法师随释云。谓三千绝妙。法界独立。其体精妙)其实离声名(三千妙体本离声教名字)三观一心融万品(三观三千也。三千即空假中。秖一念是若了三千自万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融相可知)荆棘丛林何处生(九界惑染生死因果荆棘也。佛界因果万德庄严丛林也。善恶峥嵘同归一相。一相无相故云何处生。此证真如理观也)独自作(起十界四运。四句推捡。故云作也)问我心中何所著(问起之辞)推检四运并无生(正用观也)千端万累何能缚(此观成也。十界善恶因果何能为缚。此证唯识事观也)况复三观本宗璎珞。补处大士。金口亲承。故知一家教门。远禀佛经。复与大士宛如符契(小璎珞经二卷。上卷明次第三观。谓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观。下卷明圆三观。谓佛为敬首菩萨说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云云。三观既自佛说。大士金口亲承。今家建立远宗佛说。复与大士所说三观符契也)
述曰。过去诸佛由三观道安住秘藏。现在释迦由三观道果后示权。是知自行化他权实因果之法。无非三观之道。璎珞宣之于前。智论申之于后。北齐心悟而立为法。东阳旁赞而示以诗。皆所以明此道也。东阳显于梁而终于陈。当北齐南岳智者以此道相传之际尚无恙也。昔承佛口之亲宣。今值诸师之授受。于是作而言曰。大哉。三观之道。行于震旦其在斯时乎。乃述为二诗。从旁而赞之宜也。世人不考为同时。遂指东阳为前人。而谓其能预谈三观。故晁景迂为明智碑。亦谓前乎智者。以导其教者。曰梁傅大士。斯言未的也。今当易之云。与文禅师同时。旁赞其道者。曰傅大士。以大士无授受之迹。今但附见于传首云
禅师僧稠。钜鹿孙氏。从景明寺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摄心旬日即得入定。复修涅槃圣行四念处法。安居五夏。日唯一食。尝九日修死想观。以所诣白跋陀三藏。藏曰。葱岭以东习禅定者汝为最矣。复诣王屋山修习前法。遇两虎斗。师以锡杖中解。虎即散去。黄门侍郎李奖。求学禅要为说止观两卷。北齐文宣。诏师出山说法。师为说三界本空万法如幻。荣华世相不可常保。帝为之毛竖汗流。于邺城结云门寺以礼奉之。宴坐一室未尝送迎。弟子或以为谏。师曰。宾头卢迎王七步致令失国。吾虽德不逮古。而仪相是同。不敢自欺。冀致福于帝耳。帝惑左右之言。谓师不敬。欲躬往加害。师已冥知。旦乘牛车往谷口二十里。拱立道旁。帝怪问之。师曰。身血不净恐污伽蓝。帝愧悔。谓侍臣杨遵彦曰。若此真人何可毁谤。欲负师还寺。师磬折不受。帝曰。弟子负师遍天下未足谢愆。遂同辇还宫。问弟子前身何人。师曰。曾作罗刹王今犹好杀。祝盆水使视之即见罗刹形。又欲见佛法灵异。师投袈裟于地。帝遣人举之。增至数十人不能动。师令沙弥取之。如举一羽。帝益敬信。请受菩萨戒。留禁中四旬而出。乾明元年四月示寂。敕建塔以藏舍利
述曰。案稠禅师行道。于北齐天保中。与思禅师为同时。逆而推之。则知受止观于房禅师。当天保之初。复更推之。则天保已前。当东魏孝静之世。时文禅师。始以己悟一心三智之道以授思禅师。则知房师所受止观。亦应禀自文师。盖文师悟由中论。独步河淮时无竞化。非小乘禅师之所能知。然则房师。上受文师。下传稠师。上下推之为可信矣
法师智琰。母梦升通玄塔相轮坐而诞。十二诵通法华。时称神童。祝发之后即参讲席(师以正观年终。则知参讲之时。即章安诸师也)。尝隐虎丘山讲忏余日。诵法华至三千部。霄炉未爇自起烟芬。夕罐才空潜加溢水。盖天童给侍之验焉。行三净业修十六观。率五百人月建斋讲。十年不替。讲法华净名皆三十遍。观音玄三十遍。贞观八年冬示疾。见梵僧手执宝瓶曰。吾无边光也。却后净土称功德宝王。即我是也。师谓门人曰。无边光大势至也。功德宝王其成佛之号也。由因言果。以此勉余。余其西归乎。即入定不反
金华方岩和尚。荆溪未入僧时。曾从之受止观(应是左溪门人)
法师楚金。广平程氏。七岁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九岁依西京龙兴寺具戒。习智者教。尝诵经至宝塔品。身心泊然宝塔忽现。释迦分身满虚空界。禅坐六年。誓建斯塔。诚怀一启檀信自来。于筑基夜诵经行道。众闻天乐异香。玄宗梦空中楚金二字。诘朝访问。咸以师对。乃亲制多宝塔额赐缣缗为助。功毕之日五色瑞云凝于塔上。谓同学曰。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已热得火可谙。凡我七人聿成一志。昼夜诵经香烟不断。乃于春秋二时。集七七僧行法华三昧。奉旨许为常式。前后感获舍利七百粒。血书法华菩萨戒经。以祝九重。写法华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复写千部散施信人。化缘既毕右胁而逝。薪尽火灭雪颜如生。天子遣塔于城西。贞元十三年。左街功德使窦文场奏先师楚金。于天宝初为国建塔。置法华道场。今僧众礼念。六十余年经声不绝。乞加旌表。诏谥大圆法师
法师飞锡与楚金。精严三观。天宝初。游京师止终南紫阁草堂。俄有诏住千福法华道场。不空翻译新经。频当笔受润文之任。永泰初。诏于大明宫同良贲等参译仁王护国及密严经。与三藏不空学士柳伉重加详定。充证义正员。尝撰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明净土三世通修之义
禅师法善。习天台教学。唐天宝间游京师。常诵法华。所居之处瓶水自满。临终见金莲从空下迎。天乐竞鸣隐隐向西去
法师志远。汝南宋氏。初依荷泽闻天台一宗。该通妙理力学积岁。居五台华严。食非别请。卧不解衣。四种三昧用为常课。会昌四年。忽绝食数朝诫门人曰。天台之道。妙在法华文句本迹二门开近显远。玄文五义判释止观境观双修行解圆明遮照平等。将践圣阶降兹罕及。礼忏方等必假精诚。永怀于兹宜副吾意。时学者如林。唯元堪达其旨。武宗沙汰佛法堪禀遗言。以诸文藏之屋壁。宣宗即位重辉佛日。堪再葺旧居。取其藏本置之影堂。传唱当时绝而复续
法师道暹。天台人。大历中入京传教。盛有著述。能于虚空游行往来。时谓有神足之证
法师清观。临海屈氏。久居国清。妙洞三观禅定神异。清介自守不畜衣钵。尝曰。恨未能舍己头目。溪南有请供者。夜雨水涨人不能渡。师顷刻即赴身衣无湿。人知其有神足通焉
法师文举。东阳张氏。入国清习天台之道。悉通要妙。其形如山其貌如玉。动若浮云静若止水。目不旁视口无戏言。四威仪中无非律范。丹丘二众仰以为法。先是国清为炀帝建光明道场。岁以为期。人繁食少。师竭力营建。成庄田十二顷。众赖以济
法师敬云。建业人。夙学天台之道。光化二年。于永嘉寺讲经。依俱舍论述小乘入道五位。作柝玄记二卷。法师妙行。初学天台教。既入居泰山。结草为衣拾果为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现身证明。后专持弥陀经。于一夕见流离地佛与二菩萨涌立空中。僖宗闻其名。诏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日再见宝地。谓左右曰。吾无观想而宝地复见。安养之期至矣。即日右胁安卧而化
法师子麟。四明人。五代唐清泰二年。往高丽百济日本诸国援智者教。高丽遣使李仁日送师西还。吴越王镠。于郡城建院以安其众(今东寿昌)
法师玄烛。戒德定品慧业法门。讲唱宗乘当世特立。大顺初。传法帝京。学徒数百左右悦随。时谓其可继荆溪。尊称为十祖云
法师皓端。嘉禾张氏。闻玄烛时称十祖。遂往参学。即悟一心三观之旨。誓心山居二十余年。身无长衣口无异味。坐唯一榻门不设关。本朝建隆初。无疾坐亡。火浴舍利不知其算。得法者八十人
法师善勤。天台人。无相以主席请于郡。时以师高行为之举。及迁净名。举樝庵继其席。樝庵迁赤城。众举利赟继。赟赴宝藏。部使者。复以无相卑。师以众不足容。乃别迁胜地增建栋宇。时谓安清净众讲妙教观。宜天人之交助也
法师元颖。吴兴人。政和二年。于郡城开元建智者院。日居慈霔阁。秉笔著书。自正像统纪终教藏目录凡百卷。名天台宗元录。序次古今诸师行事。为山家之盛典云。又述法华灵瑞集为十科。始于普贤证明终至香光表相。郡补为都师。有招权者。诬以事民。其衣闻者流涕。而师不为愠。幅巾布褐。遨游人间。随时升沈。晚在盐桥庵庐诵经课佛。一夕面西危坐。欣然神化。焚龛之日舍利布地
法师昙照。四明人。受业方广。宣和初。述天台别传注。最为详委。学者韪之
法师志因。赐号普照。少学天台之道修净土行。五十年法服未尝去体。尝因寇扰入山避乱。唯携触服。方欲登圊。寇已逼近。师易衣石上从容洗漱。寇不敢犯。识者叹仰。谓之游行无畏。其斯人乎
法师志昭。居左溪述释迦谱。称躬禀叔父铠庵微旨。及编次历代宗承图。后学于是有考
王阗。四明慈溪人。自号无功叟。家世名儒。再举进士不得志。布衣蔬食遍询讲席。晚年唯专念佛。以所得旨意述净土自信录。其序略云。众生本心具四净土。如同居者在具缚凡夫即可依之。其余三土。至断惑圣人始获证入焉。且往生一门有二净业。曰正观。默照本心也。曰助行。备修万善也。正观与助行并进。则了达四净土矣。止有愿等事善者。近生凡圣同居。而远作上三土之因也。以此论之。则净土者。正是究理菩萨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众生回向渐修耳。又云圆机体道是最上净业。苟加愿以导之。即预优品。愚朴之辈。但称佛发愿者亦莫不生。观净土一门。则知圣人无弃物也。彼但守痴空之人。以无碍无修。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乃高其言曰。净土末事何足道哉。发是言者可哀也矣。绍兴十六年四月丁卯之夕。忽闻异香满室。谓弟沙门思齐曰。此吾所修净业有感也。乃沐浴更衣。面西趺坐而化。焚其躯得舍利如菽者百八粒(此卷四十三人。本纪惟录二十二人。余二十一人。皆见别传。故以小字释之)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二(终)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三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盘撰
历代传教表第九
北齐悟一心三智之旨。以授南岳。南岳修之以授智者。智者始以五时八教开张一化。而归宗于法华本迹之妙。既发其解必立之行。于是说己心中所行。以示一心三智之证。载之文字。用以印心。以教后世。自北齐上法龙猛。下逮法智。为十七世。作历代传教表
梁
武帝(萧衍受齐禅都建康称南朝) 天监元年(壬辰尽十八年) 普通元年(庚子尽七年) 大通元年(丁未尽八年) 大同元年(丁卯尽十二年)大同中。二祖文禅师。于北朝河南。为思禅师说三观。当东魏孝静帝天平间 太清元年(丁卯尽三年)
简文帝(纲武帝第三子) 天宝元年(庚午尽二年)
元帝(绎武帝第七子) 承圣元年(壬申尽三年)
敬帝(方智元帝第九子) 绍泰元年(乙亥) 太平元年(丙子)
陈
武帝(陈霸先受梁禅都建康) 永定元年(丁丑尽三年)
文帝(茜武帝兄始兴王子) 天嘉元年(庚辰尽六年)
三祖思禅师于北朝光州大苏山。为顗禅师。说四安乐行。示普贤道场。当北齐废帝乾明元年 天康元年(丙戌)
废帝(伯宗文帝二子) 光大元年(丁亥尽二年)
二年。思禅师。为南岳帝君授戒法
宣帝(顼始兴王第二子) 大建元年(己丑尽十四年)
四祖顗禅师。于金陵瓦官寺为仪同沈君理仆射徐陵等开法华经题。一夏开释大义。白马敬韶等咸北面受业。自此后常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及为尚书毛喜说六妙门
大建中南岳思禅师。为海东玄光法师说法华安乐行。归国演教。为高丽东国传教之始
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南岳禅师示寂
少帝(叔宝宣帝长子)
至德元年(癸卯尽四年)
至德三年。诏瓦官顗禅师。赴太极殿开大智度论题。仁王般若经题。还灵曜寺就讲。时百座居左。五等居右。慧旷慧辩。皆奉敕难问。天子临筵听法。百僚尽敬
至德四年。诏迎顗禅师。居光宅寺。帝幸寺听讲仁王。躬礼三拜
祯明元年(丁未尽三年)顗禅师。于光宅讲法华经。章安预听
隋
文帝(杨坚相周静帝受禅都长安)
开皇十年(庚戌是年陈亡始称正统尽二十一年)
开皇十一年。晋王总管扬州。迎顗禅师于大听事。设千僧斋授菩萨戒。师名晋王为总持王。上师号称智者
开皇十二年。智者禅师于荆州当阳玉泉山为关王父子授戒
开皇十三年。智者禅师。于玉泉说法华玄义。章安预听
开皇十四年。智者禅师。于玉泉说摩诃止观。章安预听。是年过岳阳为刺史王宣武授大乘戒法。为学士昙捷等讲金光明经
开皇十五年七月。智者禅师。至扬州禅众寺。以所著净名义疏。奉上晋王。九月辞归天台
开皇十七年九月。智者禅师。于天台佛陇为诸弟子口授观心论。十一月。于石城寺为弟子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无量心。四悉檀。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密。一一法门。是月二十四日。示寂于石城弥勒石佛像前
仁寿元年(辛酉尽四年)
炀帝(广文帝第二子) 大业元年(乙丑尽十二年)
恭帝(隋炀帝子) 义宁元年(丁丑尽一年)
五祖章安禅师。于天台国清寺为法华威禅师。说止观心要
唐
高祖(李渊受隋禅都长安) 武德元年(戊寅尽九年)
太宗(世民高祖次子)
贞观元年(丁亥尽二十三年)
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章安禅师。于国清寺。示寂
贞观二十年。召法华威禅师。授朝散大夫引驾四大师
高宗(治太宗第九子)
永徽元年(庚戌尽六年)
永徽六年。召天宫威禅师。授朝散大夫引驾四大师。与法华同职位 显庆元年(丙辰尽五年) 龙朔元年(辛酉尽三年) 麟德元年(甲子尽二年) 干封元年(丙寅尽二年) 总章元年(戊辰尽二年) 咸享元年(庚午尽四年) 上元元年(甲戌尽二年) 仪凤元年(丙子尽三年) 调露元年(己卯) 永隆元年(庚辰)
十一月二十八日。法华禅师。示寂 开耀元年(辛巳) 永淳元年(壬午) 弘道元年(癸未)
则天高后(武氏高宗之后废太子为庐陵王临朝称制) 光宅元年(甲申) 垂拱元年(乙酉尽四年) 永昌元年(己丑) 载初元年(庚寅二年)
如意元年(壬辰尽二年)
如意二年。七祖天宫禅师。于东阳天宫为左溪朗禅师说止观 延载元年(甲午) 证圣元年(乙未) 万岁通天元年(丙申) 神功元年(丁酉) 圣历元年(戊戌尽二年) 久视元年(庚子) 长安元年(辛丑尽四年)
中宗(显高宗第七子母武后尝废为庐陵王) 神龙元年(乙巳尽二年) 景龙元年(丁未尽三年)
睿宗(旦高宗第八子) 景云元年(庚戌尽二年) 先天元年(壬子)
玄宗(隆基睿宗第三子)
开元元年(癸丑尽二十九年)
开元十八年。八祖左溪禅师。于东阳左溪为荆溪然禅师说止观。是年新罗法融等。传教归国
天宝元年(壬午尽十四年)
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左溪禅师示寂
肃宗(亨玄宗第三子) 至德元年(丙申尽二年) 乾元元年(戊戌尽二年) 上元元年(庚子尽二年) 宝应元年(壬寅)
代宗(豫肃宗长子) 广德元年(癸卯尽二年) 永泰元年(乙巳)
大历元年(丙午尽十四年)
大历中。九祖荆溪禅师。于天台佛陇为邃法师说止观
德宗(适代宗长子)
建中元年(庚申尽四年)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荆溪禅师于佛陇示寂 兴元元年(甲子) 贞元元年(乙丑尽廿一年) 贞元中。十祖邃法师。于国清。为修法师说止观
顺宗(诵德宗长子)
永贞元年。
邃法师于国清为日本最澄说止观。尽写一宗论疏以归。为日本传教之始
宪宗(纯顺宗长子) 元和元年(丙戌尽十五年)
穆宗(恒宪宗第三子) 长庆元年(辛丑尽四年)
敬宗(湛穆宗长子) 宝历元年(乙巳尽二年)
文宗(昂穆宗次子)
大和元年(丁未尽九年)
大和中。十一祖修法师。于禅林。为外法师说止观 开成元年(丙辰尽五年)
武宗(炎穆宗第五子)
会昌元年(辛酉尽六年)
会昌六年诏毁天下佛寺沙汰僧尼
宣宗(忱宪宗十三子。武宗欲加害。遂逃难为沙门依齐安师。武宗崩群臣迎入京。即帝位) 大中元年(丁卯尽十三年)
诏复会昌所废寺院
懿宗(催宣宗长子) 咸通元年(庚辰尽十四年)
僖宗(溪懿宗第五子)
乾符元年(甲午尽六年)
乾符中十二祖外法师于国清为琇法师说止观 广明元年(庚子) 中和元年(辛丑尽四年) 光启元年(乙巳尽三年) 文德元年(戊申)
昭宗(晔懿宗第七子) 龙纪元年(己酉)
十二祖琇法师于国清为竦法师说止观法门 大顺元年(庚戌尽二年) 景福元年(壬子尽三年) 乾宁元年(甲寅尽四年) 光化元年(戊午尽三年) 天复元年(辛酉尽四年)
景宗(祝昭宗第九子) 天祐元年(甲子尽三年)
梁(五代)
太祖(朱温受唐禅都洛阳) 开平元年(丁卯尽四年) 乾化元年(辛未尽二年)
末帝(瑱太祖第四子) 乾化三年(癸酉尽二年) 贞明元年(乙亥尽六年) 龙德元年(辛巳尽二年)
唐
庄宗(李存勖破梁即位都洛阳) 同光元年(癸未尽三年)
明宗(亶本屈突部人赐姓李氏为庄宗昆弟) 天成元年(丙戌尽四年) 长兴元年(庚寅尽四年)
末帝(从珣本姓王明宗养子) 清泰元年(甲午尽二年)
晋
高祖(石敬塘灭唐即位都汴)
天福元年(丙申尽六年)
天福中十四祖竦法师于国清为寂法师说止观
少帝(厘贵高祖从子) 天福七年(壬寅尽二年) 开运元年(甲辰尽三年)
汉
高祖(刘知远。晋少帝为契丹所虏。中原无主遂即位于晋阳。仍用晋年号。都汴) 天福十二年(丁未)
隐帝(承祐高祖犹子) 乾祐元年(戊申尽三年)
周
太祖(郭令威受汉禅都汴) 广顺元年(辛亥尽三年)
世宗(荣太祖后柴氏之侄受遗制即帝位) 显德元年(甲寅尽五年)
恭帝(崇训世宗子) 显德六年(己未)
宋
太祖(受周禅都汴京)
建隆元年(庚申尽三年)
吴越王钱俶。遣使往高丽日本。求遗逸教乘论疏
建隆二年。高丽国。遣沙门谛观。持天台论疏至螺溪
乾德元年(癸亥尽五年)
十五祖螺溪寂法师。为通法师说止观法门 开宝元年(戊辰尽八年)
太宗
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尽八年)
太平兴国四年。十六祖宝云通法师。为四明礼法师。说止观诸大乘法
雍熙元年(甲申尽四年)
雍熙四年十一月四日。螺溪法师示寂 端拱元年(戊子尽二年)
十月二十一日宝云法师示寂 淳化元年(庚寅尽五年) 至道元年(乙未尽三年)
真宗
咸平元年(戊戌尽六年)
咸平六年。十七祖法智法师。于南湖保恩答日本源信。信问目二十七条
景德元年(甲辰尽四年)撰指要钞。成出别理随缘二十问。以攻继齐指滥之失
景德四年。遣本如持十义书二百问。上钱唐昭师。以救光明玄不立观心之失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尽九年)
大中祥符三年。赐保恩改额延庆。同异闻师。作诫誓辞二篇。俾为长讲天台宗教之所
大中祥符七年。撰观经融心解
天禧元年(丁巳尽五年)与十僧。修法华忏。期满三年。焚身供法。以公私劝止不获如愿。述消伏三用。以破孤山阐义钞之非
天禧四年。驸马李遵勖。奏赐法智大师。宣旨令住世演教。不许遗身
天禧五年。主上遣内侍俞源清。宣旨就寺。修法华忏三日。为述修忏要旨以答圣意。是岁撰观音别行玄记。观经妙宗钞皆成 乾兴元年(壬戌)
仁宗
天圣元年(癸亥尽九年)撰光明续遗记成
天圣三年。先是天禧初。诏天下立放生池。师始于佛生日。纵鱼鸟为放生事。自述放生文。是年郡守曾会。以事闻。敕枢密刘均。撰文刻石。仰宣圣化
天圣五年。撰光明文句记。其后广智续赞佛一品
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建光明忏七日为顺寂之期。至五日趺坐说法唱佛而化。阇维异香芬郁。舍利无数。舌根不坏。若红莲华
明道元年(壬申尽二年)
明道二年七月。奉灵骨起塔于南城崇法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三(终)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四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佛祖世系表第十
传道以心不以迹固也。至论祖祖授受之际。必使循迹而后可知心。苟能知心何必去迹。然则何为其迹邪。岂不曰有教以为之说。有观以为之行。行必顾说。说必顾行。说与行如其迹始妙。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此传道之迹也。知迹必知心。知心必知道。由知道故然后可以论祖祖授受之际。作佛祖世系表
西土佛祖 教主释迦牟尼佛 初祖摩诃迦叶尊者 二祖阿难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 五祖迦提多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 七祖佛陀难提尊者 八祖佛陀密多尊者 九祖胁比丘尊者 十祖富那奢尊者 十一祖马鸣尊者 十二祖迦毗摩罗尊者 十三祖龙树尊者
末田地与商那。同禀阿难。非正所承。今故不列。此土既尊龙树为高祖。则视十四祖已下。反同旁出。西土十四祖。亦视吾北齐已下为旁出。各论所承。非互为是非也。若北齐悟智论一心三观。以授南岳。远继龙树。位列二祖云
今家欲尊四明为正祖。则当自龙树已下。通为十七代。以并尊其位。或谓兴道至高。论功德稍微者。夫时有通塞。则道有污隆。然于道何伤焉。不有其父。焉得其子。兹但取传教之迹耳。欲审其由。当求诸宗门尊祖议(见名文光教志)
东土十七祖
高祖龙树无畏论主
二祖北齐大禅师
三祖南岳大禅师 天台智者禅师○ 南岳大善禅师 县令陈正业 南岳僧照禅师 枝江慧成禅师 蓝谷慧超禅师 巴丘慧曜禅师 云峰慧涌禅师 江陵慧威禅师 钟山智瓘禅师 仙城慧命禅师 枝江慧璀禅师 南岳灵辩禅师 新罗玄光禅师 南涧慧旻禅师 升堂受莂一人 火光三昧一人 水光三昧一人 净人方合 南岳府君 刺史刘怀宝 光州巴子立 影堂二十八人 业高四百 信重三千
四祖天台智者大禅师 章安灌顶禅师○ 天竺真观禅师 瓦官法喜禅师 国清智越禅师 瓦官法慎禅师 国清普明禅师 国清智璪禅师 佛陇智晞禅师 国清法彦禅师 庐山智锴禅师 庐山大志禅师 玉泉道悦禅师 天台等观禅师 华顶般若禅师 会稽礼宗禅师 栖霞法向禅师 玉泉行简禅师 国清慧威禅师 碧涧法俊禅师 兴皇慧奖禅师 当阳德抱禅师 南岳慧稠禅师 蒋山大忍禅师 佛陇慧辩禅师 玉泉道势禅师 天台慧瑫禅师 天台慧普禅师 玉泉法盛禅师 玉泉法论禅师 会稽智果禅师 终南法琳禅师 国清智寂禅师 白马敬韶禅师 定林法岁禅师 禅众智令禅师 奉诚法安禅师 玉泉法偃禅师 国清道修禅师 岳阳昙捷禅师 玉泉义邃禅师 国清师谏禅师 国清如郎禅师 佛陇慧绰禅师 天乡法延禅师 玉泉法才禅师 玉泉法璨禅师 玉泉道慧禅师 十住道臻禅师 慧日僧珍禅师 陈少帝 陈皇太子 陈永阳王 隋炀帝 玉泉关王 参军陈针 儒士梁方茂 太中蒋添玟 仪同吴明彻 刺史王宣武 仪同沈君理 仆射徐陵 光禄王固 侍中孔涣 仪同周弘正 开府柳顾言 尚书毛喜 得门千数
五祖章安大禅师 法华智威禅师○ 龙兴弘景禅师 南岳大慧禅师 天台明旷禅师 嘉祥吉藏禅师 耆山智拔禅师 玉泉道素禅师
六祖法华大禅师 天宫慧威禅师○
七祖天宫大禅师 左溪玄朗禅师○ 永嘉真觉禅师
八祖左溪大禅师 荆溪湛然禅师○ 焦山神邕禅师 焦山智昂禅师 焦山灵彻禅师 焦山进明禅师 焦山慧照禅师 支硎道遵禅师 支硎灵输禅师 支硎法盛禅师 支硎道忻禅师 支硎灵源禅师 佛陇大义禅师 紫金元宗禅师 四明道源禅师 婺女清辩禅师 婺女行宣禅师 婺女圆净禅师 婺女法开禅师 三衢道宾禅师 三衢慧从禅师 毗陵守真禅师 钱唐法灯禅师 钱唐法真禅师 会稽法源禅师 新罗法融禅师 新罗理应禅师 新罗纯英禅师 居士傅礼 居士王元福
九祖荆溪大禅师 兴道道邃法师○ 南岳普门法师 南岳昙环法师 龙兴元皓法师 龙兴智净法师 龙兴仲仪法师 龙兴子瑜法师 龙兴道如法师 龙兴仲良法师 华顶行满法师 天台智度法师 云峰法证法师 龙兴重巽法师 中丞柳公绰 刺史柳宗元 中书郑絪 刺史孟简 无姓法剑法师 翰林学士梁肃 散骑常侍田敦 吏部员外李华 散骑常侍崔恭 身通三十九人
十祖兴道法师 至行广修法师○ 兴善守恭法师○ 日本最澄法师
十一祖至行法师 止定物外法师 天台良湑法师 天台光韶法师 天台敬文法师 天台维蠲法师 刺史韦珩
十二祖止定法师 妙说元琇法师○ 天台敬休法师 天台慧凝法师 天台处原法师 天台玄广法师
十三祖妙说法师 高论清竦法师○ 国宁常操法师 国宁义从法师 国宁德俦法师 定水慧赟法师 法性修雅法师
十四祖高论法师 净光羲寂法师 慈光志因法师 慈光唔恩法师 奉先源清法师 梵天庆昭法师 永福咸润法师 永福善朋法师 报恩智仁法师 永嘉继齐法师 孤山智圆法师 崇福庆峦法师 开元德聪法师 灵光洪敏法师 慈光可严法师 广慧蕴常法师 慈光文备法师 姑苏可荣法师 海南怀贽法师 钱唐义清法师 演教觉弥法师
十五祖净光法师 宝云义通法师○ 国清宗昱法师 常宁契能法师 通照觉明法师 安国智臻法师 宝山怀庆法师 明教晓乘法师 宝藏悟真法师 顶山怀玉法师 灵鹫志伦法师 广教澄彧法师 广教宝翔法师 石壁行靖法师 石壁行绍法师 胜光瑞先法师 通鉴知廉法师 崇法愿齐法师
十六祖宝云法师 法智知礼法师○ 慈云遵式法师 妙果文昌法师 妙果天授法师 明智祖韶法师 海月慧辩法师 法宝从雅法师 指源如杲法师 慧净思义法师 圆应德贤法师 神智仲元法师 慈明慧观法师 慈觉永堪法师 慈受子琳法师 寂照慧日法师 圆悟思尚法师 慈行智深法师 三衢怀袭法师 圆智志豪法师 承天义昭法师 承天义荣法师 承天文诩法师 日本源信法师 内侍俞源清 嗣法二十七人 入室四百七十八人 升堂一千人 辩才元净法师 法鉴若愚法师 灵山则章法师 神智载升法师 广慧居白法师 法喜清鉴法师 真净思永法师 保庆法润法师 天竺本融法师 天竺思悟侍者 丞相王钦若 侍郎马亮 谏议胡则 职方崔育才 南湖异闻法师 兴国有基法师 兴国令祥法师 福源悟持法师 广慧体源法师 钱唐清晓法师 法显遇成法师 兜率守仁法师 宝云延德法师 宝山善信法师 太师钱惟治 运使顾承徽
十七祖四明法智法师 广智尚贤法师○ 神照本如法师○ 南屏梵臻法师○ 三学则全法师 三学若水法师 浮石崇矩法师 天柱守孜法师 景云温其法师 觉慈善嵩法师 景德居式法师 浮石怀月法师 婺女日东法师 广慈慧才法师 妙悟希最法师 忏主法宗法师 妙果子良法师 余庆思辩法师 浮石惟清法师 龙泉覃异法师 雷峰戒珠法师 广严含莹法师 慧因择交法师 圆智觉琮法师 崇法祖端法师 四明文粲法师 丹丘嗣谦法师 四明愿彬法师 广印智环法师 祥符文智法师 三衢文炳法师 四明用卿法师 四明居永法师 崇法自仁法师 崇庆本圆法师 天台慧舟法师
南湖广智法师 (广智传扶宗是为以明传温)(扶宗三世为圆辩净社社传温辩传明温与明互为师授不有圆辩则广智之道几于息矣南湖四智之后虽一传而无闻然陈晁二公光赞此道诚足以儗唐代梁李之盛其于教门岂不益为昌大哉) 神智鉴文法师 明智中立法师 澄照觉先法师 慧照法邻法师 圆澄智谦法师 定慧介然法师 四明法维法师 谏议陈瓘 待制晁说之 文慧宗正法师 空相思恭法师 扶宗继忠法师 草堂处元法师 息庵道渊法师 净社处廉法师 休庵法舟法师 豁庵净悟法师 啸岩文虎法师 讷堂慧辩法师 顽空智觉法师 松涧善助法师 寒谷妙辉法师 东山夔公首座 东山皎公首座 东山义问书记 法明文节法师 闲林子真法师 照堂师昶法师 宝坛智尚法师 法明行依法师 法明可圭法师 宝积法云法师 妙果师楷法师 水陆文炳法师 常明道深法师 福昌文佾法师 圆辩道琛法师 永嘉法诠法师 超果维湛法师 海慧若圆法师 因果如吉法师 净社全教法师 括苍义询法师 金文冲霄法师 四明蕴恭法师 法昌本诚法师
圆辩法师 月堂慧询法师 逸堂法登法师 同庵允宪法师 圆庵行果法师 东林觉先法师 香山唯一法师 浩翁惠川法师 石翁法介法师 柯山本悟法师 虎岩行圭法师 石林文藻法师 安道清宁法师 无闻若讷法师 自牧子谦法师 圣水善济法师 南湖普闻行人 石坡元启法师 无住宗净法师 大石志磐法师 竹坡如约法师 石古慧刊法师 竹屋善交法师 石屋正己法师 友山智恭法师 怀古可尚法师 可堂若参法师 化翁师赞法师 巨宗师岳法师 不孤有邻法师 柏庭善月法师 香林清赐法师 伊堂了圆法师 耕云崇敬法师 石田妙慧法师 半云行儒法师 此室大方法师 虚中元其法师 遁山士尧法师 孤岩如启法师 寂庵文慧法师 半岩道全法师 子高必升法师 操庵文节法师 巽中道谦法师 无谋善应法师 悦庵净慧法师 禅悦可彬法师 宝化道英法师 云屋可上法师 化翁正己法师 大蓬了因法师 茅屋了己法师 竹溪志昌法师 隐堂正荣法师 石芝宗晓法师 南湖善荣行人 一庵处躬法师 正庵端信法师 叔宝良琰法师 痴庵垂拱法师 赘庵惟定法师 谁庵宗岳法师 雪堂戒应法师 止庵法莲法师 余姚清湛法师 指南仲韶法师 慈云文统法师 镜庵景迁法师 契庵如晦法师 环庵戒枢法师
东山神照法师 法真处咸法师 安国元惠法师 智涌了然法师 觉云智连法师 元庵则约法师 朴庵清哲首座 泽山与咸法师 山堂元性法师 虚堂本空法师 集长妙璘法师 赤城中益法师 白莲智圆法师 白莲清悟法师 白莲子侔法师 真教智仙法师 证悟圆智法师 慧光若讷法师 等庵士衡法师 虚庵有宏法师 复庵妙圭法师 上竺师觉法师 晦庵慧明法师 中庵师安法师 石涧从戒法师 古泉正宗法师 月潭道鉴法师 雪溪得益法师 白莲梵章首座 白莲道卿法师 天台净侁法师 四明净杲法师 郡守李庭芝 神悟处谦法师 北禅净梵法师 北禅惠深法师 顶山子文法师 飞英智忱法师 超果惠道法师 德藏从进法师 通照慧明法师 报慈蕴尧法师 白莲善圭法师 德藏择瑛法师 北关思净法师 金华子方法师 寿安良弼法师 教藏有全法师 净住思照法师 一行宗利法师 樝庵有严法师 天台法麟法师 天台应通法师 承天法宝法师 承天怀雅法师 天台宾纤法师 永嘉元掺法师 钱唐义全法师 承天择仁行人 天台左伸居士
(东山之裔至月潭雪溪而益微。由继之者道与位俱不振耳。其可以有所感伤也夫)
南屏兴教法师 慈辩从谏法师 车溪择卿法师○ 慧觉齐玉法师○ 圆觉蕴慈法师 法照中皎法师 则庵明哲法师 正堂如理法师 能仁道山法师 毕庵法布法师 坦庵法英法师 南岩法雄法师 东山祖意法师 醴泉行环法师 布金觉先法师 神慧敏齐法师 能仁文公首座 能仁能公行人 普明如靖法师 圆通思梵法师 思溪景咨法师 普圆善期法师 天竺应如法师 崇先怀志法师 精英从智法师 宣秘慧仙法师 普圆普证法师 法灯道遵法师 余姚行澄法师 法云宗敏法师 枢密蒋之奇 慧觉清月法师 佛智慈云法师 法照净通法师 佛照智坚法师 神辩觉宁法师 等慈慧序法师 圆明智贤法师 高丽义天僧统 明义首座 群峰太初法师 梵慈智普法师 龙华道方法师 超果宗肇法师 圆照梵光法师 东灵智钦法师 杨尖利渊法师 杨尖法钦法师 崇先了生法师 南屏用文法师 宪章仲闵法师 余庆道存法师 超果会贤法师 精微彦伦法师 宝积彦端法师 清辩蕴齐法师 景德法云法师 上方法清法师 法慧正宗法师 东安景初法师 南屏灵玩法师 东吴文诩法师 钱唐如询法师
车溪卿法师 竹庵可观法师 北峰宗印法师 古云元粹法师 佛光法照法师 子庭师训法师 愚谷从慧法师 东溟慧日法师 千江一印法师 东陵智迥法师 静山处仁法师 鲁山季文法师 北溪德闻法师 虚堂可明法师 松林宗溥法师 四窗子思法师 起周尹辅法师 宗周子文法师 菊庭信硁法师 海翁时学法师 柳塘可权法师 松庭可月法师 云海普度法师 云海至宝法师 沃洲光烨法师 梅涧太度法师 少愚育才法师 行古忘新法师 鼎山时举法师 渭滨惟清法师 大山道[怡-台+(乏-之+友)]法师 此堂道悟法师 昼堂文焕法师 芝田德瑞法师 高峰净弥法师 大明圆照法师 石泉普洽法师 不模师楷法师 子元义深法师 西泉一唯法师 性翁文习法师 右洲景荃法师 古岩正因法师 毒鼓妙声法师 应庵法言法师 梓山思恭法师 太虚普容行人 西山文珙法师 雪岑行海法师 无极可度法师 双溪道弘法师 东屏正吾法师 南叟元凯法师 石林文分法师 东山慧日法师 自闻如愿法师 此山志在书记 方溪文珍知客 梅峰梵奎法师 具城妙铦法师○ 孤岩如月法师 石溪思寿法师 石镜清杲法师 慈感文圭法师 蒙泉了源法师 毒海道源法师 桐洲怀坦法师○ 剡源觉先法师○ 南峰思诚法师 日本俊芿法师 严陵赵彦肃 铠庵吴克已 智行守旻法师 神辩清一法师 自得慧钦法师 牧庵有朋法师 显庵法昌法师 月溪法辉法师 隐学本然法师 浮石子慧法师 永福志亨法师 天王道用法师 能仁怀宝法师 草堂如宝法师 祥符道忻法师 车溪善荣法师 紫金法通法师
慧觉玉法师 清修法久法师 慈室妙云法师 雪溪晞颜法师 悟真正皎法师 南湖了宣行人 澄觉神焕法师 觉庵简言法师 鉴堂思义法师○ 总庵妙心法师 古镜文杲法师 常斋法幵法师 假名如湛法师 车溪智钦法师 密印修慧法师 慧解昙应法师 慧照道伦法师 北禅法荣法师 北禅文俊法师 圆觉净圭法师
剡源先法师 云梦允泽法师 湛堂性澄法师 我庵本无法师 竺隐弘道法师 元璞如璋法师 箕山大隐法师 照庵允中法师 天岸弘济法师 信元永孚法师 绝宗善继法师 大璞如玘法师○ 大车是乘法师 大彻净昱法师 独庵自朋法师 耶溪允若法师 行之大安法师 息庵允兹法师 如庵净真法师 秋厓宗矩法师 方岩怀则法师 子蒙省初法师
桐洲坦法师 古源永清法师 玉冈蒙润法师 松壑正寿法师 天岩普曜法师 春洲绍泽法师 大用必才法师 静庵原镇法师 梦观守仁法师 一原绍宗法师 操古启方法师 荆山良玉法师 春谷智熙法师 雪林廷瑞法师 印海子实法师 西崖德修法师 潜山文珦法师
鉴堂义法师 百川如海法师 性庵净岳法师 静翁祖明法师 竹屋元净法师 日章祖称法师 九皋妙声法师 竹堂师正法师 北山文胜法师 一山怀德法师 柏岩文杲法师 石庭道生法师 石庭宗晔法师 圣水从觉法师
顽空觉法师 愚山从古法师 同源省初法师 月溪善良法师 遁岩子贤法师 行已允恭法师 竹溪元良法师 新溪了融法师 空叟妙解法师
具城铦法师 圆通如闻法师 盘谷祖训法师 竹野文奎法师 冶堂守模法师 凤山子仪法师 仁叟义静法师 香山应方法师 古崖德新法师 道夫必弘法师 一之如宁法师 北溪德谦法师 大章德圭法师 北田如圭法师
杂传世系十六人
○净觉仁岳法师 吴兴子昉法师 钱唐可久法师 钱唐惠勤法师 霅川梵慈法师 永嘉乃仁法师 超果灵照法师 枢密胡宿(胡则之子)
○草庵道因法师 梓庵有伦法师 广寿法因法师 四明道时法师 述庵居士薛澄
○神智从义法师 慧月了睿法师
(杂传之作其有意乎浮觉背宗神智破祖草庵失绪故寄此三人以警示后来之好为异论者)
未详承嗣四十一人 东阳善慧大士(梁) 景明道房禅师 北齐僧稠禅师 北齐李奖侍郎 天台智琰禅师(唐) 金华方岩禅师 千福飞锡禅师 终南法善法师 西金楚金禅师 玉泉真公法师 南岳承远法师 南岳法照法师 五台志远法师 五台元堪法师 天台道暹法师 国清清观法师 国清文举法师 泰山妙行法师 建业敬云法师 四明子麟法师 十祖玄烛法师 嘉禾皓端法师 会稽什公法师 嘉禾子玄法师 天台元颖法师 无相善勤法师 宝藏利赟法师 普慈晖公法师 空相融公法师 超果照公法师 广化明公法师 宗元元颖法师 宝云威公法师 慈川熙公法师 四明昙照法师 普照因公法师 佛智道如法师 宝积实公法师 净慧威公法师 左溪志昭法师 无功居士王阗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