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古。字敏仲,东都(河南洛阳)人,文正公王旦的曾孙。其祖先七代持不杀生戒,而王古更是发心,放生一百万个生命。他曾经前往江西,与晦堂、杨岐等诸大禅师,参究禅宗之事。后来作《直指净土决疑集》,宏扬西方净土之教。平日起居的时候,念珠从不离手。行住坐卧之间,都修习净土世界的观想,从来不曾间断。又曾着《净土宝珠集》序云: 「众生心净,则佛土净。法性本来无生,而无不生。有佛世尊,今现在说法,在极乐国,号阿弥陀。其因缘殊胜时劫长久,悲心深广愿力弘大。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际的光明摄受着众生,有不可思议清净殊妙的庄严相好。在净土里,珍珠罗网装饰了绮丽的天空,七宝玉树排列矗立于广阔的大地。清净池中流溢着八功德水,莲之内发出青黄赤白四种光明。六时之间,演奏着清柔雅韵的天乐。往千万亿的佛土,散落衣祴间美丽的妙华,以供养诸佛。极乐世界是诸佛世尊皆共赞叹,十方菩萨咸来归集之地。 众生既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自然是一再不断地摄化;极乐既然是众生心中的净土,于是念念皆可往生。形质托于西方七宝莲华之时,实在是不离于本性当处;神游遍往众多剎土之际,岂能离开我们的自心。就如同镜子含藏着万般的物象,而本身却无有往返来去;又似明月映照在千江之中,而明月并没有上下升沉。如果有圆顿的根机,则都是一生补处的菩萨;若是要说明其方便之门,则有九品阶位的差别。念我们本性的无量光,而本来即是无念;生于唯心的极乐世界,而当下即是真实无生。如果要解脱生死的苦轮,即使是十念也能够超生于净土宝地;会归到毕竟的实际理地,二乘也能够究竟地证于菩提。例如大船运载石头,而能够免于沈沦江海。若能顺风扬帆,终究没有任何的滞碍阻难。悟了这个道理,则非远亦非近;若是迷失了,则虽然很近却变得遥远。 可叹啊!那些学问寡而业障多、疑心深而观行浅的人,把净土贬斥为权巧的小教,而自己执着于寂静空亡的境界。那就是不以马鸣、龙树菩萨为然,认为智者、永明大师是不通达心性的人。不肯相信自己当受亲证菩提的授记,不肯顿生如来之家。如同笼中之鸟、鼎里之鱼,不知生死之苦,而安然游戏于其中。把如白驹过隙短暂的时间、如风中灯烛的残年,妄计为长久不变的。因此虚受此一报身,冤枉地投向诸趣受苦。岂知释迦世尊赞叹劝导,如来金口一再叮咛。一剎那之间就可与圣贤为侣,一转眼之际就可以具足相好。永远拋离五浊之苦而享受清净的快乐。若是悲心重的,则可回入娑婆,救度在六道三涂受苦的众生。于这个事实不能够如实了知,实在是为可怜悯者!」 北宋徽宗年间(公元一一○一~一一二五年),王古官至『户部侍郎』,因为朋党之祸而失去官职,不久之后就往生了。当时有一位僧人在禅定中神游净土,见到王古和葛繁都在极乐世界。葛繁,澄江人,官至『朝散大夫』,无论办公的府第或私人的居家,必定都整理出一个修行净业的居室,而在其中安设佛像。葛繁有一天正在礼拜课诵的时候,有舍利子从空中而下。临命终时毫无疾苦,面向西方,端身正坐而往生。(宋史。乐邦文类。法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