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陀(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示生人间,说种种法,度脱众生,无非为了怜愍我等凡夫,迷昧自心,沉没六道,妄受生死剧苦。佛陀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救拔我等,观机施教,应病与药,为对治众生无量烦恼,广说无量法门,总括起来,不外乎律、教、禅、密、净五宗。所谓律为佛身,教即佛语,禅是佛心,密以“陀罗尼”总持身口意三业而与佛陀不思议境界直下相应。佛陀以此而成就自己,亦以此而化度众生,众生若能依之修行,便得转染成净,转凡成圣。
然而,要知道,按一般通途法门,须断见惑才能证得初果预入圣流;思惑断尽,才能证得四果,了脱三界生死。这在你我这样根器的凡夫,于此生中,可以说是断难企及的。佛陀为畅度生本怀,由彻底悲心,无问自说,宣示普摄群机乃至包容五逆十恶众生的净土法门,凭仗信愿行力,感应阿弥陀佛,纵无力断惑,亦能往生;一念恳切投诚,即得诞登彼岸。一生彼土,即获得永不退转。如是殊勋,旷劫莫举。
对一般通途法门,净土为特别法门。而此法门,甚深难测。不仅一般泛泛的信徒,即使深通宗教的大知识家,也往往犹疑或忽视。净土法门,其事虽简而至妙,其理虽近而至深。由于念佛一法,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全体是佛境界。究其实际,如是境界,虽等觉菩萨,尚不能知其少分,况凡俗之流!我等但肯仰信佛语,依教奉行,必获实益。
要知道:律为教禅密净的基础,如果不严持戒律,则教禅密净的修持功德无由建立,譬如宫殿楼阁建造在沙滩上,未成即坏;净土为律教禅密的归宿,譬如百川万流,统归大海。古德说,净土法门“似地均擎,如天普盖”,“统摄律教禅宗,普被上中下根”,“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如同我们生活离不开空气,修学佛法,绝不可离开净土法门。
中国佛学院自八十年代复学以来,添设净土学科。大安法师俗名魏磊,原为对外经贸大学教授。1994年应中国佛学院聘请主讲净土宗,直到2001年出家方止。大安法师深探教海,耑笃净土宗,先有《净土宗法语大观》(百花洲出版社出版)之著,甚得僧俗大众欢喜顶戴。复应我院教学之需,于净土宗教学基础上,曾于1998年撰述成就《净土宗教程》,为我院净土宗学科教学,作出了划时期的贡献。本书出版得到教内外普遍好评,宗教文化出版社应广大读者之需决定再版。大安法师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又加上若干年尤其是出家三年得的修学体会,加以修订,遂令本教程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本教程内容翔实,契理契机,若综述特色,则首先是系统性。本教程从历史渊源与理论践行两个层面,对净土宗教理史迹、净土宗的理论框架、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净业修持的方法等,作了系统详明的阐述,摄取大量净土宗经论的精要,自成一丰富而有序的文本结构。
其次是精确性。本教程忠实于佛言祖语本有的内涵,展示阿弥陀佛广度众生的悲智慈怀,融理论探究与宗教情操于一体,堪当为称佛本怀、弘法利生的教材。
第三是时代性。本教程在坚持净土宗基本理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对净土宗的本土化与现代化,作了有益的探讨。融汇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契理、契时、契机,对现代人修学净土法门具有理智充溢的指导作用。
本教程是我国佛教界第一部系统而详确阐释净土宗的撰著。本书既可作为各级佛学院的教材,亦可作为修持净土法门自利利他的有益读本。
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历次召开的有关会议,均指出我国汉地佛教教育系统编撰各类教科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赵朴初老居士尤为特别强调培养僧材是关涉着我国佛教兴衰的根本问题。而僧材教育离不开教材,是故,自八十年代以来,教材建设便被提到了佛教教育的议事日程。《净土宗教程》的编撰出版,标志着我国佛教教育界的教材建设从酝酿规划进入运作实施阶段。而修订本的再版,更为有力地推动净宗的教育与弘传。开其先声,可庆可贺!
传印
2004年8月30日
序二
弥陀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是以《华严》奥藏,归根结底,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行导归极乐。
良由此门既有弥陀接引众生之宏誓,又有诸佛护持众生之悲心;概括法界无尽奥秘,寄托无量有情依止;实为诸法门之总汇,各宗派之共归。
此法门以信愿行为往生净土资粮,信须真信,愿须切愿,行须持名妙行。三者具足,必定往生。持名者,专念弥陀圣号六字洪名也。此洪名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持此洪名,以果地觉,修因地心,包括六度万行之功,总摄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门诸修之德,而具不可思议之妙用。从历史发展而言:由实相念佛至观像、观想再到持名念佛,提倡持名,代不乏人。然提倡最力,影响最大,得以普及延续千几百年迄今而不衰者,唯唐善导大师一人也。彼在《观经四帖疏》中,将行人一切修持判定为正、杂二行,又以弥陀净土为准绳,列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为五种正行,余修尽为杂行。从正行中特提称名为正定业,余四为助业。如此,将持名念佛提到最高最要地位,令人舍杂修正,于正行中专持洪名,以达决生净土。大师自己身体力行,瑞相昭示,德望感人,使此法门不仅普及盛行于当时,而且垂今不替。念佛若从升华历程而论:由持名念佛至观像、观想再到实相念佛。念佛念至“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之境界,则四种念佛全在其中矣。约禅观边言:前句是持名念佛,后句摄观像、观想和实相念佛。约持名边论:前句摄持名、观像和观想念佛;后句是实相念佛。由事显理,以理摄事,事理圆融,不可思议。无论何种念佛,要在恳切至诚,持之以恒,终必以满所愿而证所信。
大安法师,宿具善根福德因缘,早年现身于大学执教之际,即深信正法,钻研净土;以解导行,由行升解,解行精进,感应道交。发心弘法,曾撰《净土宗法语大观》与《净土宗教程》导世。后者原系于中国佛学院本科授课之讲稿,三十余万言,全面系统深刻阐明净土理论与旨趣,涉及内外典籍众多,通向台、贤、空、相各宗;联系哲学、自然科学,提出真知灼见。对内学净土根本经论、弥陀本愿、极乐庄严、往生资粮与品位等,皆有详尽论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探赜所隐,剖析入微。尤其对安养乐土之建立原理,概括为“真空——愿力——妙有”之公式,即由真理出现弥陀宏愿,愿力成就乐邦不思议依正庄严。实为契合逻辑之创见,发前人所未发。此稿在讲授过程中,始终深受学子喜闻。1998年交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问世以来,得到佛教界普遍垂青、欢喜赞叹!作者发菩提心,离俗入山,现比丘相,圆具足戒,成大安法师,专修净土,依止传老大德,发扬东林远祖精神。今者《教程》再版,安师将原七编二十二章,易为八编二十四章,增添新编,调整章节;并将原第一编内之第四净土诸祖一章,升迁为第二编一编,内含第四、五、六三章,分别阐明诸祖之生平业绩与思想法要,特显“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净土法门之所以能普及历久远而不颓势者,无非历代诸祖对人类弘传功绩使然也。《教程》实为现代佛教难得之佳作,伏愿同仁细细阅读,共沾法益,同归净土!
佛历二五四八公元二00四年七月吉日
惭愧白衣王新拜撰于北京净心斋
导 言
净宗:昏夜法炬 业海慈航
稽首释迦弥陀尊,观音势至圣贤海。
无碍神通哀摄受,彰显弥陀誓愿心。
见闻随喜植净因,称名自致法王边。
伏愿有缘诸同仁,神栖安养九品莲。
21世纪是科技与市场迅猛发展的世纪,也是人们对精神故园安心立命寻觅最切的世纪。向外驰骋的阳刚力势越强,向内收敛的阴柔力势亦因平衡之内需而伴生。一阴一阳谓之道,二者保持必要的张力,是乃人类之幸事。否则,人类种系文明或有颠坠之虞,个体亦将备尝飘零孤寂之苦。常有人问,学佛到底何用?试以一喻比况:吾人到一陌生的城市出差,抵达后最先需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回答应该是先找好一个住所。安顿好之后,才去办理种种事务。如果住所未找到,背着行囊奔波,因不知黄昏或深夜何处投宿,将一直伴随着不安与忧惧。故找好住处是一个正常人的明智之举。推而广之,吾人投生于这个陌生的地球,亦不外出一趟差,试问吾人找到住所否?也许有些人从未向自己提出过这类问题,而作为一个有理性的生命体,是不应而实在也不可能回避这类问题的。简言之,学佛的好处,即是找到一个住所,或云获至安心立命。尤其是净宗,由阿弥陀佛大慈悲心中流现出来的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能惠予九法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令一切众生获得究竟的身心安顿,生命圆满的终极关怀。
净宗这简易而圆顿的妙法,如暗夜中的一颗璀璨莹彻的明珠,自古迄今恒常辐射着永不衰竭的慈力。从远古诸多山川镌刻的“南无阿弥陀佛”的摩崖石刻,到深山峭壁上刻镂的阿弥陀佛接引像;从敦煌壁画的净土变相到寺院民间咏赞阿弥陀佛的梵呗音乐;从佛典处处指归西方净土的圣言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冲口而出的阿弥陀佛名号……无一不显示出净宗悠远而浩博的摄持力。净宗凝聚着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宏誓愿力,含摄着十方诸佛护念加持众生的悲智,赅括着法界无尽的奥秘,寄托着十方众生哀祈的呼救。净宗圆收一切法门,亦圆超一切法门,乃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乃大乘佛教中的正门妙法(通途八万四千法门称门余——善导大师所判)。吾人今生幸遇念佛法门,当生稀有难遭之想。
净宗的事理因果性相,肇立于佛地果觉层面,其秘髓奥藏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余庸愚慧浅,又何能仰赞净宗于百千万亿分之一?唯有仰祈本师释迦文佛,本尊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等莲池海会诸大菩萨,怜我愚诚,慈悲加持,令下愚字字如法,句句契理,自行化他,图报佛恩。
本导言略申五层意思,一、净土宗研修的态度与方法。二、净宗的特质与地位。三、净宗与现代社会。四、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五、本书的结构与内容。兹分述如下:
一、净宗研修的态度与方法
一门学科或理论体系的建立,端赖研究方法的完备与独特。而方法的衍生与运用,却与态度密不可分。正确的态度有助于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净宗的研究方法既有与通途宗派的普同性,又有其不共的特殊性。此乃由净宗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之特质所决定。
净土宗与通途法门迥异的特质在于阿弥陀佛的果觉愿力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与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众生有着一种隐秘而实存的互动关联。这种关联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有如是的表诠,“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意谓阿弥陀佛以众生界为所化之境,能化的阿弥陀佛法身普遍地渗入到任一众生的念头中。法身内蕴报身与化身,是故吾人介尔一念,全体具足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于是,当吾人心想阿弥陀佛相好或持念万德洪名时,这能念能想的心便具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佛的相好光明就从我们能念的心中显发出来。那么吾人能念佛的心当下就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揭念佛法门之心要,彰显念佛成佛之妙用。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是心作天,是心是天;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念佛号,是心即佛。是故,我们的心系念六字洪名,那么阿弥陀佛遍知法界事理性相如大海般深广智慧,就在吾人念佛的每一念中启发出来。这段经文彰显真善美慧钩锁相连之意蕴。我们以至诚心忆佛念佛,这是真。所念的是佛法界,这是至善,具真善便自然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美,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有真善美的性德显发,便会开启智慧。即谓阿弥陀佛遍知法界奥藏密髓的深广智慧,便从忆佛念佛心中生发出来。证知信愿持名即是真善美慧。阿弥陀佛借助六字洪名,向九法界众生传达真善美慧的文明。将众生从假恶丑愚的沼泽中拨济出来,安顿到常乐我净的涅槃净土。净土法门彰显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
净土法门传到中国,作为一种异质互补的宗教文化,对于华夏文明贡献甚大。众所周知,作为我国主流文化的儒家,主张内圣外王,倾向于实践理性精神。培植道德人格,建立人伦关系,经邦济世等,其以道德文化维系社会良性运作之价值是值得首肯的。然一种文明体系中,世俗性与超越性保持某种动态的平衡,将是个人与民族之幸事。净宗文化的出世本怀正是具备这样一种超越性。净宗告诉我们,在距离此娑婆世界之外的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刹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刹土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且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我等众生有非常亲密的关联。阿弥陀佛慈念众生超逾父母,为令吾人离生死苦得涅槃乐而称性发出四十八大愿,为安顿吾人于无忧恼处而肇立西方极乐世界。吾人只要信愿持名,悉能蒙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生到安养佛刹。释迦本师在净土经典中,首先宣示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意在为娑婆众生提供一全新的参照系,用作对比,令吾人因比较而了知娑婆世界的残缺、无常与浊恶。俾令吾人对婆娑苦境生起出离心,对西方极乐世界生起欣慕神往之心。净宗文化超越性意向经由东晋慧远大师启建的东林白莲社一百二十三位缁素精英团体高僧大德们的实践,广泛地在震旦国播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与民族心理。自古迄今的文人哲士中,多有与净宗文化具甚深缘份者。诸如:刘遗民、谢灵运、白居易、文彦博、张商英、苏东坡、袁宏道,以及近代的魏源、龚自珍等,悉是专修念佛法门的虔诚行者。净土典籍自东汉末年传入东土,便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种圣洁的超越意向。这种超越性使中华民族更为沉厚,更为空灵飘逸。同时,超越性提升民族精神,永恒地趋向真善美慧,令国人生发忏悔意识而净化人心,淑世牖民。净宗文化影响到我国的政治、伦理、美术、建筑、文学等,平添清畅光亮微妙和雅之格调。
净宗真善美慧的特质,便决定着我们研究净宗该用的态度。要做好净宗的研究,首先应具决定的信心(这与知识型的学术研究稍有不同),净宗的事理因果性相,全体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超情离见,难思难议。吾等凡夫仅靠逻辑思维将不得其门而入。率尔推敲撰文,终属恃管窥天。是故,吾人应从信心下手,由感应契入。感是吾人能感之机,应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由于法藏菩萨已然成佛,其四十八大愿就遍布在虚空法界,有感即时有应。如洪钟待叩。道即是心、佛、众生等无差异的心体。吾人在事相(修德)层面与阿弥陀佛有天壤之别,然而在心性理体(性德)层面,吾人与阿弥陀佛乃平等无二。就在这平等无二的心性理体层面,我们与阿弥陀佛可以产生交感融摄。吾人与阿弥陀佛的感应道交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现象,比如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现前接引,尔时天乐盈空、异香满室、见光见花,种种瑞相,水清月现,感应相交,妙德难思。
其次,研究净宗要具备诚敬的心态,竭诚尽敬,能显发明德,诚明互彰,便可参赞天地、化育万物。有真诚心,自然会找到实现目标的良佳方法。正如一个女人,未必学会哺乳育婴才出嫁。待到生出新儿,出于母性的至诚,她自然便会知晓哺养小儿的方法。《观经》开示,九品往生者要发三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圆发即得往生,三心即是佛性实相的表达,即纯净的信心。这一念信心契入阿弥陀佛慈悲愿海,成办往生之大事,那怕五逆十恶的罪苦众生,亦能蒙佛救拔,生到净土。众生的业力再大,然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比亦属微不足道,二者相较,佛的愿力最大。所以净宗的研究不能仅拘囿于语言文字、名相概念之中,应从信心与诚敬中讨究,心灵默应,超情离见。在净宗不可思议之本位来领纳探讨净宗。
净宗的研究方法,一般做人文社科研究大多属宝塔式。即从查阅相关资料下手,从中形成观点,然后再加以论证或直接从思想实验入手,建立某种解释模型,然后再寻求实验室中的数据证明。然净宗作为一门不可思议的理事双备的宗教文化,如果沿用宝塔式的研究路向,诉诸于量化的实证,或难契入。净宗宜应在树立信心与诚敬的前提下,建构树干式的研究模式。开始时,不宜涉猎太广,应一门深入,在净宗经论圣言量与祖师们的撰述上,痛下功夫,就好象树根扎到地里,扎得愈深愈善,得深层地下水的滋润,然后破土长出树干。树干向上生长并向四周延伸其枝、叶、花、果。树干的再生性强,不像宝塔式最终停滞于顶点,无能超越。净宗研究走树干式路向,将会越走越宽广。当然,起始要难些,先难而后获,才可获致净宗比较真实的内蕴。树干式要求我们首先得对净宗五经一论的基本原典要熟稔。用读诵、书写、礼拜的方式,做钝功夫。在恭敬读诵书写时,无须琢磨文义。或恭敬地抄写,或一字一拜,这样用上若干年的钝功夫,或能体会些许如来真实义。得意忘言,得鱼忘筌。切忌师心自用,自立章程。须知,吾辈凡夫通体在迷惑颠倒中,不可轻信凡夫的观点与标新立异的论断,那些观点大多自失误他,诚可悲叹。惟有建立净宗经典圣言量与祖师原则立场两大参照系,方能握持辨别是非邪正的准绳。否则,鲜有不被邪知邪见或相似佛法所迷惑者。净宗真谛的把握不可诉诸逻辑思维,众生的分别执著(分别是第六识,执著是第七识)正是遮盖佛性的两大障碍。我们要加以化解,如何化解呢,就是用至诚心、无分别心去读诵、书写、礼拜、持名念佛,虔祈三宝慈佑加持,以古为师,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能演说与撰述一些比较如法的语言文字。是故,心性现量领悟与述而不作乃净宗研究中的二大法宝,能如理如法地述,智慧即在其中,自利利他的功德亦在其中。伏冀诸研究同仁共勉。
二、净宗的特质与地位
释迦本师以大悲愿力由法身垂迹,惊入三界火宅之门,于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哀愍众生,随机施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拔除众生无始轮转生死苦海之本因,济度安顿众生于极乐彼岸,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追溯一代时教的演化,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后,三七日为界外菩萨大士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龙八部等,称性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各各领解得益,其上德声闻,积行菩萨,如聋如盲,杜视绝听。尔时,释尊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是时,大梵天王与帝释等,恭敬礼请释尊为众生转法轮:“幸以法光,除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愿,如师子吼,如大雷震,为众生故,转于法轮。”如是三次祈请。释尊哀愍利益安乐无量诸众生故,默然受请,入定观机,乃往波罗奈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初转法轮。释尊随顺众生种种根性,应病投药,权立化城,黄叶止啼。阿含时先为三界内钝根众生宣说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的三乘权法;复经方等时的弹呵小乘,褒美大乘,般若时淘汰凡夫执情,四十余年,至法华会上,众生根机渐熟,方得开权显实,会三乘权法归一乘佛法。法华会上一切声闻悉皆授记作佛。佛的一代时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循善诱,苦口婆心。
而于其中,以大悲愍心,宣说念佛法门,不论上根劣智,无烦方等弹呵,以及般若淘汰,只要信愿持名,即得蒙阿弥陀佛愿力,往生安养莲邦。一得往生,便得不退转位(阿鞞跋致)。不必次第断惑,不必功行圆满,乘佛愿力,疾登极乐彼岸。喻如小吏顿授高官,寒士现膺爵禄。此乃阿弥陀佛惠予众生之殊恩,吾人当知恩报德。
修习念佛法门,首需明宗得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乃释迦本师于婆娑五浊恶世所得到的成佛之法。名号具足万德,义理境界冲深。今以此名号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此乃释尊同体大慈悲心之所然。一句阿弥陀佛,概言之,具四重宗旨。略述如下:
1.以唯心为宗
阿弥陀佛名号以唯心为宗之义,可由现量、比量、圣言量来楷定。现量者,即当人亲证其理境。如鸠摩罗什大师,七岁时随母亲入佛寺,见到佛陀曾用过的钵,欢喜踊跃,顶戴佛钵。继而忖念:“我年龄甚幼,佛钵甚为沉重,我何能顶戴?”这个念头才动,即觉不胜重负,失声置钵于地,遂悟万法唯心。唐代新罗国元晓法师,欲往长安参学佛法,夜宿坟墓间,非常干渴,明月清辉下,见清水一汪,即以双手捧掬而饮之,觉得无比甜美。次日清晨,才看清其水是由墓尸流出的血水,不禁恶心大吐,伊时忽悟万法唯心。于是打道回国,著述弘法(元晓法师对净宗多有撰述)。以上二例皆属现量亲证。同样,阿弥陀佛名号乃法藏菩萨亲证之理境。无量光(真实智慧)、无量寿(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即是一真法界,亦即是吾人本具的性德。比量者,借众相而观于义,用比喻而通晓理。如见烟知有火。诸多比喻中,梦的比喻最亲切,如梦中所见山河大地,各色人等,万别千差,皆不离我能梦之心。全梦即心,全心即梦,由此可知,现前一切万法,悉是唯心所现唯识能变。同样,娑婆秽土乃吾人业力所招,是梦也,安乐净土乃吾人净因所感,亦梦也。然娑婆之无明大梦,长夜漫漫,酣睡不已。安养之梦,得弥陀光明愿力加持,能从梦中醒觉,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境界。是故由比量可知,阿弥陀佛名号的建立,不离众生介尔一念。圣言量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千经万论,悉皆诠显如是真谛。心有理具(十法界)与事造(随缘造十界万法)之功能。此心即是坚固纯真之心,乃离念灵知纯真心体。离心灵知具足涅槃之常乐我净。而西方极乐世界全体是涅槃体相用之彰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弥陀名号即是佛心,即是无上深妙禅。从上现量、比量与圣言量来看,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确然不虚。
2.以唯佛为宗
一切万法,唯心所现。森罗万法,悉皆透显心性理体。是故若依报若正报,随拈一法,皆即心之全体,皆具心之大用。相好光明庄严之果地阿弥陀佛,即是心性体相用的彰显。诚如《观经》所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见佛身即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慈悲心即是吸摄一切众生往生净土。一句名号,具足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具足救度众生的一切功德。吾人信愿持名,能信解领纳阿弥陀佛救度我等的悲愿,是故一句名号以唯佛为宗。
3.以绝待圆融为宗
吾辈凡夫以分别执著故,生活在对待的世界中(或云二的世界),见不到不二的实际理地。实则十界万法,随意拈提一法,即具心性的全体大用,独特全真,更无有外,清净本然,中间不容一尘一法。绝对超越一切对待。又十界诸法,互融互摄,影现重重,一多相即,是为圆融。超诸对待(绝待)时即圆融,圆融交摄时便超出对待。绝待圆融,各自皆不可思仪。今共合为一宗,正是不思议中的不思议。而六字洪名之因果德用,亦属大不可思议。是故一句名号以绝待圆融为宗。
4.以超情离见为宗
从诸法对待层面来看,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已超一切众生妄想执著,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之权乘贤圣所见之差别。从诸法圆融层面来看,一句阿弥陀佛圆赅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融汇消解种种执迷,六字洪名之性相事理境界非凡情圣见之所能及。是故一句名号以超情离见为宗。
以上四重宗旨,方是一句阿弥陀佛正宗宗旨,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具足大乘圆顿佛法之奥藏秘髓,彰显十方诸佛悲愍拯济众生之妙德。置身五浊恶世的我等众生,惟赖阿弥陀佛名号度脱生死湍流。弥陀名号的体相德用,若广称述,旷劫难尽,赞莫能穷。
那么,净宗在佛的一代时教中,占据何等地位呢?众所周知,《华严经》与《法华经》乃一乘圆教。《华严经》公认为众经之王,然《华严经》的归根结穴,在于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归根结穴,又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华严与净土渊源甚深。《法华经》有偈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净土专示持名念佛,往生彼土必得成佛。有鉴于此,蕅益大师赞云:“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弥陀要解》)。华严之全圆,法华之纯圆,其奥藏与秘髓,皆不出此净宗念佛法门之外。证知净宗乃圆顿之教,且华严与法华圆顿而不方便,钝根众生难以下手进修。而净土法门既圆顿又方便。只要持名念佛,即可成办道业。“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莲池大师语)。意为:吾人能持名的一念,契入弥陀愿海,便可顿然超越因地菩萨三大阿僧祗劫的功行;所执持的南无阿弥陀佛片言,便可与观音势至、普贤文殊等诸大菩萨的德慧齐等,把手同行。可见,净土法门方便而究竟,简单而圆顿,诚为稀有难得。
佛教法门无量,不外乎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现以唯佛之宗,圆收有门;唯心之宗,圆收空门;圆融绝待之宗,圆收亦有亦空门;超情离见之宗,圆收非有非空门。证知净宗圆收一切法门。又以唯心之宗圆超有门,唯佛之宗圆超空门,绝待之宗圆超亦有亦空门,超情离见之宗圆超非有非空门。亦可证知净宗圆超一切法门。又正圆收便圆超,正圆超便圆收,圆超圆收同时无碍。一句阿弥陀佛,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乃三藏十二部之大总持法门,甚深难信,不可思议。
综上所述,净宗在佛的一代时教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其教理了义乃一大藏教义之总持,其修行证果乃三乘佛法之归宿。诚如印光大师所云:“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吾人如能深契净宗在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便能增上念佛求生净土的信念,亦可增上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续佛慧命之神圣使命感。
三、净宗与现代社会
净宗寓示着真善美慧的法界文明,寄托着一切众生终极的生命关怀。于一切恐怖中,获致大安乐。净宗文明在无量劫的历史长河中,以种种形式向法界无数刹土播扬。或极乐莲邦佛菩萨分身他方世界以种种身份宣说;或净业行人透过信愿持名的践履,显发净宗精神;或仰信净宗的文人哲士撰述诗文词赋荷载净宗文明因子,如是种种方式,使得净土文化在社会各阶层渗透播扬。可以说,一切众生的内心,都有着净宗文化的原型。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吾人介尔一念中全体具足。时轮推移到21世纪初叶,净宗这一古老的宗教,在以市场经济与科技文明为主干的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其强大的生命力。阿弥陀佛悲愍一切众生,尤其是愍伤婆娑火宅中的吾人。吾辈浪子在八苦交煎之余,忽然善根发露,信愿持名,声声呼唤弥陀的救助,步步踏向极乐故乡,这是多么动人心魄稀有难逢之时呀!
净宗文化理念与修持,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的终
净宗文化理念与修持,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的终极至怀,同时亦能疗救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兹拟从四个方面略申讨论:1、念佛法门契合现代社会之时机,2、净宗文化与生态环境,3、净宗文化与世界和平,4、净宗文化与我国道德重建。兹述如下:
1、念佛法门契合现代社会之时机
弘法利生,贵在慧识时代特点与众生根机。因病设药,因材施教。净宗念佛法门在现代社会的法运,乃教内外人士关注的大问题。从佛教经典的悬记,与现代社会的特质以及末法众生的根机等综合因素来判断,净宗将在现代乃至未来的社会,在住持佛法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原由有三:
其一,释尊悬记佛教法运,突显净宗念佛法门的妙用。诸大乘经典将佛教法运分为三期,即正法、像法与末法。每一期法运各具特点。经云:“正法一千年,持戒得坚固;像法一千年,禅定得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又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而得度生死。”释尊这一基于教法与众生根机的悬记,无异长夜之慧炬,灼破昏暗,惠与众生以真实善巧的利导,亦为净宗的勃兴注入了强劲活力。
在我国率先受末法思想启示而专倡净宗法门的有北魏的昙鸾、唐代的道绰与善导。道绰大师将佛的教法分圣道与净土二门。从时教相应的角度,认为去圣时遥,现今已入末法,此时众生根机陋劣,圣道一门,难修难证,力主今时应舍圣道门(靠自力断惑证真),专归净土门(靠佛力带惑往生)。承续这一思想的是其弟子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是我国净宗史上“他力本愿”说的集大成者。善导大师认为净土法门是为末法常没众生所特设的方便法门,是横超三界圆成佛果的易行道。常没众生舍此法门便难以出离生死险道。尔后,宋、明、元、清等历代净宗祖师,如永明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彻悟大师、印光大师等,均仰承末法思想与易行之判教,倡导净土法门,颇得风起云涌之效应。当今佛教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大,净宗的主流迹相亦日渐明显。从中国大陆、港台、新加坡乃至欧美诸国家净宗念佛团体的星罗密布,阿弥陀佛名号声震寰宇,名号妙音如甘露滋润现代众生枯瘠的心灵,诸多念佛人临终往生的瑞相等等,这些情形足证净宗念佛法门在末法季秋济度众生方面所内具的特别效应。
其二,现代社会的特质与净宗简易直捷的特点相耦合,显示出净宗善巧的时代性与现代性。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主干是科技与市场经济。科技引发的力量在日新月异地改造着自然,一个由高科技所创造的人造虚拟的世界凸显在现代人面前,知识信息(比特)爆炸,迫使现代人必须加速度地掌握各种现代知识技能,用以适应(或参与改造)外部世界。全球急剧倍增的电视、收音机、电话、手机以及即将进入每个家庭的电脑网络,将地球连成一体(地球村)。世界各地信息通过现代化媒体能迅速传遍全球,现代经济的运作(金融、外贸、跨国公司、自动化等)亦由资讯网络来完成。现代人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均别无选择地生活在信息之海中。而全球性的市场经济浪潮又模铸(或强化)了现代人效率与务实的思维方式,其价值评判标准更倾向于现世的成败苦乐,财富与事功为现代人所宝重。加之人口增多,资源匮乏,又令现代人的生存竞争日渐激烈。如是种种情状,令佛法在现代社会的弘扬存在诸多的困难。少量具佛缘善根的现代人,发心修持佛法,又面临无从下手之迷茫。加上现代人的旅游休闲热,促成公路网全面伸展到名山古刹的山门口,清净道场(阿兰若)在当代社会颇不易得。古人那纯朴宁静的道心对被诸多信息包抄的现代人来说,渐成可望不可及的幻梦。故而,在当代要修持(并成就)了生脱死的佛法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古老的佛教便应有一种现代性的转化,净宗的特质正内蕴着这种现代性转化的契机。净土念佛法门的理念与修持方式,最契现代社会之时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竞争性强,无暇有专门的时间用来修持佛法,念佛法门的修持对这类人最为契机。如果没有太多的时间,每天只行十念法(喝杯咖啡的时间)即可。念佛的方式各种各样,灵活自如。行走坐卧皆可念,各种环境均不妨碍。现代人喜欢便捷,所谓“快餐式”消费。念佛法门正具“快餐式”的特性。当您面临一件棘手的难题,心中慌乱时,抢念几句佛号,即可稳定情绪,理智处理;当您欲心炽盛,难以按捺时,至心称念佛号,便可转淫欲火为智慧光;当您遇到逆缘,瞋心将起时,抢念几句佛号,即可熄灭瞋火,通体透凉;或临命终时,闻信念佛法门,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声乃至一声,即可蒙阿弥陀佛悲愿接引,往生彼土,疾速成佛。念佛往生法门实乃佛教“快餐式”修持,弥契现代人的文化消费心理。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
净宗体现出大乘佛法特有的自由开放精神,对在家信众修行尤显适宜。即尘劳而佛事,转世俗为道场,端赖念佛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即可圆成吾人幸福美满的人生。《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知识中,出家比丘只有四位,其余均为在家修行者,散布在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中,世法不碍佛法。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一位善知识是专修念佛三昧的德云比丘。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导归极乐世界,推知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四位大善知识,便是阿弥陀佛了。可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彻始彻终囫囵是一念佛往生法门。净土念佛法门开放而简易的特性,正与现代社会特质相符。
其三,五浊恶世,非念佛法门必不能度。现代科技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人文环境与现代人的道德心性却是日趋,每况愈下。释尊曾悬记:“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佛说无量寿经》)。这段法语实在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现代众生在此五浊情状日炽的时代,欲冀了生死,成佛道,离却净土乘佛愿力的横超法门,必将一筹莫展。吾人处于劫浊中(种种浊法聚会之时),决定被时代环境所拘限,备受众苦的逼恼。置身于如此劫浊中,惟有仰凭佛力带业横超三界,方可度脱生死。处于见浊中(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及诸邪见),决定会被邪僻知见所缠缚,邪师外道所迷惑,于此邪见增盛之时,惟有单刀直入,不容意见的念佛法门,方可度脱生死。处于烦恼浊中(贪瞋痴慢疑),决定为贪欲所溺陷,恶业所吞噬。于此烦惑炽盛之际,唯持念佛名,无取无舍,即凡心是佛心之行,方可度脱。处于众生浊中(见思烦惑所感的粗弊身心),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于兹陋劣之色心状况中,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炽然取舍之行,方可度脱生死,处于命浊中(因果并劣,寿命短促),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处于人命呼吸间之际,唯净宗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信愿持名十声乃至一声之念佛妙法,感通佛力,方可度脱生死。吾人深契于此五浊恶世自力修证难以出离生死,才肯死尽偷心,宝重这个念佛求生净土的正门大道。诚如蕅益大师所示:“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花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这一从大光明藏所流出的诚谛语,震古灼今,我等自应刻骨铭心,恭奉笃行,方不负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至极悲心,历代祖师的殷勤劝勉。
2净宗与生态环境
全球性的现代化在带来高物质文明的同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亦接踵而至。诸如:空中迷蒙的烟雾,自然界生物的锐减,森林大量砍伐带来的沙漠化,南、北极的臭氧层漏洞,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以及核辐射的污染等等。这些工业化的后果为短视的人类始料不及,其问题之严重性已引起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有科学家预测,如果人类以目前的速率继续施加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个地球不久的将来便不适宜人类居住了(有的国家已在探究星际移民的可能性)。这样,一个严峻的现代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