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继体性宗趣后,而论本经方便胜妙之大力大用。
如《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垢,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又“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以上释尊大慈至孝劝父之言,唯劝念佛。可见种种行门非不殊胜,但非凡众之所能修。唯有系心念佛法门,最是应机,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转恶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显示无余。
据上经中释尊劝父王念佛,谓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系念不止,佛意所指之念佛,乃四种念佛中之持名念佛。念佛有四种:(1)持名念佛。(2)观像念怫。(3)观想念佛。(4)实相念佛。
(1)持名念佛。即本经所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善导大师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余门修行名竖出三界,如虫生竹中,竖出则难,故称难行道。但念佛如虫横出竹中,易于透脱,是横出三界,称易行道。喻为径路,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2)观像念佛。以陈供圣像,注目观视。但像在可修,离像则难。净因易断,相续甚艰。故云:“像去还无,因成间断。”故其方便不如持名念佛之随时随地可修也。(3)观想念佛。即《观经》所说,“以我心目,想彼如来。”但凡夫之心散乱浮动,鲜有静定之时,难入微妙之观。故云:“境细心粗,妙观难成。”故不如持名之方便易行,不问上智下愚,无论苦乐忙闲,人人能念,个个可行也。(4)实相念佛。远离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心缘等相,专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但以众生未出轮回,生灭之心,念念相续。如《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又:“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譬如太末虫处处能栖,而不能栖于火焰。喻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是以实相之佛,圆觉之性,虽然众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灭,而不能观。故《观佛三昧经》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念佛也。由上可见念佛法门于诸法中,称为径路。而四种念佛中,持名念佛,更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中之径。又四种念佛,难易悬殊。深浅似异,实则事理不二,浅深相即。若是圆人看来,称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念佛名又何异于念佛实相。《弥陀疏钞》云:“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无相也。经云:‘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反’云何万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语。”又《圆中钞》曰:“四明云:‘圆极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虚,究竟成就,盖其所召,皆极真故。’故《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义。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佛是究竟第一义谛故。’又今弥陀既已证乎究竟第一义谛,故一称嘉名,万德齐彰。弥陀万德慧日,既已俱体齐彰,众生黑暗罪瑕,自然当念消乎尘劫,罪性本空,虚而不实者既销,则称名功德,福等虚空者自生。”据上钞义,一称名号,功德尚然,况本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者乎!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纯熟,万缘齐放,能所顿空,即是无住。于此之时,一句佛号,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此本众生行不到处,兹以念佛故,暗合道妙,不行而行,无到而到。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密教谓“声字皆实相”,故念佛名即是念实相。持名念佛,无异实相念佛。
又本经大小二本,秦译小本有“一心不乱”之文,今此大本不云“一心不乱”而专主“一向专念”。两者相较,则本经所宗更为明确,更契众生根机,弥显慈尊恩德无极。《弥陀要解》云:“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盖谓散心持名,即得往生同居净土。若能念到一心不乱,乃往生上三土之所需。此实为圣贤之行境,而非芸芸凡夫之所能。若必一心不乱,始能往生者,试问苦海众生能有几许得度?则此持名方便法门,亦将是难行道矣。又《大经合赞》云:“依此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方得一心不乱故。不能专念,决难一心故。”综上两说,故知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全显两土导师,十方如来之本心,弥陀无尽大悲之胜愿,方便至极之大慈,力用难思之果德,凡圣齐收,利钝俱被,下至十恶五逆,饿鬼畜生,但能发心专念,悉得度脱。广被一切含灵,普惠真实之利,大恩大德,大愿大力,度生大用,微妙难思,如是方称如来本怀,才是究竟方便。
五、所被根器
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
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器。《疏钞》云:“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行谓:从愿起行,一向专念,无有间断。以上三事,号为资粮,贤粮欠缺,便难前进。信愿行三,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便倾,缺足之鼎,是名非器。《疏钞》复云:“又复世人,虽行众善,于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虽有诸过,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为器。”
论“机”,则有“当机”与“不当机”之别。三根之中,谁最当机,古说不一,今当明究。盖以世尊五时说法,均是随机设教,应病与药。一般而论,则大乘经典,菩萨众当机,小乘典籍,二乘当机。唯此净土,奇特殊妙,独标一格。古有诸说,下标三例:
甲、上辈往生,唯是菩萨。
本经明三辈往生,每辈再分三品,则同于《观经》中之九品。唐善导大师以前之古德诸师,谓往生极乐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上下品是大乘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中品上生是小乘三果。若如是解,则九品之中,上品唯是菩萨圣众所生,中上品是小圣所生,从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绝分。
乙、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善导大师于所著《观经四帖疏》破前说曰:“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意谓佛说《观经》中之九品往生,只为沉溺之众生,而非专为菩萨与阿罗汉也。又云:“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义,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复云:“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又于《行卷偈》前,开示大无量寿经之机曰:“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大师之说,上契圣心,下洽群机,实大有功于净土,故中日诸师多宗此说。如日《合赞》云:“第十八愿,十方众生,三辈众生,皆是具缚凡夫,是其机也。”后复云:“如元晓云:‘四十八大愿,初先为凡夫,后兼为三乘圣人。’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此说之要妙,在于直显如来度生无尽之悲愿,扫尽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此法,发心念佛。乘佛愿力,悉得往生也。
丙、专接上根,傍及中下。
此说从文字表面上,似同于甲而反于乙,实则与乙同,主我辈凡夫均可直登九品。故与甲根本相违也。但此谓专接上根者,盖恐世间浅见之士,每谓净宗乃斋公斋婆之行,而鄙视之。故作是说,以济之也。如《弥陀疏钞》曰:“又《起信因缘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种机:以礼忏灭罪被初机;以修习止观被中机;以求生净土被上机。初谓业障众生。中谓凡夫二乘。是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又《弥陀要解》谓持名“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盖因持名一法,乃至圆至顿无上法门,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故云深妙。但蓦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开。当下破尽戏论,荡除一切计度分别。故云:如是深妙之法,唯有马鸣等肉身大士,始能直下承当,彻底担荷也。
马鸣大士,东天竺人,传佛心印,为禅宗十二祖,中兴大乘,造《大乘起信论》。论末劝导众生念佛,求生净土。龙树大士,南天竺人,为禅宗十四祖。开铁塔,亲觐金刚萨埵,复为密教之祖。入龙宫,取《华严经》又为华严宗祖。复以广造众论,力宏净土,《楞伽经》悬记云,登欢喜地,往生净土,故又为净宗之祖。我国称大士为八宗之祖,因天台、南山、法相、三论诸宗,亦皆崇为其宗之祖也。智者大师诵《法华》,身心豁然,得入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后住天台山创天台宗,临终右胁西向,称念弥陀观音而寂。永明大师于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乃法眼宗嫡孙。后专志净宗,日诵洪名十万声,兼行日课一百零八事。蒙观音大士,甘露灌口,妙慧涌现,著《宗镜录》一百卷,及《心赋注》、《万善同归集》等,蔚为法炬,光照万世。七十二岁焚香别众,坐脱西归。以上四德,咸为肉身大士,法门龙象。《要解》谓唯如是之人,始能彻底承当净土法门。近世学人焉得以世俗之见,而鄙视净土耶?
又《要解》云:“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由上可见,念佛法门实是无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当也。又本经《菩萨往生品》曰:“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又《受菩提记品》曰:“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弥陀疏钞》云:“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可见净土法门正契菩萨之机。
由上可见,持名念佛,乃果觉因心之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其体用。是法无上深妙,广深如海,沐其中者,下根人浅游海滨,亦即身在大海,并得海水浴之乐。若欲深穷其底,则唯赖上根利智之士,若潜水工作者,深入海底,方能知其深广之无量。故云专接上根,傍及中下。
以上乙丙两说。文异旨同。恰似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现相有差,本体是一。总之,只是这个庐山。故两说文字虽异,但悉皆阐明两土导师悲智无量,福慧双圆。言专接上根者,正显如来之大智大慧。盖此净土法门,乃弥陀住真实慧,从真实之际之所开化显示。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弥陀之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圆融具德,超情离见,举体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故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语言文字之所能及。故云“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行人若能于此无上甚深微妙之法,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故云“专接上根”。同时如来从真实慧中,开演此法门者,欲惠众生真实之利也。故此法门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现在当来一切凡愚浊恶众生,悉登彼岸,故此甚深之法,复又“傍及中下”也。
至于谓此为专接凡夫者,盖显如来之大慈大悲。世尊悯念末世凡愚,障深苦重,乃发无上宏深大愿,故号愿王。大愿之核心乃第十八愿。文曰:“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盖以生死凡夫,迷心逐境,沉沦苦海,头出头没,若无此十念必生之大愿,众生何由得出轮回?故为多障众生,特垂方便,开此易行之法,甚至于经灭时独留此经,以作舟航,故云“专为凡夫”也。
又密典《毗卢遮那经》云:“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盖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方是如来果觉之究竟。故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实由于弥陀究竟成就之最极方便处,正是本经中“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处。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视之乎!例如彩色电视机、录音机、电子计算机,必须安全易用,虽于科技无知之人,一按电钮,便能享受此最现代之科学成果。人必因其安全易用,而赞其科技之先进。依同理,又焉能因持名之易行,而轻此法门乎?
故知上之两说,各有所重,乙则赞净法之普被,首在著眼于凡夫。丙则显持名之深妙,彻底承担唯上根。故应会通,莫死句下。
盖此法门巧被诸根。如《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圣凡齐收,利钝悉被。《弥陀疏钞》谓此法门为“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并云:“诸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是以《华严》如盲,萤光增结。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又:“但持佛名,必生彼国。则或高或下,或圣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赞或毁,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脱。”至于当世,若问何人正是当机?则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上智下愚,久修初习,宿根利钝,善恶差别,只要于此法门,能生实信,因信发愿,从愿起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是之人,正是当机。
六、藏教所摄
凡体究经典,宜先知此经属于何藏,说在何时,判属何教?于此了知,则有助于理解全经。夫一代圣教之判分,诸家有异,撮要言之曰:三藏、二藏,五时、二教与四教、五教。凡释经者,须先判明。今本经三藏中属经藏。二藏中属菩萨藏。五时中主要属方等时。二教中属顿教。四教五教中属圆教。
甲 三藏。藏者,《大乘义章》云:“包含蕴积名藏。”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一经藏,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二律藏,梵语毗奈耶,此云调伏。三论藏,梵语阿毗达磨,此云对治。本经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重在“定”。
乙 二藏。《智度论》曰:“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故有大小众差别。为是二种人,故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即声闻藏与菩萨藏也。圣教虽众,不出此二。(缘觉摄归声闻,故止二藏)《净影疏》云:“龙树云:‘佛灭度后,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法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地持》亦云:‘佛为声闻、菩萨行出苦道,说修多罗。结集经者,集为二藏。以说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说菩萨行,为菩萨藏。’”今本经中,广演大乘,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净佛国土,依正庄严,弥陀无边愿海,普度众生之道。故为菩萨藏摄。
丙 五时。天台大师,依《涅槃经》判如来一代之教为五时。第一,佛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日华严时。第二,次十二年于鹿野苑等说小乘《四阿含经》,曰阿含时。第三,于此后八年之中,说《维摩》、《大集》、《楞严》并此经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广(方也)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等也)被众机,故名方等时。第四,又于后二十二年,说《大般若》诸经,名般若时。第五,最后以八年说《法华经》,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九界三乘,悉蒙授记,无论小大,皆令作佛,此时名曰法华涅槃时。说本经时在第三方等时。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于一时也。
丁 判教。
(一)四教与五教。古今诸师判分教相者,凡有十二家,其中最著者乃天台所立之四教,与贤首宗之五教。天台四教曰藏通别圆。一者藏教,亦名小乘教。二者通教,谓大乘中通说三乘,通被三根。三者别教,谓大乘经中所说教法不通小乘等者是也。四者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等是也。贤首宗判教云:“圣教万差,要唯有五:(1)小乘教。(2)大乘始教。(3)终教。(4)顿教。(5)圆教。”(1)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未尽法源故。(2)大乘始教,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未尽大乘极则之谈,故名为始。(3)终教,由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曰终。(4)顿教,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为顿。如《思益经》云:“得说法正性者,不从一地生于一地。”《楞伽经》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第。”(5)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一切位,圆成正觉。
(二)二教。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天台贤首两家,亦皆以渐顿而分四教五教。《五教章》云:“或分为二,所谓渐顿。以始终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乘,从微至著,通名为渐。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名为顿。”我国隋代慧远师(即净影)判本经曰:“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为根熟人顿教法门。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明大佑师判小本曰:“渐顿分之,此属顿教。”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故知,本经在顿渐二教中,为顿教所摄。
以上乃就顿渐二教而判。若依贤首小始终顿圆五教以判本经教相,古今中外净宗诸大德,虽因机缘不同,而稍异其辞,而其实旨,莫不以本经不但实属圆顿教,且为顿中之顿,圆中之圆也。
清代彭二林(际清)居士于《起信论》中判本经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日释道隐于《无量寿经甄解》直判本经为“本愿一乘、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彼士大德,多同此说。《大经释》曰:“天台、真言虽皆名顿教。然彼许断惑证理,故犹是渐教也。明未断惑凡夫,直出过三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为顿中之顿。”又日溪师云:“圣道诸教,理是圆融,益是隔偏,以其顿机难得也。是以教虽圆顿,望机自成渐。净土言圆顿者,于圆满速疾利益。”盖指其它圣教,虽具圆融之理,但众生根机粗浅,莫明其旨,无由蹑解起行,而蒙法益。是故法虽圆顿,但以行人机浅,顿法成渐,圆法成偏。但净宗则不然,人人能行,皆得真实之利,不劳断惑,直出三界,故实为顿中之顿圆满之教也。又《圆中钞》云:“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方证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指阿鞞跋致,义为不退)……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可见钞意亦与上引日德之说吻同,且所谓“无上醍醐”,自然应是契理契机最极圆顿之圣教也。是以日《秃钞》云:就顿教有二教二超。二教者,一难行圣道之实教,所谓佛心、真言、法华、华严等之教也。二易行净土本愿之教,《大无量寿经》等也。二超者,一竖超,二横超。《甄解》释云:“由自力修断,故名竖超。净土本愿,真实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横超。……横超之顿,持名顿中之顿也。”以上诸德咸遵善导大师之说,判本经为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如《甄解》称本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弥陀要解》云:“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要解》复云:“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指《无量寿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绪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夫《法华》者,乃天台宗崇为纯圆独妙者也。《华严》乃贤首宗尊为别教一乘,事事无碍,全圆之教也。今蕅益大师指出,天台之纯圆,贤首之全圆,其秘髓与奥藏,皆不出此大经之外,可见此经正是全圆。又为法华之髓,复是纯圆。故云此经正是圆中之圆,此与日本诸大德之判教,异口同声,正如宗门所谓,一鼻孔通气者也。近代净宗大德印光法师赞《要解》云:“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可见《要解》之判此经如佛亲判也。
又《疏钞》云:“依贤首判教五分。谓小、始、终、顿、圆。今此经者顿教所摄。亦复兼通前后二教。……圆全摄此,此分摄圆。”又云:“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此三诸教所有。四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有之。名为别教一乘。……以华严全圆,今得少分。……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故莲池大师判小本为分圆。故列举大小二本中事事无碍法界十例,以证《阿弥陀经》分属圆教。
可见莲池大师亦判《阿弥陀经》为圆顿之教,此则中日诸大德之所同也。所异者,或崇之为圆中之圆,或谦之为分属于圆。此盖机缘之异,而善巧不同耳。莲池本怀与善导、蕅益暨日本诸大德何尝稍异。盖《疏钞》之作,正当狂禅风靡之际,故不得不权宜善巧,俯就群机,而作方便之谈。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所谓大权菩萨,曲被当机。应病与药,时节因缘应尔也。”
至于莲池大师于《疏钞》中,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实寓深意,足证苦心。盖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所专有。故知大师于本经中广作征引,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亦即证明本经属于圆教,实不容或疑也。兹步大师遗踪,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玄义。华严宗立十玄门示此法界之无碍。名为玄门者,以通此则可入华严圆教之玄海,故曰玄门。今依《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于是则确证本经正属圆教,即是中本《华严》。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1)同时具足相应门。夫《华严》教理以缘起为主。法界一切尽成一大缘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时具足,圆满显现,故曰具足相应。《华严妙严品》曰:“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是为此门之玄义。今此经中,具显此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如经中《至心精进品》,法藏比丘“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经中二十一俱胝佛土表无量佛土,法藏比丘摄无量佛土为一极乐净土,是即华严中一切诸法同时同处,为一大缘起而存在,具足相应之义。是为十玄之总门,实亦本经之总相,本经实亦同此一大缘起而出现也。又《泉池功德品》中“其水一一随众生意。”众生所欲水之冷暖、缓急、深浅,各各不同。而此一水,能同时同处满足一切众生心意。水是一法,众生之欲是多法。而此一水能同时相应于一一众生之意,此正是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也。何况此水复能同时“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乃至)甘露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只是一水,但能于同时同处满一切闻者之愿,各各闻其愿闻之法,且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可见华严十玄之总门,已举体显示于本经矣。
(2)广狭自在无碍门。《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十里之影。”盖镜喻狭,而十里之影喻广也。本经《发大誓愿品》云:“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以一刹之力用,遍彻十方,是为广。一刹之相不坏,是为狭。力用无限之广与一法之狭,不相妨碍,各各自在,故名广狭自在无碍。又“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亦复如是,同明广狭自在之玄门。
(3)一多相容不同门。《大疏》云:“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为相容。而一多之相不失,是为不同。《华严卢舍那佛品》云:“以一佛国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应尔。”一土满十方,十方入一方,相容之义也。本相不坏,不同之义也。本经中弥陀宝香普薰愿文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薰十方世界。”彼国万物中任何一物,皆为无量宝香所成。以无量香入于一物,表一切法入于一法,表一多相容。又一物之一相,与众香之多相共存,表两相不同之义。又此香遍于十方,复明一法遍于多法,更显一多相容不同之妙。
(4)诸法相即自在门。上显相容,此表相即。晋译《华严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水之与波,以水喻一,以波喻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故云相即自在。又《大疏》云:“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至于本经《法藏因地品》云:“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亦明一音中一切音,一身中一切身,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如水与波,一水多波是相即自在之义也。又经中《歌叹佛德品》云:“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多花成一花,故多即是一。一花中含多花,故一即是多也。是为本经中显现之第四玄门。
(5)隐密显了俱成门。《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盖指隐处具显,显处具隐也。本经《礼佛现光品》云:“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又“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汗者广大无际之貌。《文选·郭璞赋》有汗汗之辞。)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即表一切法即于佛光之一法。则一法(佛光)显而一切法(此土万物,圣贤光明)俱隐。是为隐显俱成第五玄门之相。
(6)微细相容安立门。《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以上各门,咸明广狭无碍,一多相容之义。今此第六门,更指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诸法,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普贤行愿品》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正显此义。今本经《积功累德品》谓法藏比丘于因地中,“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旃檀,优钵罗华,其香普薰无量世界……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需最上之物,利乐有情。”又《宝莲佛光品》曰:“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夫一光者,乃莲光中三十六百千亿分之一,是表至极微细也。而一光中含摄三十六百千亿佛已表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也。
(7)因陀罗网法界门。以上微细相容门,明一重之相入相即,而未明重重无尽相入相即之义。故假因陀罗网为喻,以明此义。因陀罗网者,帝释天宫所悬之珠网。网有千珠,互相映照。一一珠中各现一切珠影,此是第一重之各各影现。而一珠中所现之一切珠影,复现于其余九百九十九珠之中。是第二重之影现。如是千珠重重映现,无有穷尽,以喻诸法之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大疏》云:“若两镜互照,传耀相写。”在本经中《宝莲佛光品》云:“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上第六门中已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是微细相容门,彼乃一重之相即相入。更征其前后之经文,则可广显重重无尽之相即相入之妙义。一阿弥陀佛国中,有无数宝莲华。一一华中放难数光,一一光中有难数佛。一一佛放光说法,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如是则极乐国中,有无数莲,莲放光,光现佛,佛现国土,土中又有无数莲,莲复放光现佛。每一莲
华喻一帝珠,如是莲华周遍佛国。可见本经正显《华严》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玄门。
(8)托事显法生解门。由上之重重无尽,故尘尘法法皆是事事无碍法界。故可任就一尘一事,显此法界全体。如《大疏》云:“立像竖臂,触目皆道。”经中《菩提道场品》曰:“又其道场,有菩提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一见彼树,可证无生,是正为“托事显法生解”之玄旨。华果树木,皆作佛事,亦复如是。
(9)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表延促无碍。以上八门横示圆融之相。此是竖示。十世者,过现未三世,每世又各有过现未三世,于是成为九世。九世互入,为一总世。总世与前九相合,而为十世。此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是曰隔法异成。(别异之法俱时成就,谓之异成。)晋译《华严初发心功德品》曰:“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又《普贤行愿品》曰:“尽一切劫为一念”,“我于一念见三世”。皆显延促同时、三际一如之义。故《大疏》曰:“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本经之中,亦多显此。如《大教缘起品》云:“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德遵普贤品》云:“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又《歌叹佛德品》云:“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同显此第九玄门。
(10)主伴圆明具德门。横竖万法成为一大缘起,法法交彻;故随举一法,其他一切法即伴之而缘起。亦即举一法为主,则其他一切法皆为伴,而赴于此一法。更以他法为主,即余法成伴而尽集之。故一法圆满一切法之功德。是名圆满具德。《大疏》云:“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今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十念必生愿”为大愿之本。专重持名念佛,名具万德,此一句佛号圆满具足一切法之功德。举体是华严玄门圆明具德之义。经中《三辈往生品》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此明净心念佛一声之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又大愿中有闻名得福愿。十方众生以闻名故,“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又有闻名得忍愿,他方菩萨以闻名故,应时可获一二三忍,证不退转。可证弥陀名号,妙德难思。如东密《阿字观》云:“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阿字主也。一切陀罗尼与一切诸佛皆伴也。一字之中,主伴功德无量无边,是即圆明具德之玄意。
又彼国土,色声香味触,一一圆明具德。故见光、见树、闻声、嗅香,莫不增益善根。“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波扬无量微妙音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又“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又《宝香普熏愿》曰:“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可见一尘一毛,莫不圆明具德也。
《华严玄谈》谓诸法何故事事无碍?从唯心所现故。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唯自如来藏心缘起之差别法,故必有可和融之理。《华严金狮子章》云:“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唯心善成门,即主伴圆明具德门。
本经《积功累德品》谓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故知极乐依正清净庄严,皆真实慧之所流现。如《往生论》所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知妙土庄严即是清净法身,无二无别。经中《寿乐无极品》云:“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经云一旦开明,其所开明者,当人之自心也。七宝与万物,佛之国土也。由自一心,而现妙土,由心回转,以成世界,是故事事无碍,圆明具德。故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故知所显现者,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一无非真如、实相,亦即一一无非自心。是故超情离见,圆具十玄也。《华严》之独胜,端在十玄。今本经亦具,足证本经不异《华严》。《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净宗,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又据《要解》判小本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且极乐不离华藏世界,弥陀即是毗卢遮那,故判本经为圆教,谁曰不宜。
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别相。若是圆人则法法俱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
七、部类差别
为深究本经,应知同部同类之经论,傍及带说净土之典籍,以便参研。
甲 同部。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本经吴译本,曾亦名《阿弥陀经》,与秦罗什所译之小本同名。故世称本经为大本,秦译之《阿弥陀经》为小本。《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
现小本弥陀,共有三种。
1、《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2、《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3、《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 现代菩萨戒居士夏莲居会集。
秦唐两译,大体相同,稍有出入。秦译精要流畅,众所宗向。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先师会集两译,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佚之二十一字。按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刻石者,于一心不乱之下,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二十一字。宋代元照师,载入《灵芝疏》。明蘧庵师亦推崇石本。幽溪大师于《圆中钞》大声疾呼:“今传(指秦译本)讹说,凡读习者,应依古本,而增正之。”会本依先德意,补入此二十一字。于是会本,既备两译之长,复补秦译之佚。圣意备显,易启正解。于是秦译原文应是“一心不乱专持名号”(此八字应一气读下)。正同于唐译之“系念不乱”,亦复与本经之“一向专念”同旨。弥显持名妙法,从果起修,果觉因心,他力冥加,不可思议。《要解》云:“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可见众生但能信愿持名,决可往生彼国凡圣同居土。实不待持至事一心不乱或理一心不乱。持名法门妙用,和盘托出。足证会本实大有功于圣教也。
乙 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它为疏。
1、《佛说观无量寿经》 是经与以上大小二本,合称净土三经。乃净宗基本经典,具谈十六妙门,劝导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
2、《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劝导持名兼主持咒。
3、《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4、《后出阿弥陀佛偈经》 始终唯偈,共五十六句。中云:“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与本经汉吴两译中弥陀二十四愿相同。
5、《首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劝导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6、《般舟三昧经》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忏译。另《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乃此经之异译。经主九十日为一期,不坐不卧,修佛立三昧,天台称之为常行三昧,唱名观念阿弥陀佛。
7、《往生论》 天亲菩萨造。倡五念法门,求生净土。(净土宗三经一论,即此论。)
8、《往生论注》 北魏昙鸾大师造净宗古佚书之一。
9、《游心安乐集》 唐道绰大师造净宗古佚书之一。
丙 带说净土经论。复有诸经论,虽不专论净土,但亦带摄称赞极乐,劝导往生。其中昭著者:如1.《法华经》。2.《悲华经》。3.《随愿往生经》。4.《文殊说般若经》。5.《目莲所问经》。6.《十往生经》。7.《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8.《文殊发愿经》(文殊发愿求生极乐)。9.《入楞伽经》(佛记龙树,生极乐国。)10.《毗婆沙论》(龙树大士造)。11.《大智度论》(同上)。12.《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等等。
净土经论约百数十部。以上就本经部类,与带说净宗经论略举其要。至于密部有关净宗之典籍,为数尚多,均未列入。
八、译会校释
“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
甲 本经译本
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见梅光羲居士本经序)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一、《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忏译于洛阳。(以下简称《汉译》)。
二、《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字恭明译。(以下简称《吴译》)。
三、《无量寿经》 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以下简称《魏译》)。
四、《无量寿如来会》 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此本出《宝积经》。(以下简称 《唐译》)。
五、《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宋西域沙门法贤译。(以下简称《宋译》)
至于佚失之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计为:
一、《无量寿经》二卷 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
三、《无量寿经》二卷 晋沙门竺昙摩罗多(晋言,法护。)译。
四、《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 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五、《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迦罗卫罗国沙门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译于道场寺。
六、《新无量寿经》二卷 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
七、《新无量寿泾》二卷 宋罽宝国沙门昙摩罗蜜多(宋言,法秀。)译。
以上阙失者七。连前存世者五,世称十二代译。实则八代十二译:计汉二、吴一、曹魏二、西晋一、东晋二、刘宋二、唐一、赵宋一。盖译时,分在八代,译本则为十二种也。《甄解》云:“凡于诸经中,传译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
存世五种,差异较著。不似《阿弥陀经》之两译与《金刚经》之六译,其文之详略虽稍有异,而内容实是相同。今经五译,不但文字详略差别悬殊,且内容深广亦复有异。例如弥陀因地大愿,汉吴两译为廿四愿,宋译为三十六愿,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且愿之内容,各译亦复不同,可见出入之巨。现世流传,魏译较广。《甄解》指出,以汉吴两译,对校魏本,粗举大者,计有八异。如与唐本对检,略有七异。今不详录。至于宋译,与诸译差异更大。
诸译何以不同。清沈善登居士《报恩论》曰:“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约有三端:1.译手巧拙不同……2.梵本传写不同……3.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自然屡说不一说,而亦随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可知。”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者所据不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于是译文自然差异也。
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曰:“盖梵筴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及藏外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又日《甄解》云:“以审诸译,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可见《甄解》与沈氏意同,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有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
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稍差异者不少。思夫,多异本,传者不一,故致斯异。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
以上诸德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也。
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也。宋译亦甚明畅,而辞句前后大异。又一梵本也。汉吴二译,文辞拙涩,而义有相补备者,则又一梵本也。”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莢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莢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只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只因译者意乐不同,实未能服人。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也。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于是,不但详略不同。且义理之深广亦异。故不应是译人意乐不同也。
例如弥陀大愿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必生”之愿,正是弥陀大愿之髓。此愿见于魏唐两译,而汉吴两译之愿文中无之。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与汉吴两译之廿四愿只是译笔开合之不同,则实难自圆其说。世间焉有如是大胆之译人,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
又如《吴译》廿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反而无之。若谓原本是一,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何以廿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筴不一。正如沈善登氏所说,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又因梵莢易脱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耳。
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是以从宋至今,王龙舒、彭二林、魏默深与先师夏莲居诸居土,先后均曾校会本经也。
乙 四种会校之本
以上五译,互有优劣彰晦。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于汉吴两译则未彰。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于唐宋两译则不具。魏译较备,为诸译冠。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亦未明具。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而不章,余深惜之。”于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校正会集,叙为一经,名曰《大阿弥陀经》。是即本经会集本之始也。
校会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一、《大阿弥陀经》 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二、《无量寿经》 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
三、《摩诃阿弥陀经》 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
(原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荫福居士校订,并改今名)
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现代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于是本经乃有五种原译本,四种节会本,共有九种。
五译之中《魏译》流传独广,王本一出取而代之。莲池大师《疏钞》中,“语则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举世流通。”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远过《魏译》。
王本虽甚流通,并收入龙藏与日本大正藏。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例如《疏钞》云:“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莲池大师所论精要,正中要害。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是正莲池大师所指,不由梵本,未顺译法之深病。若据梵本重译,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经义。今乃会集,焉能不取原语,而任意行文,是乃万万不可也。至于三辈发心亦然,擅改《魏译》,又复高下失次。是皆王本难掩之疵也。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名绍升)亦于王本义有未安。于所著《无量寿经起信论》中论王本曰:“王氏本较为畅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至往生上下二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他如叙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校正。彭氏鉴于王本之失,乃专就《魏译》去其繁复,并按云栖本,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仍名《无量寿经》。是为第七本。(王本为第六本)但此本只是《魏译》之节校本,而非诸译之会集本。两本相较,则彭本优于《魏译》,近代丁福保居士,作《无量寿经笺注》,所注者即彭本。惜彭本只是节校本,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故仍不能称为善本。
清咸丰中,邵阳魏承贯居士,谓诸译及王氏会本,犹未尽善。乃会集五种原译,别成一本,仍名《无量寿经》。(魏氏之本,集五种原译,是为“五会本”之始。王氏只是“四会本”,所会未及《唐译》。)同治中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曾亲记云:“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遍考诸译,别为一书。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王氏复博考众本,手自校准,并定经名为《摩诃阿弥陀经》是为本经之第八本。
魏氏发心广大,复精于文字,为救王龙舒居士杜撰经文之失,备取五译,会成一经,力求句句有来历,期成善本。所愿极胜,所成亦伟。其所会集远超王本。王荫福居士赞之为本经八种之冠,亦非过誉。但所憾者,魏氏虽愿力补王氏杜撰之过,惜未全免。兹举其荧荧大者如下:
1、魏本第二愿曰“设我成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此中“无有胎生”四字,诸译皆无。且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魏译》云:“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唐宋两译同之,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此实为难掩之疵也。
2、五恶五痛五烧一段数千言,魏氏删节为“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淫欲火烧,嗔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是为五痛五烧。”魏居士原愿“无一字不有来历”。惜未能贯彻初衷。上之一段,于诸译中,并无来历。
3、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其中“依宝树而住”之语亦各译所无。
4、会本中“过是以后,无量寿经亦灭,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亦各译所无。
由上可见,魏氏之本与前诸本相较,虽后后胜于前前,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但此巨失,势在必救。以免后世因袭,甚至篡改经文。故须防微杜渐,绝此罪源。并为大经,早得善本。是以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也。
先师夏老居士,未冠学儒,先程朱而后陆王,甫壮入佛,摄禅密而归净土。夏老博贯群籍,深于文字,专功久修,教眼圆明。于壬申(一九三二年)之岁,发愿重校此经。掩关津门,阅时三载。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祷佛前。千斟万酌,时萦梦寐。及其成也,四众欢喜。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夏老之皈依师),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亲为印证。先舅父梅撷芸居士,连续播讲于电台,誉为善本。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鲁,并亲为科判。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卿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其他发心宏扬,专志持诵者,不可胜数。印行流通,相继不绝。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精当明确,鉴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先舅之语,现已举世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大经尘封千载,今始得善本,先贤会经之愿乃圆。大经放光,众生有幸。本经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为大经之第九本。
丙 本经注释
五译之中,魏译较备。故大经注疏,集于《魏译》。我国大德多为小本弥陀作注。至于注大本者仅隋净影,唐嘉祥两家。
(1)《无量寿经义疏》六卷 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世称净影疏。
(2)《无量寿经义疏》(与上同名) 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称嘉祥疏。
又新罗国(今朝鲜)有憬兴、元晓两家,所注亦在我国流通:
(1)《无量寿经义述文赞》三卷 新罗国沙门憬兴著。世称憬兴疏。
(2)《无量寿经宗要》一卷 新罗国黄龙寺沙门元晓撰。曾入唐游学,还后,化振海东。其疏曰海东疏。
(3)《游心安乐道》一卷 亦元晓师撰,乃净宗古佚十书之一。
大经光明,照耀日本,注释之盛,远超我国。笔者所知者已二十余种,计为:
(1)《无量寿佛赞钞》一卷,兴福寺善珠作。(2)《无量寿经述义》三卷,最澄集。(3)《无量寿经私记》一卷,智景作。(4)《无量寿经义苑》七卷,纪州总持寺南楚作。(5)《无量寿经略笺》八卷,享保五年洛东禅林寺院溪作。(6)《无量寿经钞》七卷,望西楼了惠作。(7)《无量寿经直谈要注记》廿四卷,永享四年增上寺西誉作。(8)《无量寿经见闻》七卷,良荣作。(9)《无量寿经科玄概》一卷,小仓西吟作。(10)《无量寿经会疏》十卷,越前胜授寺峻谛作。(11)《无量寿经开义》六卷,平安西福寺惠空作。(12)《无量寿经贯思义》三卷,薏州理圆作。(13)《无量寿经显宗疏》十七卷,江州性海无涯作。(14)《无量寿经要解》三卷,法霖作。(15)《无量寿经讲录》十卷,纪州矶肋安乐寺南麟作。(16)《无量寿经梵响记》六卷,灵凤作。(17)《无量寿经眼髓》十一卷,摄州定专坊月溪作。(18)《无量寿经义记》五卷,堺华藏庵惠然作。(19)《无量寿经海渧记》廿卷科二卷,摄州小曾弥宪荣泰岩作。(20)《无量寿经永安录》十三卷,薏报导坊慧云作。(21)《无量寿经甄解》十八卷,道隐作。(22)《无量寿经合赞》四卷,观彻作。其中第六、第十、第廿一、第廿二诸著,本书引证甚多。
又注释大经校会本者,共三种:
(1)《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初彭际清作。
(2)《无量寿经笺注》,清末丁福保作。
以上两种所注者,皆为彭氏之节校本(即大经第七种)。
(3)《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清光绪正定王耕心作。所注为大经第八种魏承贯氏会本。
又清末沈善登居士著有《报恩论》三卷,中有《净土法门纲宗》、《无量寿经纲宗》、《往生正因论》等。九、总释名题
经 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寿如来会》唐菩提流志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
自汉迄宋,同经异译可考见者,凡十有二,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直窥全经大义。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
大经五种原译,各有经题。王氏会本名为《大阿弥陀经》以别于原译与小本。但“大”字之增,无所依据。彭氏节本与魏氏会本,皆名《无量寿经》同于《魏译》,三种一名,混同易误。正定王氏改魏氏本为《摩诃阿弥陀经》。摩诃二字亦复无据。
考从汉迄宋十二译中,以无量寿为名者十,以清净平等觉为名者二,以正觉为名者一。最初汉代一译名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最后宋代一译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今此会本直取宋译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为首,去其重复之经字,下从《汉译》经题《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去其重复之“无量”二字,于是经题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自然佳妙,不假斧斤。两译原名,摄于一名之中;十二种经题悉入一题之内。全经大旨,昭然目前。净宗要义,备于题内。人法喻、教理行、体相用等齐显于一名之中。如帝网珠,圆摄一切妙法。本经会集之妙,于此可见麟爪。
以下正释本经题名
题中首字曰佛,佛者乃梵语佛陀之略称。义为觉者。觉者对迷而言。迷则众生。三觉俱圆,即名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与觉满。三觉圆满,名为佛陀。是知佛者,即三觉俱圆之众生,众生即未觉之佛。又佛者乃十号之一。十号者:(1)如来、(2)应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间解、(7)无上士、(8)调御丈夫、(9)天人师、(10)佛。十号具足为世所宗,故名世尊。世尊梵音薄伽梵。《佛地经》云:“是薄伽梵最清净觉,极于法界,尽于虚空,穷未来际。”(《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则从如来至世尊为十号。十号之详释在下之第四品中)上明佛字为极圣之通号。今就本经,题中佛字即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华(指中华)云:能仁寂默。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体。究竟极果,乘大愿船,生五浊世,示现成佛。为度我等,演说本经。是即一切众生大恩大德之慈父;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之导师;大觉圆满之释尊也。
说者,悦也。悦所怀也。“佛说”二字显此经是世尊金口所宣,非余人之说也。佛以度生为愿。今众生机熟,堪受净土大法,究竟解脱。故今乐说,以畅本怀。
大乘者,喻也。乘以运载为义。大者所乘,或所乘者大,故名大乘。别于声闻缘觉仅求自觉之小乘。《十二门论》云:“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给也)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又《宝积经》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以上经论明大乘者,唯如来与大菩萨能乘,大者所乘故。又所乘之道,是诸佛如来之所行,所乘者大,故名大乘。又此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体无边涯,绝诸对待。横该十方,竖通三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如傅大士偈:“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故强名为大。如《涅槃经》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今此经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净宗第一义谛。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又可云,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能所不二,修证不无。超情离见,强名为大。以此为能乘所乘,强名大乘。故经题中,以大乘为喻,以明全经要旨。
“无量寿”,梵语为阿弥陀。即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教主之圣号。阿弥陀三字是密语,含无边密义。今若译梵文为华语,显密旨于显说,则可译成无边德号。今经翻为无量寿,是取其中首要之义。经中无量光,无边光等十二圣号,同为阿弥陀之德号。《汉译》本则翻为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其中觉字与佛字正同)以上多种圣号,咸曰无量。实则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盖以世尊妙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无量。是以持名所召之德无有量。
今经题中首标无量寿者,以此三字,统摄一经所说。盖无量寿是法身常住之体。寿是如如智之体,光是如如智之相,故经题标寿德,光德即摄于中。又《甄解》云:极乐净土“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一切归寿命。”又“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故经题中标“无量寿”德号,则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全部经旨,摄无不尽。
“庄严”者,《探玄记》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小本曰:“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往生论》称极乐三种庄严,已见前。细论则有二十九种庄严。文繁不引。今本经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众行”,又“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又“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如上所引,正显经题中庄严之义。盖法藏“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众行”是其殊胜愿行也。因行获果,故曰:“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果感乐刹,故曰:“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又经中“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华果恒芳,光明照耀”,“随风散馥,沿水流芬”,“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咸显彼佛世界具足庄严,周遍其国,是庄严一辞中所含“交饰”之义。至于“具德”者,则如经第九品中“如实安住,具足庄严”。故知极乐世界如是庄严者,盖由于如实而安住也。实者,真实之际也,是谓具德。又第十五品中“一切庄严,随应而现”。此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之圆明具德也。
“清净”者,身口意三业,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染之谓。《探玄记》云:“三业无过云清净。”盖谓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也。又清净土,指净土。清净身,指佛身。清净人指如来。又《往生论》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此与经题中“庄严清净”妙合天然。三种庄严者,无量庄严也。今齐入一清净句中,是“一切即一”。又经云“心净则佛土净”表“一即一切”。华严玄旨,又于此处见之。又《汉译》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又其中第十八愿曰:“我作佛时,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飞行迎之。共在前立。即还生我国,作阿惟越致。”此中之净洁心即是清净心。亦即《往生论》中之清净句。佛名无量清净佛,佛心是无量清净心,总之是一法句,即是清净句,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亦即是一句佛号。故发大乘心,持名念佛,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正是本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宗。又清净句,表实际理体。从清净句出生三种庄严,三种庄严同入一清净句,是为经题中庄严清净之义。
“平等”者,离差别也。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显平等之义。《入佛境界经》曰:“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门。”故知有差别即是二,即不如矣。故云平等即入不二,即是真如。可见平等之义甚深。今题中曰平等觉,可有四解:一曰平等普觉一切众生,普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今经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法,普被三根,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正显平等普觉之义。二曰以平等法觉悟众生。《净影疏》曰:“无作无所有等,为平等法。”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从有念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念得能所两忘,即是《金刚般若》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净影疏》之“无作无所有”。以如是法教导众生,横出三界,成究竟觉,是谓以平等法,觉悟众生。三、平等觉指如来之正觉。正觉无一切高低深浅之别,故曰平等觉。四、专就本经,“平等觉”亦即极乐教主之圣号。以上诸义,题中俱摄。
“经”者,梵语修多罗。直译为线,义译为契经。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实际理体也。二者契机,机者,机宜,众生根机也,兼指时机,时节因缘也。故契机者,切合众生水平与时代也。今为省文,略去契字,但名曰经。经具贯、摄、常、法四义:贯则贯穿所说之理;摄则摄持所化之生(指众生);常则古今不易;法则近远同遵。上述四字,可尽“经”字之义。
又佛所说者通名为经。故题中经之一字,是通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十四字,是本经独具之别名。
诸经立名,不离人法喻。或单或复,可得七类:单一者三,具二者三,具足者一,共成七类。例如:
单一:
单人 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人 无法喻
单法 大般若经 般若是法 无人喻
单喻 梵网经 梵网是喻 无人法
复二:
人法 文殊问般若经 文殊是人 般若是法 无喻
法喻 妙法莲华经 妙法是法 莲华是喻 无人
人喻 菩萨璎珞经 菩萨是人 璎珞是喻 无法
具足人法喻——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
今本经题亦具足人法喻。题中佛字表此土果人,无量寿是彼方果人,故题中具两土果人。庄严清净平等觉七字是法。大乘二字是喻。乘者车也。此经可运载无量众生咸达宝所。如《法华》之大白牛车,故以大乘为喻。
诸经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注家释题,须明本经题中别具之教行理。专就本经,则“佛说大乘”是教。“庄严清净平等觉”是行。“无量寿”是理。“无量寿”表三际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体,亦即众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故判属于理,盖其为实际理体也。“佛说大乘”是教,即依此“无量寿”之理体,直指大乘为喻,为宣说众生本具之大经,判之为教,义甚分明。又从教起行,故下文中“庄严清净平等觉”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一句阿弥陀,以之庄严自心,清净自心,是即依教修行也。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圆显本具之平等觉,是以行显理也。又得往生者悟无生忍,从体起用,复以此平等妙法,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同证大觉,复是从众行显理也。
若以经题配三大,则无量寿体大,庄严清净是相大,平等觉是用大。
依《汉译》“无量清净平等觉”即阿弥陀佛义。更可以本经题配三觉。无量寿佛,是我本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以庄严自心是名始觉。始觉合本觉,直趋究竟觉,即题中“清净平等觉”也。又可解为“平等觉”是我本觉。起心念佛,以自“庄严”,是为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顿入寂光,证“无量寿”。如是则平等觉是我因心,无量寿是我果觉。如是妙义辗转无尽,悉在一题之中。是故《圆中钞》疏曰:“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钞曰:“如《金光明》,及诸大乘,多作此说。”
叁、正释经义
(此为十门分别中第十门)
前明全经纲宗与经题总义。下则正入经文,分品逐句,阐发经义,谨以局心限量之言,略彰净宗无尽之妙。兹依先例,全经分三:(初)序分,㈡正宗分,㈢流通分。蕅益大师曰:“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腑脏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依大师意,“序如首(头也)”指经之序分犹人之有首。由首之五官(眉眼耳鼻口)可窥其人之善恶智愚。观一经之序品,便可知全经之大小偏圆。故序分中,亦必含有深文。今依大师之旨,判分本经如下:
(壹)第一品至第三品为序分。
(贰)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为正宗分。
(叁)第四十三品至第四十八品为流通分。
今之三分,亦正如我国净影、嘉祥两家对本经魏译本之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