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印光大师法语》略讲
《印光大师法语》略讲
2007年10月18日09:51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600 字体: 繁體

一、序讲

净土法脉

    我们中国净土宗,有十三位祖师。这十三位祖师,是后人根据他们当时弘扬净土的影响大小而认定的,从法脉传承上来说,是有些差别的,而公认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是中国净土宗的正脉。善导以上,道绰、曇鸞,善导以下,法照、少康,这是一脉相承。

大师思想

    印光大师大家不陌生,是近代净土门的祖师。

    印光大师的思想,注重他力本愿。他的弘化,一是深信因果,一是劝归净土。他自己说:一生专卖「南无阿弥陀佛」一味药,是真正专弘净土的祖师。

    印光大师的思想,可以说和善导大师很接近。他的主要著作是《印光大师文钞》,有《增广文钞》,有《续编》,有《三编》,很厚。一是印光大师回答信眾的来信,还有他作的一些序文、跋文、论文等等。开示的很慈悲,老婆心切。

    我本人,非常喜欢读《印光大师文钞》。在接触阿弥陀佛本愿以前,也把《印光大师文钞》通读过两遍,第三遍也是节略性地拜读,直到现在,也经常愿意去翻阅。

    我们这里边所选的《印光大师法语》,主要从阐明他力本愿的思想来作选择的,分為四部分:

    一、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的不同。所谓自力、他力。

  二、讚法门超胜。

  三、劝深生信愿。

  四、一些对联。

    我们选得很少,很精要。

    印光大师的文钞很磅礡,我们初次看,不一定能把握他的思想本质,往往也讲到自力修行,但是有一点很明确,无论横讲、竖讲,总是导归念佛。

    由於时代的特点,应机的不同,特别是《文钞》绝大多数是书信,书信总是针对特定的根机,所以往往同一个问题,开示也有差别。我们这边侧重他力本愿思想,见得和善导大师的相同之处。

    印光大师本人很崇仰善导大师,他在《文钞》里说:

  善导和尚,係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於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迴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

  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印光大师讚扬善导大师的「专、杂二行判」,是「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千秋万代不会改变的铁案。

二、正讲(上篇)

  我们来看这两位祖师的共同之处。(印光大师说:)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印光大师把一代佛教说成两种不同的法门,这一看,就是我们净土的传承。龙树菩萨分成「难行道、易行道」;曇鸞祖师解释為「自力门、他力门」;道绰禪师判定為「圣道门、净土门」;善导大师在净土门之内,细判為「要门、弘愿门」。如果不细判,净土门就是指弘愿、他力、易行道。

 

    净土门,大致而言,都是他力法门。他力法门当中,「要门」带有自力,「弘愿门」不带自力。

 

通途法门与特别法门

 

    印光大师说有两种法门,语言上有所差别,意义上完全一致,那两种?

 

一、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

名為「通途法门」。

 

二、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

名為「特别法门」。

 

    从名目来讲,有两种:一个是通途法门,一个是特别法门。「通」就是普通,大家都这样;「特别法门」就跟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不一样,所以叫「特别」。

 

    通途法门仗自力,特别法门仗佛力,这跟曇鸞祖师讲的一样。仗自力修戒定慧,三学、六度……修戒定慧到什麼程度才能了生死呢?「断惑证真」。不是光有修戒定慧的名称,是要达到断惑证真,所有的烦恼惑业了无餘存,证得真如自性,现生亲证,入圣位,这样才可以了生脱死。如果虽修戒定慧,还有一丝一毫的烦惑没有断,决定不能了生脱死。就好像一粒沙子,纵然再轻,投入水中,直沉海底。所以,自力了生死难,太难!这个叫做通途法门。

 

    如果你说:「不修戒定慧,不断烦恼,怎麼能往生?」那就根本不瞭解什麼是净土法门,你是在修学通途法门,也就是圣道法门。你能够自力断惑证真,用不著净土法门了,不须為你开特别法门了。

 

    特别法门之所以特别,就是為那些靠自力修戒定慧,不能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的人所特别慈悲,开的方便法门,也是究竟真实的法门,所以才叫特别法门。

 

    我们在理论上要分清楚,不然,就会把圣道修行的观念带入净土门,这样就会混淆,就会误了往生大事。

 

    特别法门就很简单,「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念佛是信愿行具足。

 

    印光大师是经常在一起讲的,经常讲「信愿念佛」,善导大师呢,讲「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似乎不怎麼提「信愿」,而印光大师特别强调信愿,《文钞》里边处处讲到。是不是有不同呢?不是,完全一样。善导大师的思想自唐朝末年在中国失传以后,人们对於念佛有了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后来,禪宗的思想渗入净土门。善导大师的系统著作虽然失传,但是其简便易行的修习方法还是保留下来,但是,各宗的人,对念佛给予不同的解释。比如,禪宗的念佛是参话头,看「念佛的是谁」,也有人念佛是為了求开悟、念佛是為了伏烦恼、念佛是為了修清净心,这些想法,已经背离了净土宗的宗旨。

 

    净土宗的宗旨就是「信愿求生」。「信」就是信:称念名号必定往生,「愿」就是愿生极乐净土,「行」就是称念弥陀名号。

 

    因為在印光大师的时代,有的人鼓励念佛求开悟,因此他老人家特别慈悲说:「要信愿念佛!」念佛不是求开悟的,是唯一求往生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也讲,如果念佛不注重信愿,即使「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名号没有作用,是劝导大家要有信愿,不能作為一种修开悟、求清净心、求人天福报的手段,不是这样子的。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印光大师特别强调信愿。

 

    善导大师所讲的念佛是「望佛本愿,一向专称」,是在净土门之内,已经信受本愿、愿意往生的人,他的行法,简洁归纳為「一向专称」。

 

    这就很明瞭了:两位祖师的思想一致。「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这是我们净土宗专修之行。没有提到别的,就讲一条。

 

    「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是不是自己的力量呢?不是。「以期仗佛慈力」,「信」也是信佛的慈力救度,「愿」也是愿佛的慈力救度,称念名号也是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救度,所以叫做「以期」,「期」就是希望,心中的目标;「仗」就是仰仗,善导大师讲:「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為增上缘。」文辞不同,意义一致。

 

    我们念佛,之所以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断烦恼、得证涅槃 ── 戒定慧三学,一学不能成就,完完全全是一个罪恶凡夫,為什麼念佛能到西方呢?「当知本誓,重愿不虚,眾生称念,定得往生。」是阿弥陀佛的大誓慈力,所以说「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个叫做特别法门。

 

    我在想,印光大师一生,不喜欢自己创造新名词,他总是依据古德、前人讲的话,他这里讲「通途法门」、「特别法门」,前人没这样说。这有什麼样的时代意义呢?是因為当时的行人,虽然称念名号,虽然讲念佛,但是把净土法门的特质埋没掉了,用一般的圣道修行的观念,解释净土念佛,所以印光大师才说「通途法门」、「特别法门」,是让我们清楚地明瞭:净土法门和一般法门不一样。这是印光大师的慈悲,鉴察当时眾生的根机。

 

    现在还有人不相信,说:「净土法门有什麼特别呀?」他还是用圣道门来解释,那就不瞭解净土法门的特点。

 

    如果从法脉传承来说,「特别法门」一词也是有来歷的,就来自於善导大师《观经疏》「别意之弘愿」── 有特别之意的阿弥陀佛的本愿。

 

仗自力与仗佛力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

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

 

    《印光大师文钞》里边,讲通途法门、特别法门之处特别多。很简捷地说明:通途法门仗自力,特别法门之所以特别,在於仗佛力。

 

由兹,拈去自力,注重佛力,

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

现生同赴莲池。

 

    印光大师的思想非常明确:由这样法门的判别,我们应该劝导眾生捨掉自力,不要执而不捨。

 

    心中有自力的观念,就像水杯中装满水,决定甘露装不进来,即使装进来,也杂有你原来的成分。所以,有自力观念的人,他看净土门,怎麼看都是自力,就像戴了有色眼镜,怎麼看都是那个顏色。

 

    纯粹的净土门,「拈去自力」,全靠佛力。半自力、半佛力就不纯粹了,净土法门是仗佛力。纯粹仗佛力,就是纯粹净土门。

 

    有人误解说:「仗佛力……要不要我念佛啊?」当然要。

 

    「念佛不是自力吗?」

 

    这是一个观念。如果你这样认為,也无妨,只要你肯念。

 

    但是经典、歷代祖师告诉我们:念佛是乘佛愿力。你不念佛的名号,你念别的,能不能到净土?肯定不可以。

 

    就好像坐船过海一样,坐船是全靠船力吧?如果说靠自力的话,自己游泳叫靠自力;那麼,是全靠船力,还是半靠船力?当然是全靠船力,如果需要帮助划船,那是半靠船力、半靠自力。有人讲了:「那不对,全靠船力的话,那不坐船也可以过海呀!全部靠船吗!」这个人自己觉得很聪明,听的人觉得莫名其妙。

 

    你坐上船,才能全靠船力,你不坐船,怎麼能靠上船的力量呢?念佛才是全靠佛力,不念佛怎麼靠佛力呀?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给你,就是让你称念,决定往生。

 

    当然,如果脑子转不过弯,你认為是你的自力,也无妨,只要你肯念,肯定往生。

 

    印光大师在这里对我们说:「拈去自力,注重佛力。」我们学净土门,这个就是我们的方向,回转自力,趋向佛力,重点在这里。

 

    我们听闻经教,不是形成一个傲慢心,说:「我有力量修行,所以我能往生。我是贤善。」── 不是这样!要通过经教这面镜子,照见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没有力量出离生死,如果能感受到这一点,自力即是无力。自力那有力量啊?自力能够了生脱死,才叫有力,不能了生脱死,就是没有力。

 

    佛的力量在哪裡?在一句名号当中。我们就专称名号、专仰佛力。我们曾经讲到了,有人虽然念佛,心中作為禪定的功夫,作為断烦恼、修善的一种方法,虽然念佛,落在定散二善当中。

 

    善导大师的念佛呢?「一切善恶凡夫,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為增上缘。」口口声声念佛,不认為是自力,一天念十万句,也不是自力。

 

    不是说「念得少就是他力,念得多就是自力。」── 不是的!他力念佛,每一声都是他力,一天十万声,也是他力。自力念佛,你念一声,还是自力。

 

    善导大师念佛,冬天念得浑身出汗,道绰大师每天念七万声,慧净法师每天也有几万声,但是,都不认為是自己的力量,而是完全仰靠佛力。

 

    所以,「念佛念佛」,重点是在「佛」那个地方,不在「念」这个地方。是佛能让我们往生,我们念的是佛,而不要注重「这样念?那样念?」是阿弥陀佛的誓愿、名号让我们往生的。

 

    就像吃饭能饱一样,是饭本身有营养,能让我们饱,你不要在吃的动作上做文章,「这样嚼、那样吞,才能够饱?」那就错了,你自然吃饭,就自然饱。你牙痛,左边牙痛,就右边嚼,右边牙痛,就左边嚼,两边都痛,就吃稀饭,也行。根据你的特点。

 

    念佛也一样,并没有规定要怎样念,根据你的时间忙閒,你烦恼心重,就烦恼心念佛,你心里比较清净,就清净心念佛。你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是佛的本愿名号不虚。

 

    就像吃饭一样,如果规定三十二颗牙必须齐全,吃了才能饱,那老年人牙缺了怎麼办?缺了就用缺了的牙吃,也能饱。

 

    我们念佛,音声不準,也没关係。所以叫「一向专称」,根本不谈你的心怎麼样,心清净啊,不清净啊,有杂念啊,无杂念啦……只要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有空就念,只要张口发声,以名号不可思议之力,决定往生净土,这个叫佛力,名号本身就是佛力。

 

    「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这个法门就有这样的希望,弘扬这个法门,就有这样的心。「冀」就是希望,娑婆世界个个都是具足烦恼惑业,「含识」就是有情,烦恼眾生。

 

    「现生同赴莲池」,今生今世,统统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

 

    你靠别的法门,能做到这样吗?要你达到「功夫成片」,要你每天诵几卷经才能往生?那大家都能做到吗?有人或许还能做到,但是,一万个里边,难得一两个,绝大多数做不到。

 

    念佛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愿不虚,称念必生」。

 

甘於平淡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良由「以果地觉,為因地心」,

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於一代时教中,独為特别法门,

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念念之间,没有离开自己的真如本性,学别的法门,就没有这个利益了。这还是佛力。比如说,你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念别的经咒,就没有这个功能了,就不能达到「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了。

 

    善导大师讲:「当知本誓,重愿不虚,眾生称念,必得往生。」这即是「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圣道门讲「理体真如本性」,净土门不从这个角度讲,讲六字名号。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行法极為简单,很平常,任何老太婆,年纪再大,发音再不準,也可以念;任何小孩,也可以念;任何愚痴的人,你教他念,也可以念;再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念,所以叫「行极平常」,「平」是平淡,「常」就是永远这样子。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心要甘於平淡,不要好求玄妙,我们念佛就很简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有人觉得说:「这个有啥稀奇呀?我要见一点光、见一点花啦,我要念得有一点味道啦……」你就已经在别寻玄巧,不甘平淡。

 

    这个法门很平常,平平淡淡才是真,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念佛,能往生,平平淡淡当中,有不平淡,这是佛力不可思议。

 

    不可在名号之外,别求感应,别求开悟,别求种种境界,那个叫不老实。

 

    烦恼心来了,也是念佛;清净心现起,也是念佛;愿生心涌现,也是念佛;愿生心懈怠,也是念佛;欢喜心踊跃,也是念佛;没有欢喜心,还是念佛。始终贯彻一向专称,就是平常。「行极平常」,极為平常,净土法门一定要还归平常。没有稀奇!

 

利益超胜

 

    但是利益呢?「益极殊胜」,利益特别超胜,我们任何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也不懂得很多教理,也没有达到什麼样的功夫,也没有感动得痛哭流涕的体验,就是口称名号,甚至心里边还有很多疑惑,还有很多事情耽误,但是,随忙随閒念佛,可以往生净土。这个利益,其它一切法门所没有,除了净土经典,其它一切经典都没有讲到。

 

    為什麼这样?「以果地觉,為因地心」。「果地觉」,果地的觉悟,法藏菩萨成為阿弥陀佛,成佛了,佛的果地的觉悟,就是六字名号,是佛修好的现成的佛果。「為因地心」,「因地」就是我们现在,在凡夫的位置上念佛求生净土。六字名号為「果地觉」,作為我们现在凡夫的愿生之心。六字名号无上的功德,来到我们凡夫的心中。

 

    凡夫没有功德,也有了功德;不会修行,也有修行;没有信愿行,也有了信愿行;没有戒定慧,也有了戒定慧;没有六度,也有了六度。為什麼?「果地觉」呀!连普贤、文殊、观音、势至尚且不及,所以,这六字名号殊胜无比。

 

    我们自己所修的那些小善根、有為有漏的随缘杂善,能够和「果地觉」相比吗?所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连普贤、文殊、观音、势至、弥勒都要称念六字名号啊!那我们呢?当然要专修专念六字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无上果觉,成為今日因心。

 

    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就是我们现在凡夫的心,「该」是该罗、包括,「果海」,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像大海一样,广大无边;但是我们现在因地的心,口称一句,「全修即性,全事即理」,「因该果海」,我们现在因地,因為弥陀果地大海一般深广的功德缩到六字名号中,来到我们的心中,口中称念,这个因地,就包含了果地一切的功德,叫「因该果海」,因地包罗了果上的一切功德。

 

    「果彻因源」,「彻」,贯彻、遍及,「源」是源头,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能够贯彻到我们心中,这叫做「因果不离」、「因果不二」、「因果相即」,因即是果,在现在凡夫地,口称一句佛号,就得佛的无上正等正觉。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讲:「释迦本师於此五浊恶世,所得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句名号),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眾生。」令我们浊恶凡夫声声称名,同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叫「以果地觉,為因地心」。

 

    印光大师也讲:「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你不要眼睛都睁大了、舌头都伸出来了,「这六个字,念一声怎麼能超过十地菩萨呢?」当然超过啊!这六字是阿弥陀佛果地觉悟啊,当然超过十地了,是弥陀无上果觉。所以,六字名号,超过声闻、缘觉、菩萨乘,直至佛果,「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

 

    我们平时对这些名词应该有所瞭解,「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以果地觉,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都是指这个法门的高超。

 

口称名号暗合道妙

 

    但是,并不是说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才可以往生,你不懂得也没关係,「行极平常」,你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师父,你刚才讲一大堆,我都没听懂。」没关係!你只要口称名号,决定往生,跟佛一样。「暗合道妙,潜通佛智」,暗暗地跟佛道吻合了,不知不觉之间,就跟佛的智慧相通了。

独為特别法门

 

於一代时教中,独為特别法门,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弘法,所说的一切法门、一切经教,唯独净土法门堪称特别法门。别的法门,你不修戒定慧、没有达到断惑证真,肯定不能解脱生死,禪宗这样,律宗、天臺、华严、密宗……无不要求以戒定慧為基础── 通途法门。唯有阿弥陀佛本愿、念佛法门,是特别法门。所以,《无量寿经》讲「说奇特法」。

 

    特别法门,经中讲「奇特法」,善导大师讲「别意之弘愿」,印光大师在这里讲「特别法门」,所指都是一样。

 

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净土法门修因证果,因地很简单,单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证果极為高超,直到净土,证无生忍,成就佛果。

 

    因地的眾生是罪恶凡夫,乃至五逆谤法,而成就的果地呢,是直入涅槃界,获得无生法忍,因与果悬殊太大!如果依通途教义,三大阿僧祇劫,慢慢去修行── 怎麼能够相比呢?所以,「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绳」就是準绳,就像木匠用墨斗弹一条线,作為标準,如果以通途教理,修戒定慧才能解脱,那你这个绳子就量不準了,因為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凡夫不需要伏烦恼、不需要清净心,只需要念佛,决定往生!

 

不插助

 

    所以,法然上人讲:「念佛者,不插助也。」什麼叫「插助」呢?「插」就是插入,「助」就是帮助,就说「念佛还不够,用别的来帮忙」,那就不是念佛了,念佛是独立出来的,不插助,不插智慧来助,不插戒行来助,不插种种的善行来助── 不是不让你做── 说「念佛如果没有智慧,不能往生」,不是这样,念佛,愚痴之者,照样往生,不用智慧来助;说「念佛不会诵经,不能往生」,不是这样,念佛不需要诵经来帮助,单念佛,决定往生;说「念佛没有出家、受五戒、具足戒不能往生」,不是这样,念佛不以出家身份来帮助,在家念佛,一样往生,没有受五戒,甚至没有到寺院办皈依的手续,你一向专念,决定往生,不需要任何插助。

 

    这是六字名号不可思议,弥陀大愿真实不虚。

 

聪明反被聪明误

 

须知净土法门,

乃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

不可以通途法门并论。

 

    这几条都是讲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的差异。我们往往很多人学净土宗,都拿通途的戒定慧的修学,和净土法门相提并论── 那个不可相提并论的。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讲:「自餘诸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其它的修行虽然是善,但是不能与念佛相比,所以,印光大师说不可并论。為什麼不能并论?一个是自力,一个是佛力。「自力何可与佛力相比乎?」凡夫眾生的自力能跟佛力相比?菩萨的自力尚且不能跟佛力相比,何况我们全在烦恼当中,哪有自力呀?

 

    自力就是罪业之力,没有解脱之力。我们讲的「力」,是指解脱啊。让你下地狱,那个叫什麼力呢?无量劫来,引起我们六道轮转,业力牵随。

 

若不明此义,

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

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

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

 

    我们心中有自力的观念,怀疑净土法门,说:「这麼简单?我不会修行、不会诵经、不能达到某种程度、没有伏烦恼、没有达到一天几万遍、功夫成片……这样也能到净土?」以自力通途法门的教义,怀疑仰仗佛力特别法门的利益,不肯相信,不肯接受,那麼,他的损失就太大了。

 

    有人说:「这几天讲的,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我还觉得不放心。」这是用自力在疑惑佛力,「我还要自己搞,不然的话,怕不放心。」损失就大啦!

 

    祖师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专修专念,百即百生,杂行杂修,千中无一!你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真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以為自己搞得多一些,更有把握,不知道「随缘杂善恐难生」。

 

    所以,要放下自力,放弃杂行,放捨种种杂行杂修,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一向专称六字名号,这才是一个纯粹的念佛人,这才是纯粹的净土门。

 

得失只在信疑之间

 

    在《无量寿经》里讲:「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為失大利。」疑惑什麼呢?疑惑阿弥陀佛本愿救度。说:「这样就能往生?佛有这样的智慧、神通、功德?」虽然是菩萨,发菩提心了,但是对这个不可思议的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產生怀疑了,就损失了大的利益。

 

    后面又讲:「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一个疑惑佛智,為失大利;一个明信佛智,為得大利,得失只在信疑之间。这不是很明朗化了吗?

 

    所以,印光大师在这里讲:「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往生不定,一旦不能往生,又来轮迴,可恐可怖!可悲可嘆!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今生大家遇到佛法,佛法当中遇到净土门,你还不老实念佛?印光大师讲你这种人哪,「非痴即狂」,不是愚痴,就是狂妄。

 

    大家要掂量掂量自己的根机,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要切依佛经祖语,规范自己的行持,老实念佛。

 

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佛说难信,盖即指此。

 

    佛在《阿弥陀经》里讲:「為五浊恶世眾生,说此难信之法。」在《无量寿经》里边讲:「难中之难,无过此难。」為什麼难?「佛说难信,盖即指此。」佛说这个法门这麼难信,就是指这个地方,「仗佛力」、「特别法门」,人们都以仗自力的心来怀疑,所以难信。

 

    难信,并不是说信有什麼难,是你自己不愿意相信,佛说:「念佛能往生!」你用自己那个固执己见的心,「哪有这麼容易、这麼简单?」所以,难在你那一边,不是佛讲的教法有什麼难,你听到了,就相信了──我看在座有很多老太婆,她们一听就感激万分,「太好啦!」── 我们前两天到庄河去,有位老太太八十几岁,一直在念佛,讲一堂课下来,马上下来磕头,「师父啊,讲得太好了!我从今天以后,再也不会走错路了。」对她来讲,没有难信。

 

    很容易,很简单,之所以难信,是你把自己看得太高了,认為自己有所自力的修行,没有打得妄想死,妄想不能打死,法身不能成活,「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在我们净土门里边,「打得妄想死」就是善导大师讲的「机深信」,你不能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任何修行不能出离、必定堕入地狱,没有这样的深信,你就把净土法门当作儿戏,「我还要去广弘佛法,八宗都要学!」你是什麼身份哪?你是什麼根机呀?不要讲大话!大话好讲,大事难做。说「我学地藏菩萨,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对!你确实这样子,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不老实念佛,当然下地狱了!地藏菩萨下地狱,犹如清凉之乐,你下地狱,油煎火烤啊!佛法不是讲大话就能成就的,要老实念佛!

 

放弃执著

 

    若无此执,则谁不信受奉行焉?

 

    如果人们没有自力的执著,哪一个不相信净土他力法门呢?所以,我们这几天来,委委婉婉,一层又一层,讲重了,怕你一下不能接受,讲轻了,又怕没有给你一个印象。就是要慢慢引导,让你破除、放弃自力的执著。

 

    但是凡夫自力的执著心太重了!你讲他,他不高兴,他反抗,他甚至造下谤法之罪都不知。

 

    所以,对於佛法,大家一定要谨慎,於你自己不知道的,不要随便开口乱讲话 ── 再三告诫每一位,我们是凡夫啊,佛法广大无边,你不依据佛经祖示,光依自己想的,不依佛祖讲的,「某某讲的,跟我想的不一样,跟我以前听的不一样?」不一样是正常的,不一样都对!

 

    《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对的!那净土门呢?就是音声求佛,口口声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色相求佛,观察阿弥陀佛形相,也对!你说那个不对呀?不能彼此相破,因為宗旨不同。

 

    所以,佛告诫我们说:「切莫纵汝意,汝意不可信。」你不能放纵你自己的思想见解,你的思想见解不可相信。

 

传承的重要

 

    任何人讲经说法,要依佛经,要以祖师的解释為依据,自己虽然有某种体悟,如果没有祖师的教言,不讲為好!那是你一机一缘之教,你自己的体悟。佛经和祖师决定没有这样的失误。

 

    我们净土门,依善导大师的正释、楷定古今的教说,决定不会有偏差。

 

    你要离开了善导大师,决定不纯净,决定有掺杂,决定利益不殊胜,决定有人不能成就。

 

    依善导大师所解释的净土法门,决定人人可信,决定人人可证,这就是传承的重要。

 

    传承,不是讲给你一个法券,一张纸──不是那个意思,是你瞭解他的法脉,接受他的思想、教义。传,是上给下;承,是下接上。一传一承,只是一样东西,好像接力赛跑的接力棒,这一支棒,一个交,一个接,从最开始直到结束,不中断、不改变。

 

    净土宗所传承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善导大师围绕阿弥陀佛本愿展开念佛思想;龙树菩萨围绕阿弥陀佛本愿展开念佛思想,从龙树到天亲、到曇鸞、到道绰、到善导,法义是一味的,一脉相承,这个叫传承。你没有得到法的精神实质,不能叫传承。

 

基督教

 

    昨天,我们顺便到基督教堂参观了一下,瞭解一下其他宗教弘法的状况。

 

    他们叫「布教」,人很多,他们每天都要讲经说法。我们没做到,差人家太多!去听讲经佈道的,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的方法,也有可取之处:讲的人,讲得很生动,有感情,有感染力。讲完一段,就唱歌,能摄受人心。我们佛教,应该汲取不同的弘化方便,广度眾生。

 

谨慎你的脚步

 

    教堂里有一句话,我看见,也有感触。是这样写的:「走进主的圣殿,当谨慎你的脚步。」意思是说:来到教堂里边,你的脚步要放轻,要谨慎。深入地讲:你接触了主的教导,捧读《圣经》,你要谨慎自己的心,谨慎自己的行為。

 

    当然,这是基督教的一句话,来到我们佛门中,可以劝诫大家:进入佛法门中,当谨慎你的言语,你不要随便乱讲,你要谨慎你的脚步,不要东差西差,犯下谤法之重罪而不知道。

 

    我们往往以自己的心误解、曲解佛教,然后还怀著饱满的热情去弘法,结果呢,破坏了佛法。所以,一定要谨慎,听到人家讲的,我不知道,不要草率、急躁地发表意见。孔子讲:「於己不知,盖闕如也。」自己不知道的,不要随便发言。人家讲的,自己不能认同,可以依据佛经探讨一下啊。再说,我们没有智慧,也不要去鉴别,我老实念佛,千稳万当!再错,念佛不会错!你抓住这一点,就叫正法眼藏,你得到了!

 

    不要说各位,就是现在有一些报刊杂誌,甚至佛教的专门期刊杂誌所写的那一些文章,误导眾生之处太多。

 

自误误人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

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

 

    这里又说特别法门。怎麼「大不相同」?通途法门若不断惑证真,不能解脱。

 

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

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弘法利生者,不胜其多。

 

    净土法门,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一样。但是,古代、近代,包括现在,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他就依一般法门的特点,来议论净土法。由这一点,自己失误,也使人家得不到利益,叫「自误误人」。

 

    為什麼「自误误人」呢?他借普通法门来衡量净土特别法门,必然觉得说:「哪裡有那麼容易?哪裡有那麼简单?就可以到净土去?」所以,不敢信受佛力,不敢仰仗阿弥陀佛大慈愿力、专称名号到西方,这样,决定杂行杂修,或者修其它法门,自己往生不定,六道轮转,这叫「自误」;自己这样受损失,又把这种观点告诉人家,叫「误人」,人家在念佛,他跑去说:「那麼简单就能往生?光念佛怎麼行啊?还要念五堂功课,还要念咒,还要念经。光念佛,也要达到一定的功夫!」人家听了他的话,就有了恐怖,虽然念佛,心中疑惑不安,本来想专修,听他一讲,就去杂行杂修了,所以叫「由兹自误误人」。但是他自己觉察不到,还认為自己在弘法利生,说:「我在弘扬佛法啊!我教人家修戒定慧呀!这不是佛讲的吗?我这不是在弘扬佛法吗?」

 

    误人了,还以為在利人,坏法了,还以為在弘法,就因為用自力修行法门而评论他力净土法门。

 

    我们今天,这样的人也不少。我们能相信他讲的话,是因為我们自己也跟他是一样的根机。

 

含混笼统

 

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

 

    开头错在那个地方呢?在於不能够明察佛力和自力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哪一个难、哪一个易。佛力其大无边,自力呢?自力无力。哪一个难呢?自力难如登天,佛力易如反掌。口称名号,多容易呀?

 

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

而欲评论,致有此失。

 

    净土法门是仗佛力,他把这个法门强行地引用自力法门,来比较,动不动就跟你讲戒定慧,戒定慧是通途自力法门,净土法门是信愿念佛、仗佛力的特别法门啊,你说「念佛,没有断烦恼、没有戒定慧,怎麼可以往生?」这样的想法,叫「硬引仗自力之法门」,去评仗佛力法门,所以就有这种损失了。这就是法门的判教、界限不明白,就在那里含混笼统。

 

佛力不可思议

 

使知佛力不可思议,

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并论,

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乌有。

 

    假使他知道佛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四个字,我们经常在嘴边讲,到底是什麼含义呢?不可思、不可议,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往生,超过你的思议境界。

 

    我们凡夫就有这种思议境界:「这样才可以往生……那样不能往生!出家、有智慧、有修行、精进勇猛、达到某种程度,可以往生,不这样不能往生!」这叫「思议」,是你的思维,是你口中的议论。

 

    那麼,佛力呢?「不可思议」。像《观经》下辈下品,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一生没有做过一件好事、没有去过一次寺院、没有念过一声佛号,到临死才遇见人家跟他讲净土念佛法门,他还不知道怎麼念,「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见金莲花,犹如日轮,现其人前。」庄严地往生了。论其罪过,一生五逆十恶;论其修行,临终念佛不知道怎麼念,四大分离,痛苦逼身,怎麼可以呢?不过念了十声,但却往生极乐净土,所以叫不可思议。使得必堕地狱的人,必生西方净土,叫做佛力不可思议。

 

功不抵过

 

    如果知道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并论」,「具」是具足,「缚」是缠缚,种种的烦恼惑业捆绑我们,叫「具缚凡夫」。你哪有力量呢?修持就没有力量了,跟佛力怎麼能相比呢?

 

    所以,我们说「捨自力,取佛力」,其实没有捨,自力本来没有力量,是自己硬以為有力量,不捨得捨。如果认识到没有力量,那有捨呢?不仅没有力量,──从修持解脱来讲,没有力量;从造罪堕落来讲,力量还很大!所以,道绰禪师讲:「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驰雨?」我们的心念,如果讲起恶造罪,比刮大风、下大雨还要厉害,这样的力量,当然引导我们六道轮迴。这个你不捨,对你有什麼好处啊?捨掉!

 

    其实我们是穷光蛋,弥陀帮我们来还债,「把你的债务给我吧,我帮你还!」你还不捨得!我们欠了眾生无量无边的业债,阿弥陀佛说:「我来為你还吧,你仰仗我的力量,所有罪障,我来為你消除,所有业债,我来為你偿还!」你还不干!「我拜懺、我修行,我慢慢还。」

 

    你今日的修行,抵不上今日的造罪,今日的功德,抵不上今日的罪过。你今天修行了,是,做了一点善事,拿一百块,到寺院里去供养佈施了,但是今天可能伤了好几条命,生命是无价的,你那一百块就能买这几条命吗?被你吃的鱼就答应啦?「你那一百块,还是卖鱼卖虾赚的钱,杀了我们、卖了我们赚的钱,又拿去做功德,就这样就可以了事啦?」不可能的!有為有漏法,使得我们在生死大海当中不得出离,所以,功不抵过。在世间过一天,罪业就累加一天,年龄越大,罪业越深重。

 

    我们想一想,今天的修行,能不能消得掉今天的罪过啊?你今天起了几个善念?起了几个恶念?你的善念,还是分别法,不能达到三轮体空。就是你纯善无恶,也只是人天之果,所谓「三世怨」,功不抵过。

 

    如果能瞭解这一点── 佛力与凡夫修持之力,不可相与并论,我们就没有疑惑佛的心了,就会老实念佛。

消业往生

 

念佛法门,乃佛法之特别法门。

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

 

    為什麼特别?就是仗佛的大慈悲力。仗佛的大慈悲力有什麼好处?可以「带业往生」,「业」就是罪业。印光大师在这里又加了一个说明:

 

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

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

 

    有人理解说:「把罪业带到西方。」不是那个意思。「带业往生」的意思是:现在在此土,还是烦恼没有断,所谓「未断惑业」,这样的人就能往生,不需要断惑、消除罪业,就能往生。而一到西方净土呢,无业可带。

 

    印光大师曾经打了一个比喻:「吾人罪业,如空中片雪,弥陀慈悲,如大冶洪炉。」我们的罪业,像空中的一片雪花,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就像炼钢厂的大钢炉一样,那个温度多高啊?一片雪花,碰到钢炉,马上就溶化掉了。

 

    我们一到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罪业没有啦!怎麼带得去呢?如果把罪业带去,那西方就成為三恶道了,还能叫净土吗?

 

    所以,善导大师讲「消业往生」,《观经》里边讲:「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念佛,罪业消掉啦!

 

    我们欠眾生的业债,如果不消掉,不能往生的,是名号功德力自然消除。

 

    经中又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念念,「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叫消业往生。

 

    当然,我们不需要把这个体会得多麼深刻,不管消业,不管带业,那是阿弥陀佛的事。消业也是阿弥陀佛帮你消,带业你也带不动,也是他老人家带,他一带,就消啦!所以,不论消业,不论带业,念佛往生!我们念佛就好啦!

 

不须别行懺悔

 

    净土法门,不须在念佛之外别行懺悔。「常行念佛常懺悔」,「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如果说另外再行懺悔,那你是不懂得净土法门了。

 

全仗佛力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

 

    為什麼超胜?就因為仗佛力呀!你要仗自力,就变得不超胜了。念佛是仗佛力,你把念佛拿来求开悟,拿来求清净心,拿来伏住妄念,就不殊胜了!就跟一般法门差不多了!所以,在仗佛力。

 

    仗佛力,有烦恼,也念佛。烦恼多,也念佛;烦恼少,还念佛。出家人,念佛;在家,也念佛。任何人都可以仗佛力呀,佛是大慈大悲,没有说:「在家人不能仗我佛力,你要达到某种程度,我的佛力才给你仗。」六字名号,任何人都可以称,称念者,即是仗佛慈力。

 

其餘诸法门,皆仗自力。

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

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

 

    其它所有法门,都是仗自力。自力怎麼可以与佛力相提并论呢?修净土法门,在这一关过不去,你净土法门就没有入门,这叫「最要一关」,最紧要的关口,要懂得自力跟佛力无法相比,要拈去自力,注重佛力,则往生决定。

 

    我们讲「往生」,从娑婆界,到极乐界,叫「往生」。娑婆界為什麼叫娑婆界?眾生共业所感,也就是我们的自力── 眾生共同的业力所感的地方,叫娑婆界。净土呢?是阿弥陀佛愿心庄严成就,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感成,叫净土。

 

    我们的自力,就代表娑婆啊!佛力就是极乐啊!你想往生净土,不捨娑婆,能到净土吗?

 

    我们身体还在此世间的时候,我们从心相上讲,就把自力的观念捨掉,自然就跳到佛力那一边了,心就已经在净土了,怎麼不往生啊?所以叫「平生业成」。

 

    自力,就是自己的业力,就是娑婆的代名词,娑婆是外在环境,自力是因,感得娑婆这个五浊恶世的果报;佛力為因,就是极乐净土的庄严。我们捨娑婆到极乐,谁都说:「娑婆要捨,前往极乐!」那怎麼不把自力捨掉呢?

 

    很明显,你要的那样的果,必定要有这个因。「临死了,见佛来了,那个时候才放心,才捨自力。」我们念佛,现在就捨自力,全仗佛力 。

 

自力是业力

 

大家要晓得:

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

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

 

    说得很清楚,我们的自力,就是无始以来的业力。各位想一想,在修行的时候,你会明显地发觉到,比如说,人家跟你吵嘴,心里不舒服,你想忍辱,但是有一股很大的力量,让你忍不住,破口相骂,烦恼涌上心头。是不是烦恼从心中涌起来啦?业力很重,修行无力,烦恼有力。体现的非常明显的。

 

    如果环境也好,家里也顺,就感觉不出来自己的无力,以為说「我有修行力量」,没有的!

 

    我们这里也进行二十四小时念佛,如果你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念佛,你就知道后来没有力量了,再到四十八小时,连舌头都打转了,口唇都发木了,都念不出来了,就想睡觉!瞌睡是烦恼啊,那烦恼很有力量,你抵挡不住。所以修行有心无力。

 

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

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

自然一生成办。

 

    如果我们自己有力,不就早已解脱了吗?千生万世都没有解脱,自力没有力呀!仗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一生成办,不勉强的,很自然的,这一生决定到净土。虽然讲「一生成办」,其实是「平生业成」,活著的时候,往生就决定了;虽然讲「平生业成」,还是一生念佛,直到命终,阿弥陀佛捧金莲花、金银台来接我们,到净土去了,才最终成办。

 

    往生有两次,一个是心的往生,一个是报体谢灭的时候,究竟往生。

 

    我们在这个时候,捨掉自力,专仗佛力,专称名号,就是往生决定了。就好像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你就录取了,是大学的学生了,有学号了。等我们八十岁的时候,一口气不来,随从佛后,到达净土,那是第二次往生,彻底圆满了。就好像大学通知书虽然拿到,但是开学报到是在九月一号这一天,虽然是这一天报到,不是这一天才录取的,通知书早就录取了。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发给十方眾生的录取通知书,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已经成正觉,这个就是录取通知书,发给你了!

 

    我们拿著这个通知书去报到。

 

切莫空手而回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既到宝山,切莫空手而回也。

 

    大师婆心劝导我们说:人身很难得,佛法很难闻,这里的佛法,指净土的念佛法门,「宝山」就是指佛的名号,不要疏忽过去、空手而归。你不专称名号,而去杂行杂修,又去六道轮转,太可惜了!

 

通身业力凡夫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

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

 

    印光大师讲我们是「通身业力之凡夫」,「通身」,就是从上到下,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每一口呼吸,都是业力所构成。曇鸞祖师讲「烦恼成就之凡夫」,凡夫是烦恼所做成的。

 

    就好像一尊泥塑的像,他是泥土所构成的,你把他打成粉末,他还是泥土。

 

    凡夫就是烦恼业力所构成的,碎成万段,还是烦恼恶业、妄念不止,我们的思想,分分秒秒来分析,念念都是妄念;我们的身体,也都是烦恼所成就啊!观世音菩萨,他会有我们这样的血肉之躯吗?他是清净之身、无极之体,是大愿清净业力成就,我们却是烦恼业力成就,所以说「通身业力凡夫」啊,还有什麼光彩?头髮叫「烦恼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烦恼的工具,长眼睛是要看美色,长耳朵就愿意听美声。不好的顏色、不好的声音会使我们起瞋恨心;美声美色,我们闻到、见到,就起贪爱的心── 贪瞋痴,分分秒秒都这样。

 

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

 

现生即得了生脱死,

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

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确实如此啊!以我们现在这样的根机、这样的身份,除此一道,别无二道啊。所以说:「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只有这个法门,信愿念佛法门,就是弘愿。

 

好高务胜

 

世有好高务胜者,

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

 

    世间有喜欢讲大话,喜欢讲得玄妙、高深的人,追求超过别人,他一定喜欢说自力,夸夸其谈,感到光彩,「你不这样修行,怎麼行啊?」这叫「好高务胜者」。《无量寿经》说「憍慢弊懈怠」,骄慢心,一开口就是自己这样修、那样修,藐视佛力,他看不到佛力。

 

丧心病狂

 

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耻。

何独於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

丧心病狂,一至於此。

 

    探究他的心,他是什麼心呢?「我靠佛力?没有面子!不会修行,跟老太婆一样,不光彩!」他要显得光彩,有修行、有面子,不愿意跟老太婆平起平坐。

 

    印光大师讲:你不知道,从你生下来,妈妈就给你喂奶、做饭、洗尿布,是你的自力吗?是妈妈的力量;你读书,是老师教育的力量;出门搭车,是车子的力量;你打电话,是电话的力量;你看电视,也是电视的力量。从生到死,没有一件事不是仗人家的力量,而不以為耻,没有觉得可耻。如果觉得可耻,你不要搭车,专门走路,搭车多可耻啊?仗人家的力量,走路多光荣啊!我看没有这样的人;生下来,我妈妈给我洗尿布,那多可耻啊!我自己洗尿布多光荣啊!做不到啊。

 

    世间的小事都要靠人家的力量,唯独於了生死这麼一件根本的大事,他连佛力都不愿意接受,说要靠自力修行,这样的人,叫做「丧心病狂」,达到这样的程度!他的心丧失掉了,迷失本心了,迷闷掉了,好像疯狂了,得了神经病了。如果我们讲哪一个「丧心病狂」,人家一定不高兴,但是依我们自己的行為来看,了生死这件大事不靠佛力,想仗自力,那,丧心病狂!

 

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学净土宗的人,切戒切戒啊!学其它法门,不谈,你学禪宗,确实自力法门。净土法门的人,一定要仗佛力!禪宗现在也没落了,也不能靠其它的法门解脱生死了,只有六字名号一法了!所以,所有的人,都要切戒这一点。

 

难於登天

 

佛法法门无量,

无论大小权实,

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

令其净尽无餘,方可了生死。

此则难於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

 

    佛法有无量法门,但是,除了净土念佛法门之外,都要「以戒定慧,断贪瞋痴」,断到什麼程度呢?「净尽无餘」,完全扫灭乾净,一丝一毫都不存在,到这种功夫,才能了生死,不到这等功夫,纵然大彻大悟、来去自由,说来就来,说去就去,仍然是生死凡夫。所以,按这样的法门修行,比登天还难,凡夫怎麼登天?

 

    「吾辈」,「我跟你们是一类的」,印光大师把他自己看作跟我们一样平等的人,他没有说「我是祖师,我跟你们不一样」,印光大师讲:「我这一辈子,专念名号,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哪怕下品下生,我都千满万足了。」这是印光大师自己的告白。而我们有的人,还不满足这一点,不愿专称名号。

 

    所以,印光大师讲:通途法门「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我们想都想不到,梦都梦不到,是难如登天。

 

真信切愿求生西方

 

    那麼怎麼办呢?那佛法不灵验了?有!佛法灵验!在净土门: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

 

    讲信愿念佛,不是求开悟,不是求伏烦恼,不是求来生富贵。

 

无论功夫深浅

 

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

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这一段话,大家要好好体会,没有说功夫深能往生、功夫浅不能往生,不论功夫深、功夫浅,不管功德大、功德小,因為不是靠你的功德大小往生的,也不是靠你的功夫深浅往生的,是仗佛的慈力往生的。

 

    经典里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善导大师讲:「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為增上缘。」不是靠我们功德大小、功夫深浅,不是这样。

二、正 讲(中篇)

坐火轮船过海

 

    印光大师打了一个比喻:

 

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

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

信愿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印光大师当年住在普陀山,那个时候是要乘小火轮船,印光大师就打这个比喻。

 

    你只要愿意上船。过海,是船的力量,不是你自家的本事。

 

    你不肯上船,你不愿意念佛,你不愿信受佛力,那就没办法。

 

    这个比喻,大家都能明瞭,是不是这样?坐船过海是不是船的力量?你要上船!「信愿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信愿念佛」就是上了佛的大愿船,你不信、不愿、不念,当然不能上船,但肯老实念佛、愿生西方,就稳坐六字名号大愿船,完全是佛力,一点点都不是自己功夫。

 

    这个比喻,是再明确不过的了,和善导大师思想完全一致。

 

无论业力大小

 

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

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

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有人讲:「我念佛是念佛,但是我的业障太重了,我怕不能往生。」印光大师恳切地告诉我们:无论业力大、业力小,仗佛慈力,决定往生。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胖子,代表业力大,瘦子,代表业力小,无论胖子、瘦子,你坐船,都可以过海嘛!没有说你胖到船拉不动,那你是什麼人物啊?你胖到万吨巨轮都拉不动?没那个事!我们的业力,不可能大到说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愿船拉不动,你业力尽虚空、遍法界,阿弥陀佛叫无量光,破你的罪暗,绰绰有餘。

 

沙子与重石

 

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

纵有数千万斤石,装於大火轮船中,

即可不沉而运於他处,以随意使用也。

石喻眾生之业力深重,

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

 

    沙子很轻,代表业力小,业力小到像一粒沙子,但是放到水里边怎麼样?沙子在水里边,它自己会过海吗?它会沉到海底。

 

    纵然有千万斤的石头,如果装在大船上面,它也不能沉到海里。不是石头自己能飘到水面上,石头能不沉水底,靠什麼力量?靠船的浮力。所以,船不仅使它不沉,而且还能运到彼岸,随意使用。

 

    「石头」比喻眾生业力深重;「大火轮」比喻弥陀慈力广大;「运到彼岸」比喻我们凡夫念佛,仗佛慈力得生净土;「随意使用」代表我们到净土,任意成就佛果。在这个地方没有用,运到对岸就有用。

 

知因果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

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

 

    末法年代修学佛法,这两条要注意,这两条是重心所在,一个是要知道因果,知道因果,就知道我们业力重,要六道轮迴,知道六道轮迴,就要学净土法门,截断生死轮迴。所以要知因果、修净土。

 

    「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什麼叫「自欺其人」呢?「我能修行!我靠自力修行能解脱!」这叫自欺;什麼叫「欺人」呢?「哎!你要好好修!你要靠自己修行解脱!」这就把人家欺骗了。自欺欺人!「我是善人!我如果不能够往生西方、不能够解脱,最起码来生也可以得一个人身,甚至可以升天。」这叫自欺,也叫欺人,你不懂得自己,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你没有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决定知道自己必然堕落、必然轮迴。

 

    能深信因果,在世法来讲,能够谨慎自心,不敢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有因果报应啊!所以,我们佛法的因果观念,如果世间人都能知道,都能信受,那世间太平太多啦!那些造作贪污、腐化、堕落、杀人等等罪业的人,都是不信因果,以為「不贪白不贪,贪了也白贪」,以為没有因果,以為杀人不用偿命── 没有那回事。所以要信因果,维持世道的伦常。能信因果,世界太平。

 

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

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於恶逆者倍生怜愍

 

佛视眾生,犹如一子,

於善顺者,固能慈育,

於恶逆者,倍生怜愍。

 

    佛看我们眾生,就好像他的独生儿子。对贤善、孝顺的,固然要养育,对造恶、不孝顺的,心里边会更加痛心,更加怜悯他愚痴造罪。

 

    各位很多是做父亲、做母亲的,你们的心是不是这样?孝顺的孩子固然很好,不听话的孩子,更要格外為他操心。

 

    佛也是这样,佛在《涅槃经》里讲:「譬如父母,而有七子,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者,特生怜愍。如来亦尔,於诸眾生,非不平等,於罪苦者,特生怜爱。」对眾生虽然平等,但对造罪受苦的,佛特别地怜悯他,这是净土法门的特色,所谓「本為凡夫」。

 

    不要觉得「我造罪、我受苦、我愚痴、我不能修行,阿弥陀佛不要我」,不是的,反而把你视為掌上明珠、在外的游子,时刻呼唤你,召唤你,殷切地期盼你,像一个老母,站在落日的餘辉当中,倚靠在门口,望眼欲穿,说:「我的儿子啊!天快要黑了,怎麼还没有回来呀?」

 

    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向我们召唤,结果你自己往后退,「你看我没有修好,长得又丑陋,也没有华丽的衣服穿,也没有受戒,还有烦恼,我这样子,佛也要我吗?」你不瞭解佛的一片慈心哪!自己往后退,辜负了佛心。

 

回心向亲

 

子若回心向亲,

亲必垂慈摄受。

 

    做儿子的造罪造业,在外边流浪,不知回家,父母呼唤他,如果他能够「回心向亲」,说:「我错啦!我现在要念佛求生西方!我不要再六道轮迴了,不要造罪造业了。但是靠我自己,没有力量,我要念佛到西方去!」这叫「回心向亲」,「亲」就是父母亲,「亲必垂慈摄受」,「垂」是从上到下。宝手常垂,摄受你,往生净土。

 

上圣下凡共由之路

 

此实一代时教最妙之法,

上圣下凡共由之路,

 

    净土念佛是最妙之法,五逆谤法回心都可以往生,上到圣人弥勒菩萨,下到凡夫,乃至五逆罪人,共同所通过的一条道路,除此一条必然的道路,绝无第二条道路,信愿念佛!

 

大畅佛怀

 

遍透九界之机宜,

极畅如来之本怀。

 

    这个法门能够普遍适应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这三圣人法界,还有六凡法界,叫九法界,除了佛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应当学净土法门。

 

    佛出世讲了种种经典,根本的心怀是讲什麼法门呢?就是讲净土念佛法门。所以在《观经》里边,虽然讲定善、散善(十三定观、三福、九品),定善、散善就包括八万四千法门了,到最后怎麼样?「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个时候,才大畅如来本怀,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二尊怜悯是一致的,「佛佛道同」,就体现在六字名号这个地方。

 

    讲这个法门,佛的本心才畅快,有一个眾生不能得度,佛的悲心就不畅快。

 

    我们学习、弘扬佛法,怎麼能够让佛感到心里畅快呢?你学法,让佛的心感到不畅快,不孝顺!就像儿女,让父母的心不安乐、不欢畅,那怎麼叫孝顺呢?

 

    学净土法门,大畅佛怀;劝人专心念佛往生西方,大畅佛怀。诸佛欢喜,诸佛护念。

 

    你在这里边要搞杂行杂修,就不畅佛怀,佛就要皱眉头,佛的心里边就要打一个疙瘩,佛的心里边就不畅快。

 

    甚至有人讲:「专念名号怎麼能往生?如果不这样修、那样修,怎麼能往生?」这就无异拿一把刀,扎在阿弥陀佛的胸膛上,无疑拿一把刀,割断了十方诸佛证诚的广长舌啊!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说:「一切诸佛所护念,若一日、若七日,专復专,一心不乱,专称名号,决定往生!」你说不往生,你是何等人物啊?

 

    所以,佛弟子要慢慢调顺,仰顺佛语,大畅佛怀。

太子初生

 

念佛法门,未断惑业,

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

犹如太子初生,贵压群臣。

 

    没有断烦恼,没有断业障,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到西方,生死全了。能够专修念佛,像太子才生下来,他的尊贵,已经超过一切王公大臣,能到净土,一切声闻、菩萨都要恭敬你。

 

    在四十八愿里有一条,叫「人天致敬愿」,人、天龙八部,乃至声闻、缘觉、菩萨都要致敬,為什麼?「太子初生」嘛!你是阿弥陀佛的独生儿子嘛!十方诸佛护念你嘛!何以不人天致敬呢?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我们念佛人地位尊贵,是因為什麼?有一个好父亲!父亲尊贵,儿子也尊贵;南无阿弥陀佛尊贵,念佛的人也尊贵。《观经》里边叫做「人中芬陀利华」,善导大师赞為「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最胜人、人中希有人、人中上上人」,释迦牟尼佛又说念佛人「观世音、大势至為其胜友」,又说念佛人「次如弥勒」,跟弥勒菩萨平等,又说念佛人「则我善亲友」,「是我的好亲友」,你看,何等的尊贵!都是因為念佛的缘故,名号尊贵的缘故。

 

<, P>    印光大师在这里比喻说「太子初生」,太子生下来,将来一定要做皇帝的;我们念佛,将来一定要成佛的。

 

    太子能做皇帝,不是他自己的修行,是因為他父亲是皇帝,他继承王位;「群臣」是什麼意思呢?王公大臣,最高的是宰相,宰相是自己慢慢努力争取来的,考功名,一步一步往上升,代表自力法门,很困难。太子做皇帝,很容易,今天是太子,来日就是皇帝,很容易。

 

    所以,自力修行的菩萨,见到净土念佛的行者,一定合掌,「太子堕地了。」

 

既往生已,惑业自断,定补佛位;

犹如太子长大,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也。

 

    没往生、在这个地方念佛,就是「太子初生」,不是往生之后才成為太子;往生以后,惑业自然了断,候补佛位,喻為「太子长大」,太子长大就要一统天下,就可以於三千大千世界度化眾生。

 

    有人讲:「菩萨还向我们念佛人合掌致敬啊?」确实如此!《无量寿经》里讲:「其有菩萨,生疑惑者,為失大利。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為得大利。」一个失大利,一个得大利,失大利的人不要向得大利的人合掌恭敬啊?自力修行的菩萨,他如果怀疑净土念佛法门,那当然要向我们致敬啊。十方诸佛都护念你,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你,种性不一样,法门不一样。

 

    但是,我们不能说「我高一级了!菩萨向我致敬了。」不是这个意思。真正是菩萨,没有不学这个法门的,菩萨嘛,智慧开悟了,他就知道这个法门尊贵啦!龙树菩萨、天亲菩萨、华严海会的诸大菩萨,哪一个不念佛?普贤菩萨带领四十二位华严海眾,统统念佛往生西方,菩萨没有不念佛的。

 

极生信愿

 

於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行,

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

无量法门,自然证入。

 

    对净土法门「极生信愿」,信要信到极点,愿要愿到极点,什麼叫「极生信愿」呢?比如有人说:「我一天要念三万句,才能往生。」那麼,不到三万,就不能往生?他的信愿有没有到极点哪?没有哇!相信造罪临终之机一声念佛,乃至张口念不出来、脑子里边知道有佛,也能往生,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到极点的了。

 

    一声、一念,也得往生!这叫「极生信愿」── 信到极处。

 

    在《无量寿经》里说:「诸有眾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叫「极生信愿」,「乃至一念」决定往生!

 

    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法然上人的一句话:「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信佛要信到什麼程度呢?要相信一念也能往生,「信取一念往生」。念佛应该怎麼做呢?「一念往生?我念了一句,就不用念了。」── 那不叫念佛!念佛要「勤一生多念」,一辈子念佛。也就是说,相信一声之处可以往生,然而应该一辈子念佛。

 

    有的人,「应该一辈子念佛」,他就不敢相信一声能往生;有的人说:「一声也往生,何必一辈子念佛?」这两种人,都不是真念佛人。

 

    真念佛人,信:一声往生;行:一生称念。不矛盾。

 

    那麼,对净土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行」,「极生信愿」就是相信一念也能往生,一声之处,往生不空,「专精修行」,就是一辈子念佛,老实念佛,不换题目,这两个不能偏。

 

    「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因為念佛决定往生,一往生,烦恼自然顿时就了断了。虽然无尽的烦恼,很容易了断!到达净土,就完全断了。

 

    「无量法门,自然证入」,不用你费心费劲,自然就证悟了。这就是四弘誓愿哪!四弘誓愿说「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你靠自力,要到什麼时候?如果依净土法门,怎麼样?「无尽烦恼不难顿断,无量法门自然证入」。

 

若操左券

 

其圆成无上佛道,

度脱无边眾生,

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

 

    「圆成无上佛道」,所谓「佛道无上誓愿成」;「度脱无边眾生」,所谓「眾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叫「四弘誓愿」,又叫做「发菩提心」。

 

    那净土呢,只要信愿念佛,就是发菩提心,这四种,自然就有了,不是说另外再发菩提心。

 

    「若操左券而取故物」,「券」就是过去存放物品的收据,分成左右两边,左边这部分,你拿著,右边这部分,寄存处留著。领取物品的时候,就把你的左券拿来一核对,两边一对,对上了,东西是你的,拿走。这叫「若操左券而取故物」。六字名号就是「左券」,佛果就是「故物」,就是佛早就成就好,给你的,你拿六字名号去兑现,一到极乐世界,怎麼样?三明六通自然具足,佛果就显现了。六字名号是「左券」,「左券」里边就有佛果。

 

愚人

 

世有愚人,知见狭劣,

谓己功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

 

    世间有愚痴的人,他怎麼愚痴呢?你听他讲,还蛮有道理的,其实很愚痴,知见非常狭隘、非常卑劣,不敢发大心,不敢望大果,他认為:「我念佛也没什麼功夫,烦恼重得不得了,功夫成片?一片也没有,三分鐘、五分鐘也没成片,不仅功夫浅薄,业力还很深厚,我怎麼能够往生呢?」

 

    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这样的心啊?

 

    可能现在没有了,以前一定有。听了几天之后,慢慢没有了。

 

    以前,我们都这样认為。「功夫这麼浅,业障这麼深,怎麼能够往生?」这个叫做「知见狭劣」,你没有见到广大的佛法。

 

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

 

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

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

皆须修习(此彻上彻下之谓也)。

 

    这一段是说念佛法门的殊胜,「彻上」,「彻」是贯彻,「上」是上根利智,一直通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再上,就成佛果了,所以上到等觉菩萨;「彻下」贯彻到下劣卑贱之机,一直到阿鼻种性,「阿鼻」是地狱的名称,叫阿鼻地狱,最具苦恼、罪大深重的地狱,造作五逆谤法重罪的人,要堕落阿鼻地狱,像这样的眾生,也可以修学,所以叫「彻上彻下」。

 

    「即权即实」,「权」是指权教,方便权假,「实」是指实教,真实之教。念佛法门很难以一般权、实法门来判断,因為,从教理上来讲,它不尚谈玄妙,总是从事相上发挥得多,好像是方便权教,但是,它本质的利益却是顿超极速,是真实的佛法,所以叫「即权即实」。从事相上来讲,类似於权教,本质来说,是实教。

 

    「即渐即顿」,「渐」是指渐教,「顿」是指顿教。像禪宗说「见性成佛」,属於顿。净土门念佛呢,看上去似渐,因為根机不是那种顿悟的根机,可是,它不是一般所讲的「渐」、「顿」,渐根也可以修学,顿根也可以修学。

 

    「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不能拿一般的教理来批评、判断,一般的教理呢,我们中国所谓「宗门」、「教下」,「宗门」就是禪宗,「教下」就是天臺、华严等,天臺宗有「藏、通、别、圆」,是有次第的。这些教理总的来说有一个特点,上根利智、善能修学的人,就能得佛法利益,下根劣智、不善修学的人,得利益就浅薄,这是一般的教理。

 

下根

 

    但净土法门不这样。

 

如来為眾生说法,

唯欲令眾生了生脱死耳。

其餘法门,上根则即生可了,

下根则累劫尚难得了。

 

    佛出世為眾生讲法的目的,是让眾生了生脱死。了生脱死的法门很多,净土法门以外的法门,上根利智即生可了;下根浅识之人,累劫多生也不能得了。我们看到经典里边,释迦佛讲法的时候,往往一堂法座下来,多少多少万、多少多少亿证得阿罗汉、证得法眼净、证得无生法忍,古德讲,这些人都不是真实凡夫,这些人都是权化,都是辅佐释迦牟尼佛来此娑婆世界度化眾生,早已成就圣果。像舍利弗、文殊菩萨都已成就佛果,都属於倒驾慈航的法身菩萨,显现给我们看,当时在法座上得证圣果,并不是真实凡夫所修证成的。

 

    正法时代如此,像法时代能够当生成就、能够证悟圣果的,也都是乘愿再来的圣者,都是久有善根、在圣道门修行当中属於再来人。真实凡夫修行成就的,那就极為希有难得。

 

    像六祖大师,他不识字,他听人家一念《金刚经》「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我们念了一百遍、一万遍,还听法师讲解,也开悟不了。讲的法师也没有开悟。

 

    像我们这样的实凡夫,靠圣道法门,累劫多生不能了脱生死。

 

不论何种根性

 

唯此一法,不论何种根性,

皆於现生往生西方,则生死即了。

 

    唯有念佛法门,不管什麼根性,出家也好,在家也好,识字、会读经也好,不识字、不会读经也好,愚痴老太婆也好,乃至弱智之人,讲话也不周全,人家看不起他,像这样的根机,也可以得利益。

 

    行善的根机、造恶的根机,「不论任何根性」,这已经讲得很清楚,再明白不过的,所以说这个法门广大无碍。

 

    都能够於现生往生西方,不用等到来生,当生成就。

 

顿获大益

 

如此直捷,何可名之為渐?

 

    这样直捷的法门,怎麼能叫渐教呢?所谓「渐」就是慢慢、慢慢地修行,最后达到解脱生死,一生不行,再来一生,生生世世。净土法门,不论任何人,上根、下根,你只要念佛,当生成就。

 

    有很多念佛往生的实例,有的是三年,有的三个月,有的三天,有的临终十声一声,顿超轮迴,往生净土。像这样直捷殊胜的法门,怎麼能叫做渐法呢?

 

虽有其机,不如寻常圆顿之机,有似乎渐,

而其法门威力,如来誓愿,

令此等劣机,顿获大益。

 

    虽然有的人的根机不像学圣道门那些圆顿之机,一闻就能了悟。我们去听讲那些玄妙的实相、佛性等,根机似乎很渐,听了半天也听不懂,叫渐机了。但是,由法门的威力,我们选準了念佛法门,执行下去,就能得到法门的威力。

 

    法门為什麼有这样的威力?就是阿弥陀如来真实不虚的本愿,能让这些看上去好像是下等、渐机的人,能够快速获得真实利益,「顿获大益」,不是小益,如果成阿罗汉,那就是小的利益了。「大益」就是直证无生法忍、直趣佛果,同证无量光寿。

 

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

 

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

 

    这样的利益,全在仰仗阿弥陀佛大慈誓愿力。靠我们薄地凡夫、具缚凡夫,无边罪业,十声、数声念佛,怎麼可以有这麼殊胜的证果呢?以我们自己的修行,不可能!完全在佛力这一边。所以学净土宗的人要明瞭。

真念佛人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

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

但只口会说话,亦可為真念佛人。

 

    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三藏十二部教典,统统包括在六字名号里面。

 

    有人很难理解这一点,「那麼多教法,怎麼能在六字名号里?」

 

    佛法,刚才说了,是了生脱死用的,如果你要学学问、文章,那六字名号里边好像也没有那麼丰富啊── 那个叫文字知解。一切经典,是引导我们解脱生死,不是给我们做文化、学问、知识的。那麼,了生脱死最殊胜的法门,就是净土念佛法门,其它经典所詮释的三学、六度、四摄、四弘誓愿,八万四千法门,没有跑出六字之外。為什麼呢?因為阿弥陀如来,因地法藏菩萨,他的修行,有没有修六度?法藏菩萨不修六度能行吗?「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这是经中说的;有没有修三学?当然包括,所以,种种法门法藏菩萨完全修学,从初发心,一直到无上佛果,修学成就之后,把从这些法门所得到的利益,都收摄在六字名号里边,岂不是六字名号包括一大藏教、包括一切行法、包括一切陀罗尼?

 

    有一部《佛说阿弥陀根本秘密神咒经》,说:「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切陀罗尼、一切行法、一切经教、一切佛法僧三宝、十方三世佛,种种法门都在六字名号里边。

 

    这样的法门,由於太高超了,所以说「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他真的是教理通达了,明悟自心了,「通宗」,指宗门,我们中国讲的禪宗,「通教」指教下,大开圆解。如果确实通达教理,而且有证悟,他就知道:念佛这一法,是最高超殊胜的,他就可以真念佛。

 

    所以,学讲经并不难,你能念佛,就尊贵稀有。念佛人称為「人中希有人,人中妙好人,人中最上人」。

 

    但是,我们也不是通宗通教的人哪!这个法门还有一个特点,另一种人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说什麼也不清楚,讲波罗蜜,也不懂,讲种种修行,一个也修不来。像这样的人,他只要张口会说话,就可以念佛,也可以作真念佛之人。因為这种人,他有「机的深信」,他就能老实念佛。

 

    我们所到各处,所见到尊贵的念佛人,不是有文化的,都是那些没有文化的老太婆,确确实实是真念佛人。

 

    我说我就喜欢老太婆,到哪裡去都喜欢老太婆,為什麼呢?她真能念佛。有些人自己觉得有智慧、学问,那,你跟他讲,就废老劲了,你东讲,他西辩,他就是没有了生死的心,也不来学习老实念佛。

 

    我在广州遇见一位居士,她不会普通话,只会广东话,是偶然的因缘,陪一个人来见我,準备要走的,听说讲念佛,她也来听听,她就问我:「师父,人家念《大悲咒》,我就眉头皱,人家都会,我不会呀!像我这样念佛,能不能往生?」她就问这个问题。人家翻译给我听的。我也没有多讲话,告诉她:「你只要专门念佛,决定往生!」她马上就下来礼拜,说:「那就太好了!有这一句话就好了,就可以了。」然后她就给儿子打电话,说要留下来听经。我就在那里讲,我讲的是普通话,也没有翻译,因為在座的都能听懂。她在角落里,听得很认真,一边听,一边念佛,一天下来,也没提问。我只觉得奇怪:我讲话,也没有翻译,她能听懂吗?我就请翻译问她:「老菩萨,我所讲的,你听得懂吗?」她说:「听得懂。」「你怎麼听得懂?我讲的什麼?」她说:「法师,你讲的话我虽然不能全听懂,但我听到的都是一句,叫我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叫我念佛。」所以,我太佩服她了,真的她会听经!我们很多人来听,绕了很多圈子,他听不到这个宗旨,这不叫善於闻法,这是法不入心。老居士坐旁边,她不用耳朵来听那个文字,她就说:就是一向专念!「那知道了為什麼还坐这里呢?」「我坐这里是敬法、重法。这个法门能让我解脱。我虽然文字听不懂,也坐在这个地方。」连续两天都这样。第二天下午,我又单独為她一个人比较详细地讲解一下,请人翻译,她高兴得不得了,一定要拜我作师父,我说:「我这个师父,也没有什麼光彩,皈依证都不能发给你。」我就拿一个小纸片写著:某某人,法名叫什麼。她把这小纸片,真的是顶戴受持,「这是我最好的皈依证了。」

 

    这个老太婆,她就是当下闻到,当下信受,能作真念佛人。

 

    我们昨天去庄河,也见到一些老人,确实是真念佛人。

 

    法然上人就是这样,每每见到愚痴无智之者来问往生之道,一定跟他讲「往生决定」,令其欢喜,一向念佛;如果碰到自以為有智慧、有学问、能修行的人,谈完之后,上人都要摇摇头,「这样的人,往生危险。」

 

    法然上人有一句话,很有啟发性,说:「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来到净土门,不是说「我有智慧」,而是「还愚痴」,像印光大师在这里讲的「一无所知、一无所能」,认识到自己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你就会老实念佛。

 

    法然上人还有这麼一句话:「欲学净土门之人,纵使能学一代之教,亦成一文不知之身,莫现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释迦牟尼佛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你都能修学,来到净土门应该怎麼样呢?不要说「我有智慧,我禪净双修」,没这个观点。应该成為一个字不识的人一样,不要显示自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而是成為愚痴者而念佛。

 

    法然上人说自己:「我法然是黑白不辩之童子,善恶不分之愚人。释迦劝『念佛必往生』,弥陀言『称名必来迎』,唯知此一事,餘者皆不知也。」他说:「我法然是连黑顏色、白顏色都分不清的、幼小的儿童,是连善恶都分不清的一个愚痴的人,但是,只相信一件事:释迦牟尼佛讲『称念名号,一定往生』,阿弥陀佛说『称念我名,一定来迎』,我只相信这一件事,其它的都不知道了。」其它的都不知道吗?上人读遍大藏经,读过五遍,人称「智慧第一」,种种法门都修学。

 

    那我们呢?反而认為自己知道得很多,心不老实!

 

    印光大师在这里说:

 

去此两种,则真不真,

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除了顶上根的和顶下根的──印光大师老讲「愚不可及」,你别看他愚痴,但是你还不如他,叫「愚不可及」,你自以為聪明智慧,你不愿老实念佛,你赶不上他!他虽然愚,将来到净土成佛;你虽然聪明,结果呢?没有得到往生净土的利益,聪明反被聪明误。

 

    印光大师讲:除了这两种人之外,你是不是真念佛人,就在於是不是依照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善导大师等歷代祖师的教导,你能依据教导,仍然可以做真念佛人。

 

    我们俗话讲:「满桶水不荡,半桶水晃荡。」往往我们不甘心做一个真念佛人,想同龙树、天亲一样,又没那个智慧,升也升不上去。升不上去,你降下来吧,跟老太婆一样,站在同一行列,站在同一起跑线,坐在同一个念佛堂念佛,不是很好吗?他又降不下来,不愿意向老太婆学习,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没有智慧,很可耻,所以,就不能称為真念佛人。

 

别无有能

 

佛法浩瀚,

薄地凡夫欲於现生了生脱死者,

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

别无有能满其所愿者。

何可自暴自弃

 

五逆十恶,将堕地狱,

遇善知识,教以念佛,

或满十声,或止数声,

随即命终,尚得往生。

《观经》所说,何可不信?

    印光大师在这里指出《观经》下下品佛亲口所讲的,五逆十恶的眾生,一辈子造罪造业,一直到「将堕地狱」── 我们各位,你还没有五逆十恶吗?还没到他那个时候啊!你的罪不如他重,你的时间比他还宽裕,他将堕地狱,我们现在还没有将堕地狱吧── 到那个时候,危机的关头,千钧一髮的时刻,他怎麼会去说「我要好好修!」怎麼修啊?「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或者满了十声,或者不满十声,七声,五声,三声,一声,念完了当下命终,怎麼样?即得往生!像这样的人尚且往生,《观经》是佛亲口讲的,你怎麼不能相信呢?

    底下,印光大师来比较:

彼尚往生,

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功夫,

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復高超多多矣!

何可自暴自弃,

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

     这麼一个恶劣的根机── 没有比他更差的了 ──他都能往生,那我们怎麼不能往生呢?《无量寿经》里边讲:「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眾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万年之后的灭法眾生,寿命只有十岁,烦恼重到什麼程度呢?看见今天的念佛人,那我们各位就像佛一样的精进有修行了,就这麼大的差别!但是,那个时候的眾生遇见《无量寿经》念佛法门,「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他们尚且可以往生,我们今天各位,经常参加念佛堂念佛,读《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我们念佛不往生吗?那个时候,眾生「戒定慧」三个字都听不到,一尊佛像见不到,一个僧人见不到,一座寺院见不到,佛法都灭掉了,他的善根福德跟各位比,差多少?他都能往生,那我们怎麼不往生呢?

    他能往生的原因在哪裡呀?在仗佛力呀!你不仗佛力,生在这个时代也不能往生;他能仗佛力,生在万年法灭的时代也往生。所以,关键在这个地方。

    印光大师讲:像这样的人,尚且往生,何况我们呢?有什麼必要担心自己功夫浅薄、罪业深重呢?虽然有罪业,虽然少功夫,你比较那个五逆十恶、十声数声,比他还强多了吧!要高超很多倍吧!怎麼可以自己放弃呢?自己不尊重自己呢?「我往生无份就算了。我杀猪宰羊又吃肉,又喝酒,我念佛哪能往生?」很多人就抱了这种下贱卑劣的心,不来念佛。他如果知道五逆十恶的人佛都慈悲摄取,他就要回心念佛了,就不会认為「我这样不够往生资格」了。

    佛说:「你可以往生!」

    你说:「我不够往生!」

    十劫以来,我们都这样跟佛拉锯。佛说「你够啊!」你说「我不够啊!」拉了十个大劫了,十个大劫以来,你没有听佛一句话,请你这一辈子听一次吧!你就信一次吧!

    绝对有好处啊!

    你没有听,十个大劫就没有去啊!

    佛说:「我要救你,你是十方眾生之一,我的功德為你圆满完成了,你罪过再重,我不嫌弃,念佛一定往生!」

    你说:「我不行啊!罪业太深,功夫太浅啦!」

    往后退了一次又一次。这一次,再也不能错过了!

    所以,印光大师特别慈悲,他的话有时候讲得有点重,但是,心太慈悲了。比如说前面讲「丧心病狂,以至於此」,又说「非愚即狂」、「自暴自弃」,真是恨铁不成钢啊!千佛援手── 千佛万佛都伸手出来,都伸出广长舌来证诚说:「念佛决定往生!」都来拉你一把,你都往后缩!这一次,不能漏过!

  难信之法

  如来称此法门為难信之法者,

  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

    為什麼叫「难信之法」呢?就在这个地方。下手很容易,不像坐禪,有的坐了几年,还是在那里打瞌睡,摸不到门路。别的法门下手都不容易。净土法门怎麼下手容易呢?你长了一张嘴,就可以念,你会念佛、愿往生,你就能往生!「下手易,成功高」啊;「用力少,得效速」,我们每天不过随份随力、随忙随閒念了几句佛,你说「我一句不念」,那也未免太没有愿往生的心了。和别的法门比,我们这个法门最省力,几乎不用什麼力!就是念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要讲用力,可能参加一个佛七,喉咙念得有点沙哑,但是,所得到的效果特别的迅速。用力这麼少,你口都不愿意动,把饭送到你旁边,妈妈把奶都伸到你嘴边,你口都不愿意张一下,那就没办法了。把六字名号递到你嘴边,让你张口念一下,你连这一点小力气都不愿意出,那就没办法了。「用力少,得效速」,你只要张口念一句佛号,当下具足无上功德,所以说「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其圆顿、直接、广大、简易,

  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

  非宿有善根,绝难信受奉行也。

    「圆顿」,这个法门圆满、圆融,一念之间满足功德大宝海,一点一滴都不缺少;什麼叫圆融?所有的法门都摄在六字名号当中,不需要念佛之外别求他法── 圆融无碍,士农工商,毫无限制,出家在家,无有简别,智愚善恶,不加分别,圆融无碍。

    别的法门就不是这麼圆融无碍了。有的出家人能修,在家人不能修;有的有智慧、识字的能修,无智慧、不识字的不能修;有的身体健康、有资财佈施能修,有的身体不健康 ──比如说拜懺、朝山,到处跑庙,得了腰间盘突出的人,走路都不能走,他就不能朝山了,拜懺也拜不下来了;说去行佈施,没钱的人就佈施不了了──别的法门不够圆融。

    有的法门一定要在禪堂里打坐,净心才能修;净土法门,大街上都可以念佛。有的法门人多、场合不便;净土法门,坐在公共汽车上,心里念佛,谁也不能障碍你。有的法门没有经典指导就不能修学、没有明眼善知识就不能修学;净土法门,你不懂一个字、不看一本经、没有一个人告诉你,你心里默念佛,决定往生。别的法门,比如说,经典都给收掉了,那你修不了;净土法门,经典可以收掉,六字名号收得掉吗?我们在心里面念。像文化大革命那个时期,那时候不能念佛啊,我所知道的一些老和尚,被迫还俗参加生產队劳动,表面不能念,心里念,你没办法吧!所以叫「圆融无碍」。对事相、对境界、对时间、对根机都没有选择,别的法门就没有这个优点。

    「直接」,当下得利益!有人讲「达到功夫成片再得利益」,那就不直接了。当下念佛,当下得益,「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快速啊。等你三请四邀,达到什麼功夫,哪裡直接呢?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当下念佛,当下被佛的光明摄取,被佛所保护,当下六字名号功德被我所拥有,经典里讲:「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又说:「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当下立即得到往生。龙树菩萨讲:「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佛,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决定往生。」当即进入必定不退转,不用等待第二念,更不用说等待临终、来生。哪一个法门有这样直接?

    「广大」,任何眾生都包括在内。「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没有一个不包含在弥陀的誓愿之内。

    「简易」,简单、容易。学净土法门,不要搞得复杂,简而又简,易而又易,你就得到法门的精髓了。如果搞得很复杂── 有一位莲友告诉我净空老法师讲了一句话,我听了蛮有道理:「不老实的人,念阿弥陀佛名号之外,还要念《无量寿经》,再不老实,就要念《净土五经》,再不老实,往生可能就有危险了。」老实的人就念一句佛号。这也很明显啊,把三藏十二部无量法门归到念佛一法,所谓「定散二善」,慢慢调化,方便进入真实,简而又简,易而又易,平实贴切,老实念佛,一句名号念到底,行住坐卧,没有障碍。

    善导大师说:「一向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业。」起念就念阿弥陀佛,叫「念念不捨」,走路也念,住家也念,时间长也可以,时间短也行,叫「不问时节久近」,称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才叫「正定之业」。如果念佛念了一辈子,往生不定,那怎麼叫正定之业啊?一声之处,当知往生决定。

    「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哪一个法门有这样的利益?如果不是久有善根的人,他就很难信受奉行。有的人听到这个法门,他吓住了,「这麼简单?」吓住了,他就逃跑,跑到外面去,不来听了。「為失大利」啊!释迦牟尼佛在讲《法华经》的时候,五千比丘退席而去── 增上慢者,他不能相信,说:「声闻、缘觉可以成佛?哪裡有这回事?我已经得了涅槃果啦!」他退出去了。释迦牟尼佛怎麼说呢?这些增上慢比丘,退出道场也很好,现在留下来这些大眾,都是善根成熟的,都是能够接受真实佛法的。那麼这样,释迦牟尼佛就可以敞开本怀来谈了。所以《法华经》讲「依佛威神」,他们离开,不是他们自己有这个力量,还是佛的威神。

    我们净土宗念佛法门,依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力,有的人就退出去了,因為善根没有成熟,善根没有成熟的人听到之后呢,他就害怕。

    龙树菩萨在经典里讲:不退转法门於何地说?说:「此殊胜、无我、无相、无退转法门,要在初地以上菩萨中说。」如果不在初地以上菩萨中说,凡夫一听到之后,「所有善根悉皆断灭」。他听到「无我、无相」,那还用修行哪?他害怕了,没有著落了,所有善根全部破坏。所以,对善根没有成熟的,要谨慎,不為他讲。

  见到佛的救度光明

    我们净土法门,今天在座的各位,好几天来一直听闻不断的,乃是善根成熟之辈。你听得有味道、有法喜,有的老居士跟我说:「师父,我听你讲的,心里豁亮多了。」我说:「对了,你就看懂了《阿弥陀经》讲的『无量光』了,你是以身证明了佛所讲的不假。『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佛菩萨以眾生心而為道场,佛的光明照在你心里边,你才能讲出这句话,说『我心里豁亮多了』!」

    那些不瞭解这个法门的人,他们能讲出这句话吗?他们心里边还是一团漆黑呀。「不达到一定的修行程度,怎麼可以往生?」还在那里惶恐不安,佛的无量光,他闭著眼睛不看,所以,佛讲是「无眼人、无耳人」,佛的无量光明见不到,佛的本愿名号听不到,佛的悲切召唤听不到。

    而虽然是一个人背驼、眼花、面皱的老太婆,但是心里面充满了佛的光明,她是「人中芬陀利花」,讚叹她,护念她,她往生成佛有份。你虽然长得年轻漂亮,你虽然读了很多经典,你不瞭解阿弥陀佛救度的誓愿,你不瞭解念佛成佛的真实宗旨,危险!

    但是在世间,人们都看不起老太婆,「你看,某某人,他很有智慧,很会讲经……」很会讲经有什麼难?讲经不难,老实念佛才难,难能可贵!会查字典、会找资料,再加胆子大,谁都会讲。如果能老实念这句佛,你就不简单,就不容易。

    我出家不久,有位莲友跟我讲:「师父啊,你给我讲《阿弥陀经》。」

    我说:「我不会。」

    他说:「《阿弥陀经》怎麼不会?在家居士都会讲。你又有文化,又是出家人,怎麼不会讲?」

    我说:「我不会。因為有四个字我讲不来,『一心不乱』讲不来。」

    你做不到,不知道什麼叫一心不乱,坐在讲臺上跟人家讲这样一心不乱、那样一心不乱,人家问你:「师父,你达到没有?」如何回答呀?光嘴上讲不管用啊,佛法,落实在自己的心中,你就可以出去跟人家讲。

    虽然是老太婆,他心中体会到弥陀的慈悲,见到了佛的救度光明,就可以讲这句话,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我老太婆也能往生。」她讲出来就是真语者、实语者,你讲出来,就没有力量,就是背诵经文。

救度的法门

    圣道门的修行,最起码,三归五戒,一层一层地往上进步,首先以善人作為基本要求,然后鼓励恶人改恶向善,附带地涉及恶人。

    净土门不是这样,以恶人為标準,像「五逆谤法」这样的根机都能救度,附带地,把所有的善人都救起来,因為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

    打一个比喻,就好像我们在游泳馆里游泳,游泳馆里游泳,是以「善人為本」,哪种善人呢?会游泳的,参加比赛的。游得最快的,金牌,第二名,银牌,第三名,铜牌,依次往下降。因為这个地方,不存在生命的危险。

    如果是茫茫大水一片,眾生落在水中。我们是选择会游泳的先救呢,还是选择不会游泳的先救呢?一定是选择不会游泳的,看著看著就要埋没在水中的人,来救他。这个叫做「恶机為本」,「恶机」就是不会修行、烦恼厚重的人,这个能救得起来,那麼,其他的都能救得起来了。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直透阿鼻地狱种性,「度尽阿鼻苦眾生」,佛在经中是这样讲的。

    再打一个比喻,就好像一个悬崖,有人掉下去了,悬崖多高呢?两百丈。有的人落在五十丈的地方,有的人落在一百丈的地方,有的人落在一百五十丈,有的人落在两百丈的地方,爬不上来。如果要救这些人,从上面放一条绳子下去,绳子要放多长啊?

    到底儿唄!对啦!最少要放两百丈对不对?如果只放一百五十丈,那麼,底下的人,看著上面的人被救上去,他就著急了。如果以最底下的人為标準,放两百丈,是不是两百丈的、一百五十丈的、一百丈的、五十丈深的统统能救得起来?是不是这个道理?

    阿弥陀佛本愿就是如此。他以五逆十恶的眾生──沉在最底下的,两百丈的地方,以这样的眾生為对象,发起超世的悲愿。这样的眾生能救得起来,那麼,不至於五逆十恶的,自然也都统统救得起来。所以,阿弥陀佛当初发愿的时候,以这样的眾生為对象、為目标,这个叫特别法门。

  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唯有净土法门,

  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

  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凡情圣见,二皆不生。

  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

  时当末法,捨此无术矣。

    只有净土法门──印光大师很强调信愿,是对当时那些念佛不求往生、不信西方净土、不愿往生西方的人讲的。我们现在的各位,信愿已经有了,那剩下就是一向念佛了。真信,真的相信「我念佛一定往生」,不是半信半不信,好像能往生,又好像不能;切愿,切实愿意往生,不是半愿半不愿、可生可不生,而是非往生不可!所谓「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这样就是仗佛慈力。

    那麼,往生之后,「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佛是三明六通,你也三明六通,跟佛是一样的,一样成佛啦。佛能怎样度眾生,你也怎样度眾生。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什麼凡夫啦,什麼圣人哪,在我们此土,「凡情」就是凡夫的情,「圣见」就是认為某种人是圣、某种人是凡,凡和圣判為两途。一到净土,皆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所谓佛、菩萨、阿罗汉,都是「因顺餘方,故有其名」,随顺其他国土的风俗,像在我们娑婆国土,讲「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乘,讲到净土也这样讲,其实个个都具有佛的神通道力,不过没有佛的称号,是等待哪一个世界的佛涅槃了,就去候补佛位,所以,「皆是一生补处」,有的显现為声闻相,有的显现為菩萨相,本质来讲,与佛共同受用。

    所以,这个法门是「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没有比这讲的更明瞭、更让人安心的了。「千稳万当」,哪有不稳当的呢?说「专念佛就能往生?恐怕不稳当吧?」你专靠佛力还怕不稳当?那怎麼能稳当?

    就像坐船一样,单坐一条大船就能过海,「我怕不稳当,我要搭一张小筏子,用几根毛竹,几根芦苇,编一张小筏子,绑在大船的后面,然后自己坐在小筏子上面,大船往前跑,我也跟著跑,大船万一不行,我还有小筏子。」很多人都这样想的,一方面靠佛力,一方面又靠我的定散二善迴向,「定散二善」修行的就是一张小芦苇筏子,所谓「迴向」就是用绳子绑在阿弥陀佛大愿船上,自己的重心在小筏子上面,「万一大船不行,我还有一条芦苇筏。」大船都不行了,你的芦苇筏还起作用吗?所以,赶紧把芦苇筏弃掉,上大船!上六字名号「专修专念」的大船,这叫「一向专称」。

    定散二善即善导大师所说的要门,要门的行者就像我刚才所举的比喻一样,他没有乘上六字名号大愿船,心里七上八下,在旁边以定善、散善,种种修行来补充,来插助,以為这样更有把握。这叫「凡心测佛智」。

    乘上愿船的人,哪一个不放心啊?

    在我们末法时期,捨掉这一个法门,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最上法门

  念佛往生一法,

  乃一切眾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

  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

  不可以简便易行,视作等閒。

    不能说这个法门很简单、很容易,把它看扁了、看窄了、看差了、看低等了。正因為简单容易,所以才殊胜啊,如果弄得很复杂,就不殊胜了。

    像我们坐船过海,如果坐一艘小木船,你上去以后,说不定还要帮忙划桨。如果是坐现在的大游船,你上去,根本不用你帮忙。就乘客来讲,坐木船就不稳当,坐大船就稳当,就简单容易。简单容易是因為它现代化很发达。

    六字名号之所以简单容易,是因為弥陀誓愿不可思议,所以,「為极恶最下之人,说极善最上之法」,越容易反而越殊胜。

    我们家里都有洗衣机。洗衣机比较差的是半自动,好一点的是全自动。哪一种洗衣机好?全自动的好吧。如果人家送给你一台洗衣机,你说:「全自动的这麼简单易行,这个我就看不起,我要一台半自动、不简单的。」那这个人就颠倒了。

    我们六字名号就是个全自动,你只要口称六字名号,剩下的事由佛来办,不用你操心,全自动!「自然之所牵」,所以说:「念佛者,我所做也,往生者,佛所做也。」我们就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怎样往生、怎样度眾生、怎样断烦恼、怎样修行,不用你考虑,一到净土,自然明瞭,自然证悟。

    印光大师在这里讲:「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眾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其他的就是第二、第三了。「第一」也是唯一,对我们来讲是唯一了,对於圣人根机,说不定不是唯一,「我还可以修别的法门!」我们不行啊。对我们,不仅是第一,也是唯一。而且是「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一切菩萨最终成佛,必定要迴向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快速成佛。

    印光大师又讲,这个法门是:「十方眾生捨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度群萌。」如果捨了这个法门,你不能圆满佛道,為什麼呢?因為佛是要广度一切眾生啊,你把念佛法门捨掉,怎麼能广度一切眾生啊?你必定是大悲不圆满,一定没有成佛。

    可见得这个法门,是成始成终,大总持法门。

  真信切愿念佛求生

  吾人欲了生死,

  实不在多,

  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我们要了生死,确实不在於多,东抓西抓,不是这样,你只要抓住一条,只要「真信、切愿、念佛」。相信念佛一定往生,这叫「真信」,并不是在心中打一个问号。什麼叫「切愿」?既然念佛一定往生,我就真实发愿往生,并不是说今天想往生,明天不想往生。一发起切愿,直到临终不改变。这叫「真信切愿」什麼叫「执持名号」?也是一样的。既有真信切愿,一定一生念佛到底,你这样决定就满足了,「念佛求生西方足矣」!已经足够了,了生死绰绰有餘了,并不再要读多少经论,要学多少法门啊!

  纵饶读尽大藏,

  亦不过為成就此事而已。

   你纵然把大藏经读遍了,不过是為了达成这件事情。

    那我们就更加「佔便宜」了,我们没有把大藏经读遍,我们也来到这个法门,岂不是更加殊胜,更加得到便宜和好处了吗?

    有人绕了很多弯,把大藏读遍了,像法然上人,大藏经读完五遍,才找到念佛的法门。我们跟他比呀,更觉得荣幸,占了便宜!一遍都没有读,就来到念佛法门了,你不是更佔便宜了吗?是不是?

    有人说「我不识字」,不识字,恭喜你,占了大便宜。识字,识字的人也没有吃亏,也占了同样的便宜。所以,不管识字不识字,有修行没有修行。

    像各位在家,那跟出家的比,你佔便宜了,你在家就遇到念佛法门了,用不著等到出家才遇到。当然,我们出家了,我不觉得吃亏了,我觉得很佔便宜,没有白出家;如果不出家,遇不到这个法门。眾生根机、根性各不一样嘛。我就喜欢过出家生活,有的人喜欢过在家生活,这个各依你的根性。

    我出家不久,有些同事就问我:「你真有毅力呀,你怎麼捨得把世间的一切都扔掉?我真佩服你。」

    我说:「错啦。我真佩服你!」

    他说:「你怎麼佩服我?」

    我说:「你才不简单哪!在这个红尘世界里边,我一天都过不下去,你还搞得周旋有餘,领导、同事、妻子、儿女、油盐浆醋,安排得井井有条,你真不简单,我就做不来。」

    佛告诉我们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在家的人,困难、烦恼更多。孩子要上学,你要為他挣钱,你要為他找后门儿;孩子要工作,你也要為他找后门儿;孩子要娶媳妇,也要為他操心;还要陪人喝酒,还要低三下四给人送礼。你看,我说:「你不简单。」

    我们出家没这些事情啊,我们很容易呀。对不对?住在寺院里边,清净的山林,还有那不停息的佛号,多麼好,太容易啦!

    所以,这个是根性不一样,并不是说哪一个比哪一个高级。喜欢出家的人,在家就过不了日子;喜欢在家的人,叫他出家,「哎,不行不行,我要回去。」所以,如果真有能力,你出家可以过,在家也能过,在家能过,出家也能过。那就说你这个人有两下子。但是,有的人就不行,我们也都不是这样的根机。是过去的业力推动,根性所推动。这个显不出哪一个比哪一个高明,说你识得几个字,比别人高明,那谈不上,是过去的业力,推动今生的果报。

    那我们这样的眾生呢,「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二、正 讲(下篇)

万修万人去

 

只要能深信,

只要能发愿,

只要能念佛,

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

故曰:万修万人去。

 

    你看多麼简单!讲得太简单了。「只要能深信」,相信念佛往生,「只要能发愿」,发愿往生,「只要能念佛」!「万修万人去」怎麼解释呢?就这麼简单!

 

    在座的各位哪一个不能相信呢?不能相信是你不愿意相信,佛讲的话还不能相信啊?

 

    我们说「这是一尊佛像」,谁都可以相信,三岁小孩也能这样相信,大学教授还是这样相信,他们两个的信心,有没有深浅的差别啊?没有!这个叫「如是我闻」,如是说,如是教,如是信,如是作。

 

    「念佛往生」,三岁的儿童听到了不怀疑,八十岁的教授听到了不怀疑,是一样的。这个叫「深信」,已经没有深浅、次第的差别了。有深有浅,不叫「深信」。

 

    比如说,我们的住持是传明法师,「我深信这一位是传明法师!」会不会讲这句话?如果讲这句话,可能心中在怀疑,「到底是不是传明法师?」一般所理解的「深信」,好像还有「浅信」,事实上没有深浅。噢,一介绍,「这是传明法师。」「传明法师,阿弥陀佛!」这就没有深和浅,我这样信,旁边的人听到了,也这样相信。这叫「深信」。

 

    说「眾生称念,必得往生」,在家、出家、凡夫、圣人听到了,统统这样相信。如果你的脑子里面打一个弯,说「这样就能往生吗?」出故障了!有障碍了!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在座各位,能不能做得到?(「能。」)

 

    万眾一心,万口齐音,简直就好像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相一样。

 

    所以叫「万修万人去」。

 

  用力少而得效速

 

  唯净土一法,

  最易修持,

  最易成就。

  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

 

    这也是拿净土法门和别的法门比较。有人说:「你们学净土法门,就想贪便宜!」我们可以响亮地、毫不含糊地告诉他:「我们就是要贪阿弥陀佛的便宜。」你不愿意贪这个便宜,恭喜你,在这个世界,多多去……底下不好意思讲。

 

    好像贪便宜不光彩。我看贪便宜不一定不光彩,看你贪哪一个的便宜。贪世间的便宜,贪阎罗王的便宜不光彩,贪六字名号的便宜,是「人中芬陀利花」呀!是「观世音菩萨的胜友」啊!怎麼不光彩呀?十方诸佛都欢喜你呀,诱导你呀!所以极乐世界的名字叫「极乐」啊!為什麼目的?就是要你「贪」这个「极乐」、「贪」这个便宜啊!

 

    这麼简易殊胜的法门,你都不接受,你这个人,叫做便宜都不会贪,太愚痴了!

 

  风帆扬於顺水

 

  餘门学道,

  似蚁子上於高山;

  念佛往生,

  如风帆扬於顺水。

 

    其他的法门要修道,就好像蚂蚁要上到高山顶上,怎麼能上得去?蚂蚁爬来爬去,一会儿一根树枝挡住了,一会儿一条溪流挡住了,好不容易爬到高处,它还以為到山顶了,其实是一个小石头的顶上,蚂蚁哪裡知道什麼叫大山的顶啊?

 

    「蚁子上於高山」,是自力,很困难,障碍重重,方向不明。

 

    那麼,如果念佛往生呢,「风帆扬於顺水」,祖师很会比喻,像你坐船,顺风,而且是顺水,这就很快了,不用一点儿力气。

 

    顺谁的风啊?顺阿弥陀佛的大悲风;乘谁的船哪?乘阿弥陀佛的大悲船;顺什麼水呀?顺十方诸佛护念的法水。统统把你往极乐世界引导,怎麼不往生啊?

 

  五逆十恶皆能往生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

  五逆十恶,皆能往生。

 

    净土法门就怕你信不及、你不能相信,如果真能相信,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往生,简单乾脆。

 

     在座各位能不能信得及?

 

     五逆十恶能往生,我们不能往生?

 

     五逆十恶能往生,不是靠他五逆十恶去往生,是念佛往生!

 

    有人往往在那里讲:「师父啊,吃素能不能往生啊?师父啊,吃肉能往生吗?」就在那里讲吃素、吃肉!我就讲:「吃肉不能往生,吃素也不能往生,念佛往生!」扯什麼吃素吃肉呢?吃素念佛能往生,吃素不念佛不能往生;吃肉不念佛下地狱,吃肉念佛到极乐。

 

    很简单,这叫「一向专念」。

 

    很简单的事,我们往往搞得复杂。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这样来想。有人讲「持戒往生」啊,「破戒往生」啊,不是持戒往生,更不是破戒往生,是念佛往生!这个叫「一向专念」。有人讲「善人往生」啊,「恶人往生」啊,不是善人恶人,是念佛人往生。善人要念佛,恶人也要念佛,所以,大家把方向把握得準确,人家东讲西讲,就不会动摇你的心了,因為我们是念佛往生嘛。

 

  若信得及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

  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最平常最高深

 

  净土法门,

  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

  若非宿具善根,实难深生正信。

 

  极乐之嘉宾

 

  果能生死心切,

  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什麼是生死心切?有的人念佛,老说等到临终,「哎呀,我到临死的时候往生。」

 

    生死心切的意思:现在我就要把往生决定下来!这样的人叫生死心切。临终,谁等得及?什麼时候叫临终?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哪一时,哪一分,哪一秒?临终是个虚假的观念哪!

 

    分分秒秒的当下就是临终啊!你知道你哪一分、哪一秒死啊?

 

    佛法讲「人生无常」、「人命在呼吸之间」,当下即是临终,你能这样体悟、这样思维:我今天就要把生死大事解决!我这口气念佛,就要能往生决定!

 

    佛也是站在这个角度发的本愿。这一句名号,当在就能让你了生脱死。不是等到你临终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这句名号才起作用,现在就能相信,不起一念疑惑之心,「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我们在此世间,顶多几十年的光阴,几十年和过去无量劫来比,简直是弹指一挥间。

 

    阿弥陀佛已经把你当作座上嘉宾了,已经是往生有份了。念佛人就这样,只怕你信不及。

 

  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能於此法,深生信心,

  则虽具缚凡夫,

  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这个法门,如果能生信心的话,虽然是凡夫,已经超过声闻、缘觉了,已经进入菩萨位了,不用发菩提心也是菩萨位了,所以叫「凡夫菩萨格」。

 

    印光大师比喻说像太子生下来,就超过一切大臣。张口一句佛名,是名真佛弟子,就能绍隆佛种,决定成就佛道── 就这麼殊胜。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

  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有的人说:「我这辈子不能往生,下辈子做人还差不多。」印光大师这句话,惊醒了我们的迷梦: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要困难!

 

    大家知道為什麼吗?為什麼往生极乐这麼容易,而做人还那麼困难呢?

 

    因為我们想来生做人,是靠自力。靠自力,你五戒不能做到,你来生做人没份啦!你想一想,五戒做到没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能做到啊?如果做不到,你靠自力来生做人没份!

 

    往生西方呢,虽然做不到,靠佛力!很容易。

 

    所以,大家算盘拨一拨。「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你不要指望说「我不生西方,将来可以做人」你必然要堕落三恶道。这也是劝我们要深信因果。

 

    「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你就是在此土成了阿罗汉,解脱生死了,你的利益也赶不上往生西方。

 

    一正一反,差别这麼大,稍微有一点智慧的人,稍微知道一点好歹的人,哪一个不念佛求生西方啊?

 

    不念佛求生西方的人,叫做不知好歹,又叫做忘恩负义!

 

  自己先能出生死

  欲利他,先须能自利;

  若非自己先能出生死,

  何能度彼生死眾生?

  自己在苦海中未能出,

  何能遍救苦海之人?

 

    想要利益人家呢,先要自己得到利益,自己兜里没有钱,还说:「我帮助你几个钱。」你拿什麼帮助人家?

 

    你还在苦海里边挣扎呢,还想救人家,那怎麼行呢?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先到西方成佛,回头再来度眾生,那个时候,你叫做乘愿再来的大菩萨,分身无数,遍十方剎,广度眾生,普利有情。神通道力怎麼可比呀?你真想度眾生,就赶快去成佛。你不赶快往生成佛,我看你不是想度眾生,你就是想给眾生添麻烦、惹烦恼,一定是这样子的。家眷、亲友,彼此恶业相牵缠,恩怨相酬相报,哪裡还能度眾生呢?赶紧到西方去!

 

  不愁佛不会说法度眾生

  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任运度眾,自在无碍。

  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会说法度眾生;

  如神龙一滴水,遍洒天下。

 

    这句话太好了!我们要把握方向,人生的根本目的要把握住!我们这一辈子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成佛,成佛就是要往生。「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会说法度眾生。」

 

    「我先学讲经吧,我学度眾生吧。」你暂时放旁边,你能成佛,不怕你不会讲经说法度眾生,就怕不成佛啊。

 

    所以,办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急事先办,先到西方成佛是急事,讲经说法度眾生可以暂缓,回来再说。

 

    「神龙一滴水」是哪一滴水呢?就是六字名号,六字名号广度一切眾生,叫做「遍洒天下」,你能尝到这滴水,也能往生成佛,你就可以靠这个法门,同时开显出无量方便引导的法门,广度一切眾生。

 

  起信即生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乐邦有路,起信即生。

 

    苦海茫茫,无有边际,回头就是岸!怎麼叫回头?仰靠佛力!

 

    因為我们一直在搞自力嘛,回转过来向佛力,叫「回头是岸」。当然「回头是岸」有很多解释了,你一直在搞五欲之乐,要回转过来求解脱等等。

 

    「乐邦有路」,「乐邦」就是极乐国土,什麼是「路」?「起信即生」,你能相信佛的本愿,你能相信「称念名号必定往生」,当下就得到往生。不要再说「我还要念十万遍,念到功夫成片之后再往生」,祖师告诉我们说「当下成就」!

 

    这句话不是叫你不念佛啊,我们还要在这里反復说明,「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

 

  当信念佛

  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

  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

 

    我们应当相信:求生净土,决定今生可以往生!现生得利益往生;念佛,一定能够蒙受佛的慈悲摄取。

 

  何若立往西方

  虽有珠海金山,不如坐进此道;

  纵令封禪拜国,何若立往西方?

 

    这是劝我们不要贪图世间的荣华富贵。你修行将来做一个皇帝,将来做一个国主,将来做一个大富翁,都不值得。

 

  不念弥陀更念谁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眾生当度我;

  吾辈竛竮无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阿弥陀佛救度眾生,没有障碍,要广度一切眾生,决定不会把我一个人漏在外面。像我们这样的人,在三恶道漂流,没有归家,你不念阿弥陀佛,你又念哪一个呢?只有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大慈悲父。

 

  故乡风月有谁争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这都非常好啊!我们应当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告诉我们:「眾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客路溪山」,旅途当中的山水、风景,任那些人去爱慕,娑婆世界的一切荣华富贵,就是「客路溪山」,都是旅行路边的风景。我们要回家啊!不能在路边看风景,忘记回家啦!

 

    我们到哪裡去呢?「自是不归归便得」,是你自己不想回家,如果想回家,自然就能回家了──想念佛往生,就能往生啊!

 

    「故乡风月有谁争」,极乐国土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有哪一个和你争呢?你能去,我就不能去了吗?各个有份!不用争。如果上火车,人多,位子少,大家都要争位子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位子,哪一个要争呢?不用争了,对号入座啊。同样的道理,到极乐净土,人人有份,你有份,我也有份,你不要看我往生,心里不服气,你也有份啊,就怕你不去。

 

  莫讶一声超十地

  莫讶一声超十地,

  当知六字括三乘。

 

    不要听说这个法门,就惊讶得眼睛睁大了,「有这麼回事吗?」

 

    惊讶什麼?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就超过了十地菩萨修行的功德。

 

    各位,如果不是这几天一直听到现在,陡然听到这句话,只怕不敢相信。说「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超过了十地菩萨」,谁不惊讶啊?印光大师说:你不要惊讶,你要知道,六字名号里边,包括了声闻、缘觉、菩萨乘,是佛果。道理在这个地方。

【附录】印光大师法语

印光大师法语

 

   (一)

 

   1、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為「通途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别法门」。

 

   2、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

   由兹,捨去自力,注重佛力,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

 

  3、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良由「以果地觉,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於一代时教中独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4、须知净土门,乃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不可以通途法门并论。

   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佛说难信,盖即指此。若无此执,则谁不信受奉行焉。

 

  5、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

   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弘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

   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评论,致有此失。

   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并论,则凡一切

   疑惑不信之心化為乌有。

 

  6、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

  (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

 

  7、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餘诸法门,皆仗自力。

   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之最要一关也。

 

  8、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到宝山,切莫空手而回也。

 

  9、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10、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耻。何独於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於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11、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餘,方可了生死。此则难於登天、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12、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於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迟於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

 

  13、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作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

    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14、佛视眾生,犹如一子,於善顺者固能慈育,於恶逆者倍生怜愍,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此实一代时教最妙之法,上圣下凡共由之路,遍透九界之机宜,极畅如来之本怀。

 

15、念佛法门,未断惑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犹如太子初生,贵压群臣。既往生已,惑业自断,定补佛位;犹如太子长大,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也。

    於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行,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眾生,若操左卷而取故物矣。

 

  16、世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功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眾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

    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功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復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

    如来称此法门為难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圆顿、真接、广大、简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绝难信受奉行也。

 

  17、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此彻上彻下之谓也)如来為眾说法,唯欲令眾生了生脱死耳。其餘法门,上根则即生可了,下根则累劫尚难得了。

    唯此一法,不论何种根性,皆於现生往生西方,则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為渐。虽有其机,不如寻常圆顿之机,有似乎渐,而其法门威力,如来誓愿,令此等劣机,顿获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

 

  18、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只口会说话,亦可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19、佛法浩瀚,薄地凡夫欲於现生了生脱死者,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别无有能满其所愿者。世有多少聪明特达之士,专以研究大乘经论為志事。而於此最简便最圆顿之法,反浅近视之,而不肯修。

    盖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详思佛力之叵测,以故弃佛力而仗自力,自负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实;反逊愚夫愚妇无知无识者横超三界,高登九莲;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沦莫出,岂不大可哀哉!此世间学佛者之通病。

 

  20、佛之慈悲誓愿,正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往生。

 

  21、唯有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时当末法,捨此无术矣。

 

  22、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眾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不可以简便易行视作等閒。

 

  23、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纵饶读灵大藏,亦不过為成就此事而已。

 

  24、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

 

  25、唯净土一法,最易修持,最易成就。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26、餘门学道,似蚁子上於高山;

    念佛往生,如风帆扬於顺水。

 

  27、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 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於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於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

 

  (二)

 

  1、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五逆十恶,皆能往生。

 

  2、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3、净土法门,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善根,实难深生正信。

 

  4、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5、能於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子,贵压群臣。

 

  (三)

 

  1、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

   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2、欲利他,先须能自利;

   若非自己先能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眾生;

   自己在苦海中未能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

 

  3、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任运度眾,自在无碍。

   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会说法度眾生;

   如神龙一滴水,遍洒天下。

 

  (四)

 

  1、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乐邦有路,起信即生。

 

  2、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

     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

 

  3、虽有珠海金山,不如坐进此道;

     纵令封禪拜国,何若立往西方。

 

  4、如来拯济无方,广度眾生当度我;

     吾辈竛竮无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5、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6、莫讶一声十地,

     当知六字括三乘。

上一篇:十善业道经大意
下一篇:《阿弥陀经》略讲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