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净土资粮01
净土资粮01
2006年06月21日10:03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920 字体: 繁體

净土资粮01

黄念祖老居士述

初刊说明

壬戌之秋,北京广化寺与居士林在该寺举办念佛七道场,由该寺方丈修明长老主七。四众弟子参加者一百余人,其中多是久修之大德善信。道场中,香光幡幢,明洁庄严。诵持唱念,诚敬肃穆。实为近三四十年所罕见,亦为文革后北京第一次念佛七道场。起香之日,蒙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果老法师,莅临加持并开示。次日起由中国佛学院净土宗教师黄念祖居士讲解《弥陀要解》中的宗要—信愿持名,共四讲。本林根据录音,编为成文。复经原讲人修改审定,文约义丰,更趋完善。在整稿期间,又收五台山南山寺长老通愿老法师来信,开示结七与名号读音等重要问题。乃与前稿一并刊印,内部流通。三稿汇为一册,命名为《净土资粮》。册中包括当代法门龙象,两位老法师宣说净法之宝贵开示,言简意赅,抉释净宗奥要,更为希有。

又此次刊印蒙五台山南山寺与福建中华山性海寺赞助,共力完成。特此一并致谢。

北京居士林八三年元月

一、念佛七起香开示

正果法师

今天我想来讲三点。第一点,关于‘打七’的问题。‘打’是一个语助词,‘七’是一个期限。从真正的意义上讲,打七就是克期求证。可以打一个七,两个七,三个七,乃至七个七。主要是克期求证的意思。就是我们自己限定在一个时间内,好好的放下外缘,清清净净的念佛。在这七天之中,希求能见佛闻法,或者得到其他种种殊胜功德的现象。要有所收获,得到功德。

在打七法会中,有参禅的静七,或者是其他的诵经礼佛七。打起七来,必须要求开悟证会。我们念佛的人,在这七天之中希求能够见佛闻法,成就菩提心等等的无量功德。本来是念佛七,一般称作打七。七从字义上讲,当然是个数目字,但是也有这种解释,‘七’代表西方,《中华大辞典》有一条:西方谓之‘七’。所以说念佛七就是念佛希求临终往生西方。打念佛七,定期七日,是有经典为依据的。《阿弥陀经》里讲:‘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古来的祖师,规定七日念佛,或七日参禅,或七日诵经等等,也都是在经典中有根据的。在经典上,如来常常说,我要三日入定,七日入定,四十九日闭关入定,弟子们不要来打扰我。都是以七日乃至几个七日为期。《观无量寿佛经》在说到上品上生的时候,提到‘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所以说我们打念佛七是有经典上的根据的。当然有念佛两个七,三个七,七七四十九日的七个七,这统名叫‘打七’。特别主要的事情是克期求证。祖师们规定,起码是七天,再多乃至几个月。如来在经中讲过,我七日入定,九日入定,三个月入定,这都是如来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第二点,为什么我们要打念佛七呢?经典上说的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嘱咐我们要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究竟的归宿处。《无量寿经》里有这么几句话:‘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都是伟大的,至极重要的愿力。其中特别是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最伟大的一愿。一般讲到建立净土法门,也是以这一愿为依据,是众生最可依*的法门。为什么呢?讲到佛教的修持,有难行门,易行门的差别。所谓难行门,也无所谓难不难,不过在末法时代,例如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一个学佛的人,要想从戒定慧三学,依*自己的修止观和参禅得到成就,就比较困难,所以叫难行门。因为我们的业障深重,环境条件不好,所谓环境不好就是说此婆娑国土是五浊恶世。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种种干扰就不消说了。从生命上来说,也是有一定的界限的。最多一百年以内,超过百岁的就很少了。但是在几十年内,要想依照其他法门去修持得到成就,比较困难,所以叫难行门。但是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比较容易,所以叫易行门。易在什么地方呢?像阿弥陀佛发的愿力乃至有十念就能往生。如果不能往生的话,阿弥陀佛说我绝对不能成佛。这个往生是带业往生。比如说你造了种种业,包括善业,恶业,还没有得到解脱的时候,但是你从今以后,断除恶业,专心念阿弥陀佛,修行净业,依照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可以往生,这叫仗他力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之所以要念佛就因为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至心信乐,十念即可往生。因此从前的祖师乃至现在的人一直念阿弥陀佛求往生,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的原因,是以经典为依据的,净土三经里说的很清楚。

第三点,讲一讲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因请法人韦提希夫人的关系,说到往生净土的问题。当时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她:‘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呢?五十年代在《现代佛学》上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要看皈依三宝或不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不皈依三宝,尽管研究佛教很好,说的很好,但是实际上很难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因为他不皈依三宝,首先就是我慢心没去掉。所以学佛的人首先要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且要具足众戒,根据个人的身份立场,环境关系,都守其净戒。受五戒,受十戒,受比丘戒,乃至菩萨戒,要具足众戒,各守其戒。并在生活,行动等一切方面,不犯戒,不犯威仪。念佛的人也有一定的生活方式,行怎样行,住怎样住,坐怎样坐,卧怎样卧,吃饭怎样吃,穿衣所以穿等等,都各有其规范形式,都应各守其规矩,就是不犯威仪。

再者,前面引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关于发菩提心的问题,这一点特别重要。什么是菩提心呢?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菩提心是以大悲心为因,实际上我佛的体性就是以大悲心为他的体性,如来是观察了众生的痛苦,发起了大悲心,由后得智去教化一切众生,如佛菩萨所起的一切化度众生的作用,都是由后得智所起的。如来对众生的看法,在经典上教导我们:菩萨行菩萨道,等于是鱼水的关系,等于是树木的茎和花果的关系。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到最后之所以能够成佛,总因为有菩提心,去化度众生,用福德智慧两种光焰圆满功德去成就佛果。假如一个学佛的人没发菩提心,就只能成为自了汉,所以只有深信因果,并且发了菩提心,才是往生净土园成佛道的正因。菩提心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夫人说:‘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此三种心实际即为菩提心。今天我们在此打佛七,希望大家都要发这三种心,也就是发菩提心,克期求证。功德圆满时,大家可能看到瑞象。现前能够万缘放下,达到一心清净念佛,这本身就是一种殊胜功德。

今天就讲这些,祝愿大家净心念佛,现前得大利益,将来临终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二、关于结七与圣号读音的书示

通愿法师

(一)止语(亦名忌语)‘佛不许止语’。在四分大律,自恣犍度中,律中佛呵责为‘哑羊法’,本外道所行,如是如‘打饿七’,行无益苦行,皆此类也。比丘行此法,结罪。以佛法,法法皆合中道,无奇特惑众之法故。愿初出家,曾有老尼教行此法,为慈老呵责。此或为修行人用功恐打闲岔,自想方法,实则不如少言,更为相应也。

(注:慈老指慈舟老法师,乃近代华北三大高僧之一)

(二)‘阿’字,字义非常重要。华严四十二字,第一字为‘阿’,表诸法无生。亦是由此出生一切法之义也。据华严四十二字母原文‘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其含义至圆至广,惜今汉族教徒,多读成‘额’或有读‘诺’,其音一差,作用亦偏。又有更差者,多有人将‘阿’字去掉,单念‘弥陀佛’者,此则无量光寿成为有量矣,关系重大。(如大赞‘弥陀佛大愿王’,而不如‘阿弥陀大愿王’,为准也。)又阿字在密教中,亦多胜解,兹不具述。

(整理拙稿之际,欣接通愿老法师寄来书教。老法师精研华严,解行俱优,严持戒律,轨范人天。现驻锡五台山南山寺,实为当代华严,律,净三宗之大德,所示正是应病伽陀,修行关要。特公于众,同沾法味。)(黄念祖谨志)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

三味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

(一)引言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何止在座的百位左右。但是,有人或因欠缺因缘不能来,或缺少善根而不肯来。又有人虽有因缘善根,但缺少福德,想来而临时发生障碍而来不成。可见在座诸位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特来赞贺,随喜道场。并敬向诸位汇报本人学佛的体会,作为供养。同时,敬向诸位大德请教。

现在是‘念佛七’道场,念佛七日。这样以七天为一期,就是根据《阿弥陀经》中,若有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教道。我们现在道场中,每天都念《阿弥陀经》,因为此经简要,可以称为净宗的心中心。所以它的注解甚多。其中以莲池大师之《弥陀书钞》,幽溪大师之《圆中钞》及蕅益大师之《弥陀要解》最为殊胜精要。印光法师说:‘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又于此三疏之中,尤推赞《要解》,说它超出此经一切注疏之上。并推崇至极地说:纵世尊出世,亲自注解,亦不能过。所以我现在敬选《要解》中的宗要,来向大家汇报。

天台宗注疏,先明五重玄义。在看经文前理解这五重玄义,便抓住了全经的纲要与心要。这五重是:

(一)释名,

(二)辨体,

(三)明宗,

(四)力用,

(五)教相。

(一)就是解释的经题名。

(二)是辨明本经的体性,本经以实相为体。

(三)是宣明本经以什么为宗要。

(四)是讲明本经的妙用。本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未法多障众生,依此法门,即可出离生死,往生极乐世界,径登不退,这是方便至极的力用。

(五)明教相:此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由于本经以实相为体,实相之体非语言文字之所能知。所以目前不多谈实相之理,单提五重玄义中之明宗。本经之理体摄于六信中的信自与信理。于明宗中融摄经体,并兼明本经之妙用。

(二)明宗

宗是什么呢?宗是崇奉与宗要之义。《要解》说:‘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乃是万行之纲领也。’可见明宗是万分重要的。信佛的人必须修行,而宗正是修行的重要途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契会本体,可是宗是契会本体的枢机,(枢机,例如电视机的开关与旋钮。)而且宗是六度万行的纲领,(纲指纲的总绳,纲举则目张;领,指衣的衣领,提领则衣顺。)可见明宗实为切要。

《阿弥陀经》以何为宗呢?注经大德们提法虽不一,其实质亦无大异。但其中最为直接精要的,则是蕅益大师所说的‘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由信生愿,由愿启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愿行称为三资粮。出门旅游必须带钱,这就是资:还必须带饮水和食物,这就是粮。《要解》说:‘非行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其中‘信’字是关键。人若老怀疑西方净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愿。如有信愿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妙者神妙不可测度之意。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极微妙,深不可测,功德难思的妙行。只有持名这样的妙行,才能实现广度众生的大愿。如无此妙行,众生自身想出生死都很难,更何况能度他?是故《要解》说:‘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只有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并且证实自己的所信,证实信愿持名的妙行,证实信愿持名即得往生的胜行,证实‘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先陈依正以生信。《阿弥陀经》中,首先深说极乐得依正庄严,来劝发大众的信心。经中所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黄金为地,七宝行树,楼阁罗网等等都是依报庄严。至于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无量清净,诸大菩萨,以及声闻天人,皆是阿(革+卑)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具足种种功德,皆是正报庄严。世尊于此世界,曾多次宣说净土妙法,并令会中大众,亲眼得见极乐世界。净土三经中,有两部都有这样的记载。《无量寿经》中,阿难愿见极乐,在正向西方顶礼念佛之时,顿见西方极乐世界现前,阿弥陀佛如黄金山高出海面,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并见彼国诸大菩萨等众。婆娑极乐两土相见如在对面。当时在会大比丘一万两千人,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共两万人,一时俱见极乐世界,在说《观经》时,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也都同时得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两经中有如此殊胜的示现,都是为了坚固众生的信心。人们即生实信,自然出生求生净土之愿。

次劝发愿以导行。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就是说众生听到经中所说极乐的依正庄严,就应当发起求生极乐净土的大愿。这个大愿极为殊胜,能发此愿,便与阿弥陀佛接迎众生之原相合。人若不发求生的愿,便不能往生了。因为佛恒顺众生,是决不强迫众生的。人若发愿求生,佛的全部愿力,就显现在这发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故《要解》说‘次劝发愿以导行’。

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所导之行,就是持名念佛。就是念南无(读那摸)阿弥陀佛。阿字正确读法是中文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华严字母里面的第一个字。一个阿字有无量功德,无量涵义。其中第一个涵义就是无生。密教大德日本兴教大师说,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所以这个阿字的读音很重要,盼望大家能够读准。人若能深信切愿持名佛名号,就必定能往生极乐。往生后就不再推转,极乐的殊胜就在于不退。在婆娑世界修行的难处,是进一退九。处处都有退缘,有种种障碍。寿命很短,干扰太多。勤苦修行使自己进步一步,谁知突遇干扰,反而退了九步。所以说进一退九。另外一个意思,是指修行人中,有一个人在进步,便会另有九人在退步。可见在此土成就很难。若往生极乐后,便没有推缘了。国无女人,衣食随意,万物清净,六时闻法,愿闻便闻,不想听时,便无所闻。一切随意自在,而且得往生者,善根殊胜,于所闻法都能相应。所以往生之人都位登不退,直到成佛。我们求生净土的目的也在这里。求生极乐,不是为贪图安乐,而是为了普度众生。只有达到不退,才能实现自觉觉他的本愿。所以《要解》以信愿持名为本经之宗。

(三)生信

信字非常重要。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开示我们,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为从信才出一切功德。又说:‘佛法大海,信乃能入,智为能度。’这就是说,必须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无信心,纵然广读佛书,对于佛法也是难于入门的。又说:佛法如宝山,信为手。所以必须有信心,才能在宝山中取得宝物。我国净土宗师善导大师曾把信与疑做个对比。大师指出,不信则疑,疑如污秽之物,不但自身污秽,并使所沾之物亦同污秽。例如粪便,本身很脏,清洁的食物如沾着粪便,则食物亦脏。故知不信则疑,疑心十分有害。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1)信自。

《要解》说:‘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或疑佛法主张无我,怎么说要信自呢?当知这个‘自’字,不是那个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离一切相的自性,也既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所以《要解》开口便道此心本非肉团心,此心不是我们所说的心脏。现在科学已经证实,一个人心脏坏了,可移植另一个心脏来代替。如果我黄念祖的心脏已经切除了,换来一个张先生的肉心,那么是我自己仍然活着,还是张先生复活了?当然是我黄念祖仍然活着。(正在目前整理稿件之际,科学界又有所进展,可改装用塑胶纤维同铝合金制成的心脏,人依旧还活着。)可见肉团心不是自己的心。

《要解》又说,我的自心也不是缘影心。缘影心即第六识能攀缘的心。此心只是缘色,声,香,味,触,五尘所生之影像,故名缘影心。为说明自心不是缘影心,特引证《首楞严经》。此经乃经中之王。《首楞严经》明示此义。当年阿难多闻第一,能忆持十二部大经,但遇摩登伽之难。此时阿难十分震动,哀切请佛开示。佛问阿难:‘以何为心?’阿难回答,佛方才问此心在内,在外,还是在中间等等,我用心来推寻。所以‘即能推者,我将为心。’阿难认为自己这个能推想寻思的心,即是自心。佛当时呵斥阿难说:‘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今,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枉受轮转。’佛直示阿难,你所谓的自心,那不是你的心,那只是外界五尘所引起的妄想。它迷惑你的真性,这是妄心。他不但不是你自己,而且是你自己的敌人,它迷惑了你的真性。那个是贼,可是你把害自己的敌人,认为自己的爱子,于是使你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地经受轮回之苦。《楞严》这段开示十分切要。《楞严贯珠》说此经讲‘见道’‘修道’与‘证道’。由‘见道’才能‘修道’,由‘修道’才能‘证道’,可知‘见道’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见道’的方便是显真心,而它的最初方便是破妄心。今‘要解’亦复如是,向我们大呵一声,说:缘影心不是自心。我们应深切体会信受。这样的信心,是我们的根本。要认识当前能推能想,自以为是的心,是贼,是它害了自己。于是不再信任它,叫它*边站,这才有希望恢复自己的真心。下云‘初无竖后’竖字指时间,真心在时间上即没有开始,也没有末后。没有初后,既是没有过去未来与现在,真心常住,三际一如,本无生灭,何出有前后?在生灭心中则有念,有念就有生灭,一念生于前灭于后。又现在科学界已经承认,过去是不可穷尽的。即不可穷尽。便找不到开头,所以说是无始。并且未来也是不可穷尽的,便找不到终点,所以说是无终。再用一个圆圈来作比方,从某一点开始前进,最后又终止在这个起点之上。起点便是终点,没有始终,也就没有先后。世间的圆形只是一个极粗的比方,佛教所说的圆,更加不可思议,所以说‘竖无初后’。横指空间,我们的真心遍满一切处。‘横绝边涯’,既是常说的横遍十方。经云:‘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正显真心的广大无边。下边说‘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不变者,本人的真如本性,亦即自性,真心,佛性等等。虽然终日随缘,轮回在六道之中,可是自己常住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说不变,不变二字,十方重要。

以上所说的真心,凡夫在没有开悟之前,是无法真实理解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只应信仰。想到这个大觉世尊金口所说,所以我们只应尊仰敬信,不可怀疑。诸佛出兴于世,就是为了这样一件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人人本具妙明真心,是佛的见知。以下再从引证一些经论来增加大家的信心。例如释尊腊八日看见明星大彻大悟时,开口第一句话便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说我们的本心,都具足佛的智慧和功德。又如:《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就是说,当前这个一句阿弥陀佛之心,这心既是佛。这也是直指众生之心本来是佛。念佛之心,当下即佛。又如楞严会上文殊大士赞叹观音的耳根圆通,指出闻性的圆通常。我们透过文殊大士宝贵开示,可以信知自性的圆通和常真。

首先说通:例如我们现在坐在佛殿里,殿外的人物被墙隔断,我们看不见,但是外面现在锯木的声音,我们都听得见,这就表示耳根能闻的性能,不被墙隔断,能闻的本性,叫作闻性。闻性不被隔断,说明闻性是通。其次说圆:闻性是圆。我们说自性圆含十方,就可先从闻性的圆来理解。经中,文殊大士说:‘十方具俱击鼓,十处一时闻’例如我们在嘈杂的剧场中,台上台下,前后左右,男女老少,种种声音,我们能同时听到,都能辨别,一一分明。不用回头转脑,不用拨动开关,调正方向,一时都闻,一切都闻。可见闻性圆含一切,于是可知自性亦然。

再说常,我拍手一下,大家听到声音,再拍一下,又听到声音,拍时便有声,不拍便无声,声音有生有灭,可是人的闻性没有生灭。声音灭时,闻性不灭,所以随时拍手,随时能闻。从闻性是常,可知自性常真,不生不灭。从文殊大士指出的圆通常,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要解》所说,我们本心圆通常,不是肉团心,也非缘影心,那都是生灭心,既是妄心。真心常住,所以没有初后;真心圆含十方,所以没有边际。闻性,随声音之生,而听到声,既是随缘;声音灭而闻性不灭,既是不变。由于自性圆含十方,所以十方国土皆是自心中所现之物。我们目前虽因妄想执着,妄心作主,真心未显现,故‘昏迷惑倒’。但我们若能‘一念回心’依佛教诲,背尘和觉,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人们往生并不需跑到远方,只是生在本人心中,所以决定能生。净业行人于此应生决定信心,不可疑惑。这就是信自。信自,也既是信自佛。

(2)信他。

信他既是信他佛。我们应当‘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言;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定无二。’首先要信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尊是我们的导师,教导我们五戒不能妄语,所以释尊绝不会说妄语。《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言者,不异语者。’佛所说的,都是真实,都是如,没有虚妄。我常说释迦牟尼佛不要人一分钱,也不要人投他一张票。释尊舍弃王位眷属,雪山苦修,成佛后也只是沿门托钵,讨饭为生,这都为的是什么呢?还不是为了要救度我们!所以我们应该深信佛的教诲。《阿弥陀经》是佛金口所说,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都是真语实语,决定不会骗我们,而且净土三经中的《无量寿经》与《观经》,都是会中大众,亲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记载。这都是历史事实,决不是神话故事,所以我们应当相信,既然相信,就应当依教奉行,‘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二者,我们要信阿弥释尊决无虚愿。阿弥陀佛是大愿王,所发四十八愿,都已实现。大愿的中心是第十八愿,愿文是‘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条大愿也正是本经的纲宗,确指信愿持名。若能闻名生信,而且是至心信受,至心指登峰造极的诚心。这表‘信’。下面说‘乐’,表欢喜。欢喜极乐国土,才会发愿求佛。从‘乐’字直到‘愿生我国’表‘愿’。以下‘乃至十念’表‘持名’。念佛当然念越多越好,但未能多念,乃至平时只修十念法以及临终时念佛十声,都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以下又说,如果有人能行如上的十念,而不能往生,就不成佛。现在经中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可见阿弥陀是已成之佛。其因中所发一切大愿,决以全部圆满成就,故决无虚愿。我们信愿持名,就必与弥陀大愿相应,往生极乐。

三者,要信六方诸佛亦即十方一切诸佛。经中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经中说诸佛现广长舌相,《要解》说世间常人若能三世不妄语,舌相薄而广长,吐出时可以自覆其面。可是此经中诸佛为赞净土法门,所现广长舌相,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现此稀有妙相者,正是为众生生起决定信心。复用此不妄稀有舌相‘诚心实言’,令诸众生,皆信诸佛所赞,纯一真实。诸佛毫无异语,所说没有二言。所赞者,‘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正是本经原有的经题。可见此经是不可思议功德,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我们能遇到这样殊胜稀有的不二妙法,实应当至心信受,不当疑惑。所以《要解》说我们应当‘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心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六信中自信和他信是一对。两者都是能信,这是正信。一般说来,文化不高,阅读经典不多的人,容易信他,而难于信自。若说自心是佛,便不敢承当,且认为那是贡高我慢。又有人一听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便不敢信,认为虚无缥缈,怕落空。这都是信心不深的表现。但若能真实信他,老实念佛,仍能往生,只是往生后的品位不高。另外一种,便是专谈信自,不能信他。这多属于文化较高,读经较多,甚至是颇有研究的人,喜说自性是佛,但不信他佛。认为念佛求生往生,是心外觅法,是着相。于是轻视净土,不愿求生净土。当然也就错过这个殊胜的方便法门,而难于在现在生中证不退转。更有甚者,有人偏重自心是佛,本来是佛,本来成佛,于是就反对一切修德,又与那些蠢动之类有什么分别?所以《要解》说:‘偏重自佛,既是我见未忘;讳言他佛,却成他见颠倒。’进言之,自他不二,才是圆融无碍之旨。佛法是无尽藏,切莫得少为足。

(3)信因。

因和果也是一对。因果问题很重要,一个人若真信因果,就不同于普通人了。若真信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着贪求,计较,分别和营谋,便减少无穷的烦恼和过失。欲深知因果,必须明三世因果。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经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现在我们都得人身,这是由于过去身中,曾种持五戒之类的善因。至于在座诸位,能来参加当前殊胜的‘念佛七’道场,其中许多位还是久修居士,出家大德,寺院长老,这都是过去多生的善因,不于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佛所种善根。这说明欲知过去所种的因,只看当前所受的果,就清楚了。至于将来的果呢?那只看现在所种的因。现在大家从发菩提心,打七念佛为因,所得之果就是往生极乐,莲池化生,证不退转,都是阿(革+卑)跋致,并且等同在兜率天内院的弥勒大士。可见三世因果极为重要。但世人对此很难生信。所幸当前国内外有识之士,重视了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能记忆前生的实例,并且已有用英文写出的专题报道。至于我自己最近也听到青海省会附近所出现的一件实例。该地村中有一个幼童在初能说话后,即向父母说,我不是你们的孩子,我父亲是xx,我母亲是xx,我名xx,我村是xxx。于是这一个奇闻立即传播出去。所巧者这幼童所说其前生父母,离开他的家只有几十个村。听到后即去访问,相见之下,证实无误。孩子认识来者正是前世父母,父母证明童子既是已故爱子。于是这一幼童就有了两套父母。这一事实很说明问题。更有趣的是:上海某居士(电机工程师)最近亲自在各地调查,在我国西南发现了另一实例,与上述者同出一辙。

至于人死如灯灭之说,看来要站不住脚了。大科学家们,已有了新的体会,例如大科学家薛定鄂,是量子力学的权威,近来研究生命科学,薛氏说:‘我在母胎时,并不是我生命的开始,我是依照了过去的蓝图,而出现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并非我生命的结束。’薛氏之说生前以有蓝图,死后生命并不结束,恰恰否定了人死灯灭之俗论。至于‘蓝图’等,则相似于我教所说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此识含藏一切种子,我们的现在世与将来世都决定于此识中的种子,所以我常说佛教是极科学的。我是学自然科学的,我了解科学,我敢这样说。

因果不虚,欲免恶果,必须不造恶因。欲求善果,务要先种善因。故云‘菩萨畏因’,先从因上努力。众生颠倒,不明因果之理,例如恶徒行凶,当宣布立即枪决时,吓得双腿都软了,这就叫众生畏果。遇到恶果,便害怕了。他如知道畏因,便不至于行凶作恶,肆无忌惮,当然也就避免死刑的恶果。

在信因之中,最殊胜之因,莫过于《要解》所说:‘深信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散乱心中念佛,都会成为成佛的种子。例如经典中说,佛在世时有一位老人来求出家,舍利弗用慧眼观察,看出老人八万劫以来,未种善因,不准出家。老人大哭,佛听到后,叫舍利弗准他出家。因此老人在八万劫以前是一樵夫,一次在山中打柴遇虎,逃避上树。虎过后,放心了,念了一声‘南无佛’。此一老人在八万劫前,在惊乱中念了一声佛,八万劫后,凭此善因,遇佛出家,后证阿罗汉果。又如《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由上可见,散乱之心,称佛名号,尚有这样殊胜的功德,何况一心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为有不能往生之理?信愿持名是往生的亲因,从此妙因必得往生的妙果。正果老法师在起香日开示大众‘克期取证’,可见这个道场不是通常地随喜结缘,而是要在这七天之内达到一心不乱。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就决定往生。

会有人问蕅益大师说:‘人若在念佛七中念得一心不乱之后,又造恶业,仍能往生否?’大师答得好,大师说:‘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更无起惑造业之事。’我现在做个比喻,例如烧开水,水烧开后,便以消毒,可以放心饮用。纵然放凉了,也是凉开水,依然可以食用。反之,这一壶水,今天放在炉上,烧五分钟,拿下来放凉,明天又放在炉上烧五分钟。这样烧一百年,始终不能当开水用,大家蒸饭,也是同样道理,要一口气成功,免成夹生饭。我们用功也正是这个道理。现在的道场就是希望在这几天之内把水烧开,这就是克期取证。经中所说的一日,是指二十四小时。

所以在道场内要一心念佛,出道场回到家中仍应一心念佛。不要回家就看电视等,心就乱了。家务尽量安排好,可以在七天之内,下至只是一日,专心持念。我们现在所念的这本《阿弥陀经》是姚秦时代罗什大师所译,要求念到一心不乱,唐玄奘大师所译此经中则把这个一心不乱译为‘系念不乱’,两译合参,便知罗什大师的‘一心’相当于玄奘大师的‘系念’,就是说一心是指专心持念,心不散乱。不是指事一心与理一心。因事一心则消除了见思二惑,理一心则可破无明,都是甚深境界。现在合参两译,知道一心同于系念,所以我们真实发心,老实念佛,绵绵密密,精进不已,以此为因,必得往生极乐的妙果。至于现在到达一心不乱也是可能的,往生时品位就更高了。

(4)信果。

《要解》说:‘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味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随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可见,信果就是要信从念佛之因,得往生之果。深信极乐净土中‘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是由于念佛到一心不乱,入念佛三味而往生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亦复如是,例如此界最尊的普贤文殊两大菩萨,乃释尊的胁侍。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发愿偈为:

愿我临欲临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再看《文殊发愿经》,文殊发愿经偈为: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以上两偈实质全同,五言偈即从七言偈精炼而成。又如《文殊说般若经》说:‘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欲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诸佛。’可见念佛功德难思。上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悉皆念佛求生极乐国土,诸上善人下至一切人民,皆因念佛而得往生。皆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自身之影,必随自身;空谷回音,必应于响。从因得果,果不离因。念佛之功,功不唐捐。往生之愿,决不虚发。能这样信,名为信果。

(5)信事。

事与理是一对。事是事相,理是本体。事相就是事物与有形无形种种诸相。眼前所见,幡幢香灯,男女老少,以及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飞禽走兽,鳞介爬行,六道轮回,生生死死,万事万物,都是事相。对于所有这些事相,若闻它们究竟以什么为本体呢?从科学上说,宇宙万物推其本源,不过是由一百多种原子,它的本质呢?只是电子,质子和中子。世间万物只是由这些三种‘子’,若多少配搭而厂。若更问这三种子是什么呢?当然小中还有更小,这是不可穷尽的。但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些‘子’都有二重性,即颗粒性与波动性。所谓,‘颗粒’者,只是能量在其场中某处的集中。因此可以说一切都是能量与波动。例如空中的电磁波,俗称无线电波。波即波动,可见从事相上看到万象森罗,若论本质,只是能量与动相。若从佛法来说,那就深入了,例如当前我这个人,是个百发的老头,再过些年送到八宝山一烧便没有了,这是事相。若论本体,我的本体与佛相等,本来没有生灭。这里所说的本体,即是理,理不是指道理,道理是知解,是人脑的产物,是有生灭的。可见用凡夫妄想的心,是不能真实明白经中事事无碍的妙理。本经是小本《华严》所显示的,正是事事无碍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想要明白,那只有真实发起大乘心,亦即菩提心,此心正是大悲大愿大智的结合,才有希望。目前若未能深懂也很自然。当年佛说《华严》时,大神通如目犍连,大智慧像舍利弗,都如聋如盲,不能明白。现在我们听了,有些不懂也就不用着急。好在这些妙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们的阿赖耶识,像答录机,都已记录无失,成为种子。

《要解》说:‘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事与理相对,境与心相对。心即是理,境既是事。前已阐明此心含容十方,此心不可穷尽。所以从此心所现的境,也不可穷尽。现代科学家已承认宇宙之大不可穷尽,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员;银河系也还是围绕一个中心而在旋转,所以必有更大与更大更大不可穷尽之天体。可见宇宙之大不可穷尽,科学家这一新认识,在佛经中早已说到。并且依佛教说,这不可穷尽的世界,都不在自心之外。因之,十万亿佛国之外的极乐世界当然不在心外。极乐世界是实有,经中说‘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两个‘有’字,至关切要。极乐是有,并是真实的有。不同于眼前这个世界,目前虽有,而将来必然会坏和空。天文学家现以证实,有的星球已经衰老,有的正在变坏,有的正在崩溃。又有新的星球很年轻或刚刚出生。陨石的降临正表明某个星球崩溃了。此世界在贤劫千佛都出世以后,也将从坏而空。将来又从空而成,由成而住。成,住,坏,空循环不已。但极乐世界‘建立常然,无衰无变’。最极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要解》还说,经中所说都是真语,实语,所以不同于庄生寓言。庄生即我国周代的庄周,他好为寓言,虚构一些内容,来寄托自己的本意。例如他说有个人叫混沌,生下来没有七窍。有人怜悯他,便给他凿开这些窍,等七窍凿出后,混沌死了。这就是寓言。实在没有混沌这个人,借他表示天地未分以前的不识不知。等知识多了,便是七窍有而混沌死。现在经中说极乐世界,这是真实有,不是寓言。我常说你如认为这个世界有,那极乐世界当然是有,并且是更坚固的有。以上说明信事。

上一篇:净土资粮02
下一篇:净土指导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