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02
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02
2007年06月20日09:22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828 字体: 繁體

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02
 
 
 
李恒钺居士讲述
 
印顺法师鉴定
 
许巍文居士记录
 
戈本捷居士润文
 
 
 
五、佛教是甚么
 
 
 
五、一  佛教的内容
 
 
 
五、一、一  理论—佛学—解—解释世界的真理
 
 
 
五、一、一、一  世间
 
 
 
世间就是对一般世间现象的解释与应付。
 
 
 
五、一、一、一、一  因缘
 
 
 
佛说世间万事都是依照因缘定律演变前进的。现在科学界论到世界上一切的事物,承认有因果律的,也有偶然的。但佛说一切的事物的显现异动,决无偶然,一律是因果律所操纵的,只不过有的是简单的因生出的果,有的是极复杂的因生出的果而已。简单的因如想由桌上将茶杯移至另一地方是因,而茶杯就被移动了是果。复杂的因如某学者偶尔有一理想的学说,因而写书去发表,宣传,其间经过多少复杂的因素,终致世界文化受莫大影响。这个果是极复杂的因所造成的,决不是偶然的。一般科学所认为偶然的事,只是科学尚不能分析其复杂综错的因缘而已,但决不能说是无因。所以佛说世间一切法既皆合因果律,于是推知世界的目前一切现象,均由于因缘而演成,目前的事物为因,也能缘起以后的即将到来的一切事物的果,如此往前推到无始,往后推到无终,都脱不了‘因缘生灭’
 
 
 
五、一、一、一、二  进取(造因缘)学佛的人心目中的因果和对应
 
 
 
以前讲过事事是依因缘而向前推进,所以有因有缘便能有果,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学佛的人,决不求神保佑自己,或多照顾自己,但是莫不自己造福,以谋自保。为什么呢?因为学佛的人明了世事是循因果律前进的,一切现象都有它的复杂因缘,受各种关系影响,决不是偶然的。因为谁都要善果,所以学佛的人不愿造恶因,而愿造善因,造善因即所以自己求福。又因为恶果的来临是既往恶因的缘故,无法逃避的,只好一面安心忍受,一面造逆缘,使恶果不成熟或慢点成熟,所以说凡人怕恶果,学佛的人怕恶因。
 
 
 
学佛的人对于社会国家环境的态度,因造诣不同而有差别。大悲心,戒律,便是佛教徒处世的态度与方法。佛法是一个最利人也利己的方法,但学佛的人决不能只求利己,那是一定不成功的。但因程度不同,程度低的只能为‘利己’而‘利人’。程度高一点的事事‘利人’,自然而然的收获了‘利己’。所以说学佛是以‘舍己利人’为动机,而得到‘人己双利’的结果,学佛的人最反对的是‘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程度最高的因为自己解除了烦恼不受痛苦的影响,所以事事要‘舍己利人’,梁惠王不肯杀牛作祭祀,孟子说这是恻隐之心,佛说这是‘悲心’。这种‘恻隐悲心’,是人人皆有的,但不是人人都能发挥的。这种悲心愈训练愈大,愈发挥愈广。如果把悲心发挥到无时间无地域无对象的程度,这就是佛的大悲。所以佛是最提倡发大悲心。惟其有大悲心,才能真的‘舍己利人’,惟其有大悲心,才能爱人爱社会爱和平。这种大悲心的发起是自然的,非强迫性的,不经过功利考虑的,所以说学佛的目的是‘利他’,只有‘利他’,决不求‘自利’。至于结果自然带来了‘自利’的果,那是自然的定律,不是学佛人故意处心所期求的。正是因为利人而适所以成自利,才知佛法是真理,是有效的,成功的,值得人人去学习的方法。
 
 
 
方才讲过,悲心既是愈训练愈高,又因为佛以‘利人’为第一;而在一个团体之中大家利害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佛在当时制定出应守的条律,就是戒律。要求学佛的人先遵守此戒,这样不犯戒律到一定的时候,所作所为就自然而然是‘利人’‘爱人’的,是不‘侵犯人’的,大悲心也发扬够程度了。这就是佛教戒律初立时的动机。当然社会环境,时时更变,即印度二千五百年前的时候所定的戒律,是否完全适合于现在我们的社会环境,自然是一大问题。因之对戒律应该可以权衡轻重,酌量情形的。例如佛有好生之德是戒杀的,但是假如有人仅因少数人的利益要杀去多数人的生命,则佛徒为救多数生命为维持正义,而又没有其他方法防止的时候,有杀人以救人的必要。不过他的杀人是大悲心的发展,是牺牲自己的。(杀任何人害任何生命在学佛的人的本心上都是不忍的。)换句话说动机还是利人的。
 
 
 
须要认识的是戒律的原则,就是利益他人和不损害他人,能作得到的便算持戒了。
 
 
 
上面说明了戒律的用意,再回过来说学佛的人对于社会国家的观念。佛以大悲心利人为作任何事的动机,只问其因不畏其果。因为动机对,结果也必定是对的。所以学佛的人‘为人’‘作事’的唯一共同的目标,最简单最明了最积极,就是‘利人’。所有一切的事在‘利人’的原则下佛徒是不畏任何难阻勇往直前的。因此下一个结语,就是作世界上一切的最好的事,最正当的事,佛徒是较任何人为积极的。
 
 
 
五、一、一、二  出世
 
 
 
出世就是不受世事的缠绕而解脱烦恼。
 
 
 
五、一、一、二、一  苦恼与解脱
 
 
 
在解脱烦恼除去痛苦的方面看,佛法是出世的,因为世间一切事物的表现,都是无固定性的,都是时刻变异。也可以说都是不实在的,虚妄的。对这些虚妄的现象,学佛的人不重视它,不执著它,而解脱它,不受它所带来的烦恼。所以说在这方面是出世的。佛因为透澈了烦恼之所由来—由于把世间虚幻的现象误为真实—所以不起烦恼,更也就不能被烦恼所影响,就这叫解脱。例如一块糖被人家抢去了,这对一个小孩子是最痛心的事,可能哭两个小时;而对成年人则一笑置之。一块糖被抢是同一回事为什么发生不同的反应呢?这就是因为对‘一块糖’的看法不同罢了。小孩认为‘一块糖’是要紧的东西,失去了自然会生起烦恼。成年人知道‘一块糖’不过如此而不认真,所以失去了也不苦恼。同理世间日常所能引起的忧、怒、悲、恐的事,凡人受了就是苦恼,而在佛看来太不值得。不能引起佛的烦恼的缘故,就是佛已经明了世间的种种都如幻影,转瞬消逝,另一方面有了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了,体会了,超世间的真快乐—真如本性,相形之下世俗所引起的不安就太不足道,因此解脱世俗的烦恼。
 
 
 
五、一、一、二、二  缘起与性空—空有之理
 
 
 
前面说过世事是循缘起法往前进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换句话说世上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没有固定性,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动下去的。所以佛说世事自性皆空’。‘空’不是指没有的空,而是指没有固定性,永久性,不变化性说的。
 
 
 
由于看清楚了世事是依缘起法进行的,而没有固定性,即‘性空’的;所以对之也不著相,执著、认真、而发生烦恼。真正内心的解脱烦恼,在这一方面。学佛的人既具有与世俗不同的正确认识,所以也可以说是出世的。
 
 
 
同时单从心理上说,一切执著,烦恼,都是缘起的,因而这种心理现象也是性空的。看穿了这一点,取消了执著,扫尽了烦恼,所剩下的便是一种性空的,不动的,不变的,不流转的心情。证入这种心情的便是证入自性空,或叫毕竟空、真空、真如、涅槃。这种心情不同一般的‘有’,也可以叫作胜义有,妙有。那是一件事的两样说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世间的一切临时假相,感觉真实的是凡夫,感觉假相的是圣者。
 
 
 
五、一、一、二、三  三法印与一法印—中道—真如(平等自由的心境)
 
 
 
为辨别是不是佛法,小乘用三法印,大乘用一法印来印证(验证)。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于‘诸法无我’下加‘诸受是苦’(见二、二我们的痛苦)而成四法印。是说明世间一切现象都是不永久的,一切事物都是没有固定性的,一切遭遇都是痛苦的,惟有解脱烦恼证入涅槃才是寂静的,不流转的,不苦的。
 
 
 
大乘的一法印便是真如实相,也叫妙真如性;就是不受烦恼所染污的清净,永恒,快乐,实在,自由。这种境地也可以叫真空或毕竟空,也可以叫妙有或胜义有,也可以叫中道,因为它是不偏于妄有,又不偏于虚无的。
 
 
 
五、一、一、二、四  成就—涅槃
 
 
 
这就是解脱烦恼证入真如后的内心境界。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的,感觉到自我和环境是实在的便是凡夫。感觉到自我和环境是临时性的便是佛。
 
 
 
五、一、一、二、五  到达究竟与全体究竟—积极
 
 
 
个人证到涅槃,便是到达了究竟,而拿到人间至上的真、善、美。但这还不算至善至美,必须使人人都到达这种境界,方算全体究竟。你看这种精神如何积极?
 
 
 
五、一、二  方法—佛法—修持—行
 
 
 
佛法不是尚空谈的事,而是要实行的。学佛的目的是求得真理,解脱烦恼,单单明了‘为什么要学佛’是没有用的。佛法需要体证需要实行。体证和实行的方法有多种,前面讲过因人而异因境而异。方法之所以需要这样多—俗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希望任何样的人,任何时候和环境,都不致失去这成佛的机会。至于这八万四千法门的目的和成就都是一样的。现在把最著名的‘四谛’‘六度’法提出解释。
 
 
 
五、一、二、一  四谛
 
 
 
所谓四谛,是苦、集、灭、道,四个真理(谛)的意思。首先让我们考察世事是‘苦’的,前面已经讲过。然后想苦的来由因为‘集’。集是会集,就是说种种因缘的集合,种种烦恼的集合,种种贪欲的集合,而生‘苦’。次步既知苦的原因,当然要除苦。除去苦就是‘灭’。灭是灭去苦。怎样才能灭去苦,必定要行‘道’。道就是修持的正当方法,所谓‘道’有八正道—正见(见解),正思维(正志),正语,正业(行为),正命(合情合理的谋生方式),正精进(正勤),正念,正定(思想力集中)。
 
 
 
五、一、二、二  六度
 
 
 
度是修持从此而到佛地的意思。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五、一、二、二、一  布施
 
 
 
就是待人好的意思。布施有三种:‘财施’,是以财物救济人家。‘法施’,是以方法解除人的急难和痛苦。‘无畏施’,是给人家以勇气,鼓励安慰的意思。世间最大的布施是传布佛法,使人成佛。
 
 
 
五、一、二、二、二  持戒
 
 
 
戒是约束学佛人身心的规矩,修身进德,并不作一切能妨害他人的事,就叫作持戒,如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等。
 
 
 
五、一、二、二、三  忍辱
 
 
 
不能忍辱,就有争执。争执就发生忿怒,小而使内心境界降低,大则影响他人,失去‘利人’的原则。
 
 
 
五、一、二、二、四  精进
 
 
 
佛法既是重修持的,所以必需精进努力,懒惰不精进的人,是无法体证佛法的。所以佛经上说,释尊教比丘半夜都要起来修持练功夫,不可以贪睡而浪费时间。
 
 
 
五、一、二、二、五  禅定
 
 
 
这是专心一念的意思。平常人往往不能专心想一件事,总有杂念掺入。练习禅定之后,思想可以集中。思想集中,才能有力量,才能生大智慧,才能体悟真理。为了训练禅定,必须要下功夫,并且有一定易于成就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平素很易被人误会的‘迷信行为’,如礼佛、打坐、持咒、念佛、作观想等。神定可由静坐生,可由祈祷生,可由信仰崇拜生。禅定可生幻像可产生心力。佛教就是利用这种心力使正见(知识)成为大智慧(感情体验)
 
 
 
五、一、二、二、六  智慧
 
 
 
这里所讲的智慧,是叫人要以智慧领导其他五度;也就是说不能乱修,不能无目的或目的不正的修持。必定要先明佛理,欲明所以修持的原因及修证的目的,则非智慧不为功。有智慧领导,定力才是有用,而不错的定力,才可以发生根本大智慧(般若)而体证到真如。就由这一个修持学佛的方法看,可见佛教是最理智的教。不是世人误会的‘迷信’的教,而是最科学的宗教。大智慧是由定力产生的由正确知识而成为正确感情(体验)的状态。一种不执著自我与环境实在的大自由大自在境界。
 
 
 
五、一、二、三  方法多门应机而度
 
 
 
其他方法很多,总离不了以上各种原则。因为人的根基不同,嗜好不同,为适应特殊情形起见,常有特殊的方法,所以也叫方便或善巧方便。
 
 
 
五、一、三  学佛的最后成果—证
 
 
 
上面讲了修持实行的方法,现在介绍学佛的成果,也就是学佛最后所达到的境界。
 
 
 
五、一、三、一  阿罗汉
 
 
 
前面说过学佛是希望解脱烦恼和痛苦。真正修持到了任何痛苦烦恼都看穿不执著不认真不以为痛苦和烦恼的时候,破除我执得到绝对自由自主的精神生活,就是体证了‘涅槃寂静’,这就是阿罗汉果。
 
 
 
五、一、三、二  佛
 
 
 
修证了阿罗汉果的人叫阿罗汉。他与事无争,这种境界为俗人所万难作到的。拿俗人同他比固然是天壤之别,然而他同佛比就显得不究竟,不彻底,不够圆满;因为佛不但自证真理解脱烦恼,同时证到自他一如,而得同体大悲,也要使大家都证得真理解脱烦恼才止,不但破除我执而且破除法执,所以佛的境界就高多了,伟大多了,所以说佛果是圆满伟大无比的;是达到了真善美的极点。
 
 
 
学佛的人立志上求佛果下度众生称为菩萨;所以菩萨的等第甚众,彼此之间程度境界的相差也很大。但一心学佛而更设法使大家达到目的是不变的。因之不管是初发心向佛的菩萨,或是已经成佛而又自愿降低境界以便度人的菩萨,先有一个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大众,使大众得解脱。菩萨最后是可以成佛的。
 
 
 
五、二  现在中国佛教的分宗
 
 
 
佛教的目的既如前述,为世间任何样的人都去学习佛理,都有学习的可能,各人因环境的不同,受世间训练的不同,思想观念能力亦因不同,所以学习佛理的方法自然也应当不同。为适应这种需要起见,佛教才渐渐分了宗派。各宗派的方法不同,理解不同,但真理和成果是一种,最终目的是一样的。
 
 
 
现在中国佛教均属大乘,分为八宗。其中禅、(又叫宗门)净、律、密四宗偏重修持。法性、法相、天台、贤首、四宗偏重理论推解,叫作教门。简略说明于下:
 
 
 
五、二、一  禅宗
 
 
 
佛教分显密二教。除密宗外,皆属显教。显教又分为二:一曰教,二曰禅。教是依据佛说的经典以立教;禅则偏重修心,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一切经典,皆用以阐明真理;而真正的佛理,非文字所能表达,故是经论之外,直以佛祖的心印为单传,又称教外别传。又名佛心宗。禅宗以顿悟成佛为目标。
 
 
 
五、二、二  净土宗
 
 
 
又叫莲宗,念佛宗,深信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有佛名阿弥陀。常观想他念他的名号,愿生佛国。一心至诚,信愿行其足,命终后可以生往极乐世界的。在那个世界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成佛为止。
 
 
 
五、二、二  律宗
 
 
 
又叫南山宗。遵守奉行释迦佛从前制定的戒律来节制日常的行为、思想、观念。久后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轨可证佛果。
 
 
 
五、二、四  密宗
 
 
 
又叫真言宗。注重仪式,观想(专想某种事物而见所想的幻像)结印(即俗所谓的掏诀),持咒(即俗所谓念咒),以为是佛自证自觉的真法真理。使身,语,意,三密(神秘的力量)相应。受三密的加持(外力的影响)定力充分可以感觉到即身成佛。
 
 
 
五、二、五  法性宗
 
 
 
也名三论宗,中观宗,性宗。因为主要的理论根据三部论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或加大智度论,名四论宗。要点是说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固定的自性,是随关系变动的,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空’就是不固定不实在的意思:因之也叫‘空宗’。这宗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从智慧入手以求大智慧。大智慧,印度语名‘般若’,所以也叫‘般若宗’。
 
 
 
五、二、六  法相宗
 
 
 
也叫慈恩宗,相宗,这宗根据很有名的佛学论说‘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所以也名唯识宗。主张世界各种事物的变异生灭,完全是‘识’所感得。有识才能认识一切,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依教理显示世间一切事物的真象,就是法相。晓得了一切事物实相。就可以转识成智而证入佛智。因本宗说依他起有,故又名有宗。
 
 
 
五、二、七  天台宗
 
 
 
陈隋间智者大师(名智顗)居天台,建立此宗。本宗以法华经为主,以大智度论,解释一宗的法门。以涅槃经扶持法华。以大品般若立三观法。
 
 
 
本宗说一心具万法。静观此心,可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道理。
 
 
 
本宗对宇宙万象,都用三谛说明。三谛是空谛,假谛,中谛。世间现象的因缘法是假谛。万法虽因因缘生,但它的本体是自性空,这便是空谛。万法又空又假,所以叫作中谛。因此一切法又空又假又中,便叫作三谛圆融。
 
 
 
本宗讲修持要断三惑,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用一心三观,观即空即假即中来断惑。
 
 
 
本宗主张唯一佛乘。二乘声闻缘觉都是一种方便。佛的本意是以都登佛乘而成佛为究竟的。
 
 
 
五、二、八  贤首宗
 
 
 
此宗为唐杜顺和尚所创,贤首国师所发扬,所以有此名。又因为根据华严经,也叫作华严宗。主旨在明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其所重则在依果显行,从行证果。论一切万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互不相碍互相融入。修法界观,以高度平等的眼光,体察万事万物。这种心情证入一真法界而得佛智。
 
 
 
以上八宗是大乘。大乘共同的精神是了解真理,体证真理,而同时更著重设法使得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体证真理。这最后的目的—每个人都成佛,都体证真理—是大乘专有的精神。
 
 
 
五、三  锡缅小乘佛教
 
 
 
小乘是大乘学者给他的命名,修小乘著重在本身证到真理;修苦、集、灭、道、四谛法,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而解脱烦恼证入涅槃寂静。
 
 
 
小乘佛法以阿含经—佛最初说的原始经典—为根据。小乘在中国久已失传,现在盛行于锡兰、缅甸、泰,并已经向西洋推广。很多初学的不明了为何有大乘小乘的区别,以为真理只是一个,不应有大小乘之分。实则大乘包括小乘在内。小乘学者得到阿罗汉果就止住不进,认为本身已得到真理,已经解除痛苦,说已是学佛的最终目的。殊不知佛法是周遍世间的,是圆通的,本性是自他一如的。个人的解脱是片面的,孤独的,不究竟的。要想成为无上的,最圆满的,最大无比的解脱—佛果—必须所有的人都得到解脱。譬如说一个团体中,单单的只有其中一个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其余俱都是愚痴的,恶性的,设或这个人不去劝说感化其他的人,只管自己成圣便了,这个团体永不会弄好的。因为这团体的不好,这个成圣的人就不能独善或永善。因之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圣。小乘大乘的思想也是如此的。所以说小乘是大乘佛法的一部份。现在的小乘佛教保持著原始佛教的面目。
 
 
 
同时小乘只看到解脱烦恼消极的那一面,大乘却要证入极乐、圆满、真实、积极的那一面。得到了两面才认识了整个的本体。小乘只我破我执,大乘破我法二执。
 
 
 
五、四  神通
 
 
 
这件事为近代事事重科学时代最不易懂,最难令人置信的。也是佛学被人误会最深的地方。我们对它如发生疑惑,第一应当求科学上的回答,证明其是否存在。在目前科学的境界上看,还不足以完全解释它。当然没有法子证明它有,但是也没有方法证明它绝对没有。既然如此就只得另想方法证明了。第二应当试用佛法来体证。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即成佛的,但是些许的异境或异相应当不难证到的。假使能稍有体证,神通一事就不难推知其为禅定深时应有的现象。
 
 
 
而且我们的潜意识有神妙的力量,一般人都不会运用,一旦能运用了,自然可以说是神通。神通是炼炼定力而使潜意识产生妙用来影响环境。
 
 
 
六、怎样研究与实行
 
 
 
六、一  理
 
 
 
上面讲了很多,让大家明了为什么不能轻视佛教,为什么一定要研究佛理。现在来谈谈研究佛教的方法。方法虽多,最要紧的是去理解佛法,明了佛法的真实义。并且明了之后,还要细细的思考它的理论正确不正确,对这个世界有没有需要或需要到何程度。
 
 
 
六、一、一  多听多看—闻—闻所成慧—知识
 
 
 
六、一、一、一  经论
 
 
 
整个佛学的思想,理论行持方法都包括在经论当中。全部经论有数千卷之多,叫做大藏经。经论虽然多,但是专讲理论的只有一部份。最初研究佛学的,只需要看讲理论的经论,因此想到复兴佛教所应做的工作有以下数点,不妨也来谈谈。
 
 
 
六、一、一、一、一  整理大藏
 
 
 
因为大藏经多至数千卷,很不容易读完,为适合初学者的方便,是应当将它选录一番的。譬如将经论讲理的词句章篇选出。再将各派的理论分选开来归类合订,于是现代研究佛学的人,只要有讲任何派理论的经论一本在手,就不愁不能把握佛理的真谛了。因为讲佛理的途径也多,一条路通,条条路通。从前学佛是但凭师傅讲,或已有成就的人的训示。再或者是大文豪不在乎,一目十行,总读大藏,自然明了。除此以外要从阅读大藏中明了佛理,反有越看越不懂的苦处。
 
 
 
六、一、一、一、二  编译语体经论
 
 
 
经论不但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而且还别具风格。当中掺杂不少专门名词,让一般有心的人无力看懂。尤其现在提倡语体文时代,慢慢的读文言文的程度就减退了。这是佛教前途的暗礁,所以我们必需要将选择出来的,或必需流通的,甚或将整个大藏经论,统统译成语体。这样,佛教才能普遍化,才能发挥其对世界的功能。再者中文或日文大藏,因为文字风格的关系,常常不能将它的真意义表现出来。在文言文里,一句经文可以译成完全相反的意思,这也是佛法流通的障碍。所以最好从印度梵文巴利文中直接译成语体经,如果因为文字的关系办不到,那么应当从英法德等外国文中或藏文中翻译,以避免失真而误解佛理。
 
 
 
六、一、一、一、三  写有系统的文章
 
 
 
其次应当用我们现代的思想,用合乎科学的论调,将佛理宏扬推广,解说与分析,使现代的人能有机会接受佛理。所以应当将佛理作有系统的著作,这种著作比翻译的语体经论还要容易懂,所以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宏扬工作。
 
 
 
六、一、一、二  开示
 
 
 
其次研究佛法之方法,是多听,多听名僧高士佛法宏论,演讲。因为这些谈论都是他们消化了整个佛理经过多少年实习—行持—而发出来的,可以说是经验之谈。同有经验的人谈论,总是有益的;所谓‘聆君一夕语,胜读十年书’。由于上面的两种方法,多听,多看,多听有经验的人宏论,多看容易懂的经论(如选录语体经文等),佛法不应是很难懂的学问。懂得了佛的理论的时候,就具有闻所成慧,换句话说,就是其有佛理的知识。又叫正见。
 
 
 
六、一、二  思考研究—思所成慧—见解—思
 
 
 
知道了佛理之后必须考察它是否合于真理,是否是世间最好的真理。加入自己思想,看法,加入其他哲理宗教思想与之比较,看看佛教是否合乎我们的最大的需要。看看它对世界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中,是必需要彻底,要客观,要以纯为真理而去研究的精神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存有偏见,这样思考研究之后,有问题随时询问名僧大德。等到所有的疑问解释尽了之后,最后的断语也就出现了。这个时候对佛法不但明了,而且有极大的兴趣,有极大的敬仰,就是思所成慧。有了正确的见解,破除了一切疑惑,这种获知真理的快乐心情,美妙愉快是不可形容的。正见加上正定,才能化为般若。
 
 
 
六、二  事
 
 
 
六、二、一  信—理信,正信—
 
 
 
学佛的方法很多,大抵分由信仰入手和由理解入手两种,两种都能学成佛。若能够无条件的信仰或很自然的起了崇敬心,即从信入手去学佛。但这不是一般现代人士,尤其是知识份子所能做到的。那么其次是由理解入手了。理解之后所得到的信,才是理信、正信,不是迷信。有了信心才有生定力的力量,定力是改变环境的因素。信仰崇拜也是修定的方法。
 
 
 
六、二、二  实行—修持—修—实验—证(体验)行—信入或理入以后的进取—
 
 
 
怎样明佛理已经讲过。明理之后,很自然的便是实行,修持。所行的方法便是佛法。由行而得证,就是得到了体验。这是由信入或理入以后的自然进取现象。现在来谈怎样去学佛。
 
 
 
研究佛法是多闻多思,但是从前说过,单明白佛理而不实行,是不能体悟到佛的真境界的,所以学佛一定要实行。实行学佛就是修持。因此要多修,修的方法不外乎行为的修养和心理训练两种:
 
 
 
六、二、二、一  行为的修养—戒—
 
 
 
是对人的行为,前面说过佛教的目的是救大众脱离痛苦共成佛道,佛教行为的动机是‘利人’的。所谓利人就是先不妨害他人,再进而帮助他人成全他人。所谓戒律就是‘利人’的行为的标准。只要行为遵守戒律的话,就自然而然的‘利人’了。所以仔细说来,戒律以合乎‘利人’‘利大众’的原则为标准。在当初释尊住世时,也曾因各人的环境和需要而分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等。
 
 
 
戒也是‘利己’的行为,因为体证佛的境界,前已一再说过不是世俗的智慧所能了解的;必须要先修持,修持然后去杂念,去了杂念之后专心于一,方能发生‘慧’,这个慧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大智慧,完全没有世俗杂念的智慧。由这个慧才能得到领悟的。怎样才能去杂念专心于一呢?方法很多,但无论何法一定要能放得下心,看得开事,无丝毫牵挂在心。怎样才能心内没有牵挂呢?就是要不亏待人。不亏待人就必须要持戒了。所以戒行是约束学佛人身心帮助学佛的人修道,体证真如本性的一个必经要道,这岂不也是‘利己’的行为。持戒的人不但要止恶,还要行善,包括布施。忍辱,和精进。
 
 
 
六、二、二、二  心理的训练—定—修所成慧—体验—
 
 
 
定就是扫除杂念集中思想于一点的现象。大的定力在一般无修持的人是办不到的。有的人所谓头脑清楚,办事灵利,就是些微定力的表现。定既是净除杂念集中精神思想的表现,所以不一定佛教有之,凡一切修持的他道他教都也可以有的。不过佛教以之为体证佛慧的工具罢了。训练定力就叫修定。
 
 
 
再者,定力的训练是被看作有迷信色彩的。但如前所言,如果事先说明了这是训练的方法,就不再引为惊奇了。
 
 
 
定除了由行持(如持戒)等得来,还可以由信仰崇拜得来。信得愈深,定力也愈强。这就是方才说过学佛也可由信仰而成的。所谓信仰生力量,现在将各种不同的修持方法简略介绍如下:
 
 
 
六、二、二、二、一  禅定
 
 
 
六、二、二、二、一、一  参悟—禅宗
 
 
 
禅宗不著重任何仪式,只主张直接修心。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能训练达到净除杂念停止心机和妄想,专心于一的境地的方法都可以。最出名的方法是参话头,所谓参话头是永远想念推考一句一般人认为无意义的话,譬如说‘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念佛是谁’等时常想得个答案,而总是不能得个解答。久而久之专心想念答案,其他任何杂念自然也没有,也就清净了。慢慢就把思考力停止了,因此而能得到极大的定力。由极大的定力而忽然悟得真理舍弃我执,生出根本大智慧,体证真如境界。
 
 
 
六、二、二、二、一、二  止观
 
 
 
止是止住杂念定心一处,观是想念一定的景象。观有二:一是事观专想一件事,一是理观专想真理,主要是思维‘正见’,结果可以由正定而发正慧。教下各宗如性宗修般若观,中观,相宗修唯识观,台宗修一心三观,贤首宗修法界观,密宗修三密相应也要作观想,都为的是由定而发慧。
 
 
 
六、二、二、二、二  念佛—净土宗
 
 
 
这一宗所用修持的方法是专心念佛名号,口中念心中也念,或心中想,使得不能再想到旁的杂事。久之无日不念,无时无刻不念、走也念、坐也念、食也念、睡也念、结果整年整日的念,就整年整日的没有杂念。这种除去杂念的方法是最简单最易行持,也特具成效的。所以现在的时代这宗也特别发达。念佛也是可以得定,一心不乱依愿可生西方。在西方极乐世界继续修行成佛。定是心力,心力足,愿才能满。
 
 
 
六、二、二、二、三  加持—三密相应—密宗—
 
 
 
这一宗所用的方法最重仪式,最神秘。它主张三密相应,所谓三密,是身、语、意三密。就是说,手做手势,(手印)口念咒,心中作观想。这三者,如果做到之后,自然也没有空间去生杂念而得到禅定了。
 
 
 
六、二、二、二、四  其他各种法门
 
 
 
其他修持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原则上没有一样不是先求净除妄念专心于一的。这种清净杂念,专心于一就是定力。有定力之后加上正见就能够发大的智慧而体证;不过要注意,有正见正信领导的正定才能生正慧,否则便是邪定不能发正慧。发生足够的定力之后,就可发生修所成慧了。
 
 
 
六、二、二、三  学佛的成就
 
 
 
由定加正见而生的大智慧,就是学佛的成就。这种智慧不是世俗的智慧,又叫作根本慧,究竟慧。不可以言喻。所以突然显现的时候有人比它做爆发,或者将它叫作‘悟’,为一种心的感觉。由世俗的心情达到这种大‘悟’的成就,要经过许许多多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小爆发小‘悟’。到得这种大悟之后,可以算得到了成就。大悟到脱离一切烦恼束缚,得到大自在大自由大无碍。这种最高的境界,是无法形容的,所以叫作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自利利他功德圆满,达到佛陀无上的正遍觉时,才算无上的成就。佛的觉境,惟佛与佛乃能究竟。是常的,乐的,固定的,清净的,大慈的,大悲的,欢喜的,施舍的,博爱的,自由的,平等的,积极的,救世的,天下为公的。
 
 
 
后言
 
 
 
以上是简单将佛理介绍给没有接触佛法的人。关于佛教的内容,限于时间,不能详细说明。想要深入的人请看佛法概论一类的书籍。
 
 
 
后记
 
 
 
我是学科学作工程师的人,对于佛教没有多大的研究与心得;也没有高深的行持与功夫;本不敢写文章和讲演。不过由于我研究和思维的结果,觉得佛学是真理,尽善尽美。由于我修持和体验的结果,知道佛理是可证得的:烦恼是可以逐渐减除当可至于净尽而得解脱的;定境是可至,慧心是可发,本性是可见,佛道是当可得成的。因为自己得了一点好处,尝了一点法味,所以便推己及人喜欢介绍给人家,喜欢谈论了。
 
 
 
新竹诸友研讨的情形传到苗栗董蔚翘先生刘化南先生的耳里,便邀我去苗栗谈一谈。所说的话经许巍文先生热心记录下来;又经戈本捷先生热心润文;他们张罗著油印了五十本给听讲的人作复习的参考。并分送各大德请求指正。
 
 
 
海潮音和觉生两个杂志认为可以广为介绍便分别刊出。高雄张明哲先生崔兴亚先生发心油印五百本分送亲友,藉使对于佛教有较深切的认识。
 
 
 
这时候各方来信指教和质疑的很多,其中南亭法师尤其慈悲,写了很多的指示和意见来真,使我十分感激。戈本捷先生便根据各方意见,将原文略加增删修改。
 
 
 
大醒法师认为这本书在令未信者生信方面可以有一点力量,发心募款铅印四千册。经各位菩萨踊跃输将,这本书便由排校而印出了。
 
 
 
这本书假如有缺点有错误的地方,希望诸大德随时指教以便改正。如果对于读者有不良的影响都由我忏悔,如果有一点好处的话,都是前述诸大德的功德。普愿一切有情共成佛道!
 
 
 
佛教里面胜义谛,慧学,菩萨行,是最高广最值得奉行的。特为提出附语介绍。
 
 
 
四十、八、二十四                   
 
李恒钺于中国石油公司新竹研究所。 
 
 
 
李恒钺居士小传
 
 
 
——兼述本书出版因缘
 
 
 
李恒钺居士,是我国近代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佛教居士、佛教学者。他原籍山东济南,清宣统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出生,幼年随家人移民东北,入籍吉林省吉林市。
 
 
 
李居士的父亲精于国医,常施医舍药,为穷人治病,中年信佛,为吉林市的名护法居士。恒钺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也接近佛教,八识田中种下菩提种子。民国十九年,恒钺入河北交通大学肆业,习土木工程。毕业后在东北工程界服务。抗战胜利后,入中国石油公司东北炼油总厂工作,主持输油管工程的建设。民国三十七年随著石油公司来到台湾,任职于该公司的新竹研究所(后来改为联合工业研究院)。他在研究所初任工程师,后来升任为副所长。
 
 
 
恒钺早年在交通大学毕业时,即皈依黄杨山普照禅师为三宝弟子,曾随禅师习禅;后来又在北平依赛特活佛习密。他并深入经藏,研究法义。民国四十一年,印顺导师自香港移锡台湾,在新竹青草湖创建福严精舍,恒钺又皈依于印顺导师,法名慧月。是年,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二次会议在日本召开,恒钺与印顺导师同为出席代表,恒钺随侍导师赴日本出席会议。民国四十八年,他奉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习一年,回台后撰‘美国佛教见闻’一文发表,这是台湾最早报导美国佛教的一篇文章。
 
 
 
民国五十八年,恒钺二度赴美,在美国工业大学任教一年,回台湾后转任国立交通大学教授兼总务长,至民国六十二年退休,移民美国,侨居纽泽西州。恒钺在台二十五年,平常公余时间,忙于南北各地演讲弘法,席不暇暖。早年曾著《向受过现代教育者介绍佛教》一书,是最早接引知识青年学佛的人门之书。
 
 
 
恒钺在美国定居二十余年,到各地寺院社团演讲弘法,足迹及全美国。一九七八年,在纽约组织‘世界佛教青年会’,指导青年学佛。会址设于纽约Forest Hill,会务在赵守仁、荀嘉陵二居士协助下,除定期共修、研究佛学外,并经常举办大型演讲活动。
 
 
 
我于一九九五年夏天,在美国佛教会副副会长沈家桢居士府上作客,是时沈居士创建的庄严寺举办夏令营,我与李恒钺居士重晤于庄严寺,曾为他照了一照片,附印在本文前面。
 
 
 
李恒钺老居士于一九九八年七月,在美东纽泽西州的寓所病逝,享年八十九岁。
 
 
 
去年——九十年的十二月间,有一对自称为‘三宝弟子’的净侣到雪庐讲堂见访,他们拿著一本影印本的《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说他们读过这本书,觉得内容很好,希望捐钱印出来赠人。这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善行,我们当然乐意随喜配合。他们拿来的影印本字迹不清,不能制版,我们乃重新输入电脑,改为较大字体,附上李恒钺居士的小传及照片,交付印刷厂印出四千册,普赠各方结缘。
 
 
 
民国九十一年元月  于凌波志于雪庐纪念讲堂
上一篇:色身生活与法身生活
下一篇: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01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