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西山深处,路总在峡谷中穿行,一路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京拉路80余公里处,眼前豁然开朗,一座逾千年历史的古镇现于山川平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斋堂。
地处门头沟西部深山的斋堂,北依九龙头,南望凤凰山,清水河从村前潺潺流过,隔河的凤凰山梁有两座凌空欲飞的凉亭,是被称为九龙朝二凤的风水宝地。四野开阔气象不凡,草木葱茏景致幽雅,尤其夏季气候凉爽宜人。
斋堂,本是佛教寺院的附属建筑,僧众用斋之所,如何成为村镇?这个极富佛教色彩的村名,源于村北规模宏大的寺庙——灵岳寺,村落的形成也与这座佛教寺院有着不解的渊源。
古镇北部,崇山峻岭间有座奇异的山峰白铁山,拔地而起,势压群峰。古刹灵岳寺坐落于山前平地。史料载:“环寺长松蔽日,拔山乔木参空,壮气象之光辉,尽峰峦之雄美,真梵王之宅。”这是本区西部深山区建庙较早、规模最大、保存格局最完整的寺院。
灵岳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香火极盛,寺院在山下(现斋堂村址)设场施粥招待各方游僧和香客,开始叫“斋场”。因佛教把用饭的场所称斋堂,成村后遂沿用为村名。当地民间盛传:“先有灵岳寺,后有斋堂城。”而今,1300余年的灵岳古刹依然伫立白铁山下,山门、天王殿古朴典雅,大雄宝殿气宇轩昂,端庄肃穆,气势令人震撼。寺院内古松参天,阳光洒落下来尤显清幽神秘,恍惚间仿佛置身世外,耳畔似传来远古的暮鼓晨钟、缭绕的香火里清脆的木鱼声和千年不变的梵文禅语……
站在古镇街头,远远就能看见北山坡上高高耸立着一座山门,这就是古镇的天仙娘娘庙,该庙坐北朝南,建于丘坡之顶,山下即是清水河,靠山望水,高瞻轩敞,环境十分优美。现建筑仅存山门和倒座观音殿,其山门不失为斋堂一道风景。
古镇昔日庙宇众多,佛教、道教、儒教相互融和,留下众多文物古迹。西斋堂狼窝沟西侧,至今保存两座珍贵的明代密檐古塔。塔身挺拔典雅,灵秀隽永,是深山难得一见的景致。约一公里远坡地,有灵岳寺的下院宝峰寺,该寺择地清幽,背山望水,院内一株碗口粗的古丁香树飘香四溢,尤显圣境闲逸。辽代,宝峰寺出过著名的高僧通理大师,房山云居寺辽代刻经中有通理大师刻制的经板4080片,占云居寺石经总量的三分之一。1999年9月9日云居寺隆重回藏的正是这些辽代石经。
古镇建城在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此前只是一个村落。因蒙古部族入侵,朝廷命沿河城守备移屯镇守,为便于防守及相互增援,建斋堂辅城。辅城是座长宽各一里的方城,城垣城门齐备,威武气势,雄浑壮美,巍然屹立清水河谷。然清嘉靖六年(1801)清水河暴发山洪,把南城墙、城门及前街民房席卷而去,二百年的老城毁于一旦。残存的西门“辑宁”也毁于战火,只留下阅尽沧桑的东城门“廓清”,固守着老城昔日的风采。陪伴“廓清”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老戏台,当年的笙箫锣鼓似乎还在空中飘荡,时光不觉已过四百余年。
古镇自古“山深民淳,地僻俗美,”因而成为“隐者之所宜居”,文人道士不惜跋山涉水涌入西山,他们或逸情山水把酒吟诗,或隐居道观养道修真,留下了许多吟咏西山风情的诗篇。元至正年间,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的熊梦祥与道士张仲举一起隐居斋堂长达十二年,吟诗作画,著书立说。
清道光年间,古镇成立由六个村联合组成的戏班“六合班”,在京西地区颇有盛名,兴盛时期戏班有五六十人,每逢演出人员浩荡,马踏銮铃,光戏箱就有三四十个,竟挂十几辆马车,由班主带领到京西八宝山唱戏,一唱四十天,戏非但没唱绝,剧目还没重样,声震京都。咸丰皇帝亲赐金字牌匾“敕封京都六合班”,并发给文照:“除京门外,可到附近州县演出”。此时“六合班”进入鼎盛时期,在京都一直兴盛了几十年。民国初年,六合班又一次兴起,这次一直延续到现在。近日,东门及老戏台已尊重原貌修缮一新迎接世人。(稿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