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城往北走35公里,便来到国家级保护单位仁寿大佛所在地——高家镇。仁寿大佛位于该镇牛角寨山中,牛角寨海拔760米,南、北、西三方群山连接。这里溪水潺潺、古树参天、奇石嶙峋,俯视东面,沃野千里,近观鹰头水库,浩波起伏,远眺简阳三岔湖,银光闪闪。每逢大佛生日,牛角古寨车水马龙,信众善士,接踵而至,参观祭拜达数万余人。
传说张献忠与牛角寨
在高家镇,存着这么一张图。在这张图上,大佛所在的山体呈两头尖、背微微向上凸起的弧形,与山后的玉皇庙所在的山体几乎成丁字形连接在一起。从几座山所组合成的形状来看,酷似牛角,也许这是牛角寨山名字由来的根据。而大佛坐落在牛角寨的山头上,因此得名牛角寨大佛。2005年“牛角寨大佛”更名为“仁寿大佛”。
《仁寿县志》记载:“明末清初,张献忠三次进入蜀国,在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崇祯十四年,农民军自蓬溪进入川南,攻克仁寿,杀死了知县刘三策。清顺治元年,张献忠率军直驱进入蜀国,再次攻占仁寿城杀县官顾纯贻。”
据说,张献忠在攻打仁寿前的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一位老翁告诉他:“攻打仁寿,须以牛角寨为营。”第二天,他立即前往该寨考察,恰巧遇上倾盆大雨,山洪暴发,山间的一座小桥被水淹没了。为了过河,张献忠决定冒险从被淹的桥上过去,结果刚到桥中间,凶猛的洪水就连桥带人一块儿卷走,不见了踪影。正当岸上的人惊慌失措的时候,他却从对岸河边冒出水来。上岸后,张献忠冒雨继续赶路,沿途叩拜,磕了360个头才来到大佛阁,求方丈指点迷津,最终顺利攻下了仁寿。
张献忠驻扎在牛角寨时,因山上缺水,于是命人特制了养马槽和饮水缸,派兵士下山挑水供人畜饮用,坡陡路窄,挑水也十分困难。神奇的是到了第七七四十九天,突然牛角寨山上冒出一股清泉,寨里众人欢喜无比,以为神迹。
当地81岁的高梦勋老人年轻时曾在大佛前的观音殿里住过。他告诉记者说:“原来寨子上有泉水,而且能保证寨里的人畜用水,可惜现在没有了。”不过,当年的养马槽和饮水缸至今还保存完好,供游人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