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佛教入门
佛教入门
2006年06月25日19:4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046 字体: 繁體

佛教入门

圣严法师 著

《佛教入门》下篇一

修持方法

一、学佛与日常生活

  晓云法师,信定法师,诸位同学,诸位居士:
  今天是我第三次到莲华学佛园来,第一次是五年前,在座的同学和居士之中,可能有人听过或见过面。第二次是一个月前诸位的结业典礼。今天要我来作学术演讲,实在不敢当,学术二字,我是谈不上。
  学术演讲,就是要讲学术。两个星期前,我在文化学院演讲时,把学术分为四个层次:一、不学无术──一无可取的人。二、不学有术──我国古代称之为术士,有方术的人,可为人治病、看相、算命、看风水等。三、有学有术──在古代称之为方士。四、有学有术有道──在我国历史上叫做道士,这一名称的出现,相当早,春秋
  繁露中有「古之道士有言」之句。
  我们出家人,人称方外之士,我们自称释子、沙门,也可称道士,这并不是道教人士的专称,而是指有道之士。
  今天在此地演讲,应改为学术道演讲才合适,因为有学有术,只是在方士的阶段,在一般地方是可以的,而在学佛园应该加上一个道字,为学、术、道演讲,但这就未免标新立异了。
  我自问是不是有学、有术、有道?若说有,这是骄傲,是说大话。若说无,也不好,站在学术研究的立场,应该说有,我才能接受田教授的邀请。以一个学佛的人而言,还是说无才对。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他却说他不曾说著一个字。像我们来说,知道的越多,说得越多,就是懂的佛法越少。既然佛陀一个字都没有说,我们又何必多说?迦叶尊者是禅宗的第一代祖,但佛传祖位的时候,却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拈花示众,独迦叶破颜微笑而已,这样就算传法了。有人问:「当时释迦佛如果是拈根草,迦叶会不会破颜微笑?」我不知道,佛是一切智者,他一定知道,但也不能说出来,否则就不必拈花示众。禅宗有很多语录、公案、机锋,都不可用常人的知见去分析,不要用常人的心态去理解。如果可以用常人的知见去衡量的话,就不是禅宗的公案了。以禅来讲,知识越丰富,对禅的障碍越大,公案读得越多,理解越多,离禅反而越远。公案要参究,不能解释,参悟以后,也无法用语言文字,和盘托出以示人,只能向比自己高或和自己相等的人,「比手画脚」求印证,这叫做心心相印。

现在讲学佛;学佛是道,佛学是学说。

  各位听讲佛法已很多,知道的也一定很多。我想就自己的经验,分几个阶段来讲:各位如果问我知道多少?可以坦白的告诉诸位,当我没有看完大藏经的时候,觉得知道的很多,尤其在二十几岁时,甚至有个很幼稚的想法,感觉自己知道的,比佛经还要多;因为我有很多的想法,没有看佛经前就有了,如是我以为佛经里的知见,大概我都有了。后来有一个阶段,不敢看佛经,为什么?就怕自己发现的答案,再在佛经看见,就像孙悟空发现再翻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自以为聪明的同学,恐怕都有这个毛病,后来我才明白,知道的再多,也无法超出佛法的范畴。第三个阶段是拼命看佛经,所以才到山里闭关,觉得自己太渺小了。后来把三藏教典看多了。告诉诸位,律部我看了三遍,阿含部看了二遍,大乘经论只看大半,现在若问我懂多少?可说什么也不知道,也不懂得佛法。有一个时期,心里很混乱,头脑一塌糊涂,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多了。各位知道,从前有个外道,感到自己知道的太多了,怕把肚皮胀破,特地用铜条把肚子箍起来,这个经验我似乎也有了。佛法浩如烟海,太深,看完了望洋兴叹。每看完一部经,逢人便讲,但道行比我高的一听,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后来看多了,反而没话讲,不知讲些什么。引经据典是钻牛角尖的工夫,这叫循章摘句,谓之说食数宝,谓之千古文章一大抄,目前一般文章,学术味道太浓厚,而抄的成分太多,消化的少。假如希望人家理解佛法、佛学,也要先自己充分理解以后,再告诉人家,莲池大师说:「人不要出头太早」,要想文章洗练,必须多体验。经典不是教人用来当学术研究的,而是教我们修行,有多少行持,才能对经典理解多少,有了修行的体验,才能理解佛经里每句话的真义。中文的佛经从梵文译成中文时,都是由有修行的三藏法师来主持,现在的人对佛学有研究,而无修持,理解出来的东西,自不会很好,只能从字面上翻给外国人看,无法充实佛教慧命,总有一层隔膜。所以学佛需要体验。

第一学佛要有出离心:

  学佛有几个基本原则,不能盲目的学,今天听人说密宗很好,修来可即生成佛,就赶快修密,找金刚上师灌顶加持,以为几天一学,就能如何如何。告诉诸位,学密要有真方便,现在不谈。人家说禅好,现在在西洋、在日本,学禅风气非常强烈,而我们从中国大陆来台后,禅的风气已没有了,找个禅堂很不容易,现在台湾寺院有禅堂的,有阳明山的永明寺,听说有个古岩寺也有禅堂,禅可吸引人,因此大家来学禅。但有些人,禅和道分不清楚,禅和瑜伽也分不清楚,禅和静坐也分不清楚,挂羊头卖狗肉的人很多。我在美国教禅的时候,我的老师仁俊法师说:「我也打坐,但反对你教禅。」我说为什么?他说禅是真常、是唯心的。我说不管他是什么,我教的虽叫禅,事实是修行方法,为什么一定是唯心、是真常?我教的是空,是般若,后来他听了几次,觉得不错,他说我讲的禅和空也能相应,和般若也能相应。我说:「禅本来就是空,是般若。」晓云法师教的是般若禅,我虽没听晓云法师讲禅,但看过他的文章。学禅要跟真正有禅体验的人才能学。有人听念佛很好而念佛。学密而后学禅而后又念佛,结果一样也学不成。我刚才讲过,知见、知识越多的人,越难得到修行的效用。所以修行要一门深入,不要三心二意,见异思迁,看他人学得好而盲目跟从。修行更不能有患得患失的心,要有明师指点。我自己是不是明师?我不知道,明的人在我面前,我就是明师,暗的人在我面前,我就是暗师,这要*缘,有的人说某人本事大,我来试试看,这是试不得的。因此过去大德在参师访道时,在某一大德座下一段时间后,这位师父告诉他,你的因缘不在此,可到某大德那儿去,去了一下,那位大德又讲,你的缘不在我这里,再回去吧!回来以后,这一下因缘成熟了。如果不出去一趟,光在一个师父座下,永远不行。有的人一出去就不回来。这些都是要*缘。现在有好些师父,惟恐弟子跑了,这是不对的。华严经里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没有那位大善知识看到善财童子不欢善,均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之感!若刻意留住不放,有这种心,就不够资格称大善知识了。心量要大,心量越大,来学的弟子越多,我讲的出离心,就是不执著,不要贪,无贪以后就没有嗔,无嗔无贪,就没有愚疑。愚疑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贪要执著,没有智慧所以有贪,有镇。有些人一讲出离心,就说是逃避现实,是厌世主义。逃避,逃到那里去?烦恼是跟著自已跑的,我们讲出离是心出离,离五欲,欲是欲界众生的大患,离欲才能修道,凡有所贪求皆为欲,讨厌也是欲。诸位!八风知道吗?五欲跟八风是连在一起的,佛经里正规的讲法是欲,不离欲不能修定。离欲一定先要持戒,持戒才能离欲,因为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持戒就是把自己防卫起来,如同用碉堡用防线围起来一样,把自己约束在一个范围以内,不让外界的诱惑引起我们犯罪,我们这世界的引诱太多太多。
  我告诉诸位,我在日本还没有得到学位以前,那时正好我国和日本邦交断了,人心惶惶,国内情形不知怎样,当时正是尼克森访问大陆的时候,蒋总统有著处变不惊、庄敬自强的昭示。也有很多外国朋友,很同情我们中国人,称我国是国际的孤儿,见我已变成孤儿的孤儿了,有人打电话给我,有人写信给我,都是日本很好的朋友。我有一位教授,非常好,他就曾跟我讲,他说:「你啊不要回国罗!就留在日本吧!」我说:「留在日本做什么呢?」他说:「现在我告诉你,像你这样的程度以及人品,要你的人很多。」我说:「那个学校要我啊?」他说:「现在的无人寺很多。」也有叫「空寺」的,甚么叫无人寺或空寺呢?就是说住持死了,没有住持的庙,需要个住持。日本寺院,若是住持死了,没有儿子继承住持职务,他的太太女儿,就要迁离,由他的总本山派人去接收。假如说这个住持死了,而他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或者是有很多的财产,那么就可以找个人,要找和尚哦!普通人不要。找个和尚做什么?去入赘,去做赘婿。我那教授是什么意思?不用再讲了,他说:「我那朋友已关照了我好久,现在我也照顾著他的未亡人,请你能成全他们,他们也成全了你。」我跟他笑了笑,不好讲,抙他一顿也不好,只能摇摇头,他说:「我把你带到那边去看一看好不好?」我说:「我没有时间。」他还是没有了解我的意思,有一天他把人带到我那里去了,来看我啦!同来的有一个中年妇人,带著一个二十几岁的小姐。我一看这苗头不对啊!是什意思呢?后来没有谈什么话,我请他们喝了茶,坐了会儿他们就走了。晚上我那教授打电话给我:「嗳!怎么样啊!今天你看了,满意不满意啊?」像这种,这是诱惑,后来我就把师父给我的二句话,在电话里报告我的教授,我说我来日本求学时,我的师父给我二句话:「愿汝为大宗教家,切勿为宗教学者。」他是希望我成为大宗教家,不要成为宗教的学者。我说我来日本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自己的生活问题,自已的处境问题,不是问题,我是来学法的;至于说日本佛教的制度,这是日本的制度,我还是我。我还告诉他:「日本没有一个比丘,我是个受了比丘戒的比丘,请教授能够原谅我。你如果理解中国的比丘,对女色有多大的警惕,你就会知道。」后来他非常的抱歉,那么在日本这只是个例子,在我们这世界上,引诱太多,我们学佛如果不能有出离心,那是个严重的问题。现在下面我讲「心出离」。
  出离心已经懂了,现在把它倒过来,「心出离」,这话可能有人误解,很多喊口号的人,利用它做为遁词,告诉人家,你不要以为我有家有室,儿女成群,我也是过著与出家人同样的生活,出家人不一定同我一样,有这样清净哦!我虽然和太太睡在一起,好多年不动心哦。心不动身体还在动,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告诉诸位,这种人很少,这种人太少了,欺骗自己,但是反过来说,讲出离,就是离开人间了对不对?不离开人间!我们有一句话,修道是要*众威加持,在我们寺院里常常有二句话:「宁可在大庙里睡觉,不在小庙里办道。」什么原因?在大庙里依众、*众、随众,你不修行也要修行,再懒的人在团体里面,人家上了殿,你不能不上殿,人家在念经,你嘴巴不动,耳朵也在听,人家在拜,你也不得不拜,所以在团体里面修行,要比一个人修行好,是助道,有道侣、道伴。一个人修行呢?你们可要问我了,法师!你不是一个人在山中住了六年吗?既然说不在小庙修道,你为什么一个人在山里面?一个人的修行哪,要有了基础以后,一个人可以修行,懂得方法以后,一个人可以修行,最少在知见上要有很正确的基础,才可以一个人修行。有很多人闭关,不一定成功;所谓「成功」怎么讲,闭关出来以后,有很多书跟著一起出来,这算不算是成功啊?有的人闭了生死关,没有一个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用过功,那么这两种人,究竟那一个是真正修行的人?告诉诸位,如果善于用功的,两位都是修行者,如果不善于用功的,二者都不是修行人;主要所谓善与不善在心,要在我们这心能够离欲,能够出离。在关房里边沽名钓誉,就怕人不知道我在闭关,我就拼命的写信,拼命的发消息,大家知道了我在闭关,大家来看我,供养我,那么这种是为自己。但是这心很难讲是为己或为人,如果完全是以悲心,我自己用功,写书也好,做什么也好,讲经也好,都不是为名利,而是为了悲愿心。不为己就是出离心,为己就是执著心,就是染著心、贪著心。假如我们能自己问一问,我们学佛,我们弘法,我们修行是为什么?是为了将来成大法师,为了成为高僧。
  最近有人说:圣严法师啊!你还没有到高僧的程度,你已是名僧哪,再上一步就变成高僧。对我来讲,究竟那一种好,我觉得名誉高,不是重要的事情,实至名归,有名也没有关系,假如说什么人也不知道,我默默做了很多事情,也没有关系。人家认为我是个高僧,这点我要告诉诸位,我们常常看到某某地方做大法会,有五十位高僧在念经,做法会,这是大法会,跑了去看看是那些位高僧?一看是佛学院的学生,五十位佛学院的学生,几位佛学院的老师,像这样子你们说是不是高僧?可以说是高僧,为什么,什么叫做高,什么叫做名?有名的人不一定高,高僧不一定有名,所谓高僧是有出离心的,完全是为悲心与菩提心来渡众生,来做佛事,这个就是高。如果名气很大,他没有出离心,一切为自己,沽名钓誉,这个叫名僧,佛学院的同学们念经,绝对不会说我这次念经,报纸上都会见到我的名字,没有这种心,对不对?所以他们是高僧,至少他在这种场合是高僧。有些人跑了去,今天是轮我站在中间,红祖衣,黄海青,珠子摆得很长,一直拖到尾脊,新闻记者劈里拍拉地专门把镜头对著他。他还没站好的时候,记者镜头若对著他,他会说慢慢照,等一下,我还没站好。像这种人,在外表看起来像高僧,对不对?其实他这个念头是名僧,这个是不是出离心?不是出离心,我们没有意思要骂人,批评他,我们的心如果是出离的话,这出离心叫发心,发一念心,你们的导师晓云法师他是天台宗,讲一念心,这一念心是什么心?诸位以为是清净心,我告诉诸位,「是妄心」、天台宗叫妄心观,妄心就是一念三千的妄心,与真心是相应的。
  永明延寿禅师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什么念?是出离心,学佛要有出离心。

第二学佛要有慈悲心:

  我们每天都喊慈悲慈悲,都是叫人家慈悲我,没有叫我自己慈悲人。我很可怜哪!你慈悲慈悲我。我回来以后,在我们文化馆,门虽设而常关。可是也有人,把门铃一按,拿封信,很长很长,做什么的?他说,你们这是慈善机关,要请你们发大慈悲心,救济我,我家里一家几口,在生死边缘,要请你们救济救济。你出去看一看,他满嘴的酒气,他刚刚喝饱了酒来的,像这种人,我想那里都有这种人,那么这种慈悲,要不要慈悲?也要慈悲是不是啊!禅宗有句话,「方便」就是慈悲。现在方便是下流,把慈悲也就解释成为下流了,这「方便」,本来是一句很好听的话,是说以方法去便利人求佛道,这是慈悲,可是现在把方便变成随便,方便不是随便,方便一过了头就是随便,一随便就马马虎虎,这样子一定教不出好的人来。可是呢,棒下出孝子,有没有这句话?禅堂里叫香板头上出祖师,你们那一个挨过香板啦!有几个人挨过香板啦!我上次到你们禅堂里去看,看到香板很厚,那么,这挨打是好事情,马马虎虎出不了好事情。所以慈悲二个字,不是姑息,慈悲不是随便,慈悲是要以智慧来指导你,用恰到好处的方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个是慈悲的精神。所以有人问我,他说观音菩萨很奇怪,千手千眼的观音,有的手上拿著刀、枪、轮、戟、绳子等很多很多的兵器。还有金刚,都是威武得很,都是面目可憎的这种人。他觉得奇怪,你们佛教讲慈悲,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他说今天有原子弹,你应该把原子弹装到观音菩萨手上去啊!是不是?诸位!我们将来塑像,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不是也把原子弹、大炮、飞机塑到观音菩萨的手上去啊!假如有必要的话,可以的。为什么?那个是象徵,象徵著菩萨的精神,千手千眼里头,也有花、灯、珍珠、药草,这些都有,就是菩萨化度众生的时候,以不同的身分,以不同的方法来教化众生,慈悲是要讲究方法的,不是随便做滥好人,你们看到人,说这个人是好人,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了没有是非的程度,这种是不是好人?给他一种红的颜色,他说好,蓝的也说好,红、黄、蓝、白、黑通通好,你说强盗好不好?想一想,盗亦有道也好,是不是?对,样样都好,就怕得罪人,在儒家讲,叫乡愿,乡愿是什么?乡愿德之贼,这是滥好人,不是慈悲。所以,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大菩萨们现种种身,在我们高僧传里面,祖师们都是非常雄伟的,菩萨,金刚,这些都是佛渡世的方便,都是慈悲。假如说要我们杀人,杀不杀?不能杀,杀了以后就不慈悲?告诉诸位,要杀像毛泽东那样的人,早一点杀掉就好了,可是共业所感,我们没有办法杀他,他自已死掉了。因此,我讲到戒的时候,戒有开、遮、持、犯,主要讲的是方法,持戒也有方法,也有方便,不是说一概而论。

第三个要有菩提心:

  即学佛的菩提心,我们前天因为文化馆来了很多的人,结果很多的菜剩下来,吃不完,剩下我们几个人在吃,那我就请他们帮帮忙,发发心,把它吃掉。发心这句话,我想了想不对,发心?发心吃菜?这个发,发是生长的意思,一粒黄豆或一粒谷子往水里一泡,它就长大了,就是发了,发了以后怎么样?它的芽出来了,发生,一发它就会生,对不对?发菩提心生菩提心,发心,这发心叫人吃菜,不是办法,这些菜吃完,心就没有了。应该就是说,发心,发菩提心,菩提心本来就有。弘一大师要去青岛的湛山寺以前,他做了一个梦,他把莲子一把一把的撒下去,撒下去做什么?种菩提种子。人家讲,我到某某地方说佛法了,那个地方是从来没有佛法到过的地方,是边地,这次我去为那边的人种下菩提的种子,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是对的,其实对不对?诸位,种菩提种,他们本来没有菩提种,结果把它种了下去,然后他们有了,本来那是个荒地,撒了种子下去,就长起来了,是不是这个样子?可以通的,对的。但再深一层讲,有毛病,这是层次的问题。我们分为二个层次来讲;第一个层次,在普通来讲,从没有听闻佛法的人,我们撒了菩提种子是对的,但是,再深一层讲,一切众生通通有菩提心,通通有佛性,而只是没有发,我去撒甘露水,这甘露水撒在什么上面?撒在菩提种子上面,因此菩提的种子发芽,应该这样讲比较好一点。所以,我们先要自己发菩提心,很要紧,菩提心本来就有的,每一个人都有,人人都有,本来就有,涅盘经里如此讲,华严经也是如此讲,本来就有菩提心,这是始觉、本觉,菩提本无树,那么种子那里来呢?这个是禅的问题,我们现在不谈。发心,发菩提心,我们如果在一切情形之下,环境之下,我们不要忘掉了「菩提心」三个字,我们就能保持我们的安全。人只要有自信心,无事不成,丧失了自信心的话,你便一事无成。所以要建立对佛法的信心,修行的信心健全的话,一定要先把菩提心发出来,肯定自己有菩提心,菩提心是清净的觉心。自己知道,并肯定自己有菩提心的话,你就很安全了,在菩提道上一直走下去,很平坦。这是说,有人虽是国王的儿子,当他还没有知道自己是国王的儿子以前,他跟普通的人一样,无所谓;有一天知道自己是国王的儿子以后,他就觉得跟人家不相同,自己应该像一个国王的儿子,像一个王子。当我没有得到学位以前,我是普通人,得到学位以后呢?我觉得还是个普通人。人家就讲了,嗳!你的责任大了,我说对啊!得到学位做什么的,一张纸没有用,但是责任加重,我得的是责任感,荣誉不希奇。
  一张纸毫无用处,而是责任感。有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而责任感加重。学佛心要勇猛,藕益大师常常跟人讲:「我一生毫无长处,唯一的长处是我没有离开菩提心。」他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菩提心,也劝人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生活之中的防腐剂,能防止我们生活腐化,能防止我们走入歧途,坚定我们对佛法的信心,健全我们修行的生活。
  以上讲的是学佛,以下讲日常生活──第一是平常生活,第二是修行人每日的修行生活。
  一、平常生活,就是平常人的生活,就平常人的生活来讲,我们先要做个平常人,从平常人做起,而后做到不平常,做到不平常以后,再又回到平常。这不是卖关子,在我们初初进入佛门修行佛法的时候,先要把自己的生活导入常人的轨道,过通常人的生活。这在佛经中分为二类,一类是人与伦理生活,也就是社会生活,在六方礼经中讲,有个善生童子,也名善生长者经,或善生经。长者之意,非年纪大的人,长者是有德之人,年轻有德也可称之为长者,长者和童子是相对的,无欲为童子,文朱师利是法王子,事实是童子,六方礼经是讲,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主对仆,夫对妻,妻对夫,国王与大臣,也就是我们中国的伦理纲常,就是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伦理生活就是各尽其分,各尽其责,以上是平常人的生活。反对出家的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等。因为出家人,又要烧疤、燃顶(燃顶从明末才有,明前没有的,现在有人画玄奘三藏像,头顶也点十二个点,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又要离开社会,所以抙出家人是不忠、不孝、不义。实际则不,释尊不但没有忘记父母,更没有忘记他的国家,他把佛法教给和他有关系的人,后来他的国家被人灭亡,他也遭受灭族的惨痛,他明知不可为而还是要去救护。今天我还想到这个故事,我对自己说,我要爱国,也护佛教,出家人也要对国家民族尽心。在人与人之间,要努力去求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一切不为自己,这是菩萨道的基础,一切都为众生。度众生,要先从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度起,不能度家里的人,责任在自己,要检点自己,是否尽到了责任。第二要看缘,有缘很快就能使人信佛。释迦佛生生世世有个提婆达多和他捣蛋。佛不能度无缘的人,不能度的人,就要把他当菩萨看。家里有人不信佛,不要认为是生在魔鬼之家而想逃避,越是有这样家庭的环境,越要视为火中红莲,越要八风不动,越要对他们好,越要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直到死为止,你虽无法度他,他却成就了你的道业,家里如果出现了狠丈夫、凶太太,若自己是菩萨,他更是大菩萨。这是就佛法来讲,先做平常人。
  二、修行生活,离不开戒律,有祖师把戒律浓缩编辑起来叫<毗尼日用>,吃饭应怎样,漱口应怎样,起居应怎样,理发应怎样...都有一定威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贯彻了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另有一部<禅门日诵>,一般人说,禅宗不立文字,不立文字非不要经典,禅只是不著文字,不入任何形象、现象,任何形象、现象均可捉摸,不立文字就是不立现象,心里一切形象、现象都没有了就叫收心,不是眼睛在看,是心在妄动,<禅门日诵>是规定每天早上起来,一直到睡觉以前的五堂功课,乃是藉著念诵,帮助我们收心,指导我们修定。还有百丈清规,禅院清规──都是禅的生活轨范。晓云法师不同于众──威仪、风貌就能感动人,他讲话的姿态能使人敬仰,走路很轻,从不慌张,见到人总是那样和蔼,使人如沐春风。他是艺术家,居所如入画境。日常生活就是从平凡中体验真实的存在,其实是假的,一切如梦如幻,在没解脱以前,假的也要当真的做。业力是不假的,愿力是很伟大的,我们要转变自己的业力,以我们的愿力把我们的生活改变为纯佛教化的生活──做三宝弟子。学佛要从平常生活中著手,愿心要摆到发无上佛道上去,难得好因缘,大家聚在一起,沾大家的福气,愿大家光明。
一九七八年三月二十五日讲于莲花学佛院 卢城录音·刘国香整理

二、佛教的修行方法

前 言

  非常谢谢贵纪念堂理事长吴侠民先生,昨天、今天一再给我介绍。我非常感谢有此机会到多伦多来为侨胞们讲佛法,同时也觉得非常难得的有醒华日报的总编辑简许邦先生担任翻译。今天星期一,所以听众没有昨天多,请各位尽量坐向前排,把你们和我的距离拉近些,因为佛教徒向法师们请教和学习,称为亲近善知识,意思是亲切地接近被你们尊敬的人。

修行的意义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二字固为佛教名词,但在每个人日常生活里也都用得到。修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持。我们房子坏了破了要修理,家具破了坏了要修理,同样的,我们的生理行为或心理行为如果不常检点的话,我们也会渐渐变成坏人。中国的曾子所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我们应该每天检讨自己的行为。每天若都这样反省的话,纵有错误,也容易随时改正。至于「修持」,是修正、修理而且要持之以恒,日日时时,乃至每一秒钟都要修行。有些人做了错事,当天或能觉察,且有悔意,到了第二天又会再错,他没有勇气和决心把自己改正过来,那便不是修行。修行则一定要在发觉自己有错误之后,加以修正、修理,并且应该切切实实地照修正过的行为继续努力下去。所以我们说修行要反省自己:不该做的事不再做,该做而尚未做的事,应该就开始去做。

修行的器量

  从佛教立场讲修行,有大器和小器之分,也就是大修行和小修行之分。中国的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以人的立场看,如果能独善其身地修行,已经不错,真正能达到这种程度,并不容易,可是在我们佛教来说,这尚是小乘。所谓小乘是对大乘而言,大乘不但自己要修行,而且要兼善天下,帮助所有的人都能修行。譬如说:我们现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多种类,从脚踏车一直到飞机,从水陆到空中,有大有小。但脚踏车只能载一人,而且走得很慢,坐火车则快些又可以载很多人,有时还必须乘轮船或飞机。所以大乘和小乘,事实上就是说自修自度的人,是乘用小的慢的交通工具,自度度他的人,是乘用大的快的工具。能自度已不容易,自度度他当然更不容易。譬如说:自度不了而度他者,就像不会游泳的人,看见有人掉下水喊救命,便跳下水中去救人,结果救不了人,反而自己也淹死在水里。因此要做大乘也好,做小乘也好,最基本的原则是切实的修行。修小乘也得先学修行小乘的方法,好像买不起飞机的人,至少先要有钱买辆脚踏车。不论小乘或大乘,修行是第一。

修行的层次

  我们在一刹那间就做大乘菩萨,是办得到的,不过,大乘并非与小乘对立,大乘之中必包含了小乘,同时也包含了凡夫的人及天,所以大乘的本身共有五个层次:(1)人,(2)天,(3)声闻,(4)独觉,(5)菩萨。修行是一步步上去的,大乘不是比小乘显得高超,乃在于发心的伟大,他们修行是为了度众生,而非仅为自己求解脱。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家、思想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专门批评其他宗教或其他思想是害人害世的魔鬼邪说,佛教则不必反对任何宗教及思想。在佛教的立场看,一切方法只要是在道德行为上有用的,都是好的,不过是有深浅高低的不同而已。昨日有位李先生,对我说他信道教,也信佛教,他认为佛道是相同的,问我可否同时修行?佛和道的基本立足点应该是相同的,但在修行的方法上及最终目标的证果上是不同的。虽然是同一立足点,由于方法不同,出发后的力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了。从同为一个劝善行善、造福人群的立足点上,佛教可以承认一切的宗教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乃至一切行业的一切好人,都是佛法的一部分,因为佛教承认他们各有其本身的价值,可是他们所用的方法,因对象不同,程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大乘佛教的特点,是教你先发广大心,发心之后,你仍得根据你的程度来修行。你要先认清那一样方法适合你的趣兴和性格,或者那一样是你所能接受吸收的。那么,那一方法对你就是好的,不论高低,都是大乘法门。
  现在,我们把五个层次的修行阶段,一一讲解下去。

(一)人

  我们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小看自己,因为各人都有他们现在的立场和现在的程度。诸位曾否听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你们信不信一个杀了很多人或牲畜的人,把刀一放,就可以成佛?假如真有这样的事情,佛教便不值得信仰,佛也不足尊敬了。不过,这句话的确没有讲错,因为「立地成佛」的意思,是指如果能够把屠刀放下,不再杀生,从此即能开始一步一步地接近于佛,一点一点成功为佛。
  还有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意思是说,我们向海中一直游出去;或者在海中浮沉漂流下去,是上不了岸的,只有当我们希望登岸而掉过头来时,就朝著岸的方向了,掉过头来虽非立即登岸,但已面对著岸并且向岸接近,那是不容置疑的事。因此,我们发心要成佛,必须先从我们现在的立场和程度做起。我们是人,成佛就必得从人的本位开始,如果人尚不能做好,成佛自是不可能的。

(二)天

  「天」,是指各国家、各民族、各时代的一切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及所向往的境界。宗教殊少不求升天,中国道教所谓「白日飞升」「长生不老」「羽化登仙」,都是要升上天去,西方的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也都要求升天,但假如连人还没能做好,能不能升天呢?的确,有的宗教认为只要信仰神,并且有幸被神选中的话,纵使做再多坏事,也能蒙神赦免而得救升天,这种说法,是不合乎逻辑的,应该说成:你做好了人,再信仰神,就有升天的可能。很多人都说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其实,佛教更重视入世,如果没有入世的基本道德的训练,便不可能出世。很多人看到我做了和尚,而问我:「喂!和尚,如果人人都做了和尚,人类岂不会在这世界上消灭了?」遇到这种场合,通常我会反问他:这世界上有几个像我这样出家的人?」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出家和适合出家的。佛教固然愿度尽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解脱生死,而事实上并不能使得所有的世人都出家。所以佛教认为先有好的在家人,才会产生好的出家人。如果做父母不尽父母的责任,做儿女不尽孝道,做师长不尽师道,做朋友不尽友道,这种人成为佛教徒的资格是有问题的,出家更有问题。唯有能完成做人的基本要求,才能进一步考虑是否适合出家修行,因此,做人既是升天的基本条件,也是成佛的基本因素。

(三)声闻

  「声闻」,是出世的,是把人做好了,做完美了之后,走上出世之路。但出世并不一定要出家,因此在声闻里有四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称为:初果须陀洹(七返生死),二果斯陀含(一返生死),三果阿那含(不还生死),四果阿罗汉(解脱生死)。从第一果到第三果,在家人都可以达到,第四果在家人也可以到,但到了那阶段,自然而然会摆脱世俗一切名利权势等欲望而出家去,此时,一切烦恼以及贪欲心、嗔恨心、不明是非之心都断了,便真正做到了出世,也就是对于世间的物欲──财产、眷属,乃至自己的身命,均己没有了我及我所有的系缚心,这时才真正到了阿罗汉的境界。所谓解脱的意义,是不受任何思想及物质行为的影响,生活在身心自在、生死一如的境界中。所以请不必担心著说:「如有一天人人都到了第四果,世界上就没有人了。」我告诉你们:假如我们人人都是无烦无恼、无有苦痛的阿罗汉,岂不好吗?但是这一天的出现并不容易。

(四)独觉

  「独觉」,事实上独觉和声闻是一样的意义,但由于修行入门的不同而异其名。声闻是听到佛说法、僧说法或从经典中看到脱离生死的方法而修行证果的。独觉则是在没有佛教的时代,没有佛经可看的时代,也没有什么人说佛法的时代,从自然界某种现象的启发,得到佛法的真理及开悟解脱的。这两种都叫做出世间道,也叫做出世的佛教。对一般人来说,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

(五)菩萨

  「菩萨」,菩萨是最伟大、最崇高的,但也是最平易的,因为从普通人一开始相信佛教,就愿意照著佛教所说的成佛方法去做,这便是初发心的菩萨。所以成菩萨要比成罗汉容易。不过,菩萨分成五十三阶段,从最初一层到最高一层──佛的阶段,要经过五十二个层次。初开始,我们要做个好人,希望人家也成为好人,不管你是否真有力量帮助他人得到幸福,只要你心里确是如此希望,这种心就是菩萨心了。现在请问诸位,比如这座房子发生火警了,外面警铃在响,到处是烟,此时你怎么想?我想,最初的反应,是想自己如何逃出去,这种只是关心自己安危而不顾他人的人,是不能称为菩萨的。如果有人首先考虑到,如何使得老弱妇孺离开火宅,而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这人就是菩萨心肠了。地藏菩萨曾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又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的最大志愿是到地狱去救人,而不在于自己成不成佛。这一点很重要,最初信佛的人,希望成佛,是必要的,当你信佛修行有了相当基础之时,就要教你把成佛的念头搁在一边了,因为,希望成佛的念头虽好,仍是一个「有我」的妄想,所以你如希望自己成佛,你将永远不能成佛。有我的观念,即是自私心,有自私心而能成佛,那就岂有此理了!菩萨先要试著忘了自己,专为他人,接著虽然终日为救他人而工作,却把能救的自我,被救的对象,以及用以救人的智慧及事物,也全部忘了,那才真是菩萨。

修行的方法

  对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师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许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错了路。在修行的准备工夫而言,节制五欲,是很重要的。这是由于五官的媒介而产生的种种不好的心理活动。这些由五官反应而生的种种是修行的障碍。所谓五官的反应,是指眼所见、耳所听、舌所尝、鼻所闻、以及身体所触,而使心里产生了喜怒哀乐种种情绪,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对日常物质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声、色等五欲所迷乱,然后才能讲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萨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种方法由有生死有烦恼的凡夫这一边,到无生死无烦恼的那一边去。也就是从生死的苦海到达涅盘;从烦恼的凡夫转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种器具设备的船,航向对岸成佛的路上去,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怎么办呢?那你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哑子呢?那就只要心想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钱出力,专门叫人去做好事、帮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实上他劝人为善的行为,即是出力的布施。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并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谓同病才能相怜,自己有痛苦有困难,觉得需要人家帮助,因此见到别人有痛苦困难,便也希望有人去帮助。有人厌恶不肯出钱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称之为「为富不仁」。其实富人的钱,如果不是横财,原是由于舍不得用钱,把一个钱一个钱省下来,积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钱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们应该劝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
  布施有二个对象:一是布施贫穷的人,即是帮助需要救济的人。另一是布施宗教团体,即是佛教说的佛、法、僧三宝。我在纽约曾对学生说,你们要多多布施给三宝,有一个学生嘻嘻笑起来,我说:「你笑,是不是因为我是三宝中的出家人,我要你们布施,要你们不可贪心,结果把钱都给了我?」他说是的。诸位有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布施三宝?佛教说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功德来得大。我们用钱救助人,是希望以一个钱救十个人,还是希望一个钱救不了一个人?布施给三宝,三宝所做的事是,帮助所有需要救济的人得到佛法。因为人类的真正痛苦,不在于缺少物质。佛教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在心理上解决痛苦、解决烦恼,这是彻底解决痛苦的方法。布施给三宝,三宝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重大的问题,所以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的功德来得大。也有人说,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没有钱布施给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诉诸位,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为救济人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与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乐的话,就是我昨天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

(四)精进

  第四「精进」,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谓肉体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躯的生活现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则是我们的信仰所赖以延续的活动现象。为了神圣的悲愿,我们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缩地做下去,便是精进,假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头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么,无论是对日常的生活,对身体的维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废,便是萎靡不振,无法达成预期的目的。

(五)禅定

  第五「禅定」,我教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们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经验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凡是中西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达到这一阶段。
    (3) 物我双亡,只有禅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禅,就是教你达到「无」的境界,无,并非等于没有东西,而是没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并不等于物我合一。物我双亡是到了真正开悟之后,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假的,虽然是假的,世界还是照常存在。在此三阶段之中,我们又可以用三个名词来解释。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阶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状态之下的平静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阶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万物的存在合而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里或我在上帝里面,都是大我的观念。
 3.物我双亡是无我的阶段。既无小我,也无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泼地、无碍地存在。
  诸位不要以为修禅定必须要坐在那里的。修禅定有许多方法,静坐只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已,禅的开悟,并非只*静坐,只是开始时,需要静坐的基本训练。实际上念佛、诵经、忏悔、礼拜、祈祷,无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禅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训练你的心力集中。所谓「诚之所至,金石为开」,「诚」;便是心力集中。心无旁□,只有一个念头,集中在一个念头,这就禅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诸位不可把禅定的范围看得太狭小,禅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内的,禅是通于大小三乘及显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种修行方法,是一体的,其重心则在智慧上。不过,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则必须兼修其他的五种方法。如果撇开其他五种,仅修其中一种,譬如说老是打坐的话,纵能开悟,悟也不会深的。
  在此,我要告诉诸位,为什么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后,因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无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终目标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开了悟,开悟可使人们摆脱烦恼。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烦恼,烦恼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现,智慧出现了,烦恼便解除,这是循环而互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烦恼越薄。
  最后为诸位祝愿,身心愉快,法喜充满。
一九七七年十月廿四日(星期一)讲于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山纪念堂简许邦录音·张刘佩珍笔录

三、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佛学与学佛

  很多人都以为佛学很不容易懂,因为专门性的名词太多、经典太多、论书太多、教理思想的派别也太多,初进佛门的人,颇有望洋兴叹而不知何取何舍的困难。即使是专门以研究佛学的学者而言,也很难找到几位精通全部佛学而了无疑问的人来。因此,佛学两字,对于一般人来讲,的确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其实,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佛法,是将他亲自体证到的如何成佛的方法,告诉了我们。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的人,都能依照他教的方法来修学,他没有希望他的教义,被视为一派哲学的体系,当然不会希望学者们把他所证得的佛法,看作一门学术,放到研究室和图书馆里去,让人家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它。所以,从佛教的根本之理而论,只有学佛,没有佛学。学佛,是信仰佛教的目的,唯有学佛,始有转凡成圣而至成佛的可能;佛学,是研究的一门人文科学,它能告诉我们佛教在形态和地域上的演变,以及在思想上的发展,也就是将佛教的教团史和教理史,作各种角度的分析和考察,而视之为佛教的考古学、社会学、文学和哲学,它并不负有劝人信仰和实践的责任。
  一般人所说佛教的难懂,应该是指的佛学,而不是学佛。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向弟子们宣说的佛法,如果是难懂的话,他的教化,便不可能普及到各阶层去,即使现在,我们从比较原始的佛经中,仍可体味到,释迦佛陀的教义,相当朴实,与一般人的生活行为有密切关系。所以,我敢向诸位肯定地说,学佛很容易懂,大家以为难懂的,是指佛学。凡一桩事物,历史久了,在它上面堆积的东西,必然越来越多,清理这些堆积物,便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假如要想从这些堆积物里,找出最简单、最根本、最平实的方法,来让大家实行,便是学佛的工作,可是,要做这番找的工夫,也非普通的人能够办到。这就是我们身为法师者的责任,法师们应从难懂的佛学之中,找出易懂的学佛的方法,来告诉广大的群众及佛教徒。
  因此,我们要弄清,佛学虽难,学佛却易。佛学的研究,虽非释迦佛陀设教的目的,站在文学的立场,对佛教作学术性的研究,仍是值得鼓励的。不过,对于广大的信众而言,佛经不是让你研究的,而是教你照著去实践的,实践佛的教义,便称为学佛。

学习成佛的方法

  佛教,当然不是唯物论的宗教,却是无神论的宗教。不像其他一神论的宗教,虽然也有各种对于道德生活的教训,那是为了求得神的眷顾和救济,信徒们才去遵守那些所谓神的启示,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所信的经典中记载的神,是宇宙间唯一的、至高的、至大的、至尊的,人们除了接受神的启示,没有别途可以选择。所以,他们是为信仰神有权威,而遵守道德生活的教训,他们无权因为遵守道德生活而求达到与神同等的地位,甚至也无权向神要求,非把他们救济到天国去不可。
  这在佛教,颇不相同,佛教以为,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由我们生活在这环境中的每一个人的业力感得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的无数生死之中,造作了相同相类的行为,结果,便形成一个让我们共同来接受和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以,佛教不承认宇宙间有任何绝对权威的神。
  佛教,同样强调信仰的重要,那是信仰释迦佛陀所说的法──成佛的方法,绝对正确,绝对真实。可是在你信仰之后,便该照著佛陀所示的方法,来实行于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佛教徒虽将佛陀视为崇拜的对象,与他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宁可说是佛陀的教法。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方式来做,渐渐地,便能达到解脱一切身心苦恼的目的。佛陀,是从一切的身心苦恼中得到了解脱的人,也是至高、至大、至尊的超世界和超宇宙的伟大人格,但是,佛陀的伟大,虽充满于时间与空间,却不占固定的时空位置,所以,人人可以成佛。
  释迦佛陀在世的时代,随缘开示,应机教化,所说的佛法很多,归纳起来,不出戒、定、慧三个项目的范围,我们学佛,其实就是学这三项。世间可学的东西很多,那些都是苦乐相对的、有限的、得失交替的,变动无常的,所以佛教称其为有漏之学。戒、定、慧名为三无漏学,学这三项东西,可以防止所得成果的漏失,继续学到佛的程度为止。戒、定、慧虽分三个项目,事实上有连锁的关系,如同一物的三个支点,缺一不可。要想求得智慧,须先有禅定的工夫,如希望得到禅定工夫,须先有持戒的宗教生活;持戒的宗教生活越清净,越可助成高深的禅定,在深定之中,便能产生超人的智慧;回转头来,再以智慧的判断和选择,来指导持戒的宗教生活,来监别禅定工夫的深浅和邪正。

  戒的定义是:有所不为,有所不得不为,它含有训诫、规劝、警告、指导等意思。通常的人,仅以为佛教的戒是消极地防止犯罪,事实上,那只是就有所不为的一点而言。这点固然重要,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有所不得不为的积极态度,更为重要。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佛教徒不可有,此为消极的要求;自利利人乃至损己利人的行为,佛教徒不可没有,此为积极的要求。一个初信佛教的人,当做到第一点要求,信佛学佛较久的人,必须从第一点进展到第二点,第一点是止恶,第二点是行善;止恶是自利,行善是利他,有了自利的基础,而不推展利他事业的话,便无从达到成佛的目的。因为,戒的内容,是从「贪」、「嗔」、「疑」的凡夫行为,净化复转变为「喜舍」、「慈悲」、「智慧」的圣者行为。
  佛教的戒,虽因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共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条,称为五戒。此与其他宗教一样,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从开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便也接受了作为佛教徒行为标准的五戒。因为这五戒是「贪」、「嗔」、「疑」三种心理行为,藉身体四肢及口舌行为所作的具体表现,故其虽为在家戒,实际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准。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没有完美的人格作基础,便无从成佛,因此,佛教的五戒,也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共同要求。

(一)不杀生:

  佛教的戒杀生,虽与素食主义有关连,却并不等于素食主义。佛教鼓励少吃动物的肉乃至不吃动物的肉,是基于戒杀的要求。如果不是我亲手杀的,不是特别为了我想吃肉而教他人杀的,不是他人为了我想吃肉而杀的,便不禁止。而且,佛教的戒杀,固然是为了对一切有生命的,施予爱护的慈悲心,最主要的是不可杀人。假如你不预备将来杀人,希望将来不犯杀人罪,这条杀戒是应当受持的。

(二)不偷盗:

  除了以正当的谋生方法,取得合法的利润报酬之外,不贪取不义之财,乃是不偷盗的定义。为了警策我们,勿要从贪图小便宜,在金钱方面与他人纠缠不清,而演成吞没公款、收受贿赂、侵占他人财物等的罪行,这条戒是应该受持的。

(三)不邪淫:

  除了正式夫妇之间,正常的性关系之外,不乱伦、不破坏他人的家庭、不沾污他人的妻女、不妨害社会的风化。总之,把男女的性关系,视为夫妇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乃是不邪淫的定义。为了维护家庭的和乐、子女的幸福、社会的安宁、自身的健康,这条戒是必须受持的。

(四)不妄语:

  此可分为大小两类,通常的说谎、戏笑,是小妄语。为了名闻利养,自己不是圣者而妄称是圣者,是大妄语,在家居士冒充圣者的不是没有,可能性却很少的。因此,诸位居士也能受持这条戒了。况且,为警惕我们不要变成搬弄是非的人,不要被人看作不可信赖的人和口不择言的人,也应该受持这条戒的。

(五)不饮酒:

  酒的本身并没有罪恶,饮酒的人也不一定是坏人,甚至世界上有很多宗教,以酒来作为人和神之间的媒介。禁酒乃佛教的特色之一,原因是饮酒能使人的心智浑浊,过量则能使人趣于狂乱如兽或愚疑如泥的状态。佛教是个强调求智慧的宗教,酒性与智慧的原则背道而驰,所以主张禁酒。事实上,也唯有不饮酒的人,能够经常保持头脑的清明。在今日的社会中,多一分清明的头脑,便多一分成功的可能性,既然要求在驾驶交通工具之前不可饮酒,在有重要的会议之前不可饮酒,在重大的决策待考虑之前不可饮酒,又何妨乾脆把酒戒掉呢?
  与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对照起来,贪、嗔、疑被称为三毒,由于这三种毒物为害,不易行善,纵然行了善,也不能持久、不会达到纯洁的程度,三毒好像是三个大漏洞,能把善行的功德漏掉,为了补好这个大漏洞,唯一的方法,便是修学三无漏学。最初著手修学之处,便是持五戒,能持五戒,至少能将三毒的毒焰压住,然后再用禅定和智慧的水,来把三毒之火彻底熄灭。
  五戒是戒除五项恶行,五项恶行与三毒的相互关系,即是身、口、意的相互关系,可用一张图表来说明:
  由贪、嗔、疑的三种心理行为,表现为身及口的动作,便成为五种恶行。五戒的功能,是从外表的身及口的动作,加以禁止,使三毒的心理活动,得不到向外表现的机会,同时用禅定的工夫使它平静,又用智慧加以观察、分析,渐渐地使之转变为喜舍、慈悲、智慧的活力。这便是戒的定义:从「有所不为」而做到「有所不得不为」的地步了。其前后的关系,也可用图表加以说明:

  贪、嗔、疑的特性是由心理活动,而表现于身及口的动作,再藉身及口的动作,发泄于人、事、物等的对象。戒的功能,是约束身及口的动作,定的功能,是将向外散漫的种种心理活动,拉回到内心,并且使之安静而至于物我合一,乃至物我双亡的心理状态。但是,定的功夫,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因此,定的修学,可分为九个要点和两重层次来加以说明。
第一重层次-在平常生活中用功
    (1) 坚固的信念:无论做任何事,无信则不立,当在对自己的立场和能力了解之后,也会明白何者能做与何者不能做了。不能做的事,不要动妄念,能做的事,应该建立自信心,勇往直前地做去了。同时要考虑到那件事的本身,是否值得去做,是否有去做的必要,也当听听他人的忠告。如果对那件事的了解已够深切,那么,对于那件事的一定要完成,一定可以完成,建立信心。有自信和信他的信念之后,便可冲破一切难关,百折不挠地来进行你的事业了。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坚固的信念,可产生无比的力量。
    (2) 冷静的思考:凡在从事一项工作或任务之前,应当多作准备,孟子所说:「豫则立,不豫则废」,通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开始得顺利,必须多作事先的准备。在准备阶段,就应该考虑到实行的步骤,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到了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则要随时审察、检点缺陷、纠正错误。好的情况要设法使之更好,坏的情况要设法使之改善。这种判别力和决断力,均系来自冷静的思考。
    (3) 安详的言行:一个人如果希望被人视为有品德的、可让人尊敬和信赖的人,他就必须谨慎他的言论和行动,一个轻言狂语和轻举妄动的人,他是得不到好评的,当然也不可能促成伟大的事业、博取崇高的社会地位。
    (4) 专注的精神:不论做任何事,如果精神不专注,纵然做成了,也不会是杰出的。中国有一句谚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意思是说:工作和职业是没有高低贵*之分的,如果你能在你从事的那一分工作或职业上,全心全力,将整个的身心投注进去,便可能使你成为你这一门行业中的最杰出者。

第二重层次-坐禅的原则和要诀

    (1) 坚信修行的方法:在你实际进行坐禅之前,对于你所学到的方法,一定要有绝对的信心。你要相信佛陀不会骗我们上当,也要相信指导你坐禅的老师,是从亲身的经验中过来的识途老马,你是一匹小马,跟著老马走,绝对不会有问题。当然,谁是值得被你信赖的老师,是重要的,如果你对他的信心不够,对他指导你的方法,半信半疑,你就不要跟他学,否则那将对你有害无益。
    (2) 思考修行的情形:修行禅定,不能没有检点和考察的工夫。要留心每次坐禅时,发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现象,有的使你觉得轻暖舒畅,有的使你疼痛难受,有的使你欢喜,有的使你恐惧,这些很可能发生在一个初学坐禅者身上的情况,如果你自己能够明白其原因,是最好,否则,你当随时请教你的老师,他会帮助你,使你安下心来继续修行的。
    (3) 调身:定的工夫的表现,是在身、口、意的三方面,也可以称为身定、口定、心定。要达到这三定的目的,便得从调理它们著手。调身,是使身体完成一种适合于坐禅要求的正确姿势。
    (4) 调息:坐禅时的呼吸,要细、要长、要均匀。
    (5) 调心:把向外冲击、浮动和散乱的心念,收摄起来,最初的方法,是以念头看住念头,最后做到被看的念头不起了,能看的念头也不见了,清清楚楚有一切外在事物的存在,内心却是寂寂静静地不波不动,好像镜子的镜面虽映现出镜外的各种或动或静的景物,镜面的本身是静寂不动的。但是,这样的工夫,说来容易,得来却颇不容易。
  一般的人,从第二层次的坐禅工夫,可以得到第一层次的四点功力。不从第二层次中下工夫,第一层次的功力,便强不起来。我虽把它们分作两个层次来说明,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同时,我也常向跟我学禅的人强调,静坐有三样好处:(1) 能使身心健康,(2) 能使头脑清明,(3) 能使人开悟。入定与开悟,当然不是容易的事,至少它能强健你的体魄,坚实你的心力,助成你所努力的事业。
  现在将我为美国佛教会周日坐禅会所拟的「坐禅须知」,抄录如下,以供有心学习静坐的读者参考。

上一篇:佛教入门
下一篇:佛教入门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