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佛教
佛陀是谁
公元前624年,佛陀(释伽牟尼)出生在尼泊尔兰毗尼园。
公元前589年4月15日,佛陀在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亲证无常、无我的真理,获得心灵解脱。
公元前589年7月15日,佛陀在印度鹿野苑地方,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传授过程,以教导他发现的亲证真理的禅修方法,并组建共修团体——佛教僧团。
公元前544年,佛陀81岁在印度库西那拉双树逝世。
佛陀的教导称为“达磨”,即“如其事实之教导”。因为是佛陀发现及传播,因此也被称为“佛陀之教”——佛教
佛陀教导了什么
人类内心都是有主观的潜在期望:“世上每件事情都能符合我们的心意”——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我执”。
(注:可以视此为一个体的婴儿期全能自我修正后的潜在残留。)
当我们抱有这样全能的期望时,遇见符合我们心意的事情时,我们就高兴; 但有时候我们也会遇见不符合我们心意的事情,那时候由于我们无法实现没有道理的预期,因此就会苦恼悲伤.
佛陀启示苦恼悲伤的根源正是人类内心存在的无明——“世上每件事情都能符合我们的心意”当一个人了解和彻底去亲证这一规律时,解放就到来。
即使身心和世界变化而无法主宰的情况再到来,一切因为已经被在心意上放下,因此不再有悲伤和忧愁。而慈爱也能在这种不主宰的情况下去发生和行动。
这也可以视作佛教修行的核心所在,也即对潜在的全能自我或自恋的超越和修正。
佛陀所教导实践亲证这一规律的方法,为四念住,也就是正念和内观.
佛教的发展
一.原始佛教(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1世纪),目前流行于缅甸、斯里兰卡等东南亚文化圈
二.大乘佛教(公元前1世纪——公元6世纪),目前流行于中国、韩国、日本等汉族文化圈
三.金刚乘佛教(公元6世纪——公元14世纪),目前流行于中国西藏、蒙古、四川西北部等藏传佛教文化圈
二.关于佛教和心理治疗的定位
Jack Engler等对佛教进行的心理学研究
Jack Engler的心理学研究:
1.对佛教证道者的罗夏墨迹测试
2.临床心理的三个纬度:
病态、正常、超常+美国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修行案例:严重病态的防御及精神崩溃(见心理区间划分图)
Jack Engler :心理治疗和冥想目标——自我呈现的发展阶段(1986)
Daniel Goleman等:《东西方的对话》、《揭开心智的奥秘》(1990、1991、2001)
心理区间划分
三.关于当代心理治疗对于佛教的运用
对于当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佛教经文:四念住经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感受来观察感受呢? 比丘正在经历著愉快的感受时,对这愉快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经历著痛苦的感受时,对这痛苦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经历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受时,对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受要了了分明。”
——佛陀《四念住经》段落
心理治疗对于佛教理念和技术的整合
1. 认知行为取向疗法与佛教的整合
Standing: (left to right) Judith Beck, David Barlow, Marsha Linehan. Seated: Aaron Beck, Christine Padesky, Albert Bandura, Albert Ellis.
以佛教正念训练为基础的几种认知行为疗法——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疗法(MBCT), 辩证行为治疗(DBT),接受与承担疗法(ACT)——虽然外在形式和贝克认知疗法不同,但是最终都是会重构患者的认知系统。(Beck,2005)
A.REBT疗法创始人艾里斯(Albert Ellis)的评论
艾里斯(Albert Ellis)和Maurits Kwee撰文提出,理性情绪疗法从理论到技术操作都是按照“禅”的精神来进行的,并且提出理性情绪疗法那种清楚明白的操作方法和禅宗“以心传心”的方法具有互补性。( Kwee & Ellis , 1998)
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佛教——佛陀治疗丧亲的案例
佛陀时代的翅舍答弥,她的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夭折了。当众人要把孩子的尸体移去焚化时,她加以阻止,一定要去为孩子找救药。然后妇人根据传说找到了佛陀,问佛陀救活孩子的方法。佛陀让她去未曾有子女或没有任何人过世的家庭要几粒芥子,就可以救活孩子。翅舍答弥这样沿门挨户地询问,始终找不到所要的芥子,因为几乎每家人都曾经有人逝世。她于是想道:“噢!这的确是一件难办之事,我以为只有我丧失了孩子,却原来每个村子中,死亡的人比活著的人多呀!”当她这样思考时,本来颤抖的心也就平静了。最后佛陀给予她合适的教导而使其完全调整了自己。
B.贝克:认知疗法和佛教
贝克:佛学和认知疗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类似点 (Beck ,2005)
目标:安详,心的平静,苦恼的解除。
苦恼的原因
(1)自我中心的偏倚倾向 (即佛学所言三毒或五毒)和错误的信念(执着妄想)。
(2)潜在的自我挫败的信念强化了这些偏倚。
(3)对事件赋予负性的意义。
4.方法
(1)注重当下(此时此地)。
(2)通过以下方法聚焦处理偏倚的想法:(a)内省:(b)反思;(c)选择观点;(d)识别有“毒”的信念;(e)远离;(f)建构体验;(g)培育“积极信念”。
(3)使用意象。
(4)把苦恼的(信念)从痛苦中分离出来。
(5)正念训练。
c.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的最新发展——辩证行为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Marsha M. Linehan)中核心的佛教正念技能
正念及基础于慧心、情心、理心的中道原则:
理心为主时,人很理智,讲究逻辑,关心事实,行动具有计划性,处理问题时比较“冷”;
情心为主时,人的思维和行为主要受情绪所控制,逻辑思考困难,事实随着情绪状态而常遭扩大或歪曲;
而慧心则是理心与情心的整合,在逻辑分析和情感体验中加上直觉,但是又超越了理心和情心。
核心正念技能就是帮助患者平衡理心和情心并达到慧心。
三个正念什么的技巧包括:
1)观察;2)用语言描述事件和个人反应;3)不带自我意识地参与。
三个正念如何的技巧包括:
采取不带评判的立场;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的活动上;追求有效而非正确。
D. Kabat-Zinn 麻省学院压力治疗中心的佛教正念疗法
基础于呼吸内观禅疗法的三个阶段主要疗法技术:
a.身體掃描 练习:用意识对于身体各个层面进行扫描
b.正念练习:把身体感觉當成一個整體來覺察。
如果說,在某特定區域中有著強烈的痛感或積存已久的情緒困擾,他們就可以選擇專注在那兒。
如果沒有什麼區域佔據或要求注意力的關照,那麼他們就可以專注在整體的身感。
C.無相(formless)的禪修:去觀察身心,會發現它有它自己的规律。當它变化時,只管繼續觀察,而不要盲追那串連不停的思緒。 这可以称为無揀擇的覺察(choiceless awareness),它沒有任何固定對象,只有純粹的覺察。
辅助练习:進食的禪修(eating meditation) 。。。。。。
此项疗法在病房进行推广, Kabat-Zinn等有系列实证研究。这一正念技术目前也被精神分析的关系学派使用,作为训练分析家的主要课程之一
E. 眼动疗法EMDR中的正念训练
创始人Francine Shapiro提示:
EMDR中治疗师告诉患者,“无论发生什么,让它发生,……仅仅只是注意。”
Shapiro认为,EMDR的疗效就在于诱发了“正念体验/存在”状态,让患者能够采取一种非评价的观察者姿态对待各种身心反应,而眼动让患者可以跳出无心/情绪状态或者概念化/行动状态,进入正念体验/存在状态。(Shapiro, 2003, p322-323)
正念体验/存在状态中患者能够整合认知-情绪的矛盾,展开内在探索,使用当下的感受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并且对当下的主观体验采取非评价的觉知态度。在这种模式中情绪、感觉、想法能够被作为主观体验被直接感知,而不是作为概念化思维的客体存在。和其他状态的“丧失”或“沉浸”的性质是不同的
E. 眼动疗法EMDR中的正念训练
Laurel Parnell(创伤和人格障碍治疗权威):
童年遭受严重创伤的患者们在使用正念训练时,能够减少其分离症状,变得更实在或者具有生气。正念训练发展出患者的觉知能力或者说观察自我,使人们能够观察和描述他们的体验,而不带有任何判断。患者们学会他们可以和各种身心体验共存,而没有必要与这些体验认同或者对它们进行反应。对于童年遭受严重创伤的人来说,是很难保持对日常生活体验的观察能力,并且与之共存的。正念训练让他们发展了“纯粹观察”(bare attention)能力,建立起脑内的新的神经通路。正念者发展起对自己的慈悲观,从而让患者不再把各种身心体验当作自己的敌人。
Parnell同时也发现,正念训练让人们对生活有更加平衡的态度,人们能够更加开放地觉知和理解各种现象的起伏,对愉快和不愉快的身心现象更少执着。
在著作《EMDR in the Treatment of Adults abused as Children》,她提出正念训练可以激活额叶和强化左半球的脑功能。正念训练和EMDR的合并使用可以通过激活额叶使患者们处理创伤记忆和整合记忆片段。从而使内隐记忆变成外显记忆。(Parnell, 1999,P.11)
F. 眼动疗法EMDR中的正念训练
Parnell发展的技术:内观、慈心禅定、大地呼吸。
对患有分离性身份障碍(DID)的性创伤幸存者进行集体的禅定小组治疗。小组开始时首先进行一小时的引导性慈心观训练(guided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然后进行半小时毗婆舍那内观(坐禅),小组中使用的主要是一种改良过的大地呼吸(grounded breathing),然后小组开始谈论他们在内观中出现的体验。
在EMDR的治疗过程中,除了作为辅助治疗技术使用外。Parnell也把它们作为治疗开始的稳定化技术使用。
此外,Parnell在其著作中论及如何处理未完成的EMDR会面时,再次提出了内观技术,特别是慈心观(Metta meditation)治疗。
Parnell本人经常使用慈心观作为EMDR会面的结束技术。她提出这种技术让患者们学会爱自己,并且能够减轻他们的耻辱感和自我憎恨。她认为发展对自己的慈爱是治疗童年虐待的核心部分。
2.体验疗法(人本——存在)的整合
A.尤金﹒简达林的聚焦疗法:
原理:禅宗顿悟所启示的心理治疗过程中理性到感受顿悟
正念禅观
聚焦疗法六阶段技术:清理空间 、感受 、标识 、体验共鸣、咨询答案、接纳转变
B.格林伯格的情绪聚焦疗法治疗三阶段:
a.增强情绪的觉察;b.加强情绪的辩识;c.改变情绪。
C.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及发展——自然和慈悲
3.人类学家在研究中的发现:佛教文化的直接运用
A.西方与非西方传统的心理疗法疗效比较
B.文化叙事导致的转变——丧亲案例
C.临床关怀:《西藏生死书》
D.佛教瑜伽:身心之间关系的治疗